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藍根”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WikiTCM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文本替换 - 替换“形狀=”为“性狀=”)
 
第1行: 第1行:
 
板藍根為十字花科植物菘藍的乾燥根。多係栽培。我國大部分地區產,主產於江蘇、安徽、河北、河南、浙江等地。原植物喜溫暖環境,耐寒、怕澇,以排水良好、肥沃疏鬆的砂質壤土最宜生長。味甘,性寒。歸心、胃經。功效清熱解毒、涼血利咽。臨床生用為主,名稱板藍根。
 
板藍根為十字花科植物菘藍的乾燥根。多係栽培。我國大部分地區產,主產於江蘇、安徽、河北、河南、浙江等地。原植物喜溫暖環境,耐寒、怕澇,以排水良好、肥沃疏鬆的砂質壤土最宜生長。味甘,性寒。歸心、胃經。功效清熱解毒、涼血利咽。臨床生用為主,名稱板藍根。
 +
 +
==實用中藥辭典==
 +
 +
【'''異名'''】
 +
 +
靛青根(張秉成《本草便讀》),藍靛根(《分類草藥性》)。
 +
 +
【'''釋名'''】
 +
 +
藍有數種,本品所用乃菘藍、馬藍之根,或因其葉大如板而名板藍根。
 +
 +
【'''基原'''】
 +
 +
為十字花科植物菘藍或爵床科植物馬藍的根。
 +
 +
【'''植物'''】
 +
 +
1.菘藍  Isatis indigotica Fort.  見“大青葉”條。
 +
 +
2.馬藍 Baphicacanthus cusia (Nees) Bremek.  見“青黛”條。
 +
 +
馬藍的根在福建、臺灣、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雲南等地作板藍根入藥。
 +
 +
【'''採集'''】
 +
 +
10~11月經霜1~2次後挖根,去掉莖葉,洗淨,曬至半幹紮把,順直後再曬乾。
 +
 +
【'''化學成分'''】
 +
 +
菘藍根:含靛玉紅(indirubin),靛藍(indigotin),β-穀甾醇(β-sitosterol),γ-穀甾醇(γ-sitosterol)。並含多種氨基酸:精氨酸(arginine),谷氨酸(glutamic acid),酪氨酸(tyrosine),脯氨酸(proline),纈氨酸(valine),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還含靛苷(indoxyl-β-glucoside),黑芥子苷(sinigrin),色胺酮(tryptanthrine),1-硫氰酸-2-羥基丁-3-烯(1-thiocyano-2-hydroxy-3-butene),表告伊春(epigoitrin),腺苷(adenosine),棕櫚酸(palmitic acid),蔗糖(sucrose)和蛋白多糖。
 +
 +
南板藍根:含大黃酚(chrysophanol),靛苷,靛玉紅,靛藍,β-穀甾醇,羽扇豆醇(lupeol),白樺脂醇(betulin),羽扇烯酮(lupenone)。
 +
 +
【'''藥理'''】
 +
 +
1.抗菌作用  板藍根煎劑體外實驗對金黃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板藍根有顯著抗大腸桿菌O111B4內毒素作用。
 +
 +
2.抗癌作用  板藍根注射液體外對小鼠Friend紅白血病3CL-8細胞有強大的直接殺傷作用,小鼠在注射3CL-8細胞處皮下注射板藍根,對實體瘤有一定治療作用,但腹腔注射本品對3CL-8瘤細胞無殺傷作用。
 +
 +
3.免疫調節作用  板藍根多糖腹腔注射可增強小鼠對DNCB的DTH,誘導體內淋巴細胞轉化和增強脾臟NK細胞活性。還能促進小鼠免疫功能,增強抗體形成細胞功能,增加小鼠靜脈注射炭粒廓清速率。
 +
 +
靛玉紅的藥理見“青黛”條。
 +
 +
【'''炮製'''】
 +
 +
取原藥材,除去雜質,洗淨,潤透,切薄片,乾燥。
 +
 +
貯乾燥容器內,置通風乾燥處,防黴,防蛀。
 +
 +
【'''藥性'''】
 +
 +
味苦,性寒。歸心、肝、肺、胃經。體實降泄。
 +
 +
1.《本草述》:“苦,寒,無毒。”
 +
 +
2.張秉成《本草便讀》:“入肝、胃血分”“根主降”。
 +
 +
3.《廣西本草選編》:“味甘、苦,性寒。”
 +
 +
【'''功效主治'''】
 +
 +
清熱,解毒,涼血,利咽。主治溫病高熱頭痛,熱毒發斑吐衄,大頭瘟疫,痄腮,流感,麻疹,肝炎,爛喉丹痧,喉痹,丹毒,瘡腫。
 +
 +
1.《日華子》:“治天行熱毒。”(引自《本草述》)
 +
 +
2.張秉成《本草便讀》:“涼血,清熱,解毒,辟疫,殺蟲。”
 +
 +
3.《分類草藥性》:“解諸毒惡瘡,散毒去火,搗汁或服或塗。”
 +
 +
4.《現代漢醫實用藥物學》:“消腫止痛。主治溫疫邪熱,丹毒赤腫,咽痛。”
 +
 +
5.《現代實用中藥》:“清涼解熱,解毒,用於丹毒,產褥熱,大頭瘟,產後傷寒,小兒遊丹。”
 +
 +
6.《中藥志》:“清火解毒,涼血止血。治熱病發斑,丹毒,咽喉腫痛,大頭瘟,及吐血、衄血等症。”
 +
 +
7.《北京中草藥手冊》:“治猩紅熱,流感,麻疹,病毒感染。”
 +
 +
8.《東北常用中草藥手冊》:“治急慢性肝炎,痢疾,腸炎,口舌生瘡。”
 +
 +
9.《廣西中草藥》:“涼血止血,清熱解毒。治乙腦,流腦,肝炎,腮腺炎,咽喉炎,口腔炎,扁桃體炎,毒蛇咬傷。”
 +
 +
10.《浙江藥用植物志》:“治鉤端螺旋體病。”
 +
 +
【'''用法用量'''】
 +
 +
內服:煎湯,15~30g(大劑量90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煎湯熏洗。
 +
 +
【'''使用注意'''】
 +
 +
脾胃虛寒、無實熱火毒者慎服。
 +
 +
【'''應用配伍'''】
 +
 +
'''清熱,解毒,涼血'''  本品味苦性寒,既能清熱解毒,又能清熱涼血,故常用於溫病高熱頭痛,熱毒發斑吐衄,大頭瘟疫,痄腮、丹毒、瘡腫等症。凡溫病高熱頭痛者,可與石膏、黃芩、大青葉等配伍,以增清熱解毒之力;若熱盛神昏譫語者,可與犀角(水牛角代)、生地、金銀花、石菖蒲等同用,如《醫效秘傳》神犀丹。凡溫毒發斑吐衄者,可與生地、赤芍、丹皮等相配,以增清熱涼血之效;凡大頭瘟疫、痄腮、爛喉丹痧、丹毒等症,可與黃芩、黃連、玄參、僵蠶等相伍,如《東垣試效方》普濟消毒飲子。凡急性傳染性肝炎,可與茵陳、梔子等合用,如《中國常用中草藥》治急性傳染性肝炎方。凡瘡毒腫痛者,可與金銀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等並用,以增清熱解毒消腫之功。
 +
 +
'''利咽'''  本品苦寒降泄,既能清熱解毒,又可利咽消腫,故常用於喉痹咽痛之症,可與山豆根、玄參等配伍,以增解毒利咽之功。
 +
 +
1.《抗癌中藥的臨床效用》:“治熱毒壅盛型的咽喉部腫瘤,症見聲音嘶啞、咽喉紅腫疼痛或口舌糜爛,常與射幹、馬勃、梔子、連翹等配用;治腫瘤患者因感熱毒火邪或放療、化療後出現咽喉紅腫潰爛等,常與金銀花、蒲公英、連翹、地骨皮等配用。”
 +
 +
2.《中國中草藥配伍大全》:“治流行性腮腺炎,常與蒲公英等藥配伍;治大頭瘟、咽喉腫痛、痄腮等症,多與連翹、薄荷、牛蒡子、黃芩、黃連、玄參等藥同用;治早期流腦,宜與大青葉、野菊花、貫眾等藥合用,連服兩周,效果甚佳;治肝硬化,每與茵陳、郁金、薏苡仁等藥共伍;治溫毒發斑,當與生地、丹皮、赤芍等藥共用;治小兒上呼吸道感染,可與金銀花、荊芥、大青葉、焦山楂、黃芩、百部、甘草、陳皮、茯苓等藥合用;治甲肝,宜與茵陳、甘草、大黃等藥共用;治感冒,可與蒲公英、羌活等藥配伍。”
 +
 +
【'''附方'''】
 +
 +
1.治乙型腦炎輕型或中型  板藍根30g,大青葉15g,銀花15g,連翹15g,玄參15g,生地30g,生石膏30g(先煎),黃芩12g,幹地龍9g。水煎服。(中山醫學院《中藥臨床應用》板藍大青湯)
 +
 +
2.治流行性腦脊髓膜炎  板藍根125g。水煎服,每2小時1次。(《山西中草藥》)
 +
 +
3.治大頭天行,初覺憎寒體重,次傳頭面腫盛,目不能開,上喘,咽喉不利,舌幹口燥  黃芩、黃連各半兩,人參三錢,橘紅(去白)、玄參、生甘草、柴胡、桔梗各二錢,連翹、黍粘子、板藍根、馬勃各一錢,白僵蠶(炒)、升麻各七分。上為細末,半用湯調,時時服之;半蜜為丸,噙化之。或加防風、薄荷、川芎、當歸身。㕮咀如麻豆大。每服五錢,水煎去滓,稍熱,時時服之。食後如大便硬,加酒煨大黃一錢或二錢以利之。腫勢甚者,宜砭刺之。(《東垣試效方》普濟消毒飲子)
 +
 +
4.治流行性腮腺炎  ①板藍根、山慈姑各30g,連翹24g,甘草18g,青黛3g(另沖服)。水煎溫服。(《中國常用中草藥》) ②南板藍根30g,或配金銀花、蒲公英各15g。水煎服。外用鮮馬藍葉搗敷。(《浙南本草新編》)
 +
 +
5.治猩紅熱  板藍根9g,馬勃6g,金銀花9g。共為細末。每日3次,白開水送服,須連服4~5日。1~2歲,每次0.3~0.9g;3~4歲,每次0.9~1.5g;年長兒童酌加量。(《常見病驗方研究參考資料》)
 +
 +
6.治丹毒  板藍根18g,金銀花、甘草各9g。水煎服。(《內蒙古中草藥》)
 +
 +
7.治流行性感冒初起,高燒頭痛,口幹咽痛  ①板藍根30g,羌活15g。煎湯,每日2次分服,連服2~3日。(《江蘇驗方草藥選編》) ②板藍根、大青葉各15g,荊芥9g。水煎服。(《甘肅中草藥手冊》)
 +
 +
8.治急性傳染性肝炎  ①板藍根、茵陳各30g,梔子9g。水煎服。(《中國常用中草藥》) ②板藍根、茵陳各15g,赤芍9g,甘草3g。水煎服。轉氨酶高者加夏枯草6g。(《新疆中草藥》)
 +
 +
9.治急性扁桃體炎  板藍根15g,銀花、連翹、山豆根、玄參各9g,薄荷4.5g,生甘草3g。水煎服。(《全國中草藥彙編》)
 +
 +
10.治肺炎  板藍根、夏枯草各15g,虎杖30g,功勞葉12g,銀花9g,青蒿9g。水煎服。(《湖北中草藥志》)
 +
 +
11.預防小兒喘憋性肺炎  南板藍根、金銀花、一枝黃花。4~7歲各用4.5g,3歲以下各用3g。水煎,每日分3~4次服。(《浙南本草新編》)
 +
 +
12.預防流感,猩紅熱,流腦,乙腦  板藍根、貫眾各9g。水煎服,連服3日。(《河北中草藥》)
 +
 +
13.治夏季微熱,經久不退  南板藍根30g,柴胡9g。體虛者加北沙參或孩兒參9g。水煎,每日1劑,連服7~10日。(《浙南本草新編》)
 +
 +
14.治帶狀皰疹  板藍根15g,蒲公英15g,連翹15g,黃芩9g,朱茯神9g,柏子仁9g,茯苓9g,甘草9g。水煎服。(《中醫皮膚病學簡編》板藍根複方)
 +
 +
15.治熱毒瘡  南板藍根30g,銀花藤30g,蒲公英30g,土茯苓15g。燉肉服。(《重慶草藥》)
 +
 +
16.治扁平疣  板藍根15g。水煎服。(《安徽中草藥》)
 +
 +
17.治誤食諸毒草並百物毒  板藍根四兩,貫眾、青黛、甘草各一兩。為末,蜜丸如桐子大,以青黛別為衣。如稍覺精神恍惚,噁心,即是誤中諸毒,急用此藥十五丸爛嚼,新汲水下。(《衛生易簡方》)
 +
 +
18.解砒毒及巴豆毒  藍根、砂糖相和,擂水服之。更入薄荷汁尤妙。(《醫學綱目》)
 +
 +
【'''臨床報導'''】
 +
 +
1.治療流行性乙型腦炎  板藍根,5歲以下每日60g,5~14歲每日90g,成人每日125g。每30g加水500ml,煎成100ml。每日2次分服。或以50%板藍根注射液(按上述原生藥用量折算用量)與5%~10%葡萄糖注射液靜脈滴注。症輕者連用7~10日,重者連用14日。並配合西藥降溫、鎮痙、抗呼吸衰竭等對症治療。共治106例,痊癒101例(治癒率為95.3%),好轉2例,死亡3例。大部分患者7日內退熱,靜脈點滴者療效更著,一般用藥1~2日高熱即降至38℃以下;頭痛、嘔吐、嗜睡等症狀大多在1~2日內消失或減輕,抽搐、呼吸衰竭等症狀被迅速控制。有個別患者靜脈用藥見畏寒、皮疹等反應[1]。
 +
 +
2.治療小兒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  板藍根注射液肌注。新生兒每次0.5ml,體重4~6kg者每次lml,7~10kg者每次1.5ml,10kg以上者每次2ml,每日2次,2~4日為1療程,熱退後維持用藥1日。或用板藍根沖劑口服,新生兒每次1/5包,體重4~6kg者每次1/4包,7~10kg者每次1/3包,11~15kg者每次1/2包,15kg以上者每次1包,每日3次,3~4日為1療程。對照組口服無味紅黴素與複方新諾明等。觀察期間一般不用退熱藥,以藥後自然降溫為主要指標。藥後24小時內體溫降至正常,症狀及體征減輕或消失為顯效;72小時內體溫降至正常,症狀及體征減輕或消失為有效;72小時內熱不退,症狀及體征未見減輕或加重為無效。用針劑治療82例,顯效60例,有效12例;沖劑治療50例,顯效20例,有效16例。對照組共治50例,顯效19例,有效15例。各組有效率分別為88.1%、70.5%、68.3%,經統計學處理,針劑治療組與沖劑組、對照組對比均有顯著差異。平均退熱時間分別為28.67±2.53小時、38±4.56小時、42.52±6.47小時,經統計學處理,針劑治療組與沖劑組、對照組均有顯著差異。針劑治療組在治癒率、降溫及縮短病程方面均比其他兩組效果好,與病毒唑相似。板藍根具有抑菌和抗病毒雙重作用,治療小兒上呼吸道感染有獨特優點,無論流行性或非流行性病毒性“上感”均有效。應用針劑時,藥量、療程要足,特別是體溫40℃以上病例,過早停藥可致體溫回升,故一般輕症用至熱退24小時後再停藥,中、重症熱退24小時後改用板藍根沖劑口服,以鞏固療效[2]。
 +
 +
3.治療慢性咽炎  ①板藍根注射液,用注射器(採用口腔5號針頭)注入咽後壁兩側粘膜下,每側粘膜上下兩點各注1ml,不可過深,注藥部位以粘膜發白並稍隆起為好。每週3次,2周為1療程。對照組口服清音丸、蛾喉寧片,療程同上。連續治療3個療程。觀察62例(慢性單純性咽炎38例,慢性肥厚性咽炎19例,慢性乾燥性咽炎5例),顯效47例,好轉12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為95.2%。對照組62例,總有效率僅為66.0%[3]。②治療組單純用板藍根沖劑,成人每日2次,每次2袋;兒童每日2次,每次0.5~1袋。10日為1療程。對照組口服嗎啉胍、SMZco、無味紅黴素。兩組發熱者均給肌注安痛定、柴胡注射液,對部分化膿性扁桃體炎患者適當應用青黴素。結果治療組80例,1療程治癒26例,2療程治癒30例,好轉20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為95.0%。對照組40例,治癒6例,好轉13例,無效21例,總有效率為47.5%。兩組療效差異顯著(P<0.01)[4]。
 +
 +
4.治療水痘  ①板藍根20g,荊芥10g,防風10g,蘆根15g。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共治94例水痘伴發熱者,全部治癒,退熱時間平均為6小時~1.5日,水痘結痂平均3日[5]。②取板藍根,每日30~50g。水煎,分數次代茶飲服。對照組口服嗎啉胍、溶菌酶。兩組瘙癢者均給予1%薄荷爐甘石洗劑外用,感染時適當配服複方新諾明。共治184例,均在2~5日內治癒。較對照組(62例)治癒天數明顯縮短,且無副作用[6]。
 +
 +
5.治療肝炎  ①急性黃疸型傳染性肝炎:用肝寧注射液(板藍根、茵陳、梔子,比例為2:2:1)肌內注射,每日1次,每次2ml(兒童5歲以下1ml),14~20日為1療程,多數病例治療1~2個療程,個別嚴重者配合輸液及激素治療。共觀察80例,結果顯效68例,占85.0%;有效10例;無效2例。對除黃、利膽、肝脾回縮、肝功能恢復等效果顯著;自覺症狀如乏力,食欲不振,噁心,厭油,嘔吐等,多數在5日內消失;黃疸在半月內消退者占半數;肝臟回縮至正常者55例,占74.3%。除1例注射後5分鐘有頭昏外,餘均無全身反應[7]。②遷延性、慢性病毒性肝炎:板藍根25kg,甘草10kg,粉碎過100目篩;留粗渣與茵陳25kg共煎2次,濃縮成膏狀,再加適量煉蜜及板藍根甘草粉混合制丸(每丸9g,含生藥55g)。每日服2丸。共觀察59例,其中遷延性肝炎43例,降ALT總有效率為74.4%;慢肝16例,降ALT總有效率為43.8%。對HBsAg陽性者降ALT總有效率為42.9%(9/21);HBsAg陰性者降ALT總有效率為72.4%(21/29);另有9例未查。降ALT的顯效時間大多在藥後1個月左右,最遲在第8周時出現。對降TTT療效較差,HBsAg陰轉療效也不佳[8]。③乙肝表面抗原陽性:每日用幹板藍根30g,製成30ml糖漿。每次10ml,分3次飯後服。3個月為1療程。每月復查1次。共觀察52例,陰轉32例,占61.5%,明顯高於自然陰轉率(30%)。其中急性肝炎6例,陰轉2例(33.3%);可疑肝炎17例,陰轉8例(47.1%);健康攜帶者29例,陰轉22例(75.9%)。用藥期間出現頭暈、便溏、口幹等輕微反應各1例。停藥10個月後隨訪陰轉者中的29例,複轉陽性者僅3例,26例仍保持陰性。肝功各項檢查均正常。可見板藍根治療HBsAg攜帶者的近、遠期療效均較顯著[9]。
 +
 +
6.治療流行性腮腺炎  板藍根針劑口服。7歲以下4ml,7歲以上6ml,每日3次,連服3~5日。治療30例,並與24例服用板藍根沖劑組對照,結果,針劑組總有效率93.3%;對照組總有效率79.2%[10]。
 +
 +
7.治療帶狀皰疹  以無菌棉簽蘸取板藍根注射液局部外擦,每日3~6次,或隨用隨擦,視病而定,連用3日為1療程,治療期間不用消炎鎮痛藥物。共治療51例,1~3日治癒15例;4~6日治癒31例,有效5例。總有效率100%,平均治癒時間為5.5日[11]。
 +
 +
8.治療肋軟骨炎  板藍根注射液2ml,加2%利多卡因5ml,選用6或7號針頭直接刺入肋軟骨壓痛最明顯、隆起最突出的患處骨膜上,抽吸無回血後,緩緩推入全部藥液。局部疼痛至第4日不消失者,第5天重複注藥1次。注射1~3次不等。對照組只用等量利多卡因注射液,用法同上。結果:板藍根組共18例,疼痛消失者16例;對照組共17例,疼痛消失者10例。其餘均為減輕。半年內腫脹完全消退者板藍根組16例,而對照組僅4例。板藍根組顯著優於對照組[12]。
 +
 +
9.治療痛風  取板藍根注射液4ml,每日肌注1次,30次為1療程,共治療40例。對照組40例,以常規藥物治療。結果板藍根組總有效率為87.5%,對照組為55.0%(P<0.01)[13]。
 +
 +
10.治療目疾  ①流行性出血性結膜炎:板藍根注射液(每支2ml,相當於生藥1g)點眼,每日4次,每次2~4滴。對照組以0.25%氯黴素眼藥水點眼。板藍根組共治75例,141只眼,全部治癒,平均治癒日數為3日。而對照組治73例,120只眼,雖全部治癒,但平均治癒天數為7日,經統計學處理差異顯著(P<0.01)[14]。②單純皰疹性角膜炎:板藍根注射液球結膜下注射,每次0.5ml,隔日1次,並配成1:3的點眼液,每次每眼點2滴,每日點6~10次。共治21例(33只眼),結果:樹枝狀角膜炎15例均痊癒,地圖狀角膜潰瘍4例均痊癒;深部潰瘍角膜血管翳(並葡萄炎)4例,治癒3例[15]。③沙眼:以板藍根注射液(每支2ml,相當於生藥1g)點眼,每只眼各點2滴,每日4次。亦可用10%~30%板藍根液點眼。共治30例,痊癒22例,好轉8例。治療時間最長15日,最短3日,平均7日。隨訪1年,3例復發。對進行期效療較佳,退行期效療較差[16]。④淚囊炎:淨板藍根製成40%溶液,每次以注射器抽取藥液5ml,換上6號無尖針頭,按常規淚道沖洗法沖洗淚道,至淚道無膿血性分泌物為止。沖洗完後,結膜內滴板藍根液2~3滴。如鼻淚管不通時,先行常規探通,再行沖洗。每日1次,1周為1療程。療效標準:經3次治療症狀完全消失,且不復發者為顯效;經7次治療症狀消失,個別仍復發者為有效;經30次治療症狀仍無消失,反復發作者為無效。共治100例,其中急性者22例,顯效17例(77.3%),有效4例(18.2%),無效1例(94.5%);慢性者78例,顯效65例(占83.3%),有效11例(占14.1%),無效2例(占2.6%)。總有效率為97%。對照組以0.9%生理鹽水沖洗後,再加四環素軟膏點眼,觀察100例,總有效率僅87%[16]。
 +
 +
11.治療扁平疣  ①板藍根注射液4ml,每日肌注1次,連用30次為1療程,未愈者再加10次。共治扁平疣患者30例,痊癒11例(占36.7%),好轉12例(占40.0%),無效7例(占23.3%)[17]。②50%板藍根注射液2ml肌注,每日1次,一般以20次為1療程,兒童同成人用量。共治33例,資料完整者24例,痊癒14例(占58.3%),進步6例(占25.0%),無效4例。痊癒的14例中,有13例在10日以內見效[18]。
 +
 +
【'''文獻綜錄'''】
 +
 +
張秉成《本草便讀》:“板藍根即靛青根,其功用性味與靛葉相同,能入肝胃血分,不過清熱、解毒、辟疫、殺蟲四者而已。但葉主散,根主降,此又同中之異耳。”
 +
 +
【'''參考文獻'''】
 +
 +
[1]廣西北海市人民醫院傳染科.新醫學,1976,7(4):199
 +
 +
[2]李杏桃.中級醫刊,1987,(3):59
 +
 +
[3]李瑞玉,等.中西醫結合雜誌,1990,10(12):739
 +
 +
[4]王玉柱.陝西中醫,1987,8(9):418
 +
 +
[5]翁建新.江蘇中醫,1990,(10):37
 +
 +
[6]石良清,等.新醫學,1987,18(3):137
 +
 +
[7]重慶市肝寧注射液臨床觀察組.重慶新醫藥學,1972,(1):33
 +
 +
[8]北醫附屬第一醫院傳染病教研組.北京醫學院學報,1979,(2):137
 +
 +
[9]廣東肇慶地區人民醫院內科.新醫學,1980,11(4):198
 +
 +
[10]史曉霞.四川中醫,1998,16(10):49
 +
 +
[11]朱永輝.中國農村醫學,1993,21(1):44
 +
 +
[12]劉進,等.新醫學,1985,16(4):184
 +
 +
[13]周太廷.內蒙古中醫藥,1993,12(1):12
 +
 +
[14]謝英模.湖南中醫雜誌,1989,(1):45
 +
 +
[15]朱國芹,等.佳木斯醫學院學報,1994,17(1):39
 +
 +
[16]翟淑宜,等.中醫雜誌,1987,(3):56
 +
 +
[17]崔建新.四川中醫,1987,(5):封四
 +
 +
[18]張君坦.福建醫藥雜誌,1987,9(5):59
  
 
【現代藥理研究】
 
【現代藥理研究】

2020年12月7日 (一) 08:42的最新版本

板藍根為十字花科植物菘藍的乾燥根。多係栽培。我國大部分地區產,主產於江蘇、安徽、河北、河南、浙江等地。原植物喜溫暖環境,耐寒、怕澇,以排水良好、肥沃疏鬆的砂質壤土最宜生長。味甘,性寒。歸心、胃經。功效清熱解毒、涼血利咽。臨床生用為主,名稱板藍根。

實用中藥辭典

異名

靛青根(張秉成《本草便讀》),藍靛根(《分類草藥性》)。

釋名

藍有數種,本品所用乃菘藍、馬藍之根,或因其葉大如板而名板藍根。

基原

為十字花科植物菘藍或爵床科植物馬藍的根。

植物

1.菘藍 Isatis indigotica Fort. 見“大青葉”條。

2.馬藍 Baphicacanthus cusia (Nees) Bremek. 見“青黛”條。

馬藍的根在福建、臺灣、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雲南等地作板藍根入藥。

採集

10~11月經霜1~2次後挖根,去掉莖葉,洗淨,曬至半幹紮把,順直後再曬乾。

化學成分

菘藍根:含靛玉紅(indirubin),靛藍(indigotin),β-穀甾醇(β-sitosterol),γ-穀甾醇(γ-sitosterol)。並含多種氨基酸:精氨酸(arginine),谷氨酸(glutamic acid),酪氨酸(tyrosine),脯氨酸(proline),纈氨酸(valine),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還含靛苷(indoxyl-β-glucoside),黑芥子苷(sinigrin),色胺酮(tryptanthrine),1-硫氰酸-2-羥基丁-3-烯(1-thiocyano-2-hydroxy-3-butene),表告伊春(epigoitrin),腺苷(adenosine),棕櫚酸(palmitic acid),蔗糖(sucrose)和蛋白多糖。

南板藍根:含大黃酚(chrysophanol),靛苷,靛玉紅,靛藍,β-穀甾醇,羽扇豆醇(lupeol),白樺脂醇(betulin),羽扇烯酮(lupenone)。

藥理

1.抗菌作用 板藍根煎劑體外實驗對金黃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板藍根有顯著抗大腸桿菌O111B4內毒素作用。

2.抗癌作用 板藍根注射液體外對小鼠Friend紅白血病3CL-8細胞有強大的直接殺傷作用,小鼠在注射3CL-8細胞處皮下注射板藍根,對實體瘤有一定治療作用,但腹腔注射本品對3CL-8瘤細胞無殺傷作用。

3.免疫調節作用 板藍根多糖腹腔注射可增強小鼠對DNCB的DTH,誘導體內淋巴細胞轉化和增強脾臟NK細胞活性。還能促進小鼠免疫功能,增強抗體形成細胞功能,增加小鼠靜脈注射炭粒廓清速率。

靛玉紅的藥理見“青黛”條。

炮製

取原藥材,除去雜質,洗淨,潤透,切薄片,乾燥。

貯乾燥容器內,置通風乾燥處,防黴,防蛀。

藥性

味苦,性寒。歸心、肝、肺、胃經。體實降泄。

1.《本草述》:“苦,寒,無毒。”

2.張秉成《本草便讀》:“入肝、胃血分”“根主降”。

3.《廣西本草選編》:“味甘、苦,性寒。”

功效主治

清熱,解毒,涼血,利咽。主治溫病高熱頭痛,熱毒發斑吐衄,大頭瘟疫,痄腮,流感,麻疹,肝炎,爛喉丹痧,喉痹,丹毒,瘡腫。

1.《日華子》:“治天行熱毒。”(引自《本草述》)

2.張秉成《本草便讀》:“涼血,清熱,解毒,辟疫,殺蟲。”

3.《分類草藥性》:“解諸毒惡瘡,散毒去火,搗汁或服或塗。”

4.《現代漢醫實用藥物學》:“消腫止痛。主治溫疫邪熱,丹毒赤腫,咽痛。”

5.《現代實用中藥》:“清涼解熱,解毒,用於丹毒,產褥熱,大頭瘟,產後傷寒,小兒遊丹。”

6.《中藥志》:“清火解毒,涼血止血。治熱病發斑,丹毒,咽喉腫痛,大頭瘟,及吐血、衄血等症。”

7.《北京中草藥手冊》:“治猩紅熱,流感,麻疹,病毒感染。”

8.《東北常用中草藥手冊》:“治急慢性肝炎,痢疾,腸炎,口舌生瘡。”

9.《廣西中草藥》:“涼血止血,清熱解毒。治乙腦,流腦,肝炎,腮腺炎,咽喉炎,口腔炎,扁桃體炎,毒蛇咬傷。”

10.《浙江藥用植物志》:“治鉤端螺旋體病。”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0g(大劑量90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煎湯熏洗。

使用注意

脾胃虛寒、無實熱火毒者慎服。

應用配伍

清熱,解毒,涼血 本品味苦性寒,既能清熱解毒,又能清熱涼血,故常用於溫病高熱頭痛,熱毒發斑吐衄,大頭瘟疫,痄腮、丹毒、瘡腫等症。凡溫病高熱頭痛者,可與石膏、黃芩、大青葉等配伍,以增清熱解毒之力;若熱盛神昏譫語者,可與犀角(水牛角代)、生地、金銀花、石菖蒲等同用,如《醫效秘傳》神犀丹。凡溫毒發斑吐衄者,可與生地、赤芍、丹皮等相配,以增清熱涼血之效;凡大頭瘟疫、痄腮、爛喉丹痧、丹毒等症,可與黃芩、黃連、玄參、僵蠶等相伍,如《東垣試效方》普濟消毒飲子。凡急性傳染性肝炎,可與茵陳、梔子等合用,如《中國常用中草藥》治急性傳染性肝炎方。凡瘡毒腫痛者,可與金銀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等並用,以增清熱解毒消腫之功。

利咽 本品苦寒降泄,既能清熱解毒,又可利咽消腫,故常用於喉痹咽痛之症,可與山豆根、玄參等配伍,以增解毒利咽之功。

1.《抗癌中藥的臨床效用》:“治熱毒壅盛型的咽喉部腫瘤,症見聲音嘶啞、咽喉紅腫疼痛或口舌糜爛,常與射幹、馬勃、梔子、連翹等配用;治腫瘤患者因感熱毒火邪或放療、化療後出現咽喉紅腫潰爛等,常與金銀花、蒲公英、連翹、地骨皮等配用。”

2.《中國中草藥配伍大全》:“治流行性腮腺炎,常與蒲公英等藥配伍;治大頭瘟、咽喉腫痛、痄腮等症,多與連翹、薄荷、牛蒡子、黃芩、黃連、玄參等藥同用;治早期流腦,宜與大青葉、野菊花、貫眾等藥合用,連服兩周,效果甚佳;治肝硬化,每與茵陳、郁金、薏苡仁等藥共伍;治溫毒發斑,當與生地、丹皮、赤芍等藥共用;治小兒上呼吸道感染,可與金銀花、荊芥、大青葉、焦山楂、黃芩、百部、甘草、陳皮、茯苓等藥合用;治甲肝,宜與茵陳、甘草、大黃等藥共用;治感冒,可與蒲公英、羌活等藥配伍。”

附方

1.治乙型腦炎輕型或中型 板藍根30g,大青葉15g,銀花15g,連翹15g,玄參15g,生地30g,生石膏30g(先煎),黃芩12g,幹地龍9g。水煎服。(中山醫學院《中藥臨床應用》板藍大青湯)

2.治流行性腦脊髓膜炎 板藍根125g。水煎服,每2小時1次。(《山西中草藥》)

3.治大頭天行,初覺憎寒體重,次傳頭面腫盛,目不能開,上喘,咽喉不利,舌幹口燥 黃芩、黃連各半兩,人參三錢,橘紅(去白)、玄參、生甘草、柴胡、桔梗各二錢,連翹、黍粘子、板藍根、馬勃各一錢,白僵蠶(炒)、升麻各七分。上為細末,半用湯調,時時服之;半蜜為丸,噙化之。或加防風、薄荷、川芎、當歸身。㕮咀如麻豆大。每服五錢,水煎去滓,稍熱,時時服之。食後如大便硬,加酒煨大黃一錢或二錢以利之。腫勢甚者,宜砭刺之。(《東垣試效方》普濟消毒飲子)

4.治流行性腮腺炎 ①板藍根、山慈姑各30g,連翹24g,甘草18g,青黛3g(另沖服)。水煎溫服。(《中國常用中草藥》) ②南板藍根30g,或配金銀花、蒲公英各15g。水煎服。外用鮮馬藍葉搗敷。(《浙南本草新編》)

5.治猩紅熱 板藍根9g,馬勃6g,金銀花9g。共為細末。每日3次,白開水送服,須連服4~5日。1~2歲,每次0.3~0.9g;3~4歲,每次0.9~1.5g;年長兒童酌加量。(《常見病驗方研究參考資料》)

6.治丹毒 板藍根18g,金銀花、甘草各9g。水煎服。(《內蒙古中草藥》)

7.治流行性感冒初起,高燒頭痛,口幹咽痛 ①板藍根30g,羌活15g。煎湯,每日2次分服,連服2~3日。(《江蘇驗方草藥選編》) ②板藍根、大青葉各15g,荊芥9g。水煎服。(《甘肅中草藥手冊》)

8.治急性傳染性肝炎 ①板藍根、茵陳各30g,梔子9g。水煎服。(《中國常用中草藥》) ②板藍根、茵陳各15g,赤芍9g,甘草3g。水煎服。轉氨酶高者加夏枯草6g。(《新疆中草藥》)

9.治急性扁桃體炎 板藍根15g,銀花、連翹、山豆根、玄參各9g,薄荷4.5g,生甘草3g。水煎服。(《全國中草藥彙編》)

10.治肺炎 板藍根、夏枯草各15g,虎杖30g,功勞葉12g,銀花9g,青蒿9g。水煎服。(《湖北中草藥志》)

11.預防小兒喘憋性肺炎 南板藍根、金銀花、一枝黃花。4~7歲各用4.5g,3歲以下各用3g。水煎,每日分3~4次服。(《浙南本草新編》)

12.預防流感,猩紅熱,流腦,乙腦 板藍根、貫眾各9g。水煎服,連服3日。(《河北中草藥》)

13.治夏季微熱,經久不退 南板藍根30g,柴胡9g。體虛者加北沙參或孩兒參9g。水煎,每日1劑,連服7~10日。(《浙南本草新編》)

14.治帶狀皰疹 板藍根15g,蒲公英15g,連翹15g,黃芩9g,朱茯神9g,柏子仁9g,茯苓9g,甘草9g。水煎服。(《中醫皮膚病學簡編》板藍根複方)

15.治熱毒瘡 南板藍根30g,銀花藤30g,蒲公英30g,土茯苓15g。燉肉服。(《重慶草藥》)

16.治扁平疣 板藍根15g。水煎服。(《安徽中草藥》)

17.治誤食諸毒草並百物毒 板藍根四兩,貫眾、青黛、甘草各一兩。為末,蜜丸如桐子大,以青黛別為衣。如稍覺精神恍惚,噁心,即是誤中諸毒,急用此藥十五丸爛嚼,新汲水下。(《衛生易簡方》)

18.解砒毒及巴豆毒 藍根、砂糖相和,擂水服之。更入薄荷汁尤妙。(《醫學綱目》)

臨床報導

1.治療流行性乙型腦炎 板藍根,5歲以下每日60g,5~14歲每日90g,成人每日125g。每30g加水500ml,煎成100ml。每日2次分服。或以50%板藍根注射液(按上述原生藥用量折算用量)與5%~10%葡萄糖注射液靜脈滴注。症輕者連用7~10日,重者連用14日。並配合西藥降溫、鎮痙、抗呼吸衰竭等對症治療。共治106例,痊癒101例(治癒率為95.3%),好轉2例,死亡3例。大部分患者7日內退熱,靜脈點滴者療效更著,一般用藥1~2日高熱即降至38℃以下;頭痛、嘔吐、嗜睡等症狀大多在1~2日內消失或減輕,抽搐、呼吸衰竭等症狀被迅速控制。有個別患者靜脈用藥見畏寒、皮疹等反應[1]。

2.治療小兒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 板藍根注射液肌注。新生兒每次0.5ml,體重4~6kg者每次lml,7~10kg者每次1.5ml,10kg以上者每次2ml,每日2次,2~4日為1療程,熱退後維持用藥1日。或用板藍根沖劑口服,新生兒每次1/5包,體重4~6kg者每次1/4包,7~10kg者每次1/3包,11~15kg者每次1/2包,15kg以上者每次1包,每日3次,3~4日為1療程。對照組口服無味紅黴素與複方新諾明等。觀察期間一般不用退熱藥,以藥後自然降溫為主要指標。藥後24小時內體溫降至正常,症狀及體征減輕或消失為顯效;72小時內體溫降至正常,症狀及體征減輕或消失為有效;72小時內熱不退,症狀及體征未見減輕或加重為無效。用針劑治療82例,顯效60例,有效12例;沖劑治療50例,顯效20例,有效16例。對照組共治50例,顯效19例,有效15例。各組有效率分別為88.1%、70.5%、68.3%,經統計學處理,針劑治療組與沖劑組、對照組對比均有顯著差異。平均退熱時間分別為28.67±2.53小時、38±4.56小時、42.52±6.47小時,經統計學處理,針劑治療組與沖劑組、對照組均有顯著差異。針劑治療組在治癒率、降溫及縮短病程方面均比其他兩組效果好,與病毒唑相似。板藍根具有抑菌和抗病毒雙重作用,治療小兒上呼吸道感染有獨特優點,無論流行性或非流行性病毒性“上感”均有效。應用針劑時,藥量、療程要足,特別是體溫40℃以上病例,過早停藥可致體溫回升,故一般輕症用至熱退24小時後再停藥,中、重症熱退24小時後改用板藍根沖劑口服,以鞏固療效[2]。

3.治療慢性咽炎 ①板藍根注射液,用注射器(採用口腔5號針頭)注入咽後壁兩側粘膜下,每側粘膜上下兩點各注1ml,不可過深,注藥部位以粘膜發白並稍隆起為好。每週3次,2周為1療程。對照組口服清音丸、蛾喉寧片,療程同上。連續治療3個療程。觀察62例(慢性單純性咽炎38例,慢性肥厚性咽炎19例,慢性乾燥性咽炎5例),顯效47例,好轉12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為95.2%。對照組62例,總有效率僅為66.0%[3]。②治療組單純用板藍根沖劑,成人每日2次,每次2袋;兒童每日2次,每次0.5~1袋。10日為1療程。對照組口服嗎啉胍、SMZco、無味紅黴素。兩組發熱者均給肌注安痛定、柴胡注射液,對部分化膿性扁桃體炎患者適當應用青黴素。結果治療組80例,1療程治癒26例,2療程治癒30例,好轉20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為95.0%。對照組40例,治癒6例,好轉13例,無效21例,總有效率為47.5%。兩組療效差異顯著(P<0.01)[4]。

4.治療水痘 ①板藍根20g,荊芥10g,防風10g,蘆根15g。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共治94例水痘伴發熱者,全部治癒,退熱時間平均為6小時~1.5日,水痘結痂平均3日[5]。②取板藍根,每日30~50g。水煎,分數次代茶飲服。對照組口服嗎啉胍、溶菌酶。兩組瘙癢者均給予1%薄荷爐甘石洗劑外用,感染時適當配服複方新諾明。共治184例,均在2~5日內治癒。較對照組(62例)治癒天數明顯縮短,且無副作用[6]。

5.治療肝炎 ①急性黃疸型傳染性肝炎:用肝寧注射液(板藍根、茵陳、梔子,比例為2:2:1)肌內注射,每日1次,每次2ml(兒童5歲以下1ml),14~20日為1療程,多數病例治療1~2個療程,個別嚴重者配合輸液及激素治療。共觀察80例,結果顯效68例,占85.0%;有效10例;無效2例。對除黃、利膽、肝脾回縮、肝功能恢復等效果顯著;自覺症狀如乏力,食欲不振,噁心,厭油,嘔吐等,多數在5日內消失;黃疸在半月內消退者占半數;肝臟回縮至正常者55例,占74.3%。除1例注射後5分鐘有頭昏外,餘均無全身反應[7]。②遷延性、慢性病毒性肝炎:板藍根25kg,甘草10kg,粉碎過100目篩;留粗渣與茵陳25kg共煎2次,濃縮成膏狀,再加適量煉蜜及板藍根甘草粉混合制丸(每丸9g,含生藥55g)。每日服2丸。共觀察59例,其中遷延性肝炎43例,降ALT總有效率為74.4%;慢肝16例,降ALT總有效率為43.8%。對HBsAg陽性者降ALT總有效率為42.9%(9/21);HBsAg陰性者降ALT總有效率為72.4%(21/29);另有9例未查。降ALT的顯效時間大多在藥後1個月左右,最遲在第8周時出現。對降TTT療效較差,HBsAg陰轉療效也不佳[8]。③乙肝表面抗原陽性:每日用幹板藍根30g,製成30ml糖漿。每次10ml,分3次飯後服。3個月為1療程。每月復查1次。共觀察52例,陰轉32例,占61.5%,明顯高於自然陰轉率(30%)。其中急性肝炎6例,陰轉2例(33.3%);可疑肝炎17例,陰轉8例(47.1%);健康攜帶者29例,陰轉22例(75.9%)。用藥期間出現頭暈、便溏、口幹等輕微反應各1例。停藥10個月後隨訪陰轉者中的29例,複轉陽性者僅3例,26例仍保持陰性。肝功各項檢查均正常。可見板藍根治療HBsAg攜帶者的近、遠期療效均較顯著[9]。

6.治療流行性腮腺炎 板藍根針劑口服。7歲以下4ml,7歲以上6ml,每日3次,連服3~5日。治療30例,並與24例服用板藍根沖劑組對照,結果,針劑組總有效率93.3%;對照組總有效率79.2%[10]。

7.治療帶狀皰疹 以無菌棉簽蘸取板藍根注射液局部外擦,每日3~6次,或隨用隨擦,視病而定,連用3日為1療程,治療期間不用消炎鎮痛藥物。共治療51例,1~3日治癒15例;4~6日治癒31例,有效5例。總有效率100%,平均治癒時間為5.5日[11]。

8.治療肋軟骨炎 板藍根注射液2ml,加2%利多卡因5ml,選用6或7號針頭直接刺入肋軟骨壓痛最明顯、隆起最突出的患處骨膜上,抽吸無回血後,緩緩推入全部藥液。局部疼痛至第4日不消失者,第5天重複注藥1次。注射1~3次不等。對照組只用等量利多卡因注射液,用法同上。結果:板藍根組共18例,疼痛消失者16例;對照組共17例,疼痛消失者10例。其餘均為減輕。半年內腫脹完全消退者板藍根組16例,而對照組僅4例。板藍根組顯著優於對照組[12]。

9.治療痛風 取板藍根注射液4ml,每日肌注1次,30次為1療程,共治療40例。對照組40例,以常規藥物治療。結果板藍根組總有效率為87.5%,對照組為55.0%(P<0.01)[13]。

10.治療目疾 ①流行性出血性結膜炎:板藍根注射液(每支2ml,相當於生藥1g)點眼,每日4次,每次2~4滴。對照組以0.25%氯黴素眼藥水點眼。板藍根組共治75例,141只眼,全部治癒,平均治癒日數為3日。而對照組治73例,120只眼,雖全部治癒,但平均治癒天數為7日,經統計學處理差異顯著(P<0.01)[14]。②單純皰疹性角膜炎:板藍根注射液球結膜下注射,每次0.5ml,隔日1次,並配成1:3的點眼液,每次每眼點2滴,每日點6~10次。共治21例(33只眼),結果:樹枝狀角膜炎15例均痊癒,地圖狀角膜潰瘍4例均痊癒;深部潰瘍角膜血管翳(並葡萄炎)4例,治癒3例[15]。③沙眼:以板藍根注射液(每支2ml,相當於生藥1g)點眼,每只眼各點2滴,每日4次。亦可用10%~30%板藍根液點眼。共治30例,痊癒22例,好轉8例。治療時間最長15日,最短3日,平均7日。隨訪1年,3例復發。對進行期效療較佳,退行期效療較差[16]。④淚囊炎:淨板藍根製成40%溶液,每次以注射器抽取藥液5ml,換上6號無尖針頭,按常規淚道沖洗法沖洗淚道,至淚道無膿血性分泌物為止。沖洗完後,結膜內滴板藍根液2~3滴。如鼻淚管不通時,先行常規探通,再行沖洗。每日1次,1周為1療程。療效標準:經3次治療症狀完全消失,且不復發者為顯效;經7次治療症狀消失,個別仍復發者為有效;經30次治療症狀仍無消失,反復發作者為無效。共治100例,其中急性者22例,顯效17例(77.3%),有效4例(18.2%),無效1例(94.5%);慢性者78例,顯效65例(占83.3%),有效11例(占14.1%),無效2例(占2.6%)。總有效率為97%。對照組以0.9%生理鹽水沖洗後,再加四環素軟膏點眼,觀察100例,總有效率僅87%[16]。

11.治療扁平疣 ①板藍根注射液4ml,每日肌注1次,連用30次為1療程,未愈者再加10次。共治扁平疣患者30例,痊癒11例(占36.7%),好轉12例(占40.0%),無效7例(占23.3%)[17]。②50%板藍根注射液2ml肌注,每日1次,一般以20次為1療程,兒童同成人用量。共治33例,資料完整者24例,痊癒14例(占58.3%),進步6例(占25.0%),無效4例。痊癒的14例中,有13例在10日以內見效[18]。

文獻綜錄

張秉成《本草便讀》:“板藍根即靛青根,其功用性味與靛葉相同,能入肝胃血分,不過清熱、解毒、辟疫、殺蟲四者而已。但葉主散,根主降,此又同中之異耳。”

參考文獻

[1]廣西北海市人民醫院傳染科.新醫學,1976,7(4):199

[2]李杏桃.中級醫刊,1987,(3):59

[3]李瑞玉,等.中西醫結合雜誌,1990,10(12):739

[4]王玉柱.陝西中醫,1987,8(9):418

[5]翁建新.江蘇中醫,1990,(10):37

[6]石良清,等.新醫學,1987,18(3):137

[7]重慶市肝寧注射液臨床觀察組.重慶新醫藥學,1972,(1):33

[8]北醫附屬第一醫院傳染病教研組.北京醫學院學報,1979,(2):137

[9]廣東肇慶地區人民醫院內科.新醫學,1980,11(4):198

[10]史曉霞.四川中醫,1998,16(10):49

[11]朱永輝.中國農村醫學,1993,21(1):44

[12]劉進,等.新醫學,1985,16(4):184

[13]周太廷.內蒙古中醫藥,1993,12(1):12

[14]謝英模.湖南中醫雜誌,1989,(1):45

[15]朱國芹,等.佳木斯醫學院學報,1994,17(1):39

[16]翟淑宜,等.中醫雜誌,1987,(3):56

[17]崔建新.四川中醫,1987,(5):封四

[18]張君坦.福建醫藥雜誌,1987,9(5):59

【現代藥理研究】

板藍根有抗病原微生物作用。板藍根煎劑或水浸劑對金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對肺炎球菌、甲型鏈球菌、流感桿菌、大腸桿菌、傷寒桿菌、枯草桿菌、八聯桿菌、痢疾桿菌也有抑制作用。對A型腦膜炎球菌的抑制作用與大蒜、金銀花相似。50%板藍根注射液對流感病毒PR8株及京科68-1株病毒有明顯的抑制作用。10%板藍根氯仿提取物有抗大腸桿菌O114內毒素作用,使內毒素由鏈狀變為片狀,100%板藍根煎劑有延緩京科68-1株病毒和腺病毒T型所至細胞病變作用。此外對蟲媒病毒、腮腺病毒、流感噬血性桿菌等有抑制作用。試管內有殺鉤端螺旋體作用。

板藍根對心血管系統的影響:板藍根能使離體兔耳和大鼠下肢灌流量增加,改善家兔腸繫膜微循環,降低麻醉家兔的血壓,降低毛細血管通透性,并使小鼠心肌耗氧量下降。

板藍根有解毒作用。

板藍根有抗癌作用。

板藍根有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

50%板藍根在體外對小鼠Friend紅白血病3CL-8細胞有強大而直接的殺傷作用,而起到抗紅白血病的作用。

板藍根有提高免疫功能的作用。板藍根多糖可顯著促進小鼠免疫功能,增強抗體形成細胞功能,提高小鼠靜脈注射碳粒廓清除率。

《單驗方》

【別名】

【組成】板藍根18克,夏枯草、金銀花、甘草各10克。

【功能主治】據報導,用本方治療流行性腮腺炎50多例,一般3天治癒。

【用法用量】連服3日,每日1劑。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水煎2次,混合後分3次服。

【性狀】

【規格】

【儲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