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茯苓散”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WikiTCM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CSV导入)
(CSV导入)
第178行: 第178行:
 
|備注=  
 
|備注=  
 
|摘錄=《聖惠》卷八十四
 
|摘錄=《聖惠》卷八十四
 +
}}
 +
{{FangJi
 +
|別名=
 +
|組成=白茯苓2兩,人參3兩半(去蘆頭),幹薑1兩(炮裂,銼),桂心1兩,遠志1兩,甘草1兩(炙微赤,銼)。
 +
|制法=上為散。
 +
|形狀=
 +
|功能主治=上焦虛寒,精神不守,泄下便利,語聲不出。
 +
|用法用量=每服3錢,以水1中盞,加生薑半分,煎至5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
|注意=
 +
|規格=
 +
|儲藏=
 +
|各家論述=
 +
|臨床應用=
 +
|備注=
 +
|摘錄=《聖惠》卷四十七
 
}}
 
}}

2020年9月23日 (三) 18:16的版本

《聖惠》卷三

【別名】茯苓湯

【組成】白茯苓1兩,前胡1兩(去蘆頭),桂心半兩,黃芩1兩(銼),白朮1兩,沉香1兩,鱉甲1兩(塗醋,炙微黃,去裙襕),生幹地黃3分,五味子3分,枳實半兩(麩炒微黃)。

【功能主治】肝氣不足,筋脈不遂,心膈壅滯,左肋妨脹,不思飲食。

【用法用量】茯苓湯(《聖濟總錄》卷四十二)。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忌莧菜。

【備注】

【制法】上為散。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聖惠》卷四

【別名】

【組成】白茯苓1兩,遠志3分(去心),甘草2分(炙微赤,銼),桂心1兩,人參1兩(去蘆頭),白芍藥3分,防風3分(去蘆頭),熟幹地黃1兩,鐵粉2兩,黃耆3分(銼),麥門冬3分(去心)。

【功能主治】安定神志。主心臟風虛,驚悸好忘,恍惚。

【用法用量】每服3錢,以水1中盞,加生薑半分,大棗3個,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粗散。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聖惠》卷二十七

【別名】

【組成】白茯苓1兩,鱉甲(塗醋,炙令黃,去裙襕)1兩,黃芩1兩,萆薢(銼)1兩,麥門冬(去心)1兩,酸棗仁(微炒)1兩,甘草(炙微赤,銼)1兩,生幹地黃1兩,人參(去蘆頭)1兩,黃耆(銼)1兩,柴胡(去苗)1兩,白芍藥半兩。

【功能主治】虛勞煩熱,不得睡臥,四肢疼痛。

【用法用量】每服4錢,以水1中盞,加秫米100粒,生薑半分,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散。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聖惠》卷十一

【別名】

【組成】檳榔1兩,青橘皮半兩(湯浸,去白瓤,焙),桂心1兩,厚樸1兩(去粗皮,塗生薑汁,炙令香熟),白茯苓半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附子1兩(炮裂,去皮臍)。

【功能主治】傷寒裏虛,心下悸,腹中氣不和。

【用法用量】每服4錢,以水1中盞,加生薑半分,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散。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方出《聖惠》卷四十七,名見《普濟方》卷二○二

【別名】

【組成】白茯苓1兩,大棗10枚(去核),麥門冬半兩(去心)。

【功能主治】霍亂心煩渴。

【用法用量】分為5服,每服以水1中盞,煎至6分,去滓,溫溫頻服。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銼細。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聖惠》卷五

【別名】

【組成】白茯苓1兩,陳橘皮1兩(湯浸,去白瓤,焙),人參(去蘆頭),白朮3分,五味子3分,草豆蔻半兩(去皮),半夏3分(湯洗7遍,去滑),甘草1分(炙微赤,銼)。

【功能主治】脾胃氣虛弱,胸中滿悶,氣促,嘔吐不能下食。

【用法用量】每服3錢,以水1中盞,加生薑半分,大棗3個,煎至6分,去滓稍熱服,不拘時候。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粗散。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聖惠》卷十二

【別名】

【組成】白茯苓1兩,人參1兩(去蘆頭),白朮3分,白芍藥3分,麻黃根1兩,五味子半兩,牡蠣1兩(燒為粉),肉蓯蓉1兩(酒浸1宿,刮去皺皮,焙幹)。

【功能主治】傷寒,脈微細,汗出不止,漸覺虛羸。

【用法用量】每服5錢,以水1大盞,煎至5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散。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聖惠》卷十四

【別名】

【組成】白茯苓1兩,遠志3分(去心),半夏半兩(湯洗7遍去滑),石膏1兩,黃芩半兩,人參1兩(去蘆頭),桂心半兩,熟幹地黃1兩,麥門冬半兩(去心)。

【功能主治】傷寒後,心虛驚悸,或時妄語,四肢煩熱,肢體羸瘦。

【用法用量】每服4錢,以水1中盞,加生薑半分,大棗2個,煎至6分,去滓,下飴糖1分,攪令勻,不拘時候溫服。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散。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聖惠》卷七十八

【別名】

【組成】白茯苓3分,麥門冬3分(去心,焙),草豆蔻(去皮)半兩,藿香半兩,當歸(銼,微炒)半兩,人參(去蘆頭)半兩,高良薑(銼)半兩,芎藭半兩,甘草(炙微赤,銼)半兩。

【功能主治】產後霍亂吐瀉,心神煩悶,腹內(疒丂)痛,四肢不和,或時燥渴。

【用法用量】每服2錢,以水1中盞,加生薑半分,大棗3個,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粗散。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聖惠》卷四

【別名】

【組成】白茯苓1兩,人參1兩(去蘆頭),防風半兩(去蘆頭),桂心3分,遠志半兩(去心),桔梗3分(去蘆頭),枳殼3分(麩炒微黃,去瓤),訶黎勒3分(煨,用皮),白朮半兩,半夏3分(湯洗7遍去滑,微炒),甘草1分(炙微赤,銼)。

【功能主治】心氣虛寒,心膈脹滿,悲思憂愁。

【用法用量】每服3錢,以水1中盞,加生薑半分,大棗3個,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粗散。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聖惠》卷八十

【別名】白茯苓湯

【組成】白茯苓1兩,當歸(銼,微炒)半兩,白芍藥半兩,芎藭半兩,桂心半兩,黃耆(銼)半兩,人參(去蘆頭)半兩,熟幹地黃半兩。

【功能主治】產後蓐勞。蓋緣生產日淺,久坐多語,運動用力,遂致頭目四肢疼痛,寒熱如瘧狀。

【用法用量】白茯苓湯(《女科指掌》卷五)。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散。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聖惠》卷八十四

【別名】

【組成】白茯苓1兩,烏梅肉1分(微炒),幹木瓜半兩。

【功能主治】小兒霍亂,渴不止。

【用法用量】每服1錢,以水1小盞,煎至5分,去滓令溫,時時與服。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粗散。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聖惠》卷四十七

【別名】

【組成】白茯苓2兩,人參3兩半(去蘆頭),幹薑1兩(炮裂,銼),桂心1兩,遠志1兩,甘草1兩(炙微赤,銼)。

【功能主治】上焦虛寒,精神不守,泄下便利,語聲不出。

【用法用量】每服3錢,以水1中盞,加生薑半分,煎至5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散。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