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前湯”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WikiTCM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CSV导入)
(CSV导入)
第73行: 第73行:
 
|備注=  
 
|備注=  
 
|摘錄=《全生指迷方》卷四
 
|摘錄=《全生指迷方》卷四
 +
}}
 +
{{FangJi
 +
|別名=白前散
 +
|組成=白前1兩半,桑根白皮(炙,銼)1兩半,麥門冬(去心,焙)1兩半,旋覆花半兩,木通(銼,炒)2兩,甘草(炙,銼)1兩。
 +
|制法=上為粗末。
 +
|形狀=
 +
|功能主治=骨蒸,肺痿咳嗽,涕唾如膠,胸背煩熱。
 +
|用法用量=白前散(《普濟方》卷二三六)。
 +
|注意=
 +
|規格=
 +
|儲藏=
 +
|各家論述=
 +
|臨床應用=
 +
|備注=
 +
|摘錄=《聖濟總錄》卷九十三
 
}}
 
}}

2020年9月24日 (四) 15:47的版本

方出《外臺》卷十引《廣濟方》,名見《普濟方》卷一八四

【別名】

【組成】白前4分,生麥門冬10分(去心),貝母4分,石膏4分,甘草(炙)4分,五味子4分,生薑4分,黃芩5分,杏仁40顆,淡竹葉(切)1升,白蜜1匙。

【功能主治】上氣,肺熱咳嗽,多涕唾。

【用法用量】以水7升,煮取2升7合,絞去滓,納白蜜,更上火煎3沸,湯成後宜加芒消8分,分溫3服,每服如人行5-6裏,須利2-3行。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忌熱面、炙肉、油膩、醋食、海藻、菘菜。

【備注】

【制法】上切。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聖濟總錄》卷六十六

【別名】

【組成】白前1兩半,杏仁14枚(去雙仁尖皮,炒),紫菀(去苗土)1兩,黃芩1兩,麥門冬(去心,焙)2兩,紫蘇莖葉3分,陳橘皮(湯浸,去白,炒)半兩,大麻仁(淨淘,研細)。

【功能主治】咳嗽喘悶,背膊煩疼,四肢無力。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水1盞,加生薑5片,煎至數沸,入研麻仁半錢匕,再煎至7分,去滓,食後溫服,日2次。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8味,除大麻仁旋入外,為粗末。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聖濟總錄》卷一二五

【別名】

【組成】白前1兩,昆布(洗去鹹,炙幹)1兩,厚樸(去粗皮,生薑汁炙)1兩,陳橘皮(湯浸,去白,切,炒)1兩,附子(炮裂,去皮臍)1兩,海藻(洗去鹹,炙幹)1兩,半夏(湯洗7遍)1兩,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炒)1兩,甘草(炙,銼)1兩,小麥(醋浸,曬乾)3合。

【功能主治】氣癭初作。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水1盞半,加生薑1棗大(拍碎),煎至8分,去滓,食後溫服,日3次。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銼,如麻豆大。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聖濟總錄》卷四十九

【別名】

【組成】白前2兩,木通(銼)2兩,防己1兩半,麻黃(去根節)1兩半,白茯苓(去黑皮)3兩,厚樸(去粗皮,生薑汁炙紫色)3兩,桑根白皮(銼、炒)3兩,紫菀頭50枚。

【功能主治】肺痿咳嗽日久,喘急,仰臥不安。

【用法用量】每服5錢匕,水2盞,煎至1盞,去滓,食後良久溫服,日3次。胸中有膿者,當得吐出。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銼細。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全生指迷方》卷四

【別名】

【組成】白前1兩,細辛(去苗)1兩,川芎1兩,五味子1兩,麻黃(去根節)半兩,芍藥半兩,桂(取心)半兩。

【功能主治】腎咳,咳則腰背相引痛,惡風,脈浮。

【用法用量】每服5錢,水2盞,煎至1盞,去滓溫服。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散。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聖濟總錄》卷九十三

【別名】白前散

【組成】白前1兩半,桑根白皮(炙,銼)1兩半,麥門冬(去心,焙)1兩半,旋覆花半兩,木通(銼,炒)2兩,甘草(炙,銼)1兩。

【功能主治】骨蒸,肺痿咳嗽,涕唾如膠,胸背煩熱。

【用法用量】白前散(《普濟方》卷二三六)。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粗末。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