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檉柳”的版本间的差异
(创建页面,内容为“==實用中藥辭典== 【'''異名'''】 檉(《詩經》),赤檉木(《日華子》),三春柳(《開寶本草》),春柳(《本草圖經》),三眠柳(…”) |
(→實用中藥辭典) |
||
第93行: | 第93行: | ||
'''疏風解表,透疹解毒''' 本品辛散開泄,善於疏風達表,為透疹解毒之專品。凡麻疹初起透發不暢,或因風寒外束疹毒內陷之證,常與荊芥、薄荷、牛蒡子、蟬蛻等配伍,如《醫學廣筆記》竹葉柳蒡湯;若麻疹邪熱壅肺,發熱而喘者,可與前胡、葛根、貝母、知母等同用,如《麻科活人全書》檉葉葛根湯。凡感冒發熱頭痛者,可與薄荷、荊芥、生薑等相合,以祛風解表,如《青島中草藥手冊》治感冒方。凡風濕痹痛者,可與羌活、獨活,威靈仙等並施,或與虎杖、雞血藤合用,如《浙江藥用植物志》治風濕痹痛方。凡風疹瘙癢,可與蛤粉、當歸、甘草相配,如《煙霞聖效方》檉花散;亦可單用煎湯洗。 | '''疏風解表,透疹解毒''' 本品辛散開泄,善於疏風達表,為透疹解毒之專品。凡麻疹初起透發不暢,或因風寒外束疹毒內陷之證,常與荊芥、薄荷、牛蒡子、蟬蛻等配伍,如《醫學廣筆記》竹葉柳蒡湯;若麻疹邪熱壅肺,發熱而喘者,可與前胡、葛根、貝母、知母等同用,如《麻科活人全書》檉葉葛根湯。凡感冒發熱頭痛者,可與薄荷、荊芥、生薑等相合,以祛風解表,如《青島中草藥手冊》治感冒方。凡風濕痹痛者,可與羌活、獨活,威靈仙等並施,或與虎杖、雞血藤合用,如《浙江藥用植物志》治風濕痹痛方。凡風疹瘙癢,可與蛤粉、當歸、甘草相配,如《煙霞聖效方》檉花散;亦可單用煎湯洗。 | ||
− | 利尿消腫 本品尚有利尿消腫之功,可治腎炎水腫,單用或與其他利尿退腫藥配伍。 | + | '''利尿消腫''' 本品尚有利尿消腫之功,可治腎炎水腫,單用或與其他利尿退腫藥配伍。 |
【'''附方'''】 | 【'''附方'''】 |
2020年12月8日 (二) 01:03的最新版本
實用中藥辭典
【異名】
檉(《詩經》),赤檉木(《日華子》),三春柳(《開寶本草》),春柳(《本草圖經》),三眠柳(《本草衍義》),長壽仙人柳(《履巉岩本草》),觀音柳(《衛生易簡方》),垂絲柳、雨絲、蜀柳(《綱目》),西河柳(《本草匯言》),赤檉柳(《本草備要》)。
【釋名】
《綱目》:“按羅願《爾雅翼》雲:天之將雨,檉先知之,起氣以應,又負霜雪不凋,乃木之聖者也。故字從聖,又名雨師。或曰得雨則垂垂如絲,當作雨絲。又《三輔舊事》雲:漢武帝苑中有柳,狀如人,號曰人柳,一日三起三眠。則檉柳之聖,又不獨知雨、負雪而已。今俗稱長壽仙人柳。亦曰觀音柳,謂觀音用此灑水也。”《本草衍義》雲:“赤檉木又謂之三春柳,以其一年三秀也。”
【基原】
為檉柳科植物檉柳的嫩枝葉。
【植物】
檉柳 Tamarix chinensis Lour.[T. juniperina Bunge] 又名西湖柳、紅筋條(《中國樹木分類學》),檜檉柳(《中國高等植物圖鑒》)。野生於遼寧、河北、河南、山東、江蘇、安徽等地。我國東部至西南部各省區有栽培。
此外,多枝檉柳 Tamaric ramosissima Ledeb. 分佈於內蒙古、寧夏、甘肅、青海、新疆等地,在產地也作檉柳入藥。
【採集】
未開花時采下幼嫩枝梢,陰乾。
【化學成分】
乾燥嫩枝葉中含:檉柳酚(tamarixinol),檉柳酮(tamarixone),檉柳醇(tamarixol),β-穀甾醇(β-sitosterol),胡蘿蔔苷(daucosterol),硬脂酸(stearic acid),沒食子酸(gallic acid),沒食子酸甲酯-3-甲醚(methyl gallate-3-methyl ether),正三十一烷(hentriacontane),12-正三十一烷醇(12-hentriacontanol),三十二烷醇乙酸酯(dotriacontanyl acetate),山柰酚-4’-甲醚(kaempferol-4’-methylether),山柰酚-7,4’-二甲醚(kaempferol-7,4’-dimethylether),槲皮素(quercetin),槲皮素-3’-甲醚(quercetin-3’-methylether),槲皮素-3’,4’-二甲醚(quercetin-3’,4’-dimethylether)及反式-2-羥基-4-甲氧基桂皮酸(2-hydroxy-4-methoxycinnamic acid)。
【藥理】
1.對呼吸系統的作用 檉柳煎劑腹腔注射,對氨水噴霧所致的小鼠咳嗽有明顯抑制作用,但無祛痰、平喘作用。檉柳醇提取物或水提取物對組胺所致豚鼠離體氣管痙攣,顯示強大而持久的對抗作用。
2.抗菌作用 檉柳煎劑在體外對肺炎球菌、甲型鏈球菌、白色葡萄球菌和流感桿菌有抑制作用。檉柳酮及檉柳醇對抗藥性金黃色葡萄球菌有較強抑制作用。
3.解熱作用 檉柳浸膏溶液皮下注射,對人工發熱兔有一定解熱作用。
4.保肝作用 檉柳乙醇提取物灌胃,對CCl4誘發的急性肝炎小鼠有保肝作用,使小鼠血清AST和ALT值明顯降低,並可減輕CCl4所致肝重的增加,減輕肝組織變性程度。
5.毒性 檉柳煎劑小鼠腹腔注射的LD50為21.6g/kg。豚鼠腹腔注射檉柳煎劑5g/kg,在4小時內死亡。
【炮製】
取原藥材,除去雜質及老枝,洗淨,稍潤,切段,乾燥。
貯乾燥容器內,置通風乾燥處。
【藥性】
味甘、辛、微鹹,性平。歸肺、胃、心經。輕清疏散,升而微降。
1.《履巉岩本草》:“涼。”
2.《綱目》:“甘、鹹,溫。無毒。”
3.《本草經疏》:“浮而升,陽也。入足陽明,手太陰、少陰經。”
4.《本經逢原》:“甘、鹹,平。”“獨入陽明。”
5.《醫林纂要·藥性》:“甘、辛、鹹,寒。”
【功效主治】
疏風解表,透疹解毒,利尿消腫。主治麻疹初起透發不暢,風熱感冒,風疹瘙癢,風濕痹痛,腎病水腫。
1.《綱目》:“消痞,解酒毒,利小便。”
2.《東醫寶鑒·湯液》:“主疥癬及一切惡瘡。”
3.《本草匯言》:“涼血分,發痧疹,解痧毒。”
4.《本草備要》:“治痧疹不出,喘嗽悶亂。”
5.《本經逢原》:“其功專發麻疹,兼解酒毒,去風,煎湯浴風疹身癢效。”
6.《得配本草》:“解瘟疫之躁亂,開肌肉之邪結,一切風火癘氣,非此不能達表。”
7.《綱目拾遺》:“疏散祛風解表。”
8.《現代實用中藥》:“為解熱利尿藥,治急性或慢性關節風濕。”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0g;或入散劑。外用:適量,煎水洗。
【使用注意】
麻疹已透及體虛多汗者禁服。
《中藥大全》:“麻疹已透者不要使用,熱病汗多,合併肺炎和全身衰弱也不要使用。”
【應用配伍】
疏風解表,透疹解毒 本品辛散開泄,善於疏風達表,為透疹解毒之專品。凡麻疹初起透發不暢,或因風寒外束疹毒內陷之證,常與荊芥、薄荷、牛蒡子、蟬蛻等配伍,如《醫學廣筆記》竹葉柳蒡湯;若麻疹邪熱壅肺,發熱而喘者,可與前胡、葛根、貝母、知母等同用,如《麻科活人全書》檉葉葛根湯。凡感冒發熱頭痛者,可與薄荷、荊芥、生薑等相合,以祛風解表,如《青島中草藥手冊》治感冒方。凡風濕痹痛者,可與羌活、獨活,威靈仙等並施,或與虎杖、雞血藤合用,如《浙江藥用植物志》治風濕痹痛方。凡風疹瘙癢,可與蛤粉、當歸、甘草相配,如《煙霞聖效方》檉花散;亦可單用煎湯洗。
利尿消腫 本品尚有利尿消腫之功,可治腎炎水腫,單用或與其他利尿退腫藥配伍。
【附方】
1.治痧疹發不出,喘嗽,煩悶,躁亂 ①西河柳葉,風乾為末。水調四錢,頓服立定。(《綱目拾遺》引《急救方》) ②西河柳煎湯,去渣。半溫,用芫荽蘸水擦之,但勿洗頭面。乳母及兒,仍以西河柳煎服。(《綱目拾遺》) ③蟬退一錢,鼠粘子(炒研)一錢五分,荊芥穗一錢,玄參二錢,甘草一錢,麥門冬(去心)三錢,幹葛一錢五分,薄荷葉一錢,知母(蜜炙)一錢,西河柳五錢,竹葉三十片。水煎服。(《醫學廣筆記》竹葉柳蒡湯)
2.治麻疹伏而過期不出 西河柳為末。以茅根煎湯下三四錢,白水下亦可。(《麻科活人全書》獨聖散)
3.治一切風,不問遠近 檉葉半斤(細銼,如無葉,枝亦得),荊芥半斤(細銼)。以水五升,煮取二升,濾去滓,澄清,再入白蜜五合,梨汁五合,竹瀝五合,相和,以新瓷瓶盛,用油單子蓋緊系於釜中,以重湯煮,勿令水入,從初五更煮至日出後即住。每服一小盞,日三服。(《聖惠方》檉葉煎)
4.治感冒發熱頭痛:檉柳、薄荷各9g,荊芥6g,綠豆衣9g,生薑3g。水煎服。(《青島中草藥手冊》)
5.治風濕痹痛 西河柳、虎杖根、雞血藤各30g。水煎服。(《浙江藥用植物志》)
6.治腹中積痞 觀音柳煎湯,露一宿,至五更飲數次。痞自消。(《衛生易簡方》)
7.治酒病 長壽仙人柳不以多少,曬乾,為細末。每服一錢,用酒調下。(《履巉岩本草》)
【臨床報導】
治療腎炎 每日取西河柳30g,水煎分2次空腹溫服,15日為1療程,連服1~4個療程。用於急性腎炎遷延期及慢性腎炎10例,病程3個月至2年不等,尿蛋白+~+++。結果顯效(症狀消失,尿檢陰性)8例,有效(症狀消失,尿蛋白微量~+)2例。獲效時間7~20日,平均14日。服藥期間未見明顯副作用[1]。
【文獻綜錄】
1.《本草經疏》:“赤檉木,近世又以治痧疹熱毒不能出,用為發散之神藥。蓋熱毒熾於肺胃則發癍疹於肌肉間,以肺主皮毛,胃主肌肉也。此藥正入肺胃心三經,三經毒解,則邪透肌膚而內熱自消,此皆開發升散、甘鹹微溫之功用也。”
2.《本草匯言》:“檉柳,解痧毒之藥也。古雲痧疹,即今之疹也,其毒起於肺胃之間,發於皮毛之分,外因風寒觸感之邪,內因風火血熱之鬱,相感為病,宜苦涼輕散之劑則出而解。此藥輕清升散,開發瘄毒,如瘄毒內閉不出;或出之甚多,難於解退;或解退後熱發不止,或喘嗽不消,肌肉羸瘦,致成瘄疳、瘄勞者多有之,以此煎湯代茶日飲,瘄疹諸疾漸自消減矣。與桔梗、甘草、牛蒡子同用更善。”
3.《藥性纂要》:“時行熱躁,則人患瘄疹。檉柳發瘄,取其清涼疏透,所以能散鬱熱,解酒亦此義也。”
4.《藥義明辨》:“西河柳,味甘鹹、氣微溫,痧疹熱邪壅於肺,逆傳於心包絡,喘咳煩悶,躁亂狂越者,非此不治,以其能散結和營,解天行時熱也。”
5.張山雷:“檉柳,性溫入血而善於發洩(散),治麻疹之不能透發者甚效,乃瀕湖《綱目》所未詳者。但透達之性極速,入煎劑不當過二錢。俗又以此煎湯作薰蒸揩洗外治之法,則麻疹既(即)不透發,最忌感寒冒風,而乃脫衣露體,雖用熱湯,必有流弊,不可輕試,如在春冬天寒,尤為大忌。”(引自《中國藥學大辭典》)
【參考文獻】
[1]範潤玉.浙江中醫雜誌,1981,(4):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