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木通”的源代码
←
木通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因为以下原因,您没有权限编辑本页:
您所请求的操作仅限于该用户组的用户使用:
用户
您可以查看与复制此页面的源代码。
木通為馬兜鈴科植物木通馬兜鈴或毛茛科植物小木通及繡球藤的乾燥藤莖。前者稱關木通,主產於吉林、遼寧、黑龍江等地;後者稱川木通,主產於四川、湖北、湖南、廣西等地,原植物喜生於陰濕林中或林緣,喜溫和濕潤的氣候,以排水良好、肥沃疏鬆的砂質壤土最宜生長。味苦,性寒。歸心、肺、小腸、膀胱經。功效清熱利尿、通經下乳。臨床用名川木通、關木通。 【本草匯言】 《[[神農本草經]]》 氣味辛平無毒,主除脾胃寒熱,通利九竅血脈關節,令人不忘,去惡蟲。 《[[藥性論]]》 臣,微寒。主治五淋,開關格,治人多睡,主水腫浮大,除煩熱。用根治項下瘤癭。 《[[日華子本草]]》 安心,除煩,止渴,退熱,治健忘,明耳目,治鼻塞,通小腸,下水,破積聚血塊,排膿,治瘡疥,止痛,催生下胞,女人血閉,月候不勻,天行時疾,頭痛目眩,羸勞乳結,及下乳。 《[[藥類法象]]》 氣平,味甘。 主小便不通,導小腸中熱。 《[[藥性賦]]》 味甘,平,性寒,無毒。降也,陽中陰也。其用有二:瀉小腸火積而不散,利小便熱閉而不通。瀉小腸火無他藥可比,利小便閉與琥珀同功。 《[[湯液本草]]》 氣平,味甘。甘而淡,性平,味薄,陽也,無毒。 《[[象]]》云:主小便不利,導小腸熱。去皮用。 《[[心]]》云:通經利竅。 《[[本草]]》云:除脾胃寒熱,通利九竅、血脈關節,令人不忘。散癰腫,諸結不消,墮胎,去蟲。 《[[本草綱目]]》 木通,手厥心包、手足太陽小腸膀胱之藥也。故上能通心清肺,治頭痛、利九竅;下能泄濕熱,利小便,通大腸,治遍身拘痛。《[[本經]]》及《[[別錄]]》皆不言其利小便之功治淋之功,甄權、日華子輩好發揚之。蓋其能泄丙丁之火,則肺不受邪,能通水道,水源既清,則津液自化,而諸經之濕與熱,皆由小便泄去。故古方導赤散用之,亦瀉南補北、扶西抑東之意。楊仁聚《[[直指方]]》言:人遍身胸腹隱熱,疼痛拘急,足冷,皆是伏熱傷血,血屬心,宜木通以通心竅,則經絡流行也。 《[[本草經疏]]》 通草者,即木通也。稟清秋之氣,兼得土之甘淡,故其味辛平。《[[別錄]]》加甘,無毒。又云:微寒,味甘而淡,氣平味薄,降也,陽中陰也。入足少陰、太陽,亦入手少陰、太陽。能助西方秋氣下降,故利小便,專瀉氣滯。肺受熱邪,津液氣化之源絕,則寒水斷流,膀胱受濕熱癃閉,則約束小便不通,宜此治之。其證胸中煩熱,口燥舌乾,咽乾大渴引飲,小便淋瀝,或閉塞不通,脛酸腳熱,并宜此主之。《[[本經]]》主除脾胃寒熱者,以其通氣利濕熱也。其曰通利九竅血脈關節,以其味淡滲而氣芬芳也。令人不忘者,心主記,心家之熱去,則心清而不忘矣。濕熱生蟲,故又主惡蟲。療脾疸常欲眠,心煩噦者,脾家濕熱壅盛則成疸,心脾之熱不清則昏昏欲眠而心煩噦。音聲出於肺,肺家之濕熱去,則肺金之氣清而音聲出矣。治耳聾者,泄腎家之濕火也。散癰腫諸結不消,及金瘡惡瘡,鼠瘻,踒折,齆鼻息肉,墮胎。又《[[藥性論]]》治五淋,利小便,開關格,下水,排膿止痛,及治人多睡,水腫浮大。陳士鐸主理濕熱小便數急疼,少腹虛滿。日華子主婦人血閉,月候不勻,乳結下乳者,皆通竅之所致也。 簡誤:木通性通利,凡精滑不夢自遺,及陽虛氣弱,內無濕熱者,禁用。妊娠忌之。 《[[藥性解]]》 木通,味辛甘,性平,無毒,入小腸經。主五淋小便閉、經凝、乳閉、難產、積聚、驚悸心煩、健忘、耳聾聲啞、鼻塞、癰瘡、脾疸喜睡、天行瘟疫。 按:木通利便,專瀉小腸,宜療五淋等症。其驚悸等症雖屬心經,而心與小腸相為表裡,故并治之。脾疸喜睡,此脾之病,皆濕所釀也,利小腸而濕不去乎。瘟疫之來,感天地不正之氣,今受盛之官行而邪不能容,亦宜療矣。 《[[藥鑒]]》 氣寒,味甘淡,無毒,陽中陰也。氣惟寒,故能瀉小腸之火。味惟甘淡,故能利小便之竅。去皮用之。 《[[景岳全書]]》 亦名通草。味苦,氣寒,沉也,降也。能利九竅,通關節,消浮腫,清火退熱,除煩渴黃疸,治耳聾目痛,天行時疾,頭痛鼻塞目眩,瀉小腸火鬱,利膀胱熱淋,導痰濕嘔噦,消癰腫壅滯,熱毒惡瘡,排膿止痛,通婦人血熱經閉,下乳汁,消乳癰血塊,催生下胎。若治小水急數疼痛,小腹虛滿,宜加蔥煎飲。若治喉痺咽痛,宜濃煎含咽。 《[[本草備要]]》 古名通草,輕通行水,瀉小腸火。甘淡輕虛。上通心包,降心火,清肺熱,心火降,則肺熱清矣。化津液,肺為水源,肺熱清,則津液化,水道通。下通大小腸膀胱,導諸濕熱由小便出,故導赤散用之。凡利小便者,多不利大便,以小不愈通,大便愈燥也。木通能入大腸,兼通大便。通利九竅,血脈關節。治胸中煩熱,遍身拘痛,楊仁齋云:遍身隱熱疼痛,拘急足冷,皆伏熱傷血。血屬於心,宜木通以通心竅,則經絡流行也。大渴引飲,中焦火。淋瀝不通,下焦火。心與小腸相表裡,心移熱於小腸,則淋秘。水腫浮大,利大便。耳聾泄腎火,通竅。目眩,口燥舌乾,舌為心苗。喉痺咽痛,火杪焦。鼻齆音壅,熱壅清道,則氣窒不通。失音,清金。脾熱好眠。脾主四肢,倦則好眠。心為脾母,心熱清,脾熱亦除。除煩退熱,止痛排膿,破血催生,行經下乳。火不亢於內,氣順血行,故經調有准,乳汁循常。汗多者禁用。東垣曰:肺受熱邪,津液氣化之源絕,則寒水斷流;膀胱受濕熱,癃閉約束,則小便不通,宜此治之。寒水,太陽膀胱也。朱二允曰:火在上則口燥眼赤鼻乾,在中則心煩嘔噦浮腫,在下則淋秘足腫,必藉此甘平之性,瀉諸經之火,火退則小便自利,便利則諸經火邪皆從小水而下降矣。君火宜木通,相火宜澤瀉,利水雖同,所用各別。藤有細孔,兩頭皆通。故通竅。 《[[本經逢原]]》 木通,入手、足太陽、手少陰、厥陰,瀉氣分濕熱,防己瀉血分濕熱。脾胃不和,則水道不利,乃致鬱為寒熱,為腫脹,為淋秘,為痺癉,俱宜木通淡滲之劑,分利陰陽,則水行火降,脾胃和而心腎平矣。《[[本經]]》除脾胃熱者,以其通利濕熱也;曰通利九竅血脈關節者,以其味淡滲也;曰令人不忘,及去惡蟲者,竅利則神識清,濕散則惡蟲去。以其通達九竅,行十二經,故又能催生下乳,散癰腫結熱。惟胃虛腎冷,及傷寒大便結燥,表虛多汗者禁服,恐重傷津液,耗散胃汁也。時珍曰:木通上能通心清肺達九竅,下能泄濕祛熱,豈止利小便而已哉!蓋能泄丙丁則肺不受邪,能通水道,水源既清,而諸經之濕熱,皆從小便泄去,故導赤散用之。 《[[本草崇原]]》 木通藤蔓空通,其色黃白,氣味辛平,稟土金相生之氣化,而通關利竅之藥也。稟土氣,故除脾胃之寒熱。藤蔓空通,故通利九竅、血脈、關節。血脈通而關竅利,則令人不忘。稟金氣,故去惡蟲。 防己、木通皆屬空通蔓草。防己取用在下之根,則其性自下而上,從內而外。木通取用在上之莖,則其性自上而下,自外而內,此根升梢降,一定不易之理。後人用之,主利小便,須知小便不利,亦必上而後下,外而後內也。 《[[本草求真]]》 ﹝批﹞瀉心經小腸濕熱。 木通專入心,兼入小腸。古名通草,今之通草,即古所名通脫木。甘淡輕虛,據書開載治效甚多,然究不外清火通竅利水數端而已。緣人一身上下,外無風寒暑濕六淫鬱而為熱,內無火氣熏蒸,則水道順暢,一身安養。上自咽喉以迄心胸,下自大腹以迄二便,而無膈結不通之弊矣。東垣曰:凡人肺受熱邪,津液氣化之源絕,肺為水源。則泉水斷流,源絕則流斷。膀胱受濕熱癃閉約束,則小便不通。濕熱為害。朱二允曰:火在上則口燥眼赤鼻乾,在中則心煩嘔噦,在下則淋閉足腫。木通藤細有孔,兩頭皆通,體輕質浮,味淡氣滲,能瀉君火,火退則小便自利;心與小腸相表裡。便利,則諸經火邪皆從心水而下降矣。是以行經下乳,火不內亢則經調乳通。破血除蒸,熱除則血破,血破則蒸除。止煩住痛,心熱清則煩除痛止。排膿生肌,心熱除則氣血得養而肌肉生。開關利節,心竅通則經絡流行,故關節亦通。并凡因於濕熱而成者,無不藉此以為開導,此雖類澤瀉同為滲利,但君火動則宜木通,相火動則宜澤瀉也。惟神氣虧損,汗多外出,及虛弱孕婦者切忌,以性通利故耳。 《[[得配本草]]》 苦、淡,平。入手厥陰、手足太陽經氣分。泄三焦之邪熱,而歸小腸;通九竅之血脈,而利關節。治水腫浮大,療君火上炎,催生下乳,退喉痺,去脾疸,理鼻齆,開耳聾,散癰腫。 配生地黃、炙甘草、竹葉,治心熱尿赤。 腎氣虛,心氣弱,汁不徹,口舌燥,孕婦,皆禁用。 此藥昔所不用,以其大泄心腎之氣,素染虛證,或病久氣血兩虧者,用之元氣衰脫,多無救藥。 《[[本草經解]]》 木通氣平,秉天秋平之金氣;味辛無毒,得地西方之金味,專入手太陰肺經。氣降味苦,陰也。 其除脾胃寒熱者,蓋飲入於胃,游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肺氣通調水道,乃下輸膀胱,如水道不通,則留飲於脾胃,而發寒發熱矣,木通入肺以通水道,故除脾胃寒熱也。 九竅者,耳目鼻各二,口大小便各一也,木通氣平則利,味辛則通,所以通利九竅血脈關節也。 其令人不忘者,心藏神而屬火,水道通,則心火有制,神清多記憶也。 濕熱不除,則化生惡蟲,水道通則濕熱有去路,故惡蟲不生也。 《[[本經疏證]]》 木通之用,世類知其通水道。本經所載主治,一若悉主於血,無與乎水者,殊不知決氣篇曰中焦受氣是為血,則水乃血之母,血乃水之精,源同派別者也。且本經所載木通主治,核之素問靈樞如所謂九竅為水注之氣者,脈為血之府者,營為水穀之精氣,和調於五臟,洒陳於六腑,乃能入於脈者,經脈所以行血氣,營陰陽,濡筋骨,利關節者,并未嘗水血分言。然則踞其源,治水即能治血,治血即能治水矣。矧又言津液已行,營衛大通糟粕以次傳下,一若水穀入胃已後,苟津液未行,營衛未通,其糟粕不能下者,蓋胃中水穀之精氣,上注於肺,肺泌其清中之清者,歸於心以生血脈,營一身,泌其清中之濁者,仍歸於胃,以輸降於小腸膀胱。試取本經首言除脾胃寒熱,次及通利九竅血脈關節,則知木通於肺胃之交,真能為之承接疏瀹,使其氣化通血化利者,即其莖小孔中通兩頭貫徹,不有合於主脈之心,化血之包絡乎?不又有合於自胃而小腸,自小腸而膀胱,絕無阻隔乎?誠使氣化通,血化利,清者升,濁者降,則在上之竅,自無礙神明之遊行,在下之竅,自能濟糟粕之輸瀉,則所謂通利九竅血脈關節者,與通利水道,又豈有別耶?是本經舉其全,後世只得其一節耳。抑後人多謂木通瀉小腸者何居?夫心主血脈而合小腸,小腸者心臟傳化之腑也。故先哲有云,小腸通利,則胸膈血散,膻中血聚,則小腸壅滯,是則血脈通利,即其通利小腸之本,小腸通利,正其通利血脈之功也。以是細參之,但在下則陽生陰中,在上則陰生陽中,其機無二,上而火中之水在小腸者,既和而能化,則在下水中之火屬膀胱者,亦應之而能化,其機亦無二也。但不可謂其專司小腸,無與於膀胱,又不可謂其既入小腸,又入膀胱也。特病因於膀胱者,不得專主此耳。 然則仲景當歸四逆湯之用木通也。為利水道設乎、為通血脈設乎?蓋古人之用藥也,宜於此不宜於彼者勿用,與他物不相和洽者勿用,功不兩就者勿用。夫惟手足厥寒,脈細欲絕,豈無陰邪水飲阻隔陽氣而然,且非水與寒勾,不用細辛,即桂枝亦導飲下氣之物,其與茯苓澤瀉同用者,不僅一處也。特化氣化血,各有攸分,手足厥寒,脈細欲絕,氣息之微極矣。斯時苟助陽壯氣,用附子乾薑等劑,原不妨廁茯苓澤瀉於其間,使生者生,化者化,乃推其源不由氣之不煦,而由血之不濡,則當歸四逆湯者,既不能助陽壯氣,反用茯苓澤瀉以化其氣為水而通昭然矣。然則通脈之物,不有人參麥門冬乎?夫惟血脈之行固以氣,亦有血不澤而氣不行者,故古人於經脈流通,每比之風與水。用乾薑附子以振陽,猶之熱盛而風生也;用當歸芍藥桂枝以生脈,猶之決渠以通道也。人參之通脈,為鼓其橐無論已。麥門冬之通脈,雖亦比於滑澤水道,然究協於土之焦枯而不通,終未洽乎源之不浚而不達,故浚血之源,非理心之用不可,欲通心之用於十二經十五絡,非直探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之本不可,欲探其本,舍木通其誰哉?且人參麥門冬,能使其流,不能分其派也;能使其來,不能竟其委也。則所謂功克兩就者,其又舍木通而奚屬耶? 《[[本草新編]]》 木通,即葡萄根也。味苦澀,氣微寒。入膀胱。逐水氣,利小便。亦佐使之藥,不可不用,而又不可多用。多用泄人元氣。 或疑木通利水,去滯氣,亦有益之品,何先生謂是泄人元氣?曰:木通利水,何異於豬苓,但嫌其苦寒損胃,非若淡瀉之無害也。胃氣既傷,元氣必耗,故用之為佐使,則有功無過。倘多用之為君,則過於祛逐,元氣必隨水而走,安得不耗哉。 《[[本草分經]]》 辛、甘,淡平。上通心包,下通大、小腸、膀胱。降心火而因清肺熱,導諸濕熱由小便出,兼通大便,利九竅、血脈、關節,治上中下三焦火症及脾熱好眠。 《[[醫學衷中參西錄]]》 木通,味苦性涼。為藤蔓之梗,其全體玲瓏通徹,故能貫串經絡,通利九竅。能瀉上焦之熱,曲曲引之下行自水道達出,為利小便清淋濁之要藥。其貫串經絡之力,又能治週身拘攣,肢體痺疼,活血消腫,催生通乳,多用亦能發汗。 愚平素不喜用苦藥,木通諸家未嘗言苦,而其味實甚苦。因慮人嫌其苦口難服,故於木通未嘗獨用重用,以資研究,近因遇一肢體關節腫疼證,投以清熱利濕活血之品,更以西藥阿斯匹林佐之,治癒。適法庫門生萬××來奉,因向彼述之,萬××曰:《[[醫宗金鑒]]》治三痺有木通湯方,學生以治痛痺極有效驗,且服後必然出汗,曾用數次皆一劑而愈。愚曰:但未嘗試用,故不知如此神效,既效驗如此,當急錄出以公諸醫界。 【現代藥理研究】 木通中所含的馬兜鈴酸A有明顯升壓作用。 馬兜鈴酸A可抑制癌細胞生長,即抗腫瘤的作用。 木通具有利尿的作用。 馬兜鈴酸A對離體兔腸、在位兔腸及在位貓子宮均有興奮作用。 馬兜鈴酸A有增強吞噬細胞的吞噬功能,提高細胞免疫功能。
返回至
木通
。
导航菜单
个人工具
登录
名字空间
页面
讨论
变种
视图
阅读
查看源代码
查看历史
更多
搜索
导航
首页
中医古籍大全
* 醫經類
* 診法類
* 本草類
* 方書類
* 傷寒金匱類
* 溫病類
* 綜合醫書類
* 臨床各科類
* 醫案類
* 古籍影印本
中醫古籍大全拼音索引
帮助
工具
链入页面
相关更改
特殊页面
页面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