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虎湯
《顧氏醫徑》卷五
【別名】
【組成】熟石膏、金斛、知母、連翹、竹葉、粳米、玄參、山梔、淡芩、生甘草。
【功能主治】疹已出而煩渴者。
【用法用量】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傷寒論》
【別名】
【組成】石膏30g 知母9g 甘草3g 粳米6g
【功能主治】陽明氣分熱盛。壯熱面赤,煩渴引飲,汗出惡熱,脈洪大有力,或滑數。
【用法用量】水煎至米熟湯成,去滓溫服。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女科萬金方》
【別名】知母石膏湯
【組成】知母、石膏、甘草、糯米1合。
【功能主治】:男子婦人感冒風寒,表裏俱熱,狂言妄語,後結不解,大熱大渴;及暑熱發渴;婦人身熱如蒸而渴者。
【用法用量】知母石膏湯(《鄭氏家傳女科萬金方》卷二)。方中知母、石膏、甘草用量原缺。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宋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別名】
【組成】知母七十五兩,甘草三十七兩半,石膏(洗)十二斤半。
【功能主治】治傷寒大汗出後,表證已解,心胸大煩,渴欲飲水,及吐或下後七、八日,邪毒不解,熱結在裏,表裏俱熱,時時惡風,大渴,舌上乾燥而煩,欲飲水數升者,宜服之。又治夏月中暑毒,汗出惡寒,身熱而渴。
【用法用量】每服三錢,水一盞半,入粳米三十餘粒,煎至一盞,濾去滓,溫服。 小兒量力少與之。或加人三少許同煎亦得,食後服。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此藥立夏後、立秋前可服。 春時及立秋後,並亡血虛家,並不可服。
【備注】
【制法】上為細末。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校注婦人良方》卷七
【別名】
【組成】知母2錢,石膏2錢,粳米半合。
【功能主治】胃熱作渴,暑熱尤效;又治熱厥腹滿,身難轉側,面垢譫語,不時遺溺,手足厥冷,自汗,脈浮滑。
【用法用量】水煎服。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聖濟總錄》卷八十六
【別名】
【組成】龍骨(研)1兩,白石英(研)1兩,白茯苓(去黑皮)1兩,人參1兩,桑根白皮(銼)1兩,百合1兩,磁石(煆,醋淬10遍)1兩,玄參半兩,大豆1合。
【功能主治】肺氣勞傷。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以水1盞,煎取6分,更入酒半盞,煎至8分,去滓溫服。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末。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普濟方》卷四○三
【別名】
【組成】石膏4兩,知母1兩半,人參4兩,甘草(炙)2兩。
【功能主治】溫熱及中暑煩渴;並治小兒痘皰、麩疹、癍瘡赤黑,出不快,及疹毒餘熱。
【用法用量】糯米煎,米熟為度,子母同服,但加生薑、大棗煎。渴盛者,更加幹葛,春冬秋寒有證亦服,但加棗煎。小兒減半。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銼。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回春》卷二
【別名】
【組成】石膏5錢,知母2錢,粳米1勺,甘草7分,人參1錢,五味子10粒,麥門冬(去心)1錢,山梔1錢。
【功能主治】陽明經汗後脈洪大而渴,或身熱有汗不解。
【用法用量】水煎,溫服。秋感熱之疫癘,或陽明下後,大便不固,熱不退者,或濕溫證熱不退而大便溏者,依本方加蒼朮;若傷寒汗下後,自汗虛熱不退,加蒼朮、人參。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無汗脈浮,表未解而陰氣盛,雖渴不可用白虎湯;裏有熱者方可用。
【備注】
【制法】上銼1劑。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