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讀書志
目录
- 1 醫學讀書志
- 2 序
- 3 卷上
- 3.1 太昊伏羲氏
- 3.2 炎帝神農氏
- 3.3 黃帝軒轅氏
- 3.4 唐高宗
- 3.5 玄宗
- 3.6 宋太祖
- 3.7 太宗
- 3.8 仁宗
- 3.9 神宗
- 3.10 宋史藝文志
- 3.11 清高宗
- 3.12 岐伯氏
- 3.13 雷公氏
- 3.14 扁鵲氏
- 3.15 俞拊氏
- 3.16 桐君氏
- 3.17 周秦氏越人
- 3.18 無名逸書
- 3.19 漢淳于氏意
- 3.20 漢先師張子
- 3.21 魏華氏佗
- 3.22 魏吳氏普
- 3.23 魏李氏鐺之
- 3.24 晉王氏叔和
- 3.25 晉葛氏洪
- 3.26 晉皇甫氏謐
- 3.27 宋徐氏叔向
- 3.28 宋徐氏文伯
- 3.29 宋徐氏嗣伯
- 3.30 魏徐氏之才
- 3.31 梁陶氏弘景
- 3.32 隋書經籍志
- 3.33 唐書藝文志
- 3.34 周姚氏僧垣
- 3.35 隋巢氏元方
- 3.36 國朝四庫
- 3.37 隋全氏元起
- 3.38 隋甄氏權
- 3.39 隋甄氏立言
- 3.40 唐孫氏思邈
- 3.41 唐蘇氏敬
- 3.42 唐孟氏詵
- 3.43 唐王氏燾
- 3.44 唐陳氏藏器
- 3.45 唐王氏冰
- 3.46 宋大氏明
- 3.47 宋王氏惟德
- 3.48 宋唐氏慎微
- 3.49 宋孫氏兆
- 3.50 宋韓氏祗和
- 3.51 宋龐氏安時
- 3.52 宋錢氏乙
- 3.53 宋朱氏肱
- 3.54 宋成氏無己
- 3.55 宋陳氏師文
- 3.56 宋郭氏雍
- 3.57 宋許氏叔微
- 3.58 宋寇氏宗奭
- 3.59 宋陳氏言
- 3.60 宋陳氏自明
- 3.61 宋張氏杲
- 3.62 宋楊氏士瀛
- 4 卷下
- 4.1 金劉氏完素
- 4.2 金張氏元素
- 4.3 金張氏從正
- 4.4 金李氏杲
- 4.5 金羅氏天益
- 4.6 元王氏好古
- 4.7 元朱氏震亨
- 4.8 國朝四庫
- 4.9 元趙氏以德
- 4.10 民間刻本
- 4.11 元王氏履
- 4.12 元呂氏復
- 4.13 元滑氏壽
- 4.14 元倪氏維德
- 4.15 元齊氏德之
- 4.16 元危氏亦林
- 4.17 元葛氏乾孫
- 4.18 元馬氏宗素
- 4.19 明徐氏用誠
- 4.20 明戴氏原禮
- 4.21 明盛氏寅
- 4.22 明陶氏華
- 4.23 明王氏綸
- 4.24 明虞氏搏
- 4.25 明薛氏己
- 4.26 明李氏湯卿
- 4.27 明王氏肯堂
- 4.28 明李氏時珍
- 4.29 明孫氏一奎
- 4.30 明張氏介賓
- 4.31 明繆氏希雍
- 4.32 明盧氏之頤
- 4.33 明吳氏有性
- 4.34 明劉氏若金
- 4.35 明方氏有執
- 4.36 明周氏子干
- 4.37 明李氏中梓
- 4.38 國朝張氏志聰
- 4.39 國朝喻氏昌
- 4.40 國朝程氏林
- 4.41 國朝張氏璐
- 4.42 國朝陳氏士鐸
- 4.43 國朝戴氏天章
- 4.44 國朝魏氏荔彤
- 4.45 國朝葉氏桂
- 4.46 國朝徐氏大椿
- 4.47 國朝尤氏怡
- 4.48 國朝程氏郊倩
- 4.49 國朝黃氏元御
- 4.50 國朝柯氏琴
- 4.51 國朝沈氏金鰲
- 4.52 國朝陳氏念祖
- 4.53 國朝鄒氏澍
- 5 跋
醫學讀書志
序
古醫以拯危為務,故尚學術,今醫以摶利為務,學術不講久矣。惟曰:醫者意也。夫醫者意也,在人思慮,出唐書許胤宗傳。胤宗陳隋名醫,治療若神。人求其著作,因以此語發端,而述別脈識病用藥之難,不敢著書,非令人不尚學術也。醫為先王之一政,周設醫師,校醫學術之良劣,民無夭扎。醫經經方本草,實當時學術之源,至漢尤為尊重,故倉公之對孝文,莫不井然合度。仲聖具天縱之才,恐去古日遠,學術漸岐,乃博採諸家,束繁歸簡,成傷寒卒病論,為萬世醫方之祖。運移漢祚,幾亡兵燹,賴晉高平王氏輯殘繕整,一火傳薪。迨至宋齊,岐分遂眾。治醫經者:晉有皇甫謐,隋有全元起、巢元方,唐有王冰。治經方者:魏有華佗、吳普,晉有葛洪,宋齊有徐氏四傑,唐有孫思邈、甄立言、王燾。治本草者:魏有李鐺之,齊有徐之才,梁有陶弘景,隋有甄權,唐有蘇敬、孟詵、陳藏器。宋祖御宇,高繼沖編上傷寒論,始別成一家,與醫經經方本草三家並傳。於是治經方者:有陳言、許叔微、嚴用和、陳自明。治本草者:有大明、唐慎微、寇宗奭。治傷寒者:有朱肱、龐安時、郭雍。嗣後劉完素、張元素崛起於金,撰醫方以配醫經,實悖醫經本旨。而張從正、李杲、羅天益、王好古、羅知悌、朱震亨、徐彥純、王履、戴原禮等,南北分宗,遞相授受,遂成門戶結習。幸成無己,當劉張時,獨注傷寒,趙以德受丹溪業,反注金匱。滑壽、倪維德、淑艾四子,一注難經,一參龍樹。呂復博考群經古方,齊德之崇尚病源千金,皆當時之砥柱也。前明薛己、張介賓、繆希雍、孫一奎、王肯堂、李時珍等,沿金元結習,誇多鬥靡,各爭門戶,以矜獨解。然盧復、劉若金,窮物理以治本草,方有執、喻昌、研章句以治傷寒,皆守學術之正。因瑕瑜並存,更繹我朝治醫經、經方、傷寒、本草者十六家,各加論斷,成醫學讀書志九十九篇。自今伊始,讀其書知其人矣,然妄議前修,按圖索驥,其咎肇於此乎?咸豐元年春仲。武進曹禾。
卷上
簡籍者,所以稽古哲之謀猷,驗時髦之學術,歷代秘府,皆搜儲至富。宋元革命,載罹兵燹。明成祖廣集遺書,編成《永樂大典》二萬二千九百卷,繁重不能刊布,嘉靖中僅加繕寫。我高宗純皇帝敕繕四庫全書,頒貯七閣。許士民註冊借鈔,覆命撰全書提要,舉書之大凡,人之行履,更節為簡明目錄,宣示臣民,俾得周知學術,樂育人材,亙古未有。禾生逢盛世,暢讀秘書。而在醫言醫,不敢縱越。謹以史志所載,耳目所及之書,志其次第曰:漢方技三十六家八百六十八卷。梁醫方一百三十二部一千二百一卷。隋醫方一百五十六部四千五百一十三卷。唐明堂經脈三十四家四十部二百四十一卷,醫術二百五十七家一百九十二部四千四百五十四卷。宋醫書五百八部三千三百一卷。金醫書三十六部未載卷,一部一百四十三卷。元醫書一百三十六部未載卷,三十八部七百七十七卷。明醫書九十八部未載卷,一十九部一千二百六十二卷。國朝醫書一百九十六部二千五百一十九卷。合共一千三百九十四部,一萬九千一百三十六卷。令引伏羲氏一部二十卷。神農氏八部四十三卷,注一家四卷。軒轅氏二十九部二百三十七卷,注一家一百九卷。唐三朝五部三十八卷,附梁隋七部二千九百二十八卷。宋五朝七部一百六十六卷,補二部二百九卷。國朝純廟一部九十卷。岐伯四部十三卷,雷公二部七卷,扁鵲俞拊一部二十三卷,桐君一部三卷。秦越人九部四十七卷,注三家八卷,附呂博望一部三卷,呂廣一部三卷,楊元操一部一卷。亡名氏十二部三百六十四卷。淳于意二部二卷。先師張子十三部七十二卷,附衛汛三部未載卷,二部三卷。華佗四部八卷。吳普二部十六卷。李鐺之四部十一卷。王叔和七部五十卷,附王洙。葛洪二部十三卷,皇甫謐二部十三卷,附範汪一部一百七十卷。徐叔向十一部一百六卷。徐文伯五部七卷。徐嗣伯三部九卷。徐之才五部二十一卷。陶弘景七部四十五卷。姚僧垣二部十五卷。巢元方一部五十卷。全元起一部八卷。甄權三部五卷。甄立言二部五十七卷。孫思邈八部一百七十七卷。蘇敬四部五十七卷。孟詵三部十六卷。王燾二部五十卷。陳藏器一部十卷。王冰四部六十七卷。大明一部二十卷。王惟德一部七卷。唐慎微一部三十卷。孫兆一部十二卷,附高保衡二部五卷。韓祗和一部二卷。龐安時四部十六卷。錢乙二部十三卷。朱肱二部二十三卷。成無己三部十四卷。陳師文、裴宗元二部十三卷。郭雍一部二十卷。許叔微一部十二卷。寇宗奭一部二十卷。陳言二部二十六卷,附嚴用和一部十卷。陳自明一部二十四卷。張杲一部十卷。楊士瀛二部三十三卷。劉完素十四部四十一卷,附常德一部一卷,鎦洪一部一卷。張元素四部八卷,附子璧二部三卷。張從正五部二十二卷。李杲八部未載卷,一部二十五卷。羅天益三部四十四卷。王好古六部二十三卷。朱震亨十五部三十三卷,附羅知悌一部一卷。趙以德一部二十二卷。王履三部一百二十一卷,附徐春甫一部一百卷。危亦林一部二十卷。呂復十一部皆未載卷。滑壽十部十六卷。倪維德二部五卷。齊德之一部二卷,葛乾孫三部二十三卷,附父應雷一部十二卷。馬宗素一部一卷。戴原禮六部未載卷,二部二十一卷。徐用誠二部五十四卷。盛寅一部未載卷。陶華四部二十四卷。王綸二部皆未載卷。虞搏二部十六卷。薛己八部十六卷,附父鎧一部二十卷。李湯卿一部二卷,附朱撝一部二卷。王肯堂四部三百二十八卷。李時珍三部五十四卷。孫一奎五部三十八卷。張介賓二部九十六卷。繆希雍四部四十六卷。盧之頤五部無卷,二部十五卷,附父復四部不著卷。吳有性一部三卷。劉若金一部三十二卷。方有執三部十一卷。周子干八部三十卷,附胡住思一部一卷,查了吾一部一卷。李中梓四部二十二卷,附尤乘一部二卷。張志聰六部三十二卷。喻昌三部十三卷,附徐彬一部二十四卷。沈明宗二部三十四卷。張璐五部五十五卷,附子登一部一卷,倬一部一卷。葉桂八部五十三卷。戴天章一部四卷。徐大椿六部十七卷。程林二部未載卷,一部二十六卷。魏荔彤四部六十二卷。程應旄三部二十一卷。尤怡五部二十三卷。柯琴三部八卷。黃元御十一部九十八卷。陳士鐸四部四十一卷。沈金鰲一部七十二卷。陳念祖四部四十六卷,附姚球一部四卷。鄒澍六部三十九卷。計三墳暨列朝敕撰之書七十一部三千八百四十四卷,歷代名醫四百一十六部三千八百七十三卷。
論曰:弊根於法,法立則弊生,法行則弊裕,法猶水也,弊猶土也,水本清,土揚之則渾,法本平,弊撓之則陂,持法繩弊,適足固弊,因弊繕法,尚可存法。晉唐經方家法也,南陽書實法中之法。金元諸大家弊也,薛己輩尤弊中之弊。南陽述而不作,故其方旨精嚴,學者折矩旋規,恆虞差失。劉朱作而不述,故其論議媮簿,學者蒙睛盲視,亦洞隱微。無如俗好新奇,人趨簡易,循弊者眾,勵法者寡,相沿日久,遂成結習。苟有討究淵源,品騭曲直者,必群誹膠泥昏狂,是醫之劉朱,即儒之楊墨,劉朱之言不拒,南陽之道不彰。拒之之法,衍其支派,臚其載籍,與道脈並傳,俾治方技者悉讀全書而求其意趣,則淄澠自別,或可免以冰致蠅,以貍致鼠之誚也夫。
太昊伏羲氏
漢書藝文志
雜子道二十篇
炎帝神農氏
漢書藝文志
食禁七卷
雜子技道二十三卷
梁七錄
本草五卷
本草屬物二卷
明堂圖一卷
隋書經籍志
本草八卷
本草經三卷
唐書藝文志
本草三卷
宋史藝文志
食忌一卷
五藏論一卷
黃帝軒轅氏
漢書藝文志
內經十八卷
外經三十九卷
養陽方二十卷
雜子步引十二卷
雜子芝菌十八卷
雜子十九家方二十一卷
梁七錄
眾難經呂博望注一卷
素問八卷
甲乙經十二卷
針灸經十二卷
明堂流注六卷
隋書經籍志
素問全元起注九卷
甲乙經十卷音一卷
八十一難經二卷
針經九卷
流注脈經一卷
養胎經一卷
素問女胎一卷
療婦人產後雜方三卷
明堂偃側人圖十二卷
針灸蝦蟆忌一卷
十二經脈明堂五藏人圖一卷
唐書藝文志
素問全元起注八卷
甲乙經十二卷
針經十卷
流注脈經一卷
十二經脈明堂偃側人圖曹氏注十二卷
十二經脈明堂五藏圖一卷
針灸經十二卷
雜注針經一卷
明堂三卷
內經明堂十三卷
九靈經靈寶注十二卷
三部針經皇甫謐集十三卷
素問王冰注二十四卷釋文一卷
明堂經楊元操注三卷
內經明堂類成楊上善注十三卷
內經太素楊上善注三十卷
宋史藝文志
素問全元起注八卷
八十一難經宋庭臣註釋一卷
針經九卷
九靈內經五卷
脈經一卷
內經素問王冰注二十四卷
三部針灸經十二卷
靈樞經九卷
太素經三卷
以上四部林億等校正
灸經明堂三卷
五藏論一卷
問岐伯灸經一卷
問答疾狀一卷
國朝四庫
素問王冰注二十四卷
靈樞經十二卷
甲乙經八卷
上三墳書六十五種,除復一十九種,凡四十六種。漢志七種,梁錄亡,隋志逸本草屬物等五種,增八十一難經等九種。唐志亡養胎經等四種,復出針灸經一種,增明堂及九靈經等注家十種。宋去甲乙經之復,亡針經等十種,增靈樞經等八種。今時傳本,惟王冰注素問二十四卷,皇甫謐三部針經十二卷,靈樞經十二卷,八十一難經二卷,凡四種五十卷。夫辨藥性者必托神農,療疾疢者必依黃帝。劉向指內經為諸韓公子所著。漢書匡衡傳:奏罷本草待詔七十餘人。樓護傳:少誦醫經本草數十萬言。平帝元始五年,詔舉天下通知本草者,乘傳詣京師。則醫經本草漢時已專門傳習。雖非一時之言,一人之述,要皆醫書之祖也。
唐高宗
唐書藝文志
本草藥圖二十卷
圖經七卷
玄宗
唐書藝文志
開元廣濟方五卷
宋史藝文志
天寶神驗藥方一卷
德宗
唐書藝文志
貞元集要廣利方五卷
宋史藝文志
貞元集要廣利方五卷
上書五種,唐三朝御撰。高宗顯慶四年,詔英國公李勣、太尉長孫無忌、兼侍中辛茂將、太子賓客宏文館學士許敬宗、禮部郎中兼太子洗馬宏文館大學士孔志約、尚藥奉御許孝崇、胡於家、蔣季璋、尚藥局直長藺復珪、許宏直、侍御醫巢孝儉、太子藥藏監蔣季瑜、吳嗣、宗丞蔣義方、太醫令蔣季琬、許宏承、蔣茂昌、太常丞呂才、賈文通、太史令李淳風、潞王府參軍吳師哲、禮部主事顏仁楚、右監門府長史蘇敬等,參考本經別錄,分門部類,增為一百一十四種,廣為二十卷。又別撰圖經七卷,宋謂之唐本草,唐志又有孔志約本草音義二十卷,蘇敬新修本草二十卷,目一卷,本草圖二十六卷,本草音三卷,本草圖經七卷,今皆不傳。元宗開元廣濟方,尚見於外臺秘要。天寶藥方、天寶單方藥圖,僅於宋志及蘇頌本草圖經序中,載其名目。德宗貞元廣利方則絕無引用之者。隋唐志梁武隋煬皆有醫書。隋志,梁武所服雜藥方一卷,大略丸方五卷,靈素雜方二卷,隋煬四海類聚方二千六百卷,四海類聚單方三百卷。唐志,梁武座右方十卷,如意方十卷,隋煬類聚方卷仍其舊,單方僅存一十六卷,蓋當時第儲秘府,未播民間,兵革頻仍,遂遭焚燬耳。
宋太祖
宋史藝文志
開寶詳定本草二十卷目一卷
重定本草二十卷目一卷
太宗
宋史藝文志
太平聖惠方一百卷
仁宗
宋史藝文志
慶曆普救方一卷
皇佑簡要濟眾方五卷
神宗
宋史藝文志
太醫西局濟世方八卷
徽宗
宋史藝文志
聖濟經十卷
上書七種,宋五朝敕撰。太祖開寶六年,詔尚藥奉御劉翰,道士馬志,翰林醫官翟煦、張素、王從蘊、吳復圭、王光佑、陳明遇、安自良等,詳校諸本草,參以陳藏器拾遺,刊正別名,增益品目,馬志為之註解,覆命左司員外郎知制誥扈蒙,翰林學士盧多遜校定,御製序文,鏤版於國子監。七年,又以所釋藥類或有未允,仍命劉翰、馬志等重加增損,復詔翰林學士李昉,知制誥王佑、扈蒙等詳看。凡神農所說別以白字,名醫所傳別以墨字,仍為二十一卷。偽蜀孟昶,亦命其翰林學士韓保升,與諸醫士取唐本圖經合參,更加刪補註釋,自為制序,凡十卷,名蜀本草。太宗太平興國中,出潛邸時所儲名方親驗者千餘首,詔醫局各上家傳方書,命王懷德、王佑、鄭彥、陳昭遇等,校正編類,各篇之首,著其疾證,淳化初書成,御製序引。仁宗慶曆八年,以福州奏,獄醫林士元,藥下蠱毒,人獲生全,詔錄其方,令國醫類集附益,書成頒行。皇祐三年,又以外無善醫,不能救民疾疫,令醫官使周應簡聖惠方之要者,頒下諸道,敕長吏案方拯濟。嘉祐二年八月,置醫書局於編修院,詔光祿卿直秘閣林億、太常少卿直集賢院掌禹錫、國子博士高保衡、殿中丞秘閣校理張洞、殿中丞秘閣校勘蘇頌、殿中丞孫兆、尚書屯田郎中孫奇等,校正補王冰注素問二十四卷,靈樞經九卷,難經二卷,甲乙經十二卷,脈經十卷,太素經三卷,傷寒論十卷,金匱要略三卷,金匱玉函經八卷,巢氏諸病源候論五十卷,千金要方三十卷,千金翼方三十卷,外臺秘要方四十卷,補註開寶本草三十一卷,凡一十四種。每一書畢即奏上,億等皆為序。詔下國子監鏤版頒行。神宗元豐中,置提舉判局,設方脈、針、瘍三科,春間考試醫士,第一場問素、難、脈三經大義五道;次場問病源龍樹、千金翼方中方脈、臨證、運氣各二道;針瘍二科則去脈經,而增三部針灸經,為小學大義三道,運氣二道;三場假令治病法三道。中格高等為尚藥局醫師。又詔天下高手醫各以得效秘方進,下太醫局試驗,依方製藥鬻之,仍模本傳世。徽宗政和間,御撰聖濟經十篇,凡四十二章,以達道、正紀、孕元、立本、制字、命物名篇,祖述內素,旁援老氏,書成頒於兩學。辟雍生吳禔為之解義。吳禔、陳振孫書錄解題作梁武吳斌。藝文志有黃維解義十卷,令皆亡佚無徵。但據呂復群經古方考論之說如此。大觀中,詔庫部郎中陳師文等校正和劑局方,又出御府所藏禁方秘論,集海內名醫纂集聖濟總錄,卷二百方二萬,御撰序引。汴京破後,隨內府圖籍北行,南宋未有此本,故宋志不載。元大德四年,集賢學士焦惠校序,稱始成於政和,重刊於大定,今時所傳為國朝乾隆五十三年震澤汪鳴珂校刻,其友程勳多方訪覓,尚缺一百九十五、一百九十九、三百三卷。前有江蘇學政沈初、光祿卿王鳴盛序。論同病源,方同千金外臺,惟改換面目,不注出處,致篾經方之舊。案王應麟玉海:高宗紹興十八年閏八月二十三,改熟藥所為太平惠民局,二十一年十二月十七日,以監本藥方頒諸路。陳振孫書錄解題。紹興二十九年,詔醫官王繼先重校嘉祐本草,刻版於修內司,今皆不傳。徽宗崇寧間,廢提舉判局春試,改隸國子監,分上舍內舍外舍。孝宗乾道中罷局,僅存醫學科,更不置局。淳熙中,又稍變其制。光宗紹熙二年,復置局。永樂大典集紹熙程文,凡墨義九道,脈義六道,大義三十七道,論方八道,假令十八道,運氣九道,國朝四庫編為九卷,稱其學術通貫,辨析精微。可見宋代留意醫學之盛。
清高宗
敕撰醫宗金鑑九十卷
乾隆四年十一月十七日,太醫院使錢鬥保,右院判王炳,御醫吳謙,奉上諭:爾等衙門該修醫書,以正醫學,欽此。又諭一應纂修事宜,著和親王大學士伯鄂爾泰總管。五年二月十六日,和親王具奏:傷寒論、金匱要略、雜病論、有吳謙刪訂未完稿本,請將大內所有醫書全行發出,以資考覈,即可擇吉開館,不必行取各直省之書。乾隆十四年告成。僅按訂正傷寒論注十七卷,金匱要略八卷,刪補名醫方論八卷,四診要訣一卷,運氣要訣一卷,諸科心法要訣五十四卷,正骨心法要旨五卷,大意以有方有論之書,始於仲聖,乃醫學之正軌。名醫隨證消息,其精詣處必方論並存,始能測識。至脈學簡括,無過紫虛;運氣幽微,不可竟廢。而雜證之變無窮,正骨之法多秘,皆為繪圖制訣,俾學者易誦易求,務歸實用。不若宋代聖濟總錄、和劑局方之博而寡要,偏而失中,誠萬世遵行之盛典也。
岐伯氏
漢書藝文志
按摩一卷
隋書經籍志
岐伯經十卷
宋史藝文志
針經一卷
論針灸要訣一卷
雷公氏
隋書經籍志
本草注四卷
唐書藝文志
集撰本草四卷
宋史藝文志
養性治身經三卷
扁鵲氏
俞拊氏
漢書藝文志
泰始黃帝扁鵲俞拊方二十三卷
桐君氏
隋書經籍志
採藥錄三卷
唐書藝文志
採藥錄三卷
上書十種,除復二種,凡八種,為上古名醫撰,今亡。按帝王世紀,黃帝使岐伯著醫方以療民疾,是岐伯為醫方傳世之祖。陶隱居本草經序,上古文字未傳,識識相因,至桐雷始著簡編,是桐君雷公為本草傳世之祖。秦越人以扁鵲自命,虢中庶子為荒誕之辭侮之曰:上古俞拊治病,不用藥石、針熨,見病之應,因五藏之輸,乃割皮解肌,抉脈結筋,搦髓腦,揲荒爪幕,湔浣腸胃,漱滌五藏,練精易形,先生之方,毋乃類是。漢志扁鵲內外經,或古扁鵲撰,或秦越人撰,書亡無考,姑列於秦越人之下。
周秦氏越人
漢書藝文志
內經九卷
外經十二卷
隋書經籍志
黃帝八十一難經二卷
肘後方三卷
偃側針灸圖三卷
唐書藝文志
八十一難經二卷
宋史藝文志
黃帝八十一難經二卷
黃帝難經疏十三卷
脈經一卷
療黃經三卷
針傳一卷
上書十一種,去復二種,凡九種。周渤海鄚人秦越人著。越人慕古扁鵲之學,因號扁鵲。受長桑君禁方,名聞天下。秦太醫令李⿰酉盆媿技不如,使人刺殺之。其弟子子陽善針,子豹善熨。唐志始有秦越人八十一難經,吳太醫令呂廣注。則書自三國前出。梁七錄之呂博望,或即呂廣眾難經,八十一難經,或即唐志之難經。今難經中有經云,而素問靈樞所無者,殆諸經之文歟。宋志有呂博望金滕玉匱針經三卷,呂廣金韜玉鑑經三卷,陳振孫書錄解題,有呂廣注楊元操演八十一難經五卷,皆失傳。
無名逸書
漢書藝文志
白氏內經三十八卷
外經三十六卷
旁篇二十五卷
五藏六府痹十二病方三十卷
五藏六府疝十六病方四十卷
王藏六府癉十二病方四十卷
風寒熱十六病方二十六卷
五藏傷中十一病方三十一卷
客疾五藏狂癲病方十七卷
金瘡瘛瘲方三十卷
婦人嬰兒方十九卷
湯液經法三十二卷
上書十二種,不著撰人名氏,先師未引,殆當時傳習之書也。梁七錄不載,豈漢獻遷都,晉懷奔逸,亡於兵燹歟?思邈千金方以五藏六府分配諸病,意取法於此,或當時尚有遺書可據。特鈔其目,俾見經方之舊。
漢淳于氏意
漢書列傳
對孝文帝二十九條
宋史藝文志
決死生秘要一卷
上書二種,漢臨甾淳于意撰。意為齊太倉長。文帝四年,中人坐以刑法,少女緹縈上書,願沒為官婢以贖父罪,帝憫而宥之。詔詢醫學,因條疏以對曰:高後八年,師同郡元里公乘陽慶,受黃帝扁鵲脈書禁方,年三十九,次陳治病原委並效驗,具載史記。決死生秘要,系宋人所集,今亦失傳。其弟子馮信受審病逆順,和劑五味湯藥法,唐安受五診上下奇咳,四時應陰陽法,高期受經脈高下、奇絡俞氣所居、針灸砭石法,杜信受上下經脈五診法,皆擅名漢世。
漢先師張子
梁七錄
辨傷寒十卷
療傷寒身驗方一卷
評病要方一卷
黃素藥方二十五卷
隋書經籍志
藥方十五卷
療婦人方二卷
唐書藝文志
藥方十五卷王叔和集
傷寒卒病論十卷王叔和集
宋史藝文志
脈經一卷
五藏榮衛論一卷
五藏論一卷
傷寒論十卷
口齒論一卷
金匱要略方三卷王叔和集
療黃經一卷
上書十五種,去復二種,凡十三種。漢南陽張機字仲景撰。師嘗舉孝廉,官長沙太守。後漢書,三國志皆失載。傷寒論自序云:建安紀年,未及十稔,宗族死亡者三之二,乃勤求古訓,博採眾方,撰用素問九卷、八十一難經、陰陽大論、胎臚藥錄、並平脈辨證為傷寒雜病論,合一十六卷。晉王叔和編次。宋開寶中,節度使高繼沖編進。嘉祐中,孫奇等校上傷寒論十卷,二十二篇,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三方。金匱要略三卷,二十五篇,二百六十二方。案梁錄傷寒藥方各二種隋志藥方二種,唐志傷寒藥方各一種,宋志二書之外,復有脈經等五種皆亡。千金方食治序論,引仲景及河東衛泛述扁鵲曰二則,他書未載。宋李昉太平御覽引仲景方序云:衛泛仲景弟子,撰小兒顱囟方三卷,及四逆三部厥經,婦人胎藏經,宋志及明永樂大典,有師巫顱囟經而無泛書。今從函海中摘出,僅存一卷,為綿州李調元校。首脈法,次病證,凡二十四條,驚癇疳痢方二十三首,火丹證十五方十四首,雜治方十五首。
魏華氏佗
梁七錄
內事五卷
隋書經籍志
觀形察色並三部脈經一卷
枕中灸刺經一卷
宋史藝文志
藥方一卷
上書四種,魏沛國譙人華佗撰。倫又名旉,字元化。遊藝徐土,年且百歲,猶有壯容。精於方藥,治病奇詭,而性惡難合,恥以醫名。武帝苦頭風,佗針之即止。後求歸取方,托妻病,召之不赴。帝怒其詐,收獄殺之,書皆不傳。
魏吳氏普
梁七錄
本草六卷
隋書經籍志
華佗方十卷
唐書藝文志
本草因六卷
集華氏藥方十卷
上書四種,去復二種,凡二種,魏廣陵吳普撰。普,華氏弟子,准師處療,多所全濟。受虎鹿熊猨鳥五禽道引之戲,年九十餘,耳目聰明,齒牙完固,其書至宋失傳。佗又有弟子樊阿善針,受漆葉青黏散,服之年百餘歲。世傳中藏經八卷,隋唐未錄,宋志始見。且方中所用太平錢,山藥,一為宋熙陵初年號,一為避厚陵偏諱。鄧處中究不知為何時人,其自序荒誕,與本傳不合。然書中論脈察聲色形證具有至理,王氏脈經徵引極多,殆即吳氏所集之書。後人附入別方,幻改今名耳,特識於吳氏之下。
魏李氏鐺之
梁七錄
藥錄六卷
本草經一卷
藥方一卷
唐書藝文志
李氏本草三卷
上書四種,魏李鐺之撰。新唐志作華氏弟子,不列爵里,書皆失傳。
晉王氏叔和
梁七錄
論病一卷
隋書經籍志
脈經十卷
唐書藝文志
脈經十卷
仲景藥方十五卷
傷寒卒病論十卷
宋史藝文志
脈經十卷
金匱要略方三卷
金匱玉函經八卷
脈決機要三卷
民間行本
脈經十卷
金匱玉函經八卷
上書十一種,去復四種,凡七種。西晉太醫令高平王叔和撰。叔和一代名醫,去漢未遠,故有深知灼見,能傳仲景道脈。摭集古經名論,撰脈經九十七篇。仲景傷寒金匱之文十載八九,當成於三陰三陽篇之先。宋熙寧初校正後,鏤板於廣西漕司,長樂陳孔碩序。元泰定間,龍興醫學教授謝縉重刻,東陽柳道傳序。道光癸卯,疁城黃鋐刊本,跋稱得明萬曆三年晉安袁表本,卷末識童文舉復校重梓者。又得趙府居敬堂本,元泰定四年宗濂書院本,與家藏鈔本校刻,前有叔和自序,及熙寧元年林億等進呈剳子,附袁氏補註金匱玉函經林億校定二十九篇一百一十五方。首證治總例一十六條,次痙濕暍二十八條,辨脈四十五條,三陰三陽三百二十八條,厥利嘔噦五十條,霍亂十條,陰陽易等八條,與傷寒次序不合;不可發汗等一十七篇三百四十七條,與脈經次序不合;且文義增損,語義不侔,恐是宋人偽託。傳本為國朝康熙丙申上海陳世杰校刻,首列宋英宗治平三年校上疏,次自序與何焯、陳汝楫序。案仁宗朝,王洙於館閣蠹簡中,得金匱玉函要略三卷,上卷傷寒,中卷雜病,下卷藥方並療婦人。林億以論傷寒者為金匱玉函經,論雜病療婦人者為金匱要略。而論雜病之文出脈經八卷,療婦人之法出脈經九卷。王洙宋城人,舉進士,累官翰林學士,泛覽博記,無所不通。著易傳十卷,雜文十餘篇。子欽臣,賜進士及第,累官集賢院待制知成德軍,為文至多,藏書萬卷,皆手自仇正。
晉葛氏洪
梁七錄
肘後方二卷
隋書經籍志
玉函煎方五卷
肘後方六卷
唐書藝文志
肘後救卒方六卷
宋史藝文志
肘後備急百一方六卷
國朝四庫
肘後備急方八卷
上書六種,去復四種,凡二種。晉句容葛洪撰。洪字稚川,受業於從祖元之弟子鄭隱。元帝為丞相闢為椽,以平賊功爵關內侯,遷散騎常侍,領大著作,因年老辭,乞為句漏令,入羅浮山煉丹,年八十一卒。肘後方梁僅二卷,隋唐宋六卷,類皆後人增入。金匱藥方十五卷亡。
晉皇甫氏謐
隋書經籍志
依諸方撰一卷
唐書藝文志
黃帝三部針經十二卷
宋史藝文志
黃帝三部針經十二卷
國朝四庫
甲乙經八卷
上書四種,去復一種,凡三種。晉魏郡皇甫謐撰。謐字士安,自號元晏先生。郡召上計椽舉孝廉。景元初,晉王為相國,闢皆不就。泰始受禪,著釋勸論以通志,武帝敦闢不已,謐上疏辭疾,稱草莽臣,患軀半不仁。十九載服寒食散違節,隆冬裸袒食冰者七年。又表借帝書,時人目為書淫,因病學醫。甘露中,撰集黃帝、岐伯、針經、素問、明堂孔穴針灸治要,使事類相從,刪浮去復,成一十二卷,自為序。梁錄作十二卷。隋志作甲乙經十卷、音一卷。舊唐志作黃帝三部針經十三卷,皇甫謐著。新唐志既有甲乙經十二卷,又有三部針經十三卷,當是復誤。書凡一百二十八篇,句中夾註多引楊氏太素,孫氏千金,王冰素問注,王維德銅人圖,皆宋林億等校正所加。今時所傳,系明新安吳勉學校刻。晉書,謐幼名靜,安定朝那人。漢太尉嵩之曾孫,出後叔父徙居新安,年二十,遊蕩不好學。叔母任氏,流涕婉教,乃感激就鄉人席坦受書,居貧恆力穡勤學,遂博綜典籍,有高尚之志,以著述為務,太康三年卒,年六十八。遺命:服幅巾故衣,以蘧篨裹屍,麻約二頭,置屍床上,擇不毛之地,穿阮深十尺,長一丈五尺,舉床就阮,去床下屍,平生之物,皆無所隨,惟齋孝經一卷,蘧篨之外,便以親土,土與地平,還其故草,使生其上。不種樹木,形骸與后土同體,魂爽與元氣合靈。亡有前後,不得移祔,無張神座,無十五日朝夕上食禮,不墓祭,但月朔於家設席以祭,百日而止。臨必昏明,不得以夜。撰帝王世紀、年曆、高士、逸士、列女等傳,元晏春秋,及詩賦諫頌論難等。門人摯虞、張軌、牛綜、席純皆為晉名臣。子童靈、方回,方回少遵父操,永嘉初,屢徵博士不起,避亂荊州,閒戶閒居,尊賢愛物,人咸崇敬之。刺史陶侃,每著素士服望門輒下,禮敬甚厚。王敦遣從弟廙代侃,遷侃廣州,方回諫阻不從,敦果欲殺侃,賴周訪獲免。廙至荊州,大失物情,以方回為侃所敬,乃收斬樹威。荊土華夷莫不流涕。晉名臣見於外臺秘要者,有範汪、張湛。湛無傳。汪字元平,雍州刺史晷之孫,少孤貧,六歲過江、依外家新野庾氏,荊州刺史王澄,見而奇之。年十三喪母,家貧好學。蘇峻之亂,汪西遁詣庾亮,溫嶠陳討賊狀,始解褐參護軍事。賊平,賜爵都鄉侯,為亮佐吏十餘年,轉鷹揚將軍,徵拜中書侍郎,屢有建白。桓溫徵蜀,委以荊州留府。蜀平,進爵武鄉杲侯。溫請為長史,江州刺史,皆不就,自求為東陽太守,甚有惠政。遷除都督徐兗青冀揚州之晉陵諸軍事假節,桓溫北伐,以失期免為庶人。汪屏居吳郡,從容講肄,不言枉真,後至姑孰見溫,溫謂汪遠來詣已,引身望袁宏曰:范公來可作太常。及見溫方謝意,汪曰:亡兒瘞此故來視之耳。溫大失望,年六十五卒於家,贈散騎常侍,諡曰穆。撰東陽方,梁錄一百七十六卷,隋志一百五十卷目一卷,唐志一百七十卷,尹穆纂。長子康嗣早卒,次子寧,字武子,崇儒抑俗,為豫章太守。以江州刺史王凝之彈劾免官。子泰時為天門太守,棄官稱訴,得赦免。
宋徐氏叔向
梁七錄
本草病源合藥要鈔五卷
雜療方二十二卷
雜病方六卷
療少小百病雜方三十七卷
談道述徐蛻合著體療雜病疾源三卷
談道述徐蛻合著體療雜病本草要鈔十卷
解寒食散方六卷
解散消息節度八卷
隋書經籍志
針灸要鈔一卷
唐書藝文志
針灸要鈔一卷
體療雜病方六卷
腳弱方八卷
解寒食散方十五卷
上書十三種,去復三種,凡十種。宋大將軍參軍東海徐叔向撰。叔向為晉濮陽太守熙之孫,射陽令秋夫之子。熙好黃老,隱於秦望山。得扁鵲鏡經,遂以醫名。秋夫益精其術,能針灸芻人,以療鬼疾,生道度、叔向皆工醫,道度有腳疾,文帝令乘小輿入殿為諸王子療疾,仕至蘭陵太守。
宋徐氏文伯
梁七錄
辨傷寒論一卷
傷寒總要二卷
藥方二卷
辨腳弱方一卷
隋書經籍志
療婦人瘕方一卷
上書五種,宋鄱陽王常侍,齊東莞、太山、蘭陵、三郡太守,東海徐文伯撰。文伯字德秀,道度子。療孝武路太后石水、除官,又療明帝官人發癥,及隨廢帝針落娠婦雙胎,皆奇驗。弟謇字成伯,虜入後魏,以醫官至光祿大夫,平北將軍。正始元年卒。延昌初。贈安東將軍,齊州刺史。諡曰靖。子踐字景升,襲爵位,建興太守。
宋徐氏嗣伯
隋書經籍志
落年方三卷
藥方五卷
唐書藝文志
落年方三卷
藥方五卷
雜病論一卷
上書五種,去復二種,凡三種。宋正員郎諸府佐東海徐嗣伯撰。嗣伯字叔紹,叔向之子,有學行,不屈意於公卿。療房伯玉伏熱,及用死人枕治三疾,皆奇秘。
魏徐氏之才
隋書經籍志
徐王八世家傳效驗方十卷
徐氏家傳秘方二卷
徐王方五卷
唐書藝文志
雷公藥對二卷
徐王八代效驗方十卷
徐氏脈經訣三卷
宋史藝文志
徐氏脈經三卷
徐王藥對二卷
上書九種,去復四種,凡五種。後魏丹陽徐之才撰。之才祖文伯,父雄,仕齊為員外散騎侍郎,醫雄江左。豫章王綜入魏,以醫術薦之才。乾昌二年,詔徵至洛,禮遇甚優。武帝時,封安昌杲侯。天平中,齊神武徵赴晉陽,常在內館。武定四年,自散騎常侍轉秘書監。文宣踐祚,除侍中,封池陽縣伯。皇建二年,除西兗州刺史,未之官。天統四年,迂尚書左僕射兗州刺史,給鐃吹一部。武成病酒色過度,之才療愈。每發必遣騎追召,投劑即已。後疾大漸,之才馳到,先一日已崩。後主武平元年,除左僕遷射尚書令,封西陽郡王,年八十卒,贈司徒公錄尚書事,諡文明。長子林太尉司馬,次子同卿太子庶子,皆無學術。弟之範,亦以醫見知,位太常卿,襲王爵。入周為儀同太將軍,隋開皇中卒。諸徐之書皆失傳,惟藥對採入嘉祐本草補註。
梁陶氏弘景
梁七錄
本草十卷
本草經集註七卷
補闕肘後百一方九卷
隋書經籍志
名醫別錄三卷
名醫集驗方三卷
服餌方三卷
唐書藝文志
名醫別錄三卷
集註神農本草三卷
效驗方十卷
補肘後救卒方六卷
上書十種,去復三種,凡七種。梁華陽隱居陶弘景撰。宏景好神仙吐納,撰真誥二十卷。武帝屢徵不出,賜以鹿皮巾,號貞白先生。國家每有大事,無不諮詢,時號山中宰相。自序神農本草云:軒皇以前,文字未傳,識識相因,至桐雷乃著編簡,未預秦火,亡糜獻懷,核今書郡縣多系後漢,疑仲景元化等所記,恐醫家不能備見,因區軫物類,兼注時用土地所出,仙經所需,以神農三品三百六十五味為主,名醫三百六十五味為副,並序錄合為七卷,其法度周詳,自唐以後累代校修,為本草家之祖。肘後補闕效驗服餌諸方亡。弘景本秣陵人,齊高帝引為諸王侍讀,永明中掛冠神武門,遁居句曲山,號其居曰:華陽隱居。
周姚氏僧垣
隋書經籍志
集驗方十二卷
備急草要方三卷
唐書藝文志
集驗方十卷
上書三種,去復一種,凡二種。周姚僧垣撰。僧垣字法衛,梁吳興武康人,仕梁為太醫正。武帝太清元年,轉湘東王府記室。簡文帝即位,兼中書舍人。元帝平侯景,改晉安王府諮議,梁亡入周。武成元年,授小畿伯下大夫,魏於謹極敬禮之。武帝天和六年,遷遂伯中大夫。建德三年,授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敕停朝謁,非別敕不勞入見。四年,帝東征至河陰,病口不能言,瞼垂複目不能視,一足短縮不能行,僧垣以次處療。比至華州,疾已全瘳。除華州刺史,仍詔隨駕。宣政元年,表請致仕。宣帝立,封長壽縣公。靜帝嗣位,遷上開府儀同大將軍。隋開皇初,進爵北絳郡公。三年卒,年八十五。遺誡衣帢入棺,朝服勿斂,靈上唯置香奩,每日止設清水。贈本官加荊湖二州刺史。長子詧,次子最,事具南北史。集驗方,惟見外臺秘要。
隋巢氏元方
唐書藝文志
諸病源候論五十卷
宋史藝文志
諸病源候論五十卷
國朝四庫
諸病源候論五十卷
上書一種,隋大業中太醫博士巢元方等奉詔撰。元方籍里無考。書凡六十七門一千七百二十論,但詳病源,不載方藥。惟附導引法,其言精密,洵漢代醫經經方之遺緒。宋朝舊制用以命題課醫,太平聖惠方以此論冠於每篇之首。今時傳本系明汪濟川、方礦校,前有宋天聖五年學士宋綬序。案隋書經籍志,有吳景賢諸病源候論五卷,目一卷,舊唐志作五十卷,新唐志吳景賢巢元方病源候論各五十卷,宋志始專存巢氏而去吳氏。疑當時吳景賢巢元方皆編撰官書者,唐時所存,或系各人稿本,宋時察其雷同,故去吳存巢耳。隋志五卷上當脫十字,不然,則五卷書豈有一卷目耶。
隋全氏元起
隋書經籍志
內經注八卷
唐書藝文志
素問注八卷
宋史藝文志
素問注八卷
上書一種,隋全元起撰。爵里無考,其書久亡,而篇目次序,訓解大略,宋校正中尚能得其梗概,是為注素問之祖。楊上善太素,亦可於校正中約略求之。
隋甄氏權
隋書經籍志
甄氏本草三卷
唐書藝文志
脈經一卷
本草藥性三卷
宋史藝文志
針經鈔一卷
上書四種,去復一種,凡三種。隋秘書正字許州扶溝甄權撰。權因母病與弟立言精專醫術,開皇初,稱疾免官。唐太宗貞觀十七年,親倖其宅,訪咨醫藥,賜几杖衣服,授朝散大夫,年一百三歲卒。今書全佚,惟嘉祐本草補註間引其說。
隋甄氏立言
隋書經籍志
本草音義七卷
唐書藝文志
本草音義七卷
古今錄驗方五十卷
上書三種,去復一種,凡二種。唐太常丞許州甄立言撰。立言權之弟。高祖武德間授官,其書宋志已佚。天寶間王燾集外臺秘要,恆引其古今錄驗方。
唐孫氏思邈
唐書藝文志
千金方三十卷
千金髓方二十卷
千金翼方三十卷
神枕方一卷
宋史藝文志同又有
五藏旁通鑑圖一卷
針經一卷
芝草圖三十卷
太常分藥格一卷
國朝四庫
千金要方九十三卷
民間刻本
千金翼方三十卷
上書十種,去復二種,凡八種。唐京兆華原孫思邈撰。思邈當隋末季隱居不仕,太宗登極,召授官爵,辭不就。魏徵修五代史,時訪以齊、梁、陳、周、隋事,述如目睹。高宗顯慶四年,召拜諫議大夫,又固辭。上元元年,辭疾請歸,賜良馬及鄱陽公主邑。永淳元年卒,年九十四。子行,中宗天授中為鳳閣侍郎。其千金要方二十六門二百三十一類,宋校正後,一為明嘉靖甲辰,四川按察使,耀州喬世寧依道經輯為九十三卷刊行,一為國朝康熙三十年,西昌轉運山左喻武公重校。千金翼方十八門二百十三類,宋校正後,一為明萬曆乙巳金壇王肯堂重刻,一為國朝癸未金匱華希閎校刊,即今通行本也。余書亡逸,其他著述無關醫道者,不具錄。
唐蘇氏敬
唐書藝文志
新修本草二十一卷
本草圖二十六卷
本草音三卷
本草圖經七卷
上書四種,唐高宗顯慶初,右監門府長史蘇敬(宋作恭)上表請修陶隱居所著本草,因詔司空英國公李勣等三十三人撰,今惟嘉祐注徵引。
唐孟氏詵
唐書藝文志
食療本草三卷
補養方三卷
必效方十卷
宋史藝文志
食療本草六卷
上書四種,去復一種,凡三種。唐汝洲梁人孟詵撰。詵舉進士,武后垂拱初,為鳳閣舍人。因識鳳閣侍郎劉禕之所賜藥金,後不悅,出為台州司馬。累遷春官侍郎。睿宗在藩召充侍讀。長安中,為同州刺史加銀青光祿大夫。中宗神龍初,致仕歸伊山之陽。元宗開元初卒,年九十三。書凡三卷,皆言食藥治病之效。張鼎又補入八十九種,今書亡佚,惟嘉祐補註徵引。
唐王氏燾
唐書藝文志
外臺秘要方四十卷
外臺要略十卷
宋史藝文志
外臺秘要方四十卷
外臺要略十卷
國朝四庫
外臺秘要四十卷
上書五種,去復三種,凡二種。唐郿邑王燾撰。燾,珪之孫,唐書附列珪傳,官給事中徐州司馬鄴郡太守。唐故事三司監院官帶御史者號外臺,是編成於守鄴時,故曰外臺。性至孝,母病彌年,衣不廢帶。居館閣二十餘載,多見弘文館方籍,又數從高醫窮研技術,書凡一千一百四門,皆先論後方,論主巢氏病源,方採古來專門經方諸名家,每條之下,必詳註出某書某卷,古書亡佚,賴此以存。傳本為明新安程衍道重刻,首有燾天寶十十一年自序,宋皇祐二年內降剳子,治平四年孫兆等校上序,每卷之首署林億銜名。要略宋志已亡。
唐陳氏藏器
唐書藝文志
本草拾遺十卷
宋史藝文志
本草拾遺十卷
上書一種,唐京兆府三原縣尉陳藏器撰。藏器開元間人,籍里無考。書分序例一卷,拾遺六卷,解紛三卷,補陶蘇之遺逸。其書失傳,惟嘉祐補註廣引之。
唐王氏冰
唐書藝文志
素問注二十四卷
宋史藝文志
素問注二十四卷
素問六脈玄珠密語十卷
昭明隱旨三卷
宋晁氏讀書志
天元玉策三十卷
國朝四庫
素問注二十四卷
上書六種,去復二種,凡四種。唐太僕令王冰撰。籍里無考。新唐書宰相世系表,作景兆府參軍。昭明隱旨亡,玄珠密語與天元玉策相類,殊似後人偽託。素問注首有寶應元年自序,稱於先生郭子齋堂,受先師張公秘本,排抉幽奧,頗有發明,惟全氏篇次,悉為更易,幸每篇之下必注全本幾字,猶可考見其舊,亦素問注家之祖矣。
宋大氏明
嘉祐補註目
日華子本草二十卷
上書一種,宋四明大明撰。明開寶中人,號日華子。其書以寒溫性味華實蟲獸為類,集諸家本草及近時所用藥名功狀甚悉。今見嘉祐補註中,原書亡。
宋王氏惟德
宋史藝文志
新鑄銅人腧穴針灸圖經三卷
國朝四庫
銅人針灸經七卷
上書一種,宋王惟德奉詔撰。惟德一字惟一,官尚藥奉御。仁宗以針砭之法傳述不同,命惟德鑄銅人及是書。天聖五年十月成,詔一置醫官院,一置大相國寺仁濟殿,翰林學士夏竦作序。人以精銅為之,藏府全具,背面二器,合則渾然全身,腧穴以錯金書名於旁,外塗黃臘,中實以水,俾醫工以分析寸,按穴試針,中穴則針入水出,稍差則不入矣。宋時醫人,均由考授,即此可見其精慎,今銅人失傳,其書尚存。
宋唐氏慎微
宋史藝文志
經史證類備急本草三十卷
國朝四庫
證類本草三十卷
上書一種,宋蜀州晉原唐慎微撰。慎微字審元,凡治士人病,辭酬值,而以名方秘錄為請,故其學問淹博。尚書右丞蒲傳正,欲以執政恩例奏與一官,拒不受。其書取陶書增補而成,嘉祐初,詔掌禹錫補註繪圖,識以墨蓋子。元祐七年,閬中陳子承合二書為一,名重廣補註本草圖經,天章閣待制都尉長樂林希作序,紹興二十七年,王繼先上校定大觀本草三十二卷釋音一卷,詔秘書副監鏤板,當時已非慎微舊本。今時傳世,一為元大德壬寅宗文書院本,前有大觀二年仁和縣尉艾晟序,又有金大定己酉麻革序,劉祁跋稱平陽張存惠增入寇宗奭衍義,及政和六年宗奭轉官剳付嘉祐補助圖經奏勑。一為明成化戊子翻刻金泰和甲子晦明軒本,前有宋政和六年提舉醫學曹孝忠序,稱欽奉玉音使臣楊戩總工刊寫,末有金皇統三年翰林學士宇文虛中跋。大德本作三十一卷,朱墨分明。泰和本以卷末移入三十卷之前,雖刊刻清整,而朱墨不楚。一為明萬曆丁丑翻刻大德本。一為國朝順治丁酉春谷王秋重刻本,前有自序,後有其子大獻序。其書一卷至二卷為序例,三卷至五卷為玉石三品二百五十三種,六卷至十一卷為草部三品四百四十七種,十二卷至十四卷為木部三品二百六十三種,十五卷人部二十六種,十六卷至十八卷為獸部三品五十八種,十九卷為禽部三品五十六種,二十卷至二十二卷為蟲魚部三品一百八十七種,二十三卷為果部三品五十三種,二十四卷至二十六卷為米穀部三品四十八種,二十七卷至二十九卷為菜部三品六十五種,三十卷為有名未用一百九十四種,末卷為本經外草木藤類九十八種,總一千七百四十八種。所引吳氏本草,藥對,藥總訣,藥性論,唐本草,食療、拾遺、四聲、刪繁性事類,南海藥譜、食性,日華子及開寶劉翰馬志等詳定本草,李昉、王祐、扈蒙等重定本草,寇宗奭衍義,凡一十七家,汪洋浩瀚,誠千古之大觀。然諸家之旨,賴此以傳,諸家之書,緣茲遂廢矣。
宋孫氏兆
明史藝文志
素問註釋考誤十二卷
上書一種,宋殿中丞孫兆撰。兆父用和,昭陵時官尚藥奉御太醫令。宋志有孫氏傳,家秘寶方五卷,自言為思邈之後,父子皆以醫名。兆弟宰為河東漕屬,呂惠卿為並帥,從宰得其書序而刻之。與兆同校書之國子博士高保衡字若納,宋史藝文志有素問誤文闕義一卷,傷寒類要四卷,與孫氏之書世皆不傳。
宋韓氏祗和
國朝四庫
傷寒微旨二卷
上書一種,宋韓祗和撰。祗和史志不載,宋陳振孫據序題元祐丙寅,定為哲宗時人明永樂大典始標其名,而亡其序。國朝四庫,從大典中錄出一十五篇,釐為二卷。稱其能變通仲聖之旨,以汗下溫三法分案時候辰刻,參之脈理病情,可汗篇分陰盛陽虛、陰虛陽盛、陰陽俱盛三門。又以陽黃歸之汗溫太過,陰黃歸之過下亡津,皆研析精微,切中窾要。惟以早下為大戒,並不聲明脈症,未免矯率。禾於沈氏傷寒綱目中,讀其所引七條,未窺全豹。
宋龐氏安時
宋史藝文志
難經解義一卷
驗方一卷
宋晁氏讀書志
家藏秘寶方五卷
國朝四庫
傷寒總病論六卷音訓一卷修治藥法二卷
上書四種,宋蘄水處士龐安時撰。安時字安常,余書亡佚,惟傷寒總病論三種,自明王宇泰用活字版印後,至國朝道光癸未,吳門黃丕烈,始得宋本影刻。首有蘇軾帖,黃廷堅後序,張來跋,蘇黃名皆空白,蓋當政和禁絕蘇黃文字時也。安常豪富,輕財慈愛,名傾淮南,中年屏絕戲弄,刻意學術,故其持論精卓,足為仲聖羽翼。
宋錢氏乙
宋史藝文志
小兒藥證直訣八卷
上書一種,宋鄆錢乙撰。乙字仲陽,吳越王宗屬,曾祖贇,隨王納土,因家於鄆。父顥善針,匿姓名東遊海上。乙三歲母亡,姑嫁醫工呂,哀其孤,撫為子以授其業,姑病革始告之,故乙泣請跡父,五六往始得遇,又數年乃迎歸。乙年三十,以顱囟方著名山左。元豐中,治長公主疾有功,授翰林醫學,賜緋。又愈皇子儀國公病,擢太醫丞,賜紫衣金魚。俄以病免。哲宗復召入禁中宿值,久之辭疾予告,左手足攣痹者十數年,年八十二卒。其傷寒論指微五卷,宋潛溪稱其深造仲景閫奧,並嬰孺論百篇,當時即已散佚。今之直訣,系宋閻孝忠所集,明薛己竄改,殊為紕繆,全失錢書之真。
宋朱氏肱
宋史藝文志
內外二景圖三卷
南陽活人書二十卷
上書二種,宋吳興朱肱撰。肱,秘書丞臨之子,中書舍人服之弟,登第仕至朝奉郎直秘閣。是書因傷寒辭旨雅奧,淺學費解,遂設為問答,綴緝成篇,計九萬一千三百六十八字,自己巳至戍子歷二十寒暑而成。本名無求子傷寒百問方,武夷張蕆作序,易此名,以仲景南陽人而活人者。傳本系明金壇王宇泰醫統正脈中摘出。內外二景圖亡。
宋成氏無己
宋史藝文志
傷寒論注十卷
明理論三卷
論方一卷
國朝四庫同
上書三種,金聊攝成無己撰。無己宋嘉祐時人,後聊攝入金,遂為金人。正隆丙子年九十餘尚存。先師傷寒論,自晉王叔和編輯,宋高繼沖重編,林億等校定,無己研究終身,深有所得,故其註釋簡謹。又著明理論五十篇,論方二十篇,闡明辨證用方之義。紹興甲子,洛陽嚴器之撰序推挹極至。開禧元年,歷陽張孝忠跋云:紹興庚戍,得傷寒論注十卷於醫士王光庭家。後守荊門,又於襄陽訪得明理論。因合刊於郴山。今郴山本尚有藏者。明新安吳勉學校本首有嚴序,宋志有嚴器之明理論四卷,或是此書之注。郭長揚自序有常器之補治論,極為推重,或是一人,存疑俟考。
宋陳氏師文
裴氏宗元
宋史藝文志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五卷
明朝刻本
惠民和劑局方十卷
用藥指南總論三卷
國朝四庫
惠民和劑局方十卷
用藥指南總論三卷
上書五種,去復三種,凡二種。宋大觀中庫部郎中陳師文,太醫令裴宗元,將仕郎陳承奉詔撰。凡十卷,十四門七百八十八方,與朱震亨二百九十七方之說不合,今本為明崇禎丁丑羅青山人朱葵,冶城袁元熙校刻。首冠炮灸凡例,三臣會銜撰進表,亡。用藥指南,其書有方無論。方似千金外臺經方,藥每同而名迥異。蓋遵聖濟體制,先聖濟而出耳。局方發揮惟闢其用溫補燥熱,而牛黃丸混入薯蕷丸全方,竟未察出,何哉。
宋郭氏雍
國朝徐氏刻本
傷寒補亡論二十卷
上書一種,宋河南郭雍撰。雍字白雲,朱文公熹稱為長陽沖晦先生。淳熙八年,自序言仲兄之言通守夷陵、秭歸二郡,以多疾訪醫,見常器之、康醇道,因究仲景之學。雍受兄教,漸磨日久,行年八十,略舉岐黃及近代諸書大綱,集成論說二十卷,方藥五卷,合一千五百餘條,分七十餘門,總五萬言。慶元五年,熹為之作序。明萬曆五年,誠意伯劉世延序而重刻。亡第十六卷及方藥五卷,僅十九卷六十四門一千四百餘條,今時傳本為國朝道光元年長洲徐錦校刻。
宋許氏叔微
宋史藝文志
普濟本事方十二卷
國朝四庫
普濟本事方十卷
上書一種,宋真州許叔微撰。叔微字知可,或曰揚州人,或曰毗陵人。惟曾敏行與叔微同時,其獨醒雜誌謂為真州人,當不誤。紹興二年進士,官爵未詳。曰學士者,乃宋詞臣之通稱。書旨簡雅,多載醫案驗方,故曰本事。明朱國禎湧幢小品,記叔微所著翼傷寒論二卷,辯論五卷,傷寒歌三卷凡百篇,治法八十一篇。仲景脈法三十六圖,未有傳本。
宋寇氏宗奭
晁氏讀書志
本草衍義二十卷
上書一種,宋通直郎澧州司戶曹事添差充收買藥材所辦驗藥材寇宗奭撰。籍里無考。自序衍未盡之理,伸隱避之情,證脫誤之義,煩避諱之名,考據頗屬精詳,其書為金平陽張存惠增入嘉祐補註,外無傳本。
宋陳氏言
宋史藝文志
三因病源六卷
國朝四庫
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十八卷
上書二種,宋括蒼陳言撰。言字無擇,行履無考。其書命名本於金匱,其方論典雅簡該,絕無冗鄙之弊。嚴用和剽竅其論,附以已所驗方,吳澄易簡歸一序,極稱其美。三因方傳本為明何巨校刻,分為一十八卷。二卷中太醫習業,有二十一史之文,非南宋人語,蓋明代鈔寫傭人妄改。濟生方收存四庫,外無行本。惟目錄中載其自序云:論治五十,方凡四百,總為十卷。
宋陳氏自明
國朝四庫
婦人大全良方二十四卷
上書一種,宋臨川陳自明撰。自明字良父,官建府醫學教諭。是書刻於嘉熙元年。自序稱三世學醫,藏書甚夥,而行履所至,必加詢訪。凡八門,二百餘論,論後附方,首調經,次眾疾,求嗣,胎教,坐月,產難,產後,序列秩然,既詳且富。薛氏所集,則刪訂增附,別成一書,非勤有書堂原本矣。
宋張氏杲
國朝四庫
醫說十卷
上書一種,宋新安張杲撰。杲字季明,伯祖擴,受龐安時業,著名京洛,杲承其家學,撰為是編。前七門,總序古來名醫醫書,及針灸診視之類,次雜證二十八門,雜論六門,婦人小兒二門,瘡及五絕痹疝三門,終以醫功報應,凡四十七門。皆系古今治驗,而禁方秘論往往間出。惟雜採說部,頗病神怪。且既戒天靈蓋不可用,又出拾遺人肉一條,自相矛盾,不可為訓。然實有淵源,非泛常炫說者可比。
宋楊氏士瀛
國朝四庫
仁齋直指二十六卷
傷寒類書活人總括七卷
上書二種,宋福州楊士瀛撰。士瀛字登甫,號仁齋。序題景定甲子,乃宋末人。是書為明嘉靖中,徽州朱崇正,字仲儒,號惠齋者校刻。其傷寒類書,自序成於直指之前,因卷帙較少,附遺於後。
提要辨述原委甚悉。禾從沈金鰲尊生悉其大凡,實為支離穿鑿。惟外無行本,不能窮其底蘊。
卷下
金劉氏完素
金史藝文志補
素問玄機原病式二卷
宣明論方十五卷
素問要旨論八卷
運氣要旨論一卷
傷寒直格三卷
傷寒直格方三卷
傷寒後集一卷
傷寒續集一卷
傷寒別集一卷
傷寒標本心法類萃二卷
治病心印一卷
十八劑一卷
國朝四庫
素問玄機原病式二卷
宣明論方十五卷
傷寒直格方三卷
傷寒標本心法類萃二卷
上書十六種,去復四種,凡十二種。金河間劉完素撰。完素字守真,自號通元處士,大揚醫道於大定明昌間。所著原病式,舉至真要大論二百七十七字為綱,反復辯論至二萬餘言,謂已深探奧妙。宣明論方,採內經六十一證,分一十七門,撰為主治之方,其性矜伐,工自譽,尊仲聖為亞聖,又以為未備聖人之道,推朱肱為博辨,又以為未知陰陽之理,意欲度越古人。蓋當時典籍散亡,醫皆市儈,完素一出,士大夫咸翕然從風,因開七百餘年偏執寒涼之弊。余書文義淺率,疑多偽託,病機氣宜保命集,系張元素撰,謬誤始末,詳元素下。今通行河間六書,末附都梁鎦洪傷寒心要一卷,鎮陽常德傷寒心鏡一卷,心鏡一名張子和別集。案李濂醫史,張從正草創儒門事親,常仲明又摭其遺法為治法心要,德疑即仲明之名,書凡七篇,首論河間雙解散及子和增減法,心要凡十八方,並病後四方,敷衍河間之說,多掇拾殘緒,罕所發明。
金張氏元素
金史藝文志
病機氣宜保命集三卷
醫學啟源二卷
本草二卷
國朝四庫
病機氣宜保命集三卷
民間行本
家珍一卷
上書五種,去復一種,凡四種。金易州上谷張元素撰。元素字潔古,八歲應童子舉,二十七試進士,犯廟諱下第,遂工醫。保命集,首列原道等總論十,次病論二十三,闡發深至。病機一篇,亦如原病式例,用至真要大論為綱,而援證精博,文氣滂沛,斷非守真所能。楊威直為河間遺書偽序付梓,明初寧王權重刻亦踵其誤。李時珍本草綱目序例,始糾其繆而復其真。子壁,號云岐子,撰保命集二卷,專論傷寒,文頗簡潔,蓋家學也。注王氏脈訣一卷,與保命集並傳。
金張氏從正
金史藝文志
儒門事親十五卷
汗吐下法治病撮要一卷
傷寒心鏡一卷
秘錄奇方二卷
經驗方三卷
國朝四庫
儒門事親十五卷
上書六種,去復一種,凡五種。金唯州考城張從正撰。從政字子和,號戴人。宣宗興定中召補太醫,末幾辭去。學宗守真,而規模侷促,意旨粗率,麻知幾、常仲明與之友善。其書蓋子和述,而知幾仲明文飾之。故儒門事親中,辨記解誡箋詮式斷、論疏述衍、諸體皆具,而以為儒者始明其理,事親必當取資也。然擅用寒涼汗吐下三法,當時實多異議,因有辨謗及高技常孤諸論。明嘉靖辛丑,邵輔以母年望六,求是書與醫,聞忠校序鋟版,欲以垂暮之年,試瞑眩之藥,亦危矣哉。
金李氏杲
元史藝文志
脾胃論三卷
蘭室秘藏六卷
辨惑論二卷
內外傷寒辨三卷
醫學發明九卷
傷寒會要未載卷
用藥法象一卷
國朝四庫
脾胃論三卷
蘭室秘藏六卷
內外傷辨惑論三卷
民間行本
醫學發明一卷
活法機要一卷
上書十二種,去復四種,凡八種。金真定李杲撰。杲字明之,自號東垣老人。金亡入元,年五十五,又十七年乃卒。大定初校籍,富冠真定、河間兩路,納貲得官監濟源稅,因母嬰疾、為眾醫雜治死,遂捐千金,從張元素學醫,許魯齋先生目為醫中王道。明隆慶四年,曹灼集元素父子,及王好古、李東垣、田幼科書十種,稱五人各以專學著述,東垣獨能集其大戊,故序刻成一家之言。脾胃論三十六條,有圖有論有方,大抵原本內經,實未能得內經精蘊。蘭室秘藏,二十一門,十九論,二百八十三方,皆諄重脾胃,極言寒涼攻伐之害,為河間別樹一幟。雖用藥繁重,專尚香燥,論固執而辭不達意,亦當時救弊之砥柱也。
金羅氏天益
明朝刻本
衛生寶鑑二十四卷補遺一卷
內經類編九卷
東垣試效方九卷
上書三種,金真定羅天益撰。天益字謙甫,東垣傳付著作弟子。是書一至三卷為藥誤永鑑,四至二十卷為名方類集,二十一卷為藥象類集,二十二至二十四卷為醫驗紀述,補遺為傷寒外感表裡陰陽三十一症治法。大要修飾師說,炫耀已長,不免流俗之茸,而信崇仲景,論述內經,殊為青出於藍。然文義闒茸,欲暢不能,亦固已哉。卷首有永樂十五年盧陵胡廣、建安楊榮序。
元王氏好古
元史藝文志
醫壘元戎十二卷
此事難知二卷
湯液本草三卷
湯液大法四卷
陰症略例一卷
癍論萃英一卷
國朝四庫
醫壘元戎十二卷
此事難知二卷
湯液本草四卷
民間行本
醫壘元戎一卷
上書十種,去復四種,凡六種。元趙州王好古撰。好古字進之,號海藏,官本州教授提舉醫學。受業潔古,潔古歿,遂師事東垣。此事難知,專論傷寒,醫壘元戎,兼述雜病。其書推尊仲聖,效法朱肱,復斟酌二家,變通其說,雖於長沙大法,無所闡明,而寅畏小心,實當時之翹楚。醫壘元戎,為明萬曆癸卯遼東巡撫顧遂刻,而體例參差費校,今本東垣十書竟刪成一卷。湯液本草,融會潔古珍珠囊,東垣藥類法象,用藥心法,於本草原旨了無干涉。
元朱氏震亨
元史藝文志
金匱鉤玄三卷
平治薈萃方三卷
傷寒論辨疑一卷
傷寒摘疑一卷
格致餘論一卷
局方發揮一卷
治痘要法一卷
活幼便覽二卷
纂要八卷
治法語錄三卷
外科精要新論一卷
本草衍義補遺一卷
醫案一卷
國朝四庫
金匱鉤玄三卷
格致餘論一卷
局方發揮一卷
民間行本
心法五卷
上書十七種,去復三種,凡十四種。元婺州義烏朱震亨撰。震亨字彥修,學者尊為丹溪翁。師許文正公衡,究道德性命之學,文正患末疾,喻使習醫,翁遂棄舉子業,致力於陳裴二百九十七方,漸悟其非,乃遊歷他郡,遇羅知悌,知悌字子敬,號太無先生,宋理宗朝寺人。初劉完素授醫學於荊山浮屠,知悌悉受其傳,又旁通子和、明之二家,翁盡得其秘。歸起文正疾,益推廣意旨,因作相火及陽有餘,陰不足之論,專尚滋陰降火,心法首論六篇,分一百門,金匱鉤玄,分一百三十八類,有方有論,劉氏之學,至翁益彰。然絕去深沉,專趨淺近,執寒涼之結習,滋流弊於三朝,亦可謂功之首、罪之魁矣。戴良盛稱其敦孝友之行,得道學之源,重倫常而輕榮利,為之作傳。明休寧方廣,字約之,號古庵,以醫遊河、洛間,寓陳留,集丹溪心法附餘二十四卷,龐雜不倫,大失丹溪之旨。尚有脈藥證治地理等書未見。
元趙氏以德
民間刻本
金匱衍義二十二卷
上書一種,元趙以德撰,本書署曰宋人,明程充序丹溪心法,有丹溪門人劉叔淵、戴元禮、趙以德,此書史志未戴。元志有趙良金匱音義醫學宗旨。華亭縣誌:趙良,字以德,號云居,浦江人。張士誠據吳,屢召不赴,挈家隱華亭鄉間,鬻醫自活。
元王氏履
元史藝文志
醫韻統一百卷
百病鉤玄二十卷
醫經溯洄集一卷
國朝四庫
醫經溯洄集一卷
上書四種,去復一種,凡三種。元崑山王履撰。履字安道,朱震亨弟子,工詩善畫,明洪武初始卒。嘗謂素問人傷於寒則為病熱,是論病之常。仲景始分寒熱而義猶未盡,又言陽明篇無目痛,少陰篇無胸背痛,太陰無隘乾,厥陰篇無囊縮,必有脫簡。乃取三百九十七法中有方治者,得二百三十八條,為二百三十八治,書凡二十一篇,名醫經溯洄集。辭雖誇伐,於醫道實有發明,足矯當時結習。明祁門徐春甫云:鉤玄醫統二書若存,利濟民生匪淺。因撰古今醫統一百卷,既仍其名,復仍其卷。意春甫本有二書,但改韻歸類增損而成己作耳。春甫字東皋,以醫受知太師成國公朱希忠,官太醫,名其術於公卿間。故首有靈壁侯湯世隆等六人,及嘉靖丙辰自序。後列恭順侯吳繼爵,臨淮侯李言恭,平江伯陳王謨等三十八人銜名。書分福、壽、康、寧四集,每集十冊,以富貴榮華客,清閒自在仙,鵬程九萬里,鶴算八千年,玉質成飛步,朱顏永駐延,平安無量劫,靜默有真源,四十字為號。廣引道藏經籙,養生修煉,及林靈素大成,金書諸目。一卷為歷代名醫二百七十二人小紀,採摭書籍二百八十二部目錄。二卷為內經要旨十一篇,曰陰陽、攝生、病能、論治、脈候、色診、藏象、經度、運氣、標本、針刺。三卷為翼醫通考。四卷為內經脈侯。五卷為運氣易覽。六卷為經穴發明。七卷為針灸直指。八卷至七十九卷為病機治法。凡一百四十二門。八十、八十一為外科理例。八十二、八十三為婦科心鏡。八十四為螽斯廣育。八十五為胎產須知。八十六、八十七為老老余編。八十八至九十為幼幼類集。九十一為豆疹泄秘。九十二為奇病續抄一百三十七侯。九十三為經驗秘方一百八十四道。九十四、九十五為本草集要。九十六為本草御荒。九十七為製法備錄。九十八為通用諸方十類,曰藥品、花木、天時、人道、飲食、衣服、起居、器物、鳥獸、雜著。九十九、一百為養生余錄,以神仙安期生,名臣范蠡等五十二人,亦為名醫,經史子集註疏小說四十四種,廁於醫籍。甚至以僦貸季為岐伯之師,少俞為俞拊之弟,少師為桐君之爵,太乙為雷公之號,且名以宋時雷斆之斆,陳藏器唐開元中人,誤為梁人,曰華子大明,宋開寶中人,誤為陳氏北齊雁門人,白虎通壽命一篇,毫不涉醫,乃曰直抉醫家未宣之奧,其紕繆自欺處不勝枚舉。至病機雖祖述內經巢氏,而治法不本漢唐,惟著意於南宋以下諸子,尤崇信當時胡濙易簡方,蓋前明考據家陋習。好奇務繁,以誇博辨,往往掛一漏萬,根據無稽,第體例甚井,非萬病回春,嵩崖尊生可比,陳念祖欲一概廢之,未免太過矣。
元呂氏復
九靈山房集滄洲翁傳
內經或問
切脈樞要
脈序脈系圖
長沙傷寒十釋
靈樞經脈箋
運氣圖說
難經附說
五色診奇胲
養生雜言
四時燮理方
松風齋雜著皆未載卷
上書十一種,元鄞人呂復撰。復字元膺,少孤,事母至孝,母病求醫,遇衢醫鄭禮之,得其古先禁方色脈藥論諸書,遂精醫學,薦為台州仙居縣儒學教諭,後調臨海及升本郡教授,俱不就。因晦跡邱園,著書自樂。年老無子,有女四人,人比之為太倉公,其書不傳。戴良九靈山房集滄洲翁傳,採其治效最著者二十三條為醫案。並節其群經古方論考,極為精審。
元滑氏壽
明史藝文志
十四經絡發揮三卷
素問注鈔三卷
難經本義二卷
傷寒論鈔二卷
診家樞要一卷
醫家引彀一卷
五臟補瀉心要一卷
脈訣一卷
醫韻一卷
痔瘺篇一卷
國朝四庫
難經本義二卷
上書十一種,去復一種,凡十種。元餘姚滑壽撰。壽字伯仁,晚號攖寧生。先世自襄徙儀真,又徙餘姚。師京口王居中,受素問難經,又師東平高潤陽學針法,復參仲景、完素、東垣三家之旨。年七十餘,容如童子。行步蹻捷,飲酒無算。其十四經絡發揮,難經本義,明薛己刻入集中,素問注鈔等七種亡。
元倪氏維德
明史藝文志
原機啟微集二卷
東垣試效方三卷
上書二種,元吳縣倪維德撰。維德字仲賢,祖父皆以醫顯。病陳裴之學,乃求金守真、戴人、東垣三家書,研求意旨,因得盛名。殆私淑三家之矯矯者。原機啟微,專論目科,薛己刪為一卷,刻入集中。東垣試效方亡。明學士宋濂,為撰墓銘,稱為敕山老人。洪武十年卒,壽七十五。子衡,亦以醫名。
元齊氏德之
元史藝文志
外科精義二卷
國朝四庫
外科精義二卷
上書一種,元醫學博士充御藥院外科太醫齊德之撰。籍里無考,其書上卷論,下卷方,皆本巢氏病源,千金要方,千金翼方,而參以所學。雖不著出處,鮮有發明。於瘍醫書中,實為善本。民間行本,刊入東垣十書內。
元危氏亦林
國朝四庫
世醫得效方二十卷
上書一種,元南豐危亦林撰。亦林字達齋,官本州醫學教授。是書積其高祖以下五世所集醫方,凡八種:一大方脈科,九十一門,二小方脈科,七十一門,三風科十門,四產科兼婦人雜病三十三門,五目科十二門,六口齒咽喉科六門,七正骨金簇科二十九門,八瘡腫科二十四門,附孫真人養生法,針灸科散附各科中,有目無書。序稱創始於天曆元年,訖功於後至元三年,凡一十六年。由江西醫學提舉司牒呈醫院下諸路提舉司重校,復白醫院始准刊行,其慎重如此。前有太醫院銜名,凡院使十一人,同知院事二人,僉院事二人,同僉院事二人,判官二人,經歷二人,都事二人,椽史二人。其書彙集古方,足資考據。第無所發明。禾於會稽梁氏,見其元朝刻本,惜未鈔錄。
元葛氏乾孫
明史藝文志
醫學啟蒙經絡十二論十卷
十藥神書一卷
上書二種,元長洲葛乾孫撰。乾孫字可久,貌魁碩,好擊刺陣法,後折節讀書,通陰陽律歷之學,屢試不售。父應雷,字震父,官江浙醫學提舉。師中州李醫官,始傳守真、潔古之學於江南。著醫學會同十二卷。乾孫受父業,名埒丹溪,所傳十藥神書,專尚奇詭,絕無情義。
元馬氏宗素
元史藝文志
傷寒醫鑑一卷
上書一種,元平陽馬宗素撰。宗素私淑守真。是書凡一十一條,皆摘活人書中溫藥主治之病。不證以仲景原文,但引素問論熱守真主寒之說,極意攻排,不遺餘力,甚云:下立死,不下亦死,宜用涼膈散,涼膈散非下藥乎?是以人命為孤注矣。明吳有性著瘟疫論,實本諸此。夫傷寒論、律也,內經、經也,經主乎體,律主乎用,循經引律,貴乎持平。苟偏袒自專,各爭門戶,則經律相失,體用相違,未有不僨事者。
明徐氏用誠
元史藝文志
玉機微義五十卷
本草發揮四卷
明史藝文志
劉純玉機微義五十卷
國朝四庫
玉機微義五十卷
上書四種,去復二種,凡二種。明會稽徐用誠撰,咸寧劉純續增。用誠字彥純,丹溪弟子。元亡入明,遂為明人。是書本名醫學折衷,凡一十七類。純以其未備,增三十三類,易以是名,每條各注續添,以為辨識,皆採擷諸家方論,附以案語,頗為詳審。嘉靖庚寅,延平黃焯刻於永州,楊士奇為序。當時李氏之學多在中州,劉氏之學獨傳江浙,故朱氏一派,專主寒涼補陰。
明戴氏原禮
明史藝文志
證治要訣十二卷
校正金匱鉤玄三卷
推求師意二卷
證治類元未載卷
證治用藥未載卷
國朝四庫
校正金匱鉤玄三卷
推求師意二卷
民間行本
證治要訣十二卷
證治類方四卷
上書九種,去復三種,凡六種。明婺州浦江戴原禮撰。原禮字思恭,丹溪弟子。元亡入明,遂為明人。洪武中徵為御醫,太祖不豫,少間,御右順門、治侍疾無狀諸醫,獨慰思恭為仁義人,太孫嗣位,罪諸醫,復獨擢思恭為太醫院使。永樂初,以年老乞歸。三年夏復徵入,進見免拜,是年冬乞骸骨,遣官護送,賚賜金帛,逾月卒。遺行人致祭,年八十二。校正丹溪金匱鉤玄附論六篇,並推求師意,皆保全其師補陰制火之說。又隱括心法諸要,撰證治要訣類方,圓融委曲,情法備至,以救當時漫用寒涼之弊,誠朱氏之功臣也。
明盛氏寅
張氏醫通引書
醫林廣義未載卷
上書一種,明吳江盛寅撰。書亡俟考。初吳邵王賓慕思恭技,從之遊,思恭欲其執弟子禮,賓辭以老,伺思恭出,竊書以去。將死無子,以書授寅。寅字啟東,永樂初為醫學正科,坐累,輸作天壽山,監者奇之。令主算值前,療愈脹病,中人薦治其主疾,既愈,待成祖西苑校射,成祖愕其尚在。因奏寅愈疾狀,召診稱旨,授御醫。東宮妃張氏,經水十月不至,寅獨以為非娠,妃聞甚信,遂進破血劑。東宮素惡寅,因械以待,俄血下病已,賜紅仗導歸。仁宗嗣位,出為南京太醫院。宜宗立,召還,正統六年卒,子孫皆世其業。
明陶氏華
明史藝文志
傷寒全書五卷
傷寒六書六卷
傷寒九種書九卷
民間行本
傷寒全生集葉桂評本四卷
傷寒六書六卷
上書五種,明餘杭陶華撰。華字節庵,是書不述本論,惟憑臆斷,而文理荒謬,意旨瑣絮,雖間有精義名方,實皆剽竊陳言,攘為已作,閱其正統十年自序云:年七十七,子方弱冠,又多疾病,慮已歿後,誤於庸醫,致絕祖祀,因編書貽教。全生集分列傷寒溫病等辨治一百七十三條,復撰六書摯其要領,又恐不知珍重,遂定家秘,殺車槌、一提金、截江網、等鄙俚之名,耄荒溺愛,亦可悲矣。
明王氏綸
明史藝文志
本草集要
明醫雜著皆未載卷
上書二種,明慈溪王綸著。綸字汝言,號節齋,舉進士,正德中以右副都御史巡撫湖廣。其明醫雜著,薛己刻入集中,坊間亦有行本,多金元諸家膚淺之說。
明虞氏搏
明史藝文志
方脈發蒙八卷
醫學正傳八卷
四庫存目
醫學正傳八卷
上書二種,明義烏虞搏撰。搏字天民,自號花溪恆德老人。是書成於正德乙亥。其學宗尚朱震亨,參以仲聖、孫思邈、李杲,並選方之精粹者,次於丹溪要語之後。又撰或問五十條,以申明之。禾家有殘帙二卷,並於沈金鰲傷寒綱目,讀其引略,雖畦徑褊仄,亦精簡可採。
明薛氏己
國朝四庫
薛氏醫案十六種七十八卷
上書一集,明吳縣薛己撰。己字立齋,初為瘍醫,後方工於內科。因聯絡金元四家法,創立真陰真陽論,推衍金匱腎氣丸為六味八味,及增損一二味,則別成一方,自謂神明變化,遂開張介賓、趙養葵等固執滋填之弊。案金匱要略用腎氣丸者五條:一曰虛勞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一曰短氣,有微飲,當從小便去之;一曰男子消渴,小便反多,飲水一斗,小便亦一斗;一曰婦人轉胞不得溺,附方曰腳氣上入少腹不仁,是腎氣丸專為理腎氣利小便而設。難經以兩腎之中為生氣之根,濁氣凝冱,則生氣格硋,津液消亡,故用附桂通陽,必重用滋燥、斂陰、泄濁之藥為佐,又恐滋斂味厚,致妨胃氣,用丸而不用湯,地黃分兩特重者,慮陰液隨濁溲並泄,用以保全津液,非藉之填補也。己不明此理,直以為補陰君藥,昧者或從而武和,或從而訕謗,介葛廬亦難解紛矣。自著書八種:曰內科摘要,女科撮要,外科樞要,癘瘍機要,正體類要,口齒類要,保嬰金鏡錄,凡一十六卷。父鎧所著保嬰撮要二十卷,辭旨譾劣,非金元諸家之實力窮研者可比。且多載治驗,援引貴遊,殊形醜謬。其刪改舊本,附以己說者七種:曰倪維德原機啟微,陳自明婦人良方,錢乙小兒直訣,王綸明醫雜著,陳文仲小兒痘疹方、杜本傷寒金鏡錄,朱震亨外科精要,凡四十二卷,悉非原書之舊。天啟中朱明重刻,前有紀事一篇,言夢己求刻此書甚為怪誕。
明李氏湯卿
四庫存目
心印紺珠經二卷
上書一種,明李湯卿撰。湯卿提要亦不知何許人。書為明嘉靖丁未,嘉興府知府趙瀛校刻。上卷曰:原道統,推運氣,明形氣,詳脈法。下卷曰:察病機,理傷寒,演治法,辨藥性十八劑。錢大昕補元史藝文志,有羅知悌心印紺珠一卷,朱撝字好謙,心印紺珠二卷,不知即系此書,或別有二種容俟博考。
明王氏肯堂
明史藝文志
醫論四卷
證治準繩一百二十卷
郁岡齋筆麈四卷第一卷凡四十頁論醫
醫統正脈一百九十六卷
國朝四庫
證治準繩一百二十卷
上書五種,去復一種,凡四種。明金壇王肯堂撰。肯堂字宇泰。兵部主事,諫阻武宗南巡,子杖、臬之孫。右都御史,贈太子少保,諡恭簡、樵之子。舉萬曆十七年焦竑榜進士,與松江董其昌同科。選庶常,授檢討,倭寇朝鮮,疏陳十議,願假御史銜,練兵海上。疏疏留中,遂引疾。會京察罷黜,歸而研醫,以著述自樂。復以薦補南京行人司副,終福建參政。其醫統正脈集書四十四種,自素問、靈樞、難經、脈經、傷寒論、金匱要略、明理論、活人書以下,繼以守真,終於陶華,皆沿金元以來結習。證治準繩六種,首雜病證治八冊,附以類方八冊,次傷寒準繩八冊,瘍醫準繩六冊,幼科準繩九冊,女科準繩五冊,凡四十四冊,皆一年而成。二種雖採掇繁富,而珠礫雜收,茫無去取,徒眩後人耳目。蓋其成功甚速,決非一人之手。況罷黜未幾,又復起用,宦興方殷,著輯宜其率略矣。醫論筆麈,泛述醫事,頗精卓可觀。
明李氏時珍
國朝四庫
本草綱目五十二卷
脈學一卷
奇經考一卷
上書三種,明蘄水李時珍撰。時珍字東壁,官楚王府奉祠正。子建中,為四川蓬溪知縣,神宗詔修國史。子建元,上遺表及書命刊行天下。是書取諸家本草,芟復補闕糾謬,凡一十六部,六十二類,一千八百八十二種。每藥以正名為綱,釋名為目。次以集解、辨疑、正誤、氣味、主治、附方。自云:歷年三十,採書三百餘家,三易稿而成。萬曆間為王世楨序刻,雖蒐羅至富,考據精詳,而誇多鬥靡,究與經方意旨未相融貫。又集其父言聞四診發明,糾脈訣之失,為瀕湖脈學,附以宋道士崔嘉彥四言詩。復考證奇經八脈,創為氣口九道之圖,詳其診法,好名之心,亦良苦矣。
明孫氏一奎
國朝四庫
赤水玄珠三十卷
醫旨緒餘二卷
三吳治驗二卷
新都治驗二卷
宜興治驗二卷
上書五種,明休寧孫一奎撰。一奎字東宿,號生生子。玄珠分七十門,每門又各分類次,詳論寒熱、虛實、表裡、氣血受病之原,古今病證名稱之混,晰理入彀,治法適中。殆擷取金元精粹之義,加以文飾而成者。醫旨分配太極陰陽五行於人身藏府經絡,又直以癲癇為二病,皆自擅聰明,憑虛結撰。又精究用人補人採煉之法,以治勞損,邪說導淫,乃書中大瑕。子泰來、明來,輯其醫案,多所誇詡,大抵專揚醫名,不窮醫理,淆於世俗之結習也。
明張氏介賓
國朝四庫
類經三十二卷
景岳全書六十四卷
上書二種,明山陰張介賓撰。介賓字會卿號景岳。元劉靜修集金李杲嘗命其徒羅天益所撰之內經類編,曾三毀其稿,又閱三年乃成,今書不傳。介賓殆仿其體,類集素問靈樞三百九十條,分為一十二門曰:攝生、陰陽、藏象、脈色、經絡、標本、氣味、論治、病疾、針刺、運氣、會通,又增圖翼十一卷,附翼四卷。雖割裂古經,而條理甚井,注多發明。全書首為傳忠錄,次脈神章,傷寒典,雜證謨,婦人規,小兒則,痘疹詮,外科鈐,本草正,次新方,次古方,皆分八陣。曰:補、和、寒、熱、固、因、攻、散。又集婦人、小兒、痘疹、外科諸方,妄稱典謨,殊為乖謬。且持論偏執,工於怒罵,沿薛己真陰真陽之習,斥劉朱寒涼制火之非。雖救當時攻伐之弊,實開後世膩補之愆。且每門首列經文,而論中不提一字,甚為疏忽。然酒色越度,精血消亡,溫養填補,在所必需,其書又未可偏廢。
明繆氏希雍
明史藝文志
本草經疏二十卷
方藥宜忌考十卷
本草單方十卷
國朝四庫
先醒齋廣筆記四卷
本草經疏三十卷
上書五種,去復一種,凡四種。明常熟繆希雍撰。希雍字仲醇,天啟中,王紹徽作點將錄,以東林諸人,分配水滸名,希雍為神醫安道全。本草單方亡。廣筆記為長興丁元薦裒希雍所用方成帙,雍又增入群方,及本草常用之藥,傷寒溫病時疫治法。經疏以神農為主,附以諸家主治藥味禁忌,次序悉依大觀本草,然論多紕繆,當時名醫以為經疏出而本草亡,亦詆之太過矣。張介賓與希雍同時,希雍擅用寒涼,介賓擅用溫補,希雍尚變化,介賓守法度。二人各立門逕,其實各有得力處。
明盧氏之頤
國朝四庫
本草乘雅半偈十卷
痎瘧論疏一卷
民間傳本
學古診則四卷
上書三種,明錢塘戶之頤撰。之頤字子繇,又字自觀。父復字不遠,號芷園蒲癡,著芷園臆草五種。又集醫種子四種,一為醫經種子,集本草經難經;一為醫論種子,集傷寒論、金匱要略;一為醫方種子,集仲景方、附薛己方、杜本舌法;一為醫案種子,集扁鵲倉公傳,附薛己醫案,及嘉靖中撫州易大艮思蘭醫案十八首。萬曆丙辰庚申自序,天啟甲子張天鱗、何白、李流芳序。嘗著本草綱目博議,命子繇成之,子繇因取本經藥二百三十二種,別錄至綱目諸書一百四十三種,每藥之下,有核參衍斷四目,辨論精博,甄錄謹嚴,為註釋藥性家之祖。閱十八載始成,稿亡兵燹,追憶重修,因名半偈。痎瘧方雖不古,論實簡當,診則為晚年目瞽所述,雖重複錯誤,猶可見少時篤學之功。摩索金匱九卷,及傷寒金鏡抄,醫難晰疑未傳。
明吳氏有性
國朝四庫
瘟疫論二卷補遺一卷
上書一種,明震澤吳有性撰。有性字又可。是書以四時沴氣蘊為瘟疫,病類傷寒而迥異,古未分別,乃著此論。謂邪自口鼻入伏膜原,與傷寒邪從毫竅入者相反。數百瘟疫中,偶或有一傷寒,言殊鹵莽滅裂。蓋崇禎之世,兵燹頻仍,凶荒迭薦,民生流離,死亡載道,其乖戾汙穢之氣,蒸為瘟疫。病源即屬凶殘,治法不妨峻厲。有性智不及此,遂因當時治效,輒著正名正誤諸篇,誹議先賢,流毒後世,聖裔孔以立為之註釋,亦讀書偏信之過耳。
明劉氏若金
劉氏自刻本
本草述三十二卷
上書一種,明潛江劉若金撰。若金字云密,天啟乙丑進士,由縣令歷監司,忤時罷歸,正氣聞天下。崇禎末膺薦復起,以司寇驅馳閩海,知事不可為,即於學易之年,束身引退,自號蠡園逸叟,隱居著書三十載。康熙乙巳卒,年八十。是書集藥六百九十一種,分水、火、土、金、石、滷石、山草、芳草、隰草、毒草、蔓草、水草、石草、谷菜、五果、山果、夷果、味部、蓏部、水果、香木、灌木、苞木、蟲、鱗、介、禽、獸、人,三十部。權藥物生成之時,度五氣五味五色,以明陰陽升降之理,有似平空結撰。然理暢義博,實發農經陶錄之秘,與盧氏父子互相補苴,允為註釋藥性家之祖。校之前人屬火、屬水、入心、入腎之說,大相逕庭。此為康熙己卯。其子字漣水者,令淳安時刻本。有遂安毛際可,嘉興高佑釲,竟陵吳驥序。
明方氏有執
國朝四庫
傷寒論條辨八卷
本草鈔一卷
或問一卷
痙書一卷
上書四種,明歙縣方有執撰。有執字中行,以傷寒論為王氏改移,成氏竄亂,致後世目為不全之書,或沿襲其誤,大失仲聖著書之旨,因竭二十餘年心力,始得端緒,考訂成編。然傷寒論屢經兵燹,王氏萃集之後,又為高繼沖編輯,必以為何人改移,何人竄亂,非質諸仲聖,終系穿鑿。惟成氏註釋未盡厥義,頗藉發明。所附本草鈔,或問痙書,皆有據之學。是書刻於萬曆壬辰。國朝鄭重光,字在辛,為方氏里人,刪其支辭,參以程喻二家,並附己意,名曰續注,亦行於世。
明周氏子干
民間行本
慎齋三書三卷
脈法一卷
醫案五卷
運氣化機三卷
脈學正傳四卷
續醫案十二卷
胡慎柔五書一卷
查了吾正陽篇一卷
上書八種,明寧國周子干撰。子干字慎齋,太平人,學宗薛己而別開蹊徑,多謬悠欺偽之說。毗陵胡住思,涇縣查了吾,皆師事之。住思弟子毗陵石震字瑞章,註釋三書,五書,並脈學正傳,運氣化機,慎齋醫案,俱未世梓。世傳鈔本,疑是石震偽託。惟慎齋三書脈法解,為國朝乾隆間,武進陳嘉樹鏤版傳世。
明李氏中梓
四庫存目
刪補頤生微論四卷
民間行本
醫宗必讀十卷
士材三書六卷
上書四種,明華亭李中梓撰。中梓字士材。其頤生微論已刊於萬曆戊午。崇禎壬午又自為刪補成二十四篇,皆論醫家大要,又雜入道家修煉諸法。復輯醫宗必讀十卷,首一卷為雜論,二卷為脈色,三、四卷為本草,五卷為傷寒,餘五卷為雜病三十二門。崇禎丁丑自序有云:醫書漢七家,唐六十四家,採一百九十七家,而漢志醫經七家,經方十有一家唐志明堂經脈三十四家,醫術二百五十七家,宋志醫書五百八部,與其所引,幾風馬牛不相及,殆信筆欺人,並未檢閱史志耳。三書首論脈法,為診家正眼二卷;次論藥性,為本草通玄二卷;次論病四十五門,為病機沙篆二卷;國朝順治庚寅刻後,旋即散失。康熙丁未,其門人長洲尤乘補刻,附入壽世青編二卷。首列勿藥須知,服藥須知,次為食鑑本草,食物治病,皆規模金元明諸子。雖援引經義,殊鮮發明,脈法本草尤淺率無味。青編則悉踵其師陋習,專務養生,殊為遇誕。
國朝張氏志聰
民間行本
素問集註九卷
靈樞經集註九卷
傷寒論集註六卷
金匱要略集註三卷
本草崇原三卷
侶山堂類辨二卷
上書六種,錢塘張志聰撰。志聰字隱菴,盧之頤弟子,自稱南陽後裔。於內經仲祖書童而習之,白首始獲其要。乃晝思夜夢,又積二十年方成是集。其論素問陰陽應象、六節藏象二篇,乃五運六氣之綱。天元紀、五運行、六微旨、氣交變、五常正、六元正紀、至真要七篇皆論運氣,篇卷浩大,當即仲聖陰陽大論,王冰得之,以補足舊缺者。然四氣調神亦曰大論,所述亦四時主客之氣,何以不與大綱之列。又謂靈樞八十一篇,乃君臣問難之辭,即仲景所引八十一難,似甚有理。然平脈所引經文,乃不在靈樞而在越人八十一難,竟未指出。其傷寒論提挈六經三百八十一證,霍亂易復等九十三症,使理明條貫,一掃諸家割裂之非,自有卓識。
國朝喻氏昌
國朝四庫
尚論篇八卷
醫門法律十二卷
寓意草四卷
民間行本
尚論前篇二卷
尚論後篇四卷
醫門法律六卷
寓意草一卷
上書三種,南昌喻昌撰。昌字嘉言,明崇禎中以選貢入都,卒無所就,往來靖安間,後復寄寓常熟,皆以醫名。是書首為尚論大義一篇,謂卒病傷寒論十六卷,卒病論六卷已亡。傷寒論系王氏以己意編集,賴有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三方之名目,可以校正。又駁正序例,校定篇目,推方氏改叔和之舊,為有卓識。殊不知方法之數,定於林億。傷寒卒病唐志本系一書,僅有十卷。王氏編後,尚有高氏,其叫囂拗執,實緣不善讀書。法律明治療之術,定功罪之律,專為庸醫誤人而作,思患予防,亦醫林之砥柱也。所引宋人劉溫舒撰運氣論奧三卷,見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明姑蘇人俞子容,字約齋,撰續醫說十卷。懷慶河內人何柏齋,名塘,宏治壬戍進士,官南京右付都御史,撰醫學管見。弟子秀水徐彬字忠可,撰一百十三方發明,未載卷,金匱要略論注二十四卷,康熙辛亥梓行。沈明宗字目南,與彬同時同里。師海鹽石楷,撰傷寒論注十卷,金匱要略注二十四卷,康熙壬申梓行。二家書皆精爽可觀。
國朝程氏林
四庫
聖濟總錄纂要二十六卷
上書二種,休寧程林撰。林字云來。以聖濟總錄簡編殘缺,購得三本,互相補苴,尚缺一百七十至一百七十七卷。其友項睿補撰小兒方五卷,因繁重難行,乃撮取要旨,節成二十六卷。序疏門類,悉仍其舊。今震澤汪氏所梓,已復程缺,又失末後二卷,惜未獲程書補全。林與喻昌同時。每摘傷寒疑義詰質,尚論篇中有答問一十六條。張璐醫通引書目錄,載金匱直解,未見傳本。
案:金匱要略直解,有康熙十二年癸丑(一六七三)刊本,惜程氏未之見耳。耿鑑庭補記。
國朝張氏璐
四庫存目
張氏醫通十六卷
傷寒纘論二卷緒論二卷
本經逢原四卷
診宗三昧一卷
民間行本
千金方衍義三十卷
千金傷寒舌鑑一卷
子倬傷寒兼證析義一卷
上書五種,長洲張璐撰。璐字路玉,號石頑。匯次古今方論為張氏醫通。主治宗薛己、張介賓,門類次第依王肯堂。又別擇三十六方為祖,統隸三百九十四方。附景岳八略,改其因略為兼略。並著傷寒纘緒二論,纘論先列原文,次附註釋及正方一百十三,皆本喻昌。緒論首載總論四十八篇,次雜法五篇,證治百篇,雜方百四十九,皆擷採陳言,出以己語,大要以簡易淺近為宗。診宗三昧,則論議風生,無可多否。譏脈經太素為溷雜毒於經語中、展卷即有金屑入目。譏紫虛、丹溪攖寧、士材等為刻舟求劍,案圖索驥,自詡己作為風中鳥跡,水上月痕,非智慧辨才不能測識。書凡總論七篇,脈解三十二篇,口問十二篇,逆順異脈婦人嬰兒四篇。康熙己巳即墨,郭琇為之序刻。己酉仁廟南巡,其子登以書進呈,奉旨留覽。己丑秀水朱彝尊作序。千金方衍義,因真人之書無人能讀,恐致失傳。故敷衍其義,以期昭揭,用心良苦。然幽奇窔奧,斷難強解,豈反激逆從四字可概,真非所能而自以為能矣。惟仍隸三十卷,藉見宋本舊目云,一卷雜論,二卷婦人,求子至下乳,三卷虛損至雜治,四卷補益至月水不調,五卷上下少小序例至雜病,六卷上下竅目病至面藥,七捲風毒至諸膏,八卷雜風至風痹,九卷傷寒例至發汗吐下後,十卷傷寒雜治至診溪毒,十一肝藏,十二膽府,十三心藏,十四小腸府,十五上下脾藏,十六胃府,十七肺藏,十八大腸府,十九腎藏,二十膀胱府,二十一三焦方,二十二丁腫瘭疽,二十三九漏至大風,二十四解食毒至㿗病,二十五卒死至火瘡,二十六食治,二十七養性,二十八平脈,二十九三十針灸。其三十一門二百二十三類與九十三卷者同。是書未經進呈,故四庫存目不載。登字誕先,又字以柔,補醫通中痘疹,又擴充金鏡錄,觀舌心法,為圖一百二十,各有總論,名傷寒舌鑑。次子倬,字飛疇,著傷寒兼證析義,專論傷寒兼雜病,凡一十七篇,設為問答,並補目科。
國朝陳氏士鐸
四庫存目
石室秘錄六卷
民間行本
傷寒辨證錄十四卷附脈法一卷
辨症奇聞十二卷
洞天奧旨八卷
上書四種,山陰陳士鐸撰。士鐸字遠公。別號朱華子、居稱大雅堂。其書議論奇特,方法新異。蕪湖顧世澄瘍醫大全,無錫沈金鰲尊生書,皆廣引其方論,信服其新奇。案士鐸自序稱康熙丁卯,遇岐伯、仲聖、雷公、元化、稚川、思邈等於京師,親受其法。岐伯自號中清殿下宏宣秘錄無上天真大帝真君,仲聖自號廣蘊真人,竟為士鐸撰序。書體皆曰,人有某病,眾以為某故,殊不知乃某故,非某故也,人用某方必不效,且致死,己用某人某法,則死者復生。然立方多有可取者。聞尚有本草新編,未見。
國朝戴氏天章
存存書屋刻本
廣瘟疫論四卷
上書一種,上元戴天章撰。天章字麟郊,學者稱北山先生。長子瀚,雍正癸卯一甲第二人。孫翼,官御史,貤贈朝議大夫。是書折衷吳氏,增辨症八兼證五夾證十,並原論凡一百一十三條,末附藥方八十三首。為歙人鄭某剽刻。其孫祖啟,出存存書屋原稿更正。雖論議委婉,不若有性之決裝,究為偏見不可訓。
國朝魏氏荔彤
民間行本
素問註疏二十四卷
靈樞註疏九卷
傷寒論註疏八卷
金匱要略注二十二卷
上書四種,柏鄉魏荔彤撰。荔彤字念庭。康熙間歷官京口監司,與吳中王子接為友。自言於帖括吏牘之暇,即研求醫理,積五十餘年撰成是編,實士大夫攻醫之矯矯者。
國朝葉氏桂
四庫存目
臨症指南醫案十卷續一卷
民間行本
種福堂續醫案一卷溫熱論一卷
葉康王三家醫案三卷內葉一卷
葉薛繆三家醫案三卷內葉一卷
本事方箋釋十二卷
景岳全書發揮十二卷
陶氏全生集評本四卷
醫效秘傳四卷
上書八種,吳縣葉桂撰。桂字天士,號香岩。顯醫名於康熙雍正間。乾隆丙戍錫山華南田,輯其晚年門人朱心傳、吳厚存、張亮揆等日記醫案,分八十八門,每門之末附以總論,名曰臨症指南醫案。其後張氏集其遺案,合康作霖、王子接為三家。吳氏合薛雪、繆遵義為三家。皆仿華氏體例,不載稱呼,不誇效驗,但冠姓與年歲,掃盡諸家浮習。其審病處方,實詳慎簡潔,不刻意於古,而自饒古趣。康、王、薛、繆、奚能武其後塵,惟酬應太繁,淺率諧俗之方居半,集者失於校擇,遂開近時浮薄之端。至全生集,本山陰劉大化所撰,坊賈竄入偽序,藉盛名以求速售耳。醫效秘傳,本事方箋釋,景岳全書發揮,類皆偽託。提要稱桂生平無所著作,信矣。顧景文手錄溫熱論二十則,治一時傳染之病,異於吳有性之專尚攻擊,及幼科痘證一門,皆精簡可採。
國朝徐氏大椿
四庫
蘭臺軌範八卷
神農本草經百種錄一卷
傷寒類方二卷
醫學源流論二卷
難經經釋二卷
醫貫砭二卷
上書六種,吳江徐大椿撰。大椿字靈胎,號洄溪,雍正間以醫名。自序難經經釋,謂越人本內經以作難經,則內經具在,錯謬處當援而駁正。其殊法異議,必別有師承,不得仍執內經議其可否。案漢書藝文志:扁鵲內經九卷,外經十二卷,與黃帝內經十八卷,外經三十九卷並傳。後漢時仲景所引,呂博望所注。二千年來,絕無異議,大椿既以難經為兩漢前書,又不能指今之內經為漢之何經,況呂注已亡,無從稽考,自當闕疑,何得妄為強解。本草經,亦僅取百種,而日用之藥,置其大半,反孳孳於方士所附輕身延年之說。趙獻可醫貫,執薛己真陰真陽,持八味六味庸識,本無足砭,乃逐句逐字,索垢求疵,肆加辱詈。醫學源流論,抉發積弊,可稱傑作。而人參論則曰:誤服溫補,補住邪氣,至死不出,核諸傷寒金匱,用人參三十二方,附子二十三方,乾薑三十六方,仲聖絕無告戒,何尋常治法,猶恐誤用害人,此等巨患,竟不齒及。傷寒類方,削去病論,專載醫方,令人按病求方,不必循經辨症,尤非體例。蓋椿天性恃才傲物,每信筆欺人,又評葉桂醫案,大率類此,惟蘭臺軌範尚覺平允。
國朝尤氏怡
民間行本
傷寒貫珠集八卷
金匱心典三卷
金匱翼八卷
醫學讀書記二卷續一卷
靜香樓醫案一卷
上書五種,長洲尤怡撰。怡字在涇、號拙吾。工詩,與顧秀野、沈歸愚為友,著北田吟稿。乾隆間以醫名於世。嘗病方、喻、程三家之書,條分未當,因分傷寒三陽治法為十一門,三百九十四條,方九十道。三陰治法三門,一百十七條,方二十七道。提綱挈領,束繁歸整,為貫珠集。雖踵沿陋習,播亂原文,較之三家,則醇多疵少。其金匱心典,尤精簡可宗。又著金匱翼,專療雜病,分四十九門,每門各別類次,論治簡而有要,惟每類之末,必有新定之方,意欲度越古人,猶是金元故態。讀書記雖無甚精詣,亦可見其用心之勤苦矣。
國朝程氏郊倩
民間行本
傷寒後條辨十五卷
醫經脈圖句測四卷
藥方二卷
上書三種,休寧程郊倩撰。郊倩字應旄。因方有執傷寒條辨未窮隱奧,覆蓋加推擴,故條分愈眾,論議愈新,究於仲聖立論之旨了無干涉。脈圖藥方俟考。
國朝黃氏元御
四庫全書存目
素問懸解十三卷
靈樞懸解九卷
難經懸解二卷
傷寒懸解十五卷
金匱懸解二十二卷
傷寒說意十一卷
長沙藥解四卷
四聖懸樞四卷
四聖心源十卷
玉楸藥解四卷
素靈微蘊四卷
上書十一種,昌邑黃元御撰。元御字坤載。以素問本病刺志刺法三篇,舊本皆曰亡,細為紬繹,則本病之文誤入玉機真藏,刺志誤入診要經終,刺法誤入通評虛實,未嘗亡也。經絡論即皮部論之後半篇,皮部屬十二正經經絡之正文,因正其錯簡,復八十一篇之舊。又考靈樞難經之文,亦多脫誤。如標本誤名衛氣、四時氣大半誤入邪氣,藏府病形、津液五別誤名五癃津液別經,別前十三段為正經,後十五段為別經,且誤入經脈中,悉比櫛其辭,俾相聯屬,復治傷寒論得脈法八十三章,六經正病及誤治壞病三百六十八章,外感類病並用法宜忌八十六章,合五百三十七章。及金匱要略內傷雜病四診九候諸法,皆定其次第,釋其隱奧,更撰說意,會通傷寒大旨。藥解詳繹長沙二百八十八方,一百六十種藥,處方療病之原。心源融貫四聖之書,創治雜病之法。懸樞推究歲氣所應,為堵禦寒溫痘疹四疫之方。又擷經文精義,為胎化等解九篇,病解一十七篇,附以醫案,別成玉楸藥解,自述用藥微義,咸自作序意,並撰杝元一篇以示志。嘗曰:思邈真人千金方以下,著作如林,與岐伯立言,仲景立法之旨,竟無一線微通,而庸醫效尤,俗子遵守,天下咸棄圭壁而寶碔砆,最可痛苦流涕。語甚激烈。蓋其左目為庸醫誤治成盲,致落仕籍,因發憤窮醫,故抑塞磊落之氣時形楮墨,雖四聖心源增損古方,不存舊目,且有天魂地魄等名,不免炫奇篾古。然持論皆以扶陽配陰為宗,一洗金元以來滋陰熄火之習,自是特識。其傷寒懸解,雖割裂古書,而條分縷析,實能窺見先師堂奧。道光中,陽湖張琦序刻傷寒懸解,長沙藥解,素靈微蘊,四聖心源,於宛鄰叢書,金匱懸解尚未付梓。
國朝柯氏琴
民間行本
傷寒論注四卷
傷寒論翼二卷
傷寒附翼二卷
上書三種,總名來蘇集,慈谿柯琴撰。琴字韻伯,號似峰,本儒者,工詩,好為古文辭。嘗讀傷寒論,病方氏條辨之妄定,喻氏尚論之矜奇,乃逐條逐句,細加研勘,摘出脫文衍文,倒句冗句,或刪或正,皆條理疏暢,論議明晰。惟以何者為仲聖之言,何者為王氏之筆,並闢林成二家三百九十七法之謬,及改訛補闕諸字,仍蹈文人擅作聰明結習,失註釋家大體。至謂傷寒雜病異軌同轅,六經本為百病立法,不專擊傷寒,實傳仲景數千年未火之薪,厥功偉矣。
國朝沈氏金鰲
芊綠草堂刻本
尊生書七十二卷
上書一種,錫山沈金鰲撰。金鰲字芊綠,號再平,屢試京兆不售,遂專以醫鳴。書凡七種:首載脈象統類一卷,諸脈主病詩一卷,附明道士曹元白南北規中導引法十八則,次雜病源流犀燭三十卷,傷寒論綱目十八卷,婦科玉尺六卷,幼科釋迷六卷,要分劑藥十卷,自序統會群書,研審意理,積數十年而成是編。卒後十數年,其弟子奇豐額藩皖時,為之序刻。首為藏府門七十五候十卷,次奇經八脈門附一候一卷,六淫門二十八候六卷,內傷外感門十二候四卷,面部門八候三卷,身形門三十五部候六卷。附諸穴及癰疽圖,皆冠以總論,附以群方。婦科採輯眾說,分為九門,其論求嗣,備述擇鼎進火,及用金鳳銜珠方,並描摹情狀,大能導淫。案房中八家,列於漢志。班氏已論及迷者必生疾殞命,千金方有房中補益之術,後賢指為書中大疵。況倉公為漢代神醫,止生五女,其師公乘陽慶,年七十餘無子。求嗣之說,倡於褚澄,今所傳書,實宋人偽託。明李濂作醫史,亦言世傳種子術皆妄,何過信如此。又胎孕所由篇,褚氏云:並非千金所引,不知所本何書。幼科分二十四門,冠以四言韻語,便初學記誦,亦甚有理。序稱其師孫慶曾與葉桂同門,頗精痘科,因受業。時未陳臨診,今師已故。雖素讀錢、陳、曾、萬、湯、魏、翟、聶八家之書,心明瞭而手目未能相應,故缺而有待。傷寒論以本文為綱,諸家為目。分太陽為六十七門,陽明三十九門,少陽十門,太陰六門,少陰二十三門,厥陰十一門,病後症五門。序稱常讀傷寒百餘家,又假稽氏所藏欽定古今圖書集成藝術部按次詳讀,採擷英華,擬成是編。又言條例悉本柯琴。禾案:傷寒家播亂原文,倡於方有執,刪改字句始於柯琴。二人皆獨抒心得,別開畦徑,不傍他人門戶。琴更文思俊爽,措語周詳,其以方類論,實能束棼歸整。金鰲無琴之才識,學琴之形似,雖以症類論,以目釋綱,亦殊有理,而改補原文,幾至不可句讀,採集諸家,復美醜不齊,不著書名,任情竄抹,每非原書之舊。且疏忽失檢,序云百家,所引止四十二家,徒為考據者所笑。蓋其性尚矜誇,胸無成轍,雖獲睹秘書,實未得書中旨趣。然四十二家之內,世罕行本者,若韓祗和、楊士瀛、危亦林、趙嗣真、朱撝、虞搏、樓英、吳綬、閔芝慶、婁全善、黃仲理、張兼善,一十二家之書,藉此遂窺其底蘊。此外世所通行,若朱肱、龐安常、蘇頌、許叔微、寇宗奭、成無己、劉完素、張元素父子、李杲、王好古、朱震亨、王履、戴原禮、陶華、張介賓、繆希雍、趙獻可、王肯堂、方中行、李中梓、喻昌、徐彬、柯琴、魏荔彤、程郊倩、陳士鐸等,本志已詳。未詳者:婁全善、淅人,撰醫學綱目,見古今醫統。明史藝文志,醫學綱目四十卷,樓英撰。金鰲兩引之,或別有據。龔信,字瑞之,號西園,江西金溪人。撰古今醫鑑十六卷,刻於萬曆乙丑。有扶溝劉自強,鄢陵劉巡,及恆我齋自序。是書首列脈訣、病機、藥性、運氣,次分中風等一百三十三門,終藥膏通治救荒,皆金元以後餘緒,特以己見出之耳。即如廣瘡天疱,源流各異,患害懸殊,信乃扭合為一,既諄戒切忌用水銀輕粉,檢閱其方,用水銀者五,輕粉者七,且有並用者。其他謬誤,可概見矣。沈氏所引,並非此書。子廷賢,字子才,號雲林,著雲林醫聖八卷,神彀四卷,萬病回春八卷,壽世保元十卷。汪昂、國朝休寧人,字訒庵,撰素靈類纂三卷,本草備要四卷,醫方集解三卷,湯頭歌訣一卷。
國朝陳氏念祖
民間行本
傷寒論淺注六卷
長沙方歌括六卷
金匱要略淺注三十卷
公餘醫錄四種
上書七種,長樂陳念祖撰。念祖字修園。自序傷寒論,引漢書藝文志云:湯液經出於伊尹,傷寒金匱方,除崔氏腎氣丸,候氏黑散外,皆伊尹遺方。考漢志並無此語,念祖所見,或非今本,淺注貫串原文,頗便童蒙誦習,然牽強附會處、正復不少。其作令保陽時,又集神農木草經三品藥百十八種,附別錄藥四十七種,為本草經讀二卷。又約論醫精語為三字經二卷、附以藥方一卷,並陰陽藏府論經絡四診運氣歌一卷。又編補重輕宣通泄滑澀濕燥寒熱十二劑方百八道,為時方歌括二卷。又採脈法及雜病三十六門並婦人傷寒為時方妙用二卷。其立論主於排擊金元,實不能越金元之圍範,推崇漢唐,亦不能得漢唐之綱領。本草經解要四卷,為梁溪姚球字頤真撰,自序學醫始末,著書原委,門人王從龍跋,從龍叔海文序,又列參校門人華元龍等一十八人名,為六安州守楊公子字遠齋者所刻。稱尚有南陽經解,幼科新書,刪補慎齋遺書,評點景岳全書,類經諸稿未梓。坊賈因書不售,剜補桂名,遂致吳中紙貴。念祖未見原本,故踵其訛誤如此。候官蔣慶齡本草經讀序言,念祖自述所著,尚有傷寒論注四卷,重訂柯注傷寒論八卷,重訂活人百問八卷,金匱淺注十六卷,醫醫偶錄二卷,醫學從眾錄八卷,真方歌括二卷,景岳新方砭四卷,傷寒論讀四卷,金匱讀四卷,醫約二卷,醫訣三卷,本草經注六卷,凡一十三種。今惟金匱淺注傳世,余皆未見。
國朝鄒氏澍
家藏刻本
本經疏證十二卷
本經續疏六卷
本草序疏要八卷
家藏未刻稿
讀醫經筆記三卷
傷寒通解四卷
長沙方疏證六卷
上書六種,武進鄒澍撰。澍字潤安,晚號閏庵。悟先儒性命之旨,不習舉業,特致力於醫。嘗用春秋屬辭比事法,治素問、傷寒論、金匱要略,於不合處求其義之所在,又以劉潛江本草述,雖意旨精博,而不甚用力於漢唐。因將仲聖所用藥百七十三味,研究六年、撰成本經疏證。常用藥百四十二味,成本經續疏。猶以為未盡厥旨,復取序例所列主療八十三類,及徐氏續入九類,詮釋其要,翼附二疏,成本經序疏要,皆自為序。道光甲辰,遽捐館舍。癸卯,禾錄稿寄湯君用中,倡鋟於維揚,歸板於其嗣子夢龍。長沙方疏證,讀醫經筆記,皆未卒業,因校序以待刻傳。
跋
陶靖節先生,讀書不求甚解,非不求解也。特其天資敏捷,不藉窮研冥索,自能融會貫通耳。畸庵業師,初習金元劉張李朱、立齋、損庵、東壁之學,久悟其非,乃轉求醫經、經方、傷寒、本草,著瘍醫雅言,及豆疹索隱。又悉取所儲醫書史傳,研求大旨,考覈行履,為讀書志九十九篇,一秉虛衷,不淆群議。絕去固執穿鑿之弊,非敏捷者不能,願與真求解者共讀而共解之。庶得偕升古人之堂,偕入古人之室。然求而得其解者,必以為古人之諍臣;不得其解者,必以為古人之罪臣。是則攸系民生之幸與不幸,而夫子壽人之心,終歸不朽矣。
咸豐元年上巳日門人陽湖劉汝航謹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