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川烏”的源代码
←
川烏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因为以下原因,您没有权限编辑本页:
您所请求的操作仅限于该用户组的用户使用:
用户
您可以查看与复制此页面的源代码。
==實用中藥辭典== 【'''異名'''】 烏頭、烏喙、奚毒、即子(《本經》),毒公、耿子(《吳普本草》),川烏(《金匱》)。 【'''釋名'''】 本品形如烏鳥之頭,又以川產者為優,故名川烏頭。陶弘景曰:“形似烏鳥之頭,故謂之烏頭。”《綱目》雲:“出彰明者,即附子之母,今人謂之川烏頭。” 【'''基原'''】 為毛茛科植物烏頭的主根(母根)。 【'''植物'''】 烏頭 Aconitum carmichaeli Debx. 又名堇(《莊子》),茛(《吳普本草》),獨白草(《續漢書》),鴛鴦菊(《綱目》)。分佈於遼寧南部、河南、陝西、甘肅、山東、江蘇、安徽、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雲南。主要栽培於四川。 【'''採集'''】 6月下旬至8月上旬采挖。除去地上部分莖葉,摘下子根(附子),取主根(川烏頭),去淨鬚根、泥土,曬乾。 【'''化學成分'''】 塊根含多種生物鹼,如烏頭堿(aconitine),次烏頭堿(hypaconitine),中烏頭堿(mesaconitine),脂烏頭堿(lipoaconitine),脂次烏頭堿(lipohypaconitine),脂中烏頭堿(lipomesaconitine),3-去氧烏頭堿(3-deoxyaconitine),多根烏頭堿(karakoline),新烏寧堿(neoline),川附寧(chuanfunine),附子寧堿(fuziline),森布寧(senbusine)A、B,北草烏堿(beiwutine),惰堿(ignavine),塔拉胺(talatisamine),異塔拉定(isotalatizidine),以及烏頭多糖(aconitan)A、B、C、D等。 【'''藥理'''】 1.抗炎作用 川烏總堿灌服可顯著抑制角叉菜膠、蛋清、組胺和5-HT所致大鼠足腫脹及二甲苯所致小鼠耳腫脹,能明顯抑制組胺、5-HT所致大鼠皮膚毛細血管通透性亢進,抑制巴豆油所致肉芽囊的滲出和增生,還能顯著抑制角叉菜膠所致大鼠胸腔滲液及白細胞向炎症灶內的聚集,明顯減少滲出液中的白細胞總數。對於免疫性炎症,可顯著抑制大鼠可逆性被動Ⅲ型變態反應及結核菌素所致大鼠皮膚遲髮型超敏反應,對於大鼠佐劑性關節炎也有一定抑制作用。 2.鎮痛作用 川烏總堿灌服,在小鼠熱板法、醋酸扭體法試驗中均有明顯的鎮痛作用。 3.降血糖作用 烏頭多糖A腹腔注射對小鼠有顯著降低正常血糖作用,其降糖機制在於增強機體對葡萄糖的利用。 4.對心血管系統的作用 川烏頭生品及炮製品水煎劑對離體蛙心有強心作用,但劑量加大則引起心律失常,終致心臟抑制。煎劑可引起麻醉犬血壓呈迅速而短暫下降,其降壓作用可被阿托品或苯海拉明所拮抗。烏頭堿注入戊巴比妥鈉麻醉犬側腦室,可引起心律不齊和血壓升高。小量烏頭堿靜脈注射,可增強Adr對兔產生異位心律的作用,對抗CaCl2引起的T波倒置、垂體後葉製劑引起的初期S-T段上升和繼之發生的S-T段下降。烏頭堿還可增強毒毛旋花子苷G對豚鼠心肌的毒性作用。 5.對神經系統的作用 烏頭堿小劑量能引起小鼠扭體反應,阿司匹林、嗎啡等可拮抗這一作用。烏頭堿有明顯局部麻醉作用。 6.抗癌作用 烏頭注射液對胃癌細胞有濃度依賴性抑制作用。對小鼠肝癌實體瘤、肉瘤S180均有抑制作用。由川烏為主製備的409注射液對胃癌細胞也有明顯抑制和殺傷作用。 7.配伍研究 中藥十八反有“半蔞貝蘞及攻烏”的記載。研究表明,川烏頭與半夏、川貝母、白及配伍,未見增毒,亦未見對鎮痛有影響;與瓜蔞配伍,可加重毒性反應,但卻可提高多數小鼠的痛閾;與白蘞配伍,未見增毒,但鎮痛作用增強。 8.毒性 生川烏頭煎劑小鼠灌服的LD50為18.0±0.034g/kg。烏頭堿人口服致死量約為2~5mg,小鼠皮下注射的LD50為0.32mg/kg,中烏頭堿小鼠皮下注射的致死量為0.3~0.5mg/kg。 【'''炮製'''】 1.生川烏 取原藥材,除去雜質及殘莖,洗淨,撈出,乾燥。《聖惠方》:“去皮、臍,冷水浸七日,薄切曬乾。”《博濟方》:“用東流河水浸二七日,每日三度換水,日滿,取出(去)黑皮並臍尖。”生川烏有毒,一般多外用。 2.制川烏 取淨川烏,大小個分開,用水浸泡至內無干心,,取出,置鍋內,加水煮沸4~6小時或置蒸蘢內蒸6~8小時,至取大個及實心者切開內無白心,口嘗微有麻舌感時,取出,晾至六成幹,切厚片,乾燥。此外,尚有黑豆制、甘草黑豆制、甘草制、甘草金銀花制、生薑甘草皂角煮、黑豆甘草白礬煮、甘草黑豆生薑煮等多種炮製方法。《本草經集注》:“煻灰中炮令微坼,削去黑皮。”《聖惠方》:“用黑豆三升,水二升煮以黑豆爛熟為度,切作片子,曝幹。”《普濟方》:“去皮,鹽水浸一月,取出切片,又以生薑汁浸一宿,炒幹。”制後其止痛作用稍減,但毒性大為降低,可供內服。 古今對川烏頭的炮製方法繁多,歸納起來,大致可分為浸泡等水處理,烘、焙、煨、炮等幹熱處理和蒸、煮等濕熱處理三種類型。三類方法皆能達到去毒目的。但水處理法生物鹼隨水流失較多,藥效受到影響;烘、焙等幹熱處理法對總生物鹼含量影響不大,對藥效影響較小,但不便於切片;蒸煮特別是熱壓蒸制處理法,總生物鹼含量高,雙酯型毒性生物鹼含量低,去毒效果好,生產週期短。《中國藥典》將過去十分繁雜的川烏炮製工藝統一為水煮法或蒸法。川烏頭的主要有毒成分系所含的雙酯型烏頭堿。其解毒機制是通過加水、加熱處理,使劇毒的雙酯型烏頭堿水解生成毒性較小乃至很小的的苯甲醯烏頭原堿和烏頭原堿。炮製減毒的另一原因可能是由於在炮製過程中,脂肪醯基取代了烏頭堿C8-OH上的乙醯基,生成脂堿,從而降低了毒性。 貯乾燥容器內,置通風乾燥處,防蛀。生川烏按毒性中藥專管。 【'''藥性'''】 味辛、苦,性熱。有大毒。歸心、肝、脾、腎經。毒烈升散。 1.《本經》:“味辛,溫。” 2.《藥性論》:“味苦、辛,大熱。有大毒。” 3.《醫學啟源》:“氣熱,味大辛。《主治秘要》雲:性熱,味辛、甘。氣厚味薄,浮而升,陽也。” 4.《要藥分劑》:“入脾、命門二經。” 5.《本草撮要》:“入手厥陰、少陽經。” 【'''功效主治'''】 祛風除濕,溫經散寒,行瘀止痛。主治風寒濕痹,關節疼痛,肢體麻木,半身不遂,頭風頭痛,心腹冷痛,寒疝作痛,跌打瘀痛,陰疽腫毒。 1.《本經》:“主中風惡風,洗洗出汗,除寒濕痹,咳逆上氣,破積聚寒熱。” 2.《別錄》:“烏頭,消胸上痰冷,食不下,心腹冷疾,臍間痛,肩胛痛不可俯仰,目中痛不可久視,又墮胎。”“烏喙,主風濕,丈夫腎濕陰囊癢,寒熱曆節掣引腰痛,不能行步,癰腫膿結。又墮胎。” 3.《藥性論》:“烏頭,能治惡風憎寒,濕痹,逆氣,冷痰包心,腸腹㽲痛,痃癖氣塊,益陽事,治齒痛,主強志。”“烏喙,能治男子腎氣衰弱,陰汗,主療風寒濕邪痛,治寒熱癰腫,歲月不消者。” 4.《珍珠囊》:“祛寒濕風痹,血痹。” 5.《醫學啟源》:“療風痹半身不遂,引經藥也。《主治秘要》雲:其用有六:除寒疾一也;去心下堅痞二也;溫養臟腑三也;治諸風四也;破積聚滯氣五也;治感寒腹痛六也。” 6.《綱目》:“助陽退陰,功同附子而稍緩。” 7.《本經逢原》:“陰疽久不潰者,潰久瘡寒,歹肉不斂者,並宜少加以通血脈。”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9g,研末,每次1~2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研末撒或調敷。 內服須炮製後用;入湯劑應先煎1~2小時,以減低其毒性。 【'''使用注意'''】 陰虛陽盛,熱證疼痛及孕婦禁服。反半夏、瓜蔞、川貝母、浙貝母、白蘞、白及。酒浸、酒煎服易致中毒,應慎服。 烏頭服用不當可引起中毒,其症狀為口舌、四肢及全身麻木,流涎,噁心,嘔吐,腹瀉,頭昏,眼花,口幹,脈搏減緩,呼吸困難,手足搐搦,神志不清,大小便失禁,血壓及體溫下降,心律紊亂,室性期前收縮和竇房停搏等。中毒嚴重者,可死於迴圈、呼吸衰竭及嚴重心律紊亂。 1.《本草經集注》:“反半夏、栝樓、貝母、白蘞、白及。惡藜蘆。” 2.《藥性論》:“忌豉汁。” 3.《本草蒙筌》:“孕婦切忌。” 【'''應用配伍'''】 '''祛風除濕,溫經散寒,行瘀止痛''' 本品味辛性熱,毒烈升散,功能祛風除濕,溫經散寒,行瘀止痛,故常用於風寒濕邪所致各種疼痛。凡風寒濕痹,骨節疼痛,寒濕盛而痛甚者,可與防風、羌活、威靈仙等配伍,以祛風除濕,散寒止痛;若寒濕侵襲,曆節疼痛,不可屈伸者,可與麻黃、芍藥等配用,以散寒濕,止疼痛,如《金匱》烏頭湯;若寒濕瘀血留滯經絡,肢體筋脈攣痛,關節屈伸不利,日久不愈者,可與草烏頭、地龍、乳香等同用,如《局方》活絡丹;若風寒濕痹兼見氣虛血凝,手足拘攣者,可與防風、黃芪、當歸等相伍,如《張氏醫通》改定三痹湯。因川烏有良好的散寒止痛之功,故亦常用於陰寒內盛,臟腑經絡氣機不通,症見心痛徹背,背痛徹心者,臨床多與幹薑、附子、蜀椒等相配,如《金匱》烏頭赤石脂丸;若寒疝腹痛,手足不仁者,可與桂枝、芍藥、甘草等並用,如《金匱》烏頭桂枝湯。本品不僅能祛風散寒,還能溫通經絡,行血祛瘀,故多用於中風癱瘓,口眼㖞斜者,臨床可與當歸、五靈脂等合用,如《醫林類證集要》四生丸;若用於頭風頭痛及偏頭痛者,則每與川芎、細辛、白芷等並施,如《局方》通關散。此外,本品辛散行竄之性,還可用於跌打瘀痛及癰疽腫毒。凡筋骨折傷,瘀腫疼痛者,常與自然銅、地龍、烏藥等相配,如《跌損妙方》回生續命丹。凡惡毒腫痛,久不出頭者,可與木鱉子水磨外塗,如《瘍醫大全》代針散;若惡瘡膿水出不快者,則可與五靈脂、全蠍等配用,如《外科集驗方》追毒散。 1.《本草經集注》:“莽草為之使。” 2.《藥性論》:“遠志為之使。” 3.《本經逢原》:“入祛風藥,同細辛、黑豆煮。” 4.《得宜本草》:“得梔子治疝氣,得幹薑治陰毒傷寒,得木香治冷氣洞泄。” 【'''附方'''】 1.治病曆節不可屈伸,疼痛,亦治腳氣疼痛,不可屈伸 麻黃、芍藥、黃芪各三兩,甘草三兩(炙),川烏五枚(㕮咀,以蜜二升,煎取一升,即出烏頭)。上五味,㕮咀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納蜜煎中,更煎之。服七合,不知,盡服之。(《金匱》烏頭湯) 2.治風痹,榮衛不行,四肢疼痛 川烏頭二兩(去皮,切碎,以大豆同炒,候豆汁出即住),幹蠍半兩(微炒)。上為末,以釅醋一中盞,熬成膏,可丸,即丸如綠豆大。每服不計時候,以溫酒下七丸。(《聖惠方》) 3.治風寒濕痹,四肢痛攣,不能步握 五靈脂、川烏(炮)、蒼朮(酒浸,薄切,熬幹)各二兩,自然銅(燒熟)一兩。上為細末,水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丸,酒送下。漸加丸數,服至麻不加。(《醫方類聚》引《施圓端效方》烏朮丸) 4.治丈夫元髒氣虛,婦人脾血久冷,諸般風邪濕毒之氣,留滯經絡,流注腳手,筋脈攣拳,或發赤腫,行步艱辛,腰腿沉重,腳心吊痛,及上沖腹脅膨脹,胸膈痞悶,不思飲食,沖心悶亂,及一切痛風走注,渾身疼痛 川烏(炮)、草烏(炮)、地龍、天南星(炮)各六兩,乳香、沒藥各二兩二錢。上為細末,入研藥和勻,酒麵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日午冷酒送下,荊芥茶下亦得。(《局方》活絡丹) 5.治肝腎虛,為風寒濕毒所中,流注腿膝,曆節疼痛,如錐刀鍛刺,不可名狀 大烏頭十個(捶破,以紙袋盛,用烏豆一鬥蒸一日,取出去豆,去皮尖),牛膝二兩。上藥並不得見銅鐵器及火與日,木臼搗碎牛膝,同入石磨中磨為末,酒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四十丸,用無灰酒一瓶,中樣木瓜一個,切作片,入瓶中,煨木瓜爛為度,用此酒送下,不拘時候。(《三因方》川膝煎) 6.治陰毒傷寒 ①川烏頭三兩(每個擘作四片),吳茱萸六兩(湯浸七遍,焙幹)。上先掘地作一坑子,築令淨潔,以大火燒赤,淨掃去灰,下吳茱萸,次下烏頭,安在上面,用好醋一大碗,旋旋澆入坑子內,以盡為度;後以瓦盆蓋之,等冷取出,搗細羅為散。每服一錢,生薑酒調下,汗出立愈。(《聖惠方》黑聖散) ②手足逆冷,脈息沉細,頭痛腰重:川烏頭(炮)、幹薑各半兩。上為粗散,炒令轉色,放冷,再搗細末。每服一錢,水一盞,鹽一撚,煎半盞,去滓溫服,連吃三服。若陰毒傷寒咳逆,煎一服,細細熱呷,立止。(《博濟方》退陰散) 7.治心痛徹背,背痛徹心 烏頭一分(炮),赤石脂一兩(一法二分),幹薑一兩(一法一分),附子半兩(炮,一法一分),蜀椒一兩(一法一分)。上末之,蜜丸如梧子大。先食服一丸,日三服,不知,稍加服。(《金匱》烏頭赤石脂丸) 8.治九種心痛 烏頭(炮)、梔子仁(生用)各一兩。上為散。每服一錢匕,醋湯調下。(《聖濟總錄》烏頭散) 9.治久積癥瘕及痃氣急痛 川烏頭二兩(炮),川椒一兩(去目及閉口者,微炒去汗)。上為末,用雞子白和丸,如麻子大。每服不計時候,以溫酒下十丸。(《聖惠方》) 10.治寒疝繞臍痛苦,發則白津出,手足厥冷,其脈沉緊 烏頭大者五枚(熬,去皮)。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納蜜二升,煎令水氣盡,取二升。強人服七合,弱人服五合;不瘥,明日更服,不可一日再服。(《金匱》大烏頭煎) 11.治寒疝,腹中痛,逆冷,手足不仁,身疼痛 烏頭大者五枚(熬,去皮,不㕮咀),以蜜二斤,煎減半,去滓,以桂枝湯五合解之,令得一升。初服二合,不知,即服三合,又不知,複加之五合,其知者如醉狀,得吐者為中病。(《金匱》烏頭桂枝湯) 12.治冷氣心腹脹滿,臍腹撮痛,吐逆泄瀉 烏頭(生用)一兩,蒼朮二兩。上二味水浸七日,刮去皮,焙幹,粗搗篩。每服二錢匕,水一盞,生薑三片,棗二枚(擘),煎至七分,去滓熱服。(《聖濟總錄》烏頭湯) 13.治中風,左癱右瘓,半身不遂,口眼㖞斜,語言謇澀 川烏(酒煮)、蒼朮(米泔浸)各四兩。上為末,酒糊為丸,如梧桐子大。空心服十五丸,忌見風,暖蓋出汗。(《扁鵲心書》奪命丹) 14.治癱緩風 烏頭一兩,五靈脂(炒)二兩。上為末,以井花水拌和為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分作四服,用溫生薑、酒磨下。服後蓋衣被出汗,隔一日再服,稍愈即止。(《聖濟總錄》烏靈丸) 15.治左癱右瘓,口眼㖞斜,中風涎急,半身不遂,不能舉者 川烏頭、五靈脂、當歸、骨碎補各等分。上為細末,用無灰酒打麵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丸,漸加至十丸至十五丸,溫酒下。(《局方》四生丸) 16.治驚風,手足搐搦,涎潮上壅 川烏一兩(生用),全蠍十個(去梢後毒)。上加生薑七片,水煎去滓,分作三服。(《醫方大成》蠍烏湯) 17.治破傷風 烏頭(生)一枚,雄黃一分,麝香一分。上為細散。每服一錢匕,以溫酒調下。(《普濟方》三味追風散) 18.治偏正頭風作痛,痛連於腦,常如牽引之狀,發則目不可開,眩暈不能抬舉 川烏、南星等分。上為末,連須蔥白搗爛,調貼於太陽痛處。(《證治要訣類方》太陽丹) 19.治頭風 ①天南星、川烏(生)各等分。上為細末。每服二錢,入細茶一錢,薄荷七葉,鹽梅一個,同煎一二沸,入生薑汁些少,溫服。(《奇效良方》星烏散) ②川烏頭四兩(研為細末),韭菜(取自然汁)。攪和為丸,如綠豆大。每服四丸,漸加至七八丸,臨睡用冷茶清送下。忌魚腥。(《普濟方》引《鮑氏肘後方》川烏丸) ③川烏頭二兩,五靈脂一兩。上為末,水為丸,如梧桐子大,朱砂為衣。每服一丸,薄荷湯磨下。(《普濟方》烏靈丸) 20.治冷氣下瀉 木香半兩,川烏(生)一兩。上為細末,醋糊丸,如梧子大。陳皮醋湯下三五十丸。(《本事方》木香丸) 21.治胃寒腸熱,腹脹泄利 烏頭(生用)半兩,梔子(去皮)一分,幹薑一分。上為末,用生薑自然汁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丸,食前溫酒下,日二。(《聖濟總錄》妙應丸) 22.治久赤白痢及瀉水 川烏頭二枚(一枚豆煮,一枚生用),為末。上以黑豆半合,入水同煮,黑豆熟為度,與豆同研爛,丸如綠豆大。每服以黃連湯下五丸。(《聖惠方》) 23.治血痢久虛,撮痛後重,下血不止 烏頭(生用)、蛤粉各半兩。上為細末,麵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食前用鹽豉湯送下。(《聖濟總錄》烏頭丸) 24.治牙痛 川烏頭一分(生用),附子一分(生用)。上為末,用麵糊和丸,如小豆大。以綿裹一丸,於痛處咬之,以瘥為度。(《聖惠方》烏頭丸) 25.治纏喉風,喉痹 烏頭尖(生)、膽礬各一分。上為散。每以一字,酒少許調服。良久即愈。如口噤,即於鼻內吹一字,立效。(《聖濟總錄》烏頭散) 26.治口瘡 大川烏、吳朱萸各半兩。上為細末。每服用藥面各五錢,醋調,塗兩腳心,油單隔,片帛系定,臨臥用。次日便見效。(《醫方類聚》引《澹寮方》二聖散) 27.治癰疽腫毒 川烏頭(炒)、川黃柏(炒)各一兩。為末。唾調塗之,留頭,幹則以米泔潤之。(《僧深集方》) 28.治一切惡瘡膿水不快者 五靈脂、川烏頭(炮)各一兩,全蠍五錢。上為細末。用少許摻瘡口中。(《外科集驗方》追毒散) 29.治毒攻手足,疼痛頑麻 川烏頭五兩,漢椒二兩,生薑二兩。上銼細。以水二鬥,煎至一鬥,去滓,入鹽二兩,頻頻淋蘸,以愈為度。(《聖惠方》川烏頭湯) 30.治肌體肥壯及有風痰者 川烏二十個,香附子半斤(薑汁淹一宿,炒)。上焙幹為末,酒糊為丸。每服十數丸,溫酒送下。去風疏氣。(《醫方大成》引《澹寮方》烏附丸) 【'''臨床報導'''】 1.治療肩關節周圍炎 川烏、草烏、樟腦各90g,研細末,用時以適量藥末加老陳醋調敷患處,厚約0.5cm,外裹紗布,並用熱水袋熱敷30分鐘。治療35例,治癒22例,顯效8例,好轉4例,無效1例。一般用藥3次即可見效,平均用藥7次[1]。 2.治療腰肢痛(包括關節痛、纖維組織炎、腰肌勞損、坐骨神經痛) 烏頭100g,加水2000ml,煎至1000ml,裝瓶備用。用已浸藥汁的布墊置於陽極板下,將陽極板放在痛區,陰極選放適宜部位,固定極板後通電,一般將電流量調在10~20mA之間,每次導入時間10~20分鐘,每日1次,10~15次為1療程,必要時可延長療程。治療腰肢痛225例,總有效率為87.4%。無毒副反應。據觀察,對寒濕型腰肢痛療效更好,外傷引起的急性腰肢痛,止痛效果尤快[2]。 3.治療寒痹、胃寒痛 川烏30~60g,治療陰寒內盛的胃脘痛200例,寒邪偏盛的痹證(坐骨神經炎)120例。胃脘痛患者痊癒93例(46.5%),好轉86例(43%),無效21例(10.5%);痹證痊癒56例(46.7%),好轉52例(43.3%),無效12例(10%)。治療中連續大劑量應用川烏長達兩個多月,短者5天,未發現1例中毒現象[3]。 4.用於手術麻醉 10%的烏頭乙醇浸出液,主要用於鼻腔和口腔粘膜麻醉。10%的烏頭乙醇液加入蒸餾水或鹽水,配製成1.25%稀釋液,用於眼、氣管、食管表面麻醉。以極細的烏頭粉1份與葡萄糖9份混合,其麻醉力較浸出液強大,又不易失效。據報導,用上述3種劑型作粘膜表面麻醉手術138例,麻醉有效率可達97.1%,其中85.5%手術中完全無痛,未見不良反應[4]。 5.治療疥瘡 生川烏35g,生草烏35g,加水2500ml,煎沸後待涼,用毛巾蘸藥液外洗患處。每日1劑,分早晚2次洗,4天為1療程。治療87例,均獲治癒。其中1個療程治癒71例,2個療程治癒16例[6]。 6.治療癌症 烏頭提取液(烏頭堿水解產物)每ml為1.6mg,肌注,每日2次。治療胃癌、肝癌為主的晚期消化道癌271例,多數延長存活期,減輕症狀,尤其是止痛有效率達100%[6]。 【'''文獻綜錄'''】 1.《長沙藥解》:“烏頭,溫燥下行,其性疏利迅速,開通關腠,驅逐寒濕之力甚捷,凡曆節、腳氣、寒疝、冷積、心腹疼痛之類並有良功。” 2.《藥性切用》:“川烏頭,即附子之母。氣味輕疏,善祛風寒濕痹,不能如附子有頃刻回陽之功,痹證氣實者宜之。” 3.《本經疏證》:“烏頭之用,大率亦與附子略同,其有異者,亦無不可條疏而件比之也。夫附子曰主風寒咳逆邪氣,烏頭曰中風惡風洗洗出汗,咳逆邪氣。明明一偏於寒,一偏於風,一則沉著而回浮越之陽,一則輕疏而散已潰之陽,於此見附子沉,烏頭浮矣。附子曰除寒濕痿躄拘攣,膝痛不能行步,烏頭曰除寒濕痹,一主治痿,一主治痹;痿躄拘攣是筋因寒而收引,陽氣柔則能養筋,又何患其不伸?寒濕痹是氣因邪而阻閉,陽氣強則能逐邪,又何患其不開?於此見附子柔,烏頭剛矣。夫惟其沉方能柔,惟其散則為剛;沉而柔者無處不可到,無間不可入,散而剛者無秘不可開,無結不可解。故附子曰破癥堅積聚血瘕,烏頭曰破積聚寒熱,於此可見其一兼入血,一則止及氣分矣。又《金匱》大烏頭煎治寒疝,只用烏頭一味,令其氣味盡入蜜中,重用專用,變辛為甘,變急為緩,實烏頭之主方矣。且篇中論脈甚詳,尤在涇釋之尤妙,曰弦緊脈皆陰也,而弦之陰從內生,緊之陰從外得,弦則衛氣不行、惡寒者,陰出而痹其外之陽也;緊則不欲食者,陰入而痹其胃之陽也;衛陽與胃陽並衰,外寒與內寒交盛,由是陰反無畏而上沖,陽反不治而下伏,所謂邪正相搏,即為寒疝,此用烏頭之脈也;曰寒疝繞臍痛,自汗出,手足厥冷,曰拘急不得轉側,發作有時,陰縮,此用烏頭之證也。此外,用烏頭之法,猶有二證:一則曰病歷節不可屈伸疼痛者,烏頭湯;一則曰寒疝腹中痛,逆冷,手足不仁,若身疼痛,灸刺諸藥不治者,抵當烏頭桂枝湯。烏頭湯比於麻黃,抵當烏頭桂枝湯比於桂枝,可知烏頭治陽痹陰逆之要劑矣。” 4.《本草思辨錄》:“烏頭治風,亦惟陽虛而挾寒濕者宜之。以其中空,以氣為用,開發腠理過於附子,故古方中風證,用烏頭較多於附子;抉壅通痹,亦過於附子,故仲聖治曆節不可屈伸疼痛及逆冷手足不仁,身疼痛,灸刺諸藥不能治,皆用烏頭,不用附子。烏頭與附子,同為少陰藥,而補益以附子為優,發散以烏頭為勝,故腎氣丸有附子無烏頭,大烏頭煎有烏頭無附子。因烏頭氣散不收,故不解表之方,皆去滓納蜜,更煮以節其性。仲聖之用烏頭附子,可謂各極其妙矣。” 5.《本草正義》:“烏頭主治,溫經散寒,雖與附子大略相近,而溫中之力較為不如。且專為祛除外風外寒之響導者。散外邪,其本性。潔古謂治諸風、風痹、血痹、半身不遂;東垣謂除寒濕、行經、散風邪,固皆以泄散為其專職;而潔古又謂除寒冷,溫養臟腑,去心下痞堅,感寒腹痛;東垣又謂破諸積冷毒,則仍與附子同功耳。石頑謂治風為嚮導,主中風惡風,風寒濕痹,肩髀痛不可俯仰。又謂治陰疽久不潰者,及潰久瘡寒,惡肉不斂者,並宜少加,以通血脈。按瘍患固間有寒濕交凝,頑腫不退,亦不成潰,及潰久氣血虛寒,悠久不斂之證,溫經活血,助其陽和,則腫久潰久之候方能相應。用烏頭者,取其發洩之餘氣善入經絡,力能疏通痼陰冱寒,確是妙藥,但非真是寒濕者,不可妄用耳。石頑又謂小兒慢驚搐搦,涎壅厥逆,生川烏、全蠍,加生薑煎服效,則慢驚固是虛寒,而此能溫經以逐寒涎耳。” 【'''參考文獻'''】 [1]張宏太,等.上海中醫雜誌,1987,(1):29 [2]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六十四醫院理療科.新醫藥學雜誌,1975,(4):45 [3]周虎.中成藥研究,1986,(6):20 [4]王輝武,等.中藥新用,科學技朮文獻出版社重慶分社,1990:42 [5]鄒世光.福建中醫藥,1992,(4):12 [6]常敏毅.抗癌本草,湖南科學技朮出版社,1987:86
返回至
川烏
。
导航菜单
个人工具
登录
名字空间
页面
讨论
变种
视图
阅读
查看源代码
查看历史
更多
搜索
导航
首页
中医古籍大全
* 醫經類
* 診法類
* 本草類
* 方書類
* 傷寒金匱類
* 溫病類
* 綜合醫書類
* 臨床各科類
* 醫案類
* 古籍影印本
中醫古籍大全拼音索引
帮助
工具
链入页面
相关更改
特殊页面
页面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