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部丸”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WikiTCM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CSV导入)
(CSV导入)
第58行: 第58行:
 
|備注=  
 
|備注=  
 
|摘錄=《聖濟總錄》卷六十六
 
|摘錄=《聖濟總錄》卷六十六
 +
}}
 +
{{FangJi
 +
|別名=
 +
|組成=百部2兩,黃芩1兩,桂心1兩,五味子1兩,甘草1兩(炙微赤,銼),紫菀1兩(去苗土),幹薑1兩(炮裂,銼),生幹地黃2兩,茜根1兩。
 +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
|形狀=
 +
|功能主治=咳嗽唾膿血。
 +
|用法用量=每服30丸,以粥飲送下,不拘時候。
 +
|注意=
 +
|規格=
 +
|儲藏=
 +
|各家論述=
 +
|臨床應用=
 +
|備注=
 +
|摘錄=《聖惠》卷四十六
 
}}
 
}}

2020年9月22日 (二) 20:26的版本

《千金》卷十八

【別名】

【組成】百部根3兩,升麻半兩,桂心1兩,五味子1兩,甘草1兩,紫菀1兩,幹薑1兩。

【功能主治】諸嗽,不得氣息,唾膿血。

【用法用量】每服3丸,日3次。以知為度。

【各家論述】《千金方衍義》:嗽不得息,明明是火逆為患,故用百部導之於下,升麻散之於上,薑、桂之辛以散火,五味之酸以斂津,紫菀、甘草既能治嗽,並可和血。

【臨床應用】

【注意】忌生蔥、海藻、菘菜。

【備注】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局方》卷四

【別名】

【組成】天門冬(去心)1斤,杏仁(去皮尖,炒)6兩,黃耆6兩,百部根6兩,瓜蔞根16兩,紫蘇22兩,紫菀(去苗,洗)22兩,馬兜鈴22兩,黑參8兩,肉桂(去粗皮)4兩。

【功能主治】肺氣不調,咳嗽喘急,胸膈煩悶,唇幹口燥,面目浮腫,咽嗌不利,積久不愈,及咯唾膿血者。

【用法用量】每服15丸,食後煎烏梅、甘草湯溫下。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聖濟總錄》卷一六四

【別名】

【組成】百部(焙)半兩,細辛(去苗葉)3兩,貝母(去心)2兩,甘草(炙)2兩,紫菀(去苗土)2兩,桂(去粗皮)2兩,白朮3兩,麻黃(去根節)3兩,五味子3兩,杏仁(去皮尖雙仁,炒)4兩。

【功能主治】產後咳嗽,連聲不絕,痰涎壅盛。

【用法用量】每服20丸,生薑、蜜湯送下,不拘時候。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聖濟總錄》卷六十六

【別名】

【組成】百部(焙)半兩,款冬花(去梗)半兩,天門冬(切,焙)半兩,貝母(去心)半兩,桔梗(炒)半兩,紫菀(去苗土)半兩。

【功能主治】咳嗽上喘,唾膿血,胸膈不利,咽喉腫痛。

【用法用量】每服20丸,食後、臨臥甘草、烏梅湯送下。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聖惠》卷四十六

【別名】

【組成】百部2兩,黃芩1兩,桂心1兩,五味子1兩,甘草1兩(炙微赤,銼),紫菀1兩(去苗土),幹薑1兩(炮裂,銼),生幹地黃2兩,茜根1兩。

【功能主治】咳嗽唾膿血。

【用法用量】每服30丸,以粥飲送下,不拘時候。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