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茯神”的源代码
←
茯神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因为以下原因,您没有权限编辑本页:
您所请求的操作仅限于该用户组的用户使用:
用户
您可以查看与复制此页面的源代码。
==實用中藥辭典== 【'''異名'''】 伏神(《本草經集注》)。 【'''釋名'''】 本品為茯苓抱有松根者,名義與茯苓同。《本草衍義》雲:“津氣不盛,止能附結本根,既不離本,故曰伏神。” 【'''基原'''】 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菌核中間抱有松根(茯神木)的白色部分。 【'''植物'''】 茯苓 Poria cocos (Schw.) Wolf. 見“茯苓”條。 【'''採集'''】 取茯苓切去白茯苓後,選茯苓中間抱有松根者,除去雜質,曬乾。 【'''化學成分'''】 見“茯苓”條。 【'''炮製'''】 取含松根者,除去雜質,洗淨,潤透,切厚片,乾燥。 貯乾燥容器內,置通風乾燥處,防潮。 【'''藥性'''】 味甘、淡,性平。歸心、脾經。 1.《別錄》:“平。” 2.《藥性論》:“味甘,無毒。” 3.《藥品化義》:“味甘、淡,性微溫。入心、脾二經。” 【'''功效主治'''】 寧心安神,健脾利水。主治驚悸怔忡,健忘失眠,精神恍惚,風眩,驚癇,腹脹食少,小便不利。 1.《別錄》:“療風眩,風虛,五勞,口幹;止驚悸,多恚怒,善忘;開心益智,安魂魄,養精神。” 2.《藥性論》:“主驚癇,安神定志,補勞乏;主心下急痛堅滿,人虛而小腸不利加而用之。” 3.《珍珠囊》:“療風眩、心虛,非此不能除。” 4.《本草藥性大全》:“專理心經,善補心氣。止恍惚驚悸,除恚怒健忘。” 5.《本草再新》:“治心虛氣短,健脾利濕。”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15g;或入丸、散。 【'''使用注意'''】 腎虛小便不利或不禁、虛寒滑精者慎服。 《得配本草》:“血虛者禁用。” 【'''應用配伍'''】 '''寧心安神''' 本品甘淡性平,專入心脾,善理心氣,寧心安神,故常用於心神不安諸證。凡心腎不交,怔忡健忘者,可與沉香配伍,以交通心腎,如《百一選方》朱雀丸。凡氣血虛少,心悸恍惚,睡眠不寧者,可與人參、黃芪、當歸、酸棗仁等同用,以養心安神,如《楊氏家藏方》茯神丸。凡痰濁蒙蔽心竅,神志不清健忘者,可與遠志、石菖蒲並施,以化痰醒神開竅,如《古今醫統》三神散。凡心腎不交,中焦痞塞,食少夢泄者,可與香附同服,疏利氣機,交通上下,如《醫學入門》交感丹。 '''健脾利水''' 本品甘淡之性與茯苓相似,亦具健脾利水之功,故可用於腹脹食少及小便不利之證。可單用,亦可與健脾利濕之品相配。 1.《得宜本草》:“得棗仁能安神;得乳香木瓜酒治筋骨攣縮。” 2.《得配本草》:“得燈草,退心火;配金銀,鎮驚悸;配竹茹,利驚痰;佐沉香,消陰氣;使遠志,逐心邪;使菖蒲,散心氣。” 【'''附方'''】 1.治心神不定,恍惚不樂 茯神二兩,沉香半兩。並為細末,煉蜜丸,如小豆大。每服三十丸,食後人參湯下。(《百一選方》朱雀丸) 2.治心虛血少,神不守舍,多驚恍惚,睡臥不寧 人參、茯神、黃芪(蜜炙)、熟幹地黃(洗,焙)、當歸(洗,焙)、酸棗仁(炒)、朱砂(別研,一半入藥,一半為衣)各等分。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煎人參湯下。(《楊氏家藏方》茯神丸) 3.治虛勞煩躁不得眠 茯神、人參各一兩,酸棗仁(炒,別研)五兩。上粗搗篩。每服三錢匕,以水一盞,入生薑半分(拍碎),煎至七分,去滓,空腹溫服,日二夜一。(《聖濟總錄》茯神湯) 4.治健忘不記事者 白茯神、遠志(制)、石菖蒲各三兩。上為末。每服四錢,食後各一服,水煎和渣服。(《古今醫統》三神散) 5.治小兒驚風 蠍梢、茯神各半兩,白僵蠶一兩,朱砂一錢。上為末,煉蜜為膏。每服一皂子大,煎金銀薄荷湯化下。(《幼幼新書》引鄭愈方茯神膏) 6.治小兒心熱,驚悸煩亂 茯神三分,龍齒半兩,寒水石一兩,川升麻三分,石膏一兩,麥門冬(去心,焙)一兩,甘草半兩(炙微赤)。上為粗散。每服一錢,水煎去滓,入竹瀝半合,更煎一兩沸。(《聖惠方》茯神散) 7.治心腎不交,驚悸痞塞,食少,遺精夢泄,大能益氣清神,降火升水 茯神四兩,香附一斤。為末,蜜丸彈子大。每服一丸,空心細嚼,用本方加甘草少許為末,調熱湯送下。(《醫學入門》交感丹) 8.治中風,舌本強硬,言語不正 茯神(微炒)一兩,蠍梢(去毒)二錢半,薄荷(焙)一兩。上為末。每服一二錢,溫酒調下。或以擦牙頰間亦好。(《丹溪心法附餘》引《聖惠方》) 9.治心腹虛氣,鬱鬱膨悶不食 茯神為末,煉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七丸,溫酒送下,日三服。(《衛生易簡方》) 【'''文獻綜錄'''】 1.《綱目》:“《神農本草》止言茯苓,《名醫別錄》始添茯神,而主治皆同。後人治心病必用茯神,故潔古張氏謂風眩、心虛,非茯神不能除,然茯苓未嘗不治心病也。” 2.《本草經疏》:“茯神抱木心而生,以此別於茯苓。《別錄》謂:茯神平。總之,其氣味與性應是茯苓一體,茯苓入脾腎之用多,茯神入心之用多。” 3.《本草求真》:“茯神功與茯苓無異,但神抱心以生,苓則不從心抱,故苓則能入脾與腎,而神則多入心耳。書曰服此開心益智,安魂定魄,無非入心導其痰濕,故能使心與腎交通之謂耳。” 4.《本草述鉤元》:“茯神補心,須佐遠志,蓋茯神專補心之陽,必藉遠志舉陰中之陽以上奉,乃可補心也。”
返回至
茯神
。
导航菜单
个人工具
登录
名字空间
页面
讨论
变种
视图
阅读
查看源代码
查看历史
更多
搜索
导航
首页
中医古籍大全
* 醫經類
* 診法類
* 本草類
* 方書類
* 傷寒金匱類
* 溫病類
* 綜合醫書類
* 臨床各科類
* 醫案類
* 古籍影印本
中醫古籍大全拼音索引
帮助
工具
链入页面
相关更改
特殊页面
页面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