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頭翁湯”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WikiTCM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CSV导入)
(CSV导入)
第43行: 第43行:
 
|備注=  
 
|備注=  
 
|摘錄=《明醫指掌》卷四
 
|摘錄=《明醫指掌》卷四
 +
}}
 +
{{FangJi
 +
|別名=
 +
|組成=白頭翁15g 黃柏12g 黃連6g 秦皮12g
 +
|制法=
 +
|形狀=
 +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涼血止痢。熱毒痢疾。腹痛,裏急後重,肛門灼熱,下痢膿血,赤多白少,渴欲飲水,舌紅苔黃,脈弦數。(本方常用於阿米巴痢疾、細菌性痢疾屬熱毒偏盛者。)
 +
|用法用量=上藥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不愈再服一升(現代用法:水煎服)。若外有表邪,惡寒發熱者,加葛根、連翹、銀花以透表解熱;裏急後重較甚,加木香、檳榔、枳殼以調氣;膿血多者,加赤芍、丹皮、地榆以涼血和血;夾有食滯者,加焦山楂、枳實以消食導滯;用於阿米巴痢疾,配合吞服鴉膽子(桂圓肉包裹),療效更佳。
 +
|注意=
 +
|規格=
 +
|儲藏=
 +
|各家論述=
 +
|臨床應用=
 +
|備注=(1)本方為治療熱毒血痢之常用方。臨床應用以下痢赤多白少,腹痛,裏急後重,舌紅苔黃,脈弦數為辨證治要點。
 +
|摘錄=《傷寒論》
 
}}
 
}}

2020年9月24日 (四) 22:26的版本

《杏苑》卷四

【別名】

【組成】白頭翁2兩,黃連3兩,黃柏2兩,陳皮2兩。

【功能主治】濕熱痢疾。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水1鬥,煮5升,去滓,每服1升。

【各家論述】治一切濕熱痢疾,法當清理濕熱也。經雲,苦可以勝熱。是以用白頭翁、黃連、黃柏、陳皮等諸苦寒之劑,以勝濕清熱。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普濟方》卷三五五

【別名】

【組成】白頭翁(劉寄奴花亦可)2兩,甘草2兩,阿膠2兩,黃連3兩,柏皮3兩,陳皮3兩。

【功能主治】清風火,平肝。主產後下痢虛極。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每服4錢,水碗半,煎至7分,去滓,空心服,日3次。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明醫指掌》卷四

【別名】

【組成】白頭翁、秦皮、黃連各等分。

【功能主治】協熱自利,小便赤澀,熱痢下重。

【用法用量】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傷寒論》

【別名】

【組成】白頭翁15g 黃柏12g 黃連6g 秦皮12g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涼血止痢。熱毒痢疾。腹痛,裏急後重,肛門灼熱,下痢膿血,赤多白少,渴欲飲水,舌紅苔黃,脈弦數。(本方常用於阿米巴痢疾、細菌性痢疾屬熱毒偏盛者。)

【用法用量】上藥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不愈再服一升(現代用法:水煎服)。若外有表邪,惡寒發熱者,加葛根、連翹、銀花以透表解熱;裏急後重較甚,加木香、檳榔、枳殼以調氣;膿血多者,加赤芍、丹皮、地榆以涼血和血;夾有食滯者,加焦山楂、枳實以消食導滯;用於阿米巴痢疾,配合吞服鴉膽子(桂圓肉包裹),療效更佳。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1)本方為治療熱毒血痢之常用方。臨床應用以下痢赤多白少,腹痛,裏急後重,舌紅苔黃,脈弦數為辨證治要點。

【制法】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