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梔子”的源代码
←
梔子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因为以下原因,您没有权限编辑本页:
您所请求的操作仅限于该用户组的用户使用:
用户
您可以查看与复制此页面的源代码。
梔子為茜草科植物梔子的乾燥成熱果實。栽培或野生。主產於浙江、江西、湖南、福建、湖北、四川、貴州、陝西等地。原植物生於丘陵地帶或山坡灌林中。喜溫暖濕潤氣候,較耐旱,忌積水,以土層深厚、排水良好、疏鬆肥沃的沖積土、礫質土等酸性土壤最宜生長。味苦,性寒。歸心、肝、肺、胃、三焦經。功效瀉火除煩、清熱利尿、涼血解毒。焦梔子涼血止血。梔子炭收斂止血。薑梔子和胃止嘔。臨床用名有梔子、炒梔子、焦梔子、梔子炭、薑梔子。 【本草匯言】 《[[神農本草經]]》 味苦,寒。主治五內邪氣,胃中熱氣,面赤酒齄鼻,白癩,赤癩,瘡瘍。 《[[名醫別錄]]》 大寒,無毒。主治目熱赤痛,胸心大小腸大熱,心中煩悶,胃中熱氣。 《[[藥性論]]》 殺蟲毒。去熱毒風,利五淋,主中惡,通小便,解五種黃病,明目,治時疾,除熱及消渴口乾,目赤種病。 《[[開寶本草]]》 味苦,大寒,無毒。療目熱赤痛,胸中心大小腸大熱,心中煩悶,胃中熱氣。 《[[本草圖經]]》 仲景及古今名醫治發黃,皆用梔子,茵陳、甘草、香豉四物作湯飲。又治大病後勞復,皆用梔子、鼠矢等,利小便而愈。其方極多,不可勝數。 《[[本草衍義]]》 仲景治發汗吐下後,虛煩不得眠。若劇者,必反覆顛倒,心中懊憹,梔子豉湯治之。虛,故不用大黃,有寒毒故也。梔子雖寒無毒,治胃中熱氣,既亡血、亡津液,腑臟無潤養,內生虛熱,非此物不可去,張仲景《[[傷寒論]]》已著。又治心經留熱,小便赤澀,去皮山梔子、火炮大黃、連翹、甘草炙,等分,末之,水煎三二錢匕,服之無不效。 《[[藥類法象]]》 治心煩懊憹,煩不得眠,心神顛倒欲絕,血帶,小便不利。 《[[藥性賦]]》 味苦,性大寒,無毒。沉也,陰也。其用有二:療心中懊憹顛倒而不得眠,治臍下血歉便而不得利。易老云:輕飄而象肺,色赤而象火,又能瀉腫中之火。 《[[湯液本草]]》 氣寒,味微苦,性大寒,味薄,陰中陽也,無毒。 《[[象]]》云:治心煩,懊憹而不得眠,心神顛倒欲絕,血滯,小便不利。杵細用。 《[[心]]》云:去心中客熱,除煩躁,與豉同用。 《[[珍]]》云:止渴,去心懊憹煩躁。 《[[本草]]》云:主五內邪氣,胃中熱氣,面赤,酒疱齇鼻,白癩、赤癩,瘡瘍。療目熱赤痛,胸心大小腸大熱,心中煩悶,胃中熱氣。 仲景用梔子治煩,胸為至高之分也。故易老云:輕浮而象肺也,色赤而象火,故能瀉肺中之火。《[[本草]]》不言吐,仲景用此為吐藥。梔子本非吐藥,為邪氣在上,拒而不納,故令上吐,邪因得以出。《[[經]]》曰:其高者因而越之,此之謂也。或用梔子利小便,實非利小便,清肺也。肺氣清而化,膀胱為津液之府,小便得此氣化而出也。《[[本經]]》謂治大小腸熱,辛與庚合,又與丙合,又能泄戊,其先入中州故也。入手太陰。梔子豉湯治煩燥,煩者氣也,燥者血也。血主肺,血主腎。故用梔子以治肺煩,用香豉以治腎躁。躁者懊憹不得眠也。少氣虛滿者加甘草。若嘔噦者加生薑、橘皮。下後腹滿而煩,梔子厚朴枳實湯。下後身熱微煩,梔子甘草乾薑湯。梔子大而長者染色,不堪入藥。皮薄而圓,七棱至九棱者,名山梔子,所謂越桃者是也。 《[[衍義]]》云:仲景治傷寒,發汗吐下後,虛煩不得眠。若劇者必反覆顛倒,心中懊憹,以梔子豉湯治虛煩。故不用大黃,以有寒毒故也。梔子雖寒無毒,治胃中熱氣。既亡血,亡津液,臟腑無潤養,內生虛熱,非此不可除。又治心經留熱,小便赤澀。去皮梔子火煨,大黃、連翹、甘草炙,等分末之,水煎三錢匕,服之者無不效。 仲景《[[傷寒論]]》及古今諸名醫,治發黃皆用梔子、茵陳、香豉、甘草,四物等分,作湯飲之。又治大病起,勞復,皆用梔子、鼠矢等湯,并利小便而愈。其方極多,不可悉載。用仁去心胸中熱,用皮去肌表熱。 《[[本草衍義補遺]]》 屈曲下行降火,又能治塊中之火。《[[本草]]》云:去熱毒風,利五淋,通小便。又云:梔子雖寒無毒,治胃中熱氣。即亡血、亡精液,臟腑無潤養,風生虛熱,非此物不可去之。 《[[本草發揮]]》 成無己云:苦以通之。梔子之苦,以涌虛煩。 潔古云:性寒味苦,氣薄味厚,輕清上行,氣浮而味降,陽中陰也。其用有四:去心經客熱,除煩躁,去上焦虛熱,療風熱,是為四也。又云:梔子氣寒,味微苦。治心煩懊憹,煩不得眠,心神顛倒欲絕,血滯,小便不利。又云:苦,純陽,止渴。 《[[本草綱目]]》 治吐血、衄血、血痢、下血、血淋,損傷瘀血,傷寒勞復,熱厥頭痛,疝氣,湯火傷。 《[[本草經疏]]》 梔子感天之清氣,得地之苦味,故其性無毒。氣薄而味厚,氣浮而味沉,陽中陰也。入手太陰,手少陰,足陽明經。少陰為君主之官,邪熱客之則五臟皆失所主,清少陰之熱,則五內邪氣自去,胃中熱氣亦除。面赤酒齄鼻者,肺熱之候也,肺主清肅,酒熱客之,即見是證,於開竅之所延及於面也。肺得苦寒之氣則酒熱自除,而面鼻赤色皆退矣。其主赤白癩瘡瘍者,即諸痛癢瘡瘍,皆屬心火之謂。療目赤熱痛,及胸心大小腸大熱,心中煩悶者,總除心肺二經之火熱也。此藥味苦氣寒,瀉一切有餘之火,故能主如上諸證。 簡誤:梔子稟至苦大寒之氣,苦寒損胃而傷血。凡脾胃虛弱者忌之,血虛發熱者忌之。性能瀉有餘之火,心肺無邪熱者不宜用。小便不通,由於膀胱虛,無氣以化,而非熱結小腸者,不宜用。瘡瘍因氣血虛不能收斂,則為久冷敗瘡,非溫暖補益之劑則不愈,此所謂既潰之後,一毫寒藥不可用是也。世人又以治諸血證,不知血得熱則行,得寒則凝,瘀血凝結於中,則反致寒熱,或發熱勞嗽,飲食減少,為難療之病。凡治吐血,法當以順氣為先,蓋血隨氣而行,氣降則火降,火降則血自歸經,不求其止而止矣。此治療之要法,不可違也。 《[[本草蒙筌]]》 味苦,氣寒。味厚氣薄,氣浮味降,陰中陽也。無毒。一名越桃。留皮除熱於肌表,去皮卻熱於心胸。一說:去皮瀉心火,留皮瀉肺火。其所入之經,手太陰一臟。因輕浮象肺,色赤象火,故治至高之分,而瀉肺中之火也。本不能作吐,仲景用為吐藥者,為邪氣在上,拒而不納,食令上吐,邪因得出。《[[經]]》曰:在高者,因而越之。此之謂也。易不能利小便,易老用利小便者,實非利小便,乃清肺也。肺氣清而化,則小便從此氣化而出。《[[經]]》曰:膀胱為津液之府,氣化則能出者,此之謂也。《[[本經]]》又謂:治大小腸熱及胃中熱者,此因辛與庚合,又與丙合,又能泄戊,其先於中州故焉。加生薑橘皮,治嘔噦不止;加厚朴枳實,除腹滿而煩。加茵陳,治濕熱發黃;加甘草,治少氣虛滿。倘除煩燥於心內,須加香鼓而建功。蓋煩者,氣也。燥者,懊憹不眠之謂。血也。氣主肺,血主腎。故用梔子治肺煩,用香豉治腎燥也。若加生薑絞汁,尤治心腹久疼。上焦客熱善驅,五種黃病竟解。去赤目作障,止霍亂轉筋。赤白癩瘡,酒疱皶鼻。五內邪氣,悉能除之。丹溪又曰:解熱鬱,行結氣。其性屈曲下行,大能降火從小便泄去,人所不知也。 《[[本草乘雅]]》 卮子有色,故主色變。凡若寒之物,能下能堅,唯卮子反使堅結者解而上出,火空則發之義也,故并作涌泄之劑。 白英六出,色香俱勝,體性輕浮,棱殼似介,合入手太陰,宣氣四達者也。故主陽氣鬱結,致色變於色而標見於皮,及浸淫膚肉而瘡瘍癩癬,此皆火熱爍金,非此不能轉熱惱為清涼耳。五內邪氣,胃中熱氣結而未實者,易於分解,已成燥堅者,非所宜矣。 《[[藥性解]]》 味甘,性寒,無毒,入心、肺、大小腸、胃、膀胱六經。主五內邪熱、亡血津枯、面紅目赤、癰腫瘡瘍、五腫黃病,開鬱瀉火,療心中懊憹顛倒而不眠,治臍下血歉便而不利。皮,主肌膚之熱。仁,去心胸之熱。 按:山梔味甘歸心,輕飄象肺,大腸則供肺為傳送者也,小腸則受盛與心應者也,胃亦上焦之也,膀胱亦肺部之絡也,故咸入之,以理邪熱諸證。潔枯曰輕精上行,丹溪又曰屈曲下行,兩家之說,似相左矣。不知惟其上行,最能清肺,肺氣清而化,則小便從此氣化而出,經曰膀胱津液藏,氣化則能出者是也。虛火炎者,炒黑用;煩鬱嘔逆者,薑汁炒用;此外并宜生服。 《[[藥鑒]]》 氣寒,味苦,無毒。氣薄味厚,氣浮味降,沉也,陰之陽也。主心煩懊憹不得眠,心神顛倒欲絕。利五淋,通小便。除胸中之熱甚,止胃脘之熱痛。留皮去熱於肌表,去皮劫熱於心胸。酒炒上行,鹽浸下降。入手太陰一臟,因輕浮象肺,因赤色象火,故治至高氣之,而瀉肺中之火也。《[[本經]]》不能作吐仲景用為吐藥者,為邪氣在上,拒而不能納食,令其上吐,邪始得出。經曰:在高者,因而越之。此之謂也。亦產能和小便,易老用為利小便者,實非利小便,乃清肺也。肺氣清而化,則小便從此氣化而出。經曰:膀胱為津液之府,氣化則能出者。此之謂也。《[[本經]]》又謂治大小腸熱及胃中熱者,此因辛與庚合,又與丙合,又能泄戊,其先於中州故焉。加生薑、陳皮,治嘔噦不止。加厚朴、枳實,除腹滿而煩。加茵陳,治濕熱發。加甘草,治心氣虛滿。倘除煩躁於心內,須加香豉而建功。蓋煩者,氣也。躁者,血也。氣主肺,血主腎,故用梔子治肺煩,用香豉治腎躁也。若加生薑汁,尤治心腹久痛。上焦客熱善驅,五腫黃病竟解。去目赤作障,止霍亂轉筋,赤白癩瘡,酒疱齄鼻,五內邪氣,悉能除之。又能解熱鬱,行結氣,其性屈曲下行,驅諸火邪從小便中出,解毒湯用此,取其引諸藥從膀胱中出也。研末及鼻,能止衄血。炒黑入藥,能止吐血。 《[[景岳全書]]》 味苦,氣寒。味厚氣薄,氣浮味降,陰中有陽。因其氣浮,故能清心肺之火,解消渴,除熱鬱,療時疾躁煩,心中懊憹,熱悶不得眠,熱厥頭疼,耳目風熱赤腫疼痛,霍亂轉筋。因其味降,故能瀉肝腎膀胱之火,通五淋,治大小腸熱秘熱結,五種黃疸、三焦鬱火,臍下熱鬱疝氣,吐血衄血,血痢血淋,治大小腸熱秘熱結,五種黃疸、三焦鬱火,臍下熱鬱疝氣,吐血衄血,血痢血淋,小腹損傷於血。若用佐使,治有不同:加茵陳,除濕熱疸黃;加豆豉,除心火煩躁;加厚朴、枳實,可除煩滿;加生薑、陳皮,可除嘔噦;同玄胡索,破熱滯瘀血腹痛。此外如面赤酒齄,熱毒湯火,瘡瘍腫痛,皆所宜用。仲景因其氣浮而苦,極易動吐,故用為吐藥,以去上焦痰滯。丹溪謂其解鬱熱,行結氣。其性屈曲下行,大能降火從小便泄去,人所不知。 《[[本草備要]]》 瀉心肺三焦之火。 苦寒。輕飄象肺,色赤入心,瀉心肺之邪熱,使之屈曲下行,從小便出,海藏曰:或用為利小便藥,非利小便,乃肺清則化行,而膀胱津液之府,得此氣化而出也。而三焦之鬱火以解,熱厥厥有寒、熱二證。心痛以平,丹溪曰:治心痛,當分新久。若初起因寒因食,宜當溫散。久則鬱而成熱,若用溫劑,不助痛添病乎?古方多用梔子為君,熱藥為之嚮導,則邪易伏。此病雖日久,不食不死。若痛止恣食,病必再作也。吐衄血淋,血痢之病以息。最清胃脘之血,炒黑末服,吹鼻治衄。《[[本草匯]]》曰:治實火之血,順氣為先,氣行則血自歸經;治虛火之血,養正為先,氣壯則自能攝血。丹溪曰:治血不可單行單止,亦不可純用寒藥。氣逆為火,順氣即是降火。治心煩懊憹不眠,仲景用梔子豉湯。王好古曰:煩者氣也,燥者氣也,燥者血也。故用梔子治肺煩,香豉治腎燥。亦用作吐藥,以邪在上焦,吐之則邪治肺煩,香豉其高者因而越之也。按梔豉湯,吐虛煩客熱;瓜蒂散,吐痰食宿寒。五黃古方多用梔子、茵陳。五淋,亡血津枯,口渴目赤,紫癜白癩,疱齇瘡瘍。皮腠,肺所主故也。生用瀉火,炒黑止血,薑汁炒止煩嘔,內熱用仁,表熱用皮。 《[[本經逢原]]》 梔子仁體性輕浮,專除心肺客熱,《[[本經]]》治五內邪氣,胃中熱氣等病,不獨除心肺客熱也。其去赤癩、白癩、瘡瘍者,諸痛癢瘡,皆屬心火也。炮黑則專瀉三焦之火,及痞塊中火,最清胃脘之血。屈曲下行,能降火從小便中泄去。仲景治傷寒發汗吐下後,虛煩不得眠,心中懊憹,梔子豉湯主之。因其虛,故不用大黃。既亡血亡津,內生虛熱,非此不去也。治身黃發熱,用梔子柏皮湯。身黃腹滿,小便不利,用茵陳梔子大黃湯,取其利大小便而蠲濕熱也。古方治心痛,恆用梔子,此為火氣上逆,氣不得下者設也。今人泥丹溪之說,不分寒熱通用,虛寒何以堪之?大苦大寒能損伐胃氣,不無減食泄瀉之虞。故仲景云:病人舊有微溏者,不可與之。世人每用治血,不知血寒則凝,反為敗證。治實火之吐血,順氣為先,氣行則血自歸經。治虛火之吐血,養正為主,氣壯則自能攝血。此治療之大法,不可少違者也。 《[[本草崇原]]》 梔子氣味苦寒,其色黃赤,春榮夏茂,凌冬不凋,蓋稟少陰之氣化。少陰寒水在下,而君火在上也。花多五瓣,而梔花六出。六者水成數也。稍秒結實,味苦色赤,房刻七棱九棱,是下稟寒水之精,而上結君火之實。主治五內邪氣,胃中熱氣者,稟寒水之精,而治熱之在內也。面赤,酒疱鼻齇,白癩,赤癩,瘡瘍者,結君火之實,而治熱之在外也。梔子能啟寒水之精,清在上之火熱,得能導火熱之氣以下降者,如此。 梔子生用能起水陰之氣上滋,復導火熱以下行,若炒黑則但從上而下,不能起水陰以上滋,故仲祖梔子豉湯生用不炒,有交姤水火,調和心痛之功。而後人委言梔子生用則吐,炒黑則不吐,且以梔子鼓湯為吐劑。愚每用生梔及梔子豉湯,并未曾吐。夫不參經旨,而以訛傳訛者,不獨一梔子為然矣。 《[[本草求真]]》 梔子專入心、肺。味苦大寒,輕飄象肺,色赤入心,收言能瀉心肺熱邪,使之屈曲下從小便而出,肺清則氣化行,而膀胱津液,亦得由氣化而化,故曰能利小便,究之皆瀉肺心藥耳。而三焦之鬱火以解,熱厥心痛以平,心痛因熱,治當用此,但丹溪謂心痛久則鬱而成熱,此止就其大勢經耳。若使痛喜手按,及痛喜飲熱湯,其痛雖久,豈可以作熱治乎。仍當以臟之陰陽及今所見之兼症兼脈,以分病之是寒是熱,藥之宜溫宜涼,則得之矣。不可以痛久成熱為泥。吐衄血淋血痢之病以息。梔子止治熱鬱之血耳,若經寒而血不歸,不可妄用。《[[本草匯]]》曰:治實火之血,順氣為先,氣行則血自歸經;治虛火之血,養正為先,氣壯則能自攝血。繡竊見今醫士,不論寒熱虛實,但見病血,即作熱治,妄用梔、連、芩、柏,殊為可惜。且能治心煩懊憹,五黃五淋,亡血津枯,古噤目赤風瘡等症,此數語業見道其大要矣。然更就其輕清以推,則浮而上者其治亦上,故能治心肺之火,而見在上而見消渴煩躁,懊憹不眠,頭痛目赤腫痛等症,得此以除。煩屬氣,躁屬血。仲景梔子豉湯用梔子以治肺煩,用香豉以治腎燥,又用梔子作吐藥以散在膈之邪,即經所謂高者因而越之是也。故梔豉湯吐虛煩客熱,瓜蒂散吐痰食宿食。就其味苦而論,則苦而下者,其治亦下,故能瀉肝、腎、膀胱之火,而凡在下見有淋閉便結,疸黃疝氣,吐衄血痢,損傷血瘀等症,得此以泄。《[[易簡方]]》治衄血不止,用山梔燒灰吹之,屢效。《[[普濟方]]》治小便不通,用梔子仁十四個,獨蒜頭一個,食鹽少許,搗貼臍及囊,良久即通。《[[怪症奇方]]》治吃飯直出,用梔子二十四個,微炒去皮,水煎服。《[[食療本草]]》治下痢鮮血,用梔子仁燒灰,水服一錢匙。繡按此惟實邪實熱則宜耳。惟其氣浮,故仲景用此以吐上焦之痰滯;惟其味苦能降,故丹溪用此以降內鬱之邪耳。但治上宜生,治下宜炒宜黑,雖其上下皆入,而究則由自肺達下,故能旁及而皆治者也。此惟實邪實熱則宜,若使并非實熱,概為通用,恐不免有損食泄瀉之虞矣。 《[[得配本草]]》 苦,寒。入手太陰經血分。主屈曲下行。瀉三焦之鬱火,導痞塊中之伏邪,導痞塊中之伏邪,最清胃脘之血熱。心煩懊憹,顛倒不眠,臍下血滯,小便不利,皆此治之。 得滑石,血淋溺閉;得良薑,治寒熱腹痛;得柏皮,治身熱發黃。配連翹,治心經留熱。心熱則赤淋。佐柴胡、白芍,治肝膽鬱火;使生地、丹皮,治吐衄不止。 微炒去皮,水煎二十枚,治吃飯不化直出。 上焦、中焦,連殼;下焦,去殼。洗去黃漿,炒用。瀉火,生用;止血,炒黑。內熱,用仁;表熱,用皮。淋證,童便炒;退虛火,鹽水炒;劫心胃火痛,薑汁炒;熱痛,烏藥拌炒;清胃血,蒲黃炒。 邪在表,虛火上升,二者禁用。 山梔、丹皮、白芍、龍膽、皆瀉肝家之火,其中卻自有別。蓋肝喜散,遏之則勁,宜用梔子以清其氣,氣清火亦清。肝得辛為補,丹皮之辛,從其性以醒之,是即為補,肝受補,氣展而火亦平。肝氣過散,宜白芍制之,平其性即所以瀉其火,使之不得自逞。火盛肝氣必實,龍膽苦以泄其氣,寒以制其火,故非實膽草勿用。如不審其究竟,而混投之,是伐其生生之氣,即使火氣悉除,而人已憊矣。 《[[本草經解]]》 梔子氣寒,秉天冬寒之水氣,入足太陽寒水膀胱經;味苦無毒,得地南方之火味,入手少陰心經。氣味俱降,陰也。 五內者,五臟之內也,五臟為陰,其邪氣內,陽邪也,梔子苦寒清陽,所以主之。 胃為陽明,胃為熱氣,即燥熱之氣也,氣寒秉冬寒之水氣,所以除燥熱也。 心主血,其華在面,面赤色,心火盛也,味苦清心,所以主之。 鼻屬肺,肺為金,金色白,心火乘肺,火色赤,故鼻紅,成,酒齄鼻,其主之者,入心清火也。 癩者,麻皮風也,膀胱主表,心火鬱於膀胱寒水經,則濕熱成癩也。白者濕也,赤者火也,梔子入心與膀胱,苦寒所以燥濕熱,所以主之也。 瘡瘍皆屬心火,苦寒清心,故主瘡瘍也。 《[[神農本草經讀]]》 梔子氣寒,秉水氣而入腎;味苦,得火味而入心。 五內邪氣,五臟受熱邪之氣也;胃中熱氣,胃經熱煩,懊憹不眠也;心之華在面,赤則心火盛也;鼻屬肺,酒齄鼻,金受火克而色赤也;白癩為濕;赤癩為熱;瘡瘍為心火,梔子下秉寒水精,上結君火之實,起啟水陰之氣上滋,復導火熱之氣下行,故統主以上諸症。 唯生用之氣性尚存,若炒黑,則為死灰無用之物矣。仲景梔子豉湯用之者,取其交垢水火,調和心腎之功,加香豉以引其吐,非梔子能涌吐也。 《[[神農本草經百種錄]]》 味苦,寒。主五內邪氣,熱邪之氣。胃中熱氣,黃色入陽明,性寒能清熱。面赤,酒疱齇鼻,白癩、赤癩,瘡湯。此皆肌肉之病,乃陽明之表證也。 梔子正黃,亦得金色,故為陽明之藥。但其氣體輕虛,走上而不走下,故不入大腸而入胃,胃在上焦故也。胃家之蘊熱,惟此為能除之。又胃主肌肉,肌肉有近筋骨者,有近皮毛者,梔子形開似肺,肺主皮毛,故專治肌肉熱毒之見於皮毛者也。 《[[本經疏證]]》 梔子苦寒涌泄,其可治非熱之邪無邪之熱耶,不知五內邪氣,而能為面赤酒齇鼻白癩赤癩瘡瘍,又烏得云無熱?胃中熱氣,乃竟致面赤酒齇鼻白癩赤癩瘡瘍,又決非勞傷虛熱。仲景云:凡用梔子湯,病人舊微溏者,不可與服。則可見五內寒邪,胃中虛熱,乃非梔子可勝耳。據此則五內邪氣,胃中熱氣,皆為面赤酒齇鼻白癩赤癩瘡瘍,述病由而盧氏主色變之說,遂不可易矣。夫盧氏之言,誠無以易,第有當分析者,不可不知也。梔子味苦氣寒,稟性嚴肅,乃偏開花結實於陽氣極盛時,有以知其體陰而效用於陽矣。其花白蕊黃仁赤,五色之中,惟具其三,故所主面赤酒齇鼻白癩赤癩。亦惟此三色,其他若青黑痣斑之類,概不能治,是亦與茜草紅花蘇方木,色赤而治血者無異矣。然世俗搗梔子敷傷,經夕之後,敷處僅變敷青黑,不為黃白與赤,又曷故哉?夫梔子非能治傷,特傷之淺,未及筋骨僅在肌肉者,或氣阻生火,將變為紫,將變為赤,乃至閡血成膿,故急以解煩慍之物敷之,俾火不生而氣行,竟無變赤變紫之咎,則青黑者即勝夫赤紫之色也。連類而推,則仲景以之治黃,均貫於此矣。 雖然,論色之義,猶有當細意體貼者。夫五氣之遞連,青而赤,赤而黃,黃而白,白而黑,黑而青。梔子則以白花而結黃實,黃實既成,中有赤心是與四時之序,適相逆也。五色之中,獨缺相屬之青黑,乃其葉當火土金主令時,則青黑光滑,屆冬及春初,則萎黃而仍不凋,是與四時之色,又適相逆也。與四時之序逆,不可附會收清肅之氣於土中以除其煩懊乎;與四時之色相逆,不可附會於溽暑鬱蒸中偏能鼓蕩其暢茂嚴肅之用乎?不然,何以其木頻喜溉沃,酷畏風寒也。仲景用梔子,實具此二義,於熱邪煩懊證,取其於土中收清肅之氣以勝之,則梔子豉湯、梔子甘草豉湯、梔子生薑豉湯、枳實梔子豉湯,皆是也;於濕熱成黃證,取其於鬱中鼓暢發之氣而開之,則茵陳蒿湯、梔子大黃湯、大黃硝石湯,皆是也。特於清肅中,偏同豆豉之散發,於暢發中,偏協大黃之蕩滌,何歟?夫煩懊非特上焦陽盛也。蓋下焦陰亦逆而阻陽之降,焉用豆豉泄其下焦之陰,使交鬱蒸之陽,於以供梔子清肅下行之化也。試即離豆豉未離梔豉局之梔子厚朴湯梔子乾薑湯觀之,一以寒下而中宮氣壅,則佐以枳朴之開泄,一以溫下而陽氣不羈,則佐以乾薑之守中,亦以湊梔子之清肅耳。發黃者,火茁中,津液不能自行,則蒸庵而成焉,用大黃推其火,以遠於津液,即津液中火有未盡,則藉梔子之嚴厲以暢其機也。試即不用大黃之梔子柏皮湯觀之,則於黃疸中并兼發熱,發熱則其陽猶足達於外,而結於內者未深,遂不必大黃之峻利,但用梔子清蕭暢達之可耳。於此見梔子於煩燠之火,是化之而非析之,於黃疸之火,是暢之而非瀉之也。 既曰:凡用梔子湯,病人舊微溏者,不可與服;又曰下痢後更煩,按之心下濡者,為虛煩也。梔子豉湯主之,何也?夫下痢有熱證實證,便溏則一於虛寒而已。梔子豉湯,治熱證,不治實證,下痢後煩,可見非虛寒證矣。矧加一更字,益可見下痢時本煩,及痢止而煩愈甚,熱證已定矣。然尚恐其屬實也。故必按之,按之而硬者,小承氣證也;必按之濡,始審為梔子豉湯證焉。是兩條之義,相去殊遠,非混也。然則便舊微溏者,誤服梔子湯應何如?夫固曰梔子於熱濕燥得令時,反能暢茂條達,而葉本青黑,於寒與風得令時,則蓄縮黃瘁,其遇中虛中寒,亦惟氣萎敗而傷土,增其下痢已耳。然則同以梔豉枳實大黃成方,治差後勞復挾宿食者,則曰枳實梔子豉湯;治酒疸,心中懊憹,或熱痛者,則曰梔子大黃湯。且枳實梔子豉湯,枳實僅三枚,而反以名湯;梔子大黃湯,枳實用五枚,而反讓梔子居首,何也?夫治煩,非治黃比,前固曰一取其清肅,一取其暢達耳。梔子大黃湯,則并煩與黃悉治之,若仍用梔豉煎法,先煮枳實梔子,後人豆豉,則嫌於治煩熱,而非治黃,故不分先後,四味同煎,若別出方名,則嫌於治黃不治煩熱,故仍以梔子稱首,曰梔子大黃湯,正以其不盡合梔豉法也。枳實梔子豉湯,盡合梔豉法矣。以勞復加枳實,復以宿食加大黃,本無黃證可治,又有煩熱可憑,詎可別出方名,不謂之梔豉耶。譬如梔子厚朴湯、梔子乾薑湯,無豆豉而仍以梔子冠方,以梔子冠方為其有煩也。茵陳蒿湯、大黃硝石湯,何嘗不治黃,何嘗無梔子,而方名不出梔子,則梔子者為治煩之要劑歟! 梔子為治煩要劑,仲景治煩,不必以梔子,各有故焉。蓋煩非一類,所當審察辨明,而後梔子之用可無誤也。夫病在表,有煩熱,在裡,有煩躁,與梔子所治之類天淵固無庸辨。若夫小建中所治之煩悸,小柴胡所治之煩嘔,瓜蒂散所治之煩滿飢不能食,黃連阿膠所治之煩不得臥,豬膚湯所治之下痢咽痛、胸滿心煩,烏梅丸所治之得食而嘔又煩,桂枝所治之解後復煩,白虎所治之煩渴,亦與梔子所治之煩有別,而無庸辨。曰發汗吐下後,虛煩不得眠,若劇者,必反覆顛倒,心中懊憹,此方是梔子所治之煩。夫發汗吐下後,是陽邪內入也。陽邪內入,不因汗吐下後,則為裡實,故曰陽明病,不吐不下,心煩者,可與調胃承氣湯。若夫汗吐下後,有乾嘔煩者,有脈浮數煩渴者,有胸滿煩驚者,又非梔子所宜,則梔子所治之煩,必係誤治以後,胸中煩,滿而不硬,不下痢者,方為合劑也。 《[[本草新編]]》 山梔子,味苦,氣寒,可升可降,陰中陽也,無毒。入於肝、肺,亦能入心。有佐使之藥,諸經皆可入之。專瀉肝中之火,其餘瀉火,必借他藥引經而後瀉之也。止心脅疼痛,瀉上焦火邪,祛濕中之熱,消五痺黃病,止霍亂轉筋赤痢。用之吐則吐,用之利則利。可為臣佐之藥,而不可以為君。雖然山梔未嘗不可為君也。當兩脅大痛之時,心君拂亂之後,苟不用山梔子君,則拂逆急迫,其變有不可言者矣。用山梔三五錢,附子以甘草、白芥子、白芍、蒼朮、貫眾之類,下喉而痛立止,亂即定,其神速之效,有不可思議者。然則山梔又似君臣佐使而無不宜者,要在人善用之,而非可拘泥也。 或問山梔子能解六經之鬱火,子何以未言,豈謂其性寒不宜解鬱乎?曰:山梔子非解鬱之藥,非因其性寒而略之也。夫鬱病非火也,鬱之久,斯生火矣。不用香附、柴胡、白芍、川芎之解鬱,而遽投山梔子以瀉火,則火不能散,而鬱氣更結矣。然則謂山梔子之解鬱尚不可,況謂解六經之鬱火乎。獨是山梔實瀉火之藥,安在鬱中之火獨不降之。然而止可謂是瀉火,而終不可謂是解鬱也。 或問山梔子消火,消肝中之火也,何以各經之火俱能消之?曰:山梔子,非盡能消各經之火也。人身之火,止肝中之火有長生之氣,肝火不清,則諸火不息;肝火一平,則諸火無不平矣。故瀉肝火,即所以瀉各經之火也。況又有引經之藥,引入於各經之中,火安得而不平哉? 或問山梔子瀉火,能瀉膻中之火。膻中,相火也。既瀉膻中之火,則腎中之相火無難瀉矣。乃用山梔子瀉膻中之火而不傷,瀉腎中之火而不入,何也?曰:山梔子入肝,瀉肝火即瀉腎火也。夫肝為腎之子,子虛則母亦虛,子衰則母亦衰,瀉肝火即瀉腎火,則山梔子乃腎之仇。見仇而肯納仇乎,此腎之所以不受也。若膻中,乃肝之子也,山梔子瀉肝,則肝母之火必遁入於膻中之子矣。膻中驚肝母之受傷,火自不散升泄,母衰而子亦衰,此膻中之所以無傷也。 或問山梔子每用於傷寒湯中,以之為吐藥,仲景張公亦有秘義乎?曰:梔子味苦而瀉火,傷寒火旺上焦,用苦寒以瀉火,則火性杪,反擊動其火勢之騰天,不若因勢而上越,隨火之氣,一涌而出之為得。梔子性本可升,同瓜蒂散用之,則尤善於升,故下喉即吐,火出而邪亦出。因其可吐而吐之也,仲景夫子豈好為吐哉。 或問梔子亦寒涼之藥,子何以不辟之而稱道之耶?嗟乎。余非盡惡寒涼也,惡錯用寒涼者耳。醫道寒熱并用,攻補兼施,倘單喜用熱而不喜用寒,止取用補而不用攻,亦一偏之醫,何足重哉。吾所尚者,宜用熱,則附子、肉桂而亟投;宜用寒,則黃柏、知母而急救;宜用補,則人參、熟地而多加;宜用攻,則大黃、石膏而無忌。庶幾危者可以復安,死者可以重生,必如此,而醫道始為中和之無弊也。 《[[本草分經]]》 苦,寒,入心。瀉心肺之邪熱,使之下行,由小便出。解三焦鬱火,最清胃脘之血。內熱用仁,表熱用皮。 《[[本草思辨錄]]》 梔子,花白蕊黃仁赤。其樹最喜灌溉,意在條達其性體,為心肺肝胃三臟一腑之藥。惟花時不採,而採者為黃赤之實,體輕入氣,而性陰又入血,其治在心肝胃者多,在肺者少。苦寒滌熱,而所滌為瘀鬱之熱,非浮散之熱,亦非堅結之熱。能解鬱不能攻堅,亦不能平逆,故陽明之腹滿有燥屎,肺病之表熱咳逆,皆非其所司。獨取其秉肅降之氣以敷條達之用,蓋治心煩與黃疸耳。心煩或懊憹或結痛,黃疸或寒熱不食或腹滿便赤,皆鬱也。心煩心下濡者為虛,胸中窒者為實。實與虛皆汗吐下後餘邪留踞,皆宜吐去其邪。梔子解鬱而性終下行,何以能吐?協以香豉,則一升一降,邪不任受則吐。黃疸之瘀熱在表,其本在胃,梔子入胃滌熱下行,更以走表利便之茵陳輔之,則瘀消熱解而疸以愈。然則梔子於肺無與乎?仲聖云:凡用梔子湯病人舊微溏者不可與服之。肺與大腸相表裡,服梔子則益其大腸之寒,此可為秉金氣之一證。至治肝則古方不可勝舉,總不離乎解鬱火。凡肝鬱則火生,膽火外揚,肝火內伏,梔子解鬱火,故不治膽而治肝,古方如瀉青丸、涼肝湯、越鞠丸、加味逍遙散之用梔子皆是。涼膈散有梔子,以治心也。瀉黃散有梔子,以治胃也。而瀉白散不遴入,則以肺中氣熱而不涉血者,梔子不與也。《[[本經]]》主胃中熱氣,朱丹溪謂最清胃脘之血,究梔子之治,氣血皆有而血分為多。然不能逐瘀血與丹皮桃仁分功。其解血中之鬱熱,只在上中焦而不在下焦。亦不入足太陽與手足太陽,不入足太陽,故不利小便。茵陳蒿湯所以必先煮茵陳,許學士之治酒皶鼻,朱丹溪之治熱厥心痛,《[[集簡方]]》之敷折傷腫痛,皆屬血中鬱熱。其餘之治,悉可類推。 【現代藥理研究】 梔子對消化系統的影響。 *保肝作用。梔子甙可使因異硫氰酸α-萘酯中毒而致的大鼠血清膽紅素、穀丙轉氨酶和鹼性磷酸酶含量下降。梔子能減輕CCl4所致肝損傷,減輕肝細胞的變性及壞死,肝細胞內儲存的糖原及核糖核酸含量也有所恢復。梔子灌胃可使結紮總膽管動物升高的穀丙轉氨酶及膽紅素二磷酸脲苷-葡萄糖醛酰轉移酶活力下降或復常,使降低的肝臟二磷酸脲苷-葡萄糖脫氫酶活力上升。 *利膽作用。其醇提物和藏紅花甙、藏紅花酸及格尼泊素均能使膽汁分泌增加。人服梔子煎劑,可使膽囊明顯收縮,有促進膽汁排泄作用。梔子水、醇浸液能減少結紮總膽管兔血中膽紅素的含量,有促進膽紅素代謝作用。 *對胃液分泌和胃腸蠕動有影響。十二指腸給予格尼泊素,能使幽門結紮的大鼠胃液分泌減少。靜注去羥梔子甙或格尼泊素,能抑制大鼠自發性胃蠕動和匹羅卡品誘發的胃收縮。梔子醇提取物能興奮大鼠、兔小腸運動。 梔子對中樞神經系統有抑制作用。 梔子對心血管系統有作用。梔子煎劑和醇提物對麻醉或不麻醉貓、兔、大鼠,不論口服或靜脈給藥均有降低血壓作用。梔子提物能降低心肌收縮力,梔子煎劑有減慢心率、擴張血管的作用。 梔子有抗炎作用,并對軟組織損傷有一定治療作用。 梔子有抗病原微生物作用。本品煎劑對白喉桿菌、金葡萄球菌、傷寒桿菌均有抑制作用,水浸劑對各種皮膚真菌也有抑制作用。 梔子有凝血作用。其炒焦品、烘品水煎液可明顯縮短小鼠凝血時間。 梔子有致瀉作用。
返回至
梔子
。
导航菜单
个人工具
登录
名字空间
页面
讨论
变种
视图
阅读
查看源代码
查看历史
更多
搜索
导航
首页
中医古籍大全
* 醫經類
* 診法類
* 本草類
* 方書類
* 傷寒金匱類
* 溫病類
* 綜合醫書類
* 臨床各科類
* 醫案類
* 古籍影印本
中醫古籍大全拼音索引
帮助
工具
链入页面
相关更改
特殊页面
页面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