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參
丹參為唇形科植物丹參和甘西鼠尾草的乾燥根。野生或栽培。主產於河北、安徽、江蘇、四川等地。原植物生於山坡、路旁、林緣或林下草地。喜溫和濕潤氣候,耐寒,適應性強。味苦,性微寒。歸心、心包、肝經。功效祛瘀止痛、活血通經、養血安神。臨床用名有丹參、酒丹參。
【本草匯言】
《神農本草經》
味苦,微寒。治心腹邪氣,腸鳴幽幽如走水,寒熱積聚,破癥除瘕,止煩滿,益氣。
《名醫別錄》
無毒。主養血,去心腹痼疾、結氣,腰脊強,腳痺,除風邪留熱。久服利人。
《藥性論》
臣,平。能治腳弱疼痺,主中惡,治百邪鬼魅,腹痛氣作,聲音鳴吼,能定精。
《日華子本草》
養神安志,通利關脈,治冷熱勞,骨節疼痛,四肢不遂,排膿,止痛,生肌,長肉,破宿血,補新生血,安生胎,落死胎,止血崩,帶下。調婦人經脈不勻,血邪心煩惡瘡疥癬,癭贅腫毒,丹毒,頭痛,赤眼,熱溫狂悶。
《開寶本草》
味苦,微寒,無毒。養血,去心腹痼疾結氣,腰脊強,腳痺,除風邪留熱。
《本草綱目》
丹參色赤味苦,氣平而降,陰中之陽也。入手少陰、厥陰經。心與包絡血分藥也。《婦人明理論》
四物湯治婦人病,不問產前、產後、經水多少,皆可通用。惟一味丹參散,主治與之相同。蓋丹參能破宿血,補新血,安生胎,落死胎,止崩中帶下,調經脈,其功大類當歸、地黃、川芎、芍藥故也。活血,通心包絡,治疝痛。
《本草經疏》
丹參,《本經》味苦,微寒。陶云:性熱無毒。觀其主心腹邪氣,腸鳴幽幽如走水,寒熱積聚,破癥除瘕,則似非寒藥。止煩滿,益氣,及《別錄》養血,去心腹痼疾結氣,腰脊強,腳痺,除風邪留熱,及服利人,又決非熱藥。當是味苦平微溫。入手足少陰、足厥陰經。心虛則邪氣客之為煩滿。結氣久則成痼疾。肝虛則熱甚風生。肝家氣血凝滯,則為癥瘕,寒熱積聚,腎虛而寒濕邪客之,則腰脊強,腳痺。入三經而除所苦,則上來諸證自除。苦能泄,溫能散,故又主腸鳴幽幽如走水。久服利人,益氣養血之驗也。
簡誤:妊娠無故,勿服。
《本草蒙筌》
味苦,氣微寒。無毒。畏寒水石也,反藜蘆。專調經脈勻,善理骨節痛。生新血去惡血,落死胎安生胎。破積聚癥堅,止血崩帶下。腳痺軟能健,眼赤腫可消。散癭贅惡瘡,排膿生肉。辟精魅鬼崇,養正驅邪。更治腸鳴幽幽,滾下如走水狀。
《本草乘雅》
丹固指色,入少陰心主。主夏氣病藏之邪,驅之使出,亦可指丹曰樞,使從闔之邪,從樞轉出,少陰為樞故也。心腹邪氣,腸鳴幽幽如走水狀,此寒熱積聚,症瘕假形,雖屬病藏,實樞象耳。
《藥性解》
丹參,味苦,性微寒,無毒,入心經。養神定志,破結除癥,消癰散腫,排膿止痛,生肌長肉,治風邪留熱、眼赤狂悶、骨節疼痛、四肢不遂,破宿血,補新血,安生胎,落死胎,理婦人經脈不調、血崩帶下。
按:丹參色赤屬火,味苦而寒,故入手少陽經,以療諸般血症。
《景岳全書》
味微苦、微甘、微澀,性微涼,無毒。反藜蘆。能養血活血,生新血,行宿血,故能安生胎,落死胎;血崩帶下可止,經脈不勻可調。此心脾肝腎血分之藥,所以亦能養陰定志,益氣解煩,療眼疼腳痺,通利關節,及惡瘡疥癬,赤眼丹毒,排膿止痛,長肉生肌。
《本草備要》
補心,生血,去瘀。氣平而降,《本經》微寒。弘景曰:性應熱。味苦色赤。入心與包絡。破宿血,生新血,瘀去然後新生。安生胎,養血。墮死胎,去瘀。調經脈,風寒濕熱,襲傷營血,則經水不調。先期屬熱,後期屬寒,又有血虛、血痰、氣滯、痰陰之不同。大抵婦人之病,首重調經,經調則百病散。除煩熱,功兼四物,一味丹參散,功同四物湯。為女科要藥。治冷熱勞,骨節痛,風痺不隨,手足緩散,不隨人用。經曰: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腸鳴腹痛。崩帶癥瘕,音徵加。癥者,有塊可徵,瘕者,假也,移動聚散無常,皆血病。血虛血瘀之候,又治目赤疝痛,瘡疥腫毒,排膿生肌。鄭奠一曰:丹參養神定志,通利血脈,實有神驗。畏鹹水。忌醋。反藜蘆。
《本經逢原》
苦,平、微溫,無毒。反藜蘆。
丹參氣平而降,心與包絡血分藥也。《本經》治心腹邪氣,腸鳴幽幽如走水等疾,皆瘀血內滯,而化為水之候。止煩滿益氣者,瘀積去而煩滿愈,正氣復也。按四物湯治婦人病,不問胎前產後,經水多少,皆可通用。惟一味丹參散,主治與之相同。蓋丹參能破宿血,生新血,安生胎,落死胎,止崩中帶下,調經脈之神品。然其性長於行血,妊娠無故勿服,大便不實者忌之。
《本草崇原》
丹參、玄參,皆氣味苦寒,而得少陰之氣化,但玄參色黑,稟少陰寒水之精,而上通於天;丹參色赤,稟少陰君火之氣,而下交於地,上下相交,則中土自和。故玄參下交於上,而治腹中寒熱積聚,丹參上交於下,而治心腹邪氣,寒熱積聚。君火之氣下交,則土溫而水不泛溢,故治腸鳴幽幽如走水。破癥除瘕者,治寒熱之積聚也。止煩滿益氣者,治心腹之邪氣也,夫止煩而治心邪,止滿而治腹邪,益正氣所以治邪氣也。
《本草求真》
﹝批﹞破心包血瘀,安神志。
丹參專入心包絡,兼入肝。味苦色赤,性平而降。時珍曰:五參五色配五臟。故人參入脾曰黃參,沙參入肺曰白參,玄參入腎曰黑參,牡蒙入肝曰紫參,丹參入心曰赤參,其苦參則右腎命門藥也,古人舍紫參而稱苦參,未達此義。書載能入心包絡破瘀一語,已盡丹參功效矣。然有論其可以生新安胎,調經除煩,養神定志,及一切風痺,崩帶癥瘕,目赤疝痛,瘡疥腫痛等症。時珍曰:《婦人明理論》云四物湯治婦人病,不問產前產後,經水多少,皆可通用。惟一味丹參散主治與之相同。蓋丹參能破宿血,補新血,安生胎,落死胎,止崩中帶下,調經脈,其功大類當歸、地黃、芎藭、芍藥故也。﹝批﹞四物湯亦有產前產後不得妄用,愿醫者勿拘死法可耳。總皆由其瘀去,以見病無不除,非真能以生新安胎,養神定志也。凡妊娠無故大便不實者,切忌。
《得配本草》
畏鹽水,反藜蘆。
苦,微寒。入手少陰、厥陰經血分。養血活血,生新血,去宿血。治風邪留熱,除產後煩熱,開心腹結氣,調女人經脈。有孕能安,死胎可落。愈冷熱癆,止骨節痛。
配白芷、芍藥、豬脂,敷乳癰;配楂炭、益母草,清血瘀,酒炒。
丹參、茯神、犀角、川連、辰炒、赤石脂、淡竹葉、玄明粉,俱治心經之火,而用之各有所當。心血不足以養神,神不安而虛火動者,丹參補之;心怯弱而火氣欲發者,辰砂降之;心血虧而心火橫發者,赤石脂斂之;心受暑熱而脈來混濁者,淡竹葉清之;熱邪熾盛而心脈勁急者,川連平之;心火鬱結而心脈沉急者,犀角發之;心火燔灼而病多狂躁者,玄明粉滌之。若不分輕重以治,非但治之無效,抑且陰受其殃。
《本草經解》
丹參氣微寒,秉初冬寒水之氣,入手太陽寒水小腸經;味苦無毒,得地南方之火味,入手少陰心經。氣味俱降,陰也。
心腹者,心與小腸之區也;邪氣者,濕熱之邪也,氣寒則清,味苦則燥濕,所以主之。
腸,小腸也,小腸為寒水之腑,水不下行,聚於腸中,則幽幽如水走聲響矣,苦寒清泄,能泄小腸之水,所以主之。
小腸為受盛之官,本熱標寒,所以或寒或熱之物,皆能聚積腸中也,其主之者,味苦能下泄也。
積聚至有形可徵謂之症,假物成形謂之瘕,其能破除之者,味苦下泄之力也。
心與小腸為表裡,小腸者,心火之去路也,小腸傳化失職,則心火不能下行,鬱於心而煩滿矣,其主之者,苦寒清泄之功也。
肺屬金而主氣,丹參清心瀉火,火不刑金,所以益氣也。《神農本草經讀》
今人謂「一味丹參,功兼四物湯」,共認為補血行血之品,為女科之專藥,而丹參之真功用掩矣。
《神農本草經百種錄》
味苦,微寒。主心腹邪氣,亦走心,故能逐心腹之邪。腸鳴幽幽如走水,心與脾不和則鳴。寒熱積聚,破癥除瘕,赤走血,凡血病凝結者無不治之。止煩滿,心氣不舒。益氣。益心氣。
此以色為治也,赤走心,心主血,故丹參能走心,以治血分之病。又辛散而潤澤,故能通利而滌邪也。
《本經疏證》
腸鳴幽幽如走水,寒熱積聚症瘕煩滿不必盡由心腹邪氣,而冠以心腹邪氣者,見諸證若不由心腹邪氣,則不得用丹參也。心腹邪氣不僅為腸鳴幽幽如走水寒熱積聚症瘕煩滿,而首揭心腹邪氣者,見諸證外若更有他病,縱繫乎心腹邪氣,亦不得用丹參也。然則別錄所載諸證,若心腹痼疾結氣風邪留熱,固與本經相應而相發明矣,惟養血及腰脊強腳痺,豈亦可系於心腹邪氣耶?繫乎心腹邪氣者,尚除腸鳴幽幽如走水寒熱積聚症瘕煩滿外不得用丹參,況不系心腹邪氣,烏乎可用?殊不知養血主腰脊強腳痺,正所以發明腸鳴幽幽如走水寒熱積聚症瘕煩滿係心腹邪氣所為耳。何以言之?夫腹而冠以心,則非胸中腹中之謂,邪氣而揭以心腹,則非表邪裡邪之謂。心者主運量血脈,腹者主容受水穀,血脈者水穀精微之所由敷布,水穀者血脈運量之所以資藉,不正之氣結於兩處,所資既滯,運量遂不靈,而極滑利道遠之所,先受其殃,強者強,痺者痺矣,故惟腰脊強腳痺而不發熱不酸疼,方可以知病在血脈而繫乎心,故有煩,惟心煩而不發熱不酸疼,方有以知病在水穀之氣滯而繫乎腹,故有滿,既煩且滿,則氣之環周不休者,將盡為之痺而尋其治,遂不得不求之於能養血者矣。丹參之養血在取其色,丹參之色外丹而內紫,紫者赤黑相兼,水火并形之色也,水火并形而和,原係太和之象,惟其內雖紫而外則丹,丹不能入,紫不能出,則紫為寒熱積聚,丹為致生氣於寒熱積聚之象,惟能致生氣於寒熱積聚中,故逢春半而苗莖勃發,數根而共一苗,一苗而發多枝,一枝而標五葉,葉必相對,且皺而有文有毛,是其內引肝脾所統所藏之血,一歸心之運量數布於兩兩相對之經脈,且外及乎皮毛,尤可貴者,三月開花,九月乃已,他物之發揚底蘊無有過於此者,惟其如是,方有合乎血既盛而華遂不易衰,則其能使在內之血,方與熱為水穀之氣所搏激而為聲凝而成塊者,無不血復為流動之血,熱化為溫煦之氣,而敷布周浹,豈復有腸鳴幽幽如走水之寒熱積聚與症瘕煩滿之患哉!曰益氣者,正詡其流動溫煦之功,否則味苦氣寒,安能益氣。
《本草新編》
丹參,味苦,氣微寒,無毒。入心、脾二經。專調經脈,理骨筋酸痛,生新血,去惡血,落死胎,安生胎,破積聚癥堅,止血崩帶下。腳痺軟能健,眼赤腫可消。辟精魅鬼祟,養正祛邪,治腸鳴亦效。僅可佐使,非君臣之藥,用之補則補、用之攻乃攻,藥聾所不可缺也。其功效全在胎產之前後,大約產前可多加,產後宜少用,自然成功多,而取敗少也。
或問丹參世所共用,吾子又亟稱之,吾恐損胃傷脾不少也。是言何變余之深也。雖然余譽丹參,一乃曰僅可佐使,再乃曰產後多用取敗,非戒之辭乎。可用而用,非教人不可用而又用也。
《本草分經》
味苦氣降,入心與名絡。去瘀生新,調經補血,治血虛血瘀之症。
【現代藥理研究】
丹參有明顯的抗血栓形成、抗動脈粥樣硬化作用。
低濃度的丹參對動物離體心臟有一定抑制作用。丹參酮IIA磺酸鈉使麻醉犬心輸出量稍有增加。複方丹參注射液對垂體後葉素引起的心肌缺血有保護作用,能加速心肌缺血或損傷的修復,減輕急性心肌缺血的程度。丹參還具有明顯的擴張冠脈、增冠脈流量的作用。
丹參煎劑、丹參注射液、複方丹參注射液、白花丹參注射液、丹參葉注射液均有不同程度的降壓作用,丹參及其注射液對不同動物的微循環障礙均有不同的改善作用,對冠心病患者甲皺微循環障礙也有改善作用。丹參酮IIA磺酸鈉對犬紅細胞形態有明顯的保護作用。
丹參酮IIA對犬紅細胞形態有明顯保護作用,使紅細胞的帶氧功能提高。丹參酮IIA還具有耐常壓缺氧作用。
丹參對CCl4所致急性肝損傷、肝硬化均有保護作用。丹參注射液對體外肝細胞DNA的合成有明顯促進作用。
丹參注射液對肺纖維化、肺損傷有保護作用,還可減輕呼吸窘迫綜合徵症狀。
丹參煎劑可抑制多種細菌:其中丹參乙醚提取物及總丹參酮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及抗藥性金黃色葡萄球菌有較強的抑制作用。2%丹參酮混懸液具有消炎作用。
丹參注射液能明顯降低巨噬細胞的吞噬指數;其與環磷酰胺合用具有協同作用。
丹參對中樞神經系統有抑制作用,且具有一定的選擇性,并隨劑量增加作用增強;同時還可增強學習記憶。
丹參具有抗胃潰瘍、促進皮膚創傷和骨折愈合作用;能對腎功能衰竭起到顯著的保護作用;能提高未成年大鼠雌醇含量,使子宮重量增加。