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瓜蔞”的源代码
←
瓜蔞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因为以下原因,您没有权限编辑本页:
您所请求的操作仅限于该用户组的用户使用:
用户
您可以查看与复制此页面的源代码。
瓜蔞為葫蘆科植物栝蔞或雙邊栝蔞的乾燥成熟果實。栽培或野生。主產於山東、河南、安徽、四川、河北、浙江等地。原植物生於山坡林下、灌叢中、草地和村旁田邊。喜溫暖濕潤氣候,較耐寒,不耐乾旱,以向陽、土層深厚、疏鬆肥沃的砂質壤土最宜生長。飲片分瓜蔞、瓜蔞皮、蜜炙瓜蔞皮、瓜蔞子、蜜炙瓜蔞子、瓜蔞子霜。瓜蔞味甘,微苦,性寒;歸肺、胃、大腸經;功能清熱滌痰、寬胸散結、潤燥滑腸。瓜蔞子味甘,性寒;歸肺、胃、大腸經;功能潤肺化痰、滑湯通便。瓜蔞皮味甘,性寒;歸肺、胃經;功能清化熱痰、利氣寬胸。臨床用名有瓜蔞、瓜蔞皮、蜜炙瓜蔞皮、瓜蔞子、蜜炙瓜蔞子、瓜蔞子霜。 【本草匯言】 《[[神農本草經]]》 味苦,寒。主治消渴,身熱,煩滿,大熱,補虛,安中,續絕傷。 《[[名醫別錄]]》 無毒。主除腸胃中痼熱,八疸,身面黃,唇乾口燥,短氣,通月水,止小便利。 《[[日華子本草]]》 栝蔞子,味苦,冷,無毒。補虛勞口乾,潤心肺,療手面皺,吐血,腸風瀉血,赤白痢,并炒用。 栝蔞根:通小腸,排膿,消腫毒,生肌長肉。治熱狂時疾,乳癰發背,痔瘻瘡疥。 《[[本草衍義]]》 治肺燥,熱渴,大腸秘。其根與貝母、知母、秦艽、黃芩之類,皆治馬熱。 《[[藥類法象]]》 栝蔞根,氣寒,味苦。 主消渴,身熱煩滿大熱,補虛安中,通月水。消腫毒、瘀血及熱狂,瘡癤。 《[[藥性賦]]》 栝蔞根,味苦,性寒,無毒。沉也,陰也。其用有二:止渴退煩熱,補虛通月經。 《[[湯液本草]]》 瓜蔞根氣寒,味苦。味厚,陰也,無毒。 《[[本草]]》云:主消渴,身熱,煩滿大熱,補虛安中,通月水。消腫毒瘀血,及熱狂。 《[[心]]》云:止渴,行津液。苦寒,與辛酸同用,導腫氣。 《[[珍]]》云:苦,純陰。若心中枯渴者,非此不能除。 《[[本草衍義補遺]]》 栝蔞實,屬土而有水,《[[本草]]》言治胸痺,以味甘性潤。甘能補肺,潤能降氣。胸有痰者,以肺受逼,失降下之令。今得甘緩潤下之助,則痰自降,宜其為治嗽之要藥也。又云:洗滌胸膈中垢膩,治消渴之細藥也。根亦名白藥,其莖葉療中熱、傷暑最效。 《[[本草發揮]]》 成聊攝云:栝蔞根,味苦微寒,潤枯燥者也。加之則津液通行,是為渴所宜也。又云:津液不足而為渴,苦以堅之。栝蔞根之苦,以生津液。又云:苦以泄之。栝蔞實味苦寒,通胸中鬱熱,苦寒以泄熱。 潔古云:性寒味苦,陰也。能解煩渴。心中枯渴者,非此不能除。 《[[本草綱目]]》 仲景治胸痺痛引心背,咳唾喘息,及結胸滿痛,皆用蔞實。乃取其甘寒不犯胃氣,能降上焦之火,使痰氣下降也。成氏不知此意,乃云苦寒以瀉熱。蓋不嘗其味原不苦,而隨文附會爾。 潤肺燥,降火,治咳嗽,滌痰結,利咽喉,止消渴。利大腸,消癰瘡腫毒。 《[[本草經疏]]》 栝蔞根稟天地清寒之氣,故味苦氣寒而無毒。能止渴清身熱,煩滿大熱。熱散則氣復,故又主補虛安中。涼血則血和,故主續絕傷,并除腸胃中痼熱。苦寒能除熱,故主八疸身面黃,唇乾口燥,短氣。血涼則不瘀,故通月水。膀胱熱解則小便不頻,故能止小便利。 栝蔞實主胸痺及傷寒結胸,悅澤人面。栝蔞仁主消痰。 簡誤:脾胃虛寒作泄者,勿服。 《[[本草蒙筌]]》 栝蔞實,味苦、甘,氣寒。味厚氣薄,屬土有水,陰也。無毒。主痰喘咳哮,服下神效立獲。畏牛膝乾漆,及附子烏頭。惡乾薑,使枸杞。味甘補肺捷,性潤下氣佳。令垢滌鬱開,故傷寒結胸必用;俾火彌痰降,凡虛怯癆嗽當求。解消渴生津,悅皮膚去皺。下乳汁,炒香酒調末服;取仁炒香熟為末,酒調一匕,覆面臥少時。止諸血,并炒入藥煎湯。一切血癥并治。 《[[本草乘雅]]》 栝蔞根實,本經主治不分根實。別錄廣實主胸痺,悅澤人面,似有根實之分。故圖經另出根名天花粉,主煩滿及消渴。煩滿胸痺,緣胸部病。釋名云:消渴,腎氣不周於胸也。經云:煩滿胸痛引背,胸痺也。病名雖異,因證則同,但所施略分輕重耳。即能周腎氣於胸,亦屬補虛安中,續絕傷功力耳。 形如包括之囊,實列重樓之象,舉實該根,猶枸杞也。氣味苦寒,逆治火熱,體質濡潤,逆治燥涸,或液燥涸,致熱結聚,或熱結聚,致液燥涸,遂成消渴煩滿者,悉宜用。安中者,熱卻則中安,亦即所以補液之虛耳。故筋脈燥涸則絕傷,濡潤則連續矣。根實功力,稍有異同,實主鬱遏不能分解;根主散漫北容平,靡不以熱為因,以燥為證,顧天花瑞雪之名,則思過半矣。 《[[景岳全書]]》 栝蔞仁,味甘,氣寒。氣味俱厚,性降而潤。能降實熱痰涎,開鬱結氣閉,解消渴,定脹喘,潤肺止嗽。但其氣味悍劣善動,噁心嘔吐、中氣虛者不宜用。《[[本草]]》言其補虛勞,殊為大謬。 《[[本草備要]]》 瓜蔞仁,瀉火潤肺,滑腸止血,治熱痰。 甘補肺,《[[本草]]》苦。寒潤下。能清上焦之火,使痰氣下降,為治嗽要藥。肺受火逼,冊降之令,故生痰用嗽。又能蕩滌胸中鬱熱垢膩,生津止渴,丹溪曰:消渴神藥。清咽利腸,通大便。《[[是齋方]]》 焙研酒調或米飲下,治小便不通。酒黃熱痢,二便不通。炒香酒服,止一切血。寒降火。瀉者忌用。枸杞為使。畏牛膝、乾漆,惡乾薑,反烏頭。 《[[本經逢原]]》 瓜蔞實,甘寒潤燥,宜其為治嗽消痰止渴之要藥,以能洗滌胸膈中垢膩鬱熱耳。仲景治胸痺痛引心背,咳唾喘息,及結胸滿痛,皆用瓜蔞實,取其甘寒不犯胃氣,能降上焦之火,使痰氣下降也。其性較瓜蔞根稍平,而無寒鬱之患。但脾胃虛及嘔吐自利得,不可用。 瓜蔞根性寒,降膈上熱痰,潤心中煩渴,除時疾狂熱,祛酒癉濕黃,治癰瘍,解毒排膿,《[[本經]]》有補虛安中續絕傷之稱,以其有清胃祛熱之功,火去則中氣安,津液復則血氣和,而絕傷續矣。其性寒降,凡胃虛吐逆,陰虛勞嗽誤用,反傷胃氣,久必泄瀉喘咳,病根愈固矣。凡痰飲色白清稀者,皆當忌用。 《[[本草崇原]]》 瓜蔞根入土最深,外黃內白,氣味苦寒,蓋得地水之精氣,而上達之藥也,其實黃色,內如重樓,其仁色綠多脂,性能從上而下,主治消渴、身熱者,謂啟在下之水精上滋,此根之功能也。治煩滿大熱者,謂降在上之火熱下泄,此實之功能也。補虛安中,續絕傷,合根實而言也。水火上下交濟,則補虛而安中,藤蔓之藥能資經脈,故續絕傷。 《[[本草求真]]》 ﹝批﹞入肺除痰,清火降氣。 瓜蔞仁專入肺,兼入脾、胃。氣味甘寒,成無己乃謂味苦,其說甚非。功專降火下氣墜痰。緣肺受火逼,則水必停而痰生,痰生則肺失養而氣壅,故有喘急胸滿,咳嗽、咽閉、口渴之病矣。瓜蔞性寒,味甘,能除上焦傷寒,胸膈鬱結痰氣,使之入腸胃而下降。震亨曰:瓜蔞實治胸痺者,以其味甘性潤,甘能補肺,潤能降氣,胸中有痰者,乃肺受火逼,失其降下之令,今得甘緩潤下之助,則痰自降,宜其為治嗽之要藥也。且又能洗滌胸膈中垢膩鬱熱,為治消渴之神藥。故仲景小陷胸湯,用此以治邪結在胸;又以小柴胡湯,用此易半夏以治少陽症見口渴等症,然大要取其有清降之力,故能使之下行也。若謂此能補氣,正未必然,虛寒瀉利者忌。熱利最宜,取其以寒降火。 《[[得配本草]]》 枸杞為之使。畏牛膝、乾漆。惡乾薑。反烏頭。 甘,寒。潤下。入手少陰經絡。蕩滌胸膈之邪熱,消除肺經之結痰。潤腸胃,療乳癰,降上焦氣逆,止消渴喘嗽。 得赤小豆,治腸風下血;得烏梅,治咳血。配蔥白、神麴,治酒澼嘔吐;配青黛、香附,治婦人夜熱。佐川連,治便毒;佐枳實,治結胸。 取汁和蜜,入朴消少許,治時疾狂悶發黃。 氣味悍劣,善動噁心,中氣虛者禁用。 《[[本草經解]]》 栝蔞根氣寒,秉天冬寒之水氣,入足少陰腎經、足太陽寒水膀胱經;味苦無毒,得地南方火味,入手少陰心經。氣味俱降,陰也。 膀胱者,津液之腑也,心火內爍,則津液枯而病消渴;膀胱主表,火盛則表亦熱而身熱也,其主之者,苦寒可以清火也。 心為君火,火盛則煩滿大熱,其主之者,寒以清之,苦以泄之也。 火盛則陰虛,補虛者,清潤能補陰虛也。陰者中之守,安中者,苦寒益陰,陰充中有守也。其主續絕傷者,血為陰,陰虛則傷,陰枯則絕,栝蔞根清潤,則虛者滋,枯者潤也 實名栝蔞,甘寒之性,能解陽邪,所以主傷寒陽邪結胸也。 《[[神農本草經讀]]》 栝蔞根氣寒,秉天冬寒之水氣,而入腎與膀胱;味苦無毒,得地南方之火味,而入心。火盛液,則消渴;火浮於表,則身熱;火盛於裡,則煩滿;大熱火盛,則陰虛,陰虛則中失守而不安,栝蔞根之苦寒清火,可以統主之。 其主續絕傷者,以其蔓延能通陰絡,而續其絕也。 實名栝蔞,《[[金匱]]》取治胸痺;《[[傷寒論]]》取治結胸,蓋以能開胸之結也。 《[[本經疏證]]》 栝蔞根入土最深,且能久在土中,生氣不竭,故歲歲引蔓,發葉開花成實。而味苦性寒,恰有合於脾臟之德,而能為效其用。其止渴也,則所謂脾氣散精,上歸於肺者也。腸胃皆隸於脾,脾陰效用,則腸胃中痼熱,又烏能留。黃疸者,脾津被熱約而不流,以致蒸盆而成者也,脾熱既解,疸亦何能不除。短氣,肺陰虛也,小便過利,肺火盛也,衝脈隸於陽明,為月水所從降,若因脾胃陰虛而血涸,或因熱結而不流,得此涼潤之劑,自然涸者滋,結者解,不通者轉而能通,別錄之治,固與本經理無二致矣。 栝蔞根實,諸本草家咸謂功用略同,稍有差別,愚則謂其大相逕庭,何也?栝蔞根主升,實主降,前且言之詳矣。夫升即寓補,降即寓瀉,故仲景用實,多治結治痛治痺阻治逆搶,隱然一下藥也;根則專治渴,凡陰虛火熾,肺腎津液不相交濟者咸用之。此不可為一補一瀉之驗乎?甚者,同一小柴胡湯證,煩者加實去人參,渴者加根更加人參,夫人參之為物,和緩衝融,表未解者不用,裡未虛者不用,乃一則與之為伍,一則不與之為伍,亦可以得其物之情矣。五常政大論曰,陰精所奉其人壽,陽精所降其人夭。故同一物也,升則為陽,降則為陰,陽則主生,陰則主殺。雖然,此亦以性寒者言耳,若氣味溫和,又不當作如是論矣。雖然,栝蔞實非能治實也,亦不治虛。觀仲景之用栝蔞實,在小陷胸湯曰,小結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則痛;在栝蔞薤白白酒湯曰,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氣,而其脈一則曰浮滑,一則曰寸口沉遲,關上小緊數。是皆陰中有陽,且踞於陽位者也。夫胸背痛,較按之方痛則甚,痺則較結為輕,咳唾喘息是其勢為上衝,而居於心下,按之才痛,似反靜而不動,此其機總緣氣與飲相阻,寒與熱相糾。熱甚於寒者,其束縛反急而為結,寒甚於熱者,其蔽塞自盛而為痺。是故結胸之病伏,胸痺之病散,伏者宜開,散者宜行,故一則佐以連夏之逐飲泄熱,一則佐以薤酒之滑利通陽。栝蔞實之裹無形攢聚有形,使之滑潤而下,則同能使之下,自是治實之方,僅能使之下,不能使其必通,又非純乎治實之道矣。何以知不能使之必通?蓋有停飲痛甚,至不得臥,即當加半夏,若兼胸滿,脅下逆搶心,則仍加枳朴桂枝,若竟能通,又何必如是哉?是知栝蔞實之治,大旨在火與痰結於陽位,不純乎虛,亦不純乎實者,皆能裹之而下,此其擅長矣。 栝蔞根,亦非能治虛也。觀小青龍湯,小柴胡湯,柴胡桂枝乾薑湯中,用之皆不過以渴,不得用半夏而為之代耳,半夏非治虛者也。雖然,渴不得用半夏,何物不可用,乃處處代以栝蔞根?蓋胸中者,清虛之府,中氣之所貯,中氣者精明純粹,不寒不熱,不濕不燥,不受纖翳之侵者也。體中受邪,胸中焉能毫無所犯?其所犯者,非寒即熱,非濕即燥。寒且濕之動,為嘔為噦;熱且燥之動,為煩為渴,兩者之不相兼,猶冰炭之不能相入也。是故嘔噦者,用半夏以止逆,使寒與濕不與中氣久混而難解;煩渴者,用栝蔞根以滋液,使熱與燥不與中氣相爍而難復。所以栝蔞根與半夏,雖非相畏相忌相反,而始終不相并,此其旨在傷寒論金匱要略中,可尋繹而知者也。曰服小青龍湯已,渴者,寒去欲解也;曰服小柴胡湯已,渴者,屬陽明也,以法治之;曰嘔家,渴為欲解,其有支飲者,縱得熱藥不渴。以是知半夏栝蔞根,功用實相反而適相同也,其所以不得為補劑者,則以是物雖曰滋液,亦僅能啟脾家陰津上潮,不能使腎家陰津灌注,以其入土能深,皮黃肉白,且其肉聚則成塊,散則成粉,種種不離土象,是為能益液而不能其源,又烏得為補?然則諸湯之配藥,何不取腎之物,真浚其源,而取乎僅啟脾陰者也?夫煩渴之煎爍中氣,其望陰液之滋,蓋不啻歲旱之望云霓也。若待浚腎陰滋之,其何能及?且凡物之取給於近者,易成亦易消;遠者,難待亦難解。假使胸中僅為無形之燥熱所爍,遠有形之腎陰救之,燥熱既熄,汪洋之水繼至,不慮其熱病才已,寒病復起耶? 若是則栝蔞桂枝湯,得毋亦與此同耶?栝蔞桂枝湯,與小青龍湯,小柴胡湯,同有表邪,同宜解外,同有裡熱,其有不同者,小青龍小柴胡證,皆未經誤治,栝蔞桂枝湯證,則因誤治而致,一也;太陽病證備,脈反沉遲,為陽證見陰脈,非小青龍小柴胡所有,二也。雖然,篇中但言太陽證備,并不提及誤治,陽證見陰脈,其病已危,乃用從容不鬱桂枝湯,此互文以見意也。篇中道述病狀,旋訂病源縷縷可晰,其述病源,不曰感受何邪,而曰太陽病,發汗太多,因致痙;曰風病下之則痙,復發汗,必拘急;曰瘡家雖疼痛,不可發汗,汗出則痙。歷敘三條,總因汗下,其非感觸即得,亦復何言?特痙者方經汗下,內則陰液暴脫,外仍經絡壅滯,以云乎陰液暴脫,且見陰脈,則外證不得仍備太陽,今太陽證仍備,且項背強幾幾然,則沉為陽不入交於陰,遲為脈道泣澀不前矣。夫陽欲入陰而陰不承,則陰與陽烏能交,則陰何自而化,陽何自而生?太陽證備,還治以治太陽之法,陰不承陽,則必取生陰之速者,以益上中之液,使得與陽交,生陰之速。益上中之液者,舍栝蔞根其誰取耶?是知栝蔞桂枝湯之用栝蔞,蓋使獨當一面其任,較之小青龍小柴胡以渴而去半夏加入者為倍重,蓋陰在內為陽之守,陽在外為陰之使。明乎此,則將作剛痙之用葛根湯,以起陰而泄陽,既作剛痙之用大承氣,以存陰而承陽,一以貫之矣。 用栝蔞根最索解不得者,無如栝蔞牡蠣散。蓋百合病不成內傷,又非徒外感,絕無五臟菀熱八風五痺之實候,只在病人意中輾轉不適,又不能明言其所以然,及從其草蛇灰線處,跡而尋之,理似亦有可窮者。夫欲臥不得臥,欲行不得行,飲食或有美時,或有不欲聞食臭時,如寒無寒,如熱無熱,得藥則劇吐利,如有神靈等,全在不可捉摸處。口苦小便赤,其脈微數,則在有形跡處。及至一月不解,而變成渴,則形跡遂大著。何況以百合湯洗之而仍不差,則病氣為傷中上之陰,無可疑者。雖然,僅曰渴,不曰欲飲水,且不煩不熱,究竟病本無駐足處,僅渴之一端,為得所依藉耳。於此見昔之百脈一宗悉致其病者,今則上焦已化,而在下者,尚未化也。上焦已化,百脈之病已蠲其半,百合遂無所用之,而下焦之未化者,不得不選用牡蠣,使之召陽歸陰。而其主腦尤在治上焦之已化者,故方中配以從陽化陰之栝蔞根,兩物等分,標名則升栝蔞於牡蠣之上,為一方之統攝也,是方也最無意味之中,意味萃焉。由是思之,則栝蔞根之用,不得僅以治外感煩渴一端目之矣。 其次牡蠣澤瀉散之用栝蔞根,亦甚不易解。以栝蔞根多為渴用,牡蠣澤瀉散證,則并不言渴也,雖然,此有說焉。栝蔞瞿麥丸,則渴而用栝蔞根矣,何以用附子?此固當與牡蠣澤瀉散,對待而觀者也。夫牡蠣澤瀉散之證曰,從腰已下有水氣;栝蔞瞿麥丸之效曰,腹中溫。為知腰者在後,腹者在前,後者陽氣所由升,前者陰氣所由降。若為水氣所隔,則當升者不升,當降者不降。陽不升則下雖鬱熱,上仍不渴;陰不降則上縱化熱,下則仍寒。譬之冬月嚴寒,陽氣伏於下,則井中水溫,出井則冷;夏月酷暑,陰氣伏於內,則井中水冷,出井則溫。故牡蠣澤瀉散證不渴,而比投寒泄;栝蔞瞿麥丸證雖渴,而終用溫暖。其并用栝蔞根,一則以助上之陰為寒泄諸藥守禦,俾得有恃不恐,一則以安上之擾使溫暖諸藥下達,俾無反顧之尤。於栝蔞瞿麥丸,其功在正面,在下面故其名居一方之首而不愧;於牡蠣澤瀉散,其功在根柢,在根柢故不居其名而無悶。於此又可見栝蔞根之為物,既能應上焦假熱之渴,又能應下焦真熱之不渴,謂之能益陰津可,謂之能補真陰,亦無不可。 《[[本草新編]]》 栝蔞實,味苦,氣寒,降也,陰也,無毒。入肺胃二經。最能下氣滌穢,尤消鬱開胃,能治傷寒結胸,祛痰,又解渴生津,下乳。但切戒輕用,必積穢滯氣結在胸上,而不肯下者,始可用之以蕩滌,否則,萬萬不可孟浪。蓋栝蔞實最消人之真氣,傷寒結胸,乃不得已用之也。苟無結胸之症,何可輕用。至於消痰解渴下乳,只可稍稍用之,亦戒不可重任。他本言其能治虛怯勞嗽,此殺人語,斷不可信,總惑於補肺之說也。夫栝蔞乃攻堅之藥,非補虛之品。天花粉,即栝蔞之根,而性各不相同。蓋栝蔞實其性最悍,非比天花粉之緩,用栝蔞實,不若以天花粉代之。天花粉,亦消痰降氣,潤渴生津,清熱除煩,排膿去毒,逐瘀定狂,利小便而通月水。其功用多於栝蔞實,虛人有痰者,亦可少用之以解燥而滋枯,又何必輕用栝蔞實哉。 或問栝蔞實能陷胸中之邪,為傷寒要藥,而吾子切切戒之,何不刪去栝蔞,獨存天花粉之為當哉?曰:醫道必王、霸并用,而後出奇制勝,始能救生死於頃刻。結胸之症,正死在須臾也,用天花粉以消痞滿,其功遲,用栝蔞以消痞滿,其功捷。但結胸之痞滿不同,小痞小滿之症,不妨用天花粉以消之;大痞大滿之症,非栝蔞斷然不可。又在人臨症細辨,非栝蔞之竟可不用也。 或疑栝蔞推胸中之食,蕩胃中之邪,其勢甚猛。傷寒至結胸,其正氣已大喪矣,又用此以推蕩之,不虛其虛乎?先生又謂不可用天花粉相代,豈傷寒之虛,可以肆然不顧乎?曰:傷寒不顧其虛,則邪且鑠盡人之元氣,頃刻即死矣,烏可肆然不顧乎。用栝蔞以陷胸,正所以顧其虛也。夫陷胸之成,由於邪退之時,而亟用飲食,則邪仍聚而不肯散。夫邪之所以散者,由於胃中空虛,邪無所謂,故有不攻而散之意。邪甫離胃,而胃氣自開,以致飢而索食,此時而能堅忍半日,則邪散盡矣。無如邪將散,而人即索食,食甫下喉,而邪復群聚而逐矣。仲景張夫子所以又立陷胸湯,用栝蔞為君,突圍而出,所向無前,群邪驚畏,盡皆退舍,於是,漸次調補,而胸胃之氣安焉。是推蕩其邪氣,非即急救其正氣之明驗乎。倘畏首畏尾,不敢輕用栝蔞,雖久則食消,亦可化有事為無事。然所傷正氣多矣,此栝蔞之宜急用,而不可尼觀望耳。 或問栝蔞陷胸,以救胃中之正氣是矣,然吾恐栝蔞祛邪以入脾,走而不守,則脾當其害,不猶以鄰國為壑乎?曰:栝蔞但能陷胸,而不能陷腹。胸中之食,可推之以入於腹,脾中之食,不必蕩之以入於腸。蓋脾主出而易化,胃主納而難消也。 或問栝蔞陷胸中之邪,抑陷胸中之食耶?曰:結胸之症,未有不因食而結者也。陷胸湯乃陷食,而非陷邪也。雖然,邪因食而復聚,雖邪不入於胃之中,而邪實布於胃之口。陷胸中之食而邪解散,即謂之陷邪亦可也。然而食可陷,而邪不可陷。食陷必入於脾,邪陷必入於腎。入脾者,栝蔞可乘勝而長驅,入腎者,栝蔞不能入腎,勢必變生不測。今用陷胸,而食消邪共用,是陷胸湯實陷食,而非陷邪也。但止陷食而不陷邪,而邪何以竟散耶?是結胸之症因得食而結,則陷胸之湯,其邪亦因陷食而散也。 或疑陷胸湯用栝蔞,不止陷胸中之邪,亦陷腹中之邪也,邪在腹中,安知不祛之入乎?曰:陷胸湯勢最捷,邪逢栝蔞即散,安在又入於腎乎。況邪已在腹,與在胸者有別,在胸者,居高臨下,恐有走仔腎之虞;有腹者,邪趨大腸,其勢甚便,豈返走於腎經哉。 或問栝蔞與天花粉,同為一本,何以天花粉反不似栝蔞之迅掃胸中之邪耶。曰:天花粉消痞滿,其功緩;栝蔞實消痞滿,其功捷,余前條已言,但未言其所以緩與捷也。夫栝蔞為天花粉之子,而天花粉為栝蔞之根,子懸於天下,而性實顧根,故趨於下者甚急;根藏於地中,而性實戀子,故育於上才自緩。緩捷之故,分於此,而陷消之功,亦別於此。故宜緩者用天花粉,宜急者用栝蔞實,又何慮功效之不奏哉。 《[[本草分經]]》 甘、苦,寒。潤肺,清上焦之火,使熱痰下降。又能蕩滌胸中鬱熱垢膩,理嗽治痢,止渴止血,滑腸。 《[[本草思辨錄]]》 瓜蔞根實《[[本經]]》俱苦寒,李氏謂根甘微苦酸微寒,實甘寒,辨之致審。 草木之根荄,其性上行;實則性復下降。瓜蔞根能起陰氣上滋,故主燥熱之煩渴;實能導痰濁下行,故主粘膩之結痛。此張氏之說至允,用二物者當作如是想。 瓜蔞根與葛根同主消渴身熱,而仲聖治痙,則一用葛根,一用瓜蔞根何故?蓋無汗而小便反少,氣衝口噤,是風寒濕之邪,相搏於太陽陽明之交而不解,用葛根則能隨麻黃輩散之於外。瓜蔞根無解表之長,而證是身體強幾幾然,俾與桂芍諸物養筋脈則適相當,此其所以攸異也。 瓜蔞根本治熱治渴,乃牡蠣澤瀉散并不言渴,而其所伍者為瀉水之物,是大病瘥後,虛熱不免,而水去則陰復傷,以瓜蔞根潤液而補虛,除病即兼善後也。瓜蔞瞿麥丸,上雖為渴而下則有寒,下寒故膀胱不利而不蓄,水蓄於下則陽浮於上,是渴為標寒為本,故以薯附溫肺腎而化氣,苓麥泄下蓄之水,瓜蔞根止陽浮之渴。不用膏知者,以渴非實熱也。 瓜蔞實之長,在導痰濁下行,故結胸胸痺非此不治。然能導之使行,不能逐之使去。蓋其性柔,非濟之以剛,則下行不力。是故小陷胸湯則有連夏,瓜蔞薤白等湯則有薤酒桂朴,皆伍以苦辛迅利之品,用其所長,又補其所短也。 《[[醫學衷中參西錄]]》 味甘,性涼。能開胸間及胃口熱痰,故仲景治結胸有小陷胸湯,瓜蔞與連、夏并用;治胸痺有瓜蔞薤白等方,瓜蔞與薤、酒、桂、朴諸藥并用;若與山甲同用,善治乳癰;若與赭石同用,善止吐衄。若但用其皮,最能清肺、斂肺、寧嗽、定喘;若但用其瓤,最善滋陰、潤燥、滑痰、生津;若但用其仁,其開胸降胃之力較大,且善通小便。 【現代藥理研究】 瓜蔞對心血管系統的作用: *瓜蔞可增加冠脈流量。瓜蔞皮水煎醇沉濃縮劑瓜蔞注射液對豚鼠離體心臟均有擴張冠脈作用,能使冠脈血流量增加約60%,對大鼠急性心肌缺血有明顯的保護作用。其不同部位擴冠作用強度是:瓜蔞皮>瓜蔞霜>瓜蔞子>瓜蔞仁>瓜蔞殼。 *瓜蔞有抗心律失常作用。 *瓜蔞對心功能有抑制作用。 *瓜蔞可顯著降低心律、左室內壓峰值、dp/dtmax、Rdp/dtmaxVmax及Vpm等指標,還能顯著降低動脈壓峰值、DPB和MAP。 瓜蔞有祛痰作用,其有效成分是從瓜蔞皮中分得的總氨基酸。 瓜蔞有瀉下作用,強度是瓜蔞仁>瓜蔞皮>瓜蔞霜。 瓜蔞有抗癌作用。 瓜蔞有耐缺氧作用。 瓜蔞對血液系統的影響:瓜蔞有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其有效成分是瓜蔞酸。瓜蔞可明顯降低紅細胞壓積及血液粘度。 瓜蔞有升高血糖的作用。 瓜蔞有抑制腸管收縮的作用。 瓜蔞有抗菌作用,對多種球菌、桿菌及奧杜盎氏小芽孢癬菌等有一定抑制作用。 瓜蔞能明顯降低大鼠胃酸分泌及胃酸的濃度,有抗潰瘍作用,還能減輕乙酸引起的潰瘍。 瓜蔞對巨噬細胞的影響:在低濃度給藥條件下,瓜蔞對巨噬細胞有促進作用,高濃度短時間內也表現為促進作用,而長時間(72小時)後則呈損傷狀態。 瓜蔞有延緩衰老作用。
返回至
瓜蔞
。
导航菜单
个人工具
登录
名字空间
页面
讨论
变种
视图
阅读
查看源代码
查看历史
更多
搜索
导航
首页
中医古籍大全
* 醫經類
* 診法類
* 本草類
* 方書類
* 傷寒金匱類
* 溫病類
* 綜合醫書類
* 臨床各科類
* 醫案類
* 古籍影印本
中醫古籍大全拼音索引
帮助
工具
链入页面
相关更改
特殊页面
页面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