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豨薟草”的源代码
←
豨薟草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因为以下原因,您没有权限编辑本页:
您所请求的操作仅限于该用户组的用户使用:
用户
您可以查看与复制此页面的源代码。
豨薟草為菊科植物豨薟、腺梗豨薟或毛梗豨薟的地上部分。主產於湖北、湖南、江蘇等地。原植物生於山野、荒地、灌叢和林下。味苦,性寒。歸肝、腎經。功效祛風濕、通經絡、清熱解毒。臨床用名豨薟草。 【本草匯言】 《[[開寶本草]]》味苦,寒,有小毒。主熱匿煩滿,不能食。生搗汁,服三四合,多則令人吐。 《[[本草圖經]]》 蜀人單服稀薟法,云甚益元氣,治肝腎風氣,四肢麻痺,骨間疼,腰膝無力,亦能行大腸氣。渚州方:性熱無毒,服之補益,安五臟,生毛髮,兼至風濕瘡,肌肉頑痺,婦人久冷尤宜用。 《[[本草綱目]]》 生搗汁服,則令人吐,故云小毒;九蒸九暴,則補人去痺,故云無毒。生則性寒,熟則性溫,云熱者非也。 苦寒小毒,治肝腎風氣,四肢麻痺,骨痛膝弱,風濕清瘡。 《[[本草經疏]]》 豨薟,陽草也。感少陽生發之氣以生,故其味苦寒,不應有毒。乃入血分祛風除濕,兼活血之要藥也。濕熱盛則生蟲,濕則煩滿不能食,春生之藥,本合風化,風能勝濕,苦寒除熱,故主之也。經曰:地之濕氣,感則害人皮肉筋脈。故蘇頌治肝腎風氣,四肢麻痺,骨間疼痛,腰膝無力,及行大腸氣。成訥用以療中風。張泳用以輕身駐顏。效已著於曩代,功復見於今時。妙在走而不泄,香可開脾,邪去身安,功力斯倍矣。 簡誤:凡病人患四肢麻痺,骨間疼,腰膝無力,由於脾腎兩虛,陰血不足,不因風濕所中而得者,不宜服之。 《[[本草蒙筌]]》 味苦,氣寒。有小毒。一云氣熱。無毒。氣作豬臭,故名豨薟。早起空腹吞服,酒下多寡隨宜。療暴中風邪,口眼喎斜者立效;治久滲濕痺,腰腳酸痛者殊功。搗生汁服之,主熱悶煩滿。服多則吐,惟少為宜。 《[[本草乘雅]]》 楚人呼彘為狶,呼嗅為薟。蓋腎畜彘,腎臭腐,為腎藏之體藥也。其味苦,其氣寒,其性潤下,又為腎藏之用藥也。對待熱蟲為眚,若蟄蟲之壞我戶耳,經云:腎虛者,心懸若病飢,煩滿不能食,灸之則強食生肉。腎虛脛腫寒逆,實則骨氣以精,是故駐形者,其始淫氣於腎,攻精於骨,以次淫散,乃得筋柔肌,血毛美耳。若風氣通於肝,致筋膜弛痿,此以氣病形,亦以形病氣,輔肝之母,即所以補腎之形,形全則神俱,五形若一矣。 《[[藥性解]]》 豨薟,味苦,性溫,有小毒,入肝、腎二經。補無氣,祛風濕,強筋骨,長眉髮,烏鬚鬢,明耳目。九月九日採者佳。 按:豨薟功驗如上,宜職厥陰少陰二經。高郵軍謂其性溫,當矣。《[[本草]]》言其性寒,與主用相違,不亦誤乎。久服大能補益,故張詠進御表云:金棱銀線,素根紫核,誰知至賤之中,乃伏殊常之品,臣服百劑,耳目聰明,漸服滿千,須髭再黑。羅守一墜馬中風不語,十服即痊。僧知嚴七十,口眼咼斜,數服頓愈。若張益州者,可謂識其用矣。宜去根,連莖、葉細銼,搗爛取汁,熬煉成膏,以甘草、熟地煎膏,煉蜜三味收之。出火毒,酒調服,功妙不可具述。所謂有小毒者,以生用令人吐也,今既經制度,則毒去而功全矣。 《[[景岳全書]]》 味苦,氣微寒,有小毒。此物氣味頗峻,善逐風濕諸毒。用蜜酒層層和漉,九蒸九曝,蜜丸,空心酒吞,多寡隨宜。善治中風口眼歪斜,除濕痺腰腳痿痛麻木。生者酒煎,逐破傷風危急如神。散撒麻疔惡毒,惡瘡浮腫,虎傷狗咬,蜘蛛蟲毒,或搗爛封之,或煎湯,或散敷并良。其掃蕩功力若此,似於元氣虛者非利。 《[[本草備要]]》 宣,去風濕。 苦辛,生寒熟溫。治肝腎風氣,四肢麻痺,筋骨冷痛,腰膝無力,風濕瘡瘍。若痺痛由脾腎兩虛,陰血不足,不由風濕而得者忌服。風藥能燥血。江東人呼豬為豨,其草似豬薟臭,故名。唐成訥有進豨薟表,宋張詠進豨薟表云:其草金棱銀線,素莖紫荄,對節而生,頗同蒼耳。臣吃百服,眼目清明,即至千服,鬚髮烏黑,筋力輕健,效驗多端。甚益元氣。 《[[本經逢原]]》 豨薟苦寒,略兼微辛,故有小毒,為祛風除濕,而兼活血之要藥。希薟丸治風濕四肢麻痺,骨節冷痛,腰膝無力甚效。但脾腎兩虛,陰血不足而腰膝無力,骨痛麻痺者,大非所宜。時珍曰:生搗汁服,則令人吐,故云有小毒;九蒸九曬,則去風痺,故云無毒。或云甚益元氣,不稽之言也。生者搗服能吐風痰,其能傷胃可知。 《[[本草求真]]》 ﹝批﹞散肝經風濕。 豨薟草專入肝。味苦而辛,性寒不溫,故書載須蒸曬至九。數窮於九。加以酒蜜同制,則濁陰之氣可除,而清香之氣始見,是以主治亦止宜於肝腎風濕,而見四肢麻木,筋骨冷痛,腰膝無力,風濕瘡瘍等症。以其苦能燥濕,寒能除熱,辛能散風故也。若使并非風濕,而見腰膝無力等症,則又屬於血虛而不可用辛散之味矣。然熟用猶可,其性不甚傷正。若生用不制,則又令人作嘔,不可不知。 《[[得配本草]]》 苦、辛,有小毒。生寒,熟溫。入足厥陰經血分。專治風濕,四肢麻痺,筋骨疼痛,腰膝軟弱。 陰血不足,脾腎兩虛,二者禁用。 《[[本草新編]]》 味苦,氣寒,有小毒。一云:性熱,無毒者非。入腎。療暴中風邪,口眼歪斜,治久濕濕痺,腰腳酸痛,主熱匿煩滿。然散人之真氣,尤不宜服,不宜用,而入之茲編者,何也?蓋腎經之藥,藥品中尤少,腎犯風邪濕氣,又尤難治,姑存之,以治腎中風濕之病。不知何故古人盡稱此品,近人亦多樂用之,且有贊其百服則耳目聰明,千服則鬚髮烏黑,追風逐濕。猶作泛等閑語,此真殺人之語也。余客閩,有一貴人卒然中風,余切其脈,絕無浮象,甚微細欲絕。余曰:此真氣虛絕將脫之症。急用參、芪、熟地、山茱、麥冬、五味之藥,大劑投之,一劑而神思清,再劑而語音出。余咎其平日之縱欲也。貴人曰:余已絕欲數年矣,尚恐欠健,日服補劑,病乃中風。而先生絕不治風,竟用大補血氣、填益精髓之品,以救吾命,此仆所不解也。余問所用是何補藥。曰:客有勸余服豨薟丸者,服之已一年矣。余曰:是矣。豨薟耗人真氣,豈可常服。曰:然。余服之,久不見功效,心竊疑之,今聞先生之教,乃恍然大悟。瓶中餘藥,呼兒盡棄之。屬遵吾方而痊癒。嗟乎!貴人幸遇吾,得不死。此吾所見治而知豨薟之殺人也。而余所不及是聞者,不甚多乎。雖然,豨薟亦非能殺人,不善用之,多致殺人耳。而善用之若何。中風之症,必問其腰間素有水濕之癬否。有水濕之癬,又必問其腎囊之乾濕若何。腎中有風,其人必然腰痛而重;腎中有濕,其人必然囊破而瘡。即用豨薟,亦必與人參、白朮大劑共同,又何至誤殺人乎。至於濕痺腰腳酸疼之症,又必加入薏仁、茯苓、黃耆、芡實同施,始萬全也。 或問豨薟為舉世嘉尚,而先生棄之至此乎。夫豨薟未嘗無功,余慮人誤認補味,而常用之耳。風濕入腎者尤難治,存豨薟而不刪去者,正備妙用耳。不然,防己可祛腎內之風濕,存防己可,必復取豨薟,正以豨薟功用勝防己,其耗散精血,亦遜於防己。所以,存防己而仍存豨薟。蓋防己治腎內之風濕,止可一用以出奇,不可再用以貽害。若豨薟則不妨一用,而至於再用,但不可久用耳。 《[[本草分經]]》 生用寒,熟用溫。長於去風濕,治麻痺而能燥血,并不補益。 【現代藥理研究】 豨薟草甲醇提取物,毛梗豨薟草與海州常山或臭梧桐葉配伍及腺梗豨薟二醇酸均有較好的抗炎作用。 豨薟草煎劑對多種桿菌、球菌菌有抑制作用。 豨薟草有一定的抗瘧作用與免疫功能抑制作用。 豨薟草甲醇提取物中某些蓓半萜化合物具有鎮痛作用。 豨薟草水浸液、乙醇-水浸出液具有降壓作用。 豨薟草能有效促進小腸系統微循環障礙後的血流恢復,還有抑制血栓形成的作用。
返回至
豨薟草
。
导航菜单
个人工具
登录
名字空间
页面
讨论
变种
视图
阅读
查看源代码
查看历史
更多
搜索
导航
首页
中医古籍大全
* 醫經類
* 診法類
* 本草類
* 方書類
* 傷寒金匱類
* 溫病類
* 綜合醫書類
* 臨床各科類
* 醫案類
* 古籍影印本
中醫古籍大全拼音索引
帮助
工具
链入页面
相关更改
特殊页面
页面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