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朮湯”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WikiTCM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CSV导入)
(CSV导入)
第223行: 第223行:
 
|備注=  
 
|備注=  
 
|摘錄=《聖濟總錄》卷一五五
 
|摘錄=《聖濟總錄》卷一五五
 +
}}
 +
{{FangJi
 +
|別名=
 +
|組成=白朮2兩,木通(細銼,炒)2兩,梔子仁1兩,黃芩(去黑心)1兩,赤茯苓(去黑皮)1兩,榆白皮(炙,銼)1兩半。
 +
|制法=上為粗末。
 +
|形狀=
 +
|功能主治=筋虛,胞轉急滿。
 +
|用法用量=每服5錢,水1盞半,煎至1盞,去滓,分溫服,空心1服,食後1服。
 +
|注意=
 +
|規格=
 +
|儲藏=
 +
|各家論述=
 +
|臨床應用=
 +
|備注=
 +
|摘錄=《普濟方》卷十五
 
}}
 
}}

2020年9月24日 (四) 15:47的版本

《續名家方選》

【別名】

【組成】白朮8分,紫蘇8分,芍藥8分,金銀花8分,葛根3分,荊芥2分,幹薑2分,知母2分,獨活2分,甘草2分,生薑1片。

【功能主治】痛風。

【用法用量】水煎服。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不知醫必要》卷三

【別名】

【組成】白朮(土炒)4錢,炙草1錢。

【功能主治】小便清長而瀉者。

【用法用量】加煨薑3片,大棗2個,水煎服。如寒甚,則煨薑換用幹薑。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方出《醫學綱目》卷三十七引丹溪,名見《醫部全錄》卷四九五

【別名】

【組成】白朮1錢半,黃耆(炙)5分,當歸5分,陳皮5分,甘草(炙)少許。

【功能主治】痘瘡,瘍塌不掩。

【用法用量】水煎,溫服。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方出《聖惠》卷十二,名見《聖濟總錄》卷二十三

【別名】

【組成】白朮1兩,人參3分(去蘆頭),桂心半兩,幹薑半兩(炮裂,銼),附子1兩(炮裂,去皮臍),甘草1分(炙微赤,銼)。

【功能主治】傷寒四逆,內有久寒,汗出脈微。

【用法用量】每服5錢,以水1大盞,煎至5分,去滓稍熱服,不拘時候。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散。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聖濟總錄》卷七十一

【別名】

【組成】白朮3兩,柴胡(去苗)3兩,生薑(去皮,薄切,焙幹)3兩,厚樸(去粗皮,塗生薑汁炙香熟)3兩,桂(去粗皮)3兩,甘草(炙,銼)1兩,檳榔(銼)10枚。

【功能主治】痞氣,脅肋滿悶。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水1盞,煎至7分,去滓溫服。微利為度。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粗末。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聖濟總錄》卷七十三

【別名】

【組成】白朮1兩,木香1兩,益智仁(去皮)1兩,京三棱(微煨熟,銼)3兩,檳榔(銼)1兩半。

【功能主治】痃癖氣,每發疼痛,不能飲食。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水1盞,煎至7分,去滓稍熱服,不拘時候。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粗末。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奇效良方》卷一

【別名】

【組成】白朮2錢,厚樸(薑制)2錢,防風(去蘆)2錢,附子(炮,去皮臍)1錢,橘紅1錢,白鮮皮1錢,五加皮1錢。

【功能主治】脾經受病,多汗惡風,身體怠情,四肢不動,不能飲食,口角兩邊黃;脾臟中風,腹滿身黃,嘔吐酸水。

【用法用量】水2鐘,加生薑5片,煎至1鐘,不拘時候服。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保命集》卷中

【別名】白朮散

【組成】半夏曲半兩,白朮2錢,檳榔2錢半,木香1錢,甘草1錢,茯苓2錢。

【功能主治】補中豁痰。主胃中虛損,及有痰而吐者。

【用法用量】白朮散(《醫學綱目》卷二十二)。

【各家論述】《杏苑》:治中氣挾痰作吐,法當補中豁痰。是以白朮、炙草補中,茯苓、半夏豁痰,木香、檳榔散逆氣以止嘔。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細末。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雞峰》卷十九

【別名】

【組成】白朮4分,甘草4分,桑白皮3分,茯苓2分。

【功能主治】水氣口渴;脾虛氣上,食少發渴。

【用法用量】每覺渴時點1錢服之,不拘時候。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切不可飲冷。

【備注】

【制法】上為末。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普濟方》卷一三八

【別名】

【組成】白朮1兩,蘆根1兩,厚樸(去粗皮,生薑汁炙)1兩,枇杷葉(去毛,炙)半兩。

【功能主治】傷寒邪熱雖退,胃中不和,幹嘔不飲,甚則吐逆。

【用法用量】每服3錢,水1盞,加生薑5片,煎7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粗末。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普濟方》卷一六一引《濟生》

【別名】白朮散

【組成】白朮2兩,五味子1兩,半夏(湯浸7次)1兩,白茯苓(去皮)1兩,橘紅1兩,甘草(炙)半兩。

【功能主治】五臟受濕,咳嗽痰多,上氣喘息,身體痛重,脈來濡細,憎寒發熱。

【用法用量】白朮散(《普濟方》卷一六一)。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聖濟總錄》卷六十三

【別名】

【組成】白朮半兩,丁香半兩,甘草(炙,銼)半兩,陳橘皮(去白,焙)半兩,木香半兩,大腹(銼)3分,枳殼(去瓤,麩炒)3分,訶黎勒(炮,去核)3分,草豆蔻(去皮)1兩。

【功能主治】嘔吐厥逆,不思飲食。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水1盞,加生薑5片,同煎至7分,去滓,空心溫服。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粗末。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保命集》卷下

【別名】

【組成】白朮、白茯苓、半夏各等分。

【功能主治】痰潮上如湧泉,久不可治者,形肥脈緩,體重嗜臥,痰滑。

【用法用量】每服半兩,病大者1兩,水2盞,加生薑7片,煎至1盞,取清,調神曲末2錢,頓服之。病甚者,下玉壺丸100丸。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末。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聖濟總錄》卷一五六

【別名】

【組成】白朮1兩,麻黃(去節,先煎,掠去沫,焙)3兩,石膏1兩,葛根(銼)1兩,何首烏1兩,甘草(炙)1兩。

【功能主治】妊娠傷寒,壯熱憎寒,頭疼體痛。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水1盞,加蔥白1寸,煎取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粗末。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聖濟總錄》卷一五五

【別名】

【組成】白朮3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1兩,木香半兩,甘草(炙)1兩半,厚樸(去粗皮,生薑汁炙)2兩,丁香2兩,幹薑(炮)2兩,半夏1兩(生薑汁浸1宿,切,焙幹)。

【功能主治】妊娠腹滿,少食多脹。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水2盞,加生薑5片,同煎至1盞,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粗末。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普濟方》卷十五

【別名】

【組成】白朮2兩,木通(細銼,炒)2兩,梔子仁1兩,黃芩(去黑心)1兩,赤茯苓(去黑皮)1兩,榆白皮(炙,銼)1兩半。

【功能主治】筋虛,胞轉急滿。

【用法用量】每服5錢,水1盞半,煎至1盞,去滓,分溫服,空心1服,食後1服。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粗末。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