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赤茯苓”的源代码
←
赤茯苓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因为以下原因,您没有权限编辑本页:
您所请求的操作仅限于该用户组的用户使用:
用户
您可以查看与复制此页面的源代码。
==實用中藥辭典== 【'''異名'''】 赤苓(《本草再新》),赤茯(《本草便讀》)。 【'''釋名'''】 本品即茯苓之色粉赤者,故名赤茯苓。 【'''基原'''】 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乾燥菌核近外皮部的淡紅色部分。 【'''植物'''】 茯苓 Poria cocos (Schw.) Wolf. 見“茯苓”條。 【'''採集'''】 收采季節和方法同茯苓,當茯苓削去外皮(茯苓皮)後,再切成厚薄均勻的片,取其中粉紅色者即為赤茯苓,曬乾。 【'''藥性'''】 味甘、淡,性平。歸心、脾、膀胱經。 1.《本草折衷》:“味甘,平,無毒。” 2.《湯液本草》:“入足太陰經,手太陽經、少陰經。” 3.《得配本草》:“甘、淡,平。” 4.《本草求原》:“入心、胃、腸、膀胱。” 【'''功效主治'''】 清熱利水,健脾除濕。主治小便不利,淋澀疼痛,水腫腹水,泄瀉,腳氣,消渴。 1.《藥性論》:“破結氣。” 2.《本草折衷》:“主利小便,止消渴,大腹水腫,淋結。” 3.《綱目》:“瀉心、小腸、膀胱濕熱,利竅行水。” 4.《本草再新》:“益心氣,健中和脾,潤肺,燥濕。治瀉痢。”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6~12g;或入丸、散。 【'''使用注意'''】 虛寒滑精或氣虛下陷者禁服。 【'''應用配伍'''】 '''清熱利水,健脾除濕''' 本品甘淡滲泄,功能清利濕熱,故常用於濕熱小便不利、淋澀疼痛、水腫、泄瀉等證。凡水濕內停,小便不利而水腫者,可與豬苓、澤瀉等相須為用,以增利水消腫之效,如《聖濟總錄》赤茯苓丸。若水濕內蘊,肺氣不宣,四肢腫滿,腹脹喘逆,小便赤澀者,可與葶藶子、防己、木香配伍,以瀉肺行水,如《醫學發明》赤茯苓丸。若濕熱下注,小便淋澀疼痛者,可與梔子、生甘草、赤芍藥等同用,以清熱利水通淋,如《局方》五淋散。凡時氣胃熱,口幹煩渴者,可與栝樓根、麥門冬、生地黃、知母相合,以清熱生津,如《聖惠方》赤茯苓散。凡濕勝泄瀉,小便短少者,可與白朮、木香、肉桂等並施,以健脾利水而實大便,如《聖濟總錄》赤茯苓丸。 【'''附方'''】 1.治胞痹,小便不利 赤茯苓、白朮各四兩,幹薑(炮)二兩,甘草(炙)三兩。上㕮咀。每服五錢匕,水煎,去滓溫服,空心、食前各一。(《聖濟總錄》腎著湯) 2.治水腫,胸中氣滿喘急 赤茯苓、杏仁(去皮尖雙仁,炒)各四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炒)二兩。上粗搗篩。每服五錢匕,水煎,去滓溫服,日再,病隨小便下,飲盡更作。(《聖濟總錄》茯苓湯) 3.治三焦有水氣,胸脅脹滿目眩 赤茯苓四兩,桂(去粗皮)、白朮、甘草(炙)各三兩。上為散。每服五錢,水煎,去滓溫服,不拘時服。(《普濟方》茯苓散) 4.治脾濕太過,四肢腫滿,腹脹喘逆,氣不宣通,小便赤澀 葶藶四兩,防己二兩,赤茯苓一兩,木香半兩。上件為細末,棗肉為丸,如桐子大。每三十丸,食前煎桑白皮湯送下。(《醫學發明》赤茯苓丸) 5.治腎氣不足,膀胱有熱,水道不通,淋瀝不宣,出少起多,臍腹急痛,蓄作有時,勞倦即發;或尿如豆汁,或如砂石,或冷淋如膏,或熱淋便血 赤茯苓六兩,當歸、甘草(生用)各五兩,赤芍藥、山梔仁各二十兩。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水煎,空心食前服。(《局方》五淋散) 6.治口幹溺赤,腹滿心痛,由熱留於手少陰之經,其氣厥 赤茯苓四兩,甘草(生)一兩,木香半兩。上為散。每服五錢,水煎,去滓溫服。(《全生指迷方》赤茯苓湯) 7.治熱病,小便不通,心神煩躁,小腹滿悶 赤茯苓一兩,赤芍藥一兩,葵子一兩,瞿麥一兩,木通一兩,川芒消一兩。上為粗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加蔥白二莖,煎至六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聖惠方》赤茯苓散) 8.治妊娠小便不利,及水腫,灑灑惡寒,動轉筋痛 赤茯苓、葵子各等分。上為末。每服二錢,新汲水調下,不拘時候。(《衛生寶鑒》赤茯苓散) 9.治小便白濁不利,時作痛 赤茯苓、沉香各一兩。一方用琥珀代沉香。上為細末。每服二錢,白湯點,食後臨臥服之。(《雞峰普濟方》茯苓湯) 10.治冒暑伏熱,頭目眩暈,嘔吐,瀉痢,煩渴,背寒,面垢 赤茯苓、甘草(生)各四兩,寒食面、生薑各一斤。上為末。每服二錢,白湯下。(《赤水玄珠》卻暑散) 11.治時氣胃熱口幹,煩躁,渴不止 赤茯苓、栝樓根、麥門冬、生幹地黃各一兩,知母半兩。上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加小麥五二粒,淡竹葉二七片,煎至五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聖惠方》赤茯苓散) 12.治小兒腹痛,不肯哺乳 赤茯苓一分,甘草一分(炙微赤),黃連一分。上為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用一丸,研破,著乳頭上,令兒吮奶,或研點口中亦得。(《普濟方》乳黃散) 【'''文獻綜錄'''】 1.《本草經集注》:“茯苓白色者補,赤色者利。” 2.《本草要略》:“雖曰赤者向丙丁,白者向壬癸,又曰赤者能利水,白者能補脾。是知赤者而瀉小腸之火,則能利水矣,不知白者潤肺生津而能分利也。” 3.《本草經疏》:“白者入氣分,赤者入血分。補益心脾,白優於赤;通利小腸,專除濕熱,赤亦勝白。”
返回至
赤茯苓
。
导航菜单
个人工具
登录
名字空间
页面
讨论
变种
视图
阅读
查看源代码
查看历史
更多
搜索
导航
首页
中医古籍大全
* 醫經類
* 診法類
* 本草類
* 方書類
* 傷寒金匱類
* 溫病類
* 綜合醫書類
* 臨床各科類
* 醫案類
* 古籍影印本
中醫古籍大全拼音索引
帮助
工具
链入页面
相关更改
特殊页面
页面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