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白頭翁”的源代码
←
白頭翁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因为以下原因,您没有权限编辑本页:
您所请求的操作仅限于该用户组的用户使用:
用户
您可以查看与复制此页面的源代码。
白頭翁為毛茛科植物白頭翁的根。主產於華北及內蒙古。原植物生於平原或山坡草地。喜涼爽乾燥氣候,耐寒、耐旱、不耐高溫,以土層深厚、排水良好的砂質壤土最宜生長。味苦,性寒。歸大腸經。功效清熱解毒、涼血。臨床用名白頭翁。 ==實用中藥辭典== 【'''異名'''】 野丈人、胡王使者(《本經》),白頭公(《本草經集注》)。 【'''釋名'''】 本品根部密生白色長絨毛,狀似白髮老翁,故名。或雲其花果密被長柔毛,如白髮老翁,亦通。《綱目》引陶弘景曰:“近根處有白茸狀,狀似白頭老翁,故以為名。”《新修本草》雲:“實大者如雞子,白毛寸餘,皆披下,似纛頭,正似白頭老翁,故名焉。” 【'''基原'''】 為毛茛科植物白頭翁、細葉白頭翁及蒙古白頭翁等的根。 【'''植物'''】 1.白頭翁 Pulsatilla chinensis (Bunge.) Regel [Anemone chinensis Bge.] 又名奈何草(《吳普本草》),粉乳草、粉草、白頭草(《履巉岩本草》)。分佈於東北、華北及河南、陝西、甘肅、山東、江蘇、安徽、湖北、四川。 2.細葉白頭翁 Pulsatilla turczaninovii Kryl. et Serg. 又名細裂白頭翁(《全國中草藥彙編》)。分佈於東北及內蒙古、河北、寧夏。 3.蒙古白頭翁 Pulsatilla ambigua Turcz ex Pritz. 又名北白頭翁(《東北草本植物志》),高山白頭翁(《新疆中草藥》)。分佈於黑龍江、內蒙古、甘肅、青海和新疆。 此外,同科植物的根作白頭翁正品入藥的尚有:①興安白頭翁 Pnlsatilla dahurica (Fisch ex DC.) Apreng. 分佈於東北和內蒙古;②朝鮮白頭翁 P. cernua (Thunb.) Bercht. et Oqiz. 分佈於東北;③鐘萼白頭翁 P. campanella Fisch. ex Regel. 又名阿爾泰白頭翁(《全國中草藥彙編》),分佈於新疆。 【'''採集'''】 種植品在第3~4年的春、秋季采根,一般以早春3~5月采挖的品質較好。挖出根後,剪去地上部分,保留根頭部白色茸毛,洗去泥土,曬乾。 【'''化學成分'''】 白頭翁根含:白頭翁皂苷(pulchinenoside)A、A3、B、B4、C、D,白頭翁素(anemonin),原白頭翁素(protoanemonin);3-O-α-L-吡喃鼠李糖-(1→2)-α-L-吡喃阿拉伯糖-3β,23-二羥基-Δ20(29)-羽扇豆烯-28-酸[3-O-α-L-rhamnopyranosyl-(1→2)-α-L-arabinopyranosyl-3β,23-dihydroxylup-Δ20(29)-en-28-oic acid];白樺脂酸-3-O-α-L-阿拉伯吡喃糖苷(betulinic acid 3-O-α-L-arabinopyranoside),白樺脂酸(betulinic acid),3-氧代白樺脂酸(3-oxobetulinic acid),胡蘿蔔苷(daucosterol)。 【'''藥理'''】 1.抗菌作用 白頭翁鮮汁、煎劑、乙醇提取物等體外均有明顯的抗菌作用,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綠膿桿菌、痢疾桿菌、枯草桿菌、傷寒桿菌、沙門氏菌等均有明顯抑制作用。白頭翁抗菌有效成分為原白頭翁素及白頭翁素。 2.抗阿米巴原蟲及其他病原體作用 白頭翁煎劑、白頭翁皂苷體外能抑制阿米巴原蟲的繁殖、生長。灌胃給藥也能明顯抑制大鼠體內阿米巴原蟲的生長。白頭翁乙醇浸膏或水提液有殺滅陰道滴蟲的作用。白頭翁對皮膚真菌、酵母菌、錐蟲、白色念珠菌等均有抑制作用;對小鼠流感病毒也有輕度抑制作用,其水浸液可延長感染流感病毒PR8株小鼠的存活時間,減輕肺部炎症。 3.其他作用 白頭翁乙醇提取物有鎮靜、鎮痛作用。 【'''炮製'''】 1.白頭翁 取原藥材,除去雜質,洗淨,潤透,切厚片,乾燥。《聖惠方》:“去蘆頭。” 2.白頭翁炭 取白頭翁片置鍋內,用武火炒至外呈黑色,內呈黑褐色,噴灑涼水適量,滅盡火星,取出放涼。《聖惠方》:“銼,微炒。” 貯乾燥容器內,置通風乾燥處。 【'''藥性'''】 味苦,性寒。歸胃、大腸經。 1.《本經》:“味苦,溫,無毒。” 2.《藥性論》:“味甘、苦,有小毒。” 3.《湯液本草》:“氣寒,味辛、苦。” 4.《本草經疏》:“入手、足陽明經血分。” 5.《長沙藥解》:“入足少陽膽,足厥陰肝經。” 【'''功效主治'''】 清熱解毒,涼血止痢,燥濕殺蟲。主治熱毒痢疾,鼻衄,血痔,帶下,陰癢,癰瘡,瘰鬁。 1.《本經》:“主溫瘧狂易寒熱,癥瘕積聚,癭氣,逐血止痛,療金瘡。” 2.《藥性論》:“止腹痛及赤毒痢,治齒痛,主項下瘤鬁。”“主百骨節痛。” 3.《日華子》:“治一切風氣及暖腰膝,明目,消贅。” 4.《紺珠經》:“其用有四:傅男子陰疝偏腫,治小兒頭禿膻腥,鼻衄血無此不效,痢赤毒有此獲功。” 5.《傷寒蘊要》:“熱毒下痢紫血鮮血者宜之。” 6.《本草匯言》:“涼血,消瘀,解濕毒。” 7.《本草備要》:“治禿瘡、瘰鬁、疝瘕、血痔、偏墜。” 8.《綱目拾遺》:“去腸垢,消積滯。” 9.《本草匯纂》:“瀉腸胃熱毒。” 10.《現代實用中藥》:“為消炎性收斂止瀉藥。療咽腫,塗外痔腫痛。”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15g(大量30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煎水洗或搗敷。 【'''使用注意'''】 虛寒瀉痢者慎服。 1.《本草經疏》:“滯下胃虛不思食,及下利完穀不化,泄瀉由於虛寒寒濕而不由於濕毒者忌之。” 2.《本經逢原》:“胃虛大便完穀不化,痢久下稀淡血水者勿服,以其苦寒降泄也。” 3.《本草從新》:“血分無熱者忌。” 4.《本草用法研究》:“痿黃病忌用,又虛弱性胃腸炎,白痢而不見血者,體溫較低者,脈緩者,均禁用。” 【'''應用配伍'''】 '''清熱解毒,涼血止痢''' 本品味苦性寒,既能清熱解毒涼血,又能燥濕,故為治痢要藥。凡熱毒痢疾,濕熱瀉痢,發熱腹痛,下痢膿血,裏急後重者,可與黃連、黃柏、秦皮同用,如《傷寒論》白頭翁湯;若產後血虛下痢,或痢久陰傷者,可與阿膠、甘草等配伍,如《金匱》白頭翁加甘草阿膠湯;若冷勞泄痢,可配艾葉,如《聖濟總錄》白頭翁丸;對於重症細菌性痢疾和慢性阿米巴痢疾,可在內服的同時,用本品煎湯保留灌腸。本品涼血解毒之功,亦可用於血熱鼻衄,痔瘡出血。前者可配黃芩、白茅根,後者可伍地榆、槐花炭等。若治癰癤,可單用煎服或浸酒飲。《本草匯言》治療瘰鬁,則與當歸、牡丹皮、夏枯草等配伍。 '''燥濕殺蟲''' 本品味苦性寒,又能清熱燥濕,止帶殺蟲。凡濕熱下注之帶下腥臭黃濁者,多與苦參、薏苡仁、樗根白皮等配伍,以加強清熱燥濕止帶之效;若治滴蟲性陰道炎,可配苦參、蛇床子等煎水外洗。 1.《日華子》:“得酒良。” 2.《得宜本草》:“得秦皮、黃連、黃柏,治厥陰熱利。” 3.《得配本草》:“配川連、木香,治下痢咽痛;配陳皮、川連、川柏,治挾熱痢。” 【'''附方'''】 1.治熱利下重 白頭翁二兩,黃柏三兩,黃連三兩,秦皮三兩。上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不愈,更服一升。(《傷寒論》白頭翁湯) 2.治小兒熱毒下痢如魚腦 白頭翁半兩,黃連二兩半(微炒),酸石榴皮一兩(微炙)。上為粗散。每服一錢,水煎去滓,不拘時候服。(《聖惠方》白頭翁散) 3.治休息痢,日夜不止,腹內冷痛 白頭翁一兩,黃丹二兩(並白頭翁入瓶內燒令通赤),幹薑一兩(炮裂),莨菪子半升(以水淘去浮者,煮令芽出,曝幹,炒令黃黑色),白礬二兩(燒令汁盡)。上為末,以醋煮麵糊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食前以粥飲下十丸。(《聖濟總錄》白頭翁丸) 4.治冷勞泄痢,產後帶下 白頭翁半兩,艾葉(微炒)二兩。為末,以醋一升,入藥一半先熬成煎,複入餘藥為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空腹米飲送下。(《聖濟總錄》) 5.治溫瘧發作,昏迷如死 白頭翁一兩,柴胡、半夏、黃芩、檳榔各二錢,甘草七分。水煎服。(《本草匯言》) 6.治外痔 白頭翁草,以根搗細貼之,逐血止痛。(《衛生易簡方》) 7.治男子疝氣,或偏墜 白頭翁、荔枝核各二兩。俱酒浸,炒為末,每早服三錢,白湯調下。(《本草匯言》) 8.治陰㿗 白頭翁根生者,不限多少,搗之。隨偏腫處以敷之一宿,當作瘡,二十日愈。(《外臺》) 9.治不問男婦,遍身疙瘩成塊如核,不紅不痛,皆痰流注而成結核 白頭翁根一斤,分成四服。每服四兩,用酒煎,一日二服,二日服盡而已。(《壽世保元》醉翁仙方) 10.治小兒禿 白頭翁根搗敷一宿,或作瘡,二十日愈。(《肘後方》) 11.治諸風毒攻四肢百節 白頭翁草一握(爛研)。以醇酒投之,頓服。(《聖濟總錄》白頭翁酒) 12.治淋巴腺結核 白頭翁156g,白酒500g。將白頭翁根洗淨,剪成寸段,放入盛白酒壇內,密封,隔水入鍋煮數沸,去藥渣,藥酒裝瓶收貯。每服一二鐘,一日兩次,曆一二月。(《中醫皮膚病學簡編》白頭翁酒) 13.治氣喘 白頭翁二錢。水煎服。(《文堂集驗方》) 【'''臨床報導'''】 1.治療急性菌痢 白頭翁鮮品180~300g(幹品減半),水煎分3~4次服。治療67例,平均2天痊癒,認為療效比氯黴素為優[1]。 2.治療消化性潰瘍 將白頭翁、生黃芪、蜂蜜按6:3:8的比例製成“胃痛靈”糖漿。先將白頭翁、生黃芪用清水漂洗,並浸泡一晝夜,然後用文火濃煎2次去滓,取上清液,另將蜂蜜煮沸去浮沫,加入藥液中濃縮成糖漿。每服20ml,日服3次,飯前用熱開水沖服。共治療147例,其中胃潰瘍56例,結果痊癒18例,好轉31例,無效7例;十二指腸球部潰瘍78例,痊癒31例,好轉44例,無效3例;複合性潰瘍13例,痊癒2例,好轉9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91.8%。中醫分型觀察,本品對胃陰不足型療效最佳,虛寒型、氣虛型次之,對肝鬱型療效較差,對血瘀型、痰濁型無效[2]。 【'''文獻綜錄'''】 1.李東垣:“張仲景治熱痢下重,用白頭翁湯主之,蓋腎欲堅,急食苦以堅之。痢則下焦虛,故以純苦之劑堅之。男子陰疝偏墜,小兒頭禿,膻腥鼻衄,無此不效,毒痢有此獲功。”(引自《綱目》) 2.《本草經疏》:“白頭翁,暑伏足陽明經則發溫瘧;伏手陽明經則病毒痢,滯下純血;狂易鼻衄者,血熱也;寒熱者,血瘀也;癥瘕積聚,癭氣,靡不由血凝而成。積滯停留則腹痛,金瘡血涼則痛自止。苦能下泄,辛能解散,寒能除熱涼血,具諸功能,故悉主之,殆散熱涼血行瘀之要藥歟!” 3.《本經逢原》:“白頭翁,《本經》言苦溫者,傳寫之誤也,其治溫瘧狂易寒熱等症,皆少陽、陽明熱邪固結之病,結散則積血去而腹痛止矣。《別錄》止鼻衄,弘景止毒痢,亦熱毒入傷血分之候。” 4.《本草求真》:“白頭翁,何以用此以治溫瘧寒熱,齒痛,骨痛,鼻衄,禿瘡,疝瘕等症?亦因邪結陽明,服此熱解毒清,則腎不燥擾而骨固,胃不受邪而齒安,毒不上侵而止衄,熱不內結而疝與瘕皆卻,總皆清熱解毒之功也。” 5.《本草正義》:“白頭翁之氣味,《本經》以為苦溫,吳綬改作苦辛寒,石頑改作微寒。詳《本經》主溫瘧狂易等證,仲景以治熱痢下重,決非溫性,改者是也。溫瘧狂易,皆屬熱病,惟苦能泄降,寒能勝熱,是以主之。寒熱癥瘕,積聚癭氣,有由於血熱瘀滯者,苦辛泄散,而入血分,則癥瘕積聚癭氣可消,故並能逐血止痛,療金瘡也。鼻衄,又血熱上湧之證,苦能泄降,而寒以勝熱,證治皆合。《本經》之溫字,必傳寫之誤矣。” 6.《國藥詮證》:“諸家以其能治熱痢而謂其苦寒,餘據《本經》苦溫之說,用治寒痢,亦頗有效。可知白頭翁之治痢,其效在燥而不在溫或寒。凡利由腸,必挾濕而失其收縮之力,故不問寒熱,凡濕重皆當用燥濕收縮之藥。白頭翁以燥腸濕見長,故為治痢之要藥,寒者可與溫藥同用,熱者可與清藥同用。凡溫性藥之可以兩用者不乏其例,明乎此則可以免寒溫之惑矣。” 【'''參考文獻'''】 [1]肖縣人民醫院中醫科.安徽醫學,1977,(2):63 [2]尤仲偉.江蘇中醫雜誌,1982,(3):18 ==本草匯言== 《[[神農本草經]]》 味苦,溫,無毒。主治溫瘧,狂易寒熱,癥瘕積聚,癭氣,逐血,止痛,治金創。 《[[名醫別錄]]》 有毒。主治鼻衄。 《[[藥性論]]》 使,味甘,苦,有小毒。止腹痛,及赤毒痢,治齒痛,主項下瘤癧。 《[[日華子本草]]》 得酒良。治一切風氣,及暖腰膝,明目消贅。 《[[本草圖經]]》 俗醫合補下藥,甚驗,亦沖人。 《[[本草衍義]]》 性溫,止腹痛,暖腰膝。 《[[藥性賦]]》 味苦,性溫,無毒。可升可降,陰中陽也。其用有四:傅男子陰疝偏腫,治小兒頭禿膻腥;鼻衄血非此不效,痢赤毒有此獲功。 《[[湯液本草]]》 氣寒,味辛苦,無毒。有毒。 《[[本草]]》云:主溫瘧狂易音羊寒熱,癥瘕,積聚癭氣,逐血止痛,療金瘡鼻衄。 《[[心]]》云:下焦腎虛,純苦以堅之。一名野丈人,一名胡王使者。 《[[本草經疏]]》 白頭翁,《[[本經]]》味苦溫無毒。吳綬益以辛寒。詳其所主,似為得之。東垣謂其氣厚味薄。既能入血主血,應云氣味俱厚。可升可降,陰中陽也。入手足陽明經血分。暑伏足陽明經,則發溫瘧;伏手陽明經,則病毒痢、摻純血。狂陽,鼻衄者,血熱也。寒熱也,血瘀血。癥瘕積聚,癭氣,靡不由血凝而成。積滯停留則腹痛。金瘡,血涼則痛自止。苦能下泄,辛能解散,寒能除熱涼血,具諸功能故悉主之。殆散熱涼血行瘀之要藥歟。前人所謂腎欲堅,急食苦以堅之。痢則下焦虛,故以純苦之劑堅之。男子陰疝偏墜,小兒頭禿腥膻,鼻衄,無此不效。毒痢有引獲功,熱毒下痢紫血鮮血者,宜之。簡誤:白頭翁苦寒,摻胃虛不思食,及下利完穀不化,泄瀉由於虛寒寒濕,而不由於濕毒者,忌之。 《[[本草蒙筌]]》 味苦,氣溫。可升可降,陰中陽也。無毒。一云味甘、苦。有小毒。近根底處,白茸寸餘,狀類老翁,名由此得。主溫瘧陽狂寒熱,治癥瘕積聚腹疼。逐血愈金瘡,驅風暖腰膝。消瘰癧,散癭瘤。小兒頭禿膻腥及鼻血衄神效,男子陰疝偏腫并百節骨痛殊功。牙齒痛亦除,赤毒痢必用。 《[[本草乘雅]]》 命名白頭翁,形色之相肖。亦白秉金用,頭為陽首。翁者,歷年久,事盡知,故有風自靜,無風自搖。驗體之能立,用之能行,是以首出庶物,不為八風所奪也。宜哉蕩中藏之垢穢,故頸之癭瘤,溫瘧之揚狂,積聚之傳會,寒熱之症瘕,金瘡之屠毒,百體治平,腹心患滅。 《[[藥性解]]》 白頭翁,味苦,性溫,有小毒。入心、腎二經。主溫瘧發狂、癥瘕積聚、癭瘤瘰癧、金瘡鼻衄、齒痛腹痛骨痛、赤毒下痢、男子陰疝偏腫、小兒頭禿膻腥。 按:白頭翁味苦,本入心經,經曰腎欲堅,急食苦以堅之,故又入腎。溫瘧等證,無非水衰火旺,故治之。 《[[本草備要]]》 瀉熱涼血。 苦堅腎,寒涼血。入陽明血分。胃、大腸。治熱毒血痢,仲景治熱痢,有白頭翁湯,合黃連、黃柏、秦皮。東垣曰:腎欲堅,急食苦以堅之。痢則下焦虛,故以純苦之劑堅之。溫瘧寒熱,齒痛骨痛,腎主齒骨,齦屬陽明。鼻衄禿瘡,瘰癧疝瘕,血痔偏墜。搗敷患處。明目消疣。有風反靜,無風則搖,近根處有白茸。 《[[本經逢原]]》 白頭翁味苦微寒,入手足陽明血分。《[[本經]]》言苦溫者,傳寫之誤也。其治溫瘧狂易寒熱等症,皆少陽、陽明熱邪固結之病,結散則積血去而腹痛止矣。《[[別錄]]》止鼻衄,弘景止毒痢,亦是熱毒入傷血分之候。仲景治熱痢下重,有白頭翁湯。蓋腎欲堅,急食苦以堅之。痢則下焦虛,故以純苦之劑堅之。男子陰疝偏墜,小兒頭禿鼻衄,及熱毒下痢紫血鮮血,用此并效。但胃虛大便完穀不化,痢久不稀淡血水者勿服,以其苦寒降泄也。 《[[本草崇原]]》 白頭翁,無風而搖者,稟東方甲乙之氣,風動之象也。有風則靜者,得西方庚辛之氣,金能制風也。主治溫瘧者,溫瘧之邪,藏於腎臟,稟木氣則能透發母邪也。狂易寒熱,溫瘧病也。治癥瘕積聚,癭氣,逐血者,稟金氣則能破積聚而行瘀也。止腹痛,乃腹中之痛,有由於積帶者,積滯去,故痛止也。療金瘡,是和血行瘀之效。 《[[本草求真]]》 ﹝批﹞瀉腸胃熱毒。 白頭翁專入腸胃。味苦性寒。何書用此以治痢便膿血,經云:腎欲堅,急食苦以堅之。痢則下焦虛損,故以純苦之劑以堅,如仲景之治挾熱下痢之用白頭翁湯之屬是也。湯用白頭翁、黃連、黃柏、秦皮。若使熱結不除,則腎愈虛愈解而痢莫愈。又書何以用此以治溫瘧寒熱,齒痛骨痛,鼻衄禿瘡,疝瘕等症,亦因邪結陽膽,服此熱解毒清,則腎不燥擾而骨固;齒屬腎。胃不受邪而齒安;齦屬陽明。毒不上浸而衄止;熱不內結而疝與瘕皆卻;疝,用此搗敷。風無熱熾,而小兒頭禿得除矣。總皆清熱解毒之力也。 《[[得配本草]]》 苦,寒。入手足陽明經血分。治熱毒血痢,療吐血衄血,祛溫瘧陽狂,消癭瘤瘰癧,塗疔瘡疽癰,圍毒氣散漫。 配川連、木香,治下痢咽痛;配陳皮、川連、川柏,治挾熱痢。 白頭翁臨風偏靜,又能驅風。 《[[本經疏證]]》 溫瘧為病,緣素問論證與金匱要略不同,其旨遂歧,而以為罕有之候,殊不知素問與金匱要略本無所異,素問是述其所以然,金匱要略遂補其所常見,正可謂若合符節者矣。瘧論曰:溫瘧者得之冬中於風,藏於骨髓之中,至春則陽氣大發,邪氣不能自出,因遇大暑,腦髓爍,肌肉消,腠理發泄,或有所用力,邪氣與汗皆出故熱,熱已則氣反入而寒;金匱要略曰:溫瘧者其脈如平,身無寒但熱,骨節疼煩,時嘔,白虎加桂枝湯主之。夫冬中於風,必隨陽氣之伏而入也。陽氣發矣,何以尚不能自出?蓋惟應時而動,故曰陽氣,惟不肯應時而動,故曰邪氣。曰腦髓爍,肌肉消,腠理發泄,明明所依者漸不足恃,方浩然有去志,然尚不去也。遇大汗出乃始出焉,始終只與陰糾連,故汗出熱作,汗收熱止,其所謂寒者,必不如寒瘧之寒慄鼓頷,故曰身無寒但熱,而邪依於陰既久,遂相浹洽,故脈如平,若使脈不平,原為汗出輒復熱脈躁疾之陰陽交,非溫瘧矣。骨節疼煩,正以見邪之藏於骨髓,嘔正與汗同,亦陽隨陰出也。故主以白虎加桂枝湯,白虎湯固治汗後身大熱者也。如此猶不可明溫瘧者病以時發,汗出而熱,乃作夏間常有之病也。然則不與癉瘧無別乎?夫癉瘧熱止則無寒,今必稍有寒也。癉瘧者無端而熱作,此必汗而始熱,此其所以別矣。白頭翁根色紫,紫為赤黑相兼,正與熱依於骨髓合,而近根處有白毛,毛為肺所主,白又其色,是使水中之火達於金,從皮毛而解也。故曰主溫瘧狂易寒熱。苦本主降,性溫則主發故也。他如熱依於血為癥瘕,依於飲為積聚,依於痰為癭氣,依於腸胃中脂液而腹痛者並能主之。曰逐血者,承癥瘕而言也。不曰逐飲痰脂液者,色紫之物,原能入血,不能入飲痰脂液,且附飲痰脂液之熱既去,則病自可除,不必更逐也。他如因血出而熱隨出者,為金瘡,為鼻衄;因津液下溜而熱隨出者,為毒利,亦並能主之,故仲景於厥陰熱利產後下皆用之,正其旨耳。 《[[本草新編]]》 白頭翁,味苦,氣溫,可升可降,陰中陽也,無毒。一云味甘、苦,有小毒者,非。主溫瘧、陽狂、寒熱,治癥瘕積聚,逐血,愈金瘡,祛風暖腰,療血疝腫,并療百節骨疼痛。赤毒之痢,所必用也。 或問白頭翁,人多錯認是鳥名,誰知是《[[本草]]》之藥耶。《[[本草]]》言其功效頗多,皆不足深信。惟傷寒中之下利,乃熱毒也,芩、蓮、梔子不足以解毒毒,必用白頭翁,以化大腸這熱,而又不損脾氣之陰,逐瘀積而留津液,實有奇功也。若胃虛寒,不思食,及下利完穀不化,不由於濕毒者,俱宜忌之也。 《[[本草分經]]》 苦,寒。入胃、大腸血分,堅腎涼血瀉熱。 【現代藥理研究】 白頭翁有抗寄生蟲作用。體外實驗證明,白頭翁煎劑在1:40濃度時,能完全抑制阿米巴原蟲的生長,白頭翁皂甙在1:200濃度時也能完全抑制原蟲的生長。白頭翁對陰道滴蟲也有明顯的殺滅作用。 白頭翁有抗菌、抗病毒作用。白頭翁對多種球菌、桿菌均有抑制作用;水浸液對小鼠流感病毒PR8株的感染有顯著抑制作用。 白頭翁皂甙A3有抗癌作用。 白頭翁皂甙有較強的殺精子作用;白頭翁乙醇提取物有鎮靜、鎮痛及抗痙攣作用。
返回至
白頭翁
。
导航菜单
个人工具
登录
名字空间
页面
讨论
变种
视图
阅读
查看源代码
查看历史
更多
搜索
导航
首页
中医古籍大全
* 醫經類
* 診法類
* 本草類
* 方書類
* 傷寒金匱類
* 溫病類
* 綜合醫書類
* 臨床各科類
* 醫案類
* 古籍影印本
中醫古籍大全拼音索引
帮助
工具
链入页面
相关更改
特殊页面
页面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