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內科醫鑑

来自WikiTCM
环溪讨论 | 贡献2019年8月11日 (日) 06:13的版本 (创建页面,内容为“ <h1>中國內科醫鑑</h1> <dl class="元資料"> <div><dt>作者</dt><dd>大塜敬節</dd></div> <div><dt>年份</dt><dd><data value="1936">公元1936年</data></…”)
(差异) ←上一版本 | 最后版本 (差异) | 下一版本→ (差异)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目录

中國內科醫鑑

作者
大塜敬節
年份
公元1936年
底本
出自《皇漢醫學叢書》第五冊,1936年上海世界書局刊行(國家圖書館掃描本

是書系大冢敬節君之新著。君已專攻現代醫術。以尚有遺憾。於是百方考慮。深究古醫方之殘籍。多方歷問遺老。孜孜修習診方藥術。益謙自卑。雖倦不知。

原夫醫方藥術之技。自後漢歷三國六朝。迄於隋唐。益見其精。今世所存傷寒、金匱、本草諸書。咸皆當時之殘籍。經前賢補詮修訂。僅傳其一斑者耳。且當時西域南荒之通聘。漸次頻繁。醫藥亦隨文物而俱盛。大和朝。廣聘醫博。波斯醫之投歸我國。此一例也。其他可想而知矣。至於近世。因荷醫德醫之漸入。竟使醫製為之一變。而滅卻古醫之傳統。此殆與漢武之禮聘巫覡。作不死長生之夢者。正復相同。

凡事由疏入密。由簡移繁。為物情必然之理。密矣繁矣。於是審之而使約。集之而使整。於是密者痼於密。繁者溷於繁。紛錯滑離。竟喪其本。雖聖者不能除其弊。是亦必然之理也。往昔張仲景氏約南北百家之傳。如收羅於一型之中。一掃扁鵲巫覡之蠱言。一刀斬斷千百亂麻。此亦可以語於現代治學之術矣。

古醫法既泯其傳統。而歐洲醫術敷布於天下。密之愈密。繁之愈繁。紛錯滑離之弊漸以滋生。而古醫復活之論亦起。但論者雖多讀其書傳。而不解診術藥方。道聽途說。徒毀他家。嘵嘵然猶不自省。君獨居此間。排其醜陋。孜孜於究方煉術。時至廢寢忘食。

予苦喘三十年。經君一診。始斷斯病或將與生共終。當其喘咳既盛。則和而緩之。當其呃噎鬱閉。則疏而開之。譬猶古國之保守殘器。自然漸衰之理。不宜妄施克伐。查醫家之為余立醫案者凡數十人。咸在急切攻其疾患。不測體軀萎衰之狀。而君獨能洞鑑其隱。以處理殘鼎敗器之法處理之。殆所謂釋生之惑而忘其死者否耶。

今之說病理。講藥方者。雖古今東西。規矩不同。但其真諦之所存。機訣之所在。必得相同。所謂異途而同歸者是也。君之此著。蓋亦約之整之。遵古人之遺意者乎。參較彼此。觀對異同。以其醫方藥術。打破神異靈怪。妖妄詭譎之迷。正是暗中之一炬。彼益是益。足以照破東西醫家之迷途者也。乃為之序。

昭和八年晚秋權藤成卿多麻識於南鄰旭丘之僑居

凡例

— 本書分上下二卷。上卷本系恩師湯本求真翁自己擔任執筆。下卷托余講述。但入春以來。翁頓呈衰老之象。懼其稿之難於完成也。因命余從事於上卷。余拜命以來。深懼責任之重而且深。雖日夜憑几綴稿。但以淺學魯鈍之餘。不免難於發揮古醫之真理。殊以為憾耳。

— 本編大別為前後兩篇。後篇內設原因、症候、療法、備考諸項目。間錄實驗例案。原因及症候。不敢稍加私意。—本於現代西醫學之說。內科以橋本節齋氏新著內科全書為本。療法則參酌各書就余之經驗分經緯而說述之。備考部則引用學術豐富之諸先輩之說。以備考證。

— 備孝中不錄古方。而多采錄後世之方。因遵奉古方。屏斥後世之方。非學者應有之態度。此不論東西醫學之研究家。理由固相同也。後世方雖亦錄自先哲之經驗。但其運用中自有其新經驗存乎其間也。

昭和八年十二月於牛込船河原町寓居

著者志

前篇·證候與治法概編

第一章·頭痛、眩暈、耳鳴

頭痛

當患者訴頭痛之際。應考其頭痛起於何病。陽證之頭痛乎。陰證之頭痛乎。抑為虛證之頭痛乎。實證之頭痛乎。探求病源。實為漢醫最要之事。同一風邪之頭痛也。在甲則鼻塞。微惡寒。有熱無汗。脈浮緊。乙則鼻涕交流。惡寒強。體溫不升。脈沉而弱。甲病陽證。乙病陰證。處方自異。故甲宜與麻黃湯。乙宜與麻黃附子細辛湯。同一胃病之頭痛也。而胃內所停滯之水毒雖同。而丙則脈浮數。口渴。小便不利。舌苔白而乾燥。時欲飲水。飲則屢屢吐出。丁則脈浮數。口不渴。舌苔無。屢屢吐水。丙陽證也。丁陰證也。前者宜與五苓散。後者宜與吳茱萸湯。又同一子宮病之頭痛也。戊則脈沉實。大便有秘結之傾向。顏面充血。時時眩暈。月經不順。左腹下疼痛。按其腹部。覺全部有充實之感。以指觸於左臂骨窩之部。有過敏之索條物。己則脈虛軟。大便每日一次至二次。眩暈耳鳴肩凝。月經不順。一月中有二次。下腹疼痛。腹部全部軟弱。腰腳易冷。戊所患者為陽實證。己所患者為陰虛證。前者以桃核承氣湯為主治藥。後者以當歸芍藥散治之。

易起頭痛之疾患。就現代醫學之見地。多起於發熱。腎臟炎。動脈硬化症、綠內障、腦腫瘍、黴毒、外傷、硬結頭痛、副鼻腔疾患、耳之慢性化膿、便秘、循環障礙、子宮疾患等。余今大別為四類。一曰外邪之頭痛。風邪。流行性感冒。腸窒扶斯等等頭痛屬之。痛時多兼發熱。二曰痰飲之頭痛。水毒停滯於胃腸之內。上衝而起之痛也。三曰血證性之頭痛。月經不順或血液循環受障礙而起者也。四曰食毒性之頭痛。便秘或消化不良。食毒停滯於胃腸內。頭中受刺戟而起之痛也。四者之中。更各分陰陽虛實矣。

外邪之頭痛。用桂枝湯、麻黃湯、葛根湯、小柴胡湯、及其加減之方以治之者為多。痰飲性之頭痛。用苓桂朮甘湯。茯苓飲、人參湯、大建中湯、真武湯、吳茱萸湯、五苓散、茯苓澤瀉湯等治之。血證性之頭痛。用當歸芍藥散。桂枝茯苓丸。桃核承氣湯等以治之。食毒性之頭痛。則應用瀉心湯。承氣湯之類。

眩暈

眩暈俗名也。眩者眼前暗黑之意。暈與運通。故有眩運。目運、頭眩、冒眩、癲眩之稱。凡眩暈輒兼頭冒。頭冒者即頭覺沉重。眼前不清楚是也。凡西醫學之貧血。胃腸病、心臟病、(尤其在瓣膜狹窄)腦腫瘍、(尤其在腦黴毒)小腦疾患、多發性硬化症。癲癇、希斯篤里、神經衰弱、中毒、眼筋麻痹、內耳疾患等。往往起眩暈。

傷寒論、金匱要略言及眩之處方有十一方。其中有術者六方。有茯苓者五方。此亦鑑於事實。可定眩暈與水毒有密切之關係者也。西醫學則云眩暈與三半規管內液之動搖有直接之關係。然吾人對於古賢「治眩暈必先治水」之深謀遠慮。實大堪驚歎焉。茲就傷寒論、金匱要略中拾出治眩之處方十一。計苓桂朮甘湯、真武湯、葵子茯苓散、桂枝芍藥知母湯、桂枝加龍骨牡蠣湯、五苓散、小半夏加茯苓湯、澤瀉湯、近效方術附湯、茵陳蒿湯、甘草乾薑湯、治冒之處方四。計苓桂五味甘草湯、苓甘姜味辛夏湯、澤瀉湯、大承氣湯等。其治乍起眩暈之方。大抵使用瀉心湯。古人云「瀉火降逆」。其於水火相剋之理論。述之甚詳。茵陳湯證之眩。雖近於瀉心湯證之眩。而於水火相剋之理論。說來至詳且備。倘細細考究之。實能發見甚有趣味之暗示焉。惠美三白雲。產後血運者。水氣也。得以附子瀉心湯治之。原南陽云。世人用人參、黃連、防己、大黃、桂枝、茯苓、朮、甘草之套方以治眩暈。遠不如白虎湯之有奇驗。白虎湯證用白虎湯。其有奇驗。固勿論已。即如舟車酒醉之眩暈。用半夏瀉心湯與五苓散而有效。古人早有卓識矣。和回子真翁云。所謂調血劑必從根治。余曾屢屢用當歸芍藥散以治此種之患者。而其中之澤瀉茯苓朮諸藥。則視其原因之或為船醉。或為水毒而有加減焉。

耳鳴

耳鳴往往與眩暈為同時並起之症候。眩暈愈時。耳鳴亦止。耳鳴告愈。同時眩暈亦止。此為餘日常臨床所得之實驗。古人云耳久鳴則聾。蓋耳鳴則激之為聾也。

所謂患神經衰弱症者之耳鳴。多因於水毒。用茯苓飲、柴胡加龍骨牡蠣湯、苓桂朮甘湯、苓桂五味甘草湯、酸棗仁湯、當歸芍藥散等輒有效。患動脈硬化症者之耳鳴。多用瀉心湯。梔子豉湯及以上各方之加味。患中耳炎者之耳鳴。多用小柴胡湯、大柴胡湯。柴胡桂枝湯等以治之。

備考

〔本間棗軒對於眩暈之說〕 古人學說。稱眩暈為腦海虛。即腦病也。夫腦有自體發病者。亦有因外界侵犯於腦而起病者。中風、癇證、發狂、恐怖等之眩暈。腦之自體之病也。產後及子宮出血、吐血、衄血、腸出血、尿血等症。致血液虛竭。虛里與腎間之動悸非常。或因過飲、過浴、諸熱病等而發之眩暈。從外界侵犯於腦而起者也。(中略)卒然暈倒者。可不論其虛實。與以回生散、參連湯、三黃湯等當有效。產後之血暈或血多則上衝。面目紅赤。脈絡怒脹之眩者。用三黃湯加辰砂。或用苓桂朮甘湯、三黃湯。(瀉心湯)合方為佳。下劑不宜長服。若前方已服數十日者。用苓桂朮甘湯、巫神湯、如心散之類轉方為佳。亡血後動悸高而眩甚者。可用腎氣丸、連珠飲、八珍湯。而兼用鎮悸丸。脾胃虛弱。面色萎黃。動悸而眩暈者。宜與歸脾湯。兼用寧心膏。即真武湯亦可用之。癇證之眩暈者。沉香天麻湯為上。頭痛。眩暈。嘔吐者。宜與半夏白朮天麻湯。如服後嘔吐猶不止者。宜用半夏瀉心湯。或小半夏加茯苓湯。

(原著者按)不論何處。若蔑視病之虛實。雖經治療。猶之未治。回生散系香附子、紫檀、人參、白檀、鬱金、甘草、胡椒而成。倘施於實證之眩暈。即為不考藥效之誤。又以三黃投於虛證。亦大不妥。參連湯者。人參與黃連也。產後之血暈。多應用當歸芍藥散。不長服下劑云云。系從西醫之知識而出發者之說也。西醫蔑視陰陽虛實。往往濫用下劑。因過下而困疲。下已難下。而又有不得不下之必要。故曰轉方。此種轉方。山脅東洋之所謂醫之自轉。醫者翻弄病之良手也。巫神湯者。五苓散加乾薑、黃連、木香者也。連珠飲。八珍湯、木香、甘草也。沉香天麻鎮悸丸可參照心悸亢進條。歸脾湯者。當歸、白朮、茯苓、黃耆、龍眼肉、酸棗仁、遠志。人參湯者。沉香、益智、天麻、防風、半夏、附子、獨活、羌活、甘草、當歸、殭蠶、生薑也。半夏白朮天麻湯者。半夏、陳皮、麥芽、茯苓、黃耆、人參、澤瀉、蒼朮、天麻、神麯、白朮、黃柏、乾薑、生薑也。亡血後動悸高而眩甚者。炙甘草湯、芎歸膠艾湯、當歸芍藥散有效。脾胃虛弱。面色萎黃。動悸眩暈者。多用茯苓飲合苓桂朮甘湯。頭痛。眩暈。嘔吐者。為吳茱萸湯。五苓散之證。從證運方。庶不誤也。

〔有持桂里之眩暈說〕 眩者目之意。暈者猶運也。如身在車船之上。不能自主也。故俗人往往即用眩運二字。此疾多從水飲而生。亦有因氣疾而來者。亦有因過食而來者。婦人從血道而發。男子自瘀血結毒(陳久性黴毒)而生。

(原著者按)眩多因水飲之說。實大得我心。

〔傷寒纘論〕 太陽病。脈沉。身熱頭痛者。陽中夾陰者也。黃耆建中湯治之。若誤投發汗而不瘥者。四逆湯溫之。

〔集驗良方〕 白虎湯治中暑。(熱射病)口渴喜飲。身熱。頭暈。昏暈等證有效。

〔傷寒緒論〕 太陽病者發汗。發汗過度。則陽虛而耳聾。叉手自冒。不可誤用小柴胡湯。宜用建中湯治之。

第二章·嘔吐、吐血喀血、吞酸嘈雜、噦

嘔吐

金匱要略傷寒論中之區別嘔吐乾嘔。嘔逆。吐。吐逆等項。東垣之解釋云。有聲無物曰嘔。有物無聲曰吐。口中喀喀有聲有吐者之象。而始終不吐出者嘔也。乾嘔也。如乳兒患腳氣與患腦膜炎者。其聲未出。而乳汁食物。已有甚多之吐出者。吐也。食急而有物奔出者。大抵為吐。有聲而同時有物者曰嘔吐。嘔逆者。嘔之激也。吐逆者。吐之激也。

上述嘔有乾嘔之逆。而乾嘔嘔逆之中。又各分陽證與陰證。小柴胡湯、梔子生薑豉湯、柴胡桂枝湯、白虎加桂枝湯、豬苓湯、治陽證之嘔者也。烏梅丸、吳茱萸湯、大建中湯、四逆湯、真武湯治陰證之嘔者也。今從傷寒論金匱要略中。採錄治嘔之方一十有六。其中十四方配合以生薑乾薑。治乾嘔之方一十有三。其中十二方亦有生薑或乾薑之配合。茲抄錄如次。

〔嘔〕 大建中湯 半夏瀉心湯 苓甘姜味辛夏湯 烏梅丸 四逆湯(以上諸藥中有乾薑)

黃芩加半夏生薑湯 葛根加半夏湯 吳茱萸湯 小柴胡湯 大柴胡湯 柴胡桂枝湯 梔子生薑豉湯 小半夏加茯苓湯 真武湯(以上諸藥中有生薑) 白虎加桂枝湯 豬苓湯

〔乾嘔〕 小青龍湯 六物黃芩湯 四逆湯 通脈四逆湯 白通加豬膽汁湯 半夏乾薑散 甘草瀉心湯(以上諸藥中有乾薑) 桂枝湯 小柴胡湯 橘皮湯(以上諸藥中有生薑) 十棗湯

〔嘔逆〕 竹皮大丸(有桂枝)

從上看來。可知凡治嘔。乾嘔。嘔逆之病。大抵用生薑乾薑桂枝。此生薑桂枝。均含有揮發油。西醫用為健胃之劑。認為作用甚廣。臨床醫家最宜注意者。凡治嘔與乾嘔往往多用上舉諸溫性刺戟藥之一方。然有時亦有全然不用刺戟藥。卻用緩和黏滑疏通之劑如豬苓湯等方劑。此亦不可忘忽者也。

近來西醫界盛用半夏以為鎮吐之劑。半夏決非鎮吐之劑。余敢斷然言之。此係西醫之誤。吾人當矯正也。治吐之劑。余獨舉大黃。半夏雖治吐有效。其實不能治吐。漢醫對於吐證。雖亦有以半夏處方者。然實非半夏之效。彼不自知其力量之將軍。不能視察敵人之病。以致誤遭敗北。而乃罪責兵卒。其可得乎。試觀傷寒論。金匱要略。其中言及治吐之處方。共計有七。其中皆無以半夏為配劑者也。

〔吐〕 茯苓澤瀉湯 五苓散 桂枝芍藥知母湯 茯苓飲(以上各方有術)大黃甘草湯 調胃承氣湯(以上兩方有大黃) 乾薑黃連黃芩人參湯

上舉七方中。四方有術。二方有大黃。於此可知治吐以大黃。或尤為要藥矣。但術之可治者。大黃往往不能治之。據金匱要略云。痰飲之病宜用溫藥。痰飲者。胃內停水也。停水於胃內。則飲食之物不得疏通。於是吐矣。故宜用術等之溫藥以去其水。此時消化器為弛緩症狀。反之宿食燥屎鬱積於消化管內。以防飲食物之下降。於是吐矣。此時宜用大黃等之冷藥。使胃腸緊縮以去其宿食。此際消化器現緊縮之狀態。以上云云。皆其區別也。即言吐之症狀。凡胃內停水者。宜配用術之方劑。宿食燥屎者。宜用有大黃之方劑。二者誤用。則增病勢之惡逆。診斷者不可不慎也。

古方中雖有將術與大黃合組為一方劑者。然與後世醫人之加味者。不可同日而語。況嘔吐與吐。又無區別。習得半夏有治吐效力之皮毛學識者。即批判漢藥。區別門戶。蔑視前人之勞苦。殊失公平之見地也。茲檢傷寒論金匱要略中言及嘔吐之方。配以半夏者亦計有六。開列如下。

〔嘔吐〕 附子粳米湯 小半夏湯 小半夏加茯苓湯 大半夏湯 半夏乾薑人參丸 黃連湯

吐血喀血

吐血者。消化管(尤其是胃或食道)出血。從口腔吐出之謂也。喀血者。從呼吸器(尤其是肺)出血之謂也。傷寒論、金匱要略中只有吐血之語。而無喀血之文字。意者其時之吐血。無今日喀血之意。金匱要略驚悸吐衄下血胸滿瘀血病脈證治項中。有云病人面無色。無寒熱。脈沉弦者衄也。脈浮弱。以手按之即絕者下血也。煩咳者必為吐血。此所云之吐血。實即今日之所謂喀血也。

吐血與喀血。不可同一處理。但在處方上若不確定其陰陽虛實而誤用之。亦往往不效。故在處方之前。先宜看定其是吐血乎。抑是喀血乎。然後辨明其為陰證歟。陽證歟。抑虛證歟。實證歟。試舉一例以明之。瀉心湯。柏葉湯。均治吐血之劑也。然瀉心湯證之出血。為組織上起炎症之充血。柏葉湯之出血。為組織弛緩所起之鬱血。蓋瀉心湯為陽證之治劑。柏葉湯為陰證之治劑。苟柏葉湯之症。誤與瀉心湯。則出血增加。病者立即可斃。吐血喀血既認明矣。陰陽之分。亦不可不慎。前舉諸方之外。如人參湯、甘草乾薑湯、黃土湯。治陰證之吐血者也。白虎湯、梔子豉湯、(及其加減方)茵陳蒿湯、桃核承氣湯、桂枝茯苓丸等。治陽證之吐血者也。請在第三章下血條更事研究。茲採錄金匱要略中關於吐血之說於下。

(一)吐血。咳逆。上氣之候也。其脈數而有熱者死。

慄園(譯者按即日本名漢醫淺田慄翁)曰。脈緩而身涼者。血或可止。

(原著者按)患肺結核者。多表見此種症狀。上氣者。兩頰潮紅。氣上逆之謂也。

(二)貧血之亡血者無汗意。出汗者更失體液。故至惡寒戰慄。

(原著者按)病者對於醫家施行手術之創口或誤。傷之處訴疼痛時。西醫往往在阿斯匹靈中混加莫兒希納加羅莫金之類。企圖達其鎮痛之目的。稱為補血液。又以林搿兒液注射之。稱為消耗之發汗劑。此殆即西醫之治療方針乎。

吞酸嘈雜

胸中吐出苦酸之水曰吞酸嘈雜。治吞酸嘈雜之方。屢屢應用者為生薑瀉心湯。旋覆花代赭石湯、柴胡加龍骨牡蠣湯、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小陷胸湯等。如以上方劑不能見效。病勢反覺惡化時。則用大建中湯或吳茱萸湯。此係余之經驗。頗著速效。此中陰陽相異之認辨。甚為切要也。

噦。俗名也。有陰陽虛實。可以大小承氣湯治之。亦可與以小柴胡湯。橘皮湯、橘皮竹茹湯之類。亦可選用。食毒、氣逆。水毒。以及水毒帶熱帶寒之時機。可用小半夏湯、吳茱萸湯、四逆湯等。

備考

〔蘭軒醫談〕 噦有數因。陽明證渴而不能食。食下後。漸漸口渴引飲。此必發噦。選用茯苓飲橘皮竹茹湯可愈。(竹茹湯之人參代以麥門冬。竹茹代以竹瀝甚妙)因留飲而噦者。其小便必不利。又投承氣湯後。亦有稍稍下降而仍噦者。此因熱氣挾痰(水毒)而上逆也。非竹瀝不效。

〔有持桂里之說〕 方書有種種名目。而以噦字為最正確。此症自古即認為胃中之寒。亦有因熱而來者。蚘蟲(同蛔蟲)積聚。痰飲等。皆患此病發時挾以他病者凶候也。(尤以痢疾後及諸病之所發者為最凶。)

橘皮竹茹湯 此為古今治噦逆之通用方劑。

橘皮湯 手足厥而氣逆者均用之。詳說於嘔吐門。可參照。

半夏噦心湯 噦逆而心下有痞鞕者。用此方以開通之。痢疾傷寒之患此者。尤為吃緊之要方。

吳茱萸湯 吳茱萸為止噦之效藥。陰證用之。陽證則不適用。本草綱目中有吳茱萸橘皮附子三味之方。用於陰證甚相宜。

柿蒂湯 大冢云。此方在柿蒂丁香之中。加生薑煎而熱服之。古時無此方劑。對證應用。能奏偉效。其主治為胸滿與咳逆不止等。

用橘皮竹茹湯之類尚不止者。可用此方以止之。蓋柿蒂為治噦之專藥。煙法印云。此物若與石蜜合煮。愈妙。又在平胃散中加柿蒂丁子亦有偉效。

甘草乾薑湯 與以苦味劑而猶不止者。用此方間能奏效。

炙甘草湯 噦而脈結者可用此方。但須在危篤症中用之。

附子粳米湯 胃中寒甚。噦逆更加嘔吐。輕劑無效時用之。

四逆湯 陰寒脫症之噦。用此方甚佳。在霍亂症嘔吐下痢。手足微冷。脈細而噦者。用此方能救其十一。

豬膽汁湯 噦時呃呃不已。呼吸有暫絕之狀。用此可以急救。無豬膽時。熊膽亦可用之。(大冢云。此可用通脈四逆湯加豬膽汁湯、白通加豬膽汁湯之類。)

備考

〔本間棗軒之說〕 吐血嘔血。古時統稱嘔血。有從肺出與胃出二證。(中略)而治法並不區別。大抵吐血多者用三黃湯、犀角地黃湯或二方合用。亦有用四物湯者。吐血少者。或連綿不止。胸脅苦滿者。用柴胡四物湯或黃土湯。如用以上手段猶不止者。可與斷紅飲。間服阿芙蓉液。服後血色變黑者。為止之前兆。亡血過多。而脈沉微。虛里煽動。氣短出汗者。生命已在瞬息之間。可與獨參湯。兼用回生散亦佳。吐血之後變黃胖者。可用連珠飲兼鎮悸丸。虛勞者以人參養榮湯為佳。無病而微喀血。久而不止者。涼膈散為宜。飲酒後吐血者。亦可用涼膈散。出血過多。亡血甚者。可與理中湯四物湯。

(原著者按)吐血亦有陰陽虛實。宜從證以處方。三黃湯者。瀉心湯之別名也。四物湯者。當歸、川芎、芍藥、地黃也。柴胡四物湯者。小柴胡湯與四物湯之合方也。命期促迫者。宜與獨參湯。而不投四逆加人參湯。獨參湯者。人參一味也。斷紅飲、犀角地黃湯、人參養榮湯、涼膈散等可參照肺結核條備考之部。

黃胖者。在十二指腸蟲病、心臟病、腎臟病等。其病勢進行。則其人貧血甚。皮膚淡黃。稍有水氣。動悸甚強者也。連珠飲者。苓桂朮甘湯合四物湯加木瓜、薏仁、朮、萆薢也。

〔傷寒緒論〕 太陽則脈浮數。灸之必驚狂。起臥不安。咽噪吐血。此時投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為佳。

〔集驗良方〕 黃耆建中湯治吐血。衄血。虛羸不足。飲食乏味。腳步軟弱。言語倦怠。失精(遺精)內熱等諸虛損之證有效。

〔續易簡方〕 理中湯治身寒氣虛。咯血吐血之劑。

〔千金方〕 酒徒之咳者必吐血。此因久經長年月日過度之飲故也。其脈虛者血必冒。若飲後胸滿者。厚朴大黃湯治之。

〔櫻寧生傳〕 桃仁承氣湯治積鬱。火甚。迫血上行。衄血數升。面赤。脈躁疾。精神恍惚如癡者有效。

〔心法附余〕 吐血者。胸中覺氣塞。上吐紫血者。桃仁承氣湯下之。

〔千金方〕 凡服藥後。嘔逆不入腹者。先以甘草一兩。水煎服之可效。

〔朱氏眾驗〕 二神湯(即甘草乾薑湯)治吐血極妙。

〔證治準繩〕 梔子蘗皮湯治小兒衄血極有效。

(原著者按)此方不只限於小兒衄血。即吐血亦極有效。小兒衄血。可用麻黃湯、桃核承氣湯、瀉心湯之類。

〔三因方〕 大半夏湯為治心氣鬱而不行。生涎飲。心下痞鞕。聚結不散。腸中轆轆有聲。食入即吐之劑。

〔仁齋直接〕 半夏丸(生薑半夏湯所制之丸)治吐血下血。崩中帶下。喘急痰嘔。中滿虛腫諸病有效。

按崩中帶下即今西醫之所謂子宮病也。

〔療治茶談〕 嘔吐證之動悸甚者。必致煎湯不入。往往無相應之藥。其時在下焦穴針灸之。以引下其動氣。藥則將丸藥為散藥。漸漸靜其動氣。然後再與煎藥。若無此心得。妄用湯藥。反足增病。

〔蘭軒醫談〕 衄血之實證應用三黃湯(瀉心湯)此其現象為出血不止。及其血自止。血虛者用廣東人參肉桂之類。血實者脈實數。血虛者脈沉微。若微數者必死。

〔證治摘要〕 一男子下痢不止。發噦。吐蛔蟲。與以吳茱萸湯見效。

第三章·便秘、下痢、下血子宮出血

便秘

便秘有種種。為說明上便宜計。區別為(一)緊縮性便秘。(二)弛緩性便秘(三)狹窄性便秘。

(一)緊縮性便秘。所謂實證之病也。其見症為脈沉實或沉遲。而多力。按其腹部。有充實之盛。血壓高。大便堅硬。大黃芒硝之配劑可奏效。

(二)弛緩性便秘。為腸管麻痹弛緩。無排出大便之力。因而起便秘。脈浮弱或沉遲而多微弱。腹部軟弱。大便多含水分。排泄少而不通快。此多起於水毒停滯於消化管內。而起胃腸之下垂。此症決不可用下劑。若投以大黃。則弛緩益甚。且起腹痛裡急後重之患。宜與大建中湯、理中湯、當歸芍藥散等以除水毒。刺戟腸管之緊縮。大建中湯等溫藥也。溫可以去弛緩。及去失其麻痹。則大便不求暢而自暢矣。

(三)狹窄性便秘。為腸管自身起窄。與鄰接之臟器。生腫瘤或腫大。壓迫腸管而起狹窄。結果起便秘之病也。此病可用大黃牡丹皮湯、桂枝茯苓丸、桃核承氣湯、下瘀血丸、大黃䗪蟲丸等以去腫瘤。炎症。瘀血塊等而圖腸管之疏通。

此外尚有老人或熱性病之回覆期。或慢性病等。體液枯燥。致大便難通者。投與麥門冬等溫潤之劑。往往得效。有時亦可用麻子仁丸。亦可用蜜在藥味中煎導之。

上述便秘之證。在漢醫學非經嚴重之區別。徹底之明瞭。決不濫用下劑。蜜煎導之方法。與今日裡斯林浣腸之理論方法相似。其適應之症。不止限於便秘。(但今日為濫用浣腸之時代。宜注意。)大承氣湯掃滌胃腸內容物者也。患腸實證者。用以浣腸也。溫藥者對於弛緩性之便秘用浣腸也。然我道之用蜜煎導者。須在發汗過度。或小便多出。體液枯竭。致大便不下。而不能用下劑以攻之者始用之。而患盲腸炎者與以阿芙蓉後致起便秘時。始用浣腸之法。

下痢

投發汗劑之葛根湯而愈下痢。投利尿劑之豬苓湯而愈下痢。甚至投下劑而止下痢。凡此諸法。決非偶然之奇蹟。漫然投藥而得僥倖。須握有確確鑑鑑之實證者也。

今日西醫界凡遇裡急後重而兼下痢者。即以投下劑為其定則。裡急後重。誠然多現於陽實之證。然有時陰虛之證。亦有裡急後重者。此則不可忘忽者也。在證之不適用下劑時。可用真武湯之附子劑。大腸加答兒或赤痢之裡急後重者。或有表證者。投葛根湯以發汗。能見速效。余對於慢性大腸加答兒之歷久未愈者。投以豬苓湯以圖利尿。果見速治。豬苓湯之阿膠。與白頭翁加甘草阿膠湯之阿膠。對於裡急後重。大有緩解之力。凡有濕熱。即炎症充血肛門感灼熱者。多用白頭翁湯。凡裡急後重。而不感緊迫。壓出之力不足。大便有殘留之氣味而不能通快者。真武湯治之。故在診斷之際。有無裡急後重。宜丁寧訊問。裡急後重而有緊迫之感者陽證也。脈舌均現陽性之症狀。脈弛緩而弱者陰證也。在按脈之際。即能區別之。此陰陽之相異。為治療方針之根干。不可輕輕看過。茲採錄傷寒論金匱要略中言及下痢之處方。陰陽之大別於次。

〔陽證之治劑〕 黃芩湯 黃芩加半夏生薑湯 六物黃芩湯 甘草瀉心湯 生薑瀉心湯 大柴胡湯 葛根黃連黃芩湯(以上皆有黃芩)井白頭翁湯 白頭翁加甘草阿膠湯 葛根湯 四逆湯 大承氣湯 豬苓湯

〔陰證之治劑〕 真武湯 四逆湯 通脈四逆湯 白通湯 白通加豬膽汁湯 四逆加人參湯 人參湯 桂枝人參湯 桃花湯 吳茱萸湯

通觀以上各方。凡陰證之治劑。大半配合苦味之劑。如黃芩。黃連。黃蘗等。陰證之治劑。多用辛味之藥物為配合附子。乾薑。吳茱萸。術等。兩兩比較之。覺其問題殊有興味。

附言 金匱要略有利氣之文字。今日神經性之下痢者。往往頻頻有催便之意。如廁後大便不能通快者。此其治法用訶梨勒散。訶梨勒即訶子也。有利氣之意。凡大便不通。投硝黃(芒硝大黃)之劑後。便意頻數而不能通者用之。即不可誤於藥室方函口訣。用寬暢湯治之。

下血子宮出血

從大便而出之血曰下血。近於肛門之出血曰近血。在肛門深部之出血曰遠血。漏下者有子宮之出血。故云子宮出血。

治下血及漏下之處方。大體如次。

黃土湯 桃核承氣湯 桂枝茯苓丸 芎歸膠艾湯 赤豆當歸散 旋覆花湯

下血。漏下。由於組織弛緩而起鬱血。或由於血管或周圍血行障礙而起鬱血。鬱血之極。乃呈是症。上舉六方。可以治之。在鼻黏膜附近之組織緊張。局部充血之甚。遂致血管破裂而出血者曰衄血。麻黃湯可以止之。炎症充血之喀血。瀉心湯可以止之。身體上半部之出血。多系炎症。充血之所致。身體下半部之出血。多屬鬱血之所致。此為今日生理學病理學上之說明與證明。亦為臨床上極有興味之事實。

妊娠中因胎兒之壓迫。障礙血行。易起鬱血。即非妊娠之婦女。與普通之男子。亦有起鬱血者。多用當歸川芎桃仁牡丹皮之類以治之。其各處方可參照藥方解釋編。

備考

〔本間棗軒便秘之說〕 患眼病者連服大黃芒硝等之下劑。不按通常之分量。致脾胃衰弱。再與強下之劑。往往促其生命。假令幾日不通。而不能投下劑時。可與參連白虎湯。用滑細棒。卷以綿。其大如煙管。長三寸許。塗中黃膏。插入肛門。留綿而抽去其細棒。如此數十日。大便自然可通而如平常矣。

(原著者按)便秘不必用大黃芒硝主治。誤而長服之。脾胃當然虛弱矣。但確為大黃芒硝之證。間續服之而不得復其健康者。此又非下劑之罪矣。其故在於用之人之力量不足。便秘亦有陰陽虛實。不辨別之。服藥亦無效也。

傷寒論中有燥屎五六枚與燥屎在胃中之文。以西醫內景之理推之。胃決非燥屎之處。又依仲景內臟之說觀之。所謂胃中雲云。亦決非西醫所指之胃。此殆與熱入血室。冷結膀胱之類相同。茲從各方實驗證之。大便之腸。指橫行結腸而言。可與以大柴胡湯等。又查蜜煎導條中。有用豬膽汁以為導劑。對於宿食惡物甚有效云云。夫導劑不限於豬膽汁。惟聞諸西醫云。膽汁可以消化飲食。則膽汁或能解宿食惡物而制燥屎者歟。

(原著者按)膽汁有促進腸中蠕動之性質。故便秘用豬膽汁。為極合理的。數千年前所行之合理方法。至今日而漸漸明瞭其原理。此即漢法醫學十分偉大之明證。(引用稻田博士言)

仲景之書。從實驗而出。與今日西洋學說。若合符節。(中略)治法從病因而有異同。麻子仁丸調胃承氣湯蘆薈丸等可審用之。亦可兼施蜜煎導。灌腸法等。

〔有持桂里便秘之說〕 凡有症疝之人。大便常易秘。

(原著者按)子宮及其附屬器有炎症腫瘤者。常有所謂習慣性便秘。臨床醫家時常遇之。又產後。發汗後。一切久病之末。津液干者多結燥。高年血弱別無病患者。亦結燥。先哲云。燥結有實者。有虛者。誠難言也。

(原著者按)燥結有虛實。不能誤投峻下之劑。據桂里翁對於便秘之治法。推獎小承氣湯、大承氣湯、調胃承氣湯、倒換散、(大黃荊芥二味各等分研末服之。)潤腸湯、(麻子仁丸加減方、)通仙丸、麻仁丸、蜜煎導之外。並推獎熨法。

熨法 炒鹽入絹袋在病人腹上熨之之法也。

服下藥以內催通氣。而屎不出時。行熨法可效。又用溫石以為通徹溫氣之法。對於大小便秘均有效。

〔醫宗金鑑〕 經行後或出血過多者。貧血而榮養衰弱者。黃耆建中湯治之。

〔聖濟總錄〕 烏梅於產後。冷熱痢。久病下痢不止者有效。

〔證治摘要〕 甘草瀉心湯之治下痢。以腹中雷鳴者為目的。若腹不雷鳴為谷不和之下痢。四逆湯主治之。

第四章·小便自利、遺尿、小便不利淋瀝、血尿

小便自利

小便自利者。尿自利而快。其量多之謂也。桂子附子去桂加朮湯、小建中湯、苓薑朮甘湯、小青龍湯、抵當湯等。治小便自利之症也。八味丸、當歸芍藥散、真武湯、四逆湯、甘草乾薑湯等。亦治小便自利之證也。小便自利亦分陰證陽證。陰證依甘草乾薑湯條上虛而不能制下。故宜用乾薑附子等熱藥以刺戟之。抵當湯治瘀血之蓄積而現小便自利者。此外如白虎湯治陽證之小便自利者也。故對於小便自利之症。宜詳細審察其為苓薑朮甘湯證之小便自利乎。抑為白虎湯證之小便自利乎。所謂白虎湯證之症狀。即熱厥之症狀。所謂苓薑朮甘湯之證狀。即腰冷如坐水中。雖其症狀紛紛。然一見便明。

遺尿

有白虎湯證之遺尿。有甘草乾薑湯證之遺尿。前者為陽之極點。後者純粹陰證。同一遺尿也。機轉正相反。白虎湯條中有口不仁之文。口不仁者。口中不覺有香味也。以今日新名詞言之。不仁即知覺麻鈍之謂。吾今易口字為膀胱。曰陽證之遺尿者。膀胱之知覺麻鈍也。雖上下相異。而自命確有至理。甘草乾薑湯證之遺尿。則起於緊縮力之不足。故小便出而不多。

遺尿亦為小便自利之變相。運用小便自利諸方劑。可以成功。

小便不利淋瀝

小便不利。非小便滑利也。淋瀝。出淋也。今從傷寒論金匱要略中採錄治小便不利之方二十二。

桂枝加黃耆湯 甘草附子湯 蒲灰散 滑石白魚散 茯苓戎鹽湯 葵子茯苓散 四逆散 五苓散 豬苓湯 八味丸 栝蔞瞿麥丸 小青龍湯 越婢加朮湯 小柴胡湯 柴胡桂枝甘薑湯 柴胡加龍骨牡蠣湯 大承氣湯 真武湯 大黃消石湯 茵陳蒿湯 桃花湯 桂枝去桂加茯苓朮湯

通觀上舉諸方。其最顯明者為多用滑石、蒲灰、栝蔞根、龍骨、牡蠣等。使黏膜面滑利之藥物。以圖尿量之增加。其次用大承氣湯、大黃消石湯、茵陳蒿湯下瀉之藥劑。以治小便不利。此亦堪注目者也。又此二十二方劑中。有桂枝者計七方。此因其氣上衝而起小便不利也。小便不利之治藥中。力最大而配用最多者為茯苓。計二十二方中共有九方配茯苓焉。

淋瀝亦有實證虛證之分。余於實證使用桃核承氣湯或大黃牡丹皮湯。屢收良好之效果。虛證用蒲灰散。滑石白魚散等。在虛實之間者。豬苓湯最多。

血尿

尿中有血。此從膀胱或腎臟而出者最多。從膀胱出血者。多用豬苓湯。從腎臟出血者。多用芎歸膠艾湯。黃土湯以治愈之。

備考

〔內科摘要〕 茯苓甘草湯。治膀胱發咳。咳而遺溺(遺尿)者也。

(原著者按)老年婦人在冬期罹氣管枝炎。在咳嗽之際。稍稍努責。往往遺尿。此即膀胱腑因發咳而遺尿之解也。

〔醫學綱目〕 腎著湯。治胞痹。小便不通。

(原著者按)腎著湯者。苓薑朮甘湯也。胞痹者。膀胱之麻痹也。本方為治胞痹小便自利之劑。胞痹達於極度。則小便不通。亦可治之。

〔傳信尤易方〕 桃仁承氣湯。治淋血有效。

〔類聚方廣義〕 苓薑朮甘湯。治老人平日小便失禁。腰腿沉重而冷痛者。又在十四五歲時無遺尿之病者難治。惟用此方加反鼻能奏效。因證可加附子。

老人腰冷。小便頻數。或遺尿。下腹動悸者。天雄散治之。

〔橘窗畫影〕 桂枝加龍骨牡蠣湯本治失精。一老醫用之以治老宮女之小便頻數。和田東郭用之以治高槻老臣之小便閉而奏效。余用之以治遺尿。屢見奇效。

第五章·口渴、咽乾口燥

口渴

口渴與咽乾口燥似同而異。前者欲飲湯水。後者雖覺乾燥但不欲飲水。向口內望之有濕者也。西醫不重視其區別。大抵以叟罹特兒水與之。然我道則甚重視其陰陽之區別。

口渴大抵為陽證之微候。其治療目標。在乎消炎鎮靜。配藥以寒藥或冷藥為多。傷寒論金匱要略中有治口渴之處方十八。悉為陽證之治劑。

黃耆芍藥桂枝苦酒湯(身體腫。發熱出汗之渴。)

五苓散(脈浮數。煩渴者。出汗而渴者。渴而欲飲水者。入水則吐者。水下後心下痞者。與以瀉心湯而痞不解者。渴而口中燥煩者。小便不利者。)

豬苓湯(脈浮發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下利六七日。咳而嘔渴。心煩不得眠者。)

栝蔞瞿麥丸(小便不利。有水氣。其人若渴者。)

小青龍湯(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熱而渴。或渴。或利。)

小柴胡湯(或胸中煩而不嘔。或渴。或腹中痛。)

柴胡去半夏加栝蔞湯(瘧病。發渴者。)

柴胡桂枝幹薑湯(胸脅滿微結。小便不利。渴而不嘔。)

白虎加人參湯(大汗之後。大煩渴而不解。脈洪大者。表裡俱熱。時時惡風。大渴。舌上乾燥而煩。欲飲水數升者。)

生薑甘草湯(咳唾涎沫不止。咽燥而渴。)

小半夏加茯苓湯(先渴後嘔。水停心下。此屬飲酒家之病。)

栝蔞牡蠣散(百合病。渴而不倒水者。)

茯苓澤瀉湯(反胃。吐而渴。欲飲水者。)

茵陳蒿湯(小便不利。渴欲飲水者。)

文蛤湯(吐後渴欲得水。貪飲者。)

豬苓散(思水者。)

大陷胸湯(發重汗。大便五六日不下。舌上燥而渴者。)

白頭翁湯(下利慾飲水者。此係有熱者。)

以上石膏、文蛤、黃連、豬苓、澤瀉、栝蔞根、半夏、牡蠣、山梔子、黃蘗、芒硝等寒藥冷藥。占其大半。此因口渴而屬陰證者甚稀之故。四逆湯利則陰證之治劑也。以附子乾薑等熱藥構成。此方若非下痢而失體液。陷於陰證者戒用之。其類似陰證。而在發汗。嘔吐、下痢之後。發渴及內熱而好水者。仍為陽證。此應明確區別者也。

咽乾口燥

咽乾口燥。必非陽證之標識。左揭諸方。系治咽乾口燥者。

小建中湯(咽乾口燥。)

苓桂五味甘草湯(多唾口燥。)

甘草乾薑湯(咽中干。)

大承氣湯(少陰病。有二三日之口燥咽乾急者。可以此下之。少陰病。自利清水。色純青。心下必痛。口乾燥急者。以此下之。)

桔梗湯(咽乾不渴。時出腥臭之濁唾者。)

己椒藶黃丸(腹滿口舌乾燥者。)

苦參湯(下部潰瘍則咽乾者。)

咽乾不唾。此為可驚之一種急迫症狀。宜用小建中湯。甘草乾薑湯之類。以甘草為君藥。使其飴而緩其急迫。解其咽乾。大建中湯治屢屢咽乾口燥之症狀。芩桂五味甘草湯治口燥時唾液多而稀薄之症。口為入口。尿道為出口。故凡尿意頻數。有淋瀝之氣味者。亦能擴為多唾口燥之症。用此方能奏偉效。大承氣湯亦治口燥咽乾。但其乾燥不僅咽口而已。腸管內亦乾燥結糞者用之。余嘗診一男子。誤口渴為咽乾口燥。與以白虎湯三周而不效。易以大承氣湯。三日即治。又大承氣湯證之口燥咽乾與苦參湯證之因下部潰瘍而咽乾者。適成有趣之相反證。此則臨床家所宜隨時注意者也。桔梗湯證為咽乾。甘草湯證為咽痛而感輕微之乾燥。己椒藶黃丸證之為口舌乾燥。則余未遭遇焉。

由上所舉。余可約述其語曰。口渴多陽證。咽乾口燥有陽實證。亦有陰虛證。凡急迫症狀之有一種徵候。即屢現咽乾口燥之狀。臨床家應毋忽忘。

第六章·咳嗽、喘

咳嗽

咳嗽俗語也。在傷寒論金匱要略中有咳、咳唾、咳逆等文字。丹臺玉案中有有聲無痰曰咳。痰隨聲出曰嗽。聲中有痰曰咳嗽之分。其實咳不能全然無聲。亦不能全然無痰。此比較的無甚意味。故不具論。茲從傷寒論金匱要略中舉其治咳之方一十八種於下。

苓甘五味姜辛湯(沖氣即低。反之咳更甚者。)

豬苓湯(少陰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嘔。渴者。)

小青龍湯(乾嘔。發熱而咳。咳而微喘者。)

越婢加半夏湯(咳則氣上。此肺脹也。其人喘。)

小柴胡湯(或者咳。)

桔梗湯(咳而胸滿。)

真武湯(此有水氣者。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嘔者。)

十棗湯(久咳家。其脈弦。有水氣者。或繫好飲家。咳煩而胸中痛者。)

桔梗白散(咳而胸滿。)

葦莖湯(咳而有微熱。胸中煩滿。)

四逆散(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

射干麻黃湯(咳而氣上。)

葶藶大棗瀉肺湯(咳逆。氣上。喘鳴。迫塞。)

皂莢丸(咳逆上氣。時時唾渴。)

生薑甘草湯(咳唾涎沫不止。)

栝蔞薤白白酒湯(喘息咳唾。)

小青龍加石膏湯(肺脹。咳而上氣。煩躁而喘。)

厚朴麻黃湯(咳而脈浮者。)

統觀以上各方。咳多起於上氣。上氣者。即氣之上衝也。今從苓甘五味姜辛湯觀之。氣不上衝則咳。反之則斷。此為特有之現象而配以特有之藥方者也。越婢加半夏湯、射干麻黃湯、葶藶大棗瀉肺湯、皂莢丸。小青龍加石膏湯等皆治咳而上氣。或咳逆上氣者也。越婢加半夏湯。小青龍加石膏湯者。中有石膏與半夏也。射干麻黃湯者。中有大棗與半夏也。葶藶大棗瀉肺湯者。葶藶與大棗也。皂莢丸者。皂莢與大棗也。考此等藥物之效能。而瞭解咳之性質者。即可無誤。厚朴麻黃湯無上氣之語。只言浮脈。故上氣者不宜。方中有石膏與半夏。即類似小青龍加石膏湯。此應明曉。

桔梗湯 桔梗白散 葦莖湯治咳時容易喀出如膿之停痰者。但在咳時。有力鎮其上氣者為宜。如用於咳而上氣時。反增病。

豬苓湯治下痢與咳與嘔者也。真武湯亦治下痢與咳與嘔者也。兩者一見類似。其實正完全相反。前者構成之藥物。悉為冷藥或平藥。後者為附子之熱藥與生薑術等之溫藥所構成。豬苓湯以治炎症或興奮性緊縮性之症狀。真武湯以治弛緩性沉里性非炎症性之症狀。二者表裡不同也。

衛生寶鑑云。喘者上氣急促而不能息之謂也。傷寒論金匱要略中有喘、喘息、喘滿等之語。其治方如下。

麻黃湯(無汗而喘者。喘而胸滿者。)

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出汗。喘。大熱者。)

小青龍湯(或小便不利。小腹滿。或喘者。)

越婢加半夏湯。(咳而上氣。此肺脹也。其人喘。目如脫狀。)

葛根黃連黃芩湯(喘而出汗者。)

大承氣湯(短氣腹滿之喘。)

桂枝加厚朴杏子湯(太陽病。微喘者。) 

栝蔞薤白白酒湯(喘息咳唾。)

木防己湯(膈間阻飲。其人喘滿。)

葶藶大棗瀉肺湯(喘鳴迫塞。)

竹葉湯(喘而頭痛。)

統覽以上治喘之方。不必限於麻黃或杏仁。如麻黃湯、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小青龍湯、越婢加半夏湯、桂枝加厚朴杏仁湯、葛根黃連黃芩湯、竹葉湯等以治屬表之喘。如大承氣湯、栝蔞薤白白酒湯、木防己湯、葶藶大棗瀉肺湯等以治屬裡之喘。屬裡之喘。應除去其腹內或胸內之食毒或水毒。減其腹壓或胸壓而至於消失。里證之喘。與表證之喘之緩急常異。大抵多有持續性而常少消長。

備考

〔傷寒緒論〕 大抵外感之咳嗽。當發汗以解之。然亦有不發汗者。經曰喘而小便利者及小便頻數者。不發汗。發汗則厥逆。又咳時出汗。倦伏苦滿者。均可以小建中湯與之。

〔蘭軒醫談〕 咳逆上氣致面部浮腫者。世間醫者往往投以利水劑。然無效也。若與小青龍加石膏之類。則氣腫因氣降而退。水腫因溫散而自通利以愈矣。

〔雜病紀聞〕 心下因滯水氣而起咳。用小青龍湯、半夏瀉心湯、半夏厚朴湯、小半夏加茯苓湯、二陳湯等治之。因外邪鬱結。致陽氣難於表達而從心下推上。後由於推上之水氣而起咳。又因外邪難於表達而鬱於胸中。致氣道之津液黏濃而起咳。此種治咳之藥。宜先用治邪之藥。邪去則里陽從三焦而達於表。水氣與疼自除而咳自止矣。

第七章·胃內停水(留飲)、心下痞

胃內停水

胃內停滯水毒之謂也。此有名為心下痰飲者。亦有名為心下水氣者。更有名為心下留飲者。意味皆同也。其治療方針。據金匱要略云。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是溫散之藥即為此病之藥無疑。溫藥何藥。朮、生薑、細辛之類是也。

苓桂朮甘湯(心下有痰飲。胸脅阻滿。目眩。)

澤瀉湯(心下阻飲。其人苦目眩。) 

茯苓散(心胸中有停痰宿水。)

枳朮湯(心下有如盤之堅物。飲水則作。)

以上四方有術

小青龍湯(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熱而咳。)

桂枝去芍藥加麻黃附子細辛湯(氣分。心下有如盤之堅物。飲水則作。)

以上二方有細辛

生薑瀉心湯(脅下有水氣。)

以上一方有生薑

治胃內停水。其方劑不止以上七方。為說明上便宜計。將上列方劑。分為三組。即有術者。有細辛者。有生薑者。有術之方劑使用於痰飲。留飲、停痰、宿水、水飲等證。有細辛之方劑。用於水氣或云氣分。今從脈證方面觀之。有術之方劑中。言脈證者大半為脈沉。而用越婢加朮湯、附子湯、芩甘術桂湯。脈浮者。有五苓散一方。有細辛之方劑中。脈沉者用麻黃附子細辛湯。脈細而欲絕者用當歸四逆湯。脈浮者用厚朴麻黃湯。脈緊弦者用大黃附子湯。而不言及小青龍湯之脈證者。以表不解者。當然脈浮也。本草中言術逐痰水。細辛行水氣之語。可以深思矣。

易詞以言之。細辛多治表水為主。術多治里水為主。余曾對於脈浮數之患者。以苓桂朮甘湯。服後非特胃內停水不去。反招上半身之浮腫。(人參湯亦起浮腫)於此可知術雖為利尿劑而力不大也。

生薑治水與治水氣者也。其收水富於動搖性。(術與細辛比較的非動搖性)在配劑中與術辛均為必要之方。生薑與半夏同用。可以止嘔吐。乾薑與附子同用。可止完穀下痢。此即富動搖性而能收水之故。

心下痞

痞者噎之意。俗稱胸噎。無食欲。傷寒論金匱要略中言及治痞之方有七。

五苓散(未嚼碎之全粒嚥下後成心下痞。與以瀉心湯而痞不解者。其人渴而口燥煩。小便不利者。)

小半夏加茯苓湯(卒然嘔吐。心下痞。膈間有水。) 

大黃黃連瀉心湯(心下痞。按之濡。)

瀉心湯(婦人吐涎沫。服藥後。心下即痞者。)

附子瀉心湯(心下痞。後惡寒。出汗者。)

半夏瀉心湯(嘔而腸鳴。心下痞者。)

甘草瀉心湯(醫見心下痞之病未盡。再與以藥。其痞益甚者。)

以上七方中。前二方有茯苓。後五方有黃連。可知茯苓可治心下痞。黃連亦可以治心下痞。又從五苓散條下觀之。凡全粒嚥下成痞。瀉心湯不能解者。五苓散可解之。查近世有以黃連茯苓合組成方者。遍覽傷寒金匱方中。一方無以茯苓與黃連為伍者。要知二者之間。藥能不同。茯苓之味淡。黃連之味苦。此為其最大之相反點。藥物編云。古人謂苦者能瀉。能燥。能堅。淡者能利竅。能滲泄。此定則吾人固可以無條件承認者也。瀉心湯一類。必配以如黃連之多量苦味劑。利水之流。去血之滯。開精神之鬱積者。必多配以茯苓之劑。其間效用之途。正不可以道里計也。

心下痞之外。又有治心中痞者三方。

桂枝生薑枳實湯(心中痞。諸逆心懸痛。)

枳實薤白桂枝湯(心中痞。留氣結在於胸。胸滿。從脅下逆搶至心。)

人參湯(同上。)

從上方觀之。可知心中痞者。氣上逆鬱塞於胸而成為痞也。與心下痞之狀異。枳實薤白桂枝湯證與人參湯證。就文字觀之。為用相同。但從人參與枳實。術與薤白。乾薑與桂枝之藥效比較考之。則就想像上可知凡屬緩而病情深者。宜用人參湯也。

心下痞者。以手按之。軟而不覺其硬者也。又有所謂心下痞鞕者。按之其硬如鞭然。其處方亦有六。

桂枝人參湯(痢下不止。心下痞鞕。)

甘草瀉心湯(心下痞鞕而滿。)

大柴胡湯(心下痞鞕。嘔吐下利。)

旋覆花代赭石湯(心下痞鞕。)

木防己湯(心下痞堅。)

小柴胡湯(脅下痞鞕。)

此外尚有瓜蒂散者。治胸中痞鞕。而病勢沉重。從胸下至胸中者。通覽上列六方。除大柴胡湯外。其他五方均有人參。但大柴胡湯中之枳實。亦如其他方劑中人參之役務。東洞翁云。人參治心下痞鞕。但逆之心下痞鞕。未云以人參主治也。

統觀以上心下痞、心中痞、心下痞鞕言及處治之方劑。屢用人參、枳實、黃連、黃芩、茯苓、半夏之類云。

備考

〔蘭軒醫談〕 治痰飲者。始用溫散。其次疏通。其次燥痰。先燥者則不適。溫散用敗毒散。小青龍。疏通用柴梗半夏湯。(或加大黃少許)燥痰用苓桂朮甘湯之類。金匱云。病痰飲者。當溫藥以和之。信確言也。但痰飲如有蛔蟲之見證者。宜先用滋潤溫劑以擾亂之。然後用下劑以除之。以去其沉痼之疾。是為至要。譬諸去煙管之煙膏者。必先用捻紙之類稍稍通之。而後用火與熱湯通之。其理正同也。

第八章·心悸亢進(動悸)

心悸亢進

心悸亢進。即動悸也。悸者心動之謂。或動氣之總稱。故如單言悸。即不限於心尖之動悸。而有心悸。臍下悸等之名稱。鳩尾之動悸。心下悸也。臍下之動悸。臍下悸也。傷寒論金匱要略中關於悸之處方十有一。舉之如下。

桂枝甘草湯(發汗過多。其人叉手則心自冒。心下悸按之可得者。)

茯苓甘草湯(厥而心下悸者。)

半夏麻黃湯(心下悸者。)

小柴胡湯(心下悸。小便不利。)

真武湯(心下悸。頭眩。)

炙甘草湯(脈結代。心動悸。)

小建中湯(心中悸而煩。)

苓桂甘棗湯(臍下悸。)

五苓散(臍下悸。)

小半夏加茯苓湯(眩悸。)

以上諸方中。計有桂枝者六。有茯苓者五。桂枝茯苓均無者為四逆散。小柴胡湯。半夏麻黃丸三方。而除五苓散外。凡有桂枝之方。必伴以甘草。由此可知悸之大半之方意。胚胎於桂枝甘草湯。不過茯苓亦得治悸而已。桂枝甘草證之悸。究竟如何乎。余敢為之說明曰。桂枝甘草湯之悸者。氣急迫的沖逆之時。因衛氣弱而無抑制之力。現悸之症狀者也。發汗過多雲云。即指示同時衛力損喪之意。故兩手交叉則心臟及胃部不能鎮其悸也。由此類推。可以推知炙甘草湯。小建中湯之悸之模樣矣。苓桂甘棗湯。茯苓甘草湯中亦有桂枝甘草。同時配伍以茯苓。此其為悸。必兼有桂枝甘草湯與茯苓二者之見證也。

茯苓證之悸。為體液(即血液與淋巴液)之循環障礙而起。譬之水流。在激湍之時。遇岩石衝突。則生波浪。振動其周圍然。不若桂枝甘草湯證之起於氣之沖逆也。此將於結論中詳述之。此處徒增繁雜。恕不具論。用茯苓之意甚多。治痞條中有「淡者能利竅。能滲泄。」此說亦可適用。

半夏麻黃丸證之心悸。適反於桂枝甘草湯證之表虛而為表實。半夏之作用。與桂枝異。治一種之沖逆症狀。此在有半夏之各方劑中可以觀察而得之。余對於半夏麻黃丸究以治何等之心悸為宜。久久有疑問。積而不解。後診察越婢加半夏湯證之患者後。始能想像而得半夏麻黃丸證之心悸焉。

最後應注意者。配用柴胡、甘草之四逆散證及小柴胡湯證之悸。均為小便不利。故用柴胡等疏通之劑。此其為悸。與茯苓證類似。宜參照其他症狀而識別之。

備考

〔本間棗軒之說〕 治法第一宜鎮悸。第二為清血。第三用滋養法。鎮悸用針砂湯兼用鎮悸丸。清血用黃連解毒湯合四物湯。或用甲字湯合四物湯。滋養用炙甘草湯。或八珍湯。但此症若為先天遺毒者不治。

(原著者按)不治之證。未見說明。但臨床之際。就一二三次中可以區別之。針砂湯者。苓桂朮甘湯加針砂人參也。甲字湯者。桂枝茯苓丸加甘草生薑也。八珍湯者。當歸芍藥散加地黃人參甘草去澤瀉也。八珍湯與炙甘草湯均為滋養之法。鎮悸丸者。綠礬、茯苓、朮、桂枝、甘草也。即茯苓桂朮甘湯加綠礬也。

第九章·浮腫水腫

浮腫水腫

浮腫俗名也。素問、傷寒論、金匱要略等書中稱水氣。後世稱水腫。金匱要略水氣病脈證辨及治法條中。有風水、皮水、正水、石水、黃汗等名稱。正水。石水。證治未見。風水者。其脈自浮。骨節疼痛惡風之外證也。而寸口之脈沉滑者。中有水氣也。顏面腫大而有熱者曰風水。眼瞼微腫。頸動脈能見其動。時咳。按其手足。直陷而不上起者。風水也。又曰在太陽病脈浮緊者。骨節疼痛者。或身體不疼而覺重痠。口不覺渴者。風水也。出汗可愈。其發汗過度。體液虛耗。而發惡寒之態者。極虛症也。以上所言風水。僅言水之表而不及里。

皮水者。其脈浮。有胕腫之外證者也。按之沒指。不惡風。腹如鼓之膨脹。口不渴。又曰口渴而不惡寒者皮水也。此時身體腫而冷。真元之氣已失。全身知覺麻鈍矣。間嘗考之。風水者。水毒與外邪之結合也。皮水者。水毒停留於表而不伴以外邪者也。茲舉言風水及治水之方如下。

防己黃耆湯(風水脈浮。身重。出汗。惡風者。)

越婢湯(風水。惡風。一身悉腫。脈浮。不渴。續續自汗。無大熱。)

防己茯苓湯(皮水之病。四肢腫。水氣在皮膚中。四肢聶聶動者。)

此外有里水者。在先輩中往往誤為皮水。夫里水不必水毒停滯於裡。然較風水皮水所停之水。確有較里之傾向治里水之方。有越婢加朮甘湯與甘草麻黃湯。

上舉風水、皮水、里水之外。尚其相似之證。此又可分以麻黃為主藥與以防己為君藥之二大別。

此外又有血分之文句。金匱要略中有婦人經水不通。即經血不利。則為水。名曰血分。此因月經閉止。或因體液之障害而起水腫之謂也。婦人良方中對此又有血分與水分之區別。婦人經水不通則化為血。血不適則復化為水。故先因經水斷絕。而後四肢浮腫。致小便不通者。名曰血分。先小便不通。後身體浮腫。而致經水不通者。名曰水分。在臨床之際。余曾屢遇此種患者。余又曾診斷一心臟瓣膜症之處女。全身現強度之水腫。皮膚悉呈緊張狀態。按之以指。毫不凹陷。大小便亦不利。月經亦自浮腫以來而見少。心悸亢進。呼吸困難。胸內苦悶。投以大柴胡湯兼用桂枝茯苓丸。數次瀉下。尿量隨之增加。前後數十次。浮腫全去。經過兩周以後。月經恢復如平常。以後完全恢復健康。至今亦無何等之病。所謂血分之腫者。如投以木防己湯或防己茯苓湯或越婢加朮湯大黃青龍湯等。非特不能稍見其效。且往往引起其他諸病之苦焉。

金匱要略中對於氣分之說明。文字艱澀。(譯者按日人多中國古文。宜乎有此語。請讀者勿誤會)後世人言者不多。就余之見解。當如下解釋之。

氣分重者。陰證之水腫也。陽氣不足。則陰氣內盛。寒邪相聚而起浮腫。患此腫者。所謂冷性者居多。脈沉細沉遲或遲弱等之無力狀態。浮腫亦軟。以指壓之。容易凹陷。指痕多永留者。治氣分腫之劑。有用桂枝去芍藥加麻黃細辛附子湯者。余則覺大建中湯亦可治之。

黃汗狀似風水。其病身體腫。發熱。出汗而渴。汗滴沾衣。色黃如蘗汁。慄園淺田翁注云。黃汗本屬濕熱。故身體腫。發熱出汗。其狀如風水。其汗沾衣。則色黃如蘗汁。而身反不黃云。治黃汗者。當用黃耆配劑為黃耆芍藥桂枝苦酒湯桂枝加黃耆湯等方劑。

以上述浮腫療法之概略。所謂雜病中。水病之證。尤富變化。且系雜治。故不憚援引二三先輩之經驗於備考中。

備考

〔和田東郭之說〕 水腫之病無病症。而審其脈症。不過三候。識此三候。施藥可無大過。是為療治水腫之一大要領。此不第療治水腫而已。雖謂萬病中皆有此三候。亦無不可。三候者何。一曰實腫之候。一曰虛實間腫之候。一曰虛腫之候是也。

實腫者。其腫多。治療易。間腫次之。虛腫又次之。識此三候。施藥可治。惟極虛之腫。難於見效。然此名不治之腫。可不加以療治也。

實腫之腫勢堅。手按之則凹陷。手雜則仍復故態。類似肉脹。虛腫之腫無勢。其腫和。手按之。其跡留而不急復其原狀。是為順症之腫狀。此辨虛實之梗概也。亦有虛腫之腫。硬似石。而易認為實腫者。亦有實腫之腫。其和大類虛腫者。此二症之辨別。次診察其腫之虛實。皮膚之虛實。舌色之虛實。參以腎間之動。而後可知。吾道中故名此為六診。六診之中。對於腎間之候。與舌色之候。暨皮膚之候。皆另有口傳。又有一種之腫。其水不達於皮膚之表面。皮膚現皺態者。是為大虛之腫。又有一種。其腫之形狀與前症相似或堅如石。腫在腹腰以下。在腹腰以上不論臂肩胸背皆呈羸瘦狀態。是亦為大虛之腫。兩者多屬不治。然實腫中亦有腫在腹腰以下。而上部不腫者。但其臂肩胸背唯不腫耳。非羸瘦也。此則大宜注意而辨別者也。

水腫有虛實。然實腫之病。亦起於脾胃之虛。故不可用攻利之劑致損脾胃。用之不特無益於病。且損人實甚。此層尤為療治水腫者所宜深戒。余往年未能深考此因。凡遇滿腫之症。必用巴豆、甘遂、桃花、牽牛之類。逞肆瀉下。在病者甚感苦惱。而全治之效甚稀。即幸而得效。亦往往再起滿腫。此時再投瀉下之藥。其效與前正同。而漸漸異症蜂起。終於莫救。此時余滿懷積結。欲尋另一手段。以糾從前療治之誤。經一歲余之時間。研究施治水腫之方術。終於束手無策。內心殊不自安。於是更博讀古人方籍。始了悟其病因。於是更而取捨其方法。徵諸病而推其實效。乃知取用方藥。至為簡約。而與無數之症相應。縱橫施治。迄今已五年於茲矣。除極虛之症不驗外。竟施無不效者焉。總之水腫在小水不利者。從大便瀉下亦無益。(原著者按瀉下卻能通快小便。但此正所謂欲入南風而開北窗之意。)須勉力用對症之藥以通其小水為要。但在實腫之勢甚盛。大小便均閉塞。投以利水之劑。仍涓滴不利。腹脹如鼓。呼吸逼迫。苦悶欲死者。始不得不用甘遂末野薔薇實桃花之類瀉下之。然亦不宜多用。在下利後。病勢已有轉機。即宜對症而轉用和平之行氣利水劑。此實為無法之法。奇策而非常法也。

凡水腫之脈沉實有力者為實。吉。脈沉微。沉細而無力者為虛。凶。虛浮、浮大按之無精神。有如風散木葉或如木之浮水者。虛像也。慎防其凶。腫狀、舌色與其他諸候均為虛候。而脈反弦緊洪大。按之其勢強盛。如丸粒之像者。此猶之指頭彈極薄之竹篦。極虛不治之脈也。

凡水腫之舌。為甚薄之白胎而有潤澤者。實腫之輕症也。厚白胎較重。黃胎更重。然虛腫之舌。亦有白胎黃胎。此宜參考腫狀而辨其虛實。倘胎白而呈枯骨狀之乾燥佔多者。大虛之症也。黑胎亦有虛實二種。此非口授可明。故從略。厚之白胎或黃胎而舌之四邊鮮紅如緋帛之鑲邊者。或舌上無胎而乾燥如火者。皆虛候也。又無胎而色殷然如干燥之火之甚者。或白灰色而甚乾燥者。俱為極虛不治之舌。又白胎黃胎或無胎而色赤。左右邊緣有紫黑色之斑點者。系虛候而有結毒之舌也。(無論何病。凡舌旁生紫黑之點者。皆繫結毒之候。)此外舌候尚多。往往形色相似而症紛易。不易具載。要之舌候脈候為診斷諸病之標準。不獨水腫為然。

水腫而大便秘硬者實。吉。下痢者虛。凶。大便不下痢。一日通五六次。或一晝夜發氣急五六次。發則每催大便。此二症者。皆大虛之兆也。又因尿量少而致大小便不分離。大便中多水分而成下痢之狀者。實腫也。大便秘澀者虛腫也。宜仔細參考其腫狀與六診。不可混同。

水腫之症而嗜食者實。吉。無食欲者虛。凶。然亦有虛腫而貪食者。此為胃脾皆已虛損。非吉兆也。亦有實腫而心下甚痞塞。不思飲者。此症亦宜參酌腫狀與六診。以審辨其虛實為要。

凡水腫而兼吐血痰血下血者。多屬不易治之症。然十中亦有一二可救者。此在乎能否細細審辨其患候而已。

凡病水腫之人。宜絕對禁食鹽味。在麥飯中和以水煮海帶之汁食之最佳。汁內如加蘿菔。紫菜亦不惡。或入海帶之鹽於冬瓜、赤豆中煮而食之亦佳。鳥類魚鱉不可食。膏粱之飯更不可食。總之食淡泊之品則佳。有飽滿之時者。脾氣不轉也。脾氣不轉。則水道不通。故宜食淡泊之物而禁鹽味以利水道也。此為治療水腫之一大手段。凡病水腫者宜禁沐浴。一入浴湯。其腫愈甚。即其水氣全消而病愈。亦勿早入浴湯。若早入浴湯。其腫往往有再發者。大凡水氣盡後。輕者三十日。重者六十日許。然後可以入浴。不可忽視。

凡病水腫者。最宜謹絕房事。彼無呼吸逼迫等及無苦惱之病人。在閒暇無事之時。往往行動欲情。而犯同房之事者。正多正多。此層宜諄諄告誡。千萬莫犯。犯則水道不通利矣。大約在無水氣之後。須謹守半年。否則仍有再發之虞。(東郭翁更揭示各種用方。茲亦附於後。可以參照。)

〔有持桂里之說〕 水腫之疾。古來名目甚多。但要不外二大類。曰陽水。曰陰水。凡脈浮大數。尿赤。口渴。按其腫處則有窟。鬆則隨手而起者陽水也。脈沉小遲。便溏尿清。口不渴。按其腫處則有窪。手離猶不起者陰水也。此外雖雜症變化繁出。畢竟不出此二道。千金云。水有十種。其中不治者五。第一。唇黑者傷肝。第二。缺盆(鎖骨上窩也)不平者傷心。第三。臍突出者傷脾。第四。背不平者傷肺。第五。足下平滿者傷腎。此五症者。實不治之凶症也。水腫病者身有瘡癰。其瘡處流水者凶。即其瘡處並不自流。而醫者或用針刺之使之流水。迨夫水出腫消。然其人亦隨之斃矣。

(原著者按)今日之大病院中。此種光景。屢屢見之。千金方云。水病忌從腹上出水。水出則一月之內外死矣。故大忌之。且不止限於腹上也。即一身中皆忌之。

腫之俄然消退者。禍在眉睫間。此不可不留意也。

越婢湯

麻黃附子湯

桃花湯(桃花 大黃)

郁李仁湯(茯苓 杏仁 橘皮 防己 蘇子 郁李仁 或加桑白皮 檳榔)

此方專治上體之腫。以心腹脹滿或氣短為目標。凡藥之烈者治病亦速。如甘遂之煩。桃花之渴。營實之下重是也。郁李仁能瞑眩。然逐水則勝於諸藥云。

蘇子降氣湯(參考喘息條備考部)

導水茯苓湯(茯苓 麥門冬 澤瀉 白朮 桑白皮 柴蘇 檳榔 木瓜 腹皮 陳皮 砂仁 木香 燈草)

水氣病。遍身洪腫。反喘滿者。連服此藥。則小便利而病漸可愈。腳氣腫亦用此方。

治水之方中。配合麥門冬者甚少。往年有一男子。通身洪腫。諸藥不應。有一奇士以生麥門冬一物為大劑。濃煎與之。則小便快利而病全愈。奇士云麥門冬者。逐水之神品也。

(原著者按)與以麥門冬。則大便通利。小便快利。麥門冬非逐水之劑。然有潤滑組織之效。從證運用。使大小便均通利。病當然愈矣。

禹水湯(赤小豆 大麥 王篲 豬苓 澤瀉 茯苓 牽牛子)

實脾飲(蒼朮 白朮 厚朴 枳殼 陳皮 茯苓 砂仁 木香 香附子 豬苓 澤瀉 腹皮 生薑 燈草) 

陸豆湯(商陸 赤小豆 麥芽 蒼朮 厚朴 梔子 陳皮 甘草)

用此方者。宜慎飲食。否則無效。浪華有一有名之烏藥。其方僅用赤小豆、大麥、地膚子三味。而用時以禁食為第一。凡湯汁與一切下飯之物。均所禁止。僅食赤小豆與麥。此其理甚大也。

金苓散(蒼朮 厚朴 陳皮 半夏 藿香 甘草 豬苓 澤瀉 桂枝 茯苓 生薑 大棗)

此為草醫所傳之方。平易簡妙。曾試驗於一二腫脹之兒。果見奇效。

澤漆湯(澤漆 鯉魚 赤小豆 生薑 茯苓 人參 甘草)

諸凡腫脹屬虛者。用此方有奇效。產後水腫腳氣腫滿等。用此方愈者數人矣。方見千金。

真武湯 虛寒之腫脹。世醫無不用之。

壯原湯(人參 白朮 茯苓 破故紙 桂心 附子 乾薑 砂仁 陳皮)

痢久下則脾虛。脾不能制水。因成腫脹。多服此方有效。

加味腎氣丸(八味丸加車前子牛膝)

胃氣虛衰。不能收攝水氣。致腰腳泛腫。此丸可以治之。

麻黃連軺赤小豆湯 諸瘡毒內攻。變腫者。用此湯及連翹湯。

連翹湯(連翹 黃芩 麻黃 升麻 川芎 甘草 大黃 枳實)

毒盛者加犀角。反鼻。其功更超絕。凡瘡疥上因淋洗塗搽攻毒歸內。而起腫脹者。大抵不外古之二湯。二湯猶無效。至喘滿氣急者。用建瓴丸。紫丸之類以制之。又此際已成越婢湯麻杏甘石湯等之症矣。

勝勢飲(當歸 香附子 川芎 茯苓 蒼朮 桂枝 沙參 木通 丁香 甘草)

婦人因積冷結氣而腫脹者。用此方極妙。

防己散(防己 桑白皮 茯苓 紫蘇 木香 生薑)

妊婦腰腳微腫。為安產之佳兆。不必服藥。如小便不利。周身浮腫。可服此方。

(原著者按)妊婦之浮腫。有陽水。有陰水。宜時時從證用方。常用一方者。每難奏效。

琥珀湯(五苓散加琥珀 反鼻)

產後水腫。以琥珀為專藥。但反鼻亦有效。凡瘡毒內攻之腫。加反鼻於赤小豆湯中或連翹湯中。其應若響。故反鼻實可謂攻毒之奇藥。又產後水腫。於服藥之外。食水禽亦佳。因水禽有利水之功。此中尤以蒼鷺之功為最大。此係友人屢試屢效之經驗。

赤小豆湯(防己 桑白皮 茯苓 葶藶子 杏仁 赤小豆)

此方用於諸般之水腫脹滿婦人胎水。為小林翁屢試屢效之方。

另有一方用百部根 商陸 菟絲子 蒼朮 接骨木葉 赤小豆者。此係吉益南涯家藏之方。與前方之功。堪為難兄難弟。

禹水丸(針砂 禹餘糧 蛇含石為主。從證而加諸種之藥。桂里翁盛推獎此方。謂誠治水腫膨脹之神方也。) 

凡治腫脹。(水腫之意)以圖利尿為上法。攻下者。為不得已之下策。然觀今時醫生之醫腫脹者。往往率意用下劑。不愈時則云自力已竭。欲圖下泄。已屬不及。此天命也。逞一時之能。促人於死。猶委之天命。不知其心中能自安否。至於小兒之腫脹。尤不得不慎用。

(原著者按)桂里翁時代。盛行所謂東洞流之治術。有濫用下劑之癖。故桂里東郭二大家均諄諄以此為戒。

〔千金方〕 久患氣急(呼吸促迫)而不愈。則成水腫。其皮中之浮水。攻面目身體。從腰上腫。用甘草麻黃湯以發汗可愈。

〔千金翼〕 麻黃湯(麻黃甘草湯)主治風濕水疾。身體面目腫脹不仁。

〔醫宗金鑑〕 小青龍湯對於雜病之膚脹水腫者。用以發汗利水。有效。

〔療治茶談〕 水腫之症兼咳嗽。腹中之動氣甚者。為必死之證。

〔類聚方廣義〕 妊娠每現水腫。因而有流產者。不用逐水之劑。而以葵子茯苓散煎服之。挾喘咳者。合甘草麻黃湯服之。

苓薑朮甘湯中加杏仁。名腎著湯。治妊婦之浮腫、小便自利、腰髀冷痛、喘咳者有效。

產後現水腫。而有腰腳冷痛、小便不仁、小便不利之狀者。八味丸可愈。

稟性薄弱之婦人。妊娠每現水腫。因而有流產者。如用越婢加朮附湯。木防己湯等。即有墮胎之虞。此宜用麻黃加朮湯。或合葵子茯苓散亦佳。

妊婦浮腫喘咳息迫。或身體麻痹。或身體疼痛者。麻黃杏仁薏苡甘湯可愈。

建瓴丸(甘遂黃良二味成為藥丸。有治一身洪腫之效。用此丸時。宜量其形勢氣力而有多少。黃良者。大黃之別名也。)

第十章·熱

熱為陽證。但亦有陰證之發熱者。大凡陽證及實證者易伴熱。陰證及虛證者易伴寒。皇漢醫學要訣云。所謂熱者。不必達體溫計之標準始謂之。凡局部之有熱感者。亦可謂之熱。同時熱之云云。即寓今日炎症之意。西醫別為熱型熱勢。熱型分稽留熱、弛張熱、間歇熱。熱勢分亞熱、輕熱、中等熱、高熱、過熱。但此等分類法。與直接治療法無關。反之。皇漢醫學上。將辨為陽證之熱乎。陰證之熱乎。實熱乎。虛熱乎。更進一步。如已認為陽證之熱者。又將從何審辨為太陽病之熱乎。少陰病之熱乎。抑或陽明病之熱乎。傷寒論金匱要略中關於熱證之用方甚多。茲從證歸納而採擇之如下。

發熱 桂枝湯(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頭痛發熱。發熱出汗。頭微痛。惡寒。時時有熱。)

桂枝麻黃各半湯(發熱惡寒。熱多寒少。)

桂枝二越婢一湯(發熱惡寒。多熱少寒。)

黃耆芍藥桂枝苦酒湯(發熱。出汗。口渴。)

桂枝加黃耆湯(發熱。)

五苓散(發熱。頭痛發熱。)

豬苓湯(脈浮發熱。)

麻黃湯(頭痛發熱。無汗發熱。身疼痛。)

麻黃附子細辛湯(少陰病。始得之反發熱。脈沉。)

小青龍湯(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熱而咳。咳而微喘。發熱不渴。) 

大青龍湯(發熱。惡寒。身疼痛。)

小柴胡湯(嘔而發熱者。傷寒瘥後。更發熱者。)

柴胡桂枝湯(發熱。微惡寒。支節煩疼。)

厚朴七物湯(病腹滿。發熱十日。脈浮數。)

大黃附子湯(脅下偏痛。發熱。其脈緊弦。此寒症也。下溫藥治之。)

調胃承氣湯(太陽病。三日。汗發不解。蒸蒸發熱者。屬胃也。)

大黃牡丹皮湯(時時發熱。自出汗。復惡寒。)

四逆湯(吐利。出汗。發熱。惡寒。四肢拘急。手足冷厥者。)

真武湯(太陽病。發汗。汗出不解。但仍發熱。)

梔子蘗皮湯。(身黃髮熱者。)

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發熱日晡更劇。)

消石礬石散(黃家。日晡所發熱惡寒。)

大承氣湯(發熱。多汗。)

往來寒熱 小柴胡湯(往來寒熱。胸脅苦滿。)

柴胡桂枝甘薑湯(往來寒熱。心煩者。)

大柴胡湯(往來寒熱。)

潮熱。柴胡加芒硝湯(潮熱。)

大承氣湯(短氣。腹滿而喘。潮熱。日晡發潮熱。不惡寒。讝語。潮熱。不能食者。)

小承氣湯(讝語。發潮熱。脈滑者。)

大陷胸湯(日晡稍稍潮熱。)

煩熱 小建中湯(手足煩熱。) 

八味丸(飲食如故。煩熱不得臥。)

小柴胡湯(四肢苦煩熱。)

梔子豉湯(煩熱。胸中窒者。)

溫經湯(手掌煩熱。)

瘀熱 茵陳蒿湯(渴欲飲水者。此瘀熱在裡也。)

麻黃連軺赤小豆湯(瘀熱在裡。身必發黃。)

熱入血室 小柴胡湯(熱入血室。其血必結。故發作時如瘧狀。)

身熱 小柴胡湯(傷寒四五日。身熱惡風。)

梔子豉湯(傷寒五六日。大下之後。身熱不去。心中結痛者。)

梔子乾薑湯(傷寒。醫用大下之丸藥。身熱不去。微煩者。)

熱 白虎加人參湯(熱結在內。表裡共熱。)

白虎加桂枝湯(身不寒。但熱。)

調胃承氣湯(不惡寒。但熱。)

四逆湯(出大汗後熱不去者。)

通脈四逆湯(裡寒外熱。)

梔子豉湯(熱在外者。)

微熱 五苓散(微熱消渴。)

小柴胡湯(身微熱。)

大承氣湯(時微熱。)

四逆湯(治身微熱見厥者。)

葦莖湯(咳微熱。)

此外尚有越婢湯及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以治大熱之語。大熱者體表之熱之意。非熱大之說也。 

通覽上列。表實證之熱用麻黃湯。表虛證之熱用桂枝湯。陽明病之熱用調胃承氣湯。大承氣湯。治少陽病之熱用小柴胡湯。均發熱之症也。而用熱認定為陽熱。更觀陰虛證之發熱用四逆湯或真武湯。其發熱也。咸惡寒發熱。如太陽病之熱狀。極不能一般的定方。余於臨床時。曾屢見陽明病或少陰病者亦惡寒發熱。或往來寒熱或潮熱。此種病症。欲擬對症之方。不得不先明脈狀矣。

傷寒雜病辨證曰。蓋發熱一證。頗多類似。脈浮而緊。發熱惡寒者。傷寒之候也。脈浮而數。發熱惡寒。或有痛處者。現癰癤之兆也。脈浮而按之反澀。發熱惡寒。或膈內實而嘔吐者。傷食也。脈浮而滑。或頭眩嘔吐者。風痰也。脈浮而弦。發熱惡寒。或思飲食者。化為瘧疾之徵也。能辨此脈。又能辨驗其證者。方可無誤。

往來寒熱者。寒與熱相往來也。寒去則熱現。熱往則寒來。雖如發熱惡寒。但熱與惡寒不同時。此往來寒熱者。示邪在少陽部位也。柴胡劑可治之。故小柴胡湯為少陽病正面之治方。

傷寒雜病辨證曰。小柴胡湯用於往來寒熱。柴胡桂枝幹薑湯用於但頭汗出之往來寒熱。奔豚湯用於往來寒熱。是皆專治邪在少陽者也。一主胸脅滿微結。一主胸腹之痛。但俱無下之之法。大柴胡湯之用於往來寒熱。熱結在裡者也。往來寒熱屬少陽。為柴胡之正證。若表證則多加桂枝。里證則多加大黃。是其大法也。

潮熱者。如海水之潮。來時身體手足胸腹中。無不充滿其熱。故曰潮熱。此為邪氣熾盛於陽明部位之徵。應用大黃、芒硝之配劑。

傷寒雜病辨證曰。潮熱者。邪氣入胃而現之證也。若脈浮而緊。潮熱下痢。或小便難出。大便溏者。邪氣入胃而猶未入之兼少陽證者也。先當和解其外。若小便利而大便鞕者。攻之。但癆瘵(肺結核)而潮熱者。必屬虛證。

煩熱者用小建中湯、八味丸、小柴胡湯、梔子豉湯、溫經湯。以上五方。前已分列主治病症。則煩熱與潮熱之相異自明。即潮熱者概為陽實證。煩熱者悉為虛證。有手足煩熱者。有四肢苦煩熱者。有手掌煩熱者。手足煩熱者多為陽虛。(有時陰虛亦有此苦。)

傷寒雜病辨證曰。煩熱者。熱之苦煩者也。其症在心胸之間。如蒸如焮。熱氣怫鬱。煩擾不能安靜也。有手煩熱。有足心煩熱。蓋煩擾者。無奈何之義也。又有僅僅足下熱或足心熱者。此皆系胃中蓄血所致。與手足煩熱相似。但不可混同。

煩熱而胸中窒塞者用梔子豉湯。煩熱而心亂者用三黃湯。(指金匱中風歷節病編之千金三黃湯)煩熱不得臥者用八味丸。是皆在心胸之間。其因有三。一、因下汗後虛邪湊於心胸。一、因風氣侵心。一、因氣上而不能下通。故治法亦有陰陽之別。手足煩熱者用小建中湯。四肢苦煩熱者用小柴胡湯。手掌煩熱者用溫經湯。皆屬四肢血熱之所致也。

瘀熱者用茵陳湯、麻黃連軺赤小豆湯。此二方治黃疸均有效。蓋黃疸者。瘀熱在裡而發者也。瘀熱鬱於裡。故發瘀穢之熱也。熱入血室者。所謂血熱也。熱與血之結也。

身熱者用小柴胡湯、梔子豉湯、梔子乾薑湯。潮濕可下而去之。身熱則雖下而不能除。故雖大下之後。身熱不去。因身熱系裡熱非表熱也。故不當與以瀉下之劑。

傷寒雜病辨證曰。身熱者。大(大者大表之大。非大小之大。)熱也。太陽上篇云。身大熱者。其病屬陽明。與微熱相反。微熱者。熱潛在裡也。身熱者。熱顯於表也。中西深齋云。身熱者。胸腹常熱。熱在肌膚。其人身重而微煩云。

身熱者。邪氣傳於裡而未實也。表裡俱熱。但純裡熱甚輕耳。此外尚有表熱、外熱之名。亦屬身熱。均不用下法。熱之含義甚廣。不能一例而論。宜考其前後。而後能判其為何種之熱。白虎湯證之熱。熱結在裡。表裡均熱之身熱也。白虎桂枝湯證之熱。身不寒而但熱之身熱也。梔子豉湯證。熱於外之身熱也。四逆湯證之熱。出大汗而熱不去。陰證之發熱也。通脈四逆湯證。亦陰證之熱也。

微熱者有五苓散、小柴胡湯、大承氣湯、四逆湯、葦莖湯諸方。柴胡桂枝湯用於寒多微熱。微熱者無熱之謂。有陰有陽有虛有實。參考其他之症候。始能知其如何之種類焉。

傷寒雜症辨證曰。微熱亦屬裡熱。微即幽微之微。隱邃而不大顯之義。熱微如無之謂也。

第十一章·不眠、讝語、狂癇

不眠

不眠有努力不眠。無心眠。及不能眠。(因疼痛瘙癢等)眠之不能久者。多為狂者之症狀。當於次條論之。因疼痛瘙癢等而不能眠者亦有種種。傷寒論、金匱要略中言及不眠之方有五。

梔子豉湯(發汗吐下之後。虛煩不得眠。劇者必反復顛倒。心中懊憹。)

酸棗仁湯(虛勞虛煩不得眠。)

乾薑附子湯(下後復發汗。晝間煩躁不得眠。夜間安靜。不嘔。不渴。無表證。脈沉微。身無大熱者。)

豬苓湯(少陰病。下痢六七日。咳而嘔渴。心煩不得眠者。)

皂莢丸(咳逆上氣。時時唾濁。坐不得眠。)

上列五方中。末二方因咳而嘔渴、或咳逆上氣而不得眠。在本章之範圍外。通觀其他三方。為發汗吐下之後云云。虛勞云云。下之後虛煩云云。對於最初或汗吐下者排除病毒不留體內。反覆丁寧。要之從證驅逐病邪。實為當務之急也。

讝語

傷寒論云。實時為讝語。虛時為鄭聲。鄭聲者。反覆重言。其聲無力而低。精氣虛也。活人書云。病人有讝語。有鄭聲。鄭聲由於虛。宜用溫藥。白通湯主治之。讝語者為實。調胃承氣湯主治之。此不過一例耳。茲舉傷寒論。金匱要略中言及治讝語者共六方如下。

柴胡桂枝湯(發汗多。亡陽讝語者。與柴胡桂枝湯以和其榮衛。通其精液後自愈。)

柴胡加龍骨牡蠣湯(傷寒。八九日。胸滿煩驚。小便不利。讝語。周身覺重。不能轉側者。)

白虎湯(三陽合病。腹滿身重。難於轉側。口不仁。面垢。讝語遺尿。發汗則讝語。下則額上生汗。手足逆冷。或自汗者。)

小承氣湯(陽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故胃中燥。大便必鞕。鞕則讝語。此以小承氣湯為主。)

大承氣湯(陽明病。讝語。有潮熱。不能納食。而胃中必燥屎五六枚。或有能納食。而屎鞕者。)

調胃承氣湯(或胃氣不和。讝語者。調胃承氣湯與之。)

統觀以上。柴胡桂枝湯與白虎湯亦可以治讝語。則讝語一症即非實證矣。此點先醫論點亦稍有矛盾矣。

狂癇

狂癇。大概起於氣與血之變。傷寒論、金匱要略中有治方二。

桃核承氣湯(太陽病。不解。熱結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則愈。)

抵當湯(太陽病六七日。表證仍在。脈微而沉。反之不結胸而其人發狂。以熱在下焦。故少腹當鞕滿。小病自利。)血下乃愈。太陽病。身黃。脈沉結。少腹鞕。小便不利者。非血證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證也。

除上二方之外。又有防己地黃湯。亦系驅瘀血之劑。大有注意之價值。此外可參用讝語條下所揭之方劑。及治心氣不定之瀉心湯等。因讝語亦屬狂之一症。而心氣不定。亦現狂人之徵候也。

桃核承氣湯、抵當湯、均為驅瘀血之劑。前者用於輕症。後者用於重症。似狂者用前者。發狂者用後者。余嘗診一二十九歲之婦人。產後八個月(此期間無月經)而發狂。入精神院而不效。迨後亦經過不少醫師。終於無效。余先以抵當湯與之。不效。轉而用桃核承氣湯(腹證上無桃核承氣湯之證存在)即見輕快。從此一例。可知發狂者用抵當湯。似狂者用桃核承氣湯之區別矣。至於患者大便鞕。小便自利云云。可不拘泥於文字云。

備考

〔本間棗軒之說〕 狂為癇之變證。即腦病也。故多難治者。此有緩急二症。急發之證。及似甚重者。大抵可治。其緩證而似輕者。能治者甚稀。治後亦有一旦復發者。狂者初雖不死。但稀有不死者。熟察其脈證。即可判斷其生死。

急發者名陽狂。其初因思慮過度。日夜不眠。遂致精神錯亂。此證行走漫無定則。有時逾牆越窗。有時登屋。身體輕便自在。若走獄飛鳥。力倍於平常二三倍。往往兩三人不能制止。見人時。不論親疏。往往肆詈漫罵。強制之。則或唾人面。或咬其衣。狀類風犬。有時或歌或笑。或哭或泣。或現恐人捕捉摭手防禦之態。或發被人殺害之疑。有時亦有安靜者。但不能保持其較長之短時間。飲食倍於平常。往往放飯流啜。對於藥品。每認為有毒。不敢嘗試。強與之。則以後雖遇無毒之飲食。亦噤口不敢嘗食矣。眼生稜角之光。舌上作白胎或黑胎。乾燥而煩渴。虛里之悸動高。脈弦數。大便秘結。小便遠者二三日不出。其初小便不秘。下腹亦不急脹。凡悸動高之氣上衝之病人。其小便稍遠。因其一身中之水分。盡被氣化而表散不到膀胱故也。柴胡桂枝幹薑湯、柴胡加龍骨牡蠣湯條云。不腫之證。小便不利者。用牡蠣、龍骨、鉛丹等鎮墜之劑。此亦因上衝而小便不利也。凡陽狂之證。治宜先與吐劑。(中略)服藥用柴胡加龍骨牡蠣湯、三黃加辰砂湯、大柴胡湯、黃連解毒湯等。渴者用參連白虎湯。(中略)

緩發者即陰狂。其證好閒居獨處。不願近父母妻孥。終日默默若有所思。心氣不定。言語錯亂。有時聞輕微之音。即驚而或躍或走。又處處有慮人誹謗自己之疑。自身作羞愧無可處置之狀。詰之則恨不能刺咽截腹。有時恐人來捕捉。有時懼被人殺害。此名陰症。(中略)

陰狂禁吐下二法及灌水等之攻擊。思慮反覆不止者用半夏瀉心湯加茯苓有神驗。驚怕甚者兼用柴胡加龍骨牡蠣湯與寧心膏。夜間眼氣清朗不能稍睡者用酸棗仁湯、溫膽湯、竹茹溫膽湯、加減溫膽湯。(中略)

女子戀愛男子不能達意至於發狂者。名為華瘋。亦名花癲。(華與花通)其證亦有陰陽。可用前之治法。又妊娠中或產後發狂者。其治法亦可用前方。血熱不解者用加味逍遙散。惡露不盡而發狂者可用桃核承氣湯、甲字湯加大黃。或哭或笑或歌或悲者用甘麥大棗湯。(下略)

(按)溫膽湯者。半夏、枳實、甘草、竹茹、生薑、橘皮、茯苓也。竹茹溫膽湯者。柴胡、橘皮、半夏、竹茹、茯苓、香附子、枳實、黃連、人參、桔梗、麥門冬。甘草、生薑也。加減溫膽湯者。竹茹、枳實、橘皮、半夏、茯苓、酸棗仁、黃連、遠志、菖蒲、丹砂、甘草、生薑也。逍遙散者。柴胡、芍藥、茯苓、當歸、薄荷、白朮、甘草、生薑也。

〔有持桂里之說〕 按桂里翁之論。癇中有癡、狂、驚悸、不寢、健忘、奔豚。故其所謂癇。非今日狹義解釋之癇。癇之症狀。千端萬倪。不能一一縷舉。其大者有六。其中奔豚一病。古來雖自別為一病。要之亦癇之一症。此非余之管見。先達之士。已辨之審矣。

參連湯 俄然直視煩悶者。先投此湯。或加吳茱萸或加熊膽汁。

瀉心湯 癲狂癇凡熱實者總用此方。吳山甫云。治心火胸膈實熱而面赤狂躁者。

黃連解毒湯 無可笑處而頻頻為可笑之狀者癇也。此心火也。用此方以撲其焰。其病自止。

大黃一物湯 江州民間所賣之狂藥。即是此藥。此藥非多飲不效。故宜多煎以代茶飲。余嘗得自江州鄉之澤村氏。其後涉獵醫籍。不見是說。最後在邵氏明醫指掌訂補中得見一語云。大抵狂病宜於大吐下。而吐下之效。莫如大黃一物湯云云。又虞花溪亦有癲者吐狂者下之語。因恍然於二症療治之梗概。且悟到癲亦可下。狂亦可吐之理。是在因時制宜而已。

柴胡加龍骨牡蠣湯 此方以胸滿煩驚為主症。其餘皆為客症。

鵲石散(治傷寒。發狂。或棄衣奔走。或逾牆越屋之病。用黃連、寒水石各等分。細末。濃煎。冷卻後以甘草湯飲服之。每次二錢。)

麥門冬 癇疾其人不實。難於用瀉心湯、鵲石散者用之。此有止逆下氣之效。

風引湯(大黃 乾薑 龍骨 桂枝 甘草 牡蠣 寒水石 滑石 赤石脂 白石脂 紫石英 石膏各六兩)

熱癱癇奇疾也。然亦有奇藥可以療之。所謂詹公之釣。千載之鯉不能避也。

余嘗治一洛西人。年弱冠。久患此症。頭面欹斜。手足攣縮。其狀恰如異形奇態之傀儡。群醫用盡其技。莫之能愈。為期經過二三年。最後求治於余。余以此湯與之。一服即治其半。四五旬後。諸症盡去。復態如常。人咸驚歎不置。小兒之驚癇瘛瘲。(驚癇者搐搦症也。瘛瘲者。手足牽引為或伸或縮之顫振也。以上如腦膜炎之病狀)每日發作數十次者。或亦能用此方救治之。

瓜蒂散

桃核承氣湯

抵當湯

鷓鴣菜湯 治蛔蟲之劑。

酸棗仁湯 酸棗湯(酸棗仁 桂枝 生薑 石膏 茯苓 知母 甘草 人參見千金方)

甘草瀉心湯

竹茹溫膽湯(柴胡 香附 人參 黃連 甘草 桔梗 陳皮 半夏 竹茹 茯苓 枳實 大棗 生薑。治傷寒日數過多。其熱不退。夢寐不寧。心驚恍惚。煩躁。多痰不眠者。)

高枕無憂散(陳皮 半夏 茯苓 枳實 竹茹 麥門 龍眼 石膏。治心膽虛怯。晝夜不睡。)

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 不寐之人。徹夜一目不眠。如及五六夜。必發狂。如恐其發。亟以此方服之。

甘麥大棗湯

茯苓甘草湯 心下悸者。大率屬癇與飲。此方中加龍骨牡蠣絕妙。此方又可治不寐之症。又凡用酸棗仁湯或歸脾湯不愈者。用此方屢奏奇效。此係余之經驗。

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

苓桂朮甘湯

真武湯

歸脾湯(人參 茯苓 龍眼肉 黃耆 酸棗仁 白朮 木香 炙甘草 生薑 大棗)

人生經多年之苦志辛勞而致健忘者。此方大有效驗。

牡蠣奔豚湯(牡蠣 桂枝 李根白皮 甘草 可療奔豚氣。從小腹起直撞於胸。手足逆冷者。)

奔豚湯(桂枝 生薑 人參 半夏 甘草 吳茱萸)

蝮蛇起廢丸 因蟲咬或觸毒而起癲癇者。若其人未滿三十歲者。用此方得效。

〔尾臺榕堂之說〕 發狂之陽證者。濕布水有奇效。無濕布之處。可用四斗之桶吊於高棚之上。桶中盛滿以水。將桶慢慢傾側。使水從桶嘴漏下。人下水。水由頭頂灌至兩肩、胸膈可愈。心胸閉塞之症。以瓜蒂散吐之有奇效。煎藥可用甘連大黃加石膏湯、石膏黃連甘草湯、白虎加黃連湯、瀉心加辰砂湯、大柴胡加針砂湯、大承氣湯、柴胡加龍骨牡蠣湯等。急病者。其治亦速。緩症者。則反費工夫。其經有年有月之滯患者多不治。婦女因經閉而起者。可用桃核承氣湯、抵當丸。

〔類聚方廣義〕 桂枝加龍骨牡蠣湯、桂枝去芍藥加蜀漆龍骨牡蠣湯、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三方。所謂治癇家之藥。凡上衝眩運耳鳴。胸腹動悸。夢寐驚起。精神恍惚等之症。或無故悲愁者。亦可從證擇用。

〔蘭軒醫談〕 產後不眠。百治不效。問之病人。覺胸中煞剌煞剌而空虛。以致不眠者。名曰痰飲。系蛔蟲之所為。可與黃連阿膠湯。每藥一碗。用雞子半個。三碗即得安眠。此方用在下血多而不眠者亦有效。但未試過。

第十二章·胸痛、腹痛

胸痛

傷寒論、金匱要略中言及治胸痛、胸痹、脅痛、心痛、心下痛、心中痛之方有二十二。列舉之如下。

小柴胡湯(脅痛。脅下滿痛。)

十棗湯(脅下引痛。胸中痛。)

當歸生薑羊肉湯(脅痛。)

大承氣湯(心下必痛。)

大陷胸湯(心下痛。按之如石硬。)

小陷胸湯(在正心下。按之則痛。)

栝蔞薤白半夏湯(心痛徹背者。胸痹。)

甘草粉蜜湯(心痛發作時。)

大建中湯(心胸中大寒痛。)

桂枝生薑枳實湯(心懸痛。)

走馬湯(心痛。)

赤石脂丸(心痛徹背。背痛徹心。)

九痛丸(治九種心痛。)

大黃附子湯(脅下偏痛。)

調胃承氣湯(胸中痛。)

栝蔞薤白白酒湯(胸背痛。胸痹。)

大柴胡湯(心中結痛。)

橘皮枳實生薑湯(從脅下逆搶至心。)

人參湯(胸痹。)

茯苓杏仁甘草湯(胸痹。)

枳實薤白桂枝湯(胸痹。)

薏苡附子散(胸痹。)

以上諸方劑。與次舉腹痛條下諸方劑比較之。兩方共通者有二三。此外又有柴胡桂枝湯之治心腹卒中痛。備急丸之治心腹脹滿。卒痛如錐刺等。又心與胸之部位。完全同歟。抑不同歟。若謂同。則何以又有心胸中大寒痛云云。予抱此疑問。數年來迄不得解釋。或繫心之病位深胸之病位淺。即或胸近於表。心近於里歟。然經種種考慮。亦迄未能釋然也。此則只好姑置之耳。通觀上方。如大黃、芒硝之配為冷性下劑。巴豆之配為溫性下劑。芫花、甘遂、大戟之組合為利水效藥。附子、乾薑、蜀椒、吳茱萸之為熱藥。甘草、蜂蜜飴之以治急迫等。在文字上對於心痛亦各有不同之目標。在實際臨床時。亦應審辨其痛究為陽性抑為陰性。為實證抑系虛證。痛之放散。自胸至腹乎。抑自腹至胸乎。抑或常限於一局部乎。不拘泥於部位。實招誤治之基也。

腹痛

烏頭桂枝湯(腹中痛。)

小建中湯(腹中痛。)

小柴胡湯(同上。)

黃連湯(同上。)

芎歸膠艾湯(同上。)

當歸生薑羊肉湯(寒疝。腹中㽲痛。腹中痛。)

當歸芍藥散(腹中㽲痛。腹中痛。)

當歸建中湯(腹中刺痛。)

烏頭湯(腹中絞痛。寒疝。)

土瓜根散(少腹滿痛。)

大承氣湯(腹中急痛。)

大黃牡丹皮湯(少腹腫痞。按之即痛。)

枳實芍藥散(腹痛。)

下瘀血湯(同上。)

通脈四逆湯(同上。)

真武湯(同上。)

桃花湯(同上。)

大烏頭煎(腹中繞臍痛。)

附子粳米湯(雷鳴切痛。)

大建中湯(出見於皮。頭足上下不能觸近之痛。)

烏頭煎(寒疝。)

奔豚湯(上衝於胸之腹痛。)

紅藍花酒(腹中血氣刺痛。)

腹痛與腹中痛異。此與咽痛、咽中痛之異點相同。但吾人於臨床之際。對此區別之點。每每發生矛盾云。

疝痛用當歸生薑羊肉湯、烏頭煎、烏頭湯。㽲痛用當歸生薑羊肉散、當歸芍藥散。蓋疝痛之痛。其痛之局部如山之膨出。寒疝起於水毒(或水毒與瓦斯相混)而常移動。腸疝則瓦斯排出即消散如釋。故寒疝遇溫則輕快。遭寒則憎惡。是以配以熱藥溫藥之方劑也。㽲痛則在塞處無理押進時所起之痛也。起時每每伴以寒疝。不過可區別者。為狹處似有何物欲為無理之通過之感而已。

傷寒論、金匱要略中只言寒疝。而不言及治熱疝。不過在膽囊炎或膽囊結石之際所見之痛。即熱疝也。屢屢伴以㽲痛。故配用冷藥及寒藥之方劑。(參照膽囊炎、膽囊結石條。)

後世之疝。與今日西醫之神精痛、洛伊麻基斯相等。

〔有持桂里心痛之說〕 心痛、胸痹、結胸。其脈其症。雖有異同。然皆心胸之病也。脅痛亦不外是。故茲包括為一門。尋胸脅痛之源。有從痰飲來者。有自痃癖起者。有起因於蛔蟲者。又有真心痛者。此係另一種之劇症。靈樞厥篇云真心痛手足清至節。心痛甚。旦發夕死。夕發旦死。此症雖亦有綿延二三日者。但危急之症。其痛異常。往往輾轉床第。痛之地位。大抵在膻中。間亦引擴至左右。凡脈結代者。極惡之候也。(大冢曰。真心痛等於今日之狹心症。)

胸痹之病。輕者僅胸中氣塞而不痛。金鑑云。胸中急痛者。胸痹之重者也。胸中氣塞者。胸痹之輕者也。又曰胸痹之病輕者。即今之胸滿。輕者即今之胸痛。此非奇異之病。能自在運用藥方。不多勞作。病自可愈。

結胸者。其痛從心下而迄少腹也。主在心胸。故不結胸。

桂枝生薑枳實湯(心中痞、諸逆。心懸痛。)

心中痞即胸痹也。諸家學說。或云水逆、火逆。或云上逆、吐逆、嘔逆。上逆者以桂枝治之。吐逆嘔逆以生薑治之。又有以逆註釋為痰飲客氣者。余未認為的確。蓋逆之云云。義即上犯。譬諸懸物。必從上懸。其向上者。方可稱逆。故凡逆於心脅者。不論何病。總稱諸逆也。苓桂朮甘湯治心下逆滿者也。枳實薤白桂枝湯治脅下逆搶心者也。唯此方不必定拘於痛。心胸痞塞。即可用之。凡心胸痞塞者與以此方。得忽覺寬鬆焉。

小陷胸湯

千金陷胸湯(栝蔞實 大黃 黃連 甘草)

此在大小陷胸湯間之症。用之極效。主治胸中心下結積。又飲食不消而痛者。亦有效。

大陷胸湯

甘草乾薑湯 疝症水飲之症。心胸痛。服苦味之藥不解者。用此甘味之藥。有意外之效。

枳實薤白桂枝湯 此方治心中痞。氣結胸滿。自脅下衝至心者。

茯苓杏仁甘草湯 治胸痹之輕症。

小柴胡湯

薏苡附子散

九痛丸 九痛之用。詳於千金。金匱程注云。九痛者分為九種之痛也。不外積聚飲痰、血結、蟲注、寒冷。此說於療治尤為的切。其方在外臺中引千金之附子丸。附子者。能治胸痹心痛者也。

〔有持桂里腹痛之說〕 腹痛、病症也。非病名也。系兼諸病之症候。不能別設門類。然先哲之方書中。咸為特立篇目。余亦只好顰而效之耳。

小建中湯 腹中急病者。小建中湯主治之。凡小建中之腹候。治之甚易。但稀有無柴胡者。

小柴胡湯 凡腹痛之於左脅者。柴胡主治之。但宜參酌用大柴胡湯、(心下滿痛)四逆散、(腹中痛)柴胡桂枝湯(心中卒痛)之類。

大冢曰。柴胡治左脅之痛。對於右脅之痛則不效。此係桂里翁之說。自此以後。咸奉為定例矣。然余對右脅之痛。屢屢用柴胡劑治之也。

桂枝加芍藥湯

桂枝加芍藥大黃湯 此係桂枝加芍藥症內實之治方。痢病初起。腹痛甚者。用此方隨手可愈。又疝症之腹痛。或外邪兼宿食之痛。或發瘡疹之腹痛者。用此方皆有效。

黃連湯 此方用於心下中腕間之痛有嘔氣者為良。

大建中湯 大建中湯之痛。從腹而至胸者。

附子粳米湯 腹中寒氣者病因也。雷鳴於下者病症也。今觀此病。多因於水飲與寒疝。可名為腹中寒氣云。

甘草粉蜜湯 此本為治蟲痛之方。其因飲水而腹痛者。活用之。亦甚有效。此藥用後。即手足身體發腫。胃氣快復者。佳兆也。其所現之浮腫。不宜遽用利水之劑。經日自能消散。倘經日不消。始可與腎氣丸。大凡一經發腫而愈者。以後永不再發矣。此真百試百效之神方也。

大承氣湯

備急丸

第十三章·腹滿

腹滿

腹滿亦有陰陽虛實。陽實之腹滿。不似陰虛腹滿之隱見出沒。且按之緊張而有抵杭者也。陰虛之腹滿。則忽而膨隆。忽而輕減。按之抵抗弱而無底力者也。陽實之脈。緊遲或沉實而有力。陰虛之脈。則現遲而微弱。或浮而微弱等。

陽實之病。當下之則腹滿減。陰虛則雖下而不減。或更增大。恰如陽實證之腹痛下則輕減。陰虛之腹痛下則增劇。同出一軌。傷寒、金匱之方中言及腹滿者有下列二十五方。

大承氣湯(腹滿。腹滿痛。腹中滿痛。腹脹不大便。)

調胃承氣湯(吐後腹脹滿。)

小承氣湯(腹大滿。)

桃核承氣湯(少腹腫痞。)

大黃甘遂湯(少腹滿。)

抵當湯(少腹鞕滿。)

厚朴七物湯(腹滿。)

桂枝加芍藥大黃湯(腹滿大實痛者。)

大黃消石湯(腹滿。)

茵陳蒿湯(腹微滿。)

走馬湯(腹脹不大便。)

己椒藶黃丸(腹滿。)

大黃䗪蟲丸(腹滿。)

消石礬石散(腹脹如水狀。少腹滿。)

三物備急丸(心腹脹滿。)

桂枝加芍藥湯(腹滿時痛者。)

四逆湯(下痢腹脹滿。)

小青龍湯(少腹滿。)

土瓜根湯(少腹滿痛。)

白虎湯(腹滿。)

梔子厚朴湯(腹微滿。)

小半夏湯(腹滿而喘。)

厚朴生薑半夏甘草人參湯(腹脹滿。)

枳實芍藥散(腹痛煩滿。)

溫經湯(腹滿。)

以上十六方之中。有芍藥者五方。有厚朴者二方。

通例下痢則腹滿減。然四逆湯條下有下痢腹脹之語。此想系陰虛之腹滿也。友人某氏。其叔父就余診療。謂下痢與腹滿腹痛。已有數月。經西醫診治。漸次增惡。初診之日。咽乾舌強燥。(口不渴)脈微弱而遲。腹滿尤在臍下為甚。時時疝痛。瓦斯之排泄多。大便如泥狀。量微。一日數十回。而不間斷。無食欲食味之變化。食後腹滿增加。呼吸迫促。尿一日從三百竰至五百竰。屎道微痛。余始與以大建中湯。服藥一二日。疝痛、咽乾舌燥、腹滿不減。而尿不利者一日。繼與豬苓湯。僅一帖而尿量減而為閉尿狀態。腹滿更強。時訴苦悶。有至急宜處置之必要。急以電話通來。余亦自詫為粗忽。即用大建中湯、四逆湯、半夏厚朴湯合方與之。即見尿量增加。腹滿減。大便呈黃色之整形。次數減。其後全身浮腫。心下部尤甚。轉與以桂薑棗草黃辛附湯。即全愈。此患原來為純然之陰虛證。故投以熱藥溫藥為主之劑。而尿量少。再投以冷藥。則更不治也。

備考

〔有持桂里鼓脹之說〕 孫思邈云。蠱脹者。腹滿而不呈腫狀者也。水脹者。四肢面目俱腫脹也。醫者不察診候。用治水之藥以治蠱。或治蠱之藥以治水。或治水之藥以治脹滿。是真仲景所謂愚醫殺人也。明孫一奎曰。臍腹四肢悉腫者水也。只腹脹而四肢不腫者蠱也。蠱即鼓脹。古人蠱鼓通。後世方書稱氣虛中滿者即鼓脹也。因其外堅內空故名。

千金脹滿門云。病者腹滿按之不痛者虛也。按之痛者實也。凡腹脹凸滿者吉。平滿者凶。腫毒之漫腫者。其病重。鼓脹之滿。臂細臍凸。手心足心及背平滿。青筋繞腹等。種種惡症齊現者不治。

厚朴七物湯 主治詳於金匱。但不必待此症悉備。千金七物湯方下云。治腹滿氣脹。但以脈浮散者。為用此方之真面目。按先哲鼓脹之脈說。浮大者可治。虛小者危急。此其大法也。又脈似虛小而實沉小者。此往往為下藥之症。金匱水病篇云。腹大。小便不利。其脈沉絕者可下。按凡病脈之見絕者。決無攻下之理由。此沉絕之絕。實系沉伏之解云。

厚朴生薑半夏甘草人參湯

厚朴三物湯

大承氣湯

大黃甘遂湯 少腹滿者瘀血也。小便微難。亦與水有關係。故水與結而入血室。則周身腫脹。小腹尤滿。用桂枝茯苓丸或與琥珀湯而力不及者。可用此方。

鱉甲湯(抵當湯方中之水蛭、虻蟲代以虎杖。加鱉甲。不論男女。凡瘀血脹滿者均用之。)

瘀血脹滿。此方甚佳。凡百疾患。腹中有形塊。按之不移動。口不惡食。小便自利。大便黑。面黃。手掌有赤紋者。肌膚甲錯等皆瘀之候也。輕症不盡現。醫者宜細細診視之。

加味腎氣丸(八味丸加車前子牛膝。治脾腎虛。腰痛腳腫。小便不利或肚腹脹痛。四肢浮腫或喘急痰盛。已現蠱證者。)

腰痛腳腫。小便不利者。腎氣丸之本症。人所熟知也。喘急痰盛。已現蠱症。則用此者甚稀。

後篇·病證各論

第一章·風邪

風邪古名中風。意即中於風之病也。感冒、傷風、冒風等。皆其異名也。

【定義】 寒冷侵人。為諸種病狀之動機。其一般所知者。為呼吸器系統之疾患。今日醫學之範圍。其發病之原因。甚屬不明普通之見解。則謂寒冷侵入時。人身之防禦力弱。身體之某部因抵抗力低下。於是某種之感染乘機而來。則疾病起矣。因抵抗力減而受寒冷之損傷者曰感冒。因感染而起疾病者曰感冒病。而實際上感冒與感冒病則多混同焉。

【原因】 考感冒之成立。由於次之三要素。即(一)周圍之氣溫低下。(二)傳染。(三)身體感受性之銳敏。

(一)氣溫之低下 吾人之身體。一方由筋肉、腺等作體溫。他方則裝置皮膚之血管。由擴張發汗等以發散體溫。體溫常保一定之度。倘寒冷侵入時。體表之血管先起收縮。而體內之體溫活潑。皮膚之血管擴張。致起充血。倘此反應之力不充分。則感冒起矣。

氣溫之低下。全起於急激時。(例如灌冷水等之時)或起於漸來之時。(例如從秋至冬之移行)罹感冒者甚少。外界之溫度為惡急性之下降時。(例如天氣之激變。因發汗後裸體而受冷風之時。侵晨薄暮接觸冷風之時。)最易起感冒。要之在比較的短時間內不知不識之中體溫下降之時。四季約有罹感冒之危也。

(二)傳染 寒邪動時。因身體之防禦力不充分。身體某組織之抵抗力衰弱。種種微菌遂乘機侵入。居住於健康之體內。後乘機活動。而起流行性之感冒病矣。

起感冒病之菌。時時處處種種。不能枚舉。重球菌、連鎖狀菌、葡萄狀菌以及其他之菌、究為單獨之原因物。抑為多數之原因物。則尚不明瞭也。

(三)感受性 人身所受之寒冷雖同。而感受性則因個體或身體之狀態如何而異。即同一感冒病也。而痰病之局所亦有異焉。甲起於呼吸器之黏膜。乙起於消化器黏膜之加答兒。丙起洛伊麻基斯性疾患。丁起神經系統之疾患。甚或同起於一家族也。而甲為加答兒性。乙為洛伊麻基斯性。丙為神經系病性。又同一年齡之個體也。而甲為加答兒性。乙為洛伊麻基斯性。丙為神經病性。亦有同時種種疾病混合襲來者。又凡易起腎臟炎與心臟炎之個體。此等感冒病亦起焉。

後天性之感受性亦有注目之價值。凡身體衰弱。疲勞。過勞。睡眠之間。易罹感冒。又凡屢屢感冒之人。結核病之人。罹微毒之人。亦易犯感冒。至於塵埃、煤煙、有毒物質等之物或化學的刺激。亦為感冒之補助原因。

【症候】 風邪之症狀。普通始於噴嚏、惡寒。其次發熱、頭痛、鼻塞。或伴以咽喉痛、咳嗽。小兒屢現消化器方面之病。大多嘔吐下痢。或全身之筋肉與關節疼痛。大概多為輕症狀。惟流行感冒者。往往呈重篤之病態。

【療法】 惡寒發熱。(大多在三十七八度之間)鼻鳴不塞。寢時微汗。食欲不變。口不渴。頭痛而項稍強。大小無異。咽喉不痛。不咳。脈浮弱。舌無苔。聽診打診無變化。腹部無特別徵候者。宜與桂枝湯。

惡寒發熱頭痛。鼻塞。咽喘鳴。汗不出。腰痛。身體動時。手足筋肉關節感痛。口微渴。衄血則頭痛減輕。食欲大小便與平時無甚相異。脈浮緊而有力。舌無變化。稍覺乾燥。聽診上有響性。腹部覺變異者。與以麻黃湯。發汗則愈。桂枝湯證與麻黃湯證之鑑別要點。在乎汗之有無。脈之浮弱與浮緊。

葛根湯證之風邪。為惡寒發熱。頭痛鼻塞。不出汗。與麻黃湯證相同。但患者多項背強急。時感口渴。若感冒初期腹痛下痢者。多為本方證或黃芩湯證。若尚有嘔吐症狀者。則又不得不參照其他症狀以鑑別之。究系葛根加半夏湯證乎。抑小柴胡湯證乎。又本方證之患者。鮮有麻黃湯證之喘鳴焉。

葛根湯證之脈浮緊。舌不大變。聽診打診上無變化。

小柴胡湯證較諸桂枝湯證葛根湯證麻黃湯證更進一步。此時不復惡寒發熱而變為往來寒熱。食欲疲乏。舌現白苔。大便不規則。或便秘。或下痢。咳則嘔吐噁心。耳塞。手足熱。口渴。此時易與五苓散證混淆。宜十分鑑別。

凡小柴胡湯之證。脈失浮之性質。弦細或弦數。有時近似於滑。有時浮數。脈狀無確定。熱不與惡寒同時存在。惡寒去則熱現。熱去則惡寒來。有時現所謂微熱或身熱。而不全然惡寒。非從他覺胸脅苦滿以證明。而不能全然知曉。

小柴胡湯證更進一步。則為大便秘結。小便減量。心下脅下如有物然。不思食物。脈較普通更沉一步。舌現黃苔而乾燥。口苦。胸脅不苦滿。心下堅。在觸診上。多覺胸脅下有抵抗壓重之感。此種患者宜與大柴胡湯以通其大小便而後發汗。自能輕快。

此外尚有麻黃附子細辛湯證。凡生來虛弱冷性之人。或老年人遭遇風邪。有惡寒之感而體溫不升。觸遇冷物。如頭被雪而感冷痛。食欲非特不變。反較平時為盛。不喜行走。而多欲橫臥。口不渴。大小便無變化。屢屢流出清水狀之透明鼻汁。在桂枝湯證、葛根湯證、麻黃湯證等之鼻腔感熱。分泌物多黏稠。而在麻黃附子細辛湯證之病。卻感冷而在不知不識間流出鼻汁。脈多細沉或沉遲。舌濕濡。一切均熱狀少而寒狀多。

平素心下停氣水之人。因冷性而易感風邪。一犯風邪。則因喘咳激而排泄多多之稀薄清冷鼻汁或泡沫性之痰沫。若其脈浮細或浮弱。或頭痛。或輕熱者。可與小青龍湯。若煩躁而上氣者。宜加石膏。

虛弱之婦女老人等。在發病之初。其邪已有一部分侵入少陽者。柴胡桂枝湯之證也。邪全入於少陽。惡寒多而熱少。小便不利。口渴。脈沉細或遲弱者。柴胡桂枝幹薑湯之證也。

反之頭痛發熱甚。身痛口渴煩躁。脈浮緊者。宜與大青龍湯以發汗。

乳兒犯風邪起鼻加答兒。苦於鼻閉時。麻黃湯與之。有神效。幼兒犯風邪。伴以胃腸加答兒之症狀。飲食與咳共吐。或渴欲飲水。飲即吐出。或尿量減而起水瀉下痢者。宜與五苓散。五苓散服後。尿量增加。熱下降。嘔吐下痢均止。則身體即輕快矣。

備考

〔雜病紀聞〕 古書稱中風之風。後世醫書稱感冒。後世醫書之中風。指偏枯半身不遂之病而言。即今俗稱之中風。傷寒論之中風。即系傷寒之輕者。最初惡寒發熱。頭痛鼻洟。人人所知。其理與傷寒同。邪甚輕。故稀有陽明裡症。而用大承氣湯者。亦稀有少陰病而用附子人參者。最初多服桂枝湯、葛根湯之類以發散之。其感冒之輕微者。往往啜稀熱粥一碗。覆以被而取汗。或吞生薑酒。或食豆腐湯。大抵可愈。故後世之醫。亦有用荊防排毒十神湯、參蘇飲、芎芷香蘇散、藿香正氣散之類大抵而愈。考之藥性病理。是等藥劑。對於感冒多不適當。其所以能愈者。病輕則藥到自愈也。又後世有勞役感冒病者。此因腎虛之人或勞心之後外邪侵入之故。宜在初時速速治之。莫使延長時日。致因種種變化而發為重症。入手即宜發散。如其邪難於急去時。可用建中湯之類發表之。過數日而熱仍不去時。用補中益氣湯以清解之。益氣湯者。小柴胡湯之變方也。

第二章·氣管枝炎

【原因】 本病為世上最頻繁之疾患。不問老幼男女。均有罹過之患。而尤以羸弱貧血者為甚。其病原由於身體組織之抵抗力弱。其發生以天候不定之季節為多。

本病大體區別為二種。一曰原發性。一曰續發性。前者為單獨之痰病。後者起於其他諸病之續發。續發性氣管枝炎。一因於鄰接器官病之蔓延。(如咽頭、喉頭、氣管、肺臟等疾病之蔓延)一起於種種之急性傳染病。(如流行性感冒、疫咳、窒扶的里、麻疹、腸窒扶斯等之傳染)

本病之原因、可分傳染性、中毒性、器械的、血行性四種。傳染性之病。起於細菌之感染。中毒性之病起於刺戟性。瓦斯吸引。或其他藥品。器械的之病。起於器械的刺戟。(如吸引塵埃等所謂職業的加答兒是也)血行性之病。起因於鬱血。(主因在心臟疾患及慢性呼吸器病之續發。或因腹部疾患靜脈血循流於心臟起障礙之時。 )

【症候】 氣管枝炎局處的症候中最緊要者。厥惟刺芝叟兒之聽取。此刺芝叟兒在分泌物之性質中。有乾性與濕性二種。

氣管枝黏膜腫脹。排泄黏稠之分泌物時。則聞乾性刺芝叟兒。此即乾性氣管枝炎。若生液性而易移動之分泌物時。則聞溫性刺芝叟兒。(即水泡音。)此即濕性氣管枝炎。通例本病以乾性刺芝叟兒始。以濕性刺芝叟兒終者為多。

咳嗽為本病必發之症候。患者甚感痛。夜間防其睡眠。加之胸廓之筋肉。緊張過大。胸中劇痛。咳嗽甚時。每兼嘔吐。或喀出血痰。此外往往頸部及前額靜脈怒張。頭部之靜脈鬱血。以致眩暈、頭重、頭痛。有時咳嗽甚劇。小尿失禁。(高年婦女尤多。但大便之失禁者甚少。)在頑固之咳嗽。往往脫出直腸。

急性氣管枝炎。初期喀痰之量極少。質黏稠呈透明玻璃狀及黏液狀。此名生痰。在疾病近終末時。喀痰之量增加。但呈液性。類於透明黏液性物質。混以綠色不透明之膿塊。此名熟痰。

炎症在廣泛之際。呼吸迫促而困難。脅間在吸息時陷沒。副呼吸筋現收縮。呼吸困難甚者。皮膚及黏膜之紫藍色愈益顯明。但伴以靜脈鬱血之症狀。此際頸靜脈屢屢腫大。現手指大之孛索物。吸息時收縮。呼息時充盈。唇口腫脹而呈藍色。眼球因眼球后靜脈之鬱血而突出於前方。聲音斷續。往往嘶嗄。則因喉頭之鬱血之故。

氣管枝炎。因經過之長短。又可分別為急性及慢性二種。

急性氣管枝炎雖屢屢伴以發熱。但稀有達於高熱度者。咳嗽頻發。呼吸迫促。吐出喀痰。一如前述。若大氣管枝起炎症時。往往胸骨下有感覺創傷之狀。細小之氣管枝起炎症時。(此名毛細氣管枝炎。)在小兒及高年之人患之。決不可以輕視。因其每致併發氣管枝肺炎。容易促起窒息也。毛細氣管枝炎之特長。在聽診上有小水泡性刺芝叟兒。打診上無何種變化。此病之不良轉歸。為炭酸大多集積於血液中。全身呈基阿拿遂。呼吸頻數而困難。意識朦朧。並起全身之搐搦而死者甚多。

慢性氣管枝炎因喀痰之多少與性狀。區別為下之數種。

(甲)乾性氣管枝炎 此症頻發咳嗽。雖經患者極努力之結果。僅能稍稍喀出透明玻璃狀之黏稠痰。

(乙)單純性氣管枝漏 此症出多量黏液膿狀之喀痰。混以灰白綠色不透明之膿塊。(即球狀痰)

(丙)漿液性氣管枝漏 此症喀痰極稀薄。恰呈稀薄之橡皮溶液。

(丁)氣管枝漏膿 此症喀痰呈膿性。容易流動。

(戊)腐敗性氣管枝炎 此症喀痰腐敗而放惡臭。 此症因慢性氣管枝炎而起氣管枝擴張。氣管分泌物儲留於其擴張部分而起。其喀痰與肺壞疽患類似。所異者缺少肺壞疽片耳。患者當呼吸氣時。口臭特甚。自己亦感居室汙毒。摧人噁心。遂致食思減損。喀痰之量多者。每日達五百立方仙米以上。暫時喀痰放置。可以分為三層。最上層為泡沫。含灰白之膿塊。第二為灰白色之漿液層。最下者為沉澱部。此沉澱部中。有類黃色或類褐色之一種塞子。名奇脫里希氏塞子。或曰菌性氣管枝塞子。試壓之。其硬度如糜粥狀。且放極甚之惡息。

慢性氣管枝炎往往誘起肺胞性肺氣腫。此際呼吸困難增劇。右心室擴張肥大。故若右心室之力萎弱時。肺循環之範圍。呈鬱血症狀。初起時與以興奮劑。雖能圖一時之恢復。但其症狀。反有進無已。至於鬱血而死。腐敗性氣管枝炎。有起敗血症狀之變。且有續發而成肺壞疽之虞。

【療法】 急性氣管枝炎之初期。不必用鎮咳祛痰之藥。其治方可仿風邪表證用麻黃湯、葛根湯、大小青龍湯以去其表邪。則咳自收而痰自散。表證既去。猶默默不思飲食而身熱者。可運用小柴胡湯或小柴胡湯合橘皮竹茹湯。腹筋之拘攣甚。咳時覺痛者。用四逆散。大便秘。脈沉實。舌苔黃者用大柴胡湯。口渴甚。喀痰黏著咽喉難離者。此因喀痰黏稠之故。可多用石膏之配劑。如越婢加半夏湯、小青龍加石膏湯、白虎加人參湯、竹葉石膏湯之類。咽乾口燥。喀痰黏著咽喉難離。或聲音嗄者用麥門冬湯。

麥門冬湯之目的在咽喉不利。此方對於滑利潤澤去痰均有效。石膏劑之目的在口舌乾燥而訴口渴。喀痰黏稠。此方有稀薄喀痰之效。

身無熱。不見表徵。而咳嗽不止者。用苓甘五味姜辛湯及其加方。病陷於陰位。身上無熱惡寒。脈沉微或沉遲弱者。應用真武湯。以上二方。應用於老人氣管枝炎者為多。

咳嗽甚。聲音嗄者用半夏厚朴湯、麥門冬湯。

腐敗性氣管枝炎用桔梗湯、排膿湯、葦莖湯。

毛細氣管枝炎用還魂湯屢收偉效。如用桔梗湯、桔梗白散、或瓜蒂散。亦能一舉而收奇效。

余嘗用當歸芍藥散治一羸瘦而貧血甚之慢性氣管枝炎所謂虛勞狀之一婦人。一月餘而根治。此婦因最愛之幼兒。染疫痢而亡。終日悲悶。漸次喘咳。食氣不振。夜不能眠。體溫常在三十六度二三分以下。聽診打診上認為肺浸潤之徵候。為當歸芍藥散之症狀。此外復見脈之沉遲弱。直腹筋之攣急。下腹腰部之冷感。小便不利。耳鳴。頭重。蓋均當歸芍藥散之證也。

備考

〔類聚方廣義〕 老人在秋冬之交。咳嗽。胸背脅腹攣急。惡寒。桂薑棗草黃辛附湯治之。

第三章·氣管枝喘息

喘息之義。古今相同。上氣而呼吸促迫之謂也。

【原因】 氣管枝喘息者。呼息的呼吸困難。發作性出現之症也。由於細小之氣管枝。一時性之狹窄而起。此氣管枝狹窄之原因有二。一則細氣管枝之漏斗上移行之部分。因周匝括約。致起細氣管枝之痙攣。一則由於氣管枝黏膜之腫脹。前者名神經性氣管枝喘息。又名氣管枝括約筋上分布之迷走神經之神經病。後者名加答兒性氣管枝喘息。有人云神經性氣管枝喘息由於橫膈膜之痙攣。但徵諸經驗。在喘息發作之際。橫膈膜亦能營呼吸運動也。

本病往往為遺傳的疾患。發生於其一家族中。此外具有神經的素因之人。亦屢罹之。後天性神經質亦為其一種原因。

加答兒性氣管枝喘息。僅基因於氣管枝黏膜之變化。神經性氣管枝喘息。可細別如次。

(甲)因延髓出血。軟化灶。腫瘍形成等刺戟迷走神經。致招所謂中樞性氣管枝喘息。此為無疑之事實。

(乙)中毒性氣管枝喘息。此亦為中樞性氣管枝喘息之一。起於鉛、水銀等之中毒及尿毒症之際。因其原因而有鉛毒性喘息、汞毒性喘息、尿毒性喘息等之名稱。

(丙)末梢性氣管枝喘息。此由於頸部之腫瘍及淋巴腺之腫脹等刺戟迷走神經而起。

(丁)反射性氣管枝喘息。此為最頻繁之症。因其他臟器之疾患而起反射性之病者也。概舉之如下。

(一)呼吸器疾患之際。如鼻殼黏膜之病的腫脹、鼻茸、慢性鼻加答兒、聲帶茸腫、喉頭及氣管枝黏膜慢性加答兒而為本病之原因者。此因人體嗅入薔薇、槿花等香氣而發。

(二)消化器疾患之際。如因咽頭茸腫、扁桃腺肥大、慢性咽頭加答兒、便秘、腸寄生蟲等致惹起本病者。有時因攝取乾酪等食物而起。

(三)泌尿生殖器疾患。亦招反射的本病。如子宮之位置異常等。致起本病者。

(四)心臟疾患時。亦屢屢發作喘息。然不可即誤認為心臟心喘息也。

【症候】 氣管枝喘息。有突然起於健康之時。患者在夜間就褥之際。不呈何等變狀。迨夫半夜醒來。忽然發作而不能預知。發作之初。感呼吸困難。胸部放咿軋音及笛聲。聲高者隔數室能聞之。顏貌呈恐怖之狀。前額被冷汗。眼目因眼球后靜脈有鬱血故向外方突出。口唇腫脹而帶藍色。頸靜脈怒張。體溫大抵無變化。脈搏頻數。其充盈僅微。

發作時呼吸困難者。因其時吸息筋之力須大。障礙氣道。呼息筋弱。動作困難也。故此時。副呼息筋甚需努力。此際腹筋甚形板堅。尤以直腹筋為甚。又下部筋骨因損腹筋之收縮因向內方牽引。

發作之時間。短則一二小時。長則亙數十小時。亦有每日反覆或發或止者。發作之終。每喀出少量之黏液膿痰。

【療法】 喘息用麻黃劑如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甘草麻黃湯、越婢加半夏湯、小青龍湯等麻黃配劑之藥方。最能見效。喘息用麻黃劑而不治者。可用大柴胡湯、大承氣湯、半夏厚朴湯。

發作激烈時。西醫注射阿獨里那林或賁篤棒其不能鎮靜。漢醫用麻杏甘石湯亦不能抑制者。此時余曾用甘草麻黃湯而頓挫其發作。曾記有一某西醫之婦人。苦喘息就余診治。余先用甘草麻黃湯以鎮其發作。其次與以半夏厚朴湯而痰咳不止。乃與小青龍湯。三日而愈。統計一周之間。病已全治。此婦曾云服過麻黃有效成分之歐夫歐度林及其他西醫用之諸種藥劑。迄未見效云。

齧嚼麻黃味覺辛而澀者為有用。齧后辛而不澀者無效。

甘草麻黃湯證之病。為喘鳴急迫。非口渴或發汗之症狀。若上半身被冷汗。口渴而喘急強者。當用麻杏甘石湯主治之。眼球突出。頸靜脈怒張。流冷汗者。應用越婢加半夏湯。喘息而伴肺氣腫。呼吸困難。吐出泡沫狀之痰者。多為小青龍湯證。或用小青龍加膏湯。

麻黃湯所以治喘息。發作時喘鳴促迫。發作止即歸平靜者多用之。平生不絕發作喘鳴者。多為大柴胡湯、大承氣湯、木防己湯等證。其原因為反射性氣管枝喘息。因腹壓或胸壓高而起之喘鳴。余曾用疏通劑或瀉下劑或利尿劑以減輕腹壓。頗收意外之效。茲舉實驗例二三如下。

實驗例

(一) 埼玉縣大里郡○○町。女。年五十八。二三年前起喘息。發作時。苦不堪言。不能橫臥。身體肥滿。腹部膨大。便秘肩凝。脈沉實。最高血壓百七十。無口渴、頭痛、食欲等之變化。小便一日六七次。因投與大承氣湯。服藥第一日之夜。發大汗。翌日下痢八回。自後喘急半減。前後經二十天之服藥。喘急消散。身體輕快矣。

(二)芝田區村町。原○郎。男。年四十一。數年前得喘息之病。約在半年以前。病狀日益增惡。歷訪東都有名病院。咸不能奏效。僅在伊豆之溫泉遊覽中。稍較輕快。歸京復發。夜間不得安眠。身體稍肥滿。血色佳良。脈緊實。舌有淡黃之苔。微覺乾燥。聽診時。胸廓全部有笛聲。呼吸音極微弱。左右之胸脅苦滿。直腹筋攣急。胃內證明僅僅停水。大便二日一行。食欲少。因與大柴胡湯。夕間頓服甘草麻黃湯。據患者語余。飲大柴胡湯已經四十次左右。不料此次飲後。即能一夜安眠。兩個月之後。遂恢復健康云。

凡麻黃劑證輕快之患者。用阿獨里那林或夫歐夫獨林等。亦有效果。即激劇發作時。亦能稍稍抑制。惟在上之治驗中。所謂大承氣湯或大柴胡湯證時。倘用阿獨里那林等注射。則反起頭痛及其他之副作用。為效亦少云。心臟疾患而起之喘息。多用木防己或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湯。

備考

〔本間棗軒之說〕 從感冒起者用小青龍湯合麻杏甘石湯、桂枝加厚朴杏子湯、華蓋散。酒客者。用增損木防己湯。虛陽上攻者蘇子降氣湯。津液枯竭者與定喘湯、滋陰降火湯。動悸高而脈結代者針砂湯。一時救急者有阿芙蓉液。(用三十五滴至五十滴)病已難治而能節攝飲食。並禁滋味膏粱。則服增損木防己湯一年或二年。可以全治。定喘湯亦佳。

大冢按本間棗軒先生。治療喘息之病。極能自信。推獎阿芙蓉液。亦毫無謙遜之詞。增損木防己湯者。木防己湯中加紫蘇子、桑白、生薑也。華蓋散者。麻黃湯之桂枝以紫蘇子、茯苓、桑白、陳皮代之也。

〔有持桂里之說〕 哮以聲響名。喘指氣息言。喘息者痰之患也。其源多來自毒。幼時頭面瘡毒。用外傅速愈之藥。致變他病。其例甚多。故此病不可不從瘀毒之處下工夫。此篇所載。乃治之大法。亦間錄一二奇藥。

桂枝加厚朴杏子湯

小青龍加石膏湯

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越婢加半夏湯

千婚湯(半夏 皂肉 甘草 生薑)喘不得臥。外有寒熱之證者。可用此方。

木防己湯 平野屋某之內人患哮喘數年。每發時用小青龍加石膏湯或麻杏甘石湯四五日而得安。近來前症發動。亦用前湯四五日不治。氣促倍於前。因仔細摸其腹。心下痞堅宛然。即投以木防己。一二日間。心下痞散。諸症亦消。

蘇子降氣湯(蘇子 半夏 陳皮 厚朴 前胡 桂枝 當歸 甘草 生薑 大棗)此方治痰喘氣急或小便不利而腫。然在哮喘變為水腫者多難治。

真良湯(茶實 南星 薄荷)治小兒喘急有神驗。

續方 射干麻黃湯 哮吼發咳。不解之兆者用此方有效。

厚朴麻黃湯

以上二湯。症候大略相似。以主治藥品比較之。前者為淺症。此為深症。此湯活用於水腫。亦能見功。

喘四君子湯(人參 甘草 茯苓 陳皮 厚朴 砂仁 蘇子 桑皮 當歸 白朮 沉香 木香 大棗 生薑)

生脈散(麥門冬 人參 五味子)此方治哮喘之壞症虛候。

大冢曰。華岡青山翁用麥門冬湯加沒食子以治喘息。其取意正同。

六君子湯

附子理中湯

地豆兒(鼴鼠霜)十五歲以內之兒有效。

燒鴞霜 此係川島氏實驗而得。相傳謂系三角法眼之力。

〔原南陽哮喘之說〕 哮喘古但稱喘。今別為二證。仲景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湯之喘即哮喘也。此證中有竹瀝。用以祛痰。其病多為長期病。有年發三四次者。有月月突發者。有一二日或三四日一發者。有夜發晝安者。大概起於秋冬春夏之交。時候不正之節。或陰雨非時之冷氣。其因系疝。治疝宜通察腹候。治喘亦然。

喘息兼胸痛者用栝蔞枳實湯。上氣強者用蘇子降氣湯。頸背強急者用葛根湯。心下急迫者用甘草乾薑湯中兼用底野迦。

〔類聚方廣義〕 哮喘症大抵一年一二發或五六發。亦有每月一二發者。其發也。大抵由於外感與過食。從外感來者。用麻黃湯、麻杏甘石湯、大青龍湯等。因過食或大便不利而發者。先取陷胸丸、紫丸等吐下之劑。以疏蕩宿滯。然後用對證之方。

〔焦窗雜話〕 長病之喘。喘而甚者每不治。然始終用大柴胡湯加以灸治者可治。

長病患喘。四逆散中加麥門冬、石膏用之。

第四章·肺炎

(甲)加答兒性肺炎

【原因】 本病常為續發性疾患。多繼發於小氣管枝炎。故又稱氣管枝肺炎。本病因氣管枝之炎症。直接傳播於肺胞。或氣管枝炎之病原菌於吸息時吸入肺胞之內而起。

小兒或高年者易罹此病。此病亦續發於諸傳染病。如麻疹、百日咳、流行感冒、猩紅熱、腸窒扶斯等病後往往有續發者。亦有因唾液、飲食等物竄入氣管枝內達於肺胞致誘起炎症者。而在重症窒扶斯患者。衰脫之癌腫患者。嚥下筋麻痹之症者。亦往往見之。

凡一經患過加答兒性肺炎者。愈後每不易再發。

【症候】 肺臟上發見加答兒性。殊為困難。因其病灶狹小。故理學的診查法亦難證明。大多為氣管枝炎之症候所掩。

理學的診查法中。以聽診為本病最重要之診斷法。氣管枝肺炎往往能聽得氣管枝呼吸音及有響性之刺芝叟兒。有時濁音亦因發炎灶多數融合現五仙米之廣二仙米之厚。但此時若行輕打診。不能得陽性之成績。本症之濁音。同時常帶鼓音。

體溫亦為本病診斷上緊要之症候。基麻隨氏以為氣管枝炎之體溫。不超過三十九度。故凡超過三十九度之氣管枝炎。持續數日者。不可疑為本病也。本病之體溫。與纖維素性肺炎之體溫同樣無一定之熱型。大多呈不正之弛張性。恢復之時。不現分利的症候。

肺臟中顯現瓦斯之交換障害。呼吸促迫。間歇不正。呼息時呈呻吟之狀。脅間於吸息時陷沒。副呼吸筋收縮。呈蒼身症。大多伴咳嗽之頻發。喀痰在小兒及高年者。每多嚥下。故所見甚稀。所喀之痰。呈黏液膿狀外。無特異之點。此外在咳嗽及深呼吸之際。屢屢胸痛。

(乙)纖維素性肺炎

【原因】 本病名克洛芝浦性肺炎。為日常頻繁遭遇之傳染病。發病素為夫倫克兒氏肺炎球菌。但必伴以感冒狀之補助原因。本病之傳染。或直接或間接介行於人體。壯年男子易罹。一經犯病。時有反覆之傾向。

本病為急性熱性傳染病之一。有整然之經過。二周內以分利性現象而結了。本病之症候。可大別為局處的變化與熱性全身症狀。

(一)熱性全身症狀。起於肺炎菌製出之毒素。與其他之急性傳染病。所謂潛伏期者是也。此期間不過一二時間。亦有亙及二日至四日者。本病在就業之際或睡眠之時。俄然起戰慄。尋來稽留性熱候。達三十九度至四十度。亦有達四十度之上者。脈搏頻數而緊張強。大多呈重搏性。顏面潮紅。舌苔生白色或灰白色。眼目放光輝。甚覺煩渴。食欲全無。尿量減少。脾臟屢屢腫大。如此全身症狀。持續五日至七日。高熱俄然發於皮膚。更加發汗。為分利性之消散。比分利尤多起於夜間。但有時亦有遷延性分利徐徐熱下者。又在分利之前。反見體溫上升。惡寒。戰慄及譫語者。亦有名假性分利者。此在真分利之前。一時見其熱下者之謂也。

(二)局所的症候之中。先現胸部患處之刺痛。咳嗽及喀痰。其他之症。與炎症之時期相異。今摘要如次。

灌溉期(即初期)中。打診上呈鼓音。輕打時。稍有濁音。此因肺臟組織之緊張力微弱且乏空氣之故也。聽診上在吸息時。有捻發性之刺芝叟兒。喀痰多帶黏稠性。呈玻璃狀。血點及血線交見。一到變肝期。則聲音之振盪高。打診音變為強度之濁音。如氣管枝呼吸音。喀痰呈新鮮之鐵鏽色。所謂銀鏽色痰者是也。從變肝期移於融解期時。喀痰呈枸櫞色。或芙蘭色。此時濁音漸次消失。再呈肺胞性呼吸音及捻發性刺芝叟兒。其後此刺芝叟兒隨胞內液性滲出物而完全消失。

本病患者之顏貌潮紅。往往呈紫藍色。肺之患部亦顯潮紅。患者多仰臥而不能向疼痛之一面側臥。呼吸困難。促迫。脈頻數。患部之呼吸運動緩慢。且有斷續性之肋膜炎性疼痛。言語亦斷續。不能出高聲。

此外又有各種之異常症。如頓挫性肺炎。一日性肺炎。無熱性肺炎。遷延性肺炎。無力性肺炎等症。

【療法】 加答兒性肺炎續發於氣管枝炎者亦甚多。其方劑揭示於氣管枝炎條中。可以參互選用。此外有病邪從少陽更進入陽明者。大承氣湯類適用之。

急性肺炎於發病初期已呈大青龍湯證者亦多。症候條云。熱而戰慄。達四十度以上。脈數而緊。顏面潮紅。舌白苔。煩渴者。大青龍湯證也。

本病病邪之轉變甚速。從太陽忽而少陽。從少陽忽而陽明。或從太陽直接轉入陽明。多為大柴胡湯、白虎湯、大小承氣湯、調胃承氣湯、或桃核承氣湯之證。本病以身體強健之壯少遭遇者為多。故呈陽實證。是以初期以發汗劑為適應。數日之後。大抵呈瀉下劑之病狀。

余於昭和三年末至四年之春。在土佐漁村開業之際。該處青年罹本病者甚多。除一日性肺炎無定型之外。大抵發譫語、潮熱、或呈惡寒。大便秘結。妄行妄走。初期與大青龍湯或大柴胡湯。後用大承氣湯、桃核承氣湯、調胃承氣湯等。亦多有用瀉下之方者。其妄行妄走者。以白虎湯則輕快。亦有用桃核承氣湯而收意外效果者。

小兒肺炎。用小青龍湯、越婢加半夏湯、小柴胡湯、排膿湯等為最多。

老人多易陷於陰虛證。多用附子配劑之方劑。如真武湯、桂枝加芍藥加麻黃附子細辛湯、麻黃附子細辛湯等。

第五章·肺壞疽

肺壞疽當即古人所謂肺癇。今人之肺膿瘍。

【原因】 本病因肺臟組織死亡。起腐敗性分解。其死亡之起因。由於釀膿性球菌侵入肺臟之內。而尤以諸種之釀膿性葡萄狀球菌為甚。罹此病者。以十六歲至四十歲間之男子為多。

【症候】 本病在診斷上所必要者為喀痰之性狀。凡患此症者。其所喀之痰。臭氣特甚。刺戟性如山椒大蒜。或帶腐敗性之甘臭。患者周圍。臭氣瀰漫。令人不耐對座。

喀痰之量。一日不過百立方仙米。(亦有達千立方仙米者)痰為稀薄之液。呈黏液膿狀。其膿為透明灰白之球塊。

將喀痰放置。則可見其分為三層。第一層汙穢灰白色之中富黏液膿狀之物質。第二層灰白色稀薄之漿液。最下層為顆粒狀垽渣。此外混血色素時。喀痰類黃赤色。但此喀痰之性狀。非本病所特有。如腐敗性氣管枝炎之喀痰。亦同一狀態。所不同者。本病之喀痰中必含有肺壞疽片。其片為黑色或菸灰色。細者如小點。大者如拇指。其數種種。並無一定。此為診斷上重要之點。

本病對於患者之體位。亦宜注目。當患者向患方下臥時。其分泌液必瀦留於壞疽空洞內。不達於氣管枝分歧部。倘分泌物接觸於氣管枝分歧部時。必忽然起劇繁之咳嗽。

肺之局處的變化。有浸潤症狀與空洞症狀二種。此種患者。顏貌每呈腫白色。體力衰弱。大多伴以消耗性之體溫升騰。食欲減少。喀痰嚥下之時。容易引起下痢之傾向。

【療法】 本病奏效之方有桔梗湯、桔梗白散、葦莖湯、薏苡附子敗醬散。凡初期發病體力未衰弱者。用桔梗白散、桔梗湯。體力已衰弱者。或虛弱者。用葦莖湯。已陷於陰證者。用薏苡附子敗醬散。其形空洞。而達喀血之傾向者。雖用桔梗配劑。仍甚危險。

備考

〔有持桂里之說〕 桔梗湯 此湯平易。金匱所謂救肺癰始萌之方也。但其主治與桔梗白散一字不易。然方後云服之則吐膿血。而白散條則云。此方下後。吐膿血有力。一二字之間。分別至此焉。

古今錄驗桔梗湯(桔梗 白朮 當歸 地黃 甘草 敗醬 薏苡仁 桑白皮)

紫菀散(紫菀 知母 貝母 人參 桔梗 茯苓 阿膠 甘草 五味子 生薑)以上二方。均本於桔梗湯而組立之方劑也。

葦莖湯

黃昏湯(黃昏手掌大一片)

葦莖湯在金匱中引用千金。今閱千金則未載此藥只與方名。外臺中引古今錄驗有葦莖湯之名。而在黃昏湯方下有療肺癰一語。葦莖湯主治亦「療肺癰」三字。故今人互用此二方云。黃昏者合歡木也。可用其皮。柴野慄山先生壯年病肺癰。諸藥不效。服黃昏湯而愈云。

桔梗白散

葶藶大棗瀉肺湯

肺癰丹方(肺癰潰後排膿者。熱服薏苡根搗汁。)

〔本間棗軒肺癰之說〕 初發惡寒發熱者。先與小青龍湯發表之可愈。已成膿時。與肺癰湯則治。此方為先師南陽翁之組方。有百發百中之效。此外葦莖湯、桔梗之類。亦能奏效。

肺癰湯者。甘草、桔梗、貝母、栝蔞根、杏仁、白芥子、生薑七味也。

第六章·肺氣腫

【原因】 本病起於諸種之呼吸障礙。氣壓持續的亢進肺胞內。但此種障礙。在呼吸時則頻繁。吸息時則稀。本病多與諸種之咳嗽性疾患併發。就中尤以與慢性氣管枝炎併發者為最多。其他職業的努責作用如吹奏、吟詠、演講、負重、登山等之日久努力或喘息發作等。亦為本病發作之原因。

【症候】 胸廓擴張如洋瓶狀。呼吸運動甚少。打診上呈輕度之鼓音。(即紙匣音)此因肺組織缺乏緊張之故。聽診上肺胞音減弱。心臟濁音部狹小。或完全消失。心音幽微。

本病進行時。靜脈之鬱血著明。起浮腫、腹水、鬱血肝、尿利減少、胃腸之鬱血加答兒等。

【療法】 有肺氣腫之表證者。用小青龍湯、小青龍加石膏湯、桂枝加厚朴杏仁湯。無表證者。用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湯、苓桂五味姜辛湯、或苓甘姜味辛夏仁湯、苓甘姜味辛夏仁黃湯。

現浮腫者。可別其陰陽用木防己湯、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湯、桂薑棗草黃辛附湯、八味丸等。

起鬱血肝而訴胸脅苦滿者。可從證用大柴胡湯、柴胡加芒硝湯、或柴胡加龍骨牡蠣湯。

實驗例

(一)患者六十四歲。男性。(住所姓名等省略)數年來苦肺氣腫。脈浮稍緊大。口渴。舌白苔。乾燥無滑澤。咽喉不絕感乾燥。喀痰黏著難離。體動時。呼吸促迫增進。言語斷絕。不能流暢。上眼瞼下垂。肺之下緣在三橫指經下。打診呈鼓音。聽診之呼吸音嗒嗒然。證明胃中稍有停水。胸脅不苦滿。左右之直腹筋強攣急。及於脅下。腹部一體堅硬如板。大便一日一行。小便普通。有食欲。因與小青龍加石膏湯。續服一年餘。自覺的痛苦。漸次消失。目下猶在服藥中。

第七章·肋膜炎

【原因】 本病起於細菌之發生。至於因化學的刺戟物而起者。則無其實例。細菌之種類。以釀膿性連鎖狀球菌及葡萄狀球菌為主。有時亦有特殊的分裂菌存在於肋膜滲出物中。如夫倫克兒氏肺炎球菌、結核桿菌、窒扶斯桿菌、麻毒球菌、普通大腸菌等。

此外如感冒、外傷、急性傳染病、肋膜結核、肋膜癌及消削性慢性病等亦為誘發本病之補助原因。又有從鄰接管器波及肋膜而起本病者。如肺炎、肺結核、肺壞疽、心囊炎、肋骨膜炎、腹膜炎等。但不能發見其誘因焉。

【症候】 (一)乾性肋膜炎 本病在聽診上有肋膜炎性摩擦音。此摩擦音之音調。極為不同。存在時期。亦有長短。最精密之聽診。其初不過證明有幽微之抓爬者。有時亦能極容易聽得高調之爆鳴音。有時音調硬固似摩擦靴革之音。故名新革擦鳴音。有時又聽得如掌握雪塊之音。故名握雪音。擦摩音旺盛時。以手掌安置於胸部。亦能觸知之。

肋膜炎性摩擦音直徑。只一二仙米。一小局部能聽得之。但有擴及胸腔全產者。此種摩擦音。或小時消散。或持續亙數周數月。而在反覆行深呼吸時。摩擦音即一時消失。

【療法】 不問乾性濕性。均以柴胡為主藥。小柴胡湯、大柴胡湯、四逆散、柴胡桂枝湯等。應用最多。高熱口渴。舌苔白而乾燥者與白虎人參湯。胸痛不堪者用甘草湯、芍藥甘草湯、四逆散、小陷胸湯等能奏效。

余曾診察一婦人。左肺下葉結核浸潤。右側有濕性肋膜炎。而兼麻痹性腳氣。初診之日。噁心嘔吐。不論藥與食物。入口即吐。不能入胃。其原因據患者語云。西醫因欲從小便除肋膜之水。與服利尿藥。因此非常痛苦。致起嘔吐云云。余因告其此宜以鎮吐為先急之務。遂與小半夏加茯苓湯。翌日噁心嘔吐已愈。食欲亦來。驚喜之至。不意翌日之夜。排尿十數次。其量實太多。余越三日往診時。濁音已減。成為呼吸音。示肋膜腔內之滲出物顯然減少。於此可知小半加茯苓湯不必全為鎮吐。從證運用。能收意外之效。更可見漢醫學之微妙。而具哲理也。

肋膜炎性愈著。亦用大柴胡湯、四逆散、或小柴胡湯。苟永永服之。可以漸次輕快。

濕性肋膜炎用柴胡加龍骨牡蠣湯去鉛丹亦能奏效。

實驗例

(一)男。年三十。六年前罹濕性肋膜炎。勉力醫治。約經一年。漸漸輕快。自後健康至今。不自知其有病也。本年三月上旬。耽於麻雀。徹夜留戀。次日右腋下至背部感輕微之鈍痛。漸覺倦怠。至四月二十三日覺頭痛與右胸部壓重。氣分不勝。檢溫三十七度五分以上。此患者絕對信任余之技倆。翌朝來院求治。經診察為濕性肋膜炎。脈弦而稍散。微有舌苔。食慾不振。體動時有呼吸迫促之感。覺胸肋有苦滿之證明。大便一日一行。直腹筋亦無攣急之證明。投以小柴胡湯。逾七日再診時。自覺的痛苦已全消失。滲出液亦已消散。更七日再診時。在聽診打診上均恢復常態。服藥因此中止。一日出釣於東京灣。操舟中流。遇強風。以全力支持。得慶登岸。來院再訴胸痛。診察時。又非肋膜病矣。經數日之休息。即復健康云。

(二)女。年三十。去春罹肋膜炎。已經一年。診時脈搏九十六至。有動悸。胃內無停水。左背下部呼吸音微弱。聽診打診上。無大變。有食欲。大便一日一行。月經正調。與以小柴胡湯合桂枝甘草湯。服藥三周。微熱與動悸均去。漸次得復健康。

(三)男。年二十三。罹肋膜炎。已經歷十閱月。左胸壓迫之感不去。他無所苦。體溫平常。有食欲。亦動悸。無汗。大便三日一行。心下部及脅下有抵抗之感。直腹筋不攣急。腹部一體緊張不軟弱。與以小柴胡湯合小陷胸湯。服藥三周。左胸輕快。知得全治之喜矣。此患者所謂肋膜炎性愈著也。短時日中。能奏偉效。實深自喜。

備考

〔張氏醫通〕 凡咳嗽面赤。胸腹肋常熱。惟手足時涼。其脈洪者。熱痰在膈上也。小陷胸湯治之。

第八章·肺結核

肺結核性疾患。在漢醫學上。有種種病名。如勞瘵、骨蒸、肺痿、肺勞、勞咳、勞症、痰勞、蓐勞、風勞、傳疰、勞疰。傳屍勞、花顏勞、奔馬勞、桃花蛙等。

【原因】 本病之病原菌為結核桿菌。但多數為釀膿球菌之混合傳染。而尤以連鎖狀球菌為甚。

本病有一定之補助原因促其傳染。大概如次。

(一)體格 短矮方形之人。罹肺勞者少。身長纖弱。蒼白。胸廓長狹。及其擴張少者。即所謂勞瘵質體質之人。易罹本病也。此體質由於家族遺傳者也。

(二)空氣 新鮮空氣之缺乏者。易促本病之發生也。如終日密閉於工場或生活於作業之室。或呼吸塵埃之人。以罹肺勞之傾向多耳。

(三)身體之抵抗力減弱之狀態 營養不給。長時間之疾患。焦心苦慮。憂鬱。及精神興奮者。亦易增傳染之危險。

(四)因肺疾患或其他之疾患。亦容易為結核菌所傳染。

(五)年齡 十七歲至三十歲之間。多易罹本病之傾向。

本病之原因。可分為原發性與續發性二種。

(甲)原發性肺勞者。獨立的發於肺之自臟也。可區別為如次之原因。

(一)空氣傳染 空氣與肺結核菌同行吸入而起。

(二)遺傳 往時所謂遺傳肺勞。非直接遺傳病菌。乃系遺傳體質。即癆瘵之遺傳也。

(三)食物性肺結核 此因攝取有結核菌之食物而起。

(四)交媾或接吻之傳染。

(乙)續發性肺癆者。續發於其他臟器之結核也。如因骨、關節、皮膚、淋巴腺、腸管、喉頭、泌尿生殖器結核之續發而起肺結核者是也。而氣管枝淋巴腺之結核。往往為肺結核之前驅。尤堪注意。此外因肋膜炎之續發而起者亦多雲。

【症候】 肺結核確實之診定。為證明喀痰中有結核菌。此外彈力纖維存在於喀痰之中。亦不可不注意。此彈力纖維因本病而致肺組織崩壞。而其抵抗之力。比較強大。故其他物質雖已潰滅。而此彈力纖維猶存其形而出於喀痰中也。是故喀痰之中。彈力纖維愈見其多者。可以測知肺組織之崩壞愈盛。若肺已形成空洞時期。則可以見貨幣狀痰、球狀痰。但此甚少。亦有不吐出喀痰者。此時則不得不診定其他之症候矣。

本病之經過有種種。摘其要者如次。

(一)大多為潛進性。徐徐而起。發病之初期。往往看過。未能注意。女子初發此病。往往誤認為頑固之萎黃病。其一例也。此外如慢性喉頭加答兒、慢性胃腸加答兒、洛伊馬基斯性筋痛、關節痛等。皆為肺癆初期之一症也。

有時呈神經衰弱狀之症狀。對於事物。處處倦怠。睡眠不安。食慾不振。此際倘輕忽於診察。往往亦誤認為單系神經衰弱之症。而不知實系本病之初期也。

亦有其初不能證明其原因。其後漸次瘦削。成潛進性之肺癆者。其始早晚咳嗽。初為乾性。每咳嗽之後。僅隔極短時間。則復續發。漸次咳出喀痰。稍稍運動。即覺心悸亢進。呼吸迫促。全身違和。輕度發熱。夜間尤甚。時時盜汗。妨礙睡眠。其實亦系本病之初期也。

(二)反於上述之潛進症。突然發病者亦有之。即向來健康而就職業。或因身體過勞。或因過酒。或罹感冒。或以精神之大興奮。俄然喀出血痰者是也。但為數甚稀。大抵在喀血之前。肺上總有多少變化。患者雖有自覺的症狀。而不思就醫。迨至突然喀血。始驚而乞診者。故此時往往發見肺已達中等度之浸潤者焉。(三)初發期於甚重篤之熱性。其全身症候。則是頭痛。高熱、舌乾。食思缺乏。便通不整。睡眠不安。其狀酷似腸窒扶斯之初期。當此之時。診查胸廓。往往不能認識為肺癆之徵候。須經一定期間後。始見出本病。

本病之理學的檢查。先為望診。觀其有無一種特有之體質。即所謂癆瘵質者。凡有此質之人。大抵身長而高。骨格細。筋肉瘦削。皮下脂肪組織僅微。顏面蒼白。豚管運動神經系統有容易興奮之傾向。稍稍勞動。或精神稍稍興奮。即顏面潮紅。皮膚亦呈蒼白色。軟弱而且菲薄。背部毛細管透映。頰部呈限劃性潮紅。此名為消耗性頰紅。此消耗性頰紅。往往現於肺之患部與患部之一面。與他一方面比較之。能顯然區別。此因頸部交感神經壓迫而來。故從頰部之望診。亦可以推知病之犯肺也。又患部方面之瞳孔開大。亦可為診斷之一助。其理由與前同。此外毛髮顯著乾燥。而且纖細。背部纖毛茂生。眼目放一種特有之光輝。鞏膜呈帶青白色。眼球往往凹陷。眼瞼多印暗青色之暈翳。胸廓異長之長而扁平。前後直徑甚小。脅間腔顯然之廣。胸骨體與把柄部之結合部之角度。向前方突出。作成所謂罹特維芝克氏角。心窩之季肋角。大多成銳角。肩胛骨之內緣。與胸廓之背面顯著離開。其狀恰如天使之羽翼。故名翼狀肩胛骨。痹間廣者。脅間筋羸弱之所致也。肩胛骨離開者。鋸齒狀筋軟弱之所致也。此名癆瘵性胸廓。亦曰麻痹胸。如此胸廓。其所營之呼吸運動甚少。須在深吸息時。方能呈健康時呼息時之觀。

肺結核之局處理學的徵候。因病期之早晚而有千差萬別。大略可分下之三時期。

(一)初期肺癆 其徵候大多現於肺尖。就中來自右面者最多。此種患者之望診。為呼吸時患部之運動遲徐。打診上音之相差甚微。往往難於聽取。非熟練者不能。聽診上呼吸音微呈弱。或呈粗裂。或呈不定性。有時呈斷裂性呼吸音。當咳嗽之時。大多在瞬間呈無響性之小水泡音。此所謂肺尖加答兒之徵也。但亦有異於上述情形。而起於肺之下葉之肺結核者。此則於診查上。不可不精密者也。

(二)確定的肺癆 初期肺癆之局處加答兒症狀已判然者。即可確定為肺癆。其病狀更進一步。即能明白其為肺癆疾病。此時患者之肺組織陷於結核性浸潤。疾病若在一面者。在深呼吸時。呼吸運動較諸健康之一面為緩慢。呼氣延長。屢現氣管枝音。且能聽取得中等大或小之水泡音。患部之聲音。振盪旺盛。

(三)完成期肺癆 此時期肺已形成空洞。故患部陷沒。呼吸之際。呼吸運動全無。打診上帶鼓音。一種特有之所見。即打診的音響變換。聽診上有高調之氣管音。及屢發空甕性呼吸音。吸氣往往銳利。有多數之煮沸性大水泡音。或大水泡音與中水泡音交發。

體溫無變化。大多上升。朝晨正常。或在正常以下。薄暮達三十八度乃至四十度。名曰消耗熱。此熱在確定及完成期之間最顯著。屢屢始於惡寒發熱。終於發汗。又有朝間與夕間之體溫。相差一度乃至一度半者。此種之熱。名曰亞消耗熱。此熱見於初期肺癆者為多。亦有在消耗熱亞消耗熱之中間。呈幾多不定型之熱候者。此外有一日間最低三十六度六七分最高三十七度三四分者。非用檢溫器。不易明瞭因患者決不自訴熱感也。此熱初期肺癆之際見之。來於肺尖加答兒徵候之時機者為多。此際患者大多神經過敏。些細小事。即易興奮。且自己常有罹重篤病症之苦慮。多數惱恨盜汗。(盜汗從夜半至天曉者為多)因之妨及睡眠。心神甚形困憊。此外胃之障礙。訴食慾不振。噁心。嘔吐。

肺癆之經過。以上述弛張性熱型緩慢進行者為多。但亦有一種名奔馬性肺癆者。乃從急性之經過中伴以稽留熱。患者多系衰弱者或併發症。一經遭罹。至多二周即死。但如此者亦甚稀云。

併發症分限局性、轉移性、及衰憊性三種。述之如下。

(一)限局性併發症中最頻繁者為喀血。喀血有初期喀血與空洞喀血之分。初期喀血對於生命尚少危險。空洞喀血而血量較多。則易致失血而死。或血液填充於氣管惹起窒息而死。又在本病之經過中所起之喀血。其量之程度。亦有種種。

限局性併發症有與纖維素性或漿液性脅膜炎併發者。出血性脅膜炎則在脅膜結核時見之。

本病之患者。五分之一必發氣胸。而水氣胸尤多。其滲出之物。以漿液性為最多。氣胸原因於劇甚之咳嗽。身體之過勞。亦有起於安靜之時者。此因脅膜內皮之直下。有乾酪性樣病灶。穿通脅膜腔而起。其穿通之部位。大多起於肺上葉之下緣或肺中葉之上緣。乳腺及腋窩之間。此時患者突然覺劇烈之胸痛與呼吸困難。但穿通則由漸漸而起者。不伴顯著之痛苦。

(二)轉移性併發症發於諸多之臟器。或起於含有結核菌之喀痰。或起於結核菌從肺臟輸送至血管及淋巴管。名為栓塞性者。

喉頭、咽頭、口腔黏膜及舌之結核性疾患。大多因喀痰瀦留於該部。致起結核傳染而來。因喀痰誤咽。犯及腸黏膜之淋巴濾胞。故形成結核性潰瘍也。

血塞性續髮結核。除前述器官之外。尚有現於其他諸臟器者。如腦膜、泌尿生殖器、腹膜等。肺癆患者因結核性腦膜炎或全身粟粒結核而死者甚多雲。

(三)衰憊性併發症中。厥為惡液質浮腫。及衰憊性靜脈血塞。此靜脈血塞。每發於股靜脈內。尤以左面股靜脈為多。至其他諸種臟器中。乃由起澱粉樣變性所致。倘起腎臟之澱粉樣變性。則下肢起強度之浮腫。若腸黏膜起澱粉樣變性。不能制止時。則誘發下痢。

【療法】 肺尖加答兒之時期中。應用小柴胡湯及其加減方者最多。

貧血甚。呈萎黃病狀之症狀者當歸芍藥散、黃耆建中湯、黃耆桂枝五物湯亦兼用之。但黃耆建中湯。若久用之。反有病勢增惡之懼。

慢性喉頭加答兒之症狀。從證可用半夏厚朴湯、橘皮竹茹湯、麥門冬湯等。

慢性腸加答兒之症狀。除柴胡劑之外。亦可用生薑瀉心湯、甘草瀉心湯、黃芩湯、人參湯、大建中湯等。

如患洛伊馬基斯性筋痛、關節痛者。應用柴胡桂枝湯、四逆散、或桂枝茯苓丸、當歸芍藥散。攣急狀之疼痛而激者。可用一時權宜之計。與黃耆建中湯、或桂枝加芍藥湯。余曾診一右肩背有強急之狀。右腹直筋攣急而有疼痛之肺結核患者。與以黃耆建中。二帖而見效。此不過一時權宜用之耳。不宜永久服用也。

呈神經衰弱症之症狀中。以胃阿篤尼症者為多。屢屢證明胃內停水。此種患者宜用茯苓飲。胃內不停水。易疲勞。盜汗而兼不眠之苦者。應用酸棗仁湯。酸棗仁湯不限於結核。余對於盜汗不眠者屢屢用此方。而屢屢收奇效。但有下痢之傾向者。若與此方。反增下痢也。至於分量方面。用時亦宜注意。

初期喀血者。用瀉心湯、黃連阿膠湯、桃核承氣湯。此外亦可從證選用麥門冬湯、炙甘草湯、苦參湯、人參湯、甘草乾薑湯、柏葉湯等。余曾診一病。喀少量之血。西醫用手術不能止。診時發熱三十九度余。咽乾枯燥。有上氣之證。與以麥門冬湯。僅二日而血即止。又凡發作性劇甚之咳嗽。全身流冷汗。手足厥冷。喀痰有紅絲者。與以甘草乾薑湯。症狀可以速治。(喀血可參照症候篇喀血條。)

往來寒熱者。以用小柴胡為定則。日暮時達三十八九度。日晡亦有潮熱者。應用小柴胡湯、或柴胡去半夏加栝蔞湯。其他如麥門冬湯、苦參湯亦可用之。身熱或煩熱者。可用以上方劑及其加減方。結核熱者。脅膜炎性者。用石膏配劑之方劑可奏效。肺結核用石膏劑與梔子劑者。比較為少云。又初期喀血之際。用白虎人參湯亦可奏效。已經形成空洞而喀血者。如用石膏劑。則見效者甚稀。

盜汗除用酸棗仁湯之外。可應用小柴胡湯及其加減方。

前輩醫家。凡遇咳嗽之病。往往配用桔梗或五味子配劑之方劑。但桔梗往往妨害食欲而誘起噁心。或招喀血。濫用者不可不慎也。

病症進行中。從柴胡劑應用麥門冬湯、及炙甘草湯之時機為多。凡頰上有限局性之潮紅。赤舌或無苔。乾燥。咽喉部有枯燥之氣味。腹部一體無力。大便多而不通快。軟便少。日一二回。有殘剩之意味。感壓出之力不足者。麥門冬湯證也。以上證狀之外。兼動悸強。呼吸在淺表者。甘草湯之證也。以上二方證對於熱之高低。血痰之有無。可不必顧慮。但二方證亦為陽虛證。非陰虛證也。凡有熱狀而無寒狀者用之。

實驗例

本病為人人所忌。故患者姓名從略。下揭諸例。均為西醫所難治者。至於輕度之加答兒。因無引例之必要。故亦從略。

(一)男、年三十。數年前罹輕度之肺尖加答兒。約在二個月前。忽然惡寒戰慄。發近四十度之高熱。請附近醫家診斷之結果。認為流行感冒。與以發汗劑以圖下解。不料高熱依然在三十九度以上。經過十日。猶為腸窒扶斯。用烏伊達兒檢查。反應為陰性。經過十四五日。始出血痰。此時始診斷為肺炎。開始用肺炎之注射與濕布。然而血痰不止。體溫依然。加以一方漸次衰弱。於是有人勸入本院乞治於余。

初診在昭和七年十月四日。脈稍浮而底無力。近脈不頻數。體溫三十九三分。脈搏八十二至。無結核性疾患特有之速脈。舌鮮紅中有干固狀態。濕不足。因之唾液黏著於舌。致言語不能流暢。喀痰多泡沫。稍稍多量。則出血痰。右上葉微有小水泡音。呼氣延長。則右上葉發嗘咖聲。腹部稍陷沒。而少抵抗。直腹筋左右均不攣急。大便每日浣腸則通。所下者為軟便。每夜必盜汗。食欲少。

余與以麥門冬湯。翌日血痰止。便自然出。漸次口內濡。全身有元氣。十日之後。體溫降至三十八度下。漸次有食欲。一個月之後。降至三十七度六七分。盜汗亦止。但入於十二月。三十七度五六分之熱不去。咳嗽不止。聽診上仍為小水泡音。因在小柴胡湯中兼用橘皮竹茹湯。前後七個月。漸次體溫恢復常態。咳嗽大半去。體重增加。漸漸能起步。自行來院。此時起下痢。腰椎覺痛。已屆肺癆去之時期。其肛門起炎。則用權宜處置。投與黃芩加半夏生薑湯、柴胡桂枝湯、桂枝茯苓丸。

(二)女、年二十。四年前因肺結核病名而就醫。約一年前。訴腹痛與一日二三回之下痢。醫者診斷為腸結核。每一年中。發一二次之大喀血。發高熱。平素則有微熱之程度。在余初診(昭和七年十月二十一日)之前約二周間。曾大喀血。心臟衰弱。浮腫。高熱。嘔吐。醫師宣告絕望。放棄投藥注射。家人亦相圍以待其死。鄰人有勸就本院乞治。

初診之日。顏色帶熱氣之潮紅而不蒼白。全身有輕度之浮腫。脈搏為二十五至而細。心悸亢進。舌鮮紅色。濕而不口渴。右胸下部證明有輕濁音。發見呼吸音極微弱之部分。右腋下淋巴腺腫有一個。腹部無軟弱之態。胸脅苦滿在他覺的不能證明。直腹筋攣急。大便二三日一來。喀血已止。咳嗽殆無。右背之肩胛間部發見水泡音。胸部亦有水泡音。月經已二個月不通。

余對於此患者先用麥門冬湯。次轉方用柴胡去半夏加栝蔞湯。服後尿利增加。全身之浮腫去。食欲有。大便一日一行。元氣次第出來。但夕刻仍有近三十九度之熱。顏面潮紅。恰如酒醉之狀。因從十一月十三日始兼用桂枝茯苓丸。翌日下痢四次。熱亦急下。最高者三十七度二三分。入於十二月最高三十六度五六分。全身肥滿。一見如健康之人。於次年一月之下旬見月經。自後每月整調。此患者月經年無二三回。月經來時。必起大喀血。然自每月見經血後。喀血全無。輕熱亦無。反覺身體健旺矣。

月經不順與肺結核。兩者有微妙之關係。罹肺結核者在病狀進行中。月經屢屢。但反之。月經逆。顯出肺尖加答兒之症狀者。用桂枝茯苓丸多有效。又此種患者月經時期與推定。每月交移者。桃核承氣湯證也。經血下。則病自頓挫矣。

(三)此例已命迫旦夕。從昭和七年一月至十一月十七日受西醫之投藥。其後修得西式強健術在醫學之手中而漸次登上鬼籍。入余手時。已達結核末期。諸症蜂起。然幸能救起。殊足自快。其間經過複雜。詳細記述。殊覺不勝其煩。茲述處方之異度。並述當時之症狀。

七月一日投與黃耆建中湯。二帖頓服。此時患者訴臥不得臥。呼吸咳嗽均不能。右面從肩胛部至腰部疼痛。晚汗甚。右直腹筋攣縮。只能行潛在呼吸。言語斷續。西醫診斷為心臟衰弱。故注射噴篤棒。因之更形危險。自服黃耆建中湯二帖後。呼吸已不感困難。但同時咽乾口燥甚。發熱越三十九度。此亦黃耆建中湯之所致。翌日投與麥門冬湯。服後喀痰之排泄亦不感困難。體溫亦往來於三十七度三十八度之間。

七月十六日訴不眠。因兼用酸棗仁湯。

七月十八日心悸亢進。呼吸迫促甚。家人認為轉歸之期已屆。鹹苦悶不堪。招近鄰之醫師注射康浦兒。是日與以熊膽末。自後時時有此種情形發作。每發作時。與以熊膽末必奏效。從此日起。中止麥門冬湯而與炙甘草湯。七月三十日兼用三物黃芩湯。因有蓐瘡故也。續服不滿一月。蓐瘡大半快愈。此時已在八月之末。熱度降至三十七度三四分左右。食欲亦有。一般狀態頗呈平安之象。

九月十三日又投與黃耆建中湯。因從七月一日起至現在胸背起痛故也。

九月二十日來一種無名狀之急迫性之咳嗽。(咳嗽與噦逆症狀有區別)發作時。全身厥冷。流冷汗。不能發言語。亦不能飲水。口腔內有微細之泡沫。此日與甘草乾薑湯。自後凡發作時。投與甘草乾薑湯則輕快。

此患者左肺浸潤。右肺上葉亦浸潤。從九月上旬起。病狀非常輕快。或能得慶全功。惜乎十一月十七日服藥中止。又乞西醫治療。以後則未知其如何結局也。

備考

〔本間棗軒之說〕 最初日夜咳嗽見感冒之狀者。宜用小青龍湯合麻杏甘石湯。長服之雖不能根治。但可止一日之咳。日日往來寒熱。咳嗽氣急。脈浮數。見微痰之症狀者。柴胡桂枝湯之證也。胸脅掣痛。起居中覺氣息之閉塞者。柴胡枳桔湯為宜。此種情形。類似肺癰。不可不熟察。儒門事親中有勞行吐法之語。查疲勞非吐劑之證。惟胸痛甚者用吐酒石得效。而此逕云吐法。可知肺病實為最有趣味之病矣。胸痛、喘咳、痰多者可用栝蔞枳實湯、竹茹溫膽湯。或在痛處貼發泡膏亦宜。多出盜汗者。柴胡桂枝幹薑湯可得奇驗。血虛熱多。出盜汗者與當歸六黃湯。最初無寒熱而喀血者。涼膈散為宜。勞證已備而吐血者。三黃湯加犀角、犀角地黃湯、柴胡四合湯之合方為宜。長久不止者。用斷紅飲、花蕊石散、阿芙蓉液之類。潮熱、盜汗、咳嗽、脈散等諸證備者。選用緩痃湯、解勞散、蓁艽扶羸湯等。治癆之良劑。不過此三方耳。鱉甲為治勞聖藥。楊氏家藏方中治勞之方。多有鱉甲組入之實驗。患勞者多食鱉。自能自愈。蝦蟆亦可食用。食蝦蟆可愈疳勞。其效能甚著。潮熱、咳嗽、聲嗄咽乾。身體羸瘦。津液枯竭者。養肺湯之主證也。清肺湯亦宜。如前證而咽喉微痛。吐白沫甚多。時時不能離痰盂者。加麥門冬湯或桔梗。或合用瀉血散亦宜。又用四陰煎、甘露飲等亦宜。疲勞甚而五心煩熱。舌胎黑而乾燥。衣被盡欲退者。是極虛中似實之證。所謂真寒假熱也。竹葉石膏湯為宜。亦可用滋陰降火湯。久患勞而不欲飲食者。補中益氣湯為宜。氣血虛耗者。人參養榮湯為宜。

(大冢按)以上揭內科秘錄中虛勞、勞瘵骨蒸編之說。據今日諸家之議論。虛勞即今日之肺結核。余亦不贊成以虛勞與骨蒸勞瘵併為一談。棗軒翁云。勞之別名雖多。古名虛勞。金匱載其治法云云。夫虛勞之虛。文字上之通稱也。若不別其病名如何。將金匱之方劑。運用於實際。而不問其為虛勞肺勞。同一視之。不已矛盾矣乎。柴胡枳桔湯者。小柴胡湯方中去人參、大棗、加桔梗、枳實、栝蔞仁也。瓜蔞枳實湯者。當歸、砂仁、木香、甘草、梔子、黃芩、陳皮、瓜蔞仁、枳實、茯苓、貝母、生薑、竹瀝也。竹茹溫膽湯者。小柴胡湯合橘皮竹茹湯方中去黃芩、大棗、加茯苓、香附子、枳實、黃連、桔梗、麥門冬也。當歸六黃湯者。當歸、生地黃、熟地黃、黃柏、黃芩、黃耆、黃連也。涼膈散者。大黃、樸消、甘草、連翹、山梔子、黃芩、薄荷、桔梗也。三黃湯者。瀉心湯也。犀角地黃湯者。犀角、生地黃、芍藥、牡丹皮也。柴胡四物湯者。小柴胡湯加地黃、當歸、芍藥、川芎也。斷紅飲者。大麥、地黃、玫瑰花、甘草也。花蕊石散者。花蕊石入於童便與酒或醋而飲之也。緩痃湯者。柴胡桂枝幹薑湯加鱉甲、芍藥也。解勞散者。四逆散加鱉甲、茯苓也。秦艽扶羸湯者。秦艽、鱉甲、人參、當歸、半夏、柴苑、甘草、柴胡、地骨、烏梅、大棗、生薑也。養肺湯者。人參、阿膠、桔梗、甘草、五味子、貝母、杏仁、茯苓、桑白、枳實、大棗、柴胡也。清肺湯者。桔梗、茯苓、陳皮、桑白、貝母、當歸、杏仁、山梔子、天門冬。麥門冬、五味子、甘草、黃芩、大棗、生薑也。瀉白散者。桑白、地骨皮、粳米、甘草也。四陰煎者。生地黃、麥門冬、芍藥、百合、砂仁、茯苓也。甘露飲者。枇杷葉、熟地黃、天門冬、枳殼、茵陳、生地黃、麥門冬、石斛、甘草、黃芩也。滋陰降火湯者。當歸、白朮、熟地黃、天門冬、麥門冬、生地黃、陳皮、黃柏、知母、甘草、生薑、大棗也。補中益氣湯者。黃耆、甘草、人參、升麻、柴胡、橘皮、當歸、白朮也。人參養榮湯者。人參、白朮、茯苓、甘草、乾薑、大棗、當歸、芍藥、地黃、桂枝、黃耆、遠志。橘皮。五味子也。

〔雜病紀聞〕 勞咳之病。因三焦之膜原。年久損壞。不表不里。無上部。亦無下部。病在半表半裡少陽之部位。故其藥之立意。非疏通三焦。不可以治。三焦疏通之藥。本草千七百餘種中。僅有柴胡、升麻之類數品。病至重而藥至輕。是為治勞咳之第一義。傷寒論藏結條中。舌上白胎滑者難治。其理同也。彼因寒邪不過表而入於裡時。其舌白胎而滑。邪不入胃。陽氣不入於表也。然則邪何處。曰入於臟腑中。入於胃則舌上現黑胎而乾燥。病雖重。然能般下劑。可以攻擊而勝。邪在表。則可以發汗治之。發汗吐下之藥中。多大力猛駿之品。病重者。猶能施療治之道。但入於臟腑或三焦者。其力已不足。難於當大敵。故不得不用消化疏通之法。凡勞咳而脈數、潮紅、盜汗、咳嗽等之症。醫家多常用小柴胡湯、四逆散、麻杏甘石湯、麻黃升麻湯、麥門冬湯、竹葉石膏湯、白虎加人參湯、竹茹溫膽湯、生脈散、逍遙散、益氣湯、柴胡養榮湯、清燥養榮湯、人參養榮湯、柴胡去半夏加瓜蔞湯。

四物湯之類。所謂應勞咳脈症之方也。此外脈症之方。其奇驗者。尚多雜見於傷寒、金匱、肘後方、外臺、千金以及近世單方彙編等等。民間之草藥。亦有合理者。但不知其理而漫用奇方。或高價之藥。徒足害病人耳。此尤不可不知者也。

第九章·心臟瓣膜症

【原因】 後天性心臟瓣膜障礙。為心臟疾患中之最頻繁者。其症狀有種種。總括之。分為下之二種。

(甲)心臟瓣膜閉鎖不全。

(乙)心臟瓣膜孔狹窄。

此兩症屢屢併發於同一之瓣膜。且大多不甚顯著。不能辨其是甲是乙。

後天性心臟瓣膜障礙。發於左心室瓣膜者最多。尤其在僧帽瓣上屢屢見之。

本病之原因有種種。其主要者為心內膜炎與動脈硬化症。最頻者為來於心內膜炎之後。而從急性傳染病來者亦多。此中尤以急性關節洛伊馬基斯之經過中為甚。此外瓣膜瘤、腫瘍形成、瓣膜破裂、過度之心筋緊張等。亦為本病之原因。

【症候】 (甲)局處的心臟症候 大動脈瓣閉鎖不全之主徵。為舒張期的大動脈雜音。左心室擴張肥大。橈骨動脈上有速脈與硬脈。

本病患者在數年之間。不訴痛苦。其外之快活。不異於常態。此因左心室之筋肉鞏固。容易調節血液之障礙。而能保持血液循環之故。

自覺症為不快之心悸動(體動則增劇)與眩暈。顏貌多蒼白色。屢屢反覆衄血。

大動脈孔狹窄。則起收縮期的大動脈雜音。左心室擴張與肥大。橈骨動脈上顯徐脈、遲脈、小脈。顏面是蒼白色。往往陷於腦貧血而致不省人事。

僧帽瓣之閉鎖不全。則當左心室之收縮期中。血液不能循流於大動脈管內。一部向左心房內逆流。此際左心房受容之血量。非常之大。一因肺靜脈血。一因逆流之故。致血液充盈。左心房因之擴張。而其壁菲薄。但不顯者耳。

因肺靜脈及左心室兩方所來之血流。相合於左心房內。形成旋渦。故聽診上現收縮期雜音。其性平等。且如吹鳴。又因左心房之壁菲薄。致收縮力乏。而又容受肺靜脈及左心室所來之多量血液。致起鬱血症狀。此鬱血症狀。延及肺靜脈之範圍。達於肺毛細管及肺動脈。遂致波及右心室。於是右心室亦因鬱血而起擴張。又欲努力抑制。遂起肥大也。

右心室擴張。在打診上心臟濁音部增大。其右界超過胸骨左線。此際第二肺動脈音旺盛。胸骨體上起強盛之振顫。但右心室之擴張與肥大。在代價之機能盛時。往往不見。

左心室因本病而努力。血液在左心室收縮期中。從左心室向左心房逆流。在其舒張期時。一面容受左心室正常之血液。同時又容受逆流之血液。於是多量之血液。鬱積於左心室而起擴張矣。又在收縮期中。此多量之血液奔出之際。血液不向大動脈內順流。而向左心房逆流。左心室又不得不努以輸送此血量。故結局至招左心室之肥大。

本病在保持代價機能之間。脈搏正常。

僧帽瓣孔狹窄之主徵為收縮期前雜音。或舒張期的雜音。並右心室之擴張與肥大。此外則為心窩搏動。心窩搏動之範圍。甚為廣大。

本病在左心室舒張之際。血液從左心房經僧帽瓣之狹孔。向廣大之左心室逆奔。形成旋渦。至發舒張期的雜音。此雜音通例能在心尖部顯然聽得。右心室移動於前方之時。在心尖部稍左上方可以著明。但音調雖有高時。而傳播於其他部分者則僅微。亦不傳達於動脈瓣孔。欲僅於左方之背部。

本症之雜音。粗糙而不軟純。呈轉輪狀或凹凸狀。

左心室之血液。為狹窄之僧帽瓣孔所隔。致肺靜脈、肺毛細管、肺動脈起鬱血狀態。波及於右心室。右心室因含容多量之血液而呈擴張。打診上濁音界廣延於右方。右界超過胸骨右緣。而至左方。

橈骨動脈搏小而緊張力弱。且多不正。

三尖瓣閉鎖不全之主要症候。為三尖瓣孔之收縮期的雜音。右心室之擴張肥大。此陽性靜脈搏等。陽性靜脈搏在診斷上殊有價值。

陽性靜脈搏者。當收縮期間。從右心室逆流於右心房之血液。因心筋收縮之力不衰。致入於兩大靜脈。故現靜脈搏也。

橈骨動脈搏細者。其緊張微弱也。

此外尚有三尖瓣孔狹窄。肺動脈瓣閉鎖不全。肺動脈瓣孔狹窄等。因其稀有。故省略。

(乙)全身靜脈鬱血 心筋衰弱、代價機障礙、心瓣膜障礙者。因心臟之擴張與肥大。至一定之度而止。則血液之循環適宜。代價亦適當。但心筋之力。一有萎縮之時。而不能適應。於是代價機能亡失矣。此之謂代價機障礙。代價機一有障礙。遂呈全身靜脈鬱血之症狀矣。

(丙)拴塞性症狀 本病患者於代價機障礙之外。又形成血拴。屢屢陷於重篤。血拴形成之特徵。為俄然發生痛苦。此血拴由於瓣膜之增殖物崩潰。混於血液而入動脈管。因輸送於遠隔之器官。致作成拴塞也。

脾臟動脈形成血拴。則當脾臟部發劇甚之疼痛。起戰慄。患者之顏貌變蒼白色。甚苦悶。伴以發熱、嘔吐。脾臟腫大。壓之訴疼痛。腎臟動脈之血拴。亦誘發嘔吐、戰慄及發熱。訴激甚之腎臟痛。屢屢漏血尿。

肝臟動脈之血拴甚稀。其主要症狀為強度之黃疸。急激之肝臟縮小。

腸間膜動脈中作血拴。則俄然發腹部疼痛。起腹膜炎。排泄便血。

四肢動脈中作血拴。則位於閉塞的動脈管部之末梢的肢部。失脈搏而厥冷。若副行循環之形成不充分時。則該部起壞疽。

腦動脈之血拴。起於左頸動脈之枝流者最多。且常惹起奇兒皮斯氏窩動脈之閉塞。此種患者多失神卒倒。恰如腦出血發作之狀。醒覺之後。右側來偏癱。多陷於失語症。

網動時之血拴。則俄然起失明。

【療法】 心悸動、眩暈、衄血。顏面蒼白者。用當歸芍藥散、苓桂朮甘湯、桂枝茯苓丸之類。現鬱血症狀。浮腫、喘鳴、訴尿不利。心下部證明有痞堅者。與以木防己湯。肝臟肥大。大小便不利者。用大柴胡湯、柴胡加芒硝湯之類。又肝不肥大。而訴胸脅苦滿。大小便不利者。亦應用前方。或從證明苓桂朮甘湯、桃核承氣湯、桂枝茯苓丸、當歸芍藥散之類。或兼用。或合方亦可。此外柴胡加龍骨牡蠣湯可以去浮腫、動悸、神經過敏、小便不利。此際若胸脅苦滿。或胸腹須動。呼吸迫促者。亦可用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茯苓甘草湯之類。

參照「症候與治方」第八章第九章及動脈硬化症條。

第十章·心囊炎

【原因】 本病為分裂菌侵入心囊內。逞發炎作用時所起。而誘助分裂菌傳染之誘因。為(一)諸種之傳染。就中如急性關節洛伊馬基斯、或結核、猩紅熱、敗血症。(二)寒冒、外傷、及消耗性疾患。(三)鄰接器官之炎症。(四)本病以外之心囊炎等。

【症候】 本病之症候。以局部之理學的變化為主。全身症狀缺如。或甚不定。

纖維素性心囊炎。以心囊性摩擦音為主徵。心囊摩擦音之特性為表在性。其性帶爬抓狀。在心囊搏動期。大多斷續。完全一致者甚稀。心囊性摩擦音有時甚為顯著。手掌可以觸知。甚至患者自己能感觸其在胸腔之內云。心囊性雜音。大多限局於心囊濁音部。出於此部之外者甚稀。其音幽微。用聽診器壓之。方能聽得高調之音。又患者之體位變化。其音調亦變化。若患者前屈。則聽診時。其音明瞭而調高。

濕性心囊炎者。心囊內瀦留液體。致心臟濁音部增大。且其形變化也。其病為心臟濁音部上下左右增大。其左界超過心尖。伸至外方。常呈三角形。其尖端向上方。基底部位於下方。

因此心囊內之液。重而下降。超過心臟之邊緣。瀦留於左右。經過久。液體之量增加時。則心尖搏動漸次消失。心音亦幽微矣。

上述本病有乾性濕性二種。其症狀現時。大多為液性滲出物瀦留於心囊內。同時形成纖維性滲出物。臨床的檢查之際。能證明心臟濁音部增大。同時有心囊性摩擦音。但液性滲出物量多之時。摩擦音不聞。

全身症狀。體溫屢屢上升。心臟部中訴苦悶壓迫之感。又往往訴疼痛。脈搏頻數而不正。甚至失其緊張。

【療法】 余對於本病治驗例之一 十九歲之處女。已於半年前罹本病。入某醫院。醫師云無相當之辦法。各種用藥不效。於是來本院求治。

主證為心臟部感苦悶壓迫。脈搏頻數。呼吸困難。有食欲。不口渴。月經自發病之後為量至少。尿量亦減少。體溫無升降。

打診上心臟濁音部顯著增大。觸診於左右之下。顯然有胸脅苦滿之證明。直腹筋左右均攣急。以指壓於左腸骨窩之部分。發見頗敏感之部分。有縱之索條物。長約三橫指徑。闊不滿二橫指徑。所謂桃核承氣湯之正面腹證。聽診上不聞摩擦音。心音達極微之程度。

舌有淡黃之苔。見於根部。脈沉細數而結代。大便隔日一回。形硬。余以大柴胡湯合枳朮湯為主方。兼用桃核承氣湯。投後連服一周。患者自覺的痛苦已輕快。尿量非常增加。胸脅苦滿輕減。心臟濁音亦縮小。脈搏之頻數漸去。一個月之後。自覺的呼吸迫促及其他之症狀。完全消散。此時全身現浮腫。下肢尤甚。於是時行一權宜之計。投與木防己湯。二周之後。更續服前方。於是月經恢復如常。自覺的一切異常症。亦全無矣。

第十一章·脂肪心臟

【原因】 脂肪心臟。來於肥胖者為多。過食與運動不足。亦屢為本病之誘因。

【症候】 有脂肪心臟之患者。心臟部訴狹窄壓迫之感。常惱胸內苦悶。又在輕度之身體運動及精神興奮之際。心悸亢進。呼吸迫促。眩暈。及一時性失神。病勢進行。則夜呼吸迫促。打破好夢。苦惱不可名狀。所謂心臟性喘息也。

心臟濁音部增大。尤以向右方為著。

疾病增惡。則呈心臟衰弱之徵。起全身之靜脈鬱血症狀而死。

【療法】 脂肪心臟之患者。大部分為實證。如脈沉微而見陰虛證者。用藥大抵失敗。其實證可從證用大柴胡湯、大小承氣湯、木防己湯及其加去方。桃核承氣湯、大黃牡丹皮湯、大小陷胸湯等。

第十二章·食道炎及食道狹窄

甲 食道炎

【症狀】 臨床上殆不示何等之症候。但或在嚥下之際訴胸骨部之疼痛。有時感灼熱。有時呈嚥下困難。

【療法】 撰用梔子豉湯、梔子乾薑湯、生薑瀉心湯、旋覆花代赭石湯、小陷胸湯等。飲酒甚豪之人。往往感食道灼熱。及嚥下困難。此際大抵可用梔子豉湯治之。嘗有一十二歲之少年。於正月中吃燒餅。因吞食非常灼熱之一片、致起食道炎。嚥下作痛。與以梔子豉湯。二日而全治。若伴以吞酸嘈雜等胃之症狀時。可用生薑瀉心湯、旋覆花代赭石湯、小陷胸湯等。

乙 食道狹窄附食道癌

【症候】 有良性惡性二種。良性者。由於食道之慢性潰瘍。藥品之腐蝕。異物之誤咽。及從食道外之壓迫而起。如起於甲狀腺腫。或動脈瘤等是也。惡性見於食道癌之際。

本病狀態。則嚥下困難。吐逆。或食道之一定部感食品之介在等。狹窄甚時。僅得通流動食物。癌腫時。往往患部訴疼痛。或壓迫迴歸神經而起麻痹。致來聲音之障礙。此外陷於惡液質者。衰弱日加者以及他部之癌腫者同此。

【療法】 在食道癌之患者與以旋覆花代赭石湯。可得非常良效之成績。余曾診一五十八歲之男子。往診時。已呈衰弱。漸漸不能起床之狀態。主證為劍狀突起之下端感疼痛且覺嚥下困難。可成噫氣之狀。便血已不止半年。貧血甚。有心悸亢進與息切。時時吐出黏稠之黏液。吐時食物。往往隨之而出。自投旋覆花代赭石湯之後。翌日而疼痛去。三日而血便止。一月之後。得在庭中散步矣。目下僅有時感嚥下困難。別無他苦。但後果已全治與否。則將俟諸異日而知矣。

備考

道友木村長久君對於西醫診斷為食道癌之症。引用名古屋玄醫之利膈湯。短時日中。完全治愈。利膈湯者。半夏、附子、山梔子、甘草、生薑之方也。

楊氏家藏方中有二氣散之方。二氣散者。即傷寒論之梔子乾薑湯也。此方之主治云二氣散者。治陰陽痞結。咽膈噎塞。狀如梅核。妨礙飲食。久久不愈而翻胃者。其病證實相當於今日之食道癌也。

第十三章·胃加答兒

一 急性胃加答兒

【原因】 本病為日常頻繁之疾病。其主要之原因。為飲食不攝生也。如過量之飲食。冷熱失度之食餌。咀嚼之不充分。腐敗食物之攝收等。均為本病之主要原因。

【症候】 本病之症候中最主要者。為食思缺乏。與心下部感壓重膨滿。患者頻頻欲食香氣高之鹽味或鹽味之食物。口渴甚。目擊食物。心中已發生某種想像而噁心起矣。此外為屢發嘔吐。甚至有吐出膽汁者。

中等度之加答兒症。則屢屢發噯氣、吃逆。排泄酸味之瓦斯。

此外酸性之胃內容物。有時逆流於食道內。胃部或食道下部起灼熱之感。此之謂嘈雜。

局部之觸診。覺胃部膨滿。壓迫之發疼痛。且往往訴該部之緊張感與壓迫感。

胃液中鹽酸缺如。含有多量之黏液。胃之運動力減弱。食物久久停滯其內。

舌現舌苔。放不快之口臭。患者訴糊狀之味覺。

便通不正。或秘結。或下痢。尿利殘少。

疾病之中等者。不見全身症狀。患者感全身倦憊。訴輕度之頭痛。體溫三十七度五分左右。重症則全身感強度之倦怠。頭痛。眩暈。發三十八度之熱。

二 慢性胃加答兒

【原因】 本病之原因有種種。約其要。不過次之五項。

(一)食餌攝取之不長。

(二)不良之齒牙。

(三)濫用酒精。吃煙過度。

(四)來胃之鬱血狀態後諸種之疾患。

(五)其他之胃疾患。

【症候】 本病之症候與急性胃加答兒同。但其狀不急激耳。大多為食思缺乏。但有時起極甚之善餓症。且屢屢欲食有香氣之刺戟性食物。

口渴之來。亦較諸急性症為稀。舌多被灰白色或褐色之苔。患者訴屢屢有糊狀或腐敗狀之味覺。又屢屢放不快之臭氣。唾液分泌往往亢進。

此外訴不快之噯氣、呃逆、嘈雜。噯氣從胃中出。瓦斯中有酸味之臭氣。患者胃部訴膨滿緊張之感。時時覺痛。甚者起激烈之疼痛。

嘔吐亦較諸急性症為稀。吐物放酸性反應之臟臭。此與其謂為由來於鹽酸。毋寧謂為來自乳酸。

飲酒之人。屢屢在晨間惱嘔吐。吐出唾液狀物質。

從望診上。覺胃部膨滿。壓之發疼痛。亦有不少放輕度之振水音者。

胃之運動力減退。因之食物久久停滯胃中。胃黏膜之吸收作用亦緩徐。

便通不正。大多秘結。下痢者甚稀。尿之量減而濃厚。

患者之營養狀態。漸次減退。若不與胃弛緩症併發者。則保存營養之時間。比較稍久。尤其在飲酒之人。因脂肪沉著。外觀不甚羸瘦。

此外患者往往起精神之異狀。嫌忌與他人談話。思考力缺乏。不欲就業。自己對於生趣絕望。強迫觀念。屢屢襲來。其他則頭痛、頭部之搏動、及頭內朦朧之感。尤其屢屢有眩暈之苦惱。此種苦惱。特稱之曰冒性眩暈。又或發心悸亢進。心臟運動不正。心窩苦悶。狹心症。或起喘息之發作。

【療法】 不問急性慢性。凡無食思。心下症有壓重膨滿之感。有嘔吐之傾向者。與半夏瀉心湯。吞酸嘈雜時。用生薑瀉心湯。噯氣甚時。與旋覆花代赭石湯。舌上現舌苔(大多灰白色或淡黃色)而放不快之口臭者。撰用以上之方劑及甘草瀉心湯等。發熱而訴全身倦怠者。用小柴胡湯、大柴胡湯、瀉心湯、承氣湯類。飲酒之人。早晨嘔吐者。多用生薑瀉心湯、小陷胸湯。

若振水音著明。伴胃阿篤尼症。或胃擴張之症狀者。用茯苓澤瀉湯、茯苓飲等。

起精神異常者。從證用以上方劑之外。並可用苓桂朮甘湯、苓桂五味甘草湯、半夏厚朴湯。

嘔吐激劇。飲食物不能受入時。先用小半夏湯、小半夏加茯苓湯。若宿食充滿胃中不下。呈微微欲吐之狀時。與瓜蒂散。即可吐出。若進食魚肉。停滯胃中而不消化。又不能吐出時。與橘皮大黃樸消湯。

實驗例

急性症容易治愈。亦可引用症之治驗。下舉之例。曾登載於「古醫道」雜誌。茲再採錄之。

(一)小石川、表町、某氏、夫人、年三十一。數年來。在慢性胃加答兒診斷之下。歷訪帝都之病院。荏苒光陰。迄不能根治。千思萬想。思及漢法醫藥。其夫嘗憶牛込區、橫寺町、有淺田氏。因往訪之。人云淺田氏早已物化。其邸亦已化為灰燼。近鄰只有德宗。乃西醫非漢醫也。惟逢阪下有漢醫。但不甚知其技倆。於是伴同夫人叩余寓居。

昭和七年八月十四日初診。全身稍淡黃。褐。羸瘦。脈沉。舌根部有淡白之苔。稍乾燥。上腹部陷沒。腹部一體有膨滿之感。壓之訴鈍痛。同時訴噁心。食思殆無。好冷飲。頭重極。大便三日一行。尿量亦少。胃部證明有輕度之振水音。心悸眩暈之症狀無。月經整調。因投與半夏瀉心湯。

同年十月二十四日復診。前投與半夏瀉心湯。每日服之。迄今從未有一日之間斷。以上之症狀患全愈。體重增加。一如昔日。

(二)芝區新橋、某男、年四十三歲。頭重。多夢不眠。心悸亢進。感疲勞。脅迫等之神經症狀。於昭和八年二月十四日叩余門求治。診其脈。沉中帶弦。舌為厚之白苔。無食思。胃部有壓重之感。下腹有鈍痛。大便不正。胃中證明有振水音。

此君自訴在京帝國大學真鍋內科診治半年餘。其間有黴毒之疑。曾在槐氏反應器檢查之終。為陰性。目下就山下紅療院之治術。頭痛稍稍輕快。但其效果只見於當日。終不能根治云。

余因與茯苓飲合半夏厚朴湯。服後數日。大便調整。食思稍有。

頭部亦見爽快。繼續服至同年七月十二日。以上諸證得完全消散。

備考

〔本間棗軒之說〕 內科秘錄、傷食之條曰。治法、仲景之療法。其毒在上焦者與瓜蒂散。在下焦者用大承氣湯。予從先師南陽之遺法專用中正湯。若毒深者投草兵丸、備急丸、紫丸之類。先取其快利。然後與以前方。吐下之後。右脅下急結者用柴胡湯為宜。發黃者加茵陳湯。傷食之後。脾散而消化不良。微微飲食。便覺心下飽悶而無飢餓之感。致出噫氣、吞酸等者。加味平胃散為宜。

中正湯者。半夏、朮、藿香、橘皮、乾薑、厚朴、大黃、黃連、木香、甘草也。加味平胃散。參看胃擴張條。草兵者。巴豆、杏仁、百草霜也。即走馬湯加百草霜也。

〔有持桂里傷食之說〕 傷食之治法。只有吐下二法。其中加以消導。(消化之意)平胃散與枇杷葉湯之類。消導之藥也。行吐下之二道中。從吐之變。變而為下。或行吐而仍不吐時。則行下。但決無從下而變為吐者。若傷食而與下劑。仍屬不下。致煩悶極甚者。用針灸熨法為宜。熨法有種種。凡腹內鳴。噫氣。或矢氣。瀉下。為始之疾患者。熨法於回春中行姜熨之法。即煎生薑之汁以熨之法也。又日本有蔥熨之法。即蔥之汁以熨之法也。蔥熨姜熨。俱有功效。予因節省麻煩。用滾沸湯熨之。亦收同一效果。此等熨法。不但可用於尋常之傷寒。在霍亂時與以備急丸、走馬湯之類而猶下。所謂揮霍撩亂之際。行此法亦可以助藥力之速下。

大凡傷食者。已於吐瀉後。發熱。大渴引飲者。宜與平胃散之類。不可用解毒劑中之白虎湯或豬苓湯之類。

(大冢曰。如此情形之下。予等大抵運用小柴胡湯。)

瓜蒂散 鹽湯(凡多食而不消化。心腹堅滿而疼痛者。可與鹽湯。此方之成分。每鹽一合。入水三合。先將藥鍋置於火上。使熱氣通徹。然後將鹽塗於鍋內。乘熱投水煮之。一二沸之後。銳意頓服。以得吐為度。若不吐。則用手指探入喉中。必吐出矣。)

千金方云。此法大有效果。為俗人淺近之法。鄙而不用者。待死之道也。凡逢此病。即刻先用之為宜。凡倉卒之間。難於辨藥之時。頓服極咸之鹽湯一盞。其效較瓜蒂散為捷而甚方便云。

大承氣湯

枳實大黃湯(小承氣湯加檳榔甘草)

桂枝藿香湯(桂枝 藿香 檳榔 木香 縮砂 茱萸 莪朮 甘草)傷食之症輕。無吐下之必要者。以不用此方為宜。

平胃散(蒼朮 厚朴 陳皮 甘草 大棗 生薑)此方為消導之劑。或可加莎草、縮砂、木香、藿香之類。倘水穀停滯可加神麯、麥芽。魚肉傷可加山楂子。面類傷可加杏仁。生冷瓜果傷可加桂枝、乾薑、附子之類。按此方為宋代以後之新方。然凡造詣古聖之方域。與古方柴桂湯為用之廣。堪稱伯仲。此方之症。食不消化。心下痞塞者用之。又吐下之後。食毒未全盡者亦用之。

香砂六君子湯 (人參 蒼朮 茯苓 甘草 半夏 橘皮 香附子 藿香 砂仁) 大腹(上腹)有伏筋之狀。筋通任脈者。脾胃虛也。此其人者。必平生泄瀉、下痢、或不食、或飲食過度者也。宜調理脾胃。其中有建中、理中、六君子之類。此症切忌攻擊。若誤攻擊。則咽喉乾燥或渴。諸症、從此生矣。

養脾丸(理中湯加茯苓 麥芽 縮砂 大棗 生薑)

附子理中湯(理中湯加附子)生來羸弱之人。食毒未達內。不吐下則痛者。此時若用下劑。痛反加劇。與以此方。則愈方可吐下而食毒去。此活變之法也。

(大冢曰。此時與大建中湯。則吐下屢屢輕快。此為余之經驗。)

四順湯(四逆湯加人參)

四逆湯加豬膽汁湯

吳茱萸湯

良方吳茱萸湯(吳茱萸 木瓜 食鹽)

以上四方。為治霍亂(即吐痢)之劇者及霍亂轉筋之劑。其詳細參照霍亂條。

人糞汁 土漿(同地漿)也。掘地作坎。其中沃以水。攪濁之。待其澄清而飲之。

大豆濃煮汁

以上三方。治食諸菌之中毒。悶亂欲死之方。

葛根黃連黃芩湯 能解酒毒。

玉穗湯(荊芥 橘皮 山楂子)食鰹之類而中毒。頭痛寒熱。面紅腫。或身生赤斑(蓐麻疹)者。用此劑治之。

龍生丸(石硫黃 胡椒 用以上二味糊為丸。白湯送下。每服五、七粒。)

此為魚村翁之試用方。余亦屢屢試用。甚有功效。用此丸則吐可早。

第十四章·胃潰瘍

【原因】 考本病之病理的原因。有種種不同。大凡健康之時。胃組織之抵抗力強。且血液有阿爾加里性反應。能中和鹽酸。胃黏膜上。不起變化。但一旦黏膜之一局處蒙侵害。血行障礙。鹽酸在該局部逞其作用。以致胃組織之抵抗不足遂為本病。

幼兒罹本病者甚稀。

茲舉本病原因中之重要者如次。

(一)萎黃病及貧血。屢屢為本病之一原因。 萎黃病者。胃組織之抵抗力弱之故也。由此而呈胃酸多之症。又有血色素障礙而起之說。

(二)攝取過熱之食物。亦為本病之誘因。

(三)胃部之外傷。亦屢屢為本病之原因。 如打撲之傷。強度之嘔吐。多易起本病。

(四)傳染病。尤以肺結核及黴毒最易發本病。

(五)從大火傷而來之本病。 此恐系赤血球之分解。或血小板之拴塞。或胃黏膜血管之閉塞而來。

(六)攝取有害食物之食餌。亦促本病之發生。 例如澱粉性食物之攝取過度。酒精之濫用等。

【症候】 本病之症候中之最緊要者為胃出血。起胃出血時。大多吐血。其吐出之物質呈褐赤色。一部分混凝固之殘餘食物。呈酸性反應。其吐出之量有種種。量微者。患者無異常之經過。量多者。患者之顏面變蒼白色。脈搏微弱。呈重搏性。心音幽微。呈收縮期的雜音。心室擴張。此外有排泄蛋白尿。下肢或顏面現輕度之浮腫。又腦貧血之結果。來眩暈、耳鳴、難聽、黑視、眼火閃發、心悸亢進、呼吸迫促、人事不省等。甚者起間代性痙攣。遂至於死。有時在胃出血之後起盲目。其他在胃出血之次。排泄黑色之糞便。

胃痛亦為本病重要症候之一。大多來自發作性。限局於一局所。食物之後。驟然而起。而在攝取消化食物之後。其痛尤甚。觸診胃部。在發作性疼痛部位。訴限局之疼痛。但本病之疼痛。起於胃內容物之存在之時。倘胃中完全空虛。則潰瘍並不發痛。僅胃部感覺有不快之鈍痛狀態。胃痛之性狀亦有種種。或如灼熱。或如刺。或如鑽。又其痛雖限局於一局部。但亦放散至胸部、上膊、脊部。

嘔吐亦屢屢頻發。大多與胃痛之發作同起。噯氣、嘈雜。亦為往往兼見之症候。食欲大多無障礙。但因恐怕攝取食物後起疼痛。遂致嫌忌食物。口渴增進。舌呈滑澤之赤色。

【療法】 胃出血者。選用人參湯、柏葉湯、瀉心湯、桃核承氣湯、炙甘草湯。(參照吐血、下血條。)

本病患者於吐血之外。大多嘔吐、訴胃痛。厚味之藥物。胃中大多不能容受。在嘔吐之時。先用甘草湯或大半夏湯。若嘔吐與胃出血同來。舌呈赤色而滑澤。胃部膨滿。感輕度之胃痛。吞酸嘈雜強者。用旋覆花代赭石湯。屢屢能奏偉效。

第十五章·胃癌

【原因】 胃癌之原因。今尚不明。而胃黏膜之刺戟如慢性胃加答兒、胃潰瘍、濫用酒精等實為本病之誘因。本病在癌腫之中。約佔半數。尤在四十歲至七十歲間。最易犯本病。

【症候】 自覺的局所症候。為癌腫之所在部。其大之程度特異。初期胃癌。不過呈輕度之消化不良症狀。即患者訴食慾不振。稍進食物。胃中即感膨滿壓重之苦惱。發噯氣。吐出之瓦斯。放腐敗性之臭氣。或食後嘔氣。時時胃痛。但痛之程度。不及胃潰瘍之劇甚。癌腫從幽門出來時。胃部感痙攣性之蠕動。殊覺不安。嘔吐屢來。吐出之物。初期不過為不消化食物之殘片。病勢進步。則呈汙穢之暗赤色。甚至放不快之臭氣。

腫腸顯然增大。其時大之動脈管破裂。致起大出血。倏忽致死。

食欲隨病勢之進步而日益減。但有時反食欲亢進。

大便多秘結。但在末期。反起頑固之下痢。

他覺的局所症狀。初期中不呈特別之變狀。病勢進步。在望診上能望見菲薄之腹壁有限局性之隆起。此即癌腫也。當呼吸之時。則上下動。若胃之小彎上起癌腫。則在吸息時。季脅下顯然可見。幽門癌則同時呈胃擴張。其時見心窩部一體膨大。胃之下界有弓狀現出於臍窩之上方。或下方。

舌現灰白色或褐黃色之苔。常乾燥。有時完全無舌苔。

病勢進行。則全身營養障礙漸次增進。患者衰弱之度。逐日增加。皮膚呈蒼白色而乾燥。皮膚之彈力減殺。皮膚上生多數之小皺襞。皮下脂肪組織亦瘦削。筋肉之營養亦大損害。呈所謂癌腫性惡液質之狀。

【療法】 恩師湯本求真翁嘗於「古醫道」雜誌上報告診斷南大曹博士之胃癌。用小柴胡湯、大建中湯、當歸芍藥散之合方。於短期間。完全治愈。余亦曾診斷南大曹博士之幽門癌。始與茯苓澤瀉湯而胃擴張之症狀去。後與旋覆花代赭石湯。而一切自覺之症狀消失。一個月餘。體重增加。此時患者口渴強。有胃內停水之著明。便秘。尿量減少。屢屢吐出飲食物。呼吸訴迫促。幽門部訴壓痛。觸之有腫瘤。余先考主訴胃痛、嘔吐。屢屢與半夏、地榆二味之煎劑。此法在藥物之厚重中。卻不受容而愈。且時時奏效。

備考

左項引用「內科秘錄」膈噎條之治法。因當時之所謂膈噎。與今日之胃癌或食道癌名稱雖異而實相同。其間雖稍有差異。然大體則同。

〔本間棗軒之說〕 此固為不治之病。藥餌當然亦不奏效。但如其原因為癇及起於四十歲以前者。百病之中。往往能救二三。名古屋玄醫之利膈湯。在傷寒論梔子豉湯條中雲。胸中窒者。以此為本。是主藥為梔子也。先師枳園高階先生用利膈湯或梔子豉湯均有奇驗。予用半夏瀉心湯。亦常收效。但亦有不能全治。暫苟延其命者。予雖常欲推究古方奏神驗而終不可得。故後世有人逢到膈噎難症。往往謹投古方。堅守百中求一生之議者焉。

名古屋玄醫之利膈湯。為半夏、山梔子、附子、甘草、生薑。而枳園之利膈湯。為茯苓、半夏、橘皮、甘草、蒼朮、乾薑、吳茱萸、牡蠣、生薑、梔子。

〔識病捷法〕 桃核承氣湯。治噎膈(與膈噎同)積血有效。

〔錦囊秘錄〕 周揚後云。余每借用代赭旋覆湯(旋覆花代赭石湯)治反胃噎食(飲食後嘔吐之病)氣逆不降者。有神效。

第十六章·胃擴張

金匱要略云。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穀不化者。名曰胃反。胃反正與胃擴張相當。又翻胃、反胃之義。與胃反同。

【原因】 胃擴張者。胃腔後天性擴大之症也。常伴以胃內容物之蓄積與發酵。其原因類別為下之五種。

(一)幽門狹窄。

(二)食物過大之充盈。

(三)胃壁之疾病。

(四)由於神經作用之胃筋纖維之衰弱。

(五)鄰接器官與胃愈著之時。

【症候】 本病檢病方法中最簡便而正確者。為用炭酸瓦斯膨脹胃之一法。其法將酒石酸一茶匙。以一盞盛之水溶解之。將此嚥下之後。即用重炭酸那篤里烏麻一茶匙溶解於一盞之水中攝取之。經過一二秒時。胃部膨滿。望診上既能見本病之存在。而在打診上則發空氣枕狀之鼓音。大彎達於臍下。聽診上沿大彎能證明有小水泡性刺芝叟兒。

又患者當朝晨空腹時起立。飲二杯或三杯之水。則打診上見有胃弛緩症。其濁音界每移動於下方。胃擴張患者之胃之境界。一般增大。健康之人。其大彎在臍上一橫指至二橫指之間。有胃擴張病者。則大彎達臍部以下。甚至有達膀胱部者。胃之左界。達於左側前腋下線。右界越右側副胸骨線而及於右方。胃之小彎向下方沉下。肉眼能目擊之。

胃之大彎雖達於臍下。而側部之胃界。則無異於常時者。此非胃擴張。乃胃下垂症也。又胃部之境界左右上下均擴張。而為先性之巨大者。則不能認為胃擴張症。

本病用指頭衝擊患者胃部時。證明有著明之振水音。嘔吐不頻頻。但一次吐出之量。帶多量之強酸性。更帶刺戟性之臊臭。此外患者往往訴酸性之噯氣及吃逆、嘈雜。胃之運動微緩。舌無苔。多帶赤色。屢屢訴煩渴。尿量減。大便多秘結。

【療法】 茯苓澤瀉湯證最多。其他如茯苓飲、五苓散、吳茱萸湯、生薑瀉心湯等。亦可用之。

實驗例

(一)患者五十八歲。男子。二十九歲時罹脘疸。入病院為生活者前後八年。失去數個趾指。漸次病苦。自後罹胃擴張。因氣候之變或飲食之消長。依然不能全愈。每年初夏時候。病勢增惡。屢屢併發腳氣病。

主證腹滿與呼吸迫促。口渴甚。舌白苔。大便秘。尿量亦少。吐一日一二回。其量頗多。每次近一面盆。吐後腹滿去。呼吸平靜。胃內著明停水。噯氣。腹中雷鳴。耳鳴不絕。低聲不聞。腳力頗弱。甚疲勞。尿中證明有糖。醫師云胃擴張中併發糖尿病之症也。

投與茯苓澤瀉湯。患者不努力進藥。稍稍輕快。藥即暫停。緩一二日再投藥。荏苒二年。近訴耳鳴尚有。至其他症狀。已大半消散矣。

備考

〔本間棗軒之說〕 反胃之症重者。第一用減谷法。少進飲食。則脾胃雖衰弱。尚能消化也。又腹中不慣之食物。珍奇之物。消化較難。故宜專食稀粥等易消化之物品。多飲藥則起藥煩。故一帖之藥。宜於一日中分二次服之。藥方先用生薑瀉心湯、理中湯。不效時用化食養脾湯、香砂六君子湯、加味平胃散。若吐稀粥者。可以上列諸方吐。其有不納而微渴者。用茯苓澤瀉湯、五苓散、小半夏加茯苓湯。

所謂香砂六君子湯者。人參、朮、甘草、半夏、橘皮、(六君子)香附子、藿香、縮砂也。化食養脾湯者。六君子中加砂仁、神麯、麥芽、山楂子也。加味平胃散者。朮、厚朴、橘皮、甘草、神麯、麥芽、山楂子也。

〔時還讀我書續錄〕 苓桂甘棗湯治澼囊證(胃擴張)累年不愈。心下痛。吐宿水者甚驗。

第十七章·胃下垂及腸下垂症

【原因】 有先天性。有後天性。先天性者。生來虛弱。有細長之胸廓。(即上腹角之銳角之強者)或貧血性同時胃之運動力薄弱者為多。後天性因分娩後之腹筋弛緩。或腹內臟器起慢性之疾患而發。本病單屬胃之下垂者甚稀。往往同時伴以腹內其他臟器之沉降。

【症候】 無一定之症候。自覺的症狀中而最多者。為便秘與神經性狀。即頭重、眩暈、耳鳴、心悸亢進、不眠、疲勞倦怠等。胃部有壓重澎滿之感。食氣不振。噯氣、嘈雜等症。此因榮養障礙之故。

【療法】 本病訴便秘者。所謂陽實證之便秘。非下劑之適應症。卻先用收斂藥。如芍藥或止瀉有效之黃芩以為配劑。便通自佳。又胃阿篤尼症同時來者。用所謂溫藥。自能便通。本病之患者。屢屢訴小便頻數。苟大便變為整調。則以上自覺的症狀。自能漸次消散也。

本病常用之方劑。為小柴胡湯、半夏瀉心湯、甘草瀉心湯、生薑瀉心湯、茯苓飲、大建中湯等。胃阿篤尼症併發者。用胃阿篤尼症條所揭之方劑。

第十八章·胃緊張力衰弱症(胃阿篤尼症)

【原因】 來自先天性與續發於其他之胃疾患。

【症候】 自覺的症候。感胃部膨滿者最多。食欲雖有。但稍稍攝取食量。即有充滿之感。此外感噯氣。腹部無力。頭重、眩暈、耳鳴、他覺的症候。證明胃部有振水音。

【療法】 本病於診斷上重要之手段。為患者之脈搏。凡阿篤尼之病狀顯著者其脈散弱。輕者脈亦較良。故在切脈時。已可預知胃內之有無停水矣。阿篤尼症者。胃內停水之症也。

本病在傷寒論為痰飲。用溫藥以溫通之。與溫藥以刺戟。則胃之筋肉有緊張力。胃內停水可以驅逐。故從證宜用苓桂朮甘湯、茯苓澤瀉湯、吳茱萸湯、茯苓飲、大建中湯、真武湯、人參湯等。

第十九章·胃酸過多症

【原因】 本症為日常屢屢遭遇之疾患。二十四歲至四十歲之壯年罹之。尤以男子為多。誘因為精神之過勞或憂鬱等。此外如慢性腸疾患。膽汁分泌障礙。生殖器障礙等反射的。或過飲酒精、吃煙過度、多食香料等。多易起本病。

【症候】 本病通常發於徐徐。自覺症為胃部感不快。壓重。吞酸嘈雜。大多訴疼痛。疼痛起於食後二三小時或空腹時。攝取少量之食品。則暫時緩和。嘈雜與疼痛。尤多起於攝取硬固之食品及野菜。與失鹹味之強者。殘渣之多者。口內上升酸性液。此外訴便秘。口渴。

【療法】 生薑瀉心湯、旋覆花代赭石湯、柴胡加龍骨牡蠣湯、小陷胸湯等。從選用之。

第二十章·腸加答兒

甲 急性腸加答兒

【症候】 本病之症狀。視所犯之局所。炎症之廣狹而異。

大腸上起炎症則起下痢。小腸上起炎症則不下痢。又迴腸與結腸同時冒者曰回結腸炎。因回結腸炎而致腸管之運動旺盛。腸內容物速速輸送於腸管內。同時腸內容物。因分解而發生之瓦斯。蓄積於腸管內。致腹部膨大。成為鼓腸。故起腸鳴。此瓦斯之排泄。即為甚臭之放屁。在放屁之先。大多腹痛。下痢時。屢屢伴裡急後重。糞便呈褐色、黃色、綠色、或灰色。帶極稀薄之水性。其臭氣亦強。糞便中混黏液或血液。下痢一日十數回。或數十回。患者訴全身倦憊。增口渴。壓其腹部。則覺疼痛。尿量減少。

直腸炎則便意頻數。裡急後重。排便時訴疼痛。與肛門之灼熱。

乙 慢性腸加答兒

【症候】 慢性炎症最常現之部分為迴腸及結腸。

慢性回結腸加答兒便通多不整。屢屢起便秘及下痢。便中混多量之黏液。此外訴腹鳴、鼓腸、腹痛等。與急性症之情形同。

本病之經過中。大多無熱。但其營養顯然障礙。筋肉瘦削。形容枯槁。又往往精神異常。或訴眩暈、心悸亢進等。

慢性直腸加答兒與急性之情形同。亦訴裡急腹重。大便往往失糞性。以黏液為主。有時挾血液。

【療法】 急性大腸加答兒之初期與葛根湯。發汗後大多頓挫。習慣性每年起一二回大腸加答兒。西醫用腸洗滌之手術。最短期間。亦非一個月以上不能全治。若與葛根湯以發汗。則數帖之藥。即可氣振而全愈。「出汗能愈腸加答兒。實屬不可思議。」此近人之語也。其實非不可思議也。漢醫往往用側面攻擊、或背面攻擊之術。以沖病敵之虛。一舉而殲滅群魔。與西醫之專用正衝突毫無奇策者不同。中神琴溪曾用治一般風邪之藥之桂枝湯以愈腸加答兒。淺見莫知其所以。竟有認為迷信的行為者。其中可以深長思也。

回結腸加答兒訴腹鳴、鼓腸、腹痛下痢者。與甘草瀉心湯。若腹痛強而下痢亦甚者。用芩湯。嘔之狀增加者。與黃芩加半夏生薑湯。若不裡急後重。呈所謂水穀不分離之水瀉下痢者。可用豬苓湯、五苓散、人參湯等。

腹痛。裡急後重強。便中有膿血。示狂煩之狀者。用桃核承氣湯。裡急後重。肛門感灼熱者。用白頭翁湯。虛甚者與白頭翁加甘草阿膠湯。

病久體力虛衰。肛門不收。大便流下者。可用赤石脂禹餘糧湯、桃花湯之類。

若脈沉微、沉遲弱、或浮虛而微惡寒不熱。完穀下痢者。與真武湯。此外急性加答兒之際。宿食殘留於體內者。亦用大柴胡湯、大承氣湯等。

參照下痢、赤痢、霍亂等條。

第二十一章·盲腸炎

漢醫之腸癰與西醫之盲腸炎相對。

【原因】 本病大多俄然而起。右腸骨窩上形成劇痛與急性之腫瘍。其炎症單在盲腸者。名盲腸炎。在蟲樣突起上者。名蟲樣突起炎。又限局於盲腸及蟲樣突起之漿膜上者。名盲腸周圍炎。

蟲樣突起炎者。糞便堆積於蟲樣突起內而硬固。形成所謂假性糞石。刺戟該部之壁。則其上起炎症及壞死。但此炎症若傳播於鄰接腹膜。則起盲腸周圍炎。

盲腸周圍炎最頻繁之原因為蟲樣突起炎。此外如子宮周圍炎、喇叭管炎、卵巢炎等。亦為此病之誘因。

盲腸炎之原因主在大便秘結者。名滯糞性盲腸炎。

【症候】 盲腸突起炎及盲腸周圍炎者。右腸骨窩起突發性疼痛。其甚時。輕按之亦訴劇痛。腹部大多膨滿。包藏多量之瓦斯於腸管內。屢屢右腸骨窩上起強度之膨隆。觸診上。初期腹壁一體緊張而強。抵抗甚。但右腸骨窩上無腫瘍之狀。

自覺的症候。除上舉之外。訴嘔吐、噯氣、嘈雜。食氣消失。增煩渴。舌被淡黃白之苔。至往往放口臭。大便多秘結。初期中排泄水樣便。尿量減少。其色暗赤。熱度往往在三十九度至四十度。

本病之併發症如次。

(一)廣泛性急性腹膜炎。此為最危險之症。腹壁一體訴疼痛。膨大。脈細數。體溫上升。頻發嘔吐。全身症狀漸次增惡。

(二)含氣性腹膜炎。此症在蟲樣突起之穿孔上。空氣與糞便均進入於腹腔內。起強度之腹部膨滿。劇甚之腹痛。現肝脾濁音部之消失及全身虛脫症狀。(三)利尿困難。亦一併發症也。此因盲腸周圍炎性傳播於機轉之膀胱漿膜而起。

(四)肋膜炎為本病之併發症者亦不少。尤以右側肋膜炎為多。此大多為漿液性。其滲出物之吸收頗迅速。

(五)膿液穿漏。亦為併發症之一。其穿孔起於種種之方向。如腸管穿孔、泌尿器穿孔、子宮穿孔、或腹壁穿孔等。滯糞性盲腸炎者。在便秘之後。俄然右骨窩發疼痛。局部隆起如腫瘍狀。壓之訴劇痛。打診上呈與盲腸周圍炎性滲出物相異之濁音。不帶鼓音。此腫瘍不達於身體之中央部及肝臟下緣。腹部因糞便之瀦留及多量瓦斯之發生致膨滿而且緊張。無熱候。即或有之。亦僅微。

【療法】 滯糞性盲腸炎可投鴉片、馬非、噴德撲之類以鎮靜蠕動。此種病以外科的療法為正道。且絕對的安全。此係西醫之說。但余等對於盲腸炎症。以大黃牡丹皮湯為最多。大黃牡丹皮湯之證。為右腸骨窩上觸之有腫瘍。其腫腸或自發痛。或壓之痛。腹壁一體緊張。舌多白苔或黃苔。乾燥。訴口渴。脈遲緊或洪數。金匱要略云脈洪數已化膿。不得不下。故余於此時與大黃牡丹皮湯屢收大效。次為薏苡附子敗醬散。用此湯時。必時間經過已長。腹部已軟弱無抵抗。強犯營養。局部之腫瘍上軟而不熱。脈細數、微數。一言以蔽之。病勢陷於虛證時用之。因此時忌下劑也。

此外亦可從證選用大柴胡湯、桃核承氣湯、桂枝茯苓丸、大承氣湯、厚朴七物湯等。

西醫對於輕症之盲腸炎。不用手術。而以冰囊貼於腹部。往往有逾月不愈者。余對於此種患者用大建中湯或當歸芍藥散。屢收奇效。此種之痛。所謂弛緩症也。大多因水毒停滯腸管。故宜用溫藥以溫之。「 古醫道」雜誌中曾有一文揭載。茲錄之如下。

輕症之盲腸炎。荏苒不愈者。投大建中湯而速治。此漢醫所謂久寒(陳久之水毒)停滯於腸。致盲腸部之附近發疝痛也。在患處貼冰囊以冷卻之。病勢惡化不治。亦當然也。

戶冢町山口。從七十日前得盲腸炎。因系輕症。故不用手術。僅施以服藥及局部之冷卻法。不料身體漸次衰弱。食思全無。大便秘結。因乞余診治。余與以大建中湯。服藥約二日後之午前。腹中大痛難堪。即以電話請余。余曰病近於治矣。更囑連續服此藥。後五日由其幼兒揹負以來。乞再用藥。診後。更命連服三天。而病遂愈矣。

盲腸炎即用開腹術。在盲腸上。亦無何等變化。卻如子宮附屬器之炎症。此余等所屢屢聞之者也。但若誤診之後。則下腹痛、便秘、腹部膨滿等之症狀蜂起。維用盡百方。不能全治也。凡有此症之人。其所訴之症狀。大抵相異。而在施用手術之後。其所感之苦惱。其狀一也。

今之名醫。多雲盲腸為有害無用之物。系二十年三十年之經驗。然則切除之。何以又往往不能蘇其再生。此點甚望吾醫家真挈而研究之也。

實驗例

(一)曲町區下六番町、郡司正一氏之母。年五十八歲。由近鄰之醫師斷定為盲腸炎。除手術之外無良策。於是求治於湯本先生。由湯本先生病。介紹於余。

初診。昭和八年六月二十三日。在發病後之四日。脈滑而有力。舌上有淡黃白苔。乾燥。訴口渴。體溫三十八度五分。觸於右腸骨窩上。有手拳大之腫瘍。有自發痛。對於壓則過敏。大便自病後未有一回。食欲無。亦不嘔吐。

投與大黃牡丹皮湯。次日即二十四日。下痢八次。尿量增加。二十五日下痢三次。腫瘍軟。自發痛苦。體溫最高三十七度五分。二十六日下痢二次。體溫如尋常。能離床。七月四日起步來院。診斷之下。腫瘍及壓痛全無。此患者服藥三日。即能離床云。

(二)目黑區中根町旭丘、小林某氏男。年十八歲。從道友權藤成章君之介紹。於昭和八年六月二十九日招余。是日天曉時。訴腹痛。體溫上升達三十九度。有口渴煩躁之狀。大便秘。舌上有白苔而乾燥。脈緊.腹部一體有抵抗感。右腸骨窩特為顯著。

投與大黃牡丹皮湯。從是夜至翌日。瀉下四行。翌日熱降。自發痛去。服藥至七月二日。計三天。理應稍稍靜養。乃此君不聽家人之勸告。盤桓於友朋之家而不歸。至七月十四日再發。腹痛倍於前日。注射噴篤捧二筒。亦僅能鎮痛。體溫近四十度。脈洪大而緊。再投與大黃牡丹皮湯。翌日瀉下。體溫亦降。口渴煩躁減。續服十日而全治。

(三)與上同日、橫濱、本木之林氏。以至急電話。乞余作盲腸炎之藥。是日林氏在鄉里之祖母。因盲腸炎危篤。去電報告。故林氏急電余也。因告知將冬瓜子、桃仁、牡丹皮、薏苡仁各別包之。看其如何情形。則用如何調合之法而與之。其後二周。林氏上京叩余門。謂僅一帖之藥。十四日間不通之大便快通。危篤已免。近日已在遊居之中也。

(四)嘗經淺田診療所施盲腸炎手術後。手術孔經十年。至今不愈。右腳攣急。起居不自由。因之失業。此日生活甚感困難。妻子到處乞方。聞餘名。來乞余。

余於大黃牡丹皮湯合芍藥甘草湯中兼用伯州散投與之。一個月未滿。已得舍杖步行。但此患者因無錢購藥。苦不堪言。以後即轉居田舍。不知其消息云。

第二十二章·腸疊積症

本病可分麻痹性與痙攣性。但前者多於後者。

【症候】 本病之來起。腹部劇甚之疼痛。患者呻吟難堪。起發作性疝痛性狀之疼痛。疊積亦反覆達二十四小時至三十四小時。大多伴以嘔吐。大便稀薄如黏液狀。屢屢挾血液。肛門因括筋麻痹而撒開。不絕漏出黏液樣血樣糞便。又肛門牽引至內部。致其周圍之皮膚滑澤。

腸疊積症之診斷。為臍部或右腸骨窩上發見緊張之腫瘍。此腫瘍為長圓形而呈蠟干狀。表面平滑。疾病之初期。不甚疼痛。此腫瘍有時稍稍變其位置。而增大其廣袤。此為本病之特徵。有時一側之腸骨窩橫於他側。又通腹壁能觸知腸不蠕動。

發病後二三日。腸管內瀦留之瓦斯。愈益顯著。腹壁之緊張。其度增劇。故此時欲從腹壁觸知腫瘍。甚屬困難。

本病中緊要之其他症候。為患者全身之症狀。即四肢厥冷。眼球陷沒。頰肉落。鼻尖聳。前額蒙冷汗。眉間呈縱皺。現恐怕之狀。脈搏頻數且細小。

本病能喚起如下之危險症狀。

(一)吐糞症 此症最為頻繁。因便秘頑固。放屁完全缺如。致來嘔吐。此嘔吐最初僅吐出胃內容物。漸次於吐出物中含膽汁。終至放糞臭之糞狀物。

(二)腹膜炎 此症從疊積部起。波及於全腹膜。故腹部膨滿。疼痛劇甚。

(三)腸穿孔。(四)陷於壞死之腸脫落。不能則止而起腸出血。 

(五)腸管狹窄及腸管閉塞。因腸管脫落部上有瘢痕組織。故腸管顯然狹窄。或來閉塞也。

【療法】 本病忽然現重篤之症狀。非初期也。宜從證選用附子粳米湯、大建中湯、大烏頭煎、烏頭湯、赤丸之類。一舉而可得效。本病起時便秘者。千萬不可用下劑。如大柴胡湯、大承氣湯、大黃牡丹皮湯、大陷胸等。切不可用。而宜用溫藥熱藥。如附子、乾薑類之配劑。如前述之方。

余於鄉里開業時。曾診一婦人。初因子宮病施用開腹手術。其後現常習性之腸疊積症狀。診察時。腹部極軟弱。無何種抵抗。胃腸弛緩。有多量之停水。余初亦用不少藥方。結局使長服大建中合當歸芍藥散。十二年後。妊娠。所生產兒極健旺云。

第二十三章·腸寄生蟲病

蛔蟲 古書所載之蚘蟲。即今日之蛔蟲。此蟲類蚯蚓。生鮮時帶赤黃色。或帶灰黃色。

【症候】 本病無自的特有之症狀。或僅為局處的。或為反射的神經症狀。近來有主張本病有中毒之樣者。蓋經幾多試驗的結果。證明眼炎、皮膚刺戟症狀。為蛔蟲之中毒也。

屬於局處的症狀為腹痛。腹鳴。便通不整。肛門部感瘙癢。食欲缺乏。嘔吐。放不快之口臭等。

反射的症狀。以神經性徵候為主。如眩暈、頭痛、瞳孔散大、痙攣、麻痹、舞蹈病、癲癇、聽神及視神之障礙等。患者屢屢煩鼻腔內之瘙癢。要用指尖搔爬。此外呈貧血症。甚羸瘦。眼球陷沒。

健康之腸壁。蒙蛔之損傷者。所見甚稀。但一旦形成團塊。則往往閉塞腸管。通常蛔蟲佔居於小腸內。倘一度竄入其他臟器。即招危險。今將其主要之症狀列舉如下。

(一)侵入輸膽道時。則來鬱血性黃疸。間亦來肝臟膿瘍。

(二)形成膽石之一原因。即膽石中心發見蛔蟲。

(三)往往侵入胃中。起該部之壓迫及疼痛。

(四)有時超過於胃及食道之上方。入於咽頭內。佔居於聲帶之上部。致睡眠時來窒息。

(五)或超過喉頭進入氣管枝。喚起肺臟膿瘍及肺臟壞疽。

(六)有時進入鼻腔、鼻淚管、入內耳。穿通鼓膜。出於耳外。時時欲以手指除之。

(七)罹潰瘍性變化。腸黏膜因自己之頭部壓迫。促進穿孔。

蟯蟲 本病之診斷。為發見蟯蟲盛其卵蟲在糞便之中。(卵蟲的發見。比較的少。)蟯蟲之外形類乾酪蛆。其後端呈絲狀。

【症候】 局所的症候為腹鳴、腹痛、便通不整、肛門上感瘙癢。食思缺損、口臭、噁心、嘔吐等。神經症狀為頭痛、眩暈、瞳孔散大、癲癇、舞蹈病、麻痹、鼻腔煩癢等。又夜間從肛門而出。至翌朝發見於臥床。有時超過會陰部侵入腔內及包皮下。喚起白帶下、龜頭炎等。

十二指腸蟲 十二指腸蟲為圓柱狀。雄蟲多呈白色。長徑平均八、三粍。闊徑平均○、四六粍。雌蟲呈淡黃色、或褐赤色、或赤色。比之雄蟲長而且大。佔居於空腸迴腸者居多。

【症候】 本病之症候。為貧血及貧血由來之症候。其症候因此寄生蟲吸吮血液而起。此種貧血。通例自感染本病後五周至六周而起。皮膚變蒼白色。檢其血液。赤血球之數。比通常減去五分之一。血色素暈然。且顯然減少。進於貧血之度時。身體之諸機能降退。患者略略動作。即容易疲勞。吸呼困難。訴心悸亢進。又容易發汗。貧血達於極度時。患者不能起坐。起床之際。即來眩暈、耳鳴、視野暗黑及失神。

心臟右側擴大。所謂左心室之貧血性擴張。聽診之時。有收縮期的貧血性雜音。內頸靜脈之球部。有高調之獨樂音。

皮膚屢屢現浮腫。外皮及黏膜往往來出血。

食思減退。口渴增進。有時來反理的食欲。即非日常食物之物質如土塊、壁土等。亦所歡喜。便通不正。或秘結。或下痢。利尿大多增加。體溫有時降至正常以下。亦有時發熱。患者訴腹部壓重、膨滿及疼痛。形似鼓腸。

條蟲 條之種類甚多。臨床上所必需認識者。為有鉤條蟲、無鉤條蟲、廣節裂頭條蟲。本蟲寄生於腸內。人所不知。須俟見節片或全蟲體發見於糞便之中。始可知焉。但蟲全體與糞便同排泄者頗稀。須在熱性病之下痢及驅蟲療法之際。方能見之。

【症候】 本病全無自覺之症狀。但亦有便通不整、腹痛、腹鳴、腸內迴旋之感覺。唾液分泌過多。口臭、噯氣、嘈雜、噁心、嘔吐、善飢、食欲全無、羸瘦、蒼白、頭痛、眩暈等。

【療法】 蛔蟲可與鷓鴣菜。腹痛甚者用大建中湯、甘草粉蜜湯。蛔厥者用烏梅丸。(參照藥方解釋篇烏梅丸條)金匱要略云。蛔蟲之腹痛時。其脈洪大。通例腹痛甚時。脈沉緊或變弦。蛔蟲痛時則洪大。後藤艮山云。凡痛者脈多緊弦。然反洪大者。蛔蟲之所為也。

患者腹痛。如不明其原因。可行今日糞便之檢查法。如發見蛔蟲卵時。必系蛔蟲之痛。

蟯蟲亦用鷓鴣菜湯。又金匱要略載用雄黃薰方。即用雄黃之末。將瓦筒二枚對合之。燃火於雄黃燒之。即以其燒者向肛門薰之之法也。較之今日西醫之用浣腸法者。手續輕而效果著。

十二指腸蟲用大建中湯、烏梅丸、大建中湯加榧子。貧血、呼吸迫促、動悸、眩暈、耳鳴等者。從證用苓桂朮甘湯、真武湯、八味丸、當歸芍藥散、麥門冬湯、炙甘草湯之類。

條蟲用大建中湯、大建中湯加榧子、吳茱萸湯之類。或應用石榴根。凡欲達驅蟲之目的者。須於空腹時頓服為要。

備考

〔本間棗軒之說〕 蛔蟲之藥。初用烏梅丸、甘草粉蜜湯、理中安蛔湯之類。後世方劑雖多。然其效莫能出鷓鴣菜之上。鷓鴣菜一下。諸證即脫然。近年西洋舶來之搜猛希娜。其藥性可強健脾胃。對於下蛔蟲有奇效。(下略)烏梅丸、甘草粉蜜湯、鷓鴣菜湯應用之目標不同。鷓鴣菜有效之病。其他未必有效。反之烏梅丸、甘草粉蜜湯亦然。所謂理中安蛔湯者。人參湯加烏梅花椒也。

〔和田東郭〕 蛔蟲之症。強熱不解者。如白虎湯之石膏劑。久久服之有效。又附子劑之證。應用附子而不效者。可用烏梅丸。大便不通者與鷓鴣菜湯。

第二十四章·黃疸

【原因】 黃疸為肝臟及膽道疾患最頻繁之一症候。其原因摘舉要項如下。

(一)膽道狹窄。為最頻繁之原因。

(二)肝臟內性門脈管分歧部。血壓顯然低下。大多來門脈血塞之結果。肝細胞形成之膽汁。不順流於肝臟毛細管。卻逆流於門脈管。致惹起黃疸。

(三)橫隔膜之右半。運動被障礙時。則橫隔及肝臟之吸息的壓減退。膽汁流出於腸管內之力微弱。致膽汁鬱積於肝臟內性道而起本病。因之右側橫隔膜起肋膜炎。間起黃疸。

(四)膽汁之分泌過量。充盈於腫道。膽汁排除於腸管不充分時。則其膽汁之部分。與血液均移行於淋巴管致成黃疸。此名膽汁分泌過多性黃疸。

由以上四原因所起之黃疸。名器械性黃疸。即鬱血性黃疸。一名吸收性黃疸。

(五)此外又有瀰漫性或停留性黃疸者。其通常為肝細胞從血色素形成膽汁。膽道亦因此排出之作用形成病的狀態。亡失排泄之作用。膽汁不達於膽道。瀰漫於淋巴管及血管。惹起本病。

此原因之病之最頻繁者。為膽道之閉塞。此膽道閉塞之原因大體如次。

(1)因胃腸加答兒而起者曰加答兒性黃疸。此因十二指腸黏膜之腫脹。輸尿管之開口部狹窄。或閉塞。或腸黏膜上形成黏液拴子。殘留於輸膽管。或輸膽管之黏膜與腸管黏膜。均陷於炎症。因腫脹而閉塞膽管。

(2)異物閉塞膽道。其最頻繁者為膽石。亦有因肝臟奇斯篤馬或蛔蟲竄入輸膽管而致閉塞者。但較少耳。

(3)膽道之瘢痕性及癌腫性狹窄。亦為本症之原因。瘢痕性之狹窄。基因於膽道黏膜之損傷而起膽石。

(4)外部之壓。亦為本病之原因。其最多者為胃、腸、膵、腎上之腫瘍、遊走腎、腹膜炎性滲出物、肝臟動脈瘤、子宮及卵巢腫大等。又肛門部之淋巴腺上腫脹、亦足致膽道之狹窄。

【症候】 黃疸著明之症狀。為皮膚及結膜之變黃。此症狀因膽汁色素侵入血液。在肝臟內吸收於直接血液。但大多先入淋巴管。後進入血液中。

皮膚黃疸者。皮膚變黃色也。此因膽汁色素之量。循環於血液中。致皮膚呈淡黃色或銅褐色。或黃灰色。如呈黃褐色時則名黑色黃疸。皮膚菲薄。且富於血管之部分。呈黃疸最早。故最早現黃疸之部分為顏面。而尤以顳顬部、前額部、鼻唇溝及頤部為甚。下腿等表皮較厚之處。往往不顯黃疸之病。尤以勞動者因日光變色之故者為甚。皮膚黃疸。初期僅由於膽汁色素。致血漿變黃。但疾病進化。表皮細胞亦蒙膽汁色素之浸潤。此膽汁色素呈褐色之顆粒。以至於凝結沉著。

黏膜黃疸。最著明於眼球結膜。

黃疸尿呈褐色或暗褐色。間呈綠褐色。振盪之時。作色之泡沫。染於白紙、白布、亦呈黃色。

大便多秘。大如團塊。放腐敗性之臭氧。糞便之色。因腸管內膽汁流出之減少或消失。致帶黃白色或灰白色。甚者往往帶銀色或放光輝。此層尤宜注意。

皮膚瘙癢。亦為本病屢發之症。往往搔破皮膚而不自知。其癢尤以夜間為甚。故往往睡眠不安。

亦起心悸遲徐及徐脈。此外食思亡矣。感覺苦味。訴不眠及精神奮昂等。舌有苔。皮膚黏膜網膜出血。

【療法】 黃疸之治劑。大多使用黃疸色之藥劑。與利水之劑及味淡如水之藥物共用。此處自然妙理。殊可驚而又甚有趣。

茵陳蒿湯、茵陳五苓散、枳實梔子大黃豉湯、梔子桑皮湯、大黃消石湯等黃疸治劑之定名也。患黃疸者便多秘。大便多堅硬。已如前述。故多用大黃之配劑。本病尤以肝臟、膽囊、膽道等障礙者為多。故多呈胸肋苦滿之狀。所以多運用大柴胡湯、小柴胡湯、四逆散、柴胡加芒硝湯之類。此中尤以大柴胡湯、合茵陳湯、為余等使用之好方劑。

以上雖為黃疸之治劑。治黃疸亦可兼治皮膚瘙癢。且雖非黃疸而訴皮膚瘙癢者。活用之。亦可奏效。

備考

〔本間棗軒之說〕 初發微惡寒而不發熱。但心下覺有痞鞕而不爽快。飲食亦與平日無異。在明窗之前觀其白睛。黃如梔子之色。小便亦呈黃色。如梔子黃蘗之煎汁。從白睛小便發黃。漸漸變為胸部發黃而及於全身。病勢步步進行。漸覺心中懊惱。右肋下急脹。按之痛苦不堪。默默不欲飲食。或日暮微發潮熱。或全身瘙癢發疹。目眵亦黃。唾液之色亦黃而苦。擦破皮膚。則出黃水。汗亦黃色。染衣不褪。小便赤濁如皂莢汁。大便大多如黑漆。或灰白。與平常之色迥異。臭氣亦與平常之便不同。病勢更進一步。則右肋下硬腫如症癖積聚之狀。其根核在肋內而向肋骨下行。不能稍容指頭。此時食思愈無。或嘔吐。或吐黑水。或目昏。身體羸瘦。脈微沉。面目及身體。均呈極濃之黃色。黧黑如煙薰。皮膚枯燥而落黃屑。小便益見不利。全身現浮腫。腹脹滿如鼓脹。飲食不能。藥亦不能飲而死。死於黃疸者。大多必現水腫。不現者甚稀。但亦有羸瘦而死者。

急黃(大冢曰。此殆今日急性黃色肝萎縮歟。即急黃疸。)見於隋唐時代諸醫籍。其候迅速。疑急疫。其實非也。蓋本病因膽汁之通路。卒然焮腫壅閉。致膽汁逆流。故其證卒然在一二小時中。凡白睛。胸肋及小便等。齊變黃色。心中懊惱。肋下急脹。煩熱身重。譫語妄語。恰如狂人。口舌乾燥。有煩渴引飲之狀。脈浮緊。為極甚之劇急症狀。此證不論少壯老大。俱難治愈。尤為稀有之病。就予經歷。僅有數人。皆不得回春之術。(下略)

黃疸之病。夜間不能認出。即晝間黑暗之室。亦不能認出。須在明窗之下。細細熟視。方能瞭然。疫之發黃。先醫謂多從永臥床褥或病室幽暗而來。余初甚疑。其後實驗之下。果然。肋下有塊痞者。肝膽閉塞之所致也。吐黑水者。大便呈黑色者。膽汁腐敗之所致也。大便灰色者。放異樣之臭氧者。膽汁注入之所致也。故苟能將通路漸漸開通。使膽汁回覆本路。則小便之色自白。而大便可復黃色矣。今之診黃膽者。大多重視小便之色。以為心得。而不重視大便之色。按金匱中有「大便之色正黑」。又有「大便必黑」云云。用消石礬石之方後。病從大小便去。又曰小便正黃。大便正黑。正是候也。二千年前。已有查看大便之必要。實不得不感昔賢之精神也。(中略)黃疸之小便。其泡沫染紙則黃者。可服大黃、黃芩、黃連、梔子、黃蘗等。則小便雖黃而泡沫則呈白色。(中略)

治法、初發、小便不利而發黃者。茵陳五苓散為宜。心下有痞鞕者。與小柴胡湯加茵陳。肋下急脹。或鞕滿作塊癖者。用大柴胡湯、茵陳蒿湯。黃疸之治藥中。以將軍劑(大黃劑之意)為要藥。用攻下之勢。使閉塞自行開通。若將軍之藥力不及時。可與大黃消石湯。若用下劑而猶不動者。用吐方為宜。視其證之緩急選用瓜蒂、吐酒石、吐根之類。吐下二方交下。猶無微效。而塊癖愈大。面目變為煙薰色之黑疸者。正傳之當歸白朮散有神驗。此方余家已歷傳八世。得奇驗者多。用諸藥而不效驗。小便愈不通利。心腹脹滿。全身浮腫。不思飲食。或乾嘔。或飲食後吐黑水者。茯苓飲加茵陳為宜。亦可用加減胃苓湯、分消湯、回春茵陳散等。急黃髮熱而有疫之樣者。麻黃五味湯為宜。狂躁者與大青龍湯。肋下鞕滿或舌上有黃苔者。用茵陳蒿湯。大黃消石湯、三黃湯加茵陳。

當歸白朮散者。白朮、茯苓、當歸、黃芩、茵陳、前胡、枳實、杏仁、甘草。半夏、大棗、生薑也。加減胃苓散者。豬苓、陳皮、赤茯苓、澤瀉、白朮、蒼朮、甘草、神麯、厚朴、木瓜、檳榔、腹皮、香附子、山楂子、縮砂、燈心、生薑也。分消湯者。蒼朮、茯苓、橘皮、厚朴、枳實、豬苓、澤瀉、香附子、大腹皮、縮砂、木香、燈心草、生薑也。回春茵陳散者。茵陳、梔子、茯苓、豬苓、澤瀉、蒼朮、枳實、黃連、厚朴、滑石也。麻黃五味湯者。麻黃、葛根、石膏、生薑、茵陳也。

〔有持桂里之說〕 黃疸之病。從鬱熱而生。猶之米入曲室。以火蒸之。致米成黃色之曲也。故治之病時。應禁酒、餅、油膩、魚鳥一切厚味。食之於服藥終無益。黃疸之色變黑。如煙塵。小便如膏。腹脹。飲食太少者。皆死候也。

桂枝加黃耆湯 黃家以通大小便為大法。脈浮時。先發汗。但此方以陽浮陰弱之症為宜。如浮緊洪數之類。則用許仁則療急黃之方(療急黃之方為麻黃 葛根 石膏 生薑 茵陳。)

麻黃連翹赤小豆湯 麻黃連翹赤小豆湯本有八味。治瘀熱在裡發黃之方。喻氏將此改竄為瘀熱在表之方。亦唯三味。(用麻黃 連翹 赤小豆)殊為合理。

茵陳蒿湯 發黃之病。古來以茵陳為專藥。但專用茵陳一味。往往不愈。凡欲治疸。以先去里瘀熱為本。其次利小便。又其次治黃。則大熱解而黃退。梔子利小便。茵陳治黃。三味相次。效用庶可全共。

茵陳五苓散 古訓黃家宜利其小便。此方平淡。為近世醫家通用之方。但五苓散非小便不利者無效。茵陳蒿湯、大黃消石湯、亦小便不利症之治藥也。但此二方以腹滿為主。小便不利為客。

梔子蘗皮湯 蒸蒸之發熱。非翕翕之發熱者。專以此藥為解熱之劑。

梔子大黃湯 此條治酒疸。但亦不必限於酒疸。凡諸疸心中懊惱或熱痛之症者。皆可用之。

大黃消石湯 此為裡實之症。凡腹滿大而堅。小便不利。便色帶赤。裡熱甚明之重症用之。

小柴胡湯

大柴胡湯 黃疸之腹痛而嘔者。輕則用小柴胡湯。重則用大柴胡湯。黃家不嘔痛。胸肋妨脹者。用此湯甚宜。屢試屢效。

小建中湯 黃疸或小便自利。腹中急痛等。不拘男女。用小建中湯均宜。

腎氣丸 服分利之藥而黃不退。口淡。四肢軟弱。憎寒發熱。小便渾濁者。用此方甚宜。因專分利則脾胃敗。必至腎絕而死也。

茵陳四逆湯(大冢曰。此方非古方。茵陳 附子 乾薑 炙甘草也。)

發黃之治法。盡詳於傷寒金匱。唯陰黃一症。仲景之方論亡佚。千古以來。唯王好古有茵陳四逆之論。以補仲景之闕。曰盡其微妙。但予尚以為此症實甘草乾薑附子足矣。

豬膏發煎。豬膏於黃。為不可缺乏要品。醫宗金鑑云。余友駱天遊病黃。腹大如鼓。百藥妄效。用豬膏四兩發灰四兩。一劑而愈。外臺中引肘後云。黃疸者。一身面目。悉黃如橘柚。得熱以外冷迫之。熱因留於胃中。而生黃衣。療治之方。用豬脂一升。一味煎成。溫熱時盡服之。一日三次。燥尿當下。

療黃疸方 生小麥苗搗絞取汁。飲六七合。晝夜三四飲。三四日便愈) 生小麥苗者。小麥之蘗芽也。水煎用之亦可。

此外有從石菖根、莽草二味之方、絳礬丸、(絳礬 厚朴 橘皮 三稜 莪朮 黃連 苦辛 術 甘草 水莎用醋糊為丸)順氣和中湯(茯苓飲之加減方)人參養榮湯、理中加茯苓湯亦可選用。

〔外臺秘要方〕 集驗之大黃散(同瀉心湯)療黃疸之身體面目之皆黃者有效。

第二十五章·加答兒性膽管炎及膽囊炎

【原因】 膽道加答兒。為甚頻繁之疾患。其原因可分類如次。

(一)胃及十二指腸加答兒為最頻繁之原因。因該部之炎症。存在於輸膽及其深部。波及於膽管故也。

(二)急性或慢性傳染病之後。有時亦發本病。如纖維素性肺炎、腸窒扶斯、丹毒、咽頭窒扶的里、黴毒之際。發本病是也。

(三)獨立之傳染。

(四)中毒亦為本病之一原因。尤以燐中毒為主要。

(五)膽道之鬱血。亦一原因。尤以慢性心臟疾患及呼吸器諸病。即所謂鬱血性加答兒者為多。

(六)月經與本病之發生亦有關係。即婦人在月經來時或月經之前。膽道上來加答兒性變化是也。

(七)膽石之形成。亦能誘起膽道之加答兒。

(八)肝臟疾患亦為本病之一原因。

【症候】 本病之症候。由於膽汁之鬱積而來者。曰吸收性黃疸。由於膽道黏膜之腫脹及黏膜塞子而來者。曰加答兒性黃疸。

診斷上所必要者為黃疸之原因。既往症及肝臟之診查。亦屬必要。大多踵食餌不攝生、噁心、嘔吐、便秘、或下痢等之前驅症呈胃十二指腸加答兒之症狀。

原發傳染性膽道加答兒。其全身之症狀顯著。肝臟及脾臟漸著增大。往往來膽血症。而至於死。

加答兒性黃疸之持續及過經。因原因而異。如為胃十二指腸性黃疸。則一二周間。即可治愈。倘與不治之肝臟疾患併發者。雖不至死。然亦不能消失。

【療法】 茵陳蒿湯、梔子豉湯類、大柴胡湯等均可選用。詳細情形。參照黃疸條。

第二十六章·膽石症

【原因】 不明。女子為多。四十歲以上之女子。罹者尤多。

【症候】 本病有時全無疾苦。此之謂潛在性膽石症。但大多誘起膽石疝。膽石疝之起。起於膽石從膽囊而出。強通過於膽管之時。此際膽石嵌頓於膽管。致起膽汁之鬱積及疼痛。但膽石從肝內膽管轉移於膽時。則膽石疝不起。倘膽管從肝臟內至腸漸次增其口徑。則膽汁之鬱積亦不來。

膽石症之主徵為疼痛。有時只限局於膽囊部。即右直腹筋外緣之右季脅下接觸之部位。大多放散於心窩、右側肩胛部及右腕等其他之體部。疼痛之發作性度增加。則患者叫喊不絕。或呻吟不已。顏貌頻促。呈恐怕之狀。前額被冷汗。有時甚至神識亡失。全身筋肉起間代性之痙攣。又反射作用上往往伴戰慄。或誘起嘔吐。體溫常升騰。

黃疸為本病緊要之一症候。發病後平均經過三日始現。

膽石疝長短之持續不一。短者一二小時。長則亙及數周。期間長者往往訴疼痛。倘時時激增。則來衰脫症狀。

【療法】 余對於此病。常用柴胡湯加石膏而奏效。有時於大柴胡湯或大柴胡加茵陳山梔子中兼用白虎湯。

實驗例

(一)往年餘隨湯本先生自晚至夜候診於日本橋區濱町之更生醫院。所長平石貞市博士以蛔蟲之研究而得學位者也。平石博士同時又兼營優生病院。適優生病院中來一膽石症之男子。平石博士本以利翁法為其特殊伎倆。不料施行無效。每日發疝痛狀之疼痛。漢法無相當之藥。一日院長偶談及此事。湯本先生因作大柴胡湯合大黃牡丹皮湯加石膏。送至病院。服藥後二日。發作大輕減。服藥四日。痛苦全去。倫篤擎寫真上膽石之大。比入院時減去其半云。

(二)澱橋三丁目之松本氏。近十數年來心窩部感發作性之劇痛。某醫師謂為胃痙攣。某醫師謂為膽石疝。本年五月。起強度之發作。無鎮靜之模樣。因入日比谷胃腸病院院中斷為膽石疝。治療不效。轉入芝之鈴木胃腸病院。亦診斷為膽石疝。發作時每反覆施行利翁亦不輕快。身體漸次衰弱。進院乞治於余。初診在腹診上顯然右直腹筋痙攣。膽囊部住有抵抗鈍重之感。與以大柴胡湯。服藥二次。發作不來。已全治矣。

(三)此嘗揭載於「古醫道」雜誌中。板橘區志村町、板橘氏之母。年六十。五個月之前。不能離床。時時心下部劇痛。醫云胃痙攣。反覆注射。注射後。噁心嘔吐強。身體頓覺衰弱。脈沉緊。稍似黃疸。大便多秘。三四日一行。舌上有黃苔而不幹燥。右胸下有抵抗壓痛。余告以此膽石疝痛也。與四逆散。一帖服後。發作襲氣不堪劇痛。發熱達四十度。更乞余往診。診得膽囊部上有拇指大之膨隆。甚疼痛。舌苔白而乾燥。煩渴引飲。與白虎加人參湯。翌日熱收。疼痛去。更於大柴胡湯中兼用白虎加人參湯。發作不再來。服藥一個月。即能從事家事。與平生無異。

膽石疝痛、腎結石等中大抵現石膏之證。先輩已言之矣。余對於膽石疝痛用大柴胡湯中兼白虎人參湯。屢屢著效。但因發作猝然。故對於漢法醫之不甚信仰者。往往中止服藥。轉乞西醫。甚至惡罵漢醫者。此不僅膽石疝痛為然。凡慢性疼痛性之疾患。一旦增痛。往往見之。

第二十七章·結核性腹膜炎

【原因】 結核性腹膜炎。為慢性腹膜炎中最頻繁之疾患。常有續發的症狀。此外亦有續發於臟器之結核性疾患者。其中漿液膜之結核性炎症之一分症來者甚多。亦多有與結核性肋膜炎心囊炎及結核性肋膜炎併發者。

此外與腸結核或腹部淋巴腺結核。屢有關係。亦有現肺癆或全身粟粒結核之併發症者。婦人泌尿生殖器尤以喇叭管、卵巢、及其他子宮附屬物之結核。為本病之起點。

【症候】 本病往往形成滲出物。其液大多為漿液性。血性或鈍膿性、敗膿性、含脂性者甚稀。

患者大多徐徐增加腹圍。其時全無痛性。或感僅微之刺摘。腹部膨滿愈甚。胸內狹迫及呼吸困難愈愈增加。此時發熱甚不定。或全不發熱。或升降不正。常常至極低之度。

診其腹部。純觸知腹腔內滲出物之波動。患者於仰臥時可得之。打診上。前腹壁證明有高調之鼓音。側腹壁有濁音。但若側臥轉位時。其上側腹壁則變為高調性之鼓音。尤其接觸於腹壁諸部。證明其知覺過敏。

體溫上升。頗多不定。有時最高僅三十七度三四分。升昂者亦不過三十八度或三十八度五分。患者往往發汗。或盜汗。貧血羸瘦。逐日增進。

有時前腹部之臍附近。其面凹凸。且能觸知硬固之索狀物。此際該部能觸知而且能聽得腹膜炎性摩擦音。本症經過緩慢。有時遷延至一年以上。

【療法】 本病之特徵在腹圍之增大。即腹滿之顯現是也。腹滿亦有實證與虛證。但在實證中應用大小承氣湯或大陷胸湯者甚稀。

本病屢屢併發肋膜炎。在初期腹滿之程度。有輕度之壓痛與有抵抗之時期。選用四逆散、小柴胡湯合枳實芍藥散、小柴胡湯合小陷胸湯、大柴胡湯等。從證用之。

腹滿已甚。胸內狹迫及呼吸困難時。除上舉諸湯外。可從證選用梔子厚朴湯、梔子厚朴合枳朮湯、梔子厚朴湯合小半夏加茯苓湯、厚朴七物湯、四逆散合梔子厚朴湯、厚朴生薑半夏甘草人參湯等。如以上諸方無效。又體力未衰脫者。可投與大黃牡丹皮湯。

以上對於滲出性、成形性者從證選用之。體力已衰脫而羸瘦。貧血。盜汗。在臍之附近。能觸知有凹凸而硬固之索狀物者。運用大黃䗪蟲丸。八味丸之類。

實驗例

前年餘診一少女。訴腹滿與腹痛。右側回盲部附近。有甚壓痛之證明。究為盲腸周圍乎。抑為結核性腹膜炎乎。甚雖斷定。然病名可以不問而知其為大黃牡丹皮湯證。已屬無疑。余既確定治方。即與投藥。其後經過中。患者伴流注膿瘍之結核性腹膜炎症。治療半途中。大腿之後面與臍部。來瘺孔而排膿。且起右股之股關節炎。一時陷於步行困難。余始終一貫。亙一年半中。常用大黃牡丹皮湯。兼用伯州散。連服之下。終於治愈。僅殘餘右足之伸長與股關節之少微畸形耳。其中患者每日下痢三回乃至五回。而在一年半中。不少衰弱。卻見強壯。所以結核性病。對於下劑並不禁忌。所困難者。陰陽虛實。難於確定。所用方劑。難於確合耳。

第二十八章·腸結核

【原因】 本病多數為食餌性結核。而續發於肺結核者亦甚多。原發性起於飲食牛畜之乳肉與其調製物。

【症候】 本病病機雖已蔓延。亦不現何等之疾苦者曰。潛在性腸結核。但有時亦起劇甚之腸痛。此種腸痛。現於右腸骨窩者最多。每在食後經過之時間。其痛輒來。壓於該部。則疼痛增劇。

便通屢屢不整。或來頑固之便秘。大多因制止而頻發下痢。初期之疾病。大便與其他單純之腸加答兒無異。僅為不消化便與黏液耳。此時期欲診定其為本病。勢頗不易。只有從其他臟器上證明有結核性變化之存在為斷。且其下痢對於止瀉法極頑固。而右腸骨窩及臍窩之腹壁無力。失其緊張。以此情形。推斷為本病耳。但病勢進化。則大便中混血液。更進化。則大便呈汁粉之性狀。其下痢往往頻發於近曉。故名雞鳴下痢。

有時結核組織崩壞。血管破裂。若穿通腸壁。俄然起腸出血或腸穿孔。倘此崩壞之組織。鄰接於腸漿膜時。則或起廣泛性或限局性之腹膜炎。

小兒之原發性腸結核。往往呈特有之徵候者。名腸間膜癆。其主徵為全身羸瘦。貧血。頑固之消耗熱。四肢及胸部瘦削。腹部顯然鼓脹膨滿。有時腸間膜腺累累腫大。外部能觸知之。肝臟大多腫大。便通不整。

【療法】 腸結核患者之腹部一帶虛軟。尤其在臍之附近。以拳抵之。常覺腹底下沉。如搗餅之軟。毫無抵抗。且氣味惡而干。因鼓脹或腹滿。所以抵抗極弱也。

腹診既如上述。則下痢。脈細數者。虛證也。除虛證甚少。陽虛證之病。亦甚難治。

又腸結核之患者。大部分續發肺結核。此時治療上更加困難。

從腹證上見腸結核者最多。投與大建中湯、人參湯之類。但此等方劑。為除虛證之治劑。輕輕投之。反有危險。余依病證。考慮分量。屢屢運用小柴胡湯。

腸結核之初期。腹部軟弱。左右之直腹筋強之變急。迫於心下。左右腹筋之空隙。虛軟而上浮。與前述情形迥然不同。本年二月餘曾診得此種病之婦人。(右肺下葉浸潤。呼吸迫促。全身有輕度之浮腫。下痢一日數行。)投與小柴胡湯合真武湯而大見效。又父執長野氏以麻黃一味煎汁治愈腸結核。此亦足資考慮之資料也。

第二十九章·腎臟炎

甲 急性泛發性腎臟炎

【原因】 (一)傳染性原因最頻繁者。見於諸般之傳染病之際。

(二)寒冷性原因所發之寒冷性。(洛伊馬基斯。)名急性腎臟炎。

(三)外傷性原因而發者。名外傷性急性腎臟炎。

(四)由於傳播性原因而發者。名傳播性腎臟炎。此種腎臟炎。亦屬於傳染性腎臟炎。起於痳疾、膀胱炎、腎臟周圍炎等。

(五)中毒性原因。來自中毒性急性腎臟炎。此因服用某藥劑或某毒物。或由吸下。或由塗擦皮膚而起。

慢性皮疹及皮膚遭火傷之後而來之腎臟炎。亦為中毒性。

【症候】 本病從諸多之腎臟疾患。如尿之性狀而能下其診斷。即尿帶血性。生血樣垽渣。有時呈淡黃色之肉羹汁狀。屢屢帶赤褐色或黑褐色。但頻頻現血液尿。此際宜注意。蛋白尿之現存。及尿垽渣中有無腎臟圓柱。圓形細胞。細尿管上皮。

尿之理學的性狀。亦屬必要。尿量減至千五百竓以下。其色濃厚。比重增大。

皮膚浮腫。為本病患者屢見之症候。初發者。見於顏面上。或僅限局於該部。眼瞼腫脹。眼瞼裂顯然狹小。但亦有全身皮膚髮強度之浮腫者。漿膜腔亦屢屢浮腫。見胸水及腹水者亦不少。

患者大多呈強度之蒼白色。檢其血液。在發病後短時日中。赤血球及白色素已減少。

大動脈系之血壓變化。亦現急速。其度增大。舒張期大動脈音旺盛。屢屢帶鼓音。橈骨動脈緊張。此因血中存留之新陳代謝物質刺戟心筋而發。此外為左心室肥大。動脈血壓亢進。

體溫不變。大多升騰。間有升至攝氏三十九度或三十九度以上。患者屢屢訴筋肉及關節上之牽引性疼痛。睡眠不安。食氣缺乏。口渴增進。又排尿困難。尤其是屢屢尿意頻數。而排尿時則來疼痛。

本病之持續。有長短種種之不同。傳染病(例如見於纖維素性肺炎之際)急性腎炎在一二日間即消散者亦不少。但此際宜注意者。急性腎炎暫時治愈。而其原因的疾苦依然留存或增惡。此種情形。往往持續四周至八周之久。而亦有荏苒亙八個月以上者。

乙 慢性實質性腎臟炎

【原因】 本病之原因不知。大多為獨立的疾患間有起於急性腎臟炎者。傳染性及中毒性原因。為本病之主要。如馬刺里亞、肺癆、黴毒、慢性化膿症、鉛中毒、酒精濫用等是。本病大人罹之者為多。

【症候】 尿之變狀。最為主要。即尿之量減。呈暗色或帶黃赤色。其比重頗大。達一○二○以上。蛋白之量亦多。達5%或5%以上。間於經過中排泄正常之尿量。此外尿中有多量之垽渣。以鏡檢之。有腎圓柱、圓形細胞、細尿管上皮細胞。尤其緊要者。發見腎臟圓柱狀中有多數之脂化之細胞、顆粒細胞、及脂肪小滴。

血中之赤血球、血色素減少。患者呈蒼白色。皮膚腫脹。漿膜腔中。亦屢屢充盈滲漏液。

本病大多徐徐而起。以顏面蒼白及皮膚浮腫遂為疾病之端緒。體溫之升騰。無併發症者不現。此外來動脈血壓之增進。但急性腎臟炎及萎縮腎則比較的稀。患者大多食思亡失。便通不整。

本病之經過大多緩慢。有時遷延數年之久。其間如來急性增惡。則血液中富尿。恰如呈急性腎臟炎樣之症。本病間有移行於續發性腎臟萎縮者。

丙 慢性間質性腎臟炎

腎臟萎縮 本病因慢性之經過。間生質性結締織炎症之增殖。此增殖使結締織暫時減少。腎臟之廣袤常以此而減。故本病名腎臟萎縮。但腎臟萎縮有原發症與續發症之區別。原發症中更有壯年性與老年性之區別。

【原因】 本病之原因有傳染性、中毒性、及退行性。

屬於傳染性者。現於馬刺里亞、及黴毒之傳染病之後。間亦有因膀胱炎及淋疾而成本症者。

鉛毒萎縮腎者。鉛之中毒也。脈管硬化性萎縮腎者。退行機轉之結果也。大多見於年高者。續發性萎縮腎者。起於慢性腎臟炎也。

冒寒、濕潤、飲用酒精。可誘發本病。

【症候】 本病現於隱然。皮膚不現浮腫。故大多須經檢尿手續。始能知本病之實在。但本病之存在。亦有可疑之症候。如心悸亢進。恆久性頭痛。視力減退。反覆鼻血。聲音嘶嗄。嘔吐頻繁頑固之濕疹。皮膚瘙癢等。此外如急癇痙攣發作。及俄然發生胸出血等。亦本病實在之表示也。

尿之量增加。一日達三立至五立。患者在夜間睡眠中。屢屢頻催尿意。其色呈淡黃。屢屢交綠色。又覺輕度之溷濁。放置之。表面則生泡沫。尿中有諸多之異物。如蛋白、糖分、膽汁色素。多含有之。尿之比重。減至一○一五以下。有時竟至一○○二。其反應為弱酸性。垽渣甚多。或竟缺如。以鏡檢之。有廣狹種種之物。或如玻璃。或有少數之顆粒狀與圓柱狀。蛋白量甚少。經數日或數周間。完全不見。

因上述之狀態。故往往有誤診為單純性尿崩症者。因尿崩症亦屬尿量增加。比重減少也。但蛋白之現出。心臟及脈搏之變化。網膜變化等則缺如。此即與本病區別之點也。

血行器之變狀。亦為本病必要之症候。左心室肥大。常能證明之。心尖搏動如扛舉性。抵抗顯著。第二大動音帶礦性。屢屢伴左心室之擴張。心尖搏動在左側乳腺或其外方從第五肋間腔現於下方。此外則漸次來左心室之擴張及肥大。

網膜變化在本病為全數五分之一。

患者之顏貌呈蒼白色。急速陷於羸瘦。稍稍為輕度之運動。即容易感疲勞。訴心悸亢進。皮膚漸著乾燥。上皮有剝脫之傾向。屢屢生頑固之濕疹。食思大多缺乏。口渴亢進。口腔內訴乾燥感覺。舌上訴黏稠感覺。

本病患者之脈搏。顯然硬固。觸之如有針條之感。

【療法】 急性泛發性腎臟炎之初期。現浮腫。脈浮緊。頭痛。發熱。(有時不必發熱)筋或關節。訴牽引性之疼痛。口渴。煩躁。排尿困難等。用大青龍湯以發汗。其時胸水腹水同時消失矣。此種症狀。多現於體質好之人。大青龍湯以發汗。是一頓挫的療法。故得速效。

幼年之急性泛發性腎臟炎。屢屢現五苓散之證。即浮腫。尿利減少。口渴。及吐。與頭痛。此五苓散之證也。五苓散之口渴。與大青龍湯之口渴。一見即能區別。五苓散證之吐。大多吞入後即吐。而脈象則兩者雖皆浮。但五苓散之脈浮而散。不緊也。(其詳請參閱藥方解說編)

皮膚病內攻性腎臟炎。屢屢應用麻黃連軺赤小豆湯。此方比諸大青龍湯之症狀較緩和。煩躁口渴之程度輕。脈不緊迫。

除以上方劑之外。可從證選用「症候與治方」第九章浮腫條下所揭載之方劑。

慢性實質性腎臟炎。訴頭痛、頭重、耳鳴、心悸、眩暈。顏色蒼白。尿利減少。手足厥冷者。與當歸芍藥散。予用此方。曾消失蛋白。特於眩暈甚者。與苓桂朮甘湯合方。婦人訴腰腳冷痛者。與苓桂薑朮甘湯合方。訴胃部膨滿。食氣不振。時有嘔氣者。證明胃內有停水也。有胃阿篤尼之狀者。與茯苓飲。其時加頭重、不眠、心悸、眩暈等之神經症狀者。與苓桂朮甘湯或半夏厚朴湯之合方。余曾診一男子。十數年來苦患氣管枝喘息。肺氣腫。併發慢性腎臟炎。從診與小青龍湯。服後喘息肺氣腫先愈。連服一個月後。蛋白全消。漢方中消失蛋白之藥無一定之藥。從證處方。蛋白亦消失。此際患者從西醫家言。不禁攝取一切之刺戟性飲食物。服用乾薑細辛等刺戟性溫性藥物。感多大之不安。要知從證擬方。正如小刀之細工。毫無末梢的杞憂問題。西醫不知病之陰陽虛實。雜投藥劑。斯亦愚矣。

有浮腫者。除用以上諸方外。可從證參照「症候與治方」第九章諸方選用之。

萎縮腎者。大多選用動脈硬化症之治方。

心悸亢進。恆久性頭痛。視力減退。反覆衄血者。與桂枝茯苓丸桃核承氣湯兼用瀉心湯。頑固之濕疹。訴皮膚瘙癢等。除以上之方外。選用白虎湯類、真武湯類、梔子豉湯類。

第三十章·腎臟結石

【原因】 罹本病者。男子多於女子。此在日常之營養品中。與結石之形成。不無影響。而肉類及酒類之濫用。尤易促起本病。而全身新陳代謝機之疾患。亦與本病有一定之關係。痛風患者。多罹腎石。基斯金患者間患基斯金結石。其實例也。亦有來於遺傳性者。此外如凝血、寄生蟲卵。亦招腎石之形成。而腎部之外傷致腎盂出血時。亦能誘發本病。

輸尿道中諸般之疾患。亦能促進腎石之形成。尤以尿鬱積及尿分解而來者為多。但腎石形成之機轉則不明確。

【症候】 腎石或腎砂。不呈何種之疾苦。在剖檢之際。偶然發現者。此名潛在性腎臟結石。此外大多呈腎盂炎或腎盂腎臟炎之症候。在施用手術之際。若向外方穿孔。始能發見其結石。而在此際。尿中發見多量之結晶性垽渣。其先不得不疑為腎臟結石。非從細檢其垽渣之性狀。及結石之化學的成分。不能知之。

腎臟部之疼痛。為屢屢見之症候。於廣泛性中放散。久之間亦誤認為腰痛或肋間神經痛。

本病患者現一種固有之體位。即上體向前方屈曲而步行。肩胛向患側偏倚。脊柱突窿於健側。避脊柱之迴旋及屈曲運動而營強直性之步行。有時經數周至數月時間及長久之噁心。惱嘔吐。後始現本病之症候。又本病現慢性膀胱加答兒之症候。此外尚有少數之患者罹尿血。尿中見多量之結晶狀垽渣。

本病最頻繁之症候為腎石疝。此症候當腎石去腎盂通輸尿管而至於膀胱時。腎石嵌頓於輸尿管內而起。此際患者俄然訴腎臟部劇甚之疼痛。此疼痛往往放散於遠隔之部位。尤以膀胱部。龜頭及大腿為多。疼痛之性狀不一。疼痛時。患者之顏貌呈恐怖狀態。皮膚因反射的血管痙攣而呈蒼白色。且厥冷。伴以黏稠之冷汗。腦動脈上發痙攣時。則患者亡失神識。至於起間代性筋肉痙攣。此外往往伴戰慄、發熱、及嘔吐。

疝痛發作時。對於尿之變狀。殊堪注意。其時尿量減少。或來無尿之症。此無尿之症。因偏側之輸尿管閉塞。健康之腎臟受反射性刺戟。致妨礙其作用之故。此無尿症亙數日之長時間。乃起尿毒症。又在疝痛發作之際。往往放多量之血尿。為時持續甚久。此血尿之原因。由於嵌頓之結石損傷腎臟黏膜而然。結石若離輸尿管或遠於腎盂。或下至膀胱時。則疝痛之發作消散。利尿再呈多量。血尿亦漸次消失矣。但結石若從膀胱而出通於尿道時。則又喚起膀胱及尿道劇甚之疼痛焉。

腎石疝發作之持續。長短不同。或止數時間。或經數日。若腎盂中存多數之結石。或結石從輸尿管還歸於腎盂時。則反覆來腎石疝之發作。腎石疝之發作。通常者不至於死。惟重篤之危險症狀。結石嵌頓於輸尿管。不赴上方。亦不赴下方。致成輸尿管之炎症。壞疽及穿孔。因而發穿孔性腹膜炎者。死之症候也。腎石將輸尿管完全閉塞時。則尿鬱積於腎盂內。致成急性腎盂水腫。此際腎臟部上。得顯然觸知腎臟腫塊。但亦有不能觸知者。

【療法】 疝痛發作之際。腹診上腹筋如板之硬固。身體前傾。營深呼吸則增痛者。此所謂呼吸在淺表也。此際先與芍藥甘草湯。在此時機。西醫往往使用莫爾希納、噴篤撲、阿篤洛批等注射之。雖覺不快。然並無何種危險之副作用。而奏效之時間則甚窵遠。但若兼用本方。往往奏效神速。予嘗反復注射莫爾希納、阿篤洛批等。量極多。時極近。猶不能鎮痛。與此方一帖。立見功效。其見效之時間。不過服後未滿三十分鐘耳。此非偶然。就腹證上確係鎮痛之明證也。

欲圖利尿而排除石者。以豬苓湯為宜。若尿利減少。排尿困難。且血尿者。服用此方。亦能快愈。又發作時屢屢訴便秘者。此際從證選用調胃承氣湯、桃核承氣湯、大小承氣湯、大黃牡丹皮湯、大柴胡湯之類。則排便而同時尿量頓增加。疼痛如拭去矣。本病之患者。大多現桃核承氣湯、大黃牡丹皮湯之證。因此方之特長。有根治腎石之希望。此則特堪注目者也。

予於已往數年。診得一止發無時之腎石疝痛症。發作時。腹部亦軟弱如綿之男子。其年五十七歲。與八味丸而著效。於此可知腎石疝發作時。其奏效之藥。不必限於芍藥甘草湯、豬苓散、桃核承氣湯之類。如患者當發作之時。脈軟弱。(通常在發作之時。脈沉弦或緊。)腹筋不緊張。僅可與通例稍異也。

第三十一章·腎盂炎

【原因】 本病之原因。分細菌中毒二種。就中以細菌者為頻繁。本病往往有與腎臟炎同時發者。此名腎盂腎臟炎。

本病之發病素。除普通之發炎菌之外。並普通大腸菌。其他肺炎重球菌。結核桿菌及窒扶斯菌。亦能喚起本病。分裂菌從膀胱而出。至輸尿管。遂達腎盂者。甚多。故腎盂炎中屢有膀胱及輸尿管之炎症。

【症候】 本病之診斷。往往頗覺困難。只能下推測的診斷。但本病中如兼腎臟膀胱或尿道之疾患時。則本病固有之尿候。由腎臟膀胱或尿道之尿候變狀所蔽。對於獨立性腎盂炎尤其對於局部性腎臟變化及尿之變狀。

局部性腎臟變化之中。頻繁者為腎臟部之緊張。壓迫。及疼痛。如壓迫該部。則疼痛劇增。

尿之變狀。因炎症之種類而異。最輕者。尿中含有多量之黏液。用鏡檢之。發見棍棒狀。及尾狀之上皮細胞之垽渣。此上皮細胞來自膀胱之深層。若屋瓦狀之排列。同時缺扁平上皮細胞。腎盂炎之所致也。

化膿性腎盂炎者。尿之垽渣中含多核性膿球。腎臟不冒時。濾過之尿不含蛋白質。或僅有痕跡。

膀胱炎及尿道炎之際。以上之尿變狀亦來。腎盂炎中特有者。為局部的腎臟痛。

出血性腎盂炎起血尿。有圓柱狀之凝血。又腎盂炎屢屢併發腎臟水腫。此際俄然劇甚之腎臟痛。惡寒。發熱。嘔吐。排泄透明之尿。其量甚微。腎盂炎之原因。有急性。惡急性。若慢性之經過。慢性症多帶化膿性。常與化膿性腎臟炎同來。由尿毒症尿腐敗症近圍穿孔。或澱粉樣變性而死者甚多。

【療法】 本病中以往來寒熱。胸脅苦滿。默默不思飲食。心煩。呈喜嘔之狀者為多。此時可用小柴胡湯。多口渴乾燥。多煩渴引飲者。用小柴胡湯加石膏。白虎加人參湯。又發病後經四五日以上始便秘者。大柴胡湯之證也。若同時併發加答兒者。兼用豬苓湯。

第三十二章·糖尿病

往時稱消渴者。酷似本病之症狀也。金匱要略腎氣丸條。男子消渴小便反多。飲以一斗。小便亦一斗云。

【原因】 本病在血液中積滯過剩之葡萄糖。從尿中為持久的排泄者也。間亦現遺傳的疾患。其中尤以中樞神經病。相互而來者甚多。尤以希斯篤里神經衰弱癲癇或神經病等為最多。

神經的興奮。屢屢為本病之引誘。又精神系統之器械的振盪。如墮落。打擊。汽車負傷等。亦易致本病。亦有與神經疾患。或慢性之消化器疾患。並聯而起者。

此外攝取含水炭素久而量多時。亦能致本病。

本病見於小兒者稀。往往見於二十歲以上之男子。尤其在五十歲至六十歲者為多。又罹本病之富裕者較貧乏者為多。

【症候】 本病大多經過緩慢。而少急性之經過。其俄然而起者。則呈重篤之症候。

本病惟一之確徵。為證明尿中含有葡萄糖。其他多量之利尿。尿比重增加。煩渴。食氣亢進。進行性羸瘦。皮膚煩癢。慢性陰部瘙癢。恆久性顯疹。慢性癤瘡。四十歲以內之白內障。果物樣口臭。其他為昏睡狀態。頑固之兩側神經痛。腱反射消失。脊髓癆樣症狀等。往往見之。

尿之變狀。為本病診斷上最緊要者。尿量增加至一日三立至八立。患者放尿頻繁。夜間不能安眠。排泄淡黃色之尿。放尿後表面殘有泡沫。此泡沫為本病之一特徵。蛋白。膽汁色素之外示糖分之存在。尿量與尿比重俱增加。拘急增大。達一○三○乃至一○四○。或超過之。尿量不增加。比重卻減少者甚稀。尿呈酸性反應。倘放置空氣中。其酸度益加顯著。

患者飢餓。訴煩渴。雖攝取多量之食物。亦漸次陷於衰脫。但有時其營養髮生無障礙。亦見佳良。故本病可分瘦削性糖尿症及肥胖性糖尿症二種。本病患者煩渴特甚。飲用多量之液體。尿之排泄亦多。口腔乾燥及有黏稠之感。全失發汗之傾向。皮膚乾燥。粗糙。蔽有細小之表皮屑片。體溫往往較平常低下。

本病之併發症頗多。為炎症及中毒性二種。

皮膚上發煩癢。生慢性顯疹。癤瘡等。其他從輕微之外傷。為致皮膚生壞疽之原因。此壞疽現於下肢之中趾部。毛髮往往乾燥。帶碎乾性。有時生禿髮病。

眼目之疾病頗頻繁。其中最屢現者。為白內障。此外為弱視。視神經疾患、虹彩炎、眼筋麻痹等均無。但起網膜炎。齒牙亦屢蒙其侵害。陷於⿰齒需齒。其他口腔炎亦往往見之。

肺臟為屢侵之臟器。本病患者。多數為肺結核而斃。而患肺壞疽者亦多。胃擴張為稀見之併發症。肝臟亦往往腫大。或來急性及慢性腎臟炎之症候。

生殖器之變狀。往往見之。疾病之初期則淫欲亢進。漸次精液之形成消失。成陰萎症。婦人則窒不耐煩癢。男子起包皮炎。

神經症狀中第一舉。為頑固之神經痛。就中以坐骨神經痛為最多。尤其屢犯兩側。有時起多發性神經炎。招來腱反射消失。末梢性運動麻痹、皮膚知覺消失等。

本病最重篤危險症狀之一。為糖尿病性中毒。此名糖尿病性昏睡。在本症之先。屎中呈搿魯海兒脫氏鹽化鐵反應。患者之尿及呼吸若林檎。或有歐推兒樣之芬芳性臭氣。至其病室內時。即能知之。此際患者突然陷於人事不省。屬最長大氣息。顯著營深呼吸。或發強度之譫語。加之呈發揚狀態。此致死的轉歸能。陷腦及胸麻痹也。

現於數時間內。或一二日間。間有一時輕快。但未幾又增惡。

【療法】 陽證最多用石膏配劑之方劑。如白虎加人參湯、竹葉石膏湯、或用大柴胡湯加石膏。小柴胡湯加石膏之類。亦往往柴胡加龍骨牡蠣湯、大黃消石湯、麥門冬湯之類。亦可用之。反之。陰證則用八味丸。

本病之煩渴者。起於尿量過多。液體缺乏。與治小便不利而煩渴之方劑。如用五苓散、豬苓湯者甚少。卻多用石膏劑。用石膏劑後。煩渴煩癢止。尿中之糖量減少。白內障去。其他之併發症亦屢屢輕快。本病感腰痛。或坐骨神經痛者。用八味丸往往收效。

瘙癢用石膏劑無效。則用梔子豉湯之類。不能制止者。如八味丸、真武湯附子劑為必要之方。尿量過多。因患者夜間不能安眠。用附子多奏效。用則尿量能出於意外之減少。

猶有併發症之各方。參照各疾病條下。

實驗例

(一)日本橋兜町。某株式證券會社置藉。男子。四十二歲。東京大地震災後。罹糖尿病。未全治。荏苒至今。

顏色黧黑。有如垢之斑點。體重曾近二十貫。現僅十四貫左右也。

前胸。肩胛間部。上膊之皮膚生癜風。

自覺之症候。為陰萎與無力。眼欠舒。時時口中流出潰瘍。左側之坐骨神經痛。衄血頻繁。從肩至頸強。頭重等。口渴達煩渴程度。多尿量。近來之血壓。在二百米里之上。大便一日一行。

脈左右俱緊。右稍浮。左稍沉。舌根附近見淡黃色苔。腹部無軟弱之狀。特觸之亦無抵抗之狀。

患者服藥及二十二個月。僅殘留輕症之坐骨神經痛。及眼症。此外已全輕快。尿亦無糖之證明。

初診當時捉每個之症狀。所謂病之治標也。加以本治之方。而其症全治。

當初衄血之血壓有亢進症狀。兼用瀉心湯、桂枝茯苓丸、在某中途訴吞酸嘈雜。乃與柴胡加龍骨牡蠣湯。坐骨神經痛甚時。用烏頭湯。稍稍用別種之治療方針。此後六個月間。連服大黃消石湯。病勢漸漸擊退大半。血壓最高者。右百三十至四十米里。左百三十五至四十五米里。此亦有趣之事也。附記之。

(二)近鄰雜貨店之主人。偶然於醫生治療頸部癤腫之際。發現尿中含糖。始知罹糖尿病。非自覺症之過程也。時時頸部出癤腫。荏苒經年未治愈。口渴。但不至煩渴引飲之程度。舌一面白苔。稍乾燥。

腹診上。左右之直腹痙攣急。心下部有抵抗。證明胸脅苦滿。儼然桃核承氣湯之腹症也。脈稍沉有力。大便一日一行。

患者喜服漢方藥。求藥某所。不大見效。漢方無糖尿症之藥。為因病名不一。只可下抽象的治方。但罹糖尿病者。往往生者甚少。余既以此藥告之。乃與大柴胡湯加石膏合桃核承氣湯。服藥一周。尿中之糖消失。此後每日不發見糖之反應矣。

和田東郭用大柴胡湯加石膏治頭髮之拔落云。森立之用大柴胡湯治陰萎有效。此亦有趣之事也。

備考

〔本間棗軒之說〕 消渴古人單稱消。金匱要略始有消渴云云。傷寒之消渴乃謂一時煩渴。無真正之消渴。(中略)仲景氏之書中。凡婦人二字標出於書首者。其中僅限婦人之病。無男子之病。以此考之。則消渴亦限於男子之病也。於婦人者甚稀。檢閱藥室雜說中。消渴之治驗者數十人。盡男子也。療治婦女之消渴者。僅二三人而已。(中略)治法依前述論。統為不治之症。但輕症者能節飲食。不怠服藥。百人之中亦可救其二三焉。初發者用白虎加人參湯。多房失精及疝家等。常患腰痛。或下焦虛冷。少腹拘急。發消渴者。八味地黃丸。(腎氣丸)有奇驗。津液涸竭。氣血耗散者。選用竹葉石膏湯。麥門冬飲子、天女散等。飽食後腹脹滿者。用五味平胃散。便秘腹脹者。用調胃承氣湯、麻子仁丸、蘆薈丸。施用蜜煎導。灌腸法亦宜。常服牛酪。飲葛根粉、葛根水等。亦為止渴之一手段也。

麥門冬飲子者。麥門冬、人參、知母、生地黃、茯神、五味子、瓜蔞根、葛根、甘草。竹葉也。天女散者、天花粉、地黃、葛根、麥門冬、甘草、五味子、粳米也。

〔有持桂里之說〕 字書云。痟即消渴病。蓋痟從消字而出。消者飲煩渴。恰如旱天灌水日下曝冰之消也。消渴二字相連。為良好之病名。此病古分紀於肺、胃、腎、三部。呼之為三焦渴。大抵湯水多而食少。大便如常者。上焦渴也。多飲湯水又常多食。小便赤黃色者。中焦渴也。渴而好湯。小便如濁物之膏者。下焦渴也。此病前哲或謂系胃熱之症。或謂積久飲酒所致。各持一說。鄙意觀之。酒食色欲皆足患此也。

消渴久不愈則成雀目 (夜盲症) 或脊發癰。

白虎加人參湯 此治所謂上焦渴之上消方者也。友人青圃患消渴。舌白苔而燥。脈緩。用此方得奇驗。

謂胃承氣湯 消穀善飢。大便鞕。所謂中消之症。此方治之。(大冢曰。抵當湯治消渴亦有效。)

腎氣丸 此方為下消之治劑。下消精髓枯竭之故。引水自救也。吾師云。消渴之證脈似陽而實陰。故用腎氣丸。余初聞之茫然。歷多年乃神悟。吾師之所謂陰陽。即仲景之所論浮沉者也。又脈書所言。微細如蛛絲非陰脈也。此事非可面提口授。惟學者留意研究自能知之。(大冢曰。八味丸證之患者。其最高血壓。在生理以下者為多。足資參考。)

外臺中療消渴口苦舌乾者之方 (麥門冬 茅根 烏梅 栝蔞 小麥 竹茹)

生津湯(麥門冬 黃耆 栝蔞根 甘草 人參 黃連 牡蠣 地黃 知母)

前方用於輕症。後者用於苦消渴嘈雜者為宜。

錢氏白朮散(人參 白朮 茯苓 藿香 木香 甘草 葛根)

繅絲湯(煮蠶繭之湯。)

蝸牛散(燒存性。服用其末。)

鉛用散

栝蔞藿香丸

益元湯(石膏 黃柏 地黃 栝蔞根 地骨皮)

外臺療消渴方下。除栝蔞藿麥丸外之七方。皆後世之方也。運用之或有危險故不錄。消渴者通例等於今日之糖尿病。尿崩症。其他口渴多尿之疾病。亦包含於此病名中。此等之藥物。力能止渴。即糖尿病之效藥也。

〔活人事證方〕 神功散(同芍藥甘草湯)治消渴有效。

第三十三章·腳氣

【原因】 真原因不明。維他命不足。為本病誘因中之一。

【症候】 本病之主徵。為運動及知覺障礙。並心臟患之症狀。症狀有輕重種種之別。最輕度之患者。惟僅自覺。作事上不感何等之疾苦。其重症。則患者訴疾苦之甚。疾病頗有急性的經過。至致死的轉歸。

本病大別為下四種。

(一)神經性症 本病徐徐而起。且病初之症狀輕微。大多不能明示起始之趨勢。患者亙數日或周余後則全身倦怠、惡寒、頭痛等。或以加答兒症狀為前驅。如鼻加答兒。氣管枝加答兒。或胃腸障礙。而露本病。迨夫本病之固有症候出現後。此等症狀即消散。

本病固有之症候為腳氣(尤其是下腿)感倦憊與萎弱。步行時容易疲勞。時於排腸筋緊張之時。感疼痛。患者訴頭痛。口渴。容易脫汗。其次腳部。手指。口圍感知覺麻鈍。下腿現輕度之浮腫。下腹部則知覺障礙。眼瞼耳殼亦現之。隨病勢同進行。而伸展於下肢一般。手指。前膊等。

暫時患者訴心悸亢進。心窩苦悶。心悸亢進。為疾病之初期。只現於運動時。其後於安靜時亦起。食欲缺乏。利尿減少。大便秘結。

膝蓋腱反射於疾病之初期中亢進。其後漸次減弱或竟消失。又腳部之粗大力減退。故患者容易躓仆。脈搏數增加。速而且軟。

(二)萎縮性症 本病亦如神經性病。腳部感萎弱。腓腸筋之緊張。徐徐而起。後腳部之萎弱逐日漸進。遂致大腿股關節。成輕度之屈曲位置。下腿從膝蓋以下。成鉛直懸垂。足部呈內翻馬足狀。其他見瘠髓癆之際。呈浦拉海篤洛麻裴兒喀氏症狀。早夜侵害上肢之運動。而現該筋肉之萎縮。拇指球及小指球。殊扁平。甚至凹沒。陷於上述之狀態。患者。每不能動作。致縛於病褥。

知覺障礙亦神經性病。脈搏及心臟異常。浮腫僅存或全缺。腱反射亦大減弱或全消失。

其他間亦有陷於萎縮及筋肉攣急性攣縮者。此尤多見於腓腸筋。

本病經過甚緩慢。有亙數月或年餘者。

(三)水腫性症 本病或如神經性症。腳部徐發萎弱。或起萎縮性症。患者之步行漸次困難。但在萎縮性症之際。不呈顯著之運動麻痹及筋肉萎縮。但浮腫為本病之特徵。先逐日現於腳部。廣延於身體各部。遂及於漿膜腔。患者訴強度之心悸亢進。呼吸促迫。心窩苦悶。利尿顯著減少。大便秘結。

心臟尤其左心擴張。往往為心囊水腫所蔽。不能認出其真正之擴張。

(四)急性惡性症或心臟性症 本症之特徵為急性心臟機能不全。好襲少壯之人。即於健康時。本症俄然而起。或以輕症腳氣之症候。為之前驅。速來病勢之惡化。患者心悸亢進。心窩苦悶。呼吸促迫。體溫上升。食思全失。煩渴。噁心。嘔吐。利尿減少。顏貌汙穢蒼白色。大便常秘結。

其他患者訴腳部倦憊及重感。腓腹筋緊張。壓之覺疼痛。又下肢現輕度之浮腫。知覺麻鈍。腳部之運動麻痹激增。心悸亢進。心窩苦悶逐日顯著增惡。患者訴胸內如爆裂樣之苦楚。眼目。口腔。鼻腔開大。瞳孔散大。其顏貌甚險惡。

心囊及其他之漿膜腔現水腫。但此水腫性症。則增加心動之數。心臟部及心窩部見泛發性之博動。心尖之音幽微而暈濁。第二肺動脈音亦暈濁。頸動脈跳動。橈骨動脈頻數且軟。上下指端厥冷。呈紫藍色。肺臟陷於急性氣腫。心臟濁音部狹小。甚時完全消失。橫膈膜及其他之呼吸筋呈不全麻痹狀。呼吸大大促迫。體溫過下降。患者精神亡失。遂在肺水腫之症狀下而斃。

【療法】 神經性症感下腿之倦怠與萎弱。出行之際容易疲勞。頭重。口渴。脫汗加以下腿浮腫。知覺麻鈍等。可與越婢加朮湯。病勢進步。浮腫伸展全身。心悸亢進。胸脅苦滿。利尿減少。大便秘結者。與大柴胡湯、柴胡加芒硝湯。

萎縮性症。用桂枝加附子湯、桂枝附子湯、八味丸、當歸芍藥散、當歸四逆湯、桂枝芍藥知母湯之類。

水腫性症。初發腳部萎弱。下腿浮腫者。與越婢加朮湯。若脈浮緊。口渴煩躁。全身現浮腫。無自汗之症。利尿減少者。與大青龍湯。胸脅苦滿。心悸亢進。呼吸促迫。利尿減少。大便秘結者。與大柴胡湯、柴胡加芒硝湯。若浮腫強烈。心下有堅硬如板之痞狀。食氣缺乏。顏色如土。心悸亢進。呼吸促迫。喘息。利尿減少之候者。與木防己湯。服下猶不效時。與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湯。

心臟性症與以上諸症迥異。病勢急激。多衝心之懼。本病總犯陽實證。初期即為下劑之適應症。

若胸脅苦滿。心悸亢進。呼吸促迫。體溫上升。食思亡失。煩渴。噁心。嘔吐。大便秘結。利尿減少之候。先與大柴胡湯。惡飲食。飲之嘔吐。不能納入時。與瓜蒂散以吐之。若腹滿之甚。喘鳴促迫。大小便不利者。與大承氣湯。心下如石之堅硬。肩背凝結。呼吸促迫甚。煩躁。心中有懊憹之狀。大小便不利者。速與大陷胸湯。危迫眉睫。有衝心之兆者。與走馬湯。若陽極變陰。脈已變沉遲。煩躁。厥冷。現吐逆之狀。投與吳茱萸湯。能救十中之一焉。

備考

〔朱氏集驗方〕 去杖湯(與芍藥甘草湯同)治腳弱無力。行步艱難有效。友人戴明達用之。有效驗。

大冢曰。魏氏家藏方之六半湯(芍藥甘草湯同)條。治腳氣行步不能云云。此方亦常有應用之機會也。

〔外臺〕 生薑半夏湯治腳氣入心。悶絕欲死者為宜。

〔醫事小言〕 腹攣急及於痹時用桂枝加苓朮附湯。足不腫而其初氣急者。最懼之候不得不診察其有無衝心之兆。微帶寒熱。舌上有苔。渴而小便不利。咳喘腳弱者。越婢加朮湯之證也。 心下堅塊如凝。小腹不見格別。或手足不腫脹。無異常之兆而水腫者。用木防己加茯苓芒硝湯。本方去石膏。但熱渴者不去為宜。全身軟腫。呼吸障礙者。用防己黃耆湯。 從胸至喉發腫。音聲變態者。凶兆也。 腫少有。小便數日不利。但其腫甚堅。煩渴者。水毒伏於內。衝心甚急也。 不能平臥者。衝心之候也。肩息者亦然。 胸間之動氣強大。人迎之脈強大者。衝心之候也。 言語氣息不足者。亦衝心之象也。

〔類聚方廣義〕 腳氣致萎弱。不能起立。麻痹之特甚者。不用烏頭、附子入方劑。無效。此用烏頭湯為宜。

〔本間棗軒〕 腳氣衝心之漸近者。用茯苓飲合吳茱萸湯。有奇驗。此方嚥下嘔氣忽止。飲食亦納。小便亦快利。予多年試用此方。救急頗多。

第三十四章·拔沒篤氏病

【原因】 本病因甲狀腺機能之病的亢進。成自家中毒症。多來於女子。但幼年時不現。

遺傳的素因與本病之發生。有重大關係。本病之患者。其兩親或祖先。大多有神經或精神之疾患。其他之全身病。如糖尿病。心臟疾患。結核患等之家族。發生本病者甚多。其他神經病之經過中發生者間亦有之。精神的興奮。急性傳染病等。亦為本病之誘因。

【症候】 本病之特徵為心悸亢進。甲狀腺腫大。眼球突出及振顫。

心悸亢進。即心臟急速症。為本病之症候中最早促患者之注意之一症。疾病之初期。惟身體及精神之亢奮踵起。安靜時。比較的不著明。病症進化。遂達持久性。患者覺腹內不快。搏動之感。訴恐怖。胸內緊迫及苦悶。心臟收縮之數。在健全時六十至八十。本病之心臟收縮數。則在百二十以上。其時與脈搏同速。其他心動頻數。發作性顯著。同時心動旺盛。胸壁顯著振動。其他口蓋弓。脾臟。腎臟等亦呈搏動。心動既如上述之強盛。於是漸次心筋之擴張。及肥大。間亦可聽得收縮期的心臟雜音。

甲狀腺腫大。亦為心悸亢進之前驅。大多發於其後。或多同時來者。此腫大常現於兩側。亦有先發於左側。而後來於右側者。此甲狀腺腫大。為純粹之脈管性腺腫。基因於脈管。尤其於動脈及靜脈之擴張及延期。於甲狀腺腫。分述六徵於次。

(一)著明而得望見之搏動。(二)觸之知振顫。(三)著明而能聽得吹鳴性之雜音。(四)動脈管之擴大。(五)脈管之破壞性易。(六)脈管內之血液對於壓易排除。

眼球突出每常現於兩側。眼目漸次從眼窩突出。其時眼瞼完全不能閉鎖。不能掩蔽眼球。

眼球機能陷於機能不全。尤其是視軸輳合機能更失其功能。此名真歐皮烏斯症候。亦有眼球與眼瞼之運動不相符合者。名曰喀雷夫歐斯氏症候。更有眼瞼開大。與之刺戟。其瞬目減少。或缺少者。名曰司脫兒維喀氏症。振顫時常見之。其眼動小而且速。

又往往呼吸困難。喘息發作。及咯血。顏貌呈蒼白色。眼球帶藍青色。體質多纖弱。呈神經質。容易興奮。屢屢訴不眠。其他發汗甚易。分泌唾液。及尿之排泄量增加。有時併發黃斑。白斑。鞏皮病。限局性皮膚浮腫。蕁麻症。關節浮腫等。又來多量如水之嘔吐。其重篤劇甚者下痢。

【療法】 動悸。不眠。發汗過多。神經過敏。見物易驚。胸脅苦滿。肩凝等。與柴胡加龍骨牡蠣湯。若胸脅不苦滿而訴以上之甲狀。甲狀腺之部分有壓迫感。或喉頭有狹窄感者。與半夏厚朴湯。耳鳴眩暈之甚者。芩桂術甘湯。當歸芍藥散之類。合方與之。脈浮大。心悸亢進。呼吸促迫。口渴。舌乾。眼球突出者。與越婢加半夏湯。症狀進化。呈枯燥之狀。應用炙甘草湯。失眠之甚者。從證選用酸棗仁湯。

梔子豉湯、瀉心湯、茯苓飲合芩桂甘棗湯、或茯苓飲合酸棗仁湯之類。以上之方劑服後。仍心悸不靜時。頓服桂枝甘草湯或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

實驗例

(一)幡谷町田中氏之妻。三年前罹脅膜炎。愈後心悸亢進。耳鳴。肩凝。治法已盡。終不輕快。有一醫生下黴毒之診斷。注射薩魯侯兒生之外別無良法云。但病家尚遲疑未定。偶有一人知之。遂勸來余處乞診。

餘一見而知為拔沒篤氏病。左為初診日大略所舉之現症。昭和七年三月三日初診。

身高長。稍羸瘦。眼瞼裂開大。眼球中有光澤。甲狀腺肥大。脈促而有力。心下悸。與臍動均著明。筋肉搐搦。大便一日一行。尿意頻數。口渴。有舌苔。主訴耳鳴。頭重。目下最痛苦者。為月經之前。以上症狀更增惡。

投與大柴胡湯加石膏合當歸芍藥散。耳鳴、頭重、肩凝均輕快。但訴下腹痛。食欲減退。四月二十五日。轉用小柴胡湯加石膏合當歸芍藥散。

續服不滿三個月。自覺痛苦消失。眼球復歸於正常。甲狀腺大減退。頰部現筋肉。還複數年前之狀。家族皆驚喜不止。

(二)同道荒木性次君之知友某之妻。乞診拔沒篤氏病。余與荒木君傾心相謀。盡術以治之。亦能稍輕快。但未至全愈。服藥一月餘。以效遲故。去而就西醫。此後余每診拔沒篤氏病。病家心誓能依余方續服半年以上者。方為投劑。西醫更有何種治法。尚不疑為效遲。漢醫之治一月不瘳者。即以為效遲而去。以此觀之。西醫真有一種魔術的魅力矣。

第三十五章·神經病

神經痛者。所患神經之範圍上有廣延之疼痛。現出發作性。或增惡化。疼痛發作之數。及持續無一定。疼痛之性狀亦不一。或如鑽。或如灼。或如碎。雖強壯男子。亦必絕叫嗚咽。不能營心身之勞動。亦有妨礙睡眠者。

大多神經痛在維雷氏壓點。壓迫此壓點。則招來所患之神經疼痛發作。若更增劇者。

皮膚之知覺。大多在所患神經之範圍。而起障礙。初期呈知覺過敏後。期則知覺亡失。

脈管運動神經。分泌神經。及營養神經。亦往往同時障礙。其他激甚廣大之疼痛。則放散於皮膚部分。或來間代性。或來強直性之筋肉痙攣。

解剖的變化多陰性。只於某場合呈神經炎性變化。

神經痛之原因。有寒冒性。外傷性。傳染性及中毒性之區別。

又有反射性神經痛者。是起於遠隔器官之前驅疾病。屢見於婦女生殖器之疾患。

吾人所最多遭遇者。為顏面神經痛及坐骨神經痛。

甲顏面神經痛

【原因】 本病為最頻繁之神經痛。因三叉神經分枝。通過多多之骨幹。且其末梢之所在淺表。易蒙傷害。

感冒性三叉神經痛。發生於受冷之氣候。或遭遇風雨者。比較的少有。

傳染性三叉神經痛。適來於馬剌亞里神經痛。此外來於腸窒扶斯。因夫魯恩柴及黴毒等。

中毒性三叉神經痛。因中鉛、水銀之毒而來。又痛風起於糖尿病之際。外傷性三叉神經痛甚多。若三叉神經之挫傷。又刺創。頭蓋骨之膜炎。腫瘍之壓迫。神經幹之腫瘍侵蝕。齒牙、頸骨、鼻腔、前額腔、眼及耳等之炎症等。為其原因。有時本病繼起頭蓋底之疾患。如見腦膜之黴毒性急性炎症及肥厚。腦底腫瘍。腦動脈瘤等。

本病以男子比女子為多。又肥胖貧血神經者亦多。

【症候】 本病常發於偏側。但亦因恆久性而漸次及於其他處者。此際最初冒者為一側之神經。大多疼痛消失。

同時冒三叉神經之全三枝者少有。最多者不過發三叉神經之某一枝中之一枝。就中最多者為上眼窩神經。疼痛發作之時。間有前驅症。發毛皮感覺。蟻行感覺。冷感。強直感覺等。

疼痛之性狀急烈時。或如灼。或如碎。或如鑽。其發作之持續及反覆之頻疏。並無一定。

皮膚之知覺。始而敏銳。後漸麻鈍。或竟亡失。

血管運動機障礙。初期大多脈管痙攣。皮膚變蒼白色。未幾見該部脈管之開張。因此而皮膚潮紅及訴灼熱。分泌障礙亦為往往發生症候。淚汁及鼻汁之分泌增加。甚至出衄血。其他唾液汗液之分泌亦顯著。

乙坐骨神經痛 本病外傷及感冒為最頻繁之原因。為諸神經痛中之最多見者。

感冒性之原因為露臥濕地或冷石上。或沉溺水中。或其他之野營等。

外傷性之原因為墜落、衝突、打擊、久時之跪坐。或乘馬。及峻路之長行。行運過勞、大腿之骨折及脫臼、坐骨神經部之腫脹及滲出物、子宮及卵巢之轉位及腫瘍、子宮周圍炎、子宮背炎、妊娠、直腸內糞便滯積、骨盤腔之腫瘍、脊椎之脫臼、骨折及腫瘍、脊髓膜之出血炎症及腫瘍等。

傳染之原因亦來自本病。如馬剌利亞黴毒。有時如淋疾。腸窒扶斯回覆期。急性關節洛伊馬荼斯等。

中毒性之原因。往往見於糖尿病之際。

【症候】 本病多來於偏側。有時則從偏側而及於他側。或始即兩側齊發。其來於兩側者。為脊髓勞之一症候。極難治愈。本病容易診斷。當問診何神經痛之範圍。得患者坐神經骨之路徑。其疼痛從臀部之坐骨神經之派出部。沿大腿及下腿之後面波及足蹠。

部分的坐骨神經痛者。沿大腿之後面。或腓腸部。或只限局於足蹠之疼痛也。

壓點腸骨後上棘之高。接於薦骨之近旁部分。臀部之下緣。出於坐骨神經之坐骨截痕部分大轉子之直後。大腿後側之中央後股皮神經分歧之部分。膝膕部。腓骨頭之直下。內外踝緣之後側等。

患者起立時。脊柱多向患側面弓曲。稀有向健側彎曲者。罹患側之腳部之筋肉。漸次陷於不動性萎縮。

命患者伸展下肢之膝蓋關節屈曲股關節時。大腿之後面發劇痛。則該坐骨神經亦伸展。此症候在本病之診斷上頗重要。

【療法】 從證運用桂枝湯之加減。局所有潮熱。灼熱感。淚液。鼻液增加。與葛根湯。疼痛劇甚。煩躁。口渴。選用越婢湯、大青龍湯。局所有冷感。皮膚蒼白。脈沉細沉遲者。與麻黃附子細辛湯。

病情頑固。荏苒不愈者。從證選用桂枝芍藥知母湯、烏頭湯、附子湯之類。

神經痛之中。所謂基因於瘀血者。餘名之為血證性神經痛。選用桂枝茯苓丸、桃核承氣湯、當歸芍藥散之類。

坐骨神經痛以應用桂枝茯苓丸、桃核承氣湯、當歸芍藥散之時為多。其他則顏面神經痛條下之方劑亦可選用。嘗治糖尿病。與八味丸亦奏效。吾友荒木性次君與苓薑朮甘湯。

速治老人之頑固坐骨神經痛。神經痛之頑固者。通常附子湯。不能見效。苓薑朮甘湯亦有奇效。發作性疼痛劇甚。不能動。亦不能觸指者。運用芍藥甘草附子湯。甘草附子湯、烏頭湯之類。或單與甘草湯。總之疼痛之甚者。大抵不能速治。其輕微者。易治愈也。

慢性症則須經過時日。亦有因投劑而往往疼痛增劇者。臨床家往往遭遇之。投藥之前。須先告患者以宗旨。慢性與急性之不同。使患者理解。漢法多因此而損名者。此宜特為注意者也。

備考

〔小青囊〕 理中湯治受寒邪與腰痛。

〔楊氏家藏方〕 水玉湯(小半夏湯同)治眉稜骨痛不能忍者有效。此因痰疾之所致也。

第三十六章·末梢性神經麻痹

【原因】 末梢性麻痹之疾患。為頻繁之疾患。其原因分寒冒性。外傷性。中毒性及傳染性四種。

末梢性麻痹之疏頻。依各個神經而異。其神經之徑路有表在性。在長遠之長程中。蒙感冒及外傷者為最頻繁。其陷於麻痹者亦愈多。故顏面神經及橈骨神經之麻痹。為吾人所最多遭遇者。只中毒性麻痹一種。或系毒物。吾人未能加以說明。在條件之下。侵一定之神經。陷於麻痹。例如見鉛中毒之際。兩側橈骨神經麻痹是也。

【症候】 末梢性麻痹容易認識。何則。蓋不論何處。均能見其所屬之筋肉。現運動障礙。或一肢之神經。及所屬之筋肉。均陷於麻痹。此亦大多為末梢性之原因。故該麻痹肢之神經呈變狀。反之若兩側之上肢及兩側之下肢。或四肢均陷於麻痹者。其原因在脊髓。此名截癱。又偏側之上下肢現麻痹者。其原因在腦髓。此名偏癱。

甲顏面神經麻痹

〔原因〕 本病為最頻繁末梢性麻痹之一。其原因分如次之數種。

(一)中毒性顏面神經麻痹。此中尤多鉛中毒。

(二)傳染性顏面神經麻痹。此除癩病者發之外。尚有發於窒夫的里丹毒。腸窒扶斯黴毒。赤痢及其他帶狀匐行疹。多發性神經炎。流行性感冒。產褥等。

(三)感冒神經顏面神經麻痹為頗頻繁之症。本病症百分之七十二由於顏面接觸冷氣。

(四)外傷性顏面神經麻痹。亦為頻繁者。初生兒於分娩之際。用鉗子手術。壓迫顏面。致起本病。此中最多者為耳疾。由岩樣骨之結核性破壞傳布於夫阿洛芝浦氏管。經過其內。壓迫顏面神經干。遂崩壞之。以成本病。其他起於頸部淋巴腺。顎下淋巴腺。或耳下腺之腫大或化膿。壓迫顏面神經。或破壞而顏面之受切創。打創。外科手術。槍創等亦為本病之誘因。有時遇頭蓋底之壓迫。亦能喚起本病。如硬腦膜之黴毒慢性炎症。肥厚。腦底之腫瘍。如腦動脈瘤。

(五)症候的顏面神經麻痹現癩病。白血病。痛風。糖尿病。延髓及腦髓疾患。多發性神經炎。幼年性筋肉萎縮症候之一病狀。

神經性之人及酒客易罹本病。此因神經組織之抵抗力減退之故。

【症候】 本病症候中之必發者。為顏面神經麻痹。其他顏面神經從運動枝分布於口蓋筋及馬鐙骨。來自懸雍垂及口蓋弓之傾斜。或聽覺異常。或味覺纖維性。亦從淺大岩樣神經之三叉性神經來於顏面神經。鼓索神經再從顏面神經而出。致味覺障礙。亦本病中之一症候。又淚液腺及唾液腺分泌神經纖維。亦出於顏面神經。致淚液及唾液之分泌障礙。亦見於本病。

顏面筋肉之麻痹。為本病必發之症候。與上述症候顏面神經干之部位相異。顏面之患側既變其姿容。一見便知本病之存在。即該部之皮膚失皺襞。平滑。眼瞼開裂比健側廣大。患者眼瞼之閉鎖障礙。又往往下眼瞼外翻。患者不絕惱流淚。今試患者營嗤笑運動時。患側全失其運動。其狀如假面。

今欲逐次精密微視每個之顏面筋麻痹。患者一定營顏面筋運動。前額之患側失皺襞。健側現水平之橫皺。患側蹙額之際。依然不變形。

皺眉筋麻痹者。患側之眉間失皺襞也。眉比健側底下。患側之瞬目消失。顏面顯著傾斜。以指尖試之。或接觸於眼瞼角膜。不起反射的瞬目。尤其當患者閉眼時。健側之眼能開合。患側之眼開放不動。顏面之傾斜愈顯。

鼻尖健側傾斜。鼻孔患側狹小。

口裂及頤部牽引於健側。口角之口角舉筋因而麻痹。而患側下垂。又患側之口裂不能閉鎖。口笛。噓嘯。吐唾作用。口尖不能挺出。從裂口逸出空氣。飲食之際。食物容易從患側之裂口溢出。於是患者之頭部不能不傾於後方。

頰筋麻痹則障礙咀嚼運動。頰部不能營充分之緊張。頰黏膜咀嚼運動之際。嵌入齒列間而傷之。又食物堆積於齒齦頰黏膜之間。患者不得不以手指抉出。或從外方壓迫頰部。驅逐出口腔。

味覺障礙者。從顏面神經之膝狀節與鼓索神經之顏面神經分歧部分之間生障礙也。常冒於舌之前方三分之二之部位。或唾液之分泌減退。口腔之患側。屢感乾燥。淚液之分泌亡失。

顏面神經麻痹往往發前驅症。如眩暈。頭痛。感頭內朦朧。耳鳴難聽及耳痛等。此等之前驅症。直至發病。

本病有輕症。中等症。重症。三種之區別。輕症顏面神經麻痹。可見電氣興奮性之變化。施特種之療法。大抵經二三周間。自可治愈。中等症呈部分的變化反應。治愈須四周至六周。重症顏面神經麻痹。現出完全的電氣性反應。漸次顏面筋瘦削。有致終生不愈者。

顏面神經麻痹大多來於偏側。現兩側者稀。

乙橈骨神經麻痹

【原因】 外傷為本病源中最多者。其他感冒、傳染病、中毒。亦本病發生之原因也。

【症候】 本病之來。手及指現特有之變狀。上肢上舉於地平線。則其手之手掌面屈曲。同時內轉。拇指外轉且稍彎曲。而指節手掌面亦屈曲。

本病恆多俄然而起。有時其前驅症。現知覺異常。

【療法】 顏面神經麻痹之初期。其輕症者。可用桂枝加黃耆湯、黃耆桂枝五物湯、桂枝加附子湯、桂枝加朮附湯、桂薑棗草黃辛附湯之類。

橈骨神經麻痹。亦可用以上方劑。

備考

〔傷寒六書〕 諸虛寒乘。鬱冒不仁 (不仁之仁即無中心之貌。轉麻痹之意也。) 血氣虛弱。不能周流一身者。是正氣中伏邪氣。故肢體頑麻不仁。厥如死屍也。用桂枝麻黃各半湯。

大冢曰。厥者不仁之甚也。今謂知覺消失也。

〔本間棗軒之說〕 麻痹之一症。屬於中風。癇證之微漸。而不備中風癇證之正證。難定為中風。亦不能認為癇症也。又有似痛風處。古人則別立其病門。金匱要略中之中風歷節篇中。痹亦列入。但臂不遂者入痹也。其病情為偏臂或兩側麻痹萎弱羸瘦。血色無紅活。或痛不能舉或不能伸屈。非中風。非痛風。無惡寒發熱之證。飲食如常。因循而永不愈。或發於腳。大多其始為兩腳或一腳之指痹。漸漸由膝而上。或萎弱。或掣痛。瘦而細。血氣凝滯變色。步行困難。而致殘廢。其病臂者。先用桂朮附湯、桂枝加苓朮附湯、葛根加朮附湯、及桂枝芍藥知母湯。無效時。再用大防風湯、獨活寄生湯等。腳之治法治用以上諸方。又可隨證用六物附子湯、腎氣丸之類。(下略)

大防風湯者。地黃、芍藥、當歸、川芎、黃耆、白朮、附子、人參、獨活、牛膝、杜仲、甘草也。六物附子湯者。苓桂朮甘湯加防己附子也。獨活寄生湯者。獨活、寄生、杜仲、牛膝、細辛、秦艽、茯苓、桂心、防風、川芎、乾地黃、人參、甘草、當歸、芍藥也。

第三十七章·動脈硬化症

【原因】 本病之主要原因。為酒精中毒。及黴毒。尤其以幼年時之黴毒。易喚起本病。但不因黴毒固有之變化而來。故不得不與黴毒動脈炎有區別。其他脂肪過多症、糖尿病、痛風、肺癆、鉛及尼哭金中毒。亦喚起本病。酒精比之黴毒為少。

熱性傳染病中尤其是關節洛衣馬基斯。馬剌利亞發生本病者不少。

遺傳亦決不可輕視。脈管彈力性之良否。有遺傳的關係。年齡亦與脈管彈力之變化。有最要緊之關係。年高則由脈管退行性變化之傾向。因發本病者亦甚多。

【症候】 本病患者之皮膚之彈力。富皺襞。筋肉萎縮。骨質菲薄。血行器官呈本病固有之狀態。動脈管強固。脈搏扁平。脈波之升降頗遲緩。

心臟多呈著明之變化。若全身之血管硬化。以致全身血壓之亢進。其結果心臟肥大。擴張。甚至惹起心筋之衰弱。實際上全身之動脈不悉呈硬化性變狀。唯呈上行大動脈之動脈硬化症。左心室肥大擴張。又兼以冠狀動脈硬化症時。此為隨附之疾苦。

上行大動脈硬化症。所患之動脈管擴張及延展。屢於喉頭窩容易觸知其搏動。打診上於胸骨之右緣。約有三仙米之廣袤。呈鼓性濁音。聽診上有收縮期的雜音。此雜音與大動脈瓣孔狹窄之際。所現異點之雜音。有相異之點。其性甚柔軟。其始與心臟收縮期一致。且多兼大動脈第二音之有響性旺盛。

又上行大動脈之硬化症。屢有冠狀動脈硬化症。隨兼大動脈瓣閉鎖不全。或大動脈瓣孔狹窄。

下行大動脈硬化症。腹壁菲薄而柔軟時。觸診上呈蛇行狀。現硬固之脈管。遇輕度之壓迫。觸知其容易起喘。

上下肢動脈硬化症。所患之動脈硬固。呈蛇行狀。脈搏小。或全缺。其他所營之肢部之運動性。知覺性。脈管運動性。及營養性機能受障礙。尤其著明下肢動脈硬化症之際。所見之變狀。發現所謂間歇性跛行症。患者於該部有異常之感覺。訴熱感、冷感、疼痛及緊張之感。運動下肢。每常增劇其度。遂至運動中止。又硬化症達強度。所患之動脈閉塞時。其所屬之末梢部致生壞疽。

腦動脈硬化症。為所惠之腦髓循環遇障礙。遂示所謂動脈硬化症性腦髓軟化症。現出諸種之局所症狀及全身症狀。又患者呈類似腦神經衰弱之症狀。感頭痛。眩暈。全身倦怠。

本病腦溢血亦為最頻繁之原因。

【療法】 動脈硬化症之患者。陽證與實證為多。用冷藥寒藥瀉下藥之配劑為多。如石膏、大黃、芒硝、山梔子之類。組入方劑。

本病呈神經衰弱症之症狀。感頭痛、眩暈、不眠不安、且時時衄血者。用瀉心湯、梔子豉湯之類。如心臟喘息。心下堅硬。顏色惡。口渴。心悸。小便不利等。與木防己湯。服之一旦輕快者。再與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湯。石膏與茯苓與芒硝有互相關聯之作用。可考究上之二方而運用之。

間歇性跛行症。可用桂枝茯苓丸、或當歸芍藥散、當歸四逆湯之類。從證兼用附子湯或合方。若有壞疽之傾向者。亦運用以上之方劑。

有動脈硬化之傾向者。全身肥滿。腹部有膨滿之傾向者。從證從人用大承氣湯、大柴胡湯、大黃消石湯、大黃牡丹皮湯之類。連服之。可減輕全身之症狀。能軟脈力。

阿篤雷那林可硬化動脈。使用於動脈硬化之時。須細心注意。是否確為阿篤雷那林症。若近似阿篤雷那林而為歐夫歐特林證。則亦危險之藥品也。其原料恐有麻黃。

余對於證明顯著動脈硬化之患者。其血壓常在二百以上。為一個七十三歲之男子。患病已半年以上。投與越婢加半夏湯、木防己湯。旋即氣管枝喘息。心臟性喘息和緩。目下猶健在云。麻黃一味。有無硬化動脈作用。雖不得而知。然從證適當用之。則甚無危險也。

往年有一男子年六十餘歲。患上症(指水腫。)餘一診之。與甘草麻黃湯。服之一夜出汗而死。後讀濟生方。患氣促久不瘥。遂致水腫者。與甘草麻黃湯有效。但此藥可發表。老人虛人不可輕用。余當時年少未熟方脈。讀濟生方後。始大悔愧前非云。

第三十八章·腦溢血

【原因】 本病基因於最小腦動脈之病的變化。形成粟粒動脈瘤。此病有頗有破裂之傾向。或自然破裂。或因補助原因促進破裂。本病以四十歲以上者為多。亦為頻繁腦疾患之一。

壯年時之血管疾病。見於心臟瓣膜障礙。腎臟炎。酒精中毒。黴毒及其他傳染疾病之際。脂肪過多。且身體短矮有短頸者。比瘦人為多。故短矮之體質。名卒中質體。但無重要之理由。恐為脂肪過多。呈血管變狀也。

本病或見於家族遺傳的。是亦血管變狀傳遺的發生。腦出血亦來於安靜時或睡眠時。多為一定的補助原因而促進。補助原因為大動脈系統之血壓一時性的亢進轉機。即憤怒。俄然精神興奮。荷重、怒責、飽食、酒精飲用。

久時之前屈體位等。其他腎臟炎。及大動脈閉鎖不全。左心室肥大。動脈硬化症等。亦能促本病發生。

外氣亦與本病之發生有關係。初冬多見腦溢血。此因寒冷所致。皮膚血管上乏血液。內臟中充盈血液故也。

【症候】 本病定型的症候。分多數的病期。即前兆期、卒中發作、反應期。墜廢症候及續發性短縮。但此各期不必每常定備。

(一)前兆期 此時期頸內充血、眩暈、頭內搏動、精神興奮、記憶力減退、眼火閃發、重聽。間有一時性之失語症。患者有數時間或數日間身體之偏側中發現蟻行感覺。或知覺麻鈍。或一肢無此等之感覺。其他一肢。或身體之半側。發覺一時性萎縮。或知覺麻痹。

(二)卒中發作 患者突然卒倒。亡失神識。此人事不省之時間。達數小時或數周時之持續。其度頗強。刺戟皮膚。不呈反應作用。瞳孔往往兩側大小有異。對於光線之反應甚遲鈍。呼吸帶鼾聲。時現不正之基歐因、斯德枯氏呼吸式。患側之口唇呼吸時每翩翩動搖。顏面多呈強度之潮紅。表示血液之灌溉。又往往呈蒼白色。陷於虛脫之狀。體溫於初發作之二三時間內。攝氏一二度之下降。後再復於平溫。或稍稍上升。脈多強度之中含緊張而充實。顏面蒼白而細小。緊張弱。多為緩徐中調節不整。診斷上之必要者。為麻痹側之皮膚反射。如提睪筋反射。臀筋反射。肩胛反射等之消失。反之。乳房反射則多存在。比之健側。其度常弱。腱反射亦常於此期消失。

且現高度之人事不省。屢見尿之失禁。利尿之起。始二十四小時內。其量常增加。有時證明含蛋白及糖分。

或患者反覆嘔吐。又或起半側或全身之間代性痙攣。其他時則現強迫的體促。頭部及眼目向同側之方向。其他又現全身之痙攣性振顫。

又現一時性眩暈。短時之失神。劇甚之嘔吐。此名頓挫性卒中發作。又半側麻痹等為卒中發作前驅。此種出血。其初血量甚少。先侵害運動性路徑。其後血量增加。由是起卒中發作。此種卒中發作。屢屢有其誘因。俄然由腦內充血。器械的振盪症。其一例也。此外如急速腦壓之亢進。亦為卒中發作之誘因。

從卒中發作而至醒覺。其狀有種種。或俄然而來。或徐徐而起。或全不醒覺。因腦壓亢進。達於最高之度。乃陷於人事不省。遂至因心臟或呼吸麻痹至於死之轉歸。

(三)反應期 此期患者呈顯著之不安。體溫升騰至平常以上。脈搏頻數。皮膚髮汗。訴頭痛。輾轉床上。發輕度之譫妄。此症狀常有一二日之持續。

以上所述為發作。及反應期腦溢血之定型的症狀。有時惟單純留神經亡失。僅呈神識朦朧輕度者。神識呈第四期之墜廢症狀。此種發作狀態之輕重。由於其出血範圍之遲速與多少。及其位置而定。

(四)墜廢症狀 此症候由於出血之部位而異。其主要者。為腱反射之亢進。大多發現於發作後三四日。或數小時之後。內囊中崩壞時。他方面則來偏癱。見顏面神經上肢及下肢之運動麻痹。特堪注目者。為顏面神經中之前頭筋。皺眉筋。眼瞼輪匝筋。蒙其侵害。或常從上肢強度侵及下肢。以致知覺全缺。但亦不過一時性之知覺亡失耳。然內囊後腳之後部三分之一崩壞時。則招永久性之知覺亡失。

檢查運動麻痹之狀。其背部之筋。呈偏側麻痹。肩胛骨下垂。患側之胸廓。其呼吸運動微弱。患側腹壁之努責作用力亦微弱。患側之聲帶運動亦困難。又現交感神經麻痹之症狀。而見顏面偏側潮紅。偏側發汗。眼球陷沒。眼瞼裂狹小。瞳孔縮小等。

疾病追從時日而進。麻痹症狀之一部分。或急速或徐緩消失。麻痹之最早且大而解脫最緩者。厥為下肢麻痹。此因僅僅殘留腓骨神經之麻痹。往往使患者足尖步行。又屢屢足尖曳引至足。上肢麻痹之緩解者僅微。就中以前膊背面之伸筋。消失麻痹症狀。為最困難。麻痹患久。乃致筋肉之不動性萎縮。

(五)續發性短縮症狀 此症狀起因於脊髓錐狀體徑路之續發的變性。手指屈曲。伸展困難。前膊多屈曲。且取回前之位置。稀有伸展者。上膊呈內轉位置。膝蓋腱。三頭膊筋腱反射及骨膜反射顯然旺盛。

本病有再發之危險。又本病之患者。漸次陷於癡鈍。有涕泣之傾向。

精神的感應屢屢變化。其他陷於健忘症。膀胱及直腸亦易失禁。遂致體力衰弱。至死的轉歸。

【療法】 平素有頭內充血感。眩暈。精神亢奮不安。便秘。肩凝等之症狀者。服用瀉心湯、黃連解毒湯之類。以防病之未然。有年齡之婦人。最多患以上之症狀。身體漸次有肥滿之傾向者。從證服以上之方劑之外。可用桃核承氣湯、桂枝茯苓丸之類。心脅下痞滿。胸脅有苦滿之狀。及耳鳴。頭痛。便秘等。與大柴胡湯。腹部膨滿。抵抗力強。脈沉實便秘者。與承氣之類。其他凡食毒。血毒。水毒。澀滯鬱積。目的除在疏通而投藥方者之外。從證可用當歸芍藥散、大黃硝石湯、大黃牡丹皮湯。以上之方劑。一度罹本病已經快者。有再發之危懼者。亦可選用之。石膏劑有軟脈作用。凡兼動脈硬化症者。儘可從證運用之。當歸芍藥散所以預防腦溢血。甚有意外之效。余於本方。有去手足之希毗雷感。消散眩暈。屢能降下血壓。一婦人患慢性腎臟炎。最高血壓一百八十至二百。服本方時。必氣分良好。而止有左手足希毗雷。頭重。眩暈。又對於已襲腦溢血。此後時之人事不省。卒倒之一男子。最高血壓在二百五十內外。右手感希毗雷。訴脫力。與此方合大柴胡湯。血壓從百六十下降。發作消散。目下能活動於業務。而不見何種障礙。至如何之證用當歸芍藥散。望就藥方解脫篇考察之。

腦溢血之預防。參照前章動脈硬化症條。

卒中發作。陷於人事不省。痰喘壅塞。說者謂用瓜蒂散。就余之經驗。則推獎走馬湯、紫丸之類。但發作後數小時。體溫上升及四十度者。不論如何之脈症。可斷言其絕無有效之藥。又屢挾嘔吐。豫後不良者。余對於此種之劇症。無相當之投藥。

但卒中發作至醒。入於反應期中。從證選用次之諸方。

心氣不安。顏面充血。頭痛煩躁。體溫上升。脈浮大動數。或洪數者。用瀉心湯、葛根黃連黃芩湯。口渴甚而煩躁者。用白虎湯、竹葉石膏湯之類。煩躁不眠及下臍不適者。用梔子豉湯。頭痛。頭眩。強煩躁者。用侯氏黑散。煩驚。發譫語。不能轉側者。用柴胡加龍骨牡蠣湯。大便秘結者。用調胃承氣湯。若有上衝之氣味者。用桃核承氣湯。

脈浮而無寒熱。妄行獨語如狂者。與防己地黃湯。自知身體不能動。亦不能發言語。痛處不自感覺。身體拘急不能轉側。大小便變異者。與續命湯。

麻痹搐搦久而未愈。手足屈伸運動不自由者。應用附子劑之定證也。如選用桂枝芍藥知母湯、真武湯、近效方術湯、桂枝加朮附湯、桂薑棗草黃辛附湯、八味丸之類。

金匱要略。中風歷節病之條下。選用千金三黃湯、越婢加朮湯、風引湯之類。

備考

〔有持桂里之說〕 中風古來殊無明辨。始於素問病源。千金、外臺諸書。其大意不過內虛風侵之意。劉河間。李東垣、朱丹溪諸輩之論出。與昔人不同。其見識超絕千古。依鄙見考之。中風為內因之病。無外來之邪。實如三子之論。但病發有由癇而來者。由疝變者。或由於瘀血結毒(結毒分陳久黴毒第三期黴毒)而來者。其原因雖不一。要之皆起於血氣衰敗也。

參連湯 卒中風。患心胸。脈浮大數動者。先與此方。亦用瀉心湯。

瀉心湯 此方能救急。治緩亦能。誠良劑也。

附子瀉心湯 瀉心湯之症。為但不欲食其甚時不欲食。進飯藥即欲睡。或手微冷等症亦同此方。

風引湯 參照「症候之治方」第十一章。

古今錄驗續命湯 此病無盛熱。但脈之浮者。先取表亦宜。故如續命湯等。不可全廢。如脈不浮。熱不盛者。猶可用此湯。

大柴胡湯 中風腹滿拘攣者。與此湯。口眼喎斜。身體不遂而緩。言語蹇澀者。此乃古方之妙用也。

烏頭湯 從疝而變中風。手足踡攣。或半身不遂。當用此方。烏頭湯與續命湯同為發劑。續命湯治脈之浮大者。烏頭湯治脈之弦緊者。此為吾門百試百效之法。又按此方亦治踡攣。續命湯治拘急不得轉側。桂枝附子湯治四肢微急。即緩與急少有相差。率皆此類之症云。

真武湯 此方治手足之振搖。或喎僻(口眼喎斜)不遂。其脈沉者。

黃耆桂枝五物湯 血痹者。血凝不流也。此種之痹。乃痹中頑麻之謂。此方主治之。

大承氣湯 食厥中有從宿食。卒中風之症者。此中風之萌起。發於飲食滯留也。故用吐下之藥後。大多遍體現枯。或言語蹇澀。但其發時。與尋常之中風異。胸滿而痛。呈苦悶狀者。亟與大承氣湯攻之。急要時用備急丸走馬湯。

〔療治茶談〕 四十歲以上之人別無病象。發洪大之脈者。大多為中風之萌象。速宜灸治服藥。蓋此其前兆也。

〔叢桂亭醫事小言〕 俄然眩暈而倒。脈浮弦。面赤色。手足帶麻痹。言舌少澀。全為中風。但自眩暈發者。用白虎加人參湯或參連白虎湯。眩暈非用白虎湯不為功。三黃湯(瀉心湯)苓桂朮甘湯。亦可適宜用之。但非如白虎湯之有意外之驗也。

〔芳翁醫談〕 偏枯(半身不遂)中風言語蹇澀者。當與麥門冬湯加石膏。此治大逆上氣咽喉不利。師家之常法也。大凡治偏枯中風。一閒齋翁用石膏。

〔類聚方廣義〕 中風。卒倒。人事不省。身熱。牙關緊急。脈洪大者。或鼾而大息。頻頻欠伸者。及醒起後半身不遂。言語不能者。或口喎斜。言語蹇澀。流涎。泣笑不常者。或神思恍惚者。多用瀉心湯。

就食時之老人。卒然暈倒。人事不省者。此際可認其心下滿與四肢厥冷。面無血色。額上流冷汗。脈伏如絕。其狀如中風者。名曰食鬱食厥。用附子瀉心湯為宜。

〔橘窗書影〕 余嘗謂中風之實證者。皆屬金匱之熱癱癇。其重者用風引湯、柴胡龍骨牡蠣湯、去鉛丹、加鉤藤、芍藥、甘草、羚羊角。輕者用四逆散、加棕櫚葉、紅花、白殭蠶。及抑肝散、加芍藥、黃連、羚羊角。而不全治者則至少。其屬大小續命湯、術附(指桂枝加朮附。葛根加朮附等。)之症者。即能生存。亦不免於廢人耳。

第三十九章·癲癇

【原因】 本病區別為特發性(即尋常性癲癇)與症候的(即戛克鬆氏癲癇)兩種。

尋常性癲癇定型的狀態。起於人事不省。及全身之間代性痙攣之發作。由於腦皮質中運動中樞及精神的中樞之一時性充血而起。

症候的癲癇。起於腫瘍形成、出血、膿瘍、寄生蟲、嵌入之骨片等刺戟腦皮質運動中樞。見全身之間代性痙攣或限局性痙攣。此症當特有之痙攣發作時。神識往往全不消失。其全身痙攣。每節從同一肢部始。

特發性癲癇。為頗頻繁之疾患。女子罹此疾者。比男子為多。

本病常與遺傳性有關。但無世世蒙本病之襲來者。

本病之素因。亦間有來於先天性。凡兩親之有酒精中毒之傾向者。其小兒易發癲癇。尤以罹有酒精麻痹之傾向者為甚。

分娩時之障礙。亦為本病之原因。如分娩困難之情形等是。

傳染病亦為本病之誘因。尤以黴毒為甚。

中毒亦為本病之原因。此即中毒性癲癇是也。其最頻繁者為酒精之濫用。

頭蓋之外傷。全身振盪。亦往往與本病之發生有關聯。

精神的感動。例如驚愕、恐怖、喜悅、精神過勞等。亦足誘發本病。

實際上極必要者。反射的癲癇也。此疾患從腦髓遠隔之臟器上起疾病。由此疾病反射的作用。感應於腦髓而起。其著名者。由於瘢痕組織之愈合。致壓迫神經而起。除去之。則症如消散。此其一例證也。此外如鼻腔、咽頭、耳內之茸腫形成、或耳內有異物、糞便鬱積、腸寄生蟲、包莖、包皮結石、子宮轉位、妊娠、心臟疾患等。亦招來本病焉。

【症候】 本病初發於七歲及至二十歲之間。

癲癇之症候。有次舉三種之區別。

甲重症癲癇

本病來定型的癲癇發作。其起時突然襲來。或有呈一定的前驅症者。此前驅症有遠隔性與直達性二種。

(一)遠隔性前驅症。來於發作襲之數日以前。患者易憤怒。小事輒亢奮。睡眠不安。健忘症。呈癡鈍之症狀。

(二)直達性前驅症。又名攪風癲。大多見於癲癇之後作以前數秒之時。此攪風癲更有次之分類。

(1)知覺性攪風癲。起種種之知覺變常症、瘙癢感覺、冷感、心窩苦悶、腹部膨滿、噯氣、腹鳴等。但此種疾患。比較的稀有。

(2)運動性攪風癲。起筋肉之短縮、攣縮、或麻痹。初發時。每常在同一肢部。從運動性皮質中樞之部位。正規的波及於其他之肢部。

(3)脈管運動性攪風癲。起脈管筋肉之痙攣。致皮膚之蒼白與厥冷。

(4)感覺性攪風癲。來自耳鳴、耳響、聲音難聽取。不快之嗅覺及味覺、視覺障礙等。患者所現之色澤。則紅色尤多。有時見可恐之幻覺。形體陷於暴躁。

癲癇發作。大抵以號叫始。患者俄然亡失神識而倒。此神識之亡失。程度頗強。當患者發作之際。雖其身陷沒於火中。蒙劇甚之火傷。尚屬不能自知。發作起時。顏面及全身之皮膚呈蒼白色。全身之筋肉現強直性之痙攣。經數秒時之後。始見間代性之筋肉痙攣。此際眼球振盪遂迴轉於肉上方。顏面筋肉。極度傾斜。下顎骨與上顎骨互相接著。移動於側方。起強度之間代性。鬥牙之音。遠處即能聽得之。舌輾轉於口腔內。嵌入列齒之間。屢遭損傷。排出染著血樣之唾液。而泡沫狀之唾液。亦從口唇之間流出。此恐系因嚥下筋。起間代性痙攣。不能嚥下唾液之所致。背部筋肉之間代性痙攣。亦現顯著之全身痙攣。患者輾轉反側。呼吸為不正之結滯。往往放鼾聲、咽雷樣之騷鳴。肢部營種種運動。拇指插下放其餘諸指中。致拇指之伸展甚為困難。筋肉收縮之力極強大。往往發生脫臼、骨傷等。頭部筋肉之痙攣。程度頗強。阻礙頸靜脈之血行。外頸靜脈現指節大之青色索狀物。

此外急性眼球突出。強度之結膜充血。顏面紫藍色等。亦因同一之理而起。皮膚上亦容易出血。

在強直性痙攣之時期。瞳孔擴大。在間代性筋肉痙攣之際。則瞳孔縮小。但光線上其知覺興奮性及反應。則完全消失焉。

癲癇發作。持續至十秒至五分鐘之間。其後筋肉痙攣。遂漸次緩解。而至消失。患者徐徐醒覺。不自知其發作時之如何情狀也。

或一種患者。於發作後無幾時即醒覺。在發作之前。覺心神爽快。發作之後。易憤怒。帶亢奮性。或發妄覺、幻覺。破壞身邊之物。甚者放火殺人。但醒覺之後仍屬不悟者。此種狀態。名曰癲癇後狀態。此狀態間亦有亙數日而不消散者。癲癇發作起於晝間者曰晝間癲癇。反之。起於夜間者曰夜間癲癇。

乙輕症癲癇

本病尤屢現癲癇性虛神。患者之顏貌俄然變蒼白。一二秒時間之神識亡失。患者或閉其眼。或瞬其目。或當步行、寫字、讀書、奏樂、裁縫等施行手技時。若發作之疾患。則忽然停止其運動。及再現神識時。經若干時之深息或欠伸。始能再行運動。但對於發作時之諸徵。則不能自知焉。

癲癇性眩暈。亦為輕症癲癇之一種。患者起眩暈之發作。身體曲屈。或憑几以防其身之轉倒。此眩暈發作。亦不外來於輕度之神識消失之發作性也。

強直性及間代性筋肉痙攣。若起於一二之筋肉。其度弱。或持續時間短。神識消失之度輕者。亦為輕症癲癇之一種。

丙類似癲癇症

本症名癲癇樣狀態。其種類甚多。

(一)行犯罪之事如壞亂風俗、放火、殺人等類。似癲癇之徵候。此時患者神識亡失。所作之事。醒覺後。似知而不甚知者。

(二)屢現運動機之變調。如向前直走。不知所至。或旋轉回環。無所底止。自己毫不知覺者。此名疾走性癲癇。

(三)自過度之發汗而來者。名癲癇發汗。此外尚有癲癇樣之頭痛、昏睡、振顫、失明、神經痛。偏側知覺亡失等之發作性病。

【療法】 癲癇患者。大概體格強壯之實證者為多。若腹大滿而便秘。脈沉實者與大承氣湯。此證之患者為大食家。消化力本強。因侵入風邪等所致。故與大承氣湯。同時宜減食。則發作之襲來自減。頭重及其他之神經症狀亦可以消失。若胸脅苦滿。心下有急迫狀態。脈沉實。大便秘者。與大柴胡湯。如胸滿煩驚。小便不利。或胸腹之動加時。與柴胡加龍骨牡蠣湯。如更逆上。不安不眠者兼用瀉心湯。瀉心湯一方。有鎮癲之效。

金匱要略中有藜蘆甘草湯之方。其條下云。病人常以手指腫動。此人身體瞤瞤者。藜蘆甘草湯主之。此藜蘆甘草湯之方論已闕。淺田慄園翁所著金匱要略辨正云。

以手指臂動之文義難通。且方亦闕。諸家亦無明辨。余嘗診一婦人。將按其脈。此婦忽奮指臂撲余膝。恬然無羞慚之色。身體振振然動。予診斷為臟躁。(等於歇斯的里)作甘麥大棗湯。連服而不效。久之加咳嗽。予此時遍查諸家方書。得藜蘆湯而用之。服後吐多量之痰涎。舊患頓愈。

此藜蘆湯乃藜蘆甘草二味也。依淺田翁之治驗。藜蘆湯應用於癲癇。但若用瓜蒂散吐而不效者。用藜蘆湯亦無理也。

余前年診一婦人。十數年來。頭重、心悸、不眠。時起癲癇發作。陷於人事不省。先治月經過少。與桂枝茯苓丸。頭重、心悸、不眠之患。先消失矣。

參照「症候與治方」第十一章。

備考

〔本間棗軒之說〕 癲之病。發於猝然。因顛仆之故。取其名焉。癇之義未詳。行余醫言中雲。癇者病發簡慢之稱也。未免強解。史記酷吏傳有濟南瞷氏宗人三百餘家。注中有瞷音間。小兒之癇病也。說文云癇者戴目能見也。戴目為癇之主證。故取名曰癇云。其因多父母之遺孽。引血脈而發者。譬諸父母患癇者。其子孫必患癇。且傳其子孫之親族也。(中略)癇之證候。千態萬狀。變化無極。故有五癇、八癇、十二癇、二十五癇之目。皆本於病狀而名。統而言之。總而括之。不過陽癇與陰癇之二證耳。

陽癇即屬急病。卒然暈倒。人事不省。四肢搐搦。經看護者之扶摸反致躁擾。口眼喎僻。鼓頷股慄一身無處不搖。眼直視上竄。口動。牙關緊急。水藥俱不入。咽喉生閣閣之聲。涎潮壅盛。氣息高。或吐涎沫。或吐頑痰。脈沉微。四肢微冷。須臾發熱出汗。脈浮大。搐搦亦止。反覆欠伸。如睡眠中。高喚才應。欲醒不醒。醒則後發幾回。

陰癇即緩證也。發於身體之一部。但發一證。不發諸證。即諸證備者。來時亦甚緩慢。(中略)

【治法】 卒倒而牙關緊急。四肢搐搦。人事不省。墜地如死。脈存胃氣者必能回生。先用三黃湯(瀉心湯)或參連湯或加熊膽或與回生散。口噤不能入藥汁者。可從鼻注入。凡人事不省之病人。會厭不蓋氣道。飲食誤入肺中則卒死。故藥汁宜徐斟酌用之。欠伸而精神回覆。發熱出汗。脈浮數者。抑肝散或加羚羊角為宜。虛里之悸動高。精神較復。尚屬恍惚。或驚或怯。或妄語。或不寐。或瘛瘲不止者。可用三黃湯加辰砂、柴胡加龍骨牡蠣湯、大柴胡湯加羚羊角、侯氏黑散、羚羊角等。

卒然口眼喎僻。微腫變色者。宜刺以去敗血。或刺其絡。且與涼膈散。但喎斜而不腫者。羚羊角為宜。熱已解而眩暈未止。心下痞鞕。欲嘔。吐涎沫。或暖氣多出者。用半夏瀉心湯加茯苓有神驗。虛里及臍旁之悸動亢進。逆氣屢屢衝於心下欲死者。用苓桂朮甘湯、或三黃湯、茯桂甘棗湯、奔豚湯等。凡癇病用寒涼鎮墜之藥後。氣逆、眩暈、頭項強。四肢瘛凝。或麻木。或不遂。或攣急。或精神恍惚。或憂鬱。或悲傷。或喜笑等之證。荏苒久久不愈者。沉香天麻湯為宜。

無癇之症候。但日夜喜笑不止者。是亦癇也。甘麥大棗湯為宜。

回生散者。香附子、紫檀、人參、白檀、鬱金、甘草、胡椒也。抑肝散者。柴胡、甘草、當歸、川芎、茯苓、朮、鉤藤也。涼膈散者。大黃、樸消、甘草、連翹、梔子、黃芩、薄荷藥也。沉香天麻湯者。沉香、益智、天麻、防風、半夏、附子、獨活、羌活、甘草、當歸、殭蠶、生薑也。

〔傷寒類方〕 柴胡加龍骨牡蠣湯。能下肝膽之驚痰。以主治癲癇必效。

〔惠美寧固〕 一男子頭與兩手振掉不止。已二三年。腹中無異。飲食亦無異常。余思此仲景師之所謂四肢聶聶之類也。與以防己茯苓湯而愈。

〔腹證奇覽〕 癲癇吐涎沫。見水而發者。五苓散主治之。見火而發者。黃連湯主治之。

第四十章·神經衰弱症

【原因】 本病發於神經系統之病的興奮及倦怠。

遺傳在本病之發生上。大有關係。此不獨為本病之遺傳。即如其他之中樞性官能的神經病或器質的神經疾患。凡家族中有此疾患者。往往遺傳而生此疾。

有時先天性中亦有本病之素質。例如兩親為大量飲酒者。或受胎之際罹重篤之疾患者。此等小兒。即享受有本病之素因者也。

但本病大多為後天性疾患。幼年期已有本病之基礎者。例如在學校中因精神過勞。過劇之名譽心。體育之不注意。濫行手淫等是。

慢性疾患。尤其隨兼以津液之亡失者。亦為本病之原因。內臟下垂症亦屢屢誘發本病。此外因頻繁之分娩。長久年月之授乳。亦能喚起本病。

【症候】 本病之症候。或俄然而來。或漸次發生。逐日而增加其劇度。有時因主發於一二臟器之神經症狀。呈如局處的臟器疾患之狀。而致本病之存在者。

本病必發之症狀。為腦性障礙。此之謂腦神經衰弱症。患者在精神的勞動之際。容易倦怠。感頭內朦朧。頭重。頭內搏動。頭痛等。思考力減退。對於事物。乏深思熟慮之力。讀書之際。對於書中意義不能瞭解。由此等之症狀。漸次增劇其度。以後遇僅微之精神勞動。即感疲乏。漸致患者憂慮自力之微弱。勇氣失喪。嫌忌精神的事業。或在當行之時。露恐怖、興奮、及發汗等。眠睡大受障礙。就褥後。不容易即睡。即能入睡。而時間甚短。且睡中屢屢襲來不安之惡夢。

頭內朦朧及頭重。成為久持性。其進一步。則頭目眩暈。往往陷於恐怖狀態。

脊髓性症狀。亦屢屢見之。患者脊柱全部或一局所之疼痛。但雖敲打或壓迫。不發見其壓點。此種狀態。名曰脊髓過敏症。又往往有薦骨部上灼熱之感者。此外少數之患者。有感軀體之周圍。有帶狀之感覺。此種患者。往往抱「莫非是重篤之脊髓疾患乎。抑脊髓癆乎」之恐怖。如遇四肢之知覺異常。或膀胱及生殖器機能之神經的障礙時。則愈益增加其恐怖之念。此外屢屢見瞳孔之不同。但對於光線之反射作用則存在。大多反比健康時為過敏。

膝蓋腱反射大多亢進。但有時則減退。甚或消失。

脈管運動性及分泌障礙。亦為屢見之症候。蒼白及潮紅相踵。交發頗為急速。又有發汗之傾向。握其手掌。往往有冷汗。此外更招胃液分泌之障礙。見分泌過多。及鹽酸過多。尿利亦大多增量。其色透明稀薄。比重亦低。

皮膚知覺變常症亦往往現之。尤其多為蟻行感覺、冷覺、刺沖性疼痛、灼熱等。

耳鳴、耳響、難聽、眼火閃發、視力減退。亦為屢見之症候。

皮膚知覺過敏症及亡失。亦為頻繁之症候。患者屢覺筋肉疼痛。步行不安。容易蹉跌。或在步行之際。發劇烈之疼痛。因此故。欲久時就褥。此即疼痛性無力症也。

患者又有食思缺乏。或反之。罹善飢症。此外在攝取食物之際。頗有不快之感覺。持續於全消化之時間。甚至現神經性消化不良症。即胃部訴不快壓迫之感。起胃痛。惱胃部膨滿。頻發鬱氣。顏面著潮紅。頭內有充血及搏動之感。此外眩暈、心窩苦悶、心悸亢進等。

腸機能亦遭障礙。腹鳴、鼓腸、便通不整。

此外患者有咳嗽刺戟。喉頭之瘙癢感覺及疼痛。有時發痙攣性失聲症。或兼喘息樣發作。

尿中含有多量之燐酸鹽。呈所謂燐酸尿之狀。患者多數因膀胱知覺過敏。排尿之頻數。或反之。感利尿困難。此因膀胱壓縮筋衰弱。括約筋因痙攣性收縮之故。若括約筋麻痹則起尿之淋瀝。

生殖器亦屢見障礙症狀。或患者色欲之亢進。而交接之後。心身又甚覺倦怠。或恨遺精。有時患者陷於色欲亡失症。此外訴精神的陰萎。精液漏。攝護腺漏等。

【療法】 吾人日常遭遇最多之神經衰弱症為胃疾患。尤以胃內停水即胃阿篤尼症、胃下垂症為最多。此種患者。最多所患之症狀。為頭重、耳鳴、心悸亢進、眩暈、疲勞倦怠、不眠、食氣不振等。胃中必有振水音之證明。觸診於腹部。覺抵抗甚少。(抵抗低而無力。)屢見腹筋之拘攣。與臍下之動。停水少而頭眩心悸甚者。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為宜。予數年前得下舉之治驗。

神經衰弱症。(兼有胃下垂)佐世保市、高木□□子、(二十七歲)主證發作時襲來頭重與眩暈。約三個月前。發作甚激。身體搖搖欲倒。不能步行之狀態者居多。暫時在夫之任地佐世保市。不思歸鄉。乞余診。診時有胃之下垂症。振水音著明。從證與苓桂朮甘湯分五日服之。服後尿量隨病之輕快而增加。第六日步行來院。更與苓桂朮甘湯分五日服之。此後即不復來院。一個月之後。遇其母於途。詢之已全愈矣。(錄自古醫道)

若胃部膨滿噯氣。食思亡失。頭重、心悸、眩暈、不眠等之症狀者。與茯苓飲。或其中用苓桂朮甘湯之合方。又若心下痞鞕。腹中雷鳴。食氣不振。便通不整之狀。不眠、精神不安者與甘草瀉心湯。又腹部膨滿。煩驚、心悸亢進、不眠、吞酸嘈雜等之症者。與柴胡龍骨牡蠣湯。

咳嗽刺戟。喉頭有瘙癢感覺。及疼痛。或失聲症者。與半夏厚朴湯。

遺精者。可用桂枝加龍骨牡蠣湯、八味丸、當歸芍藥散、天雄散之類。陰萎者。亦選用以上之方劑。森立之翁用大柴胡湯治陰萎。余亦仿之。用大柴胡湯以救頑固之不眠。動脈硬化症之原因呈神經衰弱症樣之症狀者。應用梔子豉湯、瀉心湯類者最多。此不眠之治法。可參照「症候與治方」第十一章。

金匱要略中百合狐惑陰陽毒病證治篇中。百合之病。古來說者甚少。使用其中之方者亦稀。今就百合病觀之。論曰。百合病者。百脈一宗。患其病致之也。意欲食。復不能食。常默然欲臥不能臥。欲行不能行。

就狐惑病觀之。狐惑之病狀。如傷寒之默默欲眠。閉目不得。起臥不安。不能飲食。聞食臭而惡。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蝕在上部則聲嘶。

以上二論。為百合病、狐惑病之症也。其病象類似今日之歇斯的里、神經衰弱症、稀撲孔豆里之病。

備考

〔類聚方廣義〕 稟性薄弱之人。色欲過多則血精減耗。身體羸瘦。面無血色。身常微熱。四肢倦怠。唇口乾燥。小腹弦急。胸腹動甚。迨甚熱。不死何待。若永服桂枝加龍骨牡蠣湯。嚴慎閨房之事。保嗇調攝。庶幾可以骨肉回生。否則惟有待死而已。

第四十一章·歇斯的里

【原因】 本病為世間人人可知之疾病。往時謂僅婦人發生者誤也。本病大概發於春機發動期以後。有時幼時亦見之。

本病往往現遺傳的疾患。或與其餘之神經疾患併發。其他如精神的興奮。心身之衰弱。諸種之中毒。亦誘發本病。

【症候】 本病症候之發生上有緊要之關係者。為病的觀念。故本病並不現存。唯由想像而起。尤其意思屢屢被其侵襲。患者若能有除去本病疾苦之意思。即能見本病之治愈。故以本病為基因於大腦皮質障礙之定論。見解頗為正當云。

本病之障礙。起於諸種之神經範圍。運動性、知覺性、脈管運動性、營養性、分泌性、感覺性、精神性症狀。現其刺戟及麻痹徵候。其起時或只一二之障礙。或泛發全般之障礙。至強弱頻疏等等。則千差萬別。渺無一定。尤其此等之症狀。往往或忽隱沒。或忽出現。一時看去為頗重篤之變狀。而在瞬息之間。或消散。或輕快。

運動障礙中可記述者曰歇斯的里性麻痹。歇斯的里性痙攣。及歇斯的里性短縮。

歇斯的里性麻痹。現偏癱狀。或現截癱狀。或現單癱狀。又有偏癱中。麻痹一側之知覺伴以失亡者。顏面筋及眼球筋之麻痹極稀。而喉頭筋肉之陷於歇斯的里性麻痹者則甚頻繁。此外或由於膀胱壓縮筋麻痹而來滯尿。或由於膀胱括約筋麻痹而成淋瀝。至間代性及強直性筋肉痙攣亦屢屢見之。其範圍持續及強弱則類別甚多。極無一定。又屢屢見眼瞼痙攣。點頭痙攣。搐搦性痙攣。此外患者緊扼感覺。從胃部或下腹部上行。此恐系起因於食道筋肉之上行性痙攣。故名曰歇斯的里球。此為診斷上重要之症狀。

筋肉短縮。在上肢特現於屈筋。下肢特現於伸筋。此外亦有現咬筋之短縮者。此之謂歇斯的里性牙關緊急云。又因項部筋之向偏側短縮致成斜頸之病。舌筋之向偏側短縮致成舌之傾斜。背筋之短縮見脊柱之屈曲者。知覺障礙為本病頻繁之症狀。就中以皮膚知覺亡失為最多。此皮膚之知覺亡失。或限局於一定之部位。與皮膚神經之解剖的區域不合致。或來於肢部之球狀或帶狀。或胃及全肢。或現其半側。此名歇斯的里性半側知覺亡失云。

皮膚知覺過敏。亦屢屢見之。此亦與皮膚知覺亡失相伴而來。或代之而來。而在限局之一點。知覺過敏者。往往而然。卵巢部為最頻發之局部。所謂卵巢痛者是也。此外脊柱亦發限局性知覺過敏。尤以頸椎、及胸椎為甚。又屢現神經痛。或諸般之知覺異常症。而顱項骨之中央。亦往往發生疼痛。此之謂歇斯的里性頭痛。其或有頭之中央限局性之寒冷者。此名歇斯的里卵云。黏膜之來自知覺障礙者亦甚多。尤其最頻繁者為咽喉黏膜之知覺亡失。而喉頭黏膜之呈知覺變常症者亦不少焉。因此之故。致成歇斯的里性咳嗽及歇斯的里性言語困難焉。

脈管運動性及分泌性障礙中可記述者。為皮膚之蒼白色及潮紅。並所謂青藍色浮腫及唾液分泌過多。排尿異常。青藍色浮腫來於上肢者尤多。所患肢部呈青藍色。如浮腫狀之腫脹。排尿則數日間全閉。此名歇斯的里性尿閉症。此際則嘔吐多量之水樣物以代價之。吐物中含有多量之尿素。反之。或在僅少時日之間。排泄多量之尿。其尿如水樣之稀薄。比重甚輕。此之謂痙攣尿。此外由於胃腸黏膜之分泌障礙而成胃液分泌過多症、鹽酸過多、黏液性下痢、及膜樣腸炎。有時因皮膚之血管破裂。致溢出血液。名曰血汗。此外或髮香汗症。或胃及氣管枝黏膜之出血。現歇斯的里性吐血及喀血者。

五官器能障礙中尤屢屢見者為視野縮小。就中對於綠色之視野狹小。最為頻繁。或來色盲、弱視、及黑視。往往現於偏側。有時來偏側之難聽或耳聾。或耳鳴、耳響、耳躁。

有時來嗅覺過敏症。嗅覺亡失症。嗅覺錯誤症。味覺過敏症。味覺錯誤症。及味覺亡失症。此外有時見喘息狀態。心悸亢進。呃逆、噯氣、胃痛、腸痛、腸鳴、鼓腸等。

精神異常。亦屢屢見之。患者甚易興奮。或反之。其性遲鈍。呈無欲狀態。

本病症候之發生上最緊者。為意思之缺乏。即患者或不直立。或不能步行。或欲行而不行。但臥時頗能營強大之筋肉運動。或有數年間臥於病床而不步行者。因步行時有劇甚之疼痛也。此症名曰疼痛性無力症。

此外應特書者為筋肉痙攣之歇斯的里發作。此名之曰歇斯的里性癲癇。此歇斯的里性癲癇之強弱、持續與夫頻疏之分。甚無一定。其狀類似癲癇。發間代性筋肉痙攣。然與癲癇之發作有異。其神識不亡失。不過稍稍朦朧而已。

【療法】 本病症狀雜多。既不統一。亦不連絡。從證用藥。亦不遑枚舉。茲僅能舉其日常多用之方劑。如半夏厚朴湯非治歇斯的里球而治痙攣、麻痹者也。對於歇斯的里性言語不能症。歇斯的里性喘息。歇斯的里性咳嗽。歇斯的里性發汗過多。歇斯的里性唾液過多。歇斯的里性嘔吐等均得治之。余鄉里中有一農家之婦人患以上之症狀而不能步行。且以上之症狀互相出沒。數年之間。醫治無效。與此劑。收神效。

其次為甘草瀉心湯。此方從金匱要略狐惑病之論運用之。

此外如苓桂甘棗湯、甘麥大棗湯、奔豚湯之類。可以預防歇斯的里性癲癇、歇斯的里之發作與根治。

參照「症候與治方」第十一章及神經衰弱之條。

第四十二章·赤痢

本病主流行於亞熱帶及熱帶地方。特徵為腹痛、裡急後重、排泄血樣之黏液便。為傳染性之大腸疾患。

【原因】 本病因食未熟之果物。而誘發者。往往有之。但如此攝生之過失。雖不常發本病。然實可助長阿米巴或赤痢菌之繁殖也。

【症候】 本病之潛伏期。長短不定。但大概在一周間。至重篤之症。則其期甚短。

赤痢症狀中最重要者。為便通及糞便之性狀。患者之便意。頻繁襲來。往往一晝夜間。便適達八十次乃至一百次。加之強激之便意。窘迫之感覺。患者身體有不能離便器之狀態。此狀態名曰裡急後重。但每次之排便量極微。大多不足一食匙。便通之際。大多以腹中之雷鳴與下腹之刺痛為前驅。檢視肛門。其開口往往深陷沒於內方。以指插入肛門時。肛門括約筋為痙攣的收縮。覺有絞扼樣之感。此際患者有劇烈之疼痛。此外在排便之際。腸內容物觸於括約筋上。有疼痛難堪之感。

赤痢之糞便甚稀薄。但初期往往雜以非常硬之糞塊。加答兒性赤痢在糞便中屢屢有血點。或在血緣見混在之黏液塊。此外發見蛙卵或膨脹之砂吾米類之黏液塊。一日中糞便之量達一立。其大便漸次失糞臭。放類於精液之臭氣。

化膿性赤痢。在糞便中見有膿之混在。其膿中屢屢有黃色之碎屑及斷片。放置於便器內。則沉降於器底。

壞死性赤痢。其糞便含有多量之血液。或類似赤肉之水性浸出液。或見纖維素性肺炎之鐵色痰之樣。有時其便呈帶黑色。放腐肉樣之惡臭。

體溫在疾病之初期。升至三十八度以上或三十九度。大多經二三日。其熱始解。但須持續至一周或一周以上。始復平溫。脈搏頻數。

顏面早枯瘦。眼目帶灰色之陰影狀。舌乾燥。生舌苔。口中發惡臭。此外食欲亡失。同時口渴增進。往往惱噯氣、噁心嘔吐。

腹部則其初屢屢膨脹。但漸次陷沒。觸診至左腸骨窩S字狀彎曲之部。覺一致之壓痛。且每常證明有硬固之索狀樣之腫塊。此腫塊在初期為有痙攣性之收縮腸管。經日則有浸潤之情形者為多。

赤痢在數日內或二三周內即可治愈。但亦有移行於慢性赤痢者。

阿米巴性赤痢。大多排泄混在暗紅色血液之液狀便。通常為慢性之經過。

赤痢之併發症可分二類。一為直接從腸之變化而起。所謂有局處性者也。一則起於發炎病素侵入遠隔器官。所謂赤痢轉移症者是也。

(一)局所的併發症有限局性或廣泛性腹膜炎、直腸周圍炎、完全直腸瘺等。

(二)赤痢轉移症中其最頻繁者。有肝臟膿瘍與多發性關節炎。在阿米巴赤痢之際。肝臟膿瘍尤多頻發。此病除發生於赤痢病狀之際外。在赤痢病治愈後始見。有時與肝臟膿瘍同形成肺膿瘍。

多發性關節炎。大多類似急性關節洛伊馬基斯。在種種之關節上起腫脹、灼熱、及疼痛。有時一二關節上來化膿。其結果起全身腐敗症或關節之強直。此外現耳下腺炎、神經炎、脊髓炎。亦赤痢中之經過也。

【療法】 發病之初期與葛根湯。務叮嚀使其發汗。可奏意外奇效。裡急後重。肛門括約筋有痙攣的收縮傾向之際。觸於S字狀彎曲之部。屢屢有一致之便固之索狀物。對於壓多過敏者。此際與桃核承氣湯。能緩解窘迫的症狀。

口渴口臭。舌現黃苔而乾燥。心下痞鞕。胸脅有苦滿之狀者用大柴胡湯。全身有熱感。尤其肛門灼熱。裡急後重者。與白頭翁湯。病勢進步。見黏血便或膿血便。身體疲勞。而猶裡急後重不止者。與白頭翁加甘草阿膠湯。若噯氣、噁心、嘔吐者。運用小半夏加茯苓湯、小半夏湯加黃連生薑瀉心湯之類。

大勢挫後。從證選用小柴胡湯、小柴胡湯合三物黃芩湯、黃芩湯、甘草瀉心湯、人參湯之類。

併發症之治療甚多。參照各疾病之條下。

備考

〔本間棗軒之說〕 最初惡寒發熱。脈浮數。腹中痛。水瀉下痢及五六次。忽現裡急後重不快利之狀。數數上廁。但大便不出。唯見如涕如眵之腸垢。與血交下。或竟下血。舌上出白苔。或渴或嘔。而無食思。小兒經二三日。腹力易脫。大人亦比他病亦早露疲勞。其初邪氣著腸。用發表之手段。可取全效。凡有惡寒脈浮數等之表證者。其先頻服葛根湯。其次與黃芩湯加葛根黃連。即黃芩湯與葛根黃連黃芩湯之合方也。此於治熱痢有奇效。下痢漸次多。腹痛甚。稍見脫狀者。選用桂枝人參湯或逆挽湯。

諸症下痢。舌不生苔。但痢(赤痢之意)有白苔或黃苔。其毒深者。見黑苔或乾燥欲裂。或譫語。腹微滿而撮痛。數數上廁。裡急後重甚。離廁則便意來。甚或長居廁間。不欲相離。所下者皆系膿血。腥臭如鱁𮫿。遂致脫肛不納。強納之。復忽脫。此症世稱疫痢。實別於普通之痢。痢之重症者也。傷寒論下痢譫語者。與小承氣湯。其先宜盪滌之而用合璧飲。保命集及溫疫論所載芍藥湯。感證集腋之檳榔順氣湯。均可選用之。裡急後重者。不妨加檳榔木香。但不及大黃為有效耳。(中略)

每日發潮熱。渴欲飲水。不思食物。或乾嘔。或不能飲苦味之藥。小便與大便時同出。外此別無小便。且澀滯而不快利者。柴苓湯為宜。前件諸證俱備。且腹微滿而急痛。裡急後重甚者。與大柴胡湯。

經日熱已下。下痢亦從減。但下多膿血。似臟毒者。傷寒所謂便膿血桃花湯之證也。可用千金之大桃花湯或春林赤石脂湯為宜。患痢數十日。熱既解。唯下痢不止者。真人養臟湯為宜。或與補中益氣湯。間服阿芙蓉。或灸天樞。

痢疾愈下愈疲。病家思欲早早制止。買服調痢丸、痢病丸、活兒丸等之鴉片劑。下痢雖立止。但卒然腹滿嘔吐。四肢逆冷。諸證並起。至於死者。往往有之。續瘍科秘錄辨其害云。痢毒著腸。數數下痢。有如淋疾。小便頻數。掃除其毒。而下痢不止。此時若與澀藥以止其下痢。所得大害。為必然之事。卻宜報以下劑。除去其毒。則下痢亦從而減矣。(下略)

逆挽湯者。桂枝人參湯合茯苓飲去橘皮也。合璧飲者。小承氣湯合黃芩湯也。保命集之芍藥湯為瀉心湯合芍藥甘草湯加枳實、當歸、木香、檳榔。溫疫論之芍藥湯為芍藥、當歸、檳榔、厚朴、甘草、生薑。此中或加大黃。檳榔順氣散者。小承氣湯中之枳實代以檳榔加芍藥也。柴苓湯者。小柴胡湯合五苓散也。千金大桃花湯者。桃花湯合附子理中湯加當歸、龍骨、牡蠣、芍藥、去粳米也。補中益氣湯者。小柴胡湯去黃芩、半夏、加白朮、當歸、陳皮、升麻、黃耆也。春林軒之赤石脂湯者。其中加石脂也。養臟湯者。芍藥、當歸、人參、白朮、肉蔻、肉桂、甘草、木香、訶子皮、罌粟谷也。

〔有持桂里之說〕 痢之初發。不忌脈之浮數。但痢之末期。則忌浮數。大冢曰。初期之浮數者。表證也。有太陽病之脈狀。故不忌浮數。末期之浮數者。陰虛證也。(例如四逆湯輩之脈狀。故忌之。)細數者。不可為也。痢之脈不沉實者。善候也。萬病均以脈為目的。其中尤以痢疾須以脈為標準。故此病如見惡脈。斷不能視為輕症。

論曰。脈沉弦者。下重之候也。沉弦者。內中積滿之候也。通例下痢之脈常微弱。今見沉弦者。病毒積滯之故也。故疝癖亦見沉弦之時。內有毒也。疝亦有下痢之症者。有下重也。是以虛極之症。亦有下重者。施治得見功效。雖似陰症而下重者。畢竟為陽症也。

痢疾而嘔吐。雖極虛者亦多得治。因嘔吐亦起於內中有毒故也。虛極而嘔吐但不下重者。是為不治之症。病人入於醫者之手。凡嘔吐而又下重者。十中能救二三。此症北尾春圃諄諄告人。不宜用附子。而宜用白頭翁之類。或用下劑。

桂枝湯 吾邦(指日本自國)近來行古醫方者。對於痢疾。有專用葛根湯之趨勢。自謂已闡明醫道。此說一起。世之刀圭者流。遂誤會其旨。對於痢之初發者。輒不詳察其脈症。無方不用葛根湯矣。此實可謂疏忽之至。蓋此病初起。有發汗者。有不發汗者。發汗者之中。有桂枝之症。有葛根之症。豈能一律局定一方。故發汗者。可從太陽病脈浮雲云之章。可下者。可本少陰病自利清水云云之條治之。

葛根湯 痢疾發熱少。腹痛強者。用桂枝加大黃湯為宜。若熱強而腹亦痛者。用葛根湯為宜。又葛根湯之證為熱度增強。自汗出。不惡寒。腹稍痛。脈甚者。用葛根黃芩黃連湯為宜。表症解後。病情較輕者。用黃芩湯加大黃黃連為宜。中脘、猶覺有物如滿之氣味者用厚朴七物湯。若或心下強痛。大便中交下赤色之物時。用大承氣湯為宜。

若用葛根湯後。脅下痞鞕滿者。用大柴胡湯。倘熱不解時。用柴胡加芒硝湯。便血甚者。用黃連阿膠湯。服後猶不止者。與桃花湯。若便糞如膿者。黃芩湯為宜。又有一種熱強而不渴者。此乃白頭翁湯之證。非用下劑之症也。凡痢疾大抵有毒。在毒未盡時。切不可用神丸。(阿芙蓉 木香 黃連 乳香 沒藥 沉香)須待毒盡用之則佳。以上為陽症之要訣。至於陰症方面。則用真武湯、附子理中湯之類。在用真武之時機。可兼用神丸。功效可以早著。又有因於瘀血者。其腹痛與平常異。往往痛於少腹。(下腹)汙物呈紫黑色。此病以桃核承氣湯為宜。腹中不痛。但下瘀物者。用當歸四逆湯。

桂枝人參湯 初起泄瀉(見症候與治方第三章下痢之條)與痢疾混合。或泄瀉一兩日遂下膿血之痢者。用此方甚宜。

葛根黃連黃芩湯

黃芩湯

黃芩加半夏生薑湯

河間芍藥湯(黃芩湯去大棗加當歸 黃連 木香 檳榔 官桂 大黃)

黃連湯 此方以腹痛而有嘔氣為目標。此腹痛之部位。從心下至臍上。

半夏瀉心湯

參連湯

蘗皮湯(黃柏 梔子 黃連 阿膠)(又一方中加烏梅) 此方應用於膿血痢之熱甚者。

白頭翁湯

白頭翁加甘草阿膠湯

大柴胡湯

四逆散 用大柴胡湯後熱勢大挫。但猶腹痛拘攣者。用此方甚宜。

厚朴七物湯

調胃承氣湯 三承氣(指大小調胃之三承氣湯)之內製裡急後重之力。以方為最。大柴胡湯、白頭翁湯之症、窘迫已愈者。用此方最宜。

大承氣湯 此方正面之主治。比於厚朴七物湯。但無外症而腹滿強者用之。腹滿強。亦痢毒之愈甚者也。

大承氣之腹痛在上。痛不甚劇。亦有在少腹(下腹)者。非此湯所主治也。

下痢已差。後更經年月日而間之復發者。大抵此湯之所主治也。此外休息痢而有腹候者。亦此湯之症也。(休息痢者。病愈而復發。發而愈。愈而復發之病也。)

桃核承氣湯

大黃牡丹皮湯

桂枝加芍藥湯

小建中湯

錢氏白朮散(人參 白朮 茯苓 藿香 木香 甘草 葛根) 小兒之痢。大半解而不令解。口乾而渴者。早用白朮散為宜。

桃花湯 此方用於膿血痢之久久不止。便有膿血。小腹痛者為宜。此膿血痢有陰症與陽症之別。陽症適用蘗皮湯、白頭翁加甘草阿膠湯。陰症適用桃花湯。

痢疾久則成陰症之狀。其痛在大腹者。用理中湯、四逆湯、白通湯。此際不可用赤石脂禹餘糧湯之類。又曰久而腸不滑。只下真之膿血者。桃花湯之正症也。

下重雖亦有裡寒症。但可決為概系熱症。亦有痢中始終不痛者。此時以逐毒為宜。逐毒而下痢止。亦不後重。(但有下重)又遺屎者。(遺屎為十度中之二三度)亦以止後重遺屎為宜。大概陽症中多赤物少白物。裡寒而用赤石脂之時。則交下白物者為多。此名滑腸。不後重也。

真武湯 此方運用於痢疾而具種種陰症者。凡自利而不自覺其下者。或小便不便。腳上有腫氣者。痢之見真武湯證之一二例者。或遺屎者。多為此方之症。遺屎無陽症。(中風、癇等陽症之遺屎。因身不自由而致。與此症不同。)凡痢疾泄瀉之遺屎。十度內不過一二度。倘越三度。則非陽症。是陰症也。且此亦不限於痢。凡熱病下痢。恍惚欲上便器。而已不自覺其遺屎者。倘越三度以上。即為真武四逆之症矣。

真武之證有舌證。其舌十之七八有純紅。痢疾遇舌赤者惡證也。初起即有是種狀態者必至危險。其狀先淡紅。自後恰如產後之舌而有滑澤。此舌如見渴者。極惡之證也。是故痢疾應知舌之白乎黃乎抑為黑乎而決定其吉凶。

白通湯 真武湯不效。益近於脫症。而下痢猶不止。即如神丸或赤石脂禹餘糧之類不能治者。與此方有偉效。

駐車丸(黃連 乾薑 當歸 阿膠)此方對於痢毒未盡。而成陰症裡寒者用之為宜。大體陰證所下之物。亦如陽症之下魚腦髓或輕之膿血。凡無此者。可與此方。此方對於下物之色之目的甚宜。而於產後之痢尤宜。白頭翁加甘草阿膠湯症也。此方對於陰陽合併之症也。俱於產之痢疾有特效。

香連丸 (黃連 木香 肉豆蔻) 此方能止腹痛。有除後重之力。

紫丸(紫圓)

以上為桂里翁痢疾論之大略。自古以來。對於治療痢之學說。言者甚多。予信桂里翁之諸說最為剴切。故不厭其煩。詳為引說。雖方之取捨選擇。視乎其人。然苟能熟察翁之所說。達痢疾治療之奧義。予敢信其決能奏有效之途徑也。(大冢) 

〔證治準繩〕 仲景之建中湯(指小建中湯)無赤痢、白痢、舊新之區別。但治腹中之大痛者有神效。其脈弦急。或澀浮而大。按之空虛。或乏舉按之力者。有此湯治之。

〔入門良方〕 小承氣湯對於痢之初發。積氣甚盛。腹痛難耐。或不脹悶。裡急後重。度度入圊(廁)而不快通。窘迫之甚者。甚相宜。

〔名醫方考〕 桃仁承氣湯實為痢疾初起主治之藥。或其初已失與下劑之時期。反用收斂之藥。致邪熱內蓄。不能血行。腹痛甚而欲死者。急此方攻之。

〔外臺秘要方〕 赤痢或白痢。日下痢數十行者。不問老人小兒。以甘草一味。水煎頓服之為宜。

〔魏氏家藏方〕 二宜丸(甘草乾薑湯)治赤白痢有效。以蜜丸服之。

〔津田玄仙之說〕 痢疾中有邪實之痢。腐肉之痢。二證之分。至為緊要。苟不知此點。決難無過。邪實之痢者。諸邪會集於大腸。下青白等之穢物。外證不熱。脈實而數。口渴。舌有苔。有種種之實證。入廁必若於有後重之氣味。是證宜用傷寒論之白頭翁湯或芍藥湯、或芩連湯等涼劑。去邪之品味。以去其會集之腸邪。此則無論何人。無不知為痢病正面通治之法也。腐肉之痢者。大腸中之氣邪不下。則元氣虛脫。大腸之內皮。因之而腐。其肉下落。致成腐肉痢之虛證。血亦隨之而多下。此極虛之危症也。其外證亦手足厥冷。好熱湯。與冷物。脈勿論已。即其他各方面。無處不呈虛證。後重比之邪實之證且甚之。糞中向無臭味。此為虛實分別之大概。但邪氣之中。因元氣虛而下赤肉者。其時必從邪氣之脈。而不見虛脈。此時世醫。往往難辨虛實。遂用錢氏白朮散以敷衍之。抑亦不思大便中下膿血之點滴者。非腐肉痢之下地乎。輕者桂附之中。加相當之劑。重者與溫補劑。決無所用其疑焉。

〔類聚方廣義〕 痢疾有大熱。腹滿。痛如錐刺。口舌乾燥。或唇舌破裂。大便一日百數十行。或便中交下膿血者。大承氣湯主治之。

〔東郭醫談〕 桃花湯有用於痢病之心得。有裡急後重。晝夜六十行之症。用此湯後。翌日便膿血止。呈水瀉樣。晝夜十行或五六七行。甚者便膿血之人而便血。赤石脂亦有大效。桃花湯在痢病之治。發熱甚時。間不用之。半熱之時。用之即有效。故少陽篇之桃花湯條有從二三日至四五日云云。予用桃花湯並不用湯。而用散藥以白湯吞之。少陽病等難用附子之症。每煎用真武湯而兼用桃花湯之散云。桃花湯方之命名其義有二。一因此方所煎之湯。其色似桃花。一則因赤石脂一名桃花石之故。

〔時還讀我書〕 痢疾之渴者。大多好飲極熱之湯。此際用寒下之劑為宜。至欲熱屬陰之說。可以不拘。

寒下之劑。如大黃芒硝。性寒而下達之劑也。

手足逆冷。手尖冷者。熱證也。陽脫於上。熱痢下而不下。虛極者。必手冷至肩。足僅不過踝。此證宜用溫補之劑。

〔證治摘要〕 痢下久久不愈。心中悸煩。臥不能睡。便中不混膿血者。黃連阿膠湯為宜。

痢疾已久。腸中裡面之外皮腐爛。下赤白如魚腦之痢者。速與大黃牡丹皮湯或薏苡附子敗醬散。

第四十三章·霍亂

霍亂之主徵為急性吐瀉。其狀疑似虎力拉。本病或為傷食之一種。或有暑氣侵襲之傾向。本尾臺榕堂所著霍亂治略。編於此編。其中有乾霍亂者。乃腹痛煩悶而不吐下之症也。本章則就吐瀉為主徵而說述之。

【原因】 本病大多在酷暑之候。從飲食之不攝生而誘發。本病之病原菌不明。

【症候】 本病現於俄然之間。有時以全身倦怠。食思不振。嘔氣等為前驅。本病大多起於夜間。患者因心窩苦悶。及嘔氣等打破睡夢。腹部感雷鳴及疼痛。頻發下痢。病勢增加。則起數次之嘔氣。數小時之內。達二十次乃至四十次。所吐之物及糞便。與虎力拉之物無甚區別。因之患者呈重篤之虛脫症狀。皮膚厥冷。被以黏稠之冷汗。鼻梁隆起。眼球陷沒。至呈所謂虎力拉性兔眼。脈搏頻數且細小。心音幽微。此外患者有極甚之煩渴。有掣痛性筋痙攣之苦。體力尚存者。其煩悶之狀。實不忍卒觀。其痙攣與虎力拉之情形同。發於腓腸筋者最多。尿利大減其量。甚至有時閉止。

本病通例常亙二十四小時至十八小時之持續。吐瀉漸減其度。口渴止。皮膚復平溫。筋痛消失。脈搏復故。利尿量增。虛脫之狀態消散。反之。至致死的轉歸者。則吐瀉亦止。但患者發現不快之呃逆。煩悶。其虛脫之狀愈形增加。皮膚厥冷之度亦增。脈搏益益細數。心音不能聽得。遂至死亡。

【療法】 其初腹痛。二三日或四五日之間。日日行三五次之下痢者。大多無甚大患。可以治愈。腹不痛而痢暴下者。皆篤劇之症也。其腹痛者乃正氣排斥邪氣。邪氣相距。故發痛也。不痛而暴下者。邪勢甚劇。正氣不能相持。譬之弱將遇勁敵。未及一戰。即棄戈曳甲而走也。

初期中不論腹痛寒熱之有無。如見其機。宜早用葛根加朮湯。溫覆之。使十分發汗。則嘔吐不發。若嘔吐已發而不甚者。可自由施行後之措置。蓋此病一發嘔吐。即不能納藥。用盡心思。無適當治法。故往往死焉。故在初期中。看護者宜叮嚀病人。喻其速發大汗。若已見嘔氣者。葛根加半夏湯中用加倍之生薑。發汗可愈。毒不甚者。始終用葛根加朮湯。自能恢復。

發汗後下痢不止。心下痞鞕。腹痛而小便不利。好熱飲者。用人參湯。下痢甚。四肢微冷。或惡寒者。人參湯中加附子。前證而發熱惡風。四肢惰痛者用桂枝人參湯。下痢發熱。口舌乾燥。渴而好冷水。或飲後即吐者用五苓散、茯苓澤瀉湯等冷服之。嘔吐極甚而不止者。先用小半夏加茯苓湯、生薑半夏湯等冷服之。使止嘔吐。最為緊要。嘔吐不止。但對於適當之主方無用。或嘔吐不止。下痢甚。一切藥汁均不能入者。用溫石溫其腹部腰部。在神穴、天樞、關元等穴。數數以艾灸之。炷大為宜。其灸以腹內溫。胸膈鬆開。嘔氣亦止為度。又嘔甚而心胸煩悶。挾蛔蟲者。能體認其狀情。兼用烏梅丸為宜。下痢甚。且嘔。腹中水鳴。或腹痛。小便不利。四肢冷。或有攣痛者。真武加半夏湯、即真武湯小半夏湯之合方為宜。下痢不止。厥冷煩躁。四肢轉筋。腹拘攣。面色青。肉脫。眼凹聲嘶者。四逆湯。從證用四逆加人參湯。下痢轉筋益甚。厥冷過臂膝。精神衰弱。脫汗如綴珠。脈細微或沉伏不見者。用通脈四逆湯。前證而心胸之氣閉。乾嘔。煩躁甚。或發呃逆者。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為宜。此證多死。若下痢與乾嘔均止。厥冷、煩躁、轉筋、自汗、呃逆不止。小便不利者。茯苓四逆湯為宜。此證亦多死。但用此方後。若小便通利。大便之色帶黃味。諸症漸次退者。回生之機也。吐下厥冷漸減。心胸中發煩熱。渴而好飲冷水者。用石膏黃連甘草湯、白虎加桂枝湯為宜。若心下痞塞者。與白虎加人參湯。前證中加乾嘔、痰喘或呃逆者。竹葉石膏湯為宜。吐藥者。冷服納之。諸方皆然。若胸腹鬱熱。吐渴均甚。且煩躁者。與冷水。則煩躁能穩。嘔吐能止。

初起發熱。身體解惰。腹痛。或拘攣。微利者。是無大患。用桂枝加芍藥湯。溫被覆之。使發汗可愈。腹中結實而痛者。用桂枝加芍藥大黃湯。反能快通而止下痢。若寒熱往來。胸滿、嘔吐、心下痞鞕。腹中拘攣。或腹痛下痢者。用大柴胡湯。此病對於腹中凝結阻滯。宜早疏利。腹中和。則下痢自止。譬猶表證者用葛根加半夏湯以發汗。則嘔與下痢自止。同一理由。

嘔而心下痞鞕。腹中雷鳴。下痢。或下痢中雜血者。與半夏瀉心湯。嘔吐劇者。用生薑瀉心湯。心煩不安者。用甘草瀉心湯。口渴而不嘔吐。便血不止。好飲冷水者。與白頭翁加甘草阿膠湯為宜。

嘔吐下痢。為此病之常態。能審寒熱虛實。選用甘草乾薑湯、附子粳米湯、吳茱萸湯、黃連湯、乾薑黃連黃芩人參湯為宜。嘔吐甚時。灸神穴、天樞等穴。藥中加伏龍肝之煎汁。煎而冷飲之。或即用伏龍肝一味之煎汁。待能稍納藥汁。再用本方適當之藥。其中仍宜兼用止嘔之劑。

發斑疹或疙者。選用葛根加石膏湯、葛根加朮附湯、麻桂各半湯、大青龍湯。使斑毒十分排托。以防內陷。斑之形狀。大小不同。其色紅鮮者吉。紫黑者凶。斑黑者。從尺澤、委中兩穴放血為宜。即無斑而身體之血色黯紅者。現青筋、紅筋者。多血之肥胖者。皆以放血為宜。但多少方面。宜加酌量為是。

吐瀉後。大熱。煩躁。譫語。大渴。舌乾黃黑。心胸苦悶。不能安眠。大便秘閉。或變泄痢下重等之證者。隨證選用白虎湯、大柴胡湯、大柴胡加芒硝湯、調胃承氣湯、大小承氣湯。病證轉變。不隨施治之法者。無起死回生之望。

平素好酒肉者。或平素大便秘結者。或病前數日。大便秘結。停滯於腹中者。或平日貪啜水面果物者。或一時痛飲過食者。或在傷食病中感受厲氣者。均隨其症選用備急丸、紫丸、瀉心湯、調胃承氣湯、大小承氣湯以逐除宿毒之停滯。能驅出闖入之邪氣。下痢自止矣。又水毒穢物。停在胸膈胃中。欲吐而不能吐者。用瓜蒂散為宜。

備考

〔傷寒六書〕 霍亂而不吐下。腹痛甚。頭痛發熱者。與桂枝加大黃湯下之。此名乾霍亂。死者居多。

〔千金方〕 小青龍湯治婦人之霍亂者也。

〔外臺秘要方〕 霍亂而四肢逆冷。吐少嘔多者。附子粳米湯主治之。

〔肘後方〕 梔子豉湯對於霍亂吐下之後。心腹煩滿者有效。

〔聖濟總錄〕 半夏人參湯(與大半夏湯同)對於霍亂逆滿。心下痞塞甚宜。

〔和田東郭〕 霍亂中用巴豆劑或備急丸之症。其脈閉而有力。腹之上皮。或有力。或無力。此因濕熱鬱結於內。故見上厥。或吐利。吐而不利。或煩躁悶亂。反覆顛亂者用之。(此條見乾霍亂之治方)

〔證治摘要〕 因暑而身熱、口乾煩躁、心神恍惚、小便赤澀、大便泄瀉者。五苓散為宜。自己按之而水瀉下痢者。加滑石有效。

轉筋者。理中湯中加石膏。脈沉細。轉筋煩躁。發熱者。亦當以無熱治之。大抵霍亂而口渴轉筋者。熱症也。四逆湯證亦轉筋者。但不甚輕耳。

霍亂而四肢厥冷。吐少嘔多者。用附子粳米湯。心下痞者。用甘草瀉心湯。

第四十四章·腸窒扶斯

本病起於固有之窒扶斯菌。呈一定之熱型及腸症狀。大概經過一定之期日。變為急性傳染性疾患。其病狀之經過。與漢法之傷寒一致。故可云傷寒之治方。即腸窒扶斯之治方。

【原因】 本病之病原。為窒扶斯桿菌。主犯二十歲至四十歲之壯健者。而家族之罹患者。尤易為本病之素因。

【症候】 本病之潛伏期為八日乃至二十日。

前兆期或全缺如。或者惡寒及不整之輕熱。全身倦怠。食思亡失。不眠及神經痛。而後頭神經或三叉分歧之神經。其痛尤甚。而大腿筋之疼痛者亦極多。

由前述之諸徵候。因一回之戰慄。或頻回之惡寒。即現稽留熱。自後呈窒扶斯之症狀。即窒扶斯舌、薔薇疹、窒扶斯性下痢、脾臟腫大、窒扶斯便及血清反應等。

本病之熱。通例有固有之經過。此為診斷上重要之事。在發病之第一周中。(腸黏膜之淋巴濾胞罹髓樣腫脹之時期)熱漸次如階段之升騰。第二周(髓揉上浸潤腸淋巴濾胞上形成壞疽及窒扶斯腐痂之時期)中。熱達三十九度乃至四十度之稽留。第三周(腸黏膜上形成潰瘍之時期)中。一日中之體溫著著變化。第四周(窒扶斯潰瘍上形成瘢痕之時期)中。體溫之升降。更為著明。此際一日中最高之度。與前同一。而最低之度則漸次低降。其後熱度漸次下降。終於平溫。但此熱型亦有呈種種之破格者。此疾病之強弱。與併發症之有無。及輕重有關。無併發症之輕症。其稽留熱之持續甚短小。或全經過不短小。而熱不稽留。常為弛張狀態。

腸窒扶斯之脈搏。比之體溫之數少。體溫雖高至三十九度以上。而脈搏則屢屢在百之內外。又重症患者之脈搏。在經過之後半。呈顯著之重搏性。回覆期中更有顯然之重搏性或帶三搏性。

此外口渴。食思缺乏。呼吸數之增進。及尿量之減少等。皮膚在前半期中。乾燥而且灼熱。但至第四周中。屢屢見多量之發汗。因此皮膚上現多數之結晶性粟粒疹。就中以下腹部之側面尤甚。以手撫摩之。能獨知無數微細之粗糙面。

舌因展出之故。著著振顫。且在發病之初日。舌大抵黏著濕潤。從舌背上至尖端現灰色、灰黃色、灰褐色、或煤灰色之苔。近於第一周之終末。舌上乾燥。且現非常之赤色。屢屢現煉瓦狀之赤色。

在第一周之終末。皮膚上現赤色類內形之斑。即薔薇疹。其大平均如豌豆。大多微微隆起。以指壓之。則消退。此斑最初發現於胸部與腹部之境界。經驗上常發於脾臟及肝臟部。但亦有發於其外之腹部及胸部。並及全背。有時亦生於頭部及四肢。至發生於顏面者則甚鮮。其數亦非常不同。往往與窒扶斯流行之性質相異。此薔薇疹之發見。為腸窒扶斯之正規。在診斷上極為重要。每個薔薇疹之存在。為三日至七日。消失後。皮膚稍稍落屑。有時熱全消退後。又來新恢期而發生薔薇疹者。

窒扶斯患者之腹部。恆有輕重不定之膨滿。此因腸管內發生多量之瓦斯所致。又迴腸部往往對於壓感甚銳敏。按壓之時。發生鳩鳴之音。此音即名為迴腸音。此因液狀之內容物及氣泡充盈於腸管內。壓之則起是聲之故也。

脾臟在第一周之後半以後。則肥大。

大便在發病之初日。大多秘結。通例當第一周之終末始大痢。從此以後。一晝夜中排泄二回或至六回之稀薄便。窒扶斯患者之糞便。呈黃綠色。阿爾加里性反應。靜置之。則有淡黃色麵包心狀之垽渣沉降。其外觀似豌豆羹汁。故名豌豆羹便云。

窒扶斯患者之面貌。屢屢為極特徵的。所謂窒扶斯面貌者是也。窒扶斯性之面貌。究屬如何。記述之雖甚困難。但患者對於外界之刺戟。毫無反應。呈所謂無欲狀態。口稍開放。目取第一視位。不稍振動。此外則患者之舌展出。其挺出之舌。振顫久而不退入。

本病有時見再發。此再發之所以。恐系患者從外部新得病毒。加以留存於局處之傳染毒以為誘因。致發動而起。此誘因為過早離床。飲食之不攝生。及精神的亢奮等。亦有不得何等誘因之證明者。初病與再發之間。經過無熱之中間期。極不同。

又屢屢當最初疾患經過未了之前。更見體溫之升騰者。此種情形。名曰再燃。與真正之再發有別。

再發之持續時間甚短。且其症狀亦較初病時為輕快。

腸窒扶斯之異常症有電擊性窒扶斯。頓挫性窒扶斯。輕症窒扶斯。無熱性窒扶斯。逍遙性窒扶斯等。

腸窒扶斯之併發症(一)或者全身傳染之輕重。及疾病之持續有異。(二)或者腸壁上與潰瘍的機轉有關聯。(三)或者窒扶斯桿菌或其他發病素侵入之結果而來。其中尤以連鎖狀球菌及其外之臟器被侵入為甚。

(一)重篤之全身傳染。往往現腦官能之障礙。故此時有腸窒扶斯代神經熱之名稱。患者昏懵。且發不穩之譫語。甚至舉臂亢奮。高聲罵詈。亂打自己之周圍。逞其暴力。口吐噴沫。監視稍怠。輒從病室逸走。或自窗轉落之街。此種狀態。往時名敏捷性神經熱。反於此者。名曰遲鈍性神經熱云。(考察陽與陰。讝語與鄭聲之區別。)

遲鈍性神經熱之患者昏懵。但其狀態安靜。只不過喃喃發不明之言語。故名喃語性譫妄。此症之患者。與外界全無干與。不要求飲食物。飲食物須經旁人之催促。膀胱過充。非經他人催促不排尿。雖其體位最不便宜。亦能亙數小時而不變。有時一二手指為痙攣的動。且手背及前膊上之腱亦跳動。(此所謂腱跳動。)或以手指撮引被褥。恰如撮絨毛之狀。此之所謂搜衣摸床。

其次為衰疲性靜脈栓塞。此在左股靜脈最審見之。此症現腳之疼痛、冷感。及衰弱。患部上之皮膚現水腫。呈皮膚靜脈之擴張及蛇行。皮膚之溫度低降。

(二)基因於腸漿膜之炎症及潰瘍性變化之併發症中。第一者為下痢之增進。或窒扶斯患者於廿四小時內。排泄十回至十五回之稀薄便。致生衰弱死亡之危險。此外持久性便秘。亦算入併發症中。此因容易誘起窒扶斯腐痂之剝脫及腸出血。甚至腸破裂。故亦頗為嫌忌之症。有時竟致發脹鼓脹。此因瓦斯過充。腸管為下腹膨脹示破裂之狀。橫隔膜、肺臟及心臟強排壓於上方。往往生窒息死之危險。腸出血大多起於第三周以前。此因窒扶斯腐痂下之血管未充分。中有血栓塊。在未閉鎖前。該腐痂剝脫而起。其糞便呈黑赤色血痕狀之觀。或混淆其他之腸內容物。或為純血液性。在純血液性之場合。屢屢見凝固之血餅塊。出血之量達一立或至二立。失血強度之時。患者之面貌呈屍色。體溫低降。往往在平溫以下。且意識昏懵。至此際。右腸骨窩屢屢呈濁音。在熟練之醫士。只須觀察患者特徵的外貌。更一檢其糞便。即能推察得腸出血之存在矣。出血之甚者。在未排泄血便以前。已至於死之轉歸矣。

凡腸出血在某症只一回之便血。他症往往持續一日至三日。亦有一時中止。逾二三日後再發者。其甚者亦有反覆數次云。

腸窒扶斯潰瘍。進入之部分甚深。往往接近於腸漿膜。易於誘發腸穿孔及穿孔性腹膜炎。

(三)炎性併發症。為窒扶斯桿菌或連鎖狀球菌或其他之病的侵入而起與否。只須依炎性滲出物之細菌學的檢查。便可決定。窒扶斯桿菌在膿灶中。得保持其數年之生活力。又腸窒扶斯之經過中。不論何種內臟。得襲炎性併發症。茲揭一二例如次。

氣管枝加答兒為極頻繁之併發症。現於第一周之終末。或第二周之始。有時見肺炎。

耳下腺炎在本病併發症中頗為頻繁。大多犯其一側。兩側同時來者甚稀。本症大多見於發病之第二周或第三周之終末。亦有至恢復期始發現者。

耳炎亦為本病常見之併發症。往往成鼓膜之穿孔。

蓐瘡最多。往往生於薦骨部、大轉子上。

此外尚有急性腎臟炎、恩奇那等。亦常見之。

【療法】 本病之療法。有漢法千古之聖典。已詳述於傷寒論中。今就本章所現之症候。擬述其方法如次。但不免有蛇足之譏耳。

前兆期通例現太陽病證。(老人虛弱人始現陰證)即頭痛、惡寒、輕熱。全身倦怠。此其中用桂枝湯、葛根湯、麻黃湯之類。麻黃湯之條下。有身疼腰痛。骨節疼痛云云。此時期所現之症狀。與神經病之症狀一致。

熱如階段狀之上進者。小柴胡湯之證也。此時舌上現白苔。食欲亡失。脾臟肝臟腫大。耳鳴、頭痛等。舌現黃苔而乾燥。舌尖赤。大便秘者與大柴胡湯。熱上稽留。亦所謂潮熱。大便秘。讝語。有搜衣摸床之狀。亢奮高聲罵詈。亂打自己之周圍。或從病室逸走等之狀者。用承氣湯類。若無宿食停滯之候。熱熾而口渴。現如上之症狀時。應用白虎湯。

遲鈍性之發喃語性譫妄。不求飲食物。或膀胱過充而不排尿。或臥不適宜之地位。身體亙數小時不變其體位者。有陰症之意。但亦有陽極似陰。動極則靜者。故宜參照脈、腹、舌等。用真武湯或承氣湯之類。

腸管內發生多量之瓦斯。苦腹部脹滿時。用大小承氣湯、梔子厚朴湯、厚朴七物湯、厚朴生薑半夏甘草人參湯之類。

下痢之時。腹部仍堅實。脈沉實者。確為陽實之症。應用大柴胡湯、承氣湯之類。一日下數回至十數回水樣之痢。心下痞。小便呈不利之狀者。用人參湯。若心下痞鞕。腹中有雷鳴之狀者。用甘草瀉心湯。已陷於陰虛。脈沉微。惡寒。有手足厥冷等之狀而下痢者。用真武湯、四逆加人參湯之類。

腸出血不止者。用黃土湯、黃歸膠艾湯、人參湯、四逆加人參湯。

此外之併發症。可參照各疾病之條。適宜用藥。

備考

〔雜病紀聞〕 平生壯實之人。患傷寒。其症亦劇。此因正氣與邪氣相爭之故。平常虛弱之人。其症亦輕。此因正氣弱。相爭之力乏之故。傷寒之為期。大抵七八日。壞症則大抵二十日而愈。而其調理雖經四五十日。不能復其平生之康健。身體壯實者。次要百日。百日之間。宜堅慎暑寒飲食心勞房事。若此期不能養生。則終生虛弱矣。至於治療之大法。最初惡寒頭痛甚。口鼻干。有嘔氣。發熱。身體痛者。傷寒之太陽症也。一晝夜用葛根湯五六帖。覆以被取其汗。其病見重時。用麻黃湯。先覆以厚被。再服以藥。更啜熱粥以取汗。發散之藥等嚥下宜順速。覆被後藥力已到。則汗發如流水。大抵經用三四日之發散劑。則惡寒頭痛止。表證去。而為半表半裡之症。倘經三四日發散劑。而惡寒頭痛猶不止者。仍用發散劑。早在表症之間者。移用柴胡湯。此柴胡大抵早則二日。遲則七八日。表症之目的。為惡寒發熱。嘔益甚。舌上有厚黃苔。小便之色赤者。柴胡之證也。四五日中現出柴胡症者。用小柴胡湯。七八九日食益不進。譫語煩渴。大便五六日不通者。此屬陽明裡症也。此時如有不少之柴胡症殘留者。用大柴胡湯。若譫語甚。舌苔黑。遍身晝夜出汗者。用大承氣湯使譫語輕而止其汗。其調理之藥。見虛候之時。則以益氣湯調理之。此為傷寒療治之大道。又最初見陰症者。用桂枝湯發表之。虛候甚者。用桂枝加附子湯、麻黃附子細辛湯、麻黃附子甘草湯等發散之。太陰症才一二日即入於裡為少陰症。不見里症者。從症用真武湯、附子湯、四逆湯之類。厥陰病者。其經絡之症雖不多。但非厥陰病之厥冷。不得用附子劑。凡陽氣里包之病。猶火之入壺中。急蓋其蓋。則火氣穿通里穴。若火盛而竟開蓋。則火可消滅。故傷寒論中有用麻黃升麻湯者。此麻黃升麻為疏通表裡腠理之藥。猶之對於蓋火之壺。為之穿穴也。其佐藥組合聊助陽滋潤津液之藥。如見手足厥冷。不得用附子乾薑之類。用之厥冷反益甚。甚至促其命期。

傷寒最初之治療。第一發散。既移於柴胡湯後。即不宜發表。因表虛之人。苟稍稍發表。即汗出如流者。用桂枝加附子湯以逐汗。最初數日。汗出如流。津液無。大便秘者。知為陽明病。宜快用下劑。又最初如陽症。津液乾燥。七八日後。舌上現黃苔。或反之。苔去舌薄色赤。舌之皺點去如陰莖龜頭之肌。喜吞極熱之湯者。是落於陰症之候也。用生脈散。(後世多以麥門冬為主藥)脈現虛候者。用附子粳米湯。

婦人傷寒熱甚時。經水來。其熱大。熱入血室(子宮)必發狂。或起痙病、角弓反張。口噤等。熱俄去。則又變症。譫語。發狂。精神不正者。柴胡湯為宜。或柴胡湯中或加紅花。甚有效。痙病古人用葛根湯。此症如已用過發表劑者。用桂枝加大黃湯。從少陽病之時分。而現經水發痙者。大柴胡湯為宜。

少陽症之時。或陽明症之時。嘔逆甚者。用柴胡劑或小半夏加茯苓湯。如嘔益甚。致嘔出蛔蟲者。此時考用鷓鴣菜湯或理中安蛔湯。蛔盡則嘔止。

少陽病時。渴甚。舌上現厚黃苔。實煩者。用石膏湯。用石膏而腹痛者。即不應用石膏。凡石膏對於適當之病。嚥下即有快覺。

陽明病時。用大黃劑。下痢而病人覺急快者。實證也。與下劑適應。下痢後腹無力。覺不快者。即不應用下劑。

少陰病時。脈微沉。虛大。舌薄而赤。大便溏。足微腫等。此皆虛寒之候。用附子劑。附子劑不應。服後反脈力減。或腹滿。心下痞塞。或精神濛濛。或痰喘發動。或現上逆目赤等。是等皆不應用溫補之劑。宜另用他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