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橄欖”的源代码
←
橄欖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因为以下原因,您没有权限编辑本页:
您所请求的操作仅限于该用户组的用户使用:
用户
您可以查看与复制此页面的源代码。
==實用中藥辭典== 【'''異名'''】 餘甘子(《臨海異物志》),橄棪(《食療本草》),忠果(《記事珠》),青果(《宛陵集》),諫果(《齊東野語》),黃欖、甘欖(《陸川本草》)。 【'''釋名'''】 橄欖,名義未詳,或謂馬來語音譯。《綱目》雲:“此果雖熟,其色亦青,故俗呼青果。”王禎《農書》雲:“其味苦澀,久之方回甘味,故昔人名為諫果。”忠果、餘甘子亦當由此得名。 【'''基原'''】 橄欖科植物橄欖的近成熟果實。 【'''植物'''】 橄欖 Canarium album (Lour.) Raeusch.[Pimela alba Lour.]分佈於福建、臺灣、廣東、海南、廣西、四川、貴州、雲南等地。 【'''採集'''】 栽培6~7年結果,秋季果實外皮呈綠色帶微黃時採摘,鮮用或陰乾;用鹽水浸漬後曬乾亦可。 【'''化學成分'''】 果實含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C及鈣、磷、鐵等元素。種子含揮發油及香樹脂醇等。種子油中含己酸(hexanoic acid),辛酸(octanoic acid),癸酸(decanoic acid),月桂酸(lauric acid),肉豆蔻酸(myristic acid),硬脂酸(stearic acid),棕櫚酸(palmitic acid),油酸(oleic acid),亞麻酸(linolenic acid)等多種脂肪酸。 【'''藥理'''】 橄欖提取物灌胃對CCl4所致的大鼠和小鼠急性肝損傷有劑量依賴性的保護作用。 【'''炮製'''】 取原藥材,除去雜質,搶水洗淨,曬乾。用時打碎。 貯乾燥容器內,置通風乾燥處,防蛀、防黴。 【'''藥性'''】 味甘、酸、澀,性涼。歸肺、胃經。清香質潤,可升可降。 1.《開寶本草》:“味酸、甘,溫。無毒。” 2.《日用本草》:“味微酸、澀、甘,平。” 3.《品匯精要》:“氣厚味薄,陽中之陰。臭香。” 4.《本草匯言》:“入手太陰、足陽明經。” 5.《浙江藥用植物志》:“涼。” 【'''功效主治'''】 清肺利咽,開胃生津,解毒。主治咳嗽痰血,咽喉腫痛,食欲不振,暑熱煩渴,醉酒,魚蟹中毒,魚骨鯁咽,濕疹疳瘡。 1.《食療本草》:“主䲅魚(即河豚)毒,煮汁服之。” 2.《日華子》:“開胃,下氣,止瀉。” 3.《開寶本草》:“主消酒。” 4.《本草圖經》:“生啖及煮飲,並解諸毒。人誤食鯸鮐肝至迷悶者,飲其汁立差。” 5.《本草衍義》:“嚼汁咽,治魚鯁。” 6.《綱目》:“生津液,止煩渴,治咽喉痛。咀嚼咽汁,能解一切魚鱉毒。” 7.《本經逢原》:“生津止渴,開胃消痰,醉飽後及寒痰結嗽宜之。” 8.《本草再新》:“平肝開胃,潤肺滋陰,消痰理氣,止咳嗽,治吐血。” 9.《本草述錄》:“解天行疫毒。” 10.《嶺南采藥錄》:“其果煎水洗,解疳疔毒。”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6~12g;或熬膏;或入丸劑;或鮮品嚼食。外用:適量,研末撒或油調敷。 【'''使用注意'''】 脾胃虛寒者慎服。不宜多服。 1.《紹興本草》:“多食亦傷喉咽。” 2.《本經逢原》:“病人多食,令氣上壅。” 3.《四川中藥志》(1960年版):“中寒及大便秘結者忌用。” 【'''應用配伍'''】 '''清肺利咽''' 本品甘酸性涼,味澀主斂,有清熱解毒,斂肺利咽之功,故常用於咳嗽痰血,咽喉腫痛。凡肺虛火鬱而致乾咳少痰,甚則咯血者,宜與梔子、瓜蔞、海浮石、浙貝母等配伍,以清熱化痰止咳。凡咽喉腫痛,口舌乾燥者,可與生地、玄參、麥冬同用,以清熱生津利咽;若咽痛聲啞者,每與桔梗、甘草相合,以宣肺利咽,或加配青黛、硼砂、冰片蜜丸含咽,以清熱解毒消腫。 '''開胃生津''' 本品甘酸,能開胃消食,生津止渴,故常用於食欲不振,暑熱煩渴。凡胃陰不足,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者,可與麥芽、穀芽等配伍,以生津和胃消食。凡暑熱傷津煩躁口渴者,可單味煎服,或與梨汁、甘蔗汁等搗汁飲。 '''解毒''' 本品清涼甘酸,能解酒毒及河豚毒,故可用於醉酒及魚蟹、河豚中毒。一般可單味嚼食或煎濃汁頻飲。對於魚骨鯁喉者,亦可細嚼咽汁取效。此外,其解毒之功又可用於濕疹疳瘡,如治濕疹,可濃煎濕敷;治下部疳瘡,可燒存性配兒茶調敷。 1.《得配本草》:“配兒茶、麻油調敷下疳。” 2.《四川中藥志》(1960年版):“配玄參、麥冬、桔梗、甘草治咽喉痛;配川貝母、絲瓜絡、甜杏仁、茅草根治咳嗽痰中帶血;配馬齒莧、水黃連治水瀉轉痢和裏急腹痛;配生萊菔煎水服,預防猩紅熱及乙型腦炎。” 【'''附方'''】 1.治風寒咳嗽,痰涎壅盛,肺經燥熱 青果、枇杷葉、冬花、百合、川貝母、黃芩各30g,知母45g,杏仁30g,麻黃15g,法半夏30g。上為細末,煉蜜為丸,每丸重6g。每服1丸,小兒1次服半丸,開水送下。虛弱忌用。(《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青果止嗽丸) 2.治咽喉痛 鮮橄欖4.8kg,煎汁1次,去核,再煎1次榨淨。將兩次所煎藥汁澄清過濾,蒸發成濃汁,加冰糖12.5kg收膏,成膏14.4kg。每次半羹匙,開水化服。(《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青果膏) 3.治咽喉腫痛,聲嘶音啞,口舌乾燥,吞咽不利 青果(去核)、桔梗、生寒水石、薄荷各1240g,青黛、硼砂各240g,甘草620g,冰片36g。共研末,為蜜丸。每服3g,日服2次。(《四川中藥志》1982年版 清音丸) 4.治孕婦胎動心煩,口渴咽幹 青果適量,置豬肚內,燉熟,食肉喝湯。(《四川中藥志》1982年版) 5.治酒傷昏悶 用橄欖肉十個,煎湯飲。(《本草匯言》) 6.治河豚魚、鱉諸毒,諸魚骨鯁 橄欖搗汁,或煎濃湯飲。(《隨息居飲食譜》) 7.治野蕈毒 橄欖搗為泥,食之。(《願體醫話》) 8.治癡癲或羊頭風 橄欖十斤敲損,入砂鍋煮數滾,去核,入石臼搗爛,仍入原湯煎膩出汁,易水再煎,煎至無味,去渣,以汁共歸一鍋,煎濃成膏;用白明礬八錢,研粉入膏攪和。每日早、晚各取膏三錢,開水送服。或初起輕者,取橄欖咬損一頭,蘸礬末入口嚼咽,至愈乃止。(《外科全生集》) 9.治唇緊,燥裂生瘡 橄欖不拘多少,燒灰。上為細末,以豬脂和,塗患處。(《濟生方》橄欖散) 10.治牙齦潰爛,諸藥不效者 鹽欖二三個,連皮帶核,火中煆過存性,加冰片半分,搽之。(《幼幼集成》) 11.治下部疳瘡 ①橄欖燒存性,研末油調敷之。或加孩兒茶等分。(《綱目》引《乾坤秘韞》) ②橄欖(燒存性)、白螺獅殼(醋煆)各一錢。研末,加冰片一分,研勻。麻油調搽,濕者摻之。須先用甘草花椒湯洗。(《潛齋簡效方》) 【'''臨床報導'''】 治療急性細菌性痢疾 新鮮橄欖連核100g,加水200ml,放入砂鍋,用文火煎2~3小時,使成100ml,過濾。成人日服3~4次,每次25~30ml,連服至大便性狀恢復正常,次數每日1~2次後停藥。一般1療程5日。如大便性狀未見改善,細菌培養陽性者,則取橄欖煎液50ml,加水50ml保留灌腸,日1~2次,連用3日。共治49例,平均12小時退熱,2.8日大便次數恢復正常,3.8日大便性狀改善,4.1日大便培養陰性[1]。 【'''文獻綜錄'''】 1.《本草經疏》:“橄欖《本經》味酸、甘,今嘗之先澀而後甘,得土中之陽氣,脾胃家果也。能生津液,酒後嚼之不渴,故主消酒;甘能解毒,故療鯸鮐毒也。鯸鮐即可豚也。” 2.《本草匯言》:“此藥味苦澀,而回味轉甘。苦能下氣,故消酒氣之上升。澀能斂津,故能生津液而止渴。甘能和中,故能解魚鱉毒,而並化魚骨作鯁也。” 3.《醫林纂要》:“酒辛,助肝怒,灼肺金,故青果之甘酸能解之。” 【'''附藥'''】 橄欖核(《綱目》) 又名青果核(《食物中藥與便方》)。為橄欖科植物橄欖的果核。味甘、澀,性溫。歸肺、腎、大腸經。功能解毒斂瘡,止血利氣。主治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疳瘡,凍瘡,腸風下血,疝氣疼痛。內服:燒存性研末,3~6g;外用:適量,燒存性研末撒或調敷,或磨汁塗。①《綱目》雲:“磨汁服,治諸魚骨鯁及食鲙成積;燒研服之,治下血。” ②《藥性考》雲:“治㿗疝腫痛,腸風下血,調敷凍瘡。” ③《本草再新》雲:“治肝胃氣,疝氣,消疽瘤。” ④《重慶草藥》雲:“解毒,殺蟲。外用治瘡瘍,煆灰收黃水。” ⑤《王氏醫存》治口疳、喉癬、喉癰:橄欖核(煆存性)、抱出雞子蛋殼(煆存性)、方兒茶、人中白(煆)各一錢,上冰片三分。共研細末,收好。每用少許,吹之。⑥《瘍醫大全》黑香散,治男女下疳癢不可當者,並一切極癢諸瘡:橄欖核燒灰存性,研極細末。每一錢加冰片二分,密貯。或幹摻,或麻油、豬膽汁俱可調搽。⑦《楊氏家藏方》橄欖散,治腸風下血久不瘥者:橄欖核不以多少,燈上燒灰為細末。每服二錢,空心食前陳米飲調下。⑧《綱目》治陰腎㿗腫:橄欖核、荔枝核、山楂核等分。燒存性,研末。每服二錢,空心茴香湯調下。⑨《壽世保元》治打撲青腫疼痛:青果核磨水,頻掃患處,其毒腫立退。⑩《綱目》引《乾坤生意》治耳足凍瘡:橄欖核燒研,油調塗之。 【'''參考文獻'''】 [1]梁秀峰.浙江醫學,1960,(3):140
返回至
橄欖
。
导航菜单
个人工具
登录
名字空间
页面
讨论
变种
视图
阅读
查看源代码
查看历史
更多
搜索
导航
首页
中医古籍大全
* 醫經類
* 診法類
* 本草類
* 方書類
* 傷寒金匱類
* 溫病類
* 綜合醫書類
* 臨床各科類
* 醫案類
* 古籍影印本
中醫古籍大全拼音索引
帮助
工具
链入页面
相关更改
特殊页面
页面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