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WikiTCM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创建页面,内容为“丁香為桃金娘科植物丁香的乾燥花蕾。多係栽培。主產於坦桑尼亞、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地,我國廣東亦有栽培。原植物…”)
 
 
(未显示同一用户的1个中间版本)
第1行: 第1行:
 
丁香為桃金娘科植物丁香的乾燥花蕾。多係栽培。主產於坦桑尼亞、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地,我國廣東亦有栽培。原植物喜熱帶海島性氣候。怕寒、怕澇,不抗風,以土層深厚、肥沃、排水良好、微酸性的砂質壤土最宜生長。味辛,性溫。歸脾、胃、腎經。功效溫中止痛、降逆、補腎助陽。臨床用名丁香。
 
丁香為桃金娘科植物丁香的乾燥花蕾。多係栽培。主產於坦桑尼亞、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地,我國廣東亦有栽培。原植物喜熱帶海島性氣候。怕寒、怕澇,不抗風,以土層深厚、肥沃、排水良好、微酸性的砂質壤土最宜生長。味辛,性溫。歸脾、胃、腎經。功效溫中止痛、降逆、補腎助陽。臨床用名丁香。
  
【本草匯言】
+
==實用中藥辭典==
 +
 
 +
【'''異名'''】
 +
 
 +
丁子香(《齊民要術》),支解香、瘦香嬌(侯寧極《藥譜》),雄丁香(《本草蒙筌》),公丁香(《本草原始》),如宇香、索瞿香、百里馨(《新本草綱目》)。
 +
 
 +
【'''釋名'''】
 +
 
 +
丁乃釘之古字。本品形似釘子,其味甚香,故名丁香或丁子香。《綱目》引掌禹錫曰:“按《齊民要術》雲:雞舌香俗人以其似釘子,故為丁子香。”瘦香嬌、百里馨等,讚譽其味也。丁香有雌雄之分,雄者稱雄丁香、公丁香,雌者稱母丁香、雞舌香。
 +
 
 +
【'''基原'''】
 +
 
 +
為桃金娘科植物丁香的花蕾。
 +
 
 +
【'''植物'''】
 +
 
 +
丁香 Syzygium aromaticum (L.) Merr. et Perry [Eugenia aromaticea Kuntze; E. caryophyllata Thunb.]。原產馬來群島及非洲。我國廣東、海南、廣西、雲南等地有栽培。
 +
 
 +
【'''採集'''】
 +
 
 +
當花蕾由綠色轉紅色時採摘,曬乾。
 +
 
 +
【'''化學成分'''】
 +
 
 +
花蕾中含丁香油,其主要成分為丁香油酚(eugenol),乙醯丁香油酚(acetyleugenol)等;另含穀甾醇(sitosterol),豆甾醇(stigmasterol),菜油甾醇(campesterol)等的葡萄糖苷,2α-羥基齊墩果酸甲酯(2α-hydroxy-oleanolic acid methyl ester),丁香色酮苷(eugenoside)Ⅰ和Ⅱ。花中含齊墩果酸(oleanolic acid),丁香色原酮(eugenin),甲基丁香色原酮(eugenitin),異甲基丁香色原酮(isoeugenitin),去甲基異甲基丁香色原酮(isoeugenitol),鼠李素(rhamnetin),山柰素(kaempferide),山柰酚(kaempferol)及其苷,槲皮素(quercetin)及其苷等。
 +
 
 +
【'''藥理'''】
 +
 
 +
1.對消化系統的作用  丁香浸出液犬灌胃後胃液分泌明顯增多,胃蛋白酶活力增高,此作用可被阿托品所拮抗。丁香水提取物、石油醚提取物對實驗性胃潰瘍及胃粘膜損傷有較好的保護作用。丁香醚提取物經十二指腸灌注可明顯促進麻醉大鼠的膽汁分泌,還可顯著抑制蓖麻油引起的腹瀉。丁香水取物可明顯抑制番瀉葉引起的腹瀉。丁香萜的分離成分B﹑C﹑E﹑F通過提高小鼠肝臟穀胱甘肽硫轉移酶,而有解毒作用。另外,丁香提取物對高峰澱粉酶有弱抑制作用。
 +
 
 +
2.對心血管系統的作用  丁香對心肌有負性肌力作用。丁香酚可濃度依賴性可逆地降低離體豚鼠心室肌細胞鈣內流。氧化石竹烯的作用為丁香酚的六倍。紫丁香葉的醋酸乙酯提取物可使豚鼠心率逐漸減慢,血壓逐漸下降。
 +
 
 +
3.抗凝血作用  丁香有抗血小板凝集作用。丁香水提取物、丁香油對電刺激大鼠動脈血管所致血栓形成有明顯的抑制作用。體外實驗表明丁香水提取物對ADP和膠原誘導的血小板聚集有顯著的抑制作用。
 +
 
 +
4.對機體組織代謝的影響  丁香水提取物能提高小鼠在低氧條件下的氧利用能力,延長斷頭小鼠張口動作時間及氰化鉀中毒小鼠存活時間。丁香水提取物能抑制腦膽鹼酯酶活性。丁香酚和丁香油有明顯的清除氧自由基的作用,其清除活性高於氧自由基特異性清除劑甘露醇。丁香甲醇提取物對食物油自動氧化抑制率達70%以上。
 +
 
 +
5.鎮靜及鎮痛作用  丁香油能明顯對抗咖啡因所致驚厥。丁香醚提取物、水提取物能顯著延長小鼠痛覺反應潛伏期,減少化學刺激引起的扭體反應次數。
 +
 
 +
6.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丁香所含齊墩果酸具有廣譜抗菌作用。丁香製劑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傷寒桿菌、副傷寒桿菌、流感桿菌、白喉桿菌、炭疽桿菌、痢疾桿菌、變形桿菌、大腸桿菌、霍亂弧菌、鼠疫桿菌、結核桿菌、布氏桿菌、陰道加德納菌等均有抑制作用。丁香酚有抗真菌活性,對皮膚癬菌、深部真菌酵母及酵母樣菌有抑制和殺滅作用。對石膏毛癬菌及白色念珠菌有較強的破壞作用,可見菌外形改變及菌細胞破壞。50%煎劑及乙醇浸劑在體外對豬蛔蟲有殺死作用,對犬蛔蟲有驅除作用。丁香有抗人巨細胞病毒和皰疹病毒的作用。
 +
 
 +
7.其他作用  紫丁香葉和關東丁香葉的提取液有顯著鎮咳作用,關東丁香葉提取液還有顯著的祛痰作用。丁香酚腹腔注射對正常大鼠有降溫作用,主要是通過影響視前區-下丘腦前部溫度敏感神經元放電活動實現的。
 +
 
 +
8.毒性  丁香油灌胃大鼠和小鼠的LD50分別為19.3g/kg和1.6g/kg。臨床有丁香酚過敏致喉頭水腫及丁香油致呼吸驟停、劇烈牙痛、皮膚過敏等報導。
 +
 
 +
【'''炮製'''】
 +
 
 +
取原藥材,除去雜質,篩去灰屑。用時搗碎。《小兒藥證直訣》:“搗碎。”《仁術便覽》:“去頂上小泡及枝梗。”《本經逢原》:“去蒂及子。”
 +
 
 +
貯乾燥容器內,置陰涼乾燥處。
 +
 
 +
【'''藥性'''】
 +
 
 +
味辛,性溫。歸脾、胃、腎經。芳香散降。
 +
 
 +
1.《開寶本草》:“辛,溫。無毒。”
 +
 
 +
2.《湯液本草》:“入手太陰經、足陽明經、少陰經。”
 +
 
 +
3.《品匯精要》:“味辛,性溫散。氣之厚者,陽也。”
 +
 
 +
4.《雷公炮製藥性解》:“入肺、脾、胃、腎經。”
 +
 
 +
5.《本草匯言》:“味辛、甘、苦,氣熱。無毒。純陽,氣厚味薄。”
 +
 
 +
【'''功效主治'''】
 +
 
 +
溫中降逆,散寒止痛,暖腎助陽。主治胃寒呃逆,嘔吐反胃,脘腹冷痛,泄瀉痢疾,腎虛陽痿,陰冷疝氣,腰膝冷痛,陰疽,口臭齒疳。
 +
 
 +
1.《藥性論》:“治冷氣腹痛。”
 +
 
 +
2.《海藥本草》:“主風疳䘌,骨槽勞臭。治氣,烏髭發,殺蟲,療五痔,辟惡去邪。治乳頭花,治五色毒痢,正氣,止心腹痛。”
 +
 
 +
3.《日華子》:“治口氣,反胃,鬼疰蠱毒,及療腎氣,奔豚氣,陰痛,壯陽,暖腰膝,治冷氣,殺酒毒,消痃癖,除冷勞。”
 +
 
 +
4.《開寶本草》:“溫脾胃,止霍亂壅脹,風毒諸腫,齒疳䘌。”
 +
 
 +
5.《補遺藥性賦》:“快脾胃而止吐逆。”
 +
 
 +
6.《綱目》:“治虛噦,小兒吐瀉。”
 +
 
 +
7.《本草正》:“溫中快氣。治上焦呃逆,翻胃,霍亂,嘔吐,心腹脹滿冷痛,暖下焦腰膝寒痛,壯陽道,抑陰邪,除胃寒瀉痢,辟口氣,堅齒牙。”
 +
 
 +
8.《本草匯》:“治胸痹、陰痛,暖陰戶。”
 +
 
 +
9.《藥籠小品》:“治痛經。”
 +
 
 +
10.《隨息居飲食譜》:“暖胃,去濕,散寒,辟惡,殺蟲,消痞,解穢,已冷痢,止冷痛,療虛噦,補虛陽,制酒肉、魚蟹、瓜果諸毒。古人噙之奏事,治口臭也。”
 +
 
 +
【'''用法用量'''】
 +
 
 +
內服:煎湯,2~6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研末敷。
 +
 
 +
【'''使用注意'''】
 +
 
 +
熱病及陰虛內熱者禁服。
 +
 
 +
1.《雷公炮炙論》:“不可見火。畏郁金。”
 +
 
 +
2.張潔古:“氣血盛者勿服。”(引自《綱目》)
 +
 
 +
3.《本草通玄》:“獨用多用,易於僭上,損肺傷目。”
 +
 
 +
4.《本草經疏》:“一切有火熱諸證忌之,非屬虛寒,概勿施用。”
 +
 
 +
5.《隨息居飲食譜》:“陰虛內熱人忌之。”
 +
 
 +
【'''應用配伍'''】
 +
 
 +
'''溫中降逆'''  本品味辛性溫,芳香快氣,為溫中散寒、降逆止嘔之要藥,故常用於胃寒呃逆,嘔吐翻胃等證。凡胃寒呃逆、脈遲者,可與柿蒂、人參、生薑配伍,如《症因脈治》丁香柿蒂湯;凡胃寒停飲,嘔吐痰涎,食少吞酸者,可與陳皮、半夏、肉豆蔻等同用,如《局方》丁香半夏丸。
 +
 
 +
'''散寒止痛'''  本品辛熱氣厚,功能溫中散寒,行氣止痛,故常用於脾胃虛寒之脘腹冷痛,泄瀉痢疾等證。凡久患心腹冷痛者,可與肉桂、幹薑等相伍,如《聖濟總錄》丁香湯;凡脾胃虛寒,腹痛腸鳴,泄痢日久者,可與肉豆蔻、幹薑、人參、茯苓等並用,如《局方》丁香豆蔻散。
 +
 
 +
'''暖腎助陽'''  本品辛溫香燥,功能暖腎助陽,故常用於腎陽不足所致陽痿陰冷,疝氣奔豚,腰膝冷痛等證。凡腎陽虛衰,陽痿遺精,陰冷不孕,腰膝冷痛者,可與肉桂、附子、鹿角膠等相配,如《理瀹駢文》固精保元膏;凡少腹寒疝腹痛者,可與川楝子、附子、小茴香等相合,如《醫學發明》丁香楝實丸;凡奔豚氣逆,胸腹疼痛者,可與莪朮、沉香、檳榔等並施,如《博濟方》丁香煮散。
 +
 
 +
1.《湯液本草》:“與五味子、廣(莪)朮同用,亦治奔豚之氣。”
 +
 
 +
2.《赤水玄珠》:“得柿蒂、幹薑則止呃。”
 +
 
 +
3.《得宜本草》:“得甘蔗、生薑治朝食暮吐,得柿蒂治呃逆。”
 +
 
 +
4.《本草求原》:“同橘、薑為丸,治虛寒吐瀉。”
 +
 
 +
【'''附方'''】
 +
 
 +
1.治胃寒呃逆,脈遲者  丁香、柿蒂、人參、生薑。(《症因脈治》丁香柿蒂湯)
 +
 
 +
2.治諸種呃逆,嘔吐痰涎  丁香、柿蒂、青皮、陳皮各等分。上為細末。每服三錢,水煎,去滓溫服,不拘時候。(《醫方類聚》引《施圓端效方》丁香柿蒂散)
 +
 
 +
3.治傷寒咳逆不止,及噦逆不定  丁香一兩,幹柿蒂一兩。焙幹,為散。每服一錢,煎人參湯下,無時服。(《簡要濟眾方》)
 +
 
 +
4.治中焦氣塞,上焦呃逆  柿蒂、陳皮、竹茹各二錢,丁香五枚。加生薑五片,水煎服。(《丹臺玉案》丁香竹茹湯)
 +
 
 +
5.治胃冷噁心  丁香一錢,豆蔻三錢。上為末。每服五分,酒下。(《仙拈集》丁蔻散)
 +
 
 +
6.治脾胃虛冷,嘔吐不止  ①丁香一兩,附子(炮)、肉豆蔻(面裹煨熟)、胡椒各半兩。上為細末,煉蜜為丸,每一兩作一十五丸。嚼破,橘皮湯送下。(《楊氏家藏方》丁附丸) ②丁香(不見火)一兩,白朮一兩半,半夏(湯泡七次)、幹薑(炮)、橘紅各二兩。上為細末,用生薑自然汁煮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食遠生薑湯送下。(《奇效良方》丁香半夏丸)
 +
 
 +
7.治脾胃虛寒,停痰嘔噦,不思飲食  ①丁香、半夏各三錢。加生薑,水煎溫服。(《醫學入門》丁夏湯) ②白豆蔻、甘草(炙)、半夏曲各半兩,丁香一兩半(不見火),肥生薑三斤(薄切,焙幹,取三兩),人參三兩。上為細末,煉蜜為丸,一兩作十丸。每服一丸,食前白湯嚼下。(《魏氏家藏方》丁香開胃丸)
 +
 
 +
8.治翻胃嘔逆,粥食不下  丁香、石蓮肉各十四枚,北棗七個(截碎),生薑七片,黃秫米半合(洗)。水半碗,煮稀粥,去藥,取粥食之。(《仁齋直指方》丁香煮散)
 +
 
 +
9.治霍亂胃氣虛,幹嘔不止  丁香一分,人參一分。上為細散,分為二服。每服以牛乳三合,煎三五沸,和滓溫服,如人行五裏再服。(《聖惠方》)
 +
 
 +
10.治婦人經來時常嘔吐,不思飲食  丁香、幹薑各五分,白朮一錢。上為末。每晨米湯調送三匙。(《竹林寺女科》丁香散)
 +
 
 +
11.治小兒飲乳後吐不止  丁香一分,藿香半兩,人參三分。上為末,煉蜜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三丸,以粥飲研下。(《聖惠方》丁香丸)
 +
 
 +
12.治胃心痛不止  丁香一分,桂(去粗皮)半兩。上為粗末。每服二錢匕,酒一盞,煎至六分,去滓溫服。(《聖濟總錄》丁香湯)
 +
 
 +
13.治冷心痛,面青唇黑,手足厥冷  丁香、良薑、官桂各一錢五分。水煎,用胡椒五十粒,炒黃色為末,調入湯藥內,頓服。(《古今醫鑒》丁胡三建湯)
 +
 
 +
14.治小兒疳氣瘦弱,下利赤白,久而不愈  丁香二個,黃連一寸,大棗一個(去核)。上以棗裹二藥,麻纏,火上燒存性,研為細末。米飲調下,不拘時候。(《小兒衛生總微論方》丁香散)
 +
 
 +
15.治腎經不足,齒斷不固,或動搖不牢,或髭鬢斑白,或陽事不舉  丁香二錢,石燕子(燒七遍,醋淬)一對,海馬(火煿香)一對,舶上茴香(生用,另研)半兩,白礬(水飛)、龍骨(燒紅)各半兩。上為末。每用一錢,擦左右牙後,用溫酒送下,臨臥時用。(《禦藥院方》丁香石燕子散)
 +
 
 +
16.治頭痛不止  丁香一錢,白芷半兩,瓜蒂一兩。上為細末。每用半字,吹入鼻中即愈。(《古今醫統》丁香散)
 +
 
 +
17.治乳頭破裂,或因小兒吹乳,血幹自裂開,多痛  丁香不拘多少。上為末。幹敷裂處;如燥,唾津調敷。(《醫學正傳》引丹溪丁香散)
 +
 
 +
18.治無形寒濕,附骨流注  丁香三錢,肉桂一兩。上為末。在傷膏內用之。(《青囊秘傳》丁桂散)
 +
 
 +
19.治牙齒疼痛  丁香、蓽茇、蠍梢、大椒各七個。上為細末。每用少許,以指蘸藥擦於牙痛處,有津即吐。(《禦藥院方》丁香散)
 +
 
 +
20.治口臭穢  丁香三錢,甘草一錢(炙),芎䓖二錢,白芷半錢(以上不見火)。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彈子大。綿裹一丸,含咽津。(《醫方類聚》引《濟生續方》丁香丸)
 +
 
 +
【'''臨床報導'''】
 +
 
 +
1.治療呃逆  公丁香1g左右(10~15粒),細嚼,嚼時有大量唾液分泌,徐徐咽下,待藥味盡,將口內剩餘藥渣吞下。30分鐘如不止,可續用3次。4年共治呃逆患者238例,全部有效。立效者230例,30分鐘以上呃止者8例[1]。
 +
 
 +
2.治療妊娠劇烈嘔吐  公丁香30g,陳皮30g,半夏20g。碾成細末,取鮮薑30g,切片加水煮,以鮮薑汁調和上述三味藥呈稠糊狀。常規消毒臍孔,取藥糊餅4cm×4cm×1cm大小敷於臍孔上,外以紗布覆蓋,膠布固定,每天換藥1次,3~7天為1療程。用藥期間輔以靜脈補液,補充能量及糾正水、電解質紊亂。治療40例。3天治癒29例,5~7天治癒11例,尿酮體(-),平均治療時間為4天,總有效率達100%。在治療過程中無1例發生不良反應,且療效穩定,無副作用[2]。
 +
 
 +
3.治療麻痹性腸梗阻  丁香30~60g,研成細未,加75%乙醇調和(對乙醇過敏者,可用開水調和),敷於臍及臍周,直徑約6~8cm,上用紗布、塑膠藥膜覆蓋,再以膠布固定(對膠布過敏者,改用繃帶固定)。用上法治療20例,其中腹部手術後腸麻痹10例,彌漫性腹膜炎後腸麻痹7例,脊椎損傷所致腸麻痹3例,結果全部有效。一般用藥2小時後可聽到腸鳴音,4~8小時排便、排氣。但本法不適用於機械性腸梗阻[3]。
 +
 
 +
【'''文獻綜錄'''】
 +
 
 +
1.《本草折衷》:“丁香,惟胃脘寒積凝滯、食之即嘔,服之無不的中。倘或熱嘔,此性既熱,必致膈截上焦,反為僭燥。”
 +
 
 +
2.《本草要略》:“丁香,性熱而浮,胃上口藥也,則凡胃上有寒者宜用之。故傷寒發噎,或胃口有寒而嘔吐者,皆不可缺也。”
 +
 
 +
3.《本草經疏》:“丁香,其主溫脾胃、止霍亂壅脹者,蓋脾胃為倉廩之官,飲食生冷傷於脾胃,留而不去,則為壅塞脹滿;上湧下泄,則為揮霍撩亂。辛溫暖脾胃而行滯氣,則霍亂止而壅脹消矣。齒疳䘌者,亦陽明濕熱上攻也,散陽明之邪,則疳䘌自除。療風毒諸腫者,辛溫散結,而香氣又能走竅除穢濁也。”
 +
 
 +
4.《本草匯言》:“丁香,暖胃溫脾、回陽逐冷之藥也。故方氏方,主除嘔吐,止泄瀉,理腹痛,去呃忒,散奔豚,逐疝氣,辟鬼疰,截瘧痢,暖腰膝,壯元陽,乃溫中建陽之品。凡諸陰寒水冷之邪為患,鹹需用之。又按《開寶》方,治齒疳,蟲䘌,口臭,胡氣及痘瘡寒陷,灰白不發諸證,亦取此辛溫純陽健烈之力,而香竄又能走毒竅,除穢濁,發新陽故也。”
 +
 
 +
5.《本草從新》:“丁香,治胃冷壅脹,嘔噦呃逆。呃逆,有痰阻氣滯,食塞不得升降者,有火鬱下焦者,有傷寒汗、吐、下後中氣大虛者,有陽明內熱失下者,有痢疾大下,胃虛而陰火上沖者。丹溪曰:人之陰氣,依胃為養,土傷則木挾相火直沖清道而上,古人以為胃寒,用丁香、柿蒂,不能清痰利氣,唯助火而已。時珍曰:當視虛實陰陽,或泄熱,或降氣,或溫或補,或吐或下可也。古方單用柿蒂,取其苦溫降氣。《濟生》加丁香、生薑,以取其開鬱散痰,亦嘗收效。朱氏但執以寒治熱,矯枉之過也。”
 +
 
 +
6.《本草求真》:“丁香辛溫純陽,細嚼力直下達,故書載能泄肺、溫胃、暖腎。非若縮砂蜜功專溫肺和中,木香功專溫脾行滯,沉香功專入腎補火,而於他髒則止兼而及之也。是以亡陽諸症,一切嘔噦呃逆反胃,並霍亂嘔噦,心腹冷疼,服此逐步開關,直入丹田,而使寒去陽複,胃開氣縮,不致上達而為病矣。此為暖胃補命要劑,故逆得溫而逐,而呃自可以止。若止用此逐滯,則木香較此更利。”
 +
 
 +
【'''附藥'''】
 +
 
 +
母丁香(《雷公炮炙論》)  又名雞舌香(《抱樸子》)、雌丁香(《本草蒙筌》)。為桃金娘科植物丁香將成熟的果實。本品性味、功效主治、用法用量、使用注意等與丁香大致相同,惟溫中散寒力勝,故多用於心氣暴痛,胃寒嘔逆,風冷齒痛,婦人陰冷,小兒疝氣等症。①《別錄》雲:“療風水毒腫,去惡氣,療霍亂心痛。” ②《肘後方》治暴心氣痛:雞舌香末,酒服一錢。③《聖濟總錄》治胃冷嘔逆,氣厥不通:母丁香三粒(捶碎),陳橘皮一枚(湯浸去白)。水煎,去滓熱呷。④《宣明論方》丁香附子散,治脾胃虛弱,胸膈痞塊,吐逆不止:附子一兩,母丁香四十九個,生薑半斤(取自然汁半碗)。用附子鑽孔四十九個,以丁香填孔內,將生薑汁用文武火熬盡;又用大蘿蔔一個,取一穴子,入附子,將蘿蔔蓋之,又用文武桑柴火燒香熟為度,取出;切附子作片子,焙幹,搗為細末。每服一錢,米湯一盞調下,每日三次。⑤《聖濟總錄》雞舌香散,治風冷乘於齒間,發歇疼痛,口氣宣露:雞舌香、射幹各一兩,麝香(細研)一分。上為散,入麝香再拌和令勻。每服少許揩齒,良久以溫湯漱口。⑥《本草衍義》治婦人陰冷:母丁香末,紗囊盛如指大,納入陰中,病即已。
 +
 
 +
【'''備考'''】
 +
 
 +
①《本草拾遺》:“雞舌香與丁香同種,花實叢生,其中心最大者為雞舌。擊破有順理,而解為兩向如雞舌,故名。乃是母丁香也。”②《綱目》:“雄為丁香,雌為雞舌。”③《本草新編》:“丁香有雌雄之分,其實治病無分彼此,直中陰經之病最宜用之。”
 +
 
 +
【'''參考文獻'''】
 +
 
 +
[1]張崇堯.山東中醫雜誌,1980,(4):53
 +
 
 +
[2]郭蓮萍,等.中國中西醫結合雜誌,1999,19(3):177
 +
 
 +
[3]李世祥,等.中醫雜誌,1988,(11):55
 +
 
 +
==本草匯言==
  
 
《[[藥性論]]》
 
《[[藥性論]]》

2020年12月25日 (五) 05:42的最新版本

丁香為桃金娘科植物丁香的乾燥花蕾。多係栽培。主產於坦桑尼亞、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地,我國廣東亦有栽培。原植物喜熱帶海島性氣候。怕寒、怕澇,不抗風,以土層深厚、肥沃、排水良好、微酸性的砂質壤土最宜生長。味辛,性溫。歸脾、胃、腎經。功效溫中止痛、降逆、補腎助陽。臨床用名丁香。

實用中藥辭典

異名

丁子香(《齊民要術》),支解香、瘦香嬌(侯寧極《藥譜》),雄丁香(《本草蒙筌》),公丁香(《本草原始》),如宇香、索瞿香、百里馨(《新本草綱目》)。

釋名

丁乃釘之古字。本品形似釘子,其味甚香,故名丁香或丁子香。《綱目》引掌禹錫曰:“按《齊民要術》雲:雞舌香俗人以其似釘子,故為丁子香。”瘦香嬌、百里馨等,讚譽其味也。丁香有雌雄之分,雄者稱雄丁香、公丁香,雌者稱母丁香、雞舌香。

基原

為桃金娘科植物丁香的花蕾。

植物

丁香 Syzygium aromaticum (L.) Merr. et Perry [Eugenia aromaticea Kuntze; E. caryophyllata Thunb.]。原產馬來群島及非洲。我國廣東、海南、廣西、雲南等地有栽培。

採集

當花蕾由綠色轉紅色時採摘,曬乾。

化學成分

花蕾中含丁香油,其主要成分為丁香油酚(eugenol),乙醯丁香油酚(acetyleugenol)等;另含穀甾醇(sitosterol),豆甾醇(stigmasterol),菜油甾醇(campesterol)等的葡萄糖苷,2α-羥基齊墩果酸甲酯(2α-hydroxy-oleanolic acid methyl ester),丁香色酮苷(eugenoside)Ⅰ和Ⅱ。花中含齊墩果酸(oleanolic acid),丁香色原酮(eugenin),甲基丁香色原酮(eugenitin),異甲基丁香色原酮(isoeugenitin),去甲基異甲基丁香色原酮(isoeugenitol),鼠李素(rhamnetin),山柰素(kaempferide),山柰酚(kaempferol)及其苷,槲皮素(quercetin)及其苷等。

藥理

1.對消化系統的作用 丁香浸出液犬灌胃後胃液分泌明顯增多,胃蛋白酶活力增高,此作用可被阿托品所拮抗。丁香水提取物、石油醚提取物對實驗性胃潰瘍及胃粘膜損傷有較好的保護作用。丁香醚提取物經十二指腸灌注可明顯促進麻醉大鼠的膽汁分泌,還可顯著抑制蓖麻油引起的腹瀉。丁香水取物可明顯抑制番瀉葉引起的腹瀉。丁香萜的分離成分B﹑C﹑E﹑F通過提高小鼠肝臟穀胱甘肽硫轉移酶,而有解毒作用。另外,丁香提取物對高峰澱粉酶有弱抑制作用。

2.對心血管系統的作用 丁香對心肌有負性肌力作用。丁香酚可濃度依賴性可逆地降低離體豚鼠心室肌細胞鈣內流。氧化石竹烯的作用為丁香酚的六倍。紫丁香葉的醋酸乙酯提取物可使豚鼠心率逐漸減慢,血壓逐漸下降。

3.抗凝血作用 丁香有抗血小板凝集作用。丁香水提取物、丁香油對電刺激大鼠動脈血管所致血栓形成有明顯的抑制作用。體外實驗表明丁香水提取物對ADP和膠原誘導的血小板聚集有顯著的抑制作用。

4.對機體組織代謝的影響 丁香水提取物能提高小鼠在低氧條件下的氧利用能力,延長斷頭小鼠張口動作時間及氰化鉀中毒小鼠存活時間。丁香水提取物能抑制腦膽鹼酯酶活性。丁香酚和丁香油有明顯的清除氧自由基的作用,其清除活性高於氧自由基特異性清除劑甘露醇。丁香甲醇提取物對食物油自動氧化抑制率達70%以上。

5.鎮靜及鎮痛作用 丁香油能明顯對抗咖啡因所致驚厥。丁香醚提取物、水提取物能顯著延長小鼠痛覺反應潛伏期,減少化學刺激引起的扭體反應次數。

6.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丁香所含齊墩果酸具有廣譜抗菌作用。丁香製劑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傷寒桿菌、副傷寒桿菌、流感桿菌、白喉桿菌、炭疽桿菌、痢疾桿菌、變形桿菌、大腸桿菌、霍亂弧菌、鼠疫桿菌、結核桿菌、布氏桿菌、陰道加德納菌等均有抑制作用。丁香酚有抗真菌活性,對皮膚癬菌、深部真菌酵母及酵母樣菌有抑制和殺滅作用。對石膏毛癬菌及白色念珠菌有較強的破壞作用,可見菌外形改變及菌細胞破壞。50%煎劑及乙醇浸劑在體外對豬蛔蟲有殺死作用,對犬蛔蟲有驅除作用。丁香有抗人巨細胞病毒和皰疹病毒的作用。

7.其他作用 紫丁香葉和關東丁香葉的提取液有顯著鎮咳作用,關東丁香葉提取液還有顯著的祛痰作用。丁香酚腹腔注射對正常大鼠有降溫作用,主要是通過影響視前區-下丘腦前部溫度敏感神經元放電活動實現的。

8.毒性 丁香油灌胃大鼠和小鼠的LD50分別為19.3g/kg和1.6g/kg。臨床有丁香酚過敏致喉頭水腫及丁香油致呼吸驟停、劇烈牙痛、皮膚過敏等報導。

炮製

取原藥材,除去雜質,篩去灰屑。用時搗碎。《小兒藥證直訣》:“搗碎。”《仁術便覽》:“去頂上小泡及枝梗。”《本經逢原》:“去蒂及子。”

貯乾燥容器內,置陰涼乾燥處。

藥性

味辛,性溫。歸脾、胃、腎經。芳香散降。

1.《開寶本草》:“辛,溫。無毒。”

2.《湯液本草》:“入手太陰經、足陽明經、少陰經。”

3.《品匯精要》:“味辛,性溫散。氣之厚者,陽也。”

4.《雷公炮製藥性解》:“入肺、脾、胃、腎經。”

5.《本草匯言》:“味辛、甘、苦,氣熱。無毒。純陽,氣厚味薄。”

功效主治

溫中降逆,散寒止痛,暖腎助陽。主治胃寒呃逆,嘔吐反胃,脘腹冷痛,泄瀉痢疾,腎虛陽痿,陰冷疝氣,腰膝冷痛,陰疽,口臭齒疳。

1.《藥性論》:“治冷氣腹痛。”

2.《海藥本草》:“主風疳䘌,骨槽勞臭。治氣,烏髭發,殺蟲,療五痔,辟惡去邪。治乳頭花,治五色毒痢,正氣,止心腹痛。”

3.《日華子》:“治口氣,反胃,鬼疰蠱毒,及療腎氣,奔豚氣,陰痛,壯陽,暖腰膝,治冷氣,殺酒毒,消痃癖,除冷勞。”

4.《開寶本草》:“溫脾胃,止霍亂壅脹,風毒諸腫,齒疳䘌。”

5.《補遺藥性賦》:“快脾胃而止吐逆。”

6.《綱目》:“治虛噦,小兒吐瀉。”

7.《本草正》:“溫中快氣。治上焦呃逆,翻胃,霍亂,嘔吐,心腹脹滿冷痛,暖下焦腰膝寒痛,壯陽道,抑陰邪,除胃寒瀉痢,辟口氣,堅齒牙。”

8.《本草匯》:“治胸痹、陰痛,暖陰戶。”

9.《藥籠小品》:“治痛經。”

10.《隨息居飲食譜》:“暖胃,去濕,散寒,辟惡,殺蟲,消痞,解穢,已冷痢,止冷痛,療虛噦,補虛陽,制酒肉、魚蟹、瓜果諸毒。古人噙之奏事,治口臭也。”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2~6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研末敷。

使用注意

熱病及陰虛內熱者禁服。

1.《雷公炮炙論》:“不可見火。畏郁金。”

2.張潔古:“氣血盛者勿服。”(引自《綱目》)

3.《本草通玄》:“獨用多用,易於僭上,損肺傷目。”

4.《本草經疏》:“一切有火熱諸證忌之,非屬虛寒,概勿施用。”

5.《隨息居飲食譜》:“陰虛內熱人忌之。”

應用配伍

溫中降逆 本品味辛性溫,芳香快氣,為溫中散寒、降逆止嘔之要藥,故常用於胃寒呃逆,嘔吐翻胃等證。凡胃寒呃逆、脈遲者,可與柿蒂、人參、生薑配伍,如《症因脈治》丁香柿蒂湯;凡胃寒停飲,嘔吐痰涎,食少吞酸者,可與陳皮、半夏、肉豆蔻等同用,如《局方》丁香半夏丸。

散寒止痛 本品辛熱氣厚,功能溫中散寒,行氣止痛,故常用於脾胃虛寒之脘腹冷痛,泄瀉痢疾等證。凡久患心腹冷痛者,可與肉桂、幹薑等相伍,如《聖濟總錄》丁香湯;凡脾胃虛寒,腹痛腸鳴,泄痢日久者,可與肉豆蔻、幹薑、人參、茯苓等並用,如《局方》丁香豆蔻散。

暖腎助陽 本品辛溫香燥,功能暖腎助陽,故常用於腎陽不足所致陽痿陰冷,疝氣奔豚,腰膝冷痛等證。凡腎陽虛衰,陽痿遺精,陰冷不孕,腰膝冷痛者,可與肉桂、附子、鹿角膠等相配,如《理瀹駢文》固精保元膏;凡少腹寒疝腹痛者,可與川楝子、附子、小茴香等相合,如《醫學發明》丁香楝實丸;凡奔豚氣逆,胸腹疼痛者,可與莪朮、沉香、檳榔等並施,如《博濟方》丁香煮散。

1.《湯液本草》:“與五味子、廣(莪)朮同用,亦治奔豚之氣。”

2.《赤水玄珠》:“得柿蒂、幹薑則止呃。”

3.《得宜本草》:“得甘蔗、生薑治朝食暮吐,得柿蒂治呃逆。”

4.《本草求原》:“同橘、薑為丸,治虛寒吐瀉。”

附方

1.治胃寒呃逆,脈遲者 丁香、柿蒂、人參、生薑。(《症因脈治》丁香柿蒂湯)

2.治諸種呃逆,嘔吐痰涎 丁香、柿蒂、青皮、陳皮各等分。上為細末。每服三錢,水煎,去滓溫服,不拘時候。(《醫方類聚》引《施圓端效方》丁香柿蒂散)

3.治傷寒咳逆不止,及噦逆不定 丁香一兩,幹柿蒂一兩。焙幹,為散。每服一錢,煎人參湯下,無時服。(《簡要濟眾方》)

4.治中焦氣塞,上焦呃逆 柿蒂、陳皮、竹茹各二錢,丁香五枚。加生薑五片,水煎服。(《丹臺玉案》丁香竹茹湯)

5.治胃冷噁心 丁香一錢,豆蔻三錢。上為末。每服五分,酒下。(《仙拈集》丁蔻散)

6.治脾胃虛冷,嘔吐不止 ①丁香一兩,附子(炮)、肉豆蔻(面裹煨熟)、胡椒各半兩。上為細末,煉蜜為丸,每一兩作一十五丸。嚼破,橘皮湯送下。(《楊氏家藏方》丁附丸) ②丁香(不見火)一兩,白朮一兩半,半夏(湯泡七次)、幹薑(炮)、橘紅各二兩。上為細末,用生薑自然汁煮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食遠生薑湯送下。(《奇效良方》丁香半夏丸)

7.治脾胃虛寒,停痰嘔噦,不思飲食 ①丁香、半夏各三錢。加生薑,水煎溫服。(《醫學入門》丁夏湯) ②白豆蔻、甘草(炙)、半夏曲各半兩,丁香一兩半(不見火),肥生薑三斤(薄切,焙幹,取三兩),人參三兩。上為細末,煉蜜為丸,一兩作十丸。每服一丸,食前白湯嚼下。(《魏氏家藏方》丁香開胃丸)

8.治翻胃嘔逆,粥食不下 丁香、石蓮肉各十四枚,北棗七個(截碎),生薑七片,黃秫米半合(洗)。水半碗,煮稀粥,去藥,取粥食之。(《仁齋直指方》丁香煮散)

9.治霍亂胃氣虛,幹嘔不止 丁香一分,人參一分。上為細散,分為二服。每服以牛乳三合,煎三五沸,和滓溫服,如人行五裏再服。(《聖惠方》)

10.治婦人經來時常嘔吐,不思飲食 丁香、幹薑各五分,白朮一錢。上為末。每晨米湯調送三匙。(《竹林寺女科》丁香散)

11.治小兒飲乳後吐不止 丁香一分,藿香半兩,人參三分。上為末,煉蜜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三丸,以粥飲研下。(《聖惠方》丁香丸)

12.治胃心痛不止 丁香一分,桂(去粗皮)半兩。上為粗末。每服二錢匕,酒一盞,煎至六分,去滓溫服。(《聖濟總錄》丁香湯)

13.治冷心痛,面青唇黑,手足厥冷 丁香、良薑、官桂各一錢五分。水煎,用胡椒五十粒,炒黃色為末,調入湯藥內,頓服。(《古今醫鑒》丁胡三建湯)

14.治小兒疳氣瘦弱,下利赤白,久而不愈 丁香二個,黃連一寸,大棗一個(去核)。上以棗裹二藥,麻纏,火上燒存性,研為細末。米飲調下,不拘時候。(《小兒衛生總微論方》丁香散)

15.治腎經不足,齒斷不固,或動搖不牢,或髭鬢斑白,或陽事不舉 丁香二錢,石燕子(燒七遍,醋淬)一對,海馬(火煿香)一對,舶上茴香(生用,另研)半兩,白礬(水飛)、龍骨(燒紅)各半兩。上為末。每用一錢,擦左右牙後,用溫酒送下,臨臥時用。(《禦藥院方》丁香石燕子散)

16.治頭痛不止 丁香一錢,白芷半兩,瓜蒂一兩。上為細末。每用半字,吹入鼻中即愈。(《古今醫統》丁香散)

17.治乳頭破裂,或因小兒吹乳,血幹自裂開,多痛 丁香不拘多少。上為末。幹敷裂處;如燥,唾津調敷。(《醫學正傳》引丹溪丁香散)

18.治無形寒濕,附骨流注 丁香三錢,肉桂一兩。上為末。在傷膏內用之。(《青囊秘傳》丁桂散)

19.治牙齒疼痛 丁香、蓽茇、蠍梢、大椒各七個。上為細末。每用少許,以指蘸藥擦於牙痛處,有津即吐。(《禦藥院方》丁香散)

20.治口臭穢 丁香三錢,甘草一錢(炙),芎䓖二錢,白芷半錢(以上不見火)。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彈子大。綿裹一丸,含咽津。(《醫方類聚》引《濟生續方》丁香丸)

臨床報導

1.治療呃逆 公丁香1g左右(10~15粒),細嚼,嚼時有大量唾液分泌,徐徐咽下,待藥味盡,將口內剩餘藥渣吞下。30分鐘如不止,可續用3次。4年共治呃逆患者238例,全部有效。立效者230例,30分鐘以上呃止者8例[1]。

2.治療妊娠劇烈嘔吐 公丁香30g,陳皮30g,半夏20g。碾成細末,取鮮薑30g,切片加水煮,以鮮薑汁調和上述三味藥呈稠糊狀。常規消毒臍孔,取藥糊餅4cm×4cm×1cm大小敷於臍孔上,外以紗布覆蓋,膠布固定,每天換藥1次,3~7天為1療程。用藥期間輔以靜脈補液,補充能量及糾正水、電解質紊亂。治療40例。3天治癒29例,5~7天治癒11例,尿酮體(-),平均治療時間為4天,總有效率達100%。在治療過程中無1例發生不良反應,且療效穩定,無副作用[2]。

3.治療麻痹性腸梗阻 丁香30~60g,研成細未,加75%乙醇調和(對乙醇過敏者,可用開水調和),敷於臍及臍周,直徑約6~8cm,上用紗布、塑膠藥膜覆蓋,再以膠布固定(對膠布過敏者,改用繃帶固定)。用上法治療20例,其中腹部手術後腸麻痹10例,彌漫性腹膜炎後腸麻痹7例,脊椎損傷所致腸麻痹3例,結果全部有效。一般用藥2小時後可聽到腸鳴音,4~8小時排便、排氣。但本法不適用於機械性腸梗阻[3]。

文獻綜錄

1.《本草折衷》:“丁香,惟胃脘寒積凝滯、食之即嘔,服之無不的中。倘或熱嘔,此性既熱,必致膈截上焦,反為僭燥。”

2.《本草要略》:“丁香,性熱而浮,胃上口藥也,則凡胃上有寒者宜用之。故傷寒發噎,或胃口有寒而嘔吐者,皆不可缺也。”

3.《本草經疏》:“丁香,其主溫脾胃、止霍亂壅脹者,蓋脾胃為倉廩之官,飲食生冷傷於脾胃,留而不去,則為壅塞脹滿;上湧下泄,則為揮霍撩亂。辛溫暖脾胃而行滯氣,則霍亂止而壅脹消矣。齒疳䘌者,亦陽明濕熱上攻也,散陽明之邪,則疳䘌自除。療風毒諸腫者,辛溫散結,而香氣又能走竅除穢濁也。”

4.《本草匯言》:“丁香,暖胃溫脾、回陽逐冷之藥也。故方氏方,主除嘔吐,止泄瀉,理腹痛,去呃忒,散奔豚,逐疝氣,辟鬼疰,截瘧痢,暖腰膝,壯元陽,乃溫中建陽之品。凡諸陰寒水冷之邪為患,鹹需用之。又按《開寶》方,治齒疳,蟲䘌,口臭,胡氣及痘瘡寒陷,灰白不發諸證,亦取此辛溫純陽健烈之力,而香竄又能走毒竅,除穢濁,發新陽故也。”

5.《本草從新》:“丁香,治胃冷壅脹,嘔噦呃逆。呃逆,有痰阻氣滯,食塞不得升降者,有火鬱下焦者,有傷寒汗、吐、下後中氣大虛者,有陽明內熱失下者,有痢疾大下,胃虛而陰火上沖者。丹溪曰:人之陰氣,依胃為養,土傷則木挾相火直沖清道而上,古人以為胃寒,用丁香、柿蒂,不能清痰利氣,唯助火而已。時珍曰:當視虛實陰陽,或泄熱,或降氣,或溫或補,或吐或下可也。古方單用柿蒂,取其苦溫降氣。《濟生》加丁香、生薑,以取其開鬱散痰,亦嘗收效。朱氏但執以寒治熱,矯枉之過也。”

6.《本草求真》:“丁香辛溫純陽,細嚼力直下達,故書載能泄肺、溫胃、暖腎。非若縮砂蜜功專溫肺和中,木香功專溫脾行滯,沉香功專入腎補火,而於他髒則止兼而及之也。是以亡陽諸症,一切嘔噦呃逆反胃,並霍亂嘔噦,心腹冷疼,服此逐步開關,直入丹田,而使寒去陽複,胃開氣縮,不致上達而為病矣。此為暖胃補命要劑,故逆得溫而逐,而呃自可以止。若止用此逐滯,則木香較此更利。”

附藥

母丁香(《雷公炮炙論》) 又名雞舌香(《抱樸子》)、雌丁香(《本草蒙筌》)。為桃金娘科植物丁香將成熟的果實。本品性味、功效主治、用法用量、使用注意等與丁香大致相同,惟溫中散寒力勝,故多用於心氣暴痛,胃寒嘔逆,風冷齒痛,婦人陰冷,小兒疝氣等症。①《別錄》雲:“療風水毒腫,去惡氣,療霍亂心痛。” ②《肘後方》治暴心氣痛:雞舌香末,酒服一錢。③《聖濟總錄》治胃冷嘔逆,氣厥不通:母丁香三粒(捶碎),陳橘皮一枚(湯浸去白)。水煎,去滓熱呷。④《宣明論方》丁香附子散,治脾胃虛弱,胸膈痞塊,吐逆不止:附子一兩,母丁香四十九個,生薑半斤(取自然汁半碗)。用附子鑽孔四十九個,以丁香填孔內,將生薑汁用文武火熬盡;又用大蘿蔔一個,取一穴子,入附子,將蘿蔔蓋之,又用文武桑柴火燒香熟為度,取出;切附子作片子,焙幹,搗為細末。每服一錢,米湯一盞調下,每日三次。⑤《聖濟總錄》雞舌香散,治風冷乘於齒間,發歇疼痛,口氣宣露:雞舌香、射幹各一兩,麝香(細研)一分。上為散,入麝香再拌和令勻。每服少許揩齒,良久以溫湯漱口。⑥《本草衍義》治婦人陰冷:母丁香末,紗囊盛如指大,納入陰中,病即已。

備考

①《本草拾遺》:“雞舌香與丁香同種,花實叢生,其中心最大者為雞舌。擊破有順理,而解為兩向如雞舌,故名。乃是母丁香也。”②《綱目》:“雄為丁香,雌為雞舌。”③《本草新編》:“丁香有雌雄之分,其實治病無分彼此,直中陰經之病最宜用之。”

參考文獻

[1]張崇堯.山東中醫雜誌,1980,(4):53

[2]郭蓮萍,等.中國中西醫結合雜誌,1999,19(3):177

[3]李世祥,等.中醫雜誌,1988,(11):55

本草匯言

藥性論

臣,能主冷氣腹痛。

海藥本草

主風疳,骨槽勞臭,治氣,烏髭髮,殺蟲,療五痔,辟惡去邪,治奶頭花,止五色毒痢,正氣,止心腹痛。

日華子本草

治口氣,反胃,鬼疰,蟲毒,及療腎氣,賁豚氣,陰痛,壯陽,暖腰膝,治冷氣,殺酒毒,消痃瘕,除冷勞。

開寶本草

味辛,溫,無毒。主溫脾胃,止霍亂壅脹,風毒諸腫,齒疳匿,能發諸香。其根療風熱毒腫。

本草衍義

日華子》云:治口氣。此正是御史所含之香。治胃寒及脾胃冷氣不和。有大者名母丁香,氣味尤佳。為末,縫紗囊如小指,實末,內陰中,主陰冷病,中病便已。

藥類法象

溫脾胃,止霍亂,消痃癖,氣脹反胃,腹內冷痛,壯陽,暖腰膝,殺酒毒。

湯液本草

氣溫,味辛,純陽,無毒。

入手太陰經、足陽明經、少陰經。

》云:溫脾胃,止霍亂,消痃癖,氣脹反胃,腹內冷痛,壯陽,暖腰膝,殺酒毒。

》云:去胃中之寒。

本草》云:主溫脾胃,止霍亂,壅脹,風毒諸腫,牙齒疳蛪。能發諸香。能療反胃,腎氣奔豚氣,陰痛。壯陽,暖腰膝,消痃癖,除冷勞。

》云:與五味子、廣荗同用,亦治奔豚之氣。能泄肺,能補胃,大能療腎。

本草衍義補遺

屬火而有金,補瀉能走。口居上,地氣出焉。肺行清令,與脾氣相和,惟有潤而甘芳自適。焉有所謂口氣病者?令口氣而已,自嫌之,以其脾有鬱火溢於肺中,失其清和甘美之意而濁氣上干,此口氣病也。以丁香含之,揚湯止沸耳。惟香薷治之甚捷,故錄之。如釘,長三四分,紫色。中有粗大如茱萸者,俗呼為母丁香,可入心腹之藥爾。以舊本丁香根《》中有不可入心腹之用六字,恐其根必是有毒,故云不入心腹也。

本草綱目

宋太醫陳文中治小兒痘瘡不光澤,不起發,或脹或瀉,或渴或氣促,表裡俱虛之證。并用木香散、異功散功效,倍加木香宮桂,甚者丁香三、五十枚,宮桂一、二錢,亦有服之而愈者。此丹溪所謂立方以時,必運氣在司水司天之際,又值嚴冬鬱遏陽氣,均用大辛熱之劑發之者也。若不分氣血、虛實、寒熱、經絡,一概驟用,其殺人也必矣。《抱朴子》云:凡有病在目者,以丁香、黃連、乳汁煎注之,皆愈。此得辛散苦降養陰之妙。陳承言不可點眼者,蓋不知此理也。

治虛噦,小兒吐者,痘瘡胃虛,灰白不發。

本草經疏

丁香稟純陽之氣以生,故其味辛氣溫性無毒。氣厚味薄,升也,陽也。入足太陰,足陽明經。其主溫脾胃,止霍亂擁脹者,蓋脾胃為倉稟之官,飲食生冷傷於脾胃,留而不去則為壅塞脹滿,上涌下泄則為揮霍撩亂,辛溫暖脾胃而行滯氣,則霍亂止而擁脹消矣。齒疳蟲者,亦陽明濕熱上攻也,散陽明之邪則疳蟲自除。療風毒諸腫者,辛溫散結,而香氣又能走竅除穢濁也。

簡誤:丁香氣味辛溫,一切有火熱證者忌之。非屬虛寒,概勿施用。

本草蒙筌

味辛,氣溫。屬火,有金,純陽。無毒。形有大小,名列雌雄。雄丁香如釘子長,雌丁香似棗核大。凡資主治,母者用多。專入腎胃二經,又走太陰肺臟。諸香能發,凡氣善驅。口香氣,奔豚氣殊功,且止噫忒氣逆;翻胃嘔,霍亂嘔立效,兼除心腹冷疼。暖腰膝壯陽,殺疳蛪堅齒。治奶綻裂,消蟲毒脹膨。細末研成,猶有兩治。婦人陰戶常冷,紗囊盛納陰內,旋使轉溫;老人拔去白鬚,薑汁和塗孔中,重生即黑。

藥性解

丁香,味甘香,性溫,無毒,入肺、脾、胃、腎四經。主口氣腹痛、霍亂反胃、鬼疰蠱毒及腎氣奔豚氣,壯陽暖腰膝,療冷氣,殺酒毒,消痃癖,除冷勞。有大如山茱萸者,名母丁香,氣味尤佳。

按:丁香辛溫走肺部,甘溫走脾胃,腎者土所制而金所生也,宜咸入之。果犯寒痾,投之輒應,倘因火症,召禍匪輕。

藥鑒

氣溫味辛,純陽無毒。入手太陰足陽明少陰三經。溫脾胃,止霍亂。消痃癖,氣脹翻胃。腹內冷痛,壯陽暖腰。去胃寒,定嘔酸,殺酒毒。與五味子同用,亦治奔豚之氣。能泄肺,能補胃,大能療腎,極能止泄。痘家內熱禁忌。畏鬱金。

景岳全書

味大辛,氣溫,純陽。入腎、胃、肺臟。能發諸香,辟惡去邪,溫中快氣。治上焦呃逆翻胃、霍亂嘔吐,解酒毒,消痃癖奔豚陰寒,心腹脹滿冷痛,暖下焦腰膝寒疼,壯陽道,抑陰邪,除胃寒瀉痢,殺鬼疰蠱毒,疳蝕諸蟲,辟口氣,堅齒牙,及婦人七情五鬱,小兒吐瀉,痘瘡胃寒,灰白不發。

本草備要

燥,暖胃補腎。

辛溫純陽。泄肺溫胃,大能療腎,壯陽事,暖陰戶。治胃冷壅脹,嘔噦呃逆,丹溪曰:人之陰氣,依胃為養,土傷則木挾相火,直衝清道而上作咳逆。古人以為胃寒,用丁香柿蒂,不能清痰利氣,惟助火而已。按呃逆有痰阻氣滯,食塞不得升降者,有火鬱下焦者,有傷寒汗吐下後,中氣大虛者,陰陽明內熱失者,有痢疾大下,胃虛而陰火上衝者。時珍曰:當視虛實陰陽,或泄熱,或降氣,或溫或補,或吐或下可也。古方單用柿蒂,取其苦溫降氣。《濟生》加丁香、生薑,取其開鬱散痰,蓋從治之法,亦嘗有收效者矣。朱氏但執以寒治熱,矯枉之過矣。痃癖奔豚,腹痛口臭,丹溪曰:脾有鬱火,溢入肺中,濁氣上行,發為口氣,治以丁香,是揚湯止沸耳,唯香薷甚捷。腦疳齒蛪,痘瘡胃虛灰白不發。熱證忌用。有雌雄二種,畏鬱金、火。

本經逢原

丁香辛溫,入手太陰、足少陰、陽明經,溫胃進食,止嘔定瀉,虛冷下痢白沫之要藥。乾霍亂不吐不下,及嘔逆不止,厥冷脈沉者,并宜服之。胃寒肝虛,呃逆嘔噦,在所必用。但渴欲飲水,熱噦呃逆,不可誤投。小兒痘疹不光澤不起發,氣虛灰白,或脹或瀉或渴,或氣促,表裡俱虛之證,并宜加用。凡胃逆嘔吐者,健胃消痰藥中,加三五粒甚效,不宜多用。但其性易於僭上,過用則損肺傷目,非屬虛寒者,概不可施。

本草求真

﹝批﹞泄肺溫胃,暖腎止呃。

丁香專入肺、胃、腎。辛溫純陽,細嚼力直下達。故書載能泄肺溫胃暖腎,非若縮砂密功專溫肺和中,木香功專溫脾行滯,沉香功專入腎補火,而於他臟則止兼而及之也。是以亡陽諸症,一切嘔噦呃逆反胃,并霍亂嘔噦,心腹冷疼,并痘瘡灰白,諸症皆就胃寒論。服此逐步開關,直入丹田,逐步開關四字形容殆盡。而使寒去陽復,胃開氣縮,不致上達而為病矣。張璐曰:呃逆宜辨寒熱,若寒熱不辨,用藥立斃。凡聲之有力而連續者,雖有手足厥逆,大便必堅,定屬大熱,下之則愈,萬舉萬全。若胃中無實火,何以激博其聲逆上而沖乎。其聲抵怯而不能上達於咽喉,或時鄭聲,雖無厥逆,定屬虛實,苟非丁、附,必無生理。若胃中稍有陽氣,何至聲音低怯不前也。蓋胃中有火則有聲,無火則聲怯,誤以柿蒂、蘆根輩治之,倉扁不能復生矣。此為暖胃補命要劑。故逆得溫而逐,而呃自可以止,若止用此逐滯,則木香較此更利。但此熱症忌用。

得配本草

畏鬱金。忌火。

辛,熱。入足陽明經氣分。泄肺邪,溫胃氣,殺酒毒,除冷瀉。

得五味子,治奔豚。配甘蔗、薑汁,治乾嘔。

氣血盛,火盛嘔,口氣盛,三者禁用。脾有鬱火,溢入肺中,失其清和之氣,而穢濁之氣上行,則發為口氣。

肉桂溫能發表,丁香溫能和胃。

本草新編

丁香,有雌、雄之分,其實治病無分彼此。味辛,氣溫,純陽,無毒。入腎、胃二經,又走太陰肺臟。善祛口舌潰爛,伐逆氣殊功。止噫呃氣逆、翻胃嘔吐、霍亂,除心腹冷疼,暖腰膝,壯陽。殺疳匿,堅齒。治奶頭綻裂,消濁毒膨脹。亦有旋轉天地之功,直中陰經之病,尤宜可用之,但不可用之於傳經之傷寒也。

本草分經

辛,溫。純陽而燥。泄肺溫胃,大能療腎,壯陽事,治胃冷嘔逆症。非虛寒勿用。

【現代藥理研究】

丁香能抑制血小板聚集,有抗凝血、預防血栓形成作用,對心臟具有負性肌力作用,并可逐漸減慢心率,降低血壓。

丁香可促進胃酸分泌,促進胃粘膜再生,可抑制胃潰瘍,並有止瀉、促進膽汁分泌的作用。

丁香有抑菌、抗真菌、抗病毒作用。

丁香有較強的驅蟲作用。

丁香對離體氣管平滑肌有直接鬆弛作用,能抑制肺組織SRS-A的釋放和拮抗SRS-A的作用,有鎮咳祛痰平喘作用。

丁香能增強動物耐缺氧能力。

丁香有鎮靜、鎮痛、抗驚厥作用。

丁香具有耐毒作用。

丁香提取物對高峰澱粉酶具有弱抑制作用。

丁香有收縮子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