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大豆黃卷”的源代码
←
大豆黃卷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因为以下原因,您没有权限编辑本页:
您所请求的操作仅限于该用户组的用户使用:
用户
您可以查看与复制此页面的源代码。
==實用中藥辭典== 【'''異名'''】 大豆卷(《本草經集注》),卷糵(《食療本草》),黃卷皮(《本草圖經》),豆糵(《綱目》),豆黃卷(《長沙藥解》),菽糵(《本經疏證》)。 【'''釋名'''】 本品由大豆加工製成,色黃而捲曲,故名大豆黃卷。 【'''基原'''】 為豆科植物大豆的種子發芽後曬乾而成。 【'''植物'''】 大豆 Glycine max (L.) Merr. 見“黑大豆”條。 【'''採集'''】 秋季割取全株,曬乾,打下種子,洗淨。 【'''化學成分'''】 富含蛋白質、氨基酸等。 【'''炮製'''】 1.大豆黃卷 取淨大豆,用清水浸泡至表皮微皺,撈出,置能排水的容器內,上蓋濕布,每日淋水2次,待芽長0.5~1cm時,取出乾燥。《小兒藥證直訣》:“水浸黑豆生芽是也。” 2.制大豆黃卷 取淨大豆黃卷置鍋內,加入淡竹葉、燈芯草煎成的湯液,煮至藥汁被吸收盡後,取出乾燥。每大豆黃卷100kg,用淡竹葉4kg,燈芯草2kg。《千金·食治》:“微炒。”《儒門事親》:“煮去沫。” 貯乾燥容器內,密閉,置陰涼乾燥處,防蛀。 【'''藥性'''】 味甘,性平。歸脾、胃、肺、腎經。清輕宣利。 1.《本經》:“味甘,平。” 2.《品匯精要》:“氣厚於味,陽也。” 3.《得配本草》:“入足少陰經氣分。” 4.《本草再新》:“入肝、脾二經。” 5.《河北中草藥》:“入胃、肺經。” 【'''功效主治'''】 清透濕熱,行氣利水。主治濕溫初起,暑濕表證,胸悶脘痞,濕痹筋攣,骨節煩疼,水腫脹滿,小便不利。 1.《本經》:“主濕痹,筋攣,膝痛。” 2.《別錄》:“主五臟不足,胃氣結積,益氣,止痛,去黑皯,潤澤皮毛。” 3.《本草經集注》:“治腹脹滿。”“殺烏頭毒。” 4.《千金·食治》:“去黑痣。宜腎。” 5.《食療本草》:“破婦人惡血。” 6.《綱目》:“除胃中積熱,消水病脹滿。” 7.《全國中草藥彙編》:“清熱,除濕,解表。主治暑濕發熱,麻疹不透,胸悶不舒,骨節疼痛。” 8.《河北中草藥》:“解表退熱,祛濕除煩。適用於感冒發熱,暑濕、濕溫之表證。”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15g;或搗汁;或入散劑。 【'''使用注意'''】 1.《吳普本草》:“不欲海藻、龍膽。” 2.《本草經集注》:“惡五參、龍膽。” 【'''應用配伍'''】 '''清透濕熱''' 本品能甘平宣洩,清透濕熱表邪,使熱隨汗解,濕從尿出。故常用於濕溫初起、暑濕表證。凡濕溫、暑濕初起,症見發熱惡寒,胸悶脘痞者,可與藿香、佩蘭、滑石、通草等配伍,以增芳香化濕、淡滲利水之效;若發熱惡寒無汗,或汗出不徹者,可與香薷同用,以增解表發汗之功;若濕熱內蘊,煩熱胸痞者,可與黃芩、梔子、半夏等合用,以增泄熱宣痞之力。 '''行氣利水''' 本品宣洩之力又能行氣除濕,利水消腫,故常用於濕痹筋攣,水腫脹滿等症。凡濕痹筋攣,骨節煩疼,肢體沉重者,可與薏苡仁、蠶砂、秦艽等配伍,以祛濕蠲痹,舒筋止痛。凡水病腫滿喘急,二便不利者,可與大黃、橘皮同用,以利水降氣除滿,如《聖濟總錄》大豆散。 1.《本草經集注》:“得前胡、烏喙、杏人、牡蠣良。” 2. 《得配本草》:“配大黃、橘皮、青蔥,治水腫喘急。” 3.南藥《中草藥學》:“治小便不利,水腫,腹腫,配檳榔、木香等。” 【'''附方'''】 1.治頭風,濕痹,筋攣膝痛,胃中積熱,大便結澀 大豆黃卷(炒)一升,酥半兩。為末。食前溫水服一匙,日二服。(《普濟方》黃卷散) 2.治周痹注,五臟留滯,胃中結聚,益氣出毒,潤皮毛,補腎氣 大豆糵一斤。炒香熟,為末。每服半錢,空心溫酒調下,加至一錢,日三服。(《宣明論方》) 3.治水病,通身腫滿,喘急,大小便澀 大豆黃卷(醋拌炒幹)、大黃(微煨去皮)各一兩。搗羅為散。每服二錢匕,臨臥時,煎蔥、橘皮湯調下,平明以利大腸為度。(《聖濟總錄》大豆散) 4.治老人痰火,咳嗽頻發,胸脅滿悶,百節攻痛,形羸氣弱,飲食少進 大豆黃卷一斤,曬乾炒燥,為細末。每晚服一錢,黑棗泡湯調下。(《方脈正宗》) 5.治陰癇慢驚,服溫熱藥太多,而卻生熱證,反為急驚 大豆黃卷(曬乾)、貫眾、板藍根、甘草(炙)各一兩。上同為細末。每服半錢或一錢,白水煎,放冷服。甚者用藥三錢,漿水入油數滴煎之。(《小兒衛生總微論方》) 6.治黑痣、面䵟,潤皮毛 大豆黃卷一升。炒令香,為末。空心暖酒下一匙。(《普濟方》) 【'''文獻綜錄'''】 1.《本草匯言》:“大豆黃卷,活血氣,消水脹之藥也。蓐婦藥中多用之,有行瘀血之妙也;水腫方中多用之,有行水之功也。仰思前古治濕痹久著與筋攣膝痛,皆血與水氣之所結也。《局方》牛黃清心丸,用此以去風痰,解煩鬱,通心氣,安神明昏亂,亦借此開通發越之意雲。” 2.《長沙藥解》:“大豆黃卷,專泄水濕,善達木鬱,通腠理而逐濕痹,行經脈而破血癥,療水鬱腹脹之病,治筋攣膝痛之疾。” 3.《吳醫匯講》:“周思哲曰:大豆黃卷,古人罕用。本草載其性曰,治濕痹,筋攣膝痛,五臟不足,益氣宣胃,破婦人惡血,除胃中積熱,消水氣脹滿。即《金匱·虛勞門》薯蕷丸,於氣血並補方中佐之。後之著方解者,有宣發腎氣之論,亦未謂其發表也。近來誤作表藥者,其故何歟?蓋因吾吳人喜服輕方,而昔之治病,懼於醫家取藥,有雲馬元儀先生預用麻黃湯浸豆發糵,凡遇應用麻黃者,方開豆卷,俾病家無所疑懼,渠得藥投中病,曲以兩全,此心亦良苦矣。後醫不明細底,竟認豆卷與豆豉同類,公然影射作為表劑,但肆中豆卷豈亦有麻黃湯浸發者乎?即以格致之理論之,豆得水而發糵,或能些微宣濕,亦不能為通用表藥也。若用二三錢之豆卷即可表汗,世人以此為蔬菜者,每食盈簋,何不汗至亡陽耶?” 4.《本經疏證》:“夫濕痹而筋攣膝痛,則為下部病矣。濕閉於下者宜升,濕不閉則筋自舒,筋既舒則膝自不痛。舒筋之物,有薏苡、木瓜、牛膝,何以獨取大豆黃卷?夫木瓜治轉筋,非治筋攣;薏苡治筋急拘攣,不治筋攣;牛膝治筋攣,能降而不能升。既治筋攣,又欲其濕升者,舍大豆黃卷別無物矣。所以者何?濕流關節,關節之大者無如膝,而又最近於腹,濕既痹於此,勢不能下,又不能升,與其逐而下之仍無出路,莫若就近使上於腹,或從小便,或從汗出而解。仲景薯蕷丸治風氣百疾,取此與柴胡、桂枝、防風、白蘞為伍,亦豈不以其能發耶?” 5.張秉成《本草便讀》:“豆卷,即黑豆浸水中生芽者也,其性味功用,與黑豆大同。然其浸水生芽,則有生發之氣,故亦能解表。至於宣風解毒,乃豆之本性,能舒筋者,亦因水濕所困耳。” 6.《本草正義》:“豆黃卷,孟詵謂破婦人惡血,瀕湖除胃中積熱,消水病脹滿,則此藥之性情效用,蓋與豆豉大同小異,本不在發表解肌之例,但今之江浙市廛中,則亦以麻黃湯浸過,發汗又確有證驗,是因制法之變遷,而藥物性情,今非昔比矣。用藥分量,隨其人體質,酌量輕重,亦如豆豉之例。”
返回至
大豆黃卷
。
导航菜单
个人工具
登录
名字空间
页面
讨论
变种
视图
阅读
查看源代码
查看历史
更多
搜索
导航
首页
中医古籍大全
* 醫經類
* 診法類
* 本草類
* 方書類
* 傷寒金匱類
* 溫病類
* 綜合醫書類
* 臨床各科類
* 醫案類
* 古籍影印本
中醫古籍大全拼音索引
帮助
工具
链入页面
相关更改
特殊页面
页面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