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大風子”的源代码
←
大風子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因为以下原因,您没有权限编辑本页:
您所请求的操作仅限于该用户组的用户使用:
用户
您可以查看与复制此页面的源代码。
==實用中藥辭典== 【'''異名'''】 大楓子(《品匯精要》),麻風子(《全國中草藥彙編》)。 【'''釋名'''】 《綱目》雲:“(大風子)能治大風疾,故名。”大風即麻風,故亦名麻風子。 【'''基原'''】 為大風子科植物大風子、海南大風子的成熟種子。 【'''植物'''】 1.大風子 Hydnocarpus anthelmintica Pierre ex Laness 原產於東南亞及印度各國。我國福建、臺灣、海南、廣西、雲南等省區有栽培。 2.海南大風子 Hydnocarpus hainanensis (Merr.) Sleum [Taraktogenos hainanensis Merr.] 分佈於海南、廣西等地。 【'''採集'''】 秋冬季當樹上部分果實的果皮裂開時採收,攤放至果肉軟化,除去果皮,取出種子,洗淨,曬乾。 【'''化學成分'''】 種子含異葉大風子腈苷(taraktophyllin),表-異葉大風子腈苷(epivolkenin),D-果糖(D-fructose),D-蔗糖(D-sucrose),D-葡萄糖(D-glucose)及阿立普裏斯酸(aleprestic acid),環戊烯基甘氨酸(cyclopentenylglycine),環戊烯基脂肪酸(cyclopentenylfatty acid)等。 【'''藥理'''】 大風子的水浸劑在試管內對奧杜盎氏小芽孢癬菌有抑制作用。所含阿立普裏斯酸為治療麻風病的有效成分,但毒性較大。 【'''炮製'''】 1.大風子 取原藥材,除去雜質,揀去黴壞及變質者,去殼取仁。《本草原始》:“去殼取仁。” 2.大風子霜 取大風子仁,碾碎,用布包嚴,蒸熱,壓榨去油,研細。《景嶽全書》:“去油,取淨霜。”《本草備要》:“入丸藥,壓去油。”制霜後能除去大部分油質,使毒性降低。 大風子貯乾燥容器內,大風子霜瓶裝密閉,置陰涼乾燥處。 【'''藥性'''】 味辛,性熱。有毒。歸肝、脾、腎經。 1.《綱目》:“辛,熱,有毒。” 2.《本草經疏》:“味辛、苦,氣熱。” 3.《本草再新》:“入肝、脾、腎三經。” 【'''功效主治'''】 祛風燥濕,攻毒殺蟲。主治麻風,梅毒,疥癬,惡瘡,酒皶鼻,痤瘡。 1.《綱目》:“主治風濕疥癬,楊梅諸瘡,攻毒殺蟲。” 2.《醫林纂要·藥性》:“行痰,殺蟲,劫毒。用霜,亦可劫頑痰,行積水。” 3.《得配本草》:“行水破血。” 4.《中國藥用植物圖鑒》:“有燥濕殺蟲功用,治麻風病、牛皮癬、風濕痛及梅毒、結核等症。” 【'''用法用量'''】 內服:入丸、散,一次量0.3~1g。外用:適量,搗敷;或煆存性研末調敷。 【'''使用注意'''】 本品毒烈,一般只作外用,內服宜慎,必須作內服劑用時,當配以它藥。不論內服外用,均不得過量或久用。陰虛血熱、脾胃虛弱及有目疾者禁服。本品中毒時可出現頭暈、頭痛、胸腹痛、噁心、嘔吐、四肢乏力、全身發熱感等症狀。 1.《本草經疏》:“性熱而燥,傷血損陰,不宜多服用之。” 2.《本草求真》:“烈毒之性,不可多服。惟用外敷,不入內治。” 3.《南方主要有毒植物》:“大楓子及其油脂有毒。中毒症狀:噁心,嘔吐,胸腹痛,嚴重的可出現溶血、腎炎、肝脂肪變性等。” 【'''應用配伍'''】 '''祛風燥濕,攻毒殺蟲''' 本品辛熱有毒,為治麻風、梅毒之專藥,故常用於麻風、梅毒、疥癬、惡瘡等病。臨床以外用為主,少作內服,並多入複方,以加強療效,減低毒性。凡治麻風、梅毒惡瘡,多以本品燒存性,與麻油、輕粉研塗,如《經驗良方》治大風癩方。若麻風眉目、遍身穢爛,可與防風、苦參、蟬衣、全蠍等配伍,研末為丸內服,以祛風燥濕殺蟲,如《解圍元藪》大風丸;現每與苦參、蒼耳子、川芎、白花蛇等同用,以增強療效。凡疥瘡瘙癢者,可與輕粉、枯礬等相伍,如《癘瘍機要》大風子膏;或與杏仁、桃仁、豬油等配膏外搽,如《瘍醫大全》治膿疥方。凡癬瘡身癢者,可與硫黃、雄黃、枯礬同用,如《血證論》大楓丹;若頑癬不愈者,可以本品配斑蝥、土槿皮、輕粉等浸酒外塗,以增祛風燥濕、殺蟲止癢之效,如《外科正宗》治頑癬方。此外,本品與木鱉子、輕粉、硫黃同研末,於晚間調塗,可治酒皶鼻;與白鮮皮、五倍子、松香、鶴虱、苦參等配伍研末煙熏,可治神經性皮炎。 【'''附方'''】 1.治大風癩 大楓子不拘多少(燒存性,研細羅過),輕粉等分。用麻油調敷瘡上,極妙。如濕只幹摻之。(《普濟方》引《經驗良方》) 2.治大風瘡裂,又治楊梅惡瘡 大風子燒存性,和麻油、輕粉研塗,仍以殼煎湯洗之。(《嶺南衛生方》) 3.治疥瘡 ①羊尾子油二片,大風子二十個(去皮),白硫黃一錢,楂肉三十個(去尖)。上合做一處搗爛,生絹布袋裝。每日掌在手中聞。(《普濟方》) ②大楓子五錢,水銀一錢五分,明礬、花椒各二錢。研勻,以豬油拌藥搗爛搽。(《瘍醫大全》) 4.治膿窠疥 大楓肉、杏仁、桃仁各四十九粒(研細),用麻黃五錢,豬油熬去渣,和藥調搽。(同上) 5.治一切瘡疥膿窠等瘡 大楓子肉、白礬(枯)各二兩,真輕粉一兩。為末,將桕油六兩和勻塗之。(《癘瘍機要》大楓子膏) 6.治癬遍身及面 大楓子、檳榔各五錢,硫黃三錢。醋煎滾調搽。(《仙拈集》三仙散) 7.治癬癢各瘡 大楓子肉三錢,土硫黃二錢,枯礬一錢,明雄黃二錢。共為末,燈油調搽。(《血證論》大楓丹) 8.治裙邊瘡(一名褲口風瘡) 大風子一百個,枯礬五分,川椒末一錢,輕粉一錢。用真桕油調搽即愈。(《洞天奧旨》大風膏) 9.治水田皮炎 大風子、雄黃各30g,冰片(或樟腦)0.6g,熟石灰粉15g。共研細末,外撒。撒藥前先用青凡木搗爛,也可用苦楝樹皮或刺莧菜泡開水洗患處。(南藥《中草藥學》) 10.治禿瘡 大楓子仁、木別仁、蛇床子各半兩,水銀三錢(研散於內)。上先以刀刮去瘡痂,花椒湯洗淨,外用麻油熬成珠,調藥付和麻油,遍身自上而下擦之。(《景嶽全書》) 11.治風刺鼻赤 大楓子肉十個,木鱉子肉五個,輕粉、硫黃各一錢五分。共為末。夜夜唾調塗之。(《本草匯言》引《單氏家抄》) 12.治男婦頭痛,不論偏正新久,但夏月欲重綿包裹者 鬧楊花(淨末)一錢,槿樹花(淨末)一錢,大風子(白肉去油)五分。共研。每服六分,蔥酒調服,洗浴發汗自愈。(《外科正宗》) 【'''文獻綜錄'''】 1.《本草經疏》:“稟火金之氣以生,故其味辛、苦,氣熱,有毒。辛能散風,苦能殺蟲燥濕,溫熱能通行經絡。世人用以治大風癘疾及風癬疥癩諸瘡,悉此意耳。” 2.《本草匯言》:“大風子肉搗膏、擦風癩疥癬諸瘡之藥也。此物質潤性燥,瀕湖方治瘡疥僅供外塗,能潤皮膚,殺蟲止癢,不堪服食。粗工述庸人語,每治大風癩疾,與苦參同用作丸服,殊不察此性燥、熱劣,有損液閉痰之虞,而傷血分,至有風癩未愈而先失明者。用之外塗,其功不可沒也。”
返回至
大風子
。
导航菜单
个人工具
登录
名字空间
页面
讨论
变种
视图
阅读
查看源代码
查看历史
更多
搜索
导航
首页
中医古籍大全
* 醫經類
* 診法類
* 本草類
* 方書類
* 傷寒金匱類
* 溫病類
* 綜合醫書類
* 臨床各科類
* 醫案類
* 古籍影印本
中醫古籍大全拼音索引
帮助
工具
链入页面
相关更改
特殊页面
页面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