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礬散”的版本间的差异
(CSV导入) |
(CSV导入) |
||
第463行: | 第463行: | ||
|備注= | |備注= | ||
|摘錄=方出《聖惠》卷六十五,名見《聖濟總錄》卷一二九 | |摘錄=方出《聖惠》卷六十五,名見《聖濟總錄》卷一二九 | ||
+ | }} | ||
+ | {{FangJi | ||
+ | |別名=掃涎立效丹 | ||
+ | |組成=白礬3錢,巴豆3枚(去殼,分作6瓣)。 | ||
+ | |制法=上將白礬及巴豆於銚內慢火熬化為水,候幹,去巴取礬,研為細末。 | ||
+ | |形狀= | ||
+ | |功能主治=纏喉風,急喉閉,白喉,風涎壅盛急症。 | ||
+ | |用法用量=掃涎立效丹(《自喉全生集》)。本方方名,《本草綱目》引作“帳帶散”、“通關散”。 | ||
+ | |注意= | ||
+ | |規格= | ||
+ | |儲藏= | ||
+ | |各家論述= | ||
+ | |臨床應用= | ||
+ | |備注= | ||
+ | |摘錄=《醫方類聚》卷七十四引《濟生續方》 | ||
}} | }} |
2020年9月23日 (三) 15:37的版本
目录
- 1 《不知醫必要》卷二
- 2 《普濟方》卷三○八
- 3 《醫級》卷九
- 4 方出《聖惠》卷五十七,名見《聖濟總錄》卷一四八
- 5 《醫學心悟》卷四
- 6 《聖惠》卷八十九
- 7 《聖惠》卷七十三
- 8 方出《肘後方》卷三,名見《聖惠》卷三十六
- 9 《奇效良方》卷五十九
- 10 《聖濟總錄》卷一四八
- 11 《袖珍》卷三引《聖惠》
- 12 《太平聖惠方》卷六十五
- 13 《聖惠》卷八十七
- 14 《聖惠》卷三十六
- 15 《聖濟總錄》卷七十
- 16 《聖惠》卷五十九
- 17 《醫方類聚》卷二四二引《經驗良方》
- 18 《聖濟總錄》卷一一九
- 19 《聖惠》卷六十五
- 20 《聖惠》卷八十九
- 21 《聖濟總錄》卷一六七
- 22 《聖惠》卷六十
- 23 方出《千金》卷六,名見《醫部全錄》卷一三一
- 24 《醫統》卷六十三
- 25 明 方賢著《奇效良方》
- 26 《聖惠》卷三十五
- 27 《聖惠》卷三十四
- 28 《普濟方》卷二七七
- 29 《普濟方》卷六十五
- 30 《聖惠》卷六十五
- 31 方出《聖惠》卷六十五,名見《聖濟總錄》卷一二九
- 32 《醫方類聚》卷七十四引《濟生續方》
《不知醫必要》卷二
【別名】
【組成】白礬1錢。
【功能主治】霍亂欲吐不出,欲瀉不行,兼之腹痛。
【用法用量】用陰陽水調服。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末。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普濟方》卷三○八
【別名】
【組成】露筋草、白礬。
【功能主治】蜘蛛並蜈蚣咬傷。
【用法用量】用白礬水調貼。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用露筋草其根洗淨,焙幹,搗為末。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醫級》卷九
【別名】
【組成】白礬3錢,樸消3錢,小麥1合,五倍子1錢5分。
【功能主治】陰中腫痛。
【用法用量】同蔥白煎湯熏洗。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方出《聖惠》卷五十七,名見《聖濟總錄》卷一四八
【別名】
【組成】白礬灰半兩,羖羊角半兩(燒灰),射菵1分,雄黃1兩,麝香1兩,幹薑1兩。
【功能主治】解毒。主青蛙蛇螫所傷。
【用法用量】用敷瘡上。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末。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醫學心悟》卷四
【別名】
【組成】白礬(煆枯)2錢,硇砂5分。
【功能主治】鼻痔。
【用法用量】每用少許,點鼻。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細末。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聖惠》卷八十九
【別名】龍黃散、白龍散
【組成】白礬灰半兩,龍骨末半兩,黃丹半兩(微炒),麝香1分。
【功能主治】小兒聤耳,汁出不止。
【用法用量】龍黃散(《醫學綱目》卷三十九引湯氏方)。白龍散(《普濟方》卷五十三引《經驗良方》)。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勿令風入。
【備注】
【制法】上為細末。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聖惠》卷七十三
【別名】
【組成】白礬半兩,甘草半兩(分)(生用),川大黃1分(生)。
【功能主治】婦人陰腫堅痛。
【用法用量】取棗許大,綿裹納陰中,日換3次。
【各家論述】《醫略六書》:濕傷水府,熱遏陰中,故陰腫疼痛,堅實不移焉。大黃蕩堅瀉熱,白礬卻濕解毒,生甘草以緩中和藥也。絹包納陰中,使濕熱並解,則血氣調和而堅實自消,其陰中腫痛無不除矣。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細散。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方出《肘後方》卷三,名見《聖惠》卷三十六
【別名】礬石散
【組成】礬石、桂。
【功能主治】中風,卒失聲,聲噎不出,舌強不能語。
【用法用量】礬石散(《聖濟總錄》卷一一九)。《聖惠》本方用礬石一分(燒灰),桂一分。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末,綿裹如棗。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奇效良方》卷五十九
【別名】
【組成】白礬(生用)、硫黃(生用)、乳香各等分。
【功能主治】肺風酒渣鼻。
【用法用量】每用手微抓動患處,以藥擦之。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細末。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聖濟總錄》卷一四八
【別名】
【組成】白礬(生用)1兩,甘草(生用)半兩。
【功能主治】毒蛇並射工沙虱等傷,眼黑口噤,手腳強直,毒攻腹內,逡巡不救。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冷水調灌下。便以大蒜橫切錢子貼瘡口,以艾柱於蒜錢上灸之,不拘壯數,如蒜錢焦,即別換更灸,痛定即止。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細末。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袖珍》卷三引《聖惠》
【別名】
【組成】獨莖羊蹄根(銼,搗)、白礬(為末)。
【功能主治】遍身生癬,日久不愈,上至頭面,及癜風。
【用法用量】抓破塗藥,覺癢極至痛即止,隔日再搽,不過3次即愈。又治癜風,以苧麻刮熱,以藥擦之。3-4度絕根。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二藥一處以極酸米醋調勻。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太平聖惠方》卷六十五
【別名】
【組成】白礬(燒為灰)30克 硫黃30克(細研)胡粉30克 黃連45克(去須)雌黃30克(細研)蛇床子22克
【功能主治】疥瘡。
【用法用量】用時以鹽漿水洗,拭幹塗之。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藥搗細羅為散,都研令勻,以豬膏和如稀麵糊。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聖惠》卷八十七
【別名】
【組成】白礬灰1分,黃礬1分(燒赤),雄黃1分(細研),鹽綠1分(細研),蝦蟆灰1分,麝香1分(細研),人中白1分(燒灰),人糞灰1分,蚺蛇膽1分(研入)。
【功能主治】小兒口齒疳瘡,疼痛腫爛。
【用法用量】每用藥時,先以發裹指,清水洗口齒上,然後用蜜水調藥末如膏,以篦子薄塗於齒齦上,日3-5次。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細末。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聖惠》卷三十六
【別名】
【組成】白礬1分(燒灰),黃藥末1分,膩粉1分,麝香1錢。
【功能主治】惡口瘡久不愈。
【用法用量】每取1字,摻在瘡上,以意加減用之。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細散。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聖濟總錄》卷七十
【別名】
【組成】白礬(燒令汁盡)半兩。
【功能主治】鼻久衄,鼻生息肉。
【用法用量】以少許吹鼻中。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細散。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聖惠》卷五十九
【別名】
【組成】白礬1兩(燒灰),黃丹1兩半(微炒),胡粉1兩(炒令微黃),龍骨1兩半,當歸1兩(銼,微炒),訶黎勒1兩(燼,用皮),黃連3分(去須,微炒),甘草1分(炙微赤,銼)。
【功能主治】下痢膿血,心腹(疒丂)痛不止。
【用法用量】每服3錢,以粥飲調下,不拘時候。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細散。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醫方類聚》卷二四二引《經驗良方》
【別名】
【組成】白礬(枯)1兩,蛇床子1兩,黃連半兩。
【功能主治】風濕搏於血氣之月蝕瘡,瘡生於兩耳鼻口間,時愈時發者。
【用法用量】幹摻瘡口上;水調塗亦得。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細末。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聖濟總錄》卷一一九
【別名】
【組成】白礬(燒灰,研)半兩,升麻1兩,細辛(去苗葉)1兩,丹砂(研)1分,麝香(研)半錢,甘草(炙,銼)1分。
【功能主治】風(匿蟲)口瘡。
【用法用量】先以鹽漿水洗漱後,用熟水調藥,雞毛塗之,日3-5次。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散。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聖惠》卷六十五
【別名】
【組成】白礬(燒為灰)1兩,硫黃1兩(細研),胡粉1兩,黃連1兩半(去須),雌黃1兩(細研),蛇床子3分。
【功能主治】一切疥。
【用法用量】以豬膏和如稀麵糊,每以鹽漿水洗,拭幹塗之。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細散,都研令勻。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聖惠》卷八十九
【別名】
【組成】白礬1兩(燒灰),蛇床子1兩。
【功能主治】小兒耳瘡、及頭瘡,口邊肥瘡,蝸瘡。
【用法用量】幹摻於瘡上。立效。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細散。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聖濟總錄》卷一六七
【別名】
【組成】礬石(燒灰)1分,龍骨1分。
【功能主治】小兒臍不幹。
【用法用量】敷臍中。取愈為度。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細末。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聖惠》卷六十
【別名】大安散
【組成】白礬1兩,硫黃1兩(研),乳香1兩(研),黃連1兩(去須,為末),黃蠟1分。
【功能主治】久痔,腸胃風冷,及瘺膿血不止。
【用法用量】大安散(《聖濟總錄》卷一四三)。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用大鯽魚1頭,不去鱗,除腹內物,入諸藥末在內,以濕紙裹,又以麻纏了,鹽泥固濟,於煻火(灰)內煨令熟取出。卻以慢火炙焦,搗細羅為散。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方出《千金》卷六,名見《醫部全錄》卷一三一
【別名】
【組成】白礬6銖,石硫黃6銖,白附子6銖。
【功能主治】面(黑幹)(黑曾),面上粉刺。
【用法用量】以醉1盞,漬之3日,夜淨洗面敷之。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莫見風日。
【備注】
【制法】上為末。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醫統》卷六十三
【別名】
【組成】白礬(枯)、沒藥、乳香、銅綠各等分。
【功能主治】赤口瘡。
【用法用量】摻之。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細末。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明 方賢著《奇效良方》
【別名】
【組成】白礬(半兩) 鹽花(一分)
【功能主治】治一切急風,口噤不開。
【用法用量】上並細研,以手點揩牙根下,更將半錢匕,以綿裹安牙盡頭。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聖惠》卷三十五
【別名】
【組成】白礬1兩(燒灰),鹽花1兩。
【功能主治】懸壅垂長,咽中妨悶,一切急風,口噤不開。
【用法用量】以箸頭點藥在懸壅上。愈。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細散。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聖惠》卷三十四
【別名】
【組成】白礬3分(燒灰),蚺蛇膽1錢。
【功能主治】齒根血出,疳(匿蟲),齦腫有血出。
【用法用量】先以布揩齒,令血盡,每用半錢,以濕紙上摻藥,於患處貼之。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細散。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普濟方》卷二七七
【別名】
【組成】雄黃、白礬各等分。
【功能主治】馬汗入肉。
【用法用量】每用半錢,油調敷患處。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用烏梅3個捶碎,巴豆1個合研為末。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普濟方》卷六十五
【別名】
【組成】屋松、白礬、蜂窩(炒)各等分。
【功能主治】牙疼。
【用法用量】醋煎,熱漱冷吐。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粗末。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聖惠》卷六十五
【別名】
【組成】白礬半兩,石膽半兩,麝香1分,朱紅1分,麒麟竭1分。
【功能主治】縮肉幹瘡。主男子婦人風血毒氣,攻手足指,生甲疽瘡,久不愈者,胬肉裹指甲痛,出血不定。
【用法用量】用少許幹摻瘡上,以帛子纏定,日換2-3次。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藥取白礬、石膽,於鐵器內一處,以炭火煆過,入麝香、麒麟竭、朱紅,同為細末。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方出《聖惠》卷六十五,名見《聖濟總錄》卷一二九
【別名】
【組成】白礬1兩(燒令汁盡),麝香半兩(細研),蘆薈半兩,蚺蛇膽大豆大。
【功能主治】甲疽、骨疽。
【用法用量】先以溫漿水洗瘡,拭幹敷之。重者不過3-4度愈。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細末。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醫方類聚》卷七十四引《濟生續方》
【別名】掃涎立效丹
【組成】白礬3錢,巴豆3枚(去殼,分作6瓣)。
【功能主治】纏喉風,急喉閉,白喉,風涎壅盛急症。
【用法用量】掃涎立效丹(《自喉全生集》)。本方方名,《本草綱目》引作“帳帶散”、“通關散”。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將白礬及巴豆於銚內慢火熬化為水,候幹,去巴取礬,研為細末。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