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散”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WikiTCM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CSV导入)
(CSV导入)
第403行: 第403行:
 
|備注=  
 
|備注=  
 
|摘錄=《聖惠》卷十一
 
|摘錄=《聖惠》卷十一
 +
}}
 +
{{FangJi
 +
|別名=
 +
|組成=半夏(洗,焙幹)。
 +
|制法=上為末。
 +
|形狀=
 +
|功能主治=傷寒病啘不止。
 +
|用法用量=每服1錢匕,生薑湯調下。
 +
|注意=忌羊肉、餳。
 +
|規格=
 +
|儲藏=
 +
|各家論述=
 +
|臨床應用=
 +
|備注=
 +
|摘錄=《外臺》卷二引《深師方》
 
}}
 
}}

2020年9月26日 (六) 08:27的版本

《普濟方》卷三○七

【別名】

【組成】麝香、雄黃、半夏、巴豆各等分。

【功能主治】蛇咬。

【用法用量】敷之。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末。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全生指迷方》卷四

【別名】

【組成】半夏(湯洗7遍,薄切片,薑汁浸3日,炒幹)。

【功能主治】胎死腹中,其母面赤舌青者,亦治橫生逆產。

【用法用量】每服1錢,溫酒調下。不能飲酒者用湯。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末。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聖惠》卷四十一

【別名】半夏湯

【組成】半夏1兩半(湯洗7遍去滑),桂心1兩,檳榔1兩。

【功能主治】胸脅氣不利,腹脹急痛。

【用法用量】半夏湯(《聖濟總錄》卷五十七)。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散。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聖惠》卷五十一

【別名】豆蔻湯

【組成】半夏2兩(湯浸7遍去滑),陳橘皮3兩(湯浸去白瓤,焙),草豆蔻2兩(去皮)。

【功能主治】痰飲,冷氣上沖,胸膈滿悶,吐逆,不下飲食。

【用法用量】豆蔻湯(《聖濟總錄》卷六十四)。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散。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聖惠》卷五十

【別名】

【組成】半夏半兩(湯洗7遍去滑),人參1兩(去蘆頭),赤茯苓1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吳茱萸半兩(湯浸7遍,焙幹,微炒),訶黎勒皮2兩。

【功能主治】醋咽,胸中氣塞,食飲不下。

【用法用量】每服3錢,以水1中盞,加生薑半分,大棗3個,煎至6分,去滓,稍熱服,不拘時候。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粗散。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聖濟總錄》卷三十六

【別名】

【組成】半夏(湯洗去滑,生薑汁制,焙)半兩,幹薑(炮)半兩,綠礬(研)1錢。

【功能主治】足少陰瘧嘔吐。

【用法用量】每服半錢匕,未發日,以醋湯調下。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末。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聖濟總錄》卷一三七

【別名】

【組成】半夏60克

【功能主治】一切癬。

【用法用量】以陳醬汁調和如糊,塗摩患處,一日二三次。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一味,搗羅為散。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普濟方》卷二○五

【別名】

【組成】半夏1兩(湯洗7次),桂心3分,木香半兩。

【功能主治】氣噎,飲食不下,腹中雷鳴,大便不通。

【用法用量】每服2錢,以水1盞,加生薑半分,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散。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聖惠》卷五十

【別名】

【組成】半夏1兩(湯洗7遍去滑),木通1兩(銼),桂心1兩,赤茯苓2兩,陳橘皮1兩(湯浸,去白瓤,焙),檳榔2兩。

【功能主治】五膈氣,噎悶,飲食不下。

【用法用量】每服3錢,以水1中盞,加生薑半分,煎至6分,去滓稍熱服,不拘時候。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粗散。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聖惠》卷四十七

【別名】

【組成】半夏1兩(湯洗7遍去滑),白茯苓2兩,澤瀉1兩,桂心半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麥門冬2兩(去心)。

【功能主治】反胃,嘔噦吐食,渴欲飲水。

【用法用量】每服3錢,以水1中盞,加生薑半分,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散。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方出《聖惠》卷五十一,名見《普濟方》卷一六七

【別名】

【組成】半夏1兩(湯洗7次去滑),幹薑1兩(炮),丁香1兩。

【功能主治】冷痰飲,胸膈氣滿吐逆,不思飲食。

【用法用量】每服1錢,以薑湯、粥飲調下,不拘時候。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散。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聖惠》卷四十六

【別名】

【組成】半夏1兩(湯洗7遍去滑),前胡1兩(去蘆頭),紫菀1兩(去苗土),陳橘皮3分(湯浸,去白瓤,焙),人參3分(去蘆頭),訶黎勒皮3分,杏仁3分(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

【功能主治】咳嗽嘔吐,心胸滿悶,不下飲食。

【用法用量】每服3錢,以水1中盞,加生薑半分,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散。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聖濟總錄》卷三十六

【別名】

【組成】半夏(為末,薑汁調作餅,焙幹)1錢,阿魏(研)1錢。

【功能主治】脾瘧。足少陰瘧嘔吐。

【用法用量】以溫酒半升,未發前調勻,旋旋服之。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研勻。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聖惠》卷八十九

【別名】

【組成】半夏(湯洗7遍去滑)1分,海藻(洗去鹹味)1分,龍膽(去蘆頭)1分,昆布(洗去鹹味)1分,土瓜根1分,射幹1分,小麥面1分。

【功能主治】小兒癭氣,心胸煩悶。

【用法用量】每服半錢,以生薑酒調下,日3-4次。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細散。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普濟方》卷三九四

【別名】

【組成】半夏5錢(酢煮),赤茯苓(去皮)2錢,甘草(生)2錢,陳粳米50粒。

【功能主治】暑伏熱生痰,嘔吐中痞。

【用法用量】加生薑,水煎服。不止,調薑茹服。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銼,焙。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聖惠》卷五十一

【別名】

【組成】半夏1兩(湯洗7遍去滑),赤茯苓1兩,訶黎勒皮1兩,陳橘皮1兩(湯浸,去白瓤,焙),附子1兩(炮裂,去皮臍),枳實半兩(麩炒微黃),紫蘇莖葉1兩,皂莢1挺(去皮,塗酥炙令焦黃,去子),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功能主治】痰飲積聚,食不消化。

【用法用量】每服5錢,以水1大盞,加生薑半分,煎至7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粗散。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聖惠》卷五十

【別名】

【組成】半夏1兩(湯洗7遍去滑),人參1兩(去蘆頭),赤茯苓1兩,陳橘皮1兩(湯浸,去白瓤,焙),射幹半兩,桂心半兩,草豆蔻1兩(去皮),旋覆花半兩,枳實半兩(麩炒微黃)。

【功能主治】膈氣,胸中壅滯,痰毒上攻,嘔逆不能下食。

【用法用量】每服3錢,以水1中盞,加生薑半分,煎至6分,去滓,稍熱服,不拘時候。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散。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博濟》卷二

【別名】

【組成】半夏半兩(薑汁浸1宿,焙幹),厚樸半兩(去皮,薑汁炙),枇杷葉(炙去毛)半兩,肉豆蔻1個(去殼),母丁香25枚,青木香1塊,棗大。

【功能主治】五膈氣噎,心胸不利,涕唾稠粘,飲食進退。

【用法用量】每服1錢,水8分,煎6分,和滓熱服;酒後服,尤妙。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細末。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太平聖惠方》卷四十二

【別名】

【組成】半夏(湯洗七遍去滑)60克 吳茱萸(湯洗七遍,焙幹,微炒)15克 桂心30克 人參(去蘆頭)30克 白朮30克 當歸30克 厚樸(去粗皮,塗生薑汁,炙令香熟)45克 枳實(麩炒微黃)15克

【功能主治】溫中,降逆。主中焦虛寒,胃氣上逆,喘息短氣,不得安臥,胸滿腸鳴者。

【用法用量】每服15克,以水250毫升,入生薑4克,煎至150毫升,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藥搗篩為散。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仙拈集》卷四

【別名】

【組成】生半夏、杏仁各等分。

【功能主治】消腫止痛。主

【用法用量】塗之。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搗爛,與白麵等分,新汲水調膏。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聖惠》卷四十二

【別名】

【組成】半夏2兩(湯洗7遍去滑),吳茱萸半兩(湯浸7遍,焙幹,微炒),桂心1兩,人參1兩(去蘆頭),白朮1兩,當歸1兩,厚樸1兩半(去粗皮,塗生薑汁炙令香熟),枳實半兩(麩炒微黃)。

【功能主治】氣上奔,胸中逆滿,喘息短氣,不得安臥,腹中冷氣,腸鳴相逐。

【用法用量】每服5錢,以水1中盞,加生薑半分,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散。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聖惠》卷三十

【別名】

【組成】半夏(湯洗7遍去滑),五味子半兩,前胡1兩(去蘆頭),木香3分,桂心半兩,陳橘皮1兩(湯浸,去白瓤,焙),甘草半兩(炙微赤,銼),赤茯苓1兩,桔梗3分(去蘆頭),麥門冬3分(去心),人參1兩(去蘆頭),枳殼1兩(麩炒微黃,去瓤)。

【功能主治】虛勞,胸中煩熱,心下痞滿,不欲飲食。

【用法用量】每服3錢,以水1中盞,加生薑半分,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散。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聖惠》卷十七

【別名】

【組成】半夏半兩(湯洗7遍去滑),赤芍藥1兩,前胡半兩(去蘆頭),黃芩半兩,人參1兩(去蘆頭),知母1兩,麥門冬半兩(去心),栝樓根半兩,黃耆1兩(銼),赤茯苓半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功能主治】熱病7日,煩躁而渴,胸中痰熱。

【用法用量】每服5錢,以水1大盞,加粳米、小麥各100粒,生薑半分,煎至5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散。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本事》卷十

【別名】破棺散、散生散

【組成】半夏。

【功能主治】婦人血暈血迷,敗血沖心,昏悶不省人事;魘寐卒死,及為牆壁、竹木所壓,水溺、金瘡,卒致悶絕,產婦惡血沖心,諸暴絕證。

【用法用量】破棺散(《得效》卷十)、散生散(《醫部全錄》卷三二八)。

【各家論述】《本事方釋義》:半夏氣味辛溫,入足陽明。婦人產後瘀濁內閉,致神識如絕,吹入鼻中而醒,以其辛能開竅也。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末,每用如豆大許。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十

【別名】破棺散(《世醫得效方》卷十)。

【組成】半夏(湯洗七次去滑,不拘多少)

【功能主治】開竅蘇醒。主魘寐突然死亡;諸物所壓,水溺,金瘡,卒致悶絕,產婦惡血沖心,諸暴絕證。

【用法用量】每用少許,吹鼻中,即活。但心頭溫者,一日可治。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藥為末。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聖惠》卷十三

【別名】

【組成】半夏半兩(湯洗7遍去滑),陳橘皮3分(湯浸,去白瓤,焙),枳殼半兩(麩炒微黃,去瓤),白朮3分,甘草半兩(炙微赤,銼),高良薑半兩(銼),桂心半兩,人參3分(去蘆頭)。

【功能主治】傷寒後脾胃不和,不思食飲,心膈痰逆。

【用法用量】每服3錢,以水1中盞,加生薑半分,大棗2個,煎至6分,去滓,稍熱服,不拘時候。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粗散。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聖惠》卷十一

【別名】

【組成】半夏1兩(湯洗7遍去滑),甘草半兩(炙微赤,銼),人參3分(去蘆頭),枳實半兩(麩炒令黃),前胡半兩(去蘆頭),訶黎勒1兩(用皮)。

【功能主治】傷寒後嘔噦,心胸不利,頭目昏重,不下飲食。

【用法用量】每服3錢,以水1中盞,加生薑半分,煎至6分,去滓,稍熱頻服,不拘時候。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粗散。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外臺》卷二引《深師方》

【別名】

【組成】半夏(洗,焙幹)。

【功能主治】傷寒病啘不止。

【用法用量】每服1錢匕,生薑湯調下。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忌羊肉、餳。

【備注】

【制法】上為末。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