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當歸”的源代码
←
當歸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因为以下原因,您没有权限编辑本页:
您所请求的操作仅限于该用户组的用户使用:
用户
您可以查看与复制此页面的源代码。
當歸為繖形科植物當歸的根。主產於甘肅東南部的岷縣(秦州)。此外,陝西、四川、雲南、湖北等地均產。原植物為低溫長日照作物,多生於高寒涼爽氣候以及海拔1500~3000米的地區,以土層深厚、疏鬆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質壤土最宜生長。味甘、辛,性溫。歸肝、心、脾經。功效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臨床用名有當歸、全當歸、當歸尾、酒當歸。 【本草匯言】 《[[神農本草經]]》 味甘,溫。主治咳逆上氣,溫瘧寒熱洗洗在皮膚中,婦人漏下絕子,諸惡瘡瘍,金創,煮飲之。 《[[名醫別錄]]》 味辛,大溫,無毒。主溫中,止痛,除客血內塞,中風至,汗不出,濕痺,中惡,客氣虛冷,補五藏,生肌肉。 《[[藥性論]]》 臣,止嘔逆,虛勞寒熱,破宿血,主女子崩中,下腸胃冷,補諸不足,止痢腹痛。單煮飲汁,治溫瘧,主女人瀝血腰痛,療齒疼痛不可忍。患人虛冷,加而用之。 《[[日華子本草]]》 治一切風,一切血,補一切勞,去惡血,養新血,及主症癖。 《[[開寶本草]]》 味甘、辛,大溫,無毒。溫中止痛,除客血內塞,中風庢,汗不出,濕痺,中惡,客氣虛冷,補五臟,生肌肉。 《[[藥類法象]]》 能和血補血,用尾破血,身和血。先使溫水洗去土,酒製過,或焙、或曬乾,方可入藥,血病須用。去蘆用。 主症癖,破惡血,婦人產後惡物上衝,去諸瘡瘍,療金瘡惡血,溫中潤燥止痛。 《[[藥性賦]]》 味甘、辛,氣溫,無毒。可升可降,陽也。其用有四:頭止血而上行,身養血而中守,梢破血而下流,全活血而不走。 《[[湯液本草]]》 氣溫,味辛甘而大溫,氣味俱輕,陽也。甘辛,陽中微陰,無毒。 入手少陰經,足太陰經、厥陰經。 《[[象]]》云:和血補血,尾破血,身和血。血病須用。 《[[心]]》云:治血通用。能除血刺痛,以甘故能和血,辛溫以潤內寒,當歸之苦以助心散寒。 《[[珍]]》云:頭止血,身和血,梢破血。治上酒浸,治外酒洗,糖色,嚼之大辛,可能潰堅。與菖蒲、海藻相反。 《[[本草]]》云:主咳逆上氣,溫瘧,寒熱洗洗在皮膚中,婦人漏下絕子,諸惡瘡瘍,金瘡,煮汁,飲之。溫中止痛及腰痛,除客血內塞,中風痓,汗不出。濕痺中惡,客氣虛冷。補五臟,生肌肉。氣血昏亂,服之即定。有各歸氣血之功,故名當歸。 雷公云:得酒浸過良。若要破血,即使頭節硬實處。若要止痛止血,即用尾。若一時用,不如不使。 易老云:用頭則破血,用尾則止血。若全用則一破一止,則和血也。入手少陰,以其心主血也;入足太陰,以其脾裹血也;入足厥陰,以其肝藏血也。頭能破血,身能養血,尾能行血,用者不分,不如不使。若全用,在參、芪皆能補血,在牽牛、大黃皆能破血,佐使定分,用者當知。從桂、附、茱萸則熱,從大黃、芒硝則寒。諸經頭痛,俱在細辛條下,惟酒蒸當歸,又治頭痛,以其諸頭痛皆屬木,故以血藥主之。 《[[藥性論]]》云:臣。畏生薑,惡濕面。 《[[經]]》云:當歸主咳逆上氣,當歸血藥,如何治胸中氣? 《[[藥性論]]》云:補女子諸不足。此說盡當歸之用矣。 《[[本草衍義補遺]]》 氣溫味辛,氣味俱輕揚也。又陽中微陰,大能和血補血,治血證通用。《[[別錄]]》云:大補不足,決取立效之藥。氣血昏亂,服之而定氣血。各有所歸之名,故名當歸。《[[本草]]》云:主咳逆上氣,溫瘧及女及諸疾不足。此說盡當歸之用矣。 《[[本草發揮]]》 成聊攝云:《[[內經]]》曰:脈者血之府也。諸血皆屬心。通脈者,必先補心益血。苦先入於心,當歸之苦,以助心血。 潔古云:當歸頭止血,尾破血,身和血。若全用,一破一止,亦和血也。使頭是一節硬實處,使尾是尖細處。《[[主治秘訣]]》云:性溫,味辛。氣厚味薄,可升可降,陽中陰也。其用有三:心經本藥一也,和血二也,治諸病夜甚三也。治上治外。須以酒浸。可以潰堅。凡血受病須用之。眼痛不可忍者,以黃連、當歸根酒浸煎服。又云:血壅而不流則痛,當歸身辛溫以散之,使氣血各有所歸。 《[[本草綱目]]》 治頭痛,心腹諸痛,潤腸胃筋骨皮膚,治癰疽,排膿止痛,和血補血。 《[[本草經疏]]》 當歸稟土之甘味,天之溫氣,《[[別錄]]》兼辛,大溫無毒。甘以緩之,辛以散之潤之,溫以通之暢之。入手少陰,足厥陰,亦入足太陰。活血補血之要藥。故主咳逆上氣也。溫瘧寒熱洗洗在皮膚中者,邪在厥陰也,行血則厥陰之邪自解,故寒熱洗洗隨愈也。婦人以血為主,漏下絕子,血枯故也。諸惡瘡瘍,其已潰者溫補內塞,則補血而生肌肉也。金瘡以活血補血為要,破傷風亦然。并煮飲之。內虛則中寒,甘溫益血,故能溫中。血凝則痛,活血故痛自止。血溢出膜外,或在腸胃,曰客血,得溫得辛則客血自散也。內塞者,甘溫益血之效也。中風痙,痙即角弓反張也。汗不出者,風邪乘虛客血分也。得辛溫則血行而和,故痙自柔而汗自出也。痺者,血分為邪所客,故拘攣而痛也。風寒濕三者合而成痺,血行則邪不能客,故痺自除也。中惡者,內虛故猝中於邪也。客氣者,外來之寒氣也,溫中則寒氣自散矣。虛冷者內虛血不榮於肉分故冷也。補五臟生肌肉者,臟皆屬陰,陰者血也,陰氣足則榮血旺而肌肉長也。患人虛冷,加而用之。 簡誤:當歸性辛溫,雖能活血補血,終是行走之性,故致滑腸。又其氣與胃氣不相宜,故腸胃薄弱,泄瀉溏薄,及一切脾胃病,惡食不思食,及食不消,并禁用之。即在產後胎前,亦不得入。 《[[本草蒙筌]]》 味甘、辛,氣溫。氣味俱輕,可升可降。陽也,陽中微陰。無毒。體肥痰盛,薑汁漬宜。曝乾蚥咀,治血必用。東垣云:頭止血上行,身養血中守,尾破血下流,全活血不走。易老云:入手少陰,以心主血也。入足太陰,以脾裹血也。入足厥陰,以肝藏血也。若和劑在人參、黃耆皆能補血,在牽牛、大黃皆能破血。從桂附茱萸則熱,從芒硝大黃則寒。《[[別說]]》又云:能使氣血各有所歸,故因名曰當歸。逐跌打血凝,并熱痢刮疼滯住腸胃內;主咳逆氣上,及溫瘧寒熱泥在皮膚中;女人胎產諸虛,男子勞傷不足;眼疾齒疾痛難忍,癰瘡金瘡肌不生;中風攣,中惡昏亂;崩帶湛漏,燥澀焦枯;并急用之,不可缺也。又同川芎上治頭痛,以其諸頭痛皆屬肝木,故亦血藥主之。甚滑大便,瀉者須忌。 謨按:《[[正傳]]》云:當歸能逐瘀血、生新血使血脈通暢與氣并行,周流不息,因以為號。然而中半以上,氣脈上行,天氣主之;中半以下,氣脈下行,地氣主之;身則獨守乎中而不行也。人身之法象亦猶是焉。故瘀血在上焦,與上焦之血少,則用上截之頭;瘀血在下焦,與下焦之血少,則用下截之尾;若欲行中焦瘀血,與補中焦血虛,則用中截之身。匪獨當歸為然,他如黃芩、防風、桔梗、柴胡亦皆然也。觀此一說,較前東垣雖殊,思亦近理不妄。採附篇末,憑人所宗。 又按:經云:主咳逆上氣。議者以當歸血藥,如何治胸中氣也?殊不知當歸非獨主血,味兼辛散,乃為血中氣藥。況咳逆上氣,非止一端,亦有陰虛,陽無所附,以致然者,今用血藥補陰,與陽齊等,則血和而氣降矣。《[[本經]]》所謂義或由斯。 《[[本草乘雅]]》 蓋以功用為名矣。味苦氣溫,臭香色紫,當入心,為心之使藥,心之血分氣分藥也。只判入血,便失當歸本來面目矣。何也?血無氣帥,則不能運行經隧道,灌溉週身,彼此依循,互為關鍵。經云:藏真通於心,心藏血脈之氣也,如咳逆上氣,此即氣不於歸。皮膚之中,營氣之所舍也,溫瘧寒熱,不在皮膚外,肌肉內,而洗洗在皮膚中,此邪不於歸,營無歸向。若漏下,即血不歸還。絕子,即血無歸息。金瘡,即血不歸旋。瘡瘍,即氣不歸攝,當歸助氣之用,益血之體,能使氣血邪氣,各歸於所當歸之地。煮汁飲之,宣揚帥氣耳。 《[[藥性解]]》 味甘辛,性溫無毒,入心、肝、肺三經。頭,止血而上行;身,養血而中守;稍,破血而下流;全,活血而不走。氣血昏亂,服之而定,各歸所當歸,故名。畏菖蒲、海藻。 按:當歸,血藥也,心主血,肝藏血,脾裹血,故均入焉。用分為四,亦親上親下之道也。雷公云:一齊用不如不使,服亦無效。未可盡信。性泥滯,風邪初旺及氣鬱者,宜少用之。 《[[藥鑒]]》 氣溫,味辛甘,氣味俱輕,可升可降,陽也。多用,大益於血家,諸血證皆用之。但流通而無定,由其味帶辛甘而氣暢也,隨所引導而各至焉。入手少陰,以其心主血也。入足太陰,以其脾裹血也。入足厥陰,以其肝藏血也。與白朮、白芍、生地同用,則能滋陰補腎。與川芎同用,則能上行頭角,治血虛頭疼。再入白芍、木香少許,則生肝血以養心血。同諸血藥入以薏苡仁、牛膝,則下行足膝,而治血不榮筋。同諸血藥入以人參、川烏、烏藥、薏苡仁之類,則能榮一身之表,以治一身筋寒濕毒。佐黃耆、人參,皆能補血。佐牽牛、大黃,皆能破血。從桂附則熱,從硝黃則寒。入和血藥則血和,入斂血藥則血斂,入涼血藥則血涼,入行血藥則血行,入敗血藥則血敗,入生血藥則血生,各有所歸也,故名當歸。痘家大便閉結,由熱毒煎熬真陰,以致大腸經血少故耳,玄明粉中重加當歸,則血生而大腸自潤矣。或曰:痘瘡臨收之際用之,恐行血作痛。此又不通之論也。蓋腸胃既燥,則血藥盡能裡潤腸胃,將何者外行痘瘡哉?經云:有故無殞,亦無殞也。其斯之謂乎。便泄者勿用。 《[[景岳全書]]》 味甘辛,氣溫。氣輕味重,可升可降,陰中有陽。其味甘而重,故專能補血;其氣輕而辛,故又能行血。補中有動,行止血上行,身養血中守,尾破血下流,全活血不走。大約佐之以補則補,故能養營養血,補氣生精,安五臟,強形體,益神志,凡有形虛損之病,無所不宜;佐之以攻則通,故能祛痛通便,利筋骨,治拘攣癱瘓燥澀等證。營虛而表不解者,佐以柴、葛、麻、桂等劑,大能散表;衛熱而表不斂者,佐以六黃之類,又能固表。惟其氣辛而動,故欲其靜者當避之;性滑善行,大便不固者當避之。凡陰中火盛者,當歸能動血,亦非所宜;陰中陽虛者,當歸能養血,乃不可少;若血滯而為痢者,正所當用。其要在動、滑兩字。若婦人經期血滯,臨產催生,及產後兒枕作痛,俱當以此為君。小兒痘疹驚癇,凡屬營虛者,必不可少。 《[[本草備要]]》 補血,潤燥滑腸。 甘溫和血,辛溫散內寒,苦溫助心散寒。諸血屬心,凡通脈者,必先補心,當歸苦溫助心。入心肝脾,心生血,肝藏血,脾統血。為血中之氣藥。治虛勞寒熱,咳逆上氣,血和則氣降。溫瘧厥陰肝邪。澼痢,便血曰澼。頭痛腰痛,心腹諸痛,散寒和氣。風痙無汗,痙音擎,上聲。身強項直,角弓反張曰痙,無汗為剛痙,有汗為柔痙,當歸辛,散風溫和血。產後亦有發痙者,以脫血無以養筋也,宜十全大補湯。痿痺癥瘕,筋骨緩縱,足不任地曰痿;風寒濕客於肌肉血脈曰痺;血凝氣聚,按之堅硬曰癥;雖堅硬而聚散無常曰瘕,尚未至癥也。癰疽瘡瘍,衝脈為病,氣逆裡急;帶脈為病,腹痛腰溶溶如坐水中,衝脈起於腎下,出於氣街,挾臍上行,至胸中,上頏顙,滲諸陽,灌諸經,下行入足,滲三陰,灌諸絡,為十二經脈之海,主血;帶脈橫圍於腰,如束帶,總約諸脈。及婦人諸不足,一切血證,陰虛而陽無所附者,潤腸胃,澤皮膚,養血生肌,血旺則肉長。排膿止痛。血和則痛止。然滑大腸,瀉者忌用。當歸為君,白芍為臣,地黃為佐,川芎為使,名四物湯,治血之總劑。血虛佐以人參、黃耆;血熱佐以條芩、梔、連;血積佐以大黃、牽牛。昂按:血屬陰,四物能養陰,陰得其養則血自生,非四物能生血也。若氣虛血弱之人,當用人參,取陽旺生陰血之義。多有過服四物陰漣藥,而反致害者。使氣血各有所歸,故名。血滯能通,血虛能補,血枯能潤,血亂能撫。蓋其辛溫能行氣分,使氣調而血和也。東垣曰:頭止血而上行,身養血而中守,尾破血而下流,全活血而不走。雷敩、海藏并云:頭破血。時珍曰:治上用頭,治中用身,治下用尾,通治全用。一定之理也。治血酒製,有痰薑製。昂按:當歸非治痰藥,薑製亦臆說耳。畏菖蒲、海藻、生薑,惡濕面。 《[[本經逢原]]》 甘辛溫,無毒。凡治本病酒製,有痰薑汁制。 當歸氣味俱厚,可升可降,入手少陰、足太陰、厥陰血分,凡血受病及諸病夜甚,必須用之。《[[本經]]》主咳逆上氣,溫瘧寒熱洗洗,婦人漏下絕子,皆取辛溫潤血之功,產後惡血上衝,亦必用之。《[[別錄]]》溫中止痛。甄權治下痢腹痛,女人瀝血腰痛。好古治衝脈為病,逆氣裡急,帶脈為病腹痛,腰溶溶若坐水中。其功專於破惡血,養新血,潤腸胃,榮筋骨,澤皮膚,理癰疽,排膿止痛。蓋血壅而不流則痛,當歸甘溫,能和營血,辛溫能散內寒,使氣血各有所歸。入手少陰,心主血也;入足太陰,脾裹血也;入足厥陰,肝藏血也;身能養血,尾能行血。同人參、黃耆,則補氣而生血;同牽牛、大黃,則行氣而瀉血。同桂、附、吳萸則熱,同大黃、芒硝則寒。血虛以人參、赤脂為佐,血熱為生地、條芩為佐。仲景治陽邪陷陰,手足厥寒,脈細欲絕,用當歸四逆湯,於桂枝湯加當歸、細辛、通草,以通其血脈。即下痢脈大,氣不歸附,亦用此湯以歸附之。凡血虛發熱者,宜當歸補血湯,方用當歸三錢,黃耆一兩,作三服;心下刺痛者,一味當歸酒煎服,專主血分諸病。海藏言當歸血藥,何《[[本經]]》治咳逆上氣?按:當歸辛散,乃血中氣藥,故咳逆上氣,有陰虛陽無所附者,用血藥補陰,則血和而氣降矣。凡沖、任、督、帶病,皆不可少,惟泄瀉家、痰飲家禁用。 《[[本草崇原]]》 當歸花紅根黑,氣味苦溫,蓋稟少陰水火之氣。主治咳逆上氣者,心腎之氣上下相交,各有所歸,則咳逆上氣自平矣。治溫瘧寒熱洗洗在皮膚中者,助心主之血液從經脈而外充於皮膚,則溫瘧之寒熱洗洗然,而在皮膚中者,可治也。治婦人漏下絕子者,助腎臟之精氣從胞中而上交於心包,則婦人漏下無時,而絕子者,可治也。治諸惡瘡瘍者,養血解毒也。治金瘡者,養血生肌也。凡藥皆可煮飲,獨當歸言煮汁飲之者,以中焦取汁變化而赤,則為血。當歸滋中焦之汁以養血,故曰煮汁。謂煮汁飲之,得其專精矣。《[[本經]]》凡加別言,各有意存,如朮宜煎餌,地黃作湯,當歸煮汁,皆當體會。 《[[本草求真]]》 ﹝批﹞入心生血。 當歸專入心。辛甘溫潤,諸書載為入心生血上品。緣脈為血府,諸脈皆屬於心,心無血養,則脈不通,血無氣附,則血滯而不行。當歸氣味辛甘,既不慮其過散,復不慮其過緩,得其溫中之潤,陰中之陽,故能通心而血生,號為血中氣藥。故凡一切血症,陰虛陽無所附,而見血枯、血燥、血閉、血脫等症,則當用此主治。按當歸頭則止血上行,身則養血中守,尾則破血下流,全則活血不走。出東垣。古方合白芍、川芎、地黃同用,名為四物湯總劑,蓋謂得芎以為長養生發之機,地黃以為滋補化源之自,白芍以為救陰斂陽之本,則血始能以生。張景岳曰:治血之劑,故人多以四物為主,然亦有宜與不宜者。蓋補血行血,無如當歸,但當歸之性動而滑,凡因火動血者忌之,因火而嗽,因濕而滑者,皆忌之。行血散血,無如川芎,然川芎之性升而散,凡火帶血上者忌之,氣虛多汗,火不歸元者,皆忌之。生血涼血,無如生地,斂血清血,無如芍藥,然二藥皆涼,凡陽虛者非宜也,脾弱者非宜也;脈弱身涼,多嘔便溏者,皆非宜也。故凡用四物以治血者,不可不察。若血虛而氣不固,則當佐以人參、黃耆;血熱佐以條芩、梔、連;血積佐以大黃、牽牛。與夫營虛而表不解,則當佐以柴、葛、麻、桂;衛熱而表不斂,則當佐以大黃。隨其病之所向,以為出入加減,要使血滯能通,血虛能補,血枯能潤,血亂能撫,俾血與氣附,氣與血固,而不致散亂而無所歸耳。書命其名曰歸,即是此意。是以氣逆而見咳逆上氣者,歸當用此以和血,血和而氣則降矣;寒鬱而見瘧痢腰腹頭痛者,則當用此以散寒,寒散而血則和矣;血虛而見風痙無汗者,則當用此以養血,血養而風則散矣。他如瘡瘍癰疽,而見痛苦異常;肌肉失養,而見皮膚不潤;并衝脈為病,而見氣逆裡急;帶脈為病,而見腹痛,腰如坐水,衝脈起於腎下,出於氣街,俠臍上行至胸中,上頏顙,滲諸陽,灌諸精,下行入足,灌諸絡,為十二經脈之海,主血。帶脈橫圍於腰,如束帶,總約諸脈。亦何莫不因血虛氣無所附之意。得此則排膿痛止,癰消毒去,膚澤皮潤,而無枯槁不榮之患矣。然此味辛則散,氣虛火盛者切忌;味甘則壅,脾胃虛寒者則忌;體潤性滑,大腸泄瀉者則忌,不可不熟晰而明辨耳。至書既言當歸入心,而又曰入肝入脾,無非因其血補而肝與脾皆有統藏之意。脾統血,肝藏血。 《[[得配本草]]》 畏菖蒲、生薑、海藻、牡蒙,製雄黃。 性溫,味甘辛。入手少陰、足厥陰、太陽經血分。血中氣藥。 行血和血,養營調氣,去風散寒,療瘧痢痘疹,癰疽瘡瘍,止頭痛,心腹、腰脊、肢節、筋骨諸痛。皆活血之功。 得茯苓,降氣。配白芍,養營;配人參、黃耆,補陰中之陽;配紅花,治月經逆行。從口鼻出,先以好京墨磨汁服,止之。君黃耆,治血虛發熱;症似白虎,但脈不長實,誤服白虎湯即死。佐荊芥、生附,治產後中風;佐柴、葛,散表。入瀉白散,活痰;入失笑散,破血。合桂、附、吳茱萸,逐沉寒;同大黃、芒硝,破熱結。 頭止血,上行。尾破血,下行。身和血,酒洗。吐血,醋炒;脾虛,粳米或土炒。治痰,薑汁炒,止血、活血,童便炒。恐散氣,芍藥汁炒。 大便滑泄,自汗,辛散氣。肺虛,辛歸肺,肺散氣也。肝火盛,歸性溫。吐血初止,歸動血。脾虛不食,恐其散氣潤腸。六者禁用。 當歸,言血之當歸經絡也,正使血之有餘者,不至泛溢於外。如血虛而用之,則虛虛矣。惟得生地、白芍以為之佐,亦有活血之功。 《[[本草經解]]》 當歸氣溫,秉天春升之木氣,入足厥陰肝經;味苦無毒,得地南方之火味,入手少陰心經。氣升味厚,陽也。 其主咳逆上氣者,心主血,肝藏血,血枯則肝木挾心火上刑肺金,而咳逆上氣也,當歸入肝 養血,入心清火,所以主之也。 肝為風,心為火,風火為陽,但熱不寒者為溫瘧;風火乘肺,肺主皮毛,寒熱洗洗在皮毛中,肺受風火之邪,不能固皮毛也。當歸入心入肝,肝血足則風定,心血足則火息,而皮毛寒熱自愈也。 婦人以血為主,漏下絕子,血枯故也,當歸補血,所以主之。 諸惡瘡瘍,皆屬心火,心血足則火息,金瘡失血之症,味苦清心,氣溫養血,所以皆主之。 用煮汁飲者,取湯液之功,近而速也。 《[[神農本草經讀]]》 當歸氣溫,秉木氣而入肝;味苦無毒,得火味而入心。 其主咳逆上氣者,心主血,肝藏血,血枯則肝木挾心火而刑金,當歸入肝養血,入心清火,所以主之。 肝為風,心為火,風火為陽,陽盛,則為但熱不寒之溫瘧,而肺受風火之邪,肺氣怯,不能為皮毛之主,故寒熱洗洗在皮膚之中。當歸令肝血足而風寒,心血足而火息,則皮膚中之寒熱可除也。 肝主藏血,補肝即所以止漏也;手少陰脈動甚,為有子,補心即所以種子也。 瘡瘍皆屬心火,血足則心火息矣;金瘡無不失血,血長則金瘡瘳矣。 煮汁飲之,四字別言,先聖大費苦心,謂「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為血」,當歸煮汁,滋中焦之汁,與地黃作湯同義,可知時傳炒燥、土炒,反涸其自然之汁,大失經旨。 《[[神農本草經百種錄]]》 味甘,溫。主咳逆上氣,潤肺氣。溫瘧寒熱,洗洗在皮膚中,皆風寒在血中之病。婦人漏下絕子,營血不足之病。諸惡瘡瘍,金瘡,營血火鬱及受傷之病。煮飲之。煮飲則能四達以行諸經。 按血在經絡之中流行不息。故凡用行血補血之藥,入湯劑者為多,入丸散者絕少。故古人治病,不但方不可苟,即法亦不可易也。 當歸辛香而潤,香則走脾,潤則補血,故能透入中焦營氣之分,而為補營之聖藥。 當歸為血家必用之藥,而《[[本經]]》無一字及於補血養血者,何也?蓋氣無形可驟生,血有形難速長。凡通閉順氣,和陰清火,降逆生津,去風利竅,一切滋潤通和之品,皆能令陰氣流通,不使亢陽致害,即所以生血也。當歸辛芳溫潤,兼此數長,實為養血之要品,惟著其血充之效,敗血之得所養,不待言而可知。此等當參全經而悟其理。 《[[本經疏證]]》 凡用卉草,其發芽放葉時,可悟其力之所始,其吐花結實時,可知其力之所竟。以一歲配五臟,則冬腎,春肝,夏心,長夏脾,秋肺。以五臟配軀體,則肺皮毛,心血脈,脾肌肉,肝筋腎骨。當歸發芽於仲春,開花於仲秋,其功始於肝,終於肺。始於肝終於肺,其物應升而反降者,則以體者其性,氣味者其用。當歸體滑潤,故不能升。氣厚為陽,味薄為陰中之陽,陰足以撓陽,用不能違體,故遂展轉牽率,只能上至於肺,外達於皮毛矣。專入血分,則以肝藏血,脾統血,心主血,皆在所部之內,又其體滑潤象血之質,花嫣紅象血之色。故其為用,一言以蔽之曰,治陽氣躓於血分盡之矣。陽氣躓於上焦血分,則呼吸迫促,為咳逆上氣;陽邪躓於營衛血分,則經脈爭道,寒熱洗洗在皮膚中;陽氣躓於下焦血分,則血海不安,漏下絕子中風中惡客氣虛冷,皆氣為血撓之所致也。衝脈上行主血以時下,當歸之氣升體降似之,故治逆氣裡急。帶脈之性不升不降,橫束一身,當歸之體用相撓,只能橫行者似之,故治腰溶溶如坐水中。 當歸味甘次苦次辛,又復甘苦為火而屬心,歸於血之所主矣。苦而有辛,是金火相合以孕水也,火因金而和於水則氣化,金孕水而親於火則血生。其始甘者,所謂穀入於胃以傳於肺也,其終仍甘者,所謂中焦并胃中出上焦之後,此所受氣泌糟粕津液,化其精微上注於於肺,乃化為血是也。肺合於心而氣化,為血脈之所由始;肺合於脾而血化,為經脈之所由通。故血所不足處,即有血之生氣以裕之潤之,血所乖阻處,即有血之化氣以和之行之。既能養血,又能和血,行血,隨所引而莫不各歸其所當歸,斯言也實得古聖命名之微義,於是物之體性備矣,而其用亦不外乎是。蓋血所不足,則氣襲而居之,行其氣而且裕之潤之,則血生矣,血性常流行,而乖阻,即氣為之也,和之行之則氣不為血礙矣,氣通利而血流行,則各歸其所當歸之謂也。 少陽之往來寒熱,蓋如素問論瘧所謂陰并陽則熱,陽并陰則寒者,庶幾是矣。厥陰之厥深熱深,其亦猶此乎,而不知非也。夫仲景治少陽一於和解,故熱去寒亦解,寒解熱亦除。厥陰之治則有溫有清,以是知熱退避寒則厥,寒退避熱則熱也。然退舍之際,寒熱何所匿耶?夫氣陽血陰,陽不勝陰,則寒匿於氣分,陰不勝陽,則熱匿於血分。夫然,故治寒必仍照顧血分之熱,此當歸四逆湯以當歸為君也;治熱必仍照顧氣分之寒,此白頭翁湯之白頭翁為君也。凡藥能於氣分中開陰氣者多,能於血分中開陽氣者少,故厥陰篇列六方,用當歸者至四,而四方皆以治厥,則當歸能開血分所鬱之陽氣可知矣。矧厥陰熱證之極致,曰口傷爛赤,曰下利膿血,曰必發癰膿,無不關乎血分,他如赤小豆當歸散之目赤如鳩眼,陽毒陰毒之喉痛,亦與此類耳。然當歸之短,不可不知也。烏梅丸中有當歸而主久利,則以退在偏裨也;麻黃升麻湯中有當歸,則與他物權均力侔也。他凡大便不固者,究與滑潤之物不相能,此則所宜深計也。 古人有治風先治血之論,豈漫然血藥足以當之,蓋必擇辛甘發散者用之,風乃能解,則川芎當歸其物也。川芎治風陷於血,當歸治風躓於血,欲血中之風上行而散者宜川芎,欲血中之風旁行而散者宜當歸,以風性喜升喜流蕩故也。然仲景治風,不用二物,即至厥陰,亦僅用歸不用芎者,則以二物能治羈留之風,不能治鼓蕩之風。風雖陽邪,其驟也止能揚血使沸騰,不能入於血,其緩也方乘間抵罅入之,其至厥陰,厥陰性本升,血分有熱,正慮其升為喉痺,為口傷爛赤,焉得復用川芎!要知當歸四逆湯烏梅丸麻黃升麻等方用當歸,亦止藉其托出血分,即繼以他藥推送使解,不全委以驅除之任,即如桂枝附子湯,白朮附子湯,甘草附子湯證,至骨節煩疼掣痛不能屈伸,邪亦未始不及血分,特以風本兼濕,濕忌滑潤,故遂置之不用。則治血之言,非特不可漫聽,即使宜於血分之物,如芎如歸,尚不得浪用,概可見矣。侯氏黑散治大風四肢煩重,心中惡寒不足者,虛勞諸不足風氣百疾,薯蕷丸主之,治風先治血之楷模,蓋在乎此。菊花防風細辛桂枝,是侯氏黑散中驅逐風邪物也;桂枝防風黃卷柴胡白蘞,是薯蕷丸中驅逐風邪物也。其侯氏黑散之川芎,薯蕷丸之地黃川芎芍藥,是與當歸并駕齊力者也,而菊花薯蕷分數多至十倍,參朮甘草亦不啻倍蓯,明明以之督率眾品,駕馭群才,若泥先治血一言,使以血藥為長,則豈復成方耶?即如賁豚湯芎歸芍疊用,以治氣上衝胸,腹痛往來寒熱,似乎其旨在和血祛風矣,不知祛風自有生葛生薑,不過因其氣上衝,必飲邪憑藉厥陰風木之威,故臣以半夏甘草之滌飲緩中,仍取芎歸與芍開解血分以和肝,實乃偏裨之資,不可與他物并論也。雖然,氣機既已上衝,風木勢難自屈,設不以芍以開結,歸之解散,芎之升發,使不佐威煽虐,則散者雖散,沖者自沖,不至元氣竭盡不止,此疊用之意所在,不可不知者也。 本經當歸治諸惡瘡瘍金瘡,別錄主溫中止痛,皆得為陽躓血中。乃金匱要略治肺癰之葶藶大棗瀉肺湯,桔梗湯,白散,葦莖湯,腸癰之薏苡附子敗醬散,大黃牡丹皮湯,諸瘡瘍之排膿湯,金瘡之王不留行散,腹滿痛之附子粳米湯,厚朴三物湯,大柴胡湯,大建中湯,大黃附子湯,大烏頭煎,皆置不用。於此可見仲景之用藥,悉中肯綮之妙也。夫氣阻血中,必有致阻之由,知其由遂拔其本,塞其源。若從血中通其阻,因出其被阻之氣,是循流逐末之計矣。氣上而不下,則阻於上,下而不上,則阻於下,壅而不宣,則阻於中,外而不內,則阻於外,上者下之,下者上之,壅者宣之,外者泄之,又何暇待當歸,且痛多屬寒,寒者陰氣,更投滑潤之物,徒足以泄陽光致下利,如當歸生薑羊肉湯,亦未嘗不用,又何嘗不以之為君耶?於此觀之,當歸於陽留血分,未與血相得者,能治之,已與血相得而成膿者,非其所司也。本經云云,殆其始而於陽躓血分之痛,能治之,陰氣結而痛者,亦非其所司也。 當歸能治血中無形之氣,不能治有形之氣,故癰腫之已成膿者,症癖之已成形者,古人皆不用。獨於胎產諸主,用之最多,則以胎元固血分中所鐘之陽氣也,特既已成形,則月事不行,月事不行,則氣榕血者,非一端矣。檢胎產諸方,用當歸者六方,其與他物并駕齊驅為領袖者,當歸貝母苦參丸,當歸散一方;其肩隨他物為督率者,芎歸膠艾湯,當歸芍藥散,溫經湯三方。其所主證,若氣因血滯,為胞阻,為絞痛,熱因血鬱,為便難,氣阻於血而生熱,無非血分之無形之蓄聚,是以氣行血即安。惟當歸生薑羊肉湯之治男子寒疝腹中痛脅痛裡急,婦人產後腹中絞痛,全似陰寒結於血分,特絞痛與急痛有別,脅痛裡急又與腹痛裡急相殊,以是知為氣阻血中,乃氣之虛,非氣之實也。 《[[本草新編]]》 味甘辛,氣溫,可升可降,陽中之陰,無毒。雖有上下之分,而補血則一。東垣謂尾破血者,誤。入心、脾、肝三臟。但其性甚動,入之補氣藥中則補氣,入之補血藥中則補血,入之升提藥中則提氣,入之降逐藥中則逐血也。而且用之寒則寒,用之熱則熱,無定功也。功雖無定,然要不可謂非君藥。如痢疾也,非君之以當歸,則腸中之積穢不能去;如跌傷也,非君之以當歸,則骨中之瘀血不能消;大便燥結,非君之以當歸,則硬糞不能下;產後虧損,非君之以當歸,則血暈不能除。肝中血燥,當歸少用,難以解紛;心中血枯,當歸少用,難以潤澤;脾中血乾,當歸少用,難以滋養。是當歸必宜多用,而後可以成功也。倘畏其過滑而不敢多用,則功用薄而遲矣。而或者謂當歸可臣而不可君也,補血湯中讓黃耆為君,反能出奇以奪命;敗毒散中讓金銀花為君,轉能角異以散邪,似乎為臣之功勝於為君。然而當歸實君藥,而又可以為臣為佐使者也。用之彼而彼效,用之此而此效,充之五臟七腑,皆可相資,亦在人之用之耳。用之當,而攻補并可奏功;用之不當,而氣血兩無有效。用之當,而上下均能療法;用之不當,兩陰陽各鮮成功。又何論於可君而不可臣,不臣而不可佐使哉。 或問當歸補血,而補氣湯中何以必用,豈當歸非血分之藥乎?曰:當歸原非獨補血也,實亦氣分之藥,因其味辛而氣少散,恐其耗氣,故言補血,而不言補氣耳。其實補氣者十之四,而補血者十之六,子試思產後非氣血之大虧乎。佛手散用當歸為君,川芎為佐,人以為二味乃補血之聖藥也,治產後血少者,似乎相宜,治產後氣虛者,似乎不足。乃何以一用佛手散而氣血兩旺,非當歸補血而又補氣,烏能至此,是當歸亦為氣分之藥,不可信哉。 或問當歸性動而滑,用之於燥結之病宜也,用之下利之症,恐非所宜,何以痢症必用之耶?夫痢疾與水瀉不同。水瀉者,脾瀉也。痢疾者,腎瀉也。脾瀉最忌滑,腎瀉最忌澀。而腎瀉之所以忌澀者何故?蓋腎水得邪火之侵,腎欲利而火阻之,腎欲留而火鬱,故有後重之苦。夫腎水無多,宜補而不宜瀉也。若下多亡陰,腎水竭而愈加艱澀矣。故必用當歸以下潤其大腸。大腸潤而腎水不必來滋大腸,則腎氣可安。腎氣安而大腸又有所養,火自不敢阻茁腎矣,自然火散而痢亦安,此當歸所以宜於下痢而必用之也。 或問當歸既是君主之藥,各藥宜佐當歸以用之矣,何以時為偏裨之將反易成功,得毋非君主之藥乎?當歸性動,性動則無不可共試以奏功也。所以入之攻則攻,入之補則補。然而當歸雖為偏裨之將,其氣象自有不可為臣之意,倘駕馭不得其方,未必不變勝而為負,反治而為亂也。 或問當歸不宜少用,亦可少用以成功乎?用藥只問當與不當,不必問多與不多也。大約當歸宜多用者,在重病以救危,宜少用者,在輕病以杜變。不敢多用,固非療病之奇,不肯少用,亦非養病之善也。或問當歸滑藥也,有時用之不滑者何故?凡藥所以救病也。腸胃素滑者,忌用當歸,此論其常也。倘變生意外,內火沸騰,外火凌逼,不用潤滑之當歸,又何以滋其枯槁哉。當是時,吾猶恐當歸之潤滑,尚不足以救其焦涸也,烏可謂平日畏滑而不敢用哉。 或問當歸專補血而又能補氣,則是氣血雙補之藥矣。曰:當歸是生氣生血之聖藥,非但補也。血非氣不生,氣非血不長。當歸生氣而又生血者,正其氣血之兩生,所以生血之中而又生氣,生氣之中而又生血也。苟單生氣,則胎產之門,何以用芎、歸之散,生血於氣之中;苟單生血,則止血之症,何以用歸、芪之湯,生氣於血之內。惟其生氣而即生血,血得氣而自旺,惟其生血而即生氣,氣得血而更盛也。 或問當歸氣味辛溫,雖能活血補血,然終是行走之性,每致滑腸。繆仲醇謂與胃不相宜,一切脾胃惡食與食不消,并禁用之,即在產後、胎前亦不得入,是亦有見之言也。嗟嗟!此似是而非,不可不亟辨也。當歸辛溫,辛能開胃,溫能暖胃,何所見而謂胃不相宜耶。夫胃之惡食,乃傷食而不能受也。辛以散之,則食易化。食不消者,乃脾氣寒也。脾寒則食停積而不能化矣,溫以暖之,則食易消。至於產前產後,苟患前症,尤宜多用,則胃氣開而脾氣健,始可進飲進食,產前無墮產之憂,產後無退母之怯。試問不用當歸以救產後之重危,又用何物以救之。豈必用人參而後可乎。夫人參止可治富貴之家,而不可療貧寒之婦,天下安得皆用人參以盡救之哉。此當歸之不可不用,而不可誤聽仲醇之言,因循坐視,束手而不相救也。如畏其滑腸,則佐之白朮、山藥之味,何不可者。 或疑當歸滑腸,產婦血燥,自是相宜。然產婦亦有素常腸滑者,產後亦可用當歸乎?曰:產後不用當歸補血,實無第二味可以相代。即平素滑腸,時當產後,腸亦不滑,正不必顧忌也。或過慮其滑,即前條所謂佐之白朮、山藥,則萬無一失矣。 或疑當歸乃補血之聖藥,凡見血症自宜用之,然而用之有效有不效者,豈當歸非補血之品乎?當歸補血,何必再疑,用之有效有不效,非當歸之故,乃用而不得其法之故也。夫血症有兼氣虛者,有不兼氣虛而血虛者,有氣血雙虛而兼火者,原不可一概用當歸而單治之也。血症而兼氣虛,吾治血而兼補其氣,則氣行而血自歸經;血症而氣血雙虛,吾平補氣血,而血亦歸經;血症氣血雙虛而兼火作祟,吾補其氣血而滯清其火,則氣血旺而火自消,又何至血症之有效有不效哉。 或問繆仲醇謂疔腫癰疽之未潰者,忌用當歸,亦何所見而云然耶?夫仲醇之謂不可用者,恐當歸性動,引毒直走胃中,不由外發,致傷胃氣故耳。殊不知引毒外散,不若引毒內消之為速。用當歸於敗毒化毒藥中,正取其性動,則引藥內消,直趨大便而出,奏功實神。故已潰者斷宜大用,使之活血之生肌,即未潰者尤宜急用,使之去毒而逐穢也。 《[[本草分經]]》 辛、甘、苦,溫。入心、肝、脾。治衝脈帶脈為病,為血中氣藥。血滯能通,血虛能補,血枯能潤,血亂能撫,使氣血各有所歸。散內寒,補不足,去瘀生新,潤燥滑腸。治上用頭,治中用身,治下用尾,統治全用。辛氣太甚,如熬膏則去其辛散之氣,專取潤補之力,虛弱畏辛氣者用之大妙。 《[[醫學衷中參西錄]]》 味甘微辛,氣香,液濃,性溫。為生血、活血之主藥,而又能宣通氣分,使氣血各有所歸,故名當歸。其力能升(因其氣厚而溫)能降(因其味厚而辛),內潤臟腑(因其液濃而甘),外達肌表(因其味辛而溫)。能潤肺金之燥,故《[[神農本草經]]》謂其主咳逆上氣;能緩肝木之急,故《[[金匱]]》當歸芍藥散,治婦人腹中諸疼痛;能補益脾血,使人肌膚華澤;生新兼能化瘀,故能治週身麻痺、肢體疼痛、瘡瘍腫疼;活血兼能止血,故能治吐血、衄血(須用醋炒取其能降也),二便下血(須用酒炒取其能升也);潤大便兼能利小便,舉凡血虛血枯、陰分虧損之證,皆宜用之。惟虛勞多汗、大便滑瀉者,皆禁用。 當歸之性雖溫,而血虛有熱者,亦可用之,因其能生血即能滋陰,能滋陰即能退熱也。其表散之力雖微,而頗善祛風,因風著人體恆致血痺,血活痺開,而風自去也。至於女子產後受風發搐,尤宜重用當歸,因產後之發搐,半由於受風,半由於血虛(血虛不能榮筋),當歸既能活血以祛風,又能生血以補虛,是以愚治此等證,恆重用當歸一兩,少加散風之呂以佐之,即能隨手奏效。 【現代藥理研究】 當歸能降低心肌興奮性,延長心房不應期;擴張冠脈,增加冠脈流量;降低心肌耗氧量,能使動物外周阻力降低、血壓下降,并使血管擴張,器官血流量增加;有抗心律失常作用,抗動脈粥樣硬化效應,還有改善微循環作用。 當歸能明顯抑制血小板聚集,也能使已聚集的血小板解聚率提高,亦可使血小板減少,可降低血液粘滯性,抗血栓形成;可增強紅細胞輸氧功能;能促進紅細胞及血紅蛋白的生成;還可降低血脂。 當歸對機體特異性免疫和非特異性免疫均有提高作用。 當歸對子宮平滑肌呈雙向調節作用,抑制成分主要為揮發油,興奮成分為非揮發性物質;對兔離體腸呈抑制作用,而對氣管平滑肌則有鬆弛作用。 當歸有抗氧化和清除自由基作用;有明顯抗輻射損傷作用;並有抗缺氧、抗疲勞、抗腫瘤作用。 當歸對中樞神經系統有輕度抑制作用,可用於鎮靜、催眠;有明顯鎮痛作用;對小鼠體溫有降溫作用;對小鼠學習記憶有明顯影響;當歸液穴位注射對交感神經系統功能具有一定的調整作用。 當歸有抗炎、抗變態反應作用。 當歸能抑制腸肌收縮,抑制胃刺激引起的胃酸分泌。 當歸對各種因子所致的肝損傷有一定的保護作用;能明顯促進膽汁分泌,并增加膽汁中固體物及膽酸的排泄量。 當歸對腎臟有一定的保護作用,具有利尿作用,對膀胱平滑肌有興奮作用。 當歸對局部組織有止血和加強末稍循環作用。 當歸有一定的抗菌作用。
返回至
當歸
。
导航菜单
个人工具
登录
名字空间
页面
讨论
变种
视图
阅读
查看源代码
查看历史
更多
搜索
导航
首页
中医古籍大全
* 醫經類
* 診法類
* 本草類
* 方書類
* 傷寒金匱類
* 溫病類
* 綜合醫書類
* 臨床各科類
* 醫案類
* 古籍影印本
中醫古籍大全拼音索引
帮助
工具
链入页面
相关更改
特殊页面
页面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