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榧子”的源代码
←
榧子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因为以下原因,您没有权限编辑本页:
您所请求的操作仅限于该用户组的用户使用:
用户
您可以查看与复制此页面的源代码。
==實用中藥辭典== 【'''異名'''】 彼子(《本經》),榧實(《別錄》),柀子(《新修本草》),赤果、玉榧(《日用本草》),香榧(《現代實用中藥》)。 【'''釋名'''】 榧子,《本經》作“彼子”。按古代“彼”、“匪”互通,後世各從“木”旁而為“柀”、“榧”,故有榧子、柀子之稱。又《綱目》雲:“榧亦作棑,其木名文木,斐然章采,故謂之榧。” 【'''基原'''】 為紅豆杉科植物榧的成熟種子。 【'''植物'''】 榧 Torreya grandis Fort. ex Lindl.[T. grandis Fort. var. dielsii Hu ] 又名棑(《爾雅》),野杉(《綱目》),鈍葉榧樹、小果榧樹(《中國樹木分類學》),凹葉榧(《中國裸子植物志》)。分佈於江蘇南部、浙江、福建北部、安徽南部及大別區、江西北部、西至湖南西南部及貴州松桃等地的海拔1400m以下的山地;浙江天目山海拔1000m以下地帶有野生大樹。 【'''採集'''】 10~11月間種子成熟時採摘,除去肉質外皮,取出種子,曬乾。 【'''化學成分'''】 種子含脂肪油54.3%,其不飽和脂肪酸含量高達74.88%。 【'''藥理'''】 榧子中的有效成分具有驅鉤蟲、蛔蟲、絛蟲、蟯蟲、絲蟲、薑蟲的作用。 【'''炮製'''】 1.榧子 取原藥材,除去雜質,去殼取仁。用時搗碎。 2.炒榧子 ①取淨榧子仁置鍋內,用文火炒至深黃色,有香氣逸出時,取出放涼。②取砂子置鍋內,用武火炒熱,加入淨榧子仁,拌炒至表面深黃色,略見焦斑,取出,篩去砂子,放涼。用時搗碎。 貯乾燥容器內,炒榧子仁密閉,置通風乾燥處,防蛀,防泛油。 【'''藥性'''】 味甘、澀,性平。歸大腸、胃、肺經。氣香潤降。 1.《本經》:“味甘,溫。” 2.《千金·食治》:“味甘,平,澀,無毒。” 3.《品匯精要》:“氣厚於味,陽中之陰。香。” 4.《本草經疏》:“氣薄味厚,陰也,降也。入手太陰、陽明經。” 5.《本草新編》:“入脾、胃、大腸三經,又入肺。” 【'''功效主治'''】 殺蟲,消積,潤燥。主治多種腸道寄生蟲病,小兒疳積,肺燥咳嗽,便秘,痔瘡。 1.《本經》:“主腹中邪氣,去三蟲,蛇螫蠱毒,鬼疰伏屍。” 2.《別錄》:“主五痔。” 3.《本草經集注》:“療寸白蟲。” 4.《食療本草》:“令人能食,消穀,助筋骨,行營衛,明目,輕身。” 5.《日用本草》:“殺腹間大小蟲。小兒黃瘦,腹中有蟲積者,食入即愈。又帶殼細嚼食下,消痰。” 6.《生生編》:“治咳嗽,白濁,助陽道。” 7.《醫林纂要·藥性》:“治寒嗽,殺屍蟲。” 8.《本草備要》:“潤肺。” 9.《本草再新》:“治肺火,健脾土,補氣化痰,止咳嗽,定咳喘,去瘀生新。” 10.《現代實用中藥》:“為緩和無毒之驅蟲藥,能驅除十二指腸鉤蟲,並治胃腸病,助消化,增營養。”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50g,連殼生用,打碎入煎;或10~40枚,炒熟去殼,取種仁嚼服;或入丸、散。 【'''使用注意'''】 脾虛泄瀉及大便不實者慎服。 1.《本草衍義》:“(食之)過多則滑腸。” 2.《隨息居飲食譜》:“多食助火,熱嗽非宜。” 3.《本草從新》:“多食引火入肺,大腸受傷。” 【'''應用配伍'''】 '''殺蟲消積''' 本品味甘性平質潤,殺蟲不傷脾胃,且能潤腸,有利於蟲體排出,是比較安全有效的驅蟲藥,常用於絛蟲、鉤蟲、蟯蟲、蛔蟲、薑片蟲等腸道寄生蟲病,多與使君子、檳榔、蕪荑、貫眾等驅蟲藥配伍。如治寸白蟲,《普濟方》配以檳榔、蕪荑;治鉤蟲,《中醫臨床方劑手冊》榧子貫眾湯配以檳榔、貫眾等。 '''潤燥''' 本品味甘質潤,能潤肺燥止咳,潤腸通便,故常用於肺燥咳嗽,腸燥便秘等證。凡肺燥咳嗽,輕者,單用炒食即可;重者,可與沙參、麥冬、阿膠等同用,以養陰潤肺止咳。凡腸燥便秘者,可單味食用,或與火麻仁、鬱李仁等相配,以潤腸通便。 【'''附方'''】 1.治鉤蟲、蛔蟲、蟯蟲等 榧子(切碎)30g,使君子仁(切細)30g,大蒜瓣(切細)30g。水煎去滓,每日3次,食前空腹時服。(《現代實用中藥》) 2.治鉤蟲病 榧子、檳榔各30g,貫眾15g。水煎,分2次服。服藥時吃生大蒜2~3瓣。連用3天。(《中醫方劑臨床手冊》榧子貫眾湯 ) 3.治寸白蟲 ①榧子、檳榔、蕪荑各等分。上為散,溫酒服二錢。(《普濟方》) ②榧子四十九枚(去殼),以砂糖水半盞,砂鍋煮幹。熟食之,每月上旬平旦空心服七枚,七日服盡。(《古今醫統》榧子煎) 4.治好食茶葉、面黃者 每日食榧子七枚,以愈為度。(《綱目》引《楊起簡便方》) 5.治卒吐血出 先食蒸餅兩三個,以榧子為末,白湯服三錢,日三服。(《聖濟總錄》) 【'''文獻綜錄'''】 1.《本草經疏》:“榧實,《本經》味甘無毒,然嘗其味,多帶微澀,詳其用,應是有苦,氣應微寒。五痔三蟲,皆大腸濕熱所致,苦寒能瀉濕熱,則大腸清寧而二證愈矣。” 2.《本草新編》:“榧子殺蟲最勝,但從未有用入湯藥者,切片用之至妙,餘用入湯劑,蟲痛者立時安定,親試屢驗,故敢告人共用也。凡殺蟲之物,多傷氣血,惟榧子不然。” 3.《本草求真》:“按據諸書有言氣味苦寒,能瀉濕熱,為肺家之果;又雲性溫散氣,能祛腹中邪氣及殺諸蟲,皆無定論。餘按榧實甘潤,是其本質。凡肺不潤而燥者,得此則宜,故有解燥除熱之功,非書所雲能除濕熱之意乎?又其燥熱內擾,則蟲自爾見蝕,而五痔腹脹等證自爾悉形,服此燥氣悉除,腸胃頓清,故氣自爾不結,非書所謂溫能散氣之意乎?故凡一切肺燥而見咳嗽不寧,腹中不和,五痔惡毒,並小兒黃瘦便秘不解等證,服之無不奏效。”
返回至
榧子
。
导航菜单
个人工具
登录
名字空间
页面
讨论
变种
视图
阅读
查看源代码
查看历史
更多
搜索
导航
首页
中医古籍大全
* 醫經類
* 診法類
* 本草類
* 方書類
* 傷寒金匱類
* 溫病類
* 綜合醫書類
* 臨床各科類
* 醫案類
* 古籍影印本
中醫古籍大全拼音索引
帮助
工具
链入页面
相关更改
特殊页面
页面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