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豆蔻散
目录
- 1 《聖惠》卷七十
- 2 《聖惠》卷四十七
- 3 《聖惠》卷七
- 4 《聖惠》卷八十一
- 5 《宋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 6 《聖惠》卷十三
- 7 《博濟》卷三
- 8 《聖惠》卷七十八
- 9 《聖濟總錄》卷四十六
- 10 《楊氏家藏方》卷五
- 11 《聖惠》卷四十三
- 12 《赤水玄珠》卷四
- 13 《直指小兒》卷二
- 14 《聖濟總錄》卷七十二
- 15 《聖惠》卷八十四
- 16 《聖濟總錄》卷四十六
- 17 《聖濟總錄》卷一六五
- 18 《聖惠》卷十一
- 19 《博濟》卷二
- 20 《聖惠》卷三
- 21 《太平聖惠方》卷八十四
- 22 《聖惠》卷七十五
- 23 《聖惠》卷二十八
- 24 《奇效良方》卷四十二
- 25 《直指》卷五
- 26 《聖惠》卷七十五
- 27 《聖濟總錄》卷六十七
《聖惠》卷七十
【別名】
【組成】白豆蔻3分(去皮),芎藭半兩,丁香半兩,藿香半兩,人參半兩(去蘆頭),白朮1兩,厚樸1兩(去粗皮,塗生薑汁炙令香熟),白茯苓半兩,木香半兩,陳橘皮2分(湯浸,去白瓤,焙),桂心半兩,附子半兩(炮裂,去皮臍),半夏半兩(湯洗7遍去滑),訶黎勒皮半兩,高良薑半兩(銼),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功能主治】婦人脾胃氣虛弱,時欲嘔吐。
【用法用量】每服4錢,以水1中盞,加生薑半分,大棗3個,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粗散。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聖惠》卷四十七
【別名】
【組成】白豆蔻半兩(去皮),枇杷葉1兩(拭去毛,炙微黃),訶黎勒皮3分,前胡1兩(去蘆頭),人參3分(去蘆頭),檳榔1兩,陳橘皮3分(湯浸,去白瓤,焙),白朮3分。
【功能主治】反胃。胸膈不利,食即嘔吐。
【用法用量】每服3錢,以水1中盞,加生薑半分,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散。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聖惠》卷七
【別名】
【組成】白豆蔻半兩(去皮),茴香子半兩,檳榔半兩,木香半兩,幹薑1分(炮裂,銼),附子半兩(炮裂,去皮臍),吳茱萸1分(湯浸7遍,焙幹,微炒),青橘皮半兩(湯浸,去白瓤,焙),硫黃半兩(細研入)。
【功能主治】腎臟積冷氣攻,心腹疼痛,兩脅脹滿,不思飲食。
【用法用量】每服1錢,不拘時候。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細散。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聖惠》卷八十一
【別名】
【組成】白豆蔻半兩(去皮),人參半兩(去蘆頭),桂心半兩,白朮1兩,半夏半兩(湯浸洗7遍去滑),陳橘皮1兩(湯浸,去白瓤,焙),枳殼3分(麩炒微黃,去瓤),甘草1分(炙微赤,銼)。
【功能主治】產後臟腑氣虛,兩脅脹滿,不思飲食,四肢無力。
【用法用量】每服3錢,以水1中盞,加生薑半分,大棗3個,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粗散。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宋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別名】
【組成】枇杷葉(去毛.微炙)、白豆蔻(去皮)、陳皮(去白)、川芎、甘草(炙),各一分;幹木瓜、人參、黃蓍,各半兩。
【功能主治】治小兒脾胃不和,憎寒壯熱,腹痛嘔吐,不納乳食。
【用法用量】三歲小兒每服一錢,水一小盞,生薑錢子三片,棗一枚,同煎至七分,去滓,溫服,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加減。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粗散。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聖惠》卷十三
【別名】
【組成】白豆蔻3分(去皮),白朮3分,甘草半兩(炙微赤,銼),厚樸半兩(去粗皮,塗生薑汁炙令香熟),枳殼半兩(麩炒微黃,去瓤),桂心半兩,陳橘皮3分(湯浸,去白瓤,焙),高良薑半兩(銼),白茯苓3分,半夏半兩(湯浸7遍去滑),訶黎勒皮3分,人參3分(去蘆頭)。
【功能主治】傷寒後,脾胃不和,吃食減少,四肢乏力。
【用法用量】每服5錢,以水1中盞,加生薑半分,大棗3個,煎至6分,去滓稍熱服,不拘時候。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散。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博濟》卷三
【別名】白豆蔻湯
【組成】白豆蔻2兩(用仁,一半生,一半熟),枳殼半斤(去瓤,以漿水煮軟,麩炒令香止),肉桂2兩(去皮),橘皮2兩(去瓤,炒,切細),訶子2兩(去核,半生半熟),當歸2兩(洗)。
【功能主治】脾胃氣不和,泄痢,妊娠下痢,腹痛腸鳴。
【用法用量】白豆蔻湯(《聖濟總錄》卷一五六)。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末。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聖惠》卷七十八
【別名】
【組成】白豆蔻(去皮)3分,人參(去蘆頭)3分,白朮3分,黃耆(銼)3分,當歸(銼,微炒)3分,附子(炮裂,去皮臍)3分,白茯苓3分,半夏半兩(湯洗7遍,去滑),陳橘皮1兩(湯浸,去白瓤,焙),甘草1分(炙微赤,銼),幹薑半兩(炮裂,銼),芎藭半兩。
【功能主治】產後脾胃氣寒,嘔逆,不納飲食,四肢乏力,不能運動。
【用法用量】每服3錢,以水1中盞,加生薑半分,大棗3個,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粗散。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聖濟總錄》卷四十六
【別名】
【組成】白豆蔻仁、厚樸(去粗皮,生薑汁炙,銼)、白朮、沉香(銼)、陳橘皮(湯浸,去白,焙)、甘草(炙)各等分。
【功能主治】脾胃氣弱,不進飲食。
【用法用量】每服2錢匕,入鹽少許,食前沸湯點服。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散。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楊氏家藏方》卷五
【別名】
【組成】沉香3分,縮砂仁(微炒)1兩,白豆蔻仁(微炒)1兩,幹生薑1兩,木香半兩,人參(去蘆頭)半兩,白朮半兩,白茯苓(去皮)半兩,丁香半兩。
【功能主治】脾胃不和,中脘痞悶,氣不升降,痰逆噁心,不思飲食。
【用法用量】每服2錢,水1盞,入鹽1撚,加生薑3片,煎至7分,食前熱服;或用鹽湯點亦得。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細末。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聖惠》卷四十三
【別名】
【組成】白豆蔻3分(去皮),訶黎勒1兩(煨,用皮),白朮3分,當歸3分(銼,微炒),木香半兩,幹薑3分(炮裂,銼),厚樸2兩(去粗皮,塗生薑汁炙令香熟),吳茱萸半兩(湯浸7遍,焙幹,微炒),陳橘皮1兩(湯浸,去白瓤,焙),甘草1分(炙微赤,銼)。
【功能主治】腹痛下利,四肢不和。
【用法用量】每服3錢,以水1中盞,加大棗3個,煎至6分,去滓稍熱服,不拘時候。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散。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赤水玄珠》卷四
【別名】
【組成】白豆仁3錢。
【功能主治】胃口寒,作吐及作痛者,胃冷有積,吃食欲作嘔吐者。
【用法用量】酒送下。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末。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直指小兒》卷二
【別名】
【組成】白豆蔻仁、縮砂仁、青皮、陳皮、甘草(炙)、香附子、蓬莪朮各等分。
【功能主治】盤腸氣痛。
【用法用量】每服1錢,紫蘇煎湯調下。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末。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聖濟總錄》卷七十二
【別名】
【組成】白豆蔻(去皮)3分,桂(去粗皮)半兩,丁香半兩,附子(炮裂,去皮臍)半兩,高良薑1分,木香1分,肉豆蔻(去殼)1分,人參半兩,枳殼(去瓤,麩炒)半兩,甘草(炙,銼)半兩,陳橘皮(去白,焙,炒)半兩。
【功能主治】積聚,心腹脹滿,宿食不化,氣刺 (疒丂) 痛,泄瀉,善噫吞酸,食欲嘔吐,手足逆冷。
【用法用量】每服2錢匕,煎木瓜、生薑湯調下。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散。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聖惠》卷八十四
【別名】白豆蔻湯
【組成】白豆蔻1分(去皮),黃耆半兩(銼),甘草1分(炙微赤,銼),幹木瓜半兩,陳橘皮1分(湯浸,去白瓤,焙),芎藭1分,人參半兩(去蘆頭),枇杷葉1分(拭去毛,炙微黃)。
【功能主治】小兒脾胃氣不和,憎寒壯熱,不納乳食。
【用法用量】白豆蔻湯(《聖濟總錄》卷一七五)。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粗散。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聖濟總錄》卷四十六
【別名】
【組成】白豆蔻仁半兩,桂(去粗皮)半兩,木香半兩,人參半兩,曲(炒)3分,京三棱(炮,銼)3分,陳橘皮(去白,切,焙3分,)大麥糵(炒)3分,幹薑(炮裂)1分,甘草(炙)1分。
【功能主治】脾胃氣虛弱,不能飲食。
【用法用量】每服2錢匕,加生薑3片,鹽少許,食前沸湯點服。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細散。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聖濟總錄》卷一六五
【別名】
【組成】白豆蔻3分,白朮3分,甘草(炙,銼)3分,肉豆蔻仁3分,芍藥3分,白茯苓(去黑皮)3分,桂(去粗皮)半兩,陳橘皮(去白,焙)半兩,枳殼(去瓤,麩炒)1分。
【功能主治】產後冷痢,臍下痛,不能食。
【用法用量】每服2錢匕,空腹米飲調下。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散。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聖惠》卷十一
【別名】
【組成】白豆蔻1兩(去皮),白朮1兩,陳橘皮3分(湯浸,去白瓤,焙),高良薑半兩(銼),甘草1分(炙微赤,銼),厚樸1兩(去粗皮,塗生薑汁炙令香熟)。
【功能主治】傷寒服冷藥過多,寒氣傷胃,嘔噦不止。
【用法用量】每服4錢,以水1中盞,加生薑半分,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粗散。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博濟》卷二
【別名】白豆蔻湯
【組成】白豆蔻仁半兩,肉豆蔻3個,白朮1兩,厚樸(薑汁炙)半兩,甘草3分(炙),肉桂半兩,青皮半兩。
【功能主治】補中益氣,調順脾元。主心胸滿悶,不思飲食,上熱下冷。
【用法用量】白豆蔻湯(《聖濟總錄》卷一八七)。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末。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聖惠》卷三
【別名】
【組成】白豆蔻1兩(去皮),高良薑1兩(銼),青橘皮3分(湯浸,去白瓤,焙),木瓜1兩,沉香1兩,當歸3分(銼,微炒),甘草半兩(炙微赤,銼),桂心3分。
【功能主治】肝風冷轉筋,四肢厥冷。
【用法用量】每服4錢,以水1中盞,加生薑半分,煎至6分,去滓熱服,不拘時候。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忌雞、豬、魚、蒜。
【備注】
【制法】上為粗散。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太平聖惠方》卷八十四
【別名】白豆蔻湯(《聖濟總錄》卷一七五)。
【組成】白豆蔻7.5克(去皮)黃耆15克(銼)甘草7.5克(炙微赤,銼)幹木瓜15克 陳橘皮7.5克(湯浸,去白、瓤,焙)芎藭7.5克 人參15克(去蘆頭)枇杷葉7.5克(拭去毛,炙微黃)
【功能主治】小兒脾胃氣不和,憎寒壯熱,不納乳食。
【用法用量】每服3克,以水150毫升,入生薑少許,大棗1枚,煎至75毫升,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藥搗粗羅為散。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聖惠》卷七十五
【別名】
【組成】白豆蔻半兩(去皮),人參3分(去蘆頭),前胡1兩(去蘆頭),赤茯苓1兩,陳橘皮1兩(湯浸,去白瓤,焙),訶黎勒1兩(煨,用皮),甘草半兩(炙微赤,銼),白朮3分,枳殼半兩(麩炒微黃,去瓤),大腹皮3分(銼)。
【功能主治】妊娠心腹脹滿,氣攻胸膈,咽喉不利,飲食減少。
【用法用量】每服4錢,以水1中盞,加生薑半分,大棗3個,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散。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聖惠》卷二十八
【別名】
【組成】白豆蔻1兩(去皮),木香1兩,青橘皮1兩(湯浸,去白瓤,焙),白朮1兩,吳茱萸半兩(湯浸7遍,微炒),訶黎勒1兩(煨,用皮),幹薑3分(炮裂,銼),草豆蔻1兩(去皮),厚樸1兩(去粗皮,塗生薑汁炙令香熟),桂心1兩,人參1兩(去蘆頭),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功能主治】虛勞,脾胃冷弱,食不消化,四肢少力。
【用法用量】每服3錢,以水1中盞,加生薑半分,大棗3個,煎至6分,去滓,食前稍熱服。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粗散。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奇效良方》卷四十二
【別名】
【組成】白豆蔻(去皮)3分,肉豆蔻(去殼)1分,高良薑1分,木香1分,桂心(去粗皮)半兩,附子(炮,去皮臍)半兩,枳殼(炒)半兩,陳橘皮(去白,炒)半兩,人參半兩,丁香半兩,甘草(炙)半兩。
【功能主治】積聚,心腹脹滿,宿食不消,氣刺(疒丂)痛,瀉泄,善噫,嘔吐酸水,手足厥冷。
【用法用量】每服2錢,食前用木瓜、生薑煎湯調下。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細末。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直指》卷五
【別名】
【組成】白豆蔻仁1分,縮砂1分,蓽澄茄1分,丁香1分,木香1分,甘草(炒)1分,青皮2分,陳皮2分,辣2分,桂2分,厚樸(制)3分,香附(炒)3分。
【功能主治】七氣所傷,滯於胸膈,窒於咽喉,脹痛於心下,噫氣吞酸,不能飲食。
【用法用量】每服3錢,水1盞,加生薑3片,鹽1撚,煎7分,不拘時候服。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末。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聖惠》卷七十五
【別名】
【組成】白豆蔻1兩(去皮),陳橘皮3分(湯浸,去白瓤,焙),人參3分(去蘆頭),白朮3分,厚樸3分(去粗皮,塗生薑汁炙令香熟),芎藭3分,半夏1分(湯洗7遍去滑),甘草1分(炙微赤,銼)。
【功能主治】妊娠胃氣虛冷,嘔逆不下食,腹脅脹滿,四肢不和。
【用法用量】每服3錢,以水1中盞,加生薑半分,大棗3個,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散。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聖濟總錄》卷六十七
【別名】
【組成】白豆蔻(去皮)2兩,厚樸(去粗皮,薑汁炙)1兩,莎草根(炒去毛)1兩,甘草(炙,銼)5兩,縮砂蜜(去皮)4兩,青橘皮(湯洗,去白,焙)4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4兩,丁香4兩,木香3兩。
【功能主治】中寒冷氣,臍腹刺痛,脹滿便利,醋心嘔逆。
【用法用量】每服2錢匕,加生薑2片,鹽少許,食前沸湯點服。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末。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