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毒膏”的版本间的差异
(CSV导入) |
(CSV导入) |
||
第178行: | 第178行: | ||
|備注= | |備注= | ||
|摘錄=《聖濟總錄》卷一三四 | |摘錄=《聖濟總錄》卷一三四 | ||
+ | }} | ||
+ | {{FangJi | ||
+ | |別名= | ||
+ | |組成=鯽魚1個,信1塊。 | ||
+ | |制法=入信在魚腹內,鹽泥固,煆過,為末,香油調。 | ||
+ | |形狀= | ||
+ | |功能主治=瘰鬁瘡。 | ||
+ | |用法用量=瘡頭上,用艾灸3炷,塗藥膏於瘡上,勿著好肉,數日後退出。 | ||
+ | |注意= | ||
+ | |規格= | ||
+ | |儲藏= | ||
+ | |各家論述= | ||
+ | |臨床應用= | ||
+ | |備注= | ||
+ | |摘錄=《醫方類聚》卷一九○引《修月魯般經》 | ||
}} | }} |
2020年9月22日 (二) 16:23的版本
目录
《眼科錦囊》卷四
【別名】
【組成】辰砂1錢,甘草1錢,巴豆5分,狼糞1錢(燒存性者)。
【功能主治】痘疹入目。
【用法用量】貼魚尾,小錢大。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以蓖麻子油調和之。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種痘新書》卷十二
【別名】
【組成】雄黃、輕粉。
【功能主治】痘疔。
【用法用量】用胭脂水調敷。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末。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不知醫必要》卷三
【別名】
【組成】蒲公英2兩。
【功能主治】痘疔。
【用法用量】俟挑破痘疔,吸盡紫血,即以此膏塗之。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水煎熬膏,載瓷器內,放水中1日1夜,冷去火氣。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醫方類聚》卷一九一引《經驗秘方》
【別名】
【組成】後陰槐條(作短截,炒胡)、紫花地丁(炒胡)、白礬(飛過)、消(飛過)、粟米粉(炒胡)、鹽(飛過)各等分。
【功能主治】惡瘡。
【用法用量】用雞翎敷於瘡上,卻用碎紙貼兒封於藥上。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細末,新水調之。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同壽錄》卷四
【別名】
【組成】蓖麻子仁1兩(產山東,如蠶豆,無刺者佳),杏仁(去皮尖,敲扁)1錢,乳香1錢,沒藥1錢,川三七5錢。
【功能主治】一切癰疽,發背,疔腫惡毒,諸般大毒。
【用法用量】遇毒攤塗為妙;諸般大毒初起須留頭貼上,次日即消,再複貼。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用真菜油半斤,將藥熬至枯黑色,去滓,再熬半枝香,入淨嫩松香1兩、黃占3錢,白占3線攪勻,老嫩得法,瓷瓶收貯。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赤水玄珠》卷二十八
【別名】
【組成】雄黃(研)、胭脂。
【功能主治】痘疔。
【用法用量】胭脂重浸水,令濃,調雄黃。點疔頭上,立時紅活。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壽世保元》卷八
【別名】
【組成】黃連(為末)。
【功能主治】小兒未周,兩眼腫痛。
【用法用量】水調。敷腳心、手心;加蔥搗爛敷之尤妙。如腫痛難開,加薑黃、牙皂、樸消為末,同敷太陽穴、手心、足心。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普濟方》卷三一四
【別名】
【組成】黃丹不拘多少(以苦竹園中地龍泥裹包,火煆令紅,取出放冷,去泥)。
【功能主治】臁瘡,漏瘡,一切惡瘡。
【用法用量】攤在油單上,貼之。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細末,和以輕粉、麻油,調如膏藥厚薄。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古今醫鑒》卷十四
【別名】
【組成】熟地黃1兩(以新汲水浸透)。
【功能主治】嬰兒眼腫痛。
【用法用量】貼兩腳心,布裹住。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搗爛。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瀋陽方)
【別名】
【組成】山梔80個,木鱉子25個,象皮2兩,穿山甲50片,血竭5錢,巴豆仁25個,兒茶5錢,乳香5錢,沒藥5錢,硼砂5錢,香油4斤。
【功能主治】活血散瘀,消腫止痛排膿。主發背、對口、搭手,焮赤高腫,疼痛發熱,潰後久不收口。
【用法用量】將患處使溫沸水洗淨,量大小攤膏貼之。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將香油煠枯,入木鱉子、象皮、穿山甲、巴豆仁、梔子煠化,濾滓,入適量樟丹收膏,將血竭、兒茶、乳香、沒藥、硼砂共研細末,熔化入內,攪勻即成。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雜病源流犀燭》卷二十六
【別名】
【組成】蓖麻子肉1兩,銅青1兩(同研),大薊汁1碗,豆油(春、夏3兩,秋、冬4兩),松香1斤(水煮濾淨)。
【功能主治】呼膿長肉。主肩臑、肘臂、腕手瘍。
【用法用量】如用,重湯煮化,攤貼。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先將油煎滾,入松香熔化,下大薊汁,沸水盡,下水缸內,如絞糖法,入蓖麻、銅青攪勻,以器盛之。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聖濟總錄》卷一三四
【別名】拔毒止痛膏
【組成】鉛丹(炒過)、蛤粉(研)不拘多少。
【功能主治】燙火傷。
【用法用量】拔毒止痛膏(《醫方類聚》卷一九四引《備預百要方》)。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合研如桃花色為度,以生油調作膏,濕紙壓幹。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醫方類聚》卷一九○引《修月魯般經》
【別名】
【組成】鯽魚1個,信1塊。
【功能主治】瘰鬁瘡。
【用法用量】瘡頭上,用艾灸3炷,塗藥膏於瘡上,勿著好肉,數日後退出。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入信在魚腹內,鹽泥固,煆過,為末,香油調。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