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虎加人參湯”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WikiTCM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CSV导入)
 
(文本替换 - 替换“形狀=”为“性狀=”)
 
(未显示同一用户的1个中间版本)
第3行: 第3行:
 
|組成=知母18克 石膏30~45克(碎,綿裹)甘草(炙)6克 粳米12克 人參9克
 
|組成=知母18克 石膏30~45克(碎,綿裹)甘草(炙)6克 粳米12克 人參9克
 
|制法=  
 
|制法=  
|形狀=  
+
|性狀=  
 
|功能主治=清熱瀉火,益氣生津。傷寒或溫病,裏熱盛而氣陰不足,發熱,煩渴,口舌乾燥,汗多,脈大無力;暑病津氣兩傷,汗出惡寒,身熱而渴。
 
|功能主治=清熱瀉火,益氣生津。傷寒或溫病,裏熱盛而氣陰不足,發熱,煩渴,口舌乾燥,汗多,脈大無力;暑病津氣兩傷,汗出惡寒,身熱而渴。
 
|用法用量=上五味,以水1升,煮米熟湯成,去滓。溫服200毫升,一日三次分服。
 
|用法用量=上五味,以水1升,煮米熟湯成,去滓。溫服200毫升,一日三次分服。
第13行: 第13行:
 
|備注=本方所治為氣分熱盛而津氣不足之證,故在白虎湯清熱生津的基礎上,加人參以益氣生津。張錫純《醫學衷中參西錄》謂此方"以生山藥代粳米,則其方愈穩妥,見效亦愈速"。
 
|備注=本方所治為氣分熱盛而津氣不足之證,故在白虎湯清熱生津的基礎上,加人參以益氣生津。張錫純《醫學衷中參西錄》謂此方"以生山藥代粳米,則其方愈穩妥,見效亦愈速"。
 
|摘錄=《傷寒論》
 
|摘錄=《傷寒論》
 +
}}
 +
{{FangJi
 +
|別名=化斑湯
 +
|組成=知母(三錢) 石膏(五錢) 人參(二錢) 甘草(一錢半)
 +
|制法=
 +
|性狀=
 +
|功能主治=治傷寒發斑,口燥煩渴。
 +
|用法用量=上作一服,水二鐘,粳米一百粒,煎至一鐘,不拘時服。
 +
|注意=
 +
|規格=
 +
|儲藏=
 +
|各家論述=
 +
|臨床應用=
 +
|備注=
 +
|摘錄=明 方賢著《奇效良方》
 
}}
 
}}

2020年10月1日 (四) 20:51的最新版本

《傷寒論》

【別名】人參白虎湯(《玉機微義》卷九引《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組成】知母18克 石膏30~45克(碎,綿裹)甘草(炙)6克 粳米12克 人參9克

【功能主治】清熱瀉火,益氣生津。傷寒或溫病,裏熱盛而氣陰不足,發熱,煩渴,口舌乾燥,汗多,脈大無力;暑病津氣兩傷,汗出惡寒,身熱而渴。

【用法用量】上五味,以水1升,煮米熟湯成,去滓。溫服200毫升,一日三次分服。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本方所治為氣分熱盛而津氣不足之證,故在白虎湯清熱生津的基礎上,加人參以益氣生津。張錫純《醫學衷中參西錄》謂此方"以生山藥代粳米,則其方愈穩妥,見效亦愈速"。

【制法】

【性狀】

【規格】

【儲藏】

明 方賢著《奇效良方》

【別名】化斑湯

【組成】知母(三錢) 石膏(五錢) 人參(二錢) 甘草(一錢半)

【功能主治】治傷寒發斑,口燥煩渴。

【用法用量】上作一服,水二鐘,粳米一百粒,煎至一鐘,不拘時服。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

【性狀】

【規格】

【儲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