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白屈菜”的源代码
←
白屈菜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因为以下原因,您没有权限编辑本页:
您所请求的操作仅限于该用户组的用户使用:
用户
您可以查看与复制此页面的源代码。
==實用中藥辭典== 【'''釋名'''】 生於田野,莖葉皆青白,頗似山芥菜,故名白屈菜。 【'''基原'''】 為罌粟科植物白屈菜的全草。 【'''植物'''】 白屈菜 Chelidonium majus L.[C. majus L. var. grandiflorum DC.]分佈於東北、華北、長江中下游和四川、新疆等地。 【'''採集'''】 栽種3~4年後,花盛期採收,割取地上部分,曬乾或鮮用。 【'''化學成分'''】 地上部分含生物鹼:白屈菜堿(chelidonine),原阿片堿(protopine),消旋金罌粟堿(stylopine),左旋金罌粟堿,別隱品堿(allocryptopine),白屈菜玉紅堿(chelirubin),血根堿(sanguinarine),白屈菜紅堿(chelerythrine),黃連堿(coptisine),左旋金罌粟堿β-甲羥化物(stylopineβ-methohydroxide),左旋金罌粟堿α-甲羥化物,小檗堿(berberine),刻葉紫堇明堿(corysamine),鷹爪豆堿(sparteine),羥基血根堿(hydroxysanguinarine),羥基白屈菜堿(hydroxychelidonine),高白屈菜堿(homochelidonine)等;尚含白屈菜醇(celidoniol)。莖葉還含膽鹼(choline),甲胺(methylamine),組胺(histamine),酪胺(tyramine),皂苷及游離黃酮醇。全草粗粉中還分離出消旋四氫黃連堿(tetrahydrocoptisine),6-甲氧基二氫血根堿,6-甲氧基二氫白屈菜紅堿,8-氧黃連堿(8-oxocoptisine),四氫小檗堿(canadine)等生物鹼。白屈菜根莖生物鹼含量最高,在莖形成期,根莖、根、葉叢所含生物鹼分別可達15%、12%和10.5%;而在開花期生物鹼含量最低,根莖、根、莖葉所含生物鹼分別僅為0.8%、0.8%和0.5%,但葉中維生素含量最高,可高達834mg/100g。 【'''藥理'''】 1.鎮靜止痛作用 白屈菜及白屈菜堿均具有類似嗎啡的鎮痛作用,能明顯提高痛閾,鎮痛作用可維持4~48小時,並且對中樞神經有較弱的鎮靜及催眠作用。 2.對平滑肌的解痙作用 白屈菜注射液對平滑肌有鬆馳作用,同時具有明顯的緩解平滑肌痙攣作用,對抗原、組胺、擬膽鹼藥及BaCl2所引起的平滑肌痙攣都有對抗作用。 3.鎮咳祛痰平喘作用 白屈菜堿具有鎮咳祛痰平喘作用,可直接作用於中樞神經系統的咳嗽中樞,並且有抗副交感神經和抗組胺活性。 4.抗炎作用 血根堿、白屈萊紅堿有抗炎作用,血根堿抑制大鼠角叉菜膠足蹠腫脹的作用比白屈菜紅堿強,皮下給藥比灌胃給藥作用明顯。 5.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白屈菜提取物具有抗微生物活性,白屈菜紅堿和血根堿能抑制革蘭陽性菌。白屈菜紅堿和血根堿的混合物有抗真菌活性,對犬小孢子菌、絮狀表皮癬菌及煙麯黴菌有抗菌活性。白屈菜在體內、體外都能抑制流感病毒。 6.抗腫瘤作用 白屈菜可抑制癌體的活性,延緩惡性腫瘤的生長。高濃度的白屈菜可使人食管癌細胞完全喪失分裂和再繁殖能力,且抑制作用隨時間的延長而加強。 7.其他作用 白屈菜紅堿和血根堿均能抑制小鼠心臟的L-丙氨酸和天冬氨酸酶。從白屈菜中提取的多酚性成分腹腔注射具有抗生育作用。 8.毒性 白屈菜注射液小鼠靜脈注射的LD50為30±0.01g/kg;白屈菜總堿小鼠靜脈注射的LD50為0.0775±0.00067mg/kg。白屈菜紅堿和血根堿雄性小鼠靜脈注射的LD50分別為18.5mg/kg、15.9mg/kg,雌性小鼠皮下給藥的LD50分別為95mg/kg、102mg/kg。 【'''炮製'''】 取原藥材,揀去雜質,洗淨,稍潤,切段,乾燥。 貯乾燥容器內,置通風乾燥處。 【'''藥性'''】 味苦,性涼。有毒。歸肺、胃、肝經。 1.《救荒本草》:“味苦,微辣。” 2.《四川中藥志》(1960年版):“性微溫,味苦辛,有毒。” 3.《北方常用中草藥手冊》:“味苦,性寒。” 4.《全國中草藥彙編》:“苦,涼。” 【'''功效主治'''】 清肺止咳,行氣止痛,利水解毒。主治肺熱咳嗽,百日咳,脘腹疼痛,泄瀉痢疾,黃疸,水腫腹水,腫瘤,瘡腫疥癬,蛇蟲咬傷。 1.《中國藥用植物志》:“治胃腸疼痛及潰瘍。外用為疥癬藥及消腫藥,以生汁塗布之。” 2.《陝西中藥志》:“治毒蛇咬傷,止疼消腫。” 3.《吉林中草藥》:“利尿,疏肝,止痛。治水腫,黃疸,肝硬化。外治腫瘤及蜂螫等。” 4.《北方常用中草藥手冊》:“有鎮痛,止咳,殺菌,利尿,解瘡毒之功,治急慢性胃炎,胃潰瘍,腹痛,瀉痢,咳嗽,肝硬化腹水。” 5.《全國中草藥彙編》:“清熱解毒。” 6.《四川中藥志》(1982年版):“用於慢性支氣管炎,百日咳,瘡癰,稻田皮炎,腫瘤。”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6g。外用:適量,搗汁塗;或研末調塗。 【'''使用注意'''】 本品有毒,用量不宜過大。中毒症狀:煩躁不安,意識障礙,譫語,血壓升高等。 【'''附方'''】 1.治胃痛,瀉痢腹痛,咳嗽 白屈菜1.5~6g,水煎服。(《東北常用中草藥手冊》) 2.治慢性胃炎,胃腸道痙攣性疼痛 白屈菜、橙皮。上藥按2:l比例,用50%乙醇浸泡,製成酊劑(每1ml含生藥200mg),每次5ml,每日3次。(《全國中草藥彙編》) 3.治胃痛,久則成癌 白屈菜八分,蒲公英、刀豆殼各三錢。水煎服。(《文堂集驗方》) 4.治食管癌 白屈菜、半枝蓮各10g,藤梨根30g。加水熬至深黑色,去渣,濃縮,製成糖漿,每次服10ml,每日2次。(《腫瘤臨症備要》) 5.治腸炎,痢疾 白屈菜12g,葉下珠30g。水煎服。(《四川中藥志》1982年版) 6.治黃疸 白屈菜9g,蒲公英30g,茵陳30g,臭草根12g。水煎服。(同上) 7.治肝硬化腹水 蒲公英15g,茵陳30g,白屈菜3g。水煎,分2次服。(《陝甘寧青中草藥選》) 8.治皮膚結核 白屈菜適量,研末外用。(同上) 9.治頑癬 鮮白屈菜,用50%的乙醇浸泡,擦患處。(《遼寧常用中草藥手冊》) 10.治外科瘡腫,毒蟲咬傷 鮮白屈菜適量,搗爛外敷。(《陝甘寧青中草藥選》) 11.治水田皮炎 白屈菜、黃柏各60g,狼毒30g。水煮製成膏,再加樟腦6g,塗患處。(《全國中草藥彙編》) 【'''臨床報導'''】 1.治療百日咳 取白屈菜全草煎煮,過濾,濃縮至1g/ml,加入65%的糖後再濃縮製成糖漿。小兒6個月以內每次5~8ml,6個月至1歲每次8~10ml,1~3歲每次10~15ml,3~6歲每次15~20ml,6歲以上每次20~30ml,每日3次,飯前服。單純型連服8日,混合型12日。共治療500例,治癒355例,好轉116例,有效率為94.2%。以單純型效果好,混合型宜合用抗菌藥物[1,2]。 2.治療慢性氣管炎 用複方白屈菜片,不分型者,每次4片,每日3次,飯後服,10日為1療程。分型治療者,肺虛咳痰型只服複方白屈菜片,脾虛痰滯型加服參朮片,腎虛喘促型之實喘(標)加服氫溴酸東莨菪堿,虛喘(本)加服枸杞片,兼有熱證者加服複方磺胺甲惡唑或多西環素。經4~6個療程,不分型治療組255例,臨床控制42例(占16.5%),顯效97例(占38.0%),好轉97例(占38.0%),無效19例(占7.5%)。分型治療組626例,臨床控制197例(占31.5%),顯效238例(占38.0%),好轉169例(占27.0%),無效22例(占3.5%)。服藥期間,少數患者可出現胃中不適、便溏、噁心、腹脹、頭暈,但症狀一般較輕,不需停藥,3~5日後可自行緩解[3]。 【'''參考文獻'''】 [1]中山醫學院.新醫學,1972,(10):20 [2]吉林醫科大學第四臨床學院.中醫資料彙編,1972,(1):35 [3]童維新,等.吉林中醫藥,1985,(2):15
返回至
白屈菜
。
导航菜单
个人工具
登录
名字空间
页面
讨论
变种
视图
阅读
查看源代码
查看历史
更多
搜索
导航
首页
中医古籍大全
* 醫經類
* 診法類
* 本草類
* 方書類
* 傷寒金匱類
* 溫病類
* 綜合醫書類
* 臨床各科類
* 醫案類
* 古籍影印本
中醫古籍大全拼音索引
帮助
工具
链入页面
相关更改
特殊页面
页面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