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腹皮”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WikiTCM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创建页面,内容为“大腹皮為棕櫚科植物檳榔的乾燥果皮。原產馬來西亞。現我國主產於海南、雲南、台灣、福建等地。原植物喜高溫濕潤氣候,…”)
 
 
第1行: 第1行:
 
大腹皮為棕櫚科植物檳榔的乾燥果皮。原產馬來西亞。現我國主產於海南、雲南、台灣、福建等地。原植物喜高溫濕潤氣候,耐肥,不耐寒,以土層深厚、富含有機質的砂質壤土最宜生長。味辛,性微溫。歸脾、胃、大腸、小腸經。功效下氣寬中、行水消腫。臨床用名有大腹皮、大腹絨。
 
大腹皮為棕櫚科植物檳榔的乾燥果皮。原產馬來西亞。現我國主產於海南、雲南、台灣、福建等地。原植物喜高溫濕潤氣候,耐肥,不耐寒,以土層深厚、富含有機質的砂質壤土最宜生長。味辛,性微溫。歸脾、胃、大腸、小腸經。功效下氣寬中、行水消腫。臨床用名有大腹皮、大腹絨。
  
【本草匯言】
+
==實用中藥辭典==
 +
 
 +
【'''異名'''】
 +
 
 +
檳榔皮(孫思邈),檳榔殼(《外臺》),大腹毛(《醫林纂要》),茯毛(《會約醫鏡》),檳榔衣(《藥材資料彙編》),大腹絨(《藥材學》)。
 +
 
 +
【'''釋名'''】
 +
 
 +
檳榔果實橢圓,腹大形扁,稱為大腹子,其皮曰大腹皮。《綱目》雲:“大腹以形名,所以別雞心檳榔也。”因其皮多毛,亦稱大腹毛,俗作茯毛。
 +
 
 +
【'''基原'''】
 +
 
 +
為棕櫚科植物檳榔的果皮。
 +
 
 +
【'''植物'''】
 +
 
 +
檳榔 Areca catechu L. 我國福建、臺灣、廣東、海南、廣西、雲南等地有栽培。
 +
 
 +
【'''採集'''】
 +
 
 +
冬季至翌年春季採收未成熟的果實,煮後乾燥,縱剖兩瓣,剝取果皮。
 +
 
 +
【'''化學成分'''】
 +
 
 +
含兒茶精(catechin)等。
 +
 
 +
【'''藥理'''】
 +
 
 +
1.對腸平滑肌的作用  大腹皮煎劑能升高兔離體腸管緊張性,減小收縮幅度,此作用可被阿托品所拮抗。
 +
 
 +
2.其他作用  大腹皮水提取液可顯著延長凝血酶所致人血纖維蛋白的凝聚時間,並有促進纖維蛋白溶解的作用。大腹皮水煎劑灌胃可增加小鼠血清溶菌酶含量;除去鞣酸的水提取液有較強的抗補體活性。
 +
 
 +
3.毒性  臨床見有口服大腹皮煎劑引起皮膚蕁麻疹及過敏性休克的報導。
 +
 
 +
【'''炮製'''】
 +
 
 +
1.大腹皮  取原藥材,除去雜質,搶水洗淨,碾松,去硬皮,切段,乾燥。《本草害利》:“去子洗淨如絨用。”
 +
 
 +
2.酒大腹皮  取黃酒加適量水與淨大腹皮拌勻,曬乾。每大腹皮100kg,用酒30kg。《局方》:“凡使,先須以酒洗,再以大豆汁洗過,銼細,焙幹。”
 +
 
 +
3.薑大腹皮  先將生薑搗爛,加適量水,壓榨取汁,加入淨大腹皮拌勻,悶潤至薑汁吸盡,置鍋內用文火加熱,炒幹,取出放涼。淨大腹皮100kg,用生薑10kg。《濟陰綱目》:“薑汁洗。”
 +
 
 +
貯乾燥容器內,酒大腹皮、薑大腹皮密閉,置通風乾燥處。
 +
 
 +
【'''藥性'''】
 +
 
 +
味辛,性微溫。歸脾、胃、大腸、小腸經。體輕,可升可降。
 +
 
 +
1.《開寶本草》:“微溫,無毒。”
 +
 
 +
2.《品匯精要》:“氣之厚者,陽也。臭朽。”
 +
 
 +
3.《綱目》:“辛,微溫。”
 +
 
 +
4.《本草匯言》:“氣溫,可升可降。”
 +
 
 +
5.《藥品化義》:“味微鹹,性涼。性氣與味俱淡而薄。入肺、脾、胃、大小腸五經。”
 +
 
 +
【'''功效主治'''】
 +
 
 +
下氣寬中,利水消腫。主治胸腹脹悶,水腫臌脹,腳氣腫滿,小便不利。
 +
 
 +
1.《日華子》:“下一切氣,止霍亂,通大小腸,健脾開胃調中。”
 +
 
 +
2.《開寶本草》:“主冷熱氣攻心腹,大腸壅毒,痰膈,醋心,並以薑、鹽同煎。入疏氣藥良。”
 +
 
 +
3.《本草折衷》:“去腫,利水氣。”
 +
 
 +
4.《綱目》:“降逆氣,消肌膚中水氣浮腫,腳氣壅逆,瘴氣痞滿,胎氣惡阻脹悶。”
 +
 
 +
5.《得配本草》:“降逆氣以除脹,利腸胃以去滯,一切膜原冷熱之氣,致陰陽不能升降、鼓脹浮腫等症,此為良劑。”
 +
 
 +
6.《本草再新》:“瀉肺火,和胃氣,利濕追風,寬腸消腫,理腰腳氣,治瘧疾痢瀉。”
 +
 
 +
【'''用法用量'''】
 +
 
 +
內服:煎湯,6~12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煎水洗或研末調敷。
 +
 
 +
【'''使用注意'''】
 +
 
 +
氣虛體弱者慎服。
 +
 
 +
1.《本草經疏》:“病涉虛弱者概勿施用。”
 +
 
 +
2.《本草求真》:“惟虛脹禁用,以其能泄真氣也。”
 +
 
 +
【'''應用配伍'''】
 +
 
 +
下氣寬中  本品辛散溫通,性主降泄,能下氣寬中,除痞消脹,故常用於濕阻氣滯之胸腹脹悶。凡三焦濕鬱,升降失常,胸悶腹脹者,可與藿香、厚樸、杏仁等配伍,如《溫病條辨》一加減正氣散;若夏傷暑濕或濕濁內蘊,發熱頭痛,胸悶腹脹,食少苔膩者,《時病論》則與藿香、佩蘭、厚樸、荷葉等芳香之品同用,以行氣化濕寬中。
 +
 
 +
利水消腫  本品有散降之功,可以行氣利水而消腫脹,故常用於水腫臌脹、腳氣浮腫、小便不利。凡脾虛不運,水濕泛溢,症見頭面四肢悉腫,脘腹脹滿,小便不利者,可與桑白皮、茯苓皮、薑皮、橘皮相配,如《中藏經》五皮散;若陽水實證,而見通身水腫,胸滿腹脹,二便不利者,每與檳榔、椒目、商陸等同伍,如《濟生方》疏鑿飲子。凡腳氣腫滿,小便不利者,可與檳榔、紫蘇葉、桑白皮、橘皮等同用,如《證治準繩》大腹皮散。
 +
 
 +
《本草經疏》:“同白朮、茯苓、車前子、木瓜、桑白皮、五加皮、豬苓、澤瀉、薏苡仁、蠡魚治水腫有效,虛者加人參。”
 +
 
 +
【'''附方'''】
 +
 
 +
1.治男子婦人脾胃停滯,頭面上肢悉腫,心腹脹滿,上氣促急,胸膈煩悶,痰涎上壅,飲食不下,行步氣奔,狀如水病  生薑皮、桑白皮、陳橘皮、大腹皮、茯苓皮各等分。上為粗末。每服三錢,水煎去滓,不計時候溫服。忌生冷油膩硬物。(《中藏經》五皮散)
 +
 
 +
2.治腳氣攻心煩滿,及腳膝浮腫  大腹皮四枚,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二十一枚。上藥用童便一盞半,同煎八分,去滓,,空心、食前分溫二服。(《聖濟總錄》大腹湯)
 +
 
 +
3.治腳氣腫滿,腹脹,大小便秘澀  大腹皮一兩,檳榔一兩,木香半兩,木通二兩,鬱李仁一兩(湯浸去皮,微炒),桑根白皮二兩,牽牛子二兩(微炒)。上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入生薑半分,蔥白二七寸,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以利為度。(《聖惠方》)
 +
 
 +
4.治心中寒發痛甚  大腹皮半兩,高良薑一兩,芍藥一兩,吳茱萸(湯浸一宿,焙幹,炒)一分。上為散。每服二錢匕,溫酒調下;不飲酒,生薑湯亦得。(《聖濟總錄》大腹皮散)
 +
 
 +
5.治妊娠八九月,胎形肥碩,小便短少,小腹脹,身重惡寒,起則暈眩欲倒,胎氣逼塞,膀胱之氣不行  赤茯苓三錢,大腹皮、枳殼(麩炒)、甘草(炙)各一錢。上為末。每服一錢,濃煎蔥白湯下。(《濟陰綱目》大腹皮散)
 +
 
 +
6.治傷寒汗後發喘,壯熱不除  大腹皮、柴胡各一兩,赤茯苓三分,桑根白皮(微炙)半兩。上為粗末。每服三錢匕,水一盞,加生薑三片,同煎至六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聖濟總錄》大腹皮湯)
 +
 
 +
7.治漏瘡惡穢  大腹皮煎湯洗。(《仁齋直指方》)
 +
 
 +
【'''文獻綜錄'''】
 +
 
 +
1.《藥性類明》:“丹溪常用之以治肺氣喘促,及水腫藥中又多用之,蓋亦取其泄肺以殺水之源也。”
 +
 
 +
2.《本草經疏》:“大腹皮,即檳榔皮也。其氣味所主,與檳榔大略相同,第檳榔性烈,破氣最捷;腹皮性緩,下氣稍遲。入足陽明、太陰經。二經虛則寒熱不調,逆氣攻走,或痰滯中焦,結成膈證;或濕熱鬱積,酸味醋心;辛溫暖胃豁痰,通行下氣,則諸證除矣。大腸壅毒,以其辛散破氣而走陽明,故亦主之也。”
 +
 
 +
3.《本草匯言》:“大腹皮,寬中利氣之捷藥也。方龍潭曰,主一切冷熱之氣上攻心腹,消上下水腫之氣四體虛浮,下大腸壅滯之氣二便不利,開關格痰飲之氣阻塞不通,能疏通下泄,為暢達臟腑之利劑。按宋人又有安胎之說,然此藥既為利氣之藥,又何以安其胎乎?如有餘之氣勝而胎不安者,使之氣下,則胎自安矣。又謂此藥有健胃之理,夫既為下氣之藥,又何以益其胃乎?如有餘之氣壅塞不通,使之氣下,則中氣自寬,食飲可進矣。若損氣,為大腹皮之常性也,元虛氣少者,概勿施用。”
 +
 
 +
4.《本草述》:“治虛腫者,用大補氣之味,而少入腹皮;又見有治痰火者,常以此味少少入健脾之劑,或皆取其能導壅順氣而不甚酷烈乎?用者審之。”
 +
 
 +
5.《本經逢原》:“檳榔性沉重,泄有形之積滯;腹皮性輕浮,散無形之滯氣。”
 +
 
 +
==本草匯言==
  
 
《[[日華子本草]]》
 
《[[日華子本草]]》

2020年12月8日 (二) 07:17的最新版本

大腹皮為棕櫚科植物檳榔的乾燥果皮。原產馬來西亞。現我國主產於海南、雲南、台灣、福建等地。原植物喜高溫濕潤氣候,耐肥,不耐寒,以土層深厚、富含有機質的砂質壤土最宜生長。味辛,性微溫。歸脾、胃、大腸、小腸經。功效下氣寬中、行水消腫。臨床用名有大腹皮、大腹絨。

實用中藥辭典

異名

檳榔皮(孫思邈),檳榔殼(《外臺》),大腹毛(《醫林纂要》),茯毛(《會約醫鏡》),檳榔衣(《藥材資料彙編》),大腹絨(《藥材學》)。

釋名

檳榔果實橢圓,腹大形扁,稱為大腹子,其皮曰大腹皮。《綱目》雲:“大腹以形名,所以別雞心檳榔也。”因其皮多毛,亦稱大腹毛,俗作茯毛。

基原

為棕櫚科植物檳榔的果皮。

植物

檳榔 Areca catechu L. 我國福建、臺灣、廣東、海南、廣西、雲南等地有栽培。

採集

冬季至翌年春季採收未成熟的果實,煮後乾燥,縱剖兩瓣,剝取果皮。

化學成分

含兒茶精(catechin)等。

藥理

1.對腸平滑肌的作用 大腹皮煎劑能升高兔離體腸管緊張性,減小收縮幅度,此作用可被阿托品所拮抗。

2.其他作用 大腹皮水提取液可顯著延長凝血酶所致人血纖維蛋白的凝聚時間,並有促進纖維蛋白溶解的作用。大腹皮水煎劑灌胃可增加小鼠血清溶菌酶含量;除去鞣酸的水提取液有較強的抗補體活性。

3.毒性 臨床見有口服大腹皮煎劑引起皮膚蕁麻疹及過敏性休克的報導。

炮製

1.大腹皮 取原藥材,除去雜質,搶水洗淨,碾松,去硬皮,切段,乾燥。《本草害利》:“去子洗淨如絨用。”

2.酒大腹皮 取黃酒加適量水與淨大腹皮拌勻,曬乾。每大腹皮100kg,用酒30kg。《局方》:“凡使,先須以酒洗,再以大豆汁洗過,銼細,焙幹。”

3.薑大腹皮 先將生薑搗爛,加適量水,壓榨取汁,加入淨大腹皮拌勻,悶潤至薑汁吸盡,置鍋內用文火加熱,炒幹,取出放涼。淨大腹皮100kg,用生薑10kg。《濟陰綱目》:“薑汁洗。”

貯乾燥容器內,酒大腹皮、薑大腹皮密閉,置通風乾燥處。

藥性

味辛,性微溫。歸脾、胃、大腸、小腸經。體輕,可升可降。

1.《開寶本草》:“微溫,無毒。”

2.《品匯精要》:“氣之厚者,陽也。臭朽。”

3.《綱目》:“辛,微溫。”

4.《本草匯言》:“氣溫,可升可降。”

5.《藥品化義》:“味微鹹,性涼。性氣與味俱淡而薄。入肺、脾、胃、大小腸五經。”

功效主治

下氣寬中,利水消腫。主治胸腹脹悶,水腫臌脹,腳氣腫滿,小便不利。

1.《日華子》:“下一切氣,止霍亂,通大小腸,健脾開胃調中。”

2.《開寶本草》:“主冷熱氣攻心腹,大腸壅毒,痰膈,醋心,並以薑、鹽同煎。入疏氣藥良。”

3.《本草折衷》:“去腫,利水氣。”

4.《綱目》:“降逆氣,消肌膚中水氣浮腫,腳氣壅逆,瘴氣痞滿,胎氣惡阻脹悶。”

5.《得配本草》:“降逆氣以除脹,利腸胃以去滯,一切膜原冷熱之氣,致陰陽不能升降、鼓脹浮腫等症,此為良劑。”

6.《本草再新》:“瀉肺火,和胃氣,利濕追風,寬腸消腫,理腰腳氣,治瘧疾痢瀉。”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6~12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煎水洗或研末調敷。

使用注意

氣虛體弱者慎服。

1.《本草經疏》:“病涉虛弱者概勿施用。”

2.《本草求真》:“惟虛脹禁用,以其能泄真氣也。”

應用配伍

下氣寬中 本品辛散溫通,性主降泄,能下氣寬中,除痞消脹,故常用於濕阻氣滯之胸腹脹悶。凡三焦濕鬱,升降失常,胸悶腹脹者,可與藿香、厚樸、杏仁等配伍,如《溫病條辨》一加減正氣散;若夏傷暑濕或濕濁內蘊,發熱頭痛,胸悶腹脹,食少苔膩者,《時病論》則與藿香、佩蘭、厚樸、荷葉等芳香之品同用,以行氣化濕寬中。

利水消腫 本品有散降之功,可以行氣利水而消腫脹,故常用於水腫臌脹、腳氣浮腫、小便不利。凡脾虛不運,水濕泛溢,症見頭面四肢悉腫,脘腹脹滿,小便不利者,可與桑白皮、茯苓皮、薑皮、橘皮相配,如《中藏經》五皮散;若陽水實證,而見通身水腫,胸滿腹脹,二便不利者,每與檳榔、椒目、商陸等同伍,如《濟生方》疏鑿飲子。凡腳氣腫滿,小便不利者,可與檳榔、紫蘇葉、桑白皮、橘皮等同用,如《證治準繩》大腹皮散。

《本草經疏》:“同白朮、茯苓、車前子、木瓜、桑白皮、五加皮、豬苓、澤瀉、薏苡仁、蠡魚治水腫有效,虛者加人參。”

附方

1.治男子婦人脾胃停滯,頭面上肢悉腫,心腹脹滿,上氣促急,胸膈煩悶,痰涎上壅,飲食不下,行步氣奔,狀如水病 生薑皮、桑白皮、陳橘皮、大腹皮、茯苓皮各等分。上為粗末。每服三錢,水煎去滓,不計時候溫服。忌生冷油膩硬物。(《中藏經》五皮散)

2.治腳氣攻心煩滿,及腳膝浮腫 大腹皮四枚,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二十一枚。上藥用童便一盞半,同煎八分,去滓,,空心、食前分溫二服。(《聖濟總錄》大腹湯)

3.治腳氣腫滿,腹脹,大小便秘澀 大腹皮一兩,檳榔一兩,木香半兩,木通二兩,鬱李仁一兩(湯浸去皮,微炒),桑根白皮二兩,牽牛子二兩(微炒)。上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入生薑半分,蔥白二七寸,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以利為度。(《聖惠方》)

4.治心中寒發痛甚 大腹皮半兩,高良薑一兩,芍藥一兩,吳茱萸(湯浸一宿,焙幹,炒)一分。上為散。每服二錢匕,溫酒調下;不飲酒,生薑湯亦得。(《聖濟總錄》大腹皮散)

5.治妊娠八九月,胎形肥碩,小便短少,小腹脹,身重惡寒,起則暈眩欲倒,胎氣逼塞,膀胱之氣不行 赤茯苓三錢,大腹皮、枳殼(麩炒)、甘草(炙)各一錢。上為末。每服一錢,濃煎蔥白湯下。(《濟陰綱目》大腹皮散)

6.治傷寒汗後發喘,壯熱不除 大腹皮、柴胡各一兩,赤茯苓三分,桑根白皮(微炙)半兩。上為粗末。每服三錢匕,水一盞,加生薑三片,同煎至六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聖濟總錄》大腹皮湯)

7.治漏瘡惡穢 大腹皮煎湯洗。(《仁齋直指方》)

文獻綜錄

1.《藥性類明》:“丹溪常用之以治肺氣喘促,及水腫藥中又多用之,蓋亦取其泄肺以殺水之源也。”

2.《本草經疏》:“大腹皮,即檳榔皮也。其氣味所主,與檳榔大略相同,第檳榔性烈,破氣最捷;腹皮性緩,下氣稍遲。入足陽明、太陰經。二經虛則寒熱不調,逆氣攻走,或痰滯中焦,結成膈證;或濕熱鬱積,酸味醋心;辛溫暖胃豁痰,通行下氣,則諸證除矣。大腸壅毒,以其辛散破氣而走陽明,故亦主之也。”

3.《本草匯言》:“大腹皮,寬中利氣之捷藥也。方龍潭曰,主一切冷熱之氣上攻心腹,消上下水腫之氣四體虛浮,下大腸壅滯之氣二便不利,開關格痰飲之氣阻塞不通,能疏通下泄,為暢達臟腑之利劑。按宋人又有安胎之說,然此藥既為利氣之藥,又何以安其胎乎?如有餘之氣勝而胎不安者,使之氣下,則胎自安矣。又謂此藥有健胃之理,夫既為下氣之藥,又何以益其胃乎?如有餘之氣壅塞不通,使之氣下,則中氣自寬,食飲可進矣。若損氣,為大腹皮之常性也,元虛氣少者,概勿施用。”

4.《本草述》:“治虛腫者,用大補氣之味,而少入腹皮;又見有治痰火者,常以此味少少入健脾之劑,或皆取其能導壅順氣而不甚酷烈乎?用者審之。”

5.《本經逢原》:“檳榔性沉重,泄有形之積滯;腹皮性輕浮,散無形之滯氣。”

本草匯言

日華子本草

下一切氣,止霍亂,通大小腸,健脾,開胃,調中。

本草綱目

降逆氣、消肌膚中水氣浮腫,腳氣壅逆,瘴瘧痞滿,胎氣惡阻脹悶。

本草經疏

大腹皮,即檳榔皮也。其氣味所主,與檳榔大略相同。茅檳榔性烈,破氣最捷,腹皮性緩,下氣稍遲。入足陽明、太陰經。二經虛則寒熱不調,逆氣攻走,或痰漱焦,結成膈證,成濕熱鬱積,酸味醋心,辛溫暖胃,豁痰通行下氣,則諸證除矣。大腸壅毒,以其辛散破氣而走陽明,故亦主之也。

簡誤:鴆烏多集檳榔樹上,凡用檳榔皮,宜先洗去黑水,復以酒洗,後以大豆汁再洗過,曬乾,入灰火煨用。性與檳榔相似,病涉虛弱者,概勿使用。

藥性解

大腹皮,味苦辛,性微溫,無毒,入肺、脾二經。主冷熱氣攻心腹,疏通關絡,除脹滿,祛壅滯,消浮腫。

按:大腹辛宜瀉肺,溫宜健脾,然宣泄太過,氣虛者勿用。

藥鑒

氣微溫,味辛無毒。疏脾胃有餘之氣,定霍亂吐瀉之疾。脹滿者用之,氣虛則忌。

景岳全書

味微辛,性微溫。主冷熱邪氣,下一切逆氣滯氣攻沖心腹大腸,消痰氣吞酸痞滿,止霍亂,逐水氣浮腫,腳氣瘴瘧,及婦人胎氣惡阻脹悶,并宜加薑鹽同煎。凡用時,必須酒洗炒過,恐其有鴆鳥毒也。

本草備要

瀉,下氣;通,行水。

辛泄肺,溫和脾。下氣行水,通大小腸。治水腫腳氣,痞脹痰膈,瘴瘧霍亂。氣虛者忌用。

本經逢原

檳榔性沉重,泄有形之積滯;腹皮性輕浮,散無形之滯氣。故痞滿膨脹,水氣浮腫,腳氣壅逆者宜之。惟虛脹禁用,以其能泄真氣也。

本草求真

﹝批﹞散無形胸膈膨脹。

腹皮專入腸、胃。時珍曰:大腹以形名,所以別雞心檳榔。弘景曰:向陽者為檳榔,向陰者為大腹也。辛熱性溫,比之檳榔大有不同。蓋檳榔性苦沉重,能泄有形之滯積;腹皮其性輕浮,故能入腹。能散無形之積滯,故痞滿膨脹,水氣浮腫,腳氣壅逆者宜之。惟虛脹禁用,以其能泄真氣也。

得配本草

辛,微溫。入手足太陰經氣分。降逆氣以除脹,利腸胃以去滯。一切膜原冷熱之氣,致陰陽不能升降,臌脹浮腫等症,此為良劑。

檳榔泄有形之積滯,腹皮散無形之氣滯。

氣虛者禁用。

本草新編

大腹皮,味辛、苦,氣微溫,降也,無毒。入肺、脾、胃三經。主冷熱諸氣,通大、小二腸,止霍亂痰隔醋心,攻心腹大腸壅毒,消浮腫。亦佐使之藥。若望其一味以攻邪,則單寒力薄,必至覆亡矣。

或問大腹皮,即檳榔之外皮也,繆仲醇謂氣味所主與檳榔同。而實不同也。大腹皮之功,尤專消腫,然亦必與白朮、薏苡、茯苓、車前、桑白皮、人參同用,始有功耳。

本草分經

辛,溫。泄肺和脾,下氣行水,寬胸通腸。

【現代藥理研究】

大腹皮除去鞣酸的水提液有較強的抗補體活性作用。

大腹皮水提液有促進纖維蛋白溶解、抗凝血的作用。

大腹皮具有興奮胃腸道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