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蓖麻子”的源代码
←
蓖麻子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因为以下原因,您没有权限编辑本页:
您所请求的操作仅限于该用户组的用户使用:
用户
您可以查看与复制此页面的源代码。
==實用中藥辭典== 【'''異名'''】 萆麻子(《雷公炮炙論》),蓖麻仁(《聖濟總錄》),大麻子(《中國藥用植物志》)。 【'''釋名'''】 《綱目》雲:“(蘇)頌曰:葉似大麻,子形宛如牛蜱,故名。時珍曰:蓖亦作螕。螕,牛虱也。其子有麻點,故曰蓖麻。” 【'''基原'''】 為大戟科植物蓖麻的成熟種子。 【'''植物'''】 蓖麻 Ricinus communis L. 又名萆麻(《新修本草》)。全國各地均有栽培。 【'''採集'''】 當年8~11月蒴果呈棕色未開裂時,選晴天分批剪下果序,攤曬,脫粒,揚淨。 【'''化學成分'''】 種子含蛋白質(protein)18%~26%,脂肪油(oil)64%~71%,碳水化合物(carbohydrate)2%,酚性物質(phenolic substance)2.5%,蓖麻毒蛋白(ricin)及蓖麻堿(ricinine)0.087%~0.15%。脂肪油中絕大部分為甘油三酯(triglyceride)及甘油酯(glycerol ester),還有少量甾醇(sterol)、磷脂(phospholipid)、游離脂肪酸(free fattyacid)、碳氫化合物(hydrocarbon)及蠟(waxe)。甘油酯的脂肪酸中主含蓖麻油酸(ricinoleic acid),另含油酸(oleic acid),亞油酸(linoleic acid),硬脂酸(stearic acid),棕櫚酸(palmitic acid)。磷脂中主要為磷脂醯乙醇胺(phosphatidyl ethanolamine)及其降解產物,並含少量磷脂醯膽鹼(phosphatidyl choline)等;磷脂的脂肪酸組成為:棕櫚酸、硬脂酸、油酸和亞油酸;游離脂肪酸主含蓖麻油酸,另含十八碳二烯酸(octadecadienoic acid)、十八碳烯酸(octadecenoic acid)。蓖麻毒蛋白有酸性蓖麻毒蛋白(acidic ricin),鹼性蓖麻毒蛋白(basic ricin),蓖麻毒蛋白D、E、T等。種子還含凝集素(agglutinin)和脂肪酶(lipase)。種皮含30-去甲羽扇豆-3β-醇-20-酮(30-norlupan-3β-ol-20-one)。 蓖麻油脂肪酸部分主要含順式-蓖麻酸(ricinoleic acid),還含棕櫚酸,硬脂酸,花生酸(arachidic acid),油酸,亞油酸,亞麻酸(linolenic acid),二羥基硬脂酸(dihydroxystearic acid)。甘油酯的組成為三蓖麻酸酯(triricinolein),二蓖麻酸酯類(diricinoleins),單蓖麻酸酯類(monoricinoleins)及非蓖麻酸酯類(nonricinoleins)。 蓖麻葉含芸香苷(rutin),槲皮素(quercetin),金絲桃苷(hyperoside),異槲皮苷(isoquercetrin),槲皮素-3-葡萄糖苷(quercetin-3-glucoside),山柰酚(kaempferol),山柰酚-3-芸香糖苷(kaempferol-3-rutinoside),瑞諾苷(reynoutrin),紫芸英苷(astragalin),表兒茶精[epicatechin],2,5-二羥基苯甲酸(2,5-dihydroxybenzoic acid),綠原酸(chlorogenic acid),新綠原酸(neochlorogenic acid),沒食子酸(gallic acid),蓖麻堿,N-去甲基蓖麻毒蛋白(N-demethylricine),蓖麻毒蛋白(ricine),維生素(vitamin)C,天冬醯胺(asparagine),丙氨酸(alanine),蛋氨酸(methionine),脯氨酸(proline),纈氨酸(valine)等。 【'''藥理'''】 1.瀉下作用 蓖麻油在十二指腸內可被胰脂肪酶水解為蓖麻油酸,此產物可減少小腸對電解質和水分吸收,加快腸內容物輸送速度,使腸蠕動功能增強,從而產生緩瀉作用。 2.抗腫瘤作用 生蓖麻子灌胃對人肺癌裸小鼠移植瘤有明顯抑制作用。蓖麻油提取物腹腔注射對小鼠肉瘤S180及ARS腹水癌有較強的抑制作用,若將其做成脂質體微粒可明顯降低毒性。蓖麻毒蛋白(R)小鼠靜脈注射對艾氏腹水癌可減少腹水生成,並延長小鼠存活時間;還能有效清除殘餘小鼠白血病P388細胞,延長其生存時間;對吉田肉瘤也有抑制作用。R能抑制小鼠骨髓瘤的細胞蛋白質合成。體外試驗,將R與可以特異性識別靶細胞表面相應抗原的單克隆抗體偶聯構成免疫毒素,對靶細胞有特異性殺傷作用,可以作為導向藥物應用於某些腫瘤治療。 3.免疫抑制作用 R具有很強的變應原作用,可引起豚鼠過敏反應,對小鼠Mφ的吞噬功能有明顯抑制作用。R不僅能抑制體液免疫功能,對細胞免疫及非特異性免疫也有很強的抑制作用。 4.抗愛滋病毒作用 重組的細胞表面分子CD4與R的活性亞單位的結合物,對HIV感染的H9細胞有特異性殺傷作用,而對未感染HIV的H9細胞的殺傷力卻很低,僅為前者的千分之一。 5.其他作用 蓖麻油本身刺激性小,可作為皮膚潤滑劑。蓖麻油炒雞蛋空腹時服用可用於晚期妊娠引產。 6.毒性 蓖麻子中含有蓖麻毒蛋白和蓖麻堿,特別是前者可引起中毒,甚至死亡。有蓖麻毒蛋白引起過敏反應的報導。小鼠灌服生蓖麻子的LD50為4557mg/kg。R小鼠靜脈注射的LD50為6~12μg/kg,腹腔注射的LD50為16~36.27μg/kg。 【'''炮製'''】 1.蓖麻子 取原藥材,除去雜質,用時去殼,搗碎。《雷公炮炙論》:“凡使,先須和皮用鹽湯煮半日,去皮,取子,研過用。”《小兒衛生總微論方》:“去殼,研如泥。” 2.蓖麻子霜 取淨蓖麻子仁,炒熱後研成細末,用多層吸油紙包裹,壓榨去油,反復數次,至鬆散成粉不再粘結成餅為度,取出碾細。《普濟方》:“去油用。去殼、油。” 貯乾燥容器內,蓖麻子霜密閉,置陰涼乾燥處。” 【'''藥性'''】 味甘、辛,性平。有小毒。歸肝、脾、肺、大腸經。質潤降泄,可散可收。 1.《新修本草》:“甘、辛,平。有小毒。” 2.《品匯精要》:“性平,散,氣之薄者,陽中之陰。” 3.《雷公炮製藥性解》:“入脾、大腸二經。” 4.《本草再新》:“入肝、脾、肺三經。” 【'''功效主治'''】 消腫拔毒,逐水通便,祛風活絡,催生下胎。主治癰疽腫毒,瘰鬁,乳癰,喉痹,疥癩癬瘡,水腫腹脹,腸燥便秘,口眼歪斜,半身不遂,風濕痹痛,耳聾,跌打損傷,胎死腹中,胞衣不下,脫肛陰挺。 1.《新修本草》:“主水癥。” 2.《日華子》:“治水脹腹滿,細研水服;催生,傅產人手足心;瘡痍疥癩,亦可研敷。” 3.《本草衍義補遺》:“能出有形質之滯物,故取胎產、胞衣、剩骨、膿血者用之。” 4.《本草蒙筌》:“其性善收,塗巔頂,收生腸脫肛甚捷;塗口眼㖞僻,即牽正複元。驅卒僕風癇,消中滿水脹,兼逐屍疰惡氣,又主寒熱風虛。” 5.《綱目》:“主偏風不遂,失音口噤,頭風耳聾,舌脹,喉痹,齁喘,腳氣毒腫,丹瘤,湯火傷,針刺入肉,女人胎衣不下,子腸挺出,開通關竅經絡,能止諸痛,消腫追膿拔毒。” 6.《本草匯言》:“逐頑痰。” 7.《江西中藥》:“通竅瀉滯,用於便秘及外科。” 8.《東北常用中草藥手冊》:“治乳腺炎。” 9.《陝甘寧青中草藥選》:“內服通便逐水,外用活血通絡,去腐。” 10.《福建藥物志》:“治扭傷。” 【'''用法用量'''】 內服:入丸劑,1.5~5g,生研或炒。外用:適量,搗爛敷,或調敷。 【'''使用注意'''】 孕婦及便溏者禁服。本品內服外用均能引起中毒,可致過敏性休克,甚至危及生命。 1.《本草經疏》:“脾胃薄弱、大腸不固之人,慎勿輕用。” 2.《廣西本草選編》:“懷孕和經期婦女忌服。” 【'''應用配伍'''】 '''消腫拔毒''' 本品有毒,外用能消腫拔毒,故常用於癰疽腫毒、瘰鬁、乳癰等,初起者能促其消散,已潰者能提膿拔毒。可單用研膏外貼,亦可與松香、乳香、沒藥、巴豆等配伍搗膏貼敷,以拔毒活血消癰,如《瘍醫大全》千捶膏。 '''逐水通便''' 本品富含油質,性善降泄,內服可逐水飲,瀉腸滯,利二便,消水腫,故常用於水腫腹脹及腸燥便秘。凡水腫臌脹腹滿者,可去油久蒸後內服,如《古今醫鑒》法蒸蓖麻膏。凡大腸燥結便秘者,可以單品內服以緩瀉。 '''祛風活絡''' 本品辛散走竄,功能祛風濕,通經絡,開竅閉,止疼痛,故常用於口眼歪斜、半身不遂、風濕痹痛、耳聾及跌打損傷。凡風邪外襲,經絡痹阻,口眼歪斜者,可單品搗餅外貼,如《仙拈集》蓖麻膏。凡中風半身不遂者,可與全蠍、天南星、半夏、白附子等配伍研服,如《聖惠方》蓖麻子散。凡風濕痹痛者,可與木鱉子、蒼耳子、雄黃、狗脊等調膏外塗,如《楊氏家藏方》蓖麻膏。凡耳聾無聞者,可與杏仁、巴豆、菖蒲、磁石等為丸塞耳中,如《普濟方》蓖麻子丸。凡跌打腫痛者,可與草烏頭、乳香等配伍外用,以活血散瘀止痛。 '''催生下胎''' 本品辛散質滑,尚有催生下胎之功,故可用於胎死腹中、難產、胎衣不下,常研膏敷足心。 【'''附方'''】 1.治癰疽疔瘡初起,瘰鬁,小兒蟮拱頭,臁瘡久不收口 嫩松香四兩,巴豆仁五粒,蓖麻仁七錢,杏仁(去皮)、乳香(去油)、沒藥(去油)、銅綠各一錢。共入石臼內,搗成膏。取起,浸清水中,用時隨瘡大小,用手撚成薄片貼瘡上,以絹蓋之。(《瘍醫大全》千捶膏) 2.治癰疽、發背、附骨癰等瘡 蓖麻子(去皮)研為泥,旋攤膏藥貼之,消腫散毒。(《普濟方》白膏藥) 3.治瘰鬁 ①蓖麻子炒熟,去皮,爛嚼,臨睡服三二枚,漸加至十數枚。(《本草衍義》) ②生山藥、蓖麻子。二味攪爛,攤貼之。(《青囊秘傳》瘰鬁餅) ③蓖麻子一千顆(半生用,半瓦內炒令煙起),礬石一兩(瓦上熔三五沸,放冷研),黑豆六顆(三粒生用,三粒瓦上炒熟)。上並不得犯鐵器,一處細杵勻爛,丸如皂子大。每服一丸,鹽湯送下,婦人醋湯送下,不拘時候。(《聖濟總錄》蓖麻子丸) 4.治鼠瘡,不拘已破未破 瀝青一兩,蓖麻四十九粒,杏仁(去皮尖)十三粒。上共搗,自然粘軟成膏,貼之。(《經驗廣集》蓖麻膏) 5.治項下結核漸成瘤病 蓖麻子(炒黃)。每服溫湯送下一枚,不拘時候,日服三五枚;服之五日後,搗玄參為散,食後溫米飲調下一錢匕,與蓖麻相間服;三日後,依前只服蓖麻五日,後卻與玄參同服三日,周而復始。(《聖濟總錄》蓖麻子方) 6.治一切癰疽,死肉不脫,新肉不生 巴豆肉三斤,蓖麻子五兩。入藥於鍋內,慢火炒枯黑,冷定,研細。臨用摻患上。(《瘍科遺編》黑靈丹) 7.治咽中瘡腫 萆麻子一枚(去皮),樸硝一錢。上同研,新汲水作一服,連進二三服效。(《醫准》) 8.治喉痹 萆麻子,取肉捶碎,紙卷作筒,燒煙吸之。(《醫學正傳》聖煙筒) 9.治癘風,手指攣曲,節間痛不可忍,漸至斷落 蓖麻一兩(去皮),黃連一兩(銼如豆)。以小瓶子入水一升同浸,春夏三日,秋冬五日;後取蓖麻子一枚,擘破,以浸藥水,平旦時一服,漸加至四五枚,微利不妨,瓶中水少更添。忌動風食。(《醫准》) 10.治大風疾 蓖麻子(去皮)十兩,黃連五兩(二味細銼,以水一鬥同煮令水盡,控幹,不用黃連,將蓖麻子細研為膏),九節菖蒲三兩,白附子一兩。上除前膏外,為末,入蓖麻膏中拌勻,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薄荷茶下,一日三次。(《聖濟總錄》蓖麻煎丸) 11.治大腹水腫,利小便 蓖麻子二十枚(去皮)。上研細。以水半盞調勻,一服令盡,至日中當吐下水汁;若水不盡,三日後更服三十枚;猶未盡者,更作。愈後節飲及減食,食糜粥以養之。(《聖濟總錄》蓖麻飲) 12.治口眼㖞斜 蓖麻子仁七七粒。研作餅,右㖞安在左手心,左㖞安在右手心,卻以銅盂盛熱水,坐藥上,冷卻換,五六次即正。(《婦人良方》) 13.治中風口眼㖞僻 蓖麻子一兩,真冰片三分。搗為膏。中風口眼㖞僻在左,以此膏敷其右;㖞在右,以此膏敷其左。(《醫方考》改容膏) 14.治猥退風,半身不遂,失音不語 蓖麻子脂一升,酒一鬥。上以銅缽盛,著酒中一日,煮之令熟服之。(《千金方》) 15.治打撲閃肭;或酒後臥濕地,或原有寒濕,臂腫冷麻;一切癰腫 蓖麻子(去殼)、木鱉子(去殼)各二兩,蒼耳(燒去煙)一兩,雄黃一兩,金毛狗脊(去毛)半兩。上各自為末,和勻,用半筒骨髓二兩和成膏。每用蓖麻膏挑在手心內,醋調,量患處大小塗遍,用薄紙蓋了,上用沙木板夾定,頻用醋掃。(《楊氏家藏方》蓖麻膏) 16.治風氣頭痛不可忍 乳香、蓖麻仁等分。搗餅,隨左右貼太陽穴。(《綱目》) 17.治耳聾 萆麻一百顆(去皮),大棗十五枚(去皮、核)。上二味熟搗,丸如杏仁大。納耳中。二十日愈。(《千金方》) 18.治難產及胞衣不下 蓖麻子七枚,去殼研膏,塗腳心。若胎及衣下,便速洗去,不爾子腸出;即以此膏塗頂,腸當自入。(《海上集驗方》) 19.治暴患脫肛 蓖麻子一兩。爛杵為膏,撚作餅子,兩指寬大,貼囟上;如陰證脫肛,生附子末、蔥、蒜同研作膏,依前法貼之。(《活幼心書》蓖麻膏) 20.治子宮脫下 蓖麻仁、枯礬等分。為末,安紙上托入,仍以蓖麻仁十四枚,研膏塗頂心。(《摘玄方》) 21.治一切鯁 ①蓖麻仁、紅曲各等分。上研細,用沙糖和丸,如皂子大。以綿裹含之。痰出立效。(《聖濟總錄》蓖麻丸) ②諸骨鯁:蓖麻子七粒,去殼研細,入寒水石末,攪令幹濕得所,以竹篾子挑二三錢入喉中,少頃以水咽之即下。(《魏氏家藏方》) 22.治湯火傷 萆麻子、蛤粉(末)等分。研膏。湯損用油調塗,火瘡用水調塗。(《養生必用方》) 23.治面上雀子斑 蓖麻子、密陀僧、硫黃各二錢。上用羊髓和勻,臨睡敷上,次早洗去。(《體仁彙編》) 24.治諸般針刺入肉不出 用蓖麻子去殼爛研,先以帛襯傷處,敷上,頻看,若見刺出即拔出。恐藥緊弩出好肉,或加白梅肉同研敷尤好。(《衛生易簡方》) 【'''臨床報導'''】 治療胃下垂 蓖麻子仁98%,五倍子2%。兩藥按上述比例混勻,打成爛糊,製成直徑約1.5cm、厚1cm的“蓖倍膏”藥餅備用。用法:點准百會穴,剃去藥餅大一塊頭髮,把藥餅緊貼百會穴上,用紗布繃帶紮住,不使移動。貼後每日早、中、晚3次以搪瓷杯盛半杯開水,將杯底置於藥餅上進行熱熨,每次10分鐘左右,以溫熱而不燙痛皮膚為度。貼藥餅1次,連續5日不需更換。共治療61例,顯效28例,占45.9%;好轉18例,占29.5%;無效15例,占24.6%;總有效率為75.4%。在治療過程中,除個別患者有輕度頭昏外,其他尚無不良反應。部分病例在塗藥熱熨時,腹部有較強的牽引感覺,停止熱熨後,牽引感覺即隨之消失。可見熱熨對胃的升提有很大關系[1]。 【'''文獻綜錄'''】 1.《綱目》:“蓖麻仁,甘辛有毒,熱,氣味頗近巴豆,亦能利人,故下水氣。其性善走,能開通諸竅經絡,故能治偏風失音口噤、口目㖞斜、頭風、七竅諸病,不止於出有形之物而已。蓋鵜鶘油能引藥氣入內,蓖麻油能拔病氣出外,故諸膏多用之。一人病偏風,手足不舉,時珍用此油同羊脂、麝香、鯪魚甲等藥煎作摩膏,日摩數次,一月餘漸複,兼服搜風化痰養血之劑,三月而愈。一人病手臂一塊腫痛,亦用蓖麻搗膏貼之,一夜而愈。一人病氣鬱偏頭痛,用此同乳香、食鹽搗熁太陽穴,一夜痛止。一婦產後子腸不收,搗仁貼其丹田,一夜而上。此藥外用累奏奇勳,但內服不可輕率爾。” 2.《本草經疏》:“蓖麻,其力長於吸收,故能拔病氣出外,其性善收,故能追膿取毒,能出有形之滯物,又能通利關竅,故主水癥。” 3.《醫林纂要》:“蓖麻子,瀉肺氣之下行,能決至高之水而下之,通關竅,正經絡,調上下。或雲服此畢生不能食炒豆,亦不然。” 4.《本草正義》:“蓖麻子,氣味甘平,瀕湖以為甘辛平,其實全無辛味;石頑以為溫,頤且恒用以消散外瘍紅腫焮熱各症,則可證其性必是清涼,石頑之說亦非是。其性善走善散,丹溪以為能追膿取毒、拔邪外出,甚是不確;業師朱氏,兼治外瘍,凡拔毒提膿藥中,從不用此,惟退消陽毒紅腫,及發頤、瘰鬁、乳癰等症,有家制千捶膏一方,專用蓖麻子仁杵細,和乳香、膠香、銀朱、麝香成膏,即有紅赤焮高,勢且釀膿者,亦可十消八九,則明消散之功,何可誤認提毒外出。瀕湖以治偏風不舉,口目㖞斜,蓋亦用其走竄入絡,可以通痹,非能拔出血絡經脈之風邪。據《綱目》所載,一人偏風,手足不舉,瀕湖以此油同麝香、鯪鯉甲等作膏,摩之而愈,則真是風寒濕三氣雜至之痹著關節者,所以有驗,此辨症之不可模糊隱約者也。丹溪又以為能出有形之滯物,故取胎產胞衣,剩骨膿血者用之,則亦因其善走而速之使動耳。瀕湖又謂一人病手臂一塊腫痛,以此搗膏貼之,一夜而愈,則即走竄消散之功耳。” 【'''附藥'''】 蓖麻油(《新修本草》) 為大戟科植物蓖麻的種子所榨取的脂肪油。味甘、辛,性平。有毒。歸大腸經。功能滑腸,潤膚,催產。主治腸內積滯,腹脹,便秘,疥癬,燙傷。內服:10~20ml。外用:適量,塗敷。胃弱及孕婦禁服。①《新修本草》雲:“主風虛寒熱,身體瘡癢浮腫,屍疰惡氣。”②《本草蒙筌》雲:“敷疥癬瘡痍。”③《廣西本草選編》雲:“塗患處,治燒燙傷,疥瘡。”④《浙江藥用植物志》雲:“潤腸通便。治腸內積滯,大便秘結。”⑤《聖濟總錄》治風口㖞:蓖麻油、巴豆油等分。上並相和。如右㖞即點左口角,如左㖞即點右口角。仍急覷,方正,當急揩去藥。⑥《經驗良方》治舌張塞口:蓖麻四十粒。去殼取油,塗紙上,作拈。燒煙熏之。未退再熏,以愈為度。 【'''參考文獻'''】 [1]陳得心,等.新醫藥學雜誌,1974,(2):26
返回至
蓖麻子
。
导航菜单
个人工具
登录
名字空间
页面
讨论
变种
视图
阅读
查看源代码
查看历史
更多
搜索
导航
首页
中医古籍大全
* 醫經類
* 診法類
* 本草類
* 方書類
* 傷寒金匱類
* 溫病類
* 綜合醫書類
* 臨床各科類
* 醫案類
* 古籍影印本
中醫古籍大全拼音索引
帮助
工具
链入页面
相关更改
特殊页面
页面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