枇杷葉

来自WikiTCM
环溪讨论 | 贡献2020年9月12日 (六) 20:45的版本
(差异) ←上一版本 | 最后版本 (差异) | 下一版本→ (差异)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枇杷葉為薔薇科植物枇杷的乾燥葉。均係栽培。主產於廣東、廣西、福建、雲南、浙江、湖南、江蘇、江西等地。原植物生於村邊、平地或坡邊。味苦,性微寒。歸肺、胃經。功效清肺化痰止咳、降逆止嘔。臨床用名有枇杷葉、蜜炙枇杷葉。

【本草匯言】

名醫別錄

味苦,平,無毒。主治卒噎不止,下氣。

藥性論

使,味甘。能主胃氣冷,嘔噦不止。

日華子本草

療婦人產後口乾。

開寶本草

味苦,平,無毒。主卒噦不止,下氣。

本草衍義

治肺熱嗽有功。有婦人患肺熱久嗽,身如炙,肌瘦,將成肺癆,以枇杷葉、木通、款冬花、紫苑、杏仁、桑白皮各等分,大黃減半,各如常制,治訖,同為末,蜜丸如櫻桃大。食後、夜臥各含化一丸,未終劑而愈。

本草綱目

枇杷葉,氣薄味厚,陽中之陰。治肺胃之病,大都取其下氣之功耳。氣下則火降痰順,而逆者不逆,嘔者不嘔,渴者不渴,咳者不咳也。

和胃降氣,清熱解暑毒,療腳氣。

治胃病,以薑汁塗炙,治肺病,以蜜水塗灸乃良。

本草經疏

枇杷葉稟天地清寒之氣,四時不凋,其味苦,氣平,平即涼也,無毒。入手太陰,足陽明經。氣薄味厚,陽中之陰,降也。經曰:諸逆衝上,皆屬於火。火氣上炎,則為卒呃不止,呃者,噦也,其聲濁惡而長。經曰:樹枯者葉落,病深者聲噦。病者見此,是為危證。枇杷葉性涼,善下氣,氣下則火不上升,而胃自安,故卒呃止也。其治嘔吐不止,婦人產後口乾,男子消渴,肺熱咳嗽,喘息氣急,腳氣上衝,皆取其下氣之功。氣下則火降痰順,而嘔者不嘔,渴者不渴,咳者不咳,沖逆者不沖逆矣。又治婦人發熱咳嗽,經事先期,佐補陰清熱之藥,服之可使經期正而受孕。

簡誤:胃寒嘔吐,及肺感風寒咳嗽者,法并忌之。

本草蒙筌

味苦,氣平。無毒。銼碎煎湯,偏理肺臟。下氣除嘔噦不已,解渴治熱嗽無休。

本草乘雅

收麥之器曰枇杷;倉廩之官曰胃府。像其能入能出也。麥冬茂夏實,枇杷亦冬花夏果,與麗衡冬入夏出反,謂其能闔能辟也。故入胃府,主卒喛嘔噦不止。兼走肺,療咳唾氣窒者,此即喛嘔噦濁之飲,從肺脈上至於肺,則肺嗔肺脹,上下合邪,相擊成咳,而為唾為窒矣。固受盛屬胃,其腐化敷布,必藉肺氣之吸呼,互為關鍵終始故也。力主腳氣,即飲濁下流;瘡瘍,即飲濁外溢。種種因證,咸從胃生。至若肅肺金,資腎水,益脾土,清心、鎮肝,此即轉出為入。解暑,消熱煩,止消渴,降溫、辟疫,此即轉入為出。總不出者使之出,不入者使之入,不開闔者使之開闔,形氣咸調之良品也。經云:陰之五宮,生在五味,陰之五宮,傷在五味,然則枇杷不獨入胃與肺,并入心肝脾腎五府矣。以胃為五藏六府經氣之始,復為五藏六府經氣之終故爾。

藥性解

枇杷葉,味苦,性平,無毒,入肺經。主除嘔和胃,解渴止嗽,下氣清痰。

按:枇杷葉之入肺,苦能泄氣故也。不去黃毛,射入肺中,發咳不已。枇杷不可多食,亦能發熱生痰。

本草備要

瀉肺降火。

苦平。清肺和胃而降氣,氣下則火降痰消。氣有餘便是火,火則生痰。治熱咳嘔逆口渴。時珍曰:火降痰順,則逆者不逆,嘔者不嘔,咳者不咳,渴者不渴矣。一婦肺熱久嗽,身如火炙,肌瘦將成勞,以枇杷葉、款冬花、紫菀、杏仁、桑皮、木通等分,大黃減半,蜜丸櫻桃大,食後夜臥,各含化一丸,未終劑而愈。治胃病薑汁炙,治肺病蜜炙。

本經逢原

其葉氣味俱薄,故入肺、胃二經,治夏月傷暑氣逆最良。近世治勞嗽,無不用之。蓋取其和胃下氣,氣下則火降痰消,胃和則嘔定噦止。然胃寒嘔吐,及風寒咳嗽忌之。

本草求真

﹝批﹞瀉肺降氣。

枇杷葉專入肺。味苦氣平,諸書皆言瀉肺治嗽。緣味多由胃氣不和,肺氣不順,以致火氣痰塞,因而咳嗽不已。丹溪云,氣有餘便是火,火起則痰生,服此味苦而平,則肺金清肅,而氣不得上逆而順矣。氣順則痰與火皆順,痰、氣、火同為一類。而逆者不逆,嘔者不嘔,咳者不咳,渴者不渴,是以昔人用此,合以款冬花、紫菀、杏仁、桑皮、木通等分,大黃減半,蜜丸,以治肺熱火嗽,身如火炎,令其食後夜臥含化一丸,劑未終而病即愈,則知此為清肺治火止嗽之要劑也。

得配本草

苦,平。入手太陰、足陽明經氣分。清肺和胃,降氣清火。消痰止嗽,及嘔噦口渴。下氣之功。

得茅根,治溫病發噦;得梔子,治赤鼻面瘡;配人參、丁香,治反胃嘔噦。焙焦研末,茶服,止衄血。

胃病薑汁塗炙;肺病,蜂蜜塗炙。

虛寒嘔吐,風寒咳嗽者,禁用。

本經疏證

冬氣閉藏,夏氣蕃秀,草木花實多應其時,惟枇杷於盛冬作花,仲綴實,是陽藏於陰之候,而反陽出於陰,陽出於陰之候,而反陽凝於陰。為陰盛時能使陽舒,陰微時能使陽畜,是其下氣乃和陽以就陰,其止噦乃暢陰以從陽。予謂間啘於中,上云卒而下云不止,是來驟而去不速也。枇杷開花何妨稍遲,結實不嫌稍疾,乃竟於嚴萬閉密中吐英揚秀,一似有所促迫而不得遲者,有卒之義焉。既花已後,直俟六陽盡浮,一陰初姤時實方成熟,一似有所推挽而不得疾者,有不止之義焉。卒啘止者,陰不和陽,陽不入陰也,取其花能陰和於陽,實能陽入於陰,以治有氣不下噦不止者哉。雖然,其取義在花實,而所用在葉,何也?夫花仍有主頭風鼻流清涕之功,實原有止渴下氣利肺氣止吐逆之效,但花不耐採,實不任藏,以其易浥爛也,獨葉堅厚青翠,四時不凋,隨用隨採,無須儲蓄,蓄亦甚易,且惟不凋,是以得氣充,為花實所繫而效其靈,若花實則效靈於氣者也,又何可并,特不能如花之入極上實之能潤燥耳。

本草新編

枇杷葉,味苦,氣平,無毒。入肺經。止咳嗽,下氣,除嘔噦不已,亦解口渴。用時去毛,但止用之以止陰虛之咳嗽,他嗽不可用也。

枇杷葉竣冬不凋,自是益陰妙藥,但制之不得法,反動其嗽。蓋葉上尤毛多,必須以水洗去,不可少帶一毫始妙。否則,毛入喉中,無益轉有害矣。

本草分經

清肺和胃,下氣而消痰,降火。治肺蜜炙;治胃薑汁炙。刷去毛。

本草思辨錄

枇杷葉背有黃毛,黃入胃而毛屬肺。其味苦平,故能和肺胃而降氣。《別錄》主卒啘不止。鄒氏不言啘為何病,而但以陰和陽,陽入陰釋之,似精而實泛矣。夫卒啘者呃逆之謂,不止者連續之謂,呃逆多捽髮而連續。其所以主之者何故?蓋胃為肝干則逆,胃逆而肺欲降則呃。枇杷葉青翠不雕,煮汁則冷,有抑肝陽之能,且使肺胃咸循其降納之職。陶隱居云:若不暇煮,但嚼汁咽亦瘥。其效之速如是。然則柿蒂所以治冷呃,枇杷葉所以治熱呃。非天然對待之劑耶。

用枇杷葉者,於熱嗽熱嘔多有之,熱呃少見。但能認定枇杷葉為降氣治熱之物,則以之治嗽治呃,皆發無不中。

【現代藥理研究】

枇杷葉對呼吸系統有抑制作用,有鎮咳、祛痰、平喘作用。

枇杷葉對消化系統的作用:綠原酸有顯著增加胃腸道蠕動和促進胃液分泌和利膽作用。

枇杷葉有抑菌作用,對多種球菌、桿菌均有抑制作用。

枇杷葉有抗炎作用。

枇杷葉有抗腫瘤作用,其有效成分是熊果酸。

枇杷葉有降血糖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