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散”的版本间的差异
(CSV导入) |
(CSV导入) |
||
第1,513行: | 第1,513行: | ||
|備注= | |備注= | ||
|摘錄=《聖惠》卷二十六 | |摘錄=《聖惠》卷二十六 | ||
+ | }} | ||
+ | {{FangJi | ||
+ | |別名=半夏湯 | ||
+ | |組成=半夏3分(湯浸7遍去滑),陳橘皮1兩(湯浸,去白瓤,焙),人參3分(去蘆頭),芎藭3分,赤茯苓1分,赤芍藥3分,甘草半兩(炙微赤,銼),桑根白皮3分(銼),生幹地黃3分。 | ||
+ | |制法=上為散。 | ||
+ | |形狀= | ||
+ | |功能主治=妊娠心中煩悶,惡聞食氣,頭眩重,四肢骨節疼痛,多臥少起,胸中痰逆,不欲飲食。 | ||
+ | |用法用量=半夏湯(《聖濟總錄》卷一五六)。 | ||
+ | |注意= | ||
+ | |規格= | ||
+ | |儲藏= | ||
+ | |各家論述= | ||
+ | |臨床應用= | ||
+ | |備注= | ||
+ | |摘錄=《聖惠》卷七十四 | ||
}} | }} |
2020年9月26日 (六) 20:04的版本
目录
- 1 《普濟方》卷三○七
- 2 《全生指迷方》卷四
- 3 《聖惠》卷四十一
- 4 《聖惠》卷五十一
- 5 《聖惠》卷五十
- 6 《聖濟總錄》卷三十六
- 7 《聖濟總錄》卷一三七
- 8 《普濟方》卷二○五
- 9 《聖惠》卷五十
- 10 《聖惠》卷四十七
- 11 方出《聖惠》卷五十一,名見《普濟方》卷一六七
- 12 《聖惠》卷四十六
- 13 《聖濟總錄》卷三十六
- 14 《聖惠》卷八十九
- 15 《普濟方》卷三九四
- 16 《聖惠》卷五十一
- 17 《聖惠》卷五十
- 18 《博濟》卷二
- 19 《太平聖惠方》卷四十二
- 20 《仙拈集》卷四
- 21 《聖惠》卷四十二
- 22 《聖惠》卷三十
- 23 《聖惠》卷十七
- 24 《本事》卷十
- 25 《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十
- 26 《聖惠》卷十三
- 27 《聖惠》卷十一
- 28 《外臺》卷二引《深師方》
- 29 《聖惠》卷五十
- 30 方出《聖惠》卷五十,名見《普濟方》卷二○四
- 31 《聖惠》卷十四
- 32 《幼幼新書》卷十六引丁時發方
- 33 《聖惠》卷四十二
- 34 《聖惠》卷五十
- 35 《聖惠》卷四十二
- 36 《聖惠》卷六十九
- 37 《聖惠》卷五十一
- 38 《聖惠》卷二十六
- 39 《聖濟總錄》卷一二四
- 40 《聖惠》卷五十
- 41 《聖惠》卷十七
- 42 《聖惠》卷四十五
- 43 《聖惠》卷八十四
- 44 《聖惠》卷十八
- 45 《聖惠》卷六十四
- 46 《聖惠》卷十四
- 47 《聖惠》卷四十二
- 48 《雞峰》卷二十二
- 49 《聖惠》卷五十一
- 50 《普濟方》卷一六七
- 51 《聖惠》卷五十
- 52 《普濟方》卷三九二
- 53 《聖惠》卷十三
- 54 《聖惠》卷五
- 55 《聖惠》卷五
- 56 《聖惠》卷七十五
- 57 《聖惠》卷四十八
- 58 《聖惠》卷四十三
- 59 《聖惠》卷九
- 60 《太平聖惠方》卷三十五
- 61 《聖惠》卷十一
- 62 方出《聖惠》卷八十二,名見《聖濟總錄》卷一六七
- 63 《聖惠》卷九
- 64 《聖惠》卷十三
- 65 《聖惠》卷四十二
- 66 《聖惠》卷七十八
- 67 《聖惠》卷十三
- 68 《聖惠》卷十八
- 69 《聖惠》卷五十三
- 70 《普濟方》卷二九六引《衛生家寶》
- 71 《聖惠》卷四十九
- 72 《聖惠》卷十五
- 73 《聖惠》卷六
- 74 《聖惠》卷四十九
- 75 《聖惠》卷四十五
- 76 《聖惠》卷六
- 77 《聖惠》卷十二
- 78 《聖惠》卷二十六
- 79 《聖惠》卷十
- 80 《聖濟總錄》卷四十七
- 81 《聖惠》卷三十五
- 82 《聖惠》卷十三
- 83 《聖濟總錄》卷三十五
- 84 《朱氏集驗方》卷九
- 85 《太平聖惠方》卷三十五
- 86 《聖濟總錄》卷一五九
- 87 方出《聖惠》卷四十二,名見《普濟方》卷一八七
- 88 《聖惠》卷十五
- 89 《聖惠》卷五十
- 90 《聖惠》卷五十五
- 91 《聖惠》卷七十四
- 92 《聖惠》卷三十五
- 93 《醫方類聚》卷二四五引《醫林方》
- 94 《保命集》卷下
- 95 方出《聖惠》卷五十,名見《普濟方》卷二○五
- 96 《聖惠》卷七
- 97 《聖惠》卷四十九
- 98 《聖惠》卷五十五
- 99 《聖惠》卷四十二
- 100 《聖惠》卷七十
- 101 《聖惠》卷二十六
- 102 《聖惠》卷七十四
《普濟方》卷三○七
【別名】
【組成】麝香、雄黃、半夏、巴豆各等分。
【功能主治】蛇咬。
【用法用量】敷之。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末。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全生指迷方》卷四
【別名】
【組成】半夏(湯洗7遍,薄切片,薑汁浸3日,炒幹)。
【功能主治】胎死腹中,其母面赤舌青者,亦治橫生逆產。
【用法用量】每服1錢,溫酒調下。不能飲酒者用湯。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末。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聖惠》卷四十一
【別名】半夏湯
【組成】半夏1兩半(湯洗7遍去滑),桂心1兩,檳榔1兩。
【功能主治】胸脅氣不利,腹脹急痛。
【用法用量】半夏湯(《聖濟總錄》卷五十七)。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散。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聖惠》卷五十一
【別名】豆蔻湯
【組成】半夏2兩(湯浸7遍去滑),陳橘皮3兩(湯浸去白瓤,焙),草豆蔻2兩(去皮)。
【功能主治】痰飲,冷氣上沖,胸膈滿悶,吐逆,不下飲食。
【用法用量】豆蔻湯(《聖濟總錄》卷六十四)。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散。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聖惠》卷五十
【別名】
【組成】半夏半兩(湯洗7遍去滑),人參1兩(去蘆頭),赤茯苓1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吳茱萸半兩(湯浸7遍,焙幹,微炒),訶黎勒皮2兩。
【功能主治】醋咽,胸中氣塞,食飲不下。
【用法用量】每服3錢,以水1中盞,加生薑半分,大棗3個,煎至6分,去滓,稍熱服,不拘時候。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粗散。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聖濟總錄》卷三十六
【別名】
【組成】半夏(湯洗去滑,生薑汁制,焙)半兩,幹薑(炮)半兩,綠礬(研)1錢。
【功能主治】足少陰瘧嘔吐。
【用法用量】每服半錢匕,未發日,以醋湯調下。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末。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聖濟總錄》卷一三七
【別名】
【組成】半夏60克
【功能主治】一切癬。
【用法用量】以陳醬汁調和如糊,塗摩患處,一日二三次。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一味,搗羅為散。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普濟方》卷二○五
【別名】
【組成】半夏1兩(湯洗7次),桂心3分,木香半兩。
【功能主治】氣噎,飲食不下,腹中雷鳴,大便不通。
【用法用量】每服2錢,以水1盞,加生薑半分,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散。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聖惠》卷五十
【別名】
【組成】半夏1兩(湯洗7遍去滑),木通1兩(銼),桂心1兩,赤茯苓2兩,陳橘皮1兩(湯浸,去白瓤,焙),檳榔2兩。
【功能主治】五膈氣,噎悶,飲食不下。
【用法用量】每服3錢,以水1中盞,加生薑半分,煎至6分,去滓稍熱服,不拘時候。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粗散。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聖惠》卷四十七
【別名】
【組成】半夏1兩(湯洗7遍去滑),白茯苓2兩,澤瀉1兩,桂心半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麥門冬2兩(去心)。
【功能主治】反胃,嘔噦吐食,渴欲飲水。
【用法用量】每服3錢,以水1中盞,加生薑半分,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散。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方出《聖惠》卷五十一,名見《普濟方》卷一六七
【別名】
【組成】半夏1兩(湯洗7次去滑),幹薑1兩(炮),丁香1兩。
【功能主治】冷痰飲,胸膈氣滿吐逆,不思飲食。
【用法用量】每服1錢,以薑湯、粥飲調下,不拘時候。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散。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聖惠》卷四十六
【別名】
【組成】半夏1兩(湯洗7遍去滑),前胡1兩(去蘆頭),紫菀1兩(去苗土),陳橘皮3分(湯浸,去白瓤,焙),人參3分(去蘆頭),訶黎勒皮3分,杏仁3分(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
【功能主治】咳嗽嘔吐,心胸滿悶,不下飲食。
【用法用量】每服3錢,以水1中盞,加生薑半分,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散。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聖濟總錄》卷三十六
【別名】
【組成】半夏(為末,薑汁調作餅,焙幹)1錢,阿魏(研)1錢。
【功能主治】脾瘧。足少陰瘧嘔吐。
【用法用量】以溫酒半升,未發前調勻,旋旋服之。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研勻。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聖惠》卷八十九
【別名】
【組成】半夏(湯洗7遍去滑)1分,海藻(洗去鹹味)1分,龍膽(去蘆頭)1分,昆布(洗去鹹味)1分,土瓜根1分,射幹1分,小麥面1分。
【功能主治】小兒癭氣,心胸煩悶。
【用法用量】每服半錢,以生薑酒調下,日3-4次。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細散。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普濟方》卷三九四
【別名】
【組成】半夏5錢(酢煮),赤茯苓(去皮)2錢,甘草(生)2錢,陳粳米50粒。
【功能主治】暑伏熱生痰,嘔吐中痞。
【用法用量】加生薑,水煎服。不止,調薑茹服。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銼,焙。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聖惠》卷五十一
【別名】
【組成】半夏1兩(湯洗7遍去滑),赤茯苓1兩,訶黎勒皮1兩,陳橘皮1兩(湯浸,去白瓤,焙),附子1兩(炮裂,去皮臍),枳實半兩(麩炒微黃),紫蘇莖葉1兩,皂莢1挺(去皮,塗酥炙令焦黃,去子),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功能主治】痰飲積聚,食不消化。
【用法用量】每服5錢,以水1大盞,加生薑半分,煎至7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粗散。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聖惠》卷五十
【別名】
【組成】半夏1兩(湯洗7遍去滑),人參1兩(去蘆頭),赤茯苓1兩,陳橘皮1兩(湯浸,去白瓤,焙),射幹半兩,桂心半兩,草豆蔻1兩(去皮),旋覆花半兩,枳實半兩(麩炒微黃)。
【功能主治】膈氣,胸中壅滯,痰毒上攻,嘔逆不能下食。
【用法用量】每服3錢,以水1中盞,加生薑半分,煎至6分,去滓,稍熱服,不拘時候。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散。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博濟》卷二
【別名】
【組成】半夏半兩(薑汁浸1宿,焙幹),厚樸半兩(去皮,薑汁炙),枇杷葉(炙去毛)半兩,肉豆蔻1個(去殼),母丁香25枚,青木香1塊,棗大。
【功能主治】五膈氣噎,心胸不利,涕唾稠粘,飲食進退。
【用法用量】每服1錢,水8分,煎6分,和滓熱服;酒後服,尤妙。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細末。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太平聖惠方》卷四十二
【別名】
【組成】半夏(湯洗七遍去滑)60克 吳茱萸(湯洗七遍,焙幹,微炒)15克 桂心30克 人參(去蘆頭)30克 白朮30克 當歸30克 厚樸(去粗皮,塗生薑汁,炙令香熟)45克 枳實(麩炒微黃)15克
【功能主治】溫中,降逆。主中焦虛寒,胃氣上逆,喘息短氣,不得安臥,胸滿腸鳴者。
【用法用量】每服15克,以水250毫升,入生薑4克,煎至150毫升,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藥搗篩為散。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仙拈集》卷四
【別名】
【組成】生半夏、杏仁各等分。
【功能主治】消腫止痛。主
【用法用量】塗之。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搗爛,與白麵等分,新汲水調膏。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聖惠》卷四十二
【別名】
【組成】半夏2兩(湯洗7遍去滑),吳茱萸半兩(湯浸7遍,焙幹,微炒),桂心1兩,人參1兩(去蘆頭),白朮1兩,當歸1兩,厚樸1兩半(去粗皮,塗生薑汁炙令香熟),枳實半兩(麩炒微黃)。
【功能主治】氣上奔,胸中逆滿,喘息短氣,不得安臥,腹中冷氣,腸鳴相逐。
【用法用量】每服5錢,以水1中盞,加生薑半分,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散。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聖惠》卷三十
【別名】
【組成】半夏(湯洗7遍去滑),五味子半兩,前胡1兩(去蘆頭),木香3分,桂心半兩,陳橘皮1兩(湯浸,去白瓤,焙),甘草半兩(炙微赤,銼),赤茯苓1兩,桔梗3分(去蘆頭),麥門冬3分(去心),人參1兩(去蘆頭),枳殼1兩(麩炒微黃,去瓤)。
【功能主治】虛勞,胸中煩熱,心下痞滿,不欲飲食。
【用法用量】每服3錢,以水1中盞,加生薑半分,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散。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聖惠》卷十七
【別名】
【組成】半夏半兩(湯洗7遍去滑),赤芍藥1兩,前胡半兩(去蘆頭),黃芩半兩,人參1兩(去蘆頭),知母1兩,麥門冬半兩(去心),栝樓根半兩,黃耆1兩(銼),赤茯苓半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功能主治】熱病7日,煩躁而渴,胸中痰熱。
【用法用量】每服5錢,以水1大盞,加粳米、小麥各100粒,生薑半分,煎至5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散。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本事》卷十
【別名】破棺散、散生散
【組成】半夏。
【功能主治】婦人血暈血迷,敗血沖心,昏悶不省人事;魘寐卒死,及為牆壁、竹木所壓,水溺、金瘡,卒致悶絕,產婦惡血沖心,諸暴絕證。
【用法用量】破棺散(《得效》卷十)、散生散(《醫部全錄》卷三二八)。
【各家論述】《本事方釋義》:半夏氣味辛溫,入足陽明。婦人產後瘀濁內閉,致神識如絕,吹入鼻中而醒,以其辛能開竅也。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末,每用如豆大許。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十
【別名】破棺散(《世醫得效方》卷十)。
【組成】半夏(湯洗七次去滑,不拘多少)
【功能主治】開竅蘇醒。主魘寐突然死亡;諸物所壓,水溺,金瘡,卒致悶絕,產婦惡血沖心,諸暴絕證。
【用法用量】每用少許,吹鼻中,即活。但心頭溫者,一日可治。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藥為末。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聖惠》卷十三
【別名】
【組成】半夏半兩(湯洗7遍去滑),陳橘皮3分(湯浸,去白瓤,焙),枳殼半兩(麩炒微黃,去瓤),白朮3分,甘草半兩(炙微赤,銼),高良薑半兩(銼),桂心半兩,人參3分(去蘆頭)。
【功能主治】傷寒後脾胃不和,不思食飲,心膈痰逆。
【用法用量】每服3錢,以水1中盞,加生薑半分,大棗2個,煎至6分,去滓,稍熱服,不拘時候。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粗散。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聖惠》卷十一
【別名】
【組成】半夏1兩(湯洗7遍去滑),甘草半兩(炙微赤,銼),人參3分(去蘆頭),枳實半兩(麩炒令黃),前胡半兩(去蘆頭),訶黎勒1兩(用皮)。
【功能主治】傷寒後嘔噦,心胸不利,頭目昏重,不下飲食。
【用法用量】每服3錢,以水1中盞,加生薑半分,煎至6分,去滓,稍熱頻服,不拘時候。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粗散。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外臺》卷二引《深師方》
【別名】
【組成】半夏(洗,焙幹)。
【功能主治】傷寒病啘不止。
【用法用量】每服1錢匕,生薑湯調下。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忌羊肉、餳。
【備注】
【制法】上為末。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聖惠》卷五十
【別名】
【組成】半夏1兩(湯洗7遍去滑),吳茱萸半兩(湯浸7遍,焙幹,微炒),桂心1兩,人參1兩(去蘆頭),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功能主治】膈氣,心胸中積冷氣痛,心中滿悶,不能下食,或時嘔吐。
【用法用量】每服2錢,以水1中盞,加生薑半分,大棗3個,煎至6分,去滓,稍熱服,不拘時候。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散。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方出《聖惠》卷五十,名見《普濟方》卷二○四
【別名】
【組成】半夏1兩(湯洗7次去滑),幹薑1兩(炮製,銼),昆布2兩(洗去鹹味)。
【功能主治】膈氣,咽喉噎塞,飲食不下。
【用法用量】每服3錢,水1盞,加生薑半分,煎至6分,去滓,稍熱服,不拘時候。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散。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聖惠》卷十四
【別名】
【組成】半夏2兩(湯洗7遍去滑),人參1兩(去蘆頭),柴胡2兩(去苗),黃芩1兩,甘草1兩(炙微赤,銼),栝樓根2兩。
【功能主治】傷寒10餘日不解,往來寒熱,發如瘧,胸膈滿悶。
【用法用量】每服4錢,以水1中盞,加生薑半分,大棗3個,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散。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幼幼新書》卷十六引丁時發方
【別名】
【組成】半夏(薑制)1兩,貝母3分,柴胡半兩,杏仁半兩,川升麻半兩,桑白皮(炙)半兩,地骨皮半兩,款冬花半兩,麥門冬半兩,馬兜鈴半兩,青橘皮半兩,甘草(炙)1分。
【功能主治】止瀉潤肺。主肺熱咳嗽。
【用法用量】每服1錢,薄荷1葉,綿裹,水1盞,加生薑1片,大棗半個,煎5分,盞盛放火上,時時溫服。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忌生冷毒物。
【備注】
【制法】上為末。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聖惠》卷四十二
【別名】
【組成】半夏1兩(湯洗7遍去滑),人參1兩(去蘆頭),白朮1兩,厚樸2兩(去粗皮,塗生薑汁炙令香熟),陳橘皮3分(湯浸,去白瓤,焙),附子1兩(炮裂,去皮臍),沉香1兩,桂心1兩。
【功能主治】七氣,臟腑虛冷,心胸氣上,勞乏不能飲食。
【用法用量】每服5錢,以水1中盞,加生薑半分,煎至6分,去滓,食前稍熱服。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散。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聖惠》卷五十
【別名】
【組成】半夏3分(湯洗7遍去滑),柴胡1兩(去苗),羚羊角屑1兩,射幹3分,赤茯苓1兩,桔梗3分(去蘆頭),昆布1兩(洗去鹹味),甘草半兩(炙微赤,銼),木香半兩。
【功能主治】氣噎不通,心悸喘急,胸背疼悶,咽喉壅塞。
【用法用量】每服3錢,以水1中盞,加生薑半分,煎至6分,去滓,稍熱服,不拘時候。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粗散。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聖惠》卷四十二
【別名】
【組成】半夏半兩(湯洗7遍去滑),赤茯苓1兩,陳橘皮3分(湯浸,去白瓤,焙),人參3分(去蘆頭),前胡3分(去蘆頭),紫蘇莖葉1兩,木通半兩(銼),木香半兩,白朮3分,檳榔3分。
【功能主治】上氣腹脹滿,不能下食。
【用法用量】每服5錢,以水1大盞,加生薑半分,大棗3個,煎至5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散。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聖惠》卷六十九
【別名】
【組成】半夏3分(湯洗7遍去滑),赤茯苓1兩半,陳橘皮3分(湯浸去白瓤,焙),木通3分(銼),人參3分(去蘆頭),大腹皮3分(銼),檳榔1兩,紫蘇莖葉1兩半,桂心3分。
【功能主治】婦人腳氣發動,心腹脹滿,食飲不下,嘔逆不止。
【用法用量】每服4錢,以水1中盞,加生薑半分,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粗散。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聖惠》卷五十一
【別名】
【組成】半夏1兩(湯洗7遍去滑),防風半兩(去蘆頭),大腹皮半兩(銼),麥門冬3分(去心),枇杷葉半兩(拭去毛,炙微黃),赤茯苓3分,白朮3分,桔梗3分(去蘆頭),枳殼3分(麩炒微黃,去瓤),前胡3分(去蘆頭),人參半兩(去蘆頭),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功能主治】溢飲,胸隔痰壅,頭痛嘔逆,不下飲食。
【用法用量】每服5錢,以水1盞,加生薑半分,煎至5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粗散。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聖惠》卷二十六
【別名】
【組成】半夏1兩(湯洗7遍去滑),白朮1兩,赤茯苓1兩,人參3分(去蘆頭),甘草半兩(炙微赤,銼),附子3分(炮裂,去皮臍),陳橘皮3分(湯浸,去白瓤,焙),桂心3分,木香3分,大腹皮1兩(銼),訶黎勒1兩半(煨,用皮),前胡3分(去蘆頭)。
【功能主治】肉極,虛寒則脅下陰陰引背痛,不可以動,動則咳嗽脹滿,留飲痰癖,大便不利,小腹切痛,膈上有寒。
【用法用量】每服3錢,以水1中盞,加生薑半分,大棗3個,煎至6分,去滓,食前溫服。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忌飴糖。
【備注】
【制法】上為粗散。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聖濟總錄》卷一二四
【別名】
【組成】半夏(湯洗7遍)2兩,白蘞2兩。
【功能主治】鐵棘竹木,諸鯉在喉中不下,及刺在肉中拆不出,箭鏃毒藥在內不出。
【用法用量】每服半錢匕,酒調下,日3次。半夏戟人喉,以生薑汁解之。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散。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聖惠》卷五十
【別名】
【組成】半夏1兩(湯洗7遍去滑),檳榔1兩,前胡1兩(去蘆頭),枳殼1兩(麩炒微黃,去瓤),吳茱萸半兩(湯浸7遍,焙幹,微炒),人參1兩(去蘆頭),甘草半兩(炙微赤,銼),桔梗1兩(去蘆頭),桂心1兩。
【功能主治】五噎,心胸不利,痰壅食少。
【用法用量】每服3錢,以水1中盞,加生薑半分,小麥、小豆各50粒,煎至6分,去滓,稍熱服,不拘時候。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散。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聖惠》卷十七
【別名】
【組成】半夏1兩(湯洗7遍去滑),麥門冬1兩(去心),甘草半兩(炙微赤,銼),青竹茹半兩,葛根1兩,陳橘皮半兩(湯浸,去白瓤,焙)。
【功能主治】熱病,客熱在髒,幹嘔,口中多痰,喘急煩悶,不能飲食。
【用法用量】每服5錢,以水1大盞,加生薑半分,煎至5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散。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聖惠》卷四十五
【別名】
【組成】半夏3分(湯浸7遍去滑),赤茯苓1兩,人參1兩(去蘆頭),紫蘇莖葉1兩,前胡1兩,桂心3分,檳榔1兩,陳橘皮1兩(湯浸,去白瓤,焙)。
【功能主治】腳氣,煩悶嘔逆,心胸壅悶,不能下食。
【用法用量】每服3錢,以水1中盞,加生薑半分,淡竹茹1分,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散。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聖惠》卷八十四
【別名】
【組成】半夏1分(湯洗7遍去滑),前胡半兩(去蘆頭),川大黃1分(銼碎,微炒),甘草1分(炙微赤,銼),川樸消1兩。
【功能主治】小兒痰氣結實,煩壅。
【用法用量】每服1錢,以水1小盞,加生薑少許,煎至5分,去滓溫服,日3次。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粗散。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聖惠》卷十八
【別名】
【組成】半夏3分(湯浸7遍去滑),柴胡1兩(去苗),黃芩半兩,赤芍藥3分,甘草1分(炙微赤,銼),桂心半兩,陳橘皮3分(湯浸,去白瓤,焙),大腹皮3分(銼)。
【功能主治】熱病,腹胃虛脹,心膈壅滯,嘔噦不能食。
【用法用量】每服5錢,以水1大盞,加生薑半分,煎去5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粗散。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聖惠》卷六十四
【別名】
【組成】半夏1兩,莽草1兩,川大黃1兩,白蘞1兩,川芒消1兩。
【功能主治】卒熱毒風腫。
【用法用量】以水和如泥,塗之,幹即再塗。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末。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聖惠》卷十四
【別名】
【組成】半夏3分(湯洗7遍去滑),枳殼3分(麩炒,去白瓤),赤茯苓3分,前胡3分(去蘆頭),木通3分(銼),人參3分(去蘆頭)。
【功能主治】傷寒後腳氣,心煩滿悶,不下飲食,嘔逆痰唾。
【用法用量】每服3錢,以水1中盞,加生薑半分,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散。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聖惠》卷四十二
【別名】
【組成】半夏1兩(湯浸7遍去滑),前胡1兩(去蘆頭),紫蘇子1兩(微炒),陳橘皮1兩(湯浸,去白瓤,焙),桂心1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赤茯苓1兩。
【功能主治】上氣,胸心滿塞,不下食。
【用法用量】每服5錢,以水1大盞,加生薑半分,大棗3個,煎至5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散。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雞峰》卷二十二
【別名】
【組成】半夏半兩,天南星半兩,朱砂1分,乳香1分,滑石1分,五靈脂2錢。
【功能主治】諸瘡腫,結實不散,或有膿出。
【用法用量】先將溫漿水洗淨瘡,令軟,看有欲破處,以白丁香蝕之成,用熟針子探作孔子,用紙撚子纴藥在內。得膿出之愈。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細末。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聖惠》卷五十一
【別名】
【組成】半夏1兩(湯洗7遍去滑),陳橘皮3分(湯浸去白瓤,焙),桂心1兩,赤茯苓1兩,人參3分(去蘆頭),白朮1兩,細辛3分,甘草3分(炙微赤,銼),幹薑3分(炮裂,銼)。
【功能主治】胸中冷痰飲,氣滿,不欲食飲。
【用法用量】每服5錢,以水1大盞,加生薑半分,煎至5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粗散。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普濟方》卷一六七
【別名】
【組成】半夏(湯浸去滑,焙幹為末,薑汁和作曲,焙幹)2兩,杏仁(去皮尖雙仁,麩炒,研)2兩,木香半兩,桂心(去粗皮)1兩,陳橘皮1兩(湯洗浸),甘草(炙,銼)1兩,幹薑(炮)3分。
【功能主治】消食,溫胃止逆。主冷痰。
【用法用量】每服3錢,水1盞,加生薑3片,煎至7分,去滓溫服。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藥治下篩。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聖惠》卷五十
【別名】
【組成】半夏1兩(湯洗7遍去滑),幹薑半兩(炮裂,銼),石膏2兩,人參1兩(去蘆頭),栝樓根1兩,桂心1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吳茱萸半兩(浸浸7遍,焙幹,微炒)。
【功能主治】飲食喜噎。
【用法用量】每服3錢,以水1中盞,加生薑半分,大棗2個,小麥、小豆各50粒,去滓,稍熱服,不拘時候。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粗散。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普濟方》卷三九二
【別名】
【組成】半夏3分(生),黃葵子1分,防風1分,遠志1分,款冬花1分,桂心1分,前胡1分,幹薑1分。
【功能主治】小兒吃食大多,傷脾,即不食吐逆。
【用法用量】每服1錢,空心米飲調下。服之立效。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乳母不可服。
【備注】
【制法】上為散。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聖惠》卷十三
【別名】
【組成】半夏1兩(湯洗7遍去滑),黃芩1兩,百合3兩,幹薑半兩(炮裂,銼),黃連1兩(去須微炒),甘草1兩(炙微赤,銼),人參1兩(去蘆頭)。
【功能主治】傷寒百合病,下利不止,心中愊堅而嘔。
【用法用量】每服3錢,以水1中盞,加大棗3個,生薑半分,煎至6分,去滓,稍熱頻服,不拘時候。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散。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聖惠》卷五
【別名】
【組成】半夏半兩(湯洗7遍去滑),紅豆蔻3分(去皮),茅香花3分,人參1兩(去蘆頭),陳橘皮1兩(湯浸,去白瓤,焙),白朮1兩。
【功能主治】脾胃氣虛弱,見食嘔吐。
【用法用量】每服3錢,以水1中盞,加生薑半分,大棗3個,煎至6分,去滓稍熱服,不拘時候。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粗散。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聖惠》卷五
【別名】
【組成】半夏半兩(湯浸7遍去滑),旋覆花半兩,防風3分(去蘆頭),赤茯苓3分,前胡3分(去蘆頭),桑根白皮3分(銼),麥門冬3分(去心),枳實半兩(麩炒),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功能主治】脾臟風壅痰滯,睡即多涎,頭目胸膈不利。
【用法用量】每服3錢,以水1中盞,加生薑半分,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散。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聖惠》卷七十五
【別名】
【組成】半夏半兩(湯洗7遍去滑),芎藭3分,人參半兩(去蘆頭),草豆蔻半兩(去皮),阿膠1兩(搗碎,炒令黃燥),白朮半兩,高良薑半兩(銼),艾葉半兩(微炒),厚樸1兩(去粗皮,塗生薑汁炙令香熟),陳橘皮1兩(湯浸,去白瓤,焙),甘草1分(炙微赤,銼)。
【功能主治】妊娠傷冷,心腹痛,或痰逆,不納飲食。
【用法用量】每服3錢,以水1中盞,加生薑半分,大棗3個,煎至6分,去滓稍熱服,不拘時候。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散。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聖惠》卷四十八
【別名】
【組成】半夏1兩半(湯洗7遍去滑),川大黃1兩(銼碎,微炒),桂心1兩,前胡1兩(去蘆頭),京三棱1兩(炮,銼),當歸1兩(銼,微炒),青橘皮1兩(湯浸,去白瓤,焙),鱉甲1兩半(塗醋炙令黃,去裙襕),檳榔1兩,訶黎勒皮1兩,木香1兩。
【功能主治】伏梁氣,心下硬急滿悶,不能食,胸背疼痛。
【用法用量】每服3錢,以水1中盞,加生薑半分,煎至6分,去滓稍熱服,不拘時候。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散。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聖惠》卷四十三
【別名】
【組成】半夏半兩(湯洗7遍去滑),桂心半兩,赤茯苓1兩,陳橘皮1兩(湯浸,去白瓤,焙),人參半兩(去蘆頭),白朮半兩,大腹皮3兩(銼),桔梗3分(去蘆頭),枳殼1兩(麩炒微黃,去瓤)。
【功能主治】腹虛脹,兩脅妨悶,喘促,不思食。
【用法用量】每服3錢,以水1中盞,加生薑半分,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散。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聖惠》卷九
【別名】
【組成】半夏2兩(湯洗7遍去滑),葛根1兩(銼),白朮1兩,人參1兩(去蘆頭),柴胡2兩(去苗),陳橘皮1兩(湯浸,去白瓤,焙),厚樸1兩(去粗皮,塗生薑汁炙令香熟),黃芩1兩,甘草1兩(炙微赤,銼)。
【功能主治】傷寒9日不解,往來寒熱,狀如溫瘧,胸膈滿悶,時有痰逆不止。
【用法用量】每服4錢,以水1中盞,加大棗3個,生薑半分,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粗散。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太平聖惠方》卷三十五
【別名】
【組成】半夏(湯洗七遍去滑)45克 厚樸(去粗皮,塗生薑汁,炙香熟)30克 赤茯苓30克 紫蘇葉30克 訶黎勒皮45克 枳殼(麩炒微黃,去瓤)90克
【功能主治】行氣散結,化痰利咽。主氣鬱痰結,咽喉中如有炙臠者。
【用法用量】每服9克,以水250毫升,入生薑4克,煎至150毫升,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藥搗粗羅為散。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聖惠》卷十一
【別名】
【組成】半夏半兩(湯洗7遍去滑),陳橘皮1兩(湯浸,去白瓤,焙),甘草半兩(炙微赤,銼),人參半兩(去蘆頭),葛根半兩(銼),麥門冬3分(去心),枇杷葉半兩(拭去毛,炙微黃)。
【功能主治】傷寒幹嘔,不納飲食,心神虛煩。
【用法用量】每服2錢,以水1中盞,加生薑半分,煎至5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散。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方出《聖惠》卷八十二,名見《聖濟總錄》卷一六七
【別名】
【組成】半夏1兩(湯洗7遍去滑),芎藭1兩,細辛2兩,桂心1兩,川烏頭5枚(炮裂,去皮臍)。
【功能主治】小兒腦長頭大,囟開不合,臂脛小,不能勝頭,3歲不合。
【用法用量】以酒4升,漬1宿,綿裹入器中煮令微熱,溫熨兒囟門上。朝暮熨20-30遍。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銼細。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聖惠》卷九
【別名】
【組成】半夏1兩(水煮1伏時,曬乾),澤瀉1兩,桂心1兩,幹薑1分(炮裂,銼),甘草1分(炙微赤,銼)。
【功能主治】傷寒2日,痰逆頭疼,四肢壯熱。
【用法用量】每服1錢,以水1中盞,加生薑半分,煎至6分,和滓熱服,不拘時候。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細散。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聖惠》卷十三
【別名】
【組成】半夏1兩(湯洗7遍去滑),人參半兩(去蘆頭),木香3分,枳實半兩(麩炒微黃),木通半兩(銼),川大黃1兩(銼碎,微炒),杏仁3分(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百合1兩,桑根白皮3分(銼)。
【功能主治】傷寒百合病,久不愈,大小便澀,腹滿微喘,時複痰逆,不下食。
【用法用量】每服5錢,以水1大盞,加生薑半分,煎至5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散。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聖惠》卷四十二
【別名】
【組成】半夏1兩(湯洗7遍去滑),前胡1兩(去蘆頭),射幹1兩,白朮1兩,桂心1兩,人參1兩(去蘆頭),枳殼1兩(裁炒微黃,去瓤)。
【功能主治】胸痹噎塞,心下煩滿。
【用法用量】每服5錢,以水1大盞,加生薑半分,大棗3個,煎至5分,去滓,稍熱服,不拘時候。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散。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聖惠》卷七十八
【別名】
【組成】半夏(湯洗7遍去滑)半兩,人參(去蘆頭)半兩,赤芍藥半兩,細辛半兩,白朮半兩,桔梗(去蘆頭)半兩,桂心半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瓤,焙)半兩,前胡(去蘆頭)半兩,甘草(炙微赤,銼)半兩,杏仁3分(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麻黃1兩(去根節)。
【功能主治】產後傷寒咳嗽,咽喉不利,四肢煩疼。
【用法用量】每服4錢,以水1盞,加生薑半分,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粗散,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聖惠》卷十三
【別名】
【組成】半夏1兩(湯洗7遍去滑),陳橘皮1兩(湯浸,去白瓤,焙),前胡1兩(去蘆頭),赤茯苓1兩,檳榔1兩,川大黃1兩(銼碎,微炒),白朮1兩,鬱李仁1兩(湯浸,去皮尖,微炒)。
【功能主治】傷寒後,宿食不消,痰逆氣脹。
【用法用量】每服5錢,以水1大盞,加生薑半分,煎至5分,去滓,稍熱服,不拘時候。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粗散。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聖惠》卷十八
【別名】
【組成】半夏1兩,川大黃1兩,乳香1兩。
【功能主治】熱病,毒氣壅為瘡腫。
【用法用量】以蔥白3兩(細切),入諸藥,同搗為膏。塗腫上,可厚3分,幹即重換。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細散。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聖惠》卷五十三
【別名】
【組成】半夏半兩(湯洗7遍去滑),赤茯苓1兩,人參1兩(去蘆頭),白朮3分,木香半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陳橘皮1兩(湯浸去白瓤,焙)。
【功能主治】消渴、飲水腹脹,煩熱嘔吐,不思食。
【用法用量】每服3錢,以水1中盞,加生薑半分,竹茹1分,大棗2個,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粗散。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普濟方》卷二九六引《衛生家寶》
【別名】
【組成】半夏(生,為末)。
【功能主治】痔疾初生。
【用法用量】先以生薑汁浴穀道,次以半夏末泡湯洗。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聖惠》卷四十九
【別名】
【組成】半夏3分(湯浸7遍去滑),桔梗1兩(去蘆頭),大腹皮1兩(銼),前胡1兩(去蘆頭),鱉甲1兩半(塗醋炙令黃,去裙襕),枳殼1兩(麩炒微黃),人參3分(去蘆頭),檳榔1兩,赤芍藥1兩,吳茱萸半兩(湯浸7遍,焙幹微炒)。
【功能主治】痃癖氣,急硬滿脹。心肋多痛,不能食物,氣攻胸背壅悶。
【用法用量】每服3錢,以水1中盞,加生薑半分,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散。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聖惠》卷十五
【別名】
【組成】半夏(湯洗7遍去滑)1兩,白朮1兩,甘草(炙微赤,銼)1兩,赤茯芩1兩,桂心1兩,人參(去蘆頭)1兩,訶黎勒(用皮)1兩,前胡(去蘆頭)1兩。
【功能主治】時氣,若吐下發汗後,心下痞滿,氣上沖胸,起即頭眩,脈沉者。
【用法用量】每服5錢,以水1中盞,加生薑半分,大棗3個,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散。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聖惠》卷六
【別名】
【組成】半夏1兩(湯洗7遍去滑),木香半兩,人參1兩(去蘆頭),檳榔3分,桔梗半兩(去蘆頭),陳橘皮3分(湯浸,去白瓤,焙),前胡1兩(去蘆頭),赤茯苓2兩,桂心半兩,旋覆花半兩,麥門冬1兩(去心),枇杷葉3分(拭去毛,炙微黃),細辛3分,甘草半兩(炙微赤,銼),枳殼2兩(麩炒微黃,去瓤)。
【功能主治】肺臟久積痰毒於胸膈不散,少思飲食。
【用法用量】每服3錢,以水1中盞,加生薑半分,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忌炙煿、熱面、豬犬肉。
【備注】
【制法】上為散。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聖惠》卷四十九
【別名】
【組成】半夏2兩(湯洗7遍去滑),桔梗3分(去蘆頭),前胡1兩(去蘆頭),吳茱萸半兩(湯浸7遍,焙幹微炒),人參3分(去蘆頭),檳榔7枚,鱉甲1兩半(塗醋炙令黃,去裙襕),枳殼2分(麩炒微黃,去瓤)。
【功能主治】脅肋下有癖急硬,氣滿不能飲食,胸背疼悶。
【用法用量】每服3錢,以水1中盞,加生薑半分,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散。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聖惠》卷四十五
【別名】
【組成】半夏1兩(湯洗7遍去滑),黃芩3分,前胡3分(去蘆頭),芎藭半兩,防風半兩(去蘆頭),枳殼3分(麩炒微黃,去瓤),紫蘇莖葉1兩,羚羊角屑3分,甘草半兩(炙微赤,銼),旋覆花半兩,赤茯苓1兩,石膏2兩,桑根白皮3分(銼),獨活3分,檳榔1兩。
【功能主治】腳氣上攻,心胸痰壅,頭痛目眩,背膊煩痛,不欲飲食。
【用法用量】每服3錢,以水1中盞,加生薑半分,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粗散。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聖惠》卷六
【別名】
【組成】半夏半兩(湯洗7遍去滑),細辛3分,桔梗半兩(去蘆頭),杏仁3分(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陳橘皮1兩(湯浸,去白瓤,焙),麻黃3分(去根節),桂心2兩,前胡半兩(去蘆頭),枳殼半兩(麩炒微黃,去瓤),紫菀半兩(洗去苗土),桑根白皮半兩(銼),貝母半兩(煨令微黃),柴胡半兩(去苗),甘草1分(炙微赤,銼),木通半兩(銼),訶黎勒皮半兩。
【功能主治】肺臟外傷風冷,聲嘶言不能出,胸膈氣滯。
【用法用量】每服4錢,以水1中盞,加生薑半分,大棗3個,煎至6分,去滓稍熱服,不拘時候。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忌生冷、熱面。
【備注】
【制法】上為散。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聖惠》卷十二
【別名】
【組成】半夏3分(湯洗7遍去滑),前胡3分(去蘆頭),訶黎勒皮3分,赤芍藥3分,桂心半兩,人參3分(去蘆頭),木香半兩,檳榔半兩,陳橘皮1兩(湯浸,去白瓤,焙)。
【功能主治】傷寒,心腹脹滿疼痛,胸膈壅滯,或嘔噦不能飲食。
【用法用量】每服4錢,以水1中盞,加生薑半分,煎至6分,去滓稍熱服,不拘時候。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散。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聖惠》卷二十六
【別名】
【組成】半夏1兩(湯洗7遍去滑),前胡1兩(去蘆頭),人參3分(去蘆頭),赤芍藥2分,枳實3分(麩炒微黃),細辛3分,杏仁3分(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甘草半兩(炙微赤,銼),麥門冬1兩半(去心,焙)。
【功能主治】肝勞實熱,易怒,精神不守,恐畏不能獨臥,目視不明,胸中滿悶。
【用法用量】每服3錢,以水1中盞,加生薑半分,煎至6分,去滓,空腹溫服,晚食前再服。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忌飴糖、羊肉、生菜。
【備注】
【制法】上為粗散。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聖惠》卷十
【別名】
【組成】半夏3分(湯洗7遍去滑),蘆根1兩(銼),赤茯苓3分,澤瀉3分,桂心半兩,甘草1分(炙微赤,銼),麥門冬3分(去心)。
【功能主治】傷寒嘔吐,煩渴欲飲水。
【用法用量】每服3錢,以水1中盞,加生薑半分,煎至5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粗散。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聖濟總錄》卷四十七
【別名】
【組成】生薑(切作片子,鹽淹1宿,焙幹稱)12兩,甘草8兩(炙,銼),陳曲24兩(炒),草豆蔻(去皮)3兩,陳橘皮(湯浸,去白)3兩,丁香2兩,半夏曲1兩半。
【功能主治】五飲酒癖,忪悸動氣,心下痞滿,嘔逆吐酸,背寒中冷,身體寒戰,心腹注痛,不思飲食,腹內虛鳴,便往滑利。胃虛氣弱,心下有冷痰者。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入鹽少許,沸湯點服,不拘時候。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散。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聖惠》卷三十五
【別名】
【組成】半夏1兩(湯洗7遍去滑),玄參1兩,川升麻1兩半,犀角屑1兩,黑豆皮1兩,牛蒡子1兩(微炒),甘草1兩(炙微赤,銼),木香半兩,枳殼半兩(麩炒微黃,去瓤)。
【功能主治】心脾風熱,咽喉閉塞,口噤。
【用法用量】每服3錢,以水1中盞,加生薑半分,煎至6分,去滓,溫溫灌之,不拘時候。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粗散。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聖惠》卷十三
【別名】
【組成】半夏1兩(湯洗7遍去滑),黃芩3分,人參3分(去蘆頭),幹薑3分(炮裂,銼),黃連3分(去須,微炒),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功能主治】傷寒不經發汗後成狐惑,下利,腹中愊堅,幹嘔腸鳴。
【用法用量】每服5錢,以水1中盞,加生薑半分,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散。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聖濟總錄》卷三十五
【別名】
【組成】半夏(湯洗去滑,為末,生薑汁和作餅,曬乾)半兩,藿香(去梗)半兩,羌活(去蘆頭)半兩,芎藭半兩,牽牛半兩。
【功能主治】痰瘧,發作有時,熱多寒少,頭痛,額角並胸前肌肉瞤動,食才入口即吐出,面色帶赤。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食後白湯調下。以吐為度,未吐再服。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細散。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朱氏集驗方》卷九
【別名】
【組成】半夏1錢,南星1錢,白僵蠶(直者)1錢。
【功能主治】胙腮。
【用法用量】用少許生薑自然汁調塗外面腫處。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用巴豆7粒(去皮油),合上藥為細末。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太平聖惠方》卷三十五
【別名】
【組成】半夏(湯洗七遍去滑)30克 射幹30克 牛蒡子(微炒)30克 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22克 羚羊角屑22克 桔梗(去蘆頭)22克 昆布(洗去鹹味)22克 檳榔22克 枳殼(麩炒微黃,去瓤)15克 赤茯苓22克 甘草(炙微赤,銼)15克
【功能主治】宜肺理氣,化痰軟堅。主氣鬱痰凝,結成癭氣,咽喉腫塞,心胸煩悶。
【用法用量】每服12克,以水250毫升,入生薑4克,煎至150毫升,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藥搗篩為散。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聖濟總錄》卷一五九
【別名】半白散、二奇散
【組成】半夏(為末,用生薑汁製作餅,曬乾)半兩,白蘞1兩。
【功能主治】橫產及倒生,胎斃腹中,及衣不出,母欲絕。
【用法用量】半白散、二奇散(《產寶諸方》)。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散。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方出《聖惠》卷四十二,名見《普濟方》卷一八七
【別名】
【組成】半夏(湯浸7次去滑)1兩,桂心1兩,赤茯苓3分,白朮3分,枳實(麩炒黃)3分,木香3分,陳橘皮3分,甘草1分(炙微赤)。
【功能主治】胸痹,心下堅痞,胸背緩急疼痛,不能下食。
【用法用量】每服2錢,水1盞,加生薑半分,去滓溫服。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散。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聖惠》卷十五
【別名】
【組成】半夏(湯洗7遍去滑)1兩,柴胡(去苗)1兩,黃耆(銼)1兩,赤芍藥1兩,人參(去蘆頭)1兩,桂心1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瓤,焙)1兩,大腹皮(銼)1兩。
【功能主治】時氣,腹脅虛脹,心膈壅滯,嘔逆不能食。
【用法用量】每服5錢,以水1大盞,加生薑半分,大棗3個,煎至5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散。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聖惠》卷五十
【別名】
【組成】半夏半兩(湯洗7遍去滑),檳榔半兩,紅豆蔻半兩(去皮),桂心3分,木香半兩,白朮3分,陳橘皮1兩(湯浸去白瓤,焙),赤茯苓3分,當歸半兩(銼,微炒),高良薑半兩(銼)。
【功能主治】五膈氣,嘔吐酸水,脾胃虛寒,不能下食。
【用法用量】每服3錢,以水1中盞,加生薑半分,煎至6分,去滓,稍熱服,不拘時候。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散。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聖惠》卷五十五
【別名】
【組成】半夏1兩(湯洗7遍去滑),射幹1兩,川升麻1兩,犀角屑1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功能主治】蚰蜒黃。
【用法用量】每服4錢,以水1中盞,加生薑半分,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散。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聖惠》卷七十四
【別名】
【組成】半夏3分(湯浸7遍去滑),旋覆花半兩,當歸3分(銼,微炒),黃耆3分(銼),人參3分(去蘆頭),麻黃3分(去根節),麥門冬3分(去心),甘草1分(炙微赤,銼),阿膠1兩(搗碎,炒令黃燥)。
【功能主治】妊娠4-5月傷寒,壯熱頭痛,心胸煩悶,嘔吐痰涎,不思食。
【用法用量】每服3錢,以水1中盞,加生薑半分,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散。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聖惠》卷三十五
【別名】
【組成】半夏1兩半(湯洗7遍去滑),厚樸1兩半(去粗皮,塗生薑汁炙香熟),赤茯苓1兩,紫蘇葉1兩,訶黎勒皮1兩半,枳殼1兩(麩炒微黃,去瓤)。
【功能主治】咽喉中如有炙臠。
【用法用量】每服3錢,以水1中盞,加生薑半分,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粗散。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醫方類聚》卷二四五引《醫林方》
【別名】
【組成】蒼耳子、半夏各等分。
【功能主治】小兒嘎病,咽喉中有聲者。
【用法用量】每服1錢,豬靨子1個,燈焰上燒熱,與藥在上,又燒3-4次,臨臥口中噙之。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打破,炒黃色,為細末。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保命集》卷下
【別名】
【組成】半夏1兩(銼),桂1字,草烏頭1字。
【功能主治】少陰口瘡,若聲絕不出者,是風寒遏絕,陽氣不伸也。
【用法用量】上同煎1盞水,作2服。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方出《聖惠》卷五十,名見《普濟方》卷二○五
【別名】
【組成】半夏半兩(湯泡7次),蘆根1兩(銼),甜葶藶半兩(隔紙炒令紫色)。
【功能主治】五噎。
【用法用量】以水2大盞半,加生薑半兩,同煎至1盞半,去滓,不拘時候服。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散。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聖惠》卷七
【別名】
【組成】半夏1兩(湯浸7遍去滑),川烏頭半兩(炮裂,去皮臍),防風半兩(去蘆頭),旋覆花1兩,前胡1兩(去蘆頭),赤茯苓1兩,桂心1兩,白朮半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功能主治】腎臟虛損,上熱下冷,心胸壅滯,痰毒結實,唾如筋膠,飲食減少。
【用法用量】每服3錢,以水1中盞,加生薑半分,煎至6分,去滓,食前溫服。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散。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聖惠》卷四十九
【別名】
【組成】半夏1兩(湯浸7遍去滑),前胡2兩(去蘆頭),白朮1兩,甘草3分(炙微赤,銼),枳殼1兩(麩炒微黃,去瓤),赤茯苓1兩,黃芩1兩半,當歸3分(銼,微炒),茵陳1兩。
【功能主治】酒癖,宿食不消,胸心脹滿,嘔逆,不納飲食,小便赤黃。
【用法用量】每服3錢,以水1中盞,加生薑半分,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散。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聖惠》卷五十五
【別名】
【組成】半夏1兩(湯洗7遍去滑),前胡3分(去蘆頭),檳榔3分,杏仁3分(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川大黃1兩(銼碎,微炒),枳殼半兩(麩炒微黃,去瓤)。
【功能主治】癖黃。
【用法用量】每服3錢,以水1中盞,加生薑半分,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散。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聖惠》卷四十二
【別名】
【組成】半夏3分(湯洗7遍去滑),白朮半兩,人參1兩(去蘆頭),桂心半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陳橘皮半兩(湯浸,去白瓤,焙),厚樸2兩(去粗皮,塗生薑汁炙令香熟)。
【功能主治】上氣嘔吐,不能下食。
【用法用量】每服5錢,以水1大盞,加生薑半分,大棗3個,煎至5分,去滓溫服,日3-4次。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散。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聖惠》卷七十
【別名】
【組成】半夏半兩(湯洗7遍去滑),知母半兩,桔梗半兩(去蘆頭),黃耆1兩(銼),柴胡2兩(去苗),鱉甲1兩(塗醋炙令黃,去裙襕),人參半兩(去蘆頭),赤茯苓半兩,秦艽半兩(去苗),麥門冬半兩(去心),赤芍藥半兩,甘草1分(炙微赤,銼),烏梅肉半兩,大腹皮3分(銼)。
【功能主治】婦人熱勞,煩渴口幹,體瘦無力,四肢疼痛,或時寒熱,痰逆不欲飲食。
【用法用量】每服4錢,以水1中盞,加生薑半分,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粗散。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聖惠》卷二十六
【別名】
【組成】半夏1兩(湯浸7遍去滑),白朮2兩,赤茯苓1兩,鱉甲1兩(塗醋炙令黃,去裙襕),杏仁1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陳橘皮2兩(湯浸,去白瓤,焙),赤芍藥1兩,柴胡1兩(去苗),大腹皮2兩(銼),枳殼1兩(麩炒微黃,去瓤),木香1兩,訶黎勒1兩半(煨,用皮)。
【功能主治】脾勞實,四肢不舉,五臟不調,脹滿氣急。
【用法用量】每服4錢,以水1中盞,加生薑半分,大棗3個,煎至6分,去滓,食前溫服。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忌飴糖、莧菜。
【備注】
【制法】上為粗散。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聖惠》卷七十四
【別名】半夏湯
【組成】半夏3分(湯浸7遍去滑),陳橘皮1兩(湯浸,去白瓤,焙),人參3分(去蘆頭),芎藭3分,赤茯苓1分,赤芍藥3分,甘草半兩(炙微赤,銼),桑根白皮3分(銼),生幹地黃3分。
【功能主治】妊娠心中煩悶,惡聞食氣,頭眩重,四肢骨節疼痛,多臥少起,胸中痰逆,不欲飲食。
【用法用量】半夏湯(《聖濟總錄》卷一五六)。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散。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