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氏幼科秘訣
目录
陳氏幼科秘訣
初生
小兒生下,以甘草、黃連、馬料豆多煎湯與之服。蓋穢吞胸中,吐以甘草;穢入腹中,利以黃連也。茯苓丸能治初生小兒腹滿氣短,不能飲乳。是穢物入腹所致,若胎中受寒,令小兒腹痛亦治。
茯苓丸
赤茯苓 黃連(寒症不用,宜用芍藥)
蜜丸桐子大,乳汁下一丸。
沐浴
宜益母草湯。令兒體滑,血脈流通,免生瘡疾。
益母草 黃連(各一兩) 蛇床子 苦參(各二兩) 藁本(五錢) 硃砂 雄黃(各一錢)
又方 桃枝 梓枝。
煎湯臨浴時加豬膽一個入內。
噤風
噤風者,初生七日內忽然目閉、口噤,啼聲不出,下青糞,舌上有胬肉如慄,吃乳不得,口吐白沫,大小便皆通。由在胎受熱毒流入心脾,故見於喉舌之間。或初生時為風邪搏擊所致,名犯風噤。口中白慄用綿裹,指蘸水擦破。百二十日內俱有此患。一口噤不乳,腹急多啼,牙關緊閉與撮口相似,赤者心噤,白者肺噤。
撮口
撮口者,面目黃腫或赤,喘急啼聲不出,由胎受熱氣兼風熱入臍,流毒於心脾,故舌強唇青,聚口撮而飲乳有妨,若口吐白沫,四肢冷,不治。或肚脹青筋,吊腸卵疝,內氣引痛,皆腸胃鬱結所致,十救二三,月內尤急,周歲始免。用白殭蠶直而明亮者佳二條,去絲嘴,炙脆為末,蜜調敷人中即瘥。或研牛黃一錢和竹瀝抹口中亦治。(按:牛黃要嫩黃輕虛,重疊可揭,氣息微香,摩指甲竟透者。)
臍風
臍風者,斷臍後水濕風冷入臍,流於心肺,甚則發搐成驚。若臍凸四傍青黑,撮口不開,是為內撮。爪黑者死。用赤腳蜈蚣一條,蠍尾四個,殭蠶七條,瞿麥五分,為末。先以鵝羽管吹鼻內,得噴嚏啼哭為可治。後用薄荷湯調服,三者名雖不同,其原則一。皆因裡氣鬱結壅閉不通,由斷臍太短,結得不緊,外風入臍或牽動臍帶,水入生瘡所致。撮口尤其治當疏利,並用余家小紅丸下之後,用抱龍丸、牛黃丸等。
心熱發驚,面青啼不出,吐白沫,腹脹硬,臍四邊浮腫,舌強不進乳,不與噤風同。初生小兒熱在胸膛頻頻作聲,弩脹,治法宜去風。此症眉青臉赤,勿用藥。治兒口噤牙關閉者,用天南星去皮臍為細末,加龍腦少許和均,指蘸薑汁,同藥擦牙上。
小紅丸(又名辰砂丸)
全蠍(去毒洗淨,一兩) 南星(一兩) 珍珠(一錢) 硃砂(四錢五分) 巴霜(二錢五分)
為末,糯米糊丸如芥子大,每歲三五丸,看小兒強弱用。十歲以外百丸方效,燈心湯下。須要活法加減用之,方稱弄斧之手。如六七十丸、四五十丸。在用之者才酌。
抱龍丸
天竺黃(一兩) 膽星(四兩) 雄黃(五錢)
蜜丸,圓眼核大,約重一錢,硃砂為衣,每服一丸,薄荷湯化下,辰砂為衣亦可。
牛黃丸
枳實 黃連(各一兩) 膽星(二兩) 天竺黃(五錢) 天麻(五錢) 殭蠶 金蠍(各三錢) 雄黃(三錢) 龍齒(煅,三錢) 牛黃(一錢) 麝香 冰片(各錢半)
蜜丸蠟封,用則去蠟,薄荷湯、燈心湯化下。
氣閉
兒生一二日,大小便不通,腹脹滿而欲絕,此胎毒之氣鬱閉所致。急令婦人溫水漱口,吸兒前後心、臍下及手足心,共七處,各吸五七口,赤紅色為度。氣散而自通,不然救亦無用。服余家小黑丸及蔥白散。蔥白四寸,人乳內同搗如泥,敷入兒口,與乳,使吐後用當歸散。
當歸散
當歸(八分) 木通(六分) 連翹(五分) 滑石(六分) 甘草梢(三分)
水一鍾煎,不時服。
小黑丸
木香(一兩五分) 丁香(七錢五分) 肉蔻(曲包煨,十個) 杏仁(去皮尖,百二十粒) 百草霜(一兩)
巴霜前藥每一兩加巴霜一錢,丸法用法與小紅丸同。
躽啼
兒生下身青白無血色,日夜啼不止,體仰而躽,腹滿不乳,大便青白,是在胎為風冷所傷而然。時時吐哯,或腹中如雞子黃,接之如小雞聲而後出,若不急治則成癇,宜用余家小黑丸及養臟湯。
養臟湯
白朮(八分) 芍藥(六分) 茯神(七分) 川芎(五分) 藿香(六分) 甘草(四分) 木香(三分) 鉤藤(三分) 澤瀉 肉豆蔻(各七分)
水一鍾,姜三片,煎服。
傷風
風邪感於腠理,先入於肺,肺主皮毛,其身日夜發熱無汗,鼻塞氣粗,不惡寒而惡風,當風乃憎寒,呵欠煩悶,口中氣熱,當表散,宜加減芎蘇飲。
芎蘇飲
黃芩 柴胡 紫蘇 前胡 枳殼 半夏 桔梗 防風 山楂 茯苓 陳皮 甘草 乾葛
頭痛加川芎或白芷;偏身及肢節痛加羌活;夾食去枳殼加青皮、枳實或蒼朮;四五日熱不退加麻黃,服麻黃又不退,熱入里也,去紫蘇、枳殼、防風,加枳實、竹葉、石膏,用余家小紅丸下之。
有痰,前飲內加貝母、天花粉或膽星;熱稍退而嗽,前飲內去紫蘇、防風,加桑白皮、杏仁或貝母,先當用小紅丸下之;嗽不轉者,熱鬱在肺,而氣不得宣通,加麻黃、石膏;嗽甚見血,加山梔、石膏;嗽久雖無血,亦加山梔;略有餘熱,前飲內去紫蘇、柴胡、防風,加石膏。
兒百日內身熱,當用脫甲散,四五日不止用小紅丸。
脫甲散
銀柴胡 龍膽草 知母 麻根(各三錢)
川芎 當歸(各二錢) 茯苓 人參(各一錢) 甘草(一錢) 蔥白頭(一個)
煎服。
咳嗽
咳嗽屬肺,風熱鬱於肺則生痰,故嗽有喉間作小雞聲者,先用小紅丸下之。不惟下痰,且肺與大腸相為表裡,腑不實臟不能實也。大率順氣化痰清肺為主,宜清金貝母湯。
清金貝母湯
貝母 杏仁 桑皮 花粉 桔梗 枳殼 甘草 黃芩 木通 蘇子 陳皮 茯苓
痰甚加膽星;食積痰去貝母,加製半夏、山楂;痰而嗽甚加山梔;喘加馬兜鈴或紫菀;嗽而血加山梔、石膏;嗽而氣逆,倍蘇子;嗽不轉加麻黃、石膏;嗽久加款冬花、馬兜鈴,或瓜蔞仁、紫菀、五味、烏梅。
食枳痰須用製半夏、枳實、青皮、枳殼,嗽甚,眼白上有胬肉生者,此嗽傷血分也,宜服生地、當歸入血分,檳榔下其氣。
瘧
瘧者有暑、有痰、有風、有濕、有食。兒病多食風痰,無汗要有汗,散風邪為主。大人兼補,小兒不必,宜清脾退熱飲。
清脾退熱飲
柴胡 黃芩 枳殼 半夏 花粉 青皮 檳榔 山楂 常山 草果 茯苓 陳皮 甘草
暑加香薷,渴甚加石膏,濕加蒼朮。
有汗要無汗,扶正氣為主。大人小兒俱帶發散,用加減補中益氣湯。
補中益氣湯
人參 白朮 黃耆 柴胡 歸身 升麻 黃芩 陳皮 茯苓
加減法如前。
久瘧一補一瀉,柴胡、黃芩、枳實、半夏、檳榔、山楂、白朮、茯芩、陳皮、甘草。
瘧後寒熱雖停,尚有餘熱,宜清脾退熱飲去常山、草果,加地骨皮、知母,腹脹加桔梗、卜子。
瘧母者,寒熱時血氣與邪相爭,飲冷所致。結塊在脅下,宜鱉甲丸、阿魏丸等。
鱉甲丸
生地 當歸 川芎 紅花 牡丹皮 檳榔 蓬朮 香附 厚朴 鱉甲(醋炙) 穿山甲
尤妙。
阿魏丸
阿魏(沸湯泡) 雄黃(研末,各二錢半) 辰砂(研末,一錢半)
麵糊丸,綠豆大。
胎瘧六七發過,即宜截,久則元氣虛。久瘧成勞,用四獸飲、截瘧飲。
四獸飲
常山(三錢) 枳殼(三錢) 檳榔(一個) 生薑(五片)
水煎,五更服。
截瘧飲
全歸(三錢) 川芎(三錢) 甘草(三錢) 何首烏(二兩,新而大者佳)
陰陽水各一大碗,煎一碗,臨日面朝東,五更溫服。
吐
吐症有五。一曰哯,乳哺過多,口角流出,滿而溢也,勿與乳,則以陳米煮粥與食,勿藥可也。二曰逆(上升為逆),氣貴下降,消食順氣為主。三曰吐,為頓出有物無聲,以蒼朮、藿香、二陳湯等。四曰嘔,為漸出有物有聲,亦用上方,五曰噦,即乾嘔也,有聲無物,乃屬火,最為惡候。生薑為嘔家聖藥,若兒傷食為多,不可與乳。乳味甘,令中滿,且動舌筋,起胃火。初生小兒便吐,由拭口中穢血不盡,或食胞漿,故令吐多。用甘草、黃連汁或吾家小黑丸,不止服正胃散。傷食吐、冷吐可服溫胃調氣湯。
溫胃調氣湯
蒼朮(正胃氣) 厚朴(泄中氣) 半夏 香附(正氣) 山楂 神麯 麥芽 藿香(正氣) 乾薑 茯苓
服此不止,若見是冷,可加木香、丁香、厚朴,次第加之。若是傷食,以枳實、青皮、檳榔次第加之。用前藥又不止,是胃氣因吐而虛,面青白,唇淡,精神少,可加人參。此症必眼眶陷下,方可用參,若不用參,恐虛極生風,傳為慢驚。
暑月有熱吐者,因冒暑或傷熱食,致熱氣入胃,吐也。食與氣相搏而吐也,其症眼眶陷,唇燥,舌有刺,大便焦黃,射出如臭鴨蛋腥氣,用水潑地令兒臥上,用黃瓜同臥。宜服清熱之劑,如後吐瀉論中清胃止渴湯可加減用之。初生小兒吐,余家小黑丸最妙。
吐瀉
脾胃俱虛,吐瀉並作,傷食為多,四時俱有。或有春因於風,佐以防風、天麻;夏因於暑,佐以香薷、扁豆;秋因於涼,本方皆溫劑,不必藥佐。昏睡露睛,胃家虛熱,睡不露睛,胃家實熱,無論虛熱實熱,先用小黑丸微利之。亦有身大熱而吐瀉,皆傷風症,宜治風。不因吐瀉而感之,傷食吐瀉,乳食不化,或吐與瀉皆酸臭,宜消食平胃湯。
消食平胃湯
藿香 厚朴 蒼朮 半夏 香附 陳皮 山楂 神麯 茯苓
瀉色黃赤屬熱,加姜炒黃連,青白屬冷,只用本方,甚則加木香、丁香、肉桂、乾薑、肉蔻等。腹痛加砂仁,身熱加柴胡。傷食重,枳實、青皮、檳榔可漸加。身涼吐沫,瀉青白,呵欠,煩悶不渴,噦氣,常見露睛,此病久荏苒,因成吐瀉,急宜補脾。量加人參、白朮、乾薑、肉桂、附子、木香、丁香等。
身熱或不熱,眼眶陷,舌上有刺,唇燥飲水,瀉焦黃臭,清胃止渴湯。
清胃止渴湯
人參 蓮肉 柴胡 黃連 杏仁 陳皮 甘草 石膏 山梔 貝母 茯苓
若眼眶勿陷,且勿用人參,只用白朮;眼眶已陷,斷要用參。腹痛加砂仁,久渴而虛亦須加山藥、白朮。不止加肉蔻、訶子。冷瀉色青白,面㿠白悽慘,去黃連加附子、木香、蒼朮,甚則丁香、肉桂亦可用。此症手足厥冷為逆,急與人參、附子溫其胃,不變慢驚。傷食瀉糞色白,水穀不化,酸臭,去黃連加蒼朮、香附。瀉而浮腫,小便澀少不行,是小腸滲入脾胃,宜利水湯。
利水湯
蒼朮(白朮也可) 滑石 豬苓 澤瀉 厚朴 陳皮 甘草 山楂 茯苓皮 赤芍藥 車前子
用升麻、柴胡提其氣,木香、天麻醒其脾,防風燥其濕。上吐清汁,下瀉完穀,面白腹痛,手麻腳轉筋,大叫哭,食乳即返,此因濕痰流注四肢,宜除濕化痰湯。若唇口乾燥,司空黃色,勿用此方,亦用利水湯加天麻。
小兒吐乳或痰瀉黃沫,唇深紅,額汗自時出,若陰囊吊縮,牙齦黑色,女兒陰腫,勿必用醫藥。
霍亂
其症脈多伏或絕,內有所積,外有所感,邪正相干,陰陽乖隔,留於中脘,陽不升,陰不降,吐利暴作。病在上焦,心痛而吐。病在下焦,腹痛而瀉。病在中焦,心腹俱痛,吐瀉並作。偏陽多熱,偏陰多寒,甚則轉筋,腹痛,手足厥逆。又足陽明胃經以養宗筋,暴吐暴瀉,宗筋失養,故攣急,甚則舌卷囊縮。脾受賊邪,木來侮土也。吐瀉盡,陰陽順而愈矣。此症乃飲食所傷,切勿與穀食、姜椒等,必待吐盡瀉盡,過一二時方與稀粥。若干霍亂,最是急症,不得吐利,陰陽閉而死矣。此乾霍亂乃立見安危,惟用鹽水灌之,令其大吐,或掘地穴以新汲水投之,攪取澄清飲之,或用手挖喉中探吐尤捷。有宜吐者,雖已吐利,仍用二陳湯吐之,以提其氣,又刺委中及十指出血。
凡霍亂用吐瀉本方,因風加柴胡、防風,因寒倍半夏,因濕倍蒼朮、防風,因暑加藿香、扁豆,因食多用枳實、青皮。(治泄瀉用益元散加白朮末一兩,每服一二錢,米湯調服。)
積
積者,停蓄之總名。諸書皆分五積屬臟,六聚屬腑。腑病不治自愈,髒病宜治,而脾臟尤難。丹溪只言積塊有形之物在左為血積,在右為痰積,在中為食積;兒則有食積、乳積、氣積、虛積、實積、驚積、熱積、寒積,甚則為痃癖,為痞結,為癥瘕。又肝積為肥氣,脾積為痞氣,肺積為息賁,心積為伏梁,腎積為奔豚,治各不同。小兒只是去脾家食積而已。夫胃水穀之海,脾即夾肝附上,脾熱則磨速而食易化,脾寒則磨遲而食難消,不消則變為冷積矣。大抵消食行氣,開痰化血為主,只宜消之化之磨之,無下積之理。若積瀉先當小黑丸下之,後即宜補,以人參、白朮,磨以檳榔、枳實、山稜、蓬朮輩。小兒只是食積多,痰與血少,其餘更少。然食積為疳積之根,未至疳時不可用胡黃連、銀柴胡、蘆薈等寒藥,只宜溫和藥化之開之,余家小黑丸可用。若常服則用肥兒丸。
肥兒丸
炒陳皮(四兩) 厚朴(米泔水浸炒) 麩炒枳實 炒卜子 炒青皮 姜炒黃連 白朮 檳榔(各二兩) 山楂 炒神麯 炒焦麥芽 連翹 龍膽草 蓬朮(各一兩半) 甘草(一兩半) 米泔水浸炒香附(四兩)
為末,蜜丸圓眼大,米湯化下。
若疳積,加蘆薈、胡黃連、柴胡,名玉疳深道丸,又名蘆薈丸。必夜間發熱,骨瘦如柴者方可加。
兒有積滯,面目黃腫,夜間身熱,肚熱尤甚,腹痛覆臥,或大便閉塞,小便如油發黃,泄瀉糞白酸臭,吐逆宜化積健脾湯。
化積健脾湯(又名消積化聚湯)
陳皮 厚朴 蒼朮 半夏 香附 枳實 青皮 山楂 檳榔 茯苓 甘草
積甚加山稜、蓬朮、草果,腹痛加砂仁、木香,積塊而瀉先用小黑丸,後服本方去半夏、檳榔,加白朮、白芍。有痰去蒼朮,加海石、石鹼;血積去厚朴、蒼朮、半夏,加當歸梢、桃仁、紅花,甚則穿山甲;氣積倍香附,加桔梗、砂仁。實熱加黃連,冷加木香、丁香,虛冷或下後積不除加丁香、肉蔻。若瀉而至虛黃積,去枳殼、檳榔、青皮、白朮,虛甚加人參,小便不利而腫加澤瀉、豬苓。痃癖皆宜前方,惟痞乃腹脹胸滿,營衛不得流行,宜小黑丸微利,甚則備急丸,後宜用白朮補。或在皮裡膜外亦宜本方。又用人參白朮藥間服。癥則傷食得之,宜消食,用本方;瘕則傷血得之,宜破血,是久積所致,藥俱見前。余家肥兒丸是消積藥,輕則可服,重則加山稜、蓬朮,然當詳其痰血而增入。
消積化聚丸
山稜 白朮 黃連 茯苓 木香 歸尾 麥芽 砂仁 紅花 麥冬 枳殼 青皮 神麯 柴胡 蓬朮 檳榔 制香附 桃仁 鱉甲 乾漆 益智
蜜丸,米飲湯下三錢,空心服。
痢
痢,古滯下也。水穀為瀉,下膿血為痢。赤屬血,自小腸來,白屬氣自大腸來,皆屬濕熱。積者食積,滯者氣滯,物欲出而氣滯不出,則下墜,故先急後重。河間論行血則便自安,調氣則後重自除,此法甚妙。仲景率以承氣湯下之,量病加減。小兒先用小黑丸下之,後用芩連芍藥湯,仍看其血病氣病而為佐使,不可用澀藥止之,久而虛者方可。
芩連芍藥湯
芍藥 茯苓 陳皮 厚朴 甘草 黃連 黃芩 枳殼 檳榔 山楂 木通
有血加當歸或生地,血紫加桃仁、歸梢,腹痛加砂仁,甚則少加木香,血痢不宜。噤口加連肉或烏梅,後重甚加升麻、柴胡,痢久亦加,恐元氣下陷也。痢下青草汁者,風毒也,加防風或乾葛;腹痛甚加乳香、沒藥,亦治痰血。痢久加地榆、蒲黃。腹痛,肺金之氣鬱於大腸,以苦參、桔梗;痢如豆汁,濕甚也,加防風,九製蒼朮亦可。滑石亦可能利濕,小便少亦加之。積盡用白朮健脾,調理氣分,發呃用柿蒂、枇杷葉(去毛蜜炙)、丁香,久而虛者加訶子、肉蔻。力倦氣少惡食,此挾虛也,宜當歸(身尾)、白朮、陳皮,虛極加人參補虛,虛回而痢自止;血痢久不止屬陰虜,四物湯為主;痢久不瘥,脾氣下陷,補中益氣湯倍升麻、柴胡;痢久不瘥,後變為瘧,身腫面黃腹痛或瀉臭水,目無神,用余家大黑丸、木香餅相間服。前方加人參、白朮、木香、肉蔻煎服。
小兒七八歲下純血,勿以食積治,前方加當歸或生地、地榆、蒲黃(醋炒)、荊芥、烏梅等斂血。血紫,先用歸尾、桃仁行之,氣血俱虛神弱,人參、白朮、當歸、白芍、茯神、黃連服之,並大黑丸及木香餅間服。瘧變為痢,邪自外而深入五臟,此症難治。噤口痢,胃熱甚也,用黃連一錢,人參三分,煎汁終日呷之;如吐,再吃一口,下咽便有生意。又用田螺搗碎,次下麝香再搗,合臍中縛緊,引下其熱。休息痢,既息復作,當以虛治。下如塵腐者,如屋漏水者,下純血者,大孔如竹筒者,唇如硃紅者,如魚腦色者,身熱脈大者,俱不治。此論其大概耳。
大黑丸(又名保和丸)
炒香附(一兩) 炒厚朴 醋炒青皮 陳皮 使君子 檳榔 醋炒三稜 炒甘草(各五錢) 炒神麯 薑汁炒黃連 炒麥芽 土炒白朮 醋炒蓬朮(各一兩) 山楂(一兩半)
蜜丸,圓眼大,每服一丸,空心米湯送下。
木香餅
木香(五錢) 炒陳皮(二兩) 炒神麯(一兩) 炒麥芽(一兩) 煨肉蔻(一兩) 人參(五錢) 厚朴(五錢) 煨訶子肉 炒扁豆(各一兩) 炒甘草(五錢)
蜜丸,圓眼大,每服一丸,空心米飲下。
疳
疳者,干也,脾胃津液乾涸而成。又甘也,恣食甘甜,成積生蟲。積者,疳之母,有而不治乃成疳候。積久不除,臟虛成疳。又久病後不節飲食,或瀉後脾虛,積熱布五臟,積濕生蟲亦成疳。兒為五疳,大人為五勞也。勞瘵腎虛,津髓枯竭。疳症脾虛,津液枯乾,病久相傳,五臟皆損。疳病眼澀,多因愛吃泥土、生米、桴炭等,喜臥冷地,身多疥癬,下痢青白及沫血,腹大青筋,耳鼻口生瘡,蟲痛叫哭,發穗,頭大項小,腳手垂軃瘦瘠,飲水筋痿骨重,體骨如柴等,皆內無津液,脾胃受傷。又大病後或吐或瀉,後妄施吐下,津液枯竭而得之。有因熱症大汗大痢無禁,胃中焦燥得之。有因傷寒里症冷駛太過,渴飲水漿變而成熱,熱氣未散復於他染得之。又有癖病寒邪熱脅下痛硬,不漸消磨,以硇砂巴豆峻攻津液,暴傷得之者。又有肝疳則膜遮睛,當補肝。心疳面頰赤,壯熱;脾疳體黃,腹大好吃泥土;肺疳氣喘,口鼻生瘡,此虛者當補其母。腎疳體瘦,生瘡疥。筋疳瀉血,瘦弱;骨疳喜臥冷地;肉疳目腫腹脹,痢青色白色或沫,漸瘦弱,外症鼻下赤爛,自搔鼻頭,瘡不結痂,繞目生瘡。諸疳皆依本臟而補母,則子自安。積久生蟲,皺眉多啼吐沫,腹痛肚大,青筋,唇紫黑,腸頭癢為蛔疳,宜川楝、鶴蝨等。頭皮光,急生瘡,腦熱發穗,多汗囟高為腦疳,宜龍膽草、苦楝皮、蘆薈、黃連、青黛等。心肺壅熱,煩渴乳食少,夜則渴止,為渴疳,宜龍膽草、烏梅、黃連等。毛焦唇白,額上青紋,腹脹腸鳴,泄下糟粕為疳瀉,至於頻下惡物為疳痢,宜白朮、桔梗、厚朴、白芍等。虛中有積,肚脹,頭面四肢皆腫,痢下腥臭為疳腫,宜蘆薈、大腹皮、卜子、滑石、車前子等。潮熱,五心煩熱,盜汗,喘嗽,骨蒸枯悴為疳勞,宜黃耆、白芍、川芎、肉蔻、生地、人參、白朮、鱉甲等。疳蟲上蝕齒齦,口瘡出血,齒色紫黑,下蝕腸胃,下痢肚爛,濕癢生瘡,齒屬腎,腎虛熱,疳氣直奔上焦,名走馬疳。初日息臭齒黑,名崩砂。甚則齦爛,名潰糟。熱血迸出,名宣露。更甚者牙落,名腐根。腐根雖活,齒不生矣,而況焉能活乎?手足細,項小骨高,尻削體痿,腹大臍突,號哭胸陷,是為丁奚,虛熱食噦,顱開骨槁如柴,引飲,蟲從口出,日漸枯槁,是為哺露,又重於丁奚。消疳,蘆薈、干蟾、五靈脂、鱉甲。化積,枳實、蓬朮、青皮、山楂、三稜、神麯、麥芽。健脾,人參、白朮、厚朴、香附。清熱,柴胡、黃連、胡黃連、銀柴胡、龍膽草、地骨皮、連翹、青黛。殺蟲,雷丸、蕪荑、苦楝根、鶴蝨、使君子。疳瀉,木香、肉蔻、訶子、砂仁。五臟疳方雖見論中,然亦當用前藥,佐以五臟本藥,不必拘安神地黃丸方也。五臟本藥開後。
心疳:茯神、黃連、遠志、琥珀、蘆薈、鉤藤、石菖蒲。
肝疳:生地、熟地、青黛、地骨皮、龍膽草。
脾疳:白朮、陳皮、黃連。
肺疳:黃芩、桔梗、連翹、天冬、麥冬、防風、桑白皮。
腎疳:熟地、澤瀉、山茱萸、牡丹皮。
腫脹
腫脹雖均由脾胃之傷,而實有不同。氣溢皮膚則為腫,氣入於臟則為脹。人身心肺為陽而在上,肝腎為陰而居下,脾胃為陰而居中為土。經曰:飲食入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是脾具坤靜之德而有乾健之運也,故能使心肺陽降,肝腎陰升,天地交泰,永無腫脹之病。此症因內傷飲食,外感風寒,致傷脾胃,十早。則清濁相混,隧道壅塞,瘀郁成熱。熱留已久,氣化成濕,濕熱相生,遂成浮腫、脹滿。其為腫也,有食積、有水積;有瀉痢日久脾虛,有傷寒下早。其為脹也,有痰熱,有疳氣,有食積。痞癖積腫在腰以上宜汗,腰以下宜利小腸。脹宜消導,有分道,有利小便,酌其虛實寒熱而調治。
腫脹主方
茯苓皮 厚朴 蒼朮 半夏 香附(以上健脾) 枳實 神麯 山楂 青皮(以上治積) 卜子(泄氣) 豬苓 澤瀉(利小便) 升麻 柴胡(升提氣)
食積腫加檳榔、蓬朮、麥芽、山楂、神麯。先下水腫加木通、車前子、滑石,小兒實食積,水腫多耳。傷寒下早,先調脾胃,期臟氣充實,宜人參、山藥、薏苡仁,久則肉蔻、訶子,寒則乾薑、木香、丁香,熱則黃芩、黃連,佐本方,本方仍去消食藥。風邪入肺而氣不宣通,肺葉脹,亦能作腫,以肺主皮毛故也。先自眼下臥蠶腫起,喘急,宜小紅丸下之,後用桑白皮、桔梗、杏仁、天花粉、黃芩、貝母、枳殼、木通、防風、黃耆二分。防風瀉肺實,得黃耆而功益神,故用耆。脹乃痰熱,不用本方,宜半夏、貝母、膽星、枳實(消痰)。有風,防風、大腹皮、蘇子、卜子、桔梗(利氣)、豬苓、澤瀉、車前(行水)。先服小紅丸,食積先服小黑丸,後用本方。寒熱虛熱宜本方去蒼朮,加炒黃芩、黃連(利水)、豬苓、澤瀉、木通、赤芍、車前、滑石、葶藶、商陸、木瓜。補脾,人參、白朮、山藥、薏苡仁、枳實、厚朴。消食,枳實、青皮、檳榔、蓬朮、山楂、麥芽、神麯、三稜(分氣)、香附、木香、藿香。泄氣,大腹皮、蘇子、桔梗、卜子。肺脹,桑白皮、杏仁。上身宜汗,柴胡、升麻、乾葛;下身宜利小便,陽水宜黃芩、黃連、山梔、連翹,陰水宜丁香、香附、木香、草果、厚朴、乾薑。風雖勝濕,宜防風、羌活、蓁艽、椒目、天麻;又能健脾,陷下,升麻、柴胡;有痰宜利痰,貝母、半夏、膽星、海藻、昆布。
內消丸 治小兒五疳八痢,消食化積,除驚風外,百病可服。
三稜 蓬朮 香附(三味醋拌炒) 檳榔 煨草果 青皮 枳殼 枳實(二味麩炒) 木香 去核山楂 炒神麯 炒麥芽 炒砂仁 去白陳皮。
等分為丸,砂糖湯調服。
辰砂丸(又名大紅丸)
川貝母 膽星 天花粉 桔梗 苦杏仁 枳殼 黃芩(各四兩) 前胡 防風 製半夏 陳皮 全蠍 地骨皮 山梔(各三兩) 黃連 元參(各二兩)
痘痧年不用連梔,此藥消痰解毒,發散痘痧,蜜丸約重一錢,辰砂為衣,每服一丸,薄荷湯化下。
驚風
驚風原是二症。驚者,急驚慢驚。風者,中臟中風,此言風,熱極生風也。驚風本於心肝二臟,肝風、心火相煽發搐。小兒脾胃弱,肝易凌之引動肝風。風主掣,不得心火不能發搐,兒有病,氣血錯亂,心神不寧,引動心火。火主驚,不得肝風亦不發搐。此心與肝相兼為驚風之源也。有驚風痰熱四症,然後有搐搦掣顫及引竄視之候,入候理得驚風定,隨便與下痰藥,驚風不復復作矣。驚風是總名,急驚者驚風痰熱所致,慢驚者久病所得。久瀉成慢脾慢驚,久吐成胃虛。驚無陰因心經實熱,而陰不能配,陽盛陰虛之候。慢驚無陽因脾土虛甚,而陽不勝陰,是陰盛陽虛之症。急慢驚風,虛熱寒實,天淵迥隔。急驚九生一死,慢驚九死一生。凡搐時不得擒捉,風氣方盛,若一拘持,痰即流入脈絡矣,多致手足拘牽,與癇症同。初有痰熱未成驚風,先宜解利,解用柴胡、黃芩、乾葛、紫蘇、枳殼、防風、天麻、半夏等,利用小紅丸。如無虛症,不得主用溫補。雖熱甚不得便用龍腦、麝香,恐引驚入竅,且傷真氣。蓋溫則補邪,香則敗真,心驚大概過暖當風,多食辛辣,郁邪熱於心而傳於肝,再受驚觸。未發時夜臥不穩,啼哭齧齒,咬乳,氣促痰喘,鼻額有汗,忽而悶絕,目直視,牙緊口噤,手足掣,此熱甚而然。發則身熱面赤,引飲,口中氣熱,二便黃赤,眼上視連札,項背強直,痰涎潮響,脈數可辨。蓋心有熱,肝有風,心藏神,肝藏魂,風火相搏,神魂易動,故發急驚,關格不通,先用小紅丸下之,或用觸鼻散與龍腦麝香開關,又須茯苓、木通利小便。退熱、治驚、化痰、驅風藥多寒涼,概宜勿用。若遇庸手,無深病而攻之,反致痰熱入經絡,卻成驚癇重症,宜定驚順氣,清熱化痰為主,柴胡(平肝)、黃連(瀉心)、枳實(順氣消痰)、貝母(瀉痰)、天麻(治風)、陳皮(瀉痰順氣)、防風(治風)、蘇子(順氣)。清熱,黃芩、黃連、山梔、龍膽草、連翹、犀角、燈心、寒水石;消痰,枳實、膽星、天花粉、半夏、天竺黃、貝母、牛黃、珍珠;治風,羌活、防風、柴胡、殭蠶、天麻、蟬脫;治驚,全蠍、雄黃、硃砂、琥珀、鉤藤;開竅,麝香、石菖蒲,龍腦。用抱龍丸、蘇合丸、牛黃丸、辰砂丸俱可。
驚風死症歌
項軟多無力,喉間似鋸牽,面紅妝色見,目睛杳無光,魚口開粗氣,腳冷直偏長,齧衣胡亂咬,瘀血瀉於腸,睛開還又合,渾身硬似僵,十般驚後病,休用更思量。
脈法
急驚,風關黑紋直者,死。慢驚,氣關紫紋兩條傳至風關者,死。無此雖凶無妨。
慢驚慢脾
慢驚因久病之後,諸經已虛,又過用涼劑,致脾胃微弱,四肢無力,身體倦怠,面㿠白,眼不開,似搐不搐,時時瘈瘲,精神昏慢,唇口俱白,脈或浮或沉,身或溫或涼,本無熱或壯熱,本無痰而喉如拽鋸,一團虛熱痰也。脾胃虛弱,土受虧而木來侮,亦見驚搐,諸症俱漸緩,故名慢驚。以怯弱之兒大病之後,或外感風冷,脾胃益虛,風乘而入,逐風不可,驅驚不可,只宜溫補,無汗下之理。若錯用下痰藥,痰隨氣降,氣隨痰絕矣。溫補宜用:
茯苓 陳皮 天麻 防風 山藥 扁豆 白朮 全蠍 殭蠶 白附子 薑製半夏
弱甚加人參,不食加蓮肉,寒甚加木香、丁香。縱急驚傳來,用膽星化痰,白朮調胃,勿用涼藥。
慢脾驚多瀉而得,胃虛驚久吐而成。脾肺子母也。脾胃一虛,肺氣先病,則先頑痰。痰者,肺內所流,作小雞聲,時後瘈瘲,眼偏開,由驚入也。宜用:
人參 白朮 山藥 肉蔻 木香 殭蠶 全蠍 天麻 丁香 白附子
有痰加半夏、膽星、貝母,甚者可用黑附子。
暑日熱甚吐瀉,亦成慢驚病。原藥具吐瀉門,寒甚可加附子。
兒月內溫壯,翻眼,握拳,噤口,咬牙,身腰強直,涎潮嘔吐,搐掣驚啼,腮縮囟開,或頰赤面青,眼上視,不可誤作慢驚脾風,妄用溫藥,要視其眉間紅赤鮮碧色者可用。
防風 黃連 枳實 膽星 全蠍 天麻 甚則牛黃丸、小紅丸,豬乳化結。
風毒驚癱鶴膝候
四肢痿痹不伸,脹痛不能忍者,風毒之氣。宜:
防風 半夏 枳殼 羌活 天麻
在上用升麻、桔梗,在下用牛膝、木瓜。兒心悸不常,及偏身腫痛,或手足不隨,為驚癱。若治稍緩,臂腕膝脛骨節之間流結,項核或膝腫,而肉消骨露如鶴膝狀,並宜發汗,使腠理開通,則風熱可治,而濕亦可去,使風不生而痰不作。莫作瘡癰論,用黑牽牛半生熟為末,加入五苓散內酒調服。
癇
其症與驚風相似,血滯心竅,積驚成癇。外症神氣怫鬱,瞪目直視,面目牽引,口噤流涎,腹脹手足抽掣,似生似死。或有聲無聲,或背項反張,或腰脊強直,發而時醒者,為癇。若強硬終日不醒,為痓痙矣。要分陰陽,先發熱驚掣啼叫為陽癇,大便實,小便赤,脈浮。病在脾在肌膚易治,勿用溫藥。反是病在臟在骨髓難治,為陰癇,勿用寒藥。亦當於仰覆臥參看,惟利驚卻風化痰為要。有犬羊牛雞豬之異。兒有熱痰,一不飲乳,眠睡不穩,常時驚悸,即用小紅丸,減其盛氣為妙。風癇者,汗出解脫,風乘虛入,初屈指如數,是有熱生痰。驚癇者,震駭恐怖或打墜。積驚初時,精神恍惚大叫。食癇者,食時得驚,停宿結聚,初時吐乳不食,大便酸臭,先寒後熱。三者具用小紅丸下之,後以:
膽星 半夏 神麯 天麻 防風 枳實 苦杏仁 蘇子(或葉) 陳皮 全蠍 青黛 黃連 殭蠶 天竹黃 白附子
風癇加羌活、蟬蛻、獨活,驚癇加遠志、茯神、石菖蒲,食癇加青皮、蘆薈。
癲癇狂痓四症,皆始於心。心者,神明之舍,常欲安靜。內邪、外熱,脾胃虛而不能制腎水,遂精神失守,恍惚多驚,四症作焉。重陰則癲,重陽則狂。癇則身軟而醒,痓則身強而溫,癲則悲喜歌哭,狂則譫語不食,棄衣而走。癇則臥地,嚼舌吐沫或作諸獸聲,痓則反弓痰壅,皆風涎流滯心胞絡也。失治則傷心,心傷則神去而死,宜清心消痰順氣為要。
貝母 膽星 紫蘇 枳實 陳皮 黃連 青黛 遠志 茯神 半夏曲 石菖蒲
腹痛
食積痛,面黃腹脹,夜熱日涼,宜小黑丸,甚則備急丸。飲食乍傷脾而痛,大便去而痛止,亦宜用小黑丸、備急丸下之。食得寒則凝,得熱則散,更宜行氣。有蟲宜追蟲散,又有痰痛,痰因氣聚而滯,阻礙道路,氣不通脈,小便不利,先宜小紅丸,後服枳實、朴硝、石鹼、半夏導痰開鬱。若痛有常處而不移,是死血,宜歸尾、桃仁、蓬朮、枳實、青皮、砂仁、紅花。腹鳴作痛,是水欲下而火欲上,宜二陳湯加黃連、山梔。臟寒有水而鳴,宜分三陰部分:中脘太陰,臍腹少陰,小腹厥陰。兒只是傷食,食積與蟲宜消食止痛,開鬱行氣,先用小黑丸,備急尤妙,後用本方。
消食止痛本方
厚朴 蒼朮 製半夏 香附 枳實 青皮 陳皮 檳榔 砂仁 山楂 甘草 茯苓
痛甚加木香,食積加蓬朮、三稜,傷食輕則本方去檳榔,蟲加川楝、鶴蝨,痰去厚朴、蒼朮,加見論中。死血用論中藥,可加大黃;水下火上,本方去蒼朮、檳榔,加論中藥;臟寒本方倍青皮、枳實,加木香、丁香或厚朴、乾薑;熱痛不宜本方;血虛腹痛白芍藥湯治。
蟲
臟腑強盛,諸蟲不為害,惟虛怯則濕熱生蟲,蟲行求食作痛。上唇有瘡,曰惑蟲蝕其臟;下唇有瘡,曰狐蟲下食其肛。胃熱則蟲動,動則往來上下,心腹痛,面㿠白,叫哭仰體撲手,心神悶亂,吐涎沫或清水,沉沉默默。貫心者,心痛甚死;不貫心亦死。上半月蟲頭向上,可投藥易治;下半月蟲頭向下,難治。若病急,先以肥肉汁或糖蜜引轉其頭,然後用追蟲末藥。面黃上有白團印是蟲症,好吃布是肺蟲,吃桴炭是肝蟲,吃鹽是腎蟲,吃茶葉是心蟲,吃酸物是膽蟲,吃土是脾蟲,各隨本臟施治。脈當沉,若弦,今反洪大是蟲;虛小者生,緊急者死;寸脈沉滑是寸白蟲。
陳皮 半夏 枳實 青皮 檳榔 蓬朮 鶴蝨 蕪荑 雷丸 使君子 川楝根(以上蟲藥可選用)
心痛
心屬少陰君火,為臟腑之主,精神之舍,邪不能幹。干之則傷心而神去,必面目俱黑,手足青至節,為真心痛,旦發夕死。今之心痛乃胃氣當心作痛,治之痛止。若食後痛,治法須分新久。初起時明知受寒傷冷物,可用溫散,如草豆蔻、枳殼、枳實、山梔等,丹溪用麻桂。若脈堅實用溫利藥,如備急丸,丹溪用陳氣湯。稍久則成鬱熱,若更用溫散,寧無助火為痛乎,古方多用山梔為主,佐以薑汁。痛無補法,勿用人參、白朮。此症不過痰火與食積耳,若大吐大瀉尤妙。痛攻腰背,發厥嘔吐,諸藥不納者蛔蟲,用鵝翎探出痰碗許而痛止。總宜消其痰、降其火。新者溫散之。
降火消痰本方
枳實 枳殼 山梔 黃連 川芎 陳皮 白桔梗 花粉 香附 薑製半夏
新者去黃連,加麻黃、厚朴,痛甚加元明粉、石膏;火加青黛,痰甚加海石、膽星。喜食熱物,必有死血停胃口,宜桃仁承氣湯下之。一方:
元胡索(一兩) 厚朴(五錢) 滑石(五錢) 紅花(五錢) 歸梢(五錢) 紅曲(五錢) 桃仁(三十粒)
研如泥蒸餅丸,濕流胃脘作痛,宜小胃丹。有蟲攻心作痛,論見蟲門。寒邪客心胞絡作痛,又有痞癖上攻心作痛,為抱心順氣理中湯。
烏藥 香附 蒼朮 甘草 乾薑
或用枳殼、青皮、木香、蓬朮、半夏,或枳實亦可,丹溪用草豆蔻。寒熱俱宜,治九種心痛:石菖蒲、赤芍、木通、五靈脂。
咽喉
喉痹是風毒之氣客於喉間,與血氣相結而成腫塞。水漿不可下,甚者膿潰,名纏喉風。毒攻心腹而死,攻心則悶懊,悶懊則死矣。或為單雙乳蛾,最為急症,多屬痰熱。先用吐法,甚者針刺去毒血,服甘桔湯。
甘桔湯
甘草 桔梗 元參 連翹 防風 荊芥
暑
小兒脾胃虛弱,腠理開疏,暑氣乘虛而入,有似驚風者,宜香薷飲,黃連解毒湯俱可,六一散調服。
脫肛
夫肺與大腸為表裡。肛者,大腸之門。肺經實熱則秘結不通,肺若虛寒則腸頭出露。有因瀉痢久,脾土虛,不能生肺金,故肛門脫而不收。宜補脾溫胃,使金受母之益而氣實,次則內投固腸之劑,外用敷洗之藥。
敷肛散
龍骨(煅) 赤石脂(煅) 訶子肉(各三錢)
共為末,每用四五分敷上,每日敷三次即愈。先用荊芥穗、香附煎湯洗之。
又方 五倍子灰、鱉頭灰,敷妙。用淨舊鞋底烘熱托上。
熱
小兒稟賦純陽,血氣熱,易生熱。有五臟熱,五心煩熱,四肢壯熱,痰涎壅盛,目澀多渴。若上衝咽喉則與氣血相搏結成喉閉,宜涼膈散。
涼膈散
山梔 薄荷 黃芩 連翹 元參 桔梗 陳皮 花粉 甘草 石膏 竹葉
甚者朴硝、大黃可加,或止加大黃。
黃疸
此皆濕熱蒸於脾胃,如合面相似。脾胃象土,其色黃,故發於外。生下黃名胎疸,母臟有熱熏蒸於胎故也。若黃疸變黑疸,難治。治疸以利小便為主,小便利則黃自退,從食積來者亦可行,方內加食積藥。
赤茯苓 陳皮 豬苓 澤瀉 木通 茵陳 黃芩 黃連 枳殼 山梔 山楂 蒼朮
重加大黃、檳榔。
淋症(附白尿)
諸淋皆腎虛所致。心為火,腎為水,水火平永無此疾。水火不平,心火燥腎水,腎虛小腸膀胱皆生熱,故諸淋之症生。淋有五:有膏淋,如脂膏浮於水上,此腎虛不能制其肥液而不行也。有熱淋,下焦有熱,熱傳於腎,流入於胞,其溺黃澀熱極,或出鮮血,莖中痛甚,甚至令人悶亂,遍身有汗而後流出,治法並宜行滯氣,利小便,解邪熱,平心火。心清則小便自利,而血不妄,切不可用補藥。氣得補而愈脹,血得補而愈澀,熱得補而愈盛,愈痛也。亦有腎虛受寒,為冷淋。其症先寒戰而後熱,宜微溫。
五淋主方
赤茯苓 陳皮 甘梢 山梔(化肺氣) 車前子 木通 蓮肉 黃連 塊滑石 豬苓 澤瀉 瞿麥 燈心 升麻(炒) 柴胡(炒)
膏淋加黃柏,冷淋加沉香、木香,熱淋宜本方加淡竹葉,血淋加蒲黃、地榆,石淋加生淡竹葉,利小便藥內少加升麻、柴胡,不然氣不行也。
兒溺白尿,由飲食不節,致傷脾胃,胃中濁氣滲入於膀胱,故清濁不分,尿白如米泔也,宜燥中宮之濕。用:
厚朴 蒼朮 半夏 枳實 青皮 山楂 香附 茯苓 陳皮 甘草
亦有心膈伏熱者,宜清心利水。以:
黃連 蓮肉 茯苓 甘草梢 陳皮 厚朴 豬苓 車前子 滑石 澤瀉 燈心
眼目赤腫
暴眼赤腫,此肝熱也。初起必因風,不可用寒涼之劑,四五日方可用。當先羌活、柴胡,散風后用當歸、黃連等。
川芎 當歸 黃連 山梔 連翹 防風 元參 陳皮 羌活 甘草 赤芍 龍膽草
有醫加木賊、決明、蟬蛻、蔓荊子。
痧疹
痧疹,腑病也。發獨藏肺經,雖是胎毒,多帶時行。大抵冬溫宜發痧,與發痘相類。痧則變多,比痘尤重,稍感寒或食生冷,疹則隱於肌膚而喘,遂致不救,非若痘症有色可驗,有朝數可據也。發必身無毫縫,紅腫方為發透,不然而喘作矣。其初發必極熱或寒熱兼發,形類傷寒,目淚咳嗽,煩躁,鼻流清涕。以火照之,隱隱於皮膚之中;以手撲之,磊磊於肌肉之內。乍隱乍見,隨出隨沒,沒而復出,現而復隱。根窠若腫是兼癮也,皮膚若赤是夾斑也。錦紋明潤為順,紫黑暗慘為逆,若略現復隱,此又逆之甚者也。治宜微汗以疏其氣熱,清利以泄其邪。鼻衄則熱解,肺開竅於鼻也。泄瀉毒下,肺與大腸為表裡也。所畏乾熱,不妨咽痛。出太遲宜發表,太密宜解毒。衣被不宜過熱,大忌清涼,疹則隱矣。方書用黃芩、黃連、人參,謬矣。余家治此名稱獨步,舊用升麻湯,當歸膩膈,芍藥酸寒,皆所不宜。余家世用防風湯。
防風湯
防風 荊芥 貝母 鼠黏子 桔梗 枳殼 乾葛 地骨皮 川芎 木通 天花粉
未透用麻黃,色太赤用連翹、黃芩,甚則用石膏、山梔、元參,色白淡用當歸,嗽甚用桑白皮、杏仁,或加麻黃。始發而嗽,肺氣泄也,不治無妨;疹後而嗽,尤宜泄肺。喘甚倍加杏仁、麻黃、蘇子,或紫菀、馬兜鈴、款冬花,甚則倍生甘草、桔梗、鼠黏子。小便澀用黃芩、山梔、木通。余家不拘時候,專主前方,稍加酒以助藥性,人尤不知也。或疹時而吐瀉大作,發喘或身汗不止而喘,黃耆與防風並用。防風瀉肺實,得黃耆而功益神效也。前此症發一周時,今有十日半月者,必眼紅腳底赤,方為發透,不然則為凶症。出用溫和,透用清涼,不易之定論也,亦必盡退方免後患。
痧疹後四危症
其一肌膚壯熱,是毒入諸臟,肉消骨立,發枯膚悴,此名痧疳,十難救一。用:
黃芩 黃連 山梔 龍膽草 蘆薈 當歸 鬱金 干蟾頭
甚則用銀柴胡、胡黃連。余家肥兒丸用之頗效,又名蘆薈丸。
其一咳嗽胸高氣喘,是毒留肺經,或不禁酸寒所致。用:
葶藶 杏仁 天冬 麥冬 石膏 知母 蘇子 馬兜鈴
如面青聲嘎不治。
一其走馬牙疳,口齒生瘡臭爛,若黑色如老醬,畫碎無血出,與走入咽喉者不治。
一其痧痢赤白,治如痢法,加防風、連翹。赤痢用扁豆、柏葉、荊芥穗、樗皮、滑石,又外用芫荽煮酒,苧麻和酒遍身括之。令毛孔開,疹易透也。凡痧不得透,用綿紗煮濃湯,飲之立透。又有一種疑痧,世人不知,兒生月內外,斑駁如疹,而不咳嗽。此是胎中受熱,血氣熱凝,一吃後天乳汁,氣衝而血未和,乃有此症。切莫認為痧子,余家遇此,亦移是疹,乃遷就之說也。
凡疹方出已出,俱忌:豬肉、胡桃、荸薺、橘子,一切生冷之物。
已出後又忌:雞、魚、鹽、酸,辛辣。
食雞令再出,食鹽、酸令咳嗽不止,食五辛令生驚。得此訣者,識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