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草豆蔻”的源代码
←
草豆蔻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因为以下原因,您没有权限编辑本页:
您所请求的操作仅限于该用户组的用户使用:
用户
您可以查看与复制此页面的源代码。
草豆蔻為薑科植物草豆蔻的乾燥近成熟種。均係野生。主產於廣東、廣西等地。原植物生於濕地、疏林、河邊以及林緣濕處。喜溫暖濕潤氣候以及蔭蔽環境,以疏林下土層深厚、肥沃疏鬆的壤土最宜生長。味辛,性溫。歸脾、胃經。功效燥濕健脾、溫胃止嘔。臨床用名草豆蔻。 ==實用中藥辭典== 【'''異名'''】 豆蔻(《別錄》),豆蔻子(《廣濟方》),草蔻(《本草從新》),大草蔻(《藥材資料彙編》),偶子(《中藥志》)。 【'''釋名'''】 《綱目》:“按揚雄《方言》雲:凡物盛多曰蔻。豆蔻之名,或取此義。豆,象形也。”寇宗奭曰:“豆蔻,草豆蔻也,此是對肉豆蔻而名。” 【'''基原'''】 為薑科植物草豆蔻的成熟種子團。 【'''植物'''】 草豆蔻 Alpinia katsumadai Hayata [Languas katsumadai (Hayata) Merr.]分佈於廣東、海南、廣西等地。 【'''採集'''】 夏、秋季果熟時採收,曬至8~9成幹,剝除果皮,取出種子團曬乾。 【'''化學成分'''】 種子含黃酮類化合物:槲皮素(quercetin),山柰酚(kaempferol),鼠李檸檬素(rhamnocitrin),熊竹素(kumatakenin),山薑素(alpinetin),小豆蔻查耳酮(cardamonin),生松黃烷酮(pinocembrin)。二苯基庚烷類化合物:(5R)-反-1,7-二苯基-5-羥基-△6-庚烯-3-酮[(5R)-trans-1,7-diphenyl-5-hydroxy-6-hepten-3-one]等。種子的揮發油中含:反-桂皮醛(trans-cinnamaldehyde),反,反-金合歡醇(trans,trans-farnesol),1,8-桉葉素(1,8-cineole),α-葎草烯(α-humulene),芳樟醇(linalool),樟腦(camphor),4-松油醇(terpineol-4),蒔蘿艾菊酮(carvotanacetone),乙醯龍腦酯(bornyl acetate),乙酸牻牛兒酯(geranyl acetate),桂皮酸甲酯(methyl cinnamate),橙花叔醇(nerolidol),樟烯(camphorene),檸檬烯(limonene),α-及β-蒎烯(α-,β-pinene),龍腦(borneol)及微量元素銅、鐵、錳。 【'''藥理'''】 10%草豆蔻浸出液對三通巴甫洛夫小胃犬的總酸排出量無明顯影響,但可增強胃蛋白酶的活性。 【'''炮製'''】 1.草豆蔻 取原藥材,除去雜質及殘留的果殼,篩去灰屑。用時搗碎。 2.炒草豆蔻 取淨草豆蔻仁,置鍋內,用文火加熱,炒至微黃色並有香氣逸出時,取出放涼。用時搗碎。《保嬰撮要》:“炒紫色。” 3.薑制草豆蔻 取淨草豆蔻仁,置鍋內,用文火加熱,噴灑薑汁拌炒至幹。用時搗碎。每草豆蔻100kg,用生薑10kg。《朱氏集驗方》:“生薑汁浸一二日焙,再浸焙。” 4.鹽制草豆蔻 取淨草豆蔻仁,置鍋內,邊炒邊灑鹽水,炒至水幹色黑。每草豆蔻100kg,用鹽1.5kg,水5kg。 貯乾燥容器內,炒草豆蔻、薑鹽制草豆蔻密閉,置陰涼乾燥處,防潮。 【'''藥性'''】 味辛,性溫。歸脾、胃經。芳香行散。 1.《別錄》:“味辛,溫,無毒。” 2.《醫學啟源》:“氣熱,味大辛。” 3.《湯液本草》:“入足太陰、陽明經。” 4.《藥性考》:“香散性熱。” 【'''功效主治'''】 溫中燥濕,行氣健脾。主治寒濕內阻,脘腹冷痛,痞滿作脹,嘔吐泄瀉,食穀不化,口臭,痰飲,腳氣,瘴瘧,魚肉中毒。 1.《別錄》:“主溫中,心腹痛,嘔吐,去口臭氣。” 2.《藥性論》:“主一切冷氣。” 3.《開寶本草》:“下氣,止霍亂。” 4.《珍珠囊》:“益脾胃,去寒,又治客寒心胃痛。” 5.《綱目》:“治瘴癘寒瘧,傷暑吐下泄痢,噎膈反胃,痞滿吐酸,痰飲積聚,婦人惡阻、帶下,除寒燥濕,開鬱破氣,殺魚肉毒。” 6.《本草原始》:“補脾胃,磨積滯,虛弱不能飲食者最宜,兼解酒毒。” 7.《本草求原》:“主嘔吐,健脾消食,冷氣脹滿,短氣,泄瀉,虛弱不食,霍亂煩渴,及客寒侵而心胃腹痛、腰痛,著痹,瘈疭。”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5~9g,宜後下;或入丸、散。 【'''使用注意'''】 無寒濕者慎服;陰虛血少、津液不足者禁服。 1.朱丹溪:“若熱鬱者不可用。”(引自《綱目》) 2.《綱目》:“過多亦能助脾熱,傷肺損目。” 3.《本草經疏》:“凡瘧不由於瘴氣,心痛、胃脘痛由於火而不由於寒,濕熱瘀滯,暑氣外侵而成滯下赤白、裏急後重,及泄瀉暴注口渴,濕熱侵脾,因作脹滿,或小水不利,鹹屬暑氣濕熱,皆不當用。” 4.《本經逢原》:“陰虛血燥者忌之。” 【'''應用配伍'''】 '''溫中燥濕,行氣健脾''' 本品味辛性溫,芳香行散,善入脾胃,能溫化中焦寒濕,行氣健脾,故常用於脾胃寒濕諸證。凡寒濕困脾,症見脘腹冷痛,泛吐清涎者,可與吳茱萸、高良薑等同用,以增散寒止痛之功;若寒濕阻滯,症見脘腹痞脹者,可與蒼朮、厚樸等配伍,以助散寒除濕之力;若過食生冷,脘腹冷痛連及兩脅者,可與枳實、青皮、幹薑等並施,如《內外傷辨惑論》草豆蔻丸;若寒濕阻胃,氣逆嘔吐者,可與半夏、生薑等相合,以溫中燥濕,和胃止嘔;若氣虛寒凝,嘔逆不食者,可與人參、甘草、生薑同伍,如《廣濟方》豆蔻子湯;若寒濕困脾,脾失健運,症見腹痛泄瀉者,可與砂仁、蒼朮、木香等配用,以運脾化濕止瀉;若虛寒久瀉者,可與肉桂、訶子、木香等同煎,以溫中固澀;若脾胃虛弱,不思飲食或食積不化者,可與人參、神曲、陳皮等相佐,以健脾和胃消食;對於濕熱穢濁之霍亂,心煩口渴,吐瀉不止者,應與黃連、生薑等共用,如《聖濟總錄》草豆蔻湯。凡痰飲凝聚,胸膈不利,嘔吐涎沫者,可與半夏、陳皮等相配,以加強化痰和胃止嘔作用。凡治寒濕腳氣上沖,嘔逆胸悶者,可與吳茱萸、薑半夏等合用,如《證治準繩》草豆蔻散。此外,治瘴瘧寒熱往來,寒多熱少者,可與肉豆蔻、厚樸等伍用,如《雞峰普濟方》草豆蔻散。而《肘後方》與細辛研末口含,又治口臭。 《得宜本草》:“得熟附子,治寒瘧;得烏梅,治久瘧不止。” 【'''附方'''】 1.治心腹脹滿,短氣 草豆蔻一兩。為末。以木瓜、生薑湯下半錢。(《千金方》) 2.治心疼不食,兩脅刺痛,壅悶 草豆蔻仁半兩,甘草(炙)三分。上細銼如麻豆大。每服五錢匕,水煎去滓,緩緩呷。(《聖濟總錄》豆蔻湯) 3.治脾胃虛弱,不思飲食,嘔吐滿悶,心腹痛 草豆蔻肉八兩,生薑一片,甘草四兩。上和勻,入銀器內,用水過藥三指許,慢火熬令水盡,取出,焙幹,杵為末。每服一錢,沸湯點服。夏月煎之,作冷湯服亦妙。(《博濟方》豆蔻湯) 4.治嘔逆不下食,腹中氣逆 豆蔻子七枚(碎),生薑五兩,人參一兩,甘草一兩(炙)。上切,水煮去滓,分溫二服,相去如人行五六裏。忌海藻、菘菜。(《廣濟方》豆蔻子湯) 5.治妊娠嘔逆,不下食 草豆蔻、白朮各一兩,人參一兩半,陳橘皮(焙)一兩,半夏半兩(入生薑半兩,搗爛,焙)。上為末,用棗肉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生薑湯送下,不拘時候。(《聖濟總錄》豆蔻丸) 6.治大腸虛冷腹痛,不思飲食 草豆蔻一兩半,白朮、高良薑各三分,陳橘皮、厚樸各一分。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水煎,空心食前和滓溫服。(《雞峰普濟方》草豆蔻散) 7.治冷痰嘔逆,胸膈不利 草豆蔻、半夏(湯洗去滑,切,焙)各半兩,陳橘皮(焙)三分。上粗搗篩。每服三錢匕,水一盞,入生薑五片,煎至七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聖濟總錄》豆蔻湯) 8.治寒氣攻胃呃噫 草豆蔻、益智仁各一兩,幹柿蒂二兩。上為粗散。每服三錢,加生薑三片,水煎熱服。(《濟陽綱目》草豆蔻散) 9.治小兒髒寒,泄瀉不止 草豆蔻一枚,剝開皮,入乳香一塊在內,複用白麵裹,慢火燒令熟,去面及豆蔻皮不用;上為細末,以粟米飲丸,如麻子大。每服五七丸,米飲下,無時。(《史載之方》豆蔻丸) 10.治霍亂,水利不止,吐不下食,兼煩渴 草豆蔻半兩,黃連一兩,丁香半兩。上搗篩。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加黑豆五十粒,生薑半分,煎至六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聖惠方》草豆蔻散) 11.治小兒霍亂吐瀉 草豆蔻、檳榔、甘草等分。上為末,薑煎一錢,空心服。(《普濟方》) 12.治山嵐瘴氣 草豆蔻、高良薑、甘草(炙)各半兩。上粗搗篩。每服五錢匕,煎作熟水,頻飲之。(《聖濟總錄》草豆蔻飲) 【'''文獻綜錄'''】 1.《本草衍義補遺》:“草豆蔻,性溫能散滯氣,消膈上痰。若明知身受寒邪,日食寒物,胃脘作痛,方可溫散,用之如鼓應桴。” 2.《綱目》:“豆蔻治病,取其辛熱浮散,能入太陰、陽明,除寒燥濕,開鬱化食之力而已。南地卑下,山嵐煙瘴,飲啖酸鹹,脾胃常多寒濕鬱滯之病,故食料必用,與之相宜。” 3.《本草經疏》:“豆蔻,辛能破滯,香能入脾,溫熱能祛寒燥濕,故主溫中及寒客中焦、心腹痛、中寒嘔吐也。辛散溫行,故下氣。寒客中焦,飲食不消,氣因閉滯則霍亂。又散一切冷氣,消酒毒者,亦燥濕破滯、行氣健脾開胃之功也。” 4.《本草匯言》:“草豆蔻和中暖胃、消宿滯之藥也,專主中膈不和,吞酸吐水,心疼肚痛,泄瀉積冷,凡一切陰寒壅滯之病,悉主治也。其功用與白豆蔻相同。白者入脾胃,複入肺經,行氣而又有益氣之妙。草者僅入脾胃二經,長於利氣破滯而已。” 5.《本草求真》:“草豆蔻,辛熱香散,功與肉豆蔻相似,但此辛熱燥濕除寒,性兼有澀,不似肉豆蔻澀性居多,能止大腸滑脫不休也。又功與草果相同,但此止逐風寒客在胃口之上,症見當心疼痛,不似草果辛熱浮散,專治瘴癘寒瘧也。故凡濕鬱成病,而見胃脘作痛,服之最為有效。” ==本草匯言== 《[[名醫別錄]]》 味辛,溫,無毒。主溫中,心腹痛,嘔吐,去口臭氣。 《[[藥性論]]》 可單用,能主一切冷氣。 《[[開寶本草]]》 味辛,溫,無毒。主溫中,心腹痛,嘔吐,去口臭氣。 《[[本草衍義]]》 性溫而調散冷氣,力甚速。 《[[藥類法象]]》 氣熱,味大辛。 治風寒邪客在於胃口上。善去脾胃客寒,令人心胃痛。 《[[藥性賦]]》 味辛,性溫,無毒。浮也,陽也。其用有二:去脾胃積漣寒邪,止心腹新舊之疼痛。 《[[湯液本草]]》 氣熱,味大辛,陽也。辛溫,無毒。 入足太陰經、陽明經。 《[[象]]》云:治風寒客邪在胃口之上,善去脾胃客寒,心與胃痛。 《[[珍]]》云:益脾胃,去寒。 《[[本草]]》云:主溫中,心腹痛,嘔吐,去口臭氣,下氣,脹滿短氣,消酒進食,止霍亂,治一切冷氣,調中補胃健脾,亦能消食。 《[[衍義]]》云:性溫,而調散冷氣力甚速。虛弱不能飲食,宜此與木瓜、烏梅、縮砂、益智、麴、櫱、鹽、草薑也。 《[[本草衍義補遺]]》 氣熱,味辛,入足太陰陽明經。治風寒,客邪在胃,痛及嘔吐,一切冷氣,麵裹煨用。《[[衍義]]》云:虛弱不能食者宜此。 《[[本草發揮]]》 潔古云:治風寒客邪在胃口之上,善去脾胃客寒令人心胃痛。《[[主治秘訣]]》云:純陽,益脾胃去寒。 《[[本草綱目]]》 草蔻治病,取其辛熱浮散,能入太陽、陽明,除寒燥濕,開鬱化食之力而已。南地卑下,山嵐煙瘴,飲啖酸鹹,脾胃常多寒濕鬱漣病。故食料必用,與之相宜。然過多亦能助脾熱,傷腦損目。或云:與知母同用,治瘴瘧寒熱,取其一陰一陽無偏勝之害。蓋草果治太陰獨勝之寒,知母治陽明獨勝之火也。 治瘴癧寒瘧,傷暑吐下泄痢,噎膈反胃,痞滿吐酸,痰飲積聚,婦人惡阻帶下,除寒燥濕,開鬱破氣,殺魚肉毒。 《[[本草經疏]]》 草豆蔻得地二之火氣而有金,復兼感乎夏末秋初之令以生。故《[[別錄]]》謂其味辛,氣溫,而性無毒。海藏又云:大辛熱,陽也,浮也。入足太陰、陽明經。蓋辛能破滯,香能入脾,溫熱能祛寒燥濕,故主溫中,及寒客中焦心腹痛,中寒嘔吐也。脾開竅於口,脾家有積滯則瘀而為熱,故發口臭,醒脾導滯則口氣不臭矣。辛散溫行,故下氣。寒客中焦,飲良不消,氣因閉滯則霍亂,又散一切冷氣,消酒毒者,亦燥濕,破滯,行氣,健脾,開胃之功也。產閩之建寧者,氣芳烈,類白豆蔻,善散冷氣,療胃脘痛,理中焦。產滇、貴、南粵者,氣猛而濁,俗呼草果者是也。善破瘴癘,消穀食,及一切宿食停滯作脹悶及痛。 簡誤:豆蔻性溫熱,味大辛,本是祛寒破滯,消食除瘴之藥。凡瘧不由於瘴氣;心痛胃脘痛由於火而不由於寒;濕熱瘀滯,暑氣外侵而成摻赤白,裡急後重,及泄瀉暴注,口渴;濕熱貧寒脾因作脹滿,或小水不利,咸屬暑氣濕熱,皆不當用,犯之增劇。 《[[本草蒙筌]]》 味辛,氣溫。陽也,無毒。入劑剝殼取子,行經惟胃與脾,去膈下寒,止霍亂吐逆;驅臍上痛,逐客忤邪傷。酒毒尤消,口臭即解。 《[[本草乘雅]]》 草實之中,名豆蔻者凡三,形色功能,各有同異。入足太陽、陽明府藏,手少陽三焦則一也。氣味辛大溫,充腎間生陽,鼓肺氣呼吸,宣五穀味,主納主出者,白豆蔻也。氣味辛溫,秉剛燖之用,溫中化食,宣五欲五畜味,為養為充者,肉豆蔻也。氣味辛澀溫,宣攝中氣,溫中,益上焦,受納水穀,治心腹痛,嘔吐,去臭氣,宣五穀五果五菜味,為養為為益者,豆蔻也。 豆蔻,輔中益上,以宣為體,以攝為用。綴實在莖下,亦具有密義,雖與縮砂密同歸於退藏,至體用則迥別矣。縮砂密,以攝為體,以宣為用,順時序之升沉,故用舍自徭。豆蔻,效降肅之聚斂,終屬勉強,設久服盡劑,恐反亟奪其生陽,有餘於用,不足於體。故爾,唯白豆蔻三緣合和,體用平均,堪為匹配。但縮砂密專司於下,遍及上中;白豆蔻專司於中,遍及上下。 《[[藥性解]]》 草豆蔻,味辛,性熱,無毒,入脾、胃二經。主風寒客邪在胃。其餘與白者同功,而性燥急,不及白蔻有清高之氣。 按:草蔻辛溫發散,故入脾胃而主風寒。多食大損脾胃,《[[衍義]]》謂其虛弱不食者宜此,恐非。胃火者大忌。 《[[藥鑒]]》 氣熱味辛,浮也,陽也,無毒。入足太陰陽明經藥也。惟其氣熱,故能治風寒客邪,一切冷氣,及哎吐諸症。惟其味辛,故能散滯氣,除胃脘之刺痛,及兩脅之氣逆。大都熱則能行,辛則能散。故經曰:寒者熱之,滯者散之。此之謂也。 《[[本草備要]]》 一名草果,燥濕,祛寒,除痰,截瘧。 辛熱香散。暖胃健脾,破氣開鬱,燥濕祛寒,除痰化食。治瘴癘寒瘧,佐常山能截瘧,或與知母同用,取其一陰一陽,治寒熱瘴瘧。蓋草果治太陰獨勝之寒,知母治陽明獨勝之火。寒客胃痛,散滯氣,利膈痰。因滯因寒者多效。霍亂瀉痢,噎膈反胃,痞滿吐酸,痰飲積聚。解口臭氣,酒毒魚肉毒。故食料用之。過劑助脾熱,耗氣損目。忌鐵。 《[[本經逢原]]》 辛澀溫無毒。 草豆蔻性溫,入脾、胃二經。東垣曰:風寒客邪,在胃口之上,當心疼痛者宜之。丹溪曰:草豆蔻性溫,能散滯氣。若明知口食寒物,胃脘作疼,或濕鬱成病者,用之神效;若熱鬱者不可用,恐積溫成熱也。然多用能助脾熱,傷肺損目,故陰虛血燥者忌之。 《[[本草求真]]》 ﹝批﹞逐胃口上風寒,止當心疼痛。 草豆蔻專入脾、胃。辛熱香散,功與肉蔻相似,但此辛熱,燥濕除寒,性兼有澀,不似肉蔻澀性居多能止大腸滑脫不休也。又功與草果相同,但此止逐風寒客在胃口之上,症見當心疼痛,不似草果辛熱浮散專治瘴癘寒瘧也。故凡濕鬱成病而見胃脘作疼,服之最為有效。若使鬱熱內成,及陰虛血燥者,服之為大忌耳。時珍曰:草豆蔻治病,取其辛熱浮散,能入太陰、陽明,除寒燥濕,開鬱化食之力而已。南地卑下,山嵐煙瘴,飲啖酸鹹,脾胃常多寒濕鬱漣病。故食療必用與之相宜,然過多亦能助脾熱,傷肺損目。或云與知母同用治瘴瘧寒熱,助其一陰一陽,無偏勝之害,蓋草果治太陰獨勝之寒,知母治陽明獨勝之火也。 《[[得配本草]]》 味辛,微香,性溫。陽也、浮也。入足太陰、陽明經。達膜原,破鬱結,除寒燥濕,消積化痰。治瘴癘寒瘧,殺諸魚肉毒。 同知母,治寒熱瘴瘧。草果治太陰獨勝之寒,知母治太陰獨勝之熱。同熟附子、薑、棗,治脾寒瘧疾。寒多熱少,或單寒不熱,或大便泄,小便多,不能食。 瘧於由於瘴癘,氣不實、邪不盛者,禁用。 《[[本草分經]]》 辛,溫。香散。暖胃健脾,祛寒燥濕。辛燥,犯血忌。 【現代藥理研究】 草豆蔻10%浸出液可使胃蛋白酶的活力顯著升高。
返回至
草豆蔻
。
导航菜单
个人工具
登录
名字空间
页面
讨论
变种
视图
阅读
查看源代码
查看历史
更多
搜索
导航
首页
中医古籍大全
* 醫經類
* 診法類
* 本草類
* 方書類
* 傷寒金匱類
* 溫病類
* 綜合醫書類
* 臨床各科類
* 醫案類
* 古籍影印本
中醫古籍大全拼音索引
帮助
工具
链入页面
相关更改
特殊页面
页面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