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萆薢”的源代码
←
萆薢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因为以下原因,您没有权限编辑本页:
您所请求的操作仅限于该用户组的用户使用:
用户
您可以查看与复制此页面的源代码。
萆薢為薯蕷科植物粉背薯蕷或綿萆薢等的根莖。主產於浙江、湖北等地。原植物生於海拔200~1300米的山腰陡坡、山谷緩坡、或水溝邊陰處的混交林邊緣或疏林下。味苦,性平。歸肝胃膀胱經。功效利濕濁、祛風濕。臨床用名萆薢。 【本草匯言】 《[[神農本草經]]》 味苦,平。主治腰背痛強,骨節風寒濕,周痺,惡瘡不瘳,熱氣。 《[[名醫別錄]]》 味甘,無毒。主治傷中恚怒,陰痿失溺,關節老血,老人五緩。 《[[藥性論]]》 能治冷風疹痺,腰腳不逐,手足驚掣,主男子膂腰痛,久冷,是腎間有膀胱宿水。 《[[日華子本草]]》 治癰緩軟風,頭旋,癇疾,補水藏,堅筋骨,益精,明目,中風失音。 《[[本草綱目]]》 萆薢,足陽明,厥陰經藥也。厥陰主筋屬風,陽明主肉屬濕。萆薢之功,長於去風濕,所以能治緩弱弔痺、遺濁惡瘡諸病之屬風濕者。萆薢、菝葜、土茯苓三物,形雖不同,而主治之功不相遠,豈亦一類數種乎?《[[炮炙論]]》序云:囊皺漩多,夜煎竹木。竹木,萆薢也。漩多白濁,皆是濕氣下流。萆薢能除陽明之濕而固下焦,故能去濁分清。《[[楊氏家藏方]]》,治真元不足,下焦虛寒,小便頻數,白濁如膏,有萆薢分清飲,正此意也。又楊子健《[[萬全護命者]]》云:凡人小便頻數,不計度數,便時莖內痛不可忍者,此疾必先大腑秘熱不通,水液只就小腸,大腑愈加乾竭,甚則渾身熱,心躁思涼水,如此即重證也。此疾本因貪酒色,積有餘毒腐物、瘀血之類,隨虛火入於小腸,故便時作痛也。不飲酒者,必平生過食辛熱葷膩之物,又因色傷而然。此乃小便頻數而痛,與淋證澀而痛者不同也。宜用萆薢一兩,水浸少時,以鹽半兩同炒,去鹽為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煎八分,和滓服之,使水道轉入大腸。仍以蔥湯頻洗穀道,令氣得通,則小便數及痛自減也。 治白濁莖中痛,痔瘻壞瘡。 《[[本草經疏]]》 萆薢得火土之氣,而兼稟乎天之陽氣,故味苦甘平無毒。陽中之陰,降也。入足陽明、少陰、厥陰。為祛風除濕,補益下元之要藥,故主腰背痛強,骨節風寒濕周痺。惡瘡不瘳,熱氣傷中,恚怒,陰痿失溺,關節老血,老人五緩,正以苦能燥濕,甘入脾而益血,故悉主之。甄權又主冷風弔痺,腰腳癱緩不遂,手足驚掣,男子腰痛久冷,腎間有濕,膀胱宿水。日華子主頭旋癇疾,補水臟,堅筋骨,益精明目,中風失音。海藏主肝虛。李氏治白濁,莖中痛,痔漏壞瘡。已上諸證無非陽明濕熱流入下焦,客於肝腎所致。此藥祛陽明之濕熱以固下焦,故能去濁分清,而療下元虛冷濕邪為病也。 簡誤:萆薢本除風濕,若下部無濕,陰虛火熾以致溺有餘瀝,莖中痛,此真陰不足之候也。無濕腎虛腰痛,并不宜服。 《[[本草蒙筌]]》 味苦、甘,氣平。無毒。凡用拯痾,忌食牛肉。果葵根牡蠣,及柴胡大黃。為使宜薏苡仁,治痺盡風寒濕。腰背冷痛止,筋骨掣痛除。補水臟益精,縮小便明目。逐關節久結老血,掃肌膚延生惡瘡。仍主恚怒傷中,尤療老人五緩。 《[[本草乘雅]]》 根多枝節,故一名赤節。主關節之疾,甚相當也。顧萆薢之名,更宜於身之下矣。 萆,覆蔽也;解,解脫也。風寒濕相合成周痺,覆蔽經脈骨節之外,致腰脊骨節強痛,及惡瘡不瘳熱氣,力可使之解脫。與狗脊功力似同而異,狗脊主關機失利於內,致筋脈勁強於外;萆薢主經脈勁強於外,致關機失利於內。雖咸從脾生,內外之情迥別耳。 天地解而雷雨作,雷雨作而百果草木皆甲拆,萌櫱自內,解孚從外也。雷公炮炙論序,一名竹木,亦以其有節也。主治漩多,漩多,即白濁,此風癉客脬,下焦北決瀆耳,力能通而解之,宜身之下,於此可見。 《[[藥性解]]》 萆薢,味苦甘,性平,無毒,入脾、腎、膀胱三經。主風寒濕痺、腰背痛、中風不遂、遍身頑麻、膀胱宿水、陰痿失溺,利水道,益精明目。薏苡為使,畏大黃、柴胡、牡蠣,忌牛肉。 按:萆薢之入三經,何也?蓋腎受土克,則水臟既衰,肝挾相火而凌土濕。脾主肌肉,濕鬱肌腠則生熱生風,以致榮衛不和、關節不利。而萆薢長於去水,用之以滲脾濕,則土安其性,水不受侮矣。然久用令人小便多,小便既多,則腎氣安得復實。今多泥其入腎,用為補劑,亦未深原其理耳。 《[[景岳全書]]》 味微甘而淡,氣溫。能溫腎去濕,理陰痿陰寒,失尿白濁,莖中作痛,及四肢癱瘓不隨,週身風濕惡瘡。性味純緩,用宜大劑。 《[[本草備要]]》 通,祛風濕,補下焦。 甘苦性平。入足陽明、厥陰。胃、肝。祛風去濕,以固下焦,陽明主肉,屬濕;厥陰主筋,屬風。補肝虛,去風。堅筋骨,風濕去,則筋骨堅。益精明目。治風寒濕痺,腰痛久冷,關節老血,膀胱宿水,陰痿失溺,莖痛遺濁,痔瘻惡瘡。諸病皆陽明濕熱流入下焦,萆薢能除濁分清,古方有萆薢分清飲。史國信云:若欲興陽,先滋筋力;若欲便清,先分肝火。《[[萬金護命門]]》云:凡人小便頻數,便時痛不可忍者,此疾必因大腸秘熱不通,水液只就小腸,大腸愈加乾竭,甚則身熱必躁,思水,即重證也。此疾本因貪酒色,或過食辛熱葷膩之物,積有熱毒腐物瘀血,乘虛流入小腸,故便時作痛也,此便數而痛,與淋證澀而痛不同,宜用萆薢一兩,鹽水炒,為末,每服二三錢,使水道入大腸,仍以蔥湯頻洗穀道,令氣得通,則便數及痛自減也。腎有二竅,淋證出於溺竅,濁證出於精竅。薏苡為使,畏大黃、柴胡、前胡,忌茗、醋。 《[[本經逢原]]》 萆薢苦平,胃與肝家藥也。入肝搜風,《[[本經]]》主要脊痛強骨節。入肝祛風,入胃祛濕,故《[[本經]]》主寒濕周痺惡瘡熱氣等病。昔人稱其攝精之功,或稱逐水之效,何兩說相懸耶?不知胃氣健旺則濕濁去,而腎無邪濕之擾,腎臟自能收攝也。楊氏萆薢分清飲專主濁病,正得此意。又主陰痿失尿,老人五緩者,總取行陽之力,以利關節、助健運也。若陰虛精滑,及元氣下陷,不能攝精,小便頻數,大便引急者誤用,病必轉劇,以其溫散不利於陰也。菝葜與萆薢相類,《[[別錄]]》主腰背寒痛風痺,皆取去濕熱、利水、堅筋骨之義。 《[[本草崇原]]》 凡草木之根荄,堅硬而骨勝者,主腎。有刺而藤蔓者,走經脈。萆薢骨勝藤蔓,故主治腰脊痛強,骨節風寒而主腎。又治濕痺、周痺而主經脈。苦能清熱,故治惡瘡不瘳之熱氣。 《[[本草求真]]》 ﹝批﹞祛肝風,除胃濕。 萆薢專入肝、胃。味苦氣平,功專祛風除濕固腎。凡人大便燥結,小便頻數,每於便時痛不可忍者,此必大便熱閉,積熱腐瘀等物同液乘虛流入小腸,故於便時即作痛也。楊子建萬金護命方云:凡人小便頻數,不計度數,便時莖內痛不可渴,甚則混身熱,心燥思涼水,如此即重症也。此疾本因貪酒色,積有餘毒腐物瘀血之類,隨虛水入於小腸,故便時作痛也。此乃小便頻數而痛,與淋症澀而痛者不同也。宜用萆薢一兩,鹽水炒為末,每服二錢,使水道轉入大腸,仍以蔥湯頻洗穀道,令氣得通,則小便數及痛自減也。且水道不清,則濕熱不除,而肝火愈熾,筋骨愈痿。萆薢氣味苦平,既能入肝祛風,時珍曰:厥陰主筋屬風,陽明主肉屬濕,萆薢之功長於祛風濕,所以能治緩弱痿痺,遺濁惡瘡諸病之屬風濕者。復能引水歸入大腸以通穀道,俾水液澄清,而無痛苦之患矣。又安有痺痛腰冷,膀胱宿水,與陰痿失溺,痔漏惡瘡之累乎!昔人云,既有逐水之功,復有攝精之力,濕熱除則精自不走泄。洵不誣耳。 《[[得配本草]]》 薏苡為之使。畏前胡、柴胡、牡蠣、大黃。 甘、苦,平。入足陽明、厥陰經氣分。去風濕而固下焦。能治周痺癱緩,關節老血,膀胱宿水,陰痿失溺,便時莖痛,白濁如膏,及痔瘻惡瘡。 得石菖蒲、益智仁、烏藥,治白濁頻數。佐杜仲,治腰腳痺軟;佐旋覆花、虎頭骨,治頭痛發汗。拌鹽炒服,治小便數痛。腐物熱毒流入小腸故也。與淋證澀痛不同。 利小水,鹽水炒;去風濕,酒拌炒。 小便自利,及無風濕,而有前證者,皆禁用。 小便混濁,病有不同。或陰火熾盛於腸胃,或熱邪鬱結於膀胱,或腎水不足而腎氣不能化。若以萆薢燥濕之劑投之,則火愈烈而水益虧,濁者愈濁矣。惟腸胃中風濕內鬱而溺濁者,服萆薢分清飲始效。 《[[本草經解]]》 萆薢氣平,秉天秋降之金氣,入手太陰肺經;味苦無毒,得地南方之火味,入手少陰心經。氣味俱降,陰也。 太陽寒水經,挾脊抵腰中,太陽有濕,則陽氣不布,腰脊強而痛矣。太陽經行身表,附皮毛而為外衛者也,皮毛者,肺之合,萆薢氣平入肺,味苦燥濕,肺之皮毛理,而太陽之濕亦逐,所以主腰脊強痛也。 骨節者,節犍之處也,亦屬太陽經,濕流孔竅,故風寒濕合而成痺,則週身麻木而骨節更甚也,其主之者,萆薢入肺,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可以去大腸之濕而理痺也。 惡瘡熱氣,皆屬心火,萆薢味苦清心,心火退則惡瘡愈,而熱氣解矣。 《[[本經疏證]]》 能化陰者,以其或不花而實也。能導陽者,以其根多節也。夫物之與氣,必相感化而發,又必相感化而藏,感化之候,即其極榮之際,草木當花,非其時乎?而萆薢者,不踁踁於花花,亦不於踁踁不花,即花亦其色不一,均無礙得成歸根覆命之實。味苦秉火,氣平秉金,金火相媾,其所趨向,蓋不問可知其必在陰矣。何況節之義為陽出於陰,陽阻於陰而終能上出,又且迭出迭微,陰陽因得相稱,是其象明著於節卦,猶不可為趨於陰而化導於陽而伸證耶。是故化陰能使陰氣化也,導陽能使陽氣伸也。腰背痛,骨節不強,陰痿失溺,老人五緩,非陰不化而陽不伸乎?風寒濕周痺及惡瘡不瘳之熱氣,傷中恚怒關節老血,非陽不伸而陰不化乎?若恃他物,則化陰者未必能導陽,導陽者未必能化陰,縱兼取而并收焉,亦已彼此各效其長,而不能一氣聯絡矣,又何以利機緘調緩急耶?惟導陽即以化陰,化陰即以導陽,斯視陰陽如一氣,平偏側為太和,而止者自行,行者自利矣。善夫潛江之言,謂萆薢為足三陰藥,而足三陰即足三陰化原,如陽虛則陰必實,能化陰而導陽以達,詎非補陽之助乎?若陰亦不足,難遽補陽,亦惟益其陰氣,而借化陰者以導於陽耳。更如益血而不有此以化陰導陽,則驟補之血,不將與亢陽擀格乎?故亦須是以轉其樞,蓋腎為至陰,脾為太陰,而肝則陰中少陽經,所謂一陰為樞者,固化陰導陽之關鍵也。即如後世咸謂此能分清濁,夫陰化則清升,陽導則濁降,故能止小水之數,又療小水數而莖中痛,是非其化陰而清升者,乃所以止便數,導陽而濁降者,乃所以療莖痛乎?然又何以見其入足三陰也?夫有花有實有莖有葉,而獨用其根,故有以知取其入下矣。況莖有刺者根白實,莖無刺者根虛軟,而虛軟者為勝,不更可知取其松發於內,而條貼於外哉?抑其團結於下而扶疏於上,又確然其根與莖之概,且葉必三叉,則其底裡之具於中,效驗之著於外,舍足三陰其孰克似之?即其化陰而不致陰虧,導陽而不使陽亢,亦於此可尋其端矣。 《[[本草新編]]》 萆薢,味苦、甘,氣平,無毒。俗呼為土茯苓。入腎、肝二經。善治痺症,祛風寒濕痺,腰背冷痛,止筋骨掣疼,縮小便明目,逐關節久結,能消楊梅瘡毒。此物敗毒祛邪,不傷元氣,但功用甚緩,可治緩病,而不可治急症者也。近人以之治輕粉結毒,正取其緩消,而不損傷元氣故耳。然而,經年累月殊無功效者,單藉一味以作湯,而不加補氣血之味也。苟用補氣血之藥,加人參、芪、朮、茯苓、麥冬、熟地、山藥、元參、地骨皮、沙參之類,用草精數兩,先煮湯以煎藥,不須十劑,而輕粉之毒全消,楊梅之毒亦散矣。 《[[本草分經]]》 甘、苦,平。入肝胃。祛風去濕,以固下焦,堅筋骨。凡陽明濕熱流入下焦者,此能去濁分清。 《[[本草思辨錄]]》 萆薢用根,取其入腎。莖葉俱青,葉作三叉,則入肝。根黃白色,則入肺胃。根多節而虛軟,則能化陰伸陽而治痺。風寒濕之在腰背骨節而痛強者,陰不化也,以萆薢達之而陰化。風寒濕之為陰痿、為失溺、為老人五緩者,陽不伸也,以萆薢導之而陽伸。後世以萆薢為分清濁之劑,亦由陰化陽伸而後清升濁降。即止小便數、除莖中痛,均不出是義耳。 化陰非能益陰,伸陽非能助陽。蓋萆薢者,所以驅風寒濕也。 萆薢味苦則發,氣平則降。力能外拓而性復下趨,故驅風寒濕而解之於至卑。此所以謂萆薢也。 《[[醫學衷中參西錄]]》 味淡,性溫。為其味淡而溫,故能直趨膀胱溫補下焦氣化,治小兒夜睡遺尿,或大人小便頻數,致大便乾燥。其溫補之性,兼能澀精秘氣,患淋證者禁用,醒脾升陷湯後曾詳論之。 萆薢為治失弱要藥不可用之治淋。《[[名醫別錄]]》謂萆薢治陰萎、失溺、老人五緩之病,實為五緩之一,萆薢善治五緩,所以治之。拙擬醒脾升陷湯中,曾重用萆薢以治小便頻數不禁,屢次奏效,是萆薢為治失溺之要藥可知矣。乃萆薢分清飲竟用之以治膏淋,何其背謬若是?愚在籍時,鄰村有病淋者,醫者投以萆薢分清飲,兩劑,其人小便滴瀝不通。再服各種利小便藥,皆無效。後延愚診治,已至十日,精神昏憒,毫無知覺,脈數近十至,按之即無,因謂其家人曰:「據此脈論,即小便通下,變恐不救。」其家人懇求甚切,遂投以大滋真陰之劑,以利水藥佐之。灌下移時,小便即通,床褥皆濕。再診其脈,微細欲無,愚隱辭歸。後聞其人當日即亡。近又在津治一淋證,服藥十劑已癒,隔兩月病又反覆,時值愚回籍,遂延他醫治療,方中亦重用萆薢。服兩劑,小便亦滴瀝不通,服利小便藥亦無效。遂屢用西法引溺管兼服利小便之藥,治近一旬,小便少通滴瀝,每小便一次,必須兩小時。繼又服滋陰利水之藥十劑始全愈。 【現代藥理研究】 萆薢有一定的抗炎鎮痛作用。臨床應用也證實其對風濕性關節炎、腰腿酸痛等有治療作用。 萆薢煎液或提取液可增加心肌代謝。 同屬植物山萆薢中的甾體皂苷對稻瘟病菌、鬚癬毛菌及黴菌均有抑制作用。 同屬植物高加索薯蕷,對實驗性動脈粥樣硬化有治療作用,其皂苷能擴張末稍血管、降壓、增胃腸平滑肌的運動。
返回至
萆薢
。
导航菜单
个人工具
登录
名字空间
页面
讨论
变种
视图
阅读
查看源代码
查看历史
更多
搜索
导航
首页
中医古籍大全
* 醫經類
* 診法類
* 本草類
* 方書類
* 傷寒金匱類
* 溫病類
* 綜合醫書類
* 臨床各科類
* 醫案類
* 古籍影印本
中醫古籍大全拼音索引
帮助
工具
链入页面
相关更改
特殊页面
页面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