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小麥”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WikiTCM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创建页面,内容为“浮小麥為禾本科植物小麥未成熟的果實。我國各地大量栽培。味甘,性涼。歸心經。功效益氣、除熱、止汗。臨床用名浮小麥…”)
 
 
第1行: 第1行:
 
浮小麥為禾本科植物小麥未成熟的果實。我國各地大量栽培。味甘,性涼。歸心經。功效益氣、除熱、止汗。臨床用名浮小麥。
 
浮小麥為禾本科植物小麥未成熟的果實。我國各地大量栽培。味甘,性涼。歸心經。功效益氣、除熱、止汗。臨床用名浮小麥。
  
【本草匯言】
+
==實用中藥辭典==
 +
 
 +
【'''異名'''】
 +
 
 +
浮麥(《綱目》)。
 +
 
 +
【'''釋名'''】
 +
 
 +
本品為小麥之未實者,淘之則浮於水面,故名浮小麥。《綱目》雲:“浮麥,即水淘浮起者。”
 +
 
 +
【'''基原'''】
 +
 
 +
為禾本科植物小麥乾癟輕浮的穎果。
 +
 
 +
【'''植物'''】
 +
 
 +
小麥Triticum aestivum L. 全國各地大量栽培,為我國主要糧食作物之一。
 +
 
 +
【'''採集'''】
 +
 
 +
夏至前後,成熟果實採收後,取癟瘦輕浮與未脫淨皮的麥粒,篩去灰屑,用水漂洗,曬乾。
 +
 
 +
【'''炮製'''】
 +
 
 +
1.浮小麥  取原藥材,除去雜質,洗淨,乾燥。
 +
 
 +
2.炒浮小麥  取淨浮小麥置鍋內,用文火炒至棕黃色,取出放涼。《醫學入門·本草》:“入藥微炒。”
 +
 
 +
貯乾燥容器內,炒浮小麥密閉,置通風乾燥處,防蛀。
 +
 
 +
【'''藥性'''】
 +
 
 +
味甘,性涼。歸心經。體輕升浮。
 +
 
 +
1.《綱目》:“甘、鹹,寒。無毒。”
 +
 
 +
2.《本草匯言》:“味甘、苦,氣平、寒。升也,浮也。入足太陰經。”
 +
 
 +
3.《藥品辨義》:“入心經。”
 +
 
 +
4.《本草備要》:“鹹,涼。”
 +
 
 +
5.《本草從新》:“澀。”
 +
 
 +
【'''功效主治'''】
 +
 
 +
益氣陰,除虛熱,養心止汗。主治陰虛發熱,自汗,盜汗,髒躁症。
 +
 
 +
1.《本草蒙筌》:“斂虛汗。”
 +
 
 +
2.《本草藥性大全》:“治骨熱、肌熱大效,婦人勞熱,小兒膚熱。”
 +
 
 +
3.《綱目》:“益氣除熱,止自汗、盜汗,骨蒸虛熱,婦人勞熱。”
 +
 
 +
4.《現代實用中藥》:“補心,止煩,除熱,斂汗,利小便,養肝氣,令女人易孕。”
 +
 
 +
5.《青島中草藥手冊》:“養心安神,治髒躁症。”
 +
 
 +
【'''用法用量'''】
 +
 
 +
內服:煎湯,15~30g;或研末。
 +
 
 +
止汗宜微炒用。
 +
 
 +
【'''使用注意'''】
 +
 
 +
實證汗出者慎服。
 +
 
 +
《四川中藥志》(1960年版):“無汗而煩躁或虛脫汗出者忌用。”
 +
 
 +
【'''應用配伍'''】
 +
 
 +
益氣陰,除虛熱,養心止汗  本品甘能益氣陰,涼可除虛熱,善入心經而養心止汗,故常用於陰虛發熱、自汗盜汗及髒躁症。凡陰虛發熱,或骨蒸勞熱者,可與生地、白薇、地骨皮等配伍,以增養陰清熱之功。凡虛汗不止者,可單用本品炒末湯調,如《衛生寶鑒》獨聖散;若氣虛自汗者,可與黃芪、牡蠣、麻黃根同用,如《局方》牡蠣散;若陰虛盜汗者,可與知母、黃柏、龜甲等相合,以清熱滋陰斂汗。若治髒躁症精神恍惚,悲傷欲哭者,可與甘草、大棗並施,如《青島中草藥手冊》治髒躁方。
 +
 
 +
【'''附方'''】
 +
 
 +
1.治盜汗及虛汗不止  浮小麥不以多少。文武火炒令焦,為細末。每服二錢,飲湯調下,頻服為佳。(《衛生寶鑒》獨聖散)
 +
 
 +
2.治盜汗  浮小麥一抄,煎湯,調防風末二錢服。(《衛生易簡方》)
 +
 
 +
3.治髒躁症  浮小麥30g,甘草15g,大棗10枚。水煎服。(《青島中草藥手冊》)
 +
 
 +
4.治男子血淋不止  浮小麥加童便炒為末,砂糖煎水調服。(《奇方類編》)
 +
 
 +
【'''文獻綜錄'''】
 +
 
 +
1.《本草匯言》:“卓登山氏曰:此藥系小麥之皮,枯浮無肉,體輕性燥,善除一切風濕在脾胃中。如濕勝多汗,以一二合炒燥,煎湯飲立止。倘屬陰陽兩虛,以致自汗、盜汗,非其宜也。”
 +
 
 +
2.《本經逢原》:“浮麥,能斂盜汗,取其散皮腠之熱也。”
 +
 
 +
==本草匯言==
  
 
《[[開寶本草]]》
 
《[[開寶本草]]》

2020年12月25日 (五) 05:33的最新版本

浮小麥為禾本科植物小麥未成熟的果實。我國各地大量栽培。味甘,性涼。歸心經。功效益氣、除熱、止汗。臨床用名浮小麥。

實用中藥辭典

異名

浮麥(《綱目》)。

釋名

本品為小麥之未實者,淘之則浮於水面,故名浮小麥。《綱目》雲:“浮麥,即水淘浮起者。”

基原

為禾本科植物小麥乾癟輕浮的穎果。

植物

小麥Triticum aestivum L. 全國各地大量栽培,為我國主要糧食作物之一。

採集

夏至前後,成熟果實採收後,取癟瘦輕浮與未脫淨皮的麥粒,篩去灰屑,用水漂洗,曬乾。

炮製

1.浮小麥 取原藥材,除去雜質,洗淨,乾燥。

2.炒浮小麥 取淨浮小麥置鍋內,用文火炒至棕黃色,取出放涼。《醫學入門·本草》:“入藥微炒。”

貯乾燥容器內,炒浮小麥密閉,置通風乾燥處,防蛀。

藥性

味甘,性涼。歸心經。體輕升浮。

1.《綱目》:“甘、鹹,寒。無毒。”

2.《本草匯言》:“味甘、苦,氣平、寒。升也,浮也。入足太陰經。”

3.《藥品辨義》:“入心經。”

4.《本草備要》:“鹹,涼。”

5.《本草從新》:“澀。”

功效主治

益氣陰,除虛熱,養心止汗。主治陰虛發熱,自汗,盜汗,髒躁症。

1.《本草蒙筌》:“斂虛汗。”

2.《本草藥性大全》:“治骨熱、肌熱大效,婦人勞熱,小兒膚熱。”

3.《綱目》:“益氣除熱,止自汗、盜汗,骨蒸虛熱,婦人勞熱。”

4.《現代實用中藥》:“補心,止煩,除熱,斂汗,利小便,養肝氣,令女人易孕。”

5.《青島中草藥手冊》:“養心安神,治髒躁症。”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0g;或研末。

止汗宜微炒用。

使用注意

實證汗出者慎服。

《四川中藥志》(1960年版):“無汗而煩躁或虛脫汗出者忌用。”

應用配伍

益氣陰,除虛熱,養心止汗 本品甘能益氣陰,涼可除虛熱,善入心經而養心止汗,故常用於陰虛發熱、自汗盜汗及髒躁症。凡陰虛發熱,或骨蒸勞熱者,可與生地、白薇、地骨皮等配伍,以增養陰清熱之功。凡虛汗不止者,可單用本品炒末湯調,如《衛生寶鑒》獨聖散;若氣虛自汗者,可與黃芪、牡蠣、麻黃根同用,如《局方》牡蠣散;若陰虛盜汗者,可與知母、黃柏、龜甲等相合,以清熱滋陰斂汗。若治髒躁症精神恍惚,悲傷欲哭者,可與甘草、大棗並施,如《青島中草藥手冊》治髒躁方。

附方

1.治盜汗及虛汗不止 浮小麥不以多少。文武火炒令焦,為細末。每服二錢,飲湯調下,頻服為佳。(《衛生寶鑒》獨聖散)

2.治盜汗 浮小麥一抄,煎湯,調防風末二錢服。(《衛生易簡方》)

3.治髒躁症 浮小麥30g,甘草15g,大棗10枚。水煎服。(《青島中草藥手冊》)

4.治男子血淋不止 浮小麥加童便炒為末,砂糖煎水調服。(《奇方類編》)

文獻綜錄

1.《本草匯言》:“卓登山氏曰:此藥系小麥之皮,枯浮無肉,體輕性燥,善除一切風濕在脾胃中。如濕勝多汗,以一二合炒燥,煎湯飲立止。倘屬陰陽兩虛,以致自汗、盜汗,非其宜也。”

2.《本經逢原》:“浮麥,能斂盜汗,取其散皮腠之熱也。”

本草匯言

開寶本草

味甘,微寒,無毒。主除熱,止燥渴,咽乾,利小便,養肝氣,止漏血、唾血。

湯液本草

氣微寒,味甘,無毒。

本草》云:除熱,止燥渴,咽乾,利小便,養肝氣,止漏血唾血。青蒿散有小麥百粒,治大人小兒骨蒸肌熱,婦人勞熱。

本草綱目

遭麥皮也。與浮麥同性。而止汗之功次於浮麥,蓋浮麥無肉也。凡人身體疼痛及瘡瘍腫爛沽漬,或小兒暑月出病痘瘡潰爛不能著席睡臥者,并用夾褥盛麩縫合藉臥,性涼而軟,誠妙法也。

醋蒸,熨手足風濕痺痛,寒濕腳氣,互易至汗出,并良。

益氣除熱,止自汗盜汗,骨蒸虛熱,婦人勞熱。

本草蒙筌

先枯未實,斂虛汗獲效如神。

本草備要

水淘浮起者。鹹涼。止虛汗盜汗,勞熱骨蒸。汗為心液,麥為心穀,浮者無肉,故能涼心。麥麩同功。

本經逢原

輕虛象肺,能斂盜汗,取其散皮腠之熱也。

本草分經

鹹,涼。止汗,涼心,退熱。

【現代藥理研究】

浮小麥有降血脂作用,可使血清膽固醇及甘油三酯含量顯著降低。

浮小麥可使肝組織中的脂質及過氧化脂質含量顯著降低,保護肝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