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皮
陳皮為芸香科植物橘及其變種的乾燥成熟果皮。均係栽培,主產於四川、福建、廣東、浙江等地。原植物多生於丘陵、低山地帶、湖泊河岸或平原,喜溫暖濕潤的亞熱帶氣候。不耐寒,稍耐蔭,以陽光充足、地勢高燥、土層深厚、透氣性良好的砂質壤土或壤土最宜生長。味苦、辛,性溫。歸肺、脾經。功效理氣健脾、燥濕化痰。臨床用名有陳皮、炒陳皮、薑陳皮。
【本草匯言】
《神農本草經》
氣味苦辛平無毒,主治胸中瘕熱,逆氣,水穀。久服去臭,下氣通神。
《藥性論》
臣,味苦,辛。能治胸膈間氣,開胃,主氣痢,消痰涎,治上氣咳嗽。
《日華子本草》
苦,微毒。治遊風,熱毒。風疹,惡瘡,疥癩,小兒壯熱,并煎湯浸洗。桔皮,暖,消痰止嗽,破症瘕痃癖。
《開寶本草》
味辛,溫,無毒。下氣,止嘔吐,除膀胱留熱,下停水,五淋,利小便。主脾不能消穀,氣沖胸中吐逆,霍亂,止泄,去寸白。
《藥性賦》
味辛、苦,性溫,無毒。可升可降,陽中之陰也。其用有二:留白者補胃和中,去白者消痰泄氣。
《湯液本草》
氣溫,味微苦。辛而苦,味厚,陰也,無毒。
《象》云:能益氣,加青皮減半去滯氣,推陳致新。若補脾胃,不去白;若理胸中肺氣,須去白。
《心》云:導胸中滯氣,除客氣。有白朮則補脾胃,無白朮則瀉脾胃,然勿多用也。
《珍》云:益氣利肺,有甘草則補肺,無甘草則瀉肺。
《本草》云:主胸中痰熱逆氣,利水穀。下氣,止嘔咳。除膀胱留熱停水,五淋,利小便。主脾不能消穀,氣沖胸中,吐逆霍亂。止瀉,去寸白蟲。能除痰,解酒毒。海藏治酒毒,葛根陳皮茯苓甘草生薑湯。手太陰氣逆,上而不下,宜以此順之。陳皮、白檀為之使。
《本草發揮》
潔古云:紅橘皮能益氣。加青皮減半,去滯氣,推陳致新。若補脾胃,不可去白;若理胸中滯氣,去白。《主治秘訣》云:性寒味辛,氣薄味厚,浮而升,陽也。其用有三:去胸中寒邪,破滯氣,少用;同白朮則益脾胃,多用;獨用則損脾胃。又云:益肺利氣。有甘草則補脾胃,無則瀉脾。
《本草綱目》
橘皮,苦能泄,能燥,辛能散,溫能和。其治百病,總是取其理氣燥濕之功。同補藥則補,同瀉藥則瀉,同升藥則升,同降藥則降。脾乃元氣之母,肺乃攝氣之倉,故橘皮為二經氣分之藥,但隨所配而補瀉升降也。浴古老人云:陳皮、枳殼利氣而痰自下,蓋此義也。同杏仁治腸胃氣秘,同桃仁治大腸血秘,皆取其通榜。
《泊宅編》云:橘皮寬膈降氣,消痰飲,極有殊功。他藥貴新,惟此貴陳。外舅莫氏得疾,凡食已輒胸滿不下,百方不效。偶家人合橘紅湯,因取嘗以,似相宜,連日飲之,一日忽覺胸中有物墜下,大驚目瞪,自汗如雨。須臾腹痛,下數塊如鐵彈子,臭不可聞,自此胸次廓然,其疾頓愈,蓋脾之冷積也。其方用橘皮(去穰)一斤,甘草、鹽花各四兩,水五碗,慢火煮乾,焙研為末,白湯點服,名二賢散,治一切痰氣特驗。世醫徒知半夏、南星之屬,何足以語此哉?珍按:二賢散,丹溪變以為注下丸,用治痰氣有效。惟氣實人服之相宜,氣不足者不宜用之也。
療嘔吐反胃嘈雜,時吐清水,痰痞閡瘧,大腸秘塞,婦人乳癇。入食料,解魚腥魚。
橘核,入足厥陰,與青皮同功,故治腰痛潰疝在下之病,不獨取象於核也。《局方》治諸疝痛及內潰,卵腫痛墜,或硬如石,或腫至潰,有橘核方,用之效。
小腸疝氣及陰核腫痛,炒研五錢,老酒煎服,或酒糊丸服,甚效。
《本草經疏》
橘皮花開於夏,成實於秋,得火氣少,金氣多,故味辛苦,氣溫無毒。味薄氣厚,降多升少,陽中之陰也。入手足太陰,足陽明經。其主胸中瘕熱逆氣,氣沖胸中嘔咳者,以肺主氣,氣常則順,氣變則逆,逆則熱聚於胸中而成瘕。瘕者,假也。如痞滿鬱悶之類也。辛能散,苦能泄,溫能通行,則逆氣下,嘔咳止,胸中瘕熱消矣。脾為運動磨物之臟,氣滯則不能消化水穀,為吐逆霍亂,泄瀉等證,苦溫能燥脾家之濕,使滯氣運行,諸證自瘳矣。肺為水之上源,源竭則下流不利,熱結膀胱,肺得所養而津液貫輸,氣化運動,故膀胱留熱停水,五淋皆通也。去臭及寸白者,辛能散邪,苦能殺蟲也。通神輕身長年者,利脾肺之極功也。
簡誤:橘皮味辛氣溫,能耗散真氣,中氣虛,氣不歸元者,忌與耗氣藥同用。胃虛有火嘔吐,不宜與溫熱香燥藥同用。陰虛咳嗽生痰,不宜與半夏、南星等同用。瘧非寒甚者,亦勿施。
附:橘核
按:橘核出日華子,其味苦溫而下氣,所以能入腎與膀胱,除因寒所生之病也。疝氣方中多用。
《藥性解》
陳皮,味辛苦,性溫,無毒,入肺、肝、脾、胃四經。主下氣消食,化痰破結,止嘔咳,定霍亂,療吐瀉,利小便,通五淋,逐膀胱留熱,殺寸白蟲。核治腰痛疝痛。葉治乳癰脅痛。肉能止渴,多食令人氣逆生痰。去白者兼能除寒發表;留白者兼能補胃和中。陳久者良。
按:陳皮辛苦之性,能泄肺部,金能制水,故入肝家,土不受侮,故入脾胃。採時性已極熱,如入至老成,則酷性漸減;收藏又復陳久,則多歷梅夏而烈氣全消。溫中而無燥熱之患,行氣而無峻削之虞,中州之勝劑也,乃《大全》以為多用獨用有損脾胃,師心之過耳。
《藥鑒》
氣溫,味辛微苦,氣薄味厚,無毒,可升可降,陽中之陰也。必須年久者為美。去白性熱,能除寒發表。存白性溫,能補胃和中。與白朮、半夏同用,則滲濕而健胃。與甘草、白朮同用,則補脾而益胃。有白朮則補脾胃,無白朮則瀉脾胃。有甘草則補肺,無甘草則瀉肺。故補中湯用之以益氣,平胃散用之以消穀,二陳湯用之以除痰,乾葛湯用之以醒酒。予嘗用陳皮一斤,滾水泡,去白,令極淨,烏梅、大草、青鹽各四兩,濃煎取汁浸透,曬半乾,再入白糖六兩拌勻,用紫蘇葉、薄荷葉上蓋,蒸一炷香,每用少許,不拘時常服,治久嗽痰火,長服健胃和中,解酒毒。
《景岳全書》
味苦辛,性溫散,氣實痰滯必用。留白者,微甘而性緩;去白者,用辛而性速。瀉脾胃痰濁、肺中滯氣,消食開胃,利水通便,吞酸噯腐,反胃曹雜。呃逆脹滿堪除,嘔吐噁心皆效。通達上下,解酒除蟲,表裡俱宜,癰疽亦用。尤消婦人乳癰,并解魚肉諸毒。
《本草備要》
能燥能宣,有補有瀉,可升可降。辛能散,苦能燥能瀉,溫能補能和。同補藥則補,瀉藥則瀉,升藥則升,降藥則降。為脾肺氣分之藥。脾為氣母,肺為氣籥。凡補藥澀藥,必佐陳皮以利氣。調中快膈,導滯消痰,大法治痰,以健脾順氣為主,潔古曰:陳皮、枳殼利其氣,而痰自下。利水破癥,宣通五臟,統治百病,皆取其理氣燥濕之功。人身以氣為主,氣順濕除,則百病散。《金匱》云:能解魚毒、食毒。多服久服,損人元氣。入補養藥則留白,入下氣消痰藥則去白。《聖濟》云:不去白,反生痰。去白名橘紅,兼能除寒發表。皮能發散皮膚。核治疝痛,葉散乳癰。皆能入厥陰,行肝氣,消腫散毒。腰腎痛,橘核炒,酒服良。《十劑》曰:宣可去壅,生薑橘皮之屬是也。《白宅編》曰:莫強中,食已輒胸滿不下,百治不效。偶家人合橘皮湯,嘗之似有味,連日飲之。一日坐廳事,覺胸中有物墜下,目瞪汗濡,大驚扶歸,腹疼痛下數塊如鐵彈,臭不可聞,自此胸次廓然。蓋脾之冷積也,半年服藥不知,功乃在橘皮。方用橘紅一斤,甘草、鹽各四兩,煮幹點服,名二賢散,蒸餅丸名潤下丸,治痰特有驗。世醫惟知半夏、南星、枳殼、茯苓之屬,何足語此哉!丹溪曰:治痰,利藥過多則脾虛,痰易生而反多。又曰:胃氣亦賴痰以養,不可攻盡,攻盡則虛而愈劇。廣中陳久者良,故名陳皮。陳則烈氣消,無燥散之患。半夏亦然,故同用名二陳湯。治痰咳童便浸曬,治痰積薑汁炒,治下焦鹽水炒。
《本經逢原》
橘稟東南陽氣而生,故以閩粵者最勝。其逾淮而北,則變為枳,此地氣使然,與人之鄉音習俗無異。橘之文采,煥發於外,故其功用都在於皮,專行脾、肺二經氣分。《本經》主治胸中痰熱逆氣,為消痰運食之要藥。留白則補脾胃,去白則理肺氣。同人參、白朮則補脾胃,同人參、甘草則補肺,獨用則瀉肺損脾。其治百病,總是取其理氣燥濕之功。同補藥則補,同瀉藥則瀉,同升藥則升,同降藥則降。脾乃元氣之母,肺乃攝氣之沴,故為二經氣分藥,但隨所配而補瀉升降也。同生薑則止嘔,同半夏則豁痰,同杏仁治大腸氣秘,同桃仁治大腸血秘,皆取其通榜。
橘紅,專主肺寒咳嗽多痰,虛損方多用之。然久嗽氣泄,又非所宜。按:橘皮下氣消痰,其瓤生痰聚飲,一物而性之殊異如此。
橘核沉降,入足厥陰,與青皮同功,故治腰痛瘍疝在下之病,不獨取象於核也。然惟實證為宜,虛者。禁用,以其味苦,大傷胃中沖和之氣也。橘葉苦平,導胸膈逆氣,消乳癰。搗爛和面,熨傷寒胸膈痞滿。又治肺癰,絞汁一盞服,吐出膿血愈。
《本草崇原》
橘實形圓色黃,臭香肉甘,脾之果也。其皮氣味苦辛,性主溫散,筋膜似絡脈,皮形若肌肉,宗眼如毛孔,乃從脾脈之大絡而外出於肌肉毛孔之藥也。胸中瘕熱逆氣者,謂胃上郛釦間,濁氣留聚,則假氣成形,而為瘕熱逆氣之病。橘皮能達胃絡之氣,出於肌腠,故胸中之瘕熱逆氣可治也。利水穀者,水穀入胃,藉脾氣之散精,橘皮能達脾絡之氣,上通於胃,故水穀可利也。久服去臭者,去中焦腐穢之臭氣,而肅清脾胃也。下氣通神者,下肺主之氣,通心主之神,橘皮氣味辛苦,辛入肺,而苦入心也。
愚按:上古諸方,只曰橘皮,個用不切,并無去白之說。李東垣不參經義,不禮物性,承《雷斅炮製》謂:留白則理脾健胃,去白則消痰止嗽。後人習以為法,每用橘紅治虛勞咳嗽。夫咳嗽非只肺病,有肝氣上逆而咳嗽者,有胃氣壅滯而咳嗽者,有腎氣奔迫而咳嗽者,有心火上炎而咳嗽者,有皮毛閉拒而咳嗽者,有脾肺不和而咳嗽者。《經》云:五臟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也。橘皮裡有筋膜,外黃內白,其味先甘後辛,其性從絡脈而外達於肌肉、毛孔,以之治咳,有從內達外之義。若去其白,其味但辛,只行皮毛,風寒咳嗽似乎相宜,虛勞不足,益辛散矣。後人襲方書糟粕,不窮物性本原,無怪以訛傳訛,而莫之止。須知雷斅乃宋人,非黃帝時雷公也。業醫者當以上古方制為準繩,如《金匱要略》用橘皮湯治乾嘔噦,義可知矣。日華子謂:橘瓤上筋膜,治口渴吐酒,煎湯飲甚效。以其能行胸中之飲而行於皮膚也。夫橘皮從內達外,凡汗多裡虛,陽氣外浮者,宜禁用之。
橘核氣味苦,平,無毒。主治腎疰腰痛,膀胱氣痛,腎冷。
《本草求真》
﹝批﹞宣肺氣,燥脾濕。
橘皮專入脾、肺,兼入大腸。味辛而溫,治雖專主脾肺,時珍曰:脾乃元氣之母,肺乃攝氣之龠,故橘皮為二經氣分藥。調中快膈,導痰消滯,利水破癥,宣五臟,理氣燥濕。汪昂曰:大法治痰以健脾順氣為主。潔古曰:陳皮、枳殼利其氣而痰自下。然同補劑則補,同瀉劑則瀉,同升劑則升,同降劑則降,各隨所配而得其宜,凡補藥澀藥,必佐陳皮以利氣。且同生薑,則能止吐;十劑篇云:宣可去壅,生薑、橘皮之屬是也。同半夏則豁痰;同杏仁則治大腸氣閉;同桃仁則治大腸血閉。至其利氣,雖有類於青皮,但此氣味辛溫,則入脾肺而宣壅,不如青皮專入肝疏泄,而無入脾燥濕,入肺理氣之故也。諸濕皆屬於脾,諸氣皆屬於肺。然多服亦能損氣。胃氣亦賴痰養,不可用此盡攻。
用補留白,下氣消痰除白,出《聖濟》。﹝批﹞橘紅。即書所名橘紅,今人有以色形小如枳實者代充,其破氣實甚。然亦寓有發表之意。以皮治皮意。
核﹝批﹞橘核。治疝痛偏墜。凡核多入腎,而橘核尤入囊核,亦物類相感意。時珍曰:橘核入足厥陰肝,與青皮同功,故治腰痛頹疝痛,及內頹卵腫偏墜,或硬如石,或腫至潰,有橘核丸,用之有效。
《得配本草》
辛、苦,溫。入手足太陰經氣分。導滯消痰,調中快膈,運胃氣,利水穀,止嘔逆,通五淋,除膀胱留熱,去寸白蟲蠱,解魚腥毒。
得川連、豬膽,治小兒疳瘦;得麝香,治乳癰;研末酒下。配乾薑,治寒呃;配竹茹,治熱呃;配白朮,補脾;配人參,補肺;配花粉,治咳嗽;配炙甘草、鹽,治痰氣;配藿香,治霍亂;配檳榔,治氣脹。佐桃仁,治大腸血秘;佐杏仁,治大腸氣秘;合生薑、半夏,治嘔噦厥冷。
去白名橘紅,消痰下氣,發表邪,理肺經血分之鬱;留白和中氣,理脾胃氣分之滯。治痰,薑汁炒;下氣,童便炒;理下焦,鹽水炒;虛人氣滯,生甘草、烏梅汁煮炒。汗家血家、痘疹灌漿時,俱禁用。
《本草經解》
橘皮氣溫,秉天春升之木氣,入足厥陰肝經;味苦辛無毒,得地南西火金之味,入手少陰心經、手太陰肺經。氣味升多於降,陽也。
胸中者,肺之分也,氣常則順,氣變則滯,滯則一切有形血食痰涎,皆假滯氣而成瘕,瘕成則肺氣不降,而熱生焉。橘皮辛能散,苦能泄,可以破瘕清熱也。
苦辛降氣,又主逆氣。飲食入胃散精,溫辛疏散,肝能散精,水穀自下也。肺主降,苦辛下泄,則肺金行下降之令,而下焦臭濁之氣,無由上升,所以去臭下氣也。心為君主,神明出焉,味苦清心;味辛能散,所以通神也。
《神農本草經讀》
橘皮氣溫,秉春氣而入肝,味苦入心,味辛入肺。
胸中為肺之部位,唯其入肺,所以主胸中之瘕熱逆氣。疏泄為肝之專,唯其入肝,所以能利水穀。心為君主之官,唯其入心,則君火明而濁陰之臭氣自去。又推其所以得效之神者,皆其下氣之功也。總結上三句,古人多誤解。
愚按:上古諸方,止曰橘皮,個用不切,并無去白之說。李東垣不參經義,不體物性,承雷敩炮製,謂留白則理脾健胃,去白則消痰止嗽,後人習以為法,每用橘紅治虛勞咳嗽。
夫咳嗽非止肺病,有肝氣上逆而咳嗽者,有胃氣壅滯而咳嗽者,有胃氣奔迫而咳嗽者,有心火上炎而咳嗽者,有皮毛閉拒而咳嗽者,有脾肺不和而咳嗽者,《經》云「去五臟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也。橘皮裡有筋膜,外黃內白,其性先甘後辛,其性由絡脈而處達肌肉毛孔,以之治咳,有從內達外之義,若去其白,其味但辛,止行皮毛,治風寒似乎相宜,虛勞不足,蓋辛散矣。後人襲方書糟粕,不窮物理本原,無怪以訛傳訛而莫之止。須知雷敩宋人,非黃帝時雷公也,業醫者,當以上古方制為準繩,如《金匱要略》用橘皮湯治乾嘔噦,義可知矣。日華子謂橘瓤上筋膜,治口渴吐酒,煎湯飲甚效,以其能治胸中之飲,而行於皮膚也。夫橘皮從內達外,凡汗多、裡虛、陽氣外浮者,宜禁用之。
《本經疏證》
橘皮味苦辛適均而氣溫,若但據其苦泄辛散溫行,以為與他行滯氣之物等,則誤矣。本經於此獨取其利水穀,夫後天之氣,即水穀氣,合於真氣以充身者也,水穀利,則水穀之氣暢茂,而真氣得其助,盧氏謂上焦開發,宣五穀味,熏膚充身澤毛,若霧露之溉,橘皮有焉。夫氣生化於脾肺,本以流行為無病,寒熱升降或愆常度,皆能滯著為病,橘皮則無間寒熱升降補瀉之劑,胥得合之以奏績,而水穀之氣所以充於身者,亦能盡其常矣。愚按二家論橘皮之所以然,善矣。特張氏僅及胸中氣而未盡瘕熱逆三字之義,夫瘕則有形,熱則非寒,逆則上衝,必盡此三義,胸中瘕熱逆氣方確切也,瘕之為病,借氣聚以成形,依物象而成質,迨氣散物消,則形質亦隨而消散,故仲景書有所謂固瘕者,有所謂徵瘕者,有所謂寒疝瘕者,皆其物在上,以瘕字足之,此則瘕在熱上,亦可見因氣聚而成瘕,因瘕停而生熱,與中寒多食,大便不通之固瘕,(陽明篇)寒熱整月不罷之徵瘕,(瘧病篇)趺陽脈緊腹中痛之寒疝瘕,(水氣篇)為不同矣。大率瘕之在下者多依寒,在中者多依血,故固瘕必大便初硬後溏,寒疝瘕下之,方胸滿短氣,而徵瘕為寒熱難止,與瘕熱之在上者多因氣而其病為逆氣者,又自不同也。因熱而瘕,則其治在熱,因徵瘕而熱,則其治自應在氣,氣散則非特熱解,即逆氣亦隨以平,不然,味辛性溫之物,又豈治熱治逆者耶?觀仲景於橘皮僅用以治胸痺胸中氣塞短氣,(橘枳生薑湯)若乾嘔噦手足厥,(橘皮湯)若噦逆,(橘皮竹茹湯)而不以治瘕治熱,亦良以瘕熱由氣積而成,其著象自仍在氣,但得氣通且平,即瘕之與熱又何所容哉?
《本草新編》
橘皮,味辛、苦,氣溫,沉也,陰中之陽,無毒。陳皮治高,青皮治低,亦以功力大小不同也。入少陽三焦、膽腑,又入厥陰肝臟、太陰脾臟。
青皮,消堅辟,消瘟瘧滯氣,尤脅下鬱怒痛甚者須投,卻疝疏肝,消食寬胃。橘紅名陳皮,氣味相同,而功用少緩,和中消痰,寬脅利膈,用之補,則佐補以健脾;用之攻,則尚攻以損肺。宜於補藥同行,忌於攻劑共用。倘欲一味出奇,未有不倒戈而自敗者也。
或問陳皮留白為補,去白為攻,然乎?此齊東之語也。陳皮與青皮,同為消痰利氣之藥,但青皮味厚於陳皮,不可謂陳皮是補而青皮是瀉也。
或問陳皮即橘紅也,子何以取陳皮而不取橘紅?夫陳皮之妙,全在用白,用白則寬中消,若去白而用紅,與青皮何異哉。此世所以「留白為補,去白為攻」之誤也。其實,留白非補,和解則有之耳。
或問世人竟尚法制陳皮,不知吾子亦有奇方否?曰:陳皮製之得法,實可消痰,兼生津液,更能順氣以化飲食。市上貿易者非佳,惟姑蘇尤勝。然又過於多制,惟取生津,而不能順氣。余有方更妙,用陳皮一斤,切,不可去白,清水淨洗,去其陳穢即取起。用生薑一兩,煎湯一碗,拌陳皮曬乾。又用甘草、薄荷一兩三錢,煎湯,拌陳皮,又曬乾,又蒸熟曬乾。又用五味子三錢、百合一兩,煎湯二碗,拌勻又蒸曬。又用青鹽五錢、白礬二錢,滾水半碗拌勻,又蒸熟曬乾。又用人參三錢,煎湯二碗,拌勻蒸熟曬乾。又用麥門冬、橄欖各一兩煎湯,照前曬乾,收藏於磁器內。此方含在口中,津液自生,飲食自化,氣自平而痰自消,咳嗽頓除矣。修合時,切忌行經婦人矣。
或問陳皮用之於補中益氣湯中,前人雖有發明,然非定論,不識先生之可發其奇否?夫補中益氣湯中用陳皮也,實有妙義,非取其能寬中也。氣陷至陰,得升麻、柴胡以提之矣。然提出於至陰之上,而參、芪、歸、朮,未免盡助其陽,而反不能遽受。得陳皮,以分消於其間,則補不絕補,而氣轉得益。東垣以益氣名湯者,謂陳皮而非謂參、芪、歸、朮也。
《本草分經》
辛、苦,溫。入脾肺氣分。能散能和,能燥能瀉,利氣調中,消痰快膈,宣通五臟,統治百病。入和中藥留白,入疏通藥去白,亦名橘紅。兼能除寒發表。廣產為勝,名廣皮。陳者良,名陳皮。
【現代藥理研究】
陳皮所含揮發油可促進消化液的分泌。煎劑對腸管有解痙的作用。
陳皮煎劑、醇提物及橙皮苷均能興奮離體及在體蛙心。橙皮甙的衍生物甲基橙皮甙具降壓作用,柑皮或橘皮醇提物有升壓作用。
陳皮所含揮發油有刺激性祛痰作用。陳皮醇提物有平喘作用。
陳皮煎劑可使腎血管收縮,使尿量減少。橘皮煎劑及甲基橙皮甙對子宮有抑制作用。
陳皮水煎醇沉注射液使T淋巴細胞E玫瑰花環形成有顯著增強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