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白皮

来自WikiTCM
环溪讨论 | 贡献2020年9月12日 (六) 20:47的版本 (创建页面,内容为“白皮為桑科植物桑的乾燥根皮。栽培或野生。主產於安徽、浙江、江蘇、河南、湖南、四川等地。原植物喜溫暖濕潤氣候,稍…”)
(差异) ←上一版本 | 最后版本 (差异) | 下一版本→ (差异)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白皮為桑科植物桑的乾燥根皮。栽培或野生。主產於安徽、浙江、江蘇、河南、湖南、四川等地。原植物喜溫暖濕潤氣候,稍耐蔭,耐旱,不耐澇,耐貧瘠,對土壤適應性強。味甘,性寒。歸肺經。功效瀉肺平喘、利水消腫。臨床用名有桑白皮、蜜炙桑白皮。

【本草匯言】

神農本草經

味甘,寒。主治傷中,五勞,六極,羸瘦,崩中,脈絕,補虛,益氣。葉:主除寒熱,出汗。

名醫別錄

無毒。主去肺中水氣,止唾血,熱渴,水腫,腹滿,臚脹,利水道,去寸白,可以縫金創。

藥性論

使,平。能治肺氣喘滿,水氣浮腫,主傷絕,利水道,消水氣,虛勞客熱頭痛,內補不足。

日華子本草

溫,調中,下氣。消痰止渴,利大小腸,開胃,下食,殺腹藏蟲,止霍亂吐瀉。

開寶本草

味甘,寒,無毒,去肺中水氣,止唾血,熱渴,水腫,腹滿臚脹,利水道,去寸白,可以縫金創。

本草衍義

治服金石發熱渴,生精神,及小腸熱,性微涼。

藥類法象

氣寒,味苦酸。

主傷中五勞六極羸瘦,補虛益氣,除肺中水氣,止唾血、熱渴、消水腫,利水道。

藥性賦

味甘,性寒,無毒。可升可降,陽中陰也。其用有二:益元氣不足而補虛,瀉肺氣有餘而止咳。

湯液本草

氣寒,味苦、酸。甘而辛,甘厚辛薄,無毒。

入手太陰經。

》云:主傷中五勞羸瘦,補虛益氣,除肺氣,止唾血熱渴,消水腫,利水道。

》云:甘以固元氣,辛以瀉肺氣之有餘。

本草》云:治傷中,五勞六極,羸瘦,崩中脈絕,補虛益氣。去肺中水氣,唾血熱渴,水腫,腹滿臚脹,利水道,去寸白,可縫金瘡。續斷、麻子、桂心為之使,忌鐵鉛。

本草衍義補遺

氣寒味苦酸,主傷中、五勞、羸瘦,補虛益氣,除肺中水氣,止嘔血,消水腫,利水道,須炒而用之。

本草綱目

桑白皮專於利小水,乃實則瀉其子也,故肺中有水氣及肺火有餘者,宜之。十劑云:燥可去濕,桑白皮,赤小豆之屬是也。宋錢乙治肺氣熱盛,咳嗽而後面喘,面腫身熱,瀉白散主之。桑白皮、地骨皮,皆能瀉火從小便去;甘草,瀉火而緩中;粳米,清肺而養血,此乃瀉肺諸方之準繩也。元醫羅天益其瀉肺中伏火而補正氣,瀉邪所以補正也。若肺虛而小便利者,不宜用之。

瀉肺,利大小腸,降氣散血。

本草經疏

桑根白皮得土金之氣,故味甘氣寒而無毒。東垣、海藏俱云兼辛。然甘厚辛薄,降多升少,陽中陰也。入手太陰經。甘以固元氣而補不足,辛以瀉肺邪之有餘,故能止嗽也。凡肺中有水氣及肺火有餘者宜之。傷中者,中氣傷也。五勞者,五臟勞傷也。六極者,六腑之中氣極也。羸瘦者,肌肉脫也。崩者中,血脫也。脈絕者,氣血兩虛之至,故脈不來也。之數者,皆由陰不足則陽有餘,陽有餘則火盛而內熱,火與元氣不兩立,火能消物,造化自然也。惟甘也可以補元氣,惟寒也可以除內熱,熱除矣,元氣生矣,則上來諸證自瘳。故《本經》終之以補虛益氣焉。《別錄》去肺中水氣者,即《十劑》中云:燥可去濕,桑白皮之屬是已。吐血熱渴者,熱傷肺,火炎迫血妄行,溢出上竅,而兼發熱作渴也。其主水腫腹滿臚脹者,即利水道,除濕補虛之功也。濕熱盛則寸白生,消除濕熱則蟲自不能留也。縫金瘡者,甘寒補益,宜於傷損也。

簡誤:肺虛無火,因寒襲之而發咳嗽者,勿服。

本草蒙筌

味甘而辛,甘厚辛薄。氣寒。可升可降,陽中陰也。無毒。為使續斷桂心,入手太陰肺臟。甘助元氣,補勞怯虛羸。辛瀉火邪。羅謙甫曰:桑白皮瀉肺,是瀉肺中火邪,非瀉肺氣也,火去則氣得安矣。止喘嗽唾血。利水消腫,解渴驅痰。刀刃傷作線縫,熱雞血塗即合。

本草乘雅

桑為蠶食,桑是蠶之天矣。蠶質作絲,絲是蠶之精矣。絲絲縷縷,如人身外之毛髮,身內之經絡,毛髮廣之鬚眉,經絡廣之肉腠,又深之廣之,如經絡為營血行之處,或經脈損而營血崩,或營血去而經脈涸,從脈生病,咸可以桑。

季夏取桑柘之火,桑當入脾,為脾之心藥,以絲縷如脈,心主脈故也。絲發五音,皮堅似革,色白屬金,亦可入肺,脾之肺藥也。曲直仆傴,靡不怒生,得木全性,亦可入肝;脾之肝藥也。精英在椹,色黑氣寒,亦可入腎,脾之腎藥也。雖入五藏,以脾為主,然非寄四藏於脾,四藏別有體用,此則脾藏中之四藏也。設因脾轉屬,為效甚速。蓋傷中者,傷中央土,致五藏之勞興極耳。羸瘦即肉極;崩中絕脈即脈極。桑司中央火,且絲縷專勝,故治肉脈之極,其功特著。補虛者,補脾土之虛;益氣者,益中央之氣。絲縷在葉,葉可通心以除寒熱,汗乃心液故也。

藥性解

味辛甘,性寒,無毒,入脾、肺二經。主傷中羸瘦、崩中脈絕、肺氣有餘、虛勞客熱、瘀血停留、吐血熱渴,止嗽消痰,開胃進食,利二便,消水腫,能殺寸白,可縫金瘡。皮中白汁,塗唇燥及小兒口瘡。桂心、麻子為使,忌見鉛、鐵。桑枝,療手足拘攣、陰管作痛、眼眶作暈、氣逆咳嗽、腫毒風癢。桑椹,開關竅,利血脈,安神魂,黑鬚發,明耳目。桑寄生,主除腰痛,去風濕,健筋骨,充肌膚,愈金瘡,益血脈,長鬚發,堅齒牙,安胎氣,下乳汁,止崩漏。折其莖,深黃色者真。

按:桑皮辛則走西方而瀉肺金,甘則歸中央而利脾土,然肺氣虛;脾氣弱者,不宜用之,恐潤利之品,能走真元耳。枝本四發,有發散之義。椹為桑英,有裨益之功。而寄生獨產於海外,蓋以地暖不蠶,桑木無採捋之苦,得氣最厚,生意濃密,葉上在生出,何曾有所為節間可容樹子也。此說本自丹溪,最為近理。《圖經》諸書,胥尼也。難得其真,誤服殺人,用者謹之。

藥鑒

氣寒,味苦酸,無毒,可升可降,陽中陰也。酸苦能補虛,故主傷中五勞羸瘦,補虛益氣也。氣寒能利水,故主除肺中水氣,止唾血,消水腫,利水道也。蜜炙用之,又主理肺氣而止咳嗽。與阿膠同用,又能治血嗽。蓋阿膠補血,所忌者在斂肺耳,今得此劑以瀉之,則血得補而不患其為斂也。桑白皮乃監製阿膠之妙劑也,用之者,其可少乎?

景岳全書

味甘微辛微苦,氣寒。氣味俱薄,升中有降,陽中有陰。入手太陰肺臟。氣寒味辛,故瀉肺火;以其味甘,故緩而不峻。止喘嗽唾血,亦解渴消痰,除虛勞客熱頭痛。水出高原,故清肺亦能利水。去寸白,殺腹臟諸蟲。研汁治小兒天吊驚癇客寸白,殺腹臟諸蟲。研汁治小兒天吊驚癇客忤,及傅鵝口瘡,大效。作線可縫金瘡。既瀉肺實,又云補氣,則未必然。

本草備要

瀉肺行水,《十劑》作燥,以其行水。

甘辛而寒。瀉肺水,羅謙甫曰:是瀉肺中火邪,非瀉肺氣也。火與元氣不兩立,火去則氣得安矣。故《本經》又云益氣。東垣曰:甘固元氣之不足而補虛,辛瀉肺氣有餘而止嗽。然性不純良,不宜多用。錢乙瀉白散;桑皮、地骨各一兩,甘草五錢,每服二錢,入粳米百粒煎。時珍曰:桑皮、地骨,皆能瀉火從小便出,甘草瀉火緩中,粳米清肺養血,乃瀉肺諸方之準繩也。一婦鼻久不聞香臭,後因他疾,繆仲醇為處方,每服桑皮至七八錢,服久而鼻塞忽通。利二便,散瘀血,下氣行水,止嗽清痰。《發明》曰:肺中有水,則生痰而作嗽,除水氣正所以瀉火邪,實則瀉其子也。火退氣寧,則補益在其中矣。《十劑》曰:燥可去濕,桑白皮、赤小豆之類是也。治肺熱喘滿,唾血熱渴,水腫臚脹。肺氣虛及風寒作嗽者慎用。為線可縫金瘡,刮去外皮,耳白用。如恐其瀉氣,用蜜炙之。續斷、桂心為使。忌鐵。桑乃箕星之精,其木利關節,養津液,行水《錄驗方

枝皮細銼,釀酒服良。祛風。桑枝一升,細銼炒香,不三升熬至二升,一日服盡,名桑枝煎,治風氣腳氣口渴。其火拔引毒氣,祛風寒濕痺。凡癰疽不起,瘀肉不腐,瘰癧流注,臁頑惡瘡不愈,用桑木片紮成小把,燃火吹息,灸患處。內服補托藥良。

本經逢原

桑根白皮,瀉肺氣之有餘,止嗽而能利水,肺中有水氣,及肺火有餘者宜之。肺虛無火,因風寒而嗽者服之,風邪反閉固不散,而成久嗽者有之。甄權治肺中水氣,唾血熱渴,水腫腹滿臚脹,利水道,去寸白蟲。可以縫金瘡,縫後以熱雞血塗之,桑皮之功用盡矣。

本草崇原

桑名白桑,落葉後望之,枝幹皆白,根皮作紙,潔白而綿,蠶食桑精,吐絲如銀,蓋得陽明金精之氣。陽明屬金而兼土,故吐甘。陽明主燥而金氣微寒,故氣寒,主治傷中,續經脈也。五勞,志勞、思勞、煩勞、憂勞、恚勞也。六極,氣極、血極、筋極、骨極、肌極、精極也。羸瘦者,肌肉消減。崩中者,血液下注。脈絕者,脈絡不通。桑皮稟陽明土金之氣,刈而復茂,生長之氣最盛,故補續之功如此。

本草求真

﹝批﹞瀉肺火,利水通氣。

桑白皮專入肺。辛甘性寒,善入肺中氣分,瀉火利水,除痰泄氣。緣氣與水與痰,止屬病標,其氣逆不利與水飲膠結,未有不因火結而成,羅謙甫曰:是瀉肺中火邪,非瀉肺氣也。火與元氣不兩立,火去則得安矣。久而不治,則瘀結便秘,喘嗽胸滿,唾血口渴,水腫臚脹,靡不色色而見。桑白皮辛甘而寒,能於肺中治火利水,俾火去而水自消,水去而火即滅,而氣因爾而治。時珍曰:桑白皮長於利小水及實則瀉其子也。故肺中有水氣及肺火有餘者宜之。十劑云:燥可去濕,桑白皮、赤小豆之屬是也。宋醫錢乙宜治肺氣熱盛,咳嗽而而後喘,面腫身熱瀉白散,用桑白皮炒一兩,地骨皮焙一兩,甘草炒半兩,每服一二錢,入粳米百粒,水煎,食後溫服。桑白皮、地骨皮皆能瀉火從小便去,甘草瀉火而緩中,粳米清肺而養血,此乃瀉肺諸方之準繩也。至書有云能補元氣之不足,不過云其氣得自安,若以甘寒之味可以補氣,則當置甘溫於何地乎。況本草《十劑篇》云,燥可去濕,桑白皮、赤小豆之屬是也。故濕則為重,宜燥劑以除之。燥字從濕去重除之後而言,勿泥燥熱之燥看。但此性寒而裂,其裂亦作寒裂。雖有甘味,不能以制,故古人有戒勿多用之條,及肺虛火衰、水涸風寒作嗽者,為切忌焉。

得配本草

桂心、續斷、麻子為之使。忌鐵。

甘、辛,寒。入手太陰經氣分。瀉肺火,降肺氣,利二便,祛痰嗽,散瘀血,殺寸蟲。又皮主走表,治皮裡膜外之水腫,除皮膚風熱之燥癢。

得糯米,治嗽血;配茯苓,利小便。

疏散清熱,生用;入補肺藥,蜜水拌炒。

肺虛,小便利者,禁用。根出土生者有毒,殺人。

本草經解

桑皮氣寒,秉天冬寒之水氣,入足少陰腎經;味甘無毒,得地中正之土味,入足太陰脾經。氣降味和,陰也。

中者,中州脾也,脾為陰氣之原,熱則中傷,桑皮甘寒,故主傷中。

五營者,五臟勞傷真氣也;六極者,六腑之氣虛極也。臟腑俱虛,所以肌肉削而羸瘦也。其主之者,桑皮甘以補脾氣,而補不足;寒以清邪火之邪,而退內熱,邪氣退而脾陰充,脾主肌肉,自然肌肉丰,而勞極愈矣。

崩中者血脫也,脈者血之府,血脫故脈絕不來也,脾內血而為陰氣之原,甘能益脾,所以主崩中脈絕也。

火與元氣,勢不兩立,氣寒清火,味甘益氣,氣益火退,虛得補而氣受益矣。

神農本草經讀

今人以補養之藥,誤認為清肺利水之品,故用多之不效。且謂生用大瀉肺氣,宜塗蜜炙之,然此藥忌火,不可不知。

本經疏證

桑根白皮,本經以之主傷中五勞六極羸瘦崩中脈絕,補虛益氣。舉天下之虛證,幾盡治之,宜補劑無與匹者矣。乃後賢視之,其功一若甚狹,何哉?予則謂不然。考千金於五臟之勞,大旨以四氣調神大論中逆四時之氣一節為主,因分析其輾轉虛實致使關格生勞,於六極則以陰陽應像大論天氣通於肺至治五臟者半死半生為總論。分列風論痺論五臟四時所受病於筋脈肉氣骨五極之下,以臟氣發時論五臟虛實見象綴之。惟精極則以謂通主五臟六腑之病候,獨歸重於腎,是勞不盡屬於虛,極有以異於竭,既有盛有衰有虛有實,又有四時之邪繩貫其間,其為虛證已無幾矣。況勞極之病,有由傷中者,有由傷外者,有羸瘦者,有不羸瘦者,桑根白皮之所主,僅傷中之五勞六極且羸瘦者,不既已不廣歟。所以然者,桑根白皮為物,甘辛而寒。寒者其氣下歸於腎,甘辛者其味上達謚肺脾,肺脾者水津運化之通衢,腎者水津歸宿之廬舍。上焦運化不愆,則中之傷者以漸可瘳,下焦歸宿有方,則外之羸者以漸能旺。且其物堅致韌密,潔淨無瑕,剔其皮為紙,則牢固難敗,以其葉飼蠶,則吐絲連續,故於崩中脈絕之候,又能補虛益氣。明其於內崩則能補虛,而去者可復,於脈絕則能續氣,而斷者可聯也。曰桑根白皮,還瘦為丰,固有諸矣。別錄以之去肺中水氣,肺中有水,必面浮,又以療水腫腹滿臚脹非過不羸瘦乎?夫惟其不羸瘦,轉有以知其羸瘦矣。水為有形之物,必其胸腹中有空隙乃能容之,如其肌肉丰盈,氣道充滿,則水更居何所?且脾肺之氣化,連屬水道之通降得常,所以治羸瘦者,正其所以治水,又有豈有二致哉?惟其葉甘寒之外,不兼辛而兼苦,則有異於根皮,而清虛肅降之氣過之,故主寒熱病之汗出者,斯不得牽連前說耳。

本草新編

味甘而辛,氣寒,可升可降,陽中陰也。入手太陰肺臟。助元氣,補勞怯虛羸,瀉火邪,止喘嗽唾血,利水消腫,解渴祛痰。刀刃傷,作線縫之,熱雞血塗合可愈。

本草分經

甘、辛,寒。瀉肺火,散瘀血,下氣行水,止嗽清痰。

本草思辨錄

桑根白皮甘辛入脾肺,而氣寒復入膀胱,能驅脾肺中之水氣從小便出,故水腫腹滿臚脹胥治之。咳嗽惟肺有水氣及伏火者宜之。肺虛無火,因風寒而嗽者,服之則錮閉邪氣而成久嗽。此仲聖於王不留行散,所以謂風寒勿取也。

【現代藥理研究】

桑白皮有降壓作用,其降壓機制可能是抑制了血管運動中樞。

桑白皮有利尿作用。

桑白皮有鎮靜、鎮痛、抗驚厥作用。

桑白皮有解熱、抗炎作用。

桑白皮有抗菌作用,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傷寒桿菌和福氏痢疾桿菌及某些真菌有抑制作用。

桑白皮有導瀉作用。

桑白皮對胃腸道及子宮平滑肌有興奮作用。

桑白皮對心臟的影響:桑白皮提取物對離體蛙心有抑制作用;而正丁醇提取物可使離體大鼠心房收縮頻率及收縮力明顯增加,隨後輕度抑制。

桑白皮有抗腫瘤作用。

桑白皮有擴張血管作用。

桑白皮對花生四烯酸代謝有抑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