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嗣紀要

来自WikiTCM
环溪讨论 | 贡献2019年8月11日 (日) 18:15的版本 (创建页面,内容为“ <h1>廣嗣紀要</h1> <h1>李之用《廣嗣紀要》序</h1> <p>頃刻《保命歌括》,推極人臣之忠,載閱《廣嗣紀要》,並有感於人子之…”)
(差异) ←上一版本 | 最后版本 (差异) | 下一版本→ (差异)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廣嗣紀要

李之用《廣嗣紀要》序

頃刻《保命歌括》,推極人臣之忠,載閱《廣嗣紀要》,並有感於人子之孝。夫孝莫大乎事親。能養,事之文也;能嗣,事之本也。水源木實,肇諸作者身重視;源衍枝疏,引之勿替親重後。古稱三不孝,惟後為大。生生玄化之倪,人稟玄化以生,生又人道之極,不然,將與天地不相似,奚哉其為善事親?故寄晨昏於樓護,悼緩急於傳西,投車絕愛,別鶴噓憂,往乘所重惜。語云:天與善人乃其變者。邁種之賢,弓裘不續;敦仁之士,桂玉罔聞,令為善者不能必之已信之天道,而至疑於漢安世之榮,若是乎嗣之不可不廣也。跡古所譚,履巨降玄,遐乎藐矣。空桑之志幻,徵蘭之兆幽。甫生自岳,喜生自蓮,麟見而曲阜懸弧,龍感而芒碭隆準,是皆非常之希覯。天道之未定者,在彼不能必已信之天道,而此欲以未定求之,難矣。《紀要》者,近取諸身,因人之理,順諸玄化者五,輔以人事者七,間有出自然之外而實範圍自然之中,為愚夫愚婦之知能,又能為賢智者之巧取。詳哉乎其言之矣,若乃修德、寡欲諸篇,冠諸卷首。常觀德之不修,孔聖猶憂。寡欲養心七篇攸載,其義正,其說嚴,其際實,其感疾,蓋不徒以方術誘人而使之趨。醫案診視之已定,參以湯劑,湯劑之不宜,運以心思,默有探乎指下之微、方外之意。為人子者,倘得是說而持之,以此嗣親,庶幾其有永乎。將生生之說長已,是不可以不傳也。

賜進士中順大夫黃岡李之用撰

卷之一

全嘗著《廣嗣紀要》,一曰修德,以積其慶;二曰寡欲,以全其真;三曰擇配,以昌其後;四曰調元,以卻其疾;五曰協期,以會其神。遵而行之,有子之道也。若山水之靈,祈禱之應。必有德無欲者,天地交感,志意潛通,可茀無子而獲孔釋抱送之祥矣。否則徼福於冥冥之中,其不為天地厭之者,幾希?

修德篇第一

巢氏云:夫人無子者,蓋有三焉:一者墳墓不嗣,二者夫婦年命相剋,三者夫疾婦病。皆令無子。若夫疾婦病,可以服藥而後能有子,余者皆不可治也。

密齋著修德積慶之銘曰:民之有生,宗祀攸系。不生不育,人道乃熄。天不棄人,惟人自棄。厥動匪彝,自求禍戾。無高不摧,無升不墜。盛衰相乘,四時之序。積善之家,慶流不匱。栽者培之,造化之秘。謹按人之乏嗣者,或氣數將窮,脈絡當絕;或驕奢已極,福澤少減;或殘忍太甚,罪業難逃。苟非省躬悔過,積功崇德,則不能轉禍為福也。故曰君子修之吉。

太上感應篇十種利益:

一、收街市遺棄嬰兒,倩人看養。俟年十五,願識認者,還歸父母團圓。

二、每冬十一月初三為始,收六十以上、十五以下乞丐、貧人,入本家養濟院,每日給米一升,錢十五文。至來年十一月初三日,滿一年,令其自便求趁。

三、普施湯藥,應驗救人病苦。

四、施棺木,周給無力津送之家。

五、使女長大,不計身錢,量給衣資,聽其適人。

六、專一戒殺,救護眾生,遇有飛走物命,買贖放生。

七、每遇荒歉之年,其糧貴糴賤糶,賑濟貧民。

八、應有寺觀損壞者,修理之;聖像剝落者,為裝飾之;或橋梁道路溝渠不通者,咸為治焉。

九、有遠鄉士夫、客旅流落者,酌量遠近,以助裹糧而周急還鄉。

十、居權司,凡遇冤枉,必與辨明。

密齋云:十種利益,如收養乞丐、貧人一條,惟公侯宰相之家得為之,不如遇有飢寒者即周急之。如施棺木一條,所濟有限,不如見路旁之死人,暴露之枯骨,即倩人掩埋之。如放禽獸一條,不可為例,恐有捉捕來求利者,未免反傷其生也。如貴糴賤糶一條,不如豐歉平糶,勿論貴賤。如修理寺觀,裝飾神像,必親監視之,恐被欺罔虛報也。

昔東京有一焦公,三世無嫡嗣,遂為商旅,遊玩名山,尋訪至人,問其因果。及至京都,見一老僧,聲清而遠,目視精光,數與談論,語言甚異,故就席而坐。僧曰:有何所論?焦曰:貧家三世無嫡嗣,奈何?僧曰:無嗣者有三:一、宗祖無德,自己無行;二、夫婦年命,恐犯禁忌;三、精神不守舍,妻妾血寒。有何法術?焦再拜告曰:願聞一言。僧曰:不難。先修德,後修身,三年之後,可到五臺山,當授異方。說畢,忽不見。焦自遇老僧之後,時時行方便,種種積陰功。遇人臨難者,效觀音之救苦;見物垂死者,體太上之好生。行恩布德,如此三年,竟往五臺山尋訪老僧。數日不見,乃忽見行童手持一書言曰:老師傳語,大夫功成行滿,回宅合藥,志誠服之,富貴子孫,隨念降生。焦公曰:但得嫡子足矣,何望貴子乎!於是生焦員外。後員外養子不肖,嘆曰:有何損德如是。忽遇一道人云:汝有憂色,何不往五臺山見老僧?焦氏頓首,遂往五臺山決其因果。至五臺山不見老僧,只見行童曰:老師昨日言員外今日到山,令行相接也。再三傳語,何必來問,但依父行,愚者自賢爾,後必生賢德子孫。焦氏曰:豈愚者反賢乎?行童曰:昔竇氏五子皆不全形,後行恩布德,皆拜科第。焦氏拜謝而歸。

密齋云:修德莫如悔過,過而不悔,則累其德矣。禱之於天,不若反求諸己,反身不誠,則獲罪於天矣,此無子之報應也。

《良方論》云:分野異域,則所產有多寡之宜;吉事有祥,則所夢各達其類。是故荊揚多女,雍冀多男。熊羆男子之祥,虺蛇女子之祥。是皆理之可推也。

卷之二

寡欲篇第二

經曰:丈夫二八腎氣盛,天癸至,精血溢瀉,陰陽和,故能有子。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衝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

倉公云:男子精盛以思室,女子血盛以懷妊。

密齋云:男女配匹,所以廣胤嗣,續綱常也。厥系匪輕。求子之方,不可不講。夫男子以精為主,女子以血為主,陽精溢瀉而不竭,陰血時下而不愆,陰陽交暢,精血合凝,胚胎結而生育蕃矣。不然,陽衰不能下應乎陰,陰虧不能上從乎陽,陰陽牴牾,精血乖離,是以無子。昧者曾不知此,乃拂自然之理,謬為求息之術方,且推生克於五行,蘄補養於藥石,以偽勝真,以人奪天,雖有子孕而不育,育而不壽者眾矣。

《褚氏遺書》云:男子二八而陽精溢,女子二七而陰血滋,陽精陰血,皆飲食五味之實秀也。男子精未通而遇女以通其精,則五體有不滿之處,異日有難狀之疾。陰以痿而思色以降其精,則精不出,小便道澀而為淋。女子天癸既至,逾十年無男子合則不調,未逾十年思男子合亦不調。不調則舊血不出,新血妄行,雖合而難子。

師云:古人男子三十而後娶,女子二十而後嫁。正如褚氏之論,恐傷其精血也。故求子之道,男子貴清心寡慾以養其精,女子貴平心定氣以養其血。何也?蓋男子之形樂者氣必盈,志樂者神必蕩。不知安調則神易散,不知全形則盈易虧,其精常不足,不能至於溢而瀉也。此男子所以貴清心寡慾,養其精也。女子之性偏急而難容,情媚悅而易感。難容則多怒而氣逆,易感則多交而瀝枯,氣逆不行,血少不榮,則月事不以時也。此女子所以貴平心定氣,養其血也。

抑又論之:孟子曰:養心莫善於寡欲。寡欲者,尤男子之至要也。蓋腎藏精,肝之脈環於陰器而出其挺末,心不妄動則精常溢瀉,肝實而陽道奮發矣。苟心慕少艾,縱恣無度則精竭,精竭則少而不多。精竭於內則陽衰於外,痿而不舉,舉而不堅,堅而不久。隱曲且不得,況欲輸其精乎?是則腎肝俱損,不惟無子,而且有難狀之疾矣。

《要略》曰:脈得諸芤動微緊,男子失精,女子夢交,桂枝龍骨牡蠣湯主之。

桂枝 芍藥 生薑(各三兩) 甘草(二兩) 大棗(十二枚) 龍骨 牡蠣(各三兩)

水七升,煮取三升。

密齋云:此方乃固澀之劑,非鎮心安神之藥也。蓋神者,精氣之主也。神以御氣,氣以攝精,故人寤則神棲於心,寐則神棲於腎。心腎,神之舍也。晝之所為,夜之所夢,男子夢交而精泄,女子夢交而精出,是皆不知清心寡慾之道者也。斯人也,神不守舍,從欲而動,晝有所感,夜夢隨之,心不攝念,腎不攝精,久而不已,遂成虛損。或有神氣委靡,念慮猖狂,風邪乘其虛,鬼氣干其正,與妖魅交通者,是又難狀之疾也。(詳見上卷。)辟邪丹宜鎮神鎮精丹主之。

人參(一兩) 茯神(一兩) 遠志(甘草水煮,去心,一兩) 柏子仁(一兩) 酸棗仁(去殼,一兩) 石菖蒲(一兩) 白龍骨(煅) 牡蠣(煅,各二兩半) 辰砂(水飛,五錢,留一錢為衣)

以上共為末,煉蜜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棗湯下。

丹溪曰:人受天地之氣以生。天之陽氣為氣,地之陰氣為血,故氣常有餘,血常不足。何以言之?男子十六而精通,女子十四而經行。是有形之後,猶有待於乳哺、水穀之養,陰氣始成,而可與陽氣為配,以能成人。而為人父母,古人必待三十、二十而後嫁娶,可見陰氣之難於成,而古人之善於保養,則伸陽於腎,有補無瀉,正是此意。又按《禮記》注曰:惟五十然後養陰者,有以加。《內經》曰:年至四十,陰氣自半,而起居衰矣。又曰:男子六十四而精絕,女子四十九而經斷。夫以陰氣之成,止供給得三十年之用,已先病矣。人之情欲無涯,此難成易敗之陰氣,若之何而可以縱欲也。

或曰:人在氣交之中,今欲順陰陽之理,而為攝養之法,如之何則可?曰:主閉藏者腎也,司疏泄者肝也,二臟皆有相火,而其繫上屬於心。心,君火也,為物所感則易於動,心動則相火翕然而隨,雖不交會亦暗流而滲漏矣。所以聖賢只教人收心養性,其旨深矣。天地以五行更迭衰旺而成四時,人之五臟六腑亦應之而衰旺。四月屬巳,五月屬午,為火太旺,火為肺金之夫,火旺則金衰。六月屬未,為土大旺,土為水之夫,土旺則水衰。況腎水嘗借肺金為母,以輔助其不足。故《內經》諄諄然資其化源也。

古人以夏月必獨宿而淡滋味,兢兢業業於愛護保養金水二臟,正嫌火土之旺耳。《內經》又曰:藏精者,春不病溫。十月屬亥,十一月屬子,火氣潛伏閉藏,以養其本然之真,而為來春升陽發生之本。若干此不恣欲以自戕,至春升之際,根本壯實,氣不輕浮,焉有溫熱之病?夫夏月火土之旺,冬月火氣之伏,此論一年之虛耳。若上弦前、下弦後,月廓空,亦為一月之虛。大風大霧,虹霓飛雹,暴寒暴熱,日月薄蝕,憂愁忿怒,驚恐悲哀,醉飽勞倦,謀慮勤勤,又皆為一日之虛。若病患初退,瘡痍正作,尤不止一日之虛。今人多有春末夏初患頭痛腳軟,食少體弱,仲景論春夏劇,秋冬差,而脈弦大者,正世俗謂注夏病也。若犯四者之虛,似難免此。夫當壯年,便有老態,仰事俯育,一切隳廢,興言至此,深可驚歎。古人謂不可見欲,使心不亂。夫以溫柔之感於體,聲音之感於耳,顏色之感於目,馨香之感於鼻,誰是鐵心漢不為動擾?善養生者,於此五個月出居於外,苟值一月之虛、一日之虛,亦宜暫遠帷幕,各自珍重,保全天和,庶可以滋助化源,水得所養,陰無虧欠,與陽平。然後陽得所附而無損越之變,遂成天地交之泰,何病之可言。

按丹溪此論四者之虛,尤求子者之當謹也。

密齋云:男精女血,難成而易敗如此。夫以易敗之陰,從以無窮之欲,敗而又敗,故男不待於八八、女不待於七七而早衰矣。嘗見男子近女,一宿數度,初則精,次則清水,其後則是血,敗之甚矣!女子之血謂之七損,上為乳汁,下為月經,交合浸淫之水,與夫漏濁、崩中、帶下之物,皆身中之血也,加以生育之多,豈不敗而又敗哉?此求子之道,男子當益其精,女子當益其血,節之以禮,交之以時,不可縱也。

《色欲箴》云:惟人之生,與天地參。乾道成男,坤道成女。配為夫婦,生育攸寄。血氣方剛,惟其時矣。成之以禮,接之以時。父子之親,其要在茲。眷被昧者,徇情縱欲。惟恐不及,濟以燥毒。氣陽血陰,人身之神。陰平陽秘,我體長春。血氣幾何,而不自惜。我之所生,翻為我賊。女之耽兮,其欲實多。閨房之肅,門庭之和。士之耽兮,其家自廢。既喪厥德,此身亦瘁。遠彼帷薄,放心乃收。飲食甘美,身安病瘳。

密齋作箴曰:不孝之大,罪在無子。配匹之際,以續宗祀。時操井臼,常侍衽席。尤物移人,勿被所迷。苟或貪戀,縱欲准危。匪嗣之求,為身之厲。火盛水衰,形槁色弊。膏肓既入,箕裘何襲。覆宗殞命,悔之無及。

茭山云:形者,精神之舍宇也。氣血者,精神之父母也。所以男子養其氣以輸其精,積精以全其神。人身賴此以為根蒂,蓋欲恬澹怡養。古云毋耗我氣,毋勞我神,毋傷我血,毋搖我精,可以為守精神者矣。今人但知養其外,不知養其內。養其外者,養其口體者也。但知以酒肉為滋補,以逸欲為舒情,絕不知守精神育子之法,似乎經云以酒為漿,以妄為常者矣。是故多病無子,或生而多夭。古人養其內者,養其心腎也。不妄作勞,年躋百歲,故病少多壽也。今世無子者,多娶幼妾,或寒經而不調,或沸騰而多病,所以未成先傷,未結先壞,精血愈耗,神氣愈怯,故無子,或生而多夭也。且人身精神有限,安得用度無窮?須當修省積精,以養天真,寡欲情而益眉壽。如此則惜精愛身,有子有壽,其妙何如耶?

《左傳》:晉平有病,求醫於秦,秦伯使醫和視之,曰:疾不可為,是謂近女室,疾如蠱。非鬼非食,惑以喪志。良臣將死,天命不佑。公曰:女不可近乎?對曰:節之。淫生六疾。六氣曰陰、陽、風、雨、晦、明也。分為四時,序為五節,過則為災。陰淫寒疾,陽淫熱疾,風淫末疾,雨淫腹疾,晦淫惑疾,明淫心疾。女,陰物而晦時,淫則生內熱惑蠱之疾。今君不節不時,能無及此乎?

按醫和所謂不節不時,不能寡欲者也。

卷之三

擇配篇第三

擇配之道,莫善於卜。人謀鬼謀,再三則瀆。文定厥祥,克昌姬籙。攘公之羭,十年有臭。或有於姜,或喪其婦。筮短龜長,從長是福。曲禮昏義,欽哉三複。

《要略》曰:男子脈浮弱而澀,為無子,精氣清冷。

《脈經》曰:婦人少腹冷,惡寒久,年少者得之,為無子。

脈微而澀,此為居經,三月一來,年少得此,為無子,中年得此,為絕產。

肥人脈細,胞有寒,故令少子。

密齋云:按丈夫無子者,妻妾之多何益?妻之無子,必用妾也。人之娶妾,不可不擇,觀其相,決之於卜。命不足信,蓋有假裝年月以欺人者。勿擇其美,有美者必有惡,如叔向之母論夏姬之女是也。勿擇其族類,芝草無根,醴泉無源也。

《褚氏遺書》云:建平王妃姬等皆麗而無子,擇良家女未笄入御又無子。問曰:求男有道乎?澄對之曰:合男女必當年,男雖十六而精通,必三十而娶,女雖十四而天癸至,必二十而嫁。皆欲陰陽氣血完實而後交合,則交而孕,孕而育,育而為子,堅壯強壽。今未笄之女,天癸始至,已近男色,陰氣早泄,未完而傷,未實而動,是以交而不孕,孕而不育,育而子厄不壽,此王之所以無子也。婦人有所產皆女者,有所產皆男者,大王誠能訪求多男婦人,謀置宮府,有男之道也。王曰:善。未再期生六男。夫老陽遇少陰,老陰遇少陽,亦有子之道也。

密齋按:《易》曰:枯楊生梯,老夫得其女妻。枯楊者,老陽之象也。老夫之年,雖過八八之數,受氣獨厚,天真不匱,故遇少陰,乃能有子,如枯楊之復生梯也。若云老陰遇少陽,此枯楊生華之象。故《易》曰:老婦士夫亦可醜也。

《左傳》:晉叔向欲娶於申公巫臣氏。其母曰:子靈之妻,殺三夫,一君,一子,而亡國、兩卿矣。可無懲乎?吾聞之,甚美必有甚惡,是鄭穆少妃姚子之子,子貉之妹也。子貉早死無後,而鍾美於是,必將以是大有敗也。昔有仍氏生女,發黑而甚美,光可以鑑,名曰玄妻。樂正後夔取之,生伯封,實有豕心,貪婪無饜,忿戾無期,謂之封豕。有窮后羿滅之,夔是以不祀。且三代之亡,共子之廢,皆是物也。汝何以為哉?夫有尤物,足以移人,苟非德義,則必有禍。

某按叔向之母云:甚美必有甚惡。又云:夫有尤物,足以移人,苟非德義,則必有禍。信哉言乎!嘗見人有美妻妾者,胎孕未成,形體先壞,身且不保,安望子耶?

昔康公遊於涇水,獲三女以歸。其母戒之曰:吾聞獸三為群,人三為眾,女三為壑。汝小邦德微,不能享,當獻與王。康公不聽,竟以亡國。

密齋著箴曰:人有恆言,子生眾母。寵人太多,恐非其福。夫也不良,賤黃貴綠。妻有偏心,終朝反目。妾婢失防,中冓之辱。設有遺孽,易姓亂族。克偕伉儷,自有嗣續。

梁鱣,年三十未有子,欲出其妻。商瞿曰:吾恐子自晚年耳,未必妻之過。鱣從之,後二年果有子。

袁韶父為郡吏,夫婦俱近五十無子,其妻資遣之往臨安買妾。既得妾,乃官家女也,即送還之,遂獨歸。妻問妾安在,告以故,且曰:吾思之,無子命也,我與汝夫婦年久,若有子,汝豈不育,必待他婦人乃育哉?妻亦喜曰:君設心若此,必當有後。明年生韶,既長,為參政知事。

齊馮勤之父,自恥短陋,恐子孫類也,為子孫娶長大之妻。鄉里有女長而陋,相言其貴,娶之而生勤,長八尺,仕至尚書。

《金丹節要》云:骨肉瑩光,精神純實,有花堪用。五種不宜:一曰螺,陰戶外紋如螺螄樣旋入內。二曰紋,陰戶小如箸頭大,只可通,難交合,名曰石女。三曰鼓,花頭,繃急似無孔。四曰角,花頭,尖削似角。五曰脈,或經脈未及十四歲而先來,或五十五六而始至,或不調,或全無。此五種無花之器,不能配合太陽,焉能結仙胎也哉。

男子亦有五種病:一曰生,原身細小,曾不舉發。二曰犍,外腎只有一子,或全無者。三曰變,未至十六,其精自行,或中年多有白濁。四曰半,二竅俱有,俗謂二儀子也。五曰妒,妒者忌也,陰毒不良。男有此五病,不能配合太陰,乏其後嗣也。

卷之四

調元篇第四

丹溪云:無子之因,多起於父氣之不足,豈可歸罪於母血之虛寒?況母血之病,奚止虛與寒而已哉?然古人治婦人無子,惟秦桂丸一方,其性熱,其辭確,今之欲得子者,率皆服之無疑。夫求子於陰血,何至輕用熱劑耶?

劉宗厚云:婦人無子,多因經血不調,或陰虛血少,積聚痰氣嗜欲等致種種不同,奚止虛與寒而已哉?然經寒者亦有之,但不可例為常法耳。是以先生論此,戒後人不得病機之的者,斯藥勿妄行也。況無子之因,亦豈止於婦室者?如東垣云:李叔和問中年以來生一子,至一歲之後,身生紅絲瘤不救,後三四子,三歲皆病瘤而死,何緣至此疾?翼日思之,謂曰汝乃腎中伏火,精氣中多有紅絲,以氣相傳,生子故有此病,俗名胎瘤是也,汝試視之。果如其言,遂以滋腎丸數服,以瀉腎中火邪,補真陰不足,忌酒辛熱之物。其妻與六味地黃丸以養其陰血,受胎五月之後,以條芩、白朮二味作散,啖五七服。後生子至三歲,前症不復作,今已年壯。

密齋著《痘疹心要》論胎毒云:人之生也,受氣於父,成形於母。胎毒之貽,父亦有之,未可專歸於母也。觀東垣論李叔和之子紅絲瘤之病,丹溪論鄭憲史之子得淋病,皆其父之貽毒也。故一治其父,一治其子,悉用瀉火解毒之藥以獲元吉。今之求嗣者,不知滋養真陰之旨,喜服辛燥之藥,以致陽火蘊隆,陰水乾涸,禍及其身,豈止胎毒貽於子也哉。(鄭憲史子淋病見前調經論。)

東垣滋腎丸 治下焦伏火,陰虛腳痛無力,陰痿無子。

黃柏(酒洗,焙) 知母(酒洗,焙,各一兩) 肉桂(二錢)

上末,水丸,如梧桐子大,每七八十丸至百丸,食前百沸湯下。

褚氏云:凡子形肖父母者,以其精血嘗於父母之身,無所不歷也。是以父一肢之廢,則子一肢亦肖其父,母一目虧,則子一目亦肖其母。

愚按男精女血,混合成胎,子形之肖於父母者,其原固有所自矣。然則求子者,男當益其精而節其欲,使陽道之常健,女當養其血而平其氣,使月事之時下,交相培養,有子之道也。

又云:父少母老,產女必羸;母壯父衰,生男必弱。古之良工首察乎此,補羸女則養血壯脾,補弱男則養脾絕色。羸女宜及時而嫁,弱男宜待壯而婚。

愚按此言弱男羸女補養之法,誠求子之所當講求者也。蓋男強女壯,精溢血盛,自然有子,何須補益?惟男之弱者,精常不足,當補腎以益其精;女之羸者,血常不足,當補脾以益其血。補腎六味地黃湯,精寒加五味子、熟附子。補脾參苓白朮散,血少加歸、芎。又著箴曰:男精充盈,陰血時行。陽變陰合,旺胎妙凝。男益其精,女調其經。乃能有子,螽斯振振。羸男虧陽,弱女虧陰。雖交不孕,雖孕不成。調養之法,上工所明。不遇其良,反成其疹。

茭山云:或有感而不生,或有感而孕,孕而多墮,其意何也?感而不生者,男子精盛之時,女子陰血不足,猶若老陰得其少陽,枯楊生華,種子下磽田之中,故不發生。又有男子精冷如冰,精清如水,雖女陰血縱橫,而終身亦無子矣。感而易孕者,女子血盛,男子精雖不足,猶若老陽得其少陰,枯楊生梯,種子下於肥田之中,故生而秀實也。孕而多墮者,男子貪淫無度,女子好欲性偏,兼以喜食辛酸熱物,暴損衝任,故有墮胎之患。

孫都憲淮海公,年四十未有嫡嗣,嘗問密齋廣嗣之道,且語其故。密齋告曰:男女媾精,萬物化生。夫男子陽道之堅強,女子月事之時下,應期交接,妙合而凝,未有不成孕育者矣。然男子陽道之不強者,由於腎肝之氣不足也。腎者作強之官,肝者罷極之本。肝之罷極,由於腎之強作也,故陰痿而不起不固者,筋氣未至也。肝主筋,肝虛則筋氣不足矣。陰起而不堅不振者,骨氣未至也。腎主骨,腎虛則骨氣不足矣。又有交接之時,其精易泄,流而不射,散而不聚,冷而不熱者,此神內亂,心氣不足也。凡有此者,各隨其臟氣不足而補之。在肝則益其肝,如當歸、牛膝、續斷、巴戟之類。在腎則益其腎,如熟地黃、蓯蓉、杜仲之類。在心則益其心,如五味、益智、破故紙之類。再用枸杞子、菟絲子、柏子仁以生其精,使不至於易虧;山茱萸、山藥、芡實以固其精,使不至於易泄。修合而服之,其藥勿雜,其交勿頻,其動以正,其接以時,則熊羆之夢,麒麟之子,可計日而待矣。命其方曰螽斯丸。

當歸 牛膝 續斷 巴戟 蓯蓉 杜仲(薑汁炒) 菟絲(酒蒸) 枸杞子 山萸肉 芡實 山藥 柏子仁(各一兩) 熟地黃(二兩) 益智(去殼) 破故紙(黑麻油炒) 五味子(各半兩)

上十六味,各制研末,秤定和勻,煉蜜丸,梧桐子大,每五十空心食前酒下。

公又問:女子月事或前或後,或多或少,無定期者,何以調之?密齋曰:此神思之病,無以治也。公曰:何故?曰:寵多而愛不周,念深而幸不到,是以神思不舒也。以身事人而其性多傲,以色悅人而其心多忌,故難調也。公曰:據此意思制方,平其氣,養其血,開其郁,宜無不可?曰:謹如教。乃進調元丸,方用香附子、川芎、陳皮以開鬱順氣,白朮補脾利滯血,當歸養心生新血。又以治其二陽發心脾之疾。

香附子(一斤,醋浸,春五夏三秋七冬十,捶極爛,曬乾,研為細末,十兩餘醋作糊) 當歸 川芎 白朮 陳皮(各五兩)

五味各為極細末,浸藥余醋煮麵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五十空心食前酒下。不飲酒,小茴湯下。

密齋嘗見男子陰痿者,多致無子,不可不慮也。惟其求嗣之急,易為庸醫之惑,或以附子、石床脂為內補,或以蟾酥、哈芙蓉為外助,陽事未興,內熱已作,玉莖雖勁,頑木無用,以致終身無子,或有妖歿之慘者。吾見此輩無辜,而受醫藥之害,遍訪諸方,無越此者,出以示人,命曰壯陽丹。

熟地黃(四兩) 巴戟(去心) 破故紙(炒,各二兩) 仙靈脾(一兩) 桑螵蛸(真者鹽焙) 陽起石(煅,別研,水飛,各半兩)

上六味,合陰之數,研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每三十丸空心只一服,溫酒下。不可恃此自恣也,戒之。

人有誤服壯陽辛燥之劑,鼓動命門之火,煎熬北海之水,以致邪火妄動,真水漸涸,失其養生之道,去死不遠矣。治此之法,曰滋水之主,以制陽光。腎者,水之主也。肺者,水之化源也。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辛者,肺金之味也,滋其真水之化源,以制其邪火之亢甚,陽光既伏,真水自生,補陰丸主之。

黃柏(鹽水炒,四兩) 知母(酒洗,四兩) 熟地黃(酒蒸焙,六兩) 天門冬(焙,三兩,各勿犯鐵)

各取末和勻,煉蜜丸,梧桐子大,每五十丸,空心食前百沸湯下。

制方,古云:腎苦燥,知母之辛寒以潤之;腎欲堅,黃柏之苦寒以堅之;熟地黃之苦甘寒以補腎之虛;天門冬之甘寒以補肺,滋腎水之化源,所謂虛則補其母也。

丹溪曰:婦人無子者,多因血少不能攝精。俗醫悉謂子宮虛冷,投以辛熱之藥,煎熬臟腑,血氣沸騰,禍不旋踵。或服艾者,不知艾性至熱,入火灸則下行,入服藥則上行,多服則致毒,咎將誰歸?

若是肥盛婦人,稟賦甚厚,恣於酒食之人,經水不調,不能成胎,謂之軀脂滿溢,閉塞子宮,宜行濕燥痰,用南星、半夏、蒼朮、川芎、防風、羌活、滑石,或導痰湯之類。

密齋云:肥盛婦人無子者,宜服蒼附導痰丸。

蒼朮(制,二兩) 香附(童便浸,二兩) 陳皮(去白,兩半) 南星(炮,另制) 枳殼(麩炒) 半夏(各一兩) 川芎(一兩) 滑石(飛,四兩) 白茯苓(兩半) 神麯(炒,一兩)

上十味,共末,薑汁浸蒸餅丸,梧桐子大,淡薑湯下。

若是怯瘦性急之人,經水不調,不能成胎,謂之子宮乾澀無血,不能攝受精氣,宜涼血降火,或四物加香附、柴胡、黃芩養血養陰等藥。

東垣有六味地黃丸,以補婦人陰血之不足,無子服之,能有胎孕。

仁齋云:人之夫婦,猶天地然。天地陰陽和而後萬物生,夫婦之道,陰陽和而後男女生。是故欲求嗣者,先須調其婦之經脈,經脈既調,則氣血和平,氣血和平,則百病不生,而樂乎有子矣。

古庵云:婦人無子之因,或經不勻,或血不足,或有疾病,或交不時,四者而已。調其經而補其血,去其病而節其欲,夫如是則經調血足,無病而交有時,豈有不妊娠者乎?雖然人之後嗣系乎天命,抑或人事之未盡者,可不究其心歟?

愚按婦人無子,或經水不調,自有調經之方。血不足者,莫如六味地黃丸;素有疾病者,莫如補脾參苓白朮散。若夫子宮虛寒者,不可不講,苟執勿用熱藥之禁,所謂執中無權,猶執一也。今採韓飛霞女金丹、楊仁齋艾附暖宮丸二方於後,以備治虛寒者之用也。

韓飛霞女金丹 (可代詵詵丸)

白朮 當歸 川芎 赤石脂 藁本 人參 白薇 丹皮 玄胡索 白芷 桂心 白芍 沒藥 白茯苓 甘草(各一兩)

上十五味,除石脂、沒藥另研,余以醇酒浸三日,焙乾為末,足數十五兩。香附子十五兩,以米醋浸三日,略炒,為細末,足十五兩。共十六味,為末,重羅和勻,煉蜜丸,彈子大,磁銀器封收。每取七丸,空心雞未鳴時服一丸,以清茶灌漱咽喉後細嚼,以溫酒或白湯下,咸物乾果壓之。服至四十九丸為一劑,以癸水調勻,受胎為度。胎中三日一丸,百日止。盡人事而不育者天也。

仁齋艾附暖宮丸 兼治帶下白淫。

香附(六兩,俱要各時採者,用醋五升,以瓦罐煮一晝夜,搗爛,分作餅,慢火焙乾) 艾葉(去枝梗,三兩) 吳茱萸(去枝梗) 川芎 白芍(炒) 黃耆(各二兩) 當歸(三兩) 續斷(兩半) 生地黃(一兩) 官桂(五錢)

共為細末,上好米醋糊丸,梧桐子大,每五七十丸,淡醋湯食遠下。

修合宜壬子日,或天德合月德合日,益後續斷生氣日,精選藥材,至誠合造,精用經驗。

婦人服藥,更戒惱怒,勿食生冷。男子亦要保養精神,戒夜酒,謹慎經期,循素女房中之論,無不效。(見《素女論》下。)

梁武平齊,獲侍兒十餘,郄後憤恚成疾。左右曰:《山海經》云鶬鶊為膳可療,使不忌。郄茹之,妒減半。

附:養腎種子方

枸杞子(六兩,用好水酒浸,曬乾,研細末,不用火炒,忌鐵器)

菟絲子(六兩,用好水酒浸,浸滿日數畢,為末,七蒸七曬,如干了,少用酒拌濕,蒸之,研成餅則爛矣,忌鐵器)

熟地黃(三兩,用好水酒浸,浸畢,用竹刀薄切,曬乾,研末,忌鐵器)

干山藥(六兩,不必制,研碎,忌鐵)

白茯苓(六兩,用好水酒浸,去粗皮,細研,忌鐵器,曬乾,用竹刀切之)

當歸(三兩,用好水酒浸,竹刀切,曬乾,研碎,忌鐵)

川芎(三兩,去粗皮,好水酒浸,竹刀切,曬乾,研碎,忌鐵)

蒼朮(六兩,米泔水浸,用竹刀切,曬乾,研碎,忌鐵)

肉蓯蓉(六兩,好水酒浸,去鱗甲,竹刀切,曬乾,研碎,忌鐵)

小茴香(六兩,用鹽一酒鍾,拌炒黃色,去鹽,細研,用瓦鍋炒)

何首烏(六兩,用黑豆二三升,將一半放罐底,置首烏於其中,仍將一半豆放其上,著水煮一日,去豆浸之,竹刀薄切,曬乾,細研,忌鐵器)

甘草(十二兩,去粗皮,椎碎,用蜜瓦鍋炒)

川椒(十二兩,去子,瓦鍋炒黃色,先用黃土細捶,鋪在地上,用紙二層置土上,將炒椒在紙上,以瓦盆蓋著,去火毒)

上十三味,冬天浸七日,秋天浸五日,夏天三日,俱用竹刀薄切,曬乾,研細,忌一切鐵器,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不拘時,每服五六十丸,或酒,或滾白水,或鹽湯送下。忌豆腐、鹿肉二事。年過六十者,加人參一兩,沉香一兩。

附:血餘固本九陽丹

血餘(一斤,選黑者,不拘男女,用皂莢煎湯洗淨,清水漂過,入口無油垢氣為度,曬乾,置大鍋內,用紅川椒去梗目,與發層鋪上,用小鍋蓋定,鹽泥秘塞上,鍋底上用重石壓之,先用武火煅煉一柱香,後用文火半柱香,以青煙去淨,無氣息為度,冷定取出,研末,雙絹篩過)

何首烏(赤者八兩,白者八兩,先用米泔水浸,竹刀刮去皮)

淮山藥(八兩,共何首烏去皮,竹刀切成片,用黑豆二升上下鋪蓋,蒸熟曬乾)

赤茯苓(八兩,去皮,牛乳浸一日夜)

白茯苓(四兩,人乳浸一日夜)

破故紙(四兩,酒拌,砂鍋炒,以香為度)

菟絲子(四兩,人乳一碗,酒半碗,浸一夕,飯鍋上隔布蒸熟,曬乾,微炒,研末)

枸杞子(四兩,去蒂梗,酒拌,蒸熟)

生地黃(半斤,酒蒸)

蒼朮(半斤,去皮,為末)

熟地黃(半斤,酒蒸)

龜板(半斤,酥油炙)

當歸(四兩,去尾,酒浸)

牛膝(四兩,酒浸,黑豆蒸)

以上各藥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六十丸,藥酒送下。

藥酒方

當歸 生地黃 五加皮 川芎 芍藥 枸杞(以上各二兩) 核桃肉(一兩) 砂仁(五錢) 黃柏(一兩) 小紅棗(二百個)

用無灰白酒三十六斤,內分五斤入藥,裝壇內密封,隔湯煮之,冷定去渣,入前酒密封用。

附:烏須種子方

八制茯苓丸 治一切虛損,男子壯筋骨,生心血,烏鬚髮,明目固精;女人滋顏色,暖子宮,調經氣。

白茯苓(二斤半,須皮光結實者,去皮,打碎,如棗大,分為八處)

黃耆(六兩,切片,水六鍾,煎三鍾,煮茯苓一分,干為度)

肉蓯蓉(四兩,酒洗,去鱗,水六鍾,煎三鍾,煮茯苓如前)

人參(六錢,水五鍾,煎三鍾,煮茯苓如前)

甘枸杞(六兩,水八鍾,煎三鍾,煮茯苓如前)

破故紙(五兩,水八鍾,煎三鍾,煮茯苓如前)

何首烏(半斤,用黑豆一升,煎水三斤,浸首烏,春秋二日,夏一日,冬三日,將浸過首烏豆汁煮茯苓如前)

秋石(四兩,水三鍾,化開,煮茯苓如前)

人乳(半斤,煮茯苓如前)

將制過茯苓總入石臼內,搗為細末,用米篩篩過,上甑蒸熱,眾手為丸,如梧桐子大。生子者,每日早晚一服,每服四十丸,鹽湯送下,烏須明目用滾白湯送下。忌燒酒、犬肉。

一修合須用平定開成,生氣續世,黃道吉日。先一日午時,將諸藥煎制,煮茯苓,搗末,待次日子時完成,微火烘乾,不見風日。忌孝服、婦人、雞,並四廢六不成日。

以上三方,本集不載,系附入。

卷之五

協期篇第五

種子歌云:三十時中兩日半,二十八九君須算。落紅滿地是佳期,金水過時空霍亂。霍亂之後枉費功,樹頭樹底覓殘紅。但解開花能結子,何愁丹桂不成叢。

仁齋云:此蓋婦人月經方絕,金水才生,此時子宮正開,乃受精結胎之候,妙合太和之時,過此佳期,則子宮閉而不受胎矣。然男女之分,各有要妙存焉。如月候方絕,一日三日五日交會者成男,二日四日六日交會者成女,過此則不孕矣。

訣曰:何為種子法,經里問因由。昨日紅花謝,今朝是對周。藍田種白玉,子午敘綢繆。三五成丹桂,二四白梅抽。

此言經水未行之時,血海正滿,子宮未開,不能受精以成其娠。經水既行,則子宮開,血海淨,斯能受其精矣。昨日,謂兩日半後也。子午,謂陰陽初動之始,即復妒二卦,非二時也。經止後,一日三日五日得奇數為陽,必生男,故曰丹桂成;二日四日六日得偶數為陰,必生女,故曰白梅抽。七日之後,子宮復閉,不成娠矣。

玉湖須淺泛,重載卻成憂。陰血先參聚,陽精向後流。血開包玉露,平步到瀛洲。

淺泛者,即《素女論》所謂九淺一深之法也。蓋男女交媾,淺則女美,深則女傷,故云重載即成憂也。陰血先聚,陽精後沖,則血開裹精而成男;陽精先至,陰血後參,則精開裹血而成女,即《斷易天玄賦》所謂陽包陰則桂庭添秀,陰包陽則桃洞得仙也。

從斯相暫別,牛女隔河遊。二月花開發,方知喜氣優。好事當傳與,讒言莫妄綢。

此言種子之後,男子別寢,不可再交。蓋精血初凝,恐再衝擊也。故古者婦人有娠,即居側室,以養其胎氣也。二月,即次月也。前月經行,協期種玉,次月經斷,真有娠矣。當此之時,胎教之法,不可不講。故常使之聽美言,見好事,聞詩書,操弓矢;淫聲邪色,不可令其見聞也。

密齋箴曰:月事初下,謂之紅鉛。三十時足,佳期不愆。舊汙既去,新癸未生。子宮正開,玉種藍田。陽道剛健,交接勿煩。勿令氣忤,必使情歡。陽偶陰和,雨順風恬。芳花結子,丹桂森森。

種子須得天月二德,天月德合,三合六合,益後續世。日吉:正月丁壬丙辛,建成收開閉;二月申巳甲己,建平定危成;三月丁壬,建執成收開;四月辛丙庚乙,建平滿成開;五月亥寅丙辛,建成收除;六月甲己,建除滿成閉;七月癸戊丁壬,建危成收;八月寅亥庚乙,建危成除;九月丙辛,建執破危成;十月乙庚甲己,建平成閉;十一月巳申丁壬,建除執破成;十二月庚乙,建成開閉。(外建成開閉俱合天喜六合,益後續世在內。)

《巢氏病源》云:三陽所會則生男,三陰所會則生女。葛洪《肘後方》云:男從父氣,女從母氣。《聖濟經》云:天之德,地之氣,陰陽之至和,相為流薄於一體,因氣而左動則屬陽,陽資之則成男,因氣而右動則屬陰,陰資之則成女。乾道成男,坤道成女,此男女別也。

丹溪曰:成胎以精血之後先分男女者,褚澄之論,愚竊惑焉。複閱李東垣之方,有曰經水斷後一二日,血海始淨,精勝其血,感者成男;四五日以後,血脈已旺,精不勝血,感者成女,此確論也。《易》曰:乾道成男,坤道成女。夫乾坤,陰陽之情性也;左右,陰陽之道路也;男女,陰陽之儀象也。父精母血,因感而會,精之施也,血能攝精,精成其孕,此萬物資始於乾元也,血成其胞,此萬物資生於坤元也。陰陽交媾,胎孕乃凝,所藏之處,名曰子宮,一系在下,上有兩歧,一達於左,一達於右。精勝其血,則陽為之主,受氣於左子宮而男形成;精不勝血,則陰為之主,受氣於右子宮而女形成矣。

或曰:分男分女,吾知之矣。男不可為父,女不可為母,與男女之兼形者,又何如分之耶?予曰:男不可為父,得陽氣之虧者也;女不可為母,得陰氣之塞者也。兼形者,由陰為駁氣所乘而成,其類不一。以女函男有二:一則遇男為妻,遇女為夫;一則可妻而不可夫。其有具男之全者,此又駁之甚者也。

或曰:駁氣所乘,獨見於陰,而所乘之形,又若是之不同,何耶?予曰:陰體虛,駁氣易於乘也。駁氣所乘,陰陽相混,無所為主,不可屬左,不可屬右,受氣於兩岐間,隨所得駁氣之輕重而成形。故所兼之成形,有不可得而同也。

愚按男女居室,人之大倫,交感之道,雖夫婦之愚不肖,可以能知能行也。紀傳所載方法甚明,求子之人用之無效者,可以謂其人之不能行也。其道則邇,其事則易,不可謂其人之不能行也。然可語者法也,不可語者意也,兩意不洽,故徒法不能行矣。因著論於下,惟高者取正焉。

謹按《易·繫辭》曰:天地絪縕,萬物化醇;男女媾精,萬物化生。誠哉是言也。男女胥悅,陰陽交通,而胚胎結矣。嘗觀「周頌」之《詩》云:思媚其婦,有依其士。則夫婦親愛之情,雖在田野,未之忘也。故於衽席之間,體雖未合,神已先交,陽施陰受,血開精合,所以有子。苟夫媚其婦,而女心未愜,則玉體才交,瓊漿先吐,陽精雖施,而陰不受矣;婦依其夫,而士志或異,則桃浪雖翻,玉霜未滴,陰血雖開,而陽無入矣。陰陽乖離,成天地不交之否,如之何其能化生萬物哉!(詳見下《素女論》。)

或曰:種子論為富貴之人立法,若彼農民則不知此理,而生育偏多也。殊不知男女居室,雖愚不肖,可與能知能行焉,禽獸何知,而字尾亦有期耶。但富貴之人,身安志樂,嗜欲縱而身體瘁,嬌妻美妾,愛博而情不專,苟不立此種子之法,則縱恣無度,空勞神思,終不成胎孕也。郊野之民,形苦志苦,取樂不暇,一夫一妻,情愛不奪,至如交合之時,自然神思感動,情意綢繆,積久有餘之氣,交久未合之身,陽施陰受,此所以交則有孕而生育之多也。或曰:富貴無子者,信如所論,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不識如之何而可使生子也?曰:修德以求福,寡欲以養心,配必擇良,藥不妄餌,庶乎可矣。

帝問曰:若人無子,必欲求之,有法乎?素女答曰:求子之法,須察婦人經水畢,四旺日之後,子宮方開,可以交合而成其子。

按四旺日:春,甲乙寅卯日;夏,丙丁巳午日;秋,庚辛申酉日;冬,壬癸亥子日;四季,戊己辰戌醜未日。如不值其日,取四旺時行之。

帝曰:何以為交接則成男女乎?素女曰:男女交合,女人美快,不自知覺。若陰血先至,陽精後沖,縱氣來乘,陰血開裹陽精,是陰包陽,則成男;若陽精先至,陰血未參,橫氣旁來,陽精開裹陰血,是陽包陰,則成女也。

帝曰:夫婦有不相和悅,其故何如?素女曰:蓋因女子不能察夫之情,不曉夫婦人倫之道,生育繼嗣之理,但自縱,心性凶頑,常懷忿怨不足之意。或因夫背棄自妻,私淫外婦,至令自己夫婦交合之時,雖夫欲無休,而妻情意不向,反生怨惡而憎嫌也。以此夫婦不相和悅,雖交而情不美。

帝曰:交媾之間,情相合而意相敬何如?素女曰:此皆男女通曉夫婦之道,陰陽交合之理,自然得其情意契合,故相敬也。

素女曰:男女交合,男有五傷:一者,男與女交合之時,泄精少者,為氣傷;二者,交合之時,精出而勃者,為肉傷;三者,交合之時,泄精而多者,為筋傷;四者,交合之時,精出而不射者,為骨傷;五者,交合之時,玉莖不堅,雖堅而不久者,為腎傷。以上五者,皆因泄精過度,致傷身體,可不畏哉!

《養生經》云:精清者,肉傷;精血者,筋傷;精赤者,骨傷。如此傷者,病乃生焉。

又曰:女有五傷之候:一者,陰戶尚閉不開,不可強刺,強則傷肺;二者,女興已動欲男,男或不從,興過始交則傷心,心傷則經水不調;三者,少陰而遇老陽,玉莖不堅,莖舉而易軟,雖入不得搖動,則女傷其目,必至於盲;四者,女經水未盡,男強逼合,則傷其腎;五者,男子飲酒大醉,與女子交合,莖物堅硬,久刺之不止,女情已過,陽興不休,則傷其腹。

愚按《素女論》男女五傷之候,欲求子者,夫婦交合之時,不可不慎也。其論交接之事,男有四至,女有九到之說,辭太近褻,故不收錄,乃竊取其意而補之。雖云情欲之私,實為生民之始,萬化之源也。

夫男女未交合之時,男有三至,女有五至。男女情動,彼此神交,然後行之,則陰陽和暢,精血合凝,有子之道也。若男情已至,而女情未動,則精早泄,謂之孤陽;女情已至,而男情未動,女興已過,謂之寡陰。《玉函經》云孤陽寡陰即不中,譬取鰥夫及寡婦,謂不能生育也。

男有三至者,謂陽道奮昂而振者,肝氣至也;壯大而熱者,心氣至也;堅勁而久者,腎氣至也。三至俱足,女心之所悅也。若痿而不舉者,肝氣未至也,肝氣未至而強合,則傷其筋,其精流滴而不射矣。壯而不熱者,心氣未至也,心氣未至而強合,則傷其血,其精清冷而不暖也。堅而不久者,腎氣未至也,腎氣未至而強合,則傷其骨,其精不出,雖出亦少矣。此男子之所以求子者貴清心寡慾,以養肝心腎之氣也。

女有五至者,面上赤起,媚靨乍生,心氣至也;眼光涎瀝,斜覷送情,肝氣至也;低頭不語,鼻中涕出,肺氣至也;交頸相偎,其身自動,脾氣至也;玉戶開張,瓊液浸潤,腎氣至也。五氣俱至,男子方與之合,而行九一之法,則情洽意美。其候亦有五也。嬌吟低語,心也;合目不開,肝也;咽乾氣喘,肺也;兩足或曲或伸,仰臥如屍,脾也;口鼻氣冷,陰戶瀝出沾滯,腎也。有此五候,美快之極。男子識其情而採之,不惟有子,且有補益之助。

男有三至,女有五至者,精之動也。應至而未至者,神未至也。故欲人動者,必先移其神,其神若交,其精自洽。然神交之道,有天之所命者,如姜嫄履巨人跡,歆歆然若有人道之感而生稷,漢薄姬夢蒼龍據腹,高祖幸之而生文帝者是已。有夢之所感者,如「斯干」之《詩》云:維熊維羆,男子之祥;維虺維蛇,女子之祥是已。若楊國忠夫人之事,則未免天下後世之非笑也。

《天寶遺事》:楊國忠出使於江浙,其妻思念至深,荏苒成病,忽夢與國忠交,因有娠,後生男名䝒泊。至國忠使歸,其妻具述夢中之事,國忠曰:此蓋夫人相念,情感所至。時人無不譏誚之。

素女曰:男女交媾之際,更有避忌,切須慎之。若使犯之,天地奪其壽,鬼神殃其身,又恐生子不肖不壽之類。謹守禁戒,可以長生。所忌之要,備述於後:天地震動,卒風暴雨,雷電交作,晦朔弦望,月煞日破,大寒大暑,日月薄蝕,神佛生辰,庚申甲子,本命之日,三元八節,五月五日。又有忌禁:名山大川,神祠社廟,僧宇道觀,聖賢像前,井灶前後,火炎鬧烘。以上類目,切須忌之,不可交合。犯之者,令人壽夭,小則生病,或若生男,令其醜貌怪相,形體不全,災疾夭壽。

又有交合禁忌:神力勞倦,愁悶恐懼,悲憂思怒,疾病走移,發赤面黃,酒醉食飽,病體方痊,女子行經。以上所忌,不可交合,令人虛損,耗散元氣,可不慎之?

諸所禁忌,敷奏於前。復有五月十八日,自是天地牝年之日,陰陽交合之期,世人須避慎,不可行房。犯之重則奪命,輕則減壽,若干此時受胎孕,子母難保。

密齋云:夫婦交合之時,所當避忌者,素女之論頗詳。然男女無疾,交會應期,三虛四忌,不可不講。三虛者,謂冬至陽生,真火正伏,夏至陰生,真水尚微,此一年之虛也;上弦前、下弦後,月廓空,此一月之虛也;天地晦冥日月,此一日之虛也。遇此三虛,須謹避之。四忌者,一忌本命正沖,甲子庚申,晦朔之日;二忌大寒大暑,大醉大飽之時;三忌日月星辰,寺觀壇廟,灶冢墓之處;四忌觸忤惱怒,罵詈擊搏之事。犯此三虛四忌者,非惟無子,令人夭壽。

上種子法,見於群書所載者,如此仿而行之,無不驗者。愚竊有說焉,若彼田野之氓,邪淫之女,多至生育者,豈皆知此種子法耶?蓋待其天癸動、子戶開而媾精者,此鳥獸字尾之期,待其男三至、女五至而通體者,此陰陽交感之理,其機至微,非文字之能盡者。若夫田野之氓,則交疏而情意狎,邪淫之女,其思切而情先交,所以陰陽和而生育多也。

卷之六

陰陽別論曰:陰搏陽別,謂之有子。

王太僕云:陰,謂尺中也。搏,謂搏觸於手也。尺脈搏擊,與寸口脈別,則為娠子之兆。何者?陰中有別陽也。

轉女為男法

《良方論》曰:陽施陰受,所以有娠,遇三陰所會,多生女子。但懷娠三月,名曰始胎,血脈不流,形象而變,是知男女未定,故令於滿三月間,服藥、方術轉令生男也。其法以斧置妊婦床下,擊刃向下,勿令人知。恐不信者,待雞抱卵時,仿此置窠下,一窠盡出雄雞子。

又,初覺有妊,取弓弩弦縛婦人腰下,滿百日去之,紫宮玉女秘法也。又如三月以前,取雄雞尾尖上毛三莖,潛安婦人臥席下,勿令知之,驗。又,取夫發及手指甲,潛安婦人臥席下,勿令人知之。

又,妊娠才及三月,要男者,以雄黃半兩衣中帶之,要生女者,取雌黃帶之。

密齋云:夫婦媾精,陰陽分形,陽精勝者為男,陰血勝者為女,固已別矣,豈能轉移之耶?雖三月男女分形,陽精勝者為男,陰血勝者為女,蓋一月二月之間,精血混合,男女之形未彰,至於三月,陰陽始判,震巽之索斯定,故曰男女分也。謂初受之氣於茲始定,非謂陰陽男女初無定體,必待三月而後分,故可以轉移變化之耳。古人留是法者,必有所試,陰陽變化之妙,愚不得而知焉。

護養胎元

《脈經》曰:婦人懷胎一月之時,足厥陰脈養;二月,足少陽脈養;三月,手心主脈養;四月,手少陽脈養;五月,足太陰脈養;六月,足陽明脈養;七月,手太陰脈養;八月,手陽明脈養;九月,足少陰脈養;十月,足太陽脈養。諸陰陽各養三十日,活兒。手太陽、少陰不養者,下主月水,上為乳汁,活兒養母。懷胎者,不可灸刺其經,必墮胎。

按《巢氏病源論》云:婦人妊娠一月名胎胚,足厥陰脈養之;二月名胎膏,足少陽脈養之;三月名始胎,手心主脈養之;四月始受水精,以成血脈,手少陽脈養之;五月始受火精,以成其氣,足太陰脈養之;六月始受木精,以成其筋,足陽明脈養之;七月始受金精,以成其骨,手太陰脈養之;八月始受土精,以成膚革,手陽明脈養之;九月始受石精,以成毛髮,足少陰脈養之;十月,五臟六腑關節人身皆備,此足太陽脈養之也。

《良方論》云:四時之令必始於春木,故十二經之養始於肝也。若足厥陰,肝脈也,足少陽,膽脈也,所以養胎一月二月也。手心主,心包絡脈也,手少陽,三焦脈也,屬火而夏旺,所以養胎在三月四月。足太陰,脾脈也,足陽明,胃脈,屬土而旺長夏,所以養胎在五月六月也。手太陰,肺脈也,手陽明,大腸脈也,屬金而旺秋,所以養胎在七月八月也。足少陰,腎脈也,屬水而旺冬,所以養胎在九月;又況母之腎臟繫於胎,是母之真氣,子之所賴也。至十月,兒於母腹之中受足諸臟氣脈所養,然後待時而生。此論奧妙而有至理,余書所論皆不及也。

《良方論》云:然則胚胎造化之始,精移氣變之後,保衛輔翼固有道矣。天有五氣,各有所湊,地有五味,各有所入,所湊有節適,所入有度量。凡所畏忌,悉知戒慎,資物為養者,理固然也。寢興以時,出入以節,可以高明,可以周密,霧露風邪不得投間而入,因時為養者,理固然也。以致調喜怒,寡嗜欲,不妄作勞,而氣血從之,皆所以保攝妊娠,使諸邪不得干焉。苟為不然,方授受之時,一失調養,則內不足以為中之守,外不足以為身之強,氣形弗克,而疾病因之。若食兔唇缺,食犬無聲,食雜魚而瘡癬之屬,皆以食物不戒之過也。心氣大驚而癲疾,腎氣不足而解顱,脾胃不和而羸瘦,心氣虛乏而神不足之屬,皆以氣血不調之過也。誠能食飲知所戒,推而達之,五味無所傷,誠能於氣之所調,推而達之,邪氣無所乘,茲乃生育相待而成者。故曰天非人不因。

食物所忌:

食犬肉令子無聲。食兔肉令子缺唇。雞肉合糯米同食,令子生寸白蟲。膾鯉同雞子食,令子生暗多瘡。食羊肝令子多厄難。食鱉魚令子項短。鴨子與桑椹同食,令子到生心寒。鱔魚同田雞食,令子喑啞。雀肉合豆醬同食,令子面生黑子。食螃蟹橫生。食子姜令子多指生瘡。食水醬令絕產。食雀肉飲酒,令子無恥多淫。食茨菇消胎氣。乾薑、蒜毒胎無益,黏膩難化傷胎。食驢馬肉,過月難產。豆醬合藿同食,墮胎。食山羊肉,子多病。無鱗魚不可食,菌有大毒,有食者誕子多風而夭。食雀腦令子雀目。

婦人有妊,最不可針灸及亂服藥餌,恐致墮胎,以貽後悔。

驗胎法:

大凡婦人三月經不行,宜用川芎一兩,為末,濃煎艾湯,八分一盞,空心調服之,服盡覺腹中微痛則有胎矣。不動者,血病也;若動在臍下者,血癥也。故《脈經》云:一月血為閉,二月若有若無,三月為血積也。

胎前所忌藥物歌

蚖班水蛭地膽蟲,烏頭附子配天雄。

躑躅野葛螻蛄類,草烏側子與虻蟲。

牛黃水銀並巴豆,大戟蛇蛻及蜈蚣。

牛膝藜蘆加薏苡,金石錫粉對雌雄。

牙硝芒硝牡丹桂,蜥蜴陀僧與䗪蟲。

代赭蚱蟬胡腦麝,芫花薇蘅草三稜。

槐子牽牛並皂角,桃仁蠐螬及茅根。

欓根硇砂與乾漆,亭長溲疏菌草中。

瞿麥櫚茹鱉爪甲,蝟皮鬼箭赤頭紅。

馬刀石蠶衣魚等,半夏南星通草同。

乾薑蒜雞並鴨子,驢馬兔肉不須供。

切忌婦人產前用,此歌宜記在心胸。

歌中半夏炒過,乾薑炮過,可用,不必拘疑。

妊娠所忌,切不可犯,犯則損胎,子母不利。(詳見下文。)

婦人受胎之後,常宜行動,使氣血流通,百脈和暢,臨產無難也。今之為婦者,好逸惡勞,喜靜懶動,含羞養嬌,以致氣血不行,產育多苦。況行住坐臥之久,為皮肉筋骨之傷,子在腹中,氣通於母,母氣既傷,子亦受病。又勿登高,勿越險,勿舉動,恐致墮胎。婦人懷胎,常欲見美事,聞善言;若彼神怪之像,傀儡之類,必遠避之,勿令見也,稍有犯者,兒必肖之,其貌不雅。居處之處,欲其得軒豁明朗,切忌僻靜幽暗,無人相伴,恐其胎氣怯弱,邪氣侵犯,為害甚大。

仁齋云:婦人懷胎,臟氣擁閉,不可多睡,不可憂懼、勞役,不可啖食黏滯、辛辣、堅硬之物,又不可妄施針灸,所貴時行數步,調暢自適,使氣得其平。若酒面炙煿,熱毒薰蒸;若感觸風邪,傳染熱氣;若誤服藥餌,破血動胎;若七情內傷,快意縱恣,則易致漏胎。若近產多淫,觸犯胎氣,則易墮落也。

《良方》云:受胎之後,切宜避胎殺所遊之方:正月房床,二月戶扇,三月門,四月灶,五月母身,六月床,七月碓磨,八月廁,九月門,十月房,十一月爐灶,十二月房床。

六甲胎神:甲己日佔門,乙庚日碓磨,丙辛日廚灶,丁壬日倉庫,戊癸日房床。十二支胎神:子午日碓,醜未日佔廁,寅申日佔爐,卯酉日大門,辰戌日雞棲,巳亥日佔床。

卷之七

調理胎疾

仁齋安胎之法有二:或因母病以致動胎者,但療母病,其胎自安;或胎氣不堅,因觸動以致母病者,則安胎而母自愈。以膠艾湯、當歸湯各半,縮砂佐之為良。

丹溪云:天行不息,所以生生而無窮。產前當清熱養血為主。茺蔚子活血行氣,有補陰之妙,命名益母,以其行中有補也,故曰產前無滯,產後無虛。黃芩乃安胎之聖藥,俗以為寒而不敢用,反用溫熱藥,謂能養脾,殊不知胎孕宜清熱養血,使藥循經而不妄行,乃能養胎,必擇條實者用之。縮砂安胎,以止其痛,行氣故也,非八九個月不可多用。

《金匱要略》云:婦人妊娠,常服當歸散主之。

當歸 川芎 白芍(各一兩) 白朮(半兩) 條芩(一兩)

或散,或酒糊丸,或湯。

妊娠墮胎

丹溪云:陽施陰化,胎孕乃成,血氣虛乏,不足以榮養其胎則墮。譬如枝枯則果落,藤萎則花墜。又有勞恐傷精,內火便動,亦能墮胎。譬如風撼其木,人折其枝也,火能消物,造化自然。《病源》所謂風冷傷子臟而墮,此未得病情者也。予見賈氏婦,但有娠至三個月必墮,診其脈,左手大而無力,重則澀,知其血少也。以其壯年,只補中氣,使血自榮。時正初夏,教以濃煎白朮湯,下黃芩末一錢,與數十帖,得保全而生。因而思之,墮於內熱而虛者,於理為多。曰熱、曰虛,蓋孕至三月,正屬相火,所以易墮。不然,何以黃芩、熟地黃、阿膠等為安胎妙藥耶?

王節齋云:婦人墮胎,多在三五個月、七個月而墮者,除跌僕損傷不拘外,若前次三個月而墮,則下次必如期復然,蓋先於此時受傷,故後於至期必應,乘其虛也。遇有半產者,產後須多服養氣血、固胎元之藥,以補其虛損。下次有胎,先於兩個半月後,即服固胎藥十數同帖,以防三月之墮。至四個半月後,再服八九帖,防過五月。又至六個半月後,再服五七劑,以防七月。及至九個月內,服丹溪達生散數十帖,可保無虞。其連墮數次,胎元損甚者,服藥須多,久則可以留。方用四物湯,倍加人參、白朮、阿膠、陳皮、茯苓、甘草、艾葉、條芩。氣加香附、縮砂,痰加薑製半夏調理。

丹溪固胎飲 常墮胎者宜服之。

熟地黃(五分) 歸身 人參 白芍(各一錢) 白朮(錢半) 川芎(五分) 陳皮(一錢) 條芩(五分) 甘草(二分) 黃連(少許) 黃柏(少許) 桑木上羊兒藤(七葉,圓者即桑絡也,真寄尤妙)

水二盞,糯米五七十粒,煎服。血加阿膠,胎氣痛加縮砂。

茭山云:孕而多墮者,男子貪淫情縱,女子好欲性偏,兼以好食辛酸熱物,暴損衝任,故有墮胎之患。其膏粱與藜藿婦人不同,欲之多寡故也。有一等婦人,有胎似乎無胎,痰氣疼痛發熱,醫者不明脈理,妄施耗氣退熱之劑,不知胎氣宜養,病氣宜攻,若有胎反用攻藥,豈不誤矣!故養胎者血也,護胎者氣也。或有婦人小產太多,及至中年設法服藥保全,但欲心不絕,其性情不改,百凡上氣,逆損衝任,因而殞命者有之。故昔人有言:飛禽抱卵,走獸懷胎。物類尚能保全產育,人為萬物之靈,反不及此,何耶?且小產甚於大產,瓜果生而摘之,豈不傷其枝蔓,養生可不慎哉?

又或問予曰:今婦人小產最多,往往服藥保孕鮮有效者,何也?予答曰:婦人縱欲,恣養口體,傷於衝任,故有墮胎之患。醫家不審氣血冷熱,妄施歸、芎、膠、艾香燥之藥,因而墮者有之,永為則例者亦有之。世俗概用濟生寶艾附等丸以為的當,殊不知前品乃溫熱之藥,助火消陰之劑,血熱妄行,故漏胎之患必有。且如果品多生春夏,少結秋冬,既因血漏胎,反為寒治,必致誤人。予特為此參出一方,藥品雖少,其功甚大,但懷胎時,自知慎重避忌,服此藥可以保全。遂名曰千金保孕丸。

杜仲(八兩,去粗皮,以糯米煎湯拌勻,炒斷絲) 煙塵續斷(去蘆,三兩)

上二味,為細末,以山藥五兩,作糊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七十,空心米飲下。忌酒醋,戒惱怒。一方用棗肉為丸。

又云:胎墮,氣血不足。氣不足,胎無所榮,血不足,胎無所養,榮養失宜,猶木枯果落。其間過傷怒氣,勞佚動胎,內外冷熱,傷於子臟,又當量輕重而治之。

《胎產須知》云:胎氣不固,常小產,用四物湯加炒阿膠、炒黑香附、白朮、黃芩、砂仁、糯米,煎服。

密齋預防墮胎之方,莫有善於所集者。惟《金匱》當歸散方,去川芎,用熟地黃,加阿膠、炙草,若常服之尤穩。更兼安胎丸,一名湖蓮丸。

蓮肉(去心,二兩) 白朮(二兩) 條芩(二兩) 砂仁(炒,半兩)

共為末,山藥五兩,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五十米飲下。

妊娠漏胎

《要略》:師曰:婦人有漏下者,有半產後間續都不絕者,有妊娠下血者,假令妊娠腹中痛,為胞阻,膠艾湯主之。

川芎 阿膠 甘草(各二錢) 艾葉 當歸(各錢半) 白芍 熟地黃(各二錢)

水二盞,酒一盞,煎一盞,去滓,內阿膠,慢火煎,令膠烊,頓服之。

丹溪云:有娠而血,漏下也,屬氣虛血熱,可服固孕之藥。(方見前《胎產須知》條。)

河間二黃散 治胎漏下血。

生、熟地黃(等分)

上為末,煎白朮枳殼湯,下二錢或錢半。

劉宗厚按《良方論》云:婦人有子之後,血蓄以養胎矣,豈可復能散動耶?所以然者,有孕而月信每至,是亦未必因血盛也。若謂榮血有風則經始動,動以其風勝,則有此例。可見胎漏之因,非止一端也,治者宜擴充焉。

如血熱胎漏者,用丹溪治漏下血方。

條芩(五錢) 白朮(一兩) 砂仁(妙) 阿膠(蛤粉炒成珠,各三錢)

為細末,每服二錢,艾葉湯下。

氣血兩虛,下血不止者,秘傳當歸寄生湯,水煎服。

當歸 川芎 艾葉 白朮(各一錢) 人參 寄生 川續斷 熟地黃(各二錢)

《良方論》:妊婦全假血以養胎,或因驚走,或從高墜下,冒涉風邪,觸忤神祟,以致下血,胎奔上心,腹中急動,或血從口出,皆是傷胎。其下血不止,胎上衝心,四肢厥冷,悶絕將死者。

阿膠(炒) 艾(各二兩) 青竹茹(拳大) 白蜜(二合)

上水六升,煮艾、竹茹至二升,去渣,入膠、蜜一二沸,待膠烊,分作三服。

妊血如月信者,若至胞干,非特損子,亦損母矣。

芑(焙) 乾薑(炮,各半兩)

上為細末,酒調服三錢,日夜分三服。

立聖散 治妊娠下血不止。

用雞肝二具,以好酒一升,煮熟,共酒食,大效。

密齋云:女子之血,在下為經水,在上為乳汁,一朝有娠,則經水不動,乳汁不行,聚於子宮,以養其胎也。故胎之有血,如魚之有水,水深則魚得活,水涸則魚困矣。今有娠而復下血,乃氣虛血虛,胞中有熱,不亟止之,但恐血枯,子命難全,母亦隨斃。法當用人參、白朮以補其氣,歸、芎以補其血,黃芩以清其熱,生甘草以瀉其火,阿膠以止其血,未有不安者矣。

卷之八

胎動不安

凡二論八方。

丹溪云:胎動者,因火逼動胎,逆上作喘,急用條芩、香附之類。夫黃芩乃安胎之聖藥。安胎飲:胎成之後,覺胎氣不安,或腹微痛,或腰間作疼,或飲食不美,宜服;或五六個月常服甚好。(此丹溪方也。)

白朮 當歸 白芍 熟地黃(各一錢) 人參 川芎 條芩 陳皮 甘草 砂仁 蘇葉(各三分)

生薑三片,水煎。

密齋云:胎動不安,其因有七:或因墜跌舉重,觸動胎氣者;或因縱慾無度,觸動胎氣者;或因七情失節,觸動胎氣者;或因誤食辛熱,觸動胎氣者;或因觸冒寒暑,衝動胎氣者;或因修造移徙,觸犯胎氣者;或因母多疾病,胎失其養而不安者。當各求之,勿妄治也。

如因自高墜下,或為重物所壓,觸動胎氣,腹痛下血,宜用安胎散主之。

縮砂不拘多少,和皮略炒,勿令焦黑,去皮取仁,為末,以當歸、川芎等分,水煎作湯調服。如覺胎中熱,其胎即安矣。此方甚驗,大抵妊婦不可缺此,常服安胎易產。

如因夫婦貪歡,不知避忌,縱恣情欲,以致衝任傷損,觸動胎元,胎動腹疼,或為漏胎者,宜如聖散主之。

鯉魚皮(鮮者) 當歸 熟地黃 阿膠(麵炒為珠) 白芍 川續斷 川芎 炙草(各等分)

水一盞,苧根少許,姜三片,煎服。

如因喜怒憂思,恐懼失節,觸動胎氣不安者,宜加減四物天香湯主之。

當歸 川芎 香附 陳皮 蘇葉

因於怒,加黃芩、甘草、人參以緩其中,使肝氣平。因於憂者,加枳殼、大腹皮以理其氣,使脾氣平,飲食進。因於喜者,加黃芩、黃連、麥門冬以瀉其火,使心氣平。因於恐者,加茯神、益智以安其神,使腎氣平,則胎自安矣。

如因恣食酒面,炙煿厚味,及誤服辛燥毒藥者,以致邪火薰蒸,胎動不安,宜加味枳殼湯主之。

枳殼(半兩) 黃芩(一兩) 白朮(一兩) (加)黃連 黃柏(各二錢,炒) 生甘草 青竹茹

水煎服,三錢一劑。

如因起居不時,沖寒冒暑,動其胎者,宜《金匱》當歸散加減。因寒,加蔥白、蘇葉、生薑。因暑者,加黃連、人參、知母。

如因修方動土,移徙堆垛,觸犯日月胎神,以致不安者,宜服前安胎散,更請道高者,於胎神所佔之方作符,使禳之。

如因母疾病,氣衰血少,不能護養其胎,以致不安者,宜十聖散主之。(即十全大補加減也。)

人參 白朮 地黃 砂仁(炒) 黃耆(各五分) 炙草 川芎 歸身 白芍(炒,各一錢) 川續斷(八分)

水煎服。

以上胎動不安者,諸症如有腹痛下血者,各就本方加阿膠、艾葉。

妊娠聚積

(附:鬼胎)

凡七論三方。

六元正紀大論:帝曰:婦人身重,毒之何如?岐伯曰:有故無殞,亦無殞也。

王太僕云:故有堅大癥瘕,痛甚不堪,則治以破積愈痛之藥。是謂不救必死,盡死救之,蓋存其大也,雖服毒不死也。上無殞言母必全,下無殞言子亦不死也。

又曰:大積大聚,其可犯也,衰其大半而止,過者死。

河間云:藥之性味,本以治疾,誠能處以中庸,與疾適當,且如半而止之,亦何疑於攻治哉。

《要略》云:婦人宿有癥病,經斷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動在臍者,為癥痼害。妊娠六月動者,前三月經水利時,胎下血者,後斷三月下血也。所以血不止者,其癥不去故也,當下其癥,桂枝茯苓丸主之。

桂枝 茯苓 丹皮 桃仁(去皮尖,炒) 芍藥(各等分)

上五味,為細末,煉蜜丸,如兔屎大,每日食前服一丸。不止,加至三丸。溫水下。

《脈經》云:設令宮中人,若寡婦無夫,曾夜夢寐,交通邪氣,或懷作久癥瘕,急當治下。

斬鬼丹 治婦人鬼胎如抱甕。

吳茱萸 川烏頭 白姜蠶(炒) 秦艽 柴胡 巴戟(去心) 巴豆(不去油) 芫花(各一兩)

上為末,蜜丸,梧桐子大,每服七丸,蜜酒吞,取去惡物,取愈。

寸口脈洪而澀,洪則為氣,澀則為血。氣動丹田,其血則濕,澀則於下,胎冷若冰。陽氣活胎,陰氣必凝,故必陰陽,其下心僵。假令陽經蓄血若杯。(陰為死血,陽為蓄血。)

問:婦人雙胎,其一獨死,其一獨生,醫其生,下其死者,其病則愈。然後竟免軀,何脈以別之?師曰:寸口脈衛氣平和,榮氣緩舒,陽施陰化,精盛有餘,陰陽俱盛,故知雙胎。今少陰微緊,血則濁凝,經養不周,胎則偏大,少腹冷滿,膝臏疼痛,腰重起難,此為血理。若不早去,害母失胎,宜芎歸湯。

川芎 當歸(各等分)

每服三五錢,加蘇葉數莖,酒水合煎。死者即下,未者即安。

妊娠惡阻

凡三論五方二案。

惡阻者,謂有娠而噁心,阻其飲食也。按《內經》:精化於氣,氣傷於味。注云:精肉內結,郁為穢腐,攻胃則五味居然不得入也。女人重身,精化百日,皆傷於味也。其斯惡阻之謂歟?

妊娠平日喜怒憂思,七情氣滯,以致中脘伏痰留飲。有娠之後,經血既閉,飲血相搏,氣不宣通,遂使心下憒悶,頭旋眼花,四肢倦怠,惡聞食氣,喜啖鹹酸,多臥少起,甚則吐逆,不自勝持。治療之法,順氣理痰,自然安矣。肥人是痰,瘦人是熱。

密齋云:妊娠惡阻者,乃懷孕之常病,不須服藥。惟平日脾胃虛弱,飲食少者,必嘔吐大甚,飲食不入者,恐傷胃氣,有害胎元,必須治之。然治此者,必用半夏,半夏有動胎之性,必須制用。(炒過無妨。)

如肥人惡阻,旋覆花湯主之。

旋覆花 川芎 細辛(減半) 人參(各一錢) 白茯苓 半夏 歸身 陳皮(各二錢) 乾薑(炮,五分) 炙草(一錢)

分作二服,姜五片,煎服。

又方:加味二陳湯,一名小茯苓湯

陳皮 白茯苓(各四錢半) 半夏(三錢) 白朮(二錢四分) 炙草(一錢)

上㕮咀,分作二服,水二盞,姜五片,烏梅一個,煎八分服。

瘦人惡阻,宜人參橘皮湯主之。(一名竹茹湯,一名參補飲。)

橘皮 茯苓(各二錢) 人參 麥冬 白朮 厚朴(薑製) 炙草(各一錢) 竹茹(雞子大一團)

水碗半,姜五片,煎服。

又方,用:

白朮(二兩) 條芩(一兩) 砂仁(炒,五錢)

為末,神麯糊丸,白湯下。

如嘔吐不已者,恐傷胃氣,宜錢氏異功散加藿香主之。

白朮 陳皮 茯苓(各一錢) 藿香葉 人參 砂仁(各半錢) 炙草(三分)

水盞半,姜五片,煎服。或神麯為丸服,尤妙。

一婦孕兩月,嘔吐頭眩,醫以參、朮、川芎、陳皮、茯苓服之,愈重,脈弦,左為甚,此惡阻病,必怒氣所激,問之果然。肝氣既逆,又挾胎氣,參朮之補,大非所宜,以茯苓湯、抑青丸二十四丸,五服稍安。脈略弦,口苦幹,食即口酸,噫其膈間,滯氣未盡行,以川芎、陳皮、梔子、生薑、茯苓煎湯下抑青丸,下十五粒而愈。但口酸易飢,此肝氣未平,以熱湯下抑青丸。愈後兩手脈平和,而右甚弱,此時肝氣既平,可用參朮以防之,服一月而胎不墮。(此丹溪治例也。)

徽州商人吳儼妻汪氏,年三十餘,末子二歲,正食乳,經水未行。一日因與夫爭言激怒,得嘔逆病,食入隨吐,凡所食物,鼻中即作其食臭。請過二醫,俱用反胃之藥,不效,請予治之。其脈左三部沉實搏手,右三部脈平。予曰:此有孕脈也,當生二男。汪曰:我生過三子,皆三歲而後娠,今小兒方二歲,經又未動,不是娠也。只因與我官人講口,便有此病。予曰:身自有娠,且不知之,況醫人乎,宜其服藥而不效。蓋怒傷肝,肝傳心,諸臭皆屬於心,心傳脾,故隨所食之物,即作其物氣出也。嘔逆食臭,皆肝心二臟之火炎上之象也。以黃芩一兩,黃連、白朮、陳皮、香附(童便炒黑)、白茯苓各五錢,砂仁(炒)二錢。共為末,神麯糊丸,綠豆大,每五十白湯下。未五日而安,後生雙男。

卷之九

妊娠子懸

凡五論二方一案。

妊娠五六個月以後,胎氣不和,上湊心腹,脹滿疼痛者,謂之子懸,嚴氏紫蘇飲主之。

紫蘇 大腹皮 陳皮 川芎 白芍 當歸(各六分) 人參 甘草(各三分)

姜三片,蔥五莖,水煎,空心服。亦治七情過傷,胎動不安之病。

蔡元度寵人有孕,夫人怒欲逐之,遂成此疾。醫官王師復處香術散,用莪朮(煨)二錢,丁香一錢,甘草三分。共為細末,分作三服,空心,鹽湯調,覺胸中如物推下之狀而愈。

古庵云:婦人忿怒,憂思過度,以致胸腹之間氣刺滿痛。此言良是。蓋婦人上有舅姑丈夫,事觸物忤,不能自決,而憂思忿怒,沉鬱於中。丹溪云:氣鬱成火,火載胎下,榮衛不通,則心腹之間脹滿疼痛俱作也。宜矣。

妊娠子上衝心昏悶,刺巨闕穴,在鳩尾下一寸是,下針令蘇不悶,次補合谷,瀉三陰交,胎應針而落。如子手掬心,生下子有針痕頂母心,向前人中有針痕,向後枕骨有針痕是。

辨云:按《十四經發揮》云:凡人心下有膈膜,前齊鳩尾,後齊十二椎,周圍著脊所遮膈,令濁氣不使上薰心肺,是心在膈上也。妊娠之婦,若子上衝至膈,則兒之在腹,指未能執物,尚堅握而不伸者,又有胞衣裹之,豈能破膈握心哉。心為一身之主,神明出焉,不容小有所犯,豈有破沖掬而不死哉。蓋以其上衝近心,故云爾,如胃脘痛曰心痛之類是也,學者不可以辭害意。

密齋云:五臟系皆通於心,而心通五臟系也。故胞門子戶上通心系,胎氣和則安靜而不動,胎氣不和則伸縮轉動,牽拽其系而心痛也,如物懸墜之狀,名曰子懸。

妊娠子煩

凡七論九方。

妊娠四月六月,多苦煩悶,蓋四月屬少陰君火以養精,六月屬少陽相火以養氣,所以如是。又有不在此兩月分,而苦煩悶者,由將息失宜,七情傷感而然也,名曰子煩。

密齋云:子煩之症,皆屬於熱,有虛有實,更宜分十二經養胎之月,各隨其臟氣治之。此吾家傳之秘,群書未載。

如妊娠食少氣弱者,此虛煩也,宜麥門冬散主之。

麥門冬 白茯苓 防風(各一分) 人參(半錢)

水一盞,姜三片,淡竹葉十片,煎七分服。

妊娠氣實體壯者,此實煩也,宜竹葉湯主之。

白茯苓 防風 麥冬 條芩 知母(各一錢)

淡竹葉十片,煎服。

如初受胎一月二月,此足厥陰肝、少陽膽二經之脈所養也。此時精血混合,胞胎融結,肝膽氣逆,使人煩悶不安,嘔吐惡阻,柴胡湯主之。

柴胡(錢半) 赤茯苓 麥冬 條芩(各一錢) 人參 橘皮 甘草(各五分)

水盞半,生薑三片,煎八分,溫服。

如妊娠三月四月,手心主包絡、少陽三焦二經之脈所養。二經皆屬相火,其氣逆,令人煩悶不安,口乾舌燥,加味竹瀝湯主之。

淡竹瀝(一合) 黃芩 麥冬 知母(各一錢) 白茯苓(錢半)

上㕮咀,水二盞,入炒黃柏三分,煎一盞,入竹瀝,再煎一二沸服。

如妊娠五月六月,此時屬足太陰脾、陽明胃經之脈所養。若因飲食勞倦所傷,以致氣逆,令人腹脹,煩悶不安者,和胎飲主之。

白朮 白茯苓 條芩(各一錢) 厚朴(制) 麥冬 枳殼(炒,各五分) 甘草(二分)

水煎,食遠服。

如妊娠七月八月,此時受手太陰肺、陽明大腸二經之氣所養。若因形寒飲冷所傷,以致氣逆,令人喘咳,煩悶不安者,知母飲主之。

白茯苓 黃芩(各二錢半) 知母 麥冬 炙草(各一錢六分) 桑白皮 地骨皮(各一錢)

分二帖,水二盞,煎一盞,入竹瀝一合,再煎沸服。

如妊娠九月,屬足少陰腎經脈養。此時胎形俱足,如有煩悶不安者,乃胎肥作熱也,宜苓朮枳殼湯主之。

條芩(錢半) 白朮 枳殼(炒,各一錢) 生甘草(五分)

淡竹葉十二片煎,空心服。

妊娠子滿

凡二論一方一案。

妊娠至七八個月,此時受足太陰脾經、手太陰肺經之氣已足,形體俱成,毛髮漸生,其婦奉養本厚,安居太過,胎元肥壯,濕熱內盛,腹大如鼓,腹滿下墜,逼迫子戶,坐臥不安,謂之子滿。經云:諸濕腫滿,皆屬脾土。諸氣膹郁,皆屬於肺。宜東垣和氣飲主之。

白朮 黃芩(各錢半) 大腹皮 枳殼(炒,各一錢) 蘇葉莖 砂仁(各五分,炒) 炙草(三分)

水煎。

徐太和之妻,娠八月,得子滿病,他醫作子懸治,不效。腹滿轉甚,胎墜下迫,玉門大張,胞形外露,但仰臥不能坐,勢危,請密齋師治之。診其脈,兩手俱大堅搏手,謂其夫曰:令正病無害,乃雙胎也。胎肥氣弱,不能束約,故下墜耳。用束胎和氣飲主之,加人參一錢,升麻(炒)三分,服三劑,胎復上而安,後生一男一女。

《要略》云:婦人懷娠六七月,脈弦發熱,其胎愈脹,腹痛惡寒者,小腹如扇,所以然者,子臟開故也,當以附子湯溫其臟。(方未見。)

妊娠子腫

一名子氣。凡三論五方二案。

戴云:子腫者,謂夫人手足或頭面通浮腫者是也。

《濟生方》云:曾有娠婦腹脹,小便不利,吐逆,諸醫雜進溫胃寬氣等藥,服之反吐,轉加脹滿湊心,診之胎死也。久服下死胎藥,不能通,詳因得鯉魚湯。其論曰:娠妊遍身腫滿,或心胸急脹,名曰胎水。遂去婦人胸前看之,胸肚不分,急以鯉魚湯三五服,大小便皆下惡水,腫消脹去,方得分娩死胎,可謂更生之人矣。此症蓋懷娠腹大,不自知覺,人人皆謂胎娠如此,終不知胎水之患也。故著此論,以諭後人,當自省察。

三因鯉魚湯 專治妊娠腹脹,胎有水氣。

白朮(五兩) 白芍 當歸(各三兩) 白茯苓(四兩)

上銼細,鯉魚一個,不拘大小,破洗鱗腹,白水煮熟,取汁,去魚不用,每服四錢,魚汁鍾半,姜七片,橘皮少許,同煮七分,空心服,以胎水去盡為度。一方加人參、澤瀉。

丹溪治一婦人,三十八歲患有娠水腫,鯉魚湯加五苓散治之愈。

《要略》云:妊娠有水氣,身重,小便不利,灑淅惡寒,起即頭眩,宜葵子茯苓散主之。

葵子(一升) 茯苓(三兩)

上二味,杵為末,米飲服一錢,日三服,小便利為度。

娠婦面目虛浮,肢體腫如水氣者,全生白朮散主之。

白朮(一錢) 生薑皮 大腹皮 白茯苓皮 陳皮 桑白皮(各五錢)

上㕮咀,濃磨木香水半盞,同煎八分,去渣溫服。

如娠婦三月成胎之後,兩足自腳面漸腫腿膝以來,行步艱辛,伏似水氣,至於腳指間有黃水出,又名子氣,天仙藤散主之。

天仙藤(即青木香苗莖也,洗,略炒) 香附(炒) 陳皮 甘草(減半) 烏藥(各等分) 木瓜(三片) 木香(等分)

水盞半,姜三片,煎服。

密齋云:妊娠七八月後,兩腳腫者,未可醫治,至產後其腫自消。如兩腳腫甚者,宜白朮茯苓散主之。

白朮 白茯苓(各二兩) 防己 木瓜(各三兩)

上為細末,每服一錢,食前沸湯調下,日三服,腫消止藥。

卷之十

妊娠傷寒

凡十五論十二方。

丹溪活套:婦人胎前感冒風寒,頭痛發熱,或身體疼痛,用四物湯合小柴胡湯,或更加細辛、白芷、羌活、防風等藥。

河間云:大抵胎病天行從增損柴胡,雜症從增損四物。然春夏須從柴胡,秋冬必用四物,藥性寒熱,病症虛實,不可不察也。又云:治產前寒熱,小柴胡去半夏,謂之黃龍湯。

密齋云:妊娠傷寒,專以清熱安胎為主,或汗,或下,各宜隨其五臟表裡所見脈症主治,勿犯胎氣。故在表發汗,以香蘇散為主方;半表半裡則和解之,以黃龍湯為主方;在裡則下之,以三黃解毒湯為主方。此吾家傳之秘,活人甚多。如古方六合湯,雖分治詳明,猶不及此切當。

凡娠婦傷寒,勿論日數,但見惡寒頭疼,宜香蘇散主之。

紫蘇(二錢) 香附子(炒黑,二錢) 陳皮(一錢) 甘草(半錢)

姜三片,蔥五根,煎服。

頭痛加川芎、白芷各一錢,名芎芷香蘇散。

假令得肝脈,其外症善潔面青,善怒,其三部脈俱弦而浮,惡寒,里和,謂清便自調也,本方加羌活、防風各一錢,謂肝主風,是膽受病也。

假令得心脈,其外症面赤口乾,善笑,其三部脈俱浮而洪,惡寒,里和,謂清便自調也,本方加黃芩、石膏各錢半,謂心主熱,是小腸受病也。

假令得脾脈,其外症面黃善噫,善思,其尺寸脈浮而緩,惡寒,里和,本方加白朮、防己各錢半,謂脾主濕,是陽明受病也。

假令得肺脈,其外症面白善嚏,善悲不樂,欲哭,其尺寸脈俱浮而澀,惡寒,里和,本方加黃耆、防風各一錢,謂肺主燥,是大腸受病也。

假令得腎脈,其外症面黑,善恐,其尺寸脈俱浮而濡,惡寒,里和,本方加附子(炮)一錢,謂腎主寒,是膀胱經受病也。(附子犯胎,用吳茱萸溫之可也。)

河間云:解利傷寒,不問何經所受,皆能解之。謂不犯各經之受病,雖不能解盡,亦無壞症。羌活湯尤益妊婦。

羌活(二錢) 防風 川芎 黃芩 甘草(炒,各一錢) 細辛(三分半) 白芷(一錢) 白朮(錢半,無汗用蒼朮)

水煎服,無時。

其妊婦傷寒,得之三五日後,有惡寒發熱,內有煩渴引飲,小便赤澀之症,此邪在半表半裡也,宜黃龍湯主之。

柴胡(二錢) 黃芩(錢半) 人參(一錢) 甘草(一錢)

薑棗引。

如寒熱往來,無汗口乾,加葛根二錢,去棗,入蔥白三根。

如頭疼不止,加川芎、白芷各一錢,去棗,加蔥白三根。

如發熱有汗,口渴,加白朮、瓜蔞根各錢半。

如脈浮大有力,大熱大渴,本方合人參白虎湯,去薑棗。

如心煩不得臥,本方加白茯苓、麥門冬各一錢。

如嘔噦,加半夏(制)、白茯苓各一錢,去棗。

如胸脅滿痛,加枳殼(炒)、香附子(炒黑)、川芎各一錢。

如大便秘,本方初加大黃五分,得利則止,不利加一錢,以利為度。

其娠婦傷寒五六日後,表邪悉罷,並無頭疼惡寒之症,止煩躁發熱,大渴,小便赤,大便秘,或利下赤水,六脈沉實,此病邪在裡也,宜三黃解毒湯主之。

黃柏 黃芩 黃連 山梔 大黃(等分)

水煎。更隨五臟脈症加減。

假令得肝脈,其內症煩滿消渴,溲便難,尺寸脈沉弦有力,是肝經本臟受病也,本方加當歸錢半,甘草五分,倍山梔。

假令得脾脈,其內症腹脹滿,譫妄,其脈沉緩有力,是脾經本臟受病也,本方加枳實(炒)、厚朴(薑汁炒)各錢半,倍大黃。

假令得心脈,其內症煩躁,心痛,掌中熱而噦,尺寸脈沉數有力,此心經本臟受病也,本方加麥冬一錢,竹茹一團,倍黃連。

假令得肺脈,其內症喘咳胸滿,尺寸脈沉澀有力,是肺經本臟受病也,本方加葶藶(炒)一錢,桔梗五分,倍黃芩。

假令得腎脈,泄如下重,足脛寒而逆,尺寸脈沉而石,是腎經本臟受病也,加乾薑(炮)五分,熟地黃錢半,倍黃柏。

其娠婦傷寒,發汗後,汗流不止,胎氣損者,加減當歸六黃湯。

歸身 黃耆 生地黃 黃芩 白朮 阿膠珠 炙草(各等分)

浮小麥一撮,煎湯盞半,去麥,每服五錢,煎七分,溫服。

其娠婦傷寒,下後,協熱而利不止,胎氣損者,宜加味黃芩湯。

黃芩(二錢) 白芍 白朮 白茯苓 炙甘草 阿膠(各一錢)

水盞半,煎一盞,後入阿膠,再煎八分服。

其娠婦汗下後,熱不除者,虛也,加味竹葉湯主之。

人參 麥冬 炙草 阿膠 生地黃(各一錢)

竹葉十二,粳米合引。

其娠婦傷寒,差後發熱者,宜黃龍湯、四物湯主之。因於食者,本方加枳實。

其娠婦傷寒,熱極發斑,狀如錦紋者,宜四物湯去川芎,加黃芎、人參、知母、石膏、玄參、大青葉主之。

其娠婦熱病護胎法。夫妊娠感非時之邪,熱毒之氣,侵損胞胎,遂有動胎漏血,致害子母之命,用白藥子不拘多少,為末,以雞子清調,攤於紙上,如碗大,貼臍下胎存處,干則以溫水潤。又方:以灶心土研細,水調塗臍下,干又易之。又方:以井底泥敷心下,令胎不傷。又方:用干浮萍、朴硝、大黃(炒)、蛤粉、板藍葉,共為末,水調貼臍下,安胎,解燥熱,和臟腑。

其娠婦值天行熱病,壯熱,百節疼痛,不急治,即墮胎。

柴胡 知母 葛根 石膏(各六錢) 大青葉(八錢) 梔仁(一兩) 升麻(八錢) 蔥白(切,半盞)

水七盞,煎三盞,分四服,服之。

其妊娠熱病六七日,極者傷胎,兒死腹中,身冷不能自出,須用暖胎藥,服黑神散,溫酒調,暖胎自出。評此不若用催生湯。

蒼朮(二兩) 桔梗(一兩) 橘仁(六錢) 白芷 桂心(去皮,各二錢) 炙草(二錢) 乾薑(炮) 當歸 厚朴(制) 芍藥 半夏(洗) 川芎 枳殼(炒,各四錢) 杏仁(炒) 木香(各一錢)

水盞半,薑棗引。

妊娠霍亂

一論一方。

霍亂者,陽明經病之別名也。陽明者,胃也。蓋因平日五味肥膿,腐積成痰,七情菀結,氣盛為火,停蓄胃中,乍因寒熱之感,邪正交爭,陰陽相混,故令心腹絞痛,吐利並作,揮霍變亂,故名霍亂。如邪在上胃脘,則當心而痛,其吐多。邪在胃脘,則當臍痛,其利多。邪在中脘,腹中痛,吐利俱多。吐多則傷氣,利多則傷血,血氣受傷,不能護養其胎。況邪氣鼓擊,胎氣震動,壽未有不殞者矣。此危惡之症,不可不亟治也,宜前香蘇散加藿香葉治之。

香蘇散一劑 藿香葉 縮砂(炒,各五分)

如轉筋加木瓜一錢,胎動不安加白朮錢半。

如夏月得之,加黃芩錢半,黃連一錢,香薷二錢。

如冬月得之,加人參、白朮各一錢,乾薑(炮)五分。

妊娠風痙

又名子癇。一論三方一案。

痙,俗作痓,乃太陽膀胱病之別名也。論曰:妊娠中風,頸項強直,筋脈攣急,言語謇澀,痰涎壅盛,或發搐不省人事,名曰子癇。亦有臨月發風痓,或暈悶倒地不識人,吐逆如癇,亦名子癇。治各有方。

其因中風,腰背強直,時復反張無汗者,宜防風葛根湯主之。

防風 葛根 生地黃 川芎(各二錢) 杏仁(去皮尖) 麻黃(去節,各錢半) 桂枝(少許) 獨活 甘草 防己(各一錢)

上㕮咀,分二帖,每水盞半,煎麻黃去沫,入藥煎八分,溫服,以安為度,不安連服勿間。

其有汗者,或發搐不省人事者,宜羚羊角散主之。

羚羊角(鎊) 川獨活 酸棗仁(炒) 五加皮(各半錢) 薏苡仁 防風 當歸 川芎 茯神 杏仁(去皮尖,各四分) 木香 甘草(各二分半)

水鍾半,姜三片,煎服如上法。

其臨月發者,宜葛根湯主之。

葛根 貝母 陳皮 防風 防己 川芎 當歸 白茯苓 桂枝 澤瀉 人參 獨活 石膏 炙草(各等分)

每帖七錢,水二盞,煎八分,不拘時。貝母令人易產,未臨月用升麻代之。

密齋師在鄖陽時,值鄖陽知縣一婢,臨月患此病,口眼喎斜,腰背反張,手足攣曲,不省人事,請師治之。用黃連解毒湯方,加硃砂末,斡開口灌之,稍定,其夜生一男。主謝曰:以一劑之藥,活二人之命,其功大矣。產後病,尤昏迷不醒,以七珍湯與之,即安。

卷之十一

妊娠心腹腰諸痛

凡三論九方。

妊娠以安靜為貴,但有心腹諸痛,便是胎氣不和,此胎氣之為母病者也。若因飲食不調,惱怒不已,或素有痰氣,發作無時者,此母病之害其胎氣也。須分治之。

丹溪云:凡心氣諸痛,不可用參朮補氣,其痛愈甚。師謂治諸心腹痛者,用香蘇散加砂仁最妙。

其二三月娠,忽心腹腰痛不安,此肝氣不和也。

當歸(三錢) 阿膠珠(二錢) 炙草(一錢) 蔥白(四錢)

水煎。

其三五月娠,忽心腹絞痛者,此心氣不和也。

大棗(十四個,燒令黑) 鹽(煅,一錢)

為末,取一撮許,酒調服愈。

其娠婦心痛,氣欲絕者,火龍散主之。

艾葉末(鹽炒,一兩半) 茴香(炒) 川楝子(去核,各一兩)

上為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煎七分,食後服。

其娠婦腹中絞痛,心下急痛者,當歸芍藥湯主之。

白芍藥(四兩) 當歸(三兩) 白茯苓(一兩) 澤瀉(一兩) 川芎(二兩) 炙草(一兩)

共為細末,每服三錢,食前溫酒調服,蜜丸亦可。

其妊娠無故下血,腹痛不可忍,或下黃汁,如漆水,如豆汁。

野苧根(炒) 金銀花(各一兩)

酒水各一盞,煎服。

其娠婦素有冷氣,心痛如刀剌及腹痛者,加減當歸散主之。

當歸 香附(炒黑) 川芎(各三兩) 青皮(二兩) 吳茱萸(半兩,炮七次)

上為末,溫酒調一錢,服無時。

其娠婦腰痛不可忍者,通氣散神妙。

破故紙(不拘多少,瓦上炒令香)

上為末,嚼胡桃肉半個,空心溫酒調服二錢。

其因於七情者,前方香蘇散加砂仁、木香各五分。

其因於飲食者,香蘇散加白朮、枳實各一錢,砂仁五分。

妊娠痎瘧

凡一論四方。

瘧者,苛毒苦惱之名也。寒則凜凜,湯火不能御,熱則蒸蒸,冰雪不能解,所謂來如風火,去似微塵,易受而難退也。有孕之婦,豈堪忍受。方其初得,急驅逐之,及其久也,須和解之,勿犯胎氣,勿傷胃氣,此治之之大要也。

初病之時,小柴胡合四物湯以解之。解之不退,宜常山飲截之。

知母 川常山(各二錢) 炙草(一錢) 烏梅(一錢)

酒水各盞半,桃枝七寸,露一宿,發日五更服,面東,如吐勿忌,得吐即愈。

其瘧久不可再截,只以補脾和胎為主,宜加味異功散主之。

人參 白朮 白茯苓 炙甘草 陳皮 當歸 黃芩 柴胡(等分)

上為末,每服一錢,米飲下,日三服,得汗而解。或加九肋鱉甲作丸,服之妙。

如寒多熱少者,驅邪散主之。

良薑(炒) 白朮 草果仁 藿香葉 陳皮 縮砂 白茯苓(各五分) 炙草(二分半)

姜五片,棗一枚,服不拘時。又治食瘧。

如熱多寒少者,加味白虎湯主之。

生地黃(錢半) 黃芩 麥冬 人參 知母 葛根(各一錢) 石膏(三錢) 甘草(五分)

烏梅半個,水煎。亦治暑瘧。

卷之十二

妊娠吐瀉

凡二論五方。

吐利並作者,霍亂也。常吐者,惡阻也。治法在前。惟忽然嘔吐者,勿認惡阻,須詳審之。如吐清水,同食物出者,寒也,宜理中湯主之。

人參 白朮(各一錢) 炙草(三分) 乾薑(炮,五分) 藿香葉(五分)

水盞半,煎七分,入薑汁一匙。

如吐酸水,同食物出者,熱也,宜加味二陳湯主之。

陳皮(錢半) 白茯苓 半夏(炒,各一錢) 甘草(三分) 黃連(薑汁炒) 吳茱萸(炮,去皮,三分)

水鍾半,姜五片,煎服。

妊娠多食瓜果生冷,及當風取涼,則令胎冷,腹脹虛疼,腸內虛鳴,臍下冷痛,大便滑瀉,宜安胎和氣飲主之。

訶子(麵煨,去核) 白朮(各二錢) 陳皮 良薑(炒) 木香 白芍(炒) 陳粟米(炒) 炙草(各錢半)

分二帖,水二鍾,姜五片,煎服。

如瀉久不止,恐其傷血,無以養胎,宜加減八珍湯主之。

人參 白朮 白茯苓 炙草 當歸 生地 白芍 阿膠(各等分)

水鍾半,煎一鍾,入阿膠,煎八分,食前服。

如不止,兼服三物桃花丸。

赤石脂 白龍骨(等分) 乾薑(炒焦,減半)

上為末,粥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或五十丸,米飲下。

妊娠痢疾

一論五方一案。

病屬濕熱,努貢之時,胃氣下陷,胎氣墜,不亟治之,恐其傷胎。

初病腹中脹痛,裡急後重,宜下之,三黃解毒湯主之。(方見前。)

腹中微痛,裡急後重,用河間行氣,後重自除,養血則下利自止,法宜芍藥湯主之。

白芍(一錢) 當歸 黃連(各五分) 檳榔(二分) 木香(二分) 桂(少許) 大黃(三分) 黃芩(一錢) 炙草(二分)

上㕮咀,水盞半,煎八分,食前服。

又,芍藥柏皮丸常服。

白芍 黃柏(各二兩) 黃連 當歸(各半兩)

上為末,水丸,小豆大,每五十丸,陳米飲下。

大抵妊娠痢疾,以清熱解毒為主,此治濕熱之聖藥也。

妊娠下利赤白,腸鳴後重,穀道疼痛,黃連阿膠丸主之。

黃連 砂仁 歸身 阿膠(炒) 白朮(各一兩) 乾薑(炒,二錢半) 枳殼(炒,五錢) 炙甘草(三錢)

上為末,鹽梅肉三兩,入少醋,同杵丸,陳米湯下。

妊娠膿血下痢,狀如魚腦,小腹絞痛難當。

地榆 黃連 阿膠(另煎) 酸石榴皮(等分)

水煎。

臨產痢疾,用梔子燒存性,末之,空心熱水調下一匙,甚者不過五服。或用四物湯調枳殼散服,效。

羅田典史熊鏡妻有娠,先於五月病熱,請女醫朱廷和治之,變瘧;又請萬元獻壬子舉人治之,加痢;至八月瘧痢並作,請師調治。診其脈,左手沉實有力,右脈浮大而虛,此乃男娠內傷病也。用補中益氣湯加條芩,倍白朮,連進十餘服,瘧痢俱止,後以胡連丸調理而安,次年春果生一男。

妊娠喘嗽

凡一論四方。

妊娠喘嗽,當分二症。有風寒外感者,有胎氣內壅者,須詳審之。其風寒外感者,必發熱,鼻塞聲重,初病之時,宜發散之,桔梗散主之。

天門冬 茯苓(各一錢) 杏仁(去皮尖) 人參 甘草 桑白皮(蜜炒) 紫蘇葉 桔梗(各五分) 麻黃(去節,七分)

姜三片,水煎。

久嗽不止,謂之子嗽,引動胎氣,胎必不安,宜紫菀湯主之。

天門冬 紫菀(各二錢) 桔梗(五分) 甘草 杏仁(去皮尖) 桑白皮(蜜炒,各二分半) 防風(五分)

上㕮咀,水二盞,竹茹一塊,煎八分,入蜜半匙,再煎一沸服。

如服上藥不止,或痰中有血者,宜門冬清肺飲主之。

天冬 麥冬(各一錢) 桑白皮(蜜炒) 杏仁(去皮尖) 黃芩 五味子 阿膠 桔梗 甘草(各五分) 蘇葉(五分) 烏梅肉(半個)

水煎服。

痰甚加陳皮五分,淡竹瀝一合。有血加生地黃一錢,大薊根、茅根汁各一二匙。

妊娠七八月以後,受肺與大腸之氣,胎氣壅盛,咳嗽喘急,宜馬兜鈴散主之。

馬兜鈴 桔梗 枳殼(炒) 甘草 陳皮 大腹皮 蘇葉(各一錢) 五味子(七粒)

姜三片,水煎。

妊娠子淋

(附:不禁)

凡三論六方。

子淋之病,須分二症:一則妊母自病,一則子為母病。然妊母自病,又分二症:或服食辛燥,因生內熱者,或自汗自利,津液燥者。其子為母病,亦分二症:或胎氣熱壅者,或胎形迫塞者。症既不同,治亦有別也。大抵熱則清之,燥則潤之,壅則通之,塞則行之,此治之之法也。

娠婦奉養太厚者,喜食炙煿酒面,辛燥之物,以致內熱,小便赤澀作痛者,宜加味木通湯主之。

木通 生地黃 赤芍 條芩 甘草梢(等分)

淡竹葉十二片 水煎。

妊婦嘗病自汗,或因下痢後,小便短少,不痛者,此津液不足也。

麥冬 通草 滑石(各三錢) 當歸 甘草(各五錢) 人參 細辛(各一錢)

上為細末,每服二三錢,燈心煎湯,空心服。

娠婦素淡滋味,不嗜辛酸,病小便赤澀而痛者,此胎熱也,宜冬葵子湯主之。

冬葵子(一兩) 赤芍 條芩(各半兩) 赤茯苓 車前子(各三錢)

上末,每二錢米飲調服,不拘時。如小便不通,恐是轉胞,加發灰少許極妙。

娠婦八九月,胎形肥碩,小便短少,小腹脹,身重,惡寒,起則暈眩欲倒,此胎氣迫塞,膀胱之氣不行也,宜大腹皮散主之。

枳殼(炒) 大腹皮 甘草(炙,各一錢) 赤茯苓(三錢)

上為末,每服一錢,濃煎蔥白湯下,不拘時。一方有黃芩一錢。

一娠婦淋瀝,小便不通,醫作轉胞治之,不愈,後用檳榔、赤芍藥二味研末,順取長流水煎湯調服,效。此方治男婦一切血淋,及淋澀水道疼痛,用之無有不效。

娠婦九個月後,多小便不禁者,胎下墜也。凡見小便頻數,或自出不覺,其勢將產,不須治之。如九月以前,遺尿不知出者,此病也,用真桑螵十二個,炙焦,為末,空心米飲調下。又方:用白薇、白芍藥等分,為末,酒調方寸匕,日三服。

《要略》云:娠婦小便難,飲食如故,歸母苦參丸主之。

當歸 貝母 苦參(各四兩)

上為末,煉蜜丸,如小豆大,米飲下,三丸加至十丸。

婦人懷胎有傷,腹滿不得小便,從腰以下重,如有水氣狀,懷身七月,太陰當養不養,此心氣實,當刺瀉勞宮及關元,小便微利則愈。

卷之十三

妊娠轉胞

仲景曰:婦人本肌肥盛,頭舉自滿,反羸瘦,頭舉中空,胞系了戾,亦多致此病,但利小便則愈,宜服腎氣丸。按此方以中有茯苓故也,地黃為君,功在補胞。(方見上卷。)

丹溪曰:轉胞之病,胎婦之稟受弱者,憂悶多者,性急躁者,食味厚者,庸或有之。古人皆用滑利疏導藥鮮有應效,因思胞不自轉,為胎所壓,展在一邊,胞系了戾不通耳。胎若舉起,居於其中,胞系自通,水道自利。然胎之墜下,必有其由。近吳宅寵人患此,遂用四物湯加參、術等藥,空心飲,隨以指探喉中,吐出藥汁,俟少頃氣定,又與一帖,次早亦然,如是與八帖而安。此法未為的確,恐偶中耳,後又歷用數人皆效,未知果何如耶?方名參朮散:四物湯加人參、白朮、半夏、陳皮、甘草。入姜煎,空心服。

吳宅寵人患轉胞,兩脈似澀,重則弦,左稍和。予曰:此得之憂患。澀為血少氣多,則胎氣弱而不舉,弦為有飲。血少則胎弱,氣多有飲,中焦不清而隘,則胞知所避而就下。乃以參朮散與服,去八帖而安。

妊娠便秘

凡一方。

便難之病蓄熱,屬血虛,宜潤腸丸主之。

火麻子(去殼,取淨仁,二兩,淨研) 桃仁(去皮尖,另研,一兩,生用)

上和勻,研極細末,蜜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空心,枳殼湯下。

妊娠雜症

凡十三症十三方三案。

娠婦冬月中寒,宜理中湯加細辛主之。

娠婦夏月中暑,宜人參白虎湯加黃連主之。

娠婦傷食,香蘇散加白朮、枳實(炒)、黃連主之。

娠婦夏秋之間中濕,宜平胃散加黃柏主之。

娠婦胎不長者,血氣不足也,五六月脾胃脈養之時,宜十全大補湯去桂,加陳皮,薑棗引。

娠婦胎肥者,八月以後,胎氣壅盛,宜常服枳殼散,易產。

商州枳殼(五兩,炒) 炙粉草(一兩) 香附(炒黑,一兩)

上為末,每服二錢,空心沸湯調服。一方有糯米半斤(炒),同為末,令兒易產。初生胎氣微黑,百日後肥白,此為古方之冠。若娠婦稍弱者,單服恐胎寒腹痛,胎弱多驚,王隱君於內加當歸一兩,木香半兩,不見火,如此用之,則陽不致強,陰不致弱,二氣調和,有益胎嗣。

湖陽公主胎肥難產,方士進瘦胎散,用枳殼四兩,和甘草二兩,為末,空心服六錢匕,茶調服。

妊娠胎驚者,七八月以後,胎形既成,或因氣悶,或因喧呼,心神脈亂,致令子驚,使母心神忪悸,睡里多驚,坐臥不寧,氣急逼迫,宜服大聖散,保安胎孕,子母無虞。

白茯苓 川芎 麥冬 炙草 當歸 木香 人參 炙耆(等分)

上㕮咀,每服七錢,水鍾半,姜三片,煎服。

妊娠胎熱者,皆因娠婦多居火間,衣著太暖,伏熱在裡,又食酒面炒煿,熱物太過,致令胎熱,頭旋眼暈,視物不見,腮項腫核,若加涎壅,命在須臾,此肝臟毒熱上攻也,宜消風散主之。

石膏(炒) 菊花 當歸 羌活 防風 芥穗 川芎 白芷(各錢半) 羚羊角(半錢) 炙草(半錢) 茗苦茶(一錢) 大黃豆卷(一錢)

分二帖,水煎。

一娠婦將臨月,兩眼忽然失明,不見燈火,頭痛眩暈,項腮腫不能轉,諸醫治療不瘥,轉加危困,偶得消風散服之,病減七八獲安。分娩,其眼吊起,人物不辨。有人云:只服四物湯加荊芥、防風,更服眼科天門冬飲子,但以此方間服,目漸稍明。大忌酒面煎炙,雞魚鵝鴨豆腐,辛辣熱毒物並房勞,不然,則眼不復明也。

天門冬飲子:

天門冬 茺蔚子 知母(各二錢四分) 茯苓 羌活 五味子 人參(各一錢八分) 防風(二錢一分)

㕮咀,分二帖,每水二盞,姜三片,煎八分服。

妊婦七八月,忽然無故悲傷欲哭,狀如神靈所作,數欠伸者,此名臟躁,乃肺也,宜甘麥大棗湯主之。(出《要略》。)

甘草(二兩) 小麥(一升) 大棗(十枚)

三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妊娠失音不語,奇病論:帝問曰:人有重身,九月而喑者,何也?岐伯對曰:胎之絡脈絕也,胎絡者,繫於少陰之脈,貫腎,絡舌本,故不能言。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無治也,當十月復。

婦人有娠,故服毒藥攻胎,藥毒衝心,外症牙關緊急,口不能言,兩手強直握拳,頭低自汗,身微熱,與中風子癇相似,其脈浮數,十死一生。醫者不識,作中風治之,更不審問,必致損絕。宜用白雹豆一味,研末,新汲水調,斡開口灌之。(此症不正之婦有之。)

妊娠兒在腹中哭,宜黃連湯主之。

黃連(三錢) 甘草(一錢)

濃煎二味,令母呷之。

又一方:用半年空屋下鼠穴中土一塊,令母含之,即止。

一云:臍帶上疙瘩,乃兒口中含者,因娠婦登高取物,脫出兒口,以此作聲,令娠婦曲腰在地拾物,使兒復得入口,即止。

密齋云:此症臨月將產婦人有之。師母錢氏,嘉靖戊子有娠九個月,兒在腹中哭,錢大驚,令作男子拜而止之,過二十日生師兄邦孝也。

娠婦日月未足而腹痛,如欲產者,用知母一味,為末,蜜丸,雞頭實大,酒化下。

卷之十四

預防難產

丹溪云:世之難產,往往見於鬱悶安逸之人,富貴奉養之家,若貧賤辛苦者無有也。方書止有瘦胎飲一論,而其方為湖陽公主設也,實非極至之言。何者?有此方,其難自若。予族妹苦於難產,正與湖陽公主相反。今其有娠五六個月,遂於大全方紫蘇飲加補氣藥,與十數帖,因得男而甚快。遂以此方隨母之形色性稟,參以時令加減與之,無不應者。因名曰達生散。

大腹皮(三錢) 人參(五分) 陳皮(五分) 白朮(一錢) 白芍(一錢) 炙草(二錢) 紫蘇(梗葉五分) 歸身(一錢)

入青蔥五葉,黃楊腦七個(此即黃楊樹葉梢兒也,)或加枳殼、砂仁,以水煎,食後服。於八九月服數十帖,甚得力。

夏加黃芩,冬不必加,春加川芎,或有別症,以意消息。

氣虛加參、術,氣實香附、陳皮,血虛倍歸、芎,形實倍紫蘇,性急加黃連,有熱加黃芩,濕痰加滑石、半夏,食積加山楂,食後易飢倍黃楊腦,腹痛加木香、桂。

予族妹苦於難產,後遇胎孕,則觸去之,予甚憫焉。說其形肥而勤於針指,靜思旬日,忽自悟曰:此症與湖陽公主相反,彼奉養之人,其氣必實,耗其氣使和平,故易產。今形肥知其氣虛,久坐知其不運,而其氣愈弱,久坐胞胎因母氣不能自運爾,當補其母之氣,則兒健而易產。今其有孕至五六個月,遂與達生散十帖,遂得男而甚快。

又云:難產多是氣血虛。亦有氣血凝滯而不能轉運者,亦有八九個月內不能謹欲者。

丹溪束胎丸 至七八個月內服之。

黃芩(夏一兩,秋七錢,冬五錢,春七錢 ) 白朮(二兩) 茯苓(七錢五分) 陳皮(三兩,並不見火)

上為末,粥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四十丸,白湯下。

又方 第九個月服。

黃芩(一兩,酒炒焦,怯弱者減半) 白朮(一兩) 枳殼(炒,七錢半) 滑石(七錢半,小便多者去之)

上為末,粥丸,梧桐子大,每三十丸空心白湯下,多則恐損元氣。

劉宗厚按世俗婦室妊娠鮮有服束胎藥者,蓋局方、良方諸法,未能盡其妙用者,多輒動娠,故率不敢行。然丹溪先生因系以上三方,以備世俗取擇,好生君子之一端也。

密齋云:婦女之懷胎,有膏粱藜藿勞逸苦樂之殊,豈必人人有產難之厄哉。自湖陽公主後,始有瘦胎之論,前此有寤生者,豈無法耶?今之娠婦未有盡服束胎藥者,蓋生育者,婦人之常,非病也,故不用藥耳;惟素有產難之苦者,不得不講求其方,以為保生之計。其束胎之方,用各不同,如枳殼瘦胎散,及用滑石方,氣實多痰者宜用之;達生散,束胎丸,氣虛血少有熱者宜用之。若不審其虛實,不若不服之,善也。

蘄水朱宅一婦女李氏,嘗苦難產,其夫階情叩師求方,且曰形頗壯,性急食少。予思此氣滯也,與一方,枳殼、甘草、香附子為主,當歸、川芎、白朮、陳皮佐之,至八九個月內,每月服三帖,後生三子甚快。

張氏方 臨月服之,束胎易產,行氣寬膈。

枳殼(五兩,炒) 甘草(兩半) 香附子(二兩半)

上為末,薑湯點服。

難產七因

全著。

一、因安逸。蓋婦人懷娠,血以養之,氣以護之,宜常行動,使氣血周流,胞胎活潑,不可久坐久臥也。今富貴之家,愛惜娠婦,惟恐勞役,任其安逸,久坐久臥,以致氣滯而不運,血滯而不流,胎亦沉滯而不轉動,故誕彌厥月,而難產矣。試觀貧賤之婦,親執井臼之勞,勤動不倦,生育甚易者,彼何如哉?若是難產者,宜於八九個月常服達生散。

二、因奉養。蓋胎之肥瘦,氣通於母,母之所嗜,胎之所養也。故懷胎之婦,宜節飲食,淡滋味,一切肥甘之味,皆當遠之,不惟母無產厄,子亦少病矣。今富貴之家,惑於俗論,謂非辛熱則胎不暖,非肥膿則胎不長,恣食厚味,而不知節,以致胎肥而難產也。試觀糟糠之婦,藜藿之腸,何以無產厄哉?是以難產者,宜於八九月間多服瘦胎散及張氏方。

三、因淫欲。蓋古者,婦人懷娠之後,即居側室,不共夫寢者,保養胎氣也。今之為夫者,縱欲而不休,為婦者,貪歡而無忌,至七八個月之間,胎形已俱,情欲猶昔,以致敗精濁液黏滯胞胎,故臨產不利也。何以知之?其子生下,頭上有白膜一片,俗呼為戴漿生者是已。若此者,宜服瘦胎丸加滑石。

四、因憂疑。按兵法曰:禁祥去疑,恐惑眾也。而今人家求子之心既切,保胎之計甚疏,或問命卜,或禱鬼神。殊不知談其禍福者,惑人之聽,信於祈禱者,干鬼神之怒,此等無益之事,適增有娠之憂,心常疑懼,產必艱難也。若此者,必戒卜筮,常使娠婦聞正言、見善事為貴。觀不正之女,多產厄者,可以理會。

五、因軟弱。如少婦初產者,神氣怯弱,子戶狹隘,常懷恐怖之心,不任折副之苦,當產之時,腰曲不伸,腳直不開,展轉傾側,兒不得出。又如中年婦人,生育既多,氣血亦損,當產之時,氣虛血少,生理不遂。若是二者,淹延數日,針藥不施,母子獲安者鮮矣。

六、因倉皇。娠婦臨產,自覺兒身轉移,胞漿流溢,腰腹急痛,門戶張迫,當是時也,兒欲奔出,母則著力一送,兒便下矣。若兒身未轉,胞漿未破,腹中陣痛,乍作乍止,當是之時,寬心忍耐,直待如上形狀,然後使力可也。有等粗俗穩婆,不認正產弄產,但見腹痛,遽令努力,娠婦無主,只得聽從,以致或逆或橫,子母殞命,皆倉皇之失也。

七、因虛乏。娠婦當產之時,胞漿已破,著力逼送,視兒欲出之勢,或急或緩,順其勢而利之可也。若使兒未欲出,用力太早,及兒欲出,母力已乏,使兒留住產戶之間,津液乾澀,產有艱難。若是者,可以大補氣血催生湯救之。

卷之十五

育嬰方論

諺云:寧醫十男子,莫醫一婦人;寧醫十婦人,莫醫一小兒。非以小兒口不能言,脈無可診,為啞科歟。傳曰:如保赤子,心誠求之。雖不中,不遠矣。大抵小兒之病有三:一曰稟賦不足,二曰胎毒,三曰乳食所傷。蓋稟賦不足者,羸父弱母,精耗血衰,胞胎之氣既虧,血肉之軀先損。既生之後,目無精采,啼聲不揚,顱解發稀,皮薄肉軟,齒久不生,行坐過遲者,皆稟賦不足之病也,宜大補腎地黃丸主之。胎毒者,父餌壯陽之丹,母飲暖宮之藥,交接無度,淫火猖狂,飲食不忌,膏粱內變,令兒受之,丹瘤瘡疹,驚癇臍風,盤腸內吊之病作矣,宜保嬰解毒丸主之。乳食所傷者,小兒腸胃脆薄,乳食過多,難以傳化,而父母溺於護愛,惟恐飢乏,凡肥甘生冷與食之,以致宿食成積,久積成癖,而吐瀉瘧痢,腫脹腹痛,疳蟲之病生矣,肥兒丸主之。

小兒肝常有餘,病多驚癇,琥珀抱龍丸主之。脾常不足,病多疳癆,集聖丸主之。

八味地黃丸 治稟賦不足,腎氣虛弱,骨髓枯竭,囟大頭縫不合,體瘦語遲,行步多艱,齒生緩者。

干山藥(去黑皮) 山茱萸(酒拌潤,蒸軟,去核取肉,焙乾) 熟地黃(酒洗,焙乾,各五錢) 鹿茸(蜜塗炙,酒浸炙亦可) 川牛膝(酒洗,焙,各四錢) 牡丹皮(去心,淨洗) 白茯苓(去皮,各三錢) 澤瀉(二錢)

上銼,焙,研為細末,煉蜜丸,如麻仁大,每服十五丸,或二十五丸,至三十五丸,空心溫鹽湯下,溫酒亦佳。

保嬰解毒丸 治胎熱,胎驚,胎黃,臍風,丹瘭,瘡疹,一切胎毒。

甘草(半生以解毒,半熟以溫中) 黃連(去枝梗,解毒瀉火,各三錢) 黃柏(去皮,蜜水炒,瀉陰火,二錢) 辰砂(水飛,鎮驚解毒,二錢)

共為細末,臘雪水杵和為丸,如芡實大,未周歲者半丸,周歲者一丸,燈心煎湯化下。

肥兒丸 健脾胃,進飲食,消積滯,殺疳蟲,補疳癆,長肌肉,乃保嬰之第一方也。

人參(去蘆,三錢) 白朮(堅白者,去蘆,五錢) 橘紅(刮淨,五錢) 白茯苓(去皮,四錢) 甘草(去皮,炙,二錢) 青皮(四花者,去穰,三錢) 縮砂仁(二錢五分) 木香(二錢五分) 山藥(刮淨,五錢) 蓮肉(去皮去心,五錢) 使君子(去殼,三錢) 山楂子(蒸取肉,三錢) 三奇神麯(炒,三錢)

共研為極細末,用生荷葉包粳米煮熟,去荷葉,將米杵爛,以淨布扭出,再煮成糊,為丸,如麻仁。每服二十五丸,或三十五丸,至五十丸,陳倉米炒熟,煎湯,不拘時服。

琥珀抱龍丸 抱者,養也。龍者,陽之象也。《易》曰:震為龍,一陽初生,乃少陽之氣。震為乙木,內應乎肝。小兒初生,純陽之體,肝常有餘,故立此方。以抱龍名者,所以保養陽氣,使不至於暴泄,滋益陰精,令得制乎炎光也。常服祛風化痰,鎮心解熱,和脾胃,益精神,尤保嬰之第一方也。

真琥珀 天竺黃 白檀香(細銼) 人參(去蘆) 白茯苓(去皮,以上五味各一兩五錢) 粉草(去皮節,三兩) 枳殼(水浸潤,去穰,麵炒黃色) 枳實(去殼,制,各一兩) 硃砂(水飛,五兩) 山藥(去黑皮,一斤,銼碎,慢火炒,令黃熟勿焦) 牛膽南星(一兩) 金箔(一百個,另篩入藥中,和勻)

上一十二味,除硃砂、金箔另制,檀香不見火外,九味或曬,或焙,同研為末,和勻。硃砂、金箔每一兩重藥,取新汲井水一兩重,入乳缽內,略杵勻,隨手丸如芡實大,約五分重一粒,陰乾,晴霽略曬,日色燥甚則拆裂,宜放當風處,取其自干。百日內兒,每丸作三次,一歲以上者,一丸或二丸,並用薄荷湯化服。痰壅嗽甚,淡薑湯下。感冒風寒,蔥湯下。痘疹驚癇搐搦,滾白水下。心悸不安,燈心湯下。中暑迷悶,麥門冬湯下。凡合此藥,品味必備,但缺一味,制不依法,即不效也。常用瓦罐收貯,勿令泄氣。

集聖丸 治小兒疳瘦發熱,肚大青筋,頭皮光緊,發稀作穗,喜吃泥土,此治疳病之第一方也。

蘆薈 五靈脂 夜明砂(洗淨,焙) 縮砂仁 陳皮 青皮(去穰) 莪朮(煨) 木香 使君子(去殼,煨,各二錢) 黃連(去皮梗) 干蟾(炙焦,去足,各三錢)

疳瘦加當歸、川芎各二錢。

共為細末,用獖豬膽二枚,取汁和藥,入糕糊丸,麻子大,陳米飲下。

卷之十六

幼科醫案

山中讀《易》,研精宓義。小往大來,福壽均齊。歲月云邁,而無所之。及其出壬,人相扶持。別號通仙,業專於醫。江湖逸叟,七十有四。幼科醫案,暮年自敘。

胎疾

嘉靖丁酉八月,英山縣鄭斗門初八日初生一男,命名廷試,生五日不乳,噴嚏昏睡,請予視之。予曰:此臍風病也,一名馬牙風。小兒生後,一臘之內尤急。斗門驚懼,予曰無妨。乃看其口中上齶有白泡子,如珠大者三四個,取銀挖耳刮去之。斗門憐惜之情見於色。去之未盡,次日猶不乳。鄰親金氏老嫗聞之,傳語斗門,以臍風之害。斗門憂惶,復請予,叩問臍風之病何如?予告之曰:臍風之病,不可治者有三:臍腫腹脹,大小便不通者,名曰鎖肚;口緊不開,不乳不啼,時作搐者,名曰噤風;環口青色,口唇緊撮者,名曰撮口。令郎初病,未至困也。復以手法去其白泡而安。斗門曰:當用何藥?予曰:兒在母腹之中,賴母之血以養之;及其生也,食母之乳,乳亦血所化也。胃氣常脆,穀氣未生,豈能任其藥毒耶?雖有古方,不敢用也。斗門曰:若然,則坐視其死而不救哉?予曰: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初病,下工治已病。治未病者,十全八九;治初病者,十救四五;治已病者,十無一生也。斗門曰:治未病者何如?曰:兒初生時,必先浴之,後斷其臍。斷臍之後,以火灸其斷處,臍干未落,常謹視之,勿為兒尿所浸,則自無臍風之病矣。斗門曰:治初病者何如?曰:但見兒噴嚏多啼,少乳者,即視其口中上齶,有白泡子成聚者,急以手法刮去之,以軟布拭淨其血,則臍風不發矣。斗門曰:治已病者何如?曰:不知以上二法,其泡落入腹中,或為鎖肚,或為噤風,或為撮口,雖有神丹,不能救也。斗門謝曰:請詳記之,以為育嬰之法。

隆慶壬申,羅田監生胡正衢次子生兩月,病吐乳發熱,昏睡不思乳,請予視之。予曰:此傷乳病也。先有一乳母,其乳少,又使一乳母佐之。兒生兩月,脾胃尚弱,乳哺易傷。二乳母恐兒之啼,觸主之怒,強以乳相繼哺之,因此成病。教令損其一日之乳,其病自愈,不必服藥。乳母聽教,次日果安。

驚風

黃州府同知張,命我縣知縣朱,差人致書云:本府張二守公子得風疾,苦無良醫,聞汝知醫且精,轉我召汝,汝當星夜速來,是亦濟世之端,功名之會也。全奉命,亟往視其病,兩腮紅,上氣喘急,脈浮緩而濡。此因傷食得之,食傷脾,脾虛不能養其肺,脾為之母,肺為之子,母子俱虛。兩腮紅者,虛熱也;上氣喘急者,肺虛也;脈浮緩而濡,氣虛也。時醫各以驚風治之,用抱龍丸、牛黃丸、蘇合香丸,不效。予告曰:公子不是風病,乃肺虛證也。諸醫顧笑。予用阿膠炒成珠,一服二分,煎蘇葉烏梅湯化服,三劑而安。張公大喜,厚賜而歸,眾醫各有慚色。

羅田知縣朱云閣一女,未周歲,病驚風,召全治之。乃用瀉青丸,治驚風之秘方也,何故不效而搐轉甚?豈喉中有痰,藥末頗粗,頑痰裹藥,黏滯不行之故歟?改用煎過作湯,以薄綿紙濾去滓,一服而效。朱公大喜,賜以儒醫之匾。

英山縣知縣吳前洲公子病驚風,差人請全往治之。至則眾醫聚議,用藥無功,吳甚憂懼,而有千金之託。全告曰:公子病可治,勿憂也。乃用導赤散作湯,吞瀉青丸,一服而搐止,復進琥珀抱龍丸,調理三日而安,吳公大喜。

羅田縣學教諭曾加一子病驚風,先請萬石泉治之。庠生也,善醫。時予在庠,因往問之,曾留予同醫。石泉主小續命湯,予曰:不可用也。肝主風,心主驚,風火相煽,乃發搐也。續命湯多辛燥之藥,恐反助火邪,而病益甚也,不如通聖散效。石泉心服,未盡劑而安。

蘄水縣庠生徐淑道一子病驚風,先請張醫治之,不效,遣人請余。時病七月矣,發搐無時,痰鳴氣急,其勢危困。予按治驚之法,先降其痰,次止其搐,後補其虛,一言以蔽之,惟治其火而已。乃用河間涼膈散,改朴硝為馬牙硝,煎成湯,入青礞石末,調服之,痰下喘止。隨用瀉青丸、導赤散,二方相合,作湯服之,而搐止。餘熱未除,張主小柴胡湯、竹葉湯、涼驚丸,予不許,乃用四君子湯加炒黑乾薑,一服而身涼。祖母蕭氏怪而問淑道曰:莫非用芩、連、梔子,令兒身冷耶?淑道應其母曰:所服者參、朮、乾薑,非芩、連也。蕭命其子問予治病之法,後來有病,莫為醫所誤也。予答曰:大凡小兒肝常有餘,脾常不足。肝主風,搐搦氣逆,皆屬於肝。經云:太過則乘其所勝,而侮所不勝。故肝木旺則乘其脾土,侮其肺金,所以用參、苓補肺,甘、術補脾也。肝膽之火,名龍雷之火,水不能制,寒不能勝,必辛甘之藥,從其性而伏之,故用炒乾薑之辛熱,合人參、甘草之甘溫,以瀉其火而身涼也。張醫聞而驚服,乃命其子從予講幼科,予盡以其術教之。

羅田縣富室胡淑卿一子病驚風,先請甘醫治之,甘乃吾妾之兄,授以幼科,其術頗明,用瀉青丸不效,復請予至。吾恐其丸劑太緩,作湯加全蠍服之,不效。予思藥之不效,不對病也,於是親視其發驚之狀,其子昏睡,醒則大笑一聲,復作貓聲而後搐也。予曰:怪得瀉青丸不效,此非肝病,乃心病也。用導赤散一劑而搐止。淑卿大喜,詳問其故。予曰:心屬火,笑者火之聲也。火生在寅,屬虎,貓聲者虎之聲也。心為君主,不可輕犯,小腸為之府,導赤散以瀉小腸之火,則心火自平矣。

又一富室張世魯子病驚風,迎予往治之。時病已十七日矣,目右視而眨,口右張而動,手足向右掣引,舌上黑苔,勢已危急。予謂世魯之父希賢曰:令孫病劇,宜急取薄荷葉煎濃湯洗其舌,如黑苔去而舌紅,則病可治,否則不可治也。洗之黑苔盡去,以瀉青湯作大劑服之,口眼俱定,手足不掣,以涼驚丸、至聖保命丹調理十餘日而安。

又張族一寡婦吳氏,有子周歲,病驚風,大小便不通,請予治之。予用五色三黃丸利其驚熱,至聖保命丹定其搐。

縣學庠生汪元津一子,年五歲,傷食成瘧,瘧後發搐,乃脾虛病也,請予治之。予謂元津曰:凡治驚風,必用瀉青丸、導赤散,雖良工不能廢其繩墨也。今在令郎,必不可用,非予不能理此疾也,願得女衣一套,與公治之。元津曰:但得小兒安,何止女衣哉。予用調元湯、琥珀抱龍丸服之而搐止,但目不能開,昏昏喜睡,父母憂之。予思脾虛極矣,脾主困,故喜睡,目之上下胞屬脾,脾虛故不能開也。仍以調元湯服之,以補其虛,琥珀抱龍丸以安其神。脾喜樂,命平日所與作伴,同嬉戲者,環列床前,取鼓鈸之器擊之,或歌或舞以引之,病兒之目,乍開乍閉,以漸而醒,不喜睡矣。後用肥兒丸調之,兒病既安,竟負前言。

又伯兄監生汪前川一子,年四歲,七月病驚搐,請醫以拿法掐止之;八月連發二次,並以掐法;九月又發,乃遣人來問予。予曰:痰聚成驚,驚久成癇,幼科拿法,即古之按摩法也,病在榮衛者,可以用之,使榮衛之氣行,亦發散之意,病在臟腑,則不能去矣。驚久成癇,痰塞心竅之中,不亟治之,必成痼疾,古人所謂五癇者,自此得之。因制一方,以黃連瀉心中之邪熱為君,枳實、半夏去胸中之積痰為臣,硃砂、寒水石之類墜之,以安其神為佐,甘遂以逐上焦之痰飲,麝香以利竅為使,神麯作糊丸,如龍眼大。每用一丸,用獖豬心一個,刀批開,納丸於中,縛而煮之,待心熟,取丸和心食之,飲其湯以吞之,名曰斷癇丸。凡服豬心五個,再不發矣。

英山縣聞宅一子,年六歲,病驚風,請予往治。至則悶死,衣棺具備。予視其形色未變,手足尚溫,謂其父母曰:勿哭,吾能活之。與之針湧泉二穴,良久而蘇。父母喜而稱謝予。予曰:此兒之病,得之傷食,宿食成痰,痰壅作搐,今病雖愈,宿痰未去,恐他日復再作也,當制丸藥以除其根,不然神氣漸昏,必成癇也。其家不聽,謂吾索利,至次年八月,果成痰迷之病,大小便不知,解去其衣,水火不知避,復求予治之。予思其重醫之情,因制一方,以黃連、山梔仁瀉其浮散之火,牛膽南星、白附子(炮)以去其壅積之痰,茯神、遠志、石菖蒲、硃砂以安其神,麝香以利其心竅,用獖豬心中血和神麯糊為丸,如黍米大,燈心煎湯送下,調理半年,不復發矣。又與之灸風池、曲池、三里六穴而安。

蘄水縣陳宅一子,年二歲,病驚風,失於調理成癇,半月一發,來求藥。予用六一散末,分三包,一包用青黛相和,名安魂散,寅卯時竹葉煎湯下;一包硃砂相和,名寧神散,巳午時燈心煎湯下;一包入輕粉少許,名定魂散,申酉時薄荷煎湯下,調理半年而安。大凡癇病初得之者,十全八九,如遇二三年後者,不可治矣。時醫有用吐法者,有用滾痰丸下之者,徒損胃氣,百無一效。有制壽星丸治之者,一杯之水,豈能減積薪之火哉。

予婿李中庵,蘄水縣之學生也,年九歲時得癇,病則昏僕,口眼俱合,手足不動,喉中無痰,但僵仆如醉人也。予知其心病,乃制一方,用東垣安神丸去地黃,加茯神、遠志、石菖蒲以通其心竅,南星、珍珠末、鐵花粉以墜其痰,湯浸蒸餅丸,如黍米大,燈心煎湯下,調理一年而愈。

子第四男邦治,七八歲有癇病,發則面先青慘,目定視,口中有痰,如嚼物之狀,昏僕一食頃即蘇。予教其母,但見面青目定時,即以鵝翎探吐其痰,母依吾教,前後葉痰二升許,癇竟不發,如此調理三年而安。大抵癇病皆痰也,雖有五獸之名,各隨其臟,詳見錢氏方中。凡得此病,氣實者,控涎丹;氣虛者,斷癇丸。病愈之後,以琥珀抱龍丸調之,未有不安,但年深日久不可治也。

蘄水縣金谷山周小應子,半歲,病驚風,迎予往治之。視其昏睡不乳,發搐不休,予曰:搐而不止,止而復發,此不治證也。其家又請張醫,張用掐法,掐則目張口動,乃護痛也;捏其乳汁於口中,則吞之有聲。旁人竊笑予之不能,而稱張之術。予請再視其兒,目斜視,張曰看娘;口張而動,張曰要吃奶。予曰:非也。目斜視者,睹不轉睛也;口張而動者,脾絕也;掐而痛不哭者,啼不出聲也;吞乳有聲者,乳汁如水,下流汩汩,非自吞也。去生遠矣,何術之足稱耶?半夜兒死,張亦逃去。

麻城縣新店童云衢一子,生三月,遍身有瘡,一日瘡隱而發搐,時予在見素家,因請予視之。曰:但得瘡復出,則驚止矣。以瀉青丸方與之,加白殭蠶、全蠍,遍身紅,搐略止。予曰:皮肉紅者,瘡必出也,不須服藥。云衢求安之心太亟,不信吾言,或用拿法,或服湯劑,瘡久不見,又發搐,七日後而兒死。大抵小兒生下三月,變蒸未足,臟腑未實,不宜服藥,或不得已而用之,中病即止,不可過也。

黃州府學庠生周小川一女,生周歲,病昏睡不醒,頭傾項軟,眾醫議作風痰治之,時有管糧廳通判蕭取予在府,小川與予視之。予曰:頭者,六陽之合也。頭傾項軟者,乃陽虛之病也,非風也。主調元散,一服而安,覷者稱奇。

疳病

羅田知縣朱云閣只有一子,年七歲,甚珍愛之。脾胃虛弱,食多則傷,食少則困,形瘦而黑,常使韓醫治之。因其傷食,則與枳朮保和丸以消導之;因其困倦,則與參苓白朮丸以補之。時補時消,精神日瘁,將成疳矣。予告之曰:公子之脾胃素虛,不能消穀,故食易傷也。傷食而復消導之,則脾益虛,虛而復補,脾未得實,而傷者又至矣,豈良法哉?全進一方,專以補脾為主,內兼消導,名肥兒丸。公視其方,以四君子湯為主,加陳皮、青皮、木香、砂仁、山藥、蓮肉、使君子肉、神麯、麥芽、山楂肉,共為細末,荷葉包粳米,煮爛,搗為丸,米飲下,命予修制。自此不復傷食,肌肉漸肥矣。

縣學教諭許厚舉一子,年十四歲,吐血,諸醫作痰火治之,不效。生員董萬卷薦全,厚舉聽而請之。全診其脈,兩尺右關皆不足。全告曰:公子之年未及二八,脈當沉緊,今反不足,當作胎稟怯弱之病。全觀宗師體厚,何以有此?必夫人有虛病,或乳少得之也。厚翁聞而躍起大笑,呼師母曰:汝當初懷身時多病,生小哥後無乳,密齋之脈神哉!問作何病治之?全曰:十六歲以後病此者曰癆,十五歲以前病者曰疳,疳即癆也。宜用六味地黃丸以補腎,治其胎稟怯弱之病,參苓白朮丸補脾,助其生長之氣,病自安矣。乃制二藥服之,一月而安。厚舉稱讚之,全之名由此漸著矣。

監生王三峰有子,年二歲,多病,請予治之。予曰:此乳少病也。三峰曰:母乳極多。予不應而遂行。其父竹泉留之曰:煩公調治,必有厚謝。予曰:若使全治,必作少乳之病,今曰乳多,識證不明,不敢醫也,願別求明醫以治。力辭而退。時予寄寓三溪書館中,其夜東郊會川來訪,問予數日曾治幾病?所得幾何?予笑曰:只今早王三峰請去,看其子病,乃疳證也,因乳少得之,彼曰乳多,吾不與治,此兒成疳,可惜不救。會川聞知,亟去。三溪曰:此會川之婿,汝言太甚,故去矣。予曰:必與三峰同來,公等少坐。須臾,會川果與三峰至,謝曰:今早多慢!此兒之病,與吾先在南京所喪之兒病症同,乃疳病也。今聞會川述先生之言,正合吾心,望推猶子之愛,為我治之。予曰:因乳多乳少治法不同,請歸驗之,明早再議。各散去。次早三峰復至曰:先生之見神妙,及昨夜歸問拙荊,拙荊捏其母之乳,果無乳也,晝則嚼飯以哺之,啖以粑果,夜則貯水以飲之,奈何?予曰:欲使換其乳母,則母子認慣,不可換也。若不使有乳婦人養之,則此疾終難治也。不如仍與舊母養之,擇一少壯婦人有乳者,夜則相伴,以乳補之,久而慣熟,自然相親矣。三峰曰:有乳無乳,其法異乎?予曰:有乳之疳,得之傷乳,乃飽病也,宜集聖丸。無乳之疳,得之失乳,乃飢病也,宜肥兒丸。調理一月而安。

監生汪懷江有子,年六歲,病瘧久不已,面㿠白,發稀成穗,腹脹,食不作肌膚,乃疳病也。懷江一家凡有病者,諸醫用藥不效,惟予治之,所活者多,是以留居其家,朝夕甚恭。予重其情,故於此子之病,以養脾丸平其瘧,肥兒丸治其疳,調理半月而愈。

蘄水縣陸沉港李黃之妻,程稀川之女也,寡而一女,五歲,因傷風寒不愈,變為瘧疾,瘧止變為泄痢,痢止成疳,肌肉消瘦,飲食減少,日啖蓮肉十數枚。其母恐怖,遣人請予往治之。予曰:病名曰疳,形色雖衰,胃氣猶存,病可醫也。時有江西一醫萬鼎者,其叔李莊留在其家,學水煉秋石之法,妄談此病不治。予笑曰:勿患此女之病難治,當患水煉秋石之不成也。乃謂其母曰:堅心服吾之藥,勿為浮言所惑,吾去矣,待女病大愈,不負吾功。以集聖丸調理三個月而安,復請予謝之。予至其家,女出拜,貌甚妍。予問萬鼎何在?家人答曰:秋石不成,今騙一騾,而遠遁矣。

吾縣富室胡黑三長孫,一歲,病腦後啞門穴出一毒,如桃大,已潰,白膿不幹,請視之。予曰:此無辜疳也,法不能治。或問何謂無辜疳?予曰:《全幼心鑑》云:有妖鳥名雎,一名夜行遊女,白晝不出,夜則出飛,此鳥無雄,飛入人家有兒褓衣掛晾未收者,則布毒其上,兒著此即病而死,掠取其魂,化為己子,是名無辜疳,亦傳屍之類也。故病則頸上有核,針破之,內有白粉,況項後之疽,又九不治中之一證也,故云難治。時有一老醫號鄧風子者,以善拿法名,人相慕之。黑三請視其孫,鄧曰可治。予曰:久慕先生之名,如治此兒之病,名不虛傳。鄧曰是不難,乃留。五日後而兒死矣,鄧大慚而去。

又鄉中一小兒,方二歲,常利下綠水,形瘦如鬼狀,醫作疳病治之,不效。其父來問,予審其病狀,曰:此非疳病,乃胎氣所害,名曰鬾病者是也。凡人家養子者,勿與懷娠婦人抱之。如胎稟強者,則無此病,胎稟怯弱者,胎氣犯之,即成鬾病,如客忤之類。若治此病,只補其脾胃,待彼兒生,自然安矣,宜肥兒丸主之。

咳嗽 哮喘

胡元溪,戊子科舉人,三十九歲始得一子,時嘉靖丁酉也。辛丑春病嗽,請醫張鵬治之,名醫也,用葶藶丸,乍止乍作。至夏轉作,又請甘大用治之,吾所教者,用五拗湯不效。或以葶藶,或以五拗,發表攻里,其嗽益加,至百十聲不止,面青氣促,口鼻血出,勢急矣。不請予者,予先補縣學廩膳,元溪與胡明睿、蔡惟忠等嫉而害之,不敢請也。至是事急,不得已而占之於筮,得大蹇朋來之辭,於是請予。予以活人為心,不懷舊恨,欣然而往,約以調理兩月而愈。元溪曰:何如是之難也?予曰:自春至秋,病已半年,肺為嬌臟,治之不易,請勿懷疑,看予調理。乃立一方,用天、麥門冬、知母、貝母、桔梗、甘草、蘇子、陳皮(去白)、黃芩、梔子仁、白茯苓,連進三劑,咳只二三十聲,口鼻血止。元溪心中不安,又請醫萬紹至。予心怪之,欲留不可,欲去則誤此兒之命。觀其主方,以二陳湯加防風、百部、杏仁、紫菀、桑白皮。予謂紹曰:肺氣已逆,升而不降,吾方抑之,其咳稍定,防風、百部升發之藥,似不可用。紹曰:防風、百部乃咳嗽之聖藥也。元溪曰:各有秘方,何以沮之?予曰:吾為爾子,豈沮同輩如昔日同類之嫉吾哉?乃摩其子之頭云:勿多服藥,病再發矣。力辭而歸。是日服其藥後,氣上逆而咳百十聲不止,口鼻血復來。其子呼曰:爺爺送了我命也。其妻鄧娘子且怒且罵,元溪心忙,托吾妾母謝罪,懇求予治。予笑曰:各有秘方,吾決不敢奪人之功也。待紹術窮,吾自來矣,不必強也。元溪跪而叩頭曰:明書不是,願勿峻拒。予往其家,鄧娘子出拜,謝曰:奴家丈夫不是,望勿記心,治好吾兒,必重報謝。其子手指白金一錠,約重三兩,曰:權為利市,望救我命。予恐多元溪疑,願置一簿,逐日登記病證藥方,以為醫案。元溪大喜,仍用前方,調理五日而血止。乃取生茅根,搗自然汁,和藥服之。血止,只用前方,或加款冬花、杏仁以止其咳,或去黃芩、梔子仁,加人參、白朮以補其脾,或去黃芩、梔子,加阿膠以補其肺,調理二十日而安。元溪問曰:小兒之咳,張、甘二醫治之不效,萬紹治之反甚,先生治二十日而愈者,何也?予曰:方春之時,多上升之氣,肺感風寒,當與發散,葶藶丸乃攻里之劑,肺金本虛,而反瀉之,此一逆也。夏天火旺,肺金受克,當用清金瀉火之劑,五拗湯乃發散藥也,用熱犯熱,此二逆也。一汗之,一下之,肺金大虛,方秋之時,氣應降而不降,萬紹反用升發之劑,此三逆也。予用收斂清降之藥,以平其浮散之火,火衰於戌,時值九月,故病易已。元溪歎服。

黃岡縣省祭許成仁有子,病嗽,痰中帶血,醫用茅根湯治之,不效。時予在府,請視其子,且敘其所服之藥。予曰:此吾家治咳血方也,因胡元溪之子咳血,而立在彼則可,在此則不可。許問其故,予曰:彼病於秋,肺旺時也;此病於春,肺衰時也。彼病氣逆上,而口鼻出血;此病氣逆而痰中有血也。病既不同,治亦有別。乃用阿膠為君,杏霜、瓜蔞霜、貝母為臣,蘇葉、桔梗、甘草為佐,煉蜜作丸,薄荷湯化而服之,效。

致仕縣丞胡三溪一女,素有哮病,遇天欲雨則發,發則多痰,服五虎湯、九寶湯即止,不能斷根。吾於三溪呼為知己,思欲與之斷其根也。一旦得之,蓋痰聚而作喘,痰去則止。痰者,水液之渾濁者也。《難經》云:腎主液,液者水所化也。腎為水臟,入心為汗,入肝為淚,入肺為涕,入脾為涎。此腎喘也,乃以六味地黃丸服之,不復發矣。

一富室小兒,先病瀉,醫以藥服之,乃作喘,歸咎於醫,請予治之。予曰:非醫之誤,乃冷傷脾作瀉,脾傳肺作喘。脾為母,肺為子,傳其所生也。用陳氏芎蠍散,一服喘止而安。後用此方,治瀉後喘者良驗。

萬石泉,乃賓蘭之父也,一女,病久嗽不止,胸高氣急,問治於予。予曰:此龜胸病也。胸者,肺之腑也,肺脹則胸骨高起,狀如龜殼。吾聞其病,未曾治之,故無方也,或者不可治乎。石泉曰:肺脹者,氣實也,當服葶藶丸。予曰:病有新久,證有虛實,嗽久肺虛,再服葶藶瀉肺之劑,恐有虛虛之禍。石泉不聽,竟以是病卒。

吐嘔

縣學教諭熊文村子,二歲,病嘔吐,更數醫治之,皆不效,藥食入口,即吐出也。時學中諸友,或嫉予者短之,至是病亟。或與吾厚者薦之,文村差人請。全往告曰:病可治也。文村問用何方?曰:理中湯。文村曰:服多劑矣!不效,奈何?全曰:此在《內經》乃陰盛拒陽之病,寒因熱用,熱因寒用,伏其所主,先其所因,則效矣。時蔡惟忠在旁,嗾之曰:不必多談,且看用藥何如?予曰:吐止之後,乃見吾能,兄亦不必多談論也。乃作理中湯一劑,取獖豬膽汁、童便各半杯,和藥炒干,煎而服之,吐立止。次日諸友來問,文村曰:神矣哉!藥入不吐,其吐止矣。公子稱渴,以湯飲之,復作吐。全曰:凡嘔家多渴者,胃脘之津液干也,當忍一二時,吐止胃氣立,津液生,渴自止矣。可將先藥渣再煎服之,仍禁其飲食。半日而安。文村詳問:同是理中湯,他醫用之不效,先生用之效者,何也?全對曰:公子胃寒而吐,當以熱藥治之。寒盛於中,投之熱藥,兩情不得,故不效也。今以理中湯為治寒之主,用豬膽汁之苦寒,小便之鹹寒為佐,以從其格拒之寒。藥下於咽,兩寒相得,藥入於胃,陰體漸弱,陽性乃發,其始則同,其終則異,故曰:伏其所主,先其所因也。此軒岐之秘旨,啟玄子之奧議,張長沙之良法也。文村稱善。

嘉靖戊午九月,庠生王民肅季子半歲,病吐,先請醫甘大文治之。亦吾之所教者,用理中丸、益黃散服之,不納,乳入即吐。議請予,大文沮之,民肅暗使人請予往。至則昏睡仰臥而努其身,有作慢風之候。予謂民肅曰:勢危矣。取理中末三分,用水一酒鍾,煎至半鍾,入獖豬膽汁、童小便各一匙在內,攪勻,以茶匙灌之。民肅曰:恐吐。予曰:不妨。初進一匙,少停,再進一匙,又少停,進一匙,命以乳哺之。乳母曰:怕吐。予曰:不妨。吮吸三五口,令其止,兒乃熟睡,一覺而醒,服盡其藥,乳不吐,身不努而安。

泄瀉

湖廣右布政使孫公淮海,隆慶元年五月有女病瀉,諸醫治之不效。身熱口渴,日漸羸瘦,醫作疳瀉主治,病益甚。公只一女,憂懼不安,有吏王濱江,黃岡人,知醫,因予曾治許成仁子咳血之病有效,乃薦全於公。公亟差人召全,時七月十三日也,全奉命而往。小姐年五歲,公命抱出視之。全告曰:瀉久氣虛,津液不足,故發熱而渴也。渴飲湯水,多則脾受濕,而泄瀉不止,腎益燥,而渴轉甚,瀉則傷陰,陰虛則發熱也。法當專補脾胃,使津液生,而先止其渴,渴止則瀉亦止,而熱自除矣。不出旬日,小姐大安。公喜,留居公㑊書館中,令其早晚調理之便。全用白朮散作大劑煎湯,戒勿飲水,以湯代之,未半日而進兩劑。予揣其肺為津液之主,肺金太燥,不能生水,故渴不止,乃加法制天花粉。與葛根同等分,只一服,其夜渴減,瀉亦少。十五日,仍用前方,加天花粉,十六日,渴瀉俱止。公問:何不用胡黃連、銀柴胡以退其熱?全告曰:胡黃連、銀柴胡苦寒之性,恐傷胃氣,不敢用也。只服白朮散,其熱自除。二十日,身涼而熱除矣。公大喜,問全曾讀書否,全以實告。公因此加敬,賜之坐,問其病後調理之法,全進參苓白朮散方,作丸服之。公嘗命全侍飲,卮談經書子史,律歷之學。公文學之名,朝野知之,尤好佛經,見全旁通三教,忘其形跡。全告歸,公曰:我先以《禮記》中鄉試,後以《書經》中會試,頗有文名。今秋場屋中代巡,取我作兩經總裁,我入場,欲留汝在此調理八月,以寬吾愛子之心。全告曰:敢不奉命?公於八月初七日入場屋中,命其義男孫還朝夕相伴。還極聰明,先隨公在四川作廉使時,公命學醫,尤精於針。十三日,夫人嬌愛小姐太過,誤與菱啖之。小姐脾胃尚弱,生冷易傷,病喘,面目浮腫,夫人大驚,使還請全,以藥治之,幸勿使老爹知也。全使還覆命曰:夫人勿憂,有全在此。還問:當用何方?全曰:宜錢氏異功散為主治,加藿香葉以去脾經之濕,紫蘇以去肺經之風,則安矣。還如方,只一服而腫去喘止,還記其方。二十九揭曉後,公出場,見其方,喜謂全曰:此可作一醫案。留住至九月初十日,賜全以冠帶歸。

知縣朱云閣只一子,年七歲,嘉靖戊午六月病瀉且渴,請醫治之,至七月中旬猶渴瀉不止。予被人牽告在省,歸,公亟差人召之,全承命而往。公抱其子出,與全視之。全曰:公子大渴不止。公曰:病瀉,非病渴也。全曰:瀉傷脾胃,津液不足,故渴也。渴飲湯水,浸漬腸胃,故瀉不止。勿治其瀉,當治其渴,渴止瀉自止矣。公問宜且何方?全對曰:白朮散。公曰:前醫所用,皆是方也,不效奈何?全曰:用法不同。公問有加減不同乎?全曰:無之。按本方云:常與服之。常字有義。白朮散乃治瀉渴之聖方也,安得不效?但醫者之藥劑小,病者飲水多,藥不勝水,故不效也。謂之常者,以藥代湯,常與飲之,勿雜以水之謂也。乃作大劑,煎而飲之,未盡劑而渴瀉俱止。公由此知全,賜以儒醫之匾。

胡三溪一子多疾,托我調理。年三歲病瀉,時予在英山教書,三溪嘗學醫於我,甘大用吾之所教者,二人同議治之,不效。其兄胡元溪謂三溪曰:今有璞玉於此,雖萬鎰,必使玉人雕琢之。汝一子,不請密齋治之,可乎?三溪始遣人請予。予受其托,義不可辭,星夜來其家,視其子疾,乃傷食瀉也。予謂三溪、甘子曰:藥貴對病,病貴識證,證之未辨,宜藥之不效也。三溪曰:曩與甘子同治瀉者,皆公之教,未敢異也,然或證有異乎?予曰:吾嘗立教,瀉有三證:有熱瀉,糞色黃而渴;有冷瀉,糞色青而不渴;有食積瀉,糞酸臭而腹痛,或渴或不渴。此子之疾,所下酸臭,乃積瀉也。用丁香脾積丸一服而愈。三溪曰:巴豆下積而止瀉,何也?本草云:巴豆未瀉者能令人瀉,已瀉者能令人止。積去瀉止,自然之理也。

萬賓蘭,石泉之長子也,以癸未年九月生,次年六月病瀉,與吾先子菊軒翁求藥治之,隨止隨發。石泉年三十一始生子,愛子甚篤,來請先子,年七十六歲,不能往,命全往治之。至其門,石泉聞瀉甚,僕於地,起書牛,牛字放木凳上云:以牛謝之,就以牛字卜其病。予曰:牛下一橫凳,乃生字也。吾到,令郎之病即愈矣。予取陳氏肉豆蔻丸合胃苓丸,車前草煎湯下,只一服而瀉止。石泉曰:嘗服令尊藥,用一粒丹合胃苓丸服之,止而又發,再欲進一服。予曰:小兒腸胃嬌弱,不得已而用藥,中病即止,不可過也。其瀉果止。三日後,身發紅斑,狀如綿紋,石泉《傷寒活人書》了在心,曰瀉後發斑,此與陽明證下之太早,熱氣乘虛入胃之病同也,宜服化斑湯。只石膏性寒,瀉後脾虛,不可用也。予曰:有是病,則投是藥,何謂不可,請用之。未盡劑而斑沒身涼。

庠生胡鳳原,精於醫,有子病瀉,以理中湯治之,不效,復與吾兒萬邦正求藥,正以理中丸服之,亦不效,復問予。予曰:長沙著《傷寒正理論》云:傷寒下利,宜理中湯,不止,理中者理中氣也,治瀉不利小便,非其治也,五苓散主之。令郎之瀉不止,何不服五苓散?鳳原如其言而果效。

胡逵泉,東郊之長子也,其子年一歲,六月病瀉,東郊遠出,先請甘大用治之,不效,其母李夫人極賢,遣人請予。予視之,瀉下頻,並黃白而後重,發熱而渴,時天甚暑,皮膚乾燥而無汗,發稀成穗。予謂李夫人曰:令郎熱瀉成疳矣。瀉下頻並後重者,裡熱也;糞黃者,脾熱之色也;白者,乳汁不化,邪熱不殺穀也;口渴,皮膚乾燥,發成穗者,津液枯也。乃用四物湯合黃連香薷飲,乳母服之,以解其暑毒。初用四君子湯,調六一散,與兒服之,以解其裡熱;次用四君子湯合黃芩芍藥湯,以止其瀉;三用白朮散,以止其渴;四用白朮散加升麻,以舉其下陷之氣;五用白朮散加烏梅肉,以收其滑瀉之氣,皆不效。李夫人託人問之,予曰:五法不中病,術將窮矣。只有一法,此兒有福,必無慮矣。乃以黃連、木香、訶子、肉豆蔻、干蟾、使君子肉、砂仁等分為末,粟米糊丸,陳倉米炒熱,煎湯下,調理三日,滿頭出熱瘡及小癤,身有微汗,渴瀉俱止。李夫人謝曰:吾兒得活,先生再造之恩也。

吾子邦正,辛卯年閏六月生,壬辰年六月病瀉,時予遭蹶,出外教書,妾兄甘大用學小兒科於我,以藥治之不效,加以大熱而渴,亟報予歸。問其所用何藥,甘曰理中丸。吾知其犯時禁也,乃制玉露散,澄水調服而愈。

嘉靖癸巳年六月,邑中有屠家徐姓者,子周歲半,病瀉,請甘醫之不效,大熱大渴,煩躁不安,甘強予往視之。予問曰:向服何藥?甘曰:玉露散,初服瀉已止,因熱未除,再與服之,又瀉,至今五日,病益甚。予教可用理中湯加熟附子治之。如服藥後,越加煩躁,再進一劑即效。若不煩躁,不可治也。予歸半月後,甘攜三牲酒來吾家,供獻藥王畢,命其妹設酒,請吾上坐,舉酒跪而勸。吾問何故?甘拜曰:祀藥王,乃問前年祖保(正乳名也)病瀉,用理中丸不效,師教以玉露散止之;今徐家子病瀉,用玉露散不效,師教以理中湯加附子止之,何也?予曰:理中丸之止瀉,補中氣之藥也。玉露散之止瀉,解暑毒之藥也。前年祖保病,汝用理中湯是也,中病即止,不可再服。因汝用之太過,犯時禁也,經云用熱遠熱,故以玉露散解之。今徐家兒病,汝用玉露散亦是也,中病即止,不可再服。因汝用之太過,犯臟禁也,脾喜溫而惡寒,故以理中湯加附子救之。甘曰:如此則理中湯、玉露散,皆不可用也?予曰:理中、玉露正治暑瀉之藥,當觀其證何如。若瀉而渴者,里有熱也,先用玉露散煎服,以解其熱,渴止即用理中丸以補其中。瀉而不渴者,里有寒也,先用理中丸以溫其中,即用玉露散、五苓散煎湯調服,以解其熱,利小便也。甘曰:師謂服理中湯後,加煩躁者可治,不煩躁者不可治,何也?曰:夏至後一陰生,坤乃六月之卦。《易》曰:坤為腹,陰在內而陽在外。坤屬土,土愛暖而不愛寒。玉露散雖治暑瀉之藥,其性寒,服之太過,脾土受傷,陰盛於內,陽脫於外。前日徐家兒病,吾見其面赤目張,口開唇燥,大熱大渴,此陽脫病也,故用理中湯加熟附子,以補其中氣,扶陽而抑陰也。如服藥之後,不加煩躁者,則脾為死陰,不可救也。必加煩躁,則陰勝陽,胃氣猶存,爭藥不敵病,故再進一服,則陽勝陰退而安。

胡汴一子,夏月病瀉,醫用理中以理中氣,五苓以利小便,豆蔻丸以止瀉,皆不效,請予治之。吾見發熱昏睡,腸鳴而利,水穀不化,曰:此傷風泄瀉也。經曰:春傷於風,夏生飧泄。飧泄者,謂水穀不化也。初病時,宜且黃芩芍藥湯加羌活、防風發散之。今病久,中氣弱矣,用建中湯加白朮、茯苓服之,三劑而安。

邑市中一小兒,未周歲,七月病瀉,諸醫不效,請予視之。曰:面嬌唇鮮,不可治也。錢氏云:瀉不定,精神好者,死。其家不信,請巫禳之,數日死。

痢疾

鄖陽撫治都御史孫公淮海女病痢,時隆慶戊辰七月也,承差王嘉賓馳驛來召全,全奉命往,自羅田至鄖凡五晝夜。公聞全至,亟召入,見之大喜,曰:吾女自五月病痢起,至今未安,荊州、襄陽、德安、鄖陽共四府醫官治之,今得汝來,吾無憂矣。全曰:先在湖廣,仗臺下小姐之福,幸而中病,安得徼天功以自誇耶?小姐萬福,痢不足憂。乃以河間黃芩芍藥湯加人參服之,五日而安。公謂全曰:那四個醫官,吾問他:養其血而痢自止,調其氣而後重自除,當用何方?彼皆不應。今見汝所用者,正此方也,果效。公於政暇時嘗語全曰:小姐去年五月病瀉,賴汝調理,今年五月病痢,又賴汝治效,吾想小姐兩年之病,都自五月得之,非瀉則痢,此何故也?全曰:脾虛故也。嬌惜太過,飲食傷脾。脾者,陰中之至陰也,屬己土。夏至一陰生,離卦主夏納己,一陰初生,陰土尚弱柔,加以飲食之傷,故有病常在五月為瀉痢也。公曰:煩汝立一方調治,勿使他年再病,可也?全曰:諾。乃以參苓白朮散方去扁豆、桔梗,加陳皮、青皮、木香、砂仁、使君子、神麯、粳米粉、荷葉,水煮糊為丸服之,自此大安,至今不復瀉矣。

知縣張鼎石公子生九個月,病紅痢,請全治之。曰:此傷熱乳病也。公曰:當服何藥?全曰:子母雙調,乳母宜服四物合黃連解毒湯,兒宜服香連丸。七日而愈。

汪四竹之子媳,周柳溪之女也,病瘧且痢,下白膿,治更數醫,半年不愈,請吾治之。用小柴胡湯合桂枝湯,加當歸、陳皮,服二十餘劑而瘧愈。隨以黃芩芍藥湯加人參治其痢,不效。予曰:藥不對病,待吾思之。悟曰:此病得之內傷,名為白蠱。乃用升陽勝濕防風湯,只一劑而安,眾驚服曰:神哉!

祝道山之長子,年七歲,病久痢不已,求治於予,予為制丸劑治之。丸者緩也,以治久病也。用錢氏異功散合香連丸為主,加豬苓、澤瀉、車前子以利其小便,神麯、麥芽以消其積滯,訶子、肉豆蔻、炒乾薑以止其痢,合之曰和中丸,約二兩許,服之未盡而痢止。此為家秘,治久痢不止方也。

汪望江年六十生一子,年三歲,病痢。先請甘醫下之太過,脾胃受傷,中氣下陷,瀉痢頻並。又請張鵬以豆蔻香連丸並粟殼等止之,痢甚,後重而少物也。請予治之。予曰:老年之子,胎稟已弱,痢宜下之,此通因通用之法,因人而施,不可過也。中氣下陷,法當舉之,陳莝未盡,劫澀之方,亦不可用也。乃以錢氏異功散,加木香、黃連、當歸、白芍藥、山藥、蓮肉,神麯作糊為丸,服之,十日後痢止。元氣未復也,只用前藥調之。謝予歸後,遇往武當進香者楊大明、陳德榮來辭望江,望江先因子病,有托二人便帶香疏之願,二人問其病何如?望江曰:請萬密齋治好也。二人曰:我有阿魏,治痢甚效。望江即求五分,作丸五粒,與子服之。予復至其家,望江以告。予曰:阿魏性熱,有大毒,耗人元氣,虛弱之人不可服也。望江曰:今早服一丸,飯後服一丸,服藥後熟睡未醒。予曰:痢止矣,何必服藥。此藥太峻,神氣被傷,恐非正睡也,試請呼之。望江命其母呼之不應,推之不知,急請予入房視之,白睛張露,氣已絕矣,望江大慟。詳記於此,以為輕妄用藥之戒。

瘧疾

知縣林樂田只一女,年七歲,習男裝,官出則送至門內,拱候升轎,官入則拱俟於門內,公篤愛之。一旦病瘧,三月一發,醫以藥截之不效,神倦形弱,乃召全治之。全曰:脾胃虛矣,法當補之。公曰:瘧之不絕,何謂補脾?全曰:治瘧有三法。初得之,邪氣尚淺,正氣未傷,宜急截之,不可養邪以害其正。中則邪氣漸深,正氣漸衰,宜先補正氣,而後截之,不可常截,使正氣益衰而邪之獨強也。末則正氣衰甚,邪氣獨存,宜補其正氣,使正氣復,則邪氣自退也。公曰:善。命全製藥,全以平瘧養脾丸調理一月而愈,仍禁其雞魚生冷。

蘄水縣團陂王桂屏之子病瘧,三日一發,請予治之。予用胃苓丸合小柴胡湯方,作丸服之。初三日一發,又間日一發,後一日一發;初於午後發,漸移於辰時發。桂屏問曰:連日服藥,瘧疾轉發急者,何也?予告曰:此瘧將退之漸也。蓋瘧疾三日一發者,邪氣深,難已;一日一發者,邪氣淺,易愈。午後瘧者,邪在陰分,難已;午前瘧者,邪在陽分,易愈。今令郎之瘧,自三日移作一日,自陰分移至陽分,故云將退之漸也。時有麻城丁醫生來,聞吾之論,笑曰:那有許多議論,吾有秘方,治瘧如神。桂屏急欲其子之安,求藥治之。予不知其所用者是丸是散也,自此依舊三日一發,發以酉時至次日巳時後始退。予見病辭歸,桂屏留之甚堅。予曰:令郎病將愈,是丁先生一個秘方,又勞我重費一番力,前功落水矣。桂屏亦埋怨丁,丁慚而去,予留一月,調理而安。

腫病

萬邦瑞一女,年十四年,病腫。寅至午,上半身腫;午至戌,下半身腫;亥子丑三時,上下腫盡消,惟陰腫,溺不得出。諸醫不識其病,邦瑞不輕用藥,請予治之。予曰:此腎肝二經病也。腎者,水臟也,亥子丑三時,水旺之時也。肝屬木,腎之子也,水生於亥,子醜二時,肝膽氣行之時也;足厥陰肝經之脈,環於陰器,故當其氣行之時,陰腫而溺不得出也。水在身中,隨氣上下,午時以前,氣行於上也,故上半身腫,午時以後,氣行於下也,故下半身腫,此病源也。五苓散,瀉水之藥也。經曰:諸濕腫滿,皆屬脾土。平胃散,燥濕之藥也。故以二方相為主,名胃苓湯,加生薑皮之辛熱,助桂枝、陳皮以散肝經之邪,茯苓皮之甘淡,助豬苓、澤瀉以滲泄腎經之邪,防己之通行十二經,以散流腫上下之邪也。服十餘劑而愈。

舊縣張宅一子,瘧後病腫,求予治之。予曰:此脾虛腫也。與之胃苓丸,用長流水煎燈心送下。教以每日午時前後,天氣和暖,燒溫水,於避風處洗兒。洗畢,床上被覆睡一時,令有微汗甚佳。此水漬法也。經曰:漬形以為汗。調理半月而平復如常。

脹病

汪元津幼子病腹脹,按之甚堅,食漸少。元津之婿胡正衢與吾之婿李中庵,兩親家也,因此私親,請予治之。予曰;此傷食病也。以胃苓丸調理而愈。

發熱

義官黃學儀有子,病熱不退,請先翁調理,約以熱退厚謝。一日先翁歸不樂,全問其故,翁曰:黃家小兒熱,今醫七八日不效,是以不樂。全問其狀,翁曰:日夜發熱,小便赤,大便難。全曰:父用何藥治之?翁曰:先服胃苓丸,今服涼驚丸。全曰:不效。翁問全曰:汝能治此病否?全對曰:能之。此名風熱,乃肝病也,宜用瀉青丸,熱即退矣。翁以是言告黃公,黃公同來請全,往視之,真肝病也,遂用瀉青丸治之,五日而愈。父喜謂吾母曰:曩教兒讀書,爾說我不教兒學醫,吾曰醫出於儒,爾不信,吾有子矣。

一染鋪余姓者有子,病熱,諸醫汗之、下之、和解之,皆不效,請予視之。曰:此虛熱也。用調元湯加炒乾薑,未盡劑而熱除。

吾之長男萬邦忠,先翁年八十始見此孫,篤愛之。幼多疾,一日病瘧後,潮熱,日瘦一日,先父母憂之。全告之曰:此疳熱也。用小柴胡湯加鱉甲、當歸、川芎、陳皮、青皮為丸,服之愈。

腹痛

王小亭之子,胡三溪之婿也,嘗病腹痛,乃蟲痛也,托予治之。予用安蟲丸,取下一蟲,長一尺,大如拇指,引而伸之,約長丈餘,其形如線,以火焚之。後又胃脘當心而痛,予以草豆蔻丸治之不效,心竊怪之,是何痛也,以吾治之,三日不愈。乃以手按而摸之,問其痛在何處,手不可近,因悟曰:上焦如霧,有氣而無物也。經云濁氣在上,則生䐜脹者是也。若痰飲,若宿食,若瘀血,停在胃脘,當心而痛者,此物而非氣也。凡痛,手可按者,虛痛也;手不可按者,實痛也。氣之為痛,有實有虛;物之為痛,有實而無虛也。今痛在胸中,手不可按,非食則痰,乃實痛也。以小陷胸湯內取黃連、枳實、半夏,控涎丹方內取甘遂、白芥子,加大黃、黑牽牛,神麯作糊為丸,如蘿蔔子大,薑湯下二十一丸。其痛下在脘,又進十四丸,痛下小腹,又進七丸,利下黃涎半碗而安。

胡滂,少喪父母,伯母蕭氏養之,嘗病腹痛,伯父胡泮西請予視之,乃蟲痛也。泮西曰:何以辨之?曰:凡腹痛一向不止,乃積痛也。乍發乍止,腹中成聚,口吐涎水者,蟲痛也。用苦楝根白皮煎濃湯,送下雄黃解毒丸。取一蟲,如指長,如嬰兒形。伯父母怪之,以鐵鉗夾定,請予問之,是何蟲也?予曰:此三傳癆蟲也。初起於父,再傳其母,三傳其子。今取下矣,此子之福也。因命一婢,夾定送至河中,火焚之。其婢受煙氣一口,病瘵而卒,自此斷根。

戶房吏聞安,麻城人,有子病蟲痛,先翁嘗用雄黃解毒丸,苦楝根煎湯下,未見有蟲,腹痛不止,先翁命全與治之。全思此蟲有神,如二豎藏於膏肓之中,針藥之所不能治也。默思一法,此食積所化也,宿食成積,積久成蟲,食積之蟲,所嗜者味也,乃問此兒平生愛吃何物,其母答曰:喜吃煎炒。於是擇上旬破日,暗煎苦楝根湯,勿令兒知,用清油煎雞卵作餅,十分香美,兒欲食之,故遲不與,以少許啖之,喉中涎出,即取苦楝根湯,送下雄黃解毒丸,服藥下咽,以卵餅與之,似不愛矣,半日後大泄,取下黑蟲如蝌蚪子者約半盆,盆中旋走,以火焚之,自此腹不痛矣。

啼哭

知縣張鼎石在任生一公子,少乳,求有乳婦人為乳母,年未一周,病啼哭,晝夜不止。幼科甘大用陰結乳母,鑽求進用,至是召入視之。初稱腹痛,用理中丸不止,又稱傷食,用益黃散不止,鼎石想起全名,急差人請去。抱公子出,全觀其形色,曰:公子腮頰目赤,乃心煩啼哭也。公曰:腹痛。予曰:腹痛者面青。公曰:傷食。予曰:傷食者面黃。此心中有熱,煩而啼也。用導赤散加黃連、麥門冬,燈心煎服之。次日早,公差人促全入衙,面語全曰:昨夜哭更多,何也?全曰:病安矣。公曰:病安何以哭不止?全告曰:公子啼哭,三日夜不乳,昨夜熱退心涼,欲得乳,而乳母在外,故知往夜之哭,病哭也,昨夜之哭,飢哭也。公笑曰:果然。乳母五更到,哭即止矣。蕭敬吾聞之,問予曰:先生何料之審耶?予曰:識證既明,用藥且當,料之審矣。

胡三溪之子,年一歲半,日入後,忽然大哭不止,時七月七夕也。三溪設酒,請予露坐庭中,共慶牛女之會。汪娘子見兒哭不止,請全入視之。曰:無病。須臾又請入,問曰:哭久不止,必有病痛。吾細察之,無病。飲未數杯,汪不命酒出,使人責其夫,微言侵我。三溪強予再入,仔細察之,果非病也。無病而哭,必心中有所欲而不能言,謂之拗哭。乃問此兒今日所喜弄者何物也?乳母答曰:馬鞭子。亟命取至,乃笑而持之,擊其乳母,不復哭矣。吾謂三溪曰:令正娘子見兒哭不止,說了許多閒話,今喜哭止,必須盛饌痛飲一醉可也。再設酒,飲至半夜而止。次早三溪以此言語人,人皆曰密齋心聰。或有據乎?因問之。予曰:有此一條,小兒害相思病醫案也。觸類而得,誠有據也。

汪玉虹生子三日,啼哭不止,亟請予去。謂玉虹曰:必斷臍失謹,風冷之氣入於臍中,腹痛而哭也。玉虹曰:我亦如此想。乃取蘄艾炒熱,搗如綿,再烘令熱,以封其臍,冷則易之,凡三易而哭止。

汪懷江生子二月,夜啼不止,請予治之。予曰:此肝熱也。以瀉青丸,竹葉湯入砂糖少許,調服而安。

卵腫

朱云閣公子病卵腫,逾年不消,成㿗疝矣。嘗與全議其病,全告曰:足厥陰肝經之脈,環於陰器,肝之志為怒,小兒性急多哭者,常有此病,一名氣卵,常見人病此者,不廢生育,與壽無干。公又曰:有治法,此病亦可治乎?全告曰:有治,但勿求速效可也。公曰:病既有治,雖一年有效,何如?全制一方,用川楝子肉、小茴香(炒)、青皮(不去穰)、山茱萸肉、山楂、木香、當歸、川芎、海藻、三稜、莪朮(二味用黑牽牛同炒,去牛不用),共為末,神麯糊為丸,溫酒下。更灸臍旁穴,而腫消矣。

知縣梁大公子,年七歲,常有疝氣病,發則右邊卵腫,上貫小腹,下連睪丸,約長五寸,大如杵,堅緊苦痛,大小便難。一旦病發,公謂全曰:聞汝幼科甚精,煩為小兒治之。全曰:諾。乃制一方,用當歸梢、青皮(不去穰)、川芎、山梔仁、木通、木香、川楝子肉、小茴香、甘草梢、豬苓、桂、附,與醫生韓鳳岐取藥,合服之,二劑而安。

結核

蘄水縣庠生朱震三長子,年五歲,病結喉下生一核,大如李,兩旁有小核相連者二三核,托予婿李中庵求藥。予制一方,用東垣涼膈散方去甘草,加龍膽草、玄參、貝母、海藻、麥芽粉,共為末,神麯作糊為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研細,溫酒調服,七日而安矣。予用此方治活兒甚多。

團風鎮帥碧泉有子,頷下一結核大如李,誤聽俗醫之言能去之,貼以藥。一日,丘長史定齋至其家,見之,謂碧泉曰:若是結核,不必治也,久則自消。碧泉不實,告謬曰:熱癤也。自後核腫潰爛,橫亙頷下,請予去,其子口張,脾已敗也,終不可治。

監生王思泉有子,年五歲,耳後出結核二枚,求予治之。予曰:此有二證,無辜疳核不可治,結核不必治也。王子不聽吾言,必請他醫治之,妄用縱橫內消之毒劑,核不少減,胃氣乃傷而無救矣。

予記此二條,以為輕妄用藥之戒。

蟲疥

吾長孫,乃邦孝之子,生下遍身生蟲疥。予制一方,用烏梢蛇(酒浸,去皮骨,取淨肉,焙乾)一錢,苦參(酒浸,切,曬乾,取末)一錢半,白蒺藜(炒,去刺)一錢半,三味為末,酒糊丸,如粟米大,每服十五丸,竹葉煎湯下,蟲疥滅跡不復發矣。

邑中有一小兒,身生蟲疥,醫用藥搽之,瘡盡沒,腹脹而喘,求藥於予。曰:幸未發搐,尚可治也。乃與雄黃解毒丸,竹葉、燈心煎湯下,利黃涎,瘡出而安。或問予曰:蟲疥不可搽乎?予曰:蟲疥者,胎毒也,宜用解毒之藥,使毒散於外,不可妄用搽藥逼之,使反於內也。搽瘡之藥必用砒硫水銀,以殺其蟲,藥毒之氣乘虛入里,誤兒性命,切宜慎之。

口瘡

一小兒舌上生瘡,口唇破裂,吮乳不得,日夜啼哭,求藥於予。予用洗心散,入竹葉煎服,以解其裡熱,外用柏連散擦之,效。

予一小孫無父,年周歲半,生走馬疳瘡。吾制一方,用尿桶白垢(刮下,新瓦上炭火燒過)五分,五倍子殼內蟲(灰焙)二分半,鼠婦(焙乾)二分半,枯白礬一分,共為細末,擦之即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