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刺蒺藜”的源代码
←
刺蒺藜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因为以下原因,您没有权限编辑本页:
您所请求的操作仅限于该用户组的用户使用:
用户
您可以查看与复制此页面的源代码。
蒺藜為蒺藜科植物蒺藜的乾燥成熟果實。均係野生。主產於河南、河北、山東、安徽等地。原植物生於荒丘、田邊或田間;大花蒺藜生於海濱沙灘或荒地上。喜溫暖濕潤氣候,耐乾旱、怕澇,以陽光充足、疏鬆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質壤土最宜生長。味辛、苦,微溫;有小毒。歸肝經。功效平肝解鬱、活血祛風、明目、止癢。臨床用名有蒺藜、炒蒺藜、鹽蒺藜。 ==實用中藥辭典== 【'''異名'''】 茨(《詩經》),蒺藜(《毛詩傳》),蒺藜子、旁通、屈人、止行、豺羽、升推(《本經》),即藜(《別錄》),白蒺藜子(《藥性論》),杜蒺藜(《聖惠方》),土蒺藜(《禦藥院方》),白蒺藜(《醫學入門》),旱草(《本草經解》),三角蒺藜(《本草求真》),三角刺(《中國藥用植物志》)。 【'''釋名'''】 顧炎武《音學五書·音論》:“《詩·牆有茨》傳:‘茨,蒺藜也。’蒺藜正切茨字。”《綱目》雲:“茨,刺也。”本品果實外殼有刺甚利,故名刺蒺藜。又《綱目》雲:“其刺傷人,甚疾而利。屈人、止行,皆因其傷人也。” 【'''基原'''】 為蒺藜科植物蒺藜和大花蒺藜的成熟果實。 【'''植物'''】 1.蒺藜 Tribulus terrestris L.分佈於全國各地。 2.大花蒺藜 Tribulus cistoides L.分佈於海南、雲南等地。 【'''採集'''】 8~9月果實由綠色變成黃白色,大部分已成熟時,割取全株,曬數日,脫粒,再曬乾。 【'''化學成分'''】 果實含刺蒺藜苷(tribuloside),山柰酚(kaempferol),山柰酚-3-葡萄糖苷(kaempferol-3-glucoside),山柰酚-3-芸香糖苷(kaempferol-3-rutinoside),呋甾醇二糖苷(furostanol bisglycosides),槲皮素(quercetin),薯蕷皂苷元(diosgenin)及維生素C。種子油中的脂肪酸有油酸(oleic acid),亞油酸(linoleic acid),亞麻酸(linolenic acid),棕櫚酸(palmitic acid)及硬脂酸(stearic acid)等。另外,種子還含微量哈爾滿(harman)。 【'''藥理'''】 1.對心血管系統作用 刺蒺藜水提取物對麻醉犬有輕度降壓作用,醇提物可使血壓迅速下降,生物鹼部分對犬血壓無影響。蒺藜皂苷尚具有明顯的抗心肌缺血作用。 2.強壯與抗衰老作用 蒺藜總皂苷灌服,對D-半乳糖所致的亞急性衰老小鼠的體重減輕、脾臟及胸腺萎縮有抑制作用,並降低其血TC及血糖水準,增加幼年小鼠肝及胸腺重量,使老年小鼠脾內色素顆粒的沉著和聚積呈明顯改善趨勢。 3.對生殖系統的作用 刺蒺藜所含的呋甾醇二糖苷類可促進雄性大鼠的精子形成,興奮賽托利細胞活性,增強性反射和性欲;促進雌性大鼠發情,提高生殖能力。男性患者應用可增加性欲,改善和延長勃起時間,增加精子的數目和運動。對女性可改善卵巢功能,對性欲缺乏和不孕症有效。還可預防更年期綜合征。 4.其他作用 刺蒺藜果實的生物鹼部分對離體大鼠小腸和蛙腹直肌可對抗Ach所致收縮,並有中等利尿作用;水提取部分對大鼠小腸也有抗Ach作用,其利尿作用不顯著。 【'''炮製'''】 1.刺蒺藜 取原藥材,除去雜質。用時搗碎。《雷公炮炙論》:“凡使采後淨揀擇了,蒸,從午至酉,出,日幹,於木臼中舂令皮上刺盡,用酒拌再蒸,從午至酉出,日幹用。”《串雅內編》:“生杵研末。” 2.炒刺蒺藜 取淨刺蒺藜置鍋內,用文火炒至微黃色,取出放涼,去刺。《聖惠方》:“微炒去刺。” 3.鹽刺蒺藜 取淨刺蒺藜,加鹽水拌勻,悶透,置鍋內,用文火炒至表面黃色,取出放涼。每刺蒺藜100kg,用食鹽2kg。 貯乾燥容器內,炒刺蒺藜、鹽刺蒺藜密閉,置陰涼乾燥處。 【'''藥性'''】 味苦、辛,性平。歸肺、肝、腎經。體輕宣散,可升可降。 1.《本經》:“味苦,溫。” 2.《別錄》:“辛,微寒,無毒。” 3.《藥性論》:“味甘,有小毒。” 4.《雷公炮製藥性解》:“入肺、肝、腎三經。” 5.《本草經解》:“氣升味降。入足厥陰肝、手少陰心經。” 【'''功效主治'''】 平肝明目,疏肝解鬱,祛風除濕。主治頭痛眩暈,目赤翳障,胸脅不舒,乳房脹痛,產後乳難,經閉,癥瘕,風疹瘙癢,白癜風,瘰鬁惡瘡。 1.《本經》:“主惡血,破癥結積聚,喉痹,乳難。久服長肌肉,明目,輕身。” 2.《別錄》:“(主)身體風癢,頭痛,咳逆傷肺,肺痿,止煩,下氣,小兒頭瘡,癰腫,陰㿉。” 3.《藥性論》:“治諸風鬁瘍,破宿血,療吐膿,主難產,去躁熱。” 4.《日華子》:“治奔豚腎氣,肺氣胸膈滿,催生並墮胎。益精,療腫毒,及水髒冷,小便多,止遺瀝、泄精、溺血。” 5.《本草圖經》:“主痔漏,陰汗,及婦人髮乳,帶下。” 6.《本草蒙筌》:“療雙目赤疼,翳生不已。治遍身白癜,瘙癢難當。” 7.《醫學入門·本草》:“治鼻久塞,咽喉卒痛,齒痛齒落。” 8.《綱目》:“治風秘及蛔蟲心腹痛。” 9.《本草正》:“除癬疥,通身濕爛,惡瘡,乳岩,帶下。” 10.《醫林纂要·藥性》:“補肝祛風,堅腎去濕,瀉肺泄熱,通行上下。” 11.《本草再新》:“鎮肝風,瀉肺火,益氣化痰,散濕破血,消癰疽,散瘡毒。” 12.《江蘇藥用植物志》:“鎮痛,治脅痛,療諸傷。” 13.《中國民族藥志》:“治浮腫,高血壓,肝炎黃疸及感冒發燒(蒙族)。潤燥通便,消石,通經,利尿。治淋病,各種結石,小便不利,大便秘,及熱病引起的腫脹(維族)。”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6~15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煎水洗,或研末調敷。 【'''使用注意'''】 血虛氣弱及孕婦慎服。 1.《本草匯言》:“陰虛不足,精髓血津枯燥致疾者,俱禁用之。” 2.《得配本草》:“肝虛、受孕,二者禁用。” 【'''應用配伍'''】 '''平肝明目''' 本品辛苦泄散,主入肝經,有平肝祛風明目之功,故常用於肝風上擾所致頭痛眩暈及目赤翳障等證。凡肝陽上亢,頭痛眩暈者,可與天麻、鉤藤、石決明等同用,以平肝潛陽熄風;凡風熱上攻,頭風頭痛者,可與菊花、黃芩、石膏等配伍,以疏風清熱止痛;若屬風寒頭痛者,當與白芷、川芎、荊芥穗等並用,以疏風散寒止痛。凡肝經風熱,目赤腫痛,多淚怕光者,宜與菊花、草決明、青葙子等相伍,如《銀海精微》白蒺藜散;若目生翳膜外障者,可與蟬蛻、蜜蒙花、木賊草等合用,如《急救仙方》蒺藜丸;若外感火熱之邪兩目腫痛者,多與梔子、黃芩、草決明、木賊草等並煎,如《雜病源流犀燭》白蒺藜湯。 '''疏肝解鬱''' 本品辛散苦泄,可升可降,有疏肝解鬱之功,故常用於胸脅不舒、乳房脹痛、產後乳難,經閉,癥瘕等證。凡肝氣鬱結,胸脅或乳房脹痛者,可與香附、郁金、青皮、瓜蔞等配伍,以疏肝理氣止痛;凡產後乳難,證屬肝鬱氣滯者,宜與香附、漏蘆、王不留行等同用,以疏肝解鬱通乳;若兼氣血不足者,可加用黃芪、當歸等,以益氣養血通乳。現代有用本品配青橘葉治乳房小葉增生者,可收到一定療效。又本品疏肝行氣之功可以活血調經,凡氣滯血瘀所致少腹脹痛者,可與烏藥、赤芍、香附等相配,以理氣活血止痛;若氣滯血瘀經閉者,多與當歸、川芎、紅花等相伍,以行氣活血通經;若氣血瘀滯日久而致癥瘕積聚者,當與丹參、桃仁、鱉甲等合用,以活血化瘀消癥;若氣鬱結滯疝氣腹痛者,可與青皮、川楝子、檳榔、茴香等並施,如《三因方》蒺藜丸。 '''祛風除濕''' 本品氣辛香燥散,能祛風除濕,消腫止癢,故常用於風疹瘙癢、白癜風、瘰鬁惡瘡等證。凡風疹瘙癢屬風邪偏盛者,多與荊芥、防風、羌活等配伍,以祛風止癢,如《聖濟總錄》蒺藜子散;若屬血熱夾風者,宜與白鮮皮、赤芍藥、黃芩、大黃等同用,以涼血祛風,如《聖惠方》白蒺藜散;若屬風邪夾濕者,可與蛇床子、苦參、蒼朮等配用,以祛風除濕止癢;若屬病久兼血虛者,需與當歸、白芍、制首烏等相配,以養血祛風止癢。凡白癜風者,可配紫草、生首烏、土茯苓等,以涼血祛風利濕。凡瘰鬁結核者,可配連翹、玄參、貓爪草等,以解毒散結消瘰。凡惡瘡腫痛者,可配銀花、蒲公英、赤芍等,以清熱解毒消腫。 1.《本草經集注》:“烏頭為之使。” 2.《握靈本草》:“治風秘,同牙皂為末;治月事不通,同當歸為末;催生下胎衣,同貝母為末。” 3.《得宜本草》:“得雞子油,治偏枯。” 【'''附方'''】 1.治傷寒頭痛,身熱,百節疼痛 蒺藜子(炒去刺)、白芷、附子(炮)、白僵蠶(炒)等分。上為散。每服二錢匕,茶清或酒調下,不拘時候。(《聖濟總錄》四白散) 2.治上焦虛熱,頭目昏疼,或眼赤腫,心胸煩悶 地骨皮、白蒺藜(去刺)、旋覆花、山茵陳、白菊花各半兩,鼠粘子、石膏各一兩。上為末。每服一錢,食後清茶調下,一日三次。(《博濟方》白蒺藜散) 3.治胸痹,膈中脹悶不通或作痛 刺蒺藜一斤(帶刺炒)。為細末。每早、午、晚各服四錢,白湯調服。(《本草匯言》引《方龍譚家秘》) 4.治乳脹不行,或乳岩作塊作痛 刺蒺藜二三斤(帶刺炒)。為末。每早、午、晚不拘時白湯作糊調服。(同上) 5.行經 當歸、杜蒺藜各等分。上為末。食前米飲湯調服。(《儒門事親》當歸散) 6.治惡血積聚或成癥瘕 刺蒺藜一斤(帶刺炒),幹漆二兩(炒)。俱為末,水發為丸,綠豆大。每晚飯後、臨睡服二錢,酒下。(《本草匯言》引《方龍譚家秘》) 7.治肝風目暗疼痛 白蒺藜、菊花、蔓荊子、草決明、甘草(炙)、連翹、青葙子各等分。水煎,食後溫服。(《銀海精微》白蒺藜散) 8.治肝腎風毒上攻,目赤痛癢,昏花羞明多淚 黃芪、獨活、白蒺藜各等分。為末。每服二錢,薄荷酒調服。(《醫學入門》四生散) 9.治目暴赤腫痛 白蒺藜(麩炒,去刺,研)一錢五分,羌活、防風各七分,甘草(炙)五分,荊芥、赤芍各一錢,蔥白(連須用)二段。水煎服。(《醫學心悟》蒺藜湯) 10.治時行赤眼,流淚紅腫,胬肉遮睛,怕火畏光 白蒺藜一升,雞蛋十個(去黃存白,拌蒺藜一宿)。炒,磨,水泛為丸服。(《成方便讀》白蒺藜丸) 11.治眼疾,翳障不明 刺蒺藜四兩(帶刺炒),葳蕤三兩(炒)。共為散。每早食後服三錢,白湯調服。(《本草匯言》引《方龍譚家秘》) 12.治身體風癢,燥澀頑痹 刺蒺藜四兩(帶刺炒,磨為末),胡麻仁二兩(泡湯去衣,搗如泥),葳蕤三兩(炒磨為末),金銀花一兩(炒磨為末)。四味煉蜜為丸。早晚各服三錢,白湯下。(同上) 13.治風瘙皮膚癮疹癢痛,或有細瘡 蒺藜子(炒去角)三兩,枳殼(麩炒)、荊芥穗、羌活、防風各一兩,蒼朮(米泔浸一宿,炒)四兩。上為散。每服一錢匕,溫酒或臘茶調下,不拘時候。(《聖濟總錄》蒺藜子散) 14.治白癜風疾 白蒺藜子六兩。生搗為末。每湯服二錢,日二服。(《綱目)引《孫真人食忌》) 15.治腰痛 白蒺藜為細末。每服三錢,空心、食前溫酒調下。(《禦藥院方》白蒺藜散) 16.治陰疝牽引小腹痛 蒺藜(去角炒)、附子(炮)、梔子各等分。上為末。每服三錢,水煎去滓,食前溫服。(《宣明論方》蒺藜湯) 17.治風入腸間,或秘或利 蒺藜三兩(炒至赤黑色,舂去刺),酸棗仁一兩(炒令香)。上為粗末。每服三錢,水煎,去滓溫服。(《婦人良方》蒺藜湯) 18.治一切疔腫 蒺藜子一升。燒為灰,釅醋和,封頭上,經宿便瘥。或針破頭封上,更佳。(《千金方》) 19.治瘰鬁膿潰不幹 刺蒺藜八兩(帶刺炒),牡丹皮三兩(炒),當歸身四兩(炒)。共為末,蜜丸。早晚用。(《本草匯言》引《方龍譚家秘》) 20.治氣腫其狀如癰,虛腫色不變,皮上急痛 蒺藜子(炒去角)、赤小豆各一兩。上為散。用雞子白調如糊,塗敷腫上,幹即易之。(《聖濟總錄》蒺藜塗敷方) 21.治傷寒後脾胃熱壅,唇口常有瘡 蒺藜子(炒去角)、白扁豆(炒)各一兩。上為散。每服一錢匕,如茶點服,不拘時候。(《聖濟總錄》蒺藜散) 22.治牙痛 石膏半斤,白蒺藜(去刺)四兩。為極細末。每日擦牙漱口,牙痛時頻頻擦之。(《醫學廣筆記》擦牙散) 23.治牙衄及牙痛根腫動搖者 白蒺藜一兩。上為粗末。水煎,入食鹽一撮,漱之。(《外科大成》蒺藜湯) 24.治鼻塞不聞香臭,水出不止 蒺藜子半掬。上為細末。水煎,令患者仰臥,滿含飯一口,以藥汁灌鼻中,不過再即嚏而氣出。(《小兒衛生總微論方》蒺藜子散) 25.治一切腳氣,不問虛實寒熱 刺蒺藜八兩(帶刺炒),木瓜五兩(炒)。共為末。每早服五錢,白湯調服。(《本草匯言》引《方龍譚家秘》) 26.治黃疸 刺蒺藜五兩(帶刺炒),茵陳草四兩(炒)。俱為末。每早晚各取五錢,水二碗煎湯飲。(同上) 27.治三焦不約,大小便不通 豬牙皂莢(酥炙,去皮子)、白蒺藜各等分。上為末。每服一錢匕,如大腸不通,用鹽茶調下;小便不通,溫酒調下。(《聖濟總錄》皂莢散) 【'''臨床報導'''】 1.治療白癜風 白蒺藜浸膏(10:1),加糖粉(1:4)製成沖劑。每包重30g,每服半包,每日2次,溫開水沖服。共治27例。結果:痊癒(白斑完全消失,不留痕跡,無新皮疹出現)4例;顯效(白斑部分消失或大部分白斑中有島嶼狀色素生長,無新皮疹出現)7例;好轉(少數白斑中有點狀色素生長,無新皮疹出現)11例;無效(皮疹無變化,白斑繼續擴大或出現新的皮疹)5例,總有效率81.5%。觀察還表明,病程短者見效快。血壓偏低者及孕婦慎用[1]。 2.治療手部脫屑發癢症 白蒺藜、生甘草各100g,浸於75%乙醇300ml內,7日後過濾備用。先將患部洗淨,再用棉球蘸藥液擦患部,每日2~3次。共治40例,除1例因故中斷治療外,餘39例均獲愈。半年後隨訪30例,僅1例復發,症狀較前輕而不癢,再用本法治癒[2]。 3.治療癤癰 鮮蒺藜果或幹蒺藜去刺,粉碎為面,加紅糖等量,醋調成糊狀敷患處,蓋以塑膠布或油紙,包紮固定,藥糊幹後再敷,至炎症消失為止。治療癤腫21例,乳腺炎7例,癰3例,除1例加服中藥外,其餘均單用該方外敷而獲效。一般用藥3~7日痊癒[3]。 4.治療小兒秋季腹瀉 2歲以內者用刺蒺藜30~40g,2歲以上者40~60g,加水煎至500ml左右,溫洗雙下肢膝以下部位(水溫以能耐受為度),並不斷搓揉足底、足背及腓腸肌,每次溫洗15~20分鐘,每日早晚各1次。用治30例,除有脫水現象補液外,未用其他藥物。結果:止瀉時間平均為3.11日,退燒和腹脹消失時間平均分別為2.31和3.51日[4]。 5.治療冠心病心絞痛 蒺藜皂苷膠囊(即心舒通膠囊)或片,分為兩個劑量組,一組口服0.1g(2粒或2片),另一組口服0.15g(3粒或3片),飯後服用,連服2周為1療程,療程間不間斷。共治療406例,其中合併高血壓者72例,高血脂(3項值增高)者27例,糖尿病者2例。按WHO和1979年中國制定的診斷與療效標準評定,全部病例均為心絞痛型,經1~2療程的治療後,緩解心絞痛症狀334例,總有效率為82.3%,顯著高於對照組療效(67.2%)。心電圖觀察,顯著改善者41例,改善173例,總有效率為52.7%,無改變192例;對照組總有效率35.8%,兩組比較差別有顯著性意義(P<0.05)。對於胸悶,心悸氣短,心前區痛,頭痛頭暈等症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轉。研究結果表明:該藥改善心電圖的有效率較高,並顯著高於對照組,與交叉驗證結果54.7%相一致,說明其療效是比較可靠的,而且對症狀的療效也較高,緩解心絞痛的療效顯著高於對照組[5]。 【'''文獻綜錄'''】 1.《開寶本草》:“別本注雲,(蒺藜子)《本經》雲溫,《別錄》雲寒。此藥性宣通,久服不冷,而無壅熱,則其溫也。” 2.《綱目》:“古方補腎治風,皆用刺蒺藜,後世補腎多用沙苑蒺藜。或以熬膏和藥,恐其功亦不甚相遠也。” 3.《本草匯言》:“刺蒺藜,去風下氣,行水化癥之藥也。其性宣通快便,能運能消,於肝脾滯氣,多服久服,有去滯之功。《別錄》主身體風癢,燥澀頑痹,一切眼目翳障等疾。甄氏方主筋結鬁瘍,肺癰肺痿,咳逆膿血等疾。蘇氏方主水結浮腫,氣臌喘滿,疸黃腳氣等疾。李氏方主血結成癥,奔豚瘕疝,喉痹胸痹,乳難、乳岩等疾。總而論之,《別錄》所主者風,甄氏所主者氣,蘇氏所主者水,而李氏所主者,即取其化癥之意也。然四家之說雖有不同,究其三角四棱,善於磨運,去滯生新,是其專成,故婦科方中以此催生墮胎,良有以焉。” 4.《本草正》:“白蒺藜,涼血養血,亦善補陰。用補宜炒熟去刺,用涼宜連刺生搗。去風解毒,白者良。” 5.《本草新編》:“蒺藜子,沙苑者為上,白蒺藜次之,種類雖異,而明目去風則一。但白蒺藜善破癥結,而沙苑蒺藜則不能也。沙苑蒺藜善止遺精溺,治白帶,喉痹,消陰汗,而白蒺藜則不能也。”“沙苑蒺藜補多而泄少,白蒺藜瀉多而補亦多。沙苑蒺藜補肝腎而明目,乃補虛火之目,而不可補實邪之目也。補實邪之目,則目轉不明,而羞明生瘴之病來矣。白蒺藜補肝腎而明目,乃瀉實邪之目,而又可補虛火之目也。補虛火之目,則目更光明;瀉實邪之目,則目更清爽。二者相較,用沙苑蒺藜以明目,反不若用白蒺藜之明目為佳。” 6.《本經逢原》:“白蒺藜,為治風明目要藥,風入少陰、厥陰經者為嚮導。目病為風木之邪,風盛則目病,風去則目明矣。《本經》專破惡血積聚,治喉痹、乳難,以苦能泄,溫能宣,辛能潤也,此言刺蒺藜之功用耳。久服長肌肉,明目輕身,以其入腎益精氣也,此則專指沙苑蒺藜而言。其治痰消癰腫,搜腎臟風氣,又須刺者為破敵之先鋒。” 7.《植物名實圖考》:“蒺藜,近時《臨證指南》一書用以開鬱,凡脅上、乳間,橫悶滯氣,痛脹難忍者,炒香入氣藥,服之極效。餘屢試之,兼以治人,皆愈。蓋其氣香,可以通鬱,故能橫行排蕩,非他藥直達不留者可比。” 8.張秉成《本草便讀》:“白蒺藜,善行善破,專入肺、肝,宣肺之滯,疏肝之瘀,故能治風痹、目疾、乳癰、積聚等證,溫苦辛散之品,以祛逐為用,無補藥之功也。” 9.張山雷:“刺蒺藜,《本經》雖稱其氣味辛溫,然今皆用以宣散風熱,甚有效力,而風寒外感,俱不用此。甄權亦謂其能去燥熱,則《本經》溫字,恐是傳抄有誤。輕用一錢至錢半,重至二三錢。古書多謂此與同州沙苑蒺藜一類二種,瀕湖《綱目》亦不為二物分析。然有刺者,今止用以泄散風熱,而沙苑蒺藜則為滋填肝腎之藥,形質亦複大異,必不可以其同有蒺藜之名,而混為一例者。瀕湖《綱目》承蘇頌、寇宗奭之說,皆以沙苑蒺藜為白蒺藜,而有刺者則止稱蒺藜,以其色比沙蒺藜之黝者較為淡白也,似蘇頌、寇宗奭之說,未甚確當。”(引自《中國藥學大辭典》) 【'''參考文獻'''】 [1]河北醫學院三院皮膚科,等.河北醫藥,1981,(2):45 [2]王玉清.湖南醫藥雜誌,1982,(3):11 [3]馮廣斌.中西醫結合雜誌,1983,3(1):51 [4]高樹迎.山東醫刊,1990,(9):25 [5]王博文,等.中西醫結合雜誌,1990,10(2):85 ==本草匯言== 《[[神農本草經]]》 味苦,溫。主治惡血,破癥結,積聚,喉痺,乳難。久服長肌肉,明目。 《[[名醫別錄]]》 味辛,微寒,無毒。主治身體風癢,頭痛,咳逆,傷肺,肺痿,止煩,下氣,小兒頭瘡,癰腫,陰潰可作摩粉。 《[[藥性論]]》 君,味甘,有小毒。治諸風癧瘍,破宿血,療吐膿,主難產,去躁熱,不入湯用。 《[[日華子本草]]》 治賁豚氣,肺氣胸膈滿,催生并墮胎,益精,療腫毒及水藏冷,小便多,止遺瀝,泄精,溺血。入藥不計丸散,并炒去刺用。 《[[開寶本草]]》 味苦、辛,溫、微寒,無毒。身體風癢,頭痛,咳逆,傷肺,肺痿,止煩,下氣,小兒頭瘡,癰腫,陰潰,可作摩粉。 《[[本草圖經]]》 古方皆用有刺者,治風明目最良。 痔漏陰汗,婦人發乳帶下。 《[[本草衍義]]》 陰乾為末,每服三二錢,飯後以溫酒調服,治白癜風。沙苑補腎藥,今多用,風家惟用刺蒺藜。 《[[本草綱目]]》 古方補腎治風,皆用刺蒺藜;後世補腎,多用沙菀蒺藜,或以熬膏和藥,恐其功亦不甚相遠也。 (刺)治風秘,及蛔蟲心腹痛。 《[[本草經疏]]》 蒺藜有兩種,一種同州沙苑白蒺藜,一種秦州刺蒺藜。白者感馬精所生,刺者感地中陽氣所生。《[[本經]]》苦溫,《[[別錄]]》加辛及微寒,并無毒。夫苦能泄,溫能宣,辛主散,主潤。故刺蒺藜主惡血,破癥結積聚,喉痺,乳難,身體風癢,頭痛,咳逆,小兒頭瘡,癰腫,陰潰。葉主風癢,可煮以浴。辛入肝,肝主風也。 簡誤:同州蒺藜性能固精,命門火熾,陽道數舉,交媾精不得出者,勿用。 《[[本草蒙筌]]》 味苦、辛,氣溫、微寒。無毒。破婦人癥結積聚,止男子遺溺泄精。催生落胎,止煩下氣。乳髮帶下易效,肺痿膿吐可瘳。療雙目赤疼,翳生不已;治遍身白癜,瘙癢難當。除喉痺頭瘡,消痔瘻陰汗。久服堪斷穀食,輕身明目長生。葉煮浴湯,亦去風癢。 《[[本草乘雅]]》 刺蒺藜,成離於秋,而外刺堅勁,得金之堅固氣,為肝之用藥明矣。然肝雖有藏血之體,而血非可留之物。留則不虛靈而污惡,斯致疾矣。蒺,疾也,藜,利也。其性宣得快便,故治積聚乳難諸證。沙苑者莖有密刺,結實成莢,嚼之作新茶香,不無分別。取象補腎,功力不相近也。 蒺之言疾,藜之言利。不唯具從革之金用,亦秉杪之火用矣。何也?銳利者金之用,迅疾者火之用。故兼火之氣與味,金之色與形,為七方之奇之急,十劑之通之宣也。是主喉痺乳難,與症堅積聚;以及惡血之急閉,皆以柔乘剛,非所據而據之。匪此破敵,不易開通,以剛乘柔,有所據而據之矣。所謂急因急用,通因塞用者是也。更藉疾威,敷及下土,開發上焦,宣水穀味,熏膚充身澤毛,則肌肉長,百骸輕。其角銳利,用開盲瞽,特易易耳。李蘄陽以沙苑一種,附列本經之後,主治補腎之神藏,及腎之形藏,名雖同而形實異,功能亦迥別也。觀其莖布密刺,而亦成熟於秋,秉堅金之體與用者。但刺蒺藜銳利顧著,宣揚形藏之非所欲留;沙蒺藜銳利斂藏,宣攝藏形之應所欲守為別異耳。 《[[藥性解]]》 味苦辛,性溫,無毒,入肺、肝、腎三經。主惡血塊、癥結喉痺、產難乳閉、小兒頭瘡、皮膚風癢、頭痛、咳逆肺痿,除煩下氣,明眼目,去燥熱,療腫毒,止遺泄。其葉可作浴湯治風。烏頭為使。有一種沙苑蒺藜,主補腎添精,強陰種子。 按:蒺藜行血,宜入肝經;下氣,宜入肺經。惡血等症皆二經病也,故俱主之。其所以入腎者,因肺為之母,肝為之子,未有子母俱利而腎不受其益者,故能止遺泄。 《[[景岳全書]]》 味苦微辛微甘,微涼。能破癥瘕結聚,止遺尿泄精,療肺痿肺癰,翳膜目赤,除喉痺癬疥痔瘰癜風,通身濕爛惡瘡。乳岩帶下俱宜,催生止煩亦用。涼血養血,亦善補陰。用補宜炒熟去刺,用涼宜連刺生搗,去風解毒,白者最宜。 《[[本草備要]]》 平,補肝腎。 苦溫補腎,辛溫瀉肺氣而散肝風,益精明目。肝以散為補,凡補肝藥,皆能明目。治虛勞腰痛,遺精帶下,咳逆肺痿,乳閉癥瘕,痔漏陰頹。腎肝肺三經之病。催生墮胎。刺蒺藜主惡血,故能破癥下胎。 《[[本經逢原]]》 白蒺藜,性升而散,入肝腎經,為治風明目要藥。風入少陰厥陰經者為嚮導,目病為風木之邪,風盛則目病,風去則目明矣。《[[本經]]》專破惡血積聚,治喉痺乳難,以苦能泄,溫能宣,辛能潤也。此言刺蒺藜之功用耳。久服長肌肉,明目輕身,以其入腎益精氣也。此則專指沙苑蒺藜而言。其治痰,消癰腫,搜腎臟風氣,又須刺者為破敵之先鋒。《[[千金方]]》治白癜風,以一味為末,湯服二錢,日二服,服至半月,白處見紅點,至一月效。 《[[本草崇原]]》 蒺藜子堅勁有刺,稟陽明之金氣,氣味苦溫,則屬於火。《[[經]]》云:兩火合併,故為陽明,是陽明稟火氣而屬金。金能平木,故主治肝木所瘀之惡血,破腸胃郛釦癥瘕積聚,陰陽交結之喉痺,陽明胃土之乳難,皆以其稟銳利之質而攻伐之力也。 其沙苑蒺藜一種,生於沙地,形如羊腎,主補腎益精,治腰痛虛損,小便遺瀝。所以然者,味甘帶腥,稟陽明土金之氣,土生金而金生水也。 《[[本草求真]]》 ﹝批﹞白蒺藜滋補肝腎,兼散風邪逐瘀。沙苑蒺藜益精強腎。 白蒺藜專入肝腎,兼入肺。質輕色白,辛苦微溫。按據諸書,雖載溫能補腎,可治精遺溺失,暨腰疼勞傷等症。然總宣散肝經風邪。凡因風盛而見目赤腫翳,并遍身白癜瘙癢難當者,服此治無不效。且此味辛入肺兼苦入腎,則凡癥瘕結。蓋肝雖藏血之經,而血非可留之物,若竟認此作補,而不審兼苦泄辛散以明其治,其失靡輕。緣此可升質輕可降,味苦。可散味辛可補,微溫。故服涼劑,則宜連刺,有刺。生搗,用補劑則宜去刺,酒拌蒸。 若沙苑蒺藜質細色綠似腎,功專入腎,故書載能益精強腎。風家用三角蒺藜,補腎用沙苑蒺藜。亦須炒用。但不辛香宣散耳。蒺藜根燒灰,能治齒動。 《[[得配本草]]》 苦、辛,溫。入足厥陰,兼入手太陰經氣分。去風濕,瀉肺氣。乳閉可通,癥瘕可療,陰膭可消,帶下可止,并治一切咳逆、肺痿喉痺、明目腫毒等症,皆藉此辛散之力也。 治風,黃酒拌蒸;清肺,雞子清炒;治目中赤脈,人乳拌蒸;通月水,當歸汁煮。 肝虛,受孕,二者禁用。以破血故也。 《[[本草經解]]》 蒺藜氣溫,秉春和之木氣,入足厥陰肝經;味苦無毒,得地南方之火味,入手少陰心經。氣升味降,秉火氣而生,陽也。 主惡血者,心主血,肝藏血,溫能行,苦能泄也。症者,有形可徵也,有形之積聚,皆成於血,白蒺藜能破之者,以入心肝,而皆苦溫氣味也,溫能散火,苦可去結。又主喉痺乳難乳汁不通也,乳房屬肝,氣溫達肝,其乳自通。 白蒺藜,一名旱草,秉火氣而生,形如火而有刺。久服心火獨明,火能生土,則飲食倍而肌肉長。肝木條暢,肝開竅於目,故目明。 《[[本經疏證]]》 蒺藜子鋒穎四出,堅銳鋒利,謂非象金不可,而其味苦,其氣溫,則又皆屬乎火,是之謂金與火遇,火在金中,夫金與火之接也,始則相守,繼則就熔,終則交流。相守則金之蕪雜難消者消,就熔則金之凝重不動者動,交流則火之杪不下者下。凝重者動,謂之形隨性化,杪者下,謂之性隨形化,其在人身,性本於氣,形充於血,兩者不鹹,則有性與形違而為積聚喉痺者,有形與性違而為惡血癥結乳難者,得此交相化而適相成之物,又烏能不已耶?而別錄又恐後人誤會本經用蒺藜,泛治腹中惡血癥結積聚也,故其命意措辭,若謂就金言金,在上治上焉者。夫曰身體風癢,則癢必不在分肉筋骨,而在肌膚,皮毛固肺之合也,又況頭痛咳逆傷肺肺痿,皆火守於金之病,火與金本相仇,因相仇而致病,則以相守而生長之物,化病氣為生氣,猶不可謂極允帖之治乎?而後人識透此關,莫妙於大明,以此益精,療水藏冷,小便多,止遺澀泄精溺血。夫火金相仇,為病於上,但得其就熔,下流則并化為水,且非冷水而為暖水,又何水藏精溺二道之不受益了,夫然故沙苑蒺藜之刺,在莖而不在實,實形正似腎者,則金火之交熔向下,並在莖中,而實遂大擅益下之功,於精溺二道更著良獻矣。 《[[本草新編]]》 味甘、辛,氣溫、微寒,無毒。沙苑者為上,白蒺藜次之,種類各異,而明目去風則一。但白蒺藜善破癥結,而沙苑蒺藜則不能也。沙苑蒺藜善止遺精潰溺,治白帶喉痺,消陰汗,而白蒺藜則不能也。今世專尚沙苑之種,棄白蒺藜不用,亦未知二種之各有功效也,余所以分別而并論之。 或問蒺藜能催生墮胎,而先生略之,豈著《[[本草]]》者誤耶?夫蒺藜無毒之藥,何能落胎,謂其催生,而性又不速。然則從前《[[本草]]》,何所據而言之耶。見白蒺藜之多刺耳。凡刺多者,必有礙於進取,留而不進則有之,未聞荊棘之中,反行之而甚速者也。是蒺藜既不能催生,又何能墮胎哉。且沙苑蒺藜,乃解火之味,凡婦人墮胎,半由於胎氣之太熱。古人謂黃芩能安胎者,正取其寒而能去火也。況蒺藜微寒,不同於黃芩之大冷,而性又兼補,且能止精之滑,安有止精澀味,而反墮胎者乎。此傳聞者之誤,不足信也。 或問蒺藜,以同州沙苑者為勝,近人以之治目,謂補而又明目也。先生又云與白蒺藜同為明目之藥,豈同州者非補,而白蒺藜反補耶?曰:二味各有功效,余上文已言之矣。而吾子又問,余更當暢談之。沙苑蒺藜,補多而瀉少;白蒺藜,瀉多而補亦多。沙苑蒺藜補肝腎而明目,乃補虛火之目,而不可補實邪之目也,補實邪之目,則目轉不明,而羞明生瘴之病來矣;白蒺藜補肝腎而明目,乃瀉實邪之目,而又可補虛火之目也,補虛火之目,則目更光明,瀉實邪之目則目更清爽。二者相較,用沙苑蒺藜以明目,反不若用白蒺藜之明目為佳,而無如近人之味知也。 《[[本草分經]]》 辛、苦,溫。散肝風而瀉肺氣,勝濕,涼血破血。炒熟去刺。亦能補陰。 【現代藥理研究】 刺蒺藜水提取物有抗炎作用。對遲髮型變態反應的抑制作用主要是通過對抑制誘導期中的效應細胞的分化與形成而達致的。 刺蒺藜有降壓作用。 刺蒺藜有一定的利尿作用,可能與所含鉀鹽及生物鹼部分有關。 刺蒺藜具有抗乙酰膽鹼作用。 刺蒺藜具有強壯與抗衰老作用。 刺蒺藜具有抗菌、抗過敏及治療白癜風作用。 蒺藜皂甙有明顯的抗心肌缺血作用。 蒺藜植物提取物能抑制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的生長。 蒺藜莖葉粗皂苷能顯著降低實驗性高膽固醇症動物的膽固醇水平,升高卵磷脂/膽固醇比值;可明顯刺激雄性大鼠精子生成,增加性慾,提高生殖力。
返回至
刺蒺藜
。
导航菜单
个人工具
登录
名字空间
页面
讨论
变种
视图
阅读
查看源代码
查看历史
更多
搜索
导航
首页
中医古籍大全
* 醫經類
* 診法類
* 本草類
* 方書類
* 傷寒金匱類
* 溫病類
* 綜合醫書類
* 臨床各科類
* 醫案類
* 古籍影印本
中醫古籍大全拼音索引
帮助
工具
链入页面
相关更改
特殊页面
页面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