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湯”的版本间的差异
(CSV导入) |
(CSV导入) |
||
第988行: | 第988行: | ||
|備注= | |備注= | ||
|摘錄=《外臺》卷八引《必效方》 | |摘錄=《外臺》卷八引《必效方》 | ||
+ | }} | ||
+ | {{FangJi | ||
+ | |別名= | ||
+ | |組成=半夏(湯洗去滑,焙)3兩,白朮1兩,赤茯苓(去黑皮)1兩,人參1兩,甘草(炙,銼)1兩,附子(炮裂,去皮臍)1兩,陳橘皮(去白,焙)1兩,桂(去粗皮)1兩半。 | ||
+ | |制法=上為粗末。 | ||
+ | |形狀= | ||
+ | |功能主治=肉極虛寒,脾咳右脅下痛,陰陰引肩背痛,不可以動,動則咳,脾脹滿,留飲痰癖,大小便不利,少腹切痛,膈上寒。 | ||
+ | |用法用量=每用5錢匕,水1盞半,加生薑半分(拍碎),煎至1盞,去滓,分溫2服。 | ||
+ | |注意= | ||
+ | |規格= | ||
+ | |儲藏= | ||
+ | |各家論述= | ||
+ | |臨床應用= | ||
+ | |備注= | ||
+ | |摘錄=《聖濟總錄》卷九十二 | ||
}} | }} |
2020年9月26日 (六) 17:03的版本
目录
- 1 《醫方類聚》卷一一九引《王氏集驗方》
- 2 《校注婦人良方》卷三
- 3 《千金翼》卷五
- 4 《聖濟總錄》卷八十四
- 5 《聖濟總錄》卷六十七
- 6 《聖濟總錄》卷三十九
- 7 《千金》卷十六引《集驗方》
- 8 《聖濟總錄》卷二十四
- 9 《保命集》卷中
- 10 《聖濟總錄》卷二十九
- 11 《聖濟總錄》卷一○六
- 12 《千金》卷十五
- 13 《聖濟總錄》卷九十二
- 14 《聖濟總錄》卷六十七
- 15 《外臺》卷七引《廣濟方》
- 16 《千金》卷八
- 17 《千金》卷十六
- 18 《千金》卷十七
- 19 《三因》卷八
- 20 《普濟方》卷一九八引《衛生家寶》
- 21 《普濟方》卷二三三
- 22 《保命集》卷下
- 23 《聖濟總錄》卷四十
- 24 《聖濟總錄》卷六十四
- 25 《蘇沈良方》卷五
- 26 《續易簡》卷三
- 27 《千金》卷二
- 28 《外臺》卷十引《古今錄驗》
- 29 《傷寒論》
- 30 《聖濟總錄》卷四十
- 31 《聖濟總錄》卷五十六
- 32 《雲歧子脈訣》
- 33 《聖惠》卷十三
- 34 《聖濟總錄》卷六十三
- 35 《聖濟總錄》卷一○三
- 36 《聖濟總錄》卷八十三
- 37 《聖濟總錄》卷八十八
- 38 《聖濟總錄》卷二十九
- 39 《聖濟總錄》卷八十八
- 40 《幼幼新書》卷二十七引《嬰孺方》
- 41 《千金》卷十七
- 42 《聖濟總錄》卷四十五
- 43 《聖濟總錄》卷六十六
- 44 《聖濟總錄》卷四十七
- 45 方出《聖惠》卷四十五,名見《聖濟總錄》卷八十二
- 46 《醫方類聚》卷一五○引《濟生》
- 47 《聖濟總錄》卷一八四
- 48 《千金》卷十五
- 49 《千金》卷十
- 50 《千金》卷十六
- 51 《外臺》卷十二引《延年秘錄》
- 52 《聖濟總錄》卷六十三
- 53 《聖濟總錄》卷一五五
- 54 《朱氏集驗方》卷五
- 55 《聖濟總錄》卷一二三
- 56 《聖濟總錄》卷八十四
- 57 方出《外臺》卷十引《必效方》,名見《普濟方》卷一八三
- 58 《聖濟總錄》卷八十八
- 59 《聖濟總錄》卷一六四
- 60 《聖濟總錄》卷六十七
- 61 《千金》卷十八
- 62 《聖濟總錄》卷四十二
- 63 《聖濟總錄》卷一五○
- 64 《聖濟總錄》卷三十三
- 65 《古今醫徹》卷二
- 66 《外臺》卷八引《必效方》
- 67 《聖濟總錄》卷九十二
《醫方類聚》卷一一九引《王氏集驗方》
【別名】
【組成】半夏、幹薑各等分。
【功能主治】幹嘔吐逆痰沫出者。
【用法用量】以漿水1升半,煮取1半,頓服之。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校注婦人良方》卷三
【別名】
【組成】半夏1錢5分,黃芩1錢,遠志1錢,生地黃2錢,秫米1合,酸棗仁(炒)3錢,縮砂1錢5分。
【功能主治】膽腑實熱,精神恍惚,寒熱泄瀉,或寢汗憎風,善太息。
【用法用量】長流水煎服。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千金翼》卷五
【別名】
【組成】半夏1升(洗),生薑5兩,茯苓4兩,厚樸4兩。
【功能主治】婦人胸滿,心下堅,咽中貼貼如有炙腐,咽之不下,吐之不出。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以水6升,煮取3升,分3服。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聖濟總錄》卷八十四
【別名】
【組成】半夏1兩(湯洗去滑)。
【功能主治】腳氣。
【用法用量】以生薑汁1升,煎取4合,空心頓服。間日服1劑。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口父)咀,如麻豆大。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聖濟總錄》卷六十七
【別名】
【組成】半夏(湯洗7遍去滑)1兩,幹桑葉6兩,幹薑(炮)1分。
【功能主治】上氣,嘔逆不食。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加生薑5片,漿水1盞,煎至6分,去滓,稍熱服,不拘時候。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粗末。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聖濟總錄》卷三十九
【別名】
【組成】半夏(湯洗去滑7遍)4兩,厚樸(去粗皮,薑汁炙)3兩,赤茯苓(去黑皮)2兩。
【功能主治】霍亂,心下逆滿,吐逆。冒悶。
【用法用量】每服5錢匕,水1盞半,加生薑1棗大(拍碎),煎至1盞,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粗末。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千金》卷十六引《集驗方》
【別名】
【組成】幹薑4兩,石膏4兩,桔梗2兩,人參2兩,桂心2兩,半夏1升,吳茱萸2升,小麥1升,甘草1兩,赤小豆30粒。
【功能主治】飲食輒噎。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以酒5升,水1鬥煮,加大棗20個,去滓,合煮取3升,分3服。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聖濟總錄》卷二十四
【別名】
【組成】半夏(湯洗7遍,炒幹)1兩,桂(去粗皮)半兩,甘草(炙)1分,檳榔(銼)3分,陳橘皮(湯浸,去白,焙)半兩,枳殼(去瓤,麩炒)半兩。
【功能主治】傷寒後上氣,咽喉不利,胸膈多痰,氣逆。
【用法用量】每服5錢匕,用水1盞半,加生薑1分(拍碎),同煎至8分,去滓,食後溫服。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粗末。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保命集》卷中
【別名】
【組成】半夏曲半兩,茯苓半兩,白朮半兩,淡桂1錢半,甘草(炙)2錢半。
【功能主治】霍亂轉筋,吐瀉不止。
【用法用量】渴者涼水調下,不渴者溫水調下,不拘時候。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細末。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聖濟總錄》卷二十九
【別名】
【組成】半夏3兩(湯洗7遍,焙令幹),黃芩(去黑心)1兩半,百合1兩半,幹薑(炮裂)1兩,黃連(去須銼,微炒)1兩,人參1兩,甘草(炙令赤,銼)半兩。
【功能主治】傷寒百合,兼下利不止,心中愊愊,堅而煩嘔。
【用法用量】每服5錢匕,水1盞半,加生薑半分(拍碎),大棗3個(擘破),煎至7分,去滓,食後溫服,日2次。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粗末。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聖濟總錄》卷一○六
【別名】
【組成】半夏(湯洗7遍,焙)5兩,前胡(去蘆頭)4兩,枳實(炒)2兩,細辛(去苗葉)1兩,烏梅7枚。
【功能主治】目暴腫癢痛。
【用法用量】每用5錢匕,水2盞,加生薑5片,煎取1盞,去滓,食後溫服,日3次。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銼,如麻豆大。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千金》卷十五
【別名】
【組成】半夏8兩,宿薑8兩,茯苓3兩,白朮3兩,杏仁3兩,竹葉(切)1升,橘皮4兩,芍藥4兩,大棗20個。
【功能主治】承氣,泄實熱。主脾勞實,四肢不用,五臟乖反脹滿,肩息,氣急不安。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以水1鬥,煮取3升,分4服。
【各家論述】《千金方衍義》:脾勞津耗則濁氣逆滿不安,故以橘、半、苓、朮滌痰,宿薑、大棗安中,杏仁、竹葉泄熱,芍藥收斂陰氣。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聖濟總錄》卷九十二
【別名】
【組成】半夏(湯洗去滑,焙幹)3兩,芎藭1兩半,細辛(去苗葉)1兩半,附子(炮裂,去皮臍)1兩半,幹薑(炮)1兩半,人參1兩半,當歸(切,焙)1兩半,桂(去粗皮)1兩,甘草(炙,銼)1兩,白茯苓(去黑皮)1兩,杏仁30枚(湯浸,去皮尖雙仁,生研)。
【功能主治】止痛益氣。主脈極虛寒,咳嗽心痛,喉仲介介如梗,甚則咽腫喉痹。
【用法用量】每服5錢匕,水1盞半,加生薑1棗大(拍碎),煎至1盞,去滓,分溫2服,早、晚、食後各1次。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銼,如麻豆大。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聖濟總錄》卷六十七
【別名】
【組成】半夏(湯洗7遍去滑,焙)3分,白朮1兩,人參1兩,桂(去粗皮)半兩,甘草(炙,銼)半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半兩,厚樸(去粗皮,塗生薑汁炙令香熟)2兩。
【功能主治】上氣嘔吐,不能下食。
【用法用量】每服5錢匕,水1盞半,加生薑5片,大棗3個(擘破),煎至7分,去滓溫服,日3次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粗末。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外臺》卷七引《廣濟方》
【別名】
【組成】半夏1升(洗),生薑1斤,桂心6兩,檳榔2兩(末)。
【功能主治】胸脅不利,腹中脹,氣急妨悶。
【用法用量】以水8升,煮取2升4合,絞去滓,分溫5服,服別相去如人行6-7裏,進1服。快利為度。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忌羊肉、餳、生蔥、油膩。
【備注】
【制法】上切細。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千金》卷八
【別名】
【組成】半夏1升,生薑1升,芍藥3兩,茯苓3兩,桂心3兩,橘皮3兩,五味子3兩,附子5兩,白朮4兩,甘草2兩,大棗30個,大麻仁1升(熬研為脂)。
【功能主治】溫中下氣。主脾寒,言聲憂懼,舌本卷縮,嗔喜無度,惛悶恍惚,脹滿。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以水1鬥2升,煮取3升,去滓,下大麻脂,更上火1沸,分3服。
【各家論述】《千金方衍義》:合《近效》白朮附子湯、桂枝湯、二陳湯三方,但加麻仁、五味以滋朮、薑、半夏之燥,而風毒化脾寒散矣。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千金》卷十六
【別名】
【組成】半夏1升,桂心4兩,生薑8兩。
【功能主治】胸滿有氣,心腹中冷。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以水7升,煮取2升,1服7合,日3次。
【各家論述】《千金方衍義》:以薑、半開胸中痰滿,桂心散腹中冷氣。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千金》卷十七
【別名】人參厚樸湯
【組成】半夏1升,生薑1斤,桂心4兩,甘草2兩,厚樸2兩,人參3兩,橘皮3兩,麥門冬3兩。
【功能主治】肺勞虛寒,心腹冷,氣逆遊氣,胸脅氣滿,從胸達背痛,憂氣往來,嘔逆,飲食即吐,虛乏不足。
【用法用量】人參厚樸湯(《三因》卷八)。腹痛,加當歸2兩。
【各家論述】《千金方衍義》:勞乏而胸中陽氣不布,濁陰上攻逆滿,原非本虛之謂,故用參、桂、薑、半溫中,麥冬、甘草滋肺,即兼厚樸、橘皮開泄滯氣,胸中陽氣得人參、薑、桂守護之力,則濁陰不復上矣。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三因》卷八
【別名】
【組成】茯苓2兩,白朮2兩,杏仁(麩炒,去皮尖)2兩,橘皮2兩,芍藥2兩半夏(湯浸7遍)4兩。
【功能主治】脾勞實熱,四肢不和,五臟乖戾,脹滿肩息,氣急不安。
【用法用量】每服4錢,水1盞半,加生薑7片,大棗2個,煎7分,不拘時候服。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銼散。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普濟方》卷一九八引《衛生家寶》
【別名】
【組成】半夏(湯洗7次)1兩,白茯苓1兩,青皮(去白)1兩,陳皮(去白)1兩,枳殼(去瓤,炒)1兩,桔梗(炒)1兩。
【功能主治】消痰逐飲。主瘧疾,暑毒。
【用法用量】每服3錢,水1盞半,加生薑10片,煎至7分,溫服。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銼散。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普濟方》卷二三三
【別名】
【組成】半夏3兩(洗),麥門冬3兩(去心),酸棗仁2兩,甘草2兩(炙),桂心3兩,黃芩2兩,萆薢2兩,人參2兩,茯苓4兩,遠志半兩,秫米1合,生薑半分。
【功能主治】虛勞,悶不得眠。
【用法用量】水煎服。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保命集》卷下
【別名】
【組成】半夏曲1兩半,桂7錢半(去皮),大黃5錢,桃仁30個(去皮尖,炒)。
【功能主治】胎衣不下,或子死腹中,或血沖上昏悶,或暴血下,及胞幹而不能產者。
【用法用量】先服四物湯2-3服,次服半夏湯3錢,加生薑3片,水1盞,煎去3分。食後如未效,次服下胎丸。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細末。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聖濟總錄》卷四十
【別名】
【組成】半夏(湯洗7遍,焙)2兩,甘草(炙)1兩,人參1兩,前胡(去蘆頭)1兩,桂(去粗皮)1兩。
【功能主治】霍亂氣厥,嘔噦不得息。
【用法用量】每服5錢匕,水1盞半,加生薑1分(切),豉50粒,煎至7分,去滓溫服。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粗末。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聖濟總錄》卷六十四
【別名】
【組成】半夏(湯洗去滑,焙幹為末,以薑汁和作曲,焙幹)2兩,杏仁(去皮尖雙仁,麩炒,研)2兩,木香半兩,桂(去粗皮),陳橘皮(去白,炒)2兩,甘草(炙,銼)1兩,幹薑(炮)3分。,
【功能主治】消食,溫胃,止逆。主冷痰。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水1盞,加生薑3片,煎至7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粗末。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蘇沈良方》卷五
【別名】
【組成】齊州半夏7枚(炮裂,4破之),皂角(去皮,炙)1寸半,甘草1寸,生薑2指大。
【功能主治】急下涎,定喘下痰。主
【用法用量】水1碗,煮去半,頓服。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續易簡》卷三
【別名】
【組成】半夏(湯洗)2錢半,藿香(洗,去梗)2錢半,羌活2錢半,川芎2錢半,黑牽牛半兩。
【功能主治】痰瘧,頭痛,才食即吐。
【用法用量】每服2錢半,食後熟湯調下,和滓服。以吐涎為度;未吐更進1服。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細末。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千金》卷二
【別名】
【組成】半夏5兩,麥門冬5兩,吳茱萸3兩,當歸3兩,阿膠3兩,幹薑1兩,大棗12個。
【功能主治】妊娠9月,卒得下痢,腹滿懸急,胎上沖心,腰背痛不可轉側,短氣。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以水9升,煮取3升,去滓,加白蜜8合,微火上溫,分4服,痢即止。一方用烏雌雞1只,煮汁以煎藥。
【各家論述】《千金方衍義》:今以孕母卒得下痢,腹滿懸急,故用半夏以辟腸垢;薑、萸以散腹滿;歸、膠以護榮血;冬、棗以行津液,此皆恒用之品,其理易明。獨是白蜜奧旨崇古未講,蓋蜜能通腸,而利反用之,必四服痢止腸垢去而正氣複,胎自安矣。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外臺》卷十引《古今錄驗》
【別名】
【組成】當歸2兩,防風2兩,黃耆2兩,柴胡半斤,細辛1兩,麻黃(去節)1兩,人參1兩,杏仁50粒,桂心3兩,半夏1升(洗),大棗20枚,生薑5兩,黃芩1兩。
【功能主治】上氣,五臟閉塞,不得飲食,胸中脅下支脹,乍去乍來,虛氣結於心中,伏氣住胃管,唇幹口燥,肢體動搖,手足疼冷,夢寐若見人怖懼。
【用法用量】以水1鬥,先煮麻黃1沸,去上沫,更入水1升及諸藥,煮取5升,分為5服,日3夜2。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忌羊肉、生蔥、生菜、餳等。
【備注】
【制法】上切。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傷寒論》
【別名】半夏桂枝甘草湯、半夏桂甘湯
【組成】半夏(洗)、桂枝(去皮)、甘草(炙)各等分。
【功能主治】散寒通陽,滌痰開結。主少陰客寒咽痛,伏氣咽痛;伏氣之病,謂非時有暴寒中人,伏氣於少陰經,始不覺病,旬日乃發,脈微弱,法先咽痛,似傷寒,非喉痹之病,次必下利者;少陰病,咽中痛,惡寒嘔逆;少陰病,為寒邪所客,痰涎壅塞,其人但咽痛而無燥渴、心煩、咽瘡、不眠諸熱證。
【用法用量】半夏桂枝甘草湯(《活人書》卷十七)、半夏桂甘湯(《直指》卷二十一)。
【各家論述】1.《古方選注》:少陰之邪,逆於經脈,不得由樞而出,用半夏入陰散鬱熱,桂枝、甘草達肌表,則少陰之邪,由經脈而出肌表,悉從太陽開發,半夏治咽痛,可無劫液之虞。2.《傷寒經注》:方中半夏辛溫滌痰,桂枝辛熱散寒,甘草甘平緩痛。
【臨床應用】咽痛:鄭某某,女。身體素弱,有痰嗽宿疾,因娶媳期屆,心力俱勞,引起惡寒、發熱、頭痛等證,咽喉疼痛尤劇,臥床不起,吞咽困難,脈象兩寸浮緩,咽部顏色不變。治以《傷寒論》半夏湯原方,囑徐徐咽下,服2劑;寒熱、痰嗽、咽痛等頓消,繼以扶正而愈。
【注意】
【備注】
【制法】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聖濟總錄》卷四十
【別名】
【組成】半夏(湯洗7遍去滑,切,焙)3兩,人參3兩。
【功能主治】霍亂,心下痞逆。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加生薑3片,白蜜半匙,水1盞,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銼,如麻豆大。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聖濟總錄》卷五十六
【別名】
【組成】半夏(湯洗7遍,曬乾)3分,幹薑(炮)3分,檳榔(半生半炮,銼)半兩,桂(去粗皮)半兩,旋覆花(微炒)半兩,高良薑半兩,丁香1分,木香1分。
【功能主治】痰飲在心,久不散,痛不可忍。
【用法用量】每服5錢匕,水1盞半,加生薑1分(拍碎),同煎至8分,去滓溫服。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粗末。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雲歧子脈訣》
【別名】
【組成】制半夏1兩,茯苓2兩。
【功能主治】嘔逆,寒在上焦,脈緩者。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每服1兩,水1盞,加生薑7片,煎至一半,去滓食後服。不嘔吐者止,不止者再服。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聖惠》卷十三
【別名】
【組成】半夏3分(湯洗7遍去滑),黃芩3分,幹薑半兩(炮裂,銼),赤茯苓3分,人參3分(去蘆頭),甘草半兩(炙微赤,銼),黃連1分(去須)。
【功能主治】傷寒3-4日,不能臥,但欲起,胸中結熱煩悶,脈洪大者。
【用法用量】每服3錢,以水1中盞,加大棗2個,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散。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聖濟總錄》卷六十三
【別名】
【組成】半夏(湯洗7遍,焙)3分,人參3分,柴胡(去苗)3分,麥門冬(去心,焙)3分,赤茯苓(去黑皮)半兩,竹茹半兩,桂(去粗皮)半兩,蘆根(銼)半兩,甘草(炙,銼)1分。
【功能主治】上焦壅熱,食飲不下,嘔吐,兩脅痛。
【用法用量】每服5錢匕,水1盞半,加生薑5片,同煎至8分,去滓溫服。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粗末。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聖濟總錄》卷一○三
【別名】
【組成】半夏(湯洗7遍去滑)1兩,細辛(去苗葉)1兩,枳殼(去瓤,麩炒令黃)2兩,前胡(去蘆頭)2兩,烏梅肉(細切)半兩。
【功能主治】眼赤腫疼痛;偷針,熱客目眥,結成腫皰。
【用法用量】每服5錢匕,水1盞半,加生薑1棗大(拍碎),同煎7分,去滓,食後、臨臥再服。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粗末。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聖濟總錄》卷八十三
【別名】
【組成】半夏(湯洗去滑,炒)1兩半,陳橘皮(湯浸去白,炒)1兩,白朮1兩半,人參半兩,羚羊角(鎊)半兩,吳茱萸(湯浸3度,焙幹,炒)2兩半,白茯苓(去黑皮)1兩。
【功能主治】腳氣,因熱頻服冷藥傷胃,胃中痰冷,嘔逆不下食,心下堅滿。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水1盞,加生薑1棗大(拍碎),同煎至6分,去滓,空心、食前溫服,日3次。氣未散者,加檳榔5枚(銼),旋覆花3分。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粗末。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聖濟總錄》卷八十八
【別名】
【組成】半夏(湯洗去滑,焙幹)半兩,檳榔半兩,柴胡(去苗)1兩,桔梗(炒)1兩,人參1兩,赤茯苓(去黑皮)1兩,白朮1兩,陳橘皮(去白)3分。
【功能主治】虛勞。寒熱進退,痰飲不消,四肢拘急,手足時冷。
【用法用量】每服5錢匕,水1盞半,加生薑1分(拍碎),煎至1盞,去滓,空腹分溫2服。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粗末。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聖濟總錄》卷二十九
【別名】
【組成】半夏(湯洗7遍,炒幹)半兩,木通(銼)半兩,桃仁(湯浸,去皮尖雙仁,炒)半兩,附子(炮裂,去皮臍)半兩,桂(去粗皮)半兩,葛根半兩,枳殼(去瓤,麩炒)半兩,黃芩(去黑心)半兩,羚羊角(鎊)1分,升麻1分半,麻黃(去根節)3分。
【功能主治】傷寒發汗不解,變成狐惑,寒熱無常,心中燥悶,不欲飲食。
【用法用量】每服5錢匕,水1盞半,加生薑1棗大(拍碎),煎至8分,去滓溫服。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銼,如麻豆大。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聖濟總錄》卷八十八
【別名】
【組成】半夏(湯洗去滑,焙)3分,桔梗(銼)3分,檳榔2枚(煨,銼),桑根白皮(炙,銼)半兩,百部(焙)半兩,貝母(去心,炒)半兩,甘草(炙,銼)半兩,款冬花半兩,吳茱萸(水浸1宿,焙幹,炒)半兩,紫菀(去苗土)半兩,澤漆葉1分,旋覆花1分。
【功能主治】虛勞上氣咳嗽,兼肺勞涕唾稠粘,及有膿血,皮膚幹焦,作則寒熱,飲食不下,喘息不調,日漸瘦悴,坐臥不得。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水1盞,加生薑半分(拍碎),大棗2個(擘),煎至7分,去滓,空腹溫服,日午、夜臥再服。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粗末。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幼幼新書》卷二十七引《嬰孺方》
【別名】
【組成】半夏4分,黃芩2分,甘草2分,幹薑3分,橘皮3分,當歸3分,人參3分。
【功能主治】心結堅實,飲不下,嘔逆欲死,並霍亂後吐下不止,短氣煩滿,小兒大吐下。
【用法用量】水4升,煮取1升半,200日兒服3合。腹痛,加當歸3分;嘔逆甚,加陳皮3分。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千金》卷十七
【別名】
【組成】半夏1升,生薑5兩,桂心5兩,橘皮4兩。
【功能主治】逆氣心腹滿,氣上胸脅痛,寒冷心腹痛,嘔逆及吐不下食,憂氣結聚;亦治霍亂後吐逆腹痛。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以水7升,煮取3升,分4服,日3夜1。人強者,作3服。
【各家論述】《千金方衍義》:此方專以破氣為主,故於七氣湯中除去人參、甘草,易入橘皮以破滯氣。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聖濟總錄》卷四十五
【別名】
【組成】半夏(白礬水煮,焙)1兩,白扁豆1兩,人參半兩,枳殼(去瓤,麩炒)半兩。
【功能主治】脾胃虛冷,飲食不化,嘔逆多痰。
【用法用量】每服2錢匕,水1盞,加生薑3片,大棗1個(擘破),同煎至7分,去滓溫服。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粗末。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聖濟總錄》卷六十六
【別名】
【組成】半夏(湯洗7遍,薑汁制,焙)1兩,前胡(去蘆頭)1兩,紫菀(去苗土)1兩,人參3分,訶黎勒(煨,取皮)3分,杏仁(去皮尖雙仁,炒)3分。
【功能主治】咳嗽嘔吐,心胸滿悶,不下飲食。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水1盞,加生薑1棗大(拍碎),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粗末。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聖濟總錄》卷四十七
【別名】
【組成】半夏(湯洗7遍,焙)1兩,麥門冬(去心,焙)1兩,人參1兩,白茯苓(去黑皮)1兩,桔梗(炒)1兩,青橘皮(湯浸去白,焙)1兩,柴胡(去苗)1兩,防風(去叉)1兩,前胡(去蘆頭)1兩,細辛(去苗葉)1兩,白芷1兩,紫菀(去土)1兩,款冬花1兩,厚樸(去粗皮,生薑汁炙)1兩半,枳殼(去瓤,麩炒)1兩半。
【功能主治】胃熱腸寒,冷熱不勻,善食數饑,入腹脹痛。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水1盞半,加生薑3片,煎至1盞,去滓,稍熱服。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粗末。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方出《聖惠》卷四十五,名見《聖濟總錄》卷八十二
【別名】
【組成】半夏(湯洗7遍,切,焙)2兩,桂(去粗皮)1兩半,檳榔(銼)3分。
【功能主治】腳氣沖心,煩悶氣急,坐臥不安。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水1盞,加生薑半分(拍碎),同煎至7分,去滓溫服。以微利為度。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粗末。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醫方類聚》卷一五○引《濟生》
【別名】
【組成】半夏(湯泡7次)、白朮、茯苓(去皮)、人參、橘皮(去白)、附子(炮,去皮臍)、木香(不見火)、桂心(不見火)、大腹皮、甘草(炙)各等分。
【功能主治】肉虛極,體重,脅引肩背不可以動,動則咳嗽,脹滿,留飲痰癖,大便不利。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每服4錢,水1盞半,加生薑5片,煎至7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聖濟總錄》卷一八四
【別名】
【組成】半夏(湯浸7遍,焙),黃芩(去黑心)2兩,土瓜根2兩,赤茯苓(去黑皮)3兩,桂(去粗皮)枳殼(去瓤,麩炒)1兩,白朮1兩。
【功能主治】乳石發,體黃瘦,不能飲食,心腹痞結,起居腰背急痛,嗜臥。
【用法用量】每服5錢匕,水兩盞,加生薑1棗大(拍碎),大棗2枚(擘),煎至8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粗末。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千金》卷十五
【別名】
【組成】半夏8兩,宿薑8兩,杏仁5兩,細辛4兩,橘皮4兩,麻黃1兩,石膏7兩,射幹2兩。
【功能主治】除喘。主肉實,坐安席不能動作,喘氣。主脾病,熱氣所加關格。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以水9升,煮取3升,分3服。須利,下芒消3兩。
【各家論述】《千金方衍義》:肉虛則宜溫養,肉實則宜溫散,實乃肌表之盛,故借越婢、青龍、射幹麻黃等法,以麻、杏、細辛開泄肺氣,薑、半、橘皮滌除胃濕,射幹解散內結,石膏化導標熱,裏氣通而表氣松,實從外解之法也。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千金》卷十
【別名】
【組成】半夏1升,生薑1兩,黃芩1兩,茵陳1兩,當歸1兩,前胡2兩,枳實2兩,甘草2兩,大戟2兩,茯苓3兩,白朮3兩。
【功能主治】酒僻蔭胸,心脹滿,骨肉沉重,逆害飲食,乃至小便赤黃。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以水1鬥,煮取3升,分3服。
【各家論述】《千金方衍義》:茯苓丸治胸中寒飲,故用蜀椒、幹薑;半夏湯治胃中熱痰,故用黃芩、生薑。此方中前胡、甘草則前方杏仁之意,此方中大戟即前方甘遂之意,其餘則兩方並用,總皆健運中氣之品,中氣健運雖根本,虛勞藥無不應,酒疸無容留之患矣。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千金》卷十六
【別名】
【組成】半夏1升,生薑8兩,前胡4兩,茯苓5兩,甘草1兩,黃芩2兩,人參2兩,杏仁3兩,枳實3兩,白朮5兩(一方用梔子仁2兩)。
【功能主治】胸中客熱,心下煩滿,氣上,大小便難。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以水9升,煮取3升,分3服,胸中大熱者,沉冷服之。大小便澀,加大黃3兩。
【各家論述】《千金方衍義》:胸中客熱,良由風熱內陷所致,故以前胡、黃芩、杏仁開提於上,枳實、半夏、生薑疏豁於中,參、朮、苓、甘護持正氣,不使傷犯津液,自然胃氣安和,二便如常矣。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外臺》卷十二引《延年秘錄》
【別名】
【組成】半夏3兩(洗),生薑4兩,桔梗2兩,吳茱萸2兩,前胡3兩,鱉甲3兩(炙),枳實2兩(炙),人參1兩,檳榔子14枚。
【功能主治】腹內左肋痃癖硬急氣滿,不能食,胸背痛者。
【用法用量】以水9升,煮取2升7合,去滓,分溫3服,如人行8-9裏久。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忌豬羊肉、餳、莧菜等。
【備注】
【制法】上切。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聖濟總錄》卷六十三
【別名】
【組成】半夏(湯洗7遍)5兩,白朮3兩,赤茯苓(去黑皮)2兩,人參2兩,桂(去粗皮)2兩,甘草(炙)2兩,附子(炮裂,去皮臍)2兩。
【功能主治】留飲不除,胸中痰冷。冷痰癖飲,胸膈痞滿,嘔逆不止。
【用法用量】每服5錢匕,以水1盞半,加生薑半分(切),同煎取1盞,去滓溫服,日2次。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銼,如麻豆大。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聖濟總錄》卷一五五
【別名】
【組成】半夏(湯洗7遍)2兩,麥門冬(去心,焙)2兩,甘草(炙,銼)1兩半,當歸(微炙)1兩半,黃耆(銼)1兩半,阿膠(炙令燥)2兩,人參1兩,黃芩(去黑心)1兩,旋覆花1兩。
【功能主治】妊娠卒下血不止,腹痛,手足寒熱,腰背酸疼。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水1盞,加蔥白2寸,生薑半分(切),同煎至7分,去滓,空心溫服。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粗末。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朱氏集驗方》卷五
【別名】
【組成】半夏21個(每個切作4塊,煨),薑1塊(煨),甘草1寸(煨),皂角1寸(煨,無蟲蛀者,去皮)。
【功能主治】嗽。
【用法用量】水2碗,煎1碗服。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粗末。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聖濟總錄》卷一二三
【別名】
【組成】半夏(湯浸去滑7遍)2兩,射幹1兩,幹薑(炮)1兩,紫菀(去苗土)1兩,桂(去粗皮)1兩,當歸(切,焙)1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1兩,獨活(去蘆頭)1兩。
【功能主治】咽喉生瘡,嗽唾如鯁,語聲不出。
【用法用量】每服5錢匕,水1盞半,煎至1盞,去滓溫服。病久者,加大黃1兩半;初秋夏月暴雨冷,及天行暴熱,喜怒伏於內,宜加生薑2兩,幹薑、茱萸、枳實各1兩。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粗末。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聖濟總錄》卷八十四
【別名】
【組成】半夏(湯洗去滑,薑汁制)2兩,黃芩(去黑心)2兩,旋覆花3分,赤茯苓(去黑皮)2兩,麥門冬(去心)2兩,桑根白皮2兩,大腹(連皮子,銼)5顆。
【功能主治】江東腳氣,始腳脛酸重,噁心,頭旋嘔吐,腹中刺痛,胸中塞悶,時憎寒壯熱如瘧狀。
【用法用量】每服5錢匕,水1盞半,加大棗2個(擘破),生薑1分(拍碎),煎取7分,去滓,空腹服。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粗末。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方出《外臺》卷十引《必效方》,名見《普濟方》卷一八三
【別名】
【組成】半夏(洗)4兩,茯苓4兩,橘皮3兩,白朮3兩,生薑5兩,檳榔10顆。
【功能主治】上氣。
【用法用量】以水1鬥,漬1宿,煮取2升7合,分3服。更加甘草3兩,人參2兩,前胡2兩,紫蘇1兩。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忌羊肉、桃李、雀肉、醋物。
【備注】
【制法】上切。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聖濟總錄》卷八十八
【別名】
【組成】半夏(湯浸去滑,焙幹)1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炒)2兩,芍藥1兩半,白茯苓(去黑皮)1兩半,白朮1兩半,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別研)1兩半。
【功能主治】虛勞。脾胃氣滯,胸膈痰壅,食即嘔吐。
【用法用量】每服5錢匕,用水1盞半,加大棗2個(擘破),生薑1分(拍碎),煎至1盞,去滓,分溫2服。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六味,除杏仁外,粗搗篩和勻。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聖濟總錄》卷一六四
【別名】
【組成】半夏半兩(生薑汁淹浸1宿,切,焙),貝母(去心)1兩,柴胡(去苗)1兩,豬牙皂莢(炙,去皮)半兩,甘草(炙)半兩。
【功能主治】產後咳嗽痰壅。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水1盞,加生薑5片,同煎7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粗末。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聖濟總錄》卷六十七
【別名】
【組成】半夏(湯洗7遍去滑,切,焙)2兩,生薑2兩,陳橘皮(湯浸,去瓤,焙)2兩,桂(去粗皮)1兩。
【功能主治】氣逆,食則嘔吐。
【用法用量】每劑水5盞,煎取2盞,去滓,分溫2服,空腹飲之。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口父)咀,分作2劑。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千金》卷十八
【別名】
【組成】半夏3兩,吳茱萸3兩,生薑6兩,附子1枚。
【功能主治】痰飲,辟氣,吞酸。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以水5升,煮取2升半,分3服。老少各半,日3次。
【各家論述】《千金方衍義》:此以曲直作酸,故用吳茱萸通達肝氣以佐半夏、附子,仍用生薑開豁痰澼也。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聖濟總錄》卷四十二
【別名】
【組成】半夏(湯洗7遍去滑,焙)3兩,生地黃5兩,遠志(去心)2兩,赤茯苓(去黑皮)2兩,黃芩(去黑心)1兩,酸棗仁(生用)1兩半。
【功能主治】膽熱,精神不守,昏困多睡。
【用法用量】每服先以長流水3盞,加秫米半合,煎去1盞半,去米,揚之1000遍,入藥5錢匕,煎取8分,去滓溫服。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銼,如黑豆大。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聖濟總錄》卷一五○
【別名】
【組成】半夏(湯洗去滑,生薑汁制,曬乾)1兩,人參1兩半,厚樸(去粗皮,生薑汁炙)1兩半,陳橘皮(湯浸,去白,焙)1兩,細辛(去苗葉)1兩,白茯苓(去黑皮)1兩,枳殼(去瓤,麩炒)1兩,檳榔(銼)1兩。
【功能主治】婦人數經分娩,血風委積,肌體羸瘦,面無顏色。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水1盞,加生薑半分(切),同煎7分,去滓溫服。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粗末。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聖濟總錄》卷三十三
【別名】
【組成】半夏(湯洗7遍,焙幹)3分,枳殼(去瓤,麩炒)3分,茯苓(去黑皮)3分,前胡(去蘆頭)3分,木通(銼)3分。
【功能主治】傷寒後腳氣,心煩滿悶,不下飲食,嘔逆多痰。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水1盞,加生薑1分(拍碎),同煎至半盞,去滓,食前溫服。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粗末。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古今醫徹》卷二
【別名】
【組成】半夏1錢,茯苓1錢,炙甘草3分,桑白皮1錢,廣皮1錢,澤瀉7分,白朮1錢。
【功能主治】水逆而喘。
【用法用量】加生薑、大棗,水煎服。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外臺》卷八引《必效方》
【別名】
【組成】生薑4兩,半夏1升(洗),石膏4兩(碎),小麥1升(完用),吳茱萸1升,赤小豆20顆,大棗21個,人參2兩,甘草(炙)2兩,桔梗2兩,桂心2兩。
【功能主治】噎。
【用法用量】以酒2升,水8升,煮取3升,分3服。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忌豬羊肉、海藻、菘菜、餳、生蔥等。
【備注】
【制法】上切。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聖濟總錄》卷九十二
【別名】
【組成】半夏(湯洗去滑,焙)3兩,白朮1兩,赤茯苓(去黑皮)1兩,人參1兩,甘草(炙,銼)1兩,附子(炮裂,去皮臍)1兩,陳橘皮(去白,焙)1兩,桂(去粗皮)1兩半。
【功能主治】肉極虛寒,脾咳右脅下痛,陰陰引肩背痛,不可以動,動則咳,脾脹滿,留飲痰癖,大小便不利,少腹切痛,膈上寒。
【用法用量】每用5錢匕,水1盞半,加生薑半分(拍碎),煎至1盞,去滓,分溫2服。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粗末。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