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白茅根”的源代码
←
白茅根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因为以下原因,您没有权限编辑本页:
您所请求的操作仅限于该用户组的用户使用:
用户
您可以查看与复制此页面的源代码。
白茅根為禾本科植物白茅的乾燥根莖。均係野生。全國各地均產。原植物生於路旁向陽乾草地或山坡上。喜溫暖濕潤氣候,喜陽耐旱,一般坡地或平地均可生長。味甘,性寒。入肺、胃、膀胱經。功效涼血止血、清熱利尿。臨床用名有白茅根、茅根炭。 ==實用中藥辭典== 【'''異名'''】 茅根、蘭根、茹根(《本經》),地菅、地筋、兼杜(《別錄》),白茅菅(《本草經集注》),白花茅根(《日華子》),絲茅(《綱目》),茅草根(《草木便方》),絲毛草根(《中藥志》)。 【'''釋名'''】 本品葉似矛,根白軟而長,故名白茅根。《綱目》雲:“茅葉如矛,故謂之茅;其根牽連,故謂之茹。《易》曰‘拔茅連茹’是也。《別錄》謂茅根根狀如筋,可通名地筋。” 【'''基原'''】 為禾本科植物白茅的根莖。 【'''植物'''】 白茅 Imperata cylindrica (L.) Beauv var. major (Nees) C. E. Hubb.分佈於東北、華東、中南、西南及陝西、甘肅等地。 【'''採集'''】 春、秋季采挖,除去地上部分和鱗片狀的葉鞘,洗淨,鮮用或紮把曬乾。 【'''化學成分'''】 根莖含蘆竹素(arundoin),印白茅素(cylindrin),薏苡素(coixol),羊齒烯醇(fernenol),西米杜鵑醇(simiarenol),異山柑子萜醇(isoarborinol),白頭翁素(anemonin)。還含甾醇類,如豆甾醇(stigmasterol),β-穀甾醇(β-sitosterol),菜油甾醇(camposterol)。另含糖類,主要為蔗糖(sucrose)和葡萄糖(glucose),少量果糖(fructose)和木糖(xylose)。還含枸櫞酸(citric acid),蘋果酸(malic acid),草酸(oxalic acid)及較多鉀鹽。 【'''藥理'''】 1.止血作用 白茅根粉能顯著縮短兔血漿複鈣時間。若撒於兔或犬的股動脈出血處,並壓迫1~2分鐘,可起到止血作用。 2.利尿作用 白茅根煎劑灌胃對水負荷小鼠有明顯的利尿作用。白茅根水浸劑也有類似作用。 3.對免疫功能的影響 白茅根水煎劑灌胃可增強小鼠免疫功能,提高小鼠吞噬細胞的吞噬率、吞噬指數和輔助性T細胞數,並能促進IL-2的產生。白茅根提取物有抑制IgE抗體形成的作用。 4.鎮痛、抗炎作用 白茅根煎劑灌胃能抑制小鼠醋酸引起的扭體反應和醋酸誘導的毛細血管通透性增高,說明其有鎮痛和抗炎性滲出的作用。 5.其他作用 白茅根煎劑能抑制乙醇引起的小鼠自發活動的增加,但對正常小鼠的自發活動無影響。白茅根煎劑體外對福氏、宋內氏痢疾桿菌有明顯抑制作用。 6.毒性 白茅根水煎劑小鼠灌胃的LD50大於160g/kg,白茅根精製水溶液靜脈注射的LD50為21.42±1.09g/kg。 【'''炮製'''】 1.白茅根 取原藥材,除去雜質,洗淨,稍潤,切段,乾燥。生品長於涼血,清熱利尿。 2.茅根炭 取淨茅根段置鍋內,用中火加熱,炒至表面焦黑色,內部棕褐色,噴淋清水少許,滅盡火星,取出晾乾,涼透。炒炭後止血作用增強,偏於收斂止血。《醫宗金鑒》:“炒黑。” 動物實驗證明,茅根炒炭後止血作用增強,出血時間和凝血時間均比炒炭前縮短。 貯乾燥容器內,置陰涼乾燥處。 【'''藥性'''】 味甘,性寒。歸心、肺、胃、膀胱經。性緩入血,降而有升。 1.《本經》:“味甘,寒。” 2.《滇南本草》:“入胃、小腸二經。” 3.《本草正》:“味甘,涼。” 4.《本草匯》:“入手太陰、少陰、太陽,足太陰、陽明經。” 5.《要藥分劑》:“可升可降,陽也。” 【'''功效主治'''】 涼血止血,清熱生津,利尿通淋。主治血熱吐血,衄血,咯血,尿血,崩漏,紫癜,熱病煩渴,胃熱嘔逆,肺熱喘咳,小便淋瀝澀痛,水腫,黃疸。 1.《本經》:“主勞傷虛羸,補中益氣,除瘀血血閉寒熱,利小便。” 2.《別錄》:“下五淋,除客熱在腸胃,止渴,堅筋,(治)婦人崩中。久服利人。” 3.《日華子》:“主婦人月經不勻,通血脈淋瀝。” 4.《滇南本草》:“止吐血、衄血,治血淋。” 5.《綱目》:“止吐衄諸血,傷寒噦逆,肺熱喘急,水腫黃疸,解酒毒。” 6.《本草正》:“治癰疽癤毒及諸毒諸瘡。” 7.《本經逢原》:“治胃反上氣,五淋疼熱。” 8.《玉楸藥解》:“清金利水,斂血通經。” 9.《分類草藥性》:“治刀傷,清小腸火。” 10.《陝西中草藥》:“治牙齦出血,過敏性紫癜。”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0g(鮮品加倍);或鮮品搗汁。外用:適量,鮮品搗汁塗。 【'''使用注意'''】 脾胃虛寒、溲多不渴者禁服。 1.《品匯精要》:“妊娠不可服。” 2.《本草蒙筌》:“忌犯鐵器。” 3.《本草經疏》:“因寒發噦,中寒嘔吐,濕痰停飲發熱,並不得服。” 4.《本草徵要》:“吐衄有因於寒,有因於虛者,非所宜也。” 【'''應用配伍'''】 '''涼血止血''' 本品性寒,偏入血分,功能清熱涼血止血,為治血熱諸出血證之要藥。凡吐血、衄血、咯血、尿血及崩漏等證屬血熱妄行者,皆可應用。臨床可單用本品,或與小薊、梔子、側柏葉、牡丹皮等配伍,以增清熱涼血止血之效,如《十藥神書》十灰散。因本品又能利尿,若用治血淋、尿血者,則可兩擅其功,故臨床常與小薊、蒲黃、生地黃等同用,以收清熱通淋止血之效;同時,用本品與大青葉、紫草、茜草等配伍,亦可治療血熱瘀斑或紫癜。 '''清熱生津''' 本品味甘性寒,善清泄肺胃蘊熱,生津止渴,且寒不傷中,甘不膩膈,故常用於熱病煩渴、胃熱嘔逆、肺熱喘咳等證。凡熱病津傷口渴,輕者可單用鮮品煎湯代茶飲,重者可配鮮石斛、天花粉、蘆根等,以增強清熱生津止渴之功;若治消渴口幹,小便數者,可與石膏、蘆根、烏梅配伍,如《聖濟總錄》茅根湯。凡熱邪壅胃,上逆嘔噦者,可與蘆根、竹茹、枇杷葉等同用,以增降逆和胃之力。凡肺熱咳喘者,可與桑白皮、黃芩、貝母等相合,以清熱潤肺,如《聖惠方》如神湯;若痰中帶血者,則需加配藕節、側柏葉等涼血止血之品。 '''利尿通淋''' 本品甘寒清降,能清熱利尿通淋,導熱下行,且無傷陰之弊,故為治濕熱淋證、水腫之佳品。凡熱結膀胱,小便淋瀝澀痛者,可與石韋、冬葵子、滑石等配伍,如《聖濟總錄》茅根飲。凡濕熱傷腎,肢體浮腫,小便不利者,可與薏苡仁、玉米須、赤小豆等同用,以加強利水消腫之功。另外,本品善清利下行,導濕熱從小便而出,故又可治療濕熱黃疸,臨床每與茵陳、梔子、金錢草等相配,以增強清利濕熱退黃之效。 1.《本草經疏》:“同麥冬、生地、枸杞子,治勞傷內熱;同牛膝、生地黃、童便,治血熱經枯血閉;同竹茹、麥冬、石膏、人參,治傷寒胃熱嘔逆;同枇杷葉、竹茹、麥門冬,治火炎內熱,反胃上氣。” 2.《藥鏡》:“葛根同煮,而溫病熱噦自寧;蘆根並煎,而反胃上氣亦止。” 3.《靈驗本草》:“利尿加赤小豆,發汗加生薑。” 4.時逸人《中國藥物學》:“配蘆根、山梔等,清熱止渴;配地榆炭、小薊炭等,治吐血衄血;配櫻桃核、西河柳等,治斑疹未透;配茵陳、龍膽草等,治黃疸。” 【'''附方'''】 1.治吐血不止 白茅根一握。水煎服之。(《千金翼方》) 2.治傷肺唾血 茅根一味,搗篩為散。服方寸匕,日三。(《外臺》引《深師方》) 3.治傷寒心肺熱,因嗽吐血或唾血 茅根三兩,黃芩、竹茹、犀角屑各一兩,紫菀、桑白皮各二兩。上研粗末,每服半兩,水煎去渣,入生地黃汁一合,再煎一二沸,分二次溫服。(《聖惠方》茅根飲子) 4.治鼻血 白茅根一兩,側柏(炒成炭)二錢。水煎服。(《不知醫必要》茅根湯) 5.治胃火上沖,牙齦出血 鮮白茅根60g,生石膏60g,白糖30g。水煎,沖白糖服。(《河南中草藥手冊》) 6.治胃出血 白茅根、生荷葉各30g,側柏葉、藕節各9g,黑豆少許。水煎服。(《全國中草藥彙編》) 7.治小便出血 茅根一把,切。水煎去滓,溫溫頻服。(《聖惠方》) 8.治尿血,尿道中痛不可忍 白茅根三兩,滑石、木通、葵子各二兩,子芩、亂髮灰各一兩半,赤芍藥一兩。上研為散。每服四錢,水煎服。(《聖惠方》茅根飲子) 9.治氣虛血熱,小便出血 茅根一升,茯苓三兩,人參、幹地黃各二兩。水煎,分五六次飲之。(《外臺》茅根飲子) 10.治崩中 白茅根二十斤,小薊根十斤。搗絞取汁,煮取五升。服一升,日三四。(《醫心方》引《深師方》) 11.治過敏性紫斑 鮮白茅根125g,大青葉15g。加水750ml,煎至250ml。分3次,1日服完。(《陝西中草藥》) 12.治熱渴,頭痛,壯熱,及婦人血氣上沖悶不堪 茅根(切)二升,上搗取汁令盡。渴即服之。(《千金方》) 13.治喘 茅根一握(生用旋采),桑白皮等分。水煎,食後去滓溫服。(《聖惠方》如神湯) 14.治虛勞證,痰中帶血 鮮茅根四兩(切碎),鮮藕四兩(切片)。煮汁常常飲之。若大便滑者,茅根宜減半,再用生山藥細末兩許,調入藥汁中,煮作茶湯服之。(《衷中參西錄》二鮮飲) 15.治溫病有熱,飲水暴冷噦者 茅根、葛根各半升。上水煮,稍溫飲之,噦止則停。(《小品方》茅根湯) 16.治胃反,食即吐出,上氣 蘆根、茅根各二兩。細切,水煮,頓服之,得下良。(《千金方》) 17.治熱淋 白茅根四斤,以水一鬥五升,煮取五升。服一升,日三夜二。(同上) 18.治沙淋(腎、膀胱或輸尿管結石) 白茅根60g,金沙蕨葉、金錢草各30g。水煎,分多次服。(《廣西民間常用中草藥手冊》) 19.治腎炎浮腫 鮮茅根30g,西瓜皮20g,赤豆40g,玉蜀黍蕊10g。水600ml,煎至200ml,每日3次分服。(《現代實用中藥》) 20.治陰虛不能化陽,小便不利,或有濕熱壅滯,以致小便不利,積成水腫 白茅根一斤,掘取鮮者,去淨皮與節間小根,細切。將茅根用水四大碗,煮一沸,移其鍋置爐旁,候十數分鐘,視其茅根若不沉水底,再煮一沸,移其鍋置爐旁,須臾視其根皆沉水底,其湯即成。去渣,溫服多半杯,日服五六次,夜服兩三次,使藥力相繼,周十二時,小便自利。(《衷中參西錄》白茅根湯) 21.治妊娠大小便不通,結悶氣急,脹滿欲死 茅根(銼碎)、滑石、車前子(微炒)、大黃(微炒)各一兩半。上粗搗篩,每服四錢,水煎去滓,食前溫服。(《普濟方》茅根湯) 22.治卒大腹水病 白茅根一大把,小豆三升。水三升,煮取幹。去茅根食豆,水隨小便下。(《肘後方》) 23.治黃疸,穀疸,酒疸,女勞疸,黃汗 生茅根一把,細切。以豬肉一斤合作羹,盡啜食之。(同上) 24.治食黃,腹中結燥 茅根、大黃各一兩,炙甘草一分。研為散。每服五錢,水煎服。(《聖惠方》茅根散) 25.治外感風熱 白茅根60g,幹薄荷9g。水煎服。(《廣西民間常用中草藥手冊》) 26.治口腔炎 茅根、蘆根各45g,元參9g。水煎,分數次服。(《閩東本草》) 27.治麻疹 鮮茅根不拘量。水煎代茶服,疹未透者輕煎,疹已透者濃煎。若熱毒火盛,取鮮茅根30~60g,和等量荸薺皮,水煎代茶飲。(同上) 【'''臨床報導'''】 1.治療腎炎 ①白茅根(幹品)250g,加水500~1000ml,水煎至200~400ml,分早晚2次口服。共治療腎小球腎炎36例,一般在服藥1~4周間出現利尿作用,結果水腫全消28例,顯著消退6例,減輕2例。另外治療2周後,急性腎炎18例血壓升高者全部恢復正常,慢性腎炎9例中,2例恢復正常,7例改善。臨床觀察發現,本法對急性腎炎療效最佳,慢性則差,對肝硬化、心衰引起的水腫則無效[1]。②白茅根、金銀花、益母草各10~30g,竹葉5~10g。水煎服。每日1劑,2~3次分服。隨證加減。治療急性腎小球腎炎106例,結果臨床治癒78例,好轉21例,無效7例,總有效率為93.3%[2]。 2.治療血尿 白茅根100g。水煎,分早晚空腹服用,15天為1療程。臨床治療100例患者,結果:性腎小球性血尿50例,全部有效;非腎小球性血尿50例,4例無效[3]。 【'''文獻綜錄'''】 1.《綱目》:“白茅根甘,能除伏熱,利小便,故能止諸血、噦逆、喘急、消渴,治黃疸水腫,乃良物也。世人因微而忽之,惟事苦寒之劑,致傷沖和之氣,烏足知此哉?” 2.《本草經疏》:“勞傷虛羸必內熱,茅根甘能補脾,甘則雖寒而不犯胃。甘寒能除內熱,故主勞傷虛羸。益脾所以補中,除熱所以益氣,血熱則瘀,瘀則閉,閉則寒熱作矣。寒涼血,甘益血,熱去則血和,和則瘀消而閉通,通則寒熱自止也。小便不利,由於內熱也,熱解則便自利。淋者,血分虛熱所致也,涼血益血,則淋自愈,而胃腸之客熱自解,津液生而渴亦止矣。肝藏血而主筋,補血涼肝,則筋堅實矣。血熱則崩,涼血和血,則崩自愈矣。血熱則妄行,溢出上竅為吐、為咯,為鼻衄、齒衄。涼血和血,諸證悉除。益脾補中,利小便,故亦治水腫、黃疸,而兼理傷寒噦逆也。” 3.《本草徵要》:“茅根,甘寒能除內熱,性又入血消瘀。且下達州都,引熱下降,故吐血衄血急需之。” 4.《本經逢原》:“白茅根,《本經》主治勞傷虛羸者,以甘寒能滋虛熱,而無傷犯胃氣之虞也。言補中益氣,胃熱去而中氣複,是指客邪入傷中州,漸成虛羸而言,非勞傷本病所宜。” 5.《藥性通考》:“茅根,用之以治吐血證最神。凡心肝火旺,逼血上行則吐血,肺火盛則衄血。茅根甘和血,寒涼血,引火下降,故治之。” 6.《醫林纂要》:“白茅根,能除火於心肺之部,治虛火迫上之吐衄,亦利小便。然血熱不在上焦者,不能治。” 7.《本草求真》:“茅根,清熱瀉火,消瘀利水,專理血病,凡一切吐血、衄血、血瘀、血淋、血崩、血閉,並噦逆、喘急、黃疸、水腫等證,因熱因火而成者,服之熱除而血即理,火退而氣與水消矣。至雲能以補中益氣,雖出《本經》,然亦不過因其胃熱即除,而中氣自複,豈真補益之謂哉?” 8.《衷中參西錄》:“愚治傷寒溫病於大便通後,陽明之盛熱已消,恒俾濃煮鮮茅根湯,渴則飲之,其人病癒必速,且愈後即能飲食,更無反復之患。蓋寒溫愈後,其人不能飲食與屢次複病者,大抵因餘熱未盡,與胃中津液未複也。白茅根甘涼之性,既能清外感餘熱,又能滋胃中津液。至內有鬱熱,外轉覺涼者,其性又善宣通鬱熱使達於外也。”“白茅根必用鮮者,其效方著。春前秋後刨用之味甘,至生苗盛茂時,味即不甘,用之亦有效驗,遠勝幹者。”“茅根鮮者煮稠汁飲之,則其性微涼,其味甘而且淡。然必須如此煮法,服之方效。若久煎,其清涼之性及其宣通之力皆減,服之即無效矣。所煮之湯,曆一晝夜即變綠色,若無發酵之味,仍然可用。” 9.《本草正義》:“白茅根,寒涼而味甚甘,能清血分之熱而不傷於燥,又不粘膩,故涼血而不慮其積瘀,以主吐衄嘔血。泄火降逆,其效甚捷,故又主胃火噦逆嘔吐,肺熱氣逆喘滿。且甘寒多脂液,雖降逆而異於苦燥,則又止渴生津,而清滌肺胃腸間伏熱,能療消穀燥渴。又能直趨下焦,通淋閉而治溲血下血,並主婦女血熱妄行,崩中淋帶。又通利小水,泄熱結之水腫,導瘀熱之黃疸,皆甘寒通泄之實效。然其甘寒之力,清泄肺胃,尤有專長,凡齒痛齦腫,牙疳口舌諸瘡,及肺熱鬱窒之咽痛腐爛諸證,用以佐使,功效最著,而無流弊。《本經》稱其主勞傷虛羸,補中益氣,以寒能清熱,甘能益陰,邪熱不擾而津液敷布也。乃治之於勞熱發韌之初,非治之於虛勞既成之後。” 【'''參考文獻'''】 [1]梁毅.雲南醫藥雜誌,1965,7(1):18 [2]楊宏志.廣州醫學,1993,24(3):17 [3]田桂麗.中華腎臟病雜誌,1992,8(4):252 ==本草匯言== 《[[神農本草經]]》 味甘,寒。主治勞傷虛羸,補中益氣,除瘀血,血閉,寒熱,利小便。 《[[名醫別錄]]》 無毒。主下五淋,除客熱在腸胃,止渴,堅筋,婦人崩中。久服利人。 《[[藥性論]]》 茅針,臣。能破血,主消渴。根,治五淋,煎汁服之。 《[[日華子本草]]》 涼。主婦人月經不勻,通血脈,淋澀。 《[[開寶本草]]》 味甘,寒,無毒。下五淋,除客熱在腸胃,止渴,堅筋,婦人崩中。 《[[本草綱目]]》 白茅根甘,能除伏熱,利小便,故能止諸血噦逆、喘急消渴,治黃疸水腫乃良物也。世人因微而忽之,惟事苦寒之劑,致傷沖和之氣,烏足知此哉? 止吐衄諸血,傷寒噦逆,肺熱喘急,水腫黃疸,酒毒。 《[[本草經疏]]》 茅根正稟土之沖氣,而兼感乎春陽生生之氣以生,故共味甘氣寒而無毒。入手少陰、足太陰、陽明。勞傷虛羸必內熱,甘能補脾,甘則雖寒而不犯胃,甘寒能除內熱,故主勞傷虛羸。益脾所以補中,除熱所以益氣,甘能益血。血熱則瘀,瘀則閉,閉則寒熱作矣。寒涼血,甘益血,熱去則血和,和則瘀消而閉通,通則寒熱自止也。小便不利由於內熱也,熱解則便自利。淋者血分虛熱所致也,涼血益血則淋自愈,而腸胃之客熱自解,津液生而渴亦止矣。肝藏血而主筋,補血涼肝則筋堅矣。血熱則崩,涼血和血,崩自愈矣。血熱則妄行,溢出上竅為吐,為咯,為鼻衄,齒衄,涼血和血則諸證自除。益脾補中利小便,故亦治水腫、黃疸,而兼理傷寒噦逆也。 簡誤:因寒發噦,中寒嘔吐,濕痰停飲發熱,并不得服。 《[[本草蒙筌]]》 味甘,氣寒。無毒。下淋利小便,通閉逐瘀血。除客熱在腸胃,止吐衄因勞傷。解渴堅筋,補中益氣。 《[[本草乘雅]]》 茅之為物薄,而用可重也。體柔而性直,故先王用之以藉。易藉用白毛,無咎,像曰柔在下也。蓋兌金在上,巽柔在下,而柔麗乎中,慎斯朮也以往,其無所失矣。誠陽中之陰,入手太陰肺,中見陽明中治法,以行營衛陰陽者也。蓋太陰肺,其始從中焦,明麗於內,慎斯於中,布氣以往,斯無所失,是以補中,氣乃益,勞乃復,傷乃續,虛乃實,羸乃充。以及除瘀血閉,寒熱便利,咸成布往之功力休徵爾。別錄廣利便,及五淋,瘀血,及崩中,勞傷虛羸,及強筋堅骨,肥肌致腠。大明廣血閉,及月水不勻,血脈淋瀝。肘後拘嚼茅根,辟穀不死,亦廣補中益氣爾。龐安常主溫病伏熱在內,令胸滿嘔噦,屬大下協熱所致。芭根建立中內,葛根起亟陰氣,更廣仲景先生葛根湯法,從中布氣,從肌解散爾。肘後療虛後水腫,為命門火衰,腎虛水泛,赤小豆主腎水之心穀,藉茅根之明麗,釜底燃薪,吸呼肺氣,營衛乃將,水道乃行也。若黃疸、穀疸、勞疸、黃汗、石水,色變於色,標見於皮者,豬為水畜,君以茅根,亦廣肘後治水方法,但前方偏於向右,此更兼於從左。若千金解中酒毒,恐爛藏府者,飲茅根汁,以滌中焦,還須佐以葛花,想更神異。若卒中五尸,致損生陽之屬,為腹痛脹急不得息,上衝心胸,旁攻兩肋,牽引涌動尸鬼為害者,利以堅金,燒以茅火,追窮瞿尋逐,令生陽以死死陰,壯百骸以轉中氣,助中氣以起百骸,餌食膚受,罔不有功,藉用白茅,何咎之有,慎之至也。 《[[藥性解]]》 茅根,味甘,性寒,無毒,入胃、小腸二經。逐瘀血,通血閉,止吐衄,下五淋,利小便,理勞傷,補虛羸,除腸胃客熱,治婦人崩漏。 按:茅根利水,本入小腸,而胃則其傳受,故亦入之。 《[[景岳全書]]》 味甘涼,性純美,能補中益氣,此良藥也。善理血病,凡吐血衄血,瘀血血閉,及婦人經水不調,崩中漏下。且通五淋,除客熱,止煩渴,堅筋骨,療肺熱噦逆喘急,解酒毒及黃疸水腫,久服大是益人。若治癰疽癤毒,及諸毒諸瘡諸血,或用根搗敷,或用此煮汁調敷毒藥等,或以酒煮服,無不可也。茅有數種,處處有之,惟白者為勝。春生芽,布地如針,故曰茅針,可以生啖,甚益小兒,功用亦同。 《[[本草備要]]》 瀉火,補中,止血,止噦。 甘寒。入手少陰、心。足太陰、陽明。脾、胃。補中益氣,除伏熱,消瘀血,利小便,解酒毒。治吐衄諸血,心肝火旺,逼血上行,則吐血;肺火盛,則衄血。茅根甘和血,寒涼血,引火下降,故治之。扑損瘀血搗汁服,名茅花湯,亦冶鼻衄產淋。血閉寒熱,血瘀則閉,閉則寒熱作矣。淋瀝崩中,血熱則崩。傷寒噦逆,即呃逆。《[[說文]]》曰:噦氣牾也。東垣作乾嘔之甚者,未是。肺熱喘急,內熱煩渴,黃疸水腫。清火行水。時珍曰:良藥也。世人以微而忽之,惟事苦寒之劑,傷沖和之氣。烏足知此哉! 《[[本經逢原]]》 甘寒能降,除伏熱,利小便止渴,治傷寒呃逆喘噦,主吐衄便溺諸血,治黃疸水腫,胃反上氣,五淋疼熱,及痘瘡乾紫不起,但嘔逆吐衄。亦有因於寒者,即非所宜。《[[本經]]》主治勞傷虛羸者,以甘寒能滋虛熱,而無傷犯胃氣之虞也。言補中益氣,胃熱去而中氣復,是指客邪入傷中州,漸成虛羸而言,非勞傷本病所宜。昔人考本草功用,言白茅根與百脈根相類。今肅州不行歲貢,百脈根無從可得,而止渴去熱之用,白茅根裕如也。其茅花甘溫,色白輕虛,力能上升入肺,散熱止衄。屋上敗茅,研敷斑瘡濕爛,取其收濕之力也。 《[[本草崇原]]》 白茅色白味甘,上剛下柔,根多津汁,稟土金水相生之氣化。主治勞傷羸瘦者,煩勞內傷,則津液不榮於外,而身體羸瘦。茅根稟水精而多汁,故治勞傷羸瘦。補中益氣者,中土內虛,則氣不足。茅根稟土氣而味甘,故能補中益氣。除瘀血血閉者,肝氣內虛,則血不榮經,而為瘀血血閉之證。茅根稟金氣而色白,故除瘀血血閉。肺金之氣外達皮毛,則寒熱自愈。皮毛之氣下輸膀胱,則小便自利。 《[[本草求真]]》 ﹝批﹞清胃火,消瘀血,利水道。 茅根專入胃、肝。味甘性寒,清熱瀉火,消瘀利水。凡苦寒之藥,未有不傷氣敗胃。此藥味甘性純,專理血病,凡一切吐血衄血、血瘀血淋、血崩血閉,并噦逆喘急煩渴,黃疸水腫等症,因熱因火而成者,服之熱除而血即理,火退而氣與水即消矣。吐血由於心肝火旺,逼而上行,與衄血由於肺火所致,皆當用此水煎溫服。或為末,米泔水調服。且能解酒毒,恐爛五臟,用茅根汁飲一升。潰癰疽及癤毒諸瘡,或用根搗敷,或用此煮汁調敷毒等藥,或以酒煮亦無不可。此藥甘不泥膈,寒不傷中,為治虛羸客犯中州之劑。時珍曰:良藥也。世人以微而忽之,惟事苦寒之劑,傷中和之氣,烏足知此哉。至云能以補中益氣,雖出《[[本經]]》然亦不過因其胃熱既除而中氣自復,豈真補益之謂哉。經解之說,似未可信。 《[[得配本草]]》 甘,寒。入手少陰、太陰,兼入足太陰、陽明經。善理血病。治吐衄諸血,瘀血血閉,經水不調,淋瀝崩中。除伏熱煩渴,胃熱噦逆,肺熱喘急。消水腫黃疸,通五淋,解酒毒。 配葛根,治溫病熱噦。汁煮豬肉,治五種黃疸;根配枇杷葉,治冷啘。因熱盛飲水,暴作冷啘。 止血,治產淋,用花亦良。癰癤未潰者,用針,酒煎服,一針潰一孔,二針二孔。消瘀血,童便浸搗汁用。 《[[本經疏證]]》 茅之為物,拔其根而相牽引,故曰茹,相牽引之貌。今觀夫茅皆生壞壤,凡欹傾處有茅,則崩潰,以其互相牽引,能使土相屬也。低窪積水之地則不生,有茅處則不積水,以其體滑能瀉水也。然生於燥土而偏多津,榮於春夏而偏色白,花茸茸然白而有光,偏開於初夏,葉枯後猶挺然殷赤,雖至得火即燎,亦不萎,是其於至陽中得濃陰,於至陰中得堅陽。惟其於至陽中得濃陰,故凡勞傷虛羸證中,能為之補中益氣也;於至陰中得堅陽,故凡瘀血血閉證中,能為之除寒熱也。夫勞傷虛羸之須補中益氣者,定係火爍夫土,而土不黏;瘀血血閉之能為寒熱者,必是陽翳夫陰而陰不服,土不黏即崩析之初階,陰不服即戰陽之著象,得生於剛土,十百比連,互相牽引,而多津之物,使陰行於中,陽散於外,斯土遂受益而成發育之功,陰得和陽而解斯爭之擾。名曰補虛,非補虛也,濟陰氣於陽中,則陽自不偏剛而不能化氣耳;名曰通血,非通血也,和陽氣於陰分,則陰自不蓄怒,而與陽相爭耳。不然,別錄是為本經點睛者也,其應勞傷虛羸補中益氣,則曰除客熱,在腸胃止渴堅筋,其應瘀血血閉寒熱,則曰婦人崩中耶,利小便者,即其不受積水之能事,其苗下水者,即利小便尤有力耳。 白茅初春而芽,屆夏而花,用其根,採以六月,豈非以其始於木,暢於火,成於土乎?故味為甘,甘者專乎土也,然當火土司令時,偏不稟其燥熱,而獨全其甘寒,是能於至陽中稟清和之陰,即以清和之陰,轉達其至陽之化者也。觀本經所主,非以其裕陰和陽乎?固非謂其以通利為能,然亦不以止畜為功,蓋其能行能止者,皆陽從外而依陰,陰從中而起陽,流行抆,得應處然之節耳。即謂其甘寒能和血,血和而通塞不爽其度者,猶淺之乎視先聖之言也。其扼要只在熱散而陰和,陰和而陽愈宣。蓋在天之陽無陰則無以化,猶在地之陰無陽則亦無以化也。 《[[本草分經]]》 甘,寒。入心、脾、胃。涼血消瘀,除熱行水,引火下降。 《[[醫學衷中參西錄]]》 味甘,性涼,中空有節,最善透發臟腑鬱熱,托痘疹之毒外出;又善利小便淋澀作疼、因熱小便短少、腹脹身腫;又能入肺清熱以寧嗽定喘;為其味甘,且鮮者嚼之多液,故能入胃滋陰以生津止渴,并治肺胃有熱、咳血、吐血、衄血、小便下血,然必用鮮者其效方著。春前秋後剖用之味甘,至生苗盛茂時,味即不甘,用之亦用效驗,遠勝乾者。 茅針:即茅芽,初發猶未出土,形如巨針者,其性與茅根同,而稍有破血之力。凡瘡潰膿未破者,將茅針煮服其瘡即破,同一針破一孔,兩針破兩孔。 【現代藥理研究】 白茅根具有止血作用,可縮短出血及凝血時間。 白茅根水浸液有降低血管通透性作用。 白茅根有利尿作用。 白茅根煎劑在試管內對福氏、宋內氏痢疾桿菌有抑制作用。 白茅根水醇縮合提取物使小鼠心肌86Rb的攝取量增加。
返回至
白茅根
。
导航菜单
个人工具
登录
名字空间
页面
讨论
变种
视图
阅读
查看源代码
查看历史
更多
搜索
导航
首页
中医古籍大全
* 醫經類
* 診法類
* 本草類
* 方書類
* 傷寒金匱類
* 溫病類
* 綜合醫書類
* 臨床各科類
* 醫案類
* 古籍影印本
中醫古籍大全拼音索引
帮助
工具
链入页面
相关更改
特殊页面
页面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