查看“川貝母”的源代码
←
川貝母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因为以下原因,您没有权限编辑本页:
您所请求的操作仅限于该用户组的用户使用:
用户
您可以查看与复制此页面的源代码。
川貝母為百合科植物川貝母、暗紫貝母、甘肅貝母或棱砂貝母的乾燥鮮莖。前三者按性狀不同分別稱「松貝」和「青貝」,後者習稱「爐貝」。多係野生。主產於四川、青海、甘肅、雲南等地。川貝母、暗紫貝母生於海拔3200~4500米的草地上;棱砂貝母生於海拔3800~4700米的流沙灘的陰濕縫隙中;甘肅貝母生於海拔2800~4400的灌叢或草地上。喜涼爽溫和氣候,以1600~3000米的高寒山區、土層深厚、富含腐殖質的砂質壤土最宜生長。味苦、甘,性微寒。歸肺、心經。功效清熱化痰、潤肺止咳。臨床用名川貝母。 【本草匯言】 《[[神農本草經]]》 味辛,平。主治傷寒煩熱,淋瀝邪氣,疝瘕,喉痺,乳難,金創,風痙。 《[[名醫別錄]]》 味苦,微寒,無毒。主治腹中結實,心下滿,洗洗惡風寒,目眩、項直,咳嗽上氣,止煩熱渴,出汗,安五藏,利骨髓。 《[[藥性論]]》 臣,微寒。治虛熱,主難產。作末服之,兼治胞衣不出,取七枚末酒下。末點眼,去膚翳。主胸脅逆氣。療時疾,黃疸,與連翹同。主項下瘤癭疾。 《[[日華子本草]]》 消痰,潤心肺。末和沙糖為丸,含,止嗽,燒灰油調,傅人畜惡瘡。 《[[開寶本草]]》 味辛、苦,平、微寒,無毒。療腹中結實,心下滿,洗洗惡風寒,目眩項直,咳嗽上氣,止煩熱渴,出汗,安五臟,利骨髓。 《[[本草圖經]]》 貝母治惡瘡。 《[[湯液本草]]》 氣平,微寒,味辛、苦,無毒。 《[[本草]]》云:主傷寒煩熱,淋瀝邪氣,疝瘕喉痺,乳難,金瘡風痙。療腹中結實,心下滿,洗洗惡風寒,目眩項直,咳嗽上氣。止煩渴、出汗,安五臟,利骨髓。 仲景寒實結胸,外無熱證者,三物小陷胸湯主之,白散亦可。以其內有貝母也。《[[別說]]》 貝母能散胸中鬱結之氣,殊有功。 《[[本草]]》又云:厚朴、白薇為之使,惡桃花,畏秦艽、反烏頭。 海藏祖方,下乳三母散:牡蠣、知母、貝母三物為細末,豬蹄湯調下。 《[[本草衍義補遺]]》 《[[本草]]》主傷寒煩熱,淋瀝,瘕疝,喉痺,金瘡,腹中心下結實滿,咳嗽上氣。《[[日華子]]》云:消痰潤肺、及燒灰油調敷人惡瘡,至能斂瘡口。《[[別說]]》云:能散心胸鬱結之氣,殊有功。則詩人所謂採其虻者是也。蓋作詩者本以不得志而言之。今用治心中氣不快多愁鬱者甚有功,信矣! 《[[本草發揮]]》 成聊攝云:辛散而苦泄。桔梗、貝母之苦辛,用以下氣。 《[[本草經疏]]》 貝母在地則得土金之氣,在天則稟清肅之令,故味辛平。《[[別錄]]》兼苦,微寒無毒。入手太陰、少陰。陰中微陽,可升可降,陰也。色白象金而主肺,肺有熱,因而生痰,或為熱邪所干,喘嗽煩悶,必此主之。其主傷寒煩熱者,辛寒兼苦,能解除煩熱故也。淋瀝者,小腸有熱也,心與小腸為表裡,清心家之煩熱,則小腸之熱亦解矣。邪氣者,邪熱也,辛以散結,苦以泄邪,寒以拆熱,故主邪氣也。經曰:一陰一陽結為喉痺。一陰者少陰君火也,一陽者少陽相火也。解少陰少陽之熱,除胸中煩熱,則喉痺自愈矣。乳難者,足厥陰、足陽明之氣結滯而不通,辛能散結氣,通其結滯則乳難自瘳。熱解則血涼,血涼則不痛,故主金瘡。熱則生風,故主風痙,《[[別錄]]》又療腹中結實心不滿,洗洗惡風寒者,肺主皮毛也。目眩者,熱上攻也。項直即風痙也。咳嗽上氣,氣上逆也。煩熱渴,邪不解,汗不出者,邪熱盛也。其性專能散結除熱,則上來諸證皆自愈矣。病去則五臟自安,骨髓自利也。 簡誤:寒濕痰及食積痰火作嗽,濕痰在胃噁心欲吐,痰飲作寒熱,脾胃濕痰作眩暈,及痰厥頭痛,中惡嘔吐,胃寒作泄,法應以辛溫燥熱之藥,如南星、半夏、天麻、蒼白朮、茯苓之類治之者,并禁用。 《[[本草蒙筌]]》 味辛、苦,氣平、微寒,無毒。入肺行經。消膈上稠痰,久咳嗽者立效;散心中逆氣,多愁鬱者殊功。仲景治寒實結胸,制小陷胸湯,以栝蔞子黃連輔斯作主;因味辛散苦瀉,故能下氣,今方改用半夏誤也。海藏療產後無乳,立三母散,用牡蠣知母尊此為君。煮豬蹄湯調服。足生人面惡瘡,燒灰油敷收口;產難胞衣不出,研末酒服離懷。時疾黃疸能驅,赤眼膚翳堪點。除疝瘕喉痺,止消渴熱煩。 謨按:世俗多以半夏有毒,棄而不用,每取貝母代之。殊不知貝母乃太陰肺經之藥,半夏乃太陰脾、陽明胃經之藥,何得而相代耶?且夫咳嗽吐痰、虛勞吐血咯血、痰中見血、咽痛喉閉、肺癰肺痿、婦人乳難癰疽及諸鬱證,此皆貝母為嚮導也,半夏乃為禁用。若涎者,脾之液也。美味膏粱炙大料,皆生脾胃濕熱。故涎化稠粘為痰,久則生火,痰火上攻,故令昏懵不省人事,口噤偏廢,僵仆蹇澀不語,生死旦夕。自非半夏、南星曷可治乎?若以貝母代之,則束手待斃矣。 《[[本草乘雅]]》 形如聚貝,獨貴其母,若用空解,肺肝可施。 雖有多種,但苗葉別異,萼悉上昂,花悉下垂,此開機互闔,闔機互開,少陽膽之樞藥也。根形如貝,色白味辛,以金為用,肝之肺藥,肺之肝藥也。以太陰肺主開,厥陰肝主闔,靡不取決於少陽膽主樞者。如傷寒煩熱,喉痺風痙,乃開機反闔,不能轉開,如淋瀝,乃開機反折,不能互闔;如乳難,乃不能為開;如金瘡,乃不能為闔,如疝瘕,乃不能為開為闔也。貝母功力,能使闔者開,開者闔,闔折不能互開者,能使之互開;開折不能互闔者,能使之互闔;不能闔者,能順其闔;不能開者,能順其開;不能為開為闔者,能順其為開為闔也。蓋開與闔,莫不取決於樞,以為開闔故爾。 《[[藥性解]]》 貝母,味辛苦,性微寒,無毒,入心、肺二經。清心潤肺,止嗽消痰,主胸腹氣逆,傷寒煩熱,淋瀝、瘕疝、喉痺、金瘡、人面瘡、癭癧諸惡瘡。去心研用。厚朴、白薇為使,惡桃花,畏秦艽、礬石、反烏頭。 按:貝母辛走肺,苦走心,善能散鬱瀉火,故治胸腹云云等疾。 《[[藥鑒]]》 氣寒,味苦辛。辛能散鬱,苦能降火,故凡心中不和而生諸疾者,皆當用之。治喉痺,消癰腫,止咳嗽,療金瘡,消痰潤肺之要藥也。人多用之代半夏,誤矣。蓋貝母本手太陰之劑,而半夏乃足太陰陽明之藥也。但煩渴熱極諸失血,及痰中帶血,陰虛火動而咳嗽者,禁用半夏,為其燥也。此皆以為佐使者宜矣。若脾胃之津液不能運行,因而成痰者,非半夏何為燥之。 《[[景岳全書]]》 味苦,氣平,微寒。氣味俱輕,功力頗緩,用須加倍。善解肝臟鬱愁,亦散心中逆氣,祛肺痿肺癰、痰膿喘嗽。研末,沙糖為丸,含咽最佳。降胸中因熱結胸,及乳癰流痰結核。若足生人面諸瘡,燒灰油調頻敷。產難胞衣不出,研末用酒和吞。亦除瘕疝、喉痺、金瘡,并止消渴煩熱,赤眼翳膜堪點,時疾黃疸能驅。又如半夏、貝母,俱治痰嗽,但半夏兼治脾肺,貝母獨善清金;半夏用其辛,貝母用其苦;半夏用其溫,貝母用其涼;半夏性速,貝母性緩;半夏散寒,貝母清熱。性味陰陽,大有不同,俗有代用者,其謬孰甚! 《[[本草備要]]》 宣散結瀉熱,潤肺清火。 微寒。苦瀉心火,辛散肺鬱。入肺經氣分,心火降則肺氣寧。《[[詩]]》曰:言採其虻。即貝母也,取其解鬱。潤心肺,清虛痰。治虛勞煩熱,咳嗽上氣,吐血咯血,肺痿肺癰,喉痺,君相之火。目眩,火熱上攻。淋瀝,小腸邪熱。心與小腸相表裡,肺為氣化之源。癭瘤。化痰。乳閉產難。功專散結除熱,敷惡瘡,唐時有人膊上生瘡如人面,能飲酒食物,亦無他苦,遍投諸藥悉受之,至貝母,瘡乃顰眉,灌之數日,成痂而愈。斂瘡口。火降邪散,瘡口自斂,非貝母性收斂也。俗以半夏燥毒,代以貝母,不知貝母寒潤,主肺家燥痰;半夏溫燥,主脾家濕痰,脫或誤用,貼誤匪淺。故凡風寒濕食諸痰,貝母非所宜也,宜用半夏、南星。厚朴、白薇為使。畏秦艽,反烏頭。 《[[本經逢原]]》 甘苦平微寒,無毒。反烏頭。 貝母乃手太陰肺經氣分藥,兼入手少陰心經。一名虻,《[[風]]》言採其虻,善解心胸鬱結之氣,故詩人以此寓焉。肺受心包火乘,因而生痰。或為邪熱所干,喘嗽煩悶,非此莫治。詳《[[本經]]》主傷寒煩熱者,甘寒能解煩熱也。淋瀝者,熱結二腸也,清心肺鬱熱而淋瀝通矣。疝瘕者,足厥陰之邪干手厥陰也。《[[經]]》曰:診得心脈搏滑急,為心疝,少腹當有形也。喉痺者,熱鬱結於上也。《[[經]]》云:一陰一陽結,謂之喉痺。心主三焦之脈,皆絡於喉也。乳難者,鬱熱結於足厥陰也。風痙者,金瘡熱鬱生風而成痙。總取解散鬱結之邪也。仲景治傷寒寒實結胸,外無熱證者,小陷胸湯主之,白散亦可。二方一主熱痰內結,一主寒實內積。雖同一例,治不可混也。俗以半夏性燥,用貝母代之。不知貝母寒潤,治肺家燥痰,痰因鬱結者宜之;半夏性燥,治脾胃濕痰,痰因濕滯者宜之。二者天淵,何可代用?若虛勞咳嗽,吐血咯血,肺痿肺癰,癰疽及諸鬱火證,半夏乃禁忌,皆貝母為嚮導也。至於脾胃濕熱,涎化為痰,久則生火生痰,上攻昏憒,僵仆蹇澀諸證,生死旦夕,豈貝母可治乎!浙產者治疝瘕喉痺,乳難金瘡風痙,一切癰瘍。又同苦參、當歸治妊娠小便難,同青黛治人面惡瘡,同連翹治項上結核,皆取其開鬱散結,化痰解毒之功也。 《[[本草崇原]]》 貝母川產者味甘淡,土產者味苦辛。《[[本經]]》氣味辛平,合根苗而言也。根形象肺,色白味辛,生於西川,清補肺金之藥也。主治傷寒煩熱者,寒邪在胸,則為煩為熱。貝母清肺,故胸中之煩熱可治也。淋瀝邪氣者,邪入膀胱,不能隨太陽而出於膚表。則小便淋瀝。貝母通肺氣於皮毛,故淋瀝邪氣可治也。疝瘕乃肝木受病。治疝瘕,金能平木也。喉痺乃肺竅內閉,治喉痺,通肺氣也。乳難乃陽明津汁不通。金瘡風痙,乃陽明經脈受傷,貝母色白味辛,稟陽明秋金之氣,內開鬱結,外達皮膚故皆治之。 《[[本草求真]]》 ﹝批﹞清肺心痰熱。 貝母專入肺,兼入心。辛苦微寒,世多用為治痰之藥,殊不知痰有因燥因濕之不同。痰有風痰、寒痰、濕痰、火痰、燥痰、虛痰,熱痰之別,須在臨症細分。如果肺因火刑,水飲不化,鬱而為痰,此痰因於燥者也;脾胃虛寒,水飲停積,窒而不通,此痰因於濕者也。因以燥者,非用苦以瀉火,辛以散鬱,寒以折熱莫治;因以濕者,非用辛以散寒,溫以燥濕莫投。貝母味苦而辛,其性微寒,止於心肺燥鬱,痰食壅盛,及虛勞煩熱,肺痿肺癰,喉痺、咯血吐血,火刑於肺。目眩淋瀝,火移小腸。癭瘤乳閉,難產,惡瘡不斂等症服之,卒能有效。承曰:貝母能散心胸鬱之氣,故《[[詩]]》云言採其虻是也。作詩者本以不得志而言,今用治心中不快,多愁鬱者殊有功,信矣。又唐人記其事云:江左嘗有商人左膊上有瘡如人面,亦無他苦,商人戲以酒滴口中,其面赤色,以物食之,亦能食,多則肉內脹起,或不食則一臂痺焉。有名醫教其歷試諸藥,金、石、草、木之類,悉無所苦,至貝母乃聚眉閉目,商人喜,乃以小葦筒毀其口灌之,數日成痂遂愈,然不知其何疾也。若使因於脾虛而見咳嗽不寧,混以貝母妄代,其失遠矣。蓋一宜半夏,一宜貝母,況半夏兼治脾肺,貝母獨清肺金;半夏用其辛,貝母用其苦;半夏用其溫,貝母用其涼;半夏性速,貝母性緩;半夏散寒,貝母清熱,氣味陰陽,大有不同,汪昂云:故凡風寒濕食諸痰,貝母非所宜也。彼此誤投,為害不淺。 《[[得配本草]]》 川貝母,厚朴、白薇為之使。畏秦艽、莽草、礬石。惡桃花。反烏頭。 辛、苦,微寒。入手太陰經氣分。開心胸鬱結之氣,降肺火咳逆之痰。治淋疝乳難,消喉痺瘰癧,解小腸邪熱,療肺痿咯血。 得厚朴,化痰降氣。配白芷,消便癰腫痛;配苦參,當歸,治妊娠尿難;配連翹,治癭瘤;配瓜蔞,開結痰;導熱下行,痰氣自利。配桔梗,下氣止嗽。 寒痰停飲,噁心冷瀉,二者禁用。 怪症:江左有商人,左膊生瘡如人面,亦無他苦。戲以酒滴口中,其面赤色。以物食之,亦能食,多則膊肉脹起。或不食,則一臂痺焉。有名醫教其歷試金石草木之藥,悉無所苦。至貝母,其瘡乃聚眉閉目。商人喜,以小葦筒毀其口灌之。數日成痂遂愈。 川貝降肺經之火痰,杏仁行肺經之寒痰,白附去肺經之風痰,蔞仁滌肺經之結痰。肺經之虛痰,非阿膠不下;肺經之毒痰,非硝石不除。若濕痰發於脾經,半夏驅之使不滯;痰氣伏於脾經,旋覆推之使不停;血痰結於脾經,冬花開之使不積。又有濕熱在脾胃而成痰者,槐角理之,痰自清豁而弗生;實痰留於胃腑而致脹者,玄明蕩之,痰自消歸於烏有。如因痰而胃痛,螺殼止之;宿痰而成囊,蒼朮除之。豁痰迷於心竅,遠志為功;破心經之痰鬱,賴有蕤仁。礞石滾痰之滯,肺經獨爽;鐵花開痰之結,地臟自泰。腎經得腎鹽,痰火頓息;腎中入蛤粉,痰熱皆除。至於腎經之虛痰,牡蠣逆之而見功;腎水泛為痰,熟地補這而奏績。膈上之痰兼火者,青黛療之;兼燥者,花粉降之。惟大黃能下頑痰於腸胃,枳實能散積痰之稠粘。更有相火逆結之痰,解之者在殭蠶;肋下寒結之痰,豁之者需白芥。經絡中之風痰,南星可祛,有則荊瀝導之;結則牽牛散之;熱則竹瀝行之。驚風而生痰飲,非攻之不退,全蠍之力也;風熱多致痰壅,非吐之不平,白礬之力也。常山逐痰積,狼毒開惡痰,檳榔墜痰癖,滋姑吐痰癇。川蓼子決風痰之上壅,馬兜鈴下梅核之痰丸。諸藥各有專治,諸痰別有分消,不知痰所從來,不審藥所職司,動以川、半為治痰之品,一概混施,未有能濟者也。 《[[本草經解]]》 貝母氣平,秉天秋平之金氣,入手太陰肺經;味辛無毒,得地西方之金味,入手陽明大腸經。氣味降多於升,陰也。 其主傷寒煩熱者,傷寒之有五,風寒濕熱溫,而風與熱,乃陽盛之症,陽盛所以煩熱也,貝母氣平則清,味辛潤散,故主之也。 淋瀝者,膀胱有熱也;邪氣者,熱邪之氣也,膀胱以氣化為主,貝母味辛入肺,肺乃主氣之臟,肺潤則氣化及於州都,小便通而不淋瀝矣。 其主疝瘕也,肺氣不治,則不能通調水道,下輸膀胱,因而濕熱之邪,聚結成疝瘕,貝母氣平,可以通調水道,味辛可以散熱結也。 大腸之脈,其正者上循喉嚨,火發於標,乃患喉痺,痺者閉也,其主之者,味辛氣平,能解大腸之熱結也。 肺乃津液之府,主乳難者,味辛能潤,潤則乳自通也。 肺主皮毛,味辛氣平,則肺潤而皮毛理,可愈金瘡也。 風痙者,風濕流於關節,致不能養筋,而筋急也,貝母味辛,辛則散風濕而潤血,且貝母入肺,潤則水道通而津液足,所以風濕逐而筋脈舒也。 《[[神農本草經讀]]》 貝母氣平味辛,氣味俱屬於金,為手太陰、手陽明藥也。 其主傷寒煩熱者,取西方之金氣,以除酷暑,《[[傷寒論]]》以白虎湯命名,亦此義也。 其主淋瀝邪氣者,肺之治節,行之膀胱,則邪熱之氣除,而淋瀝愈矣。 疝瘕為肝木受病,此則金平木也;喉痺為肺竅內閉,此能宣通肺氣也;乳少為陽明之汁不通;金瘡為陽明之經脈受傷;風痙為陽明之宗筋不利,貝母清潤而除熱,所以統治之。 今人以之治痰嗽,大失旨,且李士材謂貝母主燥痰,半夏主濕痰,二物如冰炭之反,皆臆說也。 《[[本經疏證]]》 貝母八月採取,其受金氣之專,其味苦勝辛微,辛在苦後,是苦合於氣之微寒,以歸於辛,皆二陰至肺之處也。況其色白象金乎,第苦合微寒,是在地之陰也。焉能遽至於在天之陽以治肺?則當參其葉隨苗出之義,而體其但有直透更無濡留矣。但有直透,能開熱之結,更無濡留矣。「但有直透,能開熱之結,更無濡留,能達肺之鬱」,此言也,與說詩者謂善療鬱結之疾合,以諸氣憤鬱,固屬於肺也。但予有說焉,陽性開發,陰性凝聚,陰聚之,陽且散之,今云在天之陽,不得在地之陰,乃結熱而成鬱,則容或有不然者,況本經所臚主治,均屬陽為陰鬱之候耶。是皆誤於以貝母為其根,而遺卻其附根以生,連累相著,且有分解一層矣。故以其葉隨苗出,證其性之速而無濡留,則可;以為能從地而直透於天,則不可。若謂苗自此透,其性必升,則附子亦附根而生,苗自此出,且其味辛性溫,氣復雄健絕倫,遂可謂升之至者乎?若謂藥物入胃,必藉升始能及上,則性降者入胃,能不藉胃氣宣發,遂可直後胃降乎?試思傷寒煩熱淋瀝邪氣疝瘕喉痺乳難金瘡風痙,何一非陰結而陽不舒散?故皆當得陰鬱散而陽乃伸,此夫人能知者矣。故予以片言決之曰:貝母善橫解心胸間鬱結之矣。何者?即物言物,則貝母固心微而瓣厚,心在中而瓣在旁,此所謂橫解也。由貝母固附根而生,連累相著,且有分解,以其入肺,故能治附肺而結之氣,此所以不曰肺,而曰心胸間也。夫鬱,積也、聚也、榜、縛也,謂收斂之也。無與有形,焉得為積為聚為滯,無與於陰,何者為束為縛為之收斂,且心胸間,陽之都會也。陽縱盛,無所謂鬱與結,比之腸胃間陰雖盛,只能痛涌泄,不得為鬱結,理正同也。故腸胃中善病陽鬱,鬱則成燥硬,胸中善病陰鬱,鬱則聚涎唾。是故貝母者,治涎唾之藥也。惟心胸間聚涎唾,斯陰不下降,而傷寒有煩熱淋瀝之候,咽嗌間聚涎唾,斯有邪氣者陽難上達,而有喉痺之候,不化血歸衡,而有乳難之候。疝瘕者,涎唾自心胸阻任脈之行也;風痙者,涎唾聚心胸督脈不得陰以灌溉也。惟金瘡則無與於涎唾,然血出既多,陰匱而無以續,氣聚而不及化,則反鬱結於心胸間,為涎為唾者有之矣。主以貝母使之速化,化則能變而赤也。或曰涎唾二字,在金匱要略則曰多唾口燥;在千金方則曰涎唾多,心中溫溫液液。而說文玉篇廣韻,皆謂為口液,則金匱千金所指,當在口中之液,又烏得聚心胸間?縱使聚心胸間矣,其與痰飲水氣何異?而金匱肺痿肺癱咳嗽上氣篇、痰飲篇,咸不用貝母,何也?曰口之液,固生於口中,即貯於口中者與。抑亦分夫輸脾歸肺之津,而上以滋於口者也。生於口而即貯口,決無之理,則其生也舍心胸間更在何處?惟其不隨氣以熏膚充身澤毛,不為液以注於骨,使骨節屈伸潤澤,不為津使腠理發泄汗出溱溱,不變為赤,而入營中以周行經脈,此所以為陰鬱,此所以為陽不化耳。痰飲水氣則與是異。蓋皆劫水之未化者為之,其被火爍而稠者謂之痰,其遇窪則停則稀者謂之飲,其漫無拘束,而隨處浸溢者謂之水。氣與涎唾,屬已為肺化而不宣佈者,自迥不相侔,如之何可以肺薑痰飲等篇之治,概貝母之用耶?未化之水宜化,故其治法近外則散,著裡即溫,稍下則利,已化之水宜分,恐因其滓濁,而遂及其精微,此貝母之開解鬱結,正以使清者歸清,濁者歸濁護清而不留濁,去濁而不傷清。試證以白散之治,是護其清者,不使巴豆劫爍無餘也;歸貝母苦參丸之治,是分其濁者,隨苦參而泄入於下也。 《[[本草新編]]》 貝母,味苦,氣平、微寒,無毒。入肺、胃、脾、心四經。消熱痰最利,止久嗽宜用,心中逆氣多愁鬱者可解,并治傷寒結胸之症,療人面瘡能效。難產與胞衣不下,調服於人參湯中最神。黃癉赤眼,消渴除煩,喉痺,疝瘕,皆可佐使,但少用足以成功,多用或以取敗。宜於陰虛火盛,不宜於陽旺濕痰。世人不知貝母與半夏,性各不同,懼半夏之毒,每改用貝母。不知貝母消熱痰,而不能消寒痰,半夏消寒痰,而不能消熱痰也。故貝母逢寒痰,則愈增其寒;半夏逢熱痰,則大添其熱。二品涇渭各殊,烏可代用。前人辨貝母之肺,而不入胃,半夏入脾胃,而不入肺經,尚不知貝母之深也。蓋貝母入肺、胃、脾、心四經,豈有不入脾、胃之理哉。正寒熱之不相宜,故不可代用也。 或問貝母之療人面瘡,可信不可信乎?曰:此前人之成效,故必疑之。然而有可疑者。人面瘡,口能食而面能愁,蓋有崇憑之矣。崇憑必須解崇,何以用貝母即解,予久不得其故。後遇岐天師於燕市,另傳治法,而後悟貝母之療人面瘡也,亦消其痰而已矣。夫怪病多起於痰,貝母消痰,故能愈也。如半夏亦消痰聖藥,何治人面瘡無效?不知人面瘡,乃熱痰結成熱毒,半夏性燥,燥以治熱,更添熱矣。貝母乃治熱痰聖藥,以寒治熱,而熱毒自消,又何疑哉。 或問貝母消痰,消熱痰也,然火沸為痰,非熱乎,何以用之而絕無效耶?曰:火沸生痰,乃腎中之火上沸,非肺中之火上升。貝母止可治肺中之火痰,不化腎中之火痰也。豈惟不能化腎中之火痰,且動火而生痰矣。夫腎中之火,非補水不能除,腎火之痰,亦非補水不能消。貝母消肺中之痰,必鑠肺中之氣,肺虛則腎水之化源竭矣,何以生腎水哉。腎水不生,則腎火不降。腎火不降,又何以健脾而消痰哉。勢必所用水穀不化精而化痰矣。然則用貝母以治火沸為痰,不猶添薪而望止沸乎。毋怪沓無功效也。 或疑貝母不可治火沸為痰之症,吾用之六味丸中,亦可以治之乎?曰:六味湯止治火沸為痰之聖藥也,加入貝母、則不效矣。蓋火沸為痰,乃腎中之真水上沸而成痰,非肺中之津液上存而為痰也。六味湯補水以止沸,非化痰以止火,倘加入貝母,則六味欲趨於腎中,而貝母又欲留於肺內,兩相牽掣,則藥必停於不上不下之間。痰既不消,火又大熾,不更益其沸,而轉添有咳嗽哉。此貝母斷不可入於六味湯丸之中,治火沸為痰之病也。 《[[本草分經]]》 川貝母,辛、甘,微寒。瀉心火,散肺鬱。入肺經氣分,潤心肺,化燥痰。 【現代藥理研究】 貝母有鎮咳、祛痰作用。 貝母有降血壓作用。 家兔靜脈注射川貝鹼,可使血糖持續升高并維持2小時以上。 貝母對腸管平滑肌有鬆弛作用,其有效成分是西貝鹼。 貝母有抗菌作用。川貝醇提物對大腸桿菌及金葡菌的生長繁殖有抑制作用,川貝水浸液在試管內對星形奴卡氏菌有抑制作用。 貝母有耐缺氧作用。 貝母能加速氣管纖毛粘液流動。 貝母有抗血管收縮作用,貝母中含的西貝素具有明顯的抗血管收縮、營養心肌、擴張冠脈的作用。
返回至
川貝母
。
导航菜单
个人工具
登录
名字空间
页面
讨论
变种
视图
阅读
查看源代码
查看历史
更多
搜索
导航
首页
中医古籍大全
* 醫經類
* 診法類
* 本草類
* 方書類
* 傷寒金匱類
* 溫病類
* 綜合醫書類
* 臨床各科類
* 醫案類
* 古籍影印本
中醫古籍大全拼音索引
帮助
工具
链入页面
相关更改
特殊页面
页面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