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黃柏”的源代码
←
黃柏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因为以下原因,您没有权限编辑本页:
您所请求的操作仅限于该用户组的用户使用:
用户
您可以查看与复制此页面的源代码。
黃柏為芸香科植物黃柏(關黃柏)和黃皮樹(川黃柏)除去栓皮的樹皮。前者主產於河北、吉林、遼寧等地;後者主產於四川、湖北、雲南、貴州等地。生於山地雜林中或山谷溪邊,喜涼爽氣候,抗風力強,怕乾旱、怕澇,以土層深厚、疏鬆肥沃、富含腐殖質的微酸性或中性土壤最宜生長。味苦,性寒。歸腎、膀胱經。功效清熱燥濕、瀉火除蒸、解毒療瘡。臨床用名有黃柏、鹽炙黃柏、酒炙黃柏、黃柏炭。 ==實用中藥辭典== 【'''異名'''】 檗木(《本經》),檗皮(《傷寒論》),黃檗(《本草經集注》)。 【'''釋名'''】 黃柏本作黃檗,黃言其內皮色黃,檗言其樹皮縱裂,合稱黃檗,俗作黃柏。 【'''基原'''】 為芸香科植物黃柏和黃皮樹等的樹皮。 【'''植物'''】 1.黃柏 Phellodendron amurense Rupr.分佈於東北及華北。 2.黃皮樹 Phellodendron chinense Schneid.分佈於陝西南部、浙江、江西、湖北、四川、廣西、貴州、雲南等地。 此外,同屬植物的樹皮作黃柏使用的尚有:①禿葉黃皮樹 Phellodendron chinense Schneid. var. glabriusculum Schneid. 分佈於陝西、浙江、江西、湖北、四川、廣西、貴州、雲南等地;②臺灣黃檗 P. amurense Rupr. var. wilsonii (Hayata et Kanehira) Chang 生於海拔2000~2700m的高山森林中,分佈於臺灣阿裏山。 【'''採集'''】 定植15~20年採收,5月上旬至6月上旬,用半環剝或環剝、砍樹剝皮等方法剝皮。目前多用環剝,可在夏初的陰天,日平均濕度22~26℃左右,此時形成層活動旺盛,再生樹皮容易。選健壯無病蟲害的植株,用刀在樹段的上下兩端分別圍繞樹幹環割一圈,再縱割一刀,然後將樹皮剝下,注意不要損傷形成層;然後噴吲哚乙酸,再把略長於樹段的小竹竿縛在樹段上,以免塑膠薄膜接觸形成層,外面再包塑膠薄膜兩層,以促使再生新樹皮;第2、3年亦可連續剝皮。注意剝皮後要加強培育管理,使樹勢復壯。剝下的樹皮趁鮮刮掉粗皮,曬至半幹,再疊成堆,用石板壓平,再曬至全幹。 【'''化學成分'''】 黃柏:樹皮含小檗堿(berberine),小檗紅堿(berberrubine),黃柏堿(phellodendrine),木蘭花堿(magnoflorine),藥根堿(jatrorrhizine),掌葉防己堿(palmatine),白栝樓堿(candicine),蝙蝠葛任堿(menisperine),胍(guanidine);另含黃柏內酯(obaculactone),黃柏酮(obacunone)及γ-,β-穀甾醇(γ-,β-sitosterol),菜油甾醇(campesterol),豆甾醇(stigmasterol),7-去氫豆甾醇(7-dehydrostigmasterol),白鮮交酯(dictamnolide),黃柏酮酸(obacunonic acid),青螢光酸(lumicaeruleic acid),24-亞甲基環木菠蘿烯醇(24-methylenecycloartenol),γ-羥基丁烯內酯衍生物(黃柏)Ⅰ、Ⅱ(γ-hydroxybutenolide derivativesⅠ、Ⅱ),牛奶樹醇(hispiol)B。 黃皮樹:樹皮含小檗堿,木蘭花堿,黃柏堿,掌葉防己堿,及內酯、甾醇等。另從樹皮中分離得到線型呋喃香豆精類化合物。 【'''藥理'''】 1.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①抗細菌作用:黃柏有廣譜抗菌作用,其抗菌有效成分為小檗堿,故其抗菌作用與黃連相似,但稍弱。黃柏水煎劑或醇浸劑在體外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檸檬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鏈球菌、草綠色鏈球菌、肺炎雙球菌、炭疽桿菌、霍亂弧菌、白喉桿菌、枯草桿菌、大腸桿菌、綠膿桿菌、傷寒桿菌、副傷寒桿菌、腦膜炎球菌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對溶血性鏈球菌、腦膜炎球菌、霍亂弧菌、炭疽桿菌抑制作用較強。此外,黃柏對百日咳桿菌、破傷風桿菌亦有抑制作用;對福氏、宋內氏、志賀氏及施氏痢疾桿菌有較強抑制作用;對耐鏈黴素、對氨基水楊酸、異煙肼的結核菌菌株也有效。對陰道加德納菌有中度抑制作用。對致腎盂腎炎大腸桿菌粘附性顯示一定的抑制作用。黃柏對幽門螺旋桿菌有抑制作用。黃柏的抗菌作用原理是因其強烈抑制了細菌呼吸及細菌RNA的合成。②抗真菌作用:黃柏的乙醚浸提物對新型隱球菌和紅色發癬菌具有較強的抑制作用,其作用略強於制黴菌素,但抑制白色念珠菌的作用弱於制黴菌素。體外實驗證明,黃柏煎劑、水浸劑對多種致病性皮膚真菌,如堇色毛癬菌、絮狀表皮癬菌、犬小芽孢子菌、許蘭氏毛癬菌、奧杜盎氏小孢子菌及腹股溝表皮癬菌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③抗病毒及其他病原微生物的作用:對於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黃柏具有明顯的選擇性抑制作用,此作用與所含鞣質、小檗堿、黃柏堿、掌葉防己堿及黃酮苷等均無關。對於單純皰疹病毒,黃柏有顯著的抑制作用。黃柏煎劑還有較強的殺滅鉤端螺旋體作用,較弱的抗陰道毛滴蟲作用。小檗堿在體內外均有抗阿米巴原蟲的作用。 2.對心血管系統作用 ①對心臟的作用:小檗堿和藥根堿有正性肌力作用和抗心律失常作用。小量的小檗堿可興奮心肌,增強其收縮力,且作用發生較快。但麻醉犬大劑量靜脈滴注可抑制心肌,使其收縮力減弱。小檗堿對心率以負性作用為主,靜脈注射可使麻醉和清醒動物心率先加快,後持續減慢,且隨劑量增大其心率減慢更顯著。小檗堿有明顯的抗心律失常作用。藥根堿能明顯增強心肌的正性階梯現象,對雙脈衝刺激及靜息後增強效應無影響,其正性肌力作用與外Ca2+ 內流有關,不涉及細胞內Ca2+ 的釋放。藥根堿靜脈注射可使大鼠心肌缺血和再灌期間心律失常的開始時間推遲,持續時間縮短,並使再灌期間室性心律失常的發生率和動物死亡率降低。②降壓作用:黃柏及黃柏醇提取液鹼性物對麻醉動物靜脈注射或腹腔注射,可產生顯著而持久的降壓作用。黃柏每日灌服能使睾丸切除後高血壓大鼠的血壓降低。小檗堿、黃柏堿、掌葉防己堿等都具有不同程度的降壓作用。黃柏堿並能增強Adr和NA的升壓反應,並有神經節阻斷作用。 3.對消化系統作用 黃柏的去小檗堿提取物皮下注射或十二指腸給藥可明顯抑制胃液量、總酸度和胃蛋白酶的活性,對多種實驗性胃潰瘍均有顯著抑制作用;而灌胃給藥只能抑制胃蛋白酶的活性,對乙醇性潰瘍有抑制作用。黃柏、黃柏酮及小檗堿能增強兔離體腸管的收縮,使收縮幅度增加。黃柏內酯則抑制腸平滑肌。黃柏還能促進胰瘺兔胰液的分泌。 4.對免疫系統的作用 黃柏煎劑灌胃,能增加小鼠脾空斑形成細胞數。木蘭堿和黃柏堿能抑制小鼠局部移植物抗宿主反應,對細胞免疫應答的誘導期具有明顯的抑制作用,而對細胞免疫應答的效應期無影響。黃柏還能明顯促進小鼠抗體生成。 5.其他作用 黃柏堿具有一定的肌肉鬆弛作用;黃柏及小檗堿有降血糖作用;小檗堿能提高整體小鼠耐缺氧能力,皮下注射能減慢小鼠整體耗氧速度,延長小鼠缺氧存活時間。 6.毒性 黃柏口服治療量偶見過敏性藥疹。黃柏煎劑小鼠腹腔注射LD50為2.7g/kg,黃柏堿小鼠腹腔注射LD50為69.5mg/kg。一般中毒症狀:小劑量時有豎毛,中等劑量則自發運動抑制、閉眼、呼吸緩慢,大劑量時運動停止,對刺激無反應,伸出四肢。 【'''炮製'''】 1.黃柏 取原藥材,除去雜質,搶水洗淨,潤透,切絲,乾燥。《醫學綱目》:“去粗皮,洗,切。” 2.炒黃柏 取黃柏絲置鍋內,用文火炒至微焦,取出放涼。《小兒衛生總微論方》:“銼,微炒。” 3.黃柏炭 取黃柏絲置鍋內,用武火炒至表面焦黑色,內部焦褐色,噴淋清少許,滅盡火星,取出晾乾,涼透。《小兒衛生總微論方》:“燒炭存性。”黃柏炭善於止血。 4.鹽黃柏 取淨黃柏絲,加鹽水拌勻,悶潤至透,置鍋內,用文火炒幹,取出放涼。每黃柏絲100kg,用食鹽2kg。《扁鵲心書》:“鹽水炒。”鹽黃柏多用於滋陰降火。 3.酒黃柏 取黃柏絲,加黃酒拌勻,悶潤至透,置鍋內,用文火炒幹,取出放涼。每黃柏絲100kg,用黃酒10kg。《世醫得效方》:“去粗皮,酒浸一日夜,炙焦。”《醫學綱目》:“酒洗四次,炒黃色。”酒黃柏多用於清上焦濕熱。 黃柏經浸泡切絲後,小檗堿損失約50%,清炒、酒炒、鹽炒後小檗堿含量變化不大,但炒炭後小檗堿損失殆盡。故黃柏炭宜用於崩漏等出血症,而不宜用於治療痢疾。黃柏切制後以陰乾或100℃烘乾為宜,如曝曬則影響飲片色澤,使小檗堿含量降低約30%。 藥理實驗也表明,炮製對黃柏的作用有一定影響,生品抑菌和抗炎作用最強,炒制溫度越高,抑菌和抗炎作用越弱。 貯乾燥容器內,鹽黃柏、酒黃柏密閉,置陰涼乾燥處。 【'''藥性'''】 味苦,性寒。歸腎、膀胱、大腸經。味厚沉降。 1.《本經》:“味苦,寒。” 2.《醫學啟源》:“《主治秘要》雲:性寒味苦,氣味俱厚,沉而降,陰也。” 3.《湯液本草》:“足太陽經引經藥,足少陰經之劑。” 4.《本草匯言》:“入足太陰。” 【'''功效主治'''】 清熱燥濕,堅陰固腎,退虛熱,瀉火解毒。主治濕熱痢疾,泄瀉,黃疸,淋濁,帶下,腸風痔漏,骨蒸勞熱,遺精,盜汗,足痿無力,口舌生瘡,目赤腫痛,癰疽瘡毒,濕疹,燙火傷。 1.《本經》:“主五臟腸胃中結熱,黃疸,腸痔;止瀉痢,女子漏下赤白,陰傷蝕瘡。” 2.《別錄》:“療驚氣在皮間,肌膚熱赤起,目熱赤痛,口瘡。久服通神。” 3.《藥性論》:“主男子陰痿。治下血如雞鴨肝片及男子莖上瘡,屑末敷之。” 4.《本草拾遺》:“主熱瘡皰起,蟲瘡,痢,下血,殺蛀蟲;煎服,主消渴。” 5.《日華子》:“安心除勞,治骨蒸,洗肝,明目,多淚,口幹,心熱,殺疳蟲,治蛔心痛,疥癬,蜜炙治鼻洪,腸風瀉血,後分急熱腫痛。” 6.《醫學啟源》:“蜜炒此一味,為細末,治口瘡如神,癱瘓必用之藥也,《主治秘要》雲:其用有六:瀉膀胱龍火一也;利小便熱結二也;除下焦濕腫三也;治痢先見血四也;去臍下痛五也;補腎氣不足,壯骨髓六也。” 7.《脾胃論》:“除濕熱為痿,救足膝無力,亦除陰汗、陰痿。” 8.《醫學入門·本草》:“治鼻皶、喉痹及癰疽發背,乳癰臍瘡亦用。” 9.《長沙藥解》:“泄己土之濕熱,清乙木之鬱蒸,調熱痢下重,理黃疸、腹滿、傷寒。” 10.《藥性考》:“瀉火,利濕,堅陰,涼腸,癰腫敷良。”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12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研末調敷;或煎湯洗。 瀉實火宜生用,退虛熱宜鹽水炙用,止血宜炒炭用。 【'''使用注意'''】 脾胃虛寒者禁服。 1.《本草經集注》:“惡幹漆。” 2.《本草經疏》:“陰陽兩虛之人,病兼脾胃薄弱,飲食少進及食不消,或兼泄瀉,或惡冷物及好熱食;腎虛天明作泄,上熱下寒,小便不禁,少腹冷痛,子宮寒;血虛不孕,陽虛發熱,瘀血停滯,產後血虛發熱,金瘡發熱;癰疽潰後發熱,傷食發熱,陰虛小水不利,血虛不得眠,血虛煩躁,脾陰不足作泄等證,法鹹忌之。” 3.《藥籠小品》:“無火忌之。” 【'''應用配伍'''】 '''清熱燥濕''' 本品氣味俱厚,苦寒沉降,長於清瀉下焦濕熱,故濕熱內蘊之泄痢、黃疸及濕熱下注之淋濁帶下、陰腫陰癢、足膝疼熱、痹痿等證皆為要藥。凡熱痢後重者,多與黃連、白頭翁、秦皮配伍,以清利大腸、涼血止痢,如《傷寒論》白頭翁湯;若久痢赤白者,可與當歸、大蒜同用,如《聖惠方》黃柏丸。凡濕熱黃疸者,宜與梔子、甘草相合,以清利濕熱,如《傷寒論》梔子柏皮湯。凡濕熱蘊結膀胱,小便赤澀淋痛者,可與車前子、滑石、木通等相配,以利水通淋;若小便癃閉不通,少腹脹滿者,可與知母,肉桂並施,以滋腎通關,如《蘭室秘藏》滋腎丸;若膀胱濕熱,小便白濁者,可與豬苓、茯苓、益智仁等相佐,以泌別清濁,如《醫學正傳》治濁固本丸。凡濕熱下注,帶下色黃者,多與白果、芡實、車前子等同服,如《傅青主女科》易黃湯;若濕毒內蘊,帶濁下注者,可與梔子、澤瀉、車前子等配用,如《世補齋不謝方》止帶湯。凡濕熱所致陰腫陰癢者,多與苦參、龍膽草、車前子等合用。凡楊梅瘡毒,陰囊搔抓破損,漏水腥臭者,可與輕粉、兒茶、冰片研末外搽,如《外科真詮》黃柏散。凡濕熱下注,足膝痛熱者,宜與蒼朮並用,如《丹溪心法》二妙散;若下肢疼痛麻木,屈伸不利者,可再加入牛膝,如《醫學正傳》三妙丸。 '''堅陰固腎,退虛熱''' 本品性稟至陰,味苦性寒,善制相火,退虛熱,堅腎陰,固精氣。凡陰虛火旺所致骨蒸潮熱、虛煩盜汗、腰酸遺精者,每與知母、熟地等相伍,以滋陰降火,堅腎固精,如《醫宗金鑒》知柏地黃丸、《丹溪心法》大補丸。凡虛火妄動,夢遺滑精,伴心神不安、怔忡失眠者,可與砂仁、甘草同用,肉蓯蓉煎湯送服,以降心火,益腎水,如《禦藥院方》封髓丹;若兼頭暈目眩、腰膝無力者,可再加熟地、天冬、人參,如《醫學發明》三才封髓丹。凡陰虛有火,潮熱盜汗者,則多與知母相佐,以瀉火堅陰,如《蘭室秘藏》正氣湯;亦可與黃連、黃芪、當歸、地黃等配伍,以滋陰降火,固表止汗,如《蘭室秘藏》當歸六黃湯。 '''瀉火解毒''' 本品苦寒,既能清熱燥濕,又能瀉火解毒,故口舌生瘡、目赤腫痛、瘡瘍腫毒、濕疹疥癢、水火燙傷等均可應用。單用即可取效,若配伍他藥療效更佳。凡口舌生瘡者,每與硼砂、薄荷、冰片為丸服,如《古今醫統》冰柏丸;或與僵蠶研末摻,如《聖濟總錄》黃柏散。凡時行火眼,目赤腫痛者,可用本品煎湯熏洗,如《世醫得效方》五行湯;或與白蒺藜、菊花、黃芩等配伍煎服,以清肝明目。凡瘡瘍腫毒者,可與黃連、梔子、金銀花等同煎,以清熱解毒;亦可與豬膽汁調塗,或與乳香、沒藥、冰片等熬膏貼敷,如《瘍醫大全》黃金膏;若熱毒盛者,可與紫花地丁、天花粉、白蘞為末搽敷,如《瘡瘍經驗全書》金箍散。凡皮膚濕疹者,可與荊芥、苦參等同服,並與滑石、甘草研末撒敷、外洗患處。凡水火燙傷者,可與大黃、樸硝、雞子殼等研末調塗,如《世醫得效方》黃柏散。 1.《珍珠囊》:“下焦有瘡,須用黃柏、知母、防己,俱酒洗。” 2.《醫學啟源》:“治腎水膀胱不足,諸痿厥,腰腳無力,於黃芪湯少加用之,使兩足膝中氣力湧出,痿軟即時去矣。” 3.《本草衍義補遺》:“得知母,滋陰降火;得蒼朮,除濕清熱,為治痿要藥;得細辛,瀉膀胱火,治口舌生瘡。” 4.《脈因證治》:“腰軟,腎肝伏熱,宜黃柏、防己。” 5.《本草蒙筌》:“和蒼朮散內,俾下焦濕熱散行,腫脹易退;佐澤瀉,利小便赤澀;配細辛擦舌頰紅瘡。” 6.《藥鑒》:“佐黃芪,入牛膝,使足膝氣力湧出,痿躄即瘥;同蒼朮、獨活,又能除腰膝以下至足分之風濕腫痛癰疽也;佐澤瀉、茯苓,又能利小便之赤滯;解毒湯用之,取其引熱毒下從膀胱經出也;與破故紙同用,治血崩大有其功;與生蜂蜜同用,敷口瘡極有神效。” 7.《本草經疏》:“以柴胡引之則入膽;以黃連、葛根、升麻引之則入腸胃及太陰脾經,治濕熱滯下;佐牛膝、枸杞、地黃、五味子、鱉甲、青蒿則益陰除熱;佐甘菊、枸杞、地黃、蒺藜、女貞實則益精明目;得豬膽汁、水銀粉則主諸熱瘡有蟲久不合口;得鉛丹則生肌止痛;得木瓜、茯苓、二朮、石斛、地黃則除濕健步;佐白芍藥、甘草則主火熱腹痛。” 8.《得宜本草》:“得肉桂治咽痛;得蒼朮治濕痿;得細辛瀉膀胱火;得蛤粉治赤濁白淫。” 9.《得配本草》:“配知母降肺火。” 10.沈文彬《藥論》:“白帶協蓮房、牡蠣,黃疸夾梔子、茵陳。” 【'''附方'''】 1.治濕熱惡痢、血痢,頻並窘痛,無問膿血,並皆治之 芍藥、黃柏各一兩,當歸、黃連各五錢。上為末,飯為丸,如雞頭大。每服五七十丸,食前米飲湯下。忌油膩、酒濕、面等物。(《蘭室秘藏》芍藥柏皮丸) 2.治血痢,晝夜不止 黃柏(去粗皮,炙)、黃連各二兩,木香一兩。上為粗末。每服五錢匕,水煎去滓,食前溫服,一日三次。(《聖濟總錄》黃柏湯) 3.治赤痢多,腹痛不可忍 赤芍藥二兩,黃柏二兩(以蜜拌和,塗炙令盡)。上為散。每服三錢,以淡漿水煎,去滓稍熱服,不拘時候。(《聖惠方》赤芍藥散) 4.治蠱痢 黃柏(去粗皮)、黃連各一兩。上為末,飯飲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米飲送下,日午再服。(《聖濟總錄》黃柏丸) 5.治妊娠下痢不止 黃柏、幹薑、赤石脂各二兩,酸石榴皮二枚。上切細,水煮,分三服。(《普濟方》) 6.治小兒久赤白痢,腹脹㽲痛 黃柏一兩(微炙),當歸一兩(微炒)。上為末,煨大蒜和丸,如綠豆大。每服以粥飲下七丸,日三四服。(《聖惠方》黃柏丸) 7.治傷寒身黃,發熱 肥梔子十五個(擘),甘草一兩(炙),黃柏二兩。上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溫再服。(《傷寒論》梔子柏皮湯) 8.治不渴而小便閉,熱在下焦血分 黃柏(酒洗,焙)、知母(酒洗,焙)各一兩,肉桂五分。上為細末,熟水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一百丸,空心白湯下。頓兩足,令藥易下行故也。如小便利,前陰中如刀刺痛,當有惡物下為驗。(《蘭室秘藏》通關丸) 9.治婦人、男子淋閉,血藥不效者 川黃柏(新瓦上焙),牡蠣(火煆)。上為細末。食前調服。(《丹溪治法心要》) 10.治筋骨疼痛,因濕熱者 黃檗(炒)、蒼朮(米泔浸,炒)。上為末,沸湯入薑汁調服。二物皆有雄壯之氣,表實氣實者,加酒少許佐之。有氣加氣藥,血虛者加補藥,痛甚者加生薑汁熱辣服之。(《丹溪心法》二妙散) 11.降陰火、補腎水 黃檗(炒褐色)、知母(酒浸,炒)各四兩,熟地黃(酒蒸)、龜板(酥炙)各六兩。上為末,豬脊髓、蜜丸。服七十丸,空心鹽白湯下。(《丹溪心法》大補丸) 12.治因多飲,積熱自戕,致夢泄 黃柏(去粗皮)、甘草各等分。上並生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夜臥溫熱水或麥門冬湯送下。(《聖濟總錄》黃甘丸) 13.治嬰童腎經火盛,陰硬不軟 黃柏一兩(鹽水炒),知母五錢(鹽水炒),生地五錢。為末,蜜丸。鹽湯下,燈心湯亦可。(《嬰童百問》瀉腎丸) 14.治盜汗 炒黃柏、炒知母各一錢五分,炙甘草五分。上為粗末。水煎,食前溫服。(《蘭室秘藏》正氣湯) 15.治急勞寒熱進退,漸將羸瘦 黃柏(去粗皮)三兩,烏梅二十一枚(焙幹)。上粗搗篩。每服五錢匕,水煎去滓,露一宿,平旦空心服。(《聖濟總錄》黃柏飲) 16.治產中咳嗽 黃柏、桑白皮(炙黃)等分。為末。每服三錢,水一盞,入糯米二十粒,煎六分,以款冬花燒灰六錢,同調溫服。(《衛生易簡方》) 17.治吐血熱極,並嘔血 黃柏二兩,塗蜜,於慢火上炙焦,搗末。每服二錢,溫糯米飲調下。(《普濟方》引《肘後方》比金散) 18.治心臟極熱,舌上出血 黃柏二兩(塗蜜,慢火炙焦)。上為散。每服二錢匕,溫糯米飲調下。(《聖濟總錄》黃柏散) 19.治口瘡及口中疳瘡 黃柏、孩兒茶、枯白礬各等分。上為細末。凡患人先用陳倉小米熬湯,候冷漱口潔淨,次將藥末摻患處。不拘三五年諸治不愈者,此藥敷三五次即愈。(《萬病回春》黃白散) 20.治小兒口疳,齒齦生爛肉,及口臭,蟲蝕作孔 黃柏一兩,青黛半兩,麝香一錢。上為散。每用少許,摻貼瘡上,日三四次。(《聖惠方》黃柏散) 21.治口瘡 ①硼砂、黃柏、薄荷葉各等分。上為末,生蜜丸,如龍眼大。每服一丸,津液噙化。瘡甚者,加腦子。(《醫方大成》引《澹寮方》冰柏丸) ②口糜生瘡:黃柏(蜜塗,炙幹,去火毒)、白僵蠶(置新瓦上,下以火煿蠶絲斷,出火毒)等分。上為細散,摻瘡及舌上,吐涎。(《聖濟總錄》黃柏散) ③毒熱上攻,口中生瘡:黃柏(蜜炙),細辛(去葉)等分。上為細末。每用少許,摻於舌上,有涎吐出,以愈為度。(《濟生續方》赴筵散) 22.治小兒咽喉腫脹,咽氣不利 黃柏(去粗皮,蜜炙)、甘草(炙)各一分。上為粗末。每次一錢匕,水煎,去滓溫服,不拘時候。(《聖濟總錄》黃柏湯) 23.治小兒胎赤眼 黃柏一兩,秦皮一兩,蕤仁一分(湯浸去皮)。上為散。每取五錢,以水一大盞,加大棗五枚,煎一二十沸,去滓,適寒溫洗之。(《聖惠方》黃柏湯) 24.治眼暴赤澀痛,眼翳 黃柏(去粗皮,為末)、蛇蛻(微炒,細研為末)各一兩。上用醋漿水三盞,於銅器內煎一盞,稀稠似乳,綿濾待冷,瓷盒盛,點眼大眥。(《聖濟總錄》黃柏膏) 25.治一切赤眼障翳 慈竹(截作段,去兩頭)、黃柏(刮去粗皮,刮細者薄填竹內)。用新磚對立,置竹磚上,兩頭各安淨碗,以幹竹燒令瀝出,盡收之。以銅箸點眼。(《眼科龍木論》黃柏竹瀝膏) 26.治肺壅鼻中生瘡腫痛 黃柏、檳榔等分。搗為末,以豬脂調敷之。(《聖惠方》) 27.治耳有惡瘡 馬齒莧一兩,黃柏半兩。上為末。每取少許,綿裹納耳中。(《聖惠方》) 28.治一切腫毒 黃柏、大黃各等分。為末,用醋調搽。如幹用水潤之。(《癰疽驗方》二黃膏) 29.治臁瘡濕毒及遍身熱瘡 黃柏一兩,輕粉三錢。上為末。用豬膽汁調塗,濕則幹摻。(《古今醫鑒》黃白散) 30.治小兒膿瘡,遍身不幹 黃柏末,入枯礬少許摻之。(《簡便單方》) 31.治燕窩瘡 黃柏末、紅棗肉(焙幹存性為末)等分,加枯礬減半。共研細末,香油調敷。(《外科證治全書》碧玉散) 32.治小兒白禿瘡,發落苦癢 黃柏、熏陸香各一兩。研為散。以生麻油調稀稠得所,塗之,幹即再塗。(《聖惠方》黃柏散) 33.治頸上癭瘤不疼不痛,俱是痰結 黃柏、海藻各一兩。研細收貯。每用五分,以舌舔之,一日三五次即消。(《瘍醫大全》) 34.治濕疳瘡癬,黃汁浸淫,色如香瓣 黃柏、龍骨、赤石脂各一兩。上為細末。好油調,掃瘡;或幹貼之。(《醫方類聚》引《施圓端效方》黃龍散) 35.治湯火傷 雞子殼、黃柏、樸硝、大黃、寒水石各等分。上為細末,白水調塗。(《世醫得效方》黃柏散) 【'''臨床報導'''】 1.治療菌痢 黃柏研粉,以10%乙醇泛丸。每次服4g,日2次,7天為1療程。觀察治療慢性細菌性痢疾40例,結果均獲痊癒[1]。 2.治療燒傷 黃柏、榆樹皮內皮分別研粉,按1:2混合,以80%乙醇浸泡48小時以上,濾取浸液備用。將浸液噴或塗於創面,2~4小時1次。治療338例,其中應用抗生素者89例,內服清熱解毒藥者8例。結果1周內治癒130例,占38.5%;2周內治癒144例,占42%;4周左右治癒62例,占18%;死亡2例。此法在抗感染、促進組織修復和保護關節功能方面,均有較滿意效果[2]。 3.治療瞼部隱翅蟲皮炎 黃柏3~5g,玄明粉3g,水煎,冷後濕敷局部。每日4~6次,每日1劑。共治34例,均於3日後皮損消失而逐漸恢復[3]。 4.治療閉合性軟組織損傷 用黃柏、生半夏、五倍子、麵粉各等分。先將麵粉、五倍子共炒至熟,冷卻後與餘藥共研細末。使用時加食醋調成糊狀,武火熬熟成膏,塗於損傷的皮膚上,範圍略大於損傷面積,上蓋白麻紙4~5層,再用膠布或繃帶固定,1~2日換藥1次。共治60例,治癒45例,顯效12例,好轉3例。見效最短1日,最長9日,平均1.23日。據觀察,疼痛愈烈,效果愈好[4]。 5.治療慢性支氣管炎 痰喘寧膠囊(每膠囊含黃柏揮發油100mg,苦參浸膏150mg)每次2粒,每日2次,10天為1療程,3個療程結束判定療效。觀察期間不改變勞動、生活條件,停用其他止咳、平喘、消炎類藥物。共治療300例,結果臨床控制104例(占34.7%),顯效93例(占31%),好轉94例(占31.3%),無效9例(占3%),總有效率97%。其中喘息型療效高於單純型[5]。 6.治療產後會陰傷口感染 25g黃柏水煎成200ml濃縮液,加甘油25ml和10%乙醇2000ml,製成黃褐色外用液。先讓患者用1/5000高錳酸鉀水坐浴,暴露傷口,在無菌操作下,用75%灑精消毒傷口周圍,再用生理鹽水將傷口分泌物洗淨,用黃柏液浸泡的紗布條放入傷口內,每日換藥1次,3日後隔日1次,直至傷口痊癒。結果:治療組144例中125例上藥後立即感覺疼痛減輕,分泌物減少;131例1周傷口癒合,僅9%治療時間超過1周。而西藥對照組無1例1周內治癒。黃柏液組的療程明顯短於西藥組[6]。 7.治療慢性咽炎 50%黃柏水煎液上清液2ml,抽入5ml於注射器內,藥液溫度保持在28~32℃,以5號針頭直噴整個咽部及咽後壁,每日1~2次,5~6日為1療程。結果:治療34例,9例痊癒,有效24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97.06%[7]。 【'''文獻綜錄'''】 1.《醫學啟源》:“(黃柏)二制治上焦,單制治中焦,不制治下焦也。” 2.《湯液本草》:“梔子、黃芩入肺,黃連入心,黃柏入腎,燥濕所歸,各從其類也。《活人書》解毒湯,上下內外通治之。” 3.《本草要略》:“黃柏,味辛性寒,走少陰而瀉火。今人謂其補腎,非也。特以腎家火旺,兩尺脈盛而為身熱、為眼疼、為喉痹諸疾者,用其瀉火,則腎亦堅固,而無狂蕩之患矣。豈誠有補腎之功哉?故腎之無火而兩尺脈微弱,或左尺獨旺者,皆不宜用此劑。《內經》所謂強腎之陰,熱之猶可。此又不可不知。” 4.《綱目》:“黃檗性寒而沉,生用則降實火,熟用則不傷胃,酒制則治上,鹽制則治下,蜜制則治中。”“古書言知母佐黃檗滋陰降火,有金水相生之義,黃檗無知母,猶水母之無蝦也。蓋黃檗能治膀胱命門之火,知母能清肺金,滋腎水之化源,故潔古、東垣、丹溪皆以為滋陰降火要藥,上古所未言也。蓋氣為陽,血為陰,邪火煎熬,則陰血漸涸,故陰虛火動之病須之。然必少壯氣盛能食者,用之相宜。若中氣不足而邪火熾盛者,久服則有寒中之變。近時虛損及縱欲求嗣之人,用補陰藥,往往以此二味為君,日日服餌,降氣太過,脾胃受傷,真陽暗損,精氣不暖,致生他病。蓋不知此物苦寒而滑滲,且苦味久服,有反從火化之害。故葉氏《醫學統旨》有四物加知母、黃柏,久服傷胃,不能生陰之戒。” 5.《雷公炮製藥性解》:“黃柏沉而屬陰,故主腎與膀胱諸證。其性苦寒,能泄亢甚之陽,以堅腎部,則水主既盛,陽光自遏,而陰血無火爍之患矣。豈真有滋補之功哉?” 6.《本草經疏》:“黃檗,稟至陰之氣而得清寒之性者也。其味苦,其氣寒,其性無毒,故應主五臟腸胃中結熱。蓋陰不足,則熱始結於腸胃;黃癉雖由濕熱,然必發於真陰不足之人;腸癖痔漏,亦皆濕熱傷血所致;泄痢者,滯下也,亦濕熱幹犯腸胃之病;女子漏下赤白,陰傷蝕瘡,皆濕熱乘陰虛流客下部而成;膚熱赤起,目熱赤痛,口瘡,皆陰虛血熱所生病也。以至陰之氣,補至陰之不足,虛則補之,以類相從,故陰回、熱解、濕燥而諸證自除矣。乃足少陰腎經之要藥。專治陰虛生內熱諸證,功烈甚偉,非常藥可比也。” 7.《本草匯言》:“黃檗,益陰清熱,仗此專功,凡陰火攻沖,骨蒸鬱熱,小腹急疾,用此能抑陰中之火。濕熱不清,膝脛疼痛,步履艱難,用此能清濕中之熱。若夫上焦之火,攻發口舌,以致舌腫口破,或齒牙浮動、咽喉腫疼,是皆火之上浮也;下焦之火,蓄積大腸,以致下痢赤白,後重迫痛,或小便黃赤,淋瀝渾濁,或癃閉不通,脹滿阻塞,或腳氣攻沖,嘔逆噁心,或五疸壅塞,遍身發黃。是皆濕熱下侵也,俱用黃柏可以治之。”“設或陰分之疼,酒炒方效;骨間之痛,鹽制乃神;至於濕熱不清,酒炒可也;內火燔灼,生用可也;血弱陰虛,童便拌炒可也。此隨證制度,又不可不詳慎也。” 8.《藥品化義》:“黃柏,味苦入骨,是以降火能自頂至踵,淪膚徹髓,無不周到,專瀉腎與膀胱之火。蓋腎屬寒水,水多則漸消,涸竭則變熱。若氣從臍下起者,陰火也。《內經》曰,腎欲堅,以苦堅之,堅即為補,丹溪以此一味名大補丸,用鹽水制,使鹽以入腎,主降陰火以救腎水。” 9.《本草崇原》:“黃柏,主治五臟腸胃中之結熱、黃疸、腸痔。治結熱者,寒能清熱也;治黃疸、腸痔者,苦能勝濕也;止瀉痢者,先熱瀉而後下痢,黃柏苦寒能止之也。女子漏下赤白,陰傷蝕瘡,皆濕熱下注之病,苦勝濕而寒清熱,故黃柏皆能治之也。以上主治皆正氣無虧,熱毒內盛。所謂下者舉之,結者散之,熱者寒之,強者瀉之,各安其氣,必清必靜,則病氣衰去,歸其所宗,此黃柏之治,皆有餘之病也。” 10.《本草新編》:“黃柏乃至陰之物,其性寒冷,止可暫用以降火,而不可長用以退熱。試思陰寒之地,不生草木,豈陰寒之藥,反生精髓?黃柏有瀉而無補,此可必信者也。如遇陰虛火動之人,用黃柏以瀉火,不若用元參以降火也,萬不得已而用黃柏,亦宜與肉桂同用,一寒一熱,水火有相濟之妙,庶不致為陰寒之氣所逼,至於損胃而傷脾也。”“黃柏瀉火而不補水也。惟是陰虛火大動,用黃柏於大補真陰之藥,如熟地、山茱萸、北五味之類,可暫用以退火,倘陰虛而火微動者,退火而火愈起。總之,虛火旺宜瀉,而虛火衰宜補也。” 11.《馮氏錦囊》:“雲補陰者,以火退而陰長,非有補功也。況實火可治,虛火宜補,人非此火不能有生,用此以瀉火者,是傷其生氣也。惟濕熱、實熱暫用之。若腎虛脾薄之人,所當痛絕也。”又“黃柏性寒,行隆冬肅殺之令,故獨入少陰,瀉有餘之相火,必尺中洪大、按之有力,可炒黑暫用。昔人稱其補陰者,非其性也。蓋熱去則陰不受傷耳,利於實熱而不利於虛熱耳。” 12.《本經逢原》:“黃柏,生用降實火,酒制治陰火上炎,鹽制治下焦之火,薑制治中痰火,薑汁炒黑治濕熱,鹽酒炒黑制虛火。陰虛火盛,面赤戴陽,附子汁制。” 13.《醫林纂要》:“黃柏,補腎,清金,抑相火,行冬藏之令,為堅腎主藥。色黃而深暗,氣味沉厚入腎,苦堅辛潤,行膀胱之濁水,而斂二腎之真精,治陰虛之骨蒸勞熱,療血竭之痹痿、癱瘓,止妄熱之瀉痢、崩漏、痔瘺,行旁溢之疸黃、濕腫、淋閉,肅清塵穢,能使耳目聰明,反源歸根,以俾真陽不泄,是歸藏之令,自秋而閉塞成冬,在保合太和,然後更生也。生用降火,炒黑止崩帶,酒炒則上清耳目口齒、清金,蜜炙治肝胃火,鹽水炒能安腎水,清膀胱火。” 14.《得配本草》:“以黃柏補水,以其能清自下泛上之陰火,火清則水得堅凝,不補而補也。蓋陰中邪火,本非命門之真火,不妨用苦寒者除之,若腎中真水不足,水中之真火虛浮於上,宜用二地以滋之,水足火自歸髒也。如誤服知、柏,水愈燥而火愈炎,反成孤陽飛越,莫可救矣。”“命門之火,安其位為生生之少火,出其位則為爍陰食氣之壯火,是畏火也,非急除之不可,川柏、丹皮在所必需,然少火出位,失水之源,用川柏之苦寒,不若丹皮之辛潤,為無傷於真陰也。” 15.《本草求真》:“黃檗,昔人同知母用於六味丸中,名為知檗八味丸;又用知、柏各一兩,酒洗焙研,入桂,名為滋腎丸,謂其可滋真陰。此說一出,而天下翕然宗之,以至於今,牢不可破。詎知黃檗性稟至陰,味苦性寒,行隆冬肅殺之令,故獨入少陰瀉火,入膀胱瀉熱。凡病人因火亢而見骨蒸勞熱,目赤耳鳴,消渴便閉,及濕熱為病而見諸痿癱瘓,水瀉熱利,黃疸水腫,痔血腸風,漏下赤白,與乎諸痛瘡癢,蛔蟲內攻,診其尺果洪大按之而有力,可炒黑暫用,使其濕熱須流而下,陰火因而潛伏,則陰不受煎熬,而陰乃得長矣,非謂真陰虛損,服此即有滋潤之力也。故於實熱實火則宜,而於虛熱虛火則徒有損而無益。陰寒之性,能損人氣,減人食,命門真元之火,一見而消亡,脾胃運行之職,一見而沮喪,元氣既虛,又用苦寒,遏絕生機,莫此為甚。” 16.《重慶堂隨筆》:“凡下部不堅之病多矣,如莖痿、遺濁、帶漏、痿躄、便血、瀉痢諸症。今人不察病情,但從虛寒治之,而不知大半屬於虛熱也。蓋下焦多濕,始因陰虛火盛而濕漸化熱,繼則濕熱阻夫氣化,反耗精液,遂成不堅之病,皆黃柏之專司也,去其蝕陰之病,正是保全生氣,誰謂苦寒無益於生氣哉?蓋黃檗治下焦濕熱諸證,正與蛇床子治下焦寒濕諸證為對待。” 【'''參考文獻'''】 [1]周裕中.中醫雜誌,1959,(8):23 [2]王宗泉.吉林中醫藥,1987,(2):7 [3]劉益群.安徽中醫學院學報,1988,(2):11 [4]陳松旺,等.陝西中醫,1983,4(5):22 [5]王慶文.中西醫結合雜誌,1984,4(4):222 [6]唐世英.天津中醫,1993,(1):7 [7]吳子正,等.黑龍江中醫藥,1993,(1):32 ==本草匯言== 《[[神農本草經]]》 味苦,寒。主治五臟腸胃中結氣熱,黃疸,腸痔,止泄痢、女子漏下,赤白,陰陽蝕瘡。 《[[名醫別錄]]》 無毒,主治驚氣在皮間,肌膚熱赤起,目熱赤痛,口瘡。久服通神。 《[[藥性論]]》 使,平。主男子陰痿,治下血如雞鴨肝片,及男子莖上瘡,屑末傅之。 《[[日華子本草]]》 安心,除勞,治骨蒸,洗肝,明目,多淚,口乾,心熱,殺疳蟲,治蛔,心痛,疥癬。蜜炙治鼻洪,腸風瀉血。《[[開寶本草]]》 療驚氣在皮間,肌膚熱赤起,目熱赤痛,口瘡。 《[[藥類法象]]》 治腎水膀胱不足,諸痿厥,腰腳無力,於黃耆湯中少加用之,使兩足膝中氣力如涌出,痿軟即時去也。蜜炒此一味,為細末,治口瘡如神。癱瘓必用之藥也。 《[[藥性賦]]》 味苦,氣寒,無毒。沉也,陰也。其用有五:瀉下焦隱伏之龍火,安上焦虛噦之蛔蟲,臍下痛單制而能除,腎不足生用而能補,痿厥除濕藥中不可缺。 《[[湯液本草]]》 氣寒,味苦。苦厚微辛,陰中之陽,降也。無毒。 足太陽經引經藥,足少陰經之劑。 《[[象]]》云:治腎水膀胱不足,諸痿厥,腳膝無力,於黃耆湯中少加用之,使兩膝中氣力涌出,痿即去矣。蜜炒此一味,為細末,治口瘡如神。癱瘓必用之藥。 《[[珍]]》云:瀉膀胱之熱,利下竅。 《[[心]]》云:太陽經引經藥,瀉膀胱經火,補本經及腎不足。苦寒安蛔,療下焦虛,堅腎。《[[經]]》曰:苦以堅之。 《[[本草]]》云:主五臟,腸胃中結熱,黃疸腸痔,止泄痢,女子漏下赤白,陰傷蝕瘡,療驚氣在皮間,肌膚熱赤起,目熱赤痛,口瘡。 《[[液]]》云:足少陰劑,腎苦燥,故腎停濕也。梔子、黃芩入肺,黃連入心,黃柏入腎,燥濕所歸,各從其類也。《[[活人書]]》解毒湯,上下內外通治之。惡乾漆。 《[[本草發揮]]》 成聊攝云:蛔得甘則動,得苦則安,黃連、黃柏之苦安蛔。 潔古云:治腎水膀胱不足,諸痿厥,腰腳無力,於黃耆湯中少加用之,使兩足膝氣力涌出,痿軟即時去矣。蜜炙此一味為細末,治口瘡如神。癱瘓必用之藥也。《[[主治秘訣]]》云:性寒味苦,氣味俱厚,沉而降,陰也。其用有六:瀉膀胱龍火一也,利小便熱結二也,除下焦濕腫三也,治痢疾先見血四也,去臍下痛五也,補腎氣不足壯骨髓六也。二制則治上焦,單制則治中焦,不制則治下焦也。既能泄瀉膀胱火,亦能利竅。小便黃用柏皮,澀者加澤瀉。 《[[本草綱目]]》 古書言黃柏佐知母,滋陰降火,有金水相生義。黃柏無知母,猶水母之無蝦也。故潔古,東垣、丹溪皆以為滋陰降為要藥,上古所未言也。蓋氣為陽,血為陰。邪火煎熬,則陰血漸涸,故陰虛火動之病須之。然必少壯氣盛能食者,用之相宜。若中氣不足而邪火熾甚者,久服則有寒中之變。近時虛損,及縱欲求嗣之人,用補陰藥,往往以此二味為君,日日服餌。降令太過,脾胃受傷,真陽暗損,精氣不暖,致生他病。蓋不知此物,苦寒而滑滲,且苦味久服,有反從火化之害。故葉氏《[[醫學統旨]]》有「四物加知柏,久服傷胃,不能生陰」之說。 傅小兒頭瘡。 芩、連為草,柏為木,性本不同也。 黃柏性寒而沉,生用則降實火,熟用則不傷胃。酒製則治上,鹽制則治下,蜜製則治中。 《[[本草經疏]]》 黃柏稟至陰之氣而得清寒之性者也,其味苦,其氣寒,其性無毒,故應主五臟腸胃中結熱。蓋陰不足則熱始結於腸胃。黃疸雖由濕熱,然必發於真陰不足之人,腸澼痔漏,亦皆濕熱傷血所致。泄痢者,摻也,亦濕熱干犯腸胃之病。女子漏下赤白,陰傷蝕瘡,皆濕熱乘陰虛流客下部而成。膚熱赤起,目熱赤痛,口瘡,皆陰虛血熱所生病也。以至陰之氣,補至陰之不足,虛則補之,以類相從,故陰回熱解濕燥而諸證自除矣。乃足少陰腎經之要藥,專治陰虛生內熱諸證,功烈甚偉,非常工藥可比也。潔古用以瀉膀胱相火,補腎水不足,堅腎壯骨髓,療下焦虛,諸痿癱瘓,利下竅除熱。東垣用以瀉伏火,救腎水,治衝脈氣逆,不渴而小便不通,諸瘡痛不可忍。丹溪謂:得知母滋陰降火,得蒼朮除濕清熱,為治痿要藥。得細辛瀉膀胱火,治口舌生瘡。 簡誤:黃柏固能除熱益陰,然陰陽兩虛之人,病兼脾胃薄弱,飲食少進,及食不消,或兼泄瀉,或惡冷物,及好熱食,腎虛天明作泄,上熱下寒,小便不禁,少腹冷痛,子宮寒,血虛不孕,陽虛發熱,瘀血停滯,產後血虛發熱,金瘡發熱,癰疽潰後發熱,傷食發熱,陰虛小水不利,痘後脾虛,小水不利,血虛不得眠,血虛煩躁,脾陰不足作泄等證,法咸忌之。 《[[本草蒙筌]]》 味苦、微辛,氣寒。陰中之陽,降也。無毒。惡乾漆,治三焦。二制則治上焦,單制則治中焦,不制則治下焦也。乃足少陰本藥,又足太陽引經。加黃耆湯中,使足膝氣力涌出,痿蹶即瘥;和蒼朮散內,即二妙散。俾下焦濕熱散行,腫脹易退。佐澤瀉利小便赤澀,配細辛擦舌頰紅瘡。一方同青黛研細,入冰片少許,擦之亦效。安虛噦蛔蟲,瀉隱伏龍火。解消渴,除骨蒸。補腎強陰,洗肝明目。腸風連下血者立效,熱痢先見血者殊功。去臍腹內虛疼,逐膀胱中結熱。女人帶漏,亦可治之。 謨按:《[[內經]]》云:腎苦燥,故腎停濕也。活人解毒湯,用黃柏、黃連、黃芩、梔子。蓋梔子、黃芩入肺,黃連入心,黃柏入腎,燥濕所歸,各隨其類而然也。上下內外,并可治之。積熱門中,誠為要藥。至今醫家,氣虛用四君子,血虛用四物,有痰用二陳,有熱用解毒,故常宗述而不易焉。 《[[本草乘雅]]》 黃本土色,可及五藏腸胃之科。苦寒根結,能解熱結致疾之本。故本經主治熱結兩字為因,疸痔諸疾為證,五藏腸胃,皆部署也。 樹高根結,經冬不凋,味大苦,氣大寒,稟太陽高廣之象,得太陽寒水之化,以待極陰中見之熱,此秉土製為用,所以防水也。如是則氣專力備,解五藏腸胃中緣熱為因,致疸痔泄漏,陰傷蝕瘡,種種證形,熱解則清而愈矣。設散漫流注之火熱,所當避忌,如火實類結,亦可假用火空則發之義耳。 《[[藥性解]]》 黃柏,味苦,性寒,無毒,入腎、膀胱二經。主瀉下焦隱伏之火,安上焦虛噦之蟲,除臍下痛,補腎水衰,止血痢,治癰瘡,明眼目,利小便,除濕熱,療女子熱崩。鹽、酒多炒,免致寒入於腎,肉厚鮮黃者佳。 按:黃柏沉而屬陰,故主腎與膀胱諸症,其性苦寒,能泄亢甚之,以堅腎部,則水主既盛,陽光自遏,而陰血無火爍之患矣,豈真有滋補之功哉。若腎家無火,兩尺微弱,或左尺獨旺者,均不宜用。 《[[藥鑒]]》 氣寒味苦,氣味俱厚,無毒,沉也,陰也。鹽水炒之,走少陰而瀉腎火也。後人以為補腎者,誤矣。蓋腎家火旺,及兩尺脈盛,而為身熱目疼喉痺諸疾者,用之瀉火,則腎亦堅固,而無狂蕩之患也,豈誠有補益之功哉?故腎家無火,及兩尺脈微弱者,皆不宜用。若佐四物湯入鹿角膠用之,一則以生水,一則以瀉火,是補其不足,而去其有餘,此天一生水之妙劑也,乳制為佳。佐黃耆,入牛膝,使足膝氣力涌出,痿蹶即瘥。同蒼朮、獨活,又能除腰膝以下至足分之風濕腫痛癰疽也。佐澤瀉、茯苓,又能利小便之赤滯。解毒湯用之,取其引熱毒下從膀胱經出也。與破故紙同用,治血山崩大有奇功。與生蜂蜜同用,敷口瘡極有神效。又治上焦實熱,多制為良,取其緩也。中焦實熱,單製為良,取其緩在中也。下焦實熱,不制為良,取其速下也。或佐以三焦之藥,亦無不可。 《[[本草備要]]》 瀉相火,補腎水。 苦寒微辛,沉陰下降。瀉膀胱相火,足太陽引經藥。補腎水不足,堅腎潤燥,《[[發明]]》曰:非真能補也,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腎欲堅,急食苦以堅之也。相火退而腎固,則無狂蕩之患矣。按腎本屬水,虛則熱矣;心本屬火,虛則寒矣。除濕清熱,療下焦虛,骨蒸勞熱,陰虛生內熱。諸痿癱瘓,熱勝則傷血,血不榮筋,則軟短而為拘;濕勝則傷筋,筋不束骨,則弛長而為痿。合蒼朮名二妙散,清熱利濕,為治痿要藥。或兼氣虛血虛,脾虛腎虛,濕痰死血之不一,當隨證加治。目赤耳鳴,腎火。消渴便閉,黃疸水腫,王善夫病便閉,勝腹堅如石,腿裂出水,飲食不下,治滿利小便藥,遍服不效。東垣曰:此奉養太過,膏梁積熱,損傷腎水,致膀胱乾涸,小便不化,火又逆上,而為嘔噦。《[[難經]]》所謂關則不得小便,格則吐逆者。《[[內經]]》所謂無陰則陽無以化也。遂處以北方大苦寒之劑,黃柏、知母各一兩,酒洗焙研,桂一錢為引,名滋腎丸,每服二百丸,少焉,前陰如刀刺火燒,溺出床下成流,腫脹遂消。水瀉熱痢,痔血腸風,漏下赤白,皆濕熱為病。諸瘡痛癢,頭瘡研末敷之。口瘡,蜜炒研含。凡口瘡用涼藥不效者,乃中氣不足,虛火上炎,宜用反治之法,參朮甘草補土之虛,乾薑散火之標,甚者加附子,或噙官桂引火歸元。殺蟲安蛔。久服傷胃,尺脈弱者禁用。若虛火上炎,服此苦寒之劑,有寒中之變。時珍曰:知母佐黃柏,滋陰降火,有金水相生之義。古云黃柏無知母,猶水母之無蝦也。蓋黃柏能制命門膀胱陰中之火,知母能清肺金,滋腎水之化源。丹溪曰:君火者,人火也,心火也,可以水滅,可以直折,黃連之屬可以制之;相火者,天火也,龍雷之火也,陰火也,不可以水濕制之,當從其性而伏之,惟黃柏之屬可以降之。按火有虛火、實火、燥火、濕火、鬱火、相火之異。虛火宜補,實火宜瀉,燥火宜滋潤,鬱火宜升發。濕火由濕鬱為熱,多病付腫,經所謂諸胕脹大,皆屬於熱;諸病胕腫,皆屬於火是也。宜利濕清熱而兼補脾。相火寄於肝腎,乃龍雷之火,非苦寒所能勝,宜滋陰養血,壯水之主,以制陽光。又按諸病之中,火證為多,有本經自病者,如忿怒生肝火,焦思生心火之類是也;有子母相剋者,如心火克肺金,肝木克脾火之類是也;有臟腑相移者,如肺火咳嗽,久則移熱於大腸而泄瀉,心火煩焦,久則移熱於小腸,而為其重者而治之。生用降實火,蜜炙則不傷胃,炒黑能止崩帶。酒製治上,蜜製治中,鹽制治下。又末乳調,能塗凍瘡。 《[[本經逢原]]》 黃柏苦燥,為治三陰濕熱之專藥。詳《[[本經]]》主治,皆濕熱傷陰之候,即漏下赤白,亦必因熱邪傷陰,火氣有餘之患,非崩中久漏之比。其根治心腹百病,魂魄不安,皆火氣內亢之候。仲景梔子柏皮湯,治身黃發熱,得其旨矣。按:黃柏味厚而降,入腎經血分。凡腎水膀胱不足,諸痿蹶無力,於黃耆湯中加用,使兩足膝中氣力涌出,痿弱即愈。黃柏、蒼朮,乃治痿要藥。凡下焦濕熱腫痛,并膀胱火邪,小便不利及黃澀者,并宜黃柏、知母為君,茯苓、澤瀉為佐。凡小便不通而渴者,邪熱在氣分,主治在肺,不能生水;不渴者,邪熱在血分,主治在膀胱,不能化氣,亦宜黃柏知母。昔人病小便不通,腹堅如石,腳腿裂水,雙睛凸出,遍服治滿、利小便藥不效。此膏粱積熱,損傷腎水,致膀胱不化,火氣上逆,而為嘔噦,遂以滋腎丸主之,方用黃柏、知母,入桂為引導,服少時,前陰如火燒,溺即涌出,顧盼腫消。《[[金匱]]》治誤食自死,六畜肉中毒,用黃柏屑搗服方寸匕解之,不特治膏粱積熱。蓋苦以解毒,寒以泄熱也。大抵苦寒之性,利於實熱,不利於虛熱。凡脾虛少食,或嘔或瀉,或好熱惡寒,或腎虛五更泄瀉,小便不禁,少腹冷痛,陽虛發熱,瘀血停止,產後血虛發熱,癰腫後發熱,陰虛小便不利,痘後脾虛,小便不利,血虛煩躁不眠等證,法皆忌之。一種小而實如酸石榴者,名曰小櫱,性亦不甚相遠,《[[千金翼]]》阿伽佗丸用之。 《[[本草崇原]]》 黃柏氣味苦寒,冬不落葉,稟太陽寒水之精。皮厚色黃,質潤稠粘,得太陰中土之化。蓋水在地之下,水由地中行,故主治五臟腸胃中之結熱,黃疸,腸痔。治結熱者,寒能清熱也。治黃疸、腸痔者,苦能勝濕者。止泄痢者,先熱泄而後下痢,黃柏苦寒,能止之也。女子潛心下赤白,陰傷蝕瘡,皆濕熱下注之病。苦勝濕而寒清熱,故黃柏皆能治之也。以上主治,熱者寒之,強者瀉之,各安其氣,必清必靜,則病氣衰去,歸其所宗,此黃柏之治皆有餘之病也。如正氣稍虛,飲食不強,便當禁用。 愚按:黃柏稟寒水之精,得中土之化,有交濟陰陽,調和水火之功,所治至廣。而《[[珍珠囊藥性]]》云:黃柏瘡用,一言蔽之。後人徒事歌括者,信為瘡藥而已。 《[[本草求真]]》 ﹝批﹞大瀉腎火,及除膀胱濕邪。 黃柏專入腎,兼入膀胱。昔人同知母用於六味丸中,名為知柏八味丸,又同知、柏各一兩,酒洗焙研,入桂,名為滋腎丸,時珍曰:知母佐黃柏滋陰降火,有金水相生之義。古云,黃柏無知母,猶水母之無蝦也。蓋黃柏能制命門、膀胱陰中之火,知母能清肺金,滋腎水之化源。謂其可滋真陰,此說一出,而天下翕然宗之,以至於今牢不可破。詎知黃柏性稟至陰,味苦性寒,行隆冬肅殺之令,故獨入少陰瀉火,入膀胱瀉熱。好古曰:黃芩、梔子入肺,黃連入心,黃柏入腎燥濕,所歸各從其類也。震亨曰:火有二,君火者人火也,心火也,可以濕伏,可以水滅,可以直折,黃連之屬可以制之;相火者天火也,龍雷之火也,陰火也,不可以水濕折之,當從其性而伏之,惟黃柏之屬可以降之。凡人病因火亢而見骨蒸勞熱,目赤耳鳴,消渴便閉,及濕熱為病而見諸痿癱瘓,癱瘓本有氣虛、血虛、脾虛、腎虛、濕痰、死血之別,但因熱傷血,血不養筋,而致軟短而拘;濕則傷筋,筋不束骨而致弛長而痿,宜用蒼朮、黃柏,名二妙散以治。水瀉熱利。黃疸水腫,杲曰:長安王善夫病小便不通,漸成中滿,腹堅如石,腳腿裂破出水,雙睛突出,飲食不下,通苦莫可名狀,治通利小便滲泄之藥服遍矣。予診之曰:此乃奉養太過,膏粱積熱,損傷腎水,致膀胱久而乾枯涸,小便不化,火又逆上而為嘔噦,《[[難經]]》所謂關則不得小便,格則吐逆者,遂處以北方大苦大寒之劑。黃柏、知母各一兩,酒洗焙研,入桂一錢為引,為丸,每服二百丸,少焉前陰如刀刺火燒,溺如瀑泉涌出,床下成流,顧盼之間,腫脹消散矣。痔血腸風,漏下赤白,皆濕熱為病。與夫諸痛瘡癢,蛔蟲內攻,《[[外台]]》治口舌生瘡,用黃柏含之良。《[[深師]]》用蜜漬取汁含之,吐蛔。寇氏《[[衍義]]》治心脾有熱,舌頰生瘡,用蜜炙黃柏,青黛各一分為末,入生龍腦一字摻之吐涎。越筵散用黃柏、細辛等分為末摻,或用黃柏、乾薑等分亦良。但用涼藥不效者,須察脈症,或因中氣不足,虛火上炎,宜用參、朮、甘草、乾薑、附子之類,或噙官桂引火歸元。診其尺果洪大,按之有力,可炒黑暫用,使其濕熱順流而下,陰火因爾潛伏,則陰不受煎熬,而陰乃得長矣。非謂真陰虛損,服此即有滋潤之力也。《[[發明]]》曰:非真能補也,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腎欲堅,急食苦以堅之也。相火退而腎固,則無狂蕩之患矣。按腎本屬水,虛則熱;心本屬火,虛則寒。故於實熱實火則宜,時珍曰:東垣、丹溪皆以黃柏為滋腎降火要藥,上古所未言也。蓋氣為陽,血為陰,邪火煎熬,則陰血漸涸,故陰虛火動之病須之,然必少壯氣盛能食者,用之相宜。而於虛熱虛火,則徒有損而無益。時珍曰:若中氣不足,而邪火熾盛者,久服則有寒中之變,近時虛損及縱欲求嗣之人,用補陰藥,往往以此二味為君。日日服餌,降令太過,脾胃受傷,真陽暗損,精氣不暖,致生他病蓋不知此苦寒而滑泄,且苦味久服,有反從火化之害。故葉氏《[[醫學統旨]]》有四物加知母、黃柏,久服傷胃不能生陰之戒。 《[[得配本草]]》 伏硫黃。惡乾漆。 苦,寒。入足少陰經血分。瀉下焦隱伏之火,除臟腑至陰之濕。溲便癃閉,水瀉血痢,由濕熱致者,宜此治之。 得肉桂,治咽痛。桂乃命門之匙,賴以開之。配知母,降肺火。佐蒼朮,治濕痿;柏可直入。使細辛,瀉脬火。辛用二三分。 治上,酒製;治中,蜜炙;治下,鹽水制。止崩帶,炒炭;塗瘡乳調。 脾胃虛瀉,尺脈細弱,二者禁用。 川柏補水,以其能清自下泛上之陰火。火清則水得堅凝,不補而補也。蓋陰中邪火,本非命門之真火,不妨用苦寒者除之。若腎中之真水不足,水中之真火虛浮於上,宜用二地以滋之,水足火自歸臟也。如誤投知、柏,水愈燥而火愈炎,反成孤陽飛越,莫可救矣。 又曰:命門之火,安其位為生生之少火,出其位即為爍陰食氣之壯火,是畏火也。非急除之不可川柏、丹皮,在所必需。然少火出位,任之源,用川柏之苦燥,不若丹皮之辛潤,為無傷於真陰也。 《[[本草經解]]》 黃柏氣寒,秉天科寒之水氣,入足少陰腎經;味苦無毒,得地南方之火味,入手少陰心經。氣味俱降,陰也。 五臟六腑,心為君主,心屬火,結熱,火氣結也,味苦泄熱,所以主之。 黃疸胃經濕熱之症,腸痔大腸火結之病,泄痢大腸濕熱之症,其主之者,黃柏入腎,腎者胃之關,大腸腎之主也,氣寒能清熱,味苦能燥,故治以上諸症也。 漏下赤白,胎漏下血,及赤白帶下也,一因血熱妄行,一因濕熱下注,黃柏入腎,寒能清熱,苦可燥濕,所以主之。 陰陽蝕瘡,陰戶傷蝕成瘡也,諸瘡皆屬心火,其主之者,苦寒泄火也。 《[[神農本草經讀]]》 黃柏氣寒,秉天冬寒之水氣;味苦無毒,得地南方之火味;皮厚色黃,得太陰中土之化。 五臟為陰,凡經言主五藏者,皆主陰之藥也。治腸胃中熱結者,寒能清熱也;治黃疸腸痔者,苦能勝濕也;止泄痢者,濕熱泄痢,惟苦能除之,而且能堅之;女子胎漏下血,因血熱妄行;赤白帶下,及陰戶傷蝕成瘡,皆由濕熱下注,黃柏寒能清熱,苦能燥濕,所以主之。然皆下氣未傷,熱毒內盛,有餘之病,可以暫用,否則不可姑試也。 凡藥之燥者,未有不熱,而寒者未有不濕,黃柏於清熱之中,而兼燥濕之效。 《[[神農本草經百種錄]]》 味苦,寒。主五臟、腸胃中結熱,黃疸,腸痔,止泄痢,婦子漏下赤白,陰陽蝕瘡。皆陽明表裡上下所生濕熱之疾。 黃柏極黃,得金之色,故能清熱。其味極苦,苦屬火,則又能燥濕。凡燥者未有不熱,而寒者未有不濕,惟黃柏於清熱之中而兼燥濕之效。蓋黃色屬金,陽明為燥金,故其治皆除陽明濕熱之疾,氣類相感也。 《[[本經疏證]]》 凡草木之根成球結塊者,其氣必向下,縱苦寒而不泄,凡物之苦寒不泄者,其性必燥,能搜剔隱伏之熱。檗木根結如茯苓,皮色鮮黃,味苦氣寒性燥,故其為治,能使在內之伏熱解,而肌肉九竅之病盡除。第本經主治所謂五臟腸胃中結熱者,當作五臟之熱結於陽胃中解,若謂五臟陰胃中結熱偏能治之,則檗之功,似宜更廣,所治之證,必不若是之狹矣。惟其所主腸痔泄利女子下赤白陰傷蝕瘡,均係九竅,斯不可謂九竅不和,乃腸胃之所生病耶?劉潛江云,腎之陰氣不足,則熱自結於胃,胃壅結熱,則濕土之陰氣無從施化,而還病於濕,此由腎及胃之徵。率是推之,則腸胃因五臟熱結而病於濕熱者不少矣,詎獨在腎,況腸痔泄利女子漏下赤白陰傷蝕瘡,何一非挾濕為病,不僅是熱耶?特本經所主,皆下竅之病,且俱屬濕,別錄所主,則上竅之病,俱不屬濕,何哉?夫濕本下溜,火則上出,濕病於下,與火相合,但火能升,津不能升,故病於九竅之下者多涉濕,病於九竅之上者多聯燥,理固宜然,無足怪也。第五臟之間,病連心與肝者必雜血,運脾與腎者濕尤劇耳。檗之治解濕熱之為病於腸胃,則其源之自五臟來者能清,其流之及九竅者皆罷,緣其色黃固入胃,氣寒能勝熱,性燥可已濕也,至驚氣在皮間肌膚熱赤,則肝家之氣已入肌肉而化熱,尚未礙津液之流行致化濕也,故尤能治之,則氣之來自五臟,至於胃而熱甚生濕,為更可信矣。 仲景以梔子柏皮湯治黃疸,用之於身黃發熱者,則似柏皮於黃疸不離發熱以為治矣。乃大黃消石湯中用之,則不必以發熱也。其以白頭翁湯治下利,用之於利下重者,則似柏皮於下利亦不離發熱以為治矣。烏梅丸中亦用之,又不必以發熱矣。又何從確然指其所以哉?予謂黃疸與下利之候甚多,而表裡寒熱錯雜,其孰多孰少,不可不辨也。凡黃疸之屬裡屬寒者不論,舉其屬表屬熱者言之,則麻黃連軺赤小豆湯證,其標見於太陽;小柴胡湯證,其標見於少陽;梔子大黃湯、茵陳蒿湯、大黃消石湯、梔子柏皮湯證,其標皆見於陽明。陽明者,有在經在腑之分,發熱懊憹汗出,皆經證也,腹滿小便不利,皆腑證也。梔子大黃湯證,經多而腑少,茵陳蒿湯證,有腑而無經,梔子柏皮湯證,有經而無腑,大黃消石湯證,經少而腑多。試於梔子柏皮湯證,以黃疸為裡,則發熱為表,於大黃消石湯證,以腹滿小便不利為裡,則汗出為表,是汗出為表和,則發熱為裡和,而柏皮之用,正在表裡之間,濕熱壅於肌肉,是胃中結熱為疸者也,下利之所屬尤多。然白頭翁湯為烏梅丸證只在厥陰一經,厥陰尤寒錯雜之所,則寒與熱之多少,尚可循其數以證之也,其厥逆無脈汗出身冷,純屬寒者無論,若兼煩兼嘔脈大脈數言語欲飲水為純乎熱,則白頭翁湯之熱比於虛,小承氣湯之熱比於實,下利之虛者寒熱參半,其寒多而參用濕者,皆用柏皮,則柏皮之用,正在五臟間有以和其熱,使其熱不移於腸胃而已。要之九竅之病,無不本於腸胃,腸胃之熱,有不系五臟所移者,則非柏皮所主,統觀黃疸下痢二證之用柏皮者,皆於虛,則檗之治熱,必虛而挾濕者始為當耳。 《[[本草新編]]》 黃柏,味苦、微辛,氣寒,陰中之陰,降也,無毒。乃足少陰妙藥,又入足太陽。專能退火解熱,消渴最效,去腸風,止血痢,逐膀胱結熱,治赤帶,瀉腎中相火,亦能平肝明目,其餘《[[本草]]》所載功效,俱不可盡信也。蓋黃柏乃至陰之物,其性寒冷,止可暫用以降火,而不可長用以退熱。試思陰寒之地,不生草木,豈陰寒之藥,反生精髓。黃柏有瀉而無補,此可必信者也。如遇陰虛火動之人,用黃柏以瀉火,不若用元參以降火也。萬不得已而用黃柏,亦宜與肉桂同用,一寒一熱,水火有相濟之妙,庶不致為陰寒之氣所逼,至於損胃而傷脾也。 或疑丹溪朱公,專以陰虛火動立論,其補陰,丹溪以黃柏、肉桂同用,未嘗教人盡用黃柏、知母也。而吾子譏其太過,毋乃已甚乎?嗟乎。人生於火,原宜培火,不宜損火也。火之有餘,實水之不足。因水之不足,乃現火之有餘。火盛者,補水而火自息,不必去瀉火也。自丹溪創陰虛火動之說,其立論為千古之不磨,而其立方不能無弊,用黃柏、知母於肉桂之中,不用熟地、山茱為君,烏可為訓乎。 或疑黃柏苦寒瀉火,是瀉火有餘,而補水不足,入於大補陰之內,少用之,以退陰虛之炎,不識亦可乎?曰:不可也。黃柏瀉火而不補水也。惟是陰虛火大動,用黃柏於大補真陰之藥,如熟地、山茱萸、北五味之類,可暫用以退火。倘陰虛而火微動者,亦斷不可用。蓋陰火之大盛者,退火而火少息;陰火之微動者,退火而火愈起。總之,虛火旺宜瀉,而虛火衰宜補也。 或問知母、黃柏,同是苦寒之藥,用一味以瀉虛火,未必無功,必要加用二味,與仲景張公并駕齊驅,反致誤事,使後人譏之,是則丹溪之包。嗟乎。虛火之沸騰,乃真水之虧損,用六味以生水制火,尚恐水不能以遽生,而火不可遽制。況用苦寒之黃柏、知母,使水之不生,又何以制火哉。在丹溪欲制火以生水,誰知制火而水愈不生耶。用知母、黃柏之一味,似乎輕於二味并用,然而,水一遇寒涼即不生,正不必二味之兼用也。 《[[本草分經]]》 苦、寒,微辛。沉陰下降,瀉膀胱相火,為足太陽引經藥。除濕清熱,退火而固腎,治癱痿、骨蒸、瀉痢、諸瘡。尺脈有力者方可用。生用降實火,炒黑止崩帶,酒製治上,蜜製治中,鹽制治下。 《[[本草思辨錄]]》 黃柏為五臟腸胃清濕熱之藥,表裡上下俱到。表有熱可治,表不熱而裡熱亦可治。色黃入腸胃,皮入肺,微辛亦入肺,氣味俱厚,性寒而沉入肝腎,入胃則亦入脾,入腎則亦入心。《[[本經]]》所以主五臟腸胃中結熱也。性寒已熱,燥則除濕,故《[[本經]]》所列黃疸、腸痔、泄痢、女子漏下赤白、陰傷蝕瘡,皆屬濕熱之痾。《[[別錄]]》又補出驚氣在皮間、肌膚熱赤起、目熱赤痛、口瘡,則所謂五臟腸胃者悉備矣。大抵濕下溜而火上出,《[[別錄]]》所主雖不屬濕,而其因未始非濕。觀仲聖梔子柏皮湯、大黃硝石湯治黃疸,為陽明病。白頭翁湯治熱痢,烏梅丸治嘔吐久痢,為陽明兼厥陰病。《[[外台]]》大黃湯,更治天行壯熱,黃柏一味,實賅五臟腸胃,故其用頗廣。若以治少陰與萸地知母為伍,則腎中不必有濕,否則如其分以施之,必得如二妙散為當。蓋苦燥之物,無不劫陰,以黃柏為滋陰之劑者非也。 【現代藥理研究】 黃柏有抗病原微生物作用,體外實驗表明,黃柏煎劑、醇浸劑對多種球菌、桿菌、霍亂弧菌、皮膚致病性真菌均有抑制作用。黃柏水煎劑在體外可以殺死鉤端螺旋體,能抑制白色念珠菌,對陰道滴蟲、乙肝表面抗原也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黃柏有抗炎作用。 黃柏有降血壓作用。黃柏對麻醉動物靜脈或腹腔注射可產生顯著而持久的降壓作用。 黃柏可影響乙酰膽鹼的作用,對在體及離體的動物心臟,小劑量小檗鹼能增強乙酰膽鹼的作用,大劑量則對抗乙酰膽鹼引起的離體蛙腹直肌的收縮,可被黃柏素所抑制。 黃柏對中樞神經系統有抑制作用。 黃柏有降血糖作用。 黃柏對心血管系統的作用表現為正性肌力作用和抗心律失常作用,可使心肌缺血和復灌期間心律失常的出現時間推遲,降低大鼠心律失常的發生和死亡率。 黃柏對平滑肌有作用。黃柏所含的黃柏酮可使動物腸管張力和收縮振幅增強。黃柏粉對家兔離體腸管收縮能增強振幅,黃柏內酯能使腸管抑制。 黃柏還有抗潰瘍、抑制細胞免疫等作用。
返回至
黃柏
。
导航菜单
个人工具
登录
名字空间
页面
讨论
变种
视图
阅读
查看源代码
查看历史
更多
搜索
导航
首页
中医古籍大全
* 醫經類
* 診法類
* 本草類
* 方書類
* 傷寒金匱類
* 溫病類
* 綜合醫書類
* 臨床各科類
* 醫案類
* 古籍影印本
中醫古籍大全拼音索引
帮助
工具
链入页面
相关更改
特殊页面
页面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