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攝生集覽”的源代码
←
攝生集覽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因为以下原因,您没有权限编辑本页:
您所请求的操作仅限于该用户组的用户使用:
用户
您可以查看与复制此页面的源代码。
<h1>攝生集覽</h1> <dl class="元資料"> <div><dt>作者</dt><dd>胡文煥</dd></div> <div><dt>朝代</dt><dd>明</dd></div> </dl> <h1>正文</h1> <p>天地以生成為德。有生所甚重者,身也。身以安樂為本。安樂可致者,以保養為本。世之人必求其本,則本必固。本既固,疾病何由而生?夭橫何由而至?此攝生之道無逮於此。夫草木無知,猶假灌溉,矧人為萬物之靈,豈不足資以保養?然保養之義,其理萬計。約而言之,其術有三:一養神,二惜氣,三堤疾。忘情去智,恬澹虛無,離事全真,內外無寄。如是則神不內耗,境不外惑,真一不雜,則神自寧矣。此養神也。抱一元之本根,固歸精之真氣,三焦定位,六賊忘形,識界既空,大同斯契,則氣自定矣。此惜氣也。飲食適時,溫涼合度,出處無犯於八邪,寤寐不可以勉強,則身自安矣。此堤疾也。三者甚易行,人自謂難行而不肯行,如此雖有長生之法,人罕專向,遂至永謝。是以疾病交攻,太和頓失,聖人憫之,故假以保救之術,輔以蠲疴之藥,俾有識無識,咸臻壽域哉。</p> <p>天地既判生萬物者,惟五氣爾。五氣定位則五味生,五味生則千變萬化不可窮已。故曰:生物者,氣也;成之者,味也。以奇生則成而偶,以偶生則成而奇。寒氣堅,故其味可用以火;熱氣軟,故其味可用以堅;風氣散,故其味可用以收;燥氣收,故其味可用以散。土者,沖氣之所生,則無所不和,故其味可用以緩。氣堅則壯,故苦可以養氣;脈軟則和,故咸可以養脈;骨收則強,故酸可以養骨;筋收則不攣,故辛可以養筋;肉緩則不壅,故甘可以養肉。堅之而後可以軟,收之而後可以散。欲緩則用甘,不欲則不用。用之不可太過,太過則病矣。古之養生治疾者,必先通乎此。不通乎此而能已人之疾者,蓋寡矣。</p> <p>夫安樂之道,在能保養者得之。況招徠和氣之藥少,攻決之藥多,不可不察也。是知人之生須假保養,無犯和氣,以資生命。才失將護,便致病生。苟或處治乖方,旋至顛越。防患須在閒日。故曰: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此聖人之預戒也。</p> <p>攝養之道莫若守中,則無過不及之患。經曰:春夏秋冬,四時陰陽生,病起於過用。蓋不失其性,而強云為強,逐處即病生。五臟受氣蓋有常分,用之過耗,是以病生。善養生者,即無過耗之弊,又能保守真元,何患乎外邪所中也?故善服藥不若善保養,不善保養不若善服藥。世有不善保養,又不善服藥,倉卒病生,而歸咎於神天。噫!是亦未嘗思也,可不慎與。</p> <p>夫未聞道者,放逸其心,逆於生樂。以精神徇智巧,以憂畏徇得失,以勞苦徇禮節,以身世徇財利,四徇不置,心為之疾矣。極力勞形,躁暴氣逆,當風縱酒,食嗜辛酸,肝為之病矣。飲食生冷,溫涼失度,久坐久臥,太飽太飢,脾為之病矣。呼叫過常,辯爭陪答,冒犯寒暄,恣食鹹苦,肺為之病矣。久坐濕地,強力入水,縱欲勞形,三田漏溢,腎為之病矣。五病既作,故未老而羸,未羸而病,病至則重,重則必斃。嗚呼!是皆弗思而自取之也。衛生之士,謹此五者,可致終身無苦。經曰:不治已病治未病。正此謂也。</p> <p>夫善養生者養內,不善養生者養外。養外實外,以充快悅澤貪欲恣情為務,殊不知外實則內虛也。善養內者實內,使臟腑安和,三焦各守其內,飲食常適其宜。故莊周曰:人之可畏者,衽席飲食之間而不知為之戒者,過也。若能常如是畏謹,疾病何緣而起?壽命焉得不長?賢者造形而悟,愚者臨病不知。誠可畏也哉。</p> <p>夫柔情難綰而不斷,不可不以智慧剛勇決也。故幃箔不可不遠。斯言至近易,其事至難行。蓋人之至慧淺陋,剛勇粗猛,不能勝其貪欲也。故《佛書》曰:諸苦所因貪欲為本,若滅貪欲,何所依止?是知貪欲不滅,苦亦不滅,貪欲滅,苦亦滅。聖人言近而指遠,不可不思,不可不懼。善攝生者,不勞神,不苦形,神形既安,禍何由而致也?</p> <p>夫人之生,以氣血為本。人之病,未有不先傷其氣血者。世有童男室女,積想在心,思慮過當,多致勞損。男則神色先散,女則月水先閉。何以致然?蓋憂愁思慮則傷心,心傷則血逆竭,血逆竭故神色先散而月水先閉也。火既受病,不能榮養其子,故不嗜食。脾既虛,則金氣虧,故發嗽。嗽既作,水氣絕,故四肢干。木氣不充,故多怒,鬚髮焦,筋痿。俟五臟傳遍,故卒不能起,然終死矣。此一種於諸勞者,最為難治。蓋病起於五臟之中,無有已期,藥力不可及也。若或自能改易心志,用藥扶接,如此則可得九死一生。舉此為例,其餘諸勞,可按脈與證而治之也。</p> <p>人生,實陰陽之氣所聚。若不能調和陰陽之氣,則害其生。故《保命全形篇》論曰:人以天地之氣生。又曰:天地合氣,命之曰人。是以陽化氣,陰成形也。夫遊魂為變者,陽化氣也。精氣為物者,陰成形也。陰陽氣合,神在其中矣。故《陰陽應象大論》曰:天地之動靜,神明為之綱紀。即知神明不可以陰陽攝也。《易》所以言陰陽不測之謂神,蓋謂此矣。故曰:神不可大用,大用即竭;形不可太勞,太勞則斃。是知精、氣、神,人之大本也,不可不謹。惟智者養其神,惜其氣,以固其本。世有不謹衛生之經者,動皆觸犯。既以犯養生之禁,須假以外術保救,不可坐以待斃。本草之經於是興焉。既知保救之理,不可不窮究保救之事。衍義於是存焉。二者其名雖異,其理僅同。欲使有知無知咸臻壽域,率至安樂之鄉,適是意者,求其意而可矣。養心之道,未可忽也。六慾七情,千變萬化,出沒不定,其言至簡,其義無窮。而以一心對無窮之事,不亦勞乎心?苟不明,不為物所病者,未之有也。故明達之士,遂至忘心,心既忘矣,則六慾七情無能為也。六慾七情既無能為,故內事不生。內事不生,故外患不能入。外患不能入,則本草之用實世之芻狗耳。若未能達其意而至是地,則未有不緣六慾七情而起憂患者。憂患既作,則此書一日不可闕也。愚何人哉,必欲以斯文絕人之憂患乎?</p> <p>又曰貴豪之家,形樂志苦者也。衣食足則形樂,心慮多則志苦。岐伯曰:病生於脈,形樂則外實,志苦則內虛,故病生於脈。所養既與貧下異,憂樂思慮不同,當各遂其人而治之。</p>
返回至
攝生集覽
。
导航菜单
个人工具
登录
名字空间
页面
讨论
变种
视图
阅读
查看源代码
查看历史
更多
搜索
导航
首页
中医古籍大全
* 醫經類
* 診法類
* 本草類
* 方書類
* 傷寒金匱類
* 溫病類
* 綜合醫書類
* 臨床各科類
* 醫案類
* 古籍影印本
中醫古籍大全拼音索引
帮助
工具
链入页面
相关更改
特殊页面
页面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