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朮丸”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WikiTCM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CSV导入)
(CSV导入)
第343行: 第343行:
 
|備注=  
 
|備注=  
 
|摘錄=《聖惠》卷四十八
 
|摘錄=《聖惠》卷四十八
 +
}}
 +
{{FangJi
 +
|別名=
 +
|組成=白朮6分,厚樸2分(炙),人參5分,白芷3分,橘皮4分,防風5分,吳茱萸4分,芎藭4分,薯蕷4分,茯神5分,桂心4分,大麥糵4分(熬),幹薑4分,防葵4分(炙),甘草5分(炙)。
 +
|制法=上藥治下篩,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
|形狀=
 +
|功能主治=宿冷癖氣,因服熱藥發熱,心驚虛悸,下冷上熱,不能食飲,頻頭風旋,喜嘔吐。
 +
|用法用量=每服15丸,酒送下,1日2次。加至20丸。
 +
|注意=忌桃、李、雀肉、海藻、菘菜、醋物、生蔥。
 +
|規格=
 +
|儲藏=
 +
|各家論述=
 +
|臨床應用=
 +
|備注=
 +
|摘錄=《外臺》卷十二引《延年秘錄》
 
}}
 
}}

2020年9月24日 (四) 11:04的版本

《聖濟總錄》卷七十三

【別名】

【組成】白朮2兩,吳茱萸(湯浸7遍,焙幹,炒)2兩,桔梗(炒)1兩,當歸(切,焙)1兩,赤茯苓(去黑皮)1兩,幹薑(炮)2兩,桂(去粗皮)1兩,附子(炮裂,去皮臍)1兩,生幹地黃(焙)1兩,細辛(去苗葉)1兩,椒(去目並閉口者,炒出汗)1兩,甘草(炙,銼)1兩。

【功能主治】久寒宿癖,心腹刺痛,痰逆嘔吐,飲食不消,下利羸瘦。

【用法用量】每服20丸,空心溫酒送下。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聖濟總錄》卷八

【別名】

【組成】白朮1兩半,牛膝(去苗,酒浸,切,焙)1兩半,巴戟天(去心)1兩半,菟絲子(酒浸,別搗)1兩半,熟幹地黃(焙)3兩,桂(去粗皮)1兩。

【功能主治】風虛,腳弱無力,肌瘦不能食。

【用法用量】每服20丸,空心、晚食前溫酒送下。加至30丸。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內外傷辨》卷下

【別名】

【組成】枳實(炒黃)1兩1錢,白朮1兩,半夏(湯浸)1兩,神曲(炒黃)1兩,橘皮(去瓤)7錢,黃芩5錢,白礬(枯)3分。

【功能主治】傷豆粉、濕面、油膩之物。

【用法用量】每服50丸,白湯送下,量所傷加減服。素食多用幹薑,故加黃芩以瀉之。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極細末,湯浸蒸餅為丸,如綠豆一倍大。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全生指迷方》卷四

【別名】丁香半夏丸

【組成】白朮3兩,半夏(湯洗7遍)2兩,橘皮(洗)3兩,幹薑3兩,丁香1兩。

【功能主治】宿寒在胃,心中溫溫常欲嘔,聞食吐酸,其關弦,脈小而短。

【用法用量】丁香半夏丸(《濟生》卷二)。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細末,薑汁煮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聖惠》卷四十九

【別名】

【組成】白朮3分,川大黃2兩(銼碎,微炒),枳殼3分(麩炒微黃,去瓤),厚樸3分(去粗皮,塗生薑汁炙令香熟),鱉甲2兩(塗醋炙令黃,去裙襕),當歸半兩(銼,微炒),附子半兩(炮裂,去皮臍),幹薑半兩(炮裂,銼),防葵3分,食茱萸半兩。

【功能主治】食不消,結成症癖。

【用法用量】每服30丸,食前以溫酒送下。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聖濟總錄》卷八十八

【別名】

【組成】白朮(銼,炒)1兩1分,厚樸(去租皮,生薑汁炙)3分,人參3分,陳橘皮(湯浸,去白,焙)3分,麥糵(炒)3分,桂(去粗皮)3分,紫菀(去苗土)3分,貝母(去心)3分,甘草(炙)3分。

【功能主治】消食散氣,止嗽,令能食。主虛勞,脾胃氣弱,飲食不消,胸膈滿悶。

【用法用量】每服20丸,米飲送下,日3次。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方出《聖惠》卷四十七,名見《普濟方》卷二○一

【別名】

【組成】白朮1兩,人參1兩(去蘆頭),白茯苓1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厚樸1兩(去粗皮,塗生薑汁炙令香熟)。

【功能主治】霍亂後,腹中冷氣下痢。

【用法用量】每服30丸,以粥飲送下,日4-5次。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聖濟總錄》卷四十六

【別名】

【組成】白朮1兩,訶黎勒(去核)1兩,厚樸(去粗皮,生薑汁炙,焙幹)1兩,山芋1兩,丁香1兩,木香1兩,甘草(炙)1兩,白茯苓(去黑皮)1兩,青橘皮(湯浸,去白,焙)1兩。

【功能主治】止喘悶,定嘔逆,進飲食,除腹脅脹痛。主脾虛。

【用法用量】每服20-30丸,煎粟米、薑、棗湯送下,食前、早晚各1次。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末,煮大棗肉為丸,如梧桐子大。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雜病源流犀燭》卷十七

【別名】

【組成】白朮500克(土炒,研末)生地250克(飯上蒸熟)

【功能主治】治痔漏,脫肛下血,面色萎黃,積年不愈者。

【用法用量】每服15丸,米飲下,日三次。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藥搗和,幹則少入酒為丸。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聖惠》卷二十八

【別名】

【組成】白朮1兩,防葵1兩,木香1兩,鱉甲1兩(塗醋炙微黃焦,去裙襕),桃仁1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附子1兩(炮裂,去皮臍),神曲1兩(炒微黃),檳榔1兩,訶黎勒1兩(煨,用皮)。

【功能主治】虛勞,症瘕,不能下食,日漸羸瘦。

【用法用量】每眼30丸,空心及晚食前以生薑湯送下。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忌覓菜、生冷。

【備注】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普濟方》卷一八八引《指南方》

【別名】

【組成】白朮10兩,幹薑3兩,黃耆3兩,人參3兩,伏龍肝3兩。

【功能主治】傷胃吐血。

【用法用量】每服30丸,米飲送下。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雞峰》卷十二

【別名】

【組成】白朮加1倍,厚樸、橘皮、藿香、甘草、白茯苓各等分。

【功能主治】溫中進食。主

【用法用量】每服20-30丸,溫米飲送下,不拘時候。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細末,水煮麵糊為丸,如粟米大。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聖惠》卷五十

【別名】

【組成】白朮1兩,幹薑半兩(炮裂,銼),人參1兩(去蘆頭),厚樸2兩(去粗皮,塗生薑汁炙令香熟),桂心1兩,細辛1兩,赤茯苓1兩,當歸1兩(銼,微炒),枳殼1兩(麩炒微黃,去瓤),五味子1兩,附子1兩(炮裂,去皮臍),吳茱萸半兩(湯浸7遍,焙幹,微炒),旋覆花半兩,澤瀉1兩。

【功能主治】膈氣,痰結脾冷,不能下食,胸中刺痛。

【用法用量】每服20丸,以熱酒送下,不拘時候。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聖濟總錄》卷五十七

【別名】

【組成】白朮1分,檳榔(銼)1分,薑黃(炒)1分,沉香(銼)1分,京三棱(煨,銼)1分,大腹(銼)1兩半,莎草根(去毛)3分,丁香皮3分木香半兩,丁香半兩,桂(去粗皮)半兩。

【功能主治】腹脅痛,積滯不消,煩滿痞悶,不思食。

【用法用量】每服20丸,溫酒送下;嚼破,溫水送下亦可。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細末,酒浸炊餅為丸,如梧桐子大。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聖惠》卷五

【別名】

【組成】白朮1兩,檳榔3分,訶黎勒3分(煨,用皮),枳殼3分(麩炒微黃,去瓤),木香半兩,附子1兩(炮裂,去皮臍),白芷半兩,肉豆蔻3分(去殼),桂心3分,丁香半兩,當歸1兩(銼,微炒),幹薑半兩(炮裂,銼),縮砂3分(去皮),黃耆1兩(銼),人參半兩(去蘆頭),白茯苓1兩,厚樸1兩(去粗皮,塗生薑汁炙令香熟)。

【功能主治】脾胃氣久虛,不思飲食,肌體羸瘦少力,腹脅疼痛,面色萎黃。

【用法用量】每服30丸,以溫酒送下,不拘時候。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忌生冷、油膩、濕面。

【備注】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保命集》卷下

【別名】

【組成】南星1兩,半夏(俱湯洗)1兩,白朮1兩半。

【功能主治】痰濕咳嗽,脈緩,面黃,肢體沉重,嗜臥不收,腹脹,食不消化。

【用法用量】每服50-70丸,生薑湯送下。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細末,麵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楊氏家藏方》卷七

【別名】

【組成】白朮2兩,半夏2兩,幹薑(炮)2兩,人參(去蘆頭)2兩,丁香半兩,高良薑(油炒)半兩,木香1兩。

【功能主治】泄瀉嘔吐,脾胃不和,痰多氣逆。

【用法用量】每服50丸,食前溫米飲送下。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細末,生薑汁煮麵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聖惠》卷五

【別名】神曲白朮丸

【組成】白朮2兩,神曲1兩(微炒令黃),人參1兩(去蘆頭),幹薑1分(炮裂,銼),陳橘皮2兩(湯浸,去白瓤,焙),蓽茇1兩。

【功能主治】脾胃氣虛弱,不能飲食,肌膚瘦瘁,面色萎黃。

【用法用量】神曲白朮丸(《雞峰》卷十二)。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末,煮棗肉為丸,如梧桐子大。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醫略六書》卷三十

【別名】

【組成】人參兩半,白朮3兩(炒),幹薑兩半(炒),烏梅3兩,白芍兩半(酒炒),炙草6錢。

【功能主治】產後吐瀉煩渴,脈數弦細者。

【用法用量】每服3錢,米飲煎,去滓溫服。

【各家論述】產後脾胃兩虛,寒邪襲入,不能上輸下達,而吐瀉並作,陰液頓亡,故煩熱口渴不止焉。人參扶元,補胃氣之虛;白朮崇土,健脾元之弱;幹薑溫中散寒;炙草緩中益胃;烏梅收津液以止泄瀉;白芍斂陰血除煩渴也。粥丸米飲煎,使脾健胃強,則寒自解,而清陽上奉,津液四布,安有煩渴不止,吐瀉不痊乎。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末,粥為丸。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聖濟總錄》卷四十六

【別名】

【組成】白朮(銼)半斤,厚樸(去粗皮,生薑汁炙,銼)半斤,蒼朮(去粗皮,炒)半斤,蕪荑4兩,青橘皮(去白,焙)3兩,附子(炮裂,去皮臍)3兩,甘草(炙,銼)2兩,幹薑(炮裂)2兩。

【功能主治】脾胃不和,不能飲食。

【用法用量】每服1丸,空心米飲嚼下。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雞頭子大。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聖惠》卷四十二

【別名】

【組成】白朮1兩,五味子1兩,陳橘皮半兩(湯浸,去白瓤,焙),人參1兩(去蘆頭),桂心1兩,白茯苓1兩,沉香1兩,厚樸2兩(去粗皮,塗生薑汁炙令香熟),紫蘇子1兩(微炒),草豆蔻1兩(去皮),枳實半兩(麩炒微黃)。

【功能主治】上氣,胃中不和,嘔吐,不能下食,虛弱無力。

【用法用量】每服30丸,於食前以生薑湯送下。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聖惠》卷七十九

【別名】

【組成】白朮1兩,赤芍藥1兩,當歸1兩(銼,微炒),黃連1兩(去須,微炒),厚樸1兩(去粗皮,塗生薑汁炙令香熟),黃芩1兩,肉豆蔻1兩(去殼),幹薑1兩(炮裂,銼)。

【功能主治】產後赤白痢,腹痛,不思飲食。

【用法用量】每服30丸,以艾葉煮粥飲送下,不拘時候。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末,以棗瓤和搗為丸,如梧桐子大。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聖惠》卷四十八

【別名】

【組成】白朮1兩,幹薑半兩(炮裂,銼),青橘皮1兩(湯浸,去白瓤,焙),當歸半兩(銼碎,微炒),芎藭半兩,木香半兩,山薑子3分,厚樸1兩(去粗皮,塗生薑汁炙令香熟),桂心1兩,附子1兩(炮裂,去皮臍),草豆蔻1兩(去皮)。

【功能主治】寒疝,心腹痛,四肢不和,面色青冷,不欲飲食,氣漸羸弱。

【用法用量】每服30丸,以熱酒送下,不拘時候。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外臺》卷十二引《延年秘錄》

【別名】

【組成】白朮6分,厚樸2分(炙),人參5分,白芷3分,橘皮4分,防風5分,吳茱萸4分,芎藭4分,薯蕷4分,茯神5分,桂心4分,大麥糵4分(熬),幹薑4分,防葵4分(炙),甘草5分(炙)。

【功能主治】宿冷癖氣,因服熱藥發熱,心驚虛悸,下冷上熱,不能食飲,頻頭風旋,喜嘔吐。

【用法用量】每服15丸,酒送下,1日2次。加至20丸。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忌桃、李、雀肉、海藻、菘菜、醋物、生蔥。

【備注】

【制法】上藥治下篩,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