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百藥煎”的源代码
←
百藥煎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因为以下原因,您没有权限编辑本页:
您所请求的操作仅限于该用户组的用户使用:
用户
您可以查看与复制此页面的源代码。
==實用中藥辭典== 【'''釋名'''】 本品為五倍子以桔梗、茶葉等煎制加工而成,研製者初不外傳,故隱其名曰百藥煎。《綱目》雲:“百藥煎,隱名也。” 【'''基原'''】 為五倍子同茶葉等經發酵製成的塊狀物。 【'''制法'''】 將五倍子搗碎,研末過篩,每500g加入茶葉末30g,酵糟120g,同置容器中拌勻搗爛,攤平,切成約3cm3的小塊,待發酵至表面長出白霜時取出,曬乾,貯藏於乾燥處。 【'''藥性'''】 味酸、澀、微甘,性平。歸肺、胃經。體輕質潤,浮而斂澀。 1.《綱目》:“酸、鹹、微甘,無毒。” 2.《本草正》:“味酸、澀、微甘。” 3.《本經逢原》:“性浮,味帶餘甘。” 4.《本草求真》:“專入肺、胃。” 【'''功效主治'''】 清肺化痰,生津潤燥,止血止瀉。治久咳痰多,暑熱口渴,咽痛口瘡,牙疳,癰腫瘡瘍,便血,久痢,脫肛。 1.《本草蒙筌》:“治肺脹喘咳不休。” 2.《醫學入門·本草》:“潤肺治嗽,化痰,止渴。療腸風下血。為末摻諸瘡,幹水斂口。” 3.《綱目》:“清肺化痰,定嗽解熱,生津止渴,收濕消酒。止下血,久痢,脫肛,牙齒宣䘌,面鼻疳蝕,口舌糜爛,風濕諸瘡。”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9g,布包;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研末撤、調敷或煎湯含漱。 【'''使用注意'''】 外感咳嗽、濕熱瀉痢及積滯未清者慎服。 【'''應用配伍'''】 '''清肺化痰,生津潤燥''' 本品有清肺化痰之功,常用於肺熱痰嗽之症,臨床多與黃芩、橘紅、甘草配伍,如《瀕湖醫案》定嗽化痰方。若勞熱久嗽,則與訶子、荊芥穗同用,以斂肺止咳,如《丹溪心法》定嗽劫藥。凡暑熱口渴者,可與烏梅、臘茶相伍,以消暑生津止渴,如《事林廣記》水瓢丸。凡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牙疳潰瘍者,可與硼砂、甘草相配,以清熱化痰解毒,如《醫學心悟》百藥煎散。 '''止血止瀉''' 本品酸澀收斂,能止血止瀉,常用於便血、久痢。凡腸風便血者,可與烏梅、白芷合用,如《濟生方》香梅丸。或與荊芥炭配用,以疏風止血。凡下痢脫肛者,則可與木瓜、白梅同用,以收澀止痢,如《聖濟總錄》治下痢脫肛方。 《得配本草》:“得槐花,治酒毒血痢;佐荊炭,治大便下血;合生白礬末,油調搽小兒煉眉癬瘡。” 【'''附方'''】 1.治勞嗽 訶子、百藥煎、荊芥穗。上等分為末,薑汁入蜜和丸,芡子大。時時噙之,斂肺劫痰。(《丹溪心法》定嗽劫藥) 2.定嗽化痰 百藥煎、片黃芩、橘紅、甘草各等分。共為細末,蒸餅丸,綠豆大。時時幹咽數丸。(《瀕湖醫案》) 3.治暑渴,消暑止渴 百藥煎、臘茶等分。為末,烏梅肉搗和丸,芡子大。每含一丸。(《綱目》引《事林廣記》水瓢丸) 4.治咽痛 百藥煎五錢,硼砂一錢五分,甘草二錢。為末。每服一錢,米飲調,食後細細咽之。(《醫學心悟》百藥煎散) 5.治大腸便血 百藥煎、荊芥穗(燒存性)等分。為末,糊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米飲下。(《聖惠方》) 6.治腸風髒毒下血者 百藥煎(燒灰存性)、烏梅(同核燒灰存性)、白芷等分。為末,米糊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用米飲送下。(《濟生方》香梅丸) 7.治下痢脫肛 百藥煎一塊,陳白梅三個,木瓜一握。水煎,日二服。(《聖濟總錄》) 8.治牙齦疳蝕 百藥煎、五倍子、青鹽(煆)各一錢半,銅綠一錢。為末。日摻二三次。(《普濟方》) 9.治乳結硬痛 百藥煎末,每服三錢,酒一盞,煎數沸服之。(《姚僧坦經驗方》) 10.治腸癰內痛 大棗(連核燒存性)、百藥煎等分。為末。每服一錢,溫酒服,日一。(《仁齋直指方》) 11.治腳肚生瘡,初起如粟米大,搔之不已,成片,黃水出,癢不可忍,久成痼疾 百藥煎末,唾調,逐瘡四圍塗之,自外入內。先以貫仲煎湯洗之,日一次。(《醫林集要》) 【'''文獻綜錄'''】 《綱目》:“百藥煎,功與五倍子不異。但經釀造,其體輕虛,其性浮收,且味帶餘甘,治上焦心肺咳嗽,痰飲熱渴諸病,含噙尤為相宜。”
返回至
百藥煎
。
导航菜单
个人工具
登录
名字空间
页面
讨论
变种
视图
阅读
查看源代码
查看历史
更多
搜索
导航
首页
中医古籍大全
* 醫經類
* 診法類
* 本草類
* 方書類
* 傷寒金匱類
* 溫病類
* 綜合醫書類
* 臨床各科類
* 醫案類
* 古籍影印本
中醫古籍大全拼音索引
帮助
工具
链入页面
相关更改
特殊页面
页面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